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税务审计质量

税务审计质量

时间:2023-06-01 08:51:04

税务审计质量

第1篇

关键词:审计式税务稽查;注册会计师审计;纳税检查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刍议审计式税务稽查与传统税务稽查、审计业务的异同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2日

一、审计式税务稽查与传统税务稽查

传统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以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情况进行的监督、审查制度;而审计式稽查借鉴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流程,有模板可循,按照规定格式行动,更加程序化。

审计式税务稽查查前调取数据详尽分析,发现疑点,准备充分;而传统稽查选案往往没有如此详尽的查前分析评判,随意性较强。

审计式税务稽查后必须给企业提供纳税建议,而传统稽查只管追补流失的税款,疏于纳税服务。

审计式稽查各税统查,各生产经营环节统查,数据建模,内查外调,工作量较大。查前预警阶段下达自查提纲,让纳税人自查,鼓励引进社会中介帮助自查,自查从宽,检查从严,检查之前制作检查计划书,确定检查人员、检查方法、结案时间,结案时间到了仍未查结的,经稽查局长批准,可以延期。进户后先行告知纳税人检查内容、检查人员、检查时间、检查纪律、举报电话等,纳税人明确自身权利义务。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审计方要取得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申明书,明确被审单位管理当局责任和义务,审计式税务稽查也要取得查前承诺,向被查企业送达企业承诺书,要求企业保证提供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否则将依法负有法律责任。检查过程重延伸式、解剖式稽查,资料、凭证、协议、合同、物资流与现金流、发票与货物等详细检查,各税种统查;而传统稽查往往是蜻蜓点水,虎头蛇尾,通常包括查前准备、实施检查、分析定案、审批、送达执行、立卷归档等六个环节。定案是税务稽查的终结性工作。在定案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提出处理意见,经审批后,即可送达当事人执行。

针对对象不同,审计式稽查工作周期长,工作量大,所以只针对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就没必要搞审计式稽查了。

传统税务稽查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复核、对账、调查、审阅、盘点、比较分析。基本方法主要有全查法与抽查法,顺查法与逆查法,现场检查法与调账检查法,比较分析与控制计算法,而审计式税务稽查丰富了稽查的程序和手段,引入三大程序,即风险评估程序、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根据需要单独或综合运用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抽样技术在税务稽查中的应用成为可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推广使联网数据稽查成为可能。

二、税务稽查员稽查企业纳税事项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账目

税务稽查员稽查企业纳税事项以前也是手工为主,对象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现在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都是纳税事项证据的来源,大部分企业的会计处理已经实现信息化,无论是稽查企业纳税事项还是注册会计师会计报表审计,必须在计划和执行时对企业信息技术进行全面考虑。信息系统的使用,给企业的管理和会计核算程序带来很多重要的变化,数据存储截止、存取方式以及处理程序影响到稽查的线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必须基于系统的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考虑数据准确性以支持相关结论。国家“金税”工程的设计和完善应该借鉴和联系“金审”工程,审计机关用得较好的AO2011(现场审计系统)完全可以类似地用于审计式税务稽查。加强对稽查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借鉴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常用的审计软件,和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适用于税务稽查的软件,完善和升级“金税系统”。我国审计署“十二五”规划中有“加大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审计力度,建立和完善电子审计体系”。笔者认为,“创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依然会是发展趋势。

税务稽查主要环节有选案、检查、审计和执行。选案时难免有人为偏好,不同的检查组,在检查环节对相同的企业,检查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在审理环节如果检查不全面,审理也就无法全面,因此检查人员与审理人员意见往往一致,形不成有效制约制衡机制。执行环节检查结束前,检查人员可以将发现的税收违法事实和依据告知被查对象;必要时,可以向被查对象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其在限期内书面说明,并提供有关资料;被查对象口头说明的,检查人员应当制作笔录,由当事人签章。

注册会计师会计报表审计是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准则要求的,典型的像审计工作底稿三级甚至更多级的复核制度,重视审计服务作用,把握成果转化是关键。

税务稽查部门向被查对象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税务稽查之前制作检查计划书,类似于会计师事务所编制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稽查过程中形成稽查工作底稿,记载稽查过程、方法、线索、证据、处理意见等,整理汇总后制作《税务稽查报告》,下达《税务处理决定书》,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在不断完善中,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加强质量控制,税务稽查的相关计划、工作底稿、稽查报告、税务处理决定书等引入复核制度。

事后廉政反馈,由税务监察部门寄发税务稽查人员廉政监督卡,由企业填写后直接寄往税务监察部门,不得由检查人员收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等是经过评价记录而且要接受注会协会监管和财政部门检查的。税务稽查部门的廉政行为除了要加强纪检监督,也要加强第三方监督。目前,审计机关执行的税收征管审计是监督税务部门依法履职,加强对税收征管机制、专项优惠政策和重大税收制度运行情况及效果的调查、分析和评估。我国审计署“十三五”规划中还是要强调加强税收征管审计的,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核算水平、完善税收征管环境、减少税务机关越权行为。

三、账项基础方法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税务稽查如果局限于涉税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检查,只是以账项为基础,花大量的时间在对账合账上。例如,对建筑行业企业的税收征管,从征税环节看,涉及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印花税等多个税种,建筑业企业经营周期长,会计核算业务复杂。由于企业规模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丰富,需要的稽查技术也日益复杂,需要有效率的检查方法。20世纪五十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给税务稽查的启示是把视角转向企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控,节约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一种有效分配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用在税务稽查中,流程更加程序化、规范化,更有力于提高效率、规避风险。

四、审计式税务稽查模式与注册会计师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审计式税务稽查改进了传统的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个关键环节,引入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程序为稽查人员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稽查程序提供了重要基础,有助于稽查人员合理分配资源、获取充分适当的稽查证据。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中用的一些方法都可以类似地应用到税务稽查中,检查之前采用分析性程序,如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企业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同行业比对,财务信息各要素,各个比率及与历史同期的比对等,评估税务风险,确定疑点,利用各种联网数据进行计算机模型分析比对,做到事前详尽了解,发现一些重点疑点,带着重点和疑点进企业,一一检查清楚上述疑点,顺藤摸瓜,减少盲目性。

税务稽查停留在过去的账项基础就像处于详细审计阶段,仅依赖于实质性测试的结果,很多审计历史案例告诉我们,仅有实质性测试程序是远远不够的。税务稽查当然不能故步自封,要与时俱进。许多重点税源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分支机构、子公司、关联方越来越纷杂,纳税人都在学习税法,合理避税,追补税收收入、以查促管需要税务机关稽查部门站在更高的视角,稽查程序更规范化,人员要有向注册会计师看齐的业务素质、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怀疑态度,在稽查方和纳税人的博弈中才能赢得主动权。

稽查目标集中在发现重大涉税问题,要求稽查人员自始至终保持专业怀疑,并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多渠道了解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同行情况,发现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税务风险;以风险评估结果决定稽查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评估企业发生重大税务问题的风险很高,则需要特别的稽查程序;以风险评估决定收集证据的质量及数量:风险评估越高,所需涉税证据的证明力就越强,数量也越多。控制测试用于评价企业内控设计与执行有效性,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似,了解企业的关键内控点,发现薄弱环节。税务稽查人员不仅要了解税收政策,更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了解每个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制度,掌握控制测试的方法,如实填写稽查工作记录。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实质性测试是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具体有几百种详细的审计技术与方法,稽查手段,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手段。当然,稽查手段和审计方法在应用上是有区别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实测是针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漏报,税务稽查是针对企业涉及偷逃税款、违反税法的财务事项。

五、审计式税务稽查纳税服务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提供的管理建议

税务机关制发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书时,还要附上对企业账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建议,做好纳税服务工作,详尽的向企业提出税务管理方面的薄弱点,由于审计式税务稽查是全方位税务检查,因此相应的纳税建议也较全面。

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终结审计之前也要给被审单位出具管理建议书,建议对方怎样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合理建议。税务稽查执行方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对广大纳税人当仁不让地提供纳税服务,也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帮助企业规避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涉税处理和应变能力;同时,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国家税收环境健康发展,合理合法执行国家税收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忠艳.税收审计式稽查的有关问题研究[J].天津经济,2011.3.

第2篇

关键词:税务审计;企业;问题;对策;思考

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可持续,税务机关对税务审计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减少税收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得我国的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只有提倡加强税收审计这一技术,提升它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

一、当前税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审计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法律上的定位不够明确

由于税务审计这一板块没有引起行业内从业人员、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视,很多人对税务审计的概念还不是特别清晰,税务审计的内容和制度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内部工作流程不流畅,在审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企业的偷税行为已达到移送标准,但在移送稽查时时常会遇到障碍。究其原因,是国家税务局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和在税审执行的《涉外税务审计规程》两部规程的侧重点和要求不同,导致审计案件移送时出现了问题。

(二)计意识不强

除了税务审计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税务审计的诸多问题,其根本更是审计人员对税务审计工作的意识不够。他们不去深入探讨和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更不去想方设法的解决。审计人员的意识松懈,态度懒散,才会不重视税务审计工作,对其敷衍了事,更不会去了解其中的重要性。税务审计是一项繁琐、枯燥、持久性强的工作,首先需要工作人员端正态度,并且集中精力去做这项工作,否则容易造成财务问题。

(三)工作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在税务审计工作上大多数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的技术掌握并不娴熟,他们对于税务审计只是泛泛了解并没有达到精通和熟练的地步,所以在处理有关财务问题的时候特别棘手。税务审计管理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很多高校以前也没有设置有关方面的专业,只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开始招相关专业的学生。虽然以前的工作人员资历深,但毕竟没有深入探究这一行业,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技术上也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四)未能发挥计算机效率

目前,我国在使用计算机运行税务审计这一块的技术明显不够。各个地方税务机关使用的审计软件不同,得出的审计数据也不是十分准确,没有与国家税务局CTAIS软件衔接好,没有充分发挥出计算机高效、快速、准确、便捷的优势。

二、优化税务审计工作的策略分析

(一)确立税务审计的法律地位

为了加强我国税务审计的地位,根据相关的税务审计制度,我们应该完善《涉外税务审计规程》这一法律制度,使税务审计的工作流程更加清晰明确,提高税务审计工作效率,也让从事相关内容的工作人员尽快熟练掌握并且高效完成税务审计工作和快速解决有关财务问题。确立税务审计的法律地位,一方面是可以使税务审计这一工作尽快走上正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推动审计工作信息化

目前,对于税务审计这一工作急缺人手,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需要的人手也就越来越多。所以,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引入先进的国外审计技术或者自主开发审计软件来加强完善我国的审计技术,只有这样做才能尽快的让各个企业建立完整的基本信息库和成熟的税务审计制度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进行审计抽样,测定审计风险,使审计走向电子化、信息化的道路。

(三)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业首先就要对它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进行税务审计的工作发现其中还存在的问题,经过不断测试去优化审计技术,要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强化自己的工作意识,让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手段去不断检测和监督审计工作,比如可以查资料、开座谈会,也可以召开会议大家一起探讨研究,从而健全税务审计的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应该通过重重考核来选择税务审计人员,选择出具有优秀的,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并且,进入税务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应组织全面培训,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审计技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五)充分运用中介机构,规范企业纳税申报问题

应该先规范中介机构行为,运用中介的力量和优势来严格控制各个企业的内部运行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申报纳税。这不仅降低了审计成本也解决了税务审计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

(六)建立整改联动机制

为了使税务审计制度更加完善,需要通过政府建立审计工作的相关部门。通过法院、检查院、公安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组织和人事部门一系列的职能部门共同对税务审计工作制度进行完善,达到各部门分工明确,合作密切。

三、结语

对于审计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提高审计工作人员运用审计技术的能力,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税务审计是税务机关审核企业税务信息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先进的审计技术对降低税务管理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刚.试论税务审计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2(10).

第3篇

本文作者:杨健工作单位:厦门建方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税务风险和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是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税务风险越低,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越不健全,税务风险也就越大。税务是人建立在被人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做出职业判断。所以说,被人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的质量如何、准确性和完整性、真实性,是税务人做出职业判断的关键,是基石。

基于税务的基础资料即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对注册税务师做出职业判断的重要性,所以注册税务师在税务实务中,应充分关注被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以便合理估计税务风险水平,做出接受或不接受的决策,或者接受业务后做出合理的审计资源配置,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有利于降低注册税务师税务风险。由于注册税务师在税务业务中,必须依据客户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通过自己的专业分析及职业判断,做出结论。而结论的质量又关系到税务风险水平,高质量的结论,自然是低水平的风险,低质量的结论,自然是高水平的风险。客户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的质量水平,决定着注册税务师的结论质量水平,从而决定着注册税务师的税务风险水平。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有利于注册税务师是否接受委托的决策,有利于降低注册税务师税务风险。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有利于项目经理人合理配置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提高注册税务师税务效益。注册税务师接受委托,要为人做出结论,必须获取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税务师应认真核对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所提供的资料的质量高,可以合理节约审计资源。低水平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所提供的资料可信度低,注册税务师必须分配更多的审计资源去核实查证,以期获取充分适当的结论证据。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被人加强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高税务附加值。注册税务师通过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客户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客户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客户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注册税务师税务附加值。对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有利于注册税务师提高内部控制业务水平,提高执业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社会知名度,提高社会地位和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良好的声誉,从而有利于拓宽注册税务师的业务领域,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对注册税务师的税务风险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注册税务师在税务实务中应充分关注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那么如何来评价和判断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呢?笔者借用中医学上的做法“望、闻、问、切”。望,就是用眼睛来看,也就是观察法和审核法,观察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情况、审核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税务资料生产经营资料。闻,就是听,想和思考,去感知和看表面去思考本质。问,就是询问相关人员。切,就是评价,把所看的所问的所了解的,经过合理的整理,做出合理的判断。首先,来讨论一下如何“望”。从字义来说,望,就是用眼睛来看的,在实务中,也可叫着观察法和审核法。所谓观察法,就是要求注册税务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去观察客户企业的车间、营业厅等。只有充分观察了,才能对企业的业务情况有总体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为获取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想要较全面和准确了解和评价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只停留在观察是永远不够的,必须对相关资料进行认真的抽查核对,这时就要求运用审核法。审核法又如何运用呢?笔者通常是先了解企业的生产业务后,划分成几大业务流程,按流程来评价。先了解客户有没有制订完善的制度,如果制度都没有,那就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了。有了制度就分析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然后再审核运行情况是否到位。例如在评价企业的薪资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时,笔者先到人力资源部门要相关的职工花名册、入职离职手续、调薪手续等制度性文件,再看工资表等,审核相关手续是否按制度做。其次,再来讨论“闻”。闻,笔者理解“听,想和思考,感知和看表面去思考本质”。闻,要求注册税务师在税务执业时要有灵狐一样鼻子,要有敏捷的嗅觉,要时刻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就象电视黑狐里面的主人公一样,在战场上,要闻出敌人的味来。注册税务师在做项目中,要对存在税务风险有高度的敏感,通过所听、所看、所思考,去感知现象的本质,感知出潜在风险。注册税务师进入项目现场审计时,应注意该企业员工说的内容,有时“道听途说”恰恰是该企业的问题所在,正是税务的风险点。想和思考是注册税务师必备的,只有想和思考,感知和看表面去思考本质,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第三要“问”,应该比较好理解,就是询问。要想了解事情,就得开口问。注册税务师在税务执业中,面对的资料比较复杂,不可能全部都一看就能看得懂。所以通过询问相关业务人员,可以提高注册税务师的审计效率和效果。最后,就是要“切”。切,就是评价,切是望、闻、问的最后归宿,是所要的结果,所有的望、闻、问都是为了切做准备,望、闻、问是过程,切是结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注册税务师前面所做的所有工作就是为评价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度健全与否,是否为注册税务师所信赖,以便做出是否接受委托或配置审计资源。

第4篇

关键词:税务稽查问题对策;选案质量;实施程序;审理流于形式;税收执行力度

一、当前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税务稽查选案质量不高,影响稽查效果。从目前计算机选案的运行情况看,由于软件选案模块的设计缺陷,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选案分析指标,导致软件程序缺乏综合分析和模糊处理的能力,仅限于在纳税人报送资料之间进行逻辑关系上的判断;或给定一个范围,由电脑随机抽取产生选案名单,往往选中的纳税大户查出来的问题不一定多。人工选案则多是举报案件和上级指派的案件,在对待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上,税务稽查干部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对具名举报的案件查处率要高于匿名举报的,而从近年来查处举报案件的实际结果看,匿名举报后经税务稽查干部查实的偷税大案也不在少数。有些基层局在当地税收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有压案、压税现象。以上影响选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因素都会导致稽查执法风险进一步加大。

其次是稽查实施程序不规范,实施缺乏深度和广度。一是自新的稽查软件使用后,对于取证文书没有统一规范的样本,新软件受技术限制,录入打印出的文书与实际要求不相符,需要修改又没有统一的样本,往往使制作出的文书五花八门,容易导致案件诉讼、复议隐患;税务稽查人员在实施税务稽查过程中只注重查补税款,忽视了执法程序,如未按规定的时间出具税务文书、送达对象不准确等程序不合法现象。部分稽查人员在实施检查时往往只限于“就账查账”,不注重延伸检查,导致稽查工作无法查深查透。审查案件定性处理的准确性、引用法律依据的正确性和处罚标准的一致性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发现很多对同类的违纪问题,稽查部门有的对其实施处罚,有的则不罚;将查补收入擅自转化成自查收入,使稽查质量大打折扣。

第三是稽查审理流于形式,延压期长。审理部门是对稽查合法性进行审查,对税务稽查实施环节中的弄虚作假、查而不实、查多报少,避重就轻、等深层次问题揭露得不够。《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四十四条规定“审理人员接到稽查人员提交的《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后,应当在十日内审理完毕”,实际上很多项目不能按规定期限结束审理,不能按期出具《税务处理决定》并执行。

第四是稽查结果的执行难,采取税收执行措施不到位。税务稽查执行是税务稽查成果的实现保证。审计发现,现有的税务稽查计算机系统并不完善,导致稽查执行有漏洞可钻,稽查部门执行部分企业查补的税款在填写税单时“税款所属期限”填写不准确,“税款限缴日期”也带有随意性,如2008年审计一笔税款所属日期应为2006年12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税款限缴日期为2007年1月10日,而稽查局填写的限缴日期是按出具稽查决定当月的税款征期填写的,造成少收企业滞纳金108775元;对自查入库税款不征收滞纳金等;查补的税款长时间不能入库,执行部门不进行催缴或不采取强制措施等不作为行为,直接影响稽查的总体工作成效。

二、改进税务稽查工作的建议

1.提高选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稽查工作成效。

选案前要对稽查对象的财务、经营、纳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所选的行业进行纳税评估,根据现有的信息资料筛选和归纳出主要选案疑点供稽查人员参考。实行稽查选案考核评议制度,通过考核稽查的户中有问题户的比率,以及公民举报案件查处率,促使提高选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提高稽查质量,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

要做好查前的准备工作,详尽地掌握纳税人可能采取的各种手段,有的放矢地开展检查工作;加强对税务稽查人员的稽查技巧培训、税收及相关法律的培训等等,不断改进稽查工作方法,加强取证工作,把握税务稽查调查取证材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3.把好案件审核定性关,确保税务稽查案件的质量,

在对案件审核定性时应严格根据违法事实和已获取的证据资料定性,而不是根据稽查人员的结论定性。对证据不足难于定性的案件应退回稽查环节进行补证。同时审理部门应耐心听取纳税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并认真进行核实,要公正执法,准确定性。

第5篇

企业管理财务审核工作中, 财务人员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报销单据、会计报表、外购发票及合同的签订等进行合规性、合理性、合法性检查, 不仅有利于企业规范化发展, 而且还可以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财务审核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企业管理中财务审核工作有效执行能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管理与经营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并结合企业经营的实时动态信息, 为决策部门提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经营信息, 为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税务风险提供强有力保障。

2.企业管理中财务审核工作有效执行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为企业积极创新改革提供动力。

3.企业管理中财务审核工作有效执行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高质量的财务审核工作可及时跟进企业财务状况, 为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提供依据, 督促企业更加灵活的调整经营发展方向, 在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约束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从而更加高效的实现预期经营目标。

三、企业管理中财务审核要点

(一) 报销单据审核

1. 对报销单据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审核

审核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是否符合有关的计划和预算等。 (如:支付的大额款项是否符合合同约定, 超出合同金额的是否签订了补充合同、超标准的差旅费报销是否有特殊情况说明等) 。

2. 对报销单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审核

对原始凭证的内容、所附附件及填制手续的完整性进行审查, 审核原始凭证业务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 填写的基本内容有无缺陷, 相关授权人员签章是否齐全。 (如:采购类报销单应包含发票、采购订单、入库单、验收单、采购合同复印件等) 。

3. 对报销单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审核

审核原始凭证各项金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当期发生的费用是及时入帐。审核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应当督促当事人及时进行报销、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过时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决策者的使用价值会大大降低, 甚至无效。 (如:每年的12月月底财务部门会出具决算通知, 通知各部门和供应商及时将当年的费用单据交于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依据相关制度报销或挂帐) 。

(二) 会计报表的审核

1. 帐表、帐实相符性审核

通过审核会计报表与会计账簿是否相符, 会计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实有数是否相符, 能发现财产物资和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查明原因, 明确责任, 有利于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如:审核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应等于出纳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的合计数, 并与每月现金盘点实有数与银行对帐单金额进行核对) 。

2. 会计报表间勾稽相关性审核

通过审核会计报表, 分析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资产的营动能力、企业的盈力能力, 以此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 (如:应收帐款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天数越少, 应收帐款周转次数越多, 说明应收帐款的变现能力越强, 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水平越高, 反之企业管理的水平就越低) 。

(三) 合同的审核

财务审核合同属于专业性审核, 无需面面俱到, 一般应从财务管理的范畴着眼进行审核。

1. 对合同标的物结算条款的审核

单位日常经营活动中最常涉及到的是购销合同, 在审核购销合同时, 应关注合同标的物的名称、数量, 计价、履行方式及违约赔偿金条款的审核。

(1) 合同标的物的名称、型号、规格、品种、度量衡计量单位要具体。

(2) 合同中的单价是含税价或者是不含税价, 涉及国外采购合同货币计量的, 应尽量选用利于我方汇率来计量。

(3) 签订合同时可以通过启信宝软件查询对方的信用情况, 然后确定付款方式 (如:货到付款、款到发货, 预付货款、分期付款、验收完付款等) 。

(4) 审核违约责任条款时, 应关注订金、定金、押金和保证金文字表述的审核, 订金、押金和保证金是可以退的, 而定金非但不可以退, 而且未履行收款方还需要双倍返还。

2. 对合同涉及税务事项的审核

(1) 签订合同时应确定对方纳税人性质 (小规模或者一般纳税人) , 以此来确定发票开具类型 (增值税专票或者普通发票) 。

(2) 合同中涉及兼营业务时应分别注明税率。 (如:物业公司与业主签订合同时, 涉及到的租金税率是适用10%的税率还是5%的征收率, 代收的电费税率16%, 代收的采暖费、收取的物业管理费, 税率应该分项填写清楚) 。

(四) 发票的审核

随着全面营改增税制改革, 国家对于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和开具的规范性颁布了史上最严发票令。所以在日常财务审核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开具项目完整性审核

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方信息必须完整, 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购买方必须要有单位名称及纳税人统一代码。如果涉及到取得的是不动产出租业务、运输业务、施工业务等纳税人开具的发票时, 关注备注栏填写项目是否齐全完整。

2. 发票简码特定性审核

自全面营改增税制改革后, 税务总局编写了《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与编码 (试行) 》, 并在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中增加了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与编码相关功能, 审核发票时应关注发票中销售货物、提供劳务及服务的名称是否按照税控系统中编码开具。

3. 发票内容真实性审核

销售方开具发票时, 应如实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相符的发票;购买方取得发票时, 不得要求变更品名和金额。如:超市购买办公用品和食品, 不能全部开具办公用品, 而应该分别如实开具, 涉及开具汇总办公用品、食品等发票时, 还必须附上税控系统开出的《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 并加盖发票用章。

4. 发票印章正确性审核

审核纳税人开具的发票, 是否在增值税专用发票联和抵扣联加盖发票专用章, 是否存在盖章错误 (盖财务章或者是公章) 、盖章模糊、或者未加盖发票专用章, 发票专用章上的社会统一信用代码及纳税人名称是否和发票上销售方名称和纳税人识别号一致。

四、如何提升企业管理中财务审核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鉴于财务审核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 企业一方面不仅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强化企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并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模式, 更要保障强化财务审核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对财务审核人员定期进行考评审查, 督促其学习最新会计和税法法规, 以便提升其专业素质, 保证审核工作质量和效率。企业财务审核职能的充分发挥, 能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也更加有利于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第6篇

所得税汇算清缴是所得税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汇缴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程序复杂,需要税务机关、纳税人和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本文结合近几年所得税汇缴工作实践,谈一些思考,提一些建议。

一、对所得税汇算清缴现存问题的思考

1、对汇缴征纳双方的责任认识不清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国税发〔20xx〕200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颁布前,所得税汇缴的主体并不明确。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作法是,年度纳税申报由纳税人完成,所得税汇缴由税务机关越俎代庖,造成汇算清缴的主体不清、法律责任不清。《管理办法》明确汇算清缴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应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法律责任;税务机关在汇缴期内负责政策辅导、资料审核和税款结算,在汇缴结束后应开展纳税评估和检查。但受习惯的影响,部分干部仍然持有“以查代算”的观点,认为只有税务机关的查账检查结束,才算汇算清缴工作完成。在实际操作中,把年度纳税申报视为纳税人自核自缴结束;把年度纳税申报至4月底以前这段时间作为税务机关实施企业所得税检查阶段。“以查代算”的观点,使企业所得税又重新回到原有的老路,制约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改革的深化。

2、所得税管理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完备。目前使用的所得税管理平台属于ctais外挂软件,主要功能是汇缴录入和结果查询,能够满足汇缴的业务需求。但是,该系统没有数据分析功能,对汇缴数据的增值应用考虑还不够。一方面,我们对重点税源户、亏损大户、特殊户进行重点审核时,既要着眼于年度申报表表、表间勾稽关系,又要注意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沿革和所属行业特点。这是因为,通过调阅企业历年的所得税申报资料和调整数据,分析企业的经营变动状况,能够为管理人员汇缴审核提供辅助性判断;另一方面,按照行业管理的思路,同一行业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应该表现出一致性,具体体现为行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回报率、所得税贡献率等保持相对一致水平,这为分析衡量所得税税源质量和征管状态提供依据,也为所得税纳税评估和检查选案提供重要参考。

3、事务所中介市场发展不均衡。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对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规范核算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对所得税汇缴发挥重要的“经济警察”的作用。但由于体制机制、市场发育和执业环境等原因,事务所在执业质量、公信力、收费标准等方面还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一是执业质量参差不齐。所得税鉴证业务多集中在3-5月,事务所出于成本控制和多接业务的考虑,会聘用一些不具备执业资质的人员,审计质量因而打了折扣。从审计披露的问题来看,主要是对费用的审计,对收入、成本项目关注较少;二是独立公正性有待提高。独立性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立业之本,是会计师业务质量的根本保证。受个别事务所不规范执业的影响,有些企业误认为,会计事务所是疏通税企关系的一个桥梁,既可以降低税务风险又可以减少纳税成本;三是收费标准缺乏依据。部分企业反映,收费标准不一,弹性较大。

4、相关管理配套措施不健全。一是缺少质量评价体系。由于所得税业务的复杂性,汇缴工作面广量大,缺乏对汇缴质量的量化评价指标,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督和质量评价;二是纳税评估和检查没有及时跟上。《管理办法》要求税务机关在汇缴结束后,组织开展纳税评估和检查。由于投入精力不多,针对性不强,成效不明显;三是账务处理辅导不到位。汇缴调整有些涉及账务处理,这对中小企业财务人员是个难点。从加强跟踪管理的角度,那些纳税调整涉及账务处理,以及如何处理,是后续管理不可忽视的工作。

二、思路及对策

1、通盘考虑汇缴工作的阶段重点。税务机关要从汇算清缴的内涵去把握工作方向和着力点。既要克服“双主体论”,防止税务机关越位包揽应由企业承担的责任,也要避免“无关论”,淡化税务机关在汇算清缴中宣传辅导、指导督促的责任。以系统观为指导,可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管理。事前管理就是税务机关在汇缴前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宣传,使纳税人了解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规定,特别是当年出台的新政策和涉及纳税调整的政策;事中管理就是汇缴开始后,税务机关要做好对企业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审核工作;事后管理就是在汇缴结束后,税务机关要认真组织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对存在问题的,该补税的补税,该移交的移交,起到规范一个、震慑一片的作用。

2、增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能力。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背景下,企业所得税管理已离不开信息化,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所得税管理是规范管理的必由之路。一是构建基于数据仓库的所得税管理平台。数据仓库不仅满足一般的信息查询、报表生成,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仓库进行深度分析和利用。在此基数上建立分析模型或设立分析方法,以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趋势或关 联。二是强化汇缴结果的质量检验。根据行业管理和分类管理的思路,企业按明细行业进行汇总归集,对各项财务、税务指标进行逻辑分析、趋势比较和配比分析,筛选出疑点企业,为评估和检查提供案源。三是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如利用ctais系统中增值税和所得税的销售收入数据,实现自动比对。再如对营业税纳税人,取得地税征管系统的申报数据,与国税申报收入进行比较,验证是否少申报收入。

第7篇

近日,财政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公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与监管”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问卷调查情况。调查显示,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整体实施情况良好,财务部成为企业第一大内控归口部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则是企业首选的顾问团队。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较为有效,该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总体有效程度较高,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目标方面的得分在几个分类中均得分最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审计

中注协发函:提示三类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日前向4家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发函,分别就事务所承接的部分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作出书面提示。据悉,本次书面提示风险主要针对3类上市公司:第一类是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第二类是正在实施重组的上市公司;第三类是可能涉嫌隐瞒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上市公司。风险提示函内容包括:对第一类公司,要重点关注公司近年来是否存在主营业务连续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等;对第二类公司,要重点关注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营状况和公司实施重组商业理由的合理性等;对第三类公司,要重点关注公司管理层以往是否存在不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情形等。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和评估手册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4月6日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自5月1日起施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主要规定了评估目标、评估依据、评估主体、评估人员、评估内容、组织方式、结果利用等内容,是我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总体规范。《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概述、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流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标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具。《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对质量评估流程、方法、工具及如何运用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对各类组织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

税收

国家税务总局2010预约定价安排年度报告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对外《中国预约定价安排年度报告(2010)》。该报告介绍了中国预约定价安排(APA)制度、执行程序及实践发展情况,覆盖了2005年~2010年间APA谈签的统计数据和分析。APA是指企业就其未来年度关联交易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与税务机关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协商、确认后达成的协议。按照参与的国家(或具有独立税收管辖权的地区)税务主管当局数量,APA可分为单边、双边和多边三种类型。定期APA的相关制度规定和统计数据,有利于规范APA管理、扩大APA制度的宣传,提高APA工作的透明度。国家税务总局今后将继续编制APA年度报告,适时对外。

财政部:启动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

财政部4月12日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对2012年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的范围、内容、时间安排以及工作要求做出具体安排。要求各地区于2012年8月底前完成调查企业代码编制、调查表数据录入、审核工作,以及调查工作总结和调查资料分析等报告,并准备汇审会书面材料。通知称,2012年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的调查单位范围为:2011年度全国范围内在登记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实行查账征收的法人企业或法人单位,具体包括:所有法人企业、有纳税义务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和基金会等。

政策法规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

新华社日前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人力资源社保部: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今年我国将以改革完善评价机制为目标,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步伐,组织实施好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其他专业系列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方案。我国将建立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称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今年我国还将出台《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考务工作规程》,加强49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考务管理修改完善《职称评审管理办法》、《中央单位职称评审委员会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职称评审工作。

金融

第8篇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财政审计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这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指明了方向。根据以往的改革实践,财税体制改革一直是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也都需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来破解。财税体制改革已经是如箭在弦,不得不发了。

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这其中也包括审计机关独立审计功能的发挥。正如审计署党组成员、副审计长侯凯所言:“改革就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这就要求审计要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中发挥作用。因为审计没有自身的利益,同时在专业知识上我们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来揭示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另外一个有利条件,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对问题的感受很深,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和永恒的主题,完善财政审计的各项环节,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在国家财政收入和分配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1 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框架,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税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上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并积累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政策不到位、资金决策失误、损失浪费严重等。由于财政审计工作长期以来偏重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导致财政审计监督与经济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相比相对滞后,财政审计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审计机关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审计查出的问题得不到落实。一些问题年年审年年犯,最后陷入了年年犯年年审的尴尬境地,使审计机关的权威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审计的形象和公信力。刘家义审计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指出,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一些部门预算执行仍不到位,预算的约束力有待增强。实际上,这些问题早已是“老大难”问题,历经多年审计而依然顽固存在,也说明财政审计要紧跟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寻找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原因,化解当前财政审计的难题。

二是审计执法力度不够,缺乏敢于碰硬的决心和勇气。审计执法是审计成果最终体现的一条重要途径。财政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总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严格处理。比如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比不断提高的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存在大量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但由于牵涉到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地方审计机关往往会采取妥协的方式来处理,这就使审计在一些地方成了摆设,也是对审计事业的一种损害。

三是财政审计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的步伐,面对财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势必会有各种新的理论产生,这不由得让人担心――审计实践连原有理论都跟不上,而对不断涌现的新理论,审计真的准备好了吗?

四是审计人员的能力建设滞后,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有待改善和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质量的好坏。审计机关从成立到现在虽然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但高质量的审计人才依然匮乏,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吸收和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审计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依然任重道远。此外,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操作指南和评价标准,加之财政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没有标准的数据接口能与财政、税务征管信息、国库入退库等系统实现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财政审计在审计方法、手段上仍习惯于查账等传统方式,AO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客观上也影响了财政审计的效率和成果。

五是财政审计还存在盲区。按照惯例,国税系统属于审计署的审计对象,地方审计机关不能对地方的国税部门进行审计。而审计署囿于自身力量,只能将触角延伸到省级国税局,全国县以上国税局有3000多个,每年能够接受审计的不足5%,基层国税部门更是成为了审计的真空地带。

2 完善财政审计措施,服务财税制度改革

一是要积极争取党委、人大和政府对财政审计工作的支持,发挥审计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的功能,切实履行审计机关对财政、预算的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增强前瞻性和敏锐性,在全面掌握财政收支状况的基础上,密切关注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及时向人大和政府提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建议,为财政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同时,要积极推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的知名度和威慑力。

二是要在财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探索财政审计的新路子、新方法,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财税体制改革势必要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重新进行分配,之前脱离了地方人大和政府监管的资金,必然要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监督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是大势所趋,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审计空间,财政审计在这些领域大有可为。

第9篇

ISO9000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第一个管理类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一)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ISO9000的宗旨

对政府机关来说,由于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政府对立法机关负责,因此政府也间接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满意。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

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

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0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应用ISO9000标准的理论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答案是如果税收征收管理存在质量问题而且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再加上ISO9000标准适用于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且税务机关“贯标”具有可行性,那么将ISO9000标准引入税收征收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依据。

(一)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量”,都有确立质量、保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客观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笔者认为,税收征收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质量问题: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是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主要包括:①功能性,指税收征收管理发挥作用与效能(如组织收入、为纳税人提供经营用的发票),满足纳税人或其他受益者的需要;②合法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③合理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公正合理;如处罚不能畸轻畸重;④准确性,指税款、滞纳金的计算征收、发票的发售等业务要正确无误;⑤时间性,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开展要及时、省时、准时,不能拖延;⑥文明性,指税收征收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包括友好的态度、和谐的征纳关系等。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作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以上阐述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与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提出的征管质量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角度上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内涵要比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的内涵丰富得多。国家税务总局虽然未对征管质量进行解释和界定,但从其“十率”考核指标来看,其强调的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工作要求,此时的征管质量成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忽视了征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尽管其与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有部分相同之处)。另外,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只强调了税收征收管理结果的质量,而不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

(二)税务机关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征管还属于“粗放式”的征管,征管方法落后,基础管理弱化,征管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致使税收征收管理滞后于税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各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虽然很多,但由于没有按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活动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点”,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其次,在税收业务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大,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为123起,1996年、19997年已分别上升至969件、1389件。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为34%、1997年为41.5%。在服务纳税人方面,税务机关较多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管住税源,较少考虑如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上的便利,造成办税效率低、办税成本高,纳税人抱怨较多,不利于改善税务机关的形象。尤其是税收作为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较好地满足纳税人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上述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三)ISO9000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组织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都可以按照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贯彻“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对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构筑完整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通过确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实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总之,尽管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涵盖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将ISO9000标准蕴涵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融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税收征收管理,对税务机关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治税、改善税收服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税收机关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客观上已存在着一个质量体系,也就是存在着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这个体系并不一定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税务机关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质量体系,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一般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税收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税务部门全方位加大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税务机关都具有一套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具备了建立质量体系的现实基础。另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已得到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监控工作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质量记录管理的工作量,为贯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国内外行政机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质量管理已从最初的由企业性组织采用发展到逐步引起国家机关的重视并被采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在美国政府实施美国企业领先的质量运动。副总统戈尔按照克林顿的指示,在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改进活动,把许多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迅速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官僚作用改变为企业式的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自1989年以来,就决定采用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制定在政府中实施ISO9000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已于1996年7月正式启动,由马来西亚总理亲自领导,设在内阁中的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管理规划局(MAMPU)具体组织实施。马来西亚政府认为,政府机构广泛实施ISO9000标准,既能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又能为强化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对履行行政职能、加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保持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首席位置,马来西亚从列31位上升到第22位。这充分说明政府机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家机关实施质量体系亦有先例。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试点工作已初获成效,江苏、泉州、绍兴等局均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大大提高了为国内外客户服务的质量水平,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另外,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项目审批处等单位也建立了质量体系,它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ISO9000标准在国家机关中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待续)政府机关由引导、鼓励企业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到根据内、外部管理环境的需要建立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树立高效、低耗、廉洁、提供一流服务的政府新形象,已成为政府机关质量管理现代化的一种新趋势。也正是这种趋势,为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文结合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蛇口征收分局贯彻ISO9000标准(以下简称“贯标”)实例,探讨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如何建立等问题。

ISO9000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第一个管理类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一)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ISO9000的宗旨

对政府机关来说,由于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政府对立法机关负责,因此政府也间接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满意。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

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

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0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应用ISO9000标准的理论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答案是如果税收征收管理存在质量问题而且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再加上ISO9000标准适用于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且税务机关“贯标”具有可行性,那么将ISO9000标准引入税收征收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依据。

(一)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量”,都有确立质量、保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客观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笔者认为,税收征收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质量问题: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是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主要包括:①功能性,指税收征收管理发挥作用与效能(如组织收入、为纳税人提供经营用的发票),满足纳税人或其他受益者的需要;②合法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③合理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公正合理;如处罚不能畸轻畸重;④准确性,指税款、滞纳金的计算征收、发票的发售等业务要正确无误;⑤时间性,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开展要及时、省时、准时,不能拖延;⑥文明性,指税收征收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包括友好的态度、和谐的征纳关系等。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作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以上阐述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与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提出的征管质量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角度上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内涵要比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的内涵丰富得多。国家税务总局虽然未对征管质量进行解释和界定,但从其“十率”考核指标来看,其强调的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工作要求,此时的征管质量成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忽视了征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尽管其与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有部分相同之处)。另外,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只强调了税收征收管理结果的质量,而不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

(二)税务机关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征管还属于“粗放式”的征管,征管方法落后,基础管理弱化,征管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致使税收征收管理滞后于税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各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虽然很多,但由于没有按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活动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点”,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其次,在税收业务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大,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为123起,1996年、19997年已分别上升至969件、1389件。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为34%、1997年为41.5%。在服务纳税人方面,税务机关较多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管住税源,较少考虑如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上的便利,造成办税效率低、办税成本高,纳税人抱怨较多,不利于改善税务机关的形象。尤其是税收作为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较好地满足纳税人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上述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三)ISO9000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组织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都可以按照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贯彻“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对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构筑完整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通过确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实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总之,尽管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涵盖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将ISO9000标准蕴涵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融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税收征收管理,对税务机关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治税、改善税收服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税收机关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客观上已存在着一个质量体系,也就是存在着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这个体系并不一定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税务机关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质量体系,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一般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税收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税务部门全方位加大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税务机关都具有一套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具备了建立质量体系的现实基础。另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已得到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监控工作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质量记录管理的工作量,为贯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国内外行政机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质量管理已从最初的由企业性组织采用发展到逐步引起国家机关的重视并被采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在美国政府实施美国企业领先的质量运动。副总统戈尔按照克林顿的指示,在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改进活动,把许多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迅速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官僚作用改变为企业式的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自1989年以来,就决定采用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制定在政府中实施ISO9000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已于1996年7月正式启动,由马来西亚总理亲自领导,设在内阁中的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管理规划局(MAMPU)具体组织实施。马来西亚政府认为,政府机构广泛实施ISO9000标准,既能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又能为强化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对履行行政职能、加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保持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首席位置,马来西亚从列31位上升到第22位。这充分说明政府机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家机关实施质量体系亦有先例。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试点工作已初获成效,江苏、泉州、绍兴等局均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大大提高了为国内外客户服务的质量水平,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另外,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项目审批处等单位也建立了质量体系,它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ISO9000标准在国家机关中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基于ISO9000标准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框架设计

“贯标”通常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确定质量体系;二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三是质量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其中质量体系是“贯标”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内容。确定质量体系后的文件编写、培训、运行及改进等环节,由于与其他行业贯标的做法基本相同,加上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展开阐述。

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即通过设置组织机构,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相互的关系和工作的程序,并以质量体系文件的形式进行阐述,最后形成完整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除了要贯彻ISO9000标准的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核心管理思想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结合实际原则。质量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税收征收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外部环境来考虑,合理确定质量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

2.整体优化原则。质量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建立质量体系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整体优化为原则。

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相结合原则。建立质量体系既要考虑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4.经济性原则。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在考虑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成本和利益基础上实现质量最优化,不可盲目追求高质量而忽视成本。

在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框架设计前,首先必须明确税务机关质量管理中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即产品和顾客。

关于产品,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活动或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四大类。服务是指为满足顾客需要,在供方和顾客之间交接时开展活动的结果以及供方内部活动的结果。根据这一定义结合税收工作的特点,税务机关的产品应届服务类。由于各级税务机关的工作性质不完全相同,产品也会有所差别。对于直接从事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产品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具体包括税款征收、税务管理及税务稽查。对于不直接从事基层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税务机关,如国家税务总局及省级税务机关,他们负责领导下级机关开展工作,其产品应为行政管理服务,这类产品与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服务基本相似,不具备税收征收管理的典型特征,因此本文不讨论该类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体系。

关于顾客,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供方所提品的接受者。根据这一定义,顾客是与产品相对应的,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来说,其接受者是纳税人、纳税担保人、扣缴义务人等税收征收管理相对人(以下统称“纳税人”),对行政管理服务来说,其接受者为下级税务机关。此外,对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除了要满足纳税人的要求外,还要满足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的要求,但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并不是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接受音,因此不构成顾客,但他们又与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有利益关系,我们将其称为质量活动的受益者。显然,受益者还应包括社会、税务干部和职工。

在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系中的产品和顾客的基础上,我们以基层税务机关为对象,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设计,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两部分。

(一)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

严格地说,质量方针和目标并不是质量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是质量体系的前提和依据。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将其与质量体系总体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一并予以阐述。

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质量体系的灵魂,是一个税务机关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来说,“依法治税、优质服务”、“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等都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满足纳税人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均可作为质量方针。

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税务机关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质量目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要清楚明确,要有时间要求。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目标一般可以用一定期间内的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和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变更、撤销数(率)、服务承诺兑现率、纳税人满意率等指标来表示,这些指标反映税收征收管理满足依法治税或优质服务的要求的程度。

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税务机关为行使其职能而建立的内部组织机构及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税务机关普遍有一套现存的较为完善的开展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但为提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应按现代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1)成立健全有力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监督工作。确实无条件成立质量管理部门的单位,可将上述综合性质量管理工作分解到有关的综合性管理部门。

(2)合理分解质量职能。质量职能除上述综合性职能外,还包括策划、控制、改进等职能,对这些职能应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职责。其中,策划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以质量管理部门为主,负责编制质量计划,包括方针、目标和实施计划。控制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改进,即发现不合格,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该项职能应落实到各个部门。对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应落实以下最基本的质量职责:理解和执行质量方针和目标;熟悉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明确本岗位的质量活动和要求;了解相关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积极参与质量改进。

(3)理顺各项质量活动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之间和工作环节之间的接口,确保质量活动的恰当衔接。

4.程序。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只有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质量的主要活动的程序作出规定,才能使各项质量活动能按正确的方法组织实施,并得到适当的控制和验证。典型的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目的和范围:即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及活动所覆盖的领域;②职责:为达到上述目的,由谁来实施此项程序;③实施步骤:按逻辑顺序把实施流程和细节排列出来;④文件:即实施此程序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⑤记录:实施此程序所应制作的质量记录。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应对以下质量活动规定程序:内部沟通、质量体系文件控制、质量记录控制、管理评审、资源管理、过程实现的策划、纳税人要求识别、税收征收管理要求的评审、与纳税人沟通、采购控制、税收征收管理运作控制、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内部质量审核、不合格控制、数据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

5.过程。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质量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为了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税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有哪些过程。过程和程序是密切相关的。质量活动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的,而过程又是通过这些质量活动加上投入的资源来实现的,因此,程序是确保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涉及到纳税人要求识别、评审、标识、质量记录控制等多项质量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的。税务机关现有的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可以分为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减免税管理、发票管理、证明单管理、其他税务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行政处罚、税务稽查等10大类,其中每一大类还可以细分若干个小类。

6.资源。资源是质量体系的物质基础。为实施质量方针并达到质量目标,税务机关应根据上述过程的需要确定资源的需求并提供必需、充分和适宜的基本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施、工作环境等。

(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

在确定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总体结构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质量体系需要控制哪些要素以及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1.管理职责。管理职责是一个纲领性的要素,除前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质量策划。税务机关应对税收征收管理的现有过程、新增过程及专项过程进行策划,识别和确定所需的资源,确定体系持续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质量体系文件。

(2)管理者代表。税务机关应在机关领导中指定一名成员为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质量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

(3)内部沟通。为确保在不同的层次和职能之间就质量体系的过程及其有效性进行沟通,应明确沟通的方法和范围,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内部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会议沟通、内部刊物沟通、文件沟通以及请示汇报等。

(4)文件控制。质量体系需要控制的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类公文。质量管理手册是质量体系最高层次的文件,是对质量体系的概括性描述,为避免其过于繁琐,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活动,一般需要编制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完成活动的方法和步骤作出规定,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质量管理手册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5)质量记录的控制。质量记录是指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满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要求的质量记录,如各类业务申请表、审批表、通知书、批复书、纳税申报表、回执等;另一类是为质量体系要素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的质量记录,如文件收发记录、会议记录、人员培训记录、内部质量审核记录、管理评审记录(计划和报告)、供方评价记录、纳税人投诉记录、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对上述所有质量记录,应制定程序文件,以控制质量记录的制作、标识、保存、检索和处置。

(6)管理评审。税务机关的领导应定期(一般每年不少于一次)对质量体系以及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正式评价,寻求可以实施的改进。

2.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为确保各类人员的工作能力,税务机关应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对各类人员必需的资格、经历和培训水平作出规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通过持续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2)设施。设施管理和控制的范围包括:工作场所和相应的设施;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

(3)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管理包括为确保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管理。

3.产品实现。

(1)实现过程的策划。产品实现是完成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所要求的一组有序的过程和子过程。对前述质量体系结构设计中确定的过程应该进行策划,确定每一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目标、实现过程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所需提供的资源、验证活动和验收准则、证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及税收管理业务的符合性所必需的质量记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如作业指导书。

(2)顾客要求的识别。对纳税人要求的识别包括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纳税人未明确提出但预期的要求以及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的识别。纳税人要求具体是指纳税人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时间性以及支持的要求。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要求一般由直接受理纳税人办税申请的工作人员识别,对纳税人预期的要求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般应在进行质量策划时进行识别。

(3)产品要求的评审。评审就是要确定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要求,它与制造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合同或项目临时评审产品的要求不同,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由于法治的原因需要在质量策划时作统一规定,一般不存在因个别纳税人的要求而改变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求的情况。

(4)顾客沟通。税务机关需要就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信息、业务申请的处理情况、纳税人反馈等内容与纳税人进行沟通,规定沟通的渠道和方法,包括税收宣传、咨询、、接受和处理纳税人投诉、问卷调查等,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5)采购。采购控制的内容包括评价和选择供方、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等。采购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应根据采购产品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对影响较大的计算机采购、发票印制等就要严格控制,对影响较小的零星采购可进行简单的控制。

(6)标识和可追溯性。此要素要求对税收征收管理运作的全过程使用适用的方法标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并针对测量和监控的需要,对过程的状态进行标识,在必要时实现可追溯。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特点,标识的范围和方法主要有:对纳税人以名称、税务登记号进行标识;对文书和票据以名称、印章、日期、类别和编号进行标识;对工作场所以标志牌或示意图的方式进行标识;对过程的状态以办理人员签署的意见为标识。其中,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文书和票据的编号是唯一的,可以满足可追溯性的要求。

(7)顾客财产。对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应该妥善保管,包括对纳税人财产进行标识、验证、保护等。当发生丢失,损坏或者说不适用的情况时应及时通知纳税人,并作出适当处理。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主要有: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扣押的财产;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财产;纳税保证金和发票保证金;调取或代管的纳税人发票;代维报税设备等。

4.测量、分析和改进

(1)顾客满意。此要素要求监控顾客满意和不满意的信息,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纳税人是否满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实施必要的改进。

(2)内部审核。根据此要素的要求,税务机关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一般每年不少于2次),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为此,应制定内部审核程序,规定实施审核、确保审核独立性、记录结果并向管理层报告的职责和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需的实现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税务机关可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的方法对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管理层负责对整个单位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另外,税收执法检查,也不失为一种监控过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好方法。

(4)产品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测量和监控,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税务机关可采取以下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测量和监控。

——自我检查。税收征收管理各环节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采取边操作边复核的方法进行自我检查,核对有关文书、票据,确保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符合要求。在自我检查活动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和交付。

——税收执法检查。税务机关可定期组织税收执法检查,测量和监控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是否符合要求。

(5)不合格控制。此要素要求识别和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识别不合格的途径主要有: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自查时发现不合格;不定期现场抽查发现不合格,税收执法检查发现不合格;内部审核发现不合格。对以上各种途径识别的不合格应在程序文件中规定纠正以及对纠正结果进行验证的职责和要求。

(6)数据分析。此要素要求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改进。税务机关可以对来自测量和监控活动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纳税人满意率、服务承诺兑现率、不合格在部门和业务中的分布率以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增减率等。通过分析确定质量改进的重点和范围。

(7)纠正和预防措施。对发现的不合格,除对不合格本身进行纠正外,还应分析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一原因,以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而对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可能出现不合格的隐患(即潜在的不合格),则应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税务机关应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规定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和实施所需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验证所采取的措施有效性等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确定了以上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后,即可据此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并组织实施。

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实证分析

深圳市蛇口征收分局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他们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按照ISO9002:1994和ISO/FDIS9001:2000标准的要求结合分局的业务工作特点精心设计了涵盖所有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编制了包括质量管理手册、16个程序文件和47个作业指导书在内的近30万字的质量体系文件,详细规定了分局42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以及为保证业务工作质量所必需的其他工作的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2000年9月底,该分局的质量体系通过了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成为我国第一家同时通过ISO9002:1994和ISO/FDIS9001:2000标准认证审核的税务机关,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税务机关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控制、高效运转、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变革

该分局将ISO质量管理模式引入税收征管工作后,一方面规范了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职责,理顺了内部管理关系,使机关的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各个工作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满足了管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要求,克服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基础管理弱化、内部协调不畅等问题,明确了职责、规范了程序、改进了管理。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已初步确立。

(二)确立了“职责明确”、“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税收业务管理新模式,依法治税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该分局的管理体系综合考虑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紧密相关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要求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验证要求,建立了一套预防和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机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税收征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随意性较大等老大难问题,带来了依法治税工作的新面貌。

(三)树立和实践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大丰富了税收服务的内涵,改善了税务机关的形象

该分局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在转变服务观念、配备服务设施、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与纳税人沟通、建立纳税人满意度评定制度、处理纳税人投诉、服务质量的改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税收服务更加贴近纳税人,税收服务的能力极大提高。当出现电脑故障时办税大厅就悬挂“电脑故障、暂停办公”指示牌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暂时改用手工办税。税收服务的内涵被大大地丰富,税务机关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四)ISO9000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了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制度化管理落到实处

该分局建立了一支由15名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内部审核员队伍,一般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审核,对所有科室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认真的符合性审核,对不符合文件规定的工作和做法要开具不合格报告,并确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另外,认证机构每年还将对该分局进行一次符合性监督审核,若不能通过审核,将被吊销证书,这也就迫使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执行管理文件和制度。这种内外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大大强化了制度的贯彻执行,真正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第10篇

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着重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加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效益审计力度,做优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使审计工作在规范财经秩序,监督权力运行,强化廉政建设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优化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

在审计目标上,坚持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促进国家重大政策的落实和完善为主要任务。在项目安排上,本着协调一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质量的原则。在审计内容上,继续坚持以预算执行审计、民生项目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领域。在审计方式上,加大效益审计,强化审计调查,把握审计重点。在项目实施上,办公室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业务科室要统筹安排,确保按时按质完成计划项目。

全年审计项目计划共计22项,具体情况如下:

一、预算执行审计2项(市定)

总体目标:监督财税等部门认真执行政策法规,促进强化和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㈠审计财政部门具体组织20*年度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土地专项资金及省、市转移支付资金为必审内容

围绕规范预算管理和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审查财政部门预算收入的完成情况和预算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在关注一般预算、基金预算的基础上,对政府负债及土地出让金和其他各种专项资金(基金)组成的政府性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查财政编制和执行预算是否规范,批复预算、专项补助上下级结算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及时、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等问题;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是否合理,政策依据是否充分;加大支出结构分析,重点对预算超收、支出、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审计;对省、市、县安排的专项资金或项目进行延伸审计,以促进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对非税收入管理情况的审计,分析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建议。

㈡审计税收管理情况

以规范税收征收管理为目标,重点检查揭露人为调节税收收入,超越权限、违反国家统一规定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超越规定的提退范围、用办理退库的方式调节收入等严重违规行为;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和检查,加强对退税资金后续使用的跟踪问效;审查税务部门代收、代征各项基金的情况。对税收计划执行的有效性、税收计划完成的真实性及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情况进行延伸审计。

二、民生项目资金审计7项

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将审计重点放在事关民生的项目,注重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突出对社会关心、群众关切、领导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及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金的审计。关注这些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安全、完整,并重点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今年将对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财政资金和国债资金)、农村民居抗震加固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审计。

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6项

加大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积极探索审计机关审计和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审计等多种审计实施操作模式,注重审计的深度,积极开展投资效益评价。2009年将对*、*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工程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项)进行审计。

四、财政财务收支审计1项

根据省审计厅委托,对*县地方税务局20*年至20*年度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第11篇

新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衔接规定

日前,财政部了《关于印发新旧有关衔接规定的通知》,对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单科成绩有效期过渡和免试等政策的衔接做了详细的规定。《通知》明确规定会计从业资格各考试科目应当一次性通过。凡在2013年7月1日前,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单科成绩合格有效期或长期有效政策的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过渡政策,允许已取得单科合格成绩的考生有不超过1次机会只报考未通过的考试科目,但过渡政策的截止日期不应晚于2014年12月31日。

审计

为落实《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进一步做强做大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鼓励扶持项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进一步做强做大若干政策措施奖励资金申报办法》。办法适用于《支持措施》中涉及的会费返还、资金奖励、专项资助等扶持措施的申报,具体包括承接大型银行保险公司年报审计业务、多元化经营、走出去、形成会计服务产业集群4个重点方向。比如对于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年报审计客户,并且其同类客户数量保持同步净增的事务所,经申请认定,其来自于上述新增客户年报审计业务收入上交中注协的会费,3年内给予其50%的返还。

中注协要求抵制上市公司购买审计意见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近日约谈了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要求:事务所应当高度重视新承接项目的风险管控,一是要完善事务所的业务承接流程;二是要加强项目工时管理和成本控制;三是在审计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四是充分考虑管理层由于业绩压力或避免退市导致舞弊的可能性,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抵制上市公司购买审计意见的倾向;五是要实施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充分评估以前年度财务报表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对本期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存在可能对本期财务报表重大影响的错报;六是要恰当应对收入、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关联方交易等高风险领域,关注异常重大交易和疑难特殊事项,妥善处理各种意见分歧。

税收

国家税务总局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下发《关于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避免多头、交叉重复税务检查和重达税收执法。统筹安排对纳税人的各种检查。意见明确,各级税务机关要推进办税公开,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推行阳光行政,坚持以公开为原则。意见要求,推进减负提效,降低纳税人办税成本。本着方便纳税人的原则,大力清理税务行政审批项目,税务部门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审批项目。意见还提出,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

《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公布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公布《税收票证管理办法》。重新界定了税收票证的定义,税收票证是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依照法律法规,代征代售人按照委托协议,征收税款、基金、费、滞纳金和罚没款等各项收入的过程中,开具的收款、退款和缴库凭证。办法增设了税收完税证明作为新的证明类票种,明确“税收完税证明是税务机关为证明纳税人已经缴纳税款或者已经退还纳税人税款而开具的纸质税收票证’:税收完税证明各税种通用样式全国统一。办法2014年1月1日起实施。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税收执法督察规则》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税收执法督察规则》。与《税收执法检查规则》相比,规则主要有七大变化:一是用税收执法督察取代税收执法检查;二是明确了督察内审部门代表本级税务机关组织实施执法督察的法定地位;三是突出执法督察行政监督特性,以及自上而下进行层级监督、专门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四是与信息管税的税收管理模式相适应,增加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执法督察工作的相关内容;五是规定了执法督察的具体形式。六是补充完善了实施执法督察的一些程序性规定;七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执法督察结论性文书的种类。规则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金融

银监会警示九大行业五类企业贷款风险

银监会日前下发《2013年大型银行监管工作要点》,要求大型银行特别关注与经济周期变化密切相关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及五类重点企业的风险暴露,具体包括房地产、工程机械、钢铁、风电设备、光伏等九大行业,以及快速多元扩张型、集团关联复杂型、多头举债借款型、高财务杠杆型、私募基金包装型等五类企业。专家表示房地产、企业集群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总额或达三、四十万亿元,集中度高、影响面大。银行人士指出,目前各家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产能过剩、落后产能及节能减排控制行业授信权限已经上收至总行。

证监会明确非上市公司股票公开转让事宜

证监会于3月19日公告,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申请股票公开转让、定向发行审核的有关事宜予以明魂公告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证监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地点设行政许可受理窗口,专门受理非上市公众公司申请股票公开转让、定向发行的申请;二是申请材料应符合《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申请文件》等有关规定的要习之,证监会依法接收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并出具申请材料接收凭证和受理通知书;三是证监会依法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或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受理窗口将证监会核准文件送达申请人及相关单位。

上交所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融券相关问题

上海证券交易所3月18日《关于上市公司限售股份、解除限售存量股份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相关问题的通知》,规范上市公司限售股份、解除限售存量股份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情形。通知明确,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的,不得融券卖出该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持有上市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不得开展以该公司股票为标的证券的融资融券交易。通知强调,上交所会员在向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服务时,应当要求投资者向会员申报其持有限售股份、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情况,以及是否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相关信息。会员应当对投资者的申报情况进行核实,并进行相应的前端控制。

国际

PCAOB批评普华永道质量控制不严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PCAOB)3月8日批评普华永道,认为它的质量控制不严,为保障审计质量所做的工作还不够。PCAOB公开批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十分罕见。PCAOB详细指出了普华永道对其审计师的疏于监管:普华永道对一些审计人员没有充分监管,在工作旺季对部分合伙人的工作量不检查;在审计流程中,审计人员没有质疑企业管理者的报告,出现问题后企业管理者说什么就信什么;审计团队过分依赖审计师的“审计知识和经验积累”而轻视新证据;在公允价值之类的复杂审计项目中,即使公司管理者的陈述与公司历史业绩或审计文件中的其它证据不相符,审计师也没有进行质询。

塞浦路斯达成临时求助协议

塞浦路斯3月25日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央行和欧盟委员会达成救助协议草案,不对塞浦路斯各银行的存款征税,该国第二大银行Laiki Bank将被关闭,第一大银行塞浦路斯银行的大型储户将承受巨额损失。按照协议概要,账户存款低于10万欧元的储户将不会受到影响,Laiki中存款超过这一规模的储户将被大幅减记。塞浦路斯银行大额存款的损失尚未决定,但比例可能高达40%。据相关数据显示,塞浦路斯银行系统37.1万储户中有36.1万储户存款规模都低于10万欧元,只有1万储户超10万欧元而这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富人。

政策法规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指导目录公布

第12篇

关键词:纳税会计税务审计影响

一、纳税会计相关概述

现如今在西方现代会计体系之中,财务会计、税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支柱,也是构成企业体系的基础,在税务会计改革之中也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现代企业会计体系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与演变,并且还紧跟西方几大支柱发展而发展。实务显示,纳税会计不仅有会计的一般属性,即对涉税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确定、计量、核算,确保企业决策的合理性;同时还有较为特殊的一面,即纳税筹划,所以纳税会计职能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基本职能以及特殊职能。如果就纳税会计特殊职能进行分析的话,借助于有效的纳税筹划活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就能进一步节约企业纳税成本,促使企业纳税会计决策地位得以有效提升。

二、纳税会计对税务审计的影响

(一)纳税会计能够提高税务审计效率

纳税会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大多会由财务会计对独立业务之中的涉税业务进行分开核算,之后再由其他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运行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纳税工作的实施都不是集中展开的,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再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也就直接限制了业务的开展与阔时。现如今,在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核算的时候,大多是由劳资人员进行负责,具体而言就是按照相关规定来对员工工资进行计算,之后再由会计人员进行审核。其中,个人所得税一般主要指的是从当月工资中将社会保险等费用扣除之后,将个人所得税提出;其次,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对员工奖金进行计算,而且也同样是采用上述方式进行计算,只不过都具有独立的依据。

(二)纳税会计提高了税务审计的吸引力

税务审计本就相当于税务稽查员的定位,其主要职责就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涉税业进行检查,具体的检查内容主要包含了企业是否有按照税法相关要求运行与操作,以此来判定企业是否存在违法操作行为,最大程度确保税收的安全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税务审计工作离不开企业内部数据的支持,做好这一项工作能够更好地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让企业市场竞争力得以有效提升。由此可见,税务审计工作本就能够让企业经营决策和市场经济发展保持一致性,这也就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更为全面的进步,而纳税会计的存在则能够进一步提高税务审计的吸引力,让其价值得以更为良好的发挥。

(三)纳税会计下税务审计面临的挑战

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纳税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也都在发展过程中构建出了专门的纳税机构,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纳税工作进行管理,可是纳税会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税务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纳税会计下相关人员专业素质与工作技能需要得到有效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暂开税务审计工作;其次,纳税会计职能多样化特征也需要税务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纳税筹划方式,借助于有效的方式来展开税务审计,更加全面的理解纳税会计工作内容,这样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最后,纳税筹划工作本就要修更加的具体且全面,所以在税务审计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这一点,不然的话也就无法保障这一项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