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5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假如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的一种动态活动,这个活动空间是充满互动、多元共生且情况各异的。这就需要教师成为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发现者和重组者,灵活捕捉、发现并运用课堂上善变的教学资源,随机生成个人的课堂教学机智。新课程强烈呼唤有预设、有生成的课堂,但是,许多教师简单、表面地解读了“生成”,也将“预设”忽略不顾。假如一味地生成占据了学生有效的学习过程,也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跃了,课堂热闹了,但学生的人文素养未必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机智的生成与运用。
一、巧用教材,学法生成
教材也是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开发教材与运用教材的过程,能否合理开发与恰当运用这一教学资源,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师们已经认识到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应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删减、添加、调换、整合,使教材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意识地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具实效性。
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习得法,提高学习效率。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既点明了教学的最终目的,也道出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的一种理想自主的境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组织探究性学习,即使学生在探究中出现错误,遭受失败,那也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二、精心设计,智慧生成
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必须是扎实的,尤其是教学设计环节。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上产生多向、多种类型的信息交流。”由此可见,教师课前应尽量发挥聪明才智,为课上的精彩生成而悉心设计,让教学资源尽可能生成在预设之内。因此,教师要抛弃封闭的、单维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追求互动的、精彩的、灵活的板块设计。教师可结合课标的要求,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把教学设计分成几大板块,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机穿插新的内容。可变化的板块设计,尽管可能产生多种问题,但因为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在教学现场就不会束手无策,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问题,也能在短时间内想出应对策略并及时化解。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教师应完全摒弃那种“会不会”“好不好”的唯一答案,而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语言,领略文章的表达方法,多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以此为基点,采用多维发散的形式精心设疑,促使课堂上出现精彩的生成。
三、用心倾听,质疑生成
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说道:“在真正的教育中,沉默是作为一种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依赖的母体,是适合更深层次学习的一种媒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自主走进文本,深入体验情感,这样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才能旁逸斜出。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课堂上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在课堂上表情、言语、举手投足,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学生的即时质疑,教师必须独具慧眼,灵活捕捉,将其纳入到临场设计之中,并在教学活动中巧妙运用。
四、因势利导,感悟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教师还要结合所执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学情,考虑学生的真实起点,活化教学资源。首先,对重点文本的解读预设教学目标要准确,要围绕教学目标,采用灵活的教法。否则,可能导致教学时随心所欲,再精彩的生成也不一定被发现。因此,正确的目标预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也可以为教师在学习材料选择与进程推进方面提供保证。其次,预设要有弹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生成的某些独特感受是难以预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弹性的预设来预约生成的精彩,多考虑学情,多设想学生对各个环节的不同反应,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教学机智。在备课时教师应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假如学生发现了,该如何引导;假如学生很陌生,该如何启发;假如学生这样问,该怎样解释;假如学生意见不统一,该如何调控僵局。多预设“假如”,多预设“怎么办”,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多一份机智和自信,进而灵活驾驭课堂。
一、结论与过程的倾斜
“重结论,轻过程”似乎成为人们对知识教学进行批评的常用词,我们在不少的场合及杂志上遇到过,甚至出现了有些极端的口号:“知识仅为思维的载体,知识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过程.”仔细思考一下,发现问题并非那么简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数学过程及结论是需要一个抉择的,里面也充满着设计者的智慧!
案例1 立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教学设计
我们查阅了不少的资料,也听过一些老师的课.发现一些老师在立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教学设计中,把立方体展开图各种可能的情况都罗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展开图的规律,最后用一句口诀:“‘一四一’‘一三二’,‘一’在同层可任意;‘三个二’,成阶梯,‘二个三’,‘日’状连;整体无‘田’.”来概括,并且要求学生记住.我们想:“观察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并下结论无可厚非,记住就免了!”理由有两个:一是学生即使记不住,看到展开图想象一下就可以了;二是试题是多变的,假如考到一个无盖的立方体展开图,一些靠死记硬背的学生恐怕就“没辙”了!
其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结论与过程的抉择有四种:一是数学结论与过程并重,例如圆周角定理,它的发现与结论都很重要;二是知识产生的过程相对不重要但知识本身作为结论的作用则要重要一些.例如,有些数学名词的由来,一些教师即使不清楚也不太会影响教学.另外,有些数学知识形成过程非常复杂,超越学生的能力,暂时不让学生知道其形成过程是完全可以的,也是教学的一种策略.例如,为什么是无理数?圆锥侧面为什么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而球面则不可以?等等.三是知识产生的过程重要但知识本身作为结论的作用则相对不重要.中学生所做的练习(包括证明题)大部分都是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服务的,教师教学设计关注的应该是其过程,而对这些习题(本身也是知识)的结论关注度就要相对弱些,除非某些习题的结论具有“特殊的用途”.四是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知识本身作为结论的作用都相对不重要.陈省身先生在回答梁东元的提问时说:“举个例子,大家也许知道有个拿破仑定理,据说这个定理和拿破仑有点关系,它的意思是说,任何一个三角形,各边上各作等边三角形,接下来将这三个三角形的重心联结起来,那么就必定是一个等边的三角形,各边上的等边三角形也可以朝里面作,于是可以得到两个解.像这样的数学,就不是好的数学,为什么?因为它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2]我们认为,凡是数学都需要“人在动脑筋”,都具有“训练思维的作用”,但对学生而言,应该让他们学习一些对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具有很强迁移效果且结论对后续知识及现实实际都有重大作用的数学:(1)结论并不重要的数学知识对以后学习起不了多少平台作用,就像陈省身所说的,“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记住反而加重记忆负担;(2)过程不重要,有些甚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误解.例如,观察数列的前五项,写出这个数列的第六项:61,52,63,94,46,答案是18.理由是把这个数列的每一项数码的个位数与十位数对调:16,25,36,49,64,按照这个规律,接下去是81,然后调换个位数与十位数,即得答案.按照现在时髦的语言,这是“脑筋急转弯”!我们认为,这种“整人的数学”还是少出现为妙!这种数学或许可以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游戏数学”但不能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角.
二、宏观与微观的协调
在阅读一些教学设计时,我们发现“宏观思维”的培养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往往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局.我们经常在听完一些老师的授课后,询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非常遗憾:经常出现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尴尬局面!得到的答案要么是“课本里有!”“老师叫学就学!”“考试有用!”等,或者干脆就摇摇头:“不知道!”
案例2 整式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教材中的每一章甚至每一节中都有一个导言,而有些老师往往“性子急”,对这个导言(这个导言其实往往是从宏观思维到微观思维的引导)经常视而不见,起始就把学生往细节上引导.这种做法对学生宏观的思维培养很不利,而宏观把握是一个人聪明才智的一个很重要特征,忽视不得!
三、感性与理性的抉择
数学教学讲究理性,但不否认感性,尤其是数学灵感.灵感在数学发现中所起的作用我们不再细述,数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与灵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数学灵感的培养纯粹靠数学推理的训练来达到目的恐怕少有人赞同.新课程强调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为此,针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对感性与理性的培养设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安排.
案例3 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喜欢讨论的重要课题,我们也阅读了不少关于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发现不少老师是先创设一个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问题情境(比如:一棵树半腰处被雷劈折但未完全断开,树尖触地,留余部分长为4米,被劈折部分长5米,树尖触地点距树根部恰好是3米),要求学生算这三边的平方(或者算以这三边分别为三个正方形边长的三个正方形面积),并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有的老师甚至要求学生把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算出来并和斜边的平方进行比较),以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勾股定理.这种煞费苦心的设计似乎想培养学生的运算、推理及发现的能力,但我们认为这是对数学灵感的“不尊”,也对学生的发现能力培养起不到多少作用.因为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本想不到去关注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关系.在查阅一些教学设计中,我们隐约感觉到目前似乎存在这样的一种认识:数学发现都是有章可循的.其实,关于数学灵感还有很多方面我们目前仍无法解释.我们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一种体会:一些问题当我们自己解决后,人家问我们是如何找到解决方案的,我们自己可能也讲不清楚,因为它是属于“灵光一现的产物”.试想,一些前人都讲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发现的东西,在后人的教育中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这是否是教育成功的表现?
我们认为,数学学科的教学设计有时应该向语文、历史等学科学习,语文老师绝对不会把李白的诗词“剖析”得似乎是很自然、应该写得出的事情,而是和学生一起欣赏李白的诗词,努力带领学生去体会李白当时醉酒写诗的意境,边欣赏边引导学生反思和感悟如何写好一首诗,因为语文老师深知李白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在几乎醉酒状态下是如何写出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受此启发,我们觉得,数学中有很多发现及采取构造性证明的数学问题(很多数学名题正是因为它很难发现或很难证明而出名的,如勾股定理、韦达定理、多面体的欧拉公式等)的教学策略,应该与语文、历史等学科一样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让学生带着仰慕的心情在欣赏前人勤劳和聪明才智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反思.
勾股定理的教学真正是集灵感欣赏与逻辑推理的“一道数学文化教育的大餐”:从设计一定逻辑关联(也是教育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开始,提出即将要研究的问题,从对前人劳动的欣赏到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与反思,无不显示着教学设计者的数学教育观念和聪明才智.也有学者通过文化视角审视勾股定理的设计[3],让我们耳目一新,值得我们借鉴.
四、发现与技能的博弈
“发现”与“技能”似乎不是在“同一个范畴”上的用词,但在课堂教学中,它们往往存在着时间上的“博弈”.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倡“再创造教学”,指出我们数学教学应该像数学家发现数学一样让学生经历这一发现过程,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到底是需要让学生经历这一发现过程还是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训练数学技能?这往往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案例4 圆周角定理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安全防范;体育课;点评;视角;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1-0021-03
安全问题一向是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大家最担心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安全事故引发的一系列纠纷的不断升级,已经造成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组织带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的教学工作。无论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恐惧,还是“因噎废食”的不良做法,都说明大家对安全事故已经不仅仅是困扰与担忧,它严重影响到体育工作者的健康与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评课活动中专门对安全防范问题进行点评不容忽视。那么如何具体操作呢?
一、评安全防范的若干现象与分析
评课中对安全防范进行点评,由于不同的评课者认识不一,看课视角不同,把握程度有区分,会表现出不认同的点评方式,其中,有部分点评者还存在不良的评安全防范现象。
1. 安全防范完全忽略
当我们参与一个评课活动的时候,你有可能会发现,有人评课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提及安全防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两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评课者丝毫没有安全观念,要么就是在看课的时候从来没有关注哪里存在安全隐患,老师有没有采取防范措施等;要么是在看课的时候发现个别地方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对安全隐患未引起高度的重视,也就不以为然。所以,在评课的环节自然也就未曾涉及安全问题。二是评课者不仅有安全意识,还较为重视,但缺乏评安全防范的方法,结果因不会评而未谈及安全问题。例如,有人在看课的时候,认真观察了场地器材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还对此做了记录,有些地方还记录了老师采取安全措施的各种语言表达方式,但是评课的时候却未能听到关于安全防范的只言片语,究其原因,是不知道从何处切入,未掌握评的技巧。
2. 只对安全事故点评
有人在评课的时候,既不是无安全意识,也不是未观察安全问题,而是未能将安全隐患和不当的安全防范列为安全问题之列。只关注课堂上是否出现有安全事故,有安全事故的体育课,评课者可能会提及该事故,而有隐患但事故并未发生的体育课,评课者或许不涉及安全问题。这一现象表明,对体育课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未能将隐患和不当防范列入其中,结果就会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存在这种现象的评课者,只要把关注点前移至观察安全隐患,或许就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安全问题。评课的时候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谈,有事故发生的,可以先谈事故,再找根源,找根源的同时就可以把隐患和不当防范一并分析和点评;而对于未发生安全事故的课堂,可以直接从隐患谈起,进而过渡到防范工作做得如何,总之,只对安全事故进行点评,是不全面的。
3. 课前课中点评不全
要在评课的时候把握全面性,不仅要对课中所见所闻关于安全问题的内容进行点评,还要考虑课前老师对安全隐患是如何处理的。或许有人会问,看课评课,课前老师的准备又没有看到,怎么能够对此进行点评呢?实际上,我们看课的时候,体育课上存在的安全隐患或老师对此做出的防范措施,甚至出现有安全事故的情况,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存在的,相反,很多情况下都是在课前都有的,例如,教师课前的设计、对场地器材的安全隐患考虑不周全,结果在课上多次出现器材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危险情况。又如,一节观摩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在体育馆篮球场地上练习立定跳远辅助练习的时候,因场地较滑又是跳在地板上铺的小泡沫垫上,结果导致多名同学连续摔倒。看似这些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实际上,都是老师课前准备不足造成的。因此,对课前的准备情况也要作为评课堂安全的不可忽视的内容。
4. 安全防范有点无评
假如将点评细分的话,可以将其拆分为点与评两字或两种相继的活动组成。点,大家都很熟悉,即指将某某事情或现象指出来是什么?而评呢,是要对指出来的事情进行评说,它怎么了?为什么?怎么办?从点与评两层含义上再回过头来看安全防范的点评的话,我们就不难分辨出,有些评课者只是指出了体育课上哪里存在安全隐患,以及老师是如何做的安全防范工作。假如仅仅是做了这样的评课表述,就等于只点无评的评课,是不到位的评课,因为,并没有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评。例如,一节鱼跃前滚翻课上,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做了两两相对在垫子上做直体前倒动作。这是一项带有较大安全隐患的练习,尽管当时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但并不是老师采取了防范措施,而是学生自我本能的反应,在听到老师吹出统一练习的哨声之前,学生都往后退了一步,这样才导致安然无恙。评课者假如只是看到并提到了该练习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同学们两两相撞,评课并不全面,或不到位。因为,评的时候,要能说出来,具体到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安全隐患,为什么没有出现伤害事故,如何消除隐患等。
二、评安全防范的视角选择与方略
在评课活动中评安全防范,可以从多个视角选择切入点,诸如从场地器材的角度评、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评、从课堂组织的角度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还可以从整体效果的角度评。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可以贯穿于全课,并能够从隐患的有无、大小,防范措施有无、合理与否,事故是否发生、严重性等全方位对安全问题进行点评。
1. 从场地器材角度评安全防范
体育课上的安全问题,大家最担心的或许就是由场地器材的质量不过关、场地器材不符合卫生标准或不当使用导致的。看评课活动中,不仅要全面关注从课前任课教师对场地的检查、对隐患的防范处理,更要重视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中场地器材的使用情况。评课时,需要对整堂课中的场地器材使用过程中任何一个存在隐患的地方都进行系统评说。如可以从场地安全问题谈起,主要包括平整程度、硬度、光滑程度、周围障碍物等,都是评场地这一单要素时不容忽视的。例如,就不平整的场地的使用而言,任何一项运动在不平整的场地上组织教学活动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关键的问题在于任课教师对不平整场地的利用是否做了有效的防范工作,做了哪些防范,这是评课者在评之时需要认真思考的。
器材的使用也是如此,器材在场地上的摆放位置、方式不合理或使用不当也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存在安全隐患,评课的时候也不容忽视。就长器械(如武术的棍、软垒击球的棒子等)而言,在使用过程中因学生所站队形不同,安全隐患也大小不同。就体操单双杠、山羊或跳箱等器械而言,如杠上脱手、从箱或山羊上摔落等多种得防范措施做的是否到位等,评课的时候也需要指出来。再如,体育课上一旦有自制器材的使用,自制器材的材质、规格、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意外等也要相继评说。总之,假如是从场地器材角度评安全防范,最好能够自始至终围绕其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点评。
2.从教学设计角度评安全防范
一节课上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有隐患的地方有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实际上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有没有进行周密的考虑。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课的时候,一方面要看教学设计文本当中有没有关于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的表述;另一方面要看是如何表述的,是具体的、全面的,还是空泛的、片面的。有没有文本和表达得到不到位是从教学设计角度评安全防范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文本中哪些地方需要看到安全隐患及其防范的表述?可以是集中的方式,用“安全防范”等要素将本节课上可能存在的全部隐患和即将采取的防范措施一一列举,包括课前的安全检查工作的方法等,也可以是分散的方式,将那些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写在教学过程的对应环节。如在准备活动期间安排某项活动的时候存在安全隐患,就可以在准备活动部分将其提出;基本部分主教材学习或组织游戏期间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有防范措施的话,也同样可以做出相应的表述。总之,依据个人习惯或自己所在区域的教学设计规范要求灵活把握。在教学设计中有一定文本体现,评的时候要注意引导,而不只是简单的评有没有、具体不具体,要能够分析评判不仅要有,还要具体,以及原因所在。
3. 从课堂组织角度评安全防范
体育课堂上安全事故的发生组织工作的好坏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也可以从课堂组织角度评安全防范。从开始部分的集合整队,一直到结束部分的收还器材、师生再见,无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组织方法与措施。只是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组织能力和组织效果,那些善于组织或能力较强的老师的体育课堂,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就有可能隐患较突出,甚至发生伤害事故。例如,一节弯道跑课,老师组织学生围绕两个事先画好的圆上练习弯道跑动作的时候,老师让学生绕两个圆交叉跑动的方式完成练习,结果,无数次的出现学生之间相撞现象,这种隐患和潜在的危险是不容忽视的。评课的时候,从课堂组织角度,如果某节课有安全事故,就要看一看是否是因为组织不合理造成的,如果是组织工作的疏忽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或存在着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就要一针见血地指出组织的不合理之处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根源,要能够让任课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因组织工作的疏忽很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并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4. 从学生学习角度评安全防范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参与的所有学习环节都不可忽视安全隐患及其防范问题。无论是教师有指令的学习活动,还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预防伤害事故发生至关重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来源,一方面很有可能是源于教师的安排练习方式不当,导致学生在练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患或出现伤害事故;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纪律不强,练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或学生之间的配合出现了问题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安全防范的时候,首先要通过观察分析哪里有安全隐患,是在进行什么内容的练习,是什么形式的练习;其次要分析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隐患或事故,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自身的还是外在的,以及隐患或伤害大小,是否进行了防范,学生有无防范意识和行为;再次,就是要针对所发现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或事故,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如果原本课堂上防范措施不得力,还要给任课教师提出如何改进。因此,从这一角度评安全防范的时候要把握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一是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任课教师有没有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隐患所在,以及对此有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
5. 从整体效果角度评安全防范
体育课上有没有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是否给力,总体上的安全隐患及防范呈现出了何种特点?假如从体育课的整体效果来评安全防范的话,以上问题都不容忽视。在评课的时候,针对安全问题可以首先判断有没有安全事故发生,如果有就要分析根源,提出规避措施;如果没有就要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隐患大小,以及哪些环节隐患明显,老师采取了何种措施,有没有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总结归纳体育课在安全隐患及防范方面的特点也非常重要,例如,某节课的安全防范特点是全面、具体、有效,进一步分析来讲,课上师生对安全隐患及其防范也都非常重视。课前任课教师对场地器材做了安全检查,在课的开始部分向学生做了正确的引导,教学过程中老师尤其针对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细节进行认真观察、提醒,规避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相反,假如某节课属于安全隐患突出、防范做得不够到位的课,评课的时候,无论是否有安全事故发生,都要能够及时指出安全隐患所在,安全防范不做或做得不具体的不良现象及其影响,更要能够评出本课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主要是老师的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措施不得力,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够,以及学生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所致。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1、引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新课改提出,进行物理电学实验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电学方面的知识,验证电学规律,更重要的在于通过电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创新思维,在科学实验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在传统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由于过于重视实验验证与知识的获取,学生在主动思考与动手机会方面非常缺乏,导致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成为物理基础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本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从而提高物理电学实验教学综合效能,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价值。
2.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
2.1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要保证实验设计的成功,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中,虽然需要遵循许多原则,然而有些原则是最为基本的,譬如,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简便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及可重复性原则。其中科学性原则是确保物理电学实验设计成功的前提,重复性原则是指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应当是一致的。
2.2物理电学教学设计的方法
学生掌握物理电学教学设计中一些基本方法与思路对提高他们的电学实验设计能力有重要的帮助,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设计中一些基本方法有类比法、转化法、模拟法及控制变量法等。其中类比法是一种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的方法,譬如,学习电流时,可以用水流来进行类比;转化法是讲一些不能直接获得量转化为可以直接测量的量,比如,用电流角的大小来表示电流表的电流强度;模拟法是指不直接对实际对象进行实验,而采用人为设计的测试,譬如,在做保险丝熔断实验时,可以采用模拟法;控制变量法是指当多个变量同时存在时,先控制其他几个变量,研究一个变量所产生的变化。譬如,在做电磁铁磁性强度和线圈匝数、有无铁芯、电流大小的关系的实验时,可以先控制其中任何两个变量,观察另一个变量有没有变化。
3.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策略
3.1将实验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性的电学实验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提问、猜想实验假设、设计实验、做实验、讨论、分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目前有些初中物理教师虽然借助探索性实验的演示与讲解,将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融合起来。
3.2完善物理电学实验的教学体系
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中,要遵循先易后难,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循序渐进,比如,在学习电与电路时,可以先让学生亲自拆装手电筒开始,让其了解简单用电,让后让学生观察日光灯,让其猜想线路的连接,并让其画出连接图。最后,让学生比较相同点与异同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克服难点与重点,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提高学生实验素养,改革学生实验能力评价方法
初中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时,要全面培养他们使用仪器、实验设计、良好实验习惯等能力,此外,变革实验评价方法也很必要,比如,提倡学生采用记录卡片的方式来记录学生的情况、笔试做到开卷与闭卷有机结合、用不同的评价模式来对待不同的学生。换句话来说,评价更要重视过程性、个性及真实性,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与物理实验密切联系起来。
4.策略指导下的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
4.1策略指导下的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
物理电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前提物理教师要对教材与学生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要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问自己诸如“学生掌握了那些技能,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紧密围绕四个基本环节,即创设怎样的情境,如何呈现、提出怎样的问题,如何提出、采取怎样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如何组织、怎样拓展,如何选材。
4.2策略指导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通常情况下,初中物理探索性的电学实验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提问、猜想实验假设、设计实验、做实验、讨论、分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等几个部分。现以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实验为例来说明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电磁铁的磁性和什么变量有关,假如变化线圈匝数或电流,磁铁磁性会变化吗;其次,教师提出假设电磁铁的电流由一安培增加到二安培,电磁铁磁性会出现怎样变化?进而让学生猜想如果增加线圈匝数也会变化吗;第三,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电磁铁的强弱,如何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及怎样测量通过线圈的电流;进行实验和收集相关证据;让学生进行反复分析与交流;最后,要求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进行实验反思。
关 键 词:学校体育;说课;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5-0102-02
Multidimensional orientation of “class present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ZHAO zhi-r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Abstract: “Class presenta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means used to evaluate a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At present, “class present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in an unorganized condition no matter in terms of content or in terms of form. It should be oriented in terms of content, time, audience, form etc: its content should be class design and class teaching; its time should be set to 10~15 min; its content should not be varied with different audience; its form should be a linguistic behavior in stead of an unorganized act.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resent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在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体育教师资格考试,以及体育教师招聘等各类活动中常见到说课,说课在体育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已作为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从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体育教学赛事活动说课的现状来看,选择内容和形式的自由化现象较为突出,也就是说,说课在内容确定和形式把握等方面都存在不规范现象。说课应该说什么,主办方大都根据各自的理解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出现了大家都在说课,但说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如有的说课内容集中在介绍课的设计和如何组织上,即教学的前期工作;有的说课内容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还有的说课如同一节微型课等 [1]。因此,有必要规范说课。那么,就体育课程而言,说课是什么?从哪些视角对其定位?本研究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 从内容上定位:说课堂设计与课堂教学
表1是前人研究中对说课内容所持的不同观点。按照说课内容是否有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即如何思考的和如何实施的两方面来归纳、概括,说课研究可以分为4类:无程序无设计类、有程序无设计类、有设计无程序类和有程序有设计类。其中,无程序无设计类研究者认为,说课主要说教材、教法、学法、目标、方案等内容;有程序无设计类研究者认为,说课除了说教材、教法、学法以外,还说教学程序,即教学过程的整体安排等内容;有教学设计无教学程序类研究者认为,说课除了说教材等,还说教学设计、教学对象、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有程序有设计类认为说课是说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由此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在说课内容上依然处于认识上的不统一。
从内容上来看,说课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告诉听课者,这节课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既说明了这节课怎么教(程序),又说明了为什么这么教(设计)。因此,说课的内容要有“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包括了教与学的方法和安排。
2 从时间上定位:以10~15分钟为宜
究竟说课应说多长时间?目前并没有具体规定。在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体育教师资格考试、体育教师招聘等多种场合,以15分钟的较多,也有规定12分钟、10分钟、8分钟、6分钟的,最短的有说5分钟的。以上时间规定哪个更合理,依据什么来判断时间长短的合理性,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假如是完整的说课,既说这节课怎么教(教学程序),又说为什么这样教(教学设计),大致需要15分钟的时间。假如不说教学设计的话,可能会减少到10分钟左右。时间太短,会落入走过场的形式。由此,确定说课时间需要以说清楚为准。
3 从听众上定位:不以听众不同而变换内容
说课,说给谁听。现在的说课活动,听众主要有两类群体,一类是教研员、一线教师,主要是在教研活动中;另一类是专家、评委,主要是在比赛活动中。无论哪一类听众,既希望通过说课活动了解课要上什么、怎么上、为什么要这么上;还希望了解课的目标制定和重点难点的把握情况;甚至还要了解课的主要程序,即先上什么后上什么。因此,无论是教研员、一线教师听课,还是专家、评委评课,说课都应不以听众不同而变换说课的内容。不同的听众所获取的信息及关注点有所不同,教研员主要是为了指导,一线教师主要是为了学习,专家主要是为了研究,评委主要是为了评判。但无论听课者是何种目的和视角,说课者都要将要说的内容表述清楚。因此,说课内容无需随着听众的不同而不同,而是需要不断地在水平上有所提高。
4 从形式上定位:是语言行为
说课和模拟教学都是衡量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常有教师混淆说课和模拟教学,有的说课中出现模拟教学的影子,有的将模拟教学当成了说课。实际上二者有着本质区别。说课与模拟教学最大的不同是:一个是单纯用语言说,另一个是说与做的统一[7]。因此,说课重在说清楚,重点考察是否会说,模拟教学重在边说清楚边做到位,重点考察是否会教。基于此,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说课和模拟教学都不是一回事儿(见表2)。
说课这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如今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已被作为培养和衡量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只有从内容、时间、听众和形式几个方面对说课进行正确的定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组织说课,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说”或“教”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说课的“教”与“研”功能,也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让说课真正成为师资培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 宋春兰. 说说课[J]. 山东教育,1996(z1):63.
[2] 张逵. 说课活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宁夏教育,1998(4):9.
[3] 王治衡. “说课”简介[J]. 江苏教育,1993(19):3-4.
[4] 韦淑玲. 体育教学说课之我见[J]. 科技信息,2011(25):276;319.
[5] 冼生海. 浅谈体育说课[J]. 琼州大学学报,2002(4):81-82.
一、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语文课堂的保证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一直和自己说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强烈的目标意识,目标不宜太多,选择是一种智慧。《螳螂捕蝉》这一课的目标定位是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对于本科教学目标的确立我们还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具有的某些特长,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因此,缘于笔者课堂上善于言辞,于是就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引人入胜的讲演法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表达、思考的欲望。此外,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还要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树立“以课标为主体”的意识。为每一节课设计正确、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是有效语文课堂的手段
书本知识与与学生认知实际的整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所谓“参与”,是引导学生全员全面全程参与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让学生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我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六字诀”。这“六字诀”是:假如、举例、比较。让学生通过这六个字,来发散思维,提出与课文相关且有价值的问题。
“假如”: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玩问答游戏,于是课上便有学生提出类似“假如你是黄雀,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等问题。
“举例”:有学生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八字成语提出诸如“在你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件吗?”、“生活中的吴王、大臣、少年这样的人你属于哪一种?”等问题。
“比较”:学生就提出“大臣和少年有什么不同?”这样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便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课堂教学目标就在这些问答与朗读中达成,课上所学很快融入学生的脑海,在日后的写作、表达中可以更加自如地运用,课堂实现的真正有效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当前问题意识的形成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我们要教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一些问题。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的教学,达到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少讲授、学生多涵泳”的理想效果。
三、教学媒体是有效语文课堂的平台而不是束缚
我一直崇尚这样的观点:语文课堂的媒体的使用切忌重新潮、轻重点。为使课堂45分钟更加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必要再加以精简。多媒体课件是双刃剑,容易让人跟着它走,而无法关注课堂的随机生成,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我在设计《螳螂捕蝉》这一课时,仅仅使用了三张幻灯片:一张是课题;一张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画面;一张是文章的寓意。其他的内容全是靠教师自身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扬眉的师生互动形成的磁场,学生沉浸其中。《螳螂捕蝉》这课的课件设计虽然简单,却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并没有束缚老师和学生的思维。
四、及时的教学反思促进有效语文课堂的生成
一模式一概述
模式一是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包括教学光盘播放设备(DVD影碟机+电视机)和成套教学光盘资源。配备模式一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数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新问题。有效使用教学光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困难。教学光盘资源按资源类型可分为摘要: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小班教学光盘和专题教育光盘等。其中,小班教学光盘属于课堂教学实录,它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这类教学光盘可以完全或部分替代教师授课,对于教学点具有重要意义。而多媒体资源类型的光盘提供了和教材相关的课件、视频、音频、动画和图片等资源。本文探索的主要是课堂教学实录类型的教学光盘。
二基于案例的学习支持的教师教学设计
教学光盘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于光盘的教学设计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摘要:一种是根据光盘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另一种是根据教学设计选择光盘资源。其中,后者要求教师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选择或整合光盘资源的能力。而前者适合于教师应用小班教学光盘进行替代性教学或者借鉴光盘中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教学光盘中的优质课、示范课包括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属于视频案例。下面从基于案例的学习这一角度分析教师如何借助教学光盘设计教学。
1基于案例的学习
案例是对真实新问题情境的描述,这些描述可以采用文本、图表、视频等呈现形式。[1案例和特定的专业或领域有关。对于医学专业人员,一个案例可能是病人的病历和检查结果。对于专业教师,一个案例可能是展示教师教授某个主题的一堂课的一段视频。教学光盘中的视频案例描述了教师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组织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教师根据视频案例设计教学的过程就是基于案例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是一种真实情境下的复杂活动,而案例描述的是真实新问题情境,并具有类似脚本的结构,因此基于案例的学习符合教师教育领域的特征,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假设农远工程教学点某位教师要设计一节课,有如下几种方式供选择摘要:A.阅读教学参考书;B.听学校其他教师讲课,获得经验;C.观看并分析这节课的示范视频课例。方式A能够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书本知识转化到真实情境时会有困难。方式B和C都是基于案例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但教学点师资匮乏、水平不高,因而方式B可行性不强。教学光盘提供了优质的视频案例,模式一环境下方式C具有实用性。因此模式一环境下,应提倡教师应用视频案例进行教学设计。
2应用教学光盘设计教学
光盘中的视频案例包含一节课的基本教学环节,其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可模拟性。但视频案例中的教学环境不等同于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基于教学光盘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应用教学光盘教学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教材、光盘和实际教学目标这三者的关系。光盘播放教学的目的是以光盘为媒介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当光盘内容和实际教学目标不完全吻合时,应当以实际教学目标为准,合理布置光盘播放内容和播放方式。
(2)观看光盘,熟悉光盘内容
教师教学设计时应熟悉教学光盘内容,观看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光盘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理解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的目的。第二,分析光盘中教师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第三,熟悉光盘中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师应从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特征出发进行借鉴学习,不能盲从。
(3)形成教学设计
通过反复观看教学光盘,教师要形成适用于实际教学的教学设计,解决光盘播放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师角色定位等新问题。教师可采取由教学光盘引导,以光盘为脚手架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观看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体现在光盘播放的过程中。因此对于实际教学中观看光盘的时机、内容、方式(如直接浏览、反复观看、同步模拟等)以及何时讲解等教学细节,教师必须明了于心,保证实际教学的流畅性。
三教学光盘在教学中的应用
模式一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对教师能力要求不高等特征,在农村中小学应用效果较好。不少探究者对模式一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一些教学方式或模式。概括而言,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关注教学光盘资源的功能特征和播放方式。例如,王陆等人[2归纳出DVD教学资源应用模式的基本形态有摘要:全程依托式、分段依托式、组合分段式和多重组合分段式。陈庆贵[3指出基于光盘资源的教学应用模式有四种摘要:直播教学模式、模拟对话教学模式、情景互动教学模式和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谢文斌[4认为教师播放光盘的方式主要有先讲后播式、先播后讲式及讲播同步式三种基本方式。第二类根据光盘播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来分类。例如,郭绍青[5指出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形式主要有替代性教学及替代和辅助相结合教学。王艳丽等人[6提出“节目主持人”教学模式。综观这些分类方式,各有特色,探索了模式一环境下如何应用光盘进行教学的新问题。但对于教学光盘如何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光盘支持教学的优缺点等新问题缺乏具体的阐述。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管采取怎样的光盘播放方式,核心在于引发并促进学生学习。我们可以从光盘资源支持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重新考虑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一般说来,它包含一套外在于学生的、设计用于支持学习内部过程的事件。[7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为分析和理解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框架,据此可以分析如何有效地应用教学光盘支持师生的教学过程。
加涅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摘要:引起注重、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和迁移。[8虽然光盘资源可以提供学习所需要的一些材料,但它并不能提供促进学生学习的完整的教学事件。例如,光盘资源能够呈现教学目标、传递并讲解教学内容,但难以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反馈,不能评价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根据光盘创设这些教学事件,通过播放方式或教学策略解决这些新问题。此外,由于教学光盘的介入,改变了教学环境的要素,增加了电视里的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要素,因此课堂教学事件的引发和实施方式和一般课堂有所不同,具体阐述如下。
1引起注重。光盘播放的视频画面有助于引起学生注重。在光盘播放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电视机课堂和现实课堂之间教学情景的转换,例如从电视画面转到黑板,由电视上的教师讲解转换到课堂教师讲解。这时教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例如,用遥控器将电视画面暂停或者用语言或姿势提醒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注重力的集中和转换。
2告知目标。教学目标指明了学生努力的方向,是对教学效果的预期。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光盘播放或二者结合的方式阐明教学目标。电视中的教师所阐述的教学目标应和实际教学目标一致,假如二者不一致,教师应采取自己阐述的方式,避免误导学生。
3刺激回忆先决性的习得技能。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或练习巩固已学知识,为新授课做好铺垫。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把先前学习提到工作记忆中。在光盘播放中,电视里的教师也有类似的教学活动,但主要面向的是电视中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呈现刺激材料。光盘资源中的教学活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丰富的刺激材料。教师应合理利用好光盘资源,分析知识呈现的方式和教具等刺激材料的使用目的和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必要时,教师也可以自备教具模拟光盘中的教学活动,直接和学生进行交流。
5提供学习指导。播放光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课堂教师传递教学内容。但电视中的师生和课堂中的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彼此间不能进行实质性的同步交流。因此电视中的教师并不能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并提供学习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只要观看了视频就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教学、提供学习指导,如采取这些方式摘要:电视中的教师提问——课堂中的学生回答——课堂中的教师讲解点评;电视中的教师进行游戏教学——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同步模拟;播放光盘——教师适时讲解。这样就实现了师生对话交流。在碰到教学的重点难点时,教师除了适当讲解外,还可以采取重复播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6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由于电视中的教师无法对课堂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估,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因此提供反馈和评估作业这两个教学事件需要课堂中的教师自行组织完成。教师必须注重观察学生观看视频的学习效果,用暂停播放和提问的方式及时获得反馈,以便顺利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光盘资源来组织引出作业和促进保持和迁移这两个教学事件。
综上所述,在应用光盘进行教学时,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有些教学事件(如引起学生注重、呈现刺激材料等)可以用光盘播放来实现,这时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另一些教学事件(如提供学习指导、反馈和评估作业等)则需要教师来实现。在实际教学中,九大教学事件并非要逐一按顺序完成,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布置。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满足了某些教学事件的要求,那么这些教学阶段就可以不出现。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注意问题 完善方略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所以初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中务必严格坚守这一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注意的是,要想实现初中物理课堂高效教学,关键要务就是合理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提出行之有效的完善方略,方能达到既定目标。
一、新时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理念须新颖。
现下,新课程标准直接要求老师革新教学理念,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强调以有效学习为目标,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堂教学。同时,初中物理老师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基础性知识与实践规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知识+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2.教学目的必明确。
对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来讲,教学目的都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导向,它不仅能够为老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做支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整个教学发展的方向,所以教学目的的明确确立对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都意义重大。所以初中物理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最好能够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情况,有针对性地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
3.教学内容得合宜。
新时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定,争取保证教学内容的得当合宜,这才能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因此,老师在选定教学内容时要善于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内容容量与学生接受能力相结合,再把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相整合,以此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消化足量的知识内容。
4.教学方式要多样。
传统观念覆盖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多是以“老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所进行的,老师占据了课堂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而新时期,初中物理老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探究合作”为主、多样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由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完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1.全面了解学生实况,制订多样教学方案。
老师要想真正完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首要任务就是全面了解班级学生实况,在此基础上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既定目标。一方面,物理老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现有课程知识水平,以及学生个体学习程度差异,由此制订出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老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饶有趣味的东西,如讲解趣味故事、漫画情节、真实物理实验情景等,抑或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仔细解读教材内容,选择课堂导入课题。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科教育中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好教材内容,妙用教材内容选定课堂导入课题,对教学品质的提高必然大有裨益。因此,初中物理老师要仔细解读教材内容,不仅要做好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与整合,而且要综观教材中所设置的每一部分内容,做好教材内容的增添与删减工作。除此之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自己所不知晓的新事物有莫大的好奇心,因而老师可以针对学生这一特征设置课堂导入课题,如“杠杆原理”来自于阿基米德的名言“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等,利用此种趣味故事便可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物理的世界,导入新的课程内容。
3.积极优化教学手段,切实提倡合作探究。
新时期,初中物理教学就应该大力提倡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积极优化物理老师的教学手段,切实提倡合作探究式教学,锻炼学生物理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探究话题,保证话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探究性与开放性,最好可以将话题内容在物理实验中予以体现,比如,在讲解“压强”这一节内容时,老师便可带领学生去实验室做这样一个实验:用木板和手指分别压住一个气球,让学生观察木板压住气球与手指压住气球这一现象,仔细观察气球有什么不同?观察发现:木板压住气球时,即使用很大的力量也很难将气球压破,而手指压气球时,稍微用力气球就会爆破。随后,针对这一现象和观察结果,最终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继而鼓动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探索,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4.改进教学备课方式,有效创新教学设计。
最后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即初中物理老师要改进备课方式,有效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把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后一道关。老师可尝试采用共性教案和个性教案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彰显个人教学特色与精神风貌,另一方面集合集体教学智慧,从而有效推动物理教学顺利开展。此外,老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增加“课后反省”这一环节,让老师在教学后对自己进行再认识,最终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
三、结语
新时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课堂教学计划全然不同,其建立在学习需求、学生特征及课程教学目标之上,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故而,初中物理老师一定要妥善完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晓建.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2(03).
[2]李皓.略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的生活化[J].文理导航(下旬),2010(06).
关键词:新形势;教学留白;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一、简化教学内容,巧用留白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社会生活经验和阅历较少,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对于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和复杂的知识不能很快的理解、消化和吸收,鉴于这样的学情存在,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设计,转化相关的教学难点,简化教学内容。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来说,特别是低端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特别多,并且很多的知识在学前教育和生活教育中已经有所接触,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和参与率,以此来提升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熟知的知识点就简单的讲解,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通过一定的教学留白设计,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感觉到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就需要费一些工夫,细致全面的给予诠释,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留白设计,不能为了设计问题或者课堂留白而盲目的开展,必须整合教学的相关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留白的最大作用。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司马光》的时候,在新授课之前相信很多的小学生对此故事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甚至能熟背下来,记忆犹新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不会浓厚。既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性了解,那么教师不妨构建开放型的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伊始,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留白:那位同学可以给我们讲述下故事的大概内容?假如你是司马光,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解决?从这个故事当中,你学习到了那些应对困难的经验?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设计表演课的留白,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把相关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二、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留白的难易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全面把控,讲解的津津有味,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如何。教学的有效性终归要落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上,为此,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地围绕着学情而展开。小学生有自身的特点,他们的好奇心较重,但是自信心不足,一旦遇到困难,特别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受挫,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情,优化教学设计,正确的把握教学留白的难易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学留白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那么他们就不会在主动的探究问题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劳累,那么也对以后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在教学留白的设计中,留白的空间和问题也要适中,不能太多,也不宜过少。如果太多就显得整堂课都在活动,学生会觉得很累。太少的话,学生意犹未尽,好不容易放松的神经,一会又紧张起来。留白问题的数量要适中,难度系数也要适中,这样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才会提升。例如在学习课文《木兰从军》的时候,老师为了优化课堂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留白: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参军?花木兰究竟是男生还是女生?假如是你的话,你会怎么选择?通过这样的教学留白,其实就是告诉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重点问题,这样的教学留白才是有效的。
三、设计语文课堂的语言“留白”,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其实就是文字的再理解、寓意的再创造过程。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小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接触,结合自身的思考来诠释作者的意境。课文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如果没有绝对的偏见性理解,也不存在那种解释孰对孰错,只要是合理的,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存在性。语文课堂使用语言留白,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学习效果。小学生阅历较为肤浅,对于复杂抽象的理论性知识,接受能力不容乐观,那么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一定要精简自身的语言,做到言简意赅,这样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不要把讲授的内容和盘托出,有时候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要讲究语言含蓄,通过设置悬念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教学停顿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留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使“教”和“学”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课文《狐假虎威》时,老师可以巧用语言留白:这么多动物怕狐狸?是真的还是(学生回答“假的”。)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吗?(学生回答“有”。)一步接一步的悬念设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真正寓意,也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告诫学生切记“狐假虎威”。
新形势下,教学留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教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教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教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教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是多举例;比就是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是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是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是可能会怎么样;想就是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则是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就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教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教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
2.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3.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在课堂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师理念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
一、问题透视
1.以本为本,错把教材内容替代课程内容
在实践中,教材又代替了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行驶着权威角色,主宰教师的教学生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简称研究几乎是大包大揽,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因而不堪重负。
案例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新课伊始,教师介绍了有关边(对边、邻边)和角(对角、邻角)以及对角线的概念后,问:平行四边形除了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外,他的边、角、对角线还有那些特殊的性质呢?接下来就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案例1的课堂看似开放,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知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那些收获?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标》关于“利用图形变换研究图形性质”的基本理念,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本质。若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放在“平移与旋转”之后,其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通过研究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来研究其性质。而平行四边形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特殊四边形,若学生不能从中悟出研究特殊四边形性质的一般方法,那么对他们后续的学习会带来不少麻烦,也不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2. 照本宣科,仅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内容
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给学生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有些教师坚持“教师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教材内容即为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总是“复印式”地复习知识,“格式化”地推理论证,以及“粘贴式”地归纳小结.从定理到定理,用公式推公式,数学知识自然而生动的背景、情境及发生过程则被掩盖得严严实实.表面上看,学生的“探究”热热闹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归根结底还是由教师点燃了这把“探究之火”,根本谈不上学生的自然体验.
3.以分为本,无视《课标》要求增设教学内容
案例2 在华东师大版教材“一元二次方程”一章的教学中,作为“实践与探究”的内容——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以学生探究内容的形式出现的,只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得出“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其两根之和 ,以及两根之积 与系数的关系”.显然,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这一探究过程的要求应重于探究,淡化于结果的记忆及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少教师看似引导,实质上一言堂地一笔带过的研究过程,直接得出结论,接下来就“深挖洞、广积粮”地大讲特讲“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代数、几何中广泛应用…… 转贴于
对于“根与系数的关系”《课标》明确指出:“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解决其他问题)”.而教材中安排的“实践与探究索”,恰是让学生“了解”这一内容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与途径.假如教师随意地变“探究”为“告知”,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如何体现?假如教师随意地要求学生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那么《课标》中提到的“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解决其他问题”如何解释?假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探究,结果得不到正确的结论,那么《课标》要求的“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如何落实?
二、策略导引
1.研读《课标》,依据课程内容处理教材内容
对于任何学习领域,《课标》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如何教”的问题则留待教材层面教学层面了.“如何教”不仅包含“用什么素材教”,也包含“用什么方法教”.尽管《课标》十分重要,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和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课程内容只有“教材化”,即通过具体的事实、现象、素材表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内容才是现实而生动的.从内容到材料的过程是物化的过程,因此,教材是《课标》的物化形态.《课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没有限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因而它不直接规范教学材料,而是通过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间接影响教学材料的编写.教材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途径和手段.这样,体现同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同一材料也可服从于不同的课程内容目的.
2.研究教材,开发教材内容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出教材.大师叶圣陶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材的全部,教师应摒弃“唯教材是本”的观念,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并吸收生活中的鲜活题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
案例3 “多边形的外角和”
清晨,酷爱健身的小黄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思考下列问题:
(1)小黄从一条小路转到下一条小路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
(2)她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
师生共同参与转圈活动后分组合作,进而得出结论.
三、 研究学生、尊重《课标》、追求以人为本
关键词:PBL;《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6-0036-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鉴于这方面的教学设计比较少,笔者将PBL(Problem-Base Learing――基于问题的学习)运用于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设计被评为河北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愿和广大教育同仁共享。
1PBL的特征及教学功能
PBL教学模式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把学生置于混乱的、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教师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因此,该教学模式有如下特征:第一,教师要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师要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第三,教师要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2] 将PBL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可实现以下功能:
第一,增强学习动机。学生处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且被赋予了一定的角色,他们真正把解决问题视为己任,问题情境中的不协调因素和未知因素吸引着学生不断地学习。学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解决实际问题。PBL教学模式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并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作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第三,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在PBL学习中,教师总会在认知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在这种指导下,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能学会对问题加以批判性、创造性地思考。他们会对教师提供的信息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设计出解决的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四,学会学习。PBL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在学习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PBL学习中,学生总是不断地找寻并形成适合自己的准确界定问题、快速收集信息、建构假设和检验假设的方法。并把自己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及老师的方法进行比较,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了如何学习。
2教学案例
2.1 教学目标
2.1.1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及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使学生加深对分类、实验探究等科研方法的了解。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明白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化学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通过“从生活中来,服务于社会”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2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赋予角色]
师:学校附近的洁丽达洗衣店最近送来了几百件化工厂的工作服,不同的工作服上沾了不同的污渍。
投影:工作服上沾有NaCl、CuSO4、NH4NO3、油、碘
师:假如你是洗衣店的工作人员,你怎么清洗这批工作服?
[激发思考、引导深入]
师:在家里洗衣服时用到的主要物质有哪些?
生:洗衣粉、肥皂、洗洁精、水
师:洗衣服时水的作用是什么?
生:溶解洗衣粉和污渍。
师:洗衣服时污渍被溶解在水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
板书:物质的溶解
[提出问题1]这批工作服上的污渍能不能用水洗掉呢?
生1:不能
生2:有的能、有的不能。
生3:能
[设计方案]将NaCl、CuSO4、NH4NO3、油、碘分别加入到试管里,模拟洗衣服过程。
[实施方案]用试管、药品模拟洗衣服过程(学生分组,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交流实验结果]NaCl、CuSO4、NH4NO3能用水洗去,油、碘不能用水洗去。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什么现象帮助你做出这样的判断?
生:NaCl、CuSO4、NH4NO3看不见了就说明它们溶解于水,但是油、碘还能看见说明不溶解于水。
师:大家提到的溶解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一、溶解
师:像NaCl、CuSO4、NH4NO3能溶解于水,它们和水混合形成了溶液,油、碘不能溶解于水,它们和水的混合物就不是溶液。大家仔细观察、对比试管中的液体,讨论溶液和非溶液的区别。
板书:二、溶液
生:溶液是透明的,没有沉淀或分层现象,有的有颜色、有的没有颜色;非溶液有沉淀或者分层现象。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和比较,我们能不能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呢?
生:溶液不易分层或沉淀,比较稳定
板书:1.特征:稳定性。
投影:Flas从微观角度模拟NaCl溶解于水的过程。
师:从刚才的模拟中,我们还能得出溶液的什么特征呢?
生:各种粒子是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的,各处都一样。
板书:均一性
师:上面实验中得到的溶液都是物质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我们习惯把水叫溶剂,把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板书:2.组成:溶剂、溶质
[提出问题2]衣服上不能用水洗去的碘、油等污渍,通过什么方法洗去呢?
生:用能溶解这些物质的溶剂洗。
师:什么物质能将油和碘溶解呢?
生:沉默
师:在实验台上给出了酒精和汽油,大家试试看酒精、汽油能不能将碘和油溶解?
[动手操作]用所给仪器、药品进行实验探究。
[表达交流]酒精能将碘溶解、汽油能将油和碘都溶解。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形成了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特征。
[拓展]这种洗涤方法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干洗。所以说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师:酒精和碘形成的溶液、汽油和碘形成的溶液、油和汽油形成的溶液中并没有水,那哪种物质是溶剂、哪种物质是溶质呢?液体和液体混合,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固体和液体混合,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师:究竟什么是溶液?什么是溶质和溶剂呢?
投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水、酒精和汽油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NaCl、CuSO4、NH4NO3、油、碘等)。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洗油污都是用汽油吗?
生:不是,用洗洁精。
[提出提问3]洗洁精是如何洗去油污的?
[动手实验]将洗洁精加入盛放油水乳浊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
[表达交流]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油污洗去了。
师:是不是洗洁精将油污溶解了呢?形成的是溶液吗?
生:不是,因为形成了浑浊的液体。
师:洗洁精不能将油污溶解却可以将油污除去,这是为什么?原来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投影:洗洁精的乳化功能:洗洁精能将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且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板书:三、乳化
[提出问题4]假如你是洗衣店的工作人员,你打算怎么洗这批工作服?
生:沾有NaCl、CuSO4、NH4NO3的衣服直接用水洗,沾有油的用汽油洗也可以用乳化剂清洗、沾有碘的用酒精洗。
师:这位同学将衣服进行了分类,不同的衣服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很好。分类的方法不仅是学习、科研中常用的方法,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小结]去除衣服上污渍的两种常见原理:
二、利用乳化原理
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化学知识,学生反思本节课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收获。
[学以致用]
1.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衣服,并和妈妈研究把衣服洗得又快又干净的方法!
2.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分析该溶液的溶质、溶剂是什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Linda Torp, Sara Sage(刘孝群,李小平译).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