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力资源与社会

人力资源与社会

时间:2023-06-01 08:5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力资源与社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力资源与社会

第1篇

关键词 社会保险 人力资源 管理 作用

一、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将人力和物力相结合进行合理、科学的培训、组织和调配,通过这样调配,使得人力与物力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保证人力和物力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而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而以保险形式运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对因丧生劳动力或劳动机会而导致了不能从事劳动提供物质救助或相应的其他形式的补偿,从而在保证劳动者至少能维持基本生活。社会保险不仅对企业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它在整个经济社会中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

二、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社会保险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经济制度,通常它由五个子项目组成: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在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建立一个合理规范的社会保险体系不仅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而且还能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保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能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具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激励的作用

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该是将企业的保险福利和企业员工的生产情况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劳动者的在企业的地位和被认同感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预防和消除劳动者的顾虑和后顾之忧,使得劳动者全身性的投入到企业生产中。

(二)社会保险能够很好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保险作为一种保障的经济制度,给予企业职工一个安全保障,给劳动者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企业的员工就有很大的积极性和自我责任感。另外,在适当的时候,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法律范围内调整工资收入和保障基数,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更好的满足于服务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社会保险有利于稳定人力资源的建设

社会保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长期支付计划[3]。这些保险是企业职工在为企业服务中所以所创造的一部分,并且在其退休时候才能够得到相应报酬。如果企业于职工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的话,那么也意味着社会保险也将随之中断,这样职工可能无法享受社会福利。对于企业的职工来说,这都是要慎重考虑的,这有利于保证企业队伍的稳定。

三、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社会保险制度来说,主要是以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建立制度体系,这些体系结构也建立不久,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的研究与探讨。

(一)社会保险的整体战略考虑不周全

在大部分的企业,开始制定这个社会保险制度的时候,就没有经过很好的调研和分析,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考虑,而且直接借用西方或挪用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来实施。同时,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及管理者对社会保险认识也不正确,在对待社会保险的问题时候,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和职工的长远利益。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做到人性化的管理,同时也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素质不高

在一些传统的老企业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不具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格,不具备相应的素质。在具体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认识和价值取向都不足。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缺乏社会保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对具体的实施过程也就不能够正确的操作和运行。必能会对企业和职工的带来损害,造成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低下,无法保障企业或职工的切身利益。

(三)社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执法不规范

一些企业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不按国家劳动法的要求为职工缴纳保险费用,或挪用保险经费。即使在一些国有企业也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

四、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改进的地方

(一)改变企业的社会保险运用模式

企业在制定或实施社会保险过程中,应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结合社会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社会保险的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职责分明,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错误观念和价值取向,做到“以人为本”。改变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完善职工薪酬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做到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突出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势和作用。

(二)规范企业社会保险的服务程序

企业应该按照国家相关分法律法规,在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实施完善的办理手续和程序。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做到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及时和如实的为员工缴纳企业应该承担的缴费。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深入仔细的进行调研和研究,要求全面对工作进行分析和规划。将企业的各个因素加以考虑,做到各个个体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保险体系具备完整性、关联性等,从而使社会保险的效益达到最大,满足企业和职工的需求。

五、总结与展望

社会和企业要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化的发展,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的因素,将企业利益和职工的利益结合起来考虑,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证社会保险的健康实施与发展,让企业和职工在发展中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冰艳.社会保险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与挑战[J].中国国情国力,2009,(03):54-56

第2篇

1.1基本设施设备落后因为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档案管理的数量大,所以工作量也比较大。在工作量大的前提之下,相关的设施设备也没有跟上,明显硬件投入不足,使得很多工作环节出现问题,出现了归档不及时、归档混乱,甚至归档错误或丢失的现象。再加上因为档案管理室的分散,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也没办法集中。每个档案室都配备同样的设施设备,所以出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了资源。还有一部分的部门因为没有专门的档案存放室,就直接把档案放在了日常办公的办公室内,档案未得到合理管理,则易被损坏或是污染,从而造成档案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1.2数据库缺乏统一规范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由手工信息检索转变为了计算机辅助检索,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库由于各种原因,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所以研发的软件通用性极差,人为地增加了系统间联网困难。而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档案管理系统并没有实现数字信息化,所以每次调档时都需要经过计算机对档案目录进行检索后,然后才能去库房调档给使用者,这样不利于调档工作的开展。

1.3档案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具有公共服务性,其工作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档案管理工作极其重要,档案管理人员也应具备相当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档案管理人员呈现出人手不足、工作量大、专业性不强的特点,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需要细心,而人手不足加上工作量庞大使得工作人员相当疲劳,在疲劳的状态下工作会使出错率增加。专业性不强,使得档案归档工作准确性不高,从而导致档案归档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档案管理工作也没有系统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相配合,所以导致部门之间沟通成问题、档案归档不及时等问题,给档案管理工作加重了负担,进而造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表现出混乱的局面。

2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2.1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发展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克服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研究出统一的档案管理工作管理方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应与其他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联合开展,以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系统布局。统一档案管理发展规划还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所以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宣传和建设,从而加强公众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争取领导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的重视,并且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而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手不足、资金匮乏等问题。

2.2完善档案管理的物质条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从改善环境,配备必要的设备入手。首先,可以实行办公、档案库、阅览室分开设置的方式,在档案存放库放置空调、抽湿器、温湿度测试仪等仪器,同时,采取防火、防潮、防虫等措施,使档案存放环境满足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2.3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档案是一类较为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社会各方面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其内容涉及到科技、经济、教学、实验、生产等各领域,因此,对档案管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制,能显著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就也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应归档的电子文档或者文本文档要对其生成方式、传递方式、保管方式进行研究;②档案管理系统内部的各项工作要标准化;③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处理、存贮结构要标准化。

2.4完善档案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是做好目标管理的基础。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在人员的调配上,一定要配备充足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不外聘兼职人员,不实行一员多用,档案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档案管理工作,且要明确岗位职责。其次,完善档案制度建设,这是做好档案管理的保证。制度的建设并不能一次性解决,需要根据发展与自己部门的现状不断修改完善。另外,建立奖惩机制也是对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的途径之一,能够在监督管理人员的同时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3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险;整合统一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各行各业越来越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新时期下的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开发人力资源和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成为推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当前电力企业体制改革初显成效,但也随之引发了一些问题与矛盾,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管理之间的矛盾等。

人力资源,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等管理计划,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淘汰一些冗员,以优化人才结构。社会保险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方向,在创新中寻发展,大力开拓和创新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它是维护职工团队稳定和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电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健康发展,实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管理的整合统一是时展使然。

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力企业供电规模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企业亟待补充和引进更多专业人才,如何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能。为稳定电力企业的生产发展,下面就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冗员严重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电力企业仍沿用计划体制下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定员标准也仍是依照以往的,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劳动力增长持续攀高,导致大量冗员的出现。为了完成任务盲目增员、岗位的频繁调动、走后门靠关系的人员填充等,都是导致电力企业冗员现象严重的原因。

1.2 人员结构不合理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要生产、经营、管理就需要大量人员。但“重技术而轻管理”是很多国有企业的通病,电力企业也不例外,这样一来就使得电力企业内部生产人员多过经营管理人员;另外,新进的年轻职员,多半学历比较高,做管理岗位的多,而生产一线的少,使得生产一线员工面临老龄化严重的问题,电力企业出现人员的引进与企业所需不匹配。

1.3 复合型人才缺乏

在电力企业人才架构中,理工科技术人才多,而经营管理类人才缺乏,关键岗位上的人才稀缺,亟需既通晓生产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这类人才多半可遇而不可求。尽管企业内部会定期组织各种培训,但这些培训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管理理念的目的。

2、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管理是深化企业改革、稳定职工队伍、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险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2.1 管理成本过高

大型电力企业枝繁叶茂,各级管理部门很多,因为管理较为分散,容易导致劳动力冗余,在增加成本的同时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如失业保险管理一般是由专门的劳资部门进行管理,而企业现有的数据库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从而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2.2 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及管理的不到位,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如拖欠员工工资、员工生病医药费不报销、伤残职工的生活无保障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职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削弱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长远角度出发,对企业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2.3 冒领现象多

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度大大不如从前;加之社会保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让一些人有漏洞可钻,如部分退休在外地养老的人员,死亡后不往上通报,且仍冒领养老金和报销医疗费等,这些行为对社会稳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管理的整合统一

3.1 管理理念创新

要搞好人力资源管理,最关键的是创新管理方法。人生来是不同的,所以人力资源也具备差异化的特点,针对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人才,要实行个性化管理。通过针对性的弹性管理及人力资源的整合,实行优胜劣汰的运作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1)企业管理者要清醒的认识到一点:人力资源之于企业的重要性。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主导性,依据企业长远规划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2)充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树立人力资本观念。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对于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有效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电力企业要打造学习型企业,让员工养成边工作边学习的习惯,并定期组织相关技术及业务培训,让员工全面发展,朝着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前进。

3)转变人才管理方式,注重培养人力资源价值链观念。价值链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其中心观点是:为更好的激发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需要对不同人才的价值进行评估和确定,以确保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新时期下,电力企业发展的任务、要求及定位等也有所不同,应根据企业每一阶段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思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积极寻求有效解决方法,以促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科学化运作。企业社会保险管理要紧跟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鼓励员工积极响应与参与,努力推进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迈入新起点和新阶段。

3.2 机制创新

1)绩效机制的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员工关键业绩进行考核,量化指标,与时俱进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员工绩效予以评价。

2)薪酬福利制度的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不同时期,其报酬激励手段也不同,要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创新。就薪酬制度而言,应当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将按劳分配与按管理因素分配相结合的年薪制。福利制度的改革创新,企业福利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年龄及层次的员工需求。企业福利要差异化,在同一企业中,员工的绩效、职务等不同,其享受到的福利政策也是不一样的。企业福利要有激励作用,根据企业员工的发展需求,将企业福利与开发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3)员工开发与培训制度的创新。在人力资源工作中,对员工的培训开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对促进个人成长及企业长远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优化人才结构,为企业发展输入有用人才。

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管理机制,既是维护职工及离退休员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企业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力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引入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机制,实行人尽其才的科学用人制度。在保障企业员工利益的基础上,建设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推动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不懈奋斗!

第4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市场 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bstract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developing fast, and for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ole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direct cause of human resource flows. In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Human resources, transferred from the backwar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Human resources as an important force for economic growth, accelerated shifted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economic development ou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egion causing heavy losses, thus further increasing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esource flows under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environment,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the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for scientific implementation, so that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s development has been driven,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marke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1 人力资源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意义

1.1 人力资源概念界定及特征

在当前人力资源的学术界,谭崇台教授的看法是,人力资源相当于人力资源,其代表着人存在的生产能力;而汪安佑教授的看法是,人力资源实质是关于能够创造财富、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且拥有智力与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一个总称。至于侯书森,则是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区分开来,认为人力资源是在所有人口当中拥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至于人力资本其拥有的财富创造的体力与脑力。

第一,如果劳动者为人力资源,那么相比于生产工具或者是劳动对象自然有区别,相当于是特别的能动物质的存在,而如果和其他的物质资源进行比较,他的特别之处也在于能够将再生或者是劳动力与劳动能力的再生实现。

第二,因为拥有能动性,是以在被开发期间,人力资源与别的自然资源是不一样的,其地位十分被动,并且可以以外部条件为基础有目的地完成活动方向的选择。

第三,在开发与使用的过程当中,人力资源具有统一性。在使用其他资源时,相当于是消耗,但是人力资源其使用过程也是在持续开发。用干电池比喻的话就是,前面的时间是在学习进行专业学习相当于干电池,而参加工作之后则是干电池放电放光的时刻,后半段的不断开发才是增值的根本。

第四,对于人力资源而言,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会被不停消耗,但是在这个期间也会不停得到提升,是以其收益是拥有持续性的,当补偿与提升之后,其收益增值会可以有比较长的时间持续。

1.2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西方的经济学家在对不同国家之间增长率的差异进行说明的时候,将余值增长率发现了。第一次进行物质与人力资本区分的舒尔茨,让人力资本投资将余值增长涵盖在内,也让经济发展当中人力资本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不少的经济学家都研究了经济增长里面人力资本所发挥的作用,譬如说罗默的知识外溢长期增长模式以及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拿斯托克的新产品引进的模式来说,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的特点。尤其是阿温的有限增长模式更是促进了人力资本的提升,为了使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利用率并且使其受到合理的配置,然而这种配置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借助于其的积累,它更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存在。对于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2 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1)为了将人力资源市场的统一规范建立起来,为了让健全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起来都提出了要求,这也让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有了新的活力。

(2)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为城乡的人力资源的分配进行了有效的决策,为了从公众的角度,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才在市场中流动的有效性,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协助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公共服务建设做出贡献。

(3)在现代市场制度的执行之下,政府以及国务院对于市场的工作也进行了紧密的配合,主要是将过去传统的劳动力市场进行改造,并且将其中效率低下的劳动人事部门进行合并,以提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并且加强市场机制的确立。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其统一完善的支撑,都对人力资源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4)为了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人力资源市场原有的发展作为基础进行了逐步的建立与完善,并且为有效的经营服务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极为优越的条件。

3 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体制差异颇为明显。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从城乡上,还是从地区上来说,都存在明显的市场差异,其人才的分配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不利于我国人才市场的构建,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及配置。

(2)公共就业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功能不够强、方式过于粗放而手段单一、质量偏低等都是在公共就业以及经营体系里面普遍存在的显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就业与人力资源的配置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以及就业服务的高效性。

(3)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不足。从当前我国监管部门对于人力资源的监督上,明显具有监管不力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监管部门的人员存在一定的玩忽职守的现象,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出现漏洞,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即使监管到位,其执法的力度以及手段也存在严重的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4 解决方案

(1)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有效的规划。为了加强人才市场发展的统一性,需要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市场进行改革,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路径及其最终的目标。并且在政府的协助下,制定主要的发展思路,便于各地按照当地的建设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改革。

(2)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对于就业工进行明确规划以及加强对于公共就业服务的管理可以推进就业工作的执行。并且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也可以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更可以组织在不同地区中的城乡管理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的开展,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健全与覆盖,社会职业供求信息的收集,劳动者免费服务制度的落实,对于当前就业中的困难人员的利益进行保障,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定时某些就业信息,可以加强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管理,提升社会的就业率,实现对于群体的整体服务。

(3)统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项信息。为了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体系,并且加强对于结业信息的统计工作,就需要相关的就业人员实现对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的整理。使得社会上缺乏就业渠道的人能够及时了解到有效的就业信息,最终促进社会的就业。整理人力资源的服务信息还可以加强市场的供需环节,减少市场在供需中出现的矛盾。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不断实现对于就业信息的有效整理,以及加强政府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政府对于人才资源的有效分配。

(4)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大学毕业生每年都有很多,而留国工作的博硕士生却不多且高级技工也越来越缺乏,导致这样情况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才机制的灵活性以及工资水平都不高。在当下,中国的重点发展在于现代制造业重的车、机、药等,而人才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除了要将一大批的拥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技术的制造业人才培养出来以外,中国也需要能够将一套有效的机制建立起来从而尽可能避免人才流失的情况出现。为此,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①将归国留学的高技术人才引进办法尽快制定出来,可以采用来去自由的原则并且借助于政策与资金的扶持来鼓励创业。对于能够掌握产业先导核心技术以及对产业的经营管理十分精通的人才,应该根据国家相关的规定鼓励生产要素也参与到收益分配中,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对于一些国际知名的企业同行,可以选择高薪聘请的办法,争取能够以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标准让体制创新以及机制创新都得以实现。

②让政府出面促使在汉的各大专院校以及大型的制造业企业之间有更多形式的合作办学,共同完成对于中国制造业基地当中急需的专业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里面进行制造业研究方向的拓展,让产、学、研的一条龙模式得到实现。

③将各大专院校作为基础,让教育职业培训以及不同形式的企业人才培训、组织行业峰会以及技术标准论坛等都开展起来。对企业在生产实践当中进行基础好的青年人才进行挑选并且深造的方法要鼓励,让高级技工培训加快并且生活待遇得到提升,从而让制造业企业的人才基础更加坚实。

5 结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速,而企业管理当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对于人力资源市场的有效监管是对其健康发展的保证,而公共就业以及经营机构也是其健康发展的支持。正确认识人力资源流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发展不平衡的关系,进而将科学人力资源的战略实施,让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得到推动,实现现实意义。

未来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是不可确定的,也要求政府以及服务机构将人力资源的良好市场环境营造出来,从而使其能够健康发展,更对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和清,王守志.劳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2] 刘福成.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

第5篇

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社会公共管理重要作用

(一)稳定就业形势

就业是促进广大群众有效实现自我价值,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我国较为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我国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切实依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积极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覆盖范围十分广泛的群众就业服务平台和培训体系,有效实现和加强了当前岗位需求与就业供给之间的有效对接,缓解了就业形势严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压力和负面影响,从而在不断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生活质量水平的同时,不断促进和保障了我国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促进现代化劳动关系的良性发展

劳动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化的劳动关系建设也逐渐有了新的良性发展,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了劳动双方在劳动关系建立协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有效保证了劳动关系双方的共同权益,从而为不断促进我国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三)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日益建立和完善,在我国全国各地都已经逐渐建设成立了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等十分重要的社会制度,且其所能覆盖的居民面积也越来越广,其保障工作的有效水平也越来越高,因而在我国全国各地的社会保障工作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并为我国社会整体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都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因此,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建设发展,对于我国公共管理事业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以及我国广大国民生活安定幸福的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发展要点

(一)创新思想,转变观念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效用发挥与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进步程度和投入意识具有十分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理应结合当地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通过积极宣传、加强培训等具体方式,解放思想,加强创新和改革,及时摒弃一些陈旧的思想和不合时宜的做法,不断增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在根本上不断推进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发展,深化我国相关保障体系和人事劳动的改革创新,促进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水平及效率不断提升。

(二)落实政策,推进发展

为了不断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以一种相对积极的工作态度,不断发现和解决当前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状况,并通过认真梳理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职能等具体方式,切实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协调和推进我国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加强保障,提高待遇

由于我国具有疆域辽阔、地区环境气候、发展特点差异巨大的特点,从而导致我国不同省市地区的之间发展环境与发展现状都不尽相同,因而在我国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的建设过程当中,理应切实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状态,因地制宜,从而不断促进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在我国资源与社会公共管理系统的实际建设过程当中,理应适当的通过普及和提升参保金额、扩大参保范围、增加保险保障类型等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不断提升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的保障工作范围和质量待遇,从而在不断满足我国广大民众切实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使得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民都能够在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壮大过程当中,切??的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实惠。

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F249.2;G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文字、图表、声像等材料做对应的记录、保管等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资料的收集、征集、整理、保管、编目、检索、编辑、研究、统计汇总与使用等各方面功能的服务。档案管理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基本性工作内容,对于企事业单位与个人的相关工作开展与需求提供服务,维持了社会的基本运作。

一、传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的不足

(一)缺乏劳动保险档案的关注

实际档案管理中,劳动保障档案具有较大的数量积累,在操作上也较为繁杂,对应的档案管理硬件条件较为滞后,甚至部分基层区域无法及时有效的做到相关档案归档,保管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甚至会出现档案遗失,对个人构成较大的困难,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实际服务品质,甚至引发用户投诉等问题。

(二)社会保险档案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社会保险档案具体所关联的范围较广,社保档案因为不同类别被不同部门做对应接管,进而导致多方管理,缺乏统一性,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甚至单个人的档案由多个人分开管理,进而不能达到统一完整的档案信息归档,导致管理上存在更高的难度,给档案使用的企事业单位与个人构成一定困扰。

(三)档案收集不完整

在档案收集整理中会存在资料难以有效整理完全的情况,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中无法有效做到细致全面,进而导致部分资料被遗漏或者损毁,对档案的完整性构成损害,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实际价值,甚至因此引发一定服务纠纷。例如在灵活就业人员或者自由职业者,在参保后档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档或者不能及时有效的归档,进而导致跨年度移交与归档相关工作存在问题,具体资料查询存在困难。或者部分单位为了能够方便的做到治疗查询,相关经办人没有及时的移交相关材料,进而导致具有较高价值的原版材料分散在业务承办部门中,甚至在个人手中。这种做法只是在个人角度或者小范围角度考虑,缺乏全局考量,导致档案存在较多的空缺,影响了档案的全面性管理价值,对后续档案使用造成影响。

(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综合素养

档案管理更多情况下需要人力支持来完成具体的执行工作,如果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与技术缺乏,则会直接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达到规范合理性。在部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单位内,档案管理工作为了依照有关部门要求,成立了专业的部门,完善了相关机构建设,部分部门与人员配合相关工作形成了管理网络。但是这种网络化管理只是表面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功能发挥。产生相关情况有多重原因:首先,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稳定性,部分人员属于兼职或者临时性工作状态,不能长时间稳定性的保持专业对口工作,进而导致工作不积极,档案收集与管理较为散漫,缺乏责任心,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规范的指导,操作较为随意。其次,部分人员缺乏专业意识与技能,简单的认为档案管理只是将资料收集后装订整齐上交给对应档案室就可以,缺乏档案整理规范的了解,同时也不知道上交资料的具体内容与范围,操作较为盲目,缺乏规范的流程要求。同时对于档案的充分利用缺乏自主意识,档案管理流于形式,档案不完整、受损、错漏等情况无法有效避免,无法有效提升其利用价值。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的方法与应用

当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的各种问题主要是人们对档案管理价值、技术、制度规范较为缺乏所致,需要不断的加大人们对档案管理价值的认识,发挥先进科技技术的功效,规范管理制度与流程,培养优质人才,才能有效的做好档案管理与利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一)强化档案规范化意识

要提升领导到基层执行人员的档案管理规范化意识,做好管理工作日常规划与监督检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宣传,提升工作对其价值的认识。对日常所做的档案收集、整理、统计、使用等情况做对应的记录,完善相关管理流程,对于资料的状态与存在位置做有效的了解,做好档案的全程化监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由相关环节工作人员承担对应责任。要完善监督机制,对日常工作做频繁性的考核监督,提升工作人员的谨慎度。

(二)注重人才培养

要注重人才培养,准确的寻找对口人才,不仅在专业上对口,满足实际工作技能所需,同时也需要掌握工作人员心态,积极寻找具有稳定性与长久工作耐心的工作人员。日常做好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培训,同时要做好对应的思想教育,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积极的建立工作创新机制,让工作人员对日常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做有效的反馈,同时征集对应的工作提升改善建议,有效的促使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其所提出的管理意见具有较大的实际价值,避免档案管理工作闭门造车。要多派遣工作人员到档案管理优秀单位学习,学习其技术与整体团队建设的方法,有效的服务于本单位,促进本单位管理更加的科学规范化,同时符合工作人员实际所需,展开人性化管理,促进人才的稳定性,让工作人员对相关工作具有更高的忠诚度。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

要不断地优化信息化建设,促使各部门收集的资料统一上传专业网络系统,促使资料的共享与完善。要完善相关信息化系统与平台建设,提升档案管理的可靠性、安全性、多功能性,达到档案价值的充分挖掘。尤其要注重工作人员对网络化档案管理技术的培养,让工作人员能够有效的应对信息化管理下的多种问题与操作方法,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三、结束语

从国家层面来说,档案管理属于基本工作,可以有效的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对应的人力资源信息保障,同时也是保证社会民生稳定的基本保障内容。从个体角度出发,档案管理则影响着企事业单位个人就业、晋升等相关事宜。当下我国人事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中,相关档案管理的价值也日益凸显,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也日益高科技化,对于工作人员与相关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从而有效的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档案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忠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有效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74.

第7篇

一、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概念分析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会计主要包括人力资本、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源三方面。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相关资料是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要明确掌握人力资源的具体含义。对人力资源所下的定义可以分成两类:其一,从人力资源的载体层面看,人力资源被定义为一定社会范围内具备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其二。从人力(包括知识、技能与体力)的层面看,人力资源被定义为一定社会范围内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创造社会财富能力(包括尚未投入和已经投入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的总和。

2、人力资产。资产的定义:某一行为主体由于曾经的事项或者交易从而控制或者获得的未来可预期的经济利益。根据这一定义,可以总结出资产所应具备的条件:它是因为之前进行的交易形成的,必须有企业控制或者拥有,可以用硬通货(如货币等)进行计量,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是否可以把人力资源划入到资产的范畴以进行核算,是争议最多且需要明确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虽然关于该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论述,但各自表达的侧重点却不同,进而并没有形成共识。在宏观层面上看,一个社会所控制或者拥有的人力资源是否可以作为资产进行记录、计量、报告与确认,仍然是有待商榷的。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的是在人力资源方面投入一定的资本,并使其所形成的价值凝固在人们的身上,主要通过资本投放使劳动者获得新的技能与知识,进而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二)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框架

1、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主体。人力资源会计指的是记录、计量、报告、确认人力资源的数据。那么,所有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的组织、团体都可以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主体。因此这些主体可以是家庭、企事业单位、国家。社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会计是把人力资源看作社会总体经济资源的一部分,以社会的层面作为出发点,将社会作为主体以处理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核算社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总产出与总投入,进而以宏观的视野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控与管理。企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会计是指将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看作主体,进而统计并处理这一主体控制或拥有的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核算人力资源的总产出与总投入并且明确这一资源的权益归属,最终在微观层面实现对企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家庭范畴下人力资源的会计是将家庭看作主体,对其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益与投资活动进行报告、记录、计量、分析、确认和评价。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会计主体相比传统的会计主体变得更为丰富多样了。但是控制或者拥有人力资源的团体或组织并不都是人力资源的会计主体,进而不一定要对其人力资源进行核算。

2、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目的。人力资源会计所追求的普遍性目标是提供有关人力资源配置的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于社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会计而言,其具体的目标是通过给相关部门提供有关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信息,使这些部门能够在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做出更为合理、正确的决策,以实现社会整体人力资源方面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对于企业范畴下人力资源的会计而言,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满足企业决策管理部门对于人力资源相关数据的需求,以做出更为正确、合理的决策;满足企业相关各方对于人力资源数据的需求;调动企业员工的能动性与积极性等。

3、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对象。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对象是人力资源价值的运动。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源价值的运动包括价值运动的起点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如离职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获得成本等)以及价值运动的终点同这些投入相应的产出(如人力资源的价值增量、相关企业的盈余价值以及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两方面。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阐述

人力资源的成本是以一般成本概念为基础与起点而推演形成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指的是重置或者获得人员而形成的费用支出,其包括获得人力资源的成本以及重置人力资源的成本。其中获得人力资源的成本指的是为开发、取得人力资源所耗费的成本,一般包括招聘、选拔、录用、在职培训与定向培训所形成的成本;而重置人力资源的成本指的是重新设置人力资源分配所形成的成本。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构建

1、获得人力资源的成本。获得人力资源的成本指的是企业在招录新员工的阶段所生成的各种成本。包括招聘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以及安置成本。招聘成本是由于企业为了确定其所需人力资源的具体来源、为招募人才通过各种渠道所的招聘信息、为吸引人才在软、硬件打造上所所花费的资金等成本。这些成本、费用的主要支出包括企业负责招聘人员的薪酬,招聘阶段所形成的招待费、差旅费、手续费、会议洽谈费等其他形式的管理费用支出。选择成本是由于企业要对应聘人员展开挑选、考核、评价等活动所生成的成本。其主要包括处理应聘者相关材料和初步面谈等所耗费的费用,对初选通过者进行更为深入地测试与面谈所支出的费用,对条件达标者展开调查、组织答辩所形成的费用以及后期的体检费用支出等成本。录用成本指的是企业在所有应聘的人员中选择出条件达标者,继而将其录用为正式的企业员工的过程所生成的成本。包括录用手续、前期新员工的食宿安排等费用支出。安置成本指的是企业将新员工安排到某一确定岗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本。其主要包括为安置新员工企业所支出的临时性生活补助、行政管理费、交通费以及向特地引进人才所发放的补助、补贴等。

2、开发人力资源的成本。开发人力资源成本的形成是因为企业要对新录用的员工展开业务培训与指导,已达到企业与岗位对员工的相应要求而支出的费用成本。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与知识水平,故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本实际是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投资。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本主要包括脱产培训的成本、在职培训的成本以及定向成本等。

3、使用人力资源的成本。使用人力资源的成本指的是在使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为恢复或补偿人员脑力与体力而形成的间接或者直接的成本。使用人力资源的成本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权益主体因被企业运用这一权益而从企业获得的回报补偿,这是人力资源在价值互换中的体现。主要包括调剂成本、奖励成本与维持成本。

4、企业员工离职所形成的成本。企业员工离职所形成的成本指的是由于员工从企业主动离职或者被辞退而是企业所付出的代价或蒙受的损失,如空职成本、安置费等。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核算

1、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即实际成本法或者原始成本法。其是以企业使用、获得以及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实际的支出来对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计量的核算方法,反映了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实际的成本。这一方法因易于理解而被人们广泛使用。

2、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在即时的物价水平下企业为重新获得当下所控制或者拥有的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员工所必须支出的所有费用作为企业当下人力资源成本的一种核算的方法。其反映了企业为开发和获得当下所控制或者拥有的人力资源而耗费成本的实际价值。

三、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分析

(一)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概念

我国的相关研究人员给人力资源的价值会计所下的定义为:人力资源的价值会计是指将人看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组织资源,进而对其价值开展报告与计量的程序。其目标是借助人力资源能够创造利益的能力以反映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现状与质量,为企业管理者与外部利益关联集团提供较为完整全面的决策信息。从这一概念去认识、理解人力资源的价值以及人力资源的价值会计的时候,应注意到下列几点:这里所说的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报告与计量,能够以人力资源所具备的创造能力反映出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向各决策者提供有关人力资源价值更为全面的信息。在统计人力资源的价值的过程中应对其未来能够创造多大新价值量的能力进行预估、计量。所以在提起人力资源的价值会计时,应明确指出需要计量的价值应是人力资源在未来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

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的方法主要包括非货币计量法与货币计量法连中方法。以货币计量法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指以货币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计量。以非货币计量法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指以非货币的形式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计量,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那些不能直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实践,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趋势,研究如何从“人”这一基本要素出发,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推动企业管理实践走向管理走向“绿色、和谐、以人为本”,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就具备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1 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 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 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 :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悠笠祷蜃橹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 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 ;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M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

4 结语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否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而是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绿色化,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非绿色”“非和谐”的弊病,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力地推动企业转型,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和谐”发展。当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毕竟时间尚短,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光.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化[J]. 管理评论,2003(10):8~10.

第9篇

在我国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市场的重要性,也都根据市场的规矩和特点,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实现最优化的配置,更应该进入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及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实现最优的配置,发挥其人力资源更大的作用。

一、规范市场运行机制,保证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

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转机制是有效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依托对象,我们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下,培育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起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相关规矩和与之相适应的秩序,最终形成全国具有统一规定和秩序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并且加速与人力资源市场相关市场的规则和秩序的建立。从而可以有效的形成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培育、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从而有效实现人才的录用问题、人才的相关就业问题、人才的流动问题、人才的健康发展等各环节都纳入这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中来,实现我国的人力资源可以在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条件下实现最优化的配置。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我国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是由政府来完成的,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分配和调节。现在,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就要改变原来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由政府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为由市场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我国的人力资源进行高效的配置,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做到在宏观层面上,由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而由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分配。具体来说,就是应该努力做好以下点的内容:首先,要改变政府对人才资源市场的宏观管理,坚持人力资源在进行市场化的配置过程中。除了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组织除外,其它的社会组织都应该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并且通过市场公平、高效竞争使人力资源能够获得最合理的配置,充分保障社会主组织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和人才选择企业的自,从而实现社会组织和企业以及人才的自主用工权以及自主择业的权利。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通过加快人力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实现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用人之间的有效流动,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有效流动,从而可以实现人才由’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其次,改革忍耐力资源的准入制度。进一步消除在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因为人力资源的身份、户籍对人才的流动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限制,改革现有的城市户籍制度,实行才人的就业与城市户籍之间相互分离。简化人才落户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减少因为人为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对人才资源流动所造成的各种限制。.再次,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才资源选拔和任用机制。推进对人力资源的社会化和科学化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力资源选拔任用机制,.实行人才的收入与其所完成工作的绩效进行挂钩,不断完善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到企业利益的分配的当中,同分调动起人才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不断去完善和加强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监管机制。

我们进行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另外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人才配置过程中基础性作用。引导我国的人力资源和合理有序的市场下进行流动,并且按照市场的要求对人才进行有效的配置,消除人力资源因为地区之间经济不同所带来的流动障碍,使优秀的人力资源在我国的市场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聪明才干,促进我们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

二、建设市场服务体系,打造人力资源流动的良好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要想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就必须要有优质的市场服务做坚强的后盾,事实证明:一个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让用人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急需的优秀人才,让优秀的人才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找到自己所心仪的企业。可在我国的现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和漏洞,影响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所以我们应该规范我们现有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市场中的人力资源中介企业,通过将企业和人才信息进行高效的相互沟通环就会加快才人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人力资源保障社会化

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最具有时代特色的就是“企业办社会”,往往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型化的社会,企业的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主要是由职工自己所在的企业来进行负担的,结果就造成了企业的负担是越来越重了,企业职工的收入也随之收到了影响。而劳动者在企业当中,处于一个很稳定的状态,人才要想离开企业进行流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不健全的劳动就业制度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给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添加了很多枷锁,阻碍了人力资源在市场中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体现在国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之间的相互流动。但是自从我国改为社会负担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工作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业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但由于社会负责人力资源的养老保障在我们国内实行时间还不是很久,相对于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海之悦着人力资源在市场内的流动,所以我们应努力健全我们国家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保障的社会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充分包括人力资源的失业、人力资源的养老、人力资源的医疗、人力资源的工伤、人力资源的住房保险等五个子系统。目前我们应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进行统一,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伤残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险制度,扩大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范围所涵盖的人群,使其与人力市场要求保持一致。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学院)

第10篇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需求引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面向多样化、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

鼓励创新,提升服务。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开发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

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依法管理,规范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坚持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两手抓,在鼓励发展的同时,保障市场规范运行。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充分保障,市场经营逐步壮大,高端服务业务快速发展,服务社会就业创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明显提升。

――规模逐步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结构更加合理,服务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各类业态发展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服务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诚信服务体系、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监管机制规范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融资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发挥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综合功能。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到2020年,重点培育形成20家左右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二)增强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能力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理论、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丰富服务渠道和服务模式。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建设,鼓励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结合。培育服务需求,鼓励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进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和购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鼓励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三)培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

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人力资源服务商标,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选本地区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类和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等级认证工作。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服务产品推介等活动,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广平台。

(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依托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创新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形成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枢纽型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加强园区建设,完善和落实产业园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发挥园区培育、孵化、展示、交易功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加强园区管理,制定完善园区管理办法。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五)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将其纳入相关人才计划和人才引进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研修培训,依托著名高校、跨国公司,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和相关服务领域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

(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

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许可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探索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等制度。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诚信管理制度。加快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包括基础术语、机构评价、服务规范、人员资质、服务技术在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标准体系。鼓励各地和行业协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新兴业态标准的研究工作。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充分利用信息跟踪、市场巡查、受理投诉举报等监管手段,加大监管力度。

(七)推进公共服务与经营分离改革

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的管办分离、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公共服务与经营分离。推进政府所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设立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脱钩,鼓励以委托经营、公司性改造、吸引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实体,加快社会化、市场化改制步伐。对具有经营优势的,要注意保持服务品牌,鼓励其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八)夯实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基础

完善行业统计调查制度,逐步建立科学、统一、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覆盖各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库,加强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定期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发展报告,引导行业发展。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功能。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研究通过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生产业创新团队给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也应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探索采取政府股权投入、建立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消除人力资源服务中间环节的重复征税问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总、分机构不在同一县(市),但在同一省(区、市)范围内的,经省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可由总机构汇总申报缴纳增值税。符合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税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增值税。在国务院批准的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内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符合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条件的,经认定后,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市或发行集合信托以及公司债、企业债、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进一步放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提高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本参与程度。

(四)完善政府购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策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将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人力资源服务交给社会力量。要稳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研究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明确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要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各项制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监督检查和科学评估。

(五)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公平稳定、透明高效、监管有力、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合作。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第11篇

为更清楚地论述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机理,先对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等几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辨析。

1.资源

何为资源?《辞海》的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资源是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显然,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

综上所述,资源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矿产、海洋、石油、人力、信息等。

企业中,资源可概括为所有用来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工具、条件和环境的总称。在形式上,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

2.资本

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价值,是资产的价值形态。在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一种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从资本的自然属性角度指出,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

实践中,资本是就投资相联系的。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资本与流量核算相联系,但它同时又是投资活动的沉淀或累计的结果,因此其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

虽然上述表述不同,但都表明,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数量上应等于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

3.人力资源和与人相关的资本

通过资源和资本概念的分析,与人相关的资本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区别清晰可见。人力资源是整个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不仅包括已得到相当开发的人力资源,即经过相当教育或培训开发的知识型员工,也包括未得到开发或开发很少的人力资源,即从事体力型或简单辅工作的劳动者;不仅包括愿意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人力资源,也包括不愿投入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员工人力资源。与此相对,与人相关的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方法的总称(魏杰,2002)[1]。从数量上来看,前者是潜在的、静态的总值,后者是现实的、动态的部分数值。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决定了与人相关的资本在数量上很难达到人力资源的水平。人力资源是潜在的与人相关的资本,对其能否成功动员和开发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与物质资源不同,人力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不仅取决于企业,还要受到资源所有者――员工影响的。所以,物质资源全部投入生产是较容易实现的,而投入生产中的人力资源和企业保有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很难等同的。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以减少人力资源的隐性流失,增加可投入生产中的与人相关的资本。

二、人力资源资本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

会计学中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定义为企业人力资源支出成本记作资产的办法,并认为其经过确认、计量和记录的数值即为企业的人力资本。以下图示之,可更清楚地发现该定义所持有的逻辑。

人力资源相关支出成本

人力资源资本化

人力资本(报表中的资产)

图1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

确认、计量和记录

传统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认为,人力资源资本化之后结果必然是人力资本。然而,从上文对几个概念的辩析中,发现与人相关的资本并不能等完全同于人力资本。因此,要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关系进行必要的修正。

资源和资本关系表明,资本是资源投入和动员的结果,即资源资本化结果。对于人力资源来说,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增加可投入和被动员人力资源的过程,亦即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强化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人力资源能动性,减少出工不出力的人力资源隐性流失现象,实现与人相关资本最大化的过程。因此,修正后的人力资源会计逻辑可用下图来表示。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资本化

与人相关的资本

2.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

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将人力资源的相关投资性支出,通过一定规则转化为与人相关资本的过程

。实践中表现为,企业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静态的、潜在的人力资源“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资本,从而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激活”人力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培训、薪酬、参与机制和绩效管理等4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例,作简要论述:

(1)培训是一种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的过程,其产出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加强组织的凝聚力。企业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需要企业和员工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来适应变化。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培训需求。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人的工作态度、更新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另外,无论是对于组织成员之间,还是员工和组织外部之间,企业培训不仅扩大了交往范围,提高了交往频次,而且还将增强交往的信任程度,建立和加强了相互间合作的基础。

(2)作为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重要工具,科学的薪酬体系对于“激活”人力资源至关重要。在企业中,人才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由追求就业终身饭碗转为追求终身就业能力。然而,人才的频繁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深重危机。企业可通过宽带薪酬将薪酬增长、职务晋升或工作范围变化有机结合,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以及薪酬激励手段多样化,来吸引和保留企业的人才(顾琴轩和郭培方,2004)。

薪酬体系影响着公司内部的组织氛围,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公开的薪酬使员工与管理层,下级与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优化,形成一种信任、坦诚相对的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合理并适用的员工参与机制有利于调整员工之间关系、改善公司内部氛围和留住人才。实践中,员工参与机制包括董事会中的员工股东代表的参与和决策中充分考虑到员工观点等。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更了解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并在参与过程中沟通各自观点,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提高组织内部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员工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拓展员工的视野和工作范围,丰富了个人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员工个人以及组织的技能。

(4)科学的绩效管理将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技能。科学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将作为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以“帮助者”和“支持者”的身份,与员工一起,共同制定绩效目标,共同探讨成功的办法,共同分析实现目标的障碍和困难并排除之,最终实现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在对员工的业务表现进行评估的同时,还要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潜力,告诉他们特长在哪里,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以及某一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应接受的培训。

三、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

经过人力资源管理对静态的人力资源“激活”之后,形成了可直接投入生产中的资本。那么,这些与人相关的资本是什么呢?

科尔曼(1988)认为,资本有三种类型,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三是社会资本。其中,物质资本通过物质变化促进生产的工具创造出来;人力资本通过使人们自身变化,即通过他们以新方式工作的技能和潜质提高而创造出来;社会资本通过使行动更方便的人们间关系发生变化而产生。显然,就这三种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人紧密相联。

作为与人相关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着根本的区别。人力资本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能力,存在于劳动者个体之中;后者表现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2]

1.人力资本:人和物之间

员工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增进生产力,是一种资本,因此舒尔茨将其称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深植在个体,并且无法与个体分割的知识、技能及经验,与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等关系密切。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应等于劳动者自身被投资和动员的资源综合。从微观来说,人力资本可视为凝聚在个体身上的“生产力”,即个体所拥有的“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在组织层面上,员工规模反映了人力资源“量的规定性”,而人力资本更多地反映了组织中各个体人力资源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因此,在组织中,人力资本是可以用来投入,并且期望获得回报的,凝聚在员工身上的劳动能力。

2.社会资本:人和人之间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将影响着人力资本的获得和发挥。

社会资本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遵守的一套非正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群体内的成员按照这一套价值观和规范彼此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它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

不同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也不同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存在于个体之中。社会资本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它通过使行动更方便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而推动生产性活动的开展。

因此,作为存在于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资本,是行动者通过这种社会联系来摄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

对于组织而言,社会资本不仅决定着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而且也影响着人力资本的获得和使用效果。人力资本所体现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常是通过“师徒关系”的传道、授业和解惑中形成并积累。工作分工更需要同事间的密切合作,因而人力资本的使用效果也常受成员间人际关系的影响。也就是说,组织的社会资本会影响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使用。

四、结论

通过对资源和资本、人力资源和与人相关的资本等概念的辩析,本文澄清了人力资源会计的逻辑起点,即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是与人相关的资本,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本。

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过程,亦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培训、薪酬和绩效管理等“激活”人力资源,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的、与人相关的资本。

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结果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前者是劳动者自身拥有的,从外界摄取希缺资源的能力;后者并非自身拥有的,但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可以通过关系来摄取希缺资源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中与人相关的资本应包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需要进行相应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参考文献:

布尔迪厄.资本的形式.载包亚明编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顾琴轩、郭培方.基于人力资本理念的新薪酬论[J].生产力研究,2004(1):168-170.

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编,张慧东等译.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萨缪尔森著,萧琛等译.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魏杰.论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人力资本机制[J].福建论坛,2002(11):32-35.

西奥多.W.舒尔茨,蒋斌、张蘅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者 形象

    0 引言

    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竞争的范围,作为企业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相关影响。那么,实践过程中证明,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砝码,在诸多涉及企业形象的要素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其中的核心与代表,它对外影响企业的形象,对内影响企业的凝聚力。所以,塑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现代企业塑造其社会形象的重大任务之一。

    1 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时间性、实践性、外化性的统一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并不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词汇,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与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加以解释。所以,本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可以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内在综合素养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被企业员工与社会所认知的各方面素质的总和。

    1.1 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一段时间的过程 以实际工作为例,人力资源管理者自上任之初,就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展现其形象,加深企业员工与社会对他们的认识。从另一方面来看,企业员工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认识不断深入,整个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过程,也就是逐渐向本质逼近的过程,随着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这种认识的不断加深,企业员工与社会就会越来越熟知人力资源管理者,既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也就随之塑造而成。

    1.2 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的 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企业员工与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评价,他们经常评价人力资源管理者机敏、干练等等,追溯这些评价的由来,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基础上的,也可以说是实际工作给了人力资源管理者展示其形象的平台。

    1.3 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内在气质的外化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在展现其形象的过程中,衣着、谈吐、肢体形态等充当展示其形象的媒介,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内在气质确是外在形象的最终源泉。虽然可能出现一时一事所产生的形象与实际气质不相符的情况,但从整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气质还是与其形象相一致的。

    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

    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塑造并非一时一刻,而是企业员工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一段时期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综合评价;同时,综合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多重素质的全面体现。

    2.1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学识体现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知识底蕴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学识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才干的象征,博学多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凭借其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从容地处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2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品质是塑造良好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导航仪 人力资源管理者品质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力资源管理者信仰,这里是指把爱岗敬业化作实际行动的信念,只有真正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把这份崇高的热情带入到实际工作中,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造佳绩。其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道德品质,这里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内在修养,也是塑造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决定因素,拥有崇高思想、高尚情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更能令企业员工与社会信服,不会让企业蒙受物质与荣誉上的损失。

    2.3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业绩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评判依据

    从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评价主体来看,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水平。低成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会使员工产生只有付出多于回报的失落感,久而久之,人心就会涣散;另外,社会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评价主体,他们可以通过企业招聘等活动判断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否合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业绩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来说至关重要。

    2.4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是塑造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最终决定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者业绩的高低。极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力可以使员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在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产生满意度与凝聚力,起到有效整合资源的效果;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也体现在企业与社会、政府等部门交往等的其它方面,可以形象的说,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力是企业运转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3 人力资源管理者从自身寻找塑造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的塑造是一套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认识自我,而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自身在员工、企业乃至于整个社会中的形象。

    3.1 提高意识,以有意识的行为点缀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 塑造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第一,时刻注意提高意识。在强化意识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指导工作和生活正确方向的有力保障。第二,人力资源管理者还要时刻树立提升其形象的观念。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应该在繁忙工作细节中注重良好形象的塑造,把提高良好形象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增添良好的业绩。 

    3.2 注重亲和力,用“情”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 为塑造以“情”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信任。员工只有得到了他人的尊重、认同和信任,体会到他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才能在本职工作中最大的展现其价值,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倡导企业管理层多微笑、多表扬,才可以为员工带来尊重和信任的感觉。二是倾听。虽然倾听基层员工的意见会为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带来更大的工作量,但发挥群体智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有效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满意度。

    3.3 加强培训,以“知性美”修饰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 培训不仅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儒雅的气质为其形象增光添彩。

    培训包含许多方面:第一,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企业骨干很可能因为没有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而退化为外行,这无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是致命的威胁,因此专业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拓宽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范围,这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了解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第三,重视对行业内优秀人力资源管理者经验的学习,用有限的经历来应对各种事件最有效的方法是分享他人的经验,从而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够得心应手的解决问题。

    3.4 掌握机会,在机遇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形象 现如今商场如战场,机会问题就能够表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水平,特别是应变能力。在突发事件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有机会提出最佳方案、提升形象。

    参考文献:

    [1]丁雪峰.《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0月.15-33.

    [2]【加】英格丽·张.《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 北京第二版.78-86.

    [3]【日】反町胜夫.《怎样进行形象宣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33-39.

    [4]夏年喜.《世界上最迷人的公关大师》.工商出版社.1997年.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