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

时间:2023-06-01 08:5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指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指导

第1篇

百词斩为每个单词精心挑选图片,配以斩家英文母语使用者老外人肉撰写、朗读的例句,让背单词不再痛苦,让你背下的不再只是孤零零的单词。内涵主流考试雅思,托福,考研,GRE,四六级,专四专八,GMAT等词表,更5000+象形单词和15000+斩家老师电台主播语音拉轰解析(不断增加中),更丰富您的武器储备,让您战斗力猛增,一朝斩断与英语多年恩怨!

iTunes U APP

身为学霸怎么会只满足于学校教授的课程?如果学霸的英文水平足够高的话,那么这款应用就是一款装B…哦,不对,充电利器!里面有许多著名大中学校的完整课程,并且可以看到讲师布置得作业以及更新,还能在完成作业后进行检查。在中国也可享受海外的教学资源。

多邻国(Duolingo) APP

使用多邻国学习34小时所达到的语言水平相当于一个学期的大学语言课程。颠覆传统学习方法,创造游戏般的体验,不掉心,赢邻角,换道具,争排名、斗学霸,过关跳级,再也不用为了“玩儿”内疚。不仅可以使用中文学习英文,还可以使用英文学习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

网易公开课 APP

网易公开课iOS版客户端,是为iPhone与iPad用户打造的免费课程平台。提供来自世界一流名校和著名机构的上万集精品视频课程,涵盖各类热门领域,与Web版保持同步更新。

英语流利说 APP

“英语流利说”是一款好玩又有效的英语口语学习应用,让你“忍不住开口说英语”,帮你真正摆脱“哑巴英语”!每日更新的地道美语对话,来自硅谷的实时语音评分技术,好玩上瘾的对话闯关游戏,让你轻松愉快练口语,不知不觉“流利说”。

驾考宝典小车APP

驾考宝典,全国千家驾校诚意推荐!本版本是小车C类驾照专用,是每一位驾校学员、教练手机必备学车软件。

我要当学霸 APP

计时学习、定时学习、全天监督,100%改善学习习惯。学生圈,交流学习、分享生活的平台。数千份学习资料,随身学习手册。每日分享经验心得!

第2篇

摘要:初中数学是初中生打好基础的关键科目,但有些学生数学成绩上不去,厌学 直接导致总体成绩不好, 怎样在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学好数学, 使之“乐学、持学、会学”。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导向、养习、授法”的学习指导策略。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必须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只有能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生产生活中得以不断的“加氧”和“充电”,才能尽快获取新知、创造新知,成为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强者。因而,在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学习,使之“乐学、持学、会学”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也被知识经济赋予了更深远的历史意义。数学学科教育中的学习指导要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导向、养习、授法”的学习指导策略。

一、导向

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学习方向主要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等有关学习情感方面的因素。其中动机是核心。明确的学习动机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起定向、启动、助动、维持功能。动机源于需要,一些学生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学习观的影响,其学习需要是升学、就业、农转非等。但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人事制度、劳动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就形成了落后的学习需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意志消沉,动机不明。在教学中加强了人文教育,逐步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特点及未来社会的人才规格,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与成才、学习与成功的关系,建立起适合时代特点的学习需要,钢化学习动力系统。

二、养习

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维护、支持功能,是学习活动的负载者,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养习教育使学生“持学”,是学习指导的保障,不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指导也是纸上谈兵。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观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重作业轻自学,抄作业应付老师;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重做题轻读书、反思;重课上轻课下等。这些习惯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初期,学生经常回出现“忘了学习或学习深度不够”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检查与验收,并给予量化评估,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激发其学习热情,通过群体学习的互动、互助、互控效应,规范其学习行为,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互相约束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别人的老师,密切了生生交流,拓广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三、授法

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着重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落脚点,是学习指导的关键。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的得力工具,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选择、助动、调节功能。学法指导既要遵循学习规律,又要符合学习者的特点。笔者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知识水平,着眼于自主学习,采用了如下学法指导策略。

1.教会学生读书。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会学习必须要学会读书。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拟定导读提纲,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如利用“类比”读书法指导学生学立方根、分式等,利用“比较――猜想――验证”探索式读书方法学习平行四边形;采用“读――思――练”方法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等。读法亦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但在读书指导中,必须要指导学生做到“学”(眼)、“思”(脑)、“练”(手)相结合。读书是学习的形式,思考才是学习的实质,而练习是学习的保证。

2.让学生学会思考。任何所要学习的新知,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认知者认知结构中的诸多旧知才会被理解建构。故在学法指导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实践,抓住知识间相同、相近、相异、互通、互逆等联系,选择合理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所学知识,把它建构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如在初二《代数》二次根式一节的学习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二次根式与算术平方根的相同之处,学生就很轻松地利用逻辑思维理解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中a≥0和≥0的原因。也得出了求二次根式中字母取值范围的方法。又如:类比分数学分式;对比乘法公式学因式分解;利用逻辑思维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都是通过发现新旧知识间不同联系而选择不同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地体味到思维的技巧、方法,提高了思维水平,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

第3篇

我觉得指导工作的开展最重要的是沟通,要了解所在团队的基本情况和各个人的优缺点,充分发挥各个人的特长达到最优化。在指导的过程中要依据指导的理论,跟随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指导计划。但是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大概的步骤:

一、熟悉沟通

首先在指导的时候要了解所在团队的基本情况,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要自我的介绍,让每个人都有个相互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问答的形式来加深队员之间的,为以后的学习合作做好准备。同时选出一个大家认同的组长来领导下面所进行的学习。订立团队学习中一些原则性的规矩,让队员有个团队的意识。

二、制定学习的计划

在了解了团队的基本的情况后,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学习的计划。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担任在学习中的任务,发挥资源的最大利用率。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都会做得比较好,要做到张扬个性,又可以合作相处。

三、及时沟通

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和队员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和学习的过程。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适当的建议和引导学习者发现不足的地方。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学习者的合作精神,让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既尊重个性,又要有个性。不要让个人在单干,所有的人在团队中都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分工要明确,每个人都必须为团队出自己的力量,不能让浑水摸鱼的人存在。

总之,在指导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指导的作用,提供可行的方法,又要让学习者独立自主,不产生太大的依赖性。在学习中要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

与2011年团队学习指导计划相关的文章: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48-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巧妙指导能让幼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率更高。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呢?这就需要教师大练内功,耳聪目明,要有放与帮的智慧,正确把握放与帮的时机,拿捏放与帮的尺度,掌握放与帮的方法。

一、放——给儿童自主学习空间

1.适时隐退。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克制“教”孩子的冲动,牵着孩子鼻子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我们应改变这种方式,打破这种状态。因为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更愿意自己动手去探索、尝试、验证这些想法。比如在科学活动《让小棍竖起来》中,孩子想急于借助物体把小棍竖起来,他们不加思考地选择了桌上的篓子、大药盒、小碗等材料,把它们拢在一起想让小棍竖起来。教师明知孩子不会成功,但没有阻止,而是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即使孩子走了弯路,遭遇挫折,最终没有解决问题,但孩子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2.适度留白。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把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上课讲解总是非常详细,这种滴水不漏的完满让孩子无需思考,只要照着做就行了。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自主学习的智慧和能量,只是缺少体验的机会。科学活动《让小棍竖起来》中,当幼儿明白了小棍稳稳地、直直地竖起来的秘密时,接下来教师就让幼儿进一步试验,看是否能成功。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小口瓶子、挖好洞眼的牙膏盒、长条中空的积塑等一试就成功的材料,而是适度留白,让孩子对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各式各样的试验。教师的适度留白让孩子按自己的思路去尝试探索,他们更愿意主动去学习。

3.适当等待。教师应当学会等待。我们要学会用“无为而无不为”的心态看待教学中的一切。等待让教师不再急躁,而是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给孩子更多学习的时间。他们不再手忙脚乱,不再粗制滥造,不再急于表现,让孩子有时间去思考、去观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同伴间也能互相讨论,引发思维碰撞,让灵光得以闪现,从而触类旁通。小棍怎样才能竖得稳?有人将穿线板一片一片垒高,把小棍放入小洞洞中,成功了;有人把小棍插入花店里用做花坛的沙子里,成功了;有人尝试用小棍插入有插口的积塑,试了几次后,正好有一块的插口让小棍卡在其中,也成功了……还有人仍在继续探索,教师不必催促,也不必提示幼儿去模仿别人,应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行思考问题,并一一实验,这样他们定会带给大家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果,孩子最终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帮——促儿童学习更加有效

1.准确介入。教师要把握介入的时机。孩子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对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疑虑、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与判断,当孩子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必须介入。教师介入过早会妨碍孩子一步一步走向纵深的探究,介入过晚又会导致孩子过久地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介入的方法要灵活,无论是言语启发、动作演示等应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激活幼儿思维。科学活动《让小棍竖起来》中,教师发现最初幼儿都是采用手的握、夹、按等方法把小棍竖了起来,当尝试的这几种方法成功后,他们并没有停下,仍然用手拿着小棍探索着,然而几番下来并没有发现新的方法。正当他们茫然时,教师提醒道:“你们都是用手帮忙的呀!也许其他东西也能帮忙!”教师的及时介入让孩子思维不再囿于手的帮助,眼前顿觉明亮。孩子的天性和探索的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最大发展。

2.精巧点拨。孩子在探索活动中,进入一个误区或出现思维障碍是很正常的事。这时,教师要给予精巧点拨,要在孩子思维的堵塞处予以梳理,让其思维逐渐明晰。在《让小棍竖起来》的活动中,当教师观察到孩子对如何能让小棍竖直并稳固这个问题产生困惑又不知如何解决时,自己加入到孩子的探索中:用积塑搭了一个小槽口,将小棍插入其中,小棍稳稳直直地竖起来了。接着让幼儿用竖直的小棍与自己的操作去比较,孩子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小棍和依靠的东西紧紧贴在一起,没有空隙或空隙很小,就竖得稳,竖得直。孩子们在惊喜的同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践、探索。点拨贵在精巧,教师的对症下药、点到为止,使孩子的自主探究更有效。

3.必要引领。儿童由于认识的主观性和逻辑局限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常会有许多的错误,以致探究无法继续,亦或盲目地走进一个死胡同,兜兜转转走不出来,这就需要成人的引领。教师的适时提醒与及时支持,能把孩子偏离活动目的的探索拉回正轨,让孩子少走弯路。如在孩子把小棍放入篓子、大药盒、小碗等材料后,发现小棍竖不稳时,幼儿以为是角度不对就一遍一遍地摆放想寻找到正确的角度,显然孩子已经被绊住了,这时教师用动作示范和语言指导引导孩子走出误区,让孩子最终走向成功。

第5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 策略兴趣

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在当今社会上,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普及。学校的音乐课堂内容越来越丰富,社会上各种培训学校也相继创办。伴随着这股大流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目前,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把孩子的心理放在首要位置来进行教法选择的重视性还不够。针对当前经济社会中各学校与培训机构对于孩子音乐教育的模式缺陷,研究音乐教育中出现的孩子压力大、学习不自主、方向不明确、家长多焦虑等问题,找出这些现象的源头并找到解决方法。这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音乐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最终达到教师用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状态。

本文将通过对校外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来阐述自己关于校外音乐教育指导的观点。

一、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在一些中高等城市逐渐兴起许多琴行、音乐培训班、青少年宫等等。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偏向于商业性质的琴行,已经不满足于出售一些中外乐器、书籍等,而更多的是开设各种声乐、器乐、音乐知识的培训班,还热衷于组织学员参加各种等级的比赛或是音乐演出活动。社会上的一部分私人音乐教育也逐渐与这些音乐教育机构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局面。目前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大致如下:

1.地区的经济情况与校外音乐教育情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高等城市的家庭收入逐步增加,那么家庭成员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比例也随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2.拥有广泛的生源是校外音乐教育快速发展壮大的直接原因。社会音乐教育,顾名思义,面向的是全社会的公民,经调查,其生源年龄一般是4岁以上。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开放,成年人和老年人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比例也逐渐呈上升趋势。

3.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是校外音乐教育得以长期发展的内在原因。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对教师的专业水平选择上要求很高,基本上都是毕业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或者是来自于中学大学里的专业音乐教师。专业教师的学历通常都在本科以上,专业水平也相对较高,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先进、科学。

4.校外音乐教育机构的学费普遍成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学费也普遍呈现上升趋势。这等学费标准大多数家庭还是能接受的,但也有部分家长则认为学费过高,这就使得本应该平民化的音乐教育成了经济富裕人群的专利,接受教育的经济门槛过高,使一部分来自于普通家庭的音乐爱好者望而却步。

(二)儿童校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良莠不齐的教师队伍。高额的学费受到不少关注,但其实更应该重视的是授课教师是否具有真正的专业资格,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正确,是否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等等。

2.往往会被老师、家长忽视的是学生是否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能,这其实是选择学习音乐的关键所在。大部分家长有过于强烈的功利意识,一直操控着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大舵,很多学生其实是在家长的逼迫下学习音乐。由于各类考核,直接给教师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和教学负担,导致了追求“急功近利式”的教师评价体系,重在看授课水平和教学成绩。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的基础教育,不仅没有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许多学者、专家都著文说道中美学生的差异,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基本知识扎实、善考试,但是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女孩的妈妈有解不开的小提琴情结,很小的时候每次路过离家不远的一家乐器店,她总要远远的望着里面的小提琴,愣上老半天。但是,因为家里穷,父母又不支持,她想要摸一摸小提琴也很不容易,更别提学习小提琴了。女孩的妈妈心一狠,美丽的小提琴之梦立刻化作一片无涯的憧憬。于是,等她怀上女孩的时候,女孩在妈妈的肚子里听到的基本上全是美妙无比的小提琴曲。当然,那是女孩长大以后妈妈告诉她的,女孩说,她早已记不得当时听到的是什么了。

女孩是一名初中学生,可小提琴早已过了十级。对于妈妈十多年来不论刮风下雨坚持每周送她去老师那里上课的举动,女孩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她说她至今还记得五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妈妈在回家的路上过桥时一不留神被积雪滑倒在地的情景。但是,每当有人问她喜不喜欢拉小提琴的时候,女孩总会一个劲儿地摇头,并显出非常尴尬无奈的神情。女孩的好几个朋友都说,女孩曾经讲过,在她的眼里,小提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令人讨厌的东西。”

我们总是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上,在这种急躁的揠苗助长的心态里,儿童的天性摧折了,发展的基础断裂了。

二、儿童校外音乐教学指导

作为学校以外的教学机构,应该有它的独到之处,在教学器材、教学方式、教学种类上有比学校着更大的优势、更好的发展空间、更轻松的发展环境等等。校外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来提高能力,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训机构应该要有专业性强的教师。许多专业好的老师会觉得在学校无法全面展示他们的专业才能,那么校外培训机构应集中这些人才,使其师资队伍雄厚,能让孩子在这里真正学习到专业知识。

笔者认为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天赋来思考孩子到底适合声乐、舞蹈还是钢琴等等。在培训初期,可以让孩子接触各类艺术,入门后观察孩子的喜好,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再因材施教,将爱好相同的孩子分到一个班进行系统教学。兴趣对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有很大影响,比如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反应能力、欣赏能力等。孩子学到的东西是自己感兴趣的,自然会用心,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了。

笔者曾在艺术培训中心进行过实习,在教学方面一直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原则。在声乐课的选歌过程中我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尽量做到让孩子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在教唱的过程中,笔者会在孩子学会旋律之后,让他们跟着伴奏音乐唱歌,这样能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歌唱的欲望。同时也会引导孩子有表情地演唱,根据歌词创编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加强表演性,这会让学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能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实践中我把这一教学方法与纯粹的老师弹琴学生唱歌的这一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前一种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孩子较之后者在课堂的表现更突出,思维更活跃。当然最初也有些孩子面对新的教学方法会不适应,课堂上表现不自然,但几堂课之后他们就开始喜欢上这种教学,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孩子表现非常优秀。

因此,作为专业的艺术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一)尊重儿童为主体,培养其兴趣

成功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掘其创造能力。从传统的在老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各种音乐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校外音乐培训机构应该适当地转变教学观念,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实践、参与音乐体验、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个人喜好,注重对孩子喜欢的事物进行培养,对于孩子良好的兴趣要进行引导,通过发展孩子的兴趣将其培养成孩子的各种能力。当孩子练习钢琴很长的时间没有进步的时候,父母就不要一直逼着孩子弹钢琴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要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给孩子适当的新奇的奖励,引发孩子对钢琴的兴趣;二是适可而止,不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钢琴了,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鼓励为主,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欲望。

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授乐理知识时,学生可能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理解感到太抽象,这时就要发挥老师的教学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老师先不解释何为二分音符,何为四分音符,而是引导学生模仿小狗的叫声(汪汪),小猫的叫声(喵――),闹钟的声音(嘀哒),大钟的声音(匡――)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声音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感性认识,由此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乐理知识。

2.创设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尤其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比如舞蹈课上,教师应安排课时让学生自主编舞,教师改变以往以示范为主的方法,鼓励儿童在与同伴合作中自己创编舞蹈动作,儿童的舞蹈活动变成了以儿童为主角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将原来纯粹的音乐舞蹈教育特色拓展为多渠道的综合艺术活动。这样能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创造。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放飞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自由探究。

音乐是动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都能运动起来。如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开学生的身体,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亲身去感受、自由地探究音乐的奥妙。

(三)发散思维,培养儿童创造能力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素主要包括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特别重视音体美的教学。作为校外音乐培训机构,有专业的老师,浓郁的艺术氛围,因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

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设定框架,要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散思维。歌声乃人之情也,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毫无感情或者情感淡薄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的声音的,人的心理状态会对发声器官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声音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简单到繁杂,从易到难,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如:发声练习:5、4、3、2、5、4、3、2、1―跳音练习,教师可设置拍皮球游戏,让学生自己拍,通过对音乐的探究、亲身实践和认真的观察去体会音乐。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跳音的发音就是皮球起落的感觉。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唱出优美的音色来。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儿童的天性自然,具有特别强的创造性思维,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不要让学生进行过多的模仿,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的表现、发展和创造的空间,注意儿童音乐素养的培养。树立以儿童为主体的艺术教育观,重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征和个别差异,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结语

校外培训是校内培训的延伸、补充。应利用其优势让孩子学到更丰富的知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也受到很多人的批判。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确实让大部分孩子接受了不少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由于它总是过于强调单向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孩子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自然无法从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孩子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的时间去尝试、去体验,喜欢就是兴趣的前提。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喜好,教师要注重对孩子喜欢的事物进行培养,对孩子良好的兴趣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发展孩子的兴趣将其培养成为孩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舟子.中国教育流行病[M].常州: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2]李世正.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3]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为他们今后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和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也就是说:学是教的依据,教的目的。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如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深入,课程难度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感到困难,直到学完初中化学了,仍有学生会说:“我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我似乎没有摸到一点学习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语。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

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时,一般都花了5~10分钟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前,我都会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 “碳的几种单质”一节内容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几个预习提纲:①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②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点?③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同一种元素所组成的?④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有那么大的差异性?⑤无定形碳通常有哪些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列举它们的用途。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听教师讲解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同时有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味道,既有重点,又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富有思考性。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只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氧气的性质”一节教学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进行“氢气性质”一节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教学时,便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不同物质的共性。

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学完溶液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也得到培养。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如在一至三章的学习中,我们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后面的每章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出优缺点。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转化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第三,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问题;同时还可以多角度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辨证性和创造性。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7篇

一、什么是变构学习模型

以生物学家和科学教育专家Andre Giordan教授带领的LDES团队的研究取向在解释复杂学习上非常实用,提出了学习发生机理很像化学上“变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的理论命名为“变构学习模型”。

“变构学习模型”有两点相互关联隐喻,第一,变构蛋白质特定的功能跟氨基酸序列无关,而是由位于氨基酸序列上起决定作用的活性位点之间的关联决定。由此引出,学习的发生,即学习者的思想(概念系统)重构,不是记录观念并按顺序排列,而是学习者主动对这些观念建立关联,并使这样的关联活化的过程。第二,变构蛋白质的形态和功能可以被外部环境改变,且可以通过人为操作实现。由此,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者不可能直接地渗入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但可通过操作教学环境来干扰学习者的概念系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二、变构学习模型对学习发生机理的解释

1 概念是一种思考方式,它不是通过从教师到学生的直接传递而得到的

变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从成功的教学中学会学习,其前提和关键是学习者必须拥有适当的概念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系统。

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不是被动的记录系统。在教师呈现某一话题之前,学习者头脑里已经拥有了跟这一话题相关的不同的问题、想法、参照和习惯。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拥有一个特定的解释系统――概念系统。这一概念系统不仅包括学习者源自先前生活情境的关于世界的心智图景(如自然的和地理的、家庭的和情感的、文化习俗的,甚至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经验感知),还包括他们进行判断和行动时所运用的推理方式。两方面的结合,使个体可以从其周围的世界中获得意义。知识的建构依赖于学习者所运用的概念系统,概念系统包括了所有学习者重构信息的方式。

2 获得知识是由学习者所拥有的概念系统转换过程所致

获得知识必须经过一个叫做“概念精制”的活动。所谓概念精制,是指学习者借以把新信息同所调用的知识进行对照,产生出对解答他们的问题更为适当的新意义,从而实现概念系统转换的手段。这就是说,每当学习者真正理解一个模式或能够运用某个概念的时候,他的心智结构实际上要进行全面的重组。所以说,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从教师到学生单向传递的结果。

3 概念系统转换须借助多参数的交互配合

对学习者来说,概念系统转换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函数,可以用数学公式把概念系统转换机理表示如下:CONCEPTION=f(P,R,M,N,S),即概念系统转换是P、R、M、N、s等几个参数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P(problem,问题),是学习者体验到的对自己原有概念系统的威胁或挑战,是引发智力活动的驱动力;R(set of references,可参照知识的状态,或称作参照系),主要是指学习者生成新概念时所依靠的他们已掌握的其他概念;M(mental process-es,心智处理),指学习者对自己参照系中的元素建立联系,进行区分,并生成和运用概念的一系列处理;N(semantic network/grid,语义网络或语义网格),指在已有概念和心智处理中,存在的一系列特定的相互作用和联系;S(signifiers,意义符),指产生和解释概念所必须的一系列的观念、符号和标记。

三、变构学习模型的应用

LDES的研究指出,概念系统转换的实现是经由学习者自主发生的8个正向过程的交互而完成的,即①主动提取知识意义;②对抗自我;③感触困惑;④相信自己,大胆发表;⑤善于想象,勇于探索;⑥调用自己的知识;⑦按照自己的知识思考或实施;⑧善用思维助手。为了确保上述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教师必须提供相应的指导性学习环境。指导性学习环境的设计要素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激发学习者,引起主动学习

学习者受到激发,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对正在处理的知识提取意义。教师要找到学习者的兴趣点并获知其背景信息,然后据此对学习内容建立适当的情境,并在学生可以达到的范围内提出问题。

2 诱发概念系统失衡

“困惑”或“扰乱”状态是产生学习渴望和发生学习的最佳时机。概念系统是学习者理解其周围世界的工具,我们需要利用创设学习环境将学习者置于一个特定情境中,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推理是有限的,或与新情境是矛盾的,于是他们的概念系统开始“动摇”,处在不稳定的“失衡”状态,从而产生转换旧的概念系统,形成新的、更能解决问题的概念系统的需求。

3 引领学习者勇于探索

在学习中,当学习者发现困难过大感到信心不足、心理过度紧张时,这样的问题就会阻碍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发展一种信任的、安全的氛围,让学习者敢于往前探索,在基于课堂的指导性学习环境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经销商”,而是作为学习条件的组织者来介入学习活动的,给学生建立适当的信心,支持其前行,鼓励其探索。

4 制造想象与创新机会

想象可以帮助学习者拉近真实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世界。想象可以让学习者尝试着形成理论化思维,而且有可能跳出已有知识的藩篱,找到当下尚不明晰的问题解决方式,从而可能形成一些原创性的想法。有了想象,学习者就可以超越已知而探索未知。因此,在学习环境中要特意设计一些“想象”任务或专栏,制造机会让学习者检验自己的大胆假设,这样可以缩短通达正确理解的进程。

5 引导学习者对元认知的学习

在学习环境中,应有意引导学习者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为此,设计中不能仅停留于让学习者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思维技能(比如分析的方法、系统的实验方法),引发在识知过程中思考和想象,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思维状态(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好奇、自信等)。这样学习者会逐渐领悟到,具体知识、识知、技能和行为,都是知识的不同类型,它们四者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只能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时,才能形成一套符合自己思维习惯的推理思考方式。

6 帮助学习者启用思维助手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学会学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43-01

作为校长,教师和家长如何指导学生,孩子学会善学乐学,提高其相应的学习能力呢。在此,结合工作实际。就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技术的掌握,谈些看法、做法,与同仁分享交流。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出于人生阶段的最为关键时期,从整个基础教育来看,初中位于小学和高中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身心发展变化最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表现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情绪波动大,自制力不强,易冲动,经过小学几年的学习在知识的积累上及学习能力上为初中的后续学习奠定一定基础。要抓好还知道学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了解孩子认识学校是引导孩子学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1、是了解孩子小学阶段学习状况,明确孩子的学习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做好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上的转型工作。

2、是作为家长了解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情况及学校的管理要求,为孩子才初中阶段学习指导、引领做好准备。

3、是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立志向,让学生明白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案例:介绍犹太民族的学习观。犹太民族是世界上较为聪明的民族,这个民族是愿意学习的民族。当孩子出生后,他们会用蜂蜜浸泡过的书让孩子舔舐,在孩子潜意识中培养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二、在那些方面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

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培养学习习惯应着眼下列诸方面:1、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支配学习时间;2、课前预习;3、听课;4、复习;5、作业;6、与教师和学生交流;7、自我反思评价。在提高学习能力应着眼下列诸方面:1、学会读书与阅读;2、学会记忆;3、学会思考;4、学会答题;5、学会考试。

三、教会孩子掌握学习学校开设各门课程的学习技术

初中阶段学校开设的课程比小学开设的课程门类多,课程的内容广泛、深度较大,要保质保量完成学业,教会孩子掌握课程的学习技能尤为重要。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就个人的经验和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下列学习技术应教会学生去掌握和运用。1、科学用脑技术。2、学习文科类的学习技术。3、学习理科类的学习技术。4、查缺补漏技术。5、归纳总结技术。6、读书笔记技术。

四、指导孩子在网络上学习

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网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懂不懂网络,会不会利用网络学习成为新旧两代人的标志,不会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人就是现代的文盲。以往孩子们汲取知识的途径基本上是孩子们以学校为场所,以教材为内容,通过教师的教来获取,没有更多的渠道选择。互联网的出现使学习渠道多样化、个性化、时效化。这是因为互联网在学习上有以下优越性:1、网络延伸了学习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实现了地球村范围内的学习自由;2、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资源库,孩子们可以得到课堂上得不到的信息;3、网络可以促进各方面的交流和互动;4、网络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5、网络能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在一起。拓宽学习空间;6、网络创新了学习手段和方法,以虚拟的方式解决了很多学习上的难题;7、网络能够满足人的各种学习需求,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总之,网络对孩子的学习重大作用就是网络上的学习孩子没有恐惧、压抑和负担,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独立学习;网络学习的开放性使学生摆脱了教科书、课堂环境的束缚,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外部世界的丰富精彩;在网络上的学习是在探索、想象、创造中学习。这种学习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乐趣,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解放;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和个别化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网络学习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和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网络的无组织、无政府的状态,导致网络是存在许多信息对孩子是有害的;由于网络的巨大吸引力、诱惑力,会使孩子无休止的在网上冲浪,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约束,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恶作剧所产生的黑客行为对社会、家庭产生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居于对网络的以上认识,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的“双刃剑”来指导孩子进行网上学习呢,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家长懂得掌握必备的网络知识;2、加强网络理论、社会责任和法制教育,提高孩子鉴别真善美的能力;3、合理择取网络资源,强化监督、管束手段。

五、指导孩子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2、善于协调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3、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

4、“适当”给孩子加压。

六、给家长、教师推荐关于学习方面指导的书籍

家长做好孩子的学习指导,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以提高自己的指导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此给家长推荐一些书籍,希望给家长帮助。

《学习的革命》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和美国珍妮特沃斯著。

《怎样学出好成绩》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导师王根泉著。

第9篇

关键词:读教材;读生活;体会;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5 ?摇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68-02

今天伴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用”等,它已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数学的读、听、讲、写等无不是教学基本功,这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具体做法如下: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感悟到,数学中的读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读数学的好习惯,学生的数学才能学好。

首先是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的精华,它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其他学科有着显著不同特点。比如:语文课生动而富有情趣,而数学知识及其应用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数学知识如果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是由老师硬灌给学生的话,肯定会消化不良。而我们阅读理解数学,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学生反复读教材,让他们感悟、理解教材,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教材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了,分析的能力也提高了,环环相扣,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数学阅读必须与勤思多想、读写结合、举一反三,。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必须借助于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

其次是读生活,新课标非常强调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读数学,找数学。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更好的使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呢?我经常让学生搜集一些广告,如商场的促销活动、团购活动等等。使学生了解信息,使他们知道我们身边到处有数学知识,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另外,找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和跟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阅读。分小组进行数学竞赛,让他们开心了解自然,能够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的积极性。

二、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必须做到认真观察。因为有时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我在讲课时,时刻观察学生的动态反应,一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他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没有反应,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是不会好的,老师在讲课时一定要不断地跟学生交流,学生反馈的信息就能检测到他们是否认真听讲,所以,学生学会“听”是很重要的。

三、数学学习中的“讲”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概念,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需要,其他科目中的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多讲,教师讲完部分内容,就让个别同学讲解,这样不但检查学生说的能力,同时也检查学生听的能力,这样才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应注重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在教学一年级图画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说明图意,研究算法,哪组的算法多哪组夺得红旗。学生开始是你一言我一语或一人说其他人聆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可互相补充,互相提示,互相激励。学生的思维之间产生了碰撞,激发了对数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同时思维也得到了扩展。在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同时学困生在与小组同学的交流中得到了帮助,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更多的是要考

到学生的学,怎样学,是被动的学还是主动的学,学的效果如何。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时我要求学生把概念、公式、解题技巧记下来,我还要学生在完成的书面作业外写数学日记,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把错题、难题记录下来,隔一段时间后,再把它们拿出来推敲一番,往往会温故知新。总之,这样不但对知识加以巩固,提高了数学能力。同时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五、数学学习中的“用”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的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演算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他们经过磨炼一天天地成熟了,整体素质提高了。

第10篇

关键词:重基础 重实际 重过程 重方法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目标引导。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第11篇

一、因势利导,善用学生特点

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数学与其他科目的不同,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相对要高,而且老师讲起课来也难以形象生动,要让学生很快就喜欢并主动学习这门课程存在一定困难。还有一个情况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比较困难,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很难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至于使他们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认为,教师要牢牢把握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根据他们这一特点合理有效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课堂上讲了有关“大于、小于、等于”的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找10组生活中的类似关系,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自己上台讲解。学生把这个知识带到生活中去,通过寻找就会发现很多乐趣,对知识就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鼓励提问,发挥主观能动

通过观察,我发现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再回答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而不是提前思考的学习过程。

其实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认为,老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快乐。比如学习圆柱、圆锥等概念,老师可以先不给学生讲具体的概念,而是拿出模型,让学生依次上台观察,然后提问,互相回答,再来讲解。这样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三、激活思维,加强动手实践

所谓“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就是要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独立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才能协同参与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找一个长方形物体,然后在纸上画下了,用尺子测量好实际的长和宽,并标注好。如可以测量家里的茶几玻璃,再根据自己测量的长和宽计算面积,再到外面商店询问这样面积大小的玻璃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但让学生体验了参与的过程,也能够感到自己又懂得了一项知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思维和习惯。同时,这也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转换角色,培养学习兴趣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清楚,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把书本中的知识结构变为学生知识并加以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学生成为主体的过程,任何教师要越俎代庖都会起反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中,通过角色互换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度,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接受新知识。

比如,可以让班长把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分成几个小组,选出小组长,然后让小组长在小组内组织知识点的学习,不仅要自己讲,还要让每一个组员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一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然后老师在不定规则的情况下随便抽一个学生上台讲解,无论正确与否,让学生给予上台同学鼓掌,老师给予鼓励。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自己随时有可能会被抽到,就必须多花时间来弄懂知识点。最后,老师对每一个同学的讲解进行点评,鼓励为主、纠正为辅,把知识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就让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今后也会更主动的要去讲台上表现自己。通过长期的练习,学生就会建立起自己丰富的知识结构,主动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究的精神。

五、由易到难,善用点拨策略

政治学上讲,事物由内因和外因组成,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辅助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就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教师要善于运用方法和策略,让内因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指导 策略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必须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只有能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生产生活中得以不断的"加氧"和"充电",才能尽快获取新知、创造新知,成为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强者。数学学科教育中的学习指导要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导向、养习、授法"的学习指导策略。

一、导向

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学习方向主要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等有关学习情感方面的因素。

1、以数学应用性导向。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性表现为数学的应用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人们所追求的,数学学习亦如此。教学中注重挖掘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学生在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中表现出了对数学非同寻常的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威力,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情感,初步建立起学好数学是将来更好的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个人需要。教学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展示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认识到学好数学也是个人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帮助他们树立起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数学学习目标,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

2、以成功导向。

获得学习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渴望的。明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取得学习成功,学习成功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肯定的能力,使之能更充分地体验完成学习目标、取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为获得下一个学习成功而努力,保证学生学习动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导向教育使学生"乐学",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也让他们从热爱学习做起去热爱自己的事业、工作,增强他们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二、养习

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维护、支持功能,是学习活动的负载者,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就不能保持其联系性和持久性,学习就会半途而废。脱离学习实践,任何学习方法、学习愿望都是无意义的。养习教育使学生"持学",是学习指导的保障,不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指导也是纸上谈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

1、进行作业改革。

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导向教育的同时还应进行作业改革,把学生课下需要学习的内容,以不同形式的作业布置给他们,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活动性、竞争性和实效性。将书面作业、反思作业、阅读作业、复习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设定学习目标,以明确的内容、规范的形式来约束学生的课下学习,强化作业的检查及反馈,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随着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再逐步淡化作业内容,而后淡化作业形式。最后即使不留书面作业学生也能独立学习,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学习的被动状态。

2、建立学习小组。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初期,学生经常会出现"忘了学习或学习深度不够"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5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检查与验收,并给予量化评估,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激发其学习热情,通过群体学习的互动、互助、互控效应,规范其学习行为,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互相约束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别人的老师,密切了生生交流,拓广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习惯的养成应从小做起,坚持不懈,还要在有规律的学习中去培养。在学习指导中,我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认真落实;开展"每日一刻钟"、"每日一题"的养习训练等,大大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授法

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着重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落脚点,是学习指导的关键。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的得力工具,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选择、助动、调节功能。学法指导既要遵循学习规律,又要符合学习者的特点。笔者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知识水平,着眼于自主学习(不包括程序学习法),采用了如下学法指导策略:

1、教会学生读书。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会学习必须要学会读书。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读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读书学习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如三步读书预习法、"走马观花"读书复习法、反思读书说题法等等。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拟定导读提纲,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

2、让学生学会思考。

建构学说认为,学习主体是借助原有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