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美艺术

欧美艺术

时间:2023-05-31 09:5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美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欧美艺术

第1篇

关键词:欧美;传统商标;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90-03

在欧美历史长河中,商标,或者起到商标作用的其它标志,至今已存在了约5000年。如今天仍在使用的陶工印记,其他的,如纹章标志,在现代设计中还经常被延展和引用。甚至在古代隐语徽章中就已出现了人名的视觉双关语。但是,历史上的商标多是“使用者”商标,它们较多的关注商标的使用者而不是接受者。在历史中,商标产生的动机多是从个人或组织获取社会认知需要和愿望中演变而来,农场主给自己的牲畜打上烙印以防被盗;陶工会在自己制作的器物上留下印记,以示自豪感。在需要与愿望之间并不存在当今的任何互相包含的关系,难说哪一个更重要。在早期,相当于商标的标志主要阐明三个方面:社会身份,是谁或谁表明了这些;所有权:是谁拥有了这些;原产地,谁制造生产了这些。这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动机是相符合和一致的。我们虽然无法确认是谁率先利用平面图形来表意,表达身份、所有权、所有者或生产者的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初的标志是图形而非文字。欧美历史上的商标或标志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样式:

一、纹章(盾章)

纹章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传令官的艺术。今天的纹章有两层意思,既表示盔甲上的标记也表示这些标记的研究与设计。在中世纪的比武大赛中,传令官是负责核实参赛骑士身份的官员,仔细审查参赛者的徽章并向观众宣布参赛者的身份。由于骑士都是全副武装,其身份只有通过盾牌、盔甲、头盔和坐骑上的纹章标记来识辨。主要表现为盾牌表面的简洁易读的分割线条,全部或部分分为几种形式:横分,竖分,左斜分,右斜分,十字分割,X形分割和V字形。分割不是单一的可以重复。重复十字产生方格,重复X形则产生若干菱形格子。而起到分割作用的分割线还进行了一些装饰:翻转形,波浪形、云纹、锯齿形、楔形、弧形等等。

二、花押

在希腊语词源里,花押一词的意思是“单线条”,表示写出或画出某物的轮廓。如今该词则用来表示用某人姓名的首字母来设计的图案。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朱斯丁一世(公元450-527)因为不识字,用花押来签署名字,为那些目不识丁的人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签名方法。

法国国王蒂埃利三世(673-690)和短命的丕平国王都用十字来代替自己的签名,十字的交点处会有一个菱形。花押只要能够识辨就可以,而不需要读懂它。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绝大多数人都不识字,现代字母商标也只是让人们识辨而不需要读懂,这与早期的花押有相似之处。就如同很多人一眼就能识别可口可乐的商标,但不见得能正确拼写出来,要求阐述出其商标的含义就更难了。在王国里,君主的花押也有相似之处,都含有字母“R”,表示国王或女王。来自皇家的花押表示权威也表示一种所有权,用在皇室用品或建筑上相当于皇冠,用在流通的货币上则表示其合法性。

三、烙印

用烙铁在牲畜或者奴隶身上留下印记至少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古老神秘的埃及,距今3000多年的墓石表面就绘制了身有烙印的家畜。然而任何地方的烙印都不及美国所达到的程度,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烙印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的,并在《国家烙印目录》一书中注册,还规定烙印应该烙在牲畜身体的什么部位,且配上对应的文字描述。

烙印的某些特征与纹章相似,烙印也表示世系传统。美国的烙印由文字、数字、图形的任意组合而成。其面积一般不超过25平方英寸。整个农场有时都是按照烙印来命名,并依据烙印给牲畜的主人起个别名来作为称呼。

四、耳标

用来给牲畜打上印记的除了烙印外还有耳标和纹身。在美国,许多牲畜出于安全和易于识别因素的考虑,同时拥有烙印和耳标。在冬季牲畜的皮毛较长或夏天牲畜身体脏的无法看清时,耳标则比较容易辨认。

五、农场标记

在北欧,农场主的牲畜数量远不如美国的大,但他们仍然需要给自己的牲畜打上印记。荷兰人十六世纪移民到丹麦阿迈厄小岛,他们在其牲畜上留下的印记与他们财产上的印记是相同的。有些印记还使用到了二十世纪初。这些移民到丹麦阿迈厄小岛上的荷兰人土地彼此联系在一起,没有任何的界限区分,有时可能共用农场。农民在土地的界石上刻印自己的标记,也出现在农耕工具上,送去烟熏的火腿上。荷兰人的农场标记是荷兰人的一种传统,图形样式与古代丹麦文字及一些石匠标记是相似的,表现为字母、图形,以简单的线条为主。

六、陶工标记

欧洲古代陶器上出现了大量的图标。希腊花瓶上就有用硬笔或毛笔书写的标志,也有刻印上去的标志。花瓶上的标志有时是商人的,商人们从陶工那里购得花瓶并将其卖到各地。有时是陶工或是所有者的标记,有时是花瓶的名称或价格标签,这些标记区分起来十分困难。

罗马的建筑材料中,在砖瓦上有时也有阳文的标记,而打上这些标记的印章可能是铜或橡木制成。标记表示了制造者的名字,建筑的承建人,陶器产地,地方执政官、皇室成员的名字等内容。

在公元一到三世纪出产的罗马油灯上也出现了阳文或阴文的商标印记,油灯主要产于意大利中部和北部。但不同于精细的手工艺制品,油灯有着明显的批量生产的痕迹,做工较为粗糙,类似于工业设计的早期雏形。

从十六世纪开始,人们就使用文字、图形及图案符号来标记各类陶瓷制品,包括花陶、彩陶、粗陶和瓷器等。有的标记还清楚的表明了生产商和生产时间。虽然陶工印记最明显的作用是表示生产者及生产时间,但其中也呈现出典型的纹章式样,例如皇冠与绶带。

七、石工标记

中世纪的石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当时都应该是伟大的建设者。既是工程师、建筑师又是熟练工人。石匠们为了使自己声名远扬,彰显荣誉,也可能为了标明自己的工作以便得到合理报酬,就在十二世纪起在石头之上刻下属于自己的标记。古代陶瓷器皿上的标记都包含了文字内容,而石工印记一般都是非文字性的。其原因在于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目不识丁,当然也有出于保密因素的考虑。

石工印记在外形上基本都是由方、圆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形态构成,呈现出格子图,格子图也称之为“母图”。“母图”是属于“石匠基础”的一部分,“石匠基础”又是石匠们不外传的建筑几何学。

八、品质标记

品质是一种区别于其它事物与众不同的特性。英国的金匠、银匠及金银器皿的收藏者,品质标记代表着伦敦的金匠协会,所打标记就是品质保证,表示金属制品的纯度。品质标记主要出现在英国,整套英国的品质标记包括四种:

1.标准标记表示金属的纯度。

2.检验所的标志表示金属制品的检验地。

3.表示检验年份的日期。

4.表示银制品生产者的制造商标记。

九、印刷标记

十五世纪中叶,德国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商们开始在自己的产品上印上自己的标记。这些标记展现出丰富的设计思想和多样的艺术形式。早期的标记是用木头或金属刻制而成,然后用红色或者黑色印在印刷制品的封面或封底处。随后这类标记演绎的越来越精美,最终图和出版商标所替代。

早期的印刷标记是纯图案形式的,包括一个圆环和一个十字,或者一个圆环和四个十字,寓意世界和基督信仰。在这个图案之上可以加上各式装饰,一句箴言或者印刷商的名字字母缩写等内容。

十、水印

对于印刷行业的发展来看,优质的印刷纸张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一样重要。优等纸张的生产者非常清楚,他们需要让自己的标志出现在最终产品上。而永久的水印实现了这一点。水印除了表明生产地之外,有时也表明纸张的质量与尺寸。在英国就是用各自的水印来命名不同尺寸的纸张。最早的水印出现在十三世纪的意大利,一本名为《水印》的书籍收录了18000多个水印,依据羊、鹰、锚、天使和圆环等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在今天,纸张上的水印被看做品质的保证。

十一、家俱标记

1751-1791年间,巴黎的家俱行业失去了原有特权,政府规定家俱上必须打上标记。1813-1841年在丹麦,家俱上打上了生产者的名字,而这些对于哥本哈根座椅制造商行会的成员才是必须的行为,每件家俱上一般只有简单的两到三个字母。1841年后则要求座椅生产者在他们的产品上打上行会的名字。从1837年到1842年,丹麦箱柜制造商也被要求在家俱上打上行会的名字,但不是必须的行为,其目的是在于进行同行业保护,排挤非会员制造商。

《皇家家俱杂志》(1784-1815),一本通过促进丹麦家俱更新与销售的杂志,在其所属工厂的家俱上打上了火漆标记。今天绝大多数优质家俱的生产者都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自己的标记,这些标记大多数是纸印的标签,十分相似,只能通过标记上的文字来识别。

结语:欧美历史长河中的这些传统商标是现代标志设计演变的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可鉴宝贵资源。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它再次展现出灵活的适应性,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和大众们的认可,这得益于它在形式上与现代视觉语言的天然对接。正是在这种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欧美传统商标图案开始了新的延展,我们相信这一传统装饰艺术形式还将不断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世界杰出标志全集.艺术与设计杂志社.

[2][英]贡布里希.秩序感.杨思梁、徐一维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3]文红主编.标志设计.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2版.

第2篇

[关键词] 欧美电影;语言;特征;表现;影响

谈及欧美电影,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欧美各国电影的不同发展类型和道路,还可以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虽然美国电影以其商业性和视觉冲击力强为主要特征区别于欧洲类型电影,但是,每一个时间段的美国电影也有所不同,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下面我们就以欧美电影中的美国电影为主题试图分析欧美电影视听语言的特征表现和发展脉络,结合具体的电影案例进行品评。

电影体现的镜头语言与创新性表现

说到电影的视听语言,我们可以从影片的镜头运用得到一些启示。一些类型电影运用了不同的影视手法,例如蒙太奇表现、镜头的闪回、剪切等,这些有效的运用使影片添加了很多新的色彩,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票房收益。但是,新技术的使用并不是良药,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形式电影的运用,一系列的改革不仅在影片的主题表现和叙事结构上有了改变,在电影的造型手法与风格上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欧美电影不是孤立的,通过欧美国家之间电影界的交流吸收与借鉴,将英国的纪录电影、前苏联的蒙太奇语言以及法国的新浪潮运动都进行了交融,同时也都一定程度上被借鉴到美国电影之中。美国电影的叙事性也力求突出一种古典主义的风格,影片的场景之间会有连带关系,这都要求影片的镜头要创造明确的空间,人物形象要居于首要位置,一般都会使用人物特写与超近景镜头去表现,欣赏者会始终随着导演的安排进行观看,有一定的单调性,不灵活。改革要尽量追求自然真实的效果,虽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但是运用了实景拍摄的手法以及尽可能真实的拍摄环境会让观众增加可信感,愉悦心灵。此外,在镜头的使用、音响音效的处理和后期处理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例如使用了新的镜头语言,力求运用黑白彩色画面混搭、慢镜头处理等实现新的技巧,使影视画面丰富多彩,不仅可以增强影片的艺术性效果,还可以使观众摆脱平淡无奇的电影叙述,增强视觉冲击力,多种手法的结合使用还突出了影片的深层意义,或许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导演的个人烙印。在场景中,具体的打光会使用自然的光线,它挣脱了传统的室内营造光线照明,导演利用摄像机的灵活性去外景拍摄,如一些乡村街道、城市角落、高层顶端等。这样,不同的摄影构图和打光处理,使影片更具时代气息,自然感十足,也与传统拍摄手法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电影《逍遥骑士》取景就多在美国乡间宽阔的公路上,融合了自然景观,天空下的自然光线十分悠然,影片的画面里充斥的就是两个骑行人,他们的身影就是影片构图中的主体画面,但是自然景观和光线的照射是自然而不做作的,观众可以更好融入景观中去,去体验畅行户外的真实感受,同时,我们也可以领略拍摄者的匠心独运。此外,还有一部影片可谓特点鲜明,《邦妮和克莱德》颠覆了一些传统的电影拍摄套路与模式,不仅开头就是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将邦妮的脸部特征运用镜头推拉摇移进行深入刻画,配合影片的特色音乐,整部影片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也可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特点。该片具有一定的写实性特征,打破了一些传统套路,尤其是美国式的影片模式,在同时期电影中出类拔萃。在光线的使用上,导演试图将一些场景烘托出一种朦胧美,采用了一些逆光和非正面拍摄的手法,突破了传统角度。这些典型的电影造型风格方面的突破,使欧美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或许不断的探索就是电影发展进步的真实来源。

电影的创新性表现一般都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涌动,一些影片如《杀死比尔》等,采用了一些暴力美学的特征,不仅在场景、灯光、后期剪辑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还在理论层面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影片的新纪元。我们熟悉的一些著名导演,他们的扛鼎之作都具有暴力美学的特征,虽然他们影片的表现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都会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和魅力体现。暴力美学电影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吴宇森将中国式的武侠情怀和武术打斗融入其中,而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则力求以全新的视角、后期技术使观众享受全新的视觉盛宴为出发点,特征明显。在演员的选择和动作特技上,也将暴力诠释得淋漓尽致,很多影片把打斗动作有效结合特技,例如我们熟悉的《黑客帝国》,该片配音与打斗可谓对动作片有了很大的突破,将科幻的色彩和暴力打斗融汇其中,使观众明知是虚幻环境中的动作打斗,也可以享受它,尤其是其中一些场景里维斯的射击场面成为该片的一个亮点,那种潇洒和酷感至今为人称道,该片也成了永恒的经典之作。暴力美学电影将传统善恶之间的争斗加入视觉盛宴中,观众不会去分析其中的原委,有的也只不过戴着眼镜去享受,随着高清晰画面、3D和立体声音效的多重刺激,电影的娱乐意味更浓了。之前提到的影片《杀死比尔》就形成了一种意境,影片的很多暴力镜头就结合了日本漫画的形式,用浓烈的色彩盖过,或许是为了避免血腥的画面出现,与该类型相似的影片还有很多,如《狼牙》等,都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此外,强烈的颜色对比、打斗场景双方人物衣着的强烈色彩反差也是如此,静中待动,动静结合,一触即发。与此相关的影片还有《英雄》《夜宴》等,虽说是内地电影,在色彩的表现上却是独到的。此外,欧美电影还有一种更现实的暴力美学电影,就是那种戏剧式的情节电影,该类电影冷酷,虽引人深思,却更为暴力而血腥。我们可以体会欧美暴力美学电影的可贵之处,但如今,电影在视觉上的刺激和对观众好奇心的满足都要有所限制,或许真正有意义的电影是可以令人回味的,而非一次性的。

欧美电影中的一些电影还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在影片的创作中使用了快慢镜头、一系列动画表现等,不同种类组合产生了新的效果。犹如借鉴了德国电影《劳拉快跑》一样,美国影片《低俗小说》将很多影视片的经典段落加之变化搬上银屏,如此多的场景可谓独树一帜,随意性和漫无目的性的拼接就是该片的特点,这也都是它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或许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就是一种故事的叙述,逻辑性和顺序性较强。当今,刺激视觉的景观电影使传统意义的电影失去了市场,也可以说是视觉上的享受赶走了电影的叙事性,这种电影就是如今的一些好莱坞大片,如《黑客帝国》《绿巨人》《侏罗纪公园》等,虽说影片都反映了虚幻缥缈的幻想场景,加之动画特效和后期的大面积使用,电影的内容有很强的真实感,观众会被其吸引。此外,配合场景的特定音乐作用也很明显,那些在特定情节紧张刺激的音乐促进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紧张刺激的场景,起到了充实电影的作用。例如一些电影就大量使用了音乐,其中也有很多的转换。电影《棉花俱乐部》就利用了不同音乐穿插到不同的情境中,从舒缓的音乐配合打斗场面的前戏,到暴力场面开始时紧张强烈刺激的急促音乐响起,加之很多慢镜头也用了歌剧音乐,使整部影片单从配音来说就可圈可点,能够被后人借鉴。因此,我们谈到的欧美电影视听语言手法的运用满足了欣赏者视觉上和心理的满足感,或许更深层次是要满足观众的内在需求。

电影叙事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或许欧美电影的叙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在人物的行为、主题思想和叙事层次上都很固定,加之影片故事的一些情节,整部影片完整而全面,结局也显而易见,能够是大团圆式的结尾,观众也会得到欣慰。美国电影一般就是使用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模式进行创作,善恶对立面明显,无论是西部狂野电影还是虚构的探险影片,简洁流畅的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使影片的发展自然,不拖沓,或许这就是电影卖座的经典套路。美国商业电影一般也都是以票房为基准,只要卖座赚钱就可以,因此,艺术类型片也要让位于商业影片,虽说商业大片的泛滥依旧,但是进行创新也要有勇气和胆量,美国电影需要的不是艺术效果而是票房,从那些经典电影不断的续集中就可以得知。此外,叙事手法也要满足于观众的具体需要,紧张刺激的情节、暴力打斗场面和后期特技和动画运用都是卖点,它们满足了观众,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美国电影在类型片上区别于欧洲影片,它不注重艺术性,不让观众去了解隐含的意义,要让观众欣赏影片得到的是轻松的心情,或许这也是美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纵观美国电影的历史,我们也可以探访到好的美国艺术片,如《现代启示录》《归来》等,每部影片都有强烈的深层意思,与一般的美国电影不同,可以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一些电影还具有批判的意味,电影的艺术特性也较为明显。

美国商业电影在后期还结合了艺术片,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他们不仅接受了正统美国电影的熏陶,了解美国文化,还吸收了很多欧洲电影的特点,将很多好的元素都结合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此外,他们还进入好莱坞成为商业电影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们将一些商业电影艺术化,将美国传统艺术片与商业片相结合,在商业泛滥之下不失传统风貌,可以说他们找到了结合点。对于欧洲电影强调的人性化特征,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太阳帝国》等都反映了人性,它们不仅是典型的商业片,加上导演对其加工,艺术性也较为突出,或许以后很多的商业电影是艺术片与商业片的结合,这也是一种发展趋势。美国电影现如今的发展会包容很多新的元素,一些经典的视听语言技巧和深刻的电影内涵会使其更为丰富,适应性也很强。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电影的叙事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们对传统的叙事风格进行了变革,一系列经典电影打破传统模式。例如影片的结局已经不是那种戏剧性的大团圆式的结尾,导演会选用开放式的结尾,观众可以自由参与其中,这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此外,不同的电影主题也可以采用开放式,如种族主义、社会生活、家庭、男女爱情、同性恋题材等,不同种类的电影的故事情节虽说不同,但是在社会背景之下,可以探讨更为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加之演员的精湛表演,拍摄的巧妙,后期处理等,这些电影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2] 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5]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 程青松.国外后现代电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第3篇

在阿姆斯特朗机场的时候,欧洲人都在看书;美国芝加哥火车站里的人都在看书。书是美好的,是妙不可言的…… 看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何况“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 ,欧美人已习惯了阅读,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是虚拟而丰富的快乐。

快乐指数:

旅游

欧美人喜欢旅游,他们喜欢到海边、乡间去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对名胜的拜访;或是探险式的、游学式、游历式的等。他们一般都是拼命工作一段时间,积攒一定的钱,然后便制定旅游计划,外出旅游。旅游要钱、旅游要闲、旅游更要情―快乐的性情。

快乐指数:

信仰

欧美人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不论是个人生活或者公众生活,都充满宗教的气氛和色彩。人是伟大的、人也是渺小的。心要有所依,心要有所系。快乐有所信。

快乐指数:

参加各类俱乐部

各种以爱好和兴趣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俱乐部,具有良好的社交功能,是为了那种亲密无间的情谊及希望有一个归属。多有几个“世界”,多有几分兴趣;多几分相同,多几分快乐!

快乐指数:

劳动

在欧美多数人没有保姆, 日常起居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制作些家具什么的是常事。越来越多的房主希望有家庭园艺,那些品质优异、经过精心设计的花园可以增添生活乐趣。适当的劳作是快乐的。

快乐指数:

party

欧美人热衷于参加party,一有适当的机会就会聚在一起乐一下,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诸如生日、节日、毕业、升迁、乔迁以及朋友间的感情联络等,都要举行party。穿漂亮的衣服娱人乐己,游戏人生。人是群居的动物,要快乐就要相聚。

快乐指数:

行善

欧洲人热衷慈善,是因为受到宗教的影响,他们有将自己财物捐赠给教会做慈善事业的习惯,美国人热衷慈善,这和他们多是欧洲移民有密切的关系。欧洲人也乐于接受人间佛教的理念。他们赞助社会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方面 。关键还在于他们享受到了行善所带来的快乐。帮助别人是高尚的更是快乐的!

快乐指数:

挑战

欧美人喜欢寻找刺激和挑战极限,思想、文化、教育、生活开放,使得欧美各国能够成为发达国家。认为:“任何事,不要害怕,要勇于挑战,去克服和战胜它!”挑战使我们的智慧闪光,使我们的生活精彩。挑战未知和恐惧是快乐的。

快乐指数:

艺术

欧美的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剧场不是装点和摆设,是快乐的必需品。艺术能提高人的修养和情操。一切上升到艺术的层面都是高雅而快乐的!特别是生活。

快乐指数:

10.物质生活

欧美是发达而富裕的。物质决定意识,欧美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当然是用物质堆砌起来的。他们要去海边度假,那里就有一幢别墅,一艘游艇,一个看月光的夜晚,这些都是物质。物质让享用物质的人姿态优雅举止大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使其可以充分享受物质带来的裸的快乐。

第4篇

他被欧美艺术界权威人士称为是当下具有独创和前卫精神的艺术家!

看到这,相信读者的表情是轻松、淡定、平静的。

但!当揭晓这个“他”是一位当代行为艺术家时,想必之前的表情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因为国内仍旧有不少人对行为艺术的荒诞、暴烈感到尴尬、羞涩,甚至反对。

世界各国的文化不相同,因而各国艺术也大相径庭,普通民众、乃至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也有着天壤之别。正如奚建军所说:“亚洲受儒教文化的影响,提倡要‘忍’要‘和’,不要做出格的事。西方则主张你不要忍,要激发,要用你的气场带动别人。因而中国艺术家不如纯粹的西方艺术家那样有明显的个性和侵略性,大多中国艺术家不敢谈及死亡和宗教,不敢接触性、暴力和政治这样敏感的问题……”

这位华人当代行为艺术家,国内美院本科毕业后移居英国,后在欧洲游历、生活、创造长达二十余载。他用惊世骇俗、匪夷所思的作品,通过离经叛道、无所顾忌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行介入西方主流艺术,并一炮打响,之后的创作也一发不可收拾。作品分别被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大英博物馆、中国民生银行美术馆和中国尤伦斯美术馆等欧美专业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家珍藏。奚建军2006年获得美国Jackson Pollock杰出艺术家奖,2007年获英国政府颁发的文化艺术基金来中国考察,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和学术机构作演讲和交流,成为欧美及中国当代艺术界颇具影响力的行为艺术家之一!

艺术首秀 成为中国行为艺术发起人

奚建军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离世界大都市上海仅一江之隔,是很多文人艺术家的故乡。1982年,他考入了北京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从此他的生活轨迹就转向了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校期间,奚建军和盛奇等同学发起成立了“观念21”艺术小组,应邀在北京大学实施了中国当代第一个行为艺术计划:“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们把墨汁泼洒在身上,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狂奔,奚建军当时还灵机一动,在北京大学食堂的墙壁上写下了“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等代表中国元素的字符,这开启了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先河,也是奚建军踏上行为艺术创作之路的首秀!

致敬大师 一举成名欧美艺术界

美院毕业后,奚建军旋即与他的英国妻子远赴英伦生活。他作为一个外来者,他以一种近乎于“野蛮”的姿态闯入了温文尔雅的英国艺术圈,成为了一个在很多不同艺术领域和媒介里游走的前卫艺术家。

1999年,奚建军与另一位华人艺术家蔡元组建了一个艺术实验小组“Mad For Real”(疯狂为了真实),并创造出了征服欧美艺术圈的两个作品:《两个艺术家跳上翠西・艾敏的床》和《在杜尚小便池上撒尿》。

那是一张怎样的床?原来那张床的主人是英国极具争议的女艺术家翠西・艾敏,与男友分手之后,她在自己的床上度过了不堪回首的日子。后来她头脑风暴,把伏特加酒瓶、药丸盒、空烟盒等等都堆在床上,并以《MY BED》(我的床)命名,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参展1999年英国泰特美术馆Turner Prize。把最私密的一面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种裸的私密告别,令她的才华和争议无与伦比地轰动了整个英国艺术圈。奚建军和蔡元经过数月的策划和构思,决定以该作品为素材进行再创造,他们扮作游客进入展厅,早已被媒体泄露将会发生突发事件的泰特美术馆,已派四位保安严守着《我的床》,被大衣掩盖着上半身的两位艺术家,观察着保安和周围人的举动,时机一到,他们扔掉大衣,着跳上了翠西・艾敏的床,拿起枕头厮打起来,掉落的鹅毛绒在展厅里四处飞舞,床上的展览品散落一地。保安们措手不及想把艺术家拽下床,奚建军和蔡元摆出中国功夫的武打姿势来抵挡四位保安的干涉。随后,美术馆外警笛急鸣,美术馆因故闭馆,两位艺术家随即被扣押,带往当地的警局。别以为这剧已落幕,这还只是两位艺术家策划的进行时。在警局,艺术家与警察、律师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对话交谈,在了解他们的最初动机和行为意义,并经得美术馆和翠西・艾敏的证实,他们被释放,且不需要负任何法律责任,但在警局外却被十几家媒体团团围住。之后,英国所有的媒体都陆续报道了这一事件,英国的普通民众纷纷表示:“这样的艺术为他们带来了美好回忆。”

艺术家、警察、保安、记者、观众、律师的完美联动,都成了整个作品的一部分,这个计划充满戏剧性,剧情跌宕起伏,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对艺术伦理、中西方艺术融合都进行了探讨,在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两位艺术家趁热打铁,瞄准了当代艺术之父杜尚,趁他的作品《泉》在泰特美术馆展览期间,他们经过精心策划,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与杜尚进行了一场对话:两位艺术家对着小便池撒尿。当今世界重量级权威艺术评论家Amelia Jones阿米莉亚・琼斯评价道:“实际上奚建军和蔡元深刻地(巧妙地)扭转了杜尚的‘泉’在历史中的既有位置。这是一次对静止的艺术作品的‘重现’,他们的行为作品打开了与行为相关的维度,通过这个维度,它创造性地、以最激进的方式挑战了有关艺术的信条。在2000年,能够将一件现已被盖棺定论的作品哪怕还原一丝一毫的激进之义,都是件不容小觑的事”。

第5篇

一、教学目的

要明确教学目的,就要明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具体有三点。其一,他们的性格比较活泼,思维相对活跃,大多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二,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普遍较强,因此,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并乐于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其三,他们的文化课学习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对艺术的了解和认识相对缺乏,需要强化。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若要提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获得教学实效,就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并注重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基于此,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须包括三点。其一,使学生对基本的音乐知识、不同类型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其二,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充分理解音乐的思想内涵,以舒缓压力、调节心情;其三,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并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

二、教学策略

在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就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内容涉及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并且“兴趣教学法”贯穿始终。具体有三点。

1.流行音乐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流行音乐最喜爱,最感兴趣。也许,有些人认为:流行音乐缺乏思想内涵和精神影响力,不适合学生欣赏和学习。其实不然,流行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并且包含一定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最喜爱,最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努力从专业角度为学生解析流行音乐,以使他们从中受益。

在具体的流行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将流行音乐分为华语流行音乐、校园民谣、欧美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等若干专题。例如,学生对华语流行音乐最为熟悉,因此,教师可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入手,即通过港台音乐的引进、西北风音乐的流行以及原创音乐的浪潮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具体了解华语流行音乐。

此外,欧美流行音乐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虽然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对欧美流行音乐比较喜爱,但了解较少,而欧美流行音乐在世界流行乐坛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创作水平和艺术价值较高,因此,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从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歌手以及作品的艺术深度进行分析与讲解,以使学生充分理解音乐的深层内涵和创作背景。例如,从披头士的音乐中,学生可了解到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流行文化;从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中,学生可了解音乐对欧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与和平精神;从席琳・迪翁的音乐中,学生可了解爱的力量和爱的艺术;从雷迪嘎嘎的音乐中,学生可了解丰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元素。

2.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因此,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应对古典音乐有所认知,并能较好地欣赏,以从中汲取养分。诚然,要深入了解古典音乐肯定存在诸多困难,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较好地学习古典音乐,教师可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按照历史的顺序,将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和李斯特等一大批作曲家的名字罗列在黑板上,并标注生卒年。接着,请学生从中选择比较感兴趣的作曲家,然后,由教师讲解这位作曲家的生平与创作,并带领学生欣赏其最著名的乐曲。这样,学生不仅受到美的熏陶,更对音乐学习充满热情。另外,教师可以这些作曲家为基点串联起整个西方古典音乐史,并划分若干专题,逐堂为学生讲解。

此外,在当今的流行音乐创作中,往往借鉴古典音乐中的美妙旋律。例如,SHE的《不想长大》借鉴了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的旋律,梁静茹的《暖暖》借鉴了舒伯特著名的艺术歌曲《鳟鱼》中的旋律。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将熟悉、喜爱的流行音乐与陌生、深奥的古典音乐相结合,更能激发他们欣赏、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3.其他音乐

其他音乐主要包括电影音乐、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和爵士乐等。其他音乐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应了解和学习的音乐内容。例如,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相结合的最好形式,它既可增强学生对这两种艺术的认知,又能通过电影语言使他们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形式,并且电影艺术的娱乐性也成为他们了解音乐的窗口,便于提升他们学习、欣赏音乐的兴趣。又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而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音乐文化。据此,教师可将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分为“多彩的民歌(学生熟知的民歌)”“熟悉的旋律(学生了解的民乐)”等若干专题,逐一讲解。此外,近年来,爵士乐也在我国的流行音乐创作中有所渗透,因此,引导学生熟悉和欣赏爵士乐,既可使他们了解20世纪欧美国家的音乐文化,又可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三、课堂实践

之前,我们普遍认为,音乐欣赏教学只应集中在讲解和欣赏两个环节中,其实,要使学生更好、更充分地理解音乐、热爱音乐,更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参与音乐活动,因此,教师可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合唱、才艺展示以及歌唱比赛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具体做法和作用有四个。其一,在合唱活动中,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和声的美妙,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其二,在才艺展示中,学生可展示自己的音乐技能。例如,很多学生展示了在吉他弹唱、口琴和葫芦丝等方面的音乐技能,这不仅使他们热爱音乐,更树立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其三,唱歌比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并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其四,每次音乐欣赏结束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和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表演,这样,教学内容便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第6篇

Waling Boers和皮力两人,一个是欧洲的策展人,在西方艺术圈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是中国艺术策展人和批评家,两人一中一西保证了既可以把画廊往国际专业化方向引领,(这点从它才刚刚创建3年就入选巴塞尔博览会可见一斑);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使其有力地扎根中国本土,在国内的很多重要学术展览上,Boers-Li画廊的艺术家多有露面。这两点让Boers-Li画廊能够成为在中国画廊界立足本土并迅速走向世界的最有实践性的一个画廊。

Q&A:

Q:美国次贷危机是否影响了欧美的画廊业,今年国内的画廊业有没有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Boers-Li画廊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影响?

A:不能从短期来看经济大环境对艺术市场的影响,这种影响最早也要在两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从今年巴塞尔博览会的销售情况看,很多画廊都表示这届博览会是5年来销售最好的一届。对中国画廊的影响也没那么快,如果这次的经济危机在几年内影响到了艺术市场,那么我也不能肯定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也许很多人没钱了就不买艺术品了,也许大家觉得艺术品是保险和最具升值潜力的,那么就会加大进入艺术市场的资金。现在boers-li画廊还没有感到太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画廊大多数经营的都是平时也不太好卖的实验性作品,绘画类的很少,而且我们的藏家都很固定。

Q:您觉得国际上一些大型的艺术机构或者画廊进入到中国,会对中国的本土画廊产生什么影响?正面意义大还是负面的更多?

A:我很失望很多的国际性艺术机构进入中国后并没有执行他们最初的想法,不是为推广艺术而来,而是为了金钱和资源,所以我看不到他们会对中国艺术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

Q:Boers-Li画廊自2005年成立至今经历了非盈利空间到画廊的转变,画廊名字也多次更改,你们是出于什么考虑改变最初对空间的定位的?这几年Boers-Li画廊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A:Boersi-li画廊于2005年成立,当时名字叫“universalstudios”,当时定位为非盈利空间,但是坚持了两年,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问题没能坚持下去,所以就把空间转变为商业性画廊,由于“universalstudios”与美国“环球影视”重名并且被提讼,所以最后决定由两位创始人我(Waling Boers)和皮力的名字组合而成“Boersi-li”画廊的名称。从去年开始Boersi-li画廊开始定位于商业画廊。

Q:Boers-Li画廊在这两年也频繁地参加了国际上的一些重要博览会,Boers-Li画廊与国际上一些大型画廊相比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有没有感到压力?

A:在走国际化条道路时我们和欧美一些具有雄厚实力的画廊是有区别的,我们参加国际上的博览会拿去的都是实验性很强的作品,都是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对他们不构成威胁,我们也没有和他们竞争的必要,定位不同,也感觉不到什么压力。

Q:画廊之间对于优秀艺术家的争夺是不是在加剧?Boers-Li画廊如何来应对这方面的压力呢?

A:对于优秀艺术家的竞争也是很正常的,不是什么坏事,这会促进画廊更好地为艺术家着想,尽量做得更好。我们大多数艺术家都是签约的艺术家,也有一些合作的艺术家,我们希望能够和他们长期合作,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艺术家提供尽量好的展览条件和尽量多的国内外的展览机会,我们自己做的专业,艺术家自然很高兴长期和我们合作。

Q:在Boers-Li画廊购买作品的收藏家以什么地区的为主(中国大陆、港台、欧美、东南亚)?各占到什么比例?不同地区的收藏家在作品的选择上有什么不同的偏好?

A:首先从收藏习惯上来讲,欧洲和美国不一样,欧洲内部也各有不同。大多数欧洲的藏家会按照美术史的脉络来进行收藏,而美国则以个人爱好为主。亚洲收藏家很多都是在做短线收藏,多是投资为主。我们的客户目前以欧美和中国大陆为主,都是一些相对高端的大藏家。很多的藏家也认为我们画廊的艺术家作品实验性太强,他们不愿意买,而愿意买一些带有政治符号性的绘画作品,相反也有一些大的藏家喜欢收藏实验性强的影像作品,我们的藏家主要是这部分人。

第7篇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思潮 当代欧美文学 修辞手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92-02

后现代文化思潮形成后,对于当代欧美文学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而且还会以一副姿态呈现出来,导致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后现代文化的界定。那么在文学表达上,就会以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

1 后现代文化思潮引起了剧烈的文化震荡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起于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在6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和法国兴起,进入到8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欧美文学作品中就已经有后现代思维方式。中国的学术研究界对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定位,首先是从建筑和文化领域中形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得以扩展后,被融入了哲学、艺术、社会、历史学研究的因素,因此而被纳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后现代文化思潮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引发了意义深远的效仿热潮,以致于在欧美各国引起了文学震荡。

2 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

在当代的欧美文学作品中,为了能够使作品的语言更为丰富,往往会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以渲染作品的语境,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1 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不仅可以使文学作品更为有声有色,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与汉语的比喻修辞手法相同,在欧美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比喻,主要为明喻和暗喻。明喻,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两种事物和现象相互对比。比如: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y spirit.译为:他看上去好像刚从我的童话故事书中走出来,像幽灵一样从我身旁走过去。暗喻具有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在欧美的文学作品中,暗喻的手法要经过品位和咀嚼之后,才能够感受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比如:Rise,like lions after slumber.In unvan-quishable number,shake your chains from you likedew.在这首诗句中,将觉醒的奴隶比喻为沉睡中苏醒的雄狮。这句话当然不是表面的意义,而是采用了暗喻的手法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在涵义。

2.2 幽默的修辞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幽默主要追求的是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将文学语言的表达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人以阅读上的美感。比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 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句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在表达上极具对比性。前半句采用了哲学式的庄重语气,后半句则是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这种不协调的语调,将英国上流社会的无聊与空虚表达了出来。从语言的运用上,这种语言表达很显然违背了语言规范,但是正是这种幽默的修辞手法,才会让文学作品的思想表达更为生动而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2.3 反讽的修辞手法

反讽的修辞手法在海明威的《光荣的战士》中极其强烈地体现出了诗文本身所富有的情感抒发,以极其强烈的讽刺手法营造出文章情节中的紧张气氛。E.M.哈里代(E.M.Halliday)曾说过:讽刺使海明威的作品在无形中成为了思想情感宣泄的伟大小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意图与行动之间等矛盾的焦点当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讽刺性的差距,而对于讽刺手法来说,其不仅仅是对情感的宣泄,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反讽具有一种艺术价值,在夸张的反讽修辞手法面前,能够将一个人脱离真实的存在体,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形象的构造,能够给读者带来思维上的美的感受,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读者情感的一种释放,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共鸣。

另外,反讽能够使相应的文章中的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所使用的反讽手法,对麦康伯和玛格丽特两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细节描述,并对他们的生活通过反讽的修辞手法,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让人们在阅读当中的细节之处时,能够清楚地看到小说故事背后的真实现实生活,用悲愤的言语来反映作者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地生动而富有真情,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人们的思维,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

2.4 象征修辞手法

在国外一些文学作品中,象征修辞手法通常情况下给读者带来生动的画面感。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丰富的象征修辞手法,其中对雪峰上的豹子进行生动的描写,是文章体现死亡的象征体,以豹子作为死亡的象征,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豹子透视出更多事物的本质,以物象征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而对相应的情感进行描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看清事物背后所喻指的相关内容,并且其能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2.5 对比修饰手法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到对比修辞手法进行相关的情感抒发,其丰富的内涵给读者带来更多情感的震撼,对于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而言,看似单调的文学作品其实质具有丰富的内涵,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细细品味,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阅读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相应的阅读审美。

在《一天的等待》中作者对父亲出门狩猎这段情节进行描写,并将其与孩子的相关死亡过程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将两个角色之间的内心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对孩子面临死亡的过程与父亲打猎过程中的愉悦心情进行对比,从而将悲痛无限地进行放大,带给读者内心情感的震撼,透过父亲打猎的愉悦心情对孩子死亡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强烈的悲痛情感,在死亡与美好生活之间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情感的矛盾体,使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透过作者的对比手法,在内心活动中形成强烈的矛盾情感,从而致使读者感同深受,在很大程度上对读者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升华,以至于读者能够清楚作者文笔下具体思想情感的源泉,从而在情感中达成共勉。

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的影响

3.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的渗入从修辞手法上得以体现

在当代的欧美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多元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决定了在文学创作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因此而形成了具有当代特色的写作倾向。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只存在着思想上的差异,而在文学创作中,用以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却是同中存异,似乎只是一个自觉程度上的差异。以诗学为例。现在主义在诗歌创作上,更倾向于写实描述,而后现代主义的诗歌则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诗歌原本就是浪漫 的,但由于修辞手法的体现上的同一性,使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渗透于许多的后现代文化作品中,以观念的形式呈现出来。以美国当代文学创作特点为例。美国文学作品在创作主题上,以追求自我为主,小说的内容多以写实的手法,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其中不乏真实的史实。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仅仅是写实当然是不够的,于是,作者就运用了修辞的手法,通常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比 喻,或者是明喻,或者是暗喻,以将文学作品浪漫的气息释放出来。

3.2 幽默的修辞手法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欧美文学作品重要体现

对于传统文学观,后现代作家给予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学过于原则化,特别是在现实描述的表现原则上以及故事叙述中的内在心理过程的表现方式,都是建立在模仿论的基础上,而并非文学创作。后现代文化思潮讲究文学体裁边界的模糊化,以荒诞和虚无的写作手法,将文学分类法打破,采用幽默的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化目的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语言排列组合的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崇尚虚无之能事通过幽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4 结论

综上所述,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后现代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大相径庭,但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却存在着共性。在文学创作上,在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因为有了各种虚构的神话和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穿插于其中,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小说叙述风格。后现代文化思潮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对传统的反叛,因此而对于当代的欧美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希腊神话对欧美语言文学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在伟大的诗人荷马(Home)r两部史诗《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中,描述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攻打伊利亚特城的交战过程。以神话为题材的著名悲剧有《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语言文学名著,使古罗马文学继承了古希腊文学的传统。使世人从中获得了灵感,为子孙后代创作神话故事提供了材料,创造了许多世界名著。优秀的语言文学艺术为神话故事提供了新的生命,同时神话也丰富了文学和艺术的语言。文学艺术和神话的互相融合与发展,促进了欧美语言文化的快速发展。诗人休斯(TedHughes)的著作《乌鸦》采用圣经和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将诗的语言和粗俗的口语相结合,给人以虚虚实实和真真假假神话般的感觉。在20世纪英语语言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的力作《尤里希斯》(Ulysses)。作品模仿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故事情节,解读了西方社会的腐朽和落后,现代人的孤独和绝望,体现了欧美时期文学的艺术特征以及审美思想。

二、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

希腊神话的语言也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这充分说明了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例如,TheNationalAeronauticandSpaceAdministrationhadcalledita“success—oriented”scheduletogetthespaceshuttleflyingagain,buttheodysseyofDiscov-ery”wasbesetwithvariousproblem.这句话中作者灵活运用了“odyssey”一词,这个单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在海上漂泊十年,历经千辛万苦返回祖国。在句子中“odyssey”用来指发现号历经各种挫折和困难在太空探测。欧美国家的英语语言有着严重的性别歧视,英语语言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这在希腊神话中可以完全体现出来。例如,带有男性词汇的有:MarrdayMarrhourMarrmadeManageMankindWalkmanMarrma-chineconversation等等,都充分说明了男性的中心地位。

1.英语语言的词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人名

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词汇出自于希腊众神的名字。例如:AtlasTitanicHygieneHygieneFridayNemesisNarcissismSiren等等,这些词汇出自于希腊神话人物、巨神、健康女神、音乐女神、复仇女神、美少年、半人半岛的女海妖等人物的名字引申的。还有月份名词,一月January、三月March、五月May、六月June来自守护神、战神、女神和天后神的名字。与奥林匹克主神首领宙斯Zel8和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有关的词语,在西方社会也是众人皆知的。

2.英语语言的词汇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天空星系

在英语语言中,大量的天空星系词汇,例如:JupiterPlutoNeptuneVenusMercury木星、冥王星、海王星、金星、水星等都是以星系命名的,它们均源自古希腊神话名称。

3.英语语言的短语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英语语言的短语、句子,大多来自于系列的神话故事。例如:Europaisaprincesswhowasab-ductedandcarriedoffbyawhintebulltoCrete;ThebullwasactuallyZeus;KingofthegodsinGreekmythology克里特岛(古希腊文化的发源地)和地中海东岸一个小国家的漂亮公主等短语。

4.英语语言的时态、修辞方法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英语语言的时态变化,修辞方法也是在希腊神话中引用而来的。例如:Prometheusunbound,Herculeantask,巨大的力量,工程艰巨等词语的修辞。月桂树Laurel是一种可供观赏的常绿乔木。laurels指用月桂树叶编成的桂冠。在希腊神话中河神的女儿达芙妮(Daphne)为了逃脱太阳神阿波罗(Apollo)的追求,她的父亲将她变成了月桂树,阿波罗很伤心,于是他穿上了树叶和树枝来怀念达芙妮。laurels代表victory,古希腊人用阿波罗神木的枝叶(月桂树)做成桂冠,赠予竞技中的胜者。最有才华的诗人在欧洲被称为“桂冠诗人”。

三、希腊神话对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佛洛伊德医生(SigmundFreud,)借用希腊神话故事俄底浦斯弑父娶母,发明了恋母情结词语Oedipuscomplex,解释为男孩对父亲带有敌意,对母亲怀有爱慕;恋父情结词语Electracomplex,则是女孩对母亲的敌视,对父亲过度的依赖,说明在精神上本能冲动欲望的一种心理病态,可以看成是一种精神疾病。

四、希腊神话对西方国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人们有其独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的世界观。希腊神话故事个性鲜明,与现实生活很接近,没有神秘色彩,风润自然富有艺术感染力,所体现的自由与宽容的乐观性格,塑造了西方国家特有的本质。西方国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所强调的是发挥个人的权利,不受约束,争取独立、自由的能力。

五、希腊神话对西方国家的重要影响

西方国家和艺术发展,受希腊神话的影响,也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其中巴特农神殿就反映了非基督教的观念,即泛神论。还有后期发展的一神论,即犹太教和基督教,基督教强调的是用内在的信念和道德反思来赎罪,犹太教是用外在的法律和仪式来赎罪,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基督教融入了古希腊神话的英雄故事,希腊神话对推动基督教攀上西方宗教的顶峰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六、希腊神话对西方艺术发展的影响

希腊神话为绘画、人体艺术和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原了人类的纯朴与真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phae)l,创作以神话手段为主题的名画巨著,已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为世人广泛流传。17世纪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绘画技巧已经非常娴熟,力作有鲁本斯和伦勃朗。鲁本斯在肖像画表现的目光充满了生命力,体现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18世纪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女神》歌颂了争取自由和平和博爱的精神,以人体艺术(脱去了外衣的神)呈现于世。

七、结语

第9篇

背景:亚洲经济崛起的大环境

从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局势来看,亚洲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政经实力和文化主导权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在全球拍卖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份额,国际藏家在这方面的需求也呈稳定上扬的趋势。在整体环境上,亚洲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而香港艺术品市场的崛起就与这个大环境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香港作为亚洲连接世界的通商口岸,也成为中国艺术品的集散地。事实上,在过去三十九年里,由于国际拍卖大鳄苏富比(Sotheby's)和佳士得(Christie's)在香港设立了分部,这使香港一直占据着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的位置。从1973年开始,香港苏富比在香港举办了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佳士得也在1986年跟进。香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一枝独秀”到“喋血双雄”再到“群雄逐鹿”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艺术品拍卖主要是欧美买家的天下。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亚洲的买家实力逐渐凸显出来。1980年前后,香港买家开始踏足拍卖场,搜罗大量精品。到八十年代后期,台湾买家的身影亦陆续见于各类拍卖会。从九十年代至今,北京、上海、浙江等内地买家也纷纷加入战阵。2000年之后,华南如广州、深圳、澳门等地区的买家势力得以凸显,加上2010年之后大陆买家的“逆袭”,都使香港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更为活跃。

虽然在2000年之后,北京和上海的艺术品市场也逐渐繁荣起来,但香港自由港的地位,以及艺术品进出口不征收关税的政策,保证了它在中国市场的最大份额——45%。最重要的是,这个市场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近五年的变化让人尤为惊喜:首先是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创办,打破了香港古董文物交易中心的单一形象;紧接着国际知名画廊的入驻,掀起了一级市场的热潮。而现在,大陆拍卖行和画廊机构纷纷入驻,更印证了香港市场的吸引力。

“未来几年中,更多的欧洲艺术品交易商会更加青睐香港。”艺术经济学(Arts Economics)奠基人克莱尔·麦克安德鲁博士(Dr Clare McAndrew)说,“欧盟推出了一项征税计划,截至2012年,所有在成员国内销售的艺术品,如果其艺术家去世日期距交易日不满70周年,都将征收转售抽润(resalelevy)。”根据该计划,之前尚未推行该项税收的英国、爱尔兰、荷兰、奥地利、马耳他,目前可免除此项征收。对于在欧盟任一成员国销售的在世艺术家(而非新近离世艺术家)作品所征的转售抽润,额度将更大。非欧盟市场例如美国和中国大陆,则没有推行这项税收的计划。克莱尔说,“在这样的税收政策下,对于卖方而言,将任何一件价值等于或大于4万欧元的艺术品发往香港销售,都是值得的。”

质疑声音一:香港是艺术品中心还是倾销地?

时至今日,我们也可以看到香港艺术品交易市场繁荣背后的隐忧:如果前往香港的画廊、拍卖行乃至博览会只把香港当作艺术品的倾销地,在香港本土艺术创作力量还非常薄弱的情况下,过度商业化的市场,只会加速这些艺术家的商业化,影响艺术创作的发展。

根据全球艺术市场权威网站Artprice的数据,中国亿万富翁的数量每年增长近20%,中国的新贵们热切的想把艺术品加入到他们的车子和财产的投资组合中。作为传统玩家欧洲和美国的强劲对手,香港的成功部分归因于其进出口免税政策。因此,香港成为欧美画廊进行全球市场部署的一部分。但他们的部署中只侧重销售数据,并不包含对本土艺术家的扶植。最先进入香港的国际知名画廊之一,香港高古轩画廊董事总经理尼克·希穆洛维奇表示,“画廊自2011年1月份开张以来,销售一直很强劲”,而“他们最初被吸引到画廊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画廊着达明安·赫斯特和村上隆等艺术家。”由此可见,买家对国际大牌画廊的关注只限于旗下的大牌艺术家。

另外一个被质疑为倾销地的原因,源自香港的艺术品二级市场——拍卖。国际艺术市场与中国艺术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在国际市场上,画廊会将专业性与安全性等值,买家可以从一家主流画廊中,以公正的价钱得到一件作品,同时保证是真迹。但是这个理念在中国却无法实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画廊所销售的作品很平庸,还常常出现赝品,于是收藏家和投资者转而信任艺术品拍卖会。艺术品销售链条中缺失了画廊而直接跳至拍卖,使得艺术品价格飞涨,严重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发展,而这很容易将香港引入“高价艺术品的成交和倾销地”的泥潭之中。这一点可以从2008年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得以印证。经历这几年的市场洗牌后,香港的艺术品一级市场该走向何处,暂时还没有清晰方向。

质疑声音二:本土艺术家备受竞争压力

艺术市场是把双刃剑,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将有望随着国际顶级画廊的入驻和经营上涨。而年轻艺术家则将面临更高的生存和创作成本。事实上,香港本地艺术家的生存境况与香港艺术市场的节节攀升背道而驰。几年前,因产业转型、厂房搬迁地等原因,香港的厂房大量空置。那些租金低、空间大、便于创作的工厂大厦,尤其是在观塘、火炭和新蒲岗三处的工厂大厦聚集了大批艺术工作者。后来随着大量商业画廊和创意工作室的涌入,他们原本栖身的厂房区租金不断抬高,使许多艺术家不得不迁出。

2012年4月25日,一群香港艺术家在街头作画、写作、排戏及练武。他们以这种方式对加租现象进行抗议。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本地艺术家的未来发展感到忧虑。对此,艺术批评家费大为却表示这种现象与画廊进驻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国际画廊进驻之后,必定会吸收本土艺术家,而且很多西方的画廊与美术馆都有一定的联系,这对香港本土艺术家走出香港,进入国际市场有很多帮助。”所以,“国外画廊的进驻并不会杀死真正的艺术,相反会有推动作用,削弱商业化的程度。香港的艺术市场的薄弱就在于过度的商业化(例如画廊不能摆脱画店规格)和与国际不接轨。”尽管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本土艺术家的生存矛盾在短期内依然无法解决。

在亚洲艺术市场版图中看香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战后美国以其稳定的经济形势和具有开拓性的战后艺术运动,取代了欧洲艺术市场的霸主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另一场艺术市场的革命再一次改变了全球艺术市场秩序,随着经济力量和艺术力量在亚洲崛起,2005年后,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当代艺术市场异军突起,引发世界关注,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一股足以对抗传统欧美艺术市场的新兴力量正在形成,亚洲力量正在改变着全球艺术市场的版图,并颠覆此前一个多世纪欧美建立起来的市场秩序。

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毫无争议地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引擎,2004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上涨惊人,其价格指数上升500%,拍卖场的当代艺术品成交额飙升50%以上。而金融危机到来之时,艺术市场受到冲击最严重的也是这一板块,当代艺术下跌的比重高达50%。尽管如此,根据网站Artprice统计,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自2004年以来的平均增长率为2000%。2009年至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利润高于世界的25.6%,2011年在世界当代艺术市场的份额位居第一。北京、香港成为中国目前艺术品交易最为活跃的城市,二者各具其发展优势。谈到香港的市场地位,香港佳士得高级副总裁张丁元表示,“亚洲艺术市场目前仍然是一个割裂的、分开的庞大的本地市场,各自为阵,本土化交易太强。如果不能突破单一市场的瓶颈,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承认只能停留在单一点,不能获得更广泛的价值认同。当前中国具有在艺术市场上打通各个区域壁垒的优势,台湾拥有全亚洲密度最高的藏家队伍,内地购买力及艺术资源的实力不容小觑,香港则拥有国际化的优势则是打开亚洲艺术市场的门户,亚洲艺术市场与欧美艺术市场鼎足而立的竞争潜力及发展动力终将使得世界艺术市场版图再次改变。”北京阿拉里奥负责人金秀炫也认为,香港的优势很明显,首先,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与东方和西方都有密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市场接纳度。其次,多元文化使得香港更具文化包容性,国际化友善程度最高;第三,香港的金融和贸易流通的程度更高,经济及语言体系的优势也更突出。而北京的优势“则体现在庞大的艺术家资源,以及具有充分购买力的大陆买家,而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也是其占据国际领先地位的重要保障”。正是这些优势,使得业内人士相信,北京、香港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下一个最具活力的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

第10篇

9月23日,佳士得携克劳德?莫奈、阿列克谢?冯?亚夫伦斯基、埃德加?德加、阿尔弗莱德?西斯莱、皮耶?波纳尔、尤金?布丹、劳尔?杜菲、艾柏?马尔凯、尚?梅金杰、巴布罗?毕加索、卡米勒?毕沙罗11位西方大师的13幅画作进京,为11月的纽约佳士得秋拍中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招商。佳士得亚洲区主席叶正元先生一如既往地为参观者讲解每幅画作,详细到了画家的风格传承、创作背景、上拍纪录及印象派的发展流变,这实际上是在做西方绘画的普及工作。这是佳士得第四次(2004年两次在上海,2006年9月在北京)将印象派画作送到内地了。“虽然前3次路演后,到纽约参加拍卖会的中国内地买家比例不到1%,但是此次来北京,我们不仅没有缩小规模,反而带来更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叶正元说。

有着深厚美术素养的叶正元,谈起印象派来如数家珍。“印象派可以看作是19世界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我们说到‘印象’,并不仅仅是指视觉现象,更多的是指这种现象在艺术家心中唤起的情感,摆脱观察事物的实用主义方式,我们会首先看到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我们会从画作中感受到艺术家所要表现出的爱,也会因眼中所发现的美而神采飞扬,兴奋不已。”

13幅画作中,早期印象派画家作品有克劳德?莫奈1888年初在法国里维埃拉游历期间创作的《 松树,安提贝岬角 》;有些画家是印象派的传承者,他们在作品中融入了其他画风,使其具有了自己的风格。还有非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俄国画家阿列克谢?冯?亚夫伦斯基以其极富表现派风格的肖像画闻名,其早年作品较折衷,后受印象主义、塞尚及现代法国画家影响。1908年后,更多体现个人风格,常用强烈对比色或以沉重、黑色轮廓线再现物象。《闭上双眼的西班牙女人》是1913年创作完成的,反映出一种广泛的西班牙主题风尚。人物表情神秘而略带忧郁,令人印象深刻。”叶正元介绍,“艾柏?马尔凯和劳尔?杜菲是后印象派画家。马尔凯被认为是最早的野兽派画家,又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艺术一如其人格,生活在简朴、得体的清静之中,作画自娱自乐。画作中的色彩统一,画面和谐。法国人杜菲是现代美术史上独具创新精神、从事多方面探索的画家,其技法受到马奈、莫奈、梵?高和高更等大师的影响,主题多不具象且单纯化,表现形式柔软,色调活泼。马尔凯和杜菲是印象派的第二代,在传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不被一般大众熟悉的尚?梅金杰是立体派画家。1903年受新印象派主义影响,汲取塞尚、毕加索和勃拉克的多面几何思想。1910年后,倡导立体新艺术,构建了立体主义理念的基本框架。”上述艺术家虽然早期受到一些重量级画家影响,但是后期又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我们这次以印象派为主,又加进了一些其他画派作家的作品,是希望拍卖呈现多元化。”

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具有巨大潜力,所以,佳士得才不计回报地推广印象派。“我们的主要目的有三:将印象派真迹带来让艺术爱好者们欣赏;让那些对收藏感兴趣的藏家们近距离赏析真品;做些艺术教育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中国藏家接受西方的画作。”叶正元坦言:“中国内地市场潜力很大,需要慢慢培养。”1990 年叶正元第一次将印象派画作推广到台湾时,一张画也没有卖出去,但借机结识了很多喜爱印象派画作的收藏家和爱好者。现在,台湾买家为了买到心仪的印象派画作可以毫不犹豫地一掷千金。

看不到的钱才是大钱。当中国大陆拍卖行跟在苏富比、佳士得后面猛追当代艺术和佛教艺术品时,是否注意到了他们每次路演都携带并无多少买家的钟表珠宝,是否注意到了佳士得执着地推介印象派?能预见市场未来走向、培育市场并引领潮流的公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拍卖行需要充分了解买家的口味,不要一味追着市场走。“在征集拍品之前,要作一个艺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要有长远、系统的规划。”优秀的艺术品是没有国界的,不管你眼中的世界与我眼中的世界有多大差别,只要能够体现出美,终究会被世人接受,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对中国当代艺术,叶正元有自己的判断。

在佳士得,中国当代艺术早已划归到国际当代艺术中。因为“我们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具备国际水平,我们不想再把它地域化。” 叶正元解释,“欧美当代艺术并没有分美国当代艺术、法国当代艺术。我们没有必要把中国当代艺术分出来。我们把当代艺术按时期划分,分为Post War and Contemporary Art 两部分。Post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世纪的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就是21世纪的当代艺术。”

叶正元告诉记者,中国早期油画,如徐悲鸿等人的作品多是亚洲收藏家购藏,欧美收藏家接受还需要时间,因为这些作品的题材、画风还是基本遵循中国传统。最重要的一点,是与这些画家同时期的外国名家非常多,相比之下,欧美藏家更愿意收藏自己国家的名家画作。吴冠中、群、赵无极等人作品在初期也都是亚洲收藏家购买,2005年以后,欧美收藏家介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品遭遇了同样的经历,初期亚洲收藏家主导市场,近两三年欧美收藏家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非常好,买家大部分是台湾、香港、东南亚的收藏家,欧美买家也越来越多。”

当代艺术繁荣与政治经济环境有着微妙的关联。“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当属意大利;17世纪的经济强国荷兰产生了一系列艺术大师;18和19世纪的英国、法国经济繁荣,这两个国家的艺术作品自然受到追捧;20世纪美国当代艺术品是全球收藏家的宠儿。”叶正元说,“我们知道,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地发展,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因而,很多人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天下。”

有趣的是,佳士得推介的莫奈、毕加索等进入世界美术史的大师画作,估价从几十万美元至几百万美元,低者是尤金?布丹的《哈佛尔港,商业船坞》(37.2×46厘米),估价6万至8万美元;高者是克劳德?莫奈的《松树,安提贝岬角》(73.7×92.3厘米),估价400万至600万美元。这与中国当代艺术大腕作品的价位相差无多,甚至略显逊色。从这点我们也可窥见西方名画在中国的前景及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存在泡沫。

第11篇

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的策展职业的出现是自发的,与国际的情况是一致的。但同时也要看清,我国的策展职业的出现又有着不同于国际的地方。就西方来讲,是艺术及其历史发展到相当丰富与现代化之后显现的一种独立行为;在我国,也是为了争艺术的独立性而产生的,但艺术的现代化并不完全实现,也不完全具备,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我们所谈和所理解的艺术不同于西方广泛理解的艺术,这也是在策展的思路和呈现上有众多不同的原因所在。

从具有独立思考方式与独立行为的目的而言,当代的策展实践兴起于1960年代,但作为独立操作的职业和方式则滥觞于1980年代,开始在欧美出现自觉的研究策展与展览关系的教育培训项目。如1987年法国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Grenoble)的艺术中心勒马加赞(Le Magasin)在欧洲第一次开设了研究生策展培训项目,1987年美国惠特尼美术馆的“独立研究项目(ISP)”的子项目“艺术史/美术馆研究”项目改名为“策展与批评研究”,美国著名的艺术前卫理论研究学刊《十月》的创办者之一哈尔・弗斯特(Hal Foster)担任高级导师,当时提出的理念是“展览应该具有理论性和批评性观点”。这两个项目的创立后来成为欧美无数个研究生策展课程的模板。

我国的情况是,虽然从80年代开始组织独立的展览,那些展览大都以青年艺术家的现代主义艺术为诉求,并没有严格地遵从后现代以来的西方式“当代艺术”展览模式。我们的展览组织方式、观点的表述和呈现的方式大多是现代主义的展览模式:自立方空间、线性结构、媒介分类等等。我们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本能地组织自己的展览,像星星画会在中国馆围栏上的展示更显示出朴素、直接无雕饰的效果,它不是以某个策展人出现,但是作为集体的行动的表现。应该说,这种集体行为或公共性也正是欧美的策展所追求的,只不过关注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不同而已。

事实上,谈起策展,在我国和在欧美等地,是不一样的;这正如现代艺术,在我国和在欧美谈现代艺术肯定不一样,指向的目标很是不同。尽管有不同的时间节点和不同目标、甚至艺术的所指不同,但是不等于我们不去努力理解一下当代意义上的策展何为。

首先,独立地组织和完成展览的现象是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不独中国有。这种大规模的展览呈现和做展览已经是艺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个人展览,更多是群体性展览、专门针对性的展览,特别是以双年展为主要象征意味的展览的全球流行,都说明策展不再是简单的作品罗列和摆放,而是一种独立讨论艺术、艺术边界、艺术与社会、艺术的交叉学科模糊地带、社会学术关注点、国际问题关注点、体制话语与国际政治话语关注点等等,都交相以策展的方式来让展览呈现或透析这些话题和问题。这样说,策展不再是艺术作品的说明,而是社会相互关系的展示和视觉化。

在这种前提下,对于策展人的要求,就不同了。应该说,80年代以来的全球一体化也是催生策展大兴的时代背景,也是艺术领域市场化的需求所致。在此,要区分出市场的商业化策展和非盈利的学术(以问题、话题为追求)策展,前者可称之为“市场策展”,需要在不同市场的细分中去做那些不同市场定位的展览,这也是策展职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也要求敏锐的判断和客户群的精准定位,在欧美,如果是追求高端性的商业画廊策展,有时候并不亚于美术馆或大型展览的展览。这就看机构自身的要求了,而不是将策展这个职业都看成是商业化低俗的新符号(这恰恰是要警惕和反思的地方)。应该说,在这些高端画廊里工作的策展人拥有良好的美术史知识和当论训练,能够敏锐地把握当代的艺术经验,这是整体的艺术转型后的艺术价值追求。对于外在于这种美术史系统的观众(甚至号称是专业人士),是无法领略它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策展、这样定义艺术或不定义艺术。

也可以这样说,策展分为不同类型,也分为不同层面,并不是一切叫做策展的,都属于一种范畴的策展,正如都叫“艺术”,但内容和性质完全不同。所以,谈到策展人的意义,其实是说,要将策展人的功能拓宽,而不是规定为一种要求、一个标准。相反,我倒更看重提示学术问题、各种学科问题、尖锐现实问题的策展,而不欣赏没有线索的策展,过度虚夸的策展。我个人在实践策展上也是边做边思考,经常对比、反思究竟是怎样的策展构成了今天的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它主导着展览的呈现、作品或物品、对象的选择、主题的确定。这里面有具体的一个话题的策展,也有充分试验各种思想关键词的展览,如果不是迎接这个时代的特殊挑战,这些独立的策展是不成立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按道理讲,中国今天的现实最具丰富的试验性和问题性,理应在策展上有所反应。但问题的原因还不仅仅是我们关于策展与何为艺术之间缺乏深度理解,更主要是我们愿意不愿意将策展当作是思考社会的方式、将之用作探讨美术史课题、社会问题与学术探索的方式。一般性的作品成列就不要算在严肃的策展思考范围里了,由它去自然、散漫地存在罢了。要旨是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机构、大型展览以及各种非盈利空间的展览如何去做,是不是有着思考社会、思考艺术、探寻历史、对话思想的意图,即便就艺术本身来讲,也因为艺术边界的扩大和模糊,策展也就相应地变成了对艺术策展的扩大和模糊,作为方法,策展也再次扩大着、模糊着艺术的边界。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对艺术作为方法的一种思辨,如果在艺术的思辨性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历史的握,也肯定在如何策展上固守一种模式或言不尽意,甚至不得要领,将策展简单化为传统美术的陈列。

另外,当代策展也开始转向教育,没有公共教育的策展难以实现诸多策展理念和意图。策展不再是仅仅为了完成展场的视觉的呈现,也包括了如何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它已经借由展览而在努力宣扬社会公共性新意识,在促成社会群体的信息共享和差异性的对话。或者说,策展是借由展览而将更多的话题(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社会政治的,抑或各种知识学科的)传递到社会公众面前,使之也成为当代思考主体。它的公共含义是:当一个足够思辨的群体展览呈现后,它呈现的是展览的整体性,而非单一的某个作品,人们讨论的是这个展览的主旨和问题,而非其中的一个特定作品,甚至所有的作品都被融在这个展览了(如那些文献展、双年展)。这就是策展的作用,也是策展的目标之一。今天的策展人更起着“导演”的作用,像是展览的作者一样,在决定着、主导着和影响着展览的方式和意义。众多的当代国际国内的策展人的实践行为已经在说明着这一点,它也促使我们现在的做策展的人是否也吸取这样的工作方式。可以说,这是近十几年来,策展人身份特别突出的地方。

策展在今天是一个新的职业,也是社会需要的一种交叉性的工作。社会上如果不是有了很多的展览空间和机构,也不会催生策展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艺术理解的扩大,如何做展览也成为扩大的领域,也使得策展人变得多功能了,即是传统的美术机构里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实验性地如何呈现与表达艺术的方式。事实上,对策展的要求如何如何,不如说应该是如何如何去扩大理解艺术、增加艺术范畴的内涵,没有后者的开放和丰富,仅仅针对策展,是无法抓住要害的。对策展进行反思,不仅仅工作方法的深入认识,更主要是对艺术的再次认识,甚至是哲学层面上的认识。只有在话语的制高点上去创造艺术,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加强了策展的话语力量和可能性。很多时候,我们对策展的意见,应该是对艺术的意见。开放的艺术没有唯一的标准,同样,策展和策展人也没有唯一的标准,只有不断创造和实验是唯一的。

第12篇

Q&A

TA:原来更多的人在周末约的是一场牌局,或者是一场饭局,近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晚上或者是周末把自己的休闲时光变成了去看艺术展览,或者更有甚者会去看一场拍卖的艺展。您怎么看待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俞可:我觉得这个是中国人在转型期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是自然而然的。当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模式仍然是欧美给我们的,我觉得中国人好象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模式,我们想象中的尽管有,电视剧里面很多,但是仍然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欧美的生活可能和我们更接近一些,更能够让中国人体验一些。所以说艺术品收藏,或者说艺术品观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文字和图象就是我们接受知识和接受文明的一个先决条件,图象让人类认识的时候就是从这里开始,我们认为文字才是我们接受知识的途径,对图象缺少一种深度的认识。在这一块领域里面,中国人在图象创意方面显得比较弱,长期以来忽略了图象修养的学习和有经验的体验旅程,这是一个很令人难过的事。因为我们对生活中的很多消费都基于一种图象认识,这个图象认识是中国人的一个短版,这个短版我们要想办法去缩短,去接近我们应该接近的东西。早期的西班牙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就是用图象,到后来才有文字。如果一个人在未来没有图象方面的视觉修养,可能要进入上流社会有点难,因为全球化,欧美的上流社会的交流语境肯定是图象这一块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在想中国的新贵们、新的资本家,他们就开始来实践这些,来改变我们,所以我们才会有这么多的感叹,社会结构的转变,为什么贫富差距的拉大等等,我觉得有的人必须先行,后面的人跟上,否则你的生活可能在尊严方面,或者说你在你的生活体验方面会有一些遗憾。

TA:收藏在个人财富增长保值这一方面是什么样的情况?

俞可:如果说艺术文化和金钱挂上关系,显得不那么容易说出口。文化和艺术是离不开这些的。回头来看待收藏的时候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从社会学的观念来说要炫耀。可能早期我们炫耀房子、炫耀车,再炫耀的就是我有什么样的艺术品,或者是我买了一件什么样的古董。

收藏还有一个特点,收藏作品是可以流通的。确实塑造了很多的神话,马未都的三个时期,最早是收藏时期,早期是文学家,后来是拍电影的制作人,后来是收藏家,我跟大家说的不是一个虚拟的文学故事。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在2005年前后,很短的时间就改变了生活处境,也造就了很多的神话。收藏来源有三个方面:第一,爱好。但是爱好也是很致命的。第二,可以炫耀。比如说刚才我来到这个空间里面,我们都认识这些艺术家的画,他炫耀车我就觉得很土,炫耀画我就觉得他还有点“资产阶级”。第三,可以产生神话。马未都经常刺激别人,我在哪里买了一个一百块钱的东西,现在值一千万,听起来有点神,确实也是事实。张晓刚是艺术界的神话,92年的时候他的作品才1500块钱一幅,他现在是5200万,这些神话塑造了我们对财富增长的兴趣。

TA: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们应该收藏什么样的艺术品,艺术行业,国画家有很多、油画家有很多、水彩也有很多,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

俞可:油画我觉得挺好的,因为油画是国际性的语言,哪天中国不好的时候,可以卖给老外,当然这个可能会得罪很多人(笑)。

TA:有没有一些我们更加通行的选择办法?

俞可:肯定有办法,中国人收藏普遍的说我喜欢、我爱好,中国人由于长期以来对具象的东西很感兴趣,还原真实很感兴趣,意大利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顶峰,中国人要实现这种顶峰的难度是很大的。每一个时期文化活动的意义是随着时间的消失,意义也开始消失。所以说不同时期的艺术品就承担着不同时期的使命。按照我们古典主义的认识来认识张晓刚,我们显然觉得他是一个很不靠谱的艺术家,这么难看,但是他确实有价值。

不能脱离开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特征,你去研究传统的东西可以,但是如果今天的艺术家总是去画传统的画,价值可能有点让人产生怀疑,你是临摹还是创造?如果是临摹,意义不大,创造才会产生价值。对知识产权的不重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是收藏上要注意的话题。

TA:我们怎么去选择一个有潜力的艺术家呢?

俞可:我觉得首先看他参加了“奥运会”没有,参加了“奥斯卡”没有,艺术家的指标是很容易进行排列的,凭兴趣爱好你可能要吃亏,而且你可能要后悔。很多人都说没有指标,我觉得这绝对是不靠谱的,你看他参加国际大展没有,先把国际大展排列出来,然后去对应这个艺术家参加了国际大展没有。关键是我们参加了我们这个区运动会、或者说我们这个村的运动会,但是价值一定是大家共通的,全运会、奥运会是一个相对比较靠谱的指标。

比如说一个艺术家他的画非常好,他认识了哪一个人大常委会的主任,人民大会堂挂着他的画,那不是一个专业的方式,要进入好的画廊,全世界顶级的画廊,或者是哪一个藏家收藏了。在美国有一位画家老板,只要哪一个艺术家进入到他的,你去买肯定没有错,他一介入价格就翻一番。

TA:一个艺术家取得成功会包含哪些因素?

俞可:个人经验转换成公众经验,让社会知晓你,你要有名。世界上毕加索的作品,真的是对应了你的视觉经验吗?梵高的作品,不要说中国人,就是法国人都看不懂,而且那个圈子里的人还是二十世纪初的精英,他们都看不懂。这个不完全,看怎么去看,你要不断的去做知识上的准备,给你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TA: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还应该具备哪些?

俞可:几个环节非常重要,权威话语对你的认定,你是不是构成了大家对你的关注。艺术家构成了拍卖行、批评家、媒体,这些是构成艺术家的全部条件,你见的人和接触的人都很重要。

TA:中国已经成为的全世界的艺术品的购买中心,北京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从交易量来说,中国已经超过了欧洲和美国,是世界艺术品交易量第一。

俞可:我认识一个荷兰的古董商,我说这个家具是谁在定价?他说以前是美国人在定价,现在是中国人在定价,我感觉到很骄傲,但是也感觉到有点酸楚,好象价格越来越贵了。最近两年我有点喜欢收藏欧洲古典家具,听到中国人要定价,我定不过房地产商。

我们学校的案例,罗中立、张晓刚,他们两位是同学,罗中立早期是受台湾商人的影响,他们早期捷足先登,那个时候大陆经济不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罗的父亲获奖,一直成为市场的佼佼者。张晓刚是一个不符潮流的艺术家,那个时候,罗的画已经卖到几千美金,张的画只卖到一千多元人民币。罗由于官方的机制,《在前进中的青年》获奖了,张晓刚经常参加国外比较重要的展览,两个艺术家开始建立一种情境,一个是文化权益机制的化身,张是欧美的权益机制,两个艺术家并行,到了2006年的时候他们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候国外机制干过了国内机制,张晓刚的画超过了罗。所以说收藏给我们一个暗示,你从哪个角度去认识艺术品就成了关键,罗的画是非常容易看得懂的,他的描绘方式和他的作品内容都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张在内容上是老年人能够看得懂,年轻人肯定看不懂,内容已经失语了,但是样式是中国人很不习惯的,我觉得有自身的特点在里面,他们两个人在不同的圈子上获得了不同的结果,我觉得好象给我们一点暗示,不管是你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或者说是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这个可以作为分析。

收藏绝对是一个私密话题,不是一个公开话题,收藏顾问是要付费的。拍卖和画廊交易里面是不是有操作?任何文化都是很抽象的,必须是一个综合性的产物,为了刺激视觉、听觉、情感等等做了很多的努力,有点像电影,是一个综合性的语境,让你陷入其中,让你不能自拔。但是不管怎么样公开交易、公开的语境比私下的语境好。我们如何看待所谓的操作、所谓的包装,音乐学院很多人就比歌星唱得好。

TA:艺术品收藏有时候是感性的事,有时候也可以很理性的对待。

俞可:我还不是完全赞成中国目前对艺术品的理解,我们到国外和欧美人近距离交流的时候就会有最直接的碰撞,如果你有视觉修养你就可以跟他进行对话,如果你没有视觉修养你就无法进行对话。收藏的目的,或者说你去观赏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把财富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可能不是很好。一个作品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成的,随着文化的改变来完成的。法国号称是世界上最懂文化的民族,梵高关键是被中国人所理解了。83年的时候,日本人把梵高的画买了,他们当时是想创造一种广告神话,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很富裕。梵高对我们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我们,不是用金钱改变了我们,而是改变了我们对视觉的习惯,我对一个习惯的东西去审视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很美,但是就把你改变了,这个东西不一定是美的,有另外一种东西在里面,你认为不是很美的东西,恰恰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东西,和我们今天的文化更接近一些。去判断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或者说在美术馆里看待一件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出发点去面对这样的事实,可能还是值得新生的资产阶级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迟早要去和这些老外和欧美人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课,视觉修养成了我们必须的过度,着是一个桥梁、是一个媒介,不然你就没有话题,你到一个城市里谈中餐馆他就觉得你很土,你跟他谈博物馆、教堂、音乐厅,他就很尊重你。

TA:最后请您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俞可:视觉是我们人类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没有视觉修养肯定当不了贵族,你要想当贵族,必须具备视觉修养,怎么去面对我们的生活,面对我们的社会,面对我们全球化的语境,这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