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司战略规划的作用

公司战略规划的作用

时间:2023-05-31 09:5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战略规划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司战略规划的作用

第1篇

1、 对竞争环境没有充分调研、判断失误。

市场上许多公司没有充分调查竞争环境,忽略了竞争对手的针对性打击,造成重大损失。每个公司发展战略都是根植于市场竞争的,要细致了解竞争对手,研究竞争者的战略目标及与现状的一致性、风险观念、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营运历史、营销战略、潜在能力。同时根据对比研究分析确定自有优势:价值链、成本优势、差异化、多样化、技术优势、核心能力。战略规划的信息包容度决定了常规知识与具体实践要充分结合。只有充分知己知彼,才能发挥公司独特竞争优势,在战略上处于有利位置。

2、 战略规划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演变忽略了其有效性。

不少公司乃至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公司,经常忽视或误解竞争环境中变化的征兆,最后导致自身的竞争优势受到侵蚀。公司必须逐步培养一种对竞争环境变化敏感的公司文化,构建快速机动的竞争信息系统,正确定义自己的竞争空间,全面考虑动态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以及新生竞争者。对于公司价值链的每个环节相对于竞争对手进行优劣对比,随时整合公司的各种增值活动,以创新方法为公司增添竞争优势,使之立于战略高地。

3、 多元化盲目扩张消弱价值基础。

许多企业在取得一定阶段成功后开始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追求多元化,特别是盲目进入不相关多角化领域,结果往往遭到狙击,消减了企业的价值基础。所以进行多元化扩展时要注意逐步进入相关多角化领域,尽量避免不相关多角化领域,紧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使新业务能够迅速产生协同效应,对整个企业现有价值链起到有效补充作用。所以新的业务能否成为公司现有价值链的自然延伸或有效补充,才是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重要标准。

4、 旧组织结构制约战略执行。

新的战略规划要跨越不同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并使之协调整合,主导核心流程。这对于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超出了其适应范围。企业需要界定新的战略规划,找出涉及战略执行的关键部门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设计相应的能够使之相互协调和整合的组织结构。确立明确统一的目标,保持各相关部门有效的沟通,运用好能够跨职能部门的现代组织结构,才能使新的战略规划得以协调执行。

5、 公司过于追求某些武断的既定目标。

在平稳的竞争环境下,公司战略监控流程往往包括:(1)制定战略及确定具体目标;(2)围绕目标实施战略;(3)以目标为参照评估实际效果。但是遇到多变的竞争环境,公司一味追求武断的目标往往会使战略控制体系失衡,造成断裂。公司应该对目标本身实时评估,随时根据自身及外在情况调整目标。逐步建立符合战略目标的公司文化,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规范准则,促使三者协调一致,确保适应外部多变竞争环境,才能稳步实现战略目标,使得公司良性发展。

第2篇

众所周知,GE是以所谓的四大战略:全球化战略,服务战略,六西格码质量要求和电子商务战略来获得20年高速增长的,现在的问题是,GE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几十种业务,34万员工,如何让如此庞大的公司按照统一的战略去获得高速增长?

光是韦尔奇伟大的“思维”显然无济于事,答案是,GE精心构造了一个以一年为一个循环,以一季度为一个小单元的“业务管理系统”,在这个业务系统中,有两个部分专门做战略规划,分别是从第三季度开始的战略规划阶段,以及从第四阶段开始的运营计划阶段。

在GE,战略规划通常从七月份就开始了,战略规划的主题是分析经济环境/竞争环境,讨论总体的财务回报状况,提出新举措或新战略,并对实施中所需要的资源作分析。这些主题先在各业务层面讨论,然后在八月份开始非正式的思想交流,提倡创造性的建议和有针对性的方案,你在韦尔奇功自传中看到的很多精彩观点,比如提倡打破常规,比如提倡群策群力,都是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主题, 到九月份,这些讨论和建议都会汇总起来,由韦尔奇亲自主持,由负责各个业务的公司执行官参加,围绕战略方案讨论三个重要的内容:第一,优秀表现的标准,第二,学习其它公司的优秀经验,第三,总结重大实施措施中的优秀经验(所有业务范围内)并分析客户对实施过程的影响

在战略规划之后是运营计划的规划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可实施的运营计划,所以从十月份开始,GE将全球150位高层经理召集在一起召开全球运营经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1)下一年度运营计划的重点,(2)每个运营经理提出关键举措的成功之处,(3)所有业务部门的对话:我们在上一年的经验中得到哪些启示?会议结束后,要求所有业务领导提出详细运营计划,包括希望达到的目标,每个业务部门的业务计划,然后到年底由韦尔奇亲自出马,召开全球CE大会,对各公司的计划和关键行动措施要点亲自审定,并决定从下一年度开始实施。 二、“用脑子打仗”:中小企业可以学习跨国公司的战略规划吗?

真正优秀的企业,其实说到底是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每个人的智慧融入企业中,GE为什么要从每年的七月份就开始战略规划,目的就在于将每个人真正融入公司的战略中,而不是把战略规划作为“老板”的专利,或者是作为公司高层管理的工具。所以,你在GE的战略规划流程中,甚至可以看到GE鼓励员工在讨论业务目标时可以 “不着边际”的狂想,比如兼并对手,垄断市场之类,目的在于使每个员工懂得,“用脑子”是打仗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武器。由此,你才可以真正懂得韦尔奇为什么要倡导“群策群力(walk out)”,因为有了GE这套系统,公司内外的任何优秀实践和经验,最终都会转化为GE的利润。

事实上,GE的战略规划对于GE成功的意义,在500强阵营中可以视为“成功必备的常识”。 埃默森电器公司(Emerson Electric Co.)也是500强中的优秀公司,埃默森的优异业绩同样信赖于它的战略规划与运营系统,这一系统与GE有很多相似之处中,比如每年年底的战略规划它分为两个部分:战略规划讨论增长计划,而运营规划则讨论“利润计划”,所有这些计划都是为战略实施的“总裁(CEO)效果检查议程”服务的。

我的结论是,也许我们不能去照搬500强的战略规划系统,但500强上百年积累起来的这些经验背后的道理是我们一定要遵循的,这就是企业的发展不是某个伟大企业家的“创造”,而是企业建立了一套能够将员工智慧融入企业发展目标和过程的制度与体系,而这一切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企业的经营做到用脑子打仗,而不是用“力气打仗”。

因此,我认为中小企业在学习跨国公司的战略规划的时候,有两个经验是完全可以应用在自己的战略规划制定系统中的:

第一, 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不强调具体而复杂的形式,而是要将重点放到“参与”上,中小企业的优点在于活力,如果企业发展的方向与具体的战略安排是员工参与制定出来,而不是只是高层“拍脑袋”出来的,那么你会发现他们有会焕发出你想象不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因地制宜地建立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计划模板”,让员工可以有效地参与

第二, 战略计划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的,你可以发现GE也好,埃默森也好,它们的战略规划都是为实施而做的。GE不是说过吗,“战略一经制定,一个月之后就会进入操作,就会见行动”。为实施而制定的战略的立足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中小企业的计划是老板脑子中的“狂想”,可以想象这样的计划做出来与实际一定有很大偏差,结果使计划成了摆设。 三、中小企业正规化战略规划模板:因地制宜的年度计划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年度计划是根据公司战略规划转化为未来一年或几年可执行的计划,所以计划不仅仅是一系列对目标量化的数字表格,还包括实现目标的经营举措(关键行动措施)、资源要求、风险分析等作出的行动分析。

(1)年度计划的要点

* 要点一: 计划是对三年战略计划和一年经营计划的分解落实。

* 要点二: 计划不但要有量化的财务目标和运营/市场类指标,还要有具体经营举措的实施计划。经营举措要有优先排序突出重点,以便合理调配资源。

* 要点三: 实施计划必须有具体的时间表,阶段性成果(里程碑)和负责人,以便跟踪考核。

* 要点四: 经营/预算计划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数字表格,而应对实现目标的经营举措(关键行动措施)、资源要求、风险分析作出计划,这样才能保证经营/预算计划的非随意性,以及经营的主动性。

(2)年度计划的功能

功能一: 体现各个部的奋斗目标。

功能二: 评价各个部工作及其业绩的客观标准。

功能三: 高层管理各个业务单位的主要手段。

功能四: 各个部门及相关部门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3)年度计划的组成

年度计划包括计划目标、关键措施、资源要求和风险分析四个部分,根据公司的实际组织结构,年度计划可以分为公司计划与部门计划两个层次,按时间分为年度、季度、月度计划三个部分。下面以部门为例,说明计划的模板是如何构成的部门的计划目标部门根据公司总体营销战略规划和业绩期望目标和财务,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的经济技术和生产指标,制定部门计划目标。

计划目标分财务类目标、运营/市场类目标两部分,将财务类目标、运营/市场类目标具体量化和细分(按产品、地区、客户等)。并辅助经营/预算计划的表格系统,表格系统是由一系列主要表格及辅助表格组成,辅助表格是对主要表格中重点项目的展开。

部门的关键行动措施:

部门根据对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等的分析将计划目标初稿下达各业务单元,并汇总反馈计划,明确达到目标的关键因素,制定本年度的业务关键措施,预测关键措施的结果。主要集中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根据产品、客户、地区等细分变量进行说明。根据时间进度进行说明并制定具体的时间表,阶段性成果(里程碑)和负责人,以便跟踪考核。

部门的资源要求:

部门根据公司的期望目标结合外部对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等的分析,内部对公司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等状况的分析,以及对业务单元反馈回来的关键行动措施和资源要求进行合理化并赋予权重进行排序。从部门宏观的层面上提出资源要求,并具体提出达到资源要求的业绩结果,和未达到资源要求的业绩结果。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主要针对系统风险、经营风险(非系统风险)、财务风险(非系统风险)的分析及对突发事件的预测,并估计风险可能带来的对目标计划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系统风险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的变化、政府政策的调整、金融市场的风险等,例如:加入WTO,降低进口关税等。

经营风险(非系统风险)可进一步分解为内部和外部。内部风险(管理风险)包括决策失误,产品成本上升、质量下降或不稳定、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缺乏应变能力等。外部风险(市场风险)包括产业变化、竞争对手的壮大、地方保护、顾客购买偏好的转移等等。

财务风险(非系统风险)包括:应收帐款风险、融资造成的经营收益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机构的风险、现金流动风险等。 四、 中小企业年度战略规划应将重点放到关键行动措施上

要使战略规划真正具有操作性,关键在于清晰定义完成战略目标的关键行动措施(Key Measures)。为什么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关键行动措施,是战略具有操作性的关键点?根据我在摩托罗拉担任战略规划经理的体会,在这些优秀的公司中,它们都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将战略转化为行动,或者说,流程是战略转化为行动的基本通道,而流程能够发挥作用,就在于流程强调的是关键点控制,在每一个重要的关键点上定义了行动(输入)和结果(输出),就可以保证公司的行动永远围绕战略进行。

所以,在计划阶段的关键行动措施是真正体现”用脑子打仗”的地方,因为对关键行动措施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懂得,哪些行动是真正对公司的战略目标有效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无效的。举例来说,一个公司最关键的业绩指标无非是四个:产出增长、质量提高、成本削减、时间节省。所谓关键的行动措施,就是那些能够控制这四类指标的行动,如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因素上,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上,我们就可以保证这个企业的运行是围绕战略进行的。

第3篇

就笔者近期接触的一些企业对品牌战略规划方法的需求就可窥一斑。

有几家快速成长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做品牌战略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从事品牌战略咨询的公司,结果一圈下来,名气大一点的咨询公司请不起,又担心自己是小公司不被重视,就决定寻找规模小一点、具有实战性的公司,可是还是找不到一家在品牌战略规划上具有一定实战经验和理论基础的公司。

直到偶然的一次机会他们听到笔者讲授的《品牌战略“七步成诗”法》后,如同找到了知音,纷纷要请笔者到企业参观,并为企业中高层进行详细的品牌战略规划培训。同时还与一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

从这些企业的行为就可以看出,虽然众多企业已经有了品牌意识,但是却不知其品牌战略规划的方法。

在此,与大家分享笔者依据品牌战略咨询经验,并结合对国内外成功品牌的深入研究,总结出的品牌战略规划方法——“品牌战略规划‘七步成诗’法”。

空间环境搜索

品牌战略规划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探索空间环境,用我们在品牌中的术语就是战略性品牌分析。

在品牌战略规划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品牌环境扫描,包括品牌所在的宏观环境、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品牌当前的资产情况等。这个步骤是决定着品牌战略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性环节,就像许多人所说的扣子理论一样,这是第一个扣子,如果这个扣子系错了,那么,后边的其他环节就都错了。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总结了“品牌战略分析的ESCA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分析宏观环境因素,如何分析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等情况,与此同时,还要诊断企业的战略目标、品牌架构、品牌组织、品牌十大维度以及品牌资产等内容。

通过系统地分析为后边规划行进轨道、操作系统、组织支持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譬如,笔者在为春风集团公司提供品牌战略咨询时,通过系统细致的调研的和诊断理清楚这个跨行业、不同品牌间的关系,从中找到关键的驱动因素,为后边品牌战略组合规划奠定基础。

同时,在进行渠道模式规划上能够做到与品牌战略有效对接,也得益于前期系统、细致的调研、分析。

设计行进轨道

品牌战略规划的第二个步骤就是设计一个科学、可行的品牌行进轨道,即品牌愿景。

这是近一两年提出的概念,在品牌战略管理中起着导向作用。

品牌愿景就像灯塔的光线为行船指引着清晰的方向。简单的讲就是告诉你的消费者、股东、员工,你今天代表什么?明天代表什么?我们将来要打成什么样的目标?

譬如,笔者在为康明眼镜连锁机构做品牌战略规划时,为其设计的“打造视光学航母”;再如三星电子“成为数字融合革命的领导者”;海信的品牌愿景是“中国的索尼”。这些无不清晰地告诉了消费者和自己的员工,未来品牌的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发展目标又是什么?

那么,如何设计品牌愿景呢?

管理顾问戴维斯( Scott M. Davis )提出的一些方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根据他的一些观点在操作的时候,参照前期品牌战略分析对外部环境的研究,在内部深入讨论这样几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即可得到品牌愿景。

1、 我们想进入的市场、产品线以及通路是什么?

2、 公司的策略及财务目标是什么?品牌又在这些目标里扮演什么角色?

3、 今天,我们品牌的地位如何?明天又是怎样?

4、 可以投入的资源?

5、 现在的品牌可以让我们达到预期目标吗?或者我们需要再定义产品?

操作系统规划

操作系统规划是品牌战略规划的第三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因为在这一步中要规划品牌战略的相应内容。这是整个品牌战略规划的核心部分,就像神六飞船一样,离开了飞船上整体操作系统,它将无法运行。

在这个步骤中,要提炼品牌DNA——品牌核心价值,品牌的个性文化识别系统、品牌着陆识别系统,以及品牌组合战略等方面内容。

首先,品牌核心价值。提炼品牌核心价值是一件技术性加创意性的工作,是整个工作的核心,因为后边规划的内容都要围绕着品牌核心价值来展开。因此,我们总结出了品牌核心价值的四条标准:1、要具有极强的差异性,因为品牌的本质就是差异;2、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附加值,因为品牌的真正价值是是否提供了附加价值;3、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为日后的品牌延伸预留管道;4、要符合企业资源,为后边的规划工作落地提供保障,不能像夏新那样提出“精致生活的典范”的品牌核心价值,却得不到消费者对企业的能打造精致手机的信任。

其次,品牌个性、文化识别体系。这是品牌的核心识别体系,要演绎和展示品牌核心价值,笔者在运作这一识别体系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总结了这样两个具体的识别体系。一方面从品牌个性层面进行演绎;另一方面是从品牌文化层次来演绎品牌核心价值。

第三,品牌着陆识别系统。这个识别系统主要原则是要更充分、具体的演绎品牌核心价值,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层面上、产品层面上、符号层面上等等。譬如,根据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如何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工艺、产品特点、产品研发、品牌符号等因素,通过这些方面的落实,品牌核心价值就能够成功着陆。

第四,品牌组合战略。这里边一方面要针对拥有多个品牌的企业规划品牌组合战略;另外一方面如果企业品牌单一,需要规划品牌延伸战略。

在这个步骤里边还有为企业设计《品牌战略管理手册》、《品牌形象手册》等工具性的文件。

组织支持设计

这是品牌战略规划的第四步,在品牌战略内容规划好了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设计能够适应品牌愿景、能够支撑品牌战略内容,同时也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品牌管理组织。

目前,谈及品牌管理组织容易提到品牌经理制,事实上,这种品牌管理方式在很多中国企业都不适应。一方面是与目前很多企业的实际人力资源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企业的整体组织结构与发展阶段有关。

本着与企业资源适应性和与品牌愿景配合性的原则,笔者在为春风集团品牌设计组织结构的时候,就没有生搬硬套品牌经理制,而是成立一个由集团公司一副总牵头,公关企划部人员主要负责的品牌管理机动组织,从而有效的起到对各个子公司监控和统一管理的作用。

任务分解

品牌战略规划的第五步开始有效的分解前边制定的战略任务,也就是将品牌战略与营销战略和相应的经营战略进行对接。

这一步决定着品牌战略将来执行质量的优劣。同时,这一步的工作也是改变企业对品牌战略务虚论的重要手段,当你真正把那些文字性的东西,分解到产品的研发上、品质上、特色上、渠道上、整体的促销上,甚至每个员工的行为上时,就不会再有人说你规划的这些品牌战略内容都是务虚的。

譬如,笔者曾经操作的康明眼镜连锁机构。在品牌核心价值“专业”的统帅下,规划了相应的品牌识别体系,并逐项的讲这些战略性的文字分解到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和营销活动中去。

在验光的操作上制定了详细的验光师操作流程和标准,在设备上率先引进了验光投影仪,严格培训验光师,合格后上岗,并在空间比较大的店面使用综合验光仪,抛弃同行业竞争者只是摆放机器没人能操作的做法。

在对营业员的专业服务上,维修人员的专业和服务态度上,以及装配车间、采购部等岗位都根据品牌战略进行细致的分解。

营销活动也不例外,除了广告之外,促销活动方面我们把一年中几个可以设计活动的点进行详细的分解,让每一次活动均能演绎“专业”这个品牌核心和相应的识别体系。比如针对主要目标群中学生,在暑假期间的“康明眼镜学生眼镜节”,除了配眼镜送健康礼品外,我们还在店内外进行爱眼知识的宣传;并由几个眼科大夫、国家一级验光师,研发了缓解视力疲劳的“康明晶体操”;以及宣传其他体育活动对视力的益处,还根据跳绳对视力和智力的双重益处,组织了大型的跳绳比赛。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为品牌资产的累加起到了积极作用。

航天准则

这是品牌战略规划的第六步,要为品牌战略执行制定行动纲领性文件。根据实际操作中的总结,这里提出三个品牌战略管理法则。

一是,聚焦资源。要把企业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进行有效整合,聚焦到与品牌战略目标有关的核心能力和特长上,切不可把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尤其是中小企业。

二是,要懂得舍得。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供选择的机会很多,面对的诱惑也很多,所以这时候要牢记舍得原则。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三是,要坚持。不要轻易的发生游离,尤其是品牌核心价值一定恒定的坚持,就像舒服佳香皂一样,从1992年进入中国以来就开始诉求“杀菌”,直到现在从来没有改变过,虽然广告换了无数个,但是品牌核心依然是“杀菌”;宝马汽车也是一直坚持它的“驾驶的乐趣”从不到处游离。

坚持这三项基本原则,就可以让企业有限的资金不断地为品牌资产做累加。

太空行走

品牌战略规划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太空行走,即品牌传播与营销推广工作。也就是说,当你把品牌目标确定好以后,也进行了品牌内容的规划,调整好组织结构,分解完任务,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太空行走计划——品牌传播与营销推广活动。

比如,白酒行业的金六福酒,确定了“福文化”后就要在各个营销活动和品牌传播中演绎“福文化”。

在整体的传播中采用了,即“春节回家,金六福酒”、“中秋团圆,金六福酒”、“我有喜事,金六福酒”等。同时在事件行销上也不断围绕这个“福文化”展开,如申奥成功,厦门、金门首次通航,赞助中国足球出线世界杯等活动,都是在演绎和传递“福文化”的品牌讯息。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经营;核心竞争力;地位与意义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逐渐与世界接轨,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下寻求发展,企业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并且要与时俱进,随时关注形势的变化,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一、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

(1)人力资源规划具有战略价值。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路线图,并且为企业竞争战略的落实提供工具。为企业培养战略的员工核心技能,对企业的后备力量进行分析与开发,使员工获得知识的储备,同时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的人才建设提供指导。人力资源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导下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并且根据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业务规模、分布地域以及构成等要素来确定企业未来的人事安排,对各部门的人员进行合理的比例调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作团体。人力资源规划统帅企业的竞争机制、管理机制,并且为企业提供具体的人力资源活动的指导。不论大企业与小企业都由三个要素组成,即人力、财力和物力,充分的调动这三方面的资源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转。人力资源规划是从人力、物力、财力这三方面追求一种有效的组织目标,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利益最大化。

(2)人力资源规划具有现实价值。人力资源规划可以调剂企业人力资源的多余与短缺,保证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进行选人、育人与用人活动。让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性有据可依,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制定目标、规划和政策,为每个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节省企业的经费开支,进行有效的人员规划,精简每个部门的职员,发挥他们个人的优势,投入最少的人力赚取最大的效益。优化资源管理系统,使各部门做到有序化、系统化,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的目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达到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化,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一个强大的工作团体。因此,企业要与员工共存,照顾员工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应该及时做到员工的工资水平调整,这样企业与个人才能同舟共济,一同成长,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力求企业与职员发展协调性,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3)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一个企业想要做得更好,走得更远,需要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备的公司制度,在全球经济变化莫测的时代,企业务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各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想要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要发挥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现代是知识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一个企业只有聚集相关专业技能的知识人才,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目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受到各个企业的关注,成为讨论的热点和焦点,企业要用新的眼光审视经济发展的环境,既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又要调动公司内部的人员分配问题。大多企业基本上都是由理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带领下的职员构成的,这三个机构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公司正常运转,做到各尽其职,互不越位,理事会要做好决策的工作,监事会一定要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经理及职员做好基层的工作,三者合作共同经营管理好企业。这是根据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所做的最基本的任务,人力资源是相对于其他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名称称谓,它是企业在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它是实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体系,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依靠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形成一个科学性的系统性的合作战略团队。

二、目前国内企业人力管理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国内很多企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依然停留在过去那种旧的管理理念上,公司的人事安排混乱,没有完备的管理体系,甚至还有一人兼多职的现象,众所周知,我们大多人在大学时只读一个专业,所以到了工作岗位应该负责相应的工作,这就是发挥其优势作用,而现在许多企业却是随便找一个非本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这些工作人员没有相关的知识,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工作,这样怎么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呢。除此之外,企业的人事安排比较混乱,各部门人员分配不均,人人都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位,没有人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一个企业想要生存,就要靠大家努力,而不是一个人在那奋斗,所以,公司要分配好人员、做好安排,各尽其职,精简人员,把一些技术能力低,责任心差的人员都裁掉。此外,很多企业没有跟上国际的发展趋势,没有创新精神,只是顽固的遵守旧的理念经营公司,作为企业的合法法人,应该不断的考察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创新企业的发展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新的物质资料。

三、如何发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

以上我们谈到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首先就要从根本上深刻认识新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也在逐渐的演变,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认为它的目的是对企业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和决策的过程,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可能的供给,但是新的人力资源规划则不然,新的人力资源规划吸取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和战略管理实践的重要成果,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这与传统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要接受新的管理理念,上到公司总裁下到小职员都要学习。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要把握好企业内部自有人才和外部人才资源的互补关系,给企业需求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要量体裁衣、因时制宜。各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和企业长期的发展,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招聘职员,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人才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最后,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经济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同样,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也与企业的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这对企业的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好的企业文化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规划。企业要从这几个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够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四、结论

目前已经进入了知识人才社会,哪个企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就会取得竞争的优势,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想要持续的健康发展,就要发挥人力资源战略的核心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参考文献:

[1] 陈晓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步骤与内容[E].

第5篇

“为什么愿景和实际结果总是有差距?”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在2005年10月《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的文章《战略管理办公室》中提到,“我们认为在大多数企业这种差距是由于战略规划与战略执行之间的脱节所导致的……但是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他们认为,那些成功的公司会在公司层面建立一个新的部门即战略管理办公室,这个部门与战略规划部门有着显著的区别,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将公司战略转化为成果,并在这个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协调作用。

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对哈佛商学院贝克基金(Baker Foundation)教授卡普兰与平衡计分卡协会(Balanced Scorecard Collaborative)的负责人安德鲁・佩特曼进行了访谈。

问:你和大卫・诺顿的统计表明,战略规划经常与战略执行相脱节。那么,战略管理办公室是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它?为什么会需要它?它的典型活动是什么?如何将它与战略规划部进行区分?

答:根据我们的统计,战略执行成功的企业其实比较少。我们在《战略管理办公室》一文中使用来自贝恩咨询研究的调查数据发现,在全球1 854个大企业样本中,虽然90%以上的企业针对较高的目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但是有八分之七的企业未能实现盈利性的增长。通过与我们的顾客企业接触也发现,这些企业为自己设定的战略目标与他们取得的成果之间总是存在差距。

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我们对战略与业绩脱节的根源进行过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战略执行流程。许多企业有战略计划,但没有详尽的方法去管理这些战略计划的执行。因此,许多关键管理流程仍然与战略相脱节的。我们同时也发现:

(a)除了说明战略是一个大的战略计划组成部分之外,许多企业甚至没有一个一致的方法去描述他们的战略。我们坚信企业需要找到一种连续的、前后一致的、条理清晰的方法去将他们的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b)60%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并没有将战略与预算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导致关键的战略行动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资源又不能够有效地用于战略计划。

(c)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分之二的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企业在进行战略计划时没有将其与企业的战略联系起来。

(d)70%的中层管理者和90%的一线员工的薪酬没有与企业战略相联系。

(e)最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企业中95%的员工不知道他们企业的战略。

总之,企业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之间经常存在一种长期的脱节。

战略管理办公室(简写为OSM)的目的是消除这种差距。它通常作为企业中一个新的公司层面的部门,监督从战略规划到战略执行中所有与战略相关的活动。战略管理办公室的目的并不是执行所有的这些工作,它所从事的流程是让各个部门的战略执行工作充分整合。通常,战略规划部门对战略执行过程影响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影响。我们认为,企业应建立一个能够同时负责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流程的部门,比如,强化战略规划部门的作用,使其成为自然的战略管理办公室。

战略管理办公室能变成一个使得未来的领导者可以获得企业战略远景的平台。

因为我们一直认为,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卓越地描述和执行战略的工具,所以,要想很好地实施平衡计分卡项目自然就需要战略管理办公室。实施平衡计分卡项目通常都会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何使用这些计分卡来实现组织协同?如何确保企业员工能够理解企业的战略?如何使用计分卡来进行改进?如何来安排管理会议?

当平衡计分卡团队主动地承担越来越多的一些以前没有被企业中任何人或者部门承担过的责任时,战略管理办公室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平衡计分卡团队实际上早已填补了企业管理中的这个缺口。尽管我们的许多实例是来自平衡计分卡使用者,但是这些战略执行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未使用计分卡的企业。

根据我们的研究与对顾客的了解,我们建立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战略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和责任。这一点已经发表在近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中。这些作用中,有一些作用完全属于战略管理办公室,比如计分卡管理与层层分解;另外一些作用就是协调,这些协调作用对于确保战略与关键重要流程如预算、经营计划、业绩管理等建立联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问:你在文章中对克莱斯勒汽车集团和美国军队进行讨论,他们通过设计一系列成功的计划来开展平衡计分卡工作。企业在建立战略管理办公室之前,是不是首先必须要启动平衡计分卡工作?如果不是,那企业会不会在在没有平衡计分卡的情况下建立战略管理办公室?

答:平衡计分卡是建立战略管理办公室时重要的第一步,尽管不是必须的第一步。首先,我们所描述的建立战略管理办公室的原则是普遍的,无论企业是否使用平衡计分卡,企业都需要改进他们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之间的联系。如果不能将两者建立联系,企业将注定成为我们上面所说的失败者。

我们认为平衡计分卡的使用者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些企业已经找到了强有力且可行的方法去描述和沟通他们的战略。他们已经意识到,仅仅使用一个好的方法去制定战略是不够的,企业必须要使战略执行成为企业内部一项公认的能力。

我们知道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用来进行战略管理。没有使用计分卡的企业可以像使用计分卡的企业一样运用同样的方法毫不费力地建立起战略管理办公室。但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相同的:我们的战略是什么呢?如何衡量我们的战略?我们的资源分配是否支持我们的战略?我们的员工是否理解企业战略?我们是否能够在会议上很好地讨论和检查企业战略?我们如何把所有的这些工作组织成一个一贯流程?

我们认为战略要像企业其他主要流程一样,应该要进行明确的管理。

问:你在文章中写到,战略管理办公室实际上可以作为首席执行官的办公室主任。在一个典型的企业中,战略管理办公室应该包含多少人员,他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业背景,如何培训他们使其能够发挥最好的作用,与企业其他重要的部门如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等等相比,他们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答:在大型综合企业中一个典型的战略管理办公室一般需要6~8个全职员工。通常,这些员工都是老员工,且是计分卡团队的成员、战略规划团队或财务团队的成员。战略管理办公室不应该成为企业新的官僚部门或负担。但我们观察到许多战略管理办公室规模比较小,仅由3~5个员工组成。

战略管理办公室的员工需要有综合的工作能力。战略管理办公室可以成为一个使未来的领导者获得企业战略视野的平台。显然,员工能够理解战略并能站在战略的角度思考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管理办公室的员工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因为他们必须与企业高级业务部门和重要领导进行有效、可靠的配合;对于负责计分卡项目和创新性管理的员工来说,最好具有项目管理的经验;经营工作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好的战略执行实质上就是“把事情做好”,员工理解了战略和现实经营之间的关系,将会在企业战略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战略管理办公室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有着天然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具有两层作用。一方面,它对经营部门提供支持以确保他们有能力去支持公司战略;另一方面,它确保企业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中要能知晓和体现战略。例如,在一个典型的企业中,预算流程与战略流程是分开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压力下,重要的战略投资往往就被遗忘了。更糟糕的情况有可能是,预算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战略。一个好的战略管理办公室会与财务总监合作将战略“融入”经营计划和预算。我们还没看到财务总监会抵制这种让公司计划流程更加战略化以及对企业更加有用的做法。

问:你在文章中写道“战略管理办公室是支持性的部门,而不是命令性的部门”。尽管他们可能会引发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风险,但是也有可能会消除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风险。根据你所见到的情况,你能给出一些战略管理办公室在这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例子吗?战略管理办公室不应该参与什么样的活动?

答:我们认为战略应该像企业中的其他主要流程一样进行明确地管理。在大多数企业中,这个流程要么不存在,要么不尽完善。股东价值仅仅停留在桌面的文件中。战略管理办公室的目的就是使战略执行成为独特的、公认的企业能力,发掘那些未实现的价值。只有让经营部门和职能部门都围绕着公司战略开展工作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这样做可能会让人并不是很舒服,因为战略管理办公室又增加了管理约束,这种约束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欢迎的。

第6篇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如果企业要定战略,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有了其战略发展的方向,那么目标则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个体活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企业没有目标的话,那战略就没有依托点,所以战略也是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的一个过程。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中间需要战略。在整个过程里面,企业要解决很多课题,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六个方面:1、做什么,企业必须明白要做什么才能够顺利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2、为什么做,企业家每天琢磨的就是两件事,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的话,企业的老总就没法当了;3、到哪里去做,在亚洲金融风暴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要到东南亚投资,选中了印尼的话,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地方选错了;4、何时做,这个很重要,某些东西做得太早,可能达不到目的,但如果做得太慢,又会被别人抢得先机;5、谁去做,就是到底该由谁去执行任务;6、怎么做,这是完成目标的最后一步。所以说,企业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建立科学而又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企业应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而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应制定得科学而又高明些,这样以来企业经营者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执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性,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未来战略竞争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经营观念,设定公司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经营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各部分业务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2、进行预测。不管经营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公司实际上是为客观环境所包围。公司如果忽略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长期发展计划则成为空中造楼。3、构想经营计划概要。经营计划是根据公司的“主观意向”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加以确定的。为了实现公司的目标,必须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为此,必须决定用何种手段和如何实现公司目标的计划体系。这一决定是建立在个别计划与阶段计划基础上的。4、设立个别计划。也就是确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计划。如技术部门的产品研制计划,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生产部门的盈利计划等。5、设立阶段计划。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计划的本质在于选择”。6、编制预算。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营计划即可交付具体实施。

三、建立战略管理部门是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战略执行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决策层的职责及牵引执行层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研究、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

1、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目前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2、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参考。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方法的设计研究。

3、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中国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4、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影响,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

四、建立战略管理执行系统,有利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科学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有利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

计划与预算系统的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公司层制定年度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业务层根据公司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规划;在年度计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和月度业务规划;以公司层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业务规划中最主要是生产、销售计划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销售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经营额收入预算等。

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根据预算计划明确公司所需的关键岗位;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根据岗位评估进行岗位职责说明;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责任书签订:通过制度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业绩跟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总经理监督和指导体系。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管理。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业绩跟踪由总经理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质询业绩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公司目标管理系统;“质询会”使业绩跟踪不只局限于“汇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的方案。

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

通过业绩考核方案,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保证多劳多得,并提拔明星员工,淘汰不及格员工。考核的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和员工都满意的“双赢”基础上。具体的步骤是:在年初层层签订责任制合同;在年末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决定每个员工的工资增与减幅以及奖金;按业绩与企业归属感两大因素,将所有员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实行10%优者重奖,5~10%劣者尾数淘汰(辞退)。

4R系统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过渡,整个4R业务管理系统贯穿流程管理的思想,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旋转,一年运行一圈,保证战略转变成行动并推动业绩的增长。发挥战略竞争力的执行系统功能。 五、战略落地与企业运作有效结合

1、聚焦战略的思维点

企业除了要掌握构建战略的总体框架,还应当有聚焦战略思维的思维点:一是基于行业规则把行业看透,研究行业的容量和集中度,研究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二是基于企业的历史以及路径依赖确定下一步的发展。路径依赖就是过去做过什么、有什么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借助路径依赖,借助已有优势,另一方面要超越成功陷阱,不能把成功原因必然化,要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之上做选择,改变行业习性,建立学习型组织。三是在战略抉择时要基于资源与能力,一方面要基于组织内生能力,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企业家、资源等;另一方面要基于企业家的认知,战略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和抱负。战略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去是企业家主观判断,现在走入另一极端,请国外咨询公司,搞得非常复杂,没有了行业敏感性。

2、战略落地

所有的战略最终要回归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所谓战略落地,就是企业要在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能力与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力,避免战略与运营系统脱节。

战略落地,第一,有制度安排。战略走向会影响权力的再分配,虽然对整个企业有利,但对某些人不利。当初实达战略转型失败,是因为其整个决策机制缺乏权威,叶龙不能撑控局势,资源是倾向于非战略方向的,因此其战略不可能实现。中国的战略具有更广泛的范围,特别要考虑制度因素,一定要有好的制度配合。

第二,有组织支撑,组织支撑不是简单地画个组织结构图,而是基于战略研究组织的定位、组织的结构、组织内部运行的游戏规则、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分配体系以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问题。

第三,战略落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上,企业要明白自己的产品战略是什么,产品组合、客户战略是什么,要在研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统一于客户,在内部价值链上寻求竞争优势,形成战略竞争力,提升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发挥战略竞争力的优势。

第四,企业学会运用资本杠杆,要研究什么样的资本投资战略、什么样的并购模式能支撑战略的实施。

第五,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转型,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基于战略的核心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系统。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文化上要落地,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维,而且在战略上要身体力行。

六、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情报系统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而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1、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2、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是体现信息活动价值和效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竞争情报“智力性”、“谋略性”的主要过程。竞争战略管理情报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的问题有:在特定的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进入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地域、行业和部门?进入的标准有哪些?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实力的基础上,企业在战略改变过程中如何定位?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战略可以选择?在可选择的战略中企业能够和最期盼实施的战略是什么?在竞争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的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战略选择和决策的关键信息要素有哪些?

上述这些问题是竞争策略情报研究的出发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研究就是企业竞争战略情报研究的具体活动和内容。

参考文献

[1]牛晓玲:《成长的关键》[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2]陈春花等:《领先之道》[M],中信出版社,2004版。

[3]毕胜然:《赢得优势》[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4]汤明哲:《战略精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

[5]刘刚:《危机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版。

[6]余世维:《赢在执行》[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版。

[7]万明坚:《系统战必胜》[M],中信出版社,2004版。

[8]曾鸣:《略胜一筹》[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版。

[9]郎咸平:《运作》[M],东方出版社,2004版。

第7篇

但是,外部环境也在不断日新月异,因而上述审计的职能也有着拓展的需要,以满足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需求。特别的一些大型的公司,日常意义上的审计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外部环境的日新月异,公司的战略规划越来越重要。

为适应内外部的这些变化,公司必须制定长期、中期等战略规划。这些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与控制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项活动,对企业的各方面产生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外部投资人他们关注公司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益,从而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同时,他们也关注公司日常的运营是否合规、低风险。这样一来,战略审计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的“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以下称:指引)中“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明确指出:企业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应当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建立战略委员会,战略委员会应当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于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这就要求企业内部要按照这些要求,对公司的战略进行适当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看其是否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满足股东和企业所有者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运营。

基于上面所说的,战略审计的目标也因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它的侧重点不再是查错防弊、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是应该侧重于分析、评价、咨询企业的各项战略政策、战略目标是否符合企业发张的中长期利益,是否看重短期效益而导致企业处于运营的高风险中。由于战略审计站的层次比较高,因此它更关注对企业长期的影响,而不是短期的利益。

正是由于战略重点关注的是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因此在审计时,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不能只看某个时点或者一段时期的财务报表,也不能只是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这些只是一方面,战略审计要着眼于企业长期的战略,关注这些战略对企业的影响。因为一个不明确的战略规划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错误的战略规划或者未实施到位的战略规划都会导致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从而给企业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往往难以在短期内挽回,即使可挽救,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巨大。由于这些战略实行中的错误在短期中可能难以察觉,或者短期来看对企业是有利的,因此企业往往在意识到时已经无力回天。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当属柯达公司破产的案例。作为数码相机的发明者,柯达可以说的在数字成像行业迈出了极大的一步。但是这个数码相机的发明者却没有用战略的眼光看待这一变革性的发明,而是固步自封地认为胶片的地位不可撼动。在公司的战略规划中,数字产品的发展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胶片还是在产品中占着主要地位。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这个数码相机的发明者先后被尼康、佳能超越,逐渐日薄西山,最终由于业绩大幅滑坡不得不申请破产。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战略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一旦公司的战略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内部再怎么风险控制、优化都难以挽回公司经营恶化的命运。尤其是大公司,不像小公司那样,船大更不容易掉头。

因此,战略审计的重要性在现阶段已日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战略审计主要有以下关注点:

第一,公司当前以及未来的使命、目标、战略和政策是什么?

公司的使命、目标、战略方案和政策在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缺少明确的战略目标,公司等于是没有了前进的指明灯,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盲目前进。

第二,公司当前的各项经营政策、流程是否围绕了上述战略目标来操作,是否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并针对可能出现的相应风险有对应的防范措施。相关的流程是否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不断完善、优化,以使企业运作更有效。

第三,当前的直接环境(外部市场、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等)中哪些关键因素影响公司?哪些是目前的威胁?哪些未来的威胁?哪些是目前的机会?哪些是未来的机会?

在上述中,公司针对这些外部环境,是否有在战略考量下的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以及相应的风险应对。是否可以按照SWOT分析法则,将公司和战略相关的优势、劣势等进行识别,并采取措施,发扬优势,改善劣势,为战略目标的达成进行服务。

第四,公司是否有相应的企业文化来指引员工,以及相应的道德氛围和规章去影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员工进行合法的经营。

目前大部分公司都相当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公司长期发张相契合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公司的战略目标实现奋斗。在一个有着良好文化氛围的企业里,员工的凝聚力通常都很强,而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并正确地实施。

第五,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管理。任何一家公司里,人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公司内部的各项业务活动是由员工来完成的。员工的素质是否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是否能全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合适的岗位是否有合适的人员来做,等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关注的内容。可以这么说,人力资源决定了战略是否能成功制定并实现。

以上主要讨论了战略审计的关注点,实际在战略审计中,需要关注的环节远远不止这些,例如研发、采购、生产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环节都是常规审计已经注意的,并且大部分公司的内部审计已经在进行相应的审计,为省篇幅,本处不再做阐述。

第8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战略风险管理

Abstract:Thestrategyriskmanagementi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importantconstituent.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formulatesthesciencereasonablestrategyplanfoundation,construct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systemalsoistotheriskmanagementstrategicplan.Construct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systemthegoalisenhancesthenegotiablesecuritiescompanyriskmanagementability,adaptstheservicedevelopmentandthestrategicplangoalrequest.Thestrategyriskmanagementistothestrategicriskcontinuallyrecognition,theappraisalandshouldto,carryonthestrategicdispositiontotheeconomicalcapital,promotesthenegotiablesecuritiescorporatebusinessstrategyplangoalsmoothrealization.

Keywords:NegotiablesecuritiescompanyStrategyRiskManagement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赌博。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2]《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陈中阳,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第9篇

从目前业界流行的组织变革、战略转型等话题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与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仅仅重视常规的业务投资与运营管理,已经难以确保企业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日益意识到企业自身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等要素的重要性。

一、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运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在这里,企业决策者或管理者有必要理清一些观念误区:战略并不是“空的东西”,也不是“虚无”,而是直接左右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最重要的决策参照系。战略管理则是依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企业的战略实施加以监督、分析与控制,特别是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与事业方向加以约束,最终促使企业顺利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管理。

战略管理是解决企业在日常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哪些事情是不能干的,哪些事情是必须把它干好的”问题,而运营管理则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实际部署与工作计划而已,企业一旦达到当初既定的战略目标,那么,获得利润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了。

二、战略管理建设与实施过程

战略管理,主要是指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一般说来,战略管理包含四个关键要素:

战略分析-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

战略选择-战略制定、评价和选择;

战略实施-采取措施发挥战略作用;

战略评价和调整-检验战略的有效性。

1、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确定在战略选择步骤中的具体影响因素。

战略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其一,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其二,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分析要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微观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将带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威胁。其三,内部条件分析。战略分析还要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相对地位,具有哪些资源以及战略能力;还需要了解与企业有关的利益和相关者的利益期望,在战略制定、评价和实施过程中,这些利益相关者会有哪些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对组织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制约。

2、战略分析阶段明确了“企业目前状况”,战略选择阶段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走向何处”。

首先需要制定战略选择方案。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当然是可供选择的方案越多越好。企业可以从对企业整体目标的保障、对中下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企业各部门战略方案的协调等多个角度考虑,选择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或上下结合的方法来制定战略方案。

第二步是评估战略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通常使用两个标准:一是考虑选择的战略是否发挥了企业的优势,克服劣势,是否利用了机会,将威胁削弱到最低程度;二是考虑选择的战略能否被企业利益相关者所接受。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最佳的选择标准,管理层和利益相关团体的价值观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略的选择。此外,对战略的评估最终还要落实到战略收益、风险和可行性分析的财务指标上。

第三步是选择战略。即最终的战略决策,确定准备实施的战略。如果由于用多个指标对多个战略方案的评价产生不一致时,最终的战略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根据企业目标选择战略。企业目标是企业使命的具体体现,因而,选择对实现企业目标最有利的战略方案。

(2)聘请外部机构。聘请外部咨询专家进行战略选择工作,利用专家们广博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提供较客观的看法。

(3)提交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对于中下层机构的战略方案,提交上级管理部门能够使最终选择方案更加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最后是战略政策和计划。制定有关研究与开发、资本需求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和计划。

3、战略实施就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

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层次间分配及使用现有的资源;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还需要获得哪些外部资源以及如何使用;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对组织结构做哪些调整;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利益再分配与企业文化的适应问题,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以保证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等等。

4、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战略调整就是根据企业情况的发展变化,即参照实际的经营事实、变化的经营环境、新的思维和新的机会,及时对所制定的战略进行调整,以保证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的有效性。包括调整公司的战略展望、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公司的目标体系、公司的战略以及公司战略的执行等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战略制定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仅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企业战略实施才是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没有能完善地制定出合适的战略,但是在战略实施中,能够克服原有战略的不足之处,那也有可能最终导致战略的完善与成功。当然,如果对于一个不完善的战略选择,在实施中又不能将其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就只有失败的结果。

三、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职能

首先应说明和区分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战略管理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企业的经营等管理是强化竞争力、扩大收益基础,以增强在市场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两种不同的需要和两种管理职能,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

由于战略的本质特点不同于经营,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董事长和董事会的职责。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

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研究、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等。

(一)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目前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二)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

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参考。

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方法的设计研究。

(三)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中国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四)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影响,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

第10篇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于解决地方政府资金不足、提高财政资金运作效率、创新财政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有其存在发展的现实必要性。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从如何全面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加强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面对平台公司自身存在的风险,以及国家加强管理规范的外在约束,使得平台公司不可能继续按照原有的模式发展下去,必须重新寻找新业务定位和运作模式,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以实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融资的目标。

一、ZZXH集团公司发展现状

ZZXH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6亿元,截止2013底公司资产总额50亿元,净资产达到40.7亿元,是园区开发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承担园区的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收储开发、环保产业培育与服务、项目与股权投资等。公司按照市级平台、区级管理的方式运行,享有市政府授予的市级投融资平台功能。目前,集团公司现有员工43人,其中具有公务员身份的19人(行政编身份15人,事业编身份3人),合同聘用制员工24人,分别占总数的42.86%和57.14%;拥有研究生学历的3人,大学本科学历的28人,大学专科学历的12人,分别占总数的7%、65%和28%;拥各类专业资格的15人,占总数的35%。公司下设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融资管理部等11个部门。公司近几年注重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取得了长远发展,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战略制定尚不完善。战略管理包括了解组织的战略定位、未来的战略选择和把战略付诸行动等内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绝大多数的企业不能明确企业发展的期望与目标,缺乏对于环境的分析与自身资源与能力的正确认识,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规模效应。二是战略实施执行力差。当前,部分企业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但忽视后续工作的开展,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和落实,造成规划束之高阁,执行相差甚远。三是缺乏有效保障。企业一旦制定发展战略后,须因地制宜形成组织保障和管理保障。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规划,但缺乏系统的实施战略的保障机制,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和纠偏机制,直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才逐步建立保障措施。

二、ZZXH集团公司战略政策分析

政策之一: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治理政策。国家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推进融资平台运作商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务院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要求对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资金还债的融资平台公司和业务进行清理、剥离,并要求融资平台公司实现商业运作和改善股权结构。对于ZZXH集团来说,满足地区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发挥融资平台作用,就要求进行融资平台创新,在融资模式、发展方向上需做出调整,科学确定融资规模、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信托、股权融资、产权交易融资等方式作为补充,实现运作商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政策之二:产业调整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一方面鼓励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落后产能的淘汰。政策之三:长株潭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之示范区。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清水塘工业区列为首批启动的5大示范区之一,享受“两型”社会区域发展政策、重大产业项目支持政策。政策之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2011年,国务院批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国发改环资〔2011〕664号),清水塘列为重点治理区域。国家对实施方案项目库中实施的项目给予总投资额30%左右的专项资金补贴,单列环境治理专项债(定向)。政策之五:全国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2014年3月,清水塘老工业区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试点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公布。方案中将给予政府投资平台公司设立专项资金融资贴息,设立搬迁改造专项债(企业债),将政府投资平台公司和搬迁央企纳入国有资本预算资金支持对象,支持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项目,并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采取试点的方式给予特别政策支持,纳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用地指标优先解决。

三、ZZXH集团公司战略规划制定

一是科学制定公司经营范围。按照“做活融资、做实项目、做赢管理、做强公司”的要求,科学开展项目融资、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完成集团公司、子公司业务模式设计。(1)集团公司。主要以投资、管理、服务为主的全资国有公司,全面实现区委、区政府“南提北拓”战略目标,定位为园区开发商、环境治理商、产业发展商。完成区域范围内园区土地一级开发,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为子公司提供融资担保,对子公司人员、资产、资金、项目进行监管。(2)子公司。主要做好土地二级市场开发、特许经营权,实现专业化分工,以获取项目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总体要求各子公司逐步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①GD公司:负责国开行支持的安置房、标准厂房、道路等园区开发建设项目,对接国开行为主的各类融资。②ZY公司:负责全区安置房建设,商业地块开发,明年完成二级开发资质申报。③JY公司:负责全区土地收储、土地开发,包括土地成本测算、土方平整、管线迁移和特许经营权投资建设。④TX公司:负责工业地产(楼宇经济、标准厂房)投资开发和建设,全区中小企业股权投资,负责标准厂房的产业招商和管理。⑤NF公司:配合集团公司做好环境治理项目包装、策划,利用现有资质积极拓展市场,争取环境治理项目和市政建设项目。二是打造良好的战略执行力。企业必须将战略转换成具体的、可测量的、为众人所理解的行动方案,要将战略规划同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战略规划变成空洞的文书。同时在行动过程中注意意见反馈,在执行过程中,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测和反馈机制。打造具有高效执行力的四大基石:健康的执行心态、充分利用执行工具(如平衡记分卡“六西格玛管理”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良好的职业角色观念、有效的执行流程。合理配置资源,精心设计流程,给予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切实将执行力深入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三是做好战略规划实施保障。加强组织保障,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动态调整组织设置,适应战略重点的转变,保障战略措施的落实;加强人才保障,重点加大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注重人员招募、培育和激励,为公司战略实施提供人员保障;加强管理保障,通过强化管控,建立多方战略决策支持体系,同时夯实基础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为战略实施与调整提供保障;加强地区政府支持,争取地区政府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同时通过项目带动政策、资金、政府各种资源向公司的聚集,生产要素实现较高程度的市场化配置。

第11篇

作为企业发展的舵手,企业高阶经理人的工作作风和价值取向有时比专业技能更为关键。在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以下六大误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应引起广大高阶经理人的足够重视。

一、化"激励支持"为"极力支援"

领导应如何对待下属及下属的工作?较为流行并被大多数专家认可的观点是:高阶经理人员应该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如何激励与支持下属这个方面,让下属有更多的自己处理解决问题的余地和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不仅可以使下属接受更多的工作挑战、成长得更快、享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可以使高层人员脱身于日常管理琐事,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未来。

然而在我们的工商企业中,更为常见的是那些忙于"救火"、事必躬亲的高阶经理人。他们或是认为下属能力不够而怕出差错,或是乐于通过亲身参与而分享成功喜悦,或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下属需要并希望获得他们的不断支援。事实上,绝大多数高阶经理人在劳神劳力地支援下属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对工作的方向、方法、进程、质量标准等项进行修改和限制,即使这种行为是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过多参与下属的工作,不仅使这些高阶经理人缺少战略思考的时间和精力,强化了下属的依赖性,使所在企业难以迅速地培养出独立工作能力强的二线管理梯队,同时还可能损害下属的自信心和成长信念,破坏本可以更为和谐高效的上下级关系。

1983年,摩托罗拉刚刚经历了业务极为出色的一年,但ceo鲍勃·高尔文意识到了公司内部悄悄散布的一种谣言,即公司的组织结构由于的盛行而故障重重。在5月的一次公司高级官员会议上,鲍勃·高尔文向公司100多名官员宣布,摩托罗拉即将经历一次大规模的革命,但是变革的内容他却没有透露。没有人了解ceo的计划安排以及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经理们迷惑不已,而这正是鲍勃·高尔文所希望发生的。他希望自己的手下能够创造性地尝试各种办法,解决自己特定环境下所面对的特定问题。虽然有些经理人迟疑不决,但更多的则是将ceo的挑战当作新征程的起点,他们完成了大量的结构改革和产品革新,包括更加面向市场的经营单位和革命性的蜂窝电话产品,这使得摩托罗拉能够承受下一次的经济低迷并在移动电话行业崛起为最强大的逐浪人。鲍勃·高尔文为企业高阶经理人在激励与支持下属工作、开发下属潜力方面留下了精彩一笔。

二、重"静态规划"轻"动态控制"

高阶经理们显然注意到了战略的重要性,这确是经营素质和水平的一大进步。但多数人仅仅停留于对规划和设计的热衷,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环节:对战略实施的控制和战略规划的调整。人们常常可以发现两种较为极端的不正常现象:其一,为了规划设计而规划设计。"追风"、"顺势"似乎是许多中国人奉之圭泉的惯常之举,既然别的企业都在忙于进行战略规划,岂有不规划之理?不过几十乃至数百页的规划书出笼之日亦是被束之高阁之时,对于企业发展的最大作用元非是表明了对于战略的重视,同时增加了一个部门或一笔不菲的费用。其二,教条于战略实施的按步就班而无视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作为一个常识,企业战略环境的易变性和难以预测性早已广为人知,但这并未影响相当一部分高阶经理人在战略执行时的僵化和教条。

战略规划与设计不应是纸上谈兵和"车轮上的花饰",其之所以不断被提及恰在于实践中的重要意义,而这里所谓的"实践",需要的是实施中良好的控制和适时适势的调整。战略的制定是基于当时对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判断和预测,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由"现在推导未来"的模式将天然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必须在其施行过程中不断地校验和调整,不断地"从未来反推现在"。战略规划并不是每隔三年、五年或是十年讨论一次的例行公事和官样文章,而是要不断地滚动修订,动态的控制与调整是战略规划和设计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唯一保障。

第1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全面预算;问题;分析;对策

一、目前全面预算管理中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上成为“数字游戏”,与实际脱节,后续管理各级人员参与不足。预算为编成上下级企业之间博弈之后所确认的“利润总额”而进行拼写和修改,失去与实际参考、指导及对比的意义,成为上级与下级企业之间的数字游戏。预算工作仅由财务部门推动,却没有足够的权力去平衡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导致预算编制与业务脱节,难以发挥其在企业内部进行资源配置和协调功能。(2)预算管理上信息量不足、同时缺乏有力的预算系统的支撑。预算工作仅靠原始的人力进行统计制表,收集数据,增加了工作量,数据收集的准确度、及时性大打折扣,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各级预算单位未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人员预算管理意识淡薄,不愿透露过多不利于自身的信息,使预算管理人员接收到的信息与实际脱离。(3)控制上缺乏手段和力量,考核上形同虚设。预算控制手段单一落后、由于企业文化体制各种原因无法贯彻,管理粗放,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而预算考核上,考核体系设计不科学,考核结果,没有说服力,考核结果皆大欢喜,对各级公司、部门、人员的指标打分无法凸显公平,人员激励上不到位,使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二、问题分析

(1)企业缺乏长远规划,预算无法成为实施企业战略有效工具。国有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及真正意义上战略规划人才,对市场、甚企业自身的状况不了解,对市场及企业的状况,研判不到位,为满足上级公司或管理层对利润、收入的偏好,提出了好高骛远的规划目标,采取的“自上而下”粗放的预算编制方式,使得年度预算偏离实际,没有参考、指导价值,失去了对工作评价的标准。(2)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体制的原因使全员参与预算的程度不足,预算管控乏力。国有企业尽管经过多年市场化和本身管理机制的改进,但仍承袭了政府机关化的作风和行事风格,内部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观念难以接受。(3)由于人员素质,信息化基础设备、制度未能与先进的预算管理制度相匹配,使预算管理严重信息不足,管理手段落后。国有企业尽管办公电脑配置并不缺乏,但信息管理系统仍未建立完善使工作速度、准确率成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基层各级人员在信息系统的使用上由于本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对系统使用不规范,或不具备操作该系统的能力,使原本不够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实施上更有难度。(4)缺乏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及执行力的缺失,使考核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国有企业存在预算考核失效的情况,其中预算考核体系不健全,是相当大的一个因素,主要体现为:预算指标考核体系的指标设置单一,关键考核点不到位大多还采用传统的主要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考评体系,忽视了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造成不能全面准确评价企业与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使企业管理层发生一些与企业长期发展不一致的短期行为。

三、关于对预算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1)提升企业战略规划水平,提出切合实际的未来3-5年的经营目标,并结合预算管理,实施滚动的预算目标管理。企业战略规划由公司管理层直接牵头领导,从各部门、各公司集合抽调精英力量,成立“战略规划委员会”,或考虑与原有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整合,从组织结构上实施纵向领导、横向打通。年度预算确定后,以市场为导向的滚动预算进行管理,在保证年度预算目标刚性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滚动预算考核目标,督促企业各级单位分阶段完成年度目标,进而实现企业战略规划。(2)从制度、管理模式上普及全面预算管理理念,逐步推动“全员”预算管理。预算是实施战略、明确目标和落实责任的工具,从制度上明确各部门所在预算中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将所有部门和业务单元都纳入预算管理中,并把关注点从数字转换转移到落实预算功用的过程上,赋予预算工作足够的推动力,有步骤的推动全员参与预算。(3)强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人员对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水平。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引进信息管理系统,与财务软件系统对接,使其自动获得所需的数据,并且在系统中自动实现计算、对比差异、预警、修改、审核等功能,减少预算管理各单位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4)完善合乎企业实际情况的预算考核体系,设置更全面的指标进行考核。预算考核体系关注以下几个前提:1)考核体系要与公司的业务规划、公司组织架构紧密联系,各级部门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建立“KPI”体系;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奖有罚,反馈及时;3)设计合理的关键业绩指标(KPI)体系;4)预算考评与薪酬计划的实现有效对接。

总之,国有企业在企业管理层的重视支持之下,推动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管理,在科学的战略规划指导下,完善年度预算,依靠强大信息管理系统和合理的考核体系,将逐步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应有的管理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