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践的知识点

实践的知识点

时间:2023-05-31 09:5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践的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践的知识点

第1篇

一、注重教学方式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教学中我贯彻从“生活逻辑到学科逻辑”的新课改理念,不是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联系生活实际,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品尝糖开水与盐开水的“实践”来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列举他们所理解的生活中的其它实践形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又使学生对“实践”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导出“实践”的含义做了铺垫。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学习方式的优化有赖于教学方式的变革。在讲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要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之后。我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一个小组分别对应一个要点,要求至少举出两句名言、谚语等来说明。各小组在讨论基础上派一个代表发言,学生兴致很高,各小组均有精彩表现。如:第一小组用“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事非经过不知难”、“实践出真知”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四小组除了举出“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外,还用“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等反面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接着让各小组间互评,允许质疑与辩论,老师适时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在辩论中弄清知识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注重问题设置的技巧性,激发学生听课兴趣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一堂课如何让学生始终集中注意力,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考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注意力集中,必须时时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分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时,先让学生做一个歇后语练习,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换言之,人们认为黄鼠狼是偷鸡专家。但这个认识是否正确呢?这一问平中见奇,在平稳的教学进程中卷起了波澜,学生议论纷纷,难道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歇后语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是教师诱导的最好时机。孔子云“不愤不肩,不悱不发”。通过设置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我揭示谜底,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做了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2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发现黄鼠狼如果有其他东西可吃,是不会吃鸡的。接着抛出问题,主观认识是否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客观事物自身是否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经过点拨,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这个知识点,进而掌握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三、注重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同化”和“顺应”,从而获得认知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虽然淡化了学科体系,但是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是有的。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中,我除了用一些鲜活的实例让学生领悟观点外,在课堂总结阶段,注重启发学生把握知识点内在联系,从理论层次上把握知识点。如:启发学生从实践的含义中把握实践的特点;通过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特点领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领会“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学生领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之后,启发学生将认识论的“实践决定认识”与唯物论的“物质决定意识”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四、注重案例选择的有效性,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旧教材《哲学常识》是高二整个学年完成,而新课程《生活与哲学》只安排一个学期。新课程大大压缩了课时,却没有过多的减少内容含量。“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个框题,原来安排两个课时,现在只安排一个课时。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这框题的重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第一目“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的分析不能占用太多时间,但如果学生对该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将给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学习带来困难。我的作法是:选用学生熟悉的“教师上课”这一实践形式,通过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的三个特点。如:“教师上课”这一实践形式。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讲课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学生领悟了实践的第一个特点“客观物质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每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都很明确,新课与复习课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又说明了实践的哪一个特点呢?经过启发,学生理解了实践的第二个特点“主观能动性”:再经过点拨,老师讲课除了用传统的黑板外。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很快就总结出实践的第三个特点“社会历史性”。

新课程重视通过提供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但毕竟一节课容量有限,况且案例太多会导致一节课有杂乱无章之感。我重视提高例子的利用率,尽量做到一例多用。品尝糖开水与盐开水的“实践”既作为导课用,又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性,预设生成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课堂是动态的,经常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整,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起来。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要讲清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课前我这么设计: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沈括读了之后笑白居易自相矛盾,“四月芳菲已尽,何来始盛开之桃花”?有一年他于春夏之交到一座高山上考察,亲眼见到山下群花凋谢,山上桃花开得正艳,方知是自己错了。可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本来是设想学生此时会质疑:“认识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呢?”再抛出知识点,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第2篇

关键词:圆;课程难度;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59-02

一、背景

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之一,也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它不仅在初中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以及其他科学的重要的基础。本文在本课题组成员郑泽娜的《圆课程难度的定量分析比较》[1]的基础上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课程难度定量分析,通过比较《大纲》和《标准》中该模块的课程难度变化,进一步探究该模块的课程难度变化及其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难度量化比较

(一)课程广度比较

通过对比《大纲》和《标准》中的“探究并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容,相比《大纲》,《标准》减少了五个知识点:①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②两圆的公切线的性质;③两圆的外公切线的作法;④两圆的内公切线的作法;⑤切线在作图中的应用。总体上,《大纲》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个数为6个,即课程广度G1=6;《标准》的知识点个数为1个,即课程广度G2=1。

(二)课程深度比较

总体上,对比《大纲》,《标准》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的课程深度基本保持一致,而其他的五个知识点均被直接删除。即《大纲》中相应课程内容的总体课程深度=16;《标准》中相应课程内容的总体课程深度=3。

(三)课程实施时间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大纲》下的教科书中安排7个课时,于是课程实施时间T1=7;在《标准》下的教科书中安排5个课时,于是课程实施时间T2=5。

(四)课程难度变化

根据以上课程广度、课程深度和课程实施时间三个方面的数据,代入课程难度模型(1),即可得到《大纲》和《标准》的课程难度分别为,(其中,α=0.6)。很显然,在这个难度模型下,《标准》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程难度比《大纲》中的低了1.27,即总体课程难度降低了1.27。

三、教学启发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程难度大大降低了,由于《大纲》和《标准》中该模块的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影响课程难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广度的变化进而引发的课程深度变化。以下将具体分析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和总体课程难度变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实践的启发和指导。

(一) 课程广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相对《大纲》,《标准》中该模块的课程广度大大减小了。课程内容增强了对课程目标服务的选择性,为数学教学内容指出了方向,根据时展要求,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需求,删除了一些不常用的知识点,诸如两圆的连心线、公切线性质等知识点,使得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减轻部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并与现实生活以及当代科技相需求相结合,最大程度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服务于生活。

所以,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应当紧紧围绕《标准》的教学要求,根据新的教学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不要顺着老思路继续讲解那些已经被删除的知识点及其延伸出来的题目,更不要讲怪题、难题,而应围绕“探究并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现以《大纲》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一道经典例题为例。

“证明: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连心线:连接两圆的线段)”。此例题不只是简单呈现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大小,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判断两圆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利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来证明两圆位置连心线,公共弦的位置关系,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也与《标准》中的教学要求不一致,不应再继续讲解。

(二) 课程深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以上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程深度变化分析可知,《标准》对《大纲》中该模块的知识点进行了部分删除,保留下来的“探究并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难度也跟《大纲》基本一致,进而使得知识点涉及面较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减少,降低了总体的课程深度。

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针对所保留下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并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现以《标准》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一道经典例题为例。

“已知两圆半径之比是5:3,如果两圆内切时,圆心距等于6,问当两圆的圆心距分别是24、5、20、0时,相应两圆的位置关系如何”。该例题只要求学生掌握判断两圆位置关系,只要知道圆心距d与两圆的半径大小,便可判断两圆的关系,解题思路简单清晰,考察学生对两圆位置的数量认识与形象思维的联想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概括等理性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时间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相比于《大纲》,《标准》中该模块的课程实施时间减少了两个课时,但由于课程广度与课程深度的大大减小,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解分析。部分知识点的删除,这启发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切勿将时间浪费在已被删除的知识点及其延伸出来的题目,而应紧紧围绕《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时间用在讲解“探究并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上。

另一方面,课程实施时间的减少也启示着教师在教学中应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和分析教学目标,并且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完成《标准》中的许多探索将对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课程难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课程难度的比较分析可知,相比于《大纲》,《标准》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总体课程难度系数大大降低了,即该模块的课程难度大大降低了。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实施时间三个方面的变化,归根结底就是课程难度的变化。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相对《大纲》,《标准》中该模块课程中知识点的删除,使得课程广度大大减小,进而使得知识点涉及面较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减少,降低了总体的课程深度,而课程实施时间的变化不大,最终使得总体课程难度降低了。

《标准》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程难度降低,在新课程的潮流下,广大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都应有所调整,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要继续顺着老思路,讲解那些已经被删除的知识点及其延伸出来的题目,更不要讲脱离教学要求的怪题、难题。而应紧紧围绕新的教学要求作出相应的教学改变,并以此进行相应的教学,落实于基础概念、基础知识点,掌握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对两圆位置的数量认识与形象思维的联想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并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最大程度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服务于生活。

第3篇

一、选择或设计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的案例,由浅入深

依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知识点、能力培养等,结合课程设置要求、适应社会需要、企业人才需求、科研项目前沿等,构建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的案例库。比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章节或知识点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库。

二、以案例促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初步认知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在讲授知识点之前,先给出一个案例,通过多媒体演示运行的状态,已预习的学生将会对案例有浅显的认识或者通过教材往往可以得到一定的认知。从案例中寻找知识点,对理论知识概括总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通过引入案例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做中学”。当然,案例的构建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恰当安排。从初步认识案例,结合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知识,他们将会能动地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基本领会到这些知识点如何运用。同时,教师可适当地多演示相似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而总结案例中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通过该方式,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知识,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反思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依据案例所涵盖的知识点,能写出同层次水平的新案例,通过分组讨论,选择与实际问题结合紧密、对知识点反馈性强的案例,可以增加到案例库中,更加激发学生的激情,从成就感中获得喜悦,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以实践促课堂教学,增强教师授课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实践练习,为运用技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打破传统实验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案例的认识和对知识点的挖掘,依据培养目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实验课堂分组进行实践,选拔科学合理、结构清楚、层次多样的优秀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实践。收集案例或实践教学中学生易犯的错误或易混淆的知识点,及时反馈、纠正。如前面所说,将实验课堂上得到的比较优秀的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这样不断改进、优化、更新案例,使教师能在授课中自主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内容。挖掘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体现一定的教学艺术,实现“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归纳总结能力。同时,根据实践的效果和教学内容安排,可以适当增加开创性课题,开拓思维,将有限的知识通过前沿课题或项目融入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四、以理论和实践促科研项目,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方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有时,企业将学习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激发学生的潜力,转变教育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和策略让学生将终身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组建以教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组,健全学生的人格和素质发展,以扎实的理论知识、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使教学与科研完美结合。教师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学生力所能及的小课题,以老师为指导,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组员充分发挥所学理论和技能,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进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文献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灵活运用意识,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创新创造等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本文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程序设计课程提出了基于案例实践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不断挖掘、构建内容科学和结构合理的优秀案例,贯穿于“案例-课堂-实践-科研”这一主线,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科研创新能力等,挖掘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实现“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进而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作者:许伟涛 张闻强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4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教学实践;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29-02

一、案例分析法与高职教学实践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最早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使用,之后经过哈佛商学院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培养教育实践的不断运用与完善,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各种院校中被运用,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中完成仿真的教学实践,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言,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更加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产工作中。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较大,教师的授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培养目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实践综合素质。因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研究和运用实践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案例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

案例分析法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高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些课程的设置既需要实践认知,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全真实践,这时案例分析法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仿真实践。以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为例,例如在管理学基础中,很多知识点的的运用和实践都是基于公司企业的日常运营,这些知识点的实践教学由于商业机密、教学成本、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不可能让所有同学都得到在公司企业全真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分析法将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对全真环境的讲解和模拟,让同学们最大程度的感受知识点的内容与运用。

二、案例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和要点

(一)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授课教师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以便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准备工作是教学实施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首先要确定教学的具体目的、内容和范围,一般来说一次案例课的教学是对一个章节或者一个重要理论的总结和综合运用,在确定重点知识点之后,围绕这个知识点进行案例的筛选;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计划,因为一般的案例可能涉及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为了讲解分析重要的知识点,可能还要用到一些其它的理论和知识,有必要了解学生之前学过的核心课程和他们的知识结构;再次,应该考虑和设计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通过这些途径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师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应该提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例如知识点的复习、分组分工、调查认知等。

(二)实施阶段

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一是详尽的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案例的内容和要求;二是调节和掌控课堂的氛围,随机应变,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让教学按照计划进行,以完成教学目标;三是对每个小组或者成员的讨论结果,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其中的优缺点,然后将整个班级的问题进行汇总,把全面的、综合的结果分析给同学。

(三)课后回顾和总结

对于学生而言,一次案例分析课结束之后,他们的任务基本就完成了。对于教师而言,还要对整个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积累其中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给出一个总体分数,以便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项工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应该足够重视;第二是要对整个课堂氛围和学生们对案例的兴趣度进行回顾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分析和总结学生们喜爱哪种类型的案例,例如一般同学都对社会上当前发生的热点话题较为敏感,因此可以将这些热点话题作为一个引例,引出要讨论的案例和话题;第三,总结准备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创新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状况,除了现场随机应变之外,还要总结和分析,以避免问题和不足,使用创新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中实施案例分析法可能出现的问题

案例分析法在教学实践的优势和特点显而易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没有充分理解案例分析法的运行规则,不能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缺乏合理的准备和实施,都可能让这种方法流于形式,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5篇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第6篇

一、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动手实践能力极强的学科。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光靠老师上课图文并茂的讲解,即时老师讲解的再详细也不可能培养出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所以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并加强记忆,提高应用能力。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已经发现了要通过实践的方法来教授知识,但是以往的教学实践内容还是存在不足。以前老师只是先把理论知识都讲完,之后把具体操作的实践步骤都详细的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做一遍老师告诉好的步骤。这样的实践方式导致教学内容的实践课时比较少,对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和融会贯通的使用所有知识帮助不大。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很少的实践课上操作一次就忘记了。为此,电大老师要探索创新改革计算机实践课程。 

首先,要增加计算机的实践课时,把计算机应用的讲解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转移到实践课的课堂。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让同学们在课下预习好,有不懂的问题在实践课上提出来,老师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帮助同学讲解问题。其次,计算机的实践课程也不能只是让同学按部就班的做老师告诉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老师在实践课的实验设计上注意要有针对性,设计出符合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型实验。让学生先根据理论知识点自己动手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为主。老师要合理的分配实验类型,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型实验的比例,锻炼他们把所以的知识点关联起来掌握。而对于接受能力差,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增加验证型实验的比例,让他们以掌握知识点为主。这样分层的教学方法可以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防止有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伐。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直到现在为止,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多是采用理论课堂讲解的方式,老师讲解的理论知识也是按照课程教材进行讲解,没有吸引力让很多同学听的枯燥乏味。为此,电大计算机老师应该改革授课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案例+任务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教学,激发同学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讲练更加完美的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方式是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用这些案例向同学详细讲解知识点。任务实践的教学方式是说老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同学们布置好要完成的实验任务,让同学带着要完成的任务听讲。之后独立做实验任务。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同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网站,把上课用到的课件、视频、操作软件、实验案例等等学习资料上传到网站上方便学生学习。而且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老师可以建立学习群,让同学在群里提出问题,老师及时进行综合整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找时间视频在线解答。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三、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基本都是采用与其他学习相同的笔试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师生更加注意理论知识的备考,忽略了对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同学对计算机应用操作完全不熟练,但是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最后也通过了考试。因此,计算机应用的考核方式应该进行改革创新,重点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实践的操作能力,应用网上考试系统进行随机抽题的考核方式方式。还可以组织同学参加考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职业资格考试,以此来提高师生对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的重视。 

四、总结 

总之,计算机的应用对学生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加强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老师一定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措施帮助同学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技工学校 市场营销 课程教学

引言

技工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主要倾向于毕业后在社会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工作中快速融入及适应岗位角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教学效果。市场营销课程是根据实践经验、市场营销在社会上的具体应用来设置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社会能力的提高及实践性的增强有较大的作用。技工学校应以学生能利用学校所学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进入社会后可以快速应用及实践为基本教学思路,而当前技工学校的市场营销教学联系实际的偏少,实践教学偏弱,因此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的连续播放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把市场营销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单纯的课堂听讲,将学习的知识点或营销方法在脑海里机械记忆下来,在课程考试结束后,学过的知识基本遗忘。这种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对市场营销有很深的印象,脱离市场的实际,成为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市场的检验,实际营销能力得不到提高。

1.2学生学习方式被动

对于学生知识掌握上的不同,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没有区别对待,不能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学生对市场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教师如果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则学生对营销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大部分没有市场经验的学生难以持续接受纯理论式的教育,只能通过抄笔记、硬记、背书等方式通过课堂测试,课堂学习效率低,难以真正理解市场营销方法及思路,社会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1.3市场营销教材更新较慢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市场营销方法及内容都要日新月异,市场营销教材出版更新较快,而技工学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应用的教材更新却较慢,知识点及内容跟不上市场变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方法都与市场同步,在市场中的应用难以跟上步伐。同时技工学校使用的教材大多为理论的讲解,对于案例的应用较少不利于学生对市场营销的了解与掌握。

2.技工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技工学校市场营销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及现状,提出以下几种适合技工学校学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式。

2.1结合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也称实例或个案教学,是在教师的案例介绍下,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把教材中相关知识点通过实际案例反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及总结,从中学到市场营销的知识,提高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情况。比如,教师在讲解市场定位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前准备符合内容的实际案例,采用移动通信公司在2003年推出的动感地带业务,该业务主要针对市场中15岁~30岁的年轻人,提供较为时尚、娱乐、探索的移动通信服务,从而为广大年轻消费者提供特殊的移动服务。利用这一案例进行市场定位教学,不仅能反映知识的含义,还能体现市场定位对市场营销取得成功及推广作用。通过例子,教师可以避免教学中的空洞或纯理论式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1]。

2.2配合实习教学

市场营销可以结合学生在校园或周边的实践行动展开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及理解水平。例如,在学校成立营销协会,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安排学生对一些普遍的书籍、日用品等实际用品进行实践操作,营销协会的人员分组实施,并对营销效果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映市场营销中相关的内容及知识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建立市场营销中相关知识的实际概念,把理论应用于实际,通过实际检验所学理论。同时学生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2.3讨论式教学

教师在市场营销课堂上提出相关知识点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或统一讨论,采用所学知识分析、探索、寻求问题中的相关知识点、学习问题中反映的市场营销内容,让学生对内容更熟悉,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师通过课堂讨论点评、指导学生在知识点了解上的偏差,总结讨论成果,不断巩固理解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环境分析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家乐福在香港营销失败的案例,提前查找相关资料,介绍案例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对失败案例进行讨论,对市场环境分析在营销中的地位进行实例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加深对市场营销内容的学习及理解。

2.4研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专题,让学生主动了解专题中的相关市场营销知识,通过资料的查找、市场的实践、内容的探索等方式研究市场营销相关内容。技工学校在学生的实践上需要更侧重,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推动学生实践的进行,选择专题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市场实践研究出相关专题中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市场调研的知识点时,可以安排对学校饭堂或学校超市等市场进行实践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掌握课程内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2]。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技工学校市场营销课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现状,研究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方法,通过案例教学、配合实习教学、讨论教学及研究教学等探讨市场营销教学的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问题;建议

管理学的形成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由此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潮。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其教学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影响管理学教学成效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单从教学层面上看,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将影响管理学教学的成效:

一、管理学教师自身理论水平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管理学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策略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型学科,科学管理的兴起、行为科学的产生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管理学教师,广阔的知识面,多学科背景是极为必要的,只有自身对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缺乏多学科背景或者知识面狭窄,会严重影响到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管理理论学派及研究对象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了教学难度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第一步。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行为科学理论随之产生,其中以梅奥的“社会人”假设为代表。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之后,以西蒙的“管理即决策”的管理科学理论产生。直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各种新的管理思潮,如学习型组织、公司再造等,我们将之统称为现代管理论。除了容易令学生混淆的管理理论和学派,管理学中的组织、决策、计划、领导、激励和控制这几种要素包含的知识点复杂多样,仅一个“激励”就包含了三类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结果反馈型激励理论),三类理论又分别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如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理论包含了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显示性需要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理论学派复杂多样,管理各要素知识点复杂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各个理论学派之间存在的关联及先后顺序,除了让学生了解管理各要素,还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案例教学法的不当运用影响教学的成效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选取很困难,现有的案例资料大多较为陈旧且对于知识点的涵盖比较单一、生硬,除此之外,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大小不一,形式化的案例教学时有发生。

四、传统授课方法的单一运用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部分管理学教师沿用过去传统的授课方法,填鸭式的教授学生管理学知识点,从定义到内涵,从特性到功能,从途径到作用,延续一贯的教学方式和风格,教学毫无创新,对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管理学教学成效。

(一)梳理学科脉络体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

管理学是一门由众多学科支撑的交叉型学科,涉及范围广,研究对象复杂,管理理论和学派多。因此清晰明确的学科脉络体系,贴近生活的学科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理清管理学的学科脉络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学习,所谓纲举目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这是有效开展管理学教学的第一步。

(二)有效利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实践

科学的选取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针对现有案例陈旧、知识点涵盖单一和生硬的情况,一方面,学校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购买可用于管理学教学实践的管理案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年都用大量的资金购买最新的管理学实际案例,将其用于管理学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现有案例进行慎重的筛选,力求案例教学落到实处,不能将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三)尝试新型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管理学教师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其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圆桌会议、德尔菲法等讨论和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新的授课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提高其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的成效。

(四)引导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提高管理理论水平

通过管理实践活动,学生对于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思考。因此,管理学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思想的实践,在小学阶段就设置了“科学”这一门课程,这是最早对学生物理学科的引入,“科学”就是物理学科的起点。我们应该通过科学这一门学科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了最基本的认识,物理知识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并去学习。我们针对以下两个方面对物理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首先,高中课程任务量不断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明显增大,学生总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作业和安排任务的目的,而机械地去应付老师。他们并不能认真思考所学的知识点来源于哪里,或者是不会想为什么存在这样一个定理,而只是单纯地去应用做题,也会出现题目稍微有点难度,学生就不会做出题目的结果。其次,高中的物理教学大部分遵循之前的教学模式,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辅导学生做题上,只是过分重视学生的分数,渐渐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可能只是出于自身的学习任务而完成作业,并不能深层次地去理解和思考。所以,综合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原因,高中物理老师必须掌握教学实践的切入点。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方法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高中物理老师应该总结一些有战略性的教学措施,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高中阶段的所有科目中,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学生要充分掌握物理知识的实际内涵,经过个人的独立思考,一遍遍不断地去重复想象,物理概念和定理中所包含的难点和重点,要提炼出最符合物理学习的精华来加以利用。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的效果。

(2)鼓励学生积极展示个人成果。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做实验,亲自来证明实验结论,学生会因为自身的参与,而更加深入研究这部分知识,更加珍惜劳动自己的成果,再把实验的结果展示给老师和同学,获得自信感。

(3)鞭策学生积极探讨物理问题。往往在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探讨和合作学习会更加深刻理解书中的知识点,只有学生自己积极探讨问题,对物理定理才会更加理解。

(4)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并不是所有人的思考方式都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正处于思维的开发期,对物理知识和定理的理解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只有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改变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式,物理学科才会不断向前发展,才有新的突破和新的研究成果。综上所述,在当今高中物理实践教学中也有一部分不足之处,只有充分认识到不足所在,并且想办法去采取教学措施和制定教学策略,调动课堂气氛,并加以指导和训练,只有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会充分的展露出来,我们高中的物理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声有色,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热爱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循序渐进 实验素养

化学课程是初中生理应学好而且可以有所作为的一门课程,初中化学知识的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容易构建。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发现高中化学具备一些其独特的特点,学生如果能掌握这些特点并加以巧妙利用,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必然就更加透彻,最终就能达到对化学知识点形式和内容的真正全面掌握的目的。学生学生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课程讲述的过程时候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授课教师应该通过他们在化学实验课堂的“谆谆教诲”,逐步实现初中学生化学实验素养的稳步提升。

一、熟稔规律,夯实基础

进行初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时候,需要首先对化学规律、化学定理进行熟悉而全面的掌握,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化学学习,才是知识结构稳固、基础内容扎实的学习,才能实现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只有夯实化学基础,学生才能实现对化学知识全面掌握,才能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游刃有余,在进行化学实验学习时更具有目的性。

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组成成分》相关章节的学习的时候,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学习,我们知道空气的组成成分中,氧气的所占的百分比为21%。我们在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在化学实验课程进行实验的论证,以此来实现化学理论与化学实践的有机转化。学生在进行实验室进行“拉瓦锡”实验的时候,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的初中化学知识内容,首先要大致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中有氧气,然后还需要了解实验的原理:在密闭容器中,通过磷的燃烧,消耗容器的氧气,最终使容器内的压力下降,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页面上升至约1/5的高度,以此来实现容器内外的压力的平衡。

只有在熟练掌握相关的物理、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学生对拉瓦锡实验的本质才能产生更加透彻理解,也才会产生更多思考和探索。该实验的化学反应为:4P+5O2=2P2O5。既然磷充分燃烧可以完成该实验,那么用碳进行燃烧是否可以实现该实验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碳和氧气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溶于水,而P2O5是固态粉末,并不影响容器内部压力。

二、整合知识,升华素养

学生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进行化学内容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点学习整合,可以实现化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在进行化学科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好奇心理,授课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课程讲述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本质的探索。

例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关章节知识点的时,学生在进行相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判定时可能需要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整合。通过知识体系的有效整合来实现化学素养的升华。请判断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进行该题目解答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步骤、有调理的整理。首先我们可以借助和酸的反应将金属活动性最靠前的Fe选出来。以上金属只有Fe可以和稀硫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而另外两金属并不能和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而我们又知道:将铜单质放到硝酸银溶液中,铜单质表面会有白色的金属银析出,证明Cu的金属活动性位于Ag前列。

三、生活实践,学用结合

我们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相关化学原理的理解及掌握,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将知识转化成能便利我们生活的生产力,将知识学习和应用有机的融合起来,真正实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学习《碳酸钙》相关章节知识点的时候,我们知道:将碳酸钙进行煅烧可以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通过该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得出工业中二氧化碳的制备流程。同时生石灰还是工业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生石灰因为能和水发生反应,因此可以作为干燥剂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CaO+H2O =Ca(OH)2该反应可发生剧烈的产热反应,因此林则徐在进行的时候应用生石灰将鸦片进行了销毁。灭火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品,究竟灭火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在进行相关操作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灭火器导致?其实这些应用原理我们都可以在化学实验课程中找到答案。我们将一定量的小苏打快速倒入盐酸中,会出现剧烈的化学反应,气泡喷涌而出……

化学实验作为学生帮助学生打开化学知识殿堂大门的金钥匙,对学生学好化学不可或缺。通过熟稔化学规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通过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整合,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迅速提升;通过将化学实验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化学学习和实践应用得到有机整合。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学生实验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振巍. 变意外生成为教学中的精彩[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3).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 人才 培养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82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明显,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一种有效选择方式。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要求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本文就新时期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探究。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人才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要求,也直接影响到旅游教育,然而本人作为一名旅游人才的培养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旅游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去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旅游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十分枯燥,对学生扎实的掌握旅游基础知识埋下了隐患,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重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旅游基础知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学生对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同时又包括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否有效掌握基础知识,也是衡量一个旅游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

旅游业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们产生了旅游的需要,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人们渴望得到放松,渴望到大自然中去体会美好的生活。这就要求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因为旅游专业人才是否有较高的思想情操,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助于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良好思想情操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陶冶法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旅游专业人才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旅游专业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接触到祖国大好的河山,可能是直接的接触,也可能是间接的接触,但不管是如何接触,祖国大好的河山,美好的景色都会对旅游专业人才产生一定的影响,引人入胜,细细地去品味山水、文化之美,进而使人才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操。

旅游专业人才良好的思想情操,不仅能够感染其他人,同时也是旅游职业的要求。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旅游专业的人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情操,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奉献精神,继而更好的做好旅游行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推动行业发展。

三、注重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一)使游客能更好了解旅游景点的需要

很多山水、文化景观,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可能仅仅能够欣赏到其表面现象,而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却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旅游专业的人才进行有效的解析,帮助游客更好的去体会景点的内涵所在,而能否达到这一效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旅游专业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才能收到预期的引导效果。

(二)有效协调人们旅游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需要

旅游过程中人们会离开原居住地,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沟通与协调方面的问题,尤其在进行集体性的旅游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矛盾,这就需要旅游组织者能够及时有效的加以疏导,及时有效的解决矛盾,这样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四、注重培养旅游人才的多种才艺

现代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旅游人才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多种多样的才艺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人才不可缺少的。在参加实际的旅游工作过程中,旅游组织者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能够通过个人才艺的施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例如:在人们去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旅游组织者如果能够为旅行者献上一首优美的歌曲,能够使旅行者的身心感到更加愉悦。为了更好的培养旅游人才的多种才艺,教师一方面应该对学生的才艺课引起重视,另一方面,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际练习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才艺,而且还具有了较强的表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一名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

五、提升学生的专业课素养

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人才,既要有效的掌握基础学科,同时也要对专业课引起高度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重要影响,而专业课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人才,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做得更好,那么,学生该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掌握专业知识呢?一方面学生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阶段,认真听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深入理解知识点,尤其不能出现知识盲区,在课余时间,学生也要认真的复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努力的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切实达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目的。

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第12篇

在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启动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之后又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并明确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在教育部的推动下,我国文科、理科、工科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资助了一大批教学改革项目,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的研究多数停留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阶段,与实际专业课程结合并成功应用的项目还不多。

测控类专业培养中的主体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自动化以及机械工程等,内容涉及微型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测试技术、控制技术等,该类课程比较抽象。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理解深度有限,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业实践中。笔者结合目前测控类专业课堂教学计划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5],采用交互式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用实例、创新设计以及实践操作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强化创新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教学方法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推广,实施效果良好。

2基于互动和实践的课程教学设计

2.1 课程特点分析

测控类专业的专业课以计算机控制、电子技术以及信号处理等相关内容为主,从理论层面看,课程涉及比较深奥的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以及信号分析与处理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且难懂;从应用层面看,则涉及如何把测控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问题。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论抽象且难以与工业现场联系,学生课程学习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抽象的课堂理论与动手实践和现场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统一起来,把深奥的课堂理论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互动和学生主动创新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把基于互动和实践的教学理论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提出理论教学—结合工程—动手实践的循环式交互课程教学模式。

用理论及其应用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针对检测类、故障诊断类及计算机控制类课程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利用所建设的教学平台进行实际研讨和操作,进一步引出理论分析方法。

教师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框架和自主学习线索,补充相关知识点,做到“宽”基础,弥补学生基础知识面的不足,通过开放式问题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工程应用,展开理论知识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进而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巩固和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实践过程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自主开发或设计课堂教学实验辅助系统,如开发网络实验平台,学生可以自主登录进行网上实验;通过构建单片机资源库,由学生自主装配、测试,然后结合工程实际,指导学生分组实践,提高学生实践和协作的能力。

该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置身于实践环境中,一方面可指导学生针对实践环节中的项目开发问题开展技术资料查阅和设计方案拟定,并对主要技术难点和技术实现方法进行分组讨论;另一方面同步强化理论知识,组织学生展示各小组的实践成果,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优秀率在90%以上。

3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大量应用实例和演示实例,在理论教学基础上以学生动手实践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但不能适用于测控类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内容的具体情况区别处理。在该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本文所述的方法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1 理论教学与教学辅助系统相结合

针对抽象的信号处理类教学内容,基础工程数学类课程已经完成,单一地进行数学理论阐释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制作教学实验材料辅助教学,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课堂教学中开发了网络实验平台、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测试和信号处理软件平台,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在线实验,也可在课后开展学生分组拓展实验。

3.2 课堂教学、教学讨论和动手实践内容相结合

本文提出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学剖析知识点的科学和数学原理,然后辅以分组项目化实践讨论并辅以考核交流来完成知识点学习。笔者在讲述微机控制课程时,将理论分析—电路设计—程序编写—展示相结合,通过讨论和学生动手焊接电路板,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然后布置小项目,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

3.3 实践课题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布置实践课题应围绕知识点,尽可能减少知识外延。课外时间通常安排两部分内容:一是课后作业,二是协作实践课题。课后作业的完成一般没有太大的问题,教师应进行监督考核,尽量减少学生抄袭作业。实践性课题的选择应慎重,要紧密结合课程进度引出课题,课题太小达不到训练目标,太大则无法完成。例如:测控系统设计课题需要安排在中断和串口通信等知识点学习之后;频谱分析仪的设计,需要在离散信号FT变换,DFT和FFT等时域—频域变换内容结束后安排。适时提出和适当开展课题研究,可以提高题目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强化学生对实践的热情和兴趣。

3.4 协作学习和自主展示

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实践课题非常重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学习环境,可利用小组之间的竞争和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支持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实践信心。通常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可根据分工查阅资料和进行相关模块的开发 。实践课题融合了课程内容和拓展训练,学生可结合教师的推荐自由选择开发工具。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与班级集体讨论,各组学生可有效地了解本组及个人在创新实践环节中的不足,对优化设计方案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过实践环节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思维基本上跳出了抽象的数学思维模式,以形象、生动而又有趣的创新实践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以死记硬背信号分析数学公式为特征的强化记忆学习模式,避免了平时学习一知半解,考前抓紧突击的学习方法。实现了把学习的黄金时间放在平时,即把课堂教学、交互实践和监督检验放在平时,简化课程结课考试,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使得教学时段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实践素质。

4教学改革成果

结合笔者提出的交互式主动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从网络实践平台、教学案例分析和学生成果等角度分析该方法的实施及效果。

4.1 测试信号分析网络平台

网络式实践平台在国内外教育教学模式中并不少见,但是大多以视频和教学材料为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发了网络化在线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学生注册后,可以下载课程学习材料和实践指导文件,通过在线实验板块对课程重要内容进行实验。

图1 网络在线实验系统

学生可通过校园无线网络随时随地登录网站,针对课堂所学理论进行应用实验,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4.2 交互式信号分析与处理平台

利用软件开发的信号处理平台,可运行在手机和PC机等工具上(如图2所示)。信号处理平台利用教学信号处理算法,对典型信号、实时音频信号和现场采集的振动等工程信号进行分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典型信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掌握信号的特点、时频特性以及处理算法,辅以工程实际数据分析,从而解决从典型信号分析向工程实际数据分析的过渡,通过讨论,全面掌握相关算法。

a音频信号实时分析  b手机信号处理平台

图2 利用软件平台和手机移动平台开发的教学辅助系统

4.3 学生实践作品—六足抢险救援机器人

图3所示的六足抢险救援机器人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作品。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学生具备一定的单片机、控制和传感器技术等相关知识运用能力后,开发了本作品,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挑战杯二等奖和河南省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奖。

图3 六足抢险救灾机器人及其获奖奖杯

5结束语

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永恒的追求。为提高测控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笔者提出了交互式创新实践型教学法,依托于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融工程项目案例库与理论教学于一体,实现了教、学、用的有机统一,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目前,该教学法已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中得到推广,教师和学生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 郭丽萍,韩良.国外工科新生教学实例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70-176.

[2] 唐孝云,刘京诚.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6):30-32.

[3] 赵忠,刘彬让.准确把握现代高等教育质量内涵 大力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26.

[4] 张学敏,倪虹霞,吕晓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号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