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葡萄沟课件

葡萄沟课件

时间:2023-06-01 08:5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葡萄沟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葡萄沟课件

第1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用“五光十色”、“热情”、“有名”等词语口头说话。

4、能对课文优美的句子进行摘抄。

5、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6、能说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并读好长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在语言情境中,理解葡萄沟美在哪里。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感悟葡萄颜色的差异性,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利用对话与人热情相处。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地点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采用的教学设备有:电脑、闭路电视、音响设备等,所需教具与学具有:纸做的葡萄、水彩笔、搭满葡萄架的挂图、各种颜色的真葡萄、新疆产的葡萄干、课件等。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培养了较好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运用合作、讨论等形式展开阅读活动,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本课将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采用讨论、表演、游戏、自学等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播放音乐VCD《咱们新疆好地方》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十分喜爱音乐,现在让我们放松一下,先听听音乐,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你可以拍手也可以随音乐做动作。

(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地做动作。)

2、师: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新疆)刚才同学的回答真是雅克西。谁来说说这雅克西是什么意思?(好)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学生自己做动作)

3、师:让我们随着刚才轻盈、欢快的歌曲来学习今天的新课,雅不雅克西?(雅克西)

4、出示课题:《葡萄沟》

师:让我们来齐读一次吧!(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让老师想起那又大又园的葡萄。(出示葡萄)忍不住想吃上一口。(做个夸张“吃”的动作)这三个字都是要求我们掌握的字,老师相信同学们能把这三个字写得和葡萄一样美,是不是?(是)那我们就开始写吧!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生写,师巡视)

师:写得真不错,下面翻开书,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夸葡萄沟的,我们边听录音边用“——”把它找出来。(播放录音)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师板书)找得可真准,让我们来读一读。(生读)

(二)理解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我想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吗?(想)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段。(抽生读)

2、师:读得真不错!下面由老师领着大家来读:

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出产什么?出产些什么水果?(如读得不好,可再读一遍)最喜爱的是什么?(葡萄)哪位小朋友来读出喜爱之情?(抽学生巩固读一、两次)

3、师:读了这段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生自由地说,师相机板书)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本段)

4、师:让我们来夸一夸葡萄沟吧!(指黑板提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学习第二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2、师:读得真认真!从这段中你感受到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请同桌互相说说。——根据说的内容边读边讲解。(抽小组共同来回答。)

如:生说: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允许同桌互相补充)师:说得可真好,能不能把这句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一个个”表示葡萄怎么样?(多),那好大家就把“葡萄”多的意思读出来好吗?(生读)

步骤:先把说的读一读,把“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读好

3、师:葡萄有很多颜色,请在书上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用“——”勾出来。

师:现在用你神奇的画笔把葡萄涂上你喜爱的颜色,涂好后自己把它挂在“凉棚”上,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涂好。(师巡视,生自己挂,先挂上的给予鼓励。)

4、师:哇!这么多颜色,真美!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它,谁能把它找出来?(五光十色)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葡萄这么美,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5、师:葡萄沟里的葡萄不但很多、很美,连老乡也非常好客,大家把这句话找出来,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抽学生读)大家一起来读,雅不雅克西?

6、师:读得真不错,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热情的老乡会对你怎么说?看看课文的插图,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时播放轻音乐)生回答,师给予鼓励。

7、师:维吾尔族老乡这样好客,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

学习第三段:

1、师:葡萄沟真美,葡萄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可以制成……?(葡萄干)师出示葡萄干。大家来尝尝,这葡萄干是什么样的味道?(甜)我们把它说完整,好吗?(葡萄干的味道可真甜呀!)想不想知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2、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读)

3、师:读得真不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余同学看电视,注意观察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4、师:现在请同学们互相说说,请加上“先、接着、再、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先互相说,再抽同桌起来说)

5、师:说得真好,那么这里生产的葡萄干究竟怎么样呢?(鲜、甜)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甜”的感觉?(抽学生读,再齐读)

6、师:读得很好,把鲜、甜的感觉都读出来了,下面谁愿意做葡萄干的推销员,用生动的话语来打动每位顾客.?(学生自主发挥)

7、师: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小结: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里水果多,葡萄美,人热情,葡萄干是那么有名,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话夸一夸葡萄沟吧!最后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读全文,相信你们的感受又不相同!(生齐读)

(四)抄写:

师:读得真好,葡萄沟美不美?好不好?想不想去?那好,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今后去开发建设新疆,建设我们西部。这一课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想不想记住它们?(想)那好,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抄在本子上。(生抄写)

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起来读一读他们所摘抄的内容。

板书设计:

16葡萄沟

水果多,最喜爱葡萄

葡萄长得好

人好

葡萄干有名

五、教学反思

1、尽可能体现朗读性,阅读课应该是书声朗朗的。

重视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情,读的训练有层次性,初读时要求理解内容,知道写什么,再读时了解作者的写和方法,是怎样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深读时体会感情,读出情,读出味。回顾这堂课,我觉得在学生体会句子之后,应多让学生读,从读中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尽可能体现能力性,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学习葡萄干特点时,我要求学生来学做推销员,用生动的话语来打动每位顾客。通过反复地说,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葡萄干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教育了学生平时应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但训练下来,发现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只能抓住书本中的味道甜、颜色鲜、颗粒大来进行推销,可见,平时要多注意学生的口语锻炼。

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 误区; 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6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108- 01

还记得在我毕业前实习的那年,曾听过一位市级语文骨干教师上的公开课,讲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葡萄沟》这一节,那时信息技术刚刚起步,看着学生们一会儿领略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倾听少数民族的歌曲,一会儿又学习起了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最后那位教师更是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画葡萄、摘葡萄、制葡萄干、品葡萄干等互动环节,再回忆起自己儿时那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方式,感觉当时的那些学生们真是幸福得不得了。

随着自己教学经验的点点积累,教学效果的细细品味,再回想起当时那堂曾令我眼前焕然一新的公开课,似乎期间存在了某些不足,而这些不足恰恰是当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几种误区所致。

1 主次不分

那位教师对于整堂课的设计,不可不称之为独具匠心,而学生们通过各种感知及互动模仿也得到了“身临其境”的体验,然则师生们忙活了半天,却单单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和感悟,整节课因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而变得支离破碎,更在不经意间,使得一节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多媒体的广泛普及,有些教师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讲台前“展示课件”,以取代传统的“逐步板书”,坐在台下的学生们则不再是“记录笔记”,而换做阅读屏幕上的“电子文档”。也有些课件形式过于简单,基本上将板书一字不差地搬到屏幕上,究其缘由,仅仅是因为“多媒体省事,以后再不用写板书了”,这充其量算是媒体教学,而“多”字却丝毫体现不出。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自然有些紧跟时代潮流的学生,上课不带课本,课上不记笔记,以电子文档替代对印刷文本的精读细品,以向老师拷贝电子板书替代对课堂笔记的渗透吸收,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怎么看都像是远程教育的情景。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整合不当

很多学校教师都尽可能将信息技术这个新兴的元素,加入到自己所在的学科教学当中,这确实收到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有些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却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枯燥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向感官、直观学习方面的倾斜。以计算机为主导地位的信息技术在形象、多元、直接、快捷等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过分依赖感官素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却很容易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更有些课件内容太过丰富,形式太过多样,一节课上下来,多姿多彩的教学过程的确能令学生们叹为观止,但感叹之余,却难以捕捉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甚至连讲些什么都有所迷惑。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其强大的信息储存、加工、传输、交互等功能确实对现代教育有着毋庸置疑的价值,但从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及分析来看,貌合神离的技术与课程之间的联姻并不能保证我们期待的效果。

3 价值偏离

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不同整合,究其目的是想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全部罗列出来,但受到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flash、PowerPoint、实物投影齐上阵,结果五花八门的多媒体信息充斥在学生周围,当真到了令学生目不暇接、头昏眼花的地步,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正如那位语文教师上的《葡萄沟》一课,虽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当中的动画、声音、图像,以及录制的整个葡萄干制作过程,也确实令在场所有师生们感叹声像的真实,随后的互动环节更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但一堂课上下来,却基本脱离了课文,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普通教师精力所承受的范围,所以迄今为止,仍不难看到有不少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会展示他们那些绚丽多姿的课件,而平时则很少去用。

第3篇

一、扩充表象,积累丰富的想象材料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没有表象和经验为基础的想象只能是无根之木。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联系生活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想象材料。

1.观看插图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充实表象。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荷花》一文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①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②再看什么?(荷叶)③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像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同时也发展了智力。

2.联系生活

生活体验是想象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语言意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所积累的各种信息有着必然的联系。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更开阔。如《葡萄沟》,如果启发学生朗读时联系自己曾看到过的花架和葡萄以及各种绚丽色彩,就不难领略葡萄沟那“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下“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的迷人风光。

二、营造和谐氛围 培养想象意识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赏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在教学时,要营造和谐的朗读氛围,引导学生把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通过朗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在《小摄影师》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味那些描写:“仔细打量、摆弄了很久很久、一定让他进来”等。启发学生对小摄影师的结局进行扩展想象,“小摄影师第二次能找到高尔基吗?能给他照到相吗?你能想象他照到相后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吗?”,使学生通过对《小摄影师》的结局补充和扩展想象。

三、合理引导,刺激想象

第4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使学生真正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成为了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当下急需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以境导读。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会,把学生带入书面语言所反映的生活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我先请同学们来回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平时是怎样对自己说话的,然后再来读以下三句话,爸爸:“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妈妈:“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呀!”奶奶:“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呀!”这样学生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读起来流畅自如,富有情感。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生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入朗读角色。如《月光曲》一课,我为学生剪辑了一段能够准确表现月光曲旋律从低到高起伏变化的一段视频,从微波粼粼到波涛汹涌,从旋律舒缓到激昂豪壮,学生在津津有味的欣赏中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这首乐曲的特点,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相信此刻同学们都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能把你们的这些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听其乐,生其情,每个人都读得很准确、很到位。

二、品析词句,以品悟读。

(1)词语品析,指导朗读。在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理解和揣摩这些词语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如《燕子专列》第五段,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品味“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语,体会到了瑞士人民对燕子这样一种普通的小动物是多么的善待、友好与关爱。

(2)词语比较,指导朗读。朗读教学中,通过换词、删词等方法,不但能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还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读出情、读出味。如《葡萄沟》一课中,借助课件把“一大串一大串”换成“一串串一串串”,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出“一大串一大串”既能说明葡萄大又能说明葡萄多,而“一串串一串串”只能说明葡萄多不能说明葡萄大,起到了“随风潜入夜”的作用。

三、巧用范读,以范示读

(1)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教师通过融情于声,和谐婉转的朗读,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直观地再现作品的神韵意境,创设出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唤起学生强烈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教师可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种种提示与暗示。

(2)学生范读,指导朗读。充分利用一部分语感较强的学生进行范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对范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奖励,能促使其更认真地学;另一方面对听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和比较的机会,会暗暗促使他们练好朗读的决心。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学生的范读,能强化班级中学生之间的竞争心理,使范读的效果得到加强。

第5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

随着新疆民族教育改革的深化,双语教学也在向纵深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放在首位,调整自己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由于中小学教育时期是少年儿童思维、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主。在实施教学中,要按传统语言教学的规律,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加以改进,使之适应双语教育。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有一套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处理语言要素和文化知识,训练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任务型教学恰恰可以弥补目前汉语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型教学的运用,在双语教学中很重要。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及其主要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做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途径,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1.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

带着“任务型语言教学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仔细研究了近二十年来国外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文献,从中观察到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第一个现象是,关注并重点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学者一般来自两种学术背景:第一种是语言教学法研究背景;第二种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背景

来自第一种背景的学者主要从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教学的方法或途径,这类学者的代表人物有David Nunan, N.S.Prabhu, Jane Willis等,这些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围绕任务展开教学,从而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

来自第二种语言背景的学者主要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任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类学者的代表人物有Michael Long,Peter Skehan, RodEllis, MerrillSwain,MartinBygate,PeteerRobinson等。这些学者往往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各种任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2.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特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⑴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不像传统语言教学那样,要求学习者按一定的循序学习某些语言项目,而是给学习者提供一些交际性的任务,要求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言来完成这些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根据任务语言教学思想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一般把要学习的语言项目融入各种任务之中,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接触、感受、体验并使用这些语言项目。如在初中二年级汉语课本第六课的词语中给学生布置5个单词并造句。当然,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某些环节也可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某些语言项目。

⑵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真实的学习材料指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如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小说或小说节选,广告,通知等等。如让学生布置收集有关葡萄的资料,来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专门以语言教学为目的而编写的语言材料一般不算真实的语言材料。真实的学习活动指那些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类似的活动,而不是完全假想的活动。另外,真实的活动一般要涉及真正的意义交流。

⑶学习活动以表达意义为主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以表达意义为主。表达意义包括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和意见等,如学生收集的有关葡萄的资料内容在班里介绍,强调学生的表达能力。具体地讲,学生之间说的话是对方事先并不知道的信息或意见。传统语言教学中,学生说的话往往是对方(教师或其他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因而不是真正地表达意义。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多数情况下,学生说的话别人事先并不知道的内容。

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教师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并不是教学的中心。传统的语言教学中,课堂上多数时间里教师是站在教室前讲解,或是与全班学生在一起做一些语言操练活动。无论是讲解还是语言操练活动,教师都不能处于中心的位置,而是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如在班里以自学和小组学习为主,老师起指导的作用。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设计任务,提供必要的材料,提出活动要求,并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课堂上的多数时间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⑸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在语言运用方面,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使用任务语言项目,而不必使用事先规定的语言。传统语言教学中,学生进行操练或表达时,教师往往要求他们使用某些特定的语言项目。但是,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学生可以使用他们以前学过的或接触过的任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如老师鼓励学生表达有关这堂课的课外内容或者旅游回忆。另外,任务型语言教学并不要求学生使用语言时过于注意准确性和正确性,而是鼓励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意义的表达上。

⑹鼓励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

任务型语言教学可以使一节课的所有活动形成一个整体。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一节课可能有很多教学步骤或活动,但这些步骤或活动之间有时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脱节。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一节课可设计为一个大的任务,这个大的任务可以分为苦干个小的任务,这样形成一个任务链,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或发展。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在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新疆实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政策,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教学要先行,要卓有成效,才能保证“双语”教学健康,迅速地发展。新时代需要我们改革汉语教学,提高汉语教学实效,培养更多的双语人才。传统的汉语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汉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任务型语言教学引入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加强汉语教学,推进“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活动设计

任务活动设计必有明确目标,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符合学生实际,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任务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层层递进,要考虑交代清楚规划,将学习任务逐渐过渡到运用任务,要注重学科融合,具有挑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真实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各项语言技能在交际中得到综合和提高。教师通过设计层级分明,互动有效的问题,以及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 预交际任务过渡到难度较大的真实交际,从而实现从“知”到“做”的转换。在我国中小学中,虽然任务型教学的实施仍受到种种限制,但只要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任务,为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和动力,就能帮助他们不知不觉,自愿自觉地参与课堂,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如《葡萄沟》这课介绍学生吐鲁番葡萄的品种类别:这里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因而瓜果丰茂,又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吐鲁番的地下水贮量丰富,所以水果中的含糖量非常高。吐鲁番的葡萄品种繁多,现有无核白、红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00多个,品质上乘的有无核白葡萄、马、红葡萄、喀什哈尔、梭梭葡萄等18个品种,

2.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

⑴导入与运用任务呈现

导入与运用任务呈现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所特有的环节,任务教学要求在语言学习之前呈现任务,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这是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情景的活动,包含两个层次的活动,一种是介绍人物话题的活动,一种是引导进入具体的任务情景的活动。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话题是不熟识的话,我们可能就需要先开展介绍主题的活动,然后再引导进入到具体的任务情景。激发活动是以激发学生相关已有知识或内容图式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导入活动本身可能就具有激发学生相关内容图式的功能,因此,有关这两类活动是重叠为一的。但有时候也有可能需要特别安排一些激发活动,尤其是当我们需要激活学生与任务相关的语言知识的时候。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中学教科书(《汉语2》新疆教育出版社)课题是《葡萄沟》。本节课教师联系生活现实和有关资料,解释有关葡萄的知识。

⑵知识技能教学及运用训练

这个阶段分两步走,第一步,就是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这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的程序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教学过程必须是围绕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相当于我们平时教学的呈现和操练步骤。第二步,就是运用训练的过程,即指学生学习新语言内容之后,完成运用任务之前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下,为了新的语用目的运用刚刚学习的语言,是为了完成运用任务做准备的,相当于我们平时教学的联系步骤。

词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我们把语音,汉字,语法等语言要素教学都贯穿在词汇教学中,扩大了词汇教学的范围。词汇教学要在课文中进行,要通过课文中的句子来来进行词汇教学,避免孤立地教词语。如这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检查练习,疑难词语的讲解。把同步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量作为词汇教学的中心任务,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吐鲁番葡萄沟的各种资料,来提高词语的重现率,在接触大量实例中自然习得词汇。要求学生定期把学过的32个词语按结构,意义,题材,话题,读音分别归类,训练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

课文首先是一个交际情境,提出了交际的任务,通过所给的课文示范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一任务,然后展开交际学习。课文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领会,读懂课文的内容,掌握信息,这是课文学习的第一环节。我们提供在课文学习中学习新词语和句型,汉语知识学习有了一个情境,学生有了具体的学习范例,就可以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课文是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和材料,以课文为内容,有利于老师和学生自己展开听说读写训练,获得能力。以课文提供的话题和语言知识进行真实交际,使学生获得真实交际能力。

中小学的听力教学主要是打下听力的基础,培养听力的话题能力;培养听力的一般技巧;形成听力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包括快速听音会意能力,听段落提取字面信息的能力,听后深层次因果理解能力,听语段快速记录能力和大意提取观点的能力;培养注意力和发智力。兴趣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听力教学的成败,兴趣会让学生对听的内容和听的活动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主动精神,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老师向学生介绍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

看图说话是口语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他的优点是学生直接将图画所体现的或可以想象的内容与汉语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用汉语思维的能力。同时,它能避免通过听或引导说话的缺点。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看图说话教学中的图画逐渐走向动态,并具有音响效果,对激起说话的愿望与提高说话水平都有积极作用。至于用多媒体进行口语教学,效果当然更佳。

通过课件把富于美感的吐鲁番葡萄沟风景的图片展示出来。学习单词,以自学和小组学习为主,通过课文的学习,把不理解的词语挑出来,运用以往的方法,尽量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小组本课的学习,评讲各组的学习。学生看图片,听录音,回答问题,将听力练习设计得生动有趣。在本节课进行的各项听力,阅读,真实交际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尽可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理解表达,达至真实交际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查阅报纸来获取吐鲁番葡萄沟信息并与同学交流信息,让学生布置本节课有关的一些图片或其它资料。

⑶运用任务完成.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在前面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为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熟悉完成任务的规则和程序,顺利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开始的时候,教师应组织任务完成演示。在演示之后,应组织全班学生完成运用任务。任务型教学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我们要积极尝试和研究这种教学途径和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把已有的,其它的教学方法描述得一无是处,我们并不反对基本知识的传授,如词汇讲解,句型操练,语法用法等。其实,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必然要经历语言练习的阶段。我们要防止过分追求任务的“热闹”,而忽略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课堂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要不断吸收新的理念,不断探素新的方法,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教师再次提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部分小组的汇报演示。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小学汉语「双语教学研究文集[M].新疆教育出版式,2008

2.梁云:任务型教学在少数民族成人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言与翻译,2007

3.鲁子问、荣干: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理论实践[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4.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方晓华:新疆双语教育问题探素[J].民族语文,1998

6.伊莉曼•孜买提: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J].语言与翻译,2004.4

7.冯增俊、何森:双语教育与综合英语[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8.陈佳生:普通教育学纲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 键 词】 微课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好微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重点知识,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

(一)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运用微课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影响。通过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掌握好新的词汇与语句,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运用语言,提升语感。且在朗读的影响下,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好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等方面,这样也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阅读理解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现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朗读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之在不同的语境下,发音不同的词语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含义。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好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里就可以将不同的含义阐述清楚,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好这些内容,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从另一层面上来说,学生也可以借助微课课件来实现有效的复习与理解。[1]

(二)在自主学习中的有效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借助微课课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掌握好文章中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任务形象等方面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还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主动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帮助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措施

(一)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出探究的欲望。加之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对新鲜事物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就要调动好学生的主观能定性,帮助学生实现主动的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且在微课中包含了鲜艳的色彩以及生动的画面,这样也就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2]

如学生在学习《月光曲》的过程中,由于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等方面是极为有限的,所以也就难以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月光曲中月光的美。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课件来开展教学。通过将月光照射的美好景色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不断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受到月光的美。只有让学生深入到其中,才能更好的认识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境。

(二)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大多内容比较丰富多彩,其中也涉及到了许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找出有效的教学资源,以此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带给学生新奇的体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只有帮助学生掌握好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与情感,才能让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出全新的认识。[3]

如学生在学习《葡萄沟》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来制作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通过融入一些图片以及视频等来让学生观看到葡萄干的制作场地以及工具等。通过将整个流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还可以活跃好课堂教学的氛围。微课可以在短时间里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来,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实现对教材中内容的补充与完善,从而也就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冲破实践与空间上的限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学往往局限在了课堂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可以有效冲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不受时间与地点的影响随时学习,这样也就可以更好的开展课前预习与课后学习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课件也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要不断做好分析与研究工作,运用好微课,保证学生可以随时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茴,以微见. 提高学习效率――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9):324-324.

第7篇

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词语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词语教学一直以来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中,我们常看到 “蜻蜓点水”式的词语教学,读过便不了了之,学生对词语没有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学生的语言积累干瘪贫乏。反之,则“浓墨重彩”式一味地追求词语意思的理解,把词语架空于文本之外,脱离儿童的语言环境,使学习显得枯燥、干瘪。长此以往,学生出现了词不达意的状况。深究当前的词语教学,存在目标缺失、形式单一的现象。如何有效提高第一学段词语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参与体验,词语教学突出“趣”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学习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同样要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由于低段学生好动,喜欢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来表示事物,因此,低段词语教学要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在玩中体验,在体验中品味词语的意义。

1.说“趣”

很多汉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所表示的意思不同。如教学“打”所组成的词语片段: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表达很有趣。

师:先来看这两个词语:打球、打架

生:我知道,就是用手拍、打。

师:真会动脑筋。那打电话呢?打渔呢?

(学生大笑)

生1:我还可以说打针。

师:对,我们的汉字真有趣味!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意思呢!

说笑之间,学生初步感知了“打”字的多种意思。

2.猜“趣”

小学生都喜欢玩猜谜游戏,可以借由这一兴趣点,应用到词语的学习中。我校有趣味成语的课题研究,每周五小绿叶电视台会播放成语故事。我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进行猜谜、猜词的比赛。如:有些成语,我们用心去发现,会觉得很有趣。你知道最远的地方可以用哪个成语来说?(天涯海角)最远的距离(千山万水)……

奖励性质的猜谜游戏充分激起了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将学习词语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何乐而不为?

3.演“趣”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如我在执教研讨课苏教版二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穿梭”一词时,请几名学生扮演蝴蝶,剩下的学生扮演花朵,让“蝴蝶”在“花丛”中自由穿梭,然后问他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进行有效表演,轻松自然地理解了“穿梭”一词,习得了语言。

二、依托文本,词语教学讲究“实”

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掌握语言文字,习得语言。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词语教学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因此,语文课堂应深化词语教学,结合情境,依托文本,联系生活,激发思维,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词语,应用词语,逐步积淀,最终习得语言。

1.结合文本理解词语

很多词语的理解,可以结合语境或者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如《孔子拜师》一课中,教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时,师出示地图,标示曲阜和洛阳,中间相距上千里。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学生找到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通过多媒体播放风雨雷电声体会孔子在拜师路上遇到的困难。并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孔子,会怎么做?从学生的多元回答中,理解体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意识。

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如果让学生查查字典,读读意思,那只是让学生从理性上知其意,只能“浅尝辄止”。而教师通过联系上下文说明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师途中的不容易,进行拓展。案例结合具体文本语境让学生自悟其意,对词语的理解就从理性提升到感性。这样的词语教学将更形象、更深刻。

2.联系生活丰满词语

在低段的词语教学中,往往可以依托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而扎实的词语学习。请看《葡萄沟》的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五光十色?

生: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师:葡萄颜色可——

生:真多!

师:“五光十色”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师:把五颜六色放到句子里读读,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读后:五颜六色只是说颜色多,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可以说明葡萄闪闪发光!

师:是啊!葡萄不仅颜色多,还很鲜亮呢!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五光十色”这个词语?(学生思考后交流)

出示一组图片,繁华的夜市、绚烂的舞台、夜晚的北京。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上“五光十色”说一段完整的话。

学生观察后发言:

生1:夜晚的商业街到处都是霓虹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生2:六一儿童节,同学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在阳光下,五光十色,十分漂亮。

案例中,教师结合文本句子,让学生准确地体会 “五光十色”的第一层意思,颜色多。接着,通过替换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五光十色”的第二层意思,光鲜亮丽。二次思维训练使“五光十色”一词在学生脑海里变得明朗,而教师并没有阻止学生的思维。第三步,在理解之后便是应用语言。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思考与五光十色有关的事物,再观察图片,进行句子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实现了。

三、想象拓展,词语教学倡导“蕴”

我国的语言文字含蓄、意蕴深远,词语的字面意思背后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和情感色彩,单一地解释词语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领略词语背后的风景。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是每个孩子的一根神奇魔术棒。词语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将词语丰盈。在教学一下《识字一》时,我将词语教学和想象画面结合在一起。

出示: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通过多种形式先请学生把词语读正确,接着我用童趣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读出词语所展现的画面。

第8篇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小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和谐的中国新疆》是义务教育小学地方课程。教材的内容围绕着新疆的地貌、山水、人文、历史等展开。要想将这些内容有效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光靠教材提供的内容去讲解,空洞的说教,实在枯燥、没有新意。要想让孩子对地方课产生兴趣,不下一定的工夫是很难有成效的。

关键词 地方课程 新疆精神 热爱自然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各族儿女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了和谐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和谐的中国新疆》是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4 年审查通过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地方课程。

笔者担任四年级地方学科的教学任务,从拿上教材的第一天,笔者有点慌乱,因为这是从教以来第一次接触此课。笔者大概看了一下二年级———六年级的教材,对教材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发现教材的内容基本上都围绕着新疆的地貌、山水、人文、历史等展开。要想将这些内容有效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光靠教材提供的内容去讲解,空洞的说教,实在枯燥、没有新意。要想让孩子对地方课产生兴趣,不下一定的工夫是很难有成效的。对此,笔者把自己对教材的领悟和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让“新疆精神”在课堂上熠熠生辉

新疆精神是指:“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新疆精神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集中反映,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而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就紧紧围绕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共同维护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展开。教材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互助互帮一家亲,二是共建美好家园,三是团结就是力量。

在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加强新疆对外开放的今天,如何让大美新疆走进学生脑海,切实感受到新疆优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文化遗址,热情的各族人民,如何让孩子们以新疆人民的大团结、大繁荣为骄傲,让他们为自己的家乡喝彩,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孩子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并有效地将新疆元素以孩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应用到课堂当中,这便是如何上好这门地方课程的问题所在。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大量关于新疆的人文历史、民族风俗、名胜古迹等资料,制作成课件应用到课堂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笔者发现孩子们的兴趣虽然很高,认知力也很强。但是,这种状态却很难维持,稍有松懈,孩子们就会懈怠。

那么如何让这种兴趣一直持续下去,最后形成无论身在何地,依然不忘自己是新疆人的意识,同时,还为自己是新疆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再升华到时刻准备为建设新疆尽力。

一种新的亮点刹那间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对,光有图片、课件还不行,还要有实物。要让孩子们实实在在的看到凝聚着新疆各族人民优秀智慧结晶的有着新疆多元文化的实物。虽然,这些孩子生活在乌鲁木齐、成长在乌鲁木齐,但对家乡的了解却是欠缺的,他们也许只会因为在其他省市的某一次观光旅游而津津乐道,而忽略了欣赏身边最美的风景。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双休日,笔者带着女儿去了亚洲最大的贸易中心———二道桥大巴扎。在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中,经过仔细挑选,最终购买了新疆的手工艺人在农家院里摘种的一种小葫芦,上面绘有婀娜多姿的维吾尔少女,用这种成年的葫芦制作的套娃工艺品、弹着热瓦普、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布艺男子,色彩艳丽的爱得来丝纱巾、挂着小馕饼、小花帽的各式各样的钥匙扣、新疆山水风光明信片、新疆野生动植物的碟片……再配上笔者热情的说教。并且在笔者的课堂上,大胆发言的、认真完成讨论的、思维敏捷的、积极参与学习的、有进步的学生,笔者会把这些实物奖励给他们。课堂上,笔者似乎就是一名导游,正带着孩子们畅游家乡,去感受家乡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让民族大团结的火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

前一段时间,学校组织开展了“学生评教师”,要求学生给喜欢的老师打分。在看到评议结果后,笔者霎时欣慰,看到有那么多的学生喜欢自己,甚至有好多学生点名表扬自己,每周都渴望上这门地方课,这跟笔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值得探讨的话题。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教出优秀的学生,一所优秀的学校,必定会有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

二、热爱大自然,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

徒步亦称远足、行山或健行,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散步,也不是体育竞赛中的竞走项目,而是指有目的的郊区、农村或者山野间进行中长距离的走路锻炼,徒步也是户外运动中最为典型和最具特色的一种,因为,它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笔者所在的驴友团基本上走的都是新疆线路。近几年,笔者和朋友们畅游过的地方有:昌吉老龙河的神奇胡杨、天山牧场的花海、穿越过南山苜蓿台子的松林、东山白杨河瀑布、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可可托海的矿产……所到之处无不赞叹大自然风光旖旎、鬼斧神工。其实,新疆的山山水水有着它雄浑的韵味,与内地的柔美景色有着截然不同的味道。徒步的过程,就是一次畅游家乡的过程。笔者所走过的山区、村落、所感受过的各民族的风俗、所听到的一切各民族的美好事物,都是笔者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一次学习,就是一次历练,一次远行,就是一次思想境界的升华。笔者把一路走下来的风景,适时融入到《和谐的中国新疆》课程当中,让孩子们伴随着我的节拍,跟随着我的思绪,去歌颂热情的歌舞之乡,去目睹神奇的瓜果之乡、去赞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去感受家乡带给孩子们无限美好的记忆,那是多少课时也讲不完的话题。

爱读书、爱校园、爱学生、爱上课、爱山水、爱旅游,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应该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素质与品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课上好,都希望获得成功和幸福。一个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了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的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笔者一直认为:无论是什么学科,只要能在孩子们的心中存留住真诚、包容、尊敬、关爱和美好,便是一种幸福。

三、结束语

最后,笔者认为,只要有机会,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去看看世界三大奇迹之一的坎儿井,去感受闻名天下的葡萄沟,去领略神秘的喀纳斯风光,让孩子们的足迹走遍新疆的山山水水,让孩子们欢快的歌声永远回荡在和谐的中国新疆。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情境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交际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去运用它、驾驭它,那么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才能最有效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呢?

一、英语教材内容要包容英语国家的本土文化、民俗和本地区的民族特色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绝大多数都是从 “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How old ……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内容本身,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语言中所包含的当地文化和民俗,增强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材中,应更多地体现有关中外历史、地方美食、当地景物、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英语环境中,学到地地道道的英语,而非中国式的英语。所以我们在教学生说英语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英语文化的传播,这些在教材中都应得到体现。

另外,各个地区可以根据所处地区的文化背景,编写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比如在我们新疆就有很浓的民族特色,“古尔邦节”“烤羊肉”“哈密瓜”“葡萄沟”“天池”等等,如果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运用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创设英语教与学的良好情境

正如小孩学说话需要一定的环境一样,语言的学习也是与环境分不开的。在一个全中国汉语式的环境中,让学生学地道的英语,确实不容易。

首先,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尝试改变学生的座位模式。我们的课堂座位大多是传统的“横排竖行”分布,师生面对面,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课改提出之后,“以学生为主体”的呼声也越来越强,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英语课上,教师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座位模式,将座位布置成圆形或半圆型,这样学生之间能够面对面地交流。一方面开口练习的机会增多了,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学气氛更加融洽。

其次,英语课上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场景,这就需要有充分的英语教学场所和英语教学用具。

在课堂之外,也需要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比如开设英语广播、用英语整队集合、全校上下规定用英语打招呼和讲礼貌用语、粘贴英语图片和校训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英语竞赛和英语夏令营。让学生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学英语,感受英语。

再次,英语课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课堂需要,借助电视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这也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英语教学应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正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课,所以它与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英语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对于初学者,这可以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

1.英语课与课文课相结合。

这两门课都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英语的表达同样也需要像中文一样有血有肉,生动形象。我教的一年级学生初进校门,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们会认读拼音,我便把学过的单词、句子用拼音写在黑板上,让他们用英语表达其内容,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学会了英语,同时又巩固复习了语文课的拼音,一举两得。

2.英语课与数学课相结合。

在教小学生数字的时候,可以完全采用教数学的方法,比如:学会十以内的数字后,教师就可以将得数为十以内的算式写在黑板或纸上,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计算,如:“1+3=4”便可以表述为“one and three is four”,有效地创造了学习英语的气氛。

3.英语课与音乐、美术相结合。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唱歌、画画,在音乐与图画的情境中学习英语更是其乐融融。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认为音乐与美术都应当是必修课,一首动听的英语歌曲会让学生记住拗口的句子,一幅动人的画面会让学生很快学会单词的读法,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音画的情境中既学会了英文的表达,又享受了音乐与画面带来的美感。

4.英语课与体育课相结合。

在教“篮球”(basketball),“足球”(football)等与体育有关的内容时,最好的方法是将学生直接带到操场上,一边运动,一边教学,学生兴奋之余学到了知识,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5.英语课与自然课相结合。

小学生天生就爱玩,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到室外去上英语课,走近大自然,告诉他们:“This is a flower”(这是一朵花),“That is a bee”(那是一只蜜蜂)。将他们感兴趣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用英语教给他们,收获一定不小。

6.英语课与计算机课相结合。

第10篇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61-02

小学语文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保持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视角,是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的重要体现。为此,教育工作应实现思想上的进步,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不足和劣势,应利用现代化的观点,提倡以生为本,烘托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过度重视理论知识。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学生吸收的内容有限,学习的兴趣不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未与现代化社会相互融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讲解方式上依旧保持着传统,认为灌输理论知识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1]。另外,教师对课堂的主宰能力强,当提出一个问题时,给予小学生思考或探究的时间很少,未等小学生回答就进行解答,还要求小学生要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语文的学习,是教学理念落后的重要体现。

2.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发挥好其引导性作用即可,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要锻炼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却与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是采用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教师要求记忆或背诵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教学存在滞后性。现阶段的课程教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若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教师资源和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很高[3]。如今,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短缺的现象,一名教师要负责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学不具针对性,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另外,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也有待考量,部分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在教学方面的专业性不足,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不能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诉求,致使师生之间会产生障碍,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氛围,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小学生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1.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春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当然,教育也不例外。为了追随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多媒体式教学,能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来展示相应的图片、文本、视频,也可借助其庞大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可将本节课语文知识点和文章结构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具有良好的辅助效果[4]。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小学生来猜谜语,“红房子,麻帐子,里面有个白胖子”,让小学生打一食物,引出“花生”。然后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小松鼠找花生采用动画呈现出来,并辅以儿歌,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善课程评价模式,提倡形成性评价。课程教学的开展都需要相应的评价方式来伴随,只有通过不断的评价与考核,才能激发小学生前进的动力,以评价的结果为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应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其评价方式更具合理性和人性化。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末对学生整个学习的表现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将最终成绩作为评价结果[5]。该评价方式缺乏合理性,评价过于极端,缺乏人性化。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改革,应对评价模式进行完善,实现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语文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成绩等做出的评价,是对学生行为的持续性观察,评价方式可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并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优化和调节自身,将其应用到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正确之选。

3.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待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他人行为或语言的驱使,很容易得到满足,选择适合小学生兴趣和特点的方式开展教学更具高效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应通过创设情境式教学来开展,将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情境演绎,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另外,创设情境式教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在欢乐的氛围中可实现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从中获取有益的观点和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运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迎合了小学生的欣赏视角,是教学模式创新性的重要体现。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再对“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成语进行情境的演绎,可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深刻体会寓言小故事的含义。

4.提倡趣味性教学,体现“以生为本”。实现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充分遵循教学的原则,以生为本,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选用适合该年龄段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趣味性教学无疑成为最佳选择。趣味性教学模式旨在对教学氛围、环境的烘托,营造轻松、和谐、幽默的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娱乐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学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争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自由发挥,并排有趣的情景剧,会大大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实现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参与情境演绎的同时,有利于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5.实现小组合作帮教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困生与优等生,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实现其与优等生的共同进步是教师应当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对语文学困生进行干预,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帮教的模式进行学习,全面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困生与优等生进行交叉分组,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动、帮扶作用,在学习中实现结对帮教,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到二名优等生以及一名学困生,让优等生带动和帮助学困生,不仅在课堂讨论中,在课堂练习、作业完成中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利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也有助于实现优等生的进一步提高,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困生实现良好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葡萄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的第23段进行合作学习,并设置以下学习目标:小组成员放声朗读课文;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学生向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请教;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给其他小伙伴朗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学困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提问给优等生,由优等生帮助解决,在与优等生的交流、互动中,使学困生能够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在优等生的熏陶下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6.加强语文教学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认知水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以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教师是那样真真切切看到了他们好奇的目光,渴求了解自己生活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迫切心情。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教师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教学过程“变苦为乐”。

总之,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摒弃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融入现代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具有必要性。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关注的话题,以此为着手点,提倡多媒体式教学,利用多媒体元件对课程教学进行辅助;提倡形成性评价,彰显评价机制的人性化;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晓宁.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4,(11):194.

[2]崔殿东.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18.

[3]黄素芳.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7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