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

时间:2023-05-31 09:5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

第1篇

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北京市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先后启动了秋大棚番茄、黄瓜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培训、推广及冬季日光温室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工作。他们不仅聘请蔬菜专家对各区县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结束后为鼓励大家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生产中,还开展了高产竞赛活动,并组织大家到各个高产竞赛观摩点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交流技术难题。在一系列的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活动中,广大菜农和技术人员都直接感受到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

当前,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不只是北京一个地方,全国各地此类针对基层农民的科技培训、示范推广活动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可以说,培养大批掌握先进技术、懂得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完成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长期而又艰巨任务的核心和保障。

理论探索

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中国政府一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一直以来,政府为加快农业发展,在农民职业素质教育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处于领导层面的县(市)区、乡镇两级政府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北京市顺义区专门针对现代农业发展与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进行了调研,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认真总结了加强农民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措施与对策。这些新的探索,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将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积极发挥政府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申荣文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007年顺义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顺义必须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科技手段支撑农业,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节约率、科技贡献率、农民就业率和收入增长率,发展高端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着力打造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休闲、优质籽种生产和农产品物流四个中心。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既是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因此加强农村教育,培育大批新型农民是都市型农业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通过种植业服务中心实施万人培训,顺义区农民科技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与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加快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加快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的任务依然繁重。没有全区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区缺乏统一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现有的培训只是由农校及农业相关部门小型培训机构来负责,这些培训机构目前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无法完成大批量、长时间的培训工作。

3.镇、村两级作用在农民科技培训的组织引导中有待于进一步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原因分析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从业人员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自身知识单一,从而直接影响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3.农民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单一,政策措施不配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政资金落实难度大。

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的措施与对策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对农民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多层面教育培训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加强高科技教育,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农业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转变人们的观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顺义区农民素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氖围。同时,农业管理部门应对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宣传,使科技兴农工作由点到面全面开展,大力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带领农民尽快致富。

(二)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农民科技教育是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科技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全力培训高素质的农民。

(三)开展层面教育培训,拓宽农民知识面

开展农民教育工作,要体现实用性,切实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一定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发展后劲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培训内容、课程设置上,要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发展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园艺业、观光业等为重点进行培训,要体现和反映区农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需要,要贴近农业实际、尊重农民意原

(四)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培训方式方法应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采取现场观摩指导、远程教育、田间学校、植保信息平台等农

民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2007年种植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成立“科技入户宣讲团”,开展农业优良品种技术、农产品营销、科技人户等一系列培训;同时,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发放农业科技知识书籍、光盘及单行材料等,培训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进一步提升顺义区农民的科技素质及中心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推进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严密组织,确保培训质量

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顺义区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进程。为此,建议成立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落实。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六)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培训效益

尝试农民科技培训经费由政府、培训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在充分发挥区农校及农业相关部门作用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建议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对农业科技培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聘请农业专家培训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在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基层见闻

农业园里涌春潮――泾川县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见闻

何有军

初冬时节,寒意浓浓,走进甘肃省泾川县农业示范园区的座座日光温室,股股暖流迎面扑来,棚内一行行引进试验种植的荷兰迷你黄瓜、日本樱桃番茄等蔬菜鲜翠欲滴,生机盎然;一盆盆无土栽培的花卉争相斗艳、竞相绽放;前来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络绎不绝。处处被春天般的温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浓厚气息所包围。这是该园区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作用,大手笔谱写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民三部曲取得的丰硕成果。

新品种的“试验田”

“今年我种了5棚番茄,品种都是农业示范园区引进试种成功的日本雪粉、寿星粉王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单果个体大、色泽艳、硬度好、口感好、耐贮运,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5棚番茄总产超过2.9万kg,批发价毛收入6.9万元,纯收入大约4.2万元。要不是农业示范园区引进试种,让我亲眼目睹了试验种植的番茄长势,我还不放心引种种植哩!要不哪能收入那么多钱?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农业示范园区的大棚已成了我们温室蔬菜种植户的‘试验田’。”已经入驻农业示范园区四年光景,经营日光温室的菜农崔学良乐呵呵地说。

泾川县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新品种示范和辐射导向作用,着力加大农作物新优品种引进力度,2008年园区先后从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天水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进航天辣椒、茄子、豇豆,日本番茄雪粉,寿星粉王,荷兰迷你黄瓜,厚皮甜瓜,绿化苗木,花卉等名优新特品种9大类21个,在园区6座日光温室培育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等优质瓜菜苗120.7万株,及时向县内的王村、泾明、罗汉洞、太平、高平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乡镇供应,有力地支持了泾川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并向崇信、灵台和崆峒等毗邻县区提供了瓜类和蔬菜苗,辐射带动了平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技术的“推广站”

走进1600m2的连栋温室,室内阳光明媚,整洁干净,一排排、一行行花卉摆放整齐,花儿们姹紫嫣红,竞相绽放,着实耀眼。

“你看,这是利用剪枝扦插无性繁殖技术培育的一品红花卉,地面铺的是石子,盆内装的是基质,花卉生长全靠的是定时定期浇灌的营养液,这里真正实现了无土化栽培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在这座温室里汇集了营养液浇灌、基质栽培、配方栽培、剪枝再生、生化调控等5项现代农业生产高新实用技术,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平台和新技术的‘推广站’。”正在指导工作人员进行花卉管理的陕西长庆园林花卉公司负责人王立卓介绍说。

泾川县农业示范园区以培育特色高效农业经济增长点和提高科技含量为方向,着力做好新技术推广大文章,2008年,园区成功地引进推广了穴盘育苗、膜下滴灌、生化调控等6项现代农业生产高新实用技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园区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辐射带动,使膜下暗灌、多层覆盖、育苗嫁接等设施蔬菜生产新技术在该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乡村普遍使用。截止目前,园区总产各类时令无公害蔬菜1680 t,培育出棚优质菜苗120.7万株,名优花卉4.2万盆,繁育优质獭兔仔兔5430只,出售商品獭兔4180只,园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36万元。

科技培训的“大课堂”

第2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创业能力;培训模式

城乡D体化的概念是新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它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传统农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养成了中国农民一些显著的特征,好的方面来说有着勤劳、朴实、善良、吃苦耐劳等标签。但保守与短视、逆来顺受、拒绝冒险、散漫、缺乏组织性等负片评价也一直使他们被现代化社会所低视。显而易见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与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已是格格不入的。新型农民这一概念的提出正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层次文化素养、懂得一定应用技术、会经营管理、敢于创新、相对高素质的农村居民。

一、新型农民的特征

1、新型农民是有目标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思想觉悟

在新型农民中,有很大部分比例的人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有的甚至在外务工多年,从事行业多样性强。他们会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同时,学习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希望能开阔眼界,打开经营思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在农村的社会地位。

2、新型农民是有知识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传统农民在他们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几乎没有也不太需要掌握太多的现代化文化知识,他们的生产劳作主要依靠祖辈传下来的农业经验。而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一技之长,甚至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能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农业现代化、专业化,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

3、新型农民是有组织的农民,他们有较高的民主法制素质

新型农民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传统意义的农民,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事物,分析问题,懂得尝试用法律和政策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应得权益。同时,新农民也不再是一盘散沙,在很多事情的处理和运作上开始富于一定的组织性,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带头模范作用,现代化农村的生产经营及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趋于法制化、组织化。

二、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层面问题

关于农民培训的政府政策缺乏依据和可操作性。许多的政策和法规都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闭门造车,想当然的认为而出台的,显得脱离实际。出现了一边是对于生产技能的渴求,一边是并不适用的培训内容的怪现象。造成了农民的培训意愿与培训行为之间的“沟”。其实并不是农民不愿意接受培训,而是有的培训不切实际。就农技培训而言,培训都是关于农作物施肥啊、除虫啊这些内容,农民都会,根本不需要培训。农民最需要的培训是农业生产技术,最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是优良品种培育技术,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参观学习,最喜欢的培训长度是一天,最喜欢的培训安排是根据农时进行。但这恰恰是培训中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农民看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次数少,参加培训不方便,培训内容不合适,缺乏培训计划。

2、农民培训缺少跟踪调查

农民培训的目的是推动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在培训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培训环节,而忽视培训效果。农民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总结并修改培训内容,只能按照计划进行多次重复培训,培训内容脱离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3、农民自身特点局限性

目前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不仅阻碍或影响当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使得在外出就业时劳动技能差、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在家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孩子,自主创业能力不强。另外,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他们对新兴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

三、新型农民培训思路

1、改变培训主导方向提高农民素质

在培训方法上,要由枯燥乏味难以操作的纯理论和讲座式的培训向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示范转变;培训内容上,要由只注重生产培训向生产和市场营销培训并重转变;培训对象上,要由只注重村组干部向注重重点户、大户、示范户转变。

2、加强社会性教育有利于农民现代性的培养

注重培养新型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市场意识,增加他们的自我依赖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高农民对于社会变迁的适应性和创业、就业能力,降低农民行为的相对保守性;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增加农民对新兴事物的接受性,降低农民的自我封闭性;扩大农民的社交半径,为他们建立起超越地域限制、血缘亲情限制的各种新型社会关系。

3、创新农民培训模式增多创业机会

创新是现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提的一个概念。关于农民培训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培训模式。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逐步成为趋势和现实的当下,对于现代化的新型农民进行培训,更应该注重方式方法和内容的创新。例如当下在城市和农村讨论最火热的话题之一“电子商务”,就可以作为很好的一个培训项目来实施。实际上这种农村电商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展露头角,譬如阿里巴巴公司的“村淘”项目、农家乐电子商务O2O、菜鸟物流的乡镇快递驿站等。

参考文献

[1]农朝幸.农家乐旅游电子商务实施运作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10):54-55.

[2]李文忠,焦爱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192-194

第3篇

省农委副主任包维国出席培训班并作重要讲话。

他指出:2015年是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第二年,省农委不断加大培育力度,扩大培育试点范围、创新培育模式,并围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不断探索配套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为5100万元,省财政补助800万元。全省10个市(州)、44个县(市、区)承担该项目。全省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172个、省级实训基地20个,示范县由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9个,超过全省项目县的60%。2015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47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2765人(含388名青年农场主),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12705人。

他强调,要科学把握形势,明确“十三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面临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三五”时期,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总的要求是,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大力实施“两项计划”,突出抓好“三大环节”,努力实现“四个提升”。

“一条主线”,就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两项计划”,就是要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三大环节”,就是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四个提升”,一是有效提升农民职业化素质能力。通过培育和自身发展,农民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农为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得到普遍提高,农民逐渐成为体面的职业。二是有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通过培育,进一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的科学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组织生产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规避和化解市场风险,实现科学发展和快速发展。三是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保障能力。要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信息化手段等基础条件建设,健全完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供支撑。四是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服务能力。围绕培育各环节,建设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审核、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管理考核和全程跟踪服务。

包维国强调,要切实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加大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这样的支持来之不易,大家要倍加珍惜。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落实培育环节,加强资金监管,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总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体制创新和人才创新的有机结合,中央有要求,发展有需要,农民有愿望。我们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开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局面。

2016年总体思路是: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以造就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从业者职业化为导向,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

2016年任务目标是:以需求为导向,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精准培育。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5万人,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不少于1.3万人(含农机合作社带头人900人),现代青年农场主800人,新型职业农民(原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不少于1.1万人。在培训任务落实中,必须要侧重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核心示范区农民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全省2.5万人培育对象中,贫困村培育对象不少于2000人。

(一)完善培育制度体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适合我省省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通过规范管理引导农民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通过政策支持提高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二)建立健全培育机制。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机构、培训单位、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的准入标准,加快建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其他各类主体多方参与、适度竞争的多元化培育机制。

(三)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以示范县(含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区域,带动其他地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为引领,加快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保质保量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各地在组织实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要做到“四个坚持”,并抓好“六个环节”。

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围绕地方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大培育力度,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坚持以农民需求为核心,充分满足职业农民的务农理念需求、政策落实需求和全产业链技术需求,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以规划计划为指引,根据“十三五”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和制定三年年度计划,按计划实施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四是坚持以质量效能为重点,实行精准培育,让农民从“被培训”变为“要培训”。

六个环节:一是开展调查摸底,锁定培育对象。各地农业部门要依托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摸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有务农农民中有意愿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情况,建立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二是遴选培训机构,组建师资队伍。分区域、分产业、分类型遴选一批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遴选一批高水平师资、吸纳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进入师资库,建立考核管理机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创新培训方式,落实培训环节。探索国外研修、省外培训及实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在线教学等形式,开展精品培训,做到培训出精品、出能人,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探索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新型服务模式,全面实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四是完善认定标准,规范认定管理。没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的县市,要按照2015年初省农委出台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尽快出台认定文件并开展认定工作,磐石市、东辽县、洮南市、通榆县、和龙市等市县都是当地政府出台认定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工作,做到标准统一,程序公开,透明公正。五是强化跟踪服务,落实扶持政策。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院校组建导师服务团队,抓导师团队建设。依托农技推广机构建立入户指导机制,抓技术指导团队建设。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整合农业系统内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出台针对性强的地方扶持政策。六是规范资金使用,强化资金监管。各项目县农业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严禁以现金或实物形式直接分发给农民个人。各县要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监管机制,对挤占挪用、骗取套取补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项目县财政部门对项目补助资金拨付及其使用监管负责。

第4篇

结合本地区域特点和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需求,加强技术的筛选、组装集成,形成技术操作规范,全面提高科技推广应用率。一是将秋翻冬灌、残膜回收、秸秆清理、适时早播、强化中耕等常规技术作为科技兴农的基础性常规工作来抓,并逐步提高水平和质量。二是狠抓重大核心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单产和质量。三是积极引进、实验、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破解相关技术环节,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四是认真总结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和作法,从中不断总结、提炼对全局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成份,提高自主技术研究能力。

二、全面实施优良种子工程

按照“农业种为先”的要求,深入研究本地自然资源和各农作物种子的种性,科学制定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积极培养现代种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快种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把博州建成全区主要的良种繁育基地,推动制种产业做大做强;严格种子市场准入关,规范可追溯和技术服务等行为;严肃查处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优良品种,不断提高良种在农民增收中的价值。

三、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健全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重点整治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毒农药和违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为。强化对农药经销商和农产品生产者特别是鲜食农产品生产者的教育培训,从源头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实施动态管理,继续开展产品认证工作,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重要经济增长点,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作为重中之重予以突破。一是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促进农业整体效益提高。二是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管理办法,逐步加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竭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在博州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与专业村和种养大户实现对接,共同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五、加强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探索农技体系创新机制,建立实用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设置机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必要设备的购置及更新,保证基本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实力。三是加强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技推广中的职能,探索和建立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推广体系。四是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培训。根据博州农技推广体系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博州农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经济实体。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加强对农村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农民合法权益不受损。创新农村财务公开形式、方法,深入开展村干部离任审计,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七、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把农民培训与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以及外出务工、创业的技能水平。继续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干部文化层次为目标,扎实开展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加快建立一支能扎根基层、带领农民致富的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

八、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第5篇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重大意义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领导要求的重大举措。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明确指出,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领导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大举措。

第二,这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迫切需要解决提高务农农民素质跟不上的问题;应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应对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进一步激发农村生产活力,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问题。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我们及时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既可破解眼前问题,又能承上启下解决后续发展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很强的工作,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既有利于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迅速及时、有针对性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又利于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两新”并行、“两新”融合,培养造就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第三,这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涉及农民终身教育、农村土地、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农民社会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2012年8月,我部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各省区市和试点县紧扣当地实际,立足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需求导向调动农民务农创业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探路子、找办法,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体系,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巩固试点工作成果,需要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契机和依托,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持续不断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继往开来,切实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工作

今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启动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工程做大做强走得更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影响重大。各地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坚持抓实抓细抓出效果。

(一)充分利用试点工作新成果。自去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格局。一是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各试点县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进一步完善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认定、扶持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以整合农业内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南陵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阳晨模式”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主要特征的“崇州模式”等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模式。二是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增强主体培育能力,农业部正在抓紧编制《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能力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并从今年开始为县级农广校配置“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也在谋划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如陕西省农业厅就专门安排资金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三是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自觉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农村劳动力结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农民需求等广泛开展调研,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和规划,积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申报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省、示范市和示范县工作中,各地表现十分踊跃。这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认真做好试点成果总结、提升、推广和应用。

(二)准确把握工程总体要求。各地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过程中,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总要求,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总目标,坚持立足产业、需求导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服务重大工程项目需要为导向,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环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对象和初、中、高“三级贯通”证书等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今年,农业部、财政部在全国遴选山西和陕西2个省、河北承德等14个地市以及北京大兴等300个县(市、区)开展示范性培育,其他地区要参照以上要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三)紧紧抓住工程创新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必须牢牢抓住工程创新点。一是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培训和培育虽一字之差,理念和内容却有本质区别。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是培育的一个环节;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我们就会走偏方向,达不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二是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过去我们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也好,实施阳光工程也好,目标虽然都是培养人,但主要是办班完成培训任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采取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模式,同时,通过全过程培育,后续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实现从培训过程考核到绩效考核的创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过程不再是考核的重点,而是要将培训过程、产业发展与培育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培育效果的综合指标,使培训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四是实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的创新。在坚持传统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发智慧农民云平台,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在线认定管理和绩效考评。这项工作与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可以紧密结合起来。

(四)抓实抓细工程关键环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最紧要的是切实抓好工程关键环节落实。一是遴选培育对象。中央财政补助经费重点支持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适当兼顾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各地要围绕产业开展需求调研,遴选好培育对象,把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选出来进行培育。二是确定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育任务的需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确定培训机构。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培训机构要以公益性机构为主,并特别强调长期跟踪服务的组织能力;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参与。各地首先要加强和用好农广校,充分发挥“国家队”的主体引领和辐射连接作用。三是创新培训模式。要区分对象,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注重实践技能操作训练,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创新适合当地特点的培训模式。四是规范资金管理。各省农业部门要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建立相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规范资金使用方向,同时也要细化支出范围,严禁补助资金直接以现金形式补助给农民。各项目县要建立专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监管机制,对于冒领、多领、套取培育经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要依法严肃处理。

(五)大力加强培育体系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相关影响因素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主体支撑,引领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我发现有些没有专业机构的地方,开始创办农民学校、农民学院,这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专业机构来承担,需要有体系作支撑,唯其如此,工程才能稳步推进。农业部正组织编制相关规划,目的就是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进行科学部署,提升主体培育能力。各级农业部门要统一思想,积极采取措施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吸纳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参与,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二是构建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通过不断完善中心建制,加强中心职能建设,使其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中心,统筹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规划、计划、规范、模式等基础支撑;三是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1”即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N”即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县级农广校要成为“N”中的骨干机构,“X”即建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各级农业部门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千方百计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今年时间已经过半,工程项目的政策措施需要抓紧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示范市和示范省要先行一步,结合今年工程实施的新要求加快培育进度;已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施县市,应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扎实推进改革创新,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各地要按照目标、任务、责任、资金、考评“五到位”原则,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落实项目政策寓于加强各项农业工作之中,转变工作作风,相互借鉴学习,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实施不拖延,政策落实不缩水,政策效果不打折。

三、凝心聚力,切实强化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地位

韩长赋部长去年在西安试点经验交流会上,已经明确提出要建好用好农广校。关于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我在西安农广校体系建设会议上也讲过,希望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对农广校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造条件,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各级农广校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切实担负和发挥出主体作用来。

(一)要在做好对接服务上狠下功夫。一要主动沟通汇报,及时了解和领会农业科教主管部门工作意图,做好调查研究,摸清实情,为科教部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落实任务,当好参谋。二要切实做好支撑服务,各级农业科教部门普遍存在工作头绪多、人手少问题,农广校要积极协助科教部门做组织协调、上下衔接、基础服务等具体工作,当好助手。三要主动承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设、认定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切实当好执行者。

(二)要在抓好教育教学上狠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始终是各级农广校的中心任务,教育培训始终是农广校办学的中心工作,不能一丝一毫的懈怠,抓好教育教学才是办学的硬道理。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充分发挥行业和体系办学的双重优势,积极探索送教下乡、农教结合、弹性学制的培养新模式,为务农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实用、有效的职业教育。努力争取教育和财政部门支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畴,提高农民职业教育吸引力,确保招生规模稳步提升。积极推进举办“现代农业开放大学”,继续开展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以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契机,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由单纯提高技术技能向综合提高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转变;由单项技术技能向生产经营全过程配套技术技能转变;由单纯办培训班向空中课堂、固定课堂、移动课堂、田间课堂立体化培训转变。要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尤其是要把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管理和经营理念作为主要内容。三要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顺应务农农民学习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探索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一是坚持“就地就近就需”方便农民学习,把教育培训办进村头、办到田头、办在产业链上;二是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确保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按照关键农时、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组织安排内容,实现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是坚持现场教学与现代远程教学相结合,积极跟进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云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学习服务。

(三)要在提升自身能力上狠下功夫。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以抓好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启动实施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工程,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保障条件,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条件能力,提升全国农广校体系整体实力。要大力抓好办学队伍建设,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从普遍现象来看,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凡是能发展、而且能够持续有效发展,它背后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旗手或带头人;从农广校的发展历史看,每个发展阶段都涌现出一批优秀办学典型,如河北的承德农广校、山东的临沂农广校、河南的夏邑县农广校,都是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强有力的校长。有一位好的校长才能有好的领导集体,才能带出一支好的办学队伍。中央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刚刚成立,很多省校领导班子也作了调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间不等人、机会不等人、任务不等人,无论新人还是老人,都要树立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抓工作带队伍始终作为头等大事。抓工作带队伍首先要从我做起,打铁还要自身硬,我提四点希望与大家共勉:第一,要有一份自觉作为、尽职尽责的事业心;第二,要有一种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头;第三,要有一把厚积薄发、善作善成的金刚钻;第四,要有一股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硬作风。

第6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 队伍建设 孵化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率先联合发起,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①,整合农业和农村生产资源,组织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自愿出资入股,制定章程和制度,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的领军人物。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进行规划、经营与管理,然而,从现有的研究结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来看,带头人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对带头人的素质要求和数量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建设一支符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的带头人队伍,已成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稳定、长远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孵化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的孵化路径

一、由具有实用技术的农民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社而成长为合作社的带头人。这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成长的主要路径。这些带头人一般是种养植大户、运销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他们都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他们的文化程度往往不高,大多在高中以下文化水平,而且对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农产品经营的新业态和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新知识掌握不够。

二、由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而成长为合作社带头人。这些带头人主要来自乡镇农技推广和服务部门,他们在长期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加之与农民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们掌握了较为精专的农业生产技术,具备较好地控制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能力,但其对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合作社经营管理的知识仍有待提高。

三、由城镇下岗职工通过下乡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而成长为合作社带头人。这些带头人在政府惠农政策的感召之下,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二次就业。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较敏锐的市场意识,但他们缺乏专业技术,群众基础也较差,要获得农民的支持需要一定的时间,创办合作社较为困难。

四、由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回乡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而成长为合作社带头人。这些带头人刚从学校毕业,敢闯敢干,富于冒险,理论知识丰富。他们大多具有高学历、新观念、新思维、新技术,勇于尝试新品种、新方法、新模式,组建起合作社也较为容易,发展也较为稳定。这类带头人应成为我国将来一段时期积极支持和鼓励的对象,成为发展合作社的方向。

五、由涉农企业委派的负责人创办。涉农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确保产品来源稳定和商品质量,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商品基地,而这些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最好的形式是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一般由龙头企业委派的负责人担任。

六、由相关部门推荐的负责人创办。在有关部门中尤其是供销合作社长期扎根农村,与广大农民建立了深厚情谊,且具有点多、面广、腿长及资金、场所、市场营销等优势,其牵头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比较稳定,发展也较快。这类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也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但对合作社规范经营的知识仍需加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孵化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合作社、科研院校、涉农企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合力培育。各级政府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搭设公共平台,提供政策支撑;合作社要用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政策,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带头人在合作社中的领军作用;科研院校要配合政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培育、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作出努力。

带头人队伍建设孵化机制的政府层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孵化机制应以政府为主导。一、政府要弘扬开拓创业的文化氛围。社会文化是全社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科学文化水平等文化特质。社会文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孵化最直接、最充分的营养汲取来源地,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的孵化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二、政府要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在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税收政策制定、资源和市场配置导向等方面都要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快速成长和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行政管理职能,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体制改革的层面,加快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素质的政策支撑体系建设,通过法律、制度、规划、投入、文化建设、中介服务和政府采购等形成有利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②三、政府要积极推动合作社带头人教育。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部分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教育培训体系还很不健全,培训投入非常不够。应针对具体实际,尽快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教育培训制度,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的培育孵化。

带头人队伍建设孵化机制的合作社层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的孵化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与带头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是不可分离的。带头人一方面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成长又需要依赖一定的载体,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合作社的关系就好像作物与土壤,彼此不可分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造就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载体。为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释放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贯彻实施和用活、用好政府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并制定一些配套制度,以充分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创业激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带头人队伍建设孵化机制的教育科研机构层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的孵化需要依托高等学校、农业科研院所等教育科研机构。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不断以知识来充实。教育科研机构应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一方面,在学历教育中,教育科研机构应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在培训教育中,教育科研机构应积极为广大农民服务,开展中短期培训;同时,还应当积极开展送知识送技术下乡活动,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民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难题。

带头人队伍建设孵化机制的个人层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的孵化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自身的努力。一、带头人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技术在进步,品种层出不穷,管理模式、经营手段等都在不断翻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如果没有敏锐的眼光,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是十分危险的。长此以往,将最终导致带头人得不到成长,合作社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倒闭。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要时刻保持警觉,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动态和市场运行变化,结合个人和合作社的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确保有效运用。二、带头人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要靠日积月累、不断充实。一方面要“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应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知识、农业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等;另一方面要“专”,良好的专业修养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事业成功的保证,带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发专业技能,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开发技术。三、带头人要培养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等方面,要重点培养顽强的忍耐力和高度的“承受力”。农业生产经营面临市场竞争和自然条件的双重风险,属弱势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遇到困难不畏惧,碰到挫折不退缩,真正做到临危不惧、处惊不乱。(作者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本文系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项目成果,课题批准文号:0708BZZ91)

注释

第7篇

一、目标要求

开展城乡共建活动的目标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文明程度同

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三带”、“三化”、“三提高”。“三带”主要是以城带乡:带动农村干部群众学政治、学科学、学文化、学法律,建成高标准文明村;带动农村干部群众努力改善村镇环境,建设“三化(净化、绿化、美化)”村;带动农村干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招商引资,建成小康村。“两促”主要是以乡促城:促进文明单位干部职工转变思想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为农村和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促进文明单位干部职工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有质服务,搞好三个文明建设。“三提高”主要是共同提高:提高城乡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质量;提高城乡经济建设发展水平。

二、形式内容

(一)共建形式

共建活动采取“结对子”的组织形式进行,即各科室与乡镇“结对子”开展共建。

(二)共建内容

开展城乡共建活动的具体内容体现在八个方面。

1、党建工作共做。要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煮好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践行“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党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机关和农村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2、思想道德共育。扎实开展“八荣八耻”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户”创建活动,努力培育新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普及法律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科学健身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干部、群众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3、先进单位共创。要增强争先创优意识,进一步提高机关创文明、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的水平,同时把握机关、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的好经验,推广到农村,促进农村文明村、文明户活动的开展,提高文明村、文明户的评选质量。

4、经济发展共促。文明单位要帮助共建村清理经济发展思路。指导共建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协助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各种生产技能;挖掘内部潜力,实行招商引资、开发资源,让共建村走上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壮大集体经济,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5、文化活动共抓。要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大培训力度,帮助农民掌握一门以上技术技能。

6、社会治安共管。要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群众和干部职工的守法观念,打击各种“黄、赌、毒”犯罪活动,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及时调解民事纠纷,疏导矛盾,把农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治安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7、文明新风共倡。共同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科学;讲求诚信,弘扬美德;热心公益,参与文体”等良好风气。让群众在活动中提高素质,在参与中得到实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8、环境卫生共治。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共建新农村必须加大援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对村名进行“十不”(垃圾不乱倒、杂物不乱堆、污水不乱流、废气不乱排、车辆不乱停、房屋不乱建、禽畜不散养、设施不损毁、推点不乱停、花草不践踏)要求教育。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增强卫生健康意识,形成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环境。

三、实施步骤

开展城乡共建活动,推进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为确保共建活动取得成效,将共建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1、组织发动阶段

组成共建领导小组,确定共建联络员,深入共建村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对开展共建活动的想法和建设,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明确共建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

2、扎实推进阶段

要按照提出的共建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具体任务,逐项抓落实,要让农民群众在共建活动中得到实惠,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乡风文明、乡村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民主意识得到提高,整个村庄呈现和谐文明的景象。

3、总结提升阶段

经过组织发动、具体实施,文明单位创建水平得到提升。

四、组织领导

第8篇

“三农”问题近年来成为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到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都涉及到了此问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不仅政府重视,学术界也同样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其中比较有建设性的有这样两类:(1)长远途径,也既是政策途径,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市门槛,结束城乡分割分治状况,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类策略主要是根据以往造成“三农”问题的制度原因,改变从前不合理的制度,给农民以公正的国民待遇。应该说这种策略可以从长远上保证城乡协调发展,是必须采用的。

但是目前“三农”问题的紧迫性不容许我们靠长时间的自然发展来解决,必须采取更为实际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策略。(2)直接途径,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以农村城镇化为目标方式,以科技兴农为推动力,通过农民市民化,减少农村人口来最终实现富裕农民的目的。这是最为直接的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也是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总体看两类策略,都可以在一些方面解决问题,但是却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源,就是“人”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农村也同样离不开这个核心,就是要首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一切,都要靠教育。各种调查研究的结论及成功地区的经验都显示,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一切举措的前提。无论是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城镇化,或者是发展农业科技,减少农村人口等等,都要以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前提。

一、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以发展农村教育为前提

一般来说,素质越高,能力就越强,收人水平也就越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素质和能力对劳动者来说,既是资本,又是生产资料。对当前的农民来说,其收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业收入。所谓农业收入又可以分为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几部分。无论何种产业,提高收入的途径一靠技术来提高效率增加产量,二靠市场增加效益。因此可以说,高收入的农民都是既要懂技术又要能把把握市场的现代化的高素质农民。笔者在寒假期间曾到山东省莒县浮来山镇(笔者故乡)的花农李某的花卉种植园做过调查。李某作为当地第一家尝试种植玫瑰花的花农,如今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家里住的是二层小楼,还拥有一部小汽车用来代步。当笔者在2005年1月份来到该地的时候,由于天气比较冷,当地其它花农的花多数都被冻死,而李某家花圃里却是花团锦簇。原来,李某对玫瑰花的生活规律是非常的了解的,这一点使得他受益匪浅到,他的玫瑰花在情人节前上市时获得了一笔丰厚的利润。笔者还解到,李某的销路也是异常的广阔,不仅是山东省的各大城市,而且生意已经做到了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可说是生意通四海。同李某的交谈中得知,李某现在对知识是十分渴求的,认为自己目前的成绩都是来在家中书柜里摆着的几摞书籍。我们从李某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知识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对农民致富的重要意义。而对农民来说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农村基础教育。

农民的另一种收入是非农业收入,比如,从事非农产业。

农民进行非农业性的个体私营产业经营,政府一直以来是非常支持的。从事非农产业,对生产技术和市场行情的了解要求更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就跟高,这里不需多说。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开办个体私营企业一时并不是很现实,多数农民还是选择进城务工的方式来赚钱,这样既不用原始资金,又不需要承担风险,对农民来说是比较现实的赚钱途径。然而,众所周知,进城务工的农民(又称“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都是又脏又累而且收入还低的工作,即便如此,由于农民工数量众多,这样的工作对许多农民来说还是不好找。在城市里,“农民工”和所谓的城里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群体,好的工作都为城里人把持,留个农民工的只有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户籍制度的限制,居住条件的限制等等,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文化水平的限制了。由于体面的收入好的工作都是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就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工无缘了。据一份对农民工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同一地区的农民工中收入较高的是这样几类人,如:“懂一些英语”,“技术比较熟练”,或者是“人际关系比较好的”。对这些人的学历调查证明,其中受过高中教育的占相当大的比重。从中我们看出,知识文化水平对农民工就业以及收入的影响。

总之,对农民个人来讲,知识文化水平是决定收入的最重要原因;对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来讲,发展农村教育是必然途径。

二、加快城镇化脚步,减少农村人口,教育是基础

解决“三农”问题地另一条基本途径是城镇化,让更多地农民脱离土地,由农民转化为市民,从而减少农民人口,致富农民。促进农村城镇化,可以根本上改变有限的土地承载过多的劳动力的矛盾,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实现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城镇化是从农村生活向城镇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是农民非农化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过程。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和服务业,并让农民离开土地,由第一产业转而从事第二、第三或者第四产业。当然这样的转变同时就伴随着农民本身素质和能力地转变,因为只有知识水平以及素质能力地提高才能让脱农以后地“农民”们适应新的岗位,真正实现减少农村人口,致富农民的目的,也就才能真正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实质地作用。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化需要的两个条件,其一是发达的县域经济,这是农民脱农以后的承载体;二是农民本身素质的提高,这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城镇化以后新农民们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前者这里暂且不去讨论,至于后者,自然又回到了我们的话题———农村教育———当中。只有发达的农村教育,才能实质的提高农民总体的素质,才能为农村城镇化创造先决条件。

减少农村人口还有一条重要途径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农村学生的升学。如果说城镇化是从面上减少农村人口的话,那么升学就是从点上一种途径。不要忽视了这些“点”的作用,因为有时候“点”是可以起到带“面”的作用。一方面,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的就业竞争非常的激烈;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创业,将来会给予很多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是未来的农村成为有位青年创业的最好的舞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回故乡农村创业的盛况。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旦回来,就会给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知识和智力支持,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当然,饮水思源,给这些农村大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是农村基础教育,是我们现在亟待提高的农村教育。相信农村教育的发展必将会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农村大学生,培养出更多可以带动全面的闪光的“点”。

三、走科技兴农的道路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对于工业还是农业都是如此。我国农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农业科技的落后。农业科技的落后具体表现为两种,一是农业科研投入少,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后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使已有的先进农业科技无法应用到实际中来。对于第一种落后,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不够,投入少,还有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而第二种的落后直接的原因则是农民自身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所掌握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不足,导致农民群众从意识上到对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事实证明,我国每年取得的约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中,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差距主要在智力支撑。有关资料显示,上过4年学的农民的年产量比未上过学的农民的年产量高13%,即使没有这些投入,前者也比后者高8%。早在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为11.7年,荷兰农民大部分达到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我国仅为1∶1200,平均1万亩耕地不足1名农村技术人员。这些数据的罗列使我们对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目了然,那就是农民基本素质的差距。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技兴农的战略是针对我国国情的极有现实意义的选择。然而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得到落实还要依赖一个十分必要的条件,就是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实现这一条件,又首先要依赖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9篇

__年,县教育局局将努力贯彻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继续围绕“保安全、强素质、提质量、出特色”的工作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努力实现我县教育又快又好发展。抓好以下工作:

主要抓好三项内容:一是抓素质教育让学生满意。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二是抓教育公平和质量让社会满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发展,特长发展。造就一批人才,让群众满意。三抓队伍建设让家长满意。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让家长满意。

一是继续抓好高效课堂改革。积极总结前阶段高效课堂实施经验,理出问题,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培育典型,循序渐进,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高效课堂改革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我县的课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在全省有影响。二是继续抓好“三化”进校园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学习践行《弟子规》为抓手,以实施庐陵文化、红色文化、经典文化进校园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三是继续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国家验收为动力,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网点布局,加快推进“美丽校园”创建,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水平。

抓手一:实施“1+1”素质教育。结合周三下午活动课,加强学生体育和美育教育,推进“一校一品、一师一品、一生一品”和小学生“1+1”素质工程,丰富校园生活、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抓手二:开展“道德讲堂”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道德讲堂”为平台,引导学生投身道德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心灵净化,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抓手三:实施高效课堂责任区优化工作。继续以县城学校牵头,与区内农村学校捆绑为评价的模式,借力推进我县高效课堂改革。形成集团优势,资源均衡共享,带动全县教改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抓手四:抓好高中教学质量。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倡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在政策、评估、资金等方面支持高中教育。加强对高考改革的研究,搞好高考复习研讨会,加强与名校强强合作和交流。

抓手五:发展职业教育。以吉安华忆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在扩规模、建专业、联企业、出人才上下功夫。研究和制定奖励办法,计划好下一年职校招生的工作。

第10篇

总结材料

按照县妇联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上得到了洗礼,认识进一步升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的能力明显提高。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报告、同志和胡总书记的有关指示和讲话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通过学习,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以及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什么是、怎样对待;什么是社会主义,原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三个根本性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主要体会有三:一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牢固树立民本思想,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在抓落实时尊重群众意愿,走好群众路线。推动工作,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办法要从群众中来。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即使对群众有益的工作,也不应强行硬推,要多做教育引导,通过细致的思想疏导和教育引导,争取最广泛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工作开展。

二、深刻查摆,剖析根源,将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自我提高的过程。对照“三个代表”要求,结合自身工作,从思想上入手,进行了深刻查摆,认为自身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影响着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工作动力不足。认为妇联工作没什么可做的,做也做不出成绩来,不象经济部门那样,一抓就能见到实效。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得过且过,虚与应付,不求高目标,没有大追求,精神状态欠佳。二是思路狭窄。开展工作习惯于沿用传统的工作套路,思想不解放,视野不开阔,还局限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方法,没有很好把握妇联工作与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形势有机结合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思路。三是方式不活。组织妇女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农民增收拘泥于死搬硬套,方式僵化,创新意识不强,没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不善于捕捉群众的关注点、需求点等,创造性地推动工作开展。通过学习反思,对自身的弱点有了更深刻、准确的把握,改进的着力点也更加明朗,为提高素质,促进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勇于创新,活学活用,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围绕救助特困生及孤儿,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每季一审查,对新出现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对不需再进行救助的及时停止救助,尽最大努力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在两次拉网式大清查中,对名因灾、因病新出现的特困生和孤儿及时纳入了救助范围。同时在经过反复筛选、认真核对情况下,及时上报了名特困生及孤儿,接受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救助。二是围绕移风移俗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发挥妇女同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提高广大妇女弘扬良好社会风气的意识和自觉性。通过组建妇女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改变群众的陈规陋习,农村妇女骂街、吵架等事情很少发生,在全乡支妇女禁赌会的努力下,全乡赌博事件明显减少。通过组建文艺宣传队、秧歌队等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把广大群众吸引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来,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活跃在大街小巷的由近名妇女群众自发组成的支文艺宣传队、原创:秧歌队,自编自演现代节目,既陶冶了群众情操,又用先进文化占领了农村阵地,为群众发家致富鼓了劲,聚了力,保证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家乡经济建设中来。三是围绕提高农民素质普及科学技术。由乡妇联牵头,聘请北京农科院专家到乡举办牧草讲座次,受训人员达到多人次,全乡牧草种植面积由白点儿一跃发展到亩,涉及岗头、河合、寨里等个村。聘请河北农大畜医系王教授来乡讲解有关奶牛养殖、疫病防治及饲料配比等知识,受训人员达到多人。此外还组织名养牛能手利用农闲到各村巡回演讲次,用个人亲身感受向大家传授养牛经验,有效提高了奶农科学养牛的能力和水平,奶牛产奶率明显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四是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积极培育经纪人队伍。立足全乡奶牛养殖规模大优势,围绕建立奶牛交易市场,积极打造经纪人队伍。鼓励妇女群众积极参与,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导、提供信息等措施,全乡涌现出以余底村谷国英为代表的妇女牛金鸡多人,购销奶牛余头,获利余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乡奶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强化

Abstract : By face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grand target, and fac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need, face the challenge of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to strengthen training, improve the scientific culture quality of the farmer, strengthen the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placed in a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This paper mainly on strengthening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do some in-dept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strengthen

中图分类号:B848.2

引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解决“三农”问题及推动城镇化战略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农民工劳动技能的提升、职业适应性的增强、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的改善、收入的增加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工“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因此,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可谓任重而道远。虽然最近几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文件和政策,但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机制。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各方主体对其认识不足 首先,政府认识缺乏高度是影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最大因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事关国计民生,农民工素质的高低不仅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社会大局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然而,教育部、农业部等多部门多方参与农民工培训却缺乏集中统一领导;农工教育未包含在教育发展主要战略之中;政府投入有限,全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难分其羹。显然,政府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一部分用人单位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没有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长效性,从而缺乏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便这些企业认识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性,他们也可能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对更强而不愿投资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最后,农民工自身认识不到位,缺乏培训的长远眼光,自我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一些人可能并不缺乏长远的眼光,但没有多余的钱和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质量不高

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滞后,最直接地表现在培训经费的投入上。当前,培训经费投入基本是以政府和用人单位投入为主,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央财政用于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仅有“阳光工程”的12.5亿元,地方配套的资金也仅为5亿多元;用人单位的培训经费是按工资总额1.5%~2.5%计提的,但实际上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费用是少之又少,这对于解决2亿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虽然政府规定企业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但实际上多数企业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用于农民工的各种支出。还有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此外,农民工大多数进入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而非正规部门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要求并不高,工资待遇也远远低于正规部门,所以农民工也不愿意投资于职业技能培训。

二、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适度的政策,帮助农民工从各方面完善个人素质。农民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的个人质素、掌握职业技术的程度,从小的方面说影响他们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从大的方面说,这些都将影响到我们整体的工业发展进程和整体的实力,进而对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年轻的农民工们,他们的职业化程度和水平关系到大局,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来促进经济的进步。没有自己特长和可以傍身技术的农民工,只能被隔绝在城市之外。鉴于此局面,政府需要花费足够的努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主动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国家向来都非常重视农民工的素质培养工作,多次发文强调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素质的培育,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农民工,政府可以建立免费的职业教育架构,让这些人掌握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使得其成为合规格、达要求的劳动力储备。可以采取的政策是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之完全达到免费化,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新一代农民工培养成合格的技术人员。相对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年轻的农民工们也要具备足够的自我发展意识,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主动融入城市生活,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

2.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一是农民工法制环境和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优化。要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的“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里面用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比例,基本地区不低于20%,已经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的规定;要坚决贯彻《决定》中指出的职业学校所收的费用,各级政府都没有权利截留、挪用,以“保证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建设”,真正做到政策落实到实处。同时,要逐步健全新一代农民工培训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企业有举办教育培训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具体实施方案尚未跟上,或操作困难,不易落实,并且对违反法规的事例无监督、约束、制裁。二是拓展职业学校这一渠道,进行年轻农民工教育工作。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各类中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类培训学校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这些优越性包括:职业学校拥有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还拥有非常齐整的实习训练场地和器具,更重要的是,该类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这些条件使得此类学校能够具备及其完备的设置。政府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要使职业教育效果最大化,而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对政府埋单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公开招标,然后赋予农民工自主决定接受培训的权利(农民工可以自由抉择接受培训的地点和内容)。为了保障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政府可以委托一些独立的民间机构,不定期不记名对农民工的培训进行抽查,这些机构建制完全独立,定期从政府那里领取相应的报酬,最大限度保证鉴定的公正程度。另外,还应当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办专业,也可以和大型企业直接签订人才培养计划,按照企业的需要来生产“产品”,争取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的技术工人。除了一线的流水线熟练工之外,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完成从工业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赶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之前,做好产业转移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三是加大企业培养的力度,最大限度培养出优秀的工人。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很多农民工希望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培训专业水平,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开设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不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活动,使得培训和工作完全对接,针对性更强更有实效。

三、结束语

总之,农民工是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群体。农民工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虽然在市民化进程中,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只要顺应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把握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总是能够找到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黄黎若莲,等.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第12篇

1.我国农村未能形成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业生产力低下。首先,农村标准化农田的比例较低,生产效益的综合性不高,因此,很难形成基本的农业生产规模。其次,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相关设施抗灾害性较差,很多塘堰水库沟渠没有足够的设施投入其中,加之部分设施已年久失修,导致排涝、抗旱性能大为下降,水利渠道出现淤堵,水库出现较大面积的病险时有发生,所以,农业抗灾害性自然不会太高。例如,我国当前部分乡村仍没有规范化的公路设施,只存在一些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难以将我农村存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此外,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信息网络建设以及供水网络才刚刚起步,农民生活状况仍旧十分堪忧。农村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农业未能形成合理的结构。首先,我国未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结构,产业仍旧比较单一。主要经济作物还以玉米、水稻等为主,很多农民未能转向具有价格优势的花卉、水果、蔬菜、水产品等。由于传统农业经济作物的价格偏低,附加值较低,因此,难以大幅度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其次,我国市场对于农业的资源配置效果不显著。从农业生产的内部结构来看,一些村镇由于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效果不显著以及资源利用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致使农村经济资源中的劳动力、资金以及土地等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农业、农村、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农村市场的经济建设。第三,对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和结构的调整没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未能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当前,我国部分地区虽在调整经济结构以及选择优良品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却在与区域经济布局结合点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土地经营未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化。

3.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相对缺失。首先,我国农村经济效益普遍偏低,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谋求发展,其中也存在具有一定素质的年轻农民。而留在农村的人口基本上是老、弱、病、幼、妇,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次,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急需提高。当前,我国基层干部大多数是在农村逐渐发展起来的老干部,这些干部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方面的工作不甚了解,同时也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导能力。此外,农村老干部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他们虽整天忙于工作,然而却缺少集中的沟通,这些都将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相关对策

1.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因此,相关工作者要积极研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积极探索多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进一步完善,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强化民主管理办法,增强发展活力,理顺分配关系。壮大经济发展中的股份合作制,彻底改善区域限制因素,实现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加强农村经济集体化的内在实力。其次,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国家高度重视集体经济发展,从而在政策扶持上、方法传授上、思想引领上对农村经济提供帮助。

2.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政府部门应首先将工作重点放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通过承担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做好公路建设、电力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此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工作,对于每项基础设施都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勘察,努力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

3.适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善劣势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按照市场运行规律的多层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促进我国农产品的优化升级,同时在发展中,努力培育出新的支柱型产业。逐渐形成以农业产业调整为主导,深入提高产品等级,拓宽生产规模,以此带动最广大农村人民实现高产、增收。

4.加强培养新型人才和引进新型人才的工作,促进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首先,培养农村新型人才需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基本方针。长期处于农村环境中学习的年轻农民,需要适时走出去,到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进修。通过不断的学习,使他们拥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和生产实践经验。此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不断引进新型优秀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将那些学有所成的高素质人才引入农村进行经济建设。其次,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对于基层老干部,需要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思想、工作培训,同时需要他们不断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告诉他们工作交流的重要意义,最终,带领农民实现增收目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