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时间:2023-06-01 08:5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精神病;高血压;依从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181

在我国部分患者存在对高血压疾病认知率低, 治疗率低的情况, 尤其是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精神病患者疾病本身原因, 自我控制能力低, 治疗依从性差, 且其长期服用精神病类药物, 以至于活动减少、嗜睡, 存在诸多高血压高危因素, 不利于患者精神病及高血压的控制[1]。临床诸多研究提示加强护理干预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提高血压控制的有效性。循证护理自开展以来, 在临床诸多疾病中广泛应用[2], 本文就其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明确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接受治疗患有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4例。所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精神病合并高血压疾病,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脑肾等基础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患者。

1. 2 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向患者提供饮食、睡眠及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配合医生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 做好用药护理、心理护理, 监测患者病情。观察组以循证护理理念施以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提出循证问题: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临床观察, 提出并探讨相关问题。②循证支持: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对其施以健康教育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评估, 进而由专家小组对其施以全面分析和探讨,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③主要措施:a.认知宣教。可藉由专栏、视频录制以及讲座等形式, 为患者进行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 为其解疑, 并竭力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b.应激处理训练。该环节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 对性格、病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予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可让其通过太极、音乐、绘画、散步等方式处理应激。c.用药宣教。告知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 定时、定量的服用抗精神病和降压药的效用, 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与对应的处理方式做介绍和告知。d.自我保护宣教。对患者讲解自我保护知识, 包括在发生恶心、眩晕等不利情况时的处理方式。洗澡时, 可于41℃左右的温水淋浴, 尽可能避免因水温对血压造成不利影响。此外, 服药前后30 min应避免因剧烈运动所致的姿势性低血压。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血压控制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调查所选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在护理前后测量所选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 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1.7%(22/24)、91.7%(22/2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15/24)、66.7%(16/24),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2.10±11.23)、(88.42±4.33)mm Hg

(1 mm Hg=0.133 kPa), 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16.84± 10.45)、(70.52±4.33)mm Hg, 护理后较护理前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容易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事件, 有着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 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精神病患者本身疾病因素, 存在诸多情绪改变、行为异常以及性格的改变, 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面对双重疾病, 更加影响治疗的信心, 加之本身疾病影响的记忆力衰退、行为异常等原因, 不能很好地遵医服药, 对医务人员存在极大的对抗心理, 不利于患者精神疾病及高血压的控制[3]。随着循证护理模式的开展, 近年来诸多关于载各种疾病的应用报道, 提示其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循证护理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以明确其临床价值, 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对24例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 对患者就相关疾病知识、自我保护、用药知识以及血压的监测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宣教及干预, 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的观察组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且血压控制情况较佳。进而提示循证护理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有效性。

总之, 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 可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红艳, 邓仁奎, 王玲, 等.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探讨.医学信息, 2010, 23(6):1375-1376.

[2] 高爱梅, 卢慧兰, 李红, 等.循证护理在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行为干预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2):115-116.

第2篇

【关键词】精神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80-02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但社会上包括精神病人家属在内的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的了解相当欠缺,易造成病人家属对护理和治疗的盲目干预。精神病人由于受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常出现毁物、伤人行为,对其他病人和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威胁。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未经及时纠正往往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采取完善的预防措施,则可有效地防范事故,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健康的护理环境。我们通过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期排除隐患,保障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精神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患者方面

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受其症状影响,往往出现不可预料的冲动行为,如双相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时常伴有易激惹、打人行为,抑郁发作时又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常伴有幻觉、妄想内容,并在幻觉和妄想支配下出现突发伤人、毁物。由于精神病人多数不具有自知力,在由家人强制住院时常与家属和护理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或者采用绝食、吞异物等极端手段抗拒治疗。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期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恢复不全,患者能认识到自己发病时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伤害,但常由此产生负性情绪,担心出院后不能被社会接纳或会被人歧视,因此出现消极行为

1.2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敬业精神欠缺。精神病患者受其病情影响,不能正常沟通交流,且极易对护理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导致部分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产生厌倦情绪,进而消极应对本职工作,出现机械执行医嘱、不认真观察病情、擅离职守等行为,或不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导致发生各种差错事故。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精神科患者治疗不仅仅是简单的服药、输液等,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精神科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尤其对冲动、自伤等突况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处理。精神科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多为资历较浅的年轻护士,对专科知识学习不足,对突况处理的临床经验较少,观察能力及应急能力不足,导致在出现患者冲动伤人、外逃或自伤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1.3医护沟通方面

在精神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在和患者24h不间断接触中,能更有效地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医护之间密切配合方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有医生对患者病情未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不能对患者的潜在冲动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不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导致患者伤人毁物;有时医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对护理人员反映的患者情况不重视,仅凭经验进行治疗,用药过快过猛易导致患者出现恶性综合征或猝死,用药剂量过轻则导致病情迟迟不能控制,增加了科室的安全隐患。

2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2.1提高业务水平,强化专业素质

作为精神专科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护理操作规范,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还要学习精神科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观察力,遵守行为准则,加强对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强化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精神专科护理对象为处于发病期的精神病患者,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精神病患者攻击对象主要为密切接触的护理工作人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护理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敬业精神。

2.2规范护理流程,注重健康宣教

精神科护理工作除常规护理任务外,还包括每班对患者人数的清点、对患者出入院的接诊和交班、24h值班等特殊工作内容。针对精神专科护理内容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规范,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送接诊制度,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操作,如接诊病人时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遵循不同的护理流程规范,可大大减少因业务不熟而导致的意外事故。精神科护理对象在发病期不能听从护理人员指示,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如发药时三查七对,对患者服药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交接班时必须清点人数、检查抢救设备,对患者的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对有潜在冲动、自伤行为的患者重点关注,有意外情况及时联系当班医生进行处理,可有效预防意外事故。

2.3合理调配资源,改善护理环境

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而风险大,且多以女护理人员为主,在工作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情绪极易波动,从而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院方应从减轻护理工作人员压力源的角度考虑,首先要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在岗,然后根据各科室的实际情况结合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灵活安排班次;在周末要适当增加排班,保证工作持续安全进行;对护理人员休息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长时间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针对精神病患者对医务人员怀有畏惧心理的特点,强调医护配合,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重视护理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并积极协助护理人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可相对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促进医护人员交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结语:精神科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住院治疗的全部过程,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分析相关安全隐患,找出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能保障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也能有效地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通过各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进而适应群众对医疗服务的不断增长的要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1]。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2]。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突然发生直接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对患者本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对攻击行为的识别及处理,是精神科医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掌握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近年来精神医学界对攻击行为的分析和护理做多方面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 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类型 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1,3],其中尤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更为常见(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报道。

1.2 攻击行为病人临床特征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3,5],最易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5%-45%,这类病人高度危险,他们常常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其次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而攻击行为发生时,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时表现兴奋、烦躁、情绪不稳、拒绝住院、易激怒、敌意、不合作、治疗医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具有有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2 攻击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 、企图及言语性攻击,如:威胁性言语、辱骂、下流言语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脚相加多见,言语性攻击常常早于人身攻击;其次为日常生活用品、危险物品攻击(如牙刷、口盅、痰盂、扫帚等)[3,5,7]。男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伤人、自伤、毁物、威胁要打要杀、粗言谩骂、猥亵;女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抓对方头发、咬人、踢人、辱骂、啐口水、摔盆碗、泼水等[8,9]。

3 攻击主要对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属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在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7,8,10]。

4 发生攻击行为时间

据统计,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时间多在入院后的1个月内,发生率占90%,入院1周内发生者近半数,入院半个月以内占56.67%,0.5-1个月占41%;入院1个月以上占3.33%,发生攻击行为的具体时间: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 诱导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少独处,闲散无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2]。刘克礼[13]报道过分拥挤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症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14]。此外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如对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15]。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方式不恰当,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说话态度生硬、粗暴或与病人争辩、有意等,环境存在可攻击他人的物品,如扫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应引起精神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提示,病房环境的布置及执行治疗护理时,尽可能宽松一些,需全面考虑安全管理,这样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或至少使攻击行为的模式有所改变。

6 攻击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病人在出现攻击行为前常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怀疑一切,情绪不稳,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7 防范措施

7.1 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此外,创建一个安静、安全、美观、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不安排竞争性的工娱活动,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均是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7.2 全面掌握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17],对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要全面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及时把病人的攻击倾向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7.3 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须知、安全制度、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症状、治疗、预后及预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指导其学会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坚持按医嘱服药及其目的,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等。

7.4“ 以人为本”的人文护理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中,传统的服务观念已不适应,张静怡等[19]所采用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从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为病人创造与家属沟通的机会(电话联系,探望),为病人提供喜爱的食品,为病人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读书活动、演讲、谈心得、书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仪表整理、劳动等,并给予奖励),为病人创造节日的氛围(逢节日到来有问候声及祝福声,并召开公休座谈会议等),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分别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温工作。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务。

7.5 行为干预[20]

要重视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活动及文体训练等。如下棋、打扑克、搞卫生、做操、书法、朗诵等,这样既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对病人的努力和恰当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鼓励病人强化自我,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发挥最大的潜能,培养自己逐渐表达出社会能接受的态度,并给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样。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尽快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人,转移被攻击的对象,应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时称其不备多人快速对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约束前病人告知保护的目的,并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以减少因隔离约束引起病人消极的一面。

7.6 注重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防范措施

加强对各级各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规范,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接触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种相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暴力行为知识学习,进行专业防护训练,掌握各种有效技术,包括言语、行为等综合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21]。

综上所述,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全面了解分析攻击行为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Kaplan HI l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4th ed.Vo1.1, 1985.

[3]张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5]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6]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7]霍桂芹,党伟.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国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铭,高光平.谢小青.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45.

[10]杨颖,刁俊荣.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13]刘克礼.精神病房内拥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2):115.

[14]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3):298-299.

[16]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陈常玉,郭丽,陈维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点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1):67.

[18]丁宝坤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45—149.

[19]张静怡,冯风莲.整体护理对控制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防范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1999,21(9):573-574.

第4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心理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达到预防和减少复发的目的。方法:采用SCL-90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占80%,常见的心理问题为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结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具有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采取有效地护理对策对该组病人巩固疗效、预防和减少复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的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具有不断发展,逐渐加重的趋势,具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因此,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促进康复,防止衰退,是精神科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对60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进行了定式问卷调查,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为在我院经系统药物治疗,目前已处于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5.3±6.4)岁。

1.2 方法:调查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均由患者自评,填表前由医师向患者说明本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并给予统一指导语。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本组缓解期病人SCL-90各项评分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SCL-90各项因子评分中,躯体化、焦虑、敌对、精神病性4个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人经过治疗,病情缓解,逐渐向康复发展,自知力开始恢复,此时,病人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负担是多样的,这与病人的知识水平、职业、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治疗程度密切相关。重症时因缺乏自知力,极少考虑今后的问题,当处于恢复阶段时,病人所面临的问题会从四面袭来,使病人感到疾病对自己生活的威胁,这对病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特别是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认为得精神病是不光彩的,甚至是可耻的。因此,病人往往怕社会对自己的歧视,担心自己是否能恢复正常的工作或学习,长期服药是否影响智力,以及会不会复发等等,使病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本组资料表明,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为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尤以强迫、抑郁、焦虑为重。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系统药物治疗康复后,容易产生悲观抑郁情绪,应及时、准确地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①首先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教育病人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以便应付各种心理社会刺激,维护心理平衡。②帮助病人建立合理而又规律的生活制度,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适度的体育锻炼,教会病人自我放松的技巧。③帮助病人克服性格中的缺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培养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对病人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⑤帮助病人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及时发泄不良情绪,以缓解其心理压力。⑥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对病人家属及有关单位、学校、邻居等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全社会都来关心病人,尊重病人。⑦指导病人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训斥病人,帮助病人按时服药,按时作息,适时复诊,预防疾病的复发。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对策,可以调整病人的心理平衡,提高病人的心理免疫力,达到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沈鱼.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74~575.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S].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5,34~42.

[3]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

第5篇

1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

1.1患者因素

精神患者多数缺乏自知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自伤、伤人、冲动毁物、外走、自杀等行为;有的患者故意欺骗医务人员;有年老体弱生理机能衰退,各脏器功能下降,牙齿脱落甚至猝死;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包括噎食和跌倒的危险等。另外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再加上受其症状的影响常有拒服药、假服药、抢药服等现象,甚至有的患者暗自储存药物进行自杀准备。

1.2医务人员因素

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新分配来的非精神科专业毕业的医生、护士。因为新入职者对精神专科知识掌握不扎实,所以在工作中对患者的病情演变、精神科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不能及时发现患者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先兆;而且在患者出现兴奋躁动、自伤、自杀等行为时,常需要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加上患者的不配合,反抗、违拗等行为,常导致患者皮肤擦伤,甚至扭伤、骨折等意外的发生,而患者及其家属本身就不接受保护性约束,如果护理人员沟通、告知不到位使其存在误解,这就更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1.3病房管理因素

大部分精神病人是被动接受治疗的。少数护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护理操作不够规范,不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巡视制度等精神科核心制度;对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认识不到位,导致护理记录不及时,特别是有病情变化时没有及时记录,而有补记、重抄现象,导致记录内容不能客观、真实反映病情变化。

1.4病房环境设施因素

地面潮湿,走廊、卫生间没有扶手容易引起患者跌倒摔伤;居住环境拥挤,不能提供安静、温馨的住院环境,嘈杂的环境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不稳,易引发暴力、冲动行为;另外,病房的门窗不牢固和桌椅未固定以及重要的地方如办公室、治疗室未及时关锁或将钥匙遗留在锁眼上未取走等均易引起危险事件。

1.5危险物品未能妥善管理

危险物品是指精神病患者可用以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跑的工具,包括刀、剪、药品、器械、绳子、打火机、胶带等。

2对策

2.1提高全员护理风险管理意识

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护士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精神病患者行为责任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丧失,精神科医疗纠纷又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精神科护理行为涉及一般法律的广泛内容,同时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每一位护士,在提供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保障病人安全,又要注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推行护士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提高抗风险的技能,有效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

2.2重视病房安全管理

护士长定期对科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作出整改措施并建立持续追踪机制,直到问题的真正解决。护理管理上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检查制度。如做到每日对病房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无危险物品滞留;每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门窗、桌椅及家具进行检查,确保设施完好;地面保持清洁干燥,有防滑措施;在走廊和卫生间增设栏杆、扶手及警示标记。

2.3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护理管理者一方面要关心护士身心健康,实行人性化管理,稳定护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护士爱岗敬业,将维护患者安全和健康当作天职,工作中要不断改进与患者接触交流方式,重视心理护理等。比如,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病史,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有无幻觉、妄想、自伤,冲动毁物及出走史)去使用精神检查的方法。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及严密观察,注意收集患者语言和情感方面的信息及行为方面的异常情况,认真分析、做好评估与记录。对潜在和现存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统计,对高风险患者作出警示标识,在工作中严密监护和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要把患者精神症状、或其他躯体情况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告知家属或签署“知情同意书”以降低风险系数。

2.4岗位责任制的落实

注重护士临床应急能力的培训和经验积累,一方面通过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如当班者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对有自杀、自伤、冲动、外走或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巡视,认真分析及时报告,并详细、规范记录;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培训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从而减少纠纷的发生率。

2.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对新上岗人员,认真作好岗前培训及制定科学的带教计划。医院也要根据科室情况尽量配置护士数量,病区护士长要合理排班,根据工作强度、重点时段灵活调配值班人数,以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同时要保障护士能不超负荷运转。

2.6重视患者和家属精神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是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如疾病发生原因、临床常见症状、目前治疗手段、方法及护理措施及疾病发展的结果、转归等。还要重点介绍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控制精神症状;预防或减少复发;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有利于心理社会康复措施的开展。也要让患者及家人知晓并理解医院为了病人的安全实施的一些必要措施,如安全检查、保护性约束、限制外出活动等。同时也要及时将国家对精神病群体的最新帮扶政策及病人住院产生费用的个人支付比例向家属进行宣传告知。

3总结

第6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感染性腹泻;护理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

YANG Dan

(Physical and Mental Hospital of Nanchong City,Nanchong 637700,Sichuan,China)

Abstract:The mental disorder,such as thought,emotion,behavior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isorder,as well as mental activity is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the main performance;infectious diarrhea is reflected in the water,fever,abdominal pain,nausea,vomiting,etc..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Key words:Schizophrenia;Infectious diarrhea;Nursing

使人们精神错乱,以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以多巴胺失控为基础,常出现幻觉、妄想及思维紊乱,同时伴随着情感淡漠、言语贫乏等主要症状。精神病伴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率较高。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9岁。因"自言自语、感被害,行为紊乱19年"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入院后给予利培酮1mg抗精神病治疗及对症处理,目前患者精神症状大部分控制,日常生活较孤僻懒散。于2015年7月患者出现高热、腹泻(由黄色水样便转为草绿色水样便、血性粘液便),量多,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并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查明病因后积极给予抗感染、补液、对症处理。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2护理措施

2.1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报告医生,作好记录,特别是体温的监测。腹泻患者伴随着发热,先行物理降温后,未缓解则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出汗较多,应防止虚脱。并且随着体温的升高,患者呼吸加快,应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严密监测脉搏氧饱和度及意识的变化。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意识清楚,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对于腹泻的情况而言,则应专人看护,及时记录腹泻的量、颜色、次数、性质,做好比较,并留取标本送检及抽取血培养以查明原因。

2.2隔离

2.2.1患者的隔离 感染性腹泻经消化道传播,封闭式病房则会加大传播的机率。所以一旦发生腹泻,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设置隔离病房。病房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患者的衣物等先用消洗灵浸泡15min,再进行清洗;排泄物用1:10含氯制剂浸泡60min后再倒掉;患者用后垃圾按照医疗垃圾处理;隔离室的所有用物未经消毒处理不得离开隔离病房。在治疗期间,由于患者的不配合,导致治疗无法顺利进行时,可适当采取保护性措施,但应注意松紧适宜、患者皮肤及血液循环情况,并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专人看护。在采取一切治疗措施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并做好自我保护措施以及隔离标识。

2.2.2其他患者的隔离 在封闭式病房,患者比较集中,传染速度也比较快。有许多病员不知道疾病的危害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主动接近患者,或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时,在隔离病房入厕等。这些许许多多的情况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还必须加强对其他病员的宣传教育,让其注意到隔离标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督促病友之间互相帮助,保持好个人卫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并定时抽样做细菌检查,定时检查消毒效果等,从而切断感染途径。加强空气的消毒工作,降低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达到预防医院感染的目的。

2.3皮肤护理 协助患者洗头、刷牙等保护头发、口腔的清洁,防止发生口腔感染。由于患者较消C,皮肤弹性差,营养不良,很容易受压疮的困扰,因此应做好皮肤的护理,保持患者的舒适。勤翻身、勤拍背、勤擦洗,保持床单位及患者皮肤的清洁干燥,必要时铺气垫床,可在骨突部位贴泡沫敷料并经常按摩骨突处,局部皮肤也可涂擦剂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使用促进末梢循环的药物。

由于患者不能自理,会阴及肛周的清洁尤为重要。严重腹泻极易发生疼痛,肛周发红,甚至破溃,渗出或继发感染,患者表现痛苦。当患者大便失禁时,粪便长时间刺激皮肤,护士可在肛周放置干净纸巾或棉球,随时更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做到在患者排便后用温水清洗,清洗时应选择柔软的纸巾或毛巾,动作应轻柔,保证皮肤的完整性。

2.4精神状况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幻觉、妄想及思维紊乱,同时伴随着情感淡漠、言语贫乏等主要症状,由于患者严重腹泻已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本身患者较孤僻,严重腹泻又导致患者全身状态差,持续高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意识蒙陇。此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与需求,尽量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使其体会到人们的关心、温暖。并及时报告医生患者的精神状况[1]。

2.5饮食护理 腹泻患者除了注意休息外,饮食护理也特别重要。鼓励与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严重腹泻者应遵医嘱禁食,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饮食也逐渐变为流质、半流质、普食。应进食有热量、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以清淡、少油腻、少纤维为原则。并注意禁食引起腹泻的食物,嘱患者多饮水,少量饮食[2]。

2.6睡眠护理 在患病期间,由于不断的腹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患者睡眠严重不足。此时,应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并加强心理护理,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合理安排护理措施。

2.7心理护理 通过解释、鼓励提高患者对自己目前情况的认识,使患者了解治疗的目的性及重要性,消除其心中的紧张、恐惧,增强患者的安全感。理解、安慰患者并向患者传递正能量及来自家人、朋友的关心问候,稳定患者的情绪,让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体会

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症状,而感染性腹泻则以夏秋季发生率较高。作为封闭式精神病房应立即查明其腹泻原因并及时采取治疗,防止病情的加重[3]。以控制感染、调整饮食、消除病因、纠正脱水及电解质代谢失衡为原则[4]。注意患者的休息,做好病区的管理工作,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隔离传染源。

参考文献:

[1]徐明莹,徐美英.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3,02:93-95.

[2]许长虹,荆培佩,于子波.感染性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7:1617-1617.

第7篇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 整体护理; NOSIE评定;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06-02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尽管精神药物能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但对受损的社会功能及精神残疾却无能为力,会有明显的社会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行为退缩、兴趣缺乏、孤独、情感反应平淡,学习、生活、工作及社会能力下降,很难适应家庭生活,近年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逐步由单一药物治疗向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综合治疗康复措施方面发展。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对15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整体护理,并与145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②病情控制;③SSPI评定精神残疾三级以上;并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者,共29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150例,年龄22~71岁,平均46.7岁;病程10~42年,平均21.6年,服药折合氯丙嗪为380 mg/d。对照组145例,年龄19~69岁,平均45.2岁;病程12~39年,平均19.8年,服药折合氯丙嗪为320 mg/d。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服药剂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干预组150例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整体护理,对照组145例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

整体护理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把患者看作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考虑患者的问题,根据不同问题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护理的具体内容[2]: (1)健康教育: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如疾病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如何防治复发的知识。②用药的注意事项: 按医嘱用药,常见的药物副作用。③心理卫生知识。(2) 行为技能训练方面,其方式采用引导、示范、评估、矫正指导等,训练目标可与患者协商制定。主要包括:①加强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由护士督促患者按时起床,洗漱卫生,衣着整洁,同时整理好个人床铺,管好自己的物品等等,目的是矫正患者生活懒散,卧床少动及不良的卫生习惯,及时纠正各种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以采用代币疗法,物质奖励,矫正行为。②加强社交能力提高的训练:护士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增进护患感情,改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积极与别人沟通,主动与他人交流,逐步提高患者的社会交往的能力。③加强行为技能的训练: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爱好及精神状态,由护士积极组织患者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或手工制作等等。如制作工艺品、绘画、做玩具或者其他。可以采用奖励制度,按劳取酬,以增进患者的自信与自强,并激发患者的劳动创造性及积极性,增强行为技能,适应现实生活。④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工娱疗活动:根据病人的爱好、兴趣及需要,制定不同的文体娱乐活动,尽量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如打扑克、下棋、唱歌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不良情绪,鼓励定期写心得体会,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提高其心理安全感,调动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其自信心及自我护理的能力。⑤定期每周与家属见面,家属的探视人员可以不固定,提倡亲戚朋友轮流探视,在探视后要求患者相互谈论心得,以改善情感平淡的现象,并要求患者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⑥采用奖励制度,要求患者每周进行互相评比,尽量做到让每一位患者发言,对表现突出的予以奖励,对于表现差的予以精神上的鼓励。

1.3评定工具 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3](NOSIE)在入院时、入院后1月、3月、6月、12月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评定。此量表主要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进行评定,用于观察患者的表现治疗后变化,可评定治疗及护理后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x±s表示。

2 结果

NOSIE 测评,在干预后的1月、3月两组在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6月、12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NOSIE评分总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以思维、情感及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病[4]。本病病程快慢不一,约有25%的患者可临床痊愈,约有16%的患者衰退。本病的特点是慢性迁延、反复发作,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精神分裂症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患者社会再适应的过程[5]。长期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与其住院时间有一定关系。本人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对住院8个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连续6个月的社会功能测评,结果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为100%,PANSS总分、病情严重程度、病程和住院时间及住院次数相关[6]。目前我国大部分精神病医院为封闭式管理,患者活动于病房与工娱室之间,生活单调而刻板,再加上住院时间长,不能感受外界生活事件的应激,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技能出现严重退化。临床实践证明,恢复期只停留在单纯药物治疗加常规性护理不能解决疾病的康复问题[7]。本资料研究发现,整体护理的实施有助于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保持卫生整洁及稳定的情绪,而在初期与常规护理无明显差异。随着时间延长,干预组疗效明显增加,同时社会功能缺陷程度也明显降低。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业务与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发现和解决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诸方面存在的健康问题。整体护理的开展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了复发率,对恢复期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 郝伟.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92.

[4] 蔡红霞,王晓慧.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

[5] 刘美玲.现代护理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

第8篇

【关键词】 产妇;产后抑郁症;原因;早期干预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对婴儿的情感、智力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据报道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在3.5%~37.3%不等[1],成为产科护理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分析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采取了早期干预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在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后的产妇5 016例进行访视和调查,经详细询问,排除既往有个人精神病史或智力水平低下的孕产妇16例,纳入研究对象的5 000例中,初产妇4 802例,经产妇198例,年龄19~40岁有680例患有产后抑郁症(发病率13.6%)。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住我院分娩产妇1 960 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80例,两组产妇既往均无精神病史,其中年龄、孕期、文化程度等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根据住院后产妇的病史和分娩记录(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或智力水平低下者),由经过问卷调查培训的产科护士进行产后访视和问卷调查,对选择的对象,首先陈述访视和调查的目的,征得同意后,产妇自答问卷,了解抑郁症的发生情况及原因,并进行统计。

1.2.2 干预方法 我们对纳入研究的1 960例住院产妇均予常规孕产期保健与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认知疗法进行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营造一种家庭化的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实施全程陪伴分娩,消除孕产妇的陌生感、恐惧感和孤独感。(2)深入了解产妇的心理,应用认知矫正技术,直接提问或启发性提问,引出自动性思想,如与丈夫的关系,对分娩、哺乳、育儿、内心真实感受,对分娩以后的负性情绪如挫败、抱怨等进行评价、识别和评论,确定其认知存在的问题。(3)针对问题,矫正不良信念,鼓励其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监察,指导她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想法,正确对待现实,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和自尊感,从而接纳孩子,接纳自己。(4)加强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争取家庭的配合,尤其对新生儿有性别期盼的家庭要给予疏导、解释,避免家庭、社会因素给产妇增加外源性的压力,尽量满足孕产妇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1.2.3 评价方法与标准 由经过问卷调查培训的产科护士用抑郁量表(SDS)于产妇出院前测评,SDS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分四级评分,最高分为80分;SDS>51分者,再由本院精神科医师协助产科护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复评,HAMD包括24项,每项采用0~4分5级评分,其中第4、5、6、12、13、14、17、18、21项采用0~2分3级评分,HAMD总分24分为重度抑郁[2]。表1 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调查结果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原因分析 产后抑郁症发病原因较复杂,大致可分为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四大因素,见表1。

2.1.1 生理因素 妊娠、分娩后内分泌系统改变[3]。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增长于10倍,分娩后的3~5天内其水平逐渐降至基础水平,研究显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2.1.2 心理因素 产妇在分娩后心理退化,情感脆弱,担心太多的母亲责任,以及由新生儿诞生而产生爱的被剥夺感,加上对孩子性别期盼过度等。另外,产妇在产前过度焦虑和恐惧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以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可致子宫收缩减弱,疼痛敏感、产程延长、出血较多,进一步加重产妇的焦虑、不安情绪,成为产后抑郁症的促发因素。

2.1.3 家庭因素 产妇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夫妻分离、亲人病丧、家庭不和睦等是促发产后抑郁症的重要诱因。另外参与护理新生儿使产妇疲劳可加重压抑。

2.1.4 社会文化因素 产妇的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经济状况,对事物的认知及文化程度等。如低龄、单亲、低社会地位、低学历、低收入、新移民等均可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的易感性。

2.2 两组产妇发生抑郁症情况 见表2。表2 两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患[4]。不仅影响家庭功能和产妇的亲子行为,严重者还可危及产妇和婴儿的健康与安全[5]。其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发病率较高,因此要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诸因素给予防治和护理。本组结果显示:干预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张欣,屠青,席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36-238.

2 屠丽君,麻丽萍,徐国彬,等.脑血管疾病人抑郁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护理学杂志,2001,16(8):463.

3 胡巧孔,宁玉萍.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3,18(12):924.

4 岳英,张建光,王伟,等.632名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及其认知功能障碍分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23(2):58-59.

第9篇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自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114-02

自杀是指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主动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意识障碍下和被动采取的行为不能称为自杀。精神病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某些精神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等自杀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60~120倍[1]。故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现象较为常见,据报道[2]自杀死亡的发生率占精神病患者总数的0.19%,占精神病患者死亡数的12.24%,精神分裂症占84.62%。自杀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何预防和阻止精神患者的自杀,已得到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笔者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的住院及门诊精神病患者发生自杀行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自杀行为发生的规律,以期探寻预防对策,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的病历及门诊病历进行分析,有自杀行为者共38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5例,占66%;情感11例,占29%;焦虑症2例,占5%。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31.5±8.72)岁,平均病程(7.56±4.38)年,职业:务工人员3例,农民4例,干部21例,学生5例,教师5例;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8例,初中11例,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9例。

1.2方法

调阅相关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住院和门诊病历,检出有自杀行为的精神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2结果

有自杀行为患者共38例,其中,自杀死亡10例,10例中,精神分裂症7例,抑郁症3例;住院患者6例,门诊患者4例;自缢死亡5例,服毒自杀3例,溺水死亡等2例;自杀前有先兆者7例;既往有自杀行为者4例;发生于夜间6例;发生于工作人员或家人无暇顾及者5例。自杀未遂者28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0例,抑郁症6例,焦虑症2例;住院患者13例,门诊患者15例;自缢自杀13例,跳楼8例,服毒5例,跳河2例。住院患者自杀均选择凌晨或中午工作人员较少时或乘人不备时。

3讨论

3.1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精神病症状支配下引起的自杀占精神病自杀总数的93.2%,其中,精神病性症状占63.9%,主要为幻觉、妄想、怪异的思维所致。情感性症状占29.3%,主要是焦虑、抑郁[3]。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自杀率仅次于抑郁症,但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自杀的绝对数占首位[4]。据报道[5],大约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自杀。部分处于恢复期的患者由于对精神病没有正确认识,或者认为患了精神病被社会鄙视,世人冷淡,逐渐产生厌世念头;或是对自己在患病期间的某些病态行为感到极度羞耻而自杀;或是无力支付药费,妻子离异,愿望未遂等心理负担过重而自杀[6-8]。

一般情况下,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采取“隐秘式”,也就是乘人不备,有些意识清楚的患者自杀是有计划的,因此,多在凌晨3∶00~5∶00工作人员非常疲乏时采取行动或乘患者吃饭、服药时躲在厕所里自杀[6、9、10]。据报道[3、6、10、11],自缢者最多,占27.5%~61.8%,其次为自伤、服药等;自杀前有先兆症状者可达78.64%,既往有自杀行为者占44.62%[2]。

3.2精神病患者自杀的预防措施

3.2.1严格检查入院时随身物品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支配和日常生活所需,身上有时带剪刀、绳子等物品,这些物品可为其本人或他人提供足够的自杀条件,所以入院时应仔细检查,全面更衣。

3.2.2加强病房内物品和内部管理办公用品种类繁多,不乏有些危险品,每班要认真交接班和检查,检查室内电路、窗户、床铺等。发现物品及时解决,同时加强病房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巡视制度,特别在开饭时间和夜间,护理人员对有自杀企图的患者心中有数,加强药品管理和发药制度,坚持“发药入口,看药下肚”制,严防藏药现象发生。

3.2.3加强探视者的管理首先有自杀观念的患者往往向家属提出一些近乎合理的要求,如要头绳、水果刀等,警惕性不高的家属往往会满足患者的要求,因此探视时应有工作人员陪视,不要因为工作忙或人情关系而粗略行事,另外也应向家属做好宣教工作。

3.2.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患者自杀前往往有一些征兆,如对病友流露出活着没意思,非常惦念家中孩子或老人,向工作人员借纸和笔写告别信;突然情绪低落,垂头丧气,退缩,少活动,走坐不安,不语,有的则直接说自己想死;家属探视后情绪改变,某些药物副反应,如药源性抑郁,静坐不能等导致患者自杀。总之,只要细心观察异常反应,认真思考,关心体贴患者,达到心理沟通,就会发现其根本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心理护理,以防患于未然。

3.2.5掌握自杀发生的规律自杀发生时间以夜间特别是凌晨,这与5-HT昼夜节律变化有关[12]。因此,夜深人静,值班人员少,又处于疲劳状态,患者摸清规律,趁机自杀。其次是进餐时,患者和工作人员都集中于餐厅,患者谎称去厕所或洗手而趁机自杀。因此,工作人员要掌握规律,做到心中有数,保持旺盛精力,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加强巡视,防止意外发生。

3.2.6对自杀行为的诊断评估及干预有研究表明猜疑、抑郁和自杀行为之间有明显的关联[13],也有研究表明在幻觉和自杀行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联系[14],一些量表的应用有助于临床上评定自杀风险[15],如贝克抑郁调查量表(BDE),自杀观念量表(SSI),自杀意向量表(SIS)。通过评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减少自杀死亡的发生。

3.2.7做好健康教育,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增加社会支持患者患病期间往往有某些不正常或有碍他人的行为,当病情缓解后,首先感到抱歉和不安,此时应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同情,这对患者来说将是极大的安慰,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重新唤起生活的信心,如周围人不理解甚至再刺激患者,将会使患者感到前途无望,出现自杀念头。加强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如何去分析,面对现实生活,同时应指导家属如何观察病情,提高其早期识别患者行为异常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督促患者规律服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是减少患者自杀的有力措施之一。

3.2.8康复治疗与社会功能的锻炼精神患者康复后还要回归到社会中去,承担一些必要的责任和义务,故精神患者在康复出院前,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功能锻炼,比如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进行卓有成效的康复治疗,否则也会增加自杀的风险。有报道社区康复“上海模式”[16]行之有效,定期回归社会,也收到较好的康复效果[17]。

总之,精神患者自杀是一个严重问题,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康复治疗,取得患者家属的合作、社会的支持,减少复发;同时,注意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内涵建设,消除隐患,尽可能地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Jacobs D.Duicide and clinical practice[M].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2.131-146.

[2]饶克明.上海市徐汇区居民十年间精神病患者自杀死亡病例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1993,新5(1):15.

[3]王鹏,李业平,何思忠,等.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5(2):90.

[4]姚芳传.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观念和行为[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4,17:331.

[5]陈佩俊.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特征和原因[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1988,15:104.

[6]蕲志强,王军锋.精神病患者自杀现象的预防及护理[J].健康心理学,1995,3(合刊):125.

[7]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7.

[8]钟华.精神科急诊抢救中的自杀32例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2):97-98.

[9]王艳玲.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山东精神医学,2000,13(3):51-52.

[10]刘悦玲.住院患者自杀行为分析与护理[J].中原精神医学,1999,5(2):111-112.

[11]刘素贞,路英智,徐桂莲,等.精神患者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原精神医学,1999,5(4):237.

[12]李红政,雷美英.国外有关军人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3):141.

[13]Messias E, Kirkpatrick B, Ram R, et al. Suspiciousness as a specific risk factor for major depressire episodes in schizophremia[J].Schizophr Res,2001,47:159-165.

[14]Nordentoft M, Jeppesen P, Abel M, et al. OPUS study:suicidal beharior,suicidal ideation and hoplessness amony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pspchesis,one-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Br J Psychiatry,2002,181(suppl43):98-106.

[15]印海翔,郑军然.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自杀行为的判断及防治[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4):319.

[16]张明园,严和骏.上海市社区精神康复和防治工作[J].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3)

第10篇

患者人身安全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应对办法。结果自2000年以来我院护理方面的安全问题大大减少。结

论不断地查找护理安全隐患,确保住院精神患者的人身安全是精神科护理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精神科病房;安全隐患

作者单位:136000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1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现存的、潜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

方面

11精神科护理人员方面

111护理人员年轻化,缺乏工作经验。现今在精神科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多为80或90后独生子女。

老护士由于年龄或身体的原因大多已经离开临床。这些年轻护士,很多人在工作中缺乏自律性,不遵守

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对患者缺乏爱心;工作中不善于观察病情,只知道机械的执行医嘱,完成日常

工作任务;当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擅离职守;值班时睡觉、饮酒、打闹,不按要求提

前十分钟到岗,不仔细交接病情等。

112护士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护士不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条例》,工

作作风不严谨,存在侥幸心理,不认真查体,凭感觉书写护理记录,随意涂抹、修改护理文件;不按要

求测量生命体征;一旦患者病情有变化,护士记录不严格、不及时,势必会引起法律方面的问题。

113护士工作压力过大。精神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失去理智、无自知力、受幻觉和妄想支配随时

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特殊群体。有的患者在出院后,还对护理他的护士采取报复行为。由此可见,精神科

护士的工作风险比其他护士要多;加之精神科护士夜班频繁、待遇低、地位低、工作不被重视等,常导

致护士不能全身心地、热情地投入工作。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是诱发护理差错的重要因素。另外,如果

护理人员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可导致护理人员情绪不好,对患者发脾气,使患者感到不安全、不被尊重

,可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12医院设施方面的因素。

121餐厅、水房、卫生间地面湿滑,患者容易发生跌倒;无专门的会客室使患者与家属在会客时感到

不自在;暖气管道老化,冬季室内温度偏低。这些都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122病室内墙皮有脱落现象。如果患者被意外砸到,虽不致照成伤害,但也许会吓到患者,而引起患

者的不满;垃圾筐放到门边,家属乱扔垃圾,导致患者踩到香蕉皮跌倒而引发纠纷。

13精神疾病的特殊性

131患者精神症状导致的安全隐患。由于精神病患者可出现伤人、毁物、自杀、逃跑等行为[1]。

132对反复住院的康复期患者,有的有思想顾虑。例如:长时间住院的患者,思念家人。如果家属不

能及时来会客,患者就会担心家人不要他了。因为他在发病的时候,给家人照成了伤害;怕住院费用太

高,担心家庭经济状况;担心回家后不能像病前一样工作和生活,怕被别人歧视。因而,有些患者产生

了强烈的自卑感和自责心理,这类患者往往选择自杀和服毒等方法以寻求解脱,还有一些选择逃跑。

133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精神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这类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的同时,

也产生巨大的副反应。如导致肝肾功能损害,便秘,肠梗阻等。有的患者合并心脏病、脑血管意外、低

血糖昏迷等疾病,如果患者不能及时主诉躯体的不适,那么就延误了最佳的诊治时机。而有的患者年老

体弱,机体功能衰退,生活不能自理,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等都容易产生意外。

134用药方面的安全隐患。大多精神类药物都是巨限类药物,这就意味着他比任何药物副反应都大,

最严重的副反应就是恶性症候群、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是锥体外系副反应。尤其对于年老体弱、进食

不好的患者尤其应注意;潮湿闷热天气时、突然改变时易产生性低血压;使用氯硝西泮导致的

双下肢无力、发软而跌倒。

14患者家属方面的因素

141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欠缺,导致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如家属对患者

的疾病不理解,认为患者是不听话,因而对患者拳脚相加;有的虽然自己护理不了患者,也不同意护士

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而导致患者自伤或伤害别人;有的家属不听护理人员劝阻,带患者外出,患

者出去后,发生溜走、自杀;有的家属对患者一味迁就,担心精神类药物会把患者吃傻,不配合治疗等

142家属不遵守陪护制度,对护士的告知不重视、不遵守。将危险品如:刀、剪、玻璃制品等带入病

室;不待病情稳定、好转,就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2应对办法,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21每位护士上岗之前都要经过培训和考核。请院内科主任讲解有关精神科的专业知识;请护士长及有

丰富临床经验的老护士,讲解精神科护理知识和常见意外事件的处理办法;新护士到病房后,护士长指

定专人进行陪带;组织他们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上述学习结束后,院

里统一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谨慎自己的言行,要切实为患者着想,一视同仁

,待患如亲,不歧视精神患者,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同时,院领导也非常关心和爱护护士,对合

同护士给予了最好的待遇:即与在编护士一样同工同酬;还减少了护士夜班的次数,即由原来的三八班

改为四天两班,使护士减轻了工作压力。

22针对实施方面的不足,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在易滑倒的地方粘贴警示牌,写上“温馨提示:地滑

小心跌倒”,对待陪护的患者,嘱家属跟随、搀扶患者;不带陪护的由护士陪同。天冷时给患者多加一

些被褥;指导卫生员及时清理墙皮和及时倾倒垃圾,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

23鉴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我们采取了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即对刚入院伴有严重的自他杀,毁物

,逃跑的患者,采取专人看护,24 h不离视线,行动有护士跟随;对病情好转的恢复期患者,采取由一

组护士分管几个患者,多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必要时和家属沟通,切实帮助患者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他们能安心住院。同时也要向他们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提高他

们配合治疗和服药的顺应性,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每位护士都要认真观察病情和听取患者的主诉

,要正确区分患者的躯体疾患和患者的疑病妄想。护士要知晓精神科常见药物的剂型、用量、常见副反

应。要严密观察患者对药物反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24关于患者家属方面,护士要做好告知工作。首先,患者入院时要做好入院宣教,如患者在治疗中途

换家属,要重新做好告知事宜。对患者和家属要像自己的朋友一样,要使他们感到来自护士的关爱。对

有暴力倾向的家属,要及时制止其打、骂患者的行为,要做好解释工作,告诉他们患者的病态行为不是

打、骂可以解决的,相反还会激化患者的不良情绪,要好好配合医生,才是最佳选择。护士要多与患者

及家属沟通,了解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25其他方面。护士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病情,尤其对新入院的、年老体弱的、有躯体疾病的、长

期住院的、进食差的、病史中有自、他杀的和情绪低落的患者,要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

医生;对情绪低落者,要多与他们交谈,给予心理疏导。

总之,我们要用心去工作,查找和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就能把一切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时刻

要牢记的是:安全是精神科护理永恒的主题。

第11篇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作用。方法:本文采用设置对照组的研究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2012年2月有复发倾向的6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将同期门诊或住院有复发倾向的57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设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病人的院外维持时间进行记录。结果:实施心理护理一组的精神病人院外维持时间延长,优于对照组,亦长于实施心理护理前。结论:心理护理对巩固精神分裂症的疗效、预防和减少复发,促进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健词】 精神分裂症 恢复期 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十分激烈,使人们所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而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的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具有不断发展和逐渐加重的趋势,且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1]。因此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促进康复,防止衰退,是精神科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我院于2011年3月—2012年2月对有复发倾向的6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了缓解期心理护理,并于同期门诊或住院有复发倾向的57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了院外维持时间的对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曾住院3次以上的门诊或住院病人,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疾病分类诊断标准(CCMD — 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入组116例均为女性,按随机原则将病人随机分为心理护理和对照组。心理护理组60例,平均年龄(37.12±12.56)岁,平均病程(70.65±51.68)月,平均住院(5.86±3.58)次,对照组57例,平均年龄(40.10±11.02)岁,平均病程(98.25±97.36)月,平均住院(4.36±3.89)次。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1.2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组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视精神分裂症状大部分缓解后,既开始实施个别的心理护理。因此,患者自知力开始恢复,对发病时的情况大多有所回忆,不仅知道自己发病时给家庭所造成的沉重的负担,而且知道自己今后生活的艰难。所以,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而又矛盾的,既有疾病恢复后的喜悦、欢乐、欣慰,也有瞻前顾后所带来的种种压抑、烦恼和忧虑。因此,心理护理重点从病人的表现入手,给病人祥细讲解精神分裂症的有关知识,帮助病人认识自己哪表现和症状属于病态,哪些表现和症状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在对病人心理护理的基础上,还要告知其家属对病人的病情观察、维持用药、用药后副反应、适时复诊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应及时、准确的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其主要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1.2.1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教育病人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适应并正确处理与已有关的社会问题,消除自卑情绪,树立坚强的意志,以应付各种社会刺激,维护心理平衡,预防疾病的复发。

1.2.2 帮助病人建立合理而又规律的生活制度。按时服药,按时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适度的体育锻炼,使病人逐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教会病人放松的技巧,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1.2.3 帮助病人克服性格中的缺陷,建立温馨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病人遭遇挫折、困难时,能够寻求必要的家庭支持和社会帮助。如有地方倾诉,有人愿意为他们排忧解难。

1.2.4 培养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用现身说法鼓励病人,使病人满怀信心的克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同时对病人的进步给予肯定鼓励,使其逐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5 帮助病人掌握应对的方法:鼓励病人通过各种方式宣泄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及痛苦,鼓励病人用语言、书信、图片、活动或文章的形式宣泄心理压力。鼓励病人讨论有关感受,发泄自己不良情绪,以缓解其心理压力。

1.2.6 做好科普宣教工作,对病人家属及有关单位、学校、邻居等做好宣传工作。纠正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错误观念,关心病人,尊重病人。

1.2.7 指导病人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属对病人要有所了解,理解病人,不埋怨、不刺激病人,要支持、关怀、督促病人,帮助病人按时服药,按时作息,适时复诊。

2 .结果

心理护理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院外维持时间平均为(12.52 ±5.80)月,与实施心理护理前相比,院外时间明显延长,经统计学处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实施心理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心理护理工作,与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药物治疗,共同担负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使患者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职责。

3. 讨论

瑞士精神病学家E.布鲁勒对500例精神分裂症初次发病后10年的随访观察,发现病人的转归有痊愈、轻度缺损、明显缺损和衰退四种,每种均占四分之一[2]。为了排除本研究中仅发作一次,缓解后精神活动基本恢复而无缺损的可能,本研究对入组病人规定为病史长于3年。本研究在对有发作倾向的60例病人进行缓解期心理护理,发现年病人的缓解期明显延长,既院外维持时间长于实施心理护理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心理护理组院外维持时间也长对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心理护理对巩固疗效、预防和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促进痊愈均有重大意义。

心理护理对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可以促进自知力的恢复,而自知力的恢复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院外维持治疗,预防复发,促进痊愈起决定性作用。

精神分裂症病人经过治疗,病情逐渐向健康发展,自知力开始恢复,此时,病人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负担是多样的,这与病人的知识水平、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性格以及治疗程度等密切相关。病人通常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必须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的康复问题,不仅是精神症状的消失,同时,心理社会康复更应引起重视。故而,精神分裂症病人缓解期的护理中,心理护理应始终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通过及时、准确的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调整病人的心理平衡 ,提高病人的心理免疫力,达到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2篇

    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暴力状况,严重威胁着本人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严重,各种的抑郁症开始流行,精神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地提升,这些都是医学研究者应该积极重视的问题。

    一、用中药来进行精神病治疗

    中国的中医有着几千年来博大精深,中医对精神病的关注也是非常的丰富的。古代就将精神病称为\"风癫\",《内经》有言\"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认为精神病的发病机制以肾、肝、心、脾四脏的不协调为主。《景岳全书》认为\"狂病多因于火\",多半由于肝火旺盛、肝风内动、肝阳偏亢。还有的人认为是肝郁气滞,肝木克脾土所导致的,脾虚湿限,就会让湿气聚集形成痰,这个时候就需要疏肝解郁、健脾化痰,这种治疗理念在朱丹溪着《丹溪心法》较为流行,涤痰开窍成为精神病的重要治则。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对于各种不同机体脏腑功能失调都是有着不同的治疗措施,用中药消除其病理产物,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对于那些耳鸣、恍惚不清、急躁易怒、头痛、头晕的精神病症,可以用枸杞果、生地、、丹皮、白芍、萸肉等来进行治疗;对于健忘、食欲减退、多梦、心悸等症状,可以用芪、参、术、草益气健脾,用当归、远志、枣仁、炒麦芽等中药进行治疗;还有一些郁郁寡欢、经常失眠、精神不振、倦怠疲乏的,可以用柴胡、当归、白芍薄荷、香附、枣仁等治疗。这些都是轻型的精神病,对于重型的精神病,像脏躁症,精神不安,烦躁心悸等,需要平肝泻肝,涤痰泄下,用甘草、小麦、白芍、合欢皮等进行治疗。

    二、精神病人服中药的依从性现状

    所谓的依从性就是病人或者患者在治疗行为中对医嘱的遵从程度,因为服药依从性的好与差是直接关系治疗结果的,这往往都是康复的重要一环。但是现实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对于中药的依从性比西药要差得多,一般的西药都是各种丸片、胶囊,无色无味。其接受相对于中药来说既简便,又无其他繁琐步骤。中药不仅制作过程繁琐,而且刺激性气味较大,口感性较差,往往导致很多的病人并不喜欢,使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而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情况又显得非常的特殊,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精神病患者拒药、留药、藏药等行为。

    精神病按照一般的划分可以归结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阳性的往往都是存在着偏执和思维障碍的,根本就不配合医生护士;阴性的则是精神动力低,抑郁或者需要督促才能吃药。根据一份对297例精神病病人调查统计:\"无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210例(70.71%);精神症状中有被害妄想,认为服药是吃毒药32例(10.77%);认为自己吃药多会变傻或影响身体健康,对服药持恐惧心理25例(8.42%);因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觉得服药后不不舒服23例(7.74%);认为病已经痊愈,无须服药5例(1.68%);其他(如受家属影响、认为药不对症等)2例(0.67%)。\"1

    总结各种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并不承认自己有病,很多精神病患者是轻度的精神病,对精神病并不了解,对社会影响和自我认同有着清醒的理解,总是怕会影响了自己的名誉,所以拒绝服中药,来表现自己的正常性。其次,还有的患者对于中药有着偏见,认为服用抗精神病中药会使人变迟钝,有可能变成真正的精神病,所以拒绝服药。再次,很多精神病患者看到中药就有恐惧心理,口感差,导致很多的病人一入口就吐药,再也不会进行二次服药。还有,中药治疗的疗程长,一次服用的药物数量多,导致很多的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如果没有很明显的疗效,往往都会因而拒药。最后,还有的患者较为严重,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往往喜欢藏药,来捉弄治疗者和家属。甚至直接对抗护理者。

    三、提高精神病人服中药的依从性的护理策略

    在很多时候精神病人不肯用药并不纯粹是精神的问题,和护理者的工作也有重要的关系。很多的精神病患者除了在接触家人以外,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周围的人接触,或者因为羞愧心理而不敢出去走动。这个时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能够积极的转变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让精神病患者在困难面前看到希望,能够让他们提高对中药服用的依从性。

    护理工作者要让患者了解精 神病的出现的普遍性,以及目前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主管护士要在第一时间接触病人并进行病情的了解。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他们多交流,进行精神上的疏导,让他们有着被爱的感觉。另一方面,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由于对病症不够了解或不够重视,或因长期陪护且患者次数多而产生厌烦情绪。因此,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与精

    神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要根据每一个人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不同,制订有针对性的可实施的健康计划,向患者讲解病因、病情进展以及康复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增强对控制病症的认识能力。主动关心、体贴患者,都是护士的职责所在。

    护士在进行护理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一定要和蔼诚实,从而给精神病患者一个舒心的用药环境。一般情况下不要与精神病患者进行争论,本身他们的状态就不稳定,服用中药本身也有一定的困难,这点都是可以体谅的。护士要仔细说明所服中药的名称,耐心解答病人的疑虑,增强治疗信心与耐心,以提高中药服用的依从性。

    当然上面的所有的方式并不契合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对于一般的觉得自己可控的精神病患者,要通过自己的爱心和真诚来打动,告之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取得信任来提高服用的依从性。对于那些依从性稍微差的患者要积极的与他们沟通,看看到底是在哪个环节阻止了他们依从性,看看有什么不良反应,是不是对中药的气味、口味过敏等,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如果依从性还是不强,就要刚柔相济,斩钉截铁的要求病人喝下去,无任何商量余地。

    对于那些相对难缠的藏药或者吐药的患者,可以在不改变药性的情况下放少许的糖,或者其他方式来增强依从性,可以简化服用过程。如果难缠的病人可以通过家属来进行调节,大家齐抓共管一同监督,帮助病人提高服药依从性。如果护士本身的权威性不高,可以请医生来进行疏导。精神病患者之间往往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辅助关系,护理工作者用药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将患者组织起来,通过病人的相互教育和相互劝导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还有一类的精神病患者,拒绝一切药物,往往认为世界和其是对立的,整天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这种病人的治疗往往既是需要患者家属的帮助,可以配合食疗的方法来潜移默化的渗透到的到治疗中。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在病人比较高兴的时候,或者是行为比较亢奋的时候,不经意间诱导他们服用中药,以此来提高用药服用的依从性。但是这种行为需要分清对象,有些病人情绪急躁,一旦发现自己上了当,往往会走向极端,拒绝进食甚至是发生暴力。

    总之,精神病患者并不像其他的患者一样通情达理,患者的不依从性是当今医疗界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很多的护理工作者所头疼的。只有积极的找出影响住院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积极的对症下药才能够将护理工作完成到最好。爱心、耐心、舒心的对待患者才能够提高他们用药的依从性,进而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