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科技创新

互联网科技创新

时间:2023-06-01 08:5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科技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联网科技创新

第1篇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如何把握互联网思维的脉搏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互联网思维嫁接模式1、两种思维嫁接的方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用户思维,其次是社会化思维,其本质是物质与信息传递,而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过程本身也是信息的传导过程。通过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嫁接,吸取更大范围、更多资源参与技术创新,实现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与用户之间、科技人员与市场的全方位互动,促进技术成果的完善。同时大大缩短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体现技术成果转化的简单快捷、直观可视与应用标准化。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转换: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传统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必然要与市场接近,科技创新可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企业、农民提出研发需求,将研发需求放到互联网平台上,打破原有部门、地域界限,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通过网络,组织相关人士出谋划策,广泛征集创新思路与产业发展意见,让者和其他思维碰撞,让用户参与研发,让未来的成果提前与市场对接。即使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亦能使研究与产业应用更加接近。3、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布局:一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多元化。通过推广体系的技术示范与农民培训、电视频道、科技入户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畅通技术推广渠道;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品种、技术在线展示与自助培训,实行定向推送技术。三是构建线上展示与线下示范的O2O形式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强化物联网应用,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农业技术云服务平台落地服务站,集中在网上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实现线下现场观摩与线上展示结合。

(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技术创新推广思维的融合模式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目标与方向。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一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泛团队集群研究为平台,打破部门地域、技术领域界限,体现群策群力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思维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以技术“物化”创新与推广为导向,以简约化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的推广思维模式。三是基于农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网络在线展示与标准化技术在线自助培训推广新模式。四是基于移动互联平台,集成农业政务信息、技术与市场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配送等功能,建立模块化、菜单化与技术推广定制的农民电商园、智慧农民手机卡的技术推广与产品营销云服务平台模式。2、建立面向农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运作前,必然要回答建立哪些类型的数据库,由谁建?建立后的数据库怎样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如农业产能数据、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数据、农业生产技术数据等,做好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其次,通过推广服务云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云平台服务方式与农技人员、农民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农户。3、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信息传递与推广。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首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想到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农民、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科技管理部门要将提供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与各类农业应用型研究项目的评价考核挂钩;其次,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线上与线下示范,以及手机推送App、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技人员、农民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农民及农技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口碑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二、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方式的影响1、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思路转变。农民、农业企业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对园艺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产量更加关注。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思维逐步从传统“品种--配套技术--加工”狭义的产业体系技术研究,转变为从生产到餐桌,从农资供应、机械耕作、信息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广义产业链式研究。根据顶层设计、反向推导、目标公开、底层互动、跨界协作、系统集成、成果物化、迭展的原则,构建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大团队、技术集成大平台的互联网创新思维。2、建立园艺技术物化与集成优化网络化推广的思维理念。在园艺生产中,更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物化方式被用户所接受,如种质资源以种子种苗的形式进行物化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新型农膜、基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以及新型设施装备、新型农机等等本身就是物化成果;对于灌溉技术通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授粉坐果技术以提供蜜蜂、熊蜂、生长调节剂进行物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可通过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进行物化推广。即使对于难以物化的栽培技术,也可通过微电影、视频、图文教材、挂图进行物化推广。园艺产业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生产模块,标准化的物化产品,提出不同设施、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方案。

(二)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平台1、构建园艺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园艺产业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包括区域内园艺生产产能的监测、生产基地与市场价格指数分析,产业发展分析与产业政务信息等方面,由政府部门相关产业政务信息,加强省、市、县农业部门对区域园艺基地生产运行监测,包括品种结构、种植面积、产能与上市时间等。及时准确、系统掌握区域内园艺生产信息与发展动态。通过监测平台,实现园艺产业发展运行预测预警,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苗头性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服务。2、构建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以园艺产品优质优价为导向,与产销对接平台对接,重点引导区域内园艺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强质量产品追溯,并积极加入省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上线园艺企业生产的品牌、质量意识。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实现产地追溯、品牌追溯、质量追溯。通过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优质产品产能监测分析,集中重点宣传展示江苏园艺品牌产品。3、建立联产联销的产销对接服务平台,推进园艺产品消费定制。一是为省内园艺生产者、经纪人、批发市场、集团消费大户提供供需信息的平台,促进产销对接。二是为优质可追溯的园艺产品提供联产联销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改变传统“生产基地+经纪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以产品溯源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园艺产品配送企业和城市溯源果蔬联营店,实现优质产品的联产连销,实现优质优价而不超价。三是实现园艺产品从大宗消费走向品牌定制消费。结合部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商品化、品牌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园艺生产基地销售分拣、分级、品牌销售。通过平台,进一步推进云订单、云销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园艺生产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能够实时看到基地田间生长状况、了解种植过程及投入品使用情况,增加对基地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建立定制需求,逐步引导蔬菜生产实现生产溯源。4、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建立区域性园艺生产技术在线培训系统,改变传统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互动平台。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与创新方向,实现技术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与用户之间、研发人员与推广人员之间互动。实现专家在线解答,组织远程视频诊断等;二是建立园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网上示范平台,在安排科技示范任务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线下实体展示点,在网络相关展示信息,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开辟现场视频展示,成为农业科技云平台的线下落地服务站;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数据库。集中国内外园艺科技创新成果,购买、委托制作或网友免费提供园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可视化技术推广课件,如生产微视频,图文电子教材、专家现场培训课件等,供网络(移动互联)在线学习;四是建立园艺技术推广与营销互动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互动方式,如农民学习技术交流讨论,学习分享园地,专家智库等;五是建立集聚农民及生产者关心的农资采购与优选平台。通过各类农资产品的网络展示、现场示范与用户评价,推出一批优质农资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集中推出一批江苏名牌园艺产业、名牌园艺产品品牌、名牌园艺产业基地、名牌园艺技术成果、名牌园艺技术专家,推进园艺生产全程标准化。

(三)构建互联网思维下创意园艺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以及微媒体的发展,改变传统园艺产业的宣传弱势,大力推进园艺生产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卖体验、卖创意消费的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园艺企业,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展开心菜园、市民农耕亲子教育、消费会员制等营销活动,发展创意园艺产业,发展休闲采摘,实现园艺产业的差异化、品牌化发展。

作者:周振兴单位: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第2篇

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洪流,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

当下的全球竞争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驱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军工科技的水平,最能反映一国的科技力量和水平。它既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代表,又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还是催生新一代高技术战略产业的摇篮,而且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特点。

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须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为此,《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高红卫,探讨中国军工企业的科技创新之路。

抓住科技创新不放松

《财经国家周刊》:在最近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你作为国企唯一代表作了交流发言,航天科工是如何把握科技创新,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

高红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努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大安全、大防务”领域以及军民融合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系统性创新。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五个新一代”、“四个基础性支撑技术领域”的技术攻关及应用。把握智能经济时代特点,以“产品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或产品性能不变,成本降低50%以上;或导致产业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或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作为新一代技术的定义标准,发展新一代武器装备技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装备制造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及应用。确定微系统、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智慧产业“四个基础性支撑技术领域”,重点突破其核心关键,支撑“五个新一代”产业发展。对社会上可获取的一般技术,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依靠创新,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技术与集团化运用、强激光与信息激光、太赫兹、量子器件与应用、增材制造、社会安全体系等一批战略前沿与应用基础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财经国家周刊》:企业生命力在于科技创新。管理也是要靠创新改变,靠科技提升。航天科工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

高红卫:航天科工一直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积累经验。

我们运用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建立了以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实现层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管理架构,完善有利于推动创新举措落实的规章制度体系。

2011-2015年集团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1.5%,重点支持前沿技术独立创新、跨研究院的联合创新,以及自由组合的“双创”团队创新。特别设立自主创新基金,支持各类有独到之处的技术创新概念先导性研究。注重采取新措施,进一步拓宽员工成长通道,挖掘各类人才潜能,激发创新活力。目前,集团45岁以下重点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总研究师占比超过30%,建立了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支持若干个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与研发。

抢占创新高点

《财经国家周刊》: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体制环境,有能够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还需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请谈谈这方面工作的进展。

高红卫:航天科工一直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小环境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成功率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实效。

航天科工创新体系建设的总原则是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同步创新(简称为“三创新”)。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武器装备重点型号任务以及涉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实施14个“三创新项目”,并按照“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原则,设立17个“三创新特区”,通过实施骨干人员持股、高端人才特殊薪酬、投资审批权限适度下放等政策措施,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目前,在智能机器人、企业征信平台、激光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已投资近百亿元成立若干创新创业型公司,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目前,获得有效专利近1.4万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6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整合国防军工资源,推动军工创新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相结合?

高红卫:航天科工集团主动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洪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航天科工研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和产业链配套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创建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向全社会开放部分科研、试验、制造资源与知识产权资源,并对接国际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业。

目前,入驻航天云网的企业超过13万户,涉及制造业的各个门类,汇聚社会“双创”项目近1000项,有力提升了我国制造业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全集团现有近2000个各类“双创”团队,其中前沿基础探索团队100余个,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技术应用创新型团队1600余个,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团队300余个,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迎接“互联网+”新挑战

《财经国家周刊》:在你看来,制造业应该如何与互联网更好结合?

高红卫: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以德国工业4.0为标志,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运动如火如荼,不仅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甚至一些传统制造领域在普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也出现回流现象,表明新一轮制造业地图重绘的过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启动。

在一个越来越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世界里,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渗透到制造业的所有关键领域与环节,泛在的深度协同制造、威力无比的资源共享、高度自适应的物流、体贴入微的生产、直通用户体验的市场营销,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环境,将淘汰工业经济时代自然成长繁衍的制造类企业。互联网技术首先改造了消费领域,目前已经开始改造制造领域,议论已久的互联网经济时代真的已经到来。

《财经国家周刊》:互联网经济大潮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变革的方向在哪里?

高红卫: 当前,面临着互联网时代全球经济再分工、全球产业地图再分布、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再平衡、全球环境承载力强约束的巨大考验。因为,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显著增强传统企业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人才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市场优势,而忽视它的存在,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传统制造业变革的方向在哪里?宏观地讲,企业的转型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引领,企业的创新向互联化、智能化靠拢,企业的发展理念向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看齐,企业的运行模式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转变等。

微观而言,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营造“双创”环境

《财经国家周刊》: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航天科工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

高红卫: 发挥资本优势支持“双创”活动开展。

一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双创”项目发展。航天科工所属专业机构发起设立若干专项基金,支持具有较高商业价值或产业化前景的“双创”项目。在专有云平台方面,首期出资1亿元设立准公益性的专有云“双创”基金,支持内部“双创”项目;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依托航天科工军民融合创投基金等,支持社会化“双创”项目发展。

二是建立“双创”项目与航天科工产业融合发展通道。在专有云平台方面,支持对符合航天科工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创”项目进行投资,“双创”团队所在单位具有优先控股权;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加大对符合航天科工产业发展需求的“双创”项目公司的收并购和融合力度,为航天科工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是为“双创”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在专有云平台方面,由所属企业创司提供财务、投融资等服务;在航天云网平台方面,依托所属企业的线下辅导中心提供一揽子服务,确保创新团队集中精力创新创业。

《财经国家周刊》:“双创”工作的有效推进,“双创”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长效机制的保障。请谈谈这方面的实践经验。

高红卫:建立“双创”运行长效机制,以专有云众创空间为平台,初步形成“小团队、大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并通过建设专有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实现创客团队线上线下协作、跨院多地联合创新。

一是建立“三期三池”专有云众创空间运行机制。“三期”是指航天创客“双创”中的创意种子培育期、创新产品孵化期和创业产业加速期三个时期,“三池”是指创新创业形成的创意池、种子池和产品池。此外,建立“双创”项目团队成员人事管理机制,鼓励其采取在岗创业、两年内离岗创业方式开展“双创”,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并将其创新创业贡献度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公司经营团队选聘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3篇

本报讯 9月22日,根据矿井下对实时的无线语音数据通讯、位置更新、生产数据上报、通知下达等要求,中兴通讯开发出的基于PHS(无线公话系统)技术的井下安全生产通讯系统――中兴通讯“ZXPCS煤矿无线通信系统”,通过了中国煤炭行业知名专家的专业鉴定。(李敬)

方正电子获“科技创新企业突出贡献奖”

本报讯 日前,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首届中国广电行业“科技创新企业和技术创新精英”评选活动中,方正电子公司荣获“科技创新企业突出贡献奖”,方正电子公司数字广电事业部产品部研发总监董全武荣获首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技术创新精英”奖。(晓轩)

金蝶推出国内最大Java开源社区

本报讯 9月26日,基础架构软件公司金蝶中间件(Apusic)宣布正式推出开源JSF社区(中文义为“京剧脸谱”,寓意中国古典文化)。该社区将为J2EE Web开发提供JSF引擎、JSF组件及集成开发环境,使Web开发更简单、方便。(刘丽丽)

巴可获北京合资公司全部股份

本报讯 日前,巴可公司签约获得了其北京合资公司――北京巴可利亚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剩余的20%股份。巴可公司于2003年通过收购北京利亚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资产,建立了80%~20%的合资公司。(郭平)

爱普生与ColorVision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本报讯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爱普生与ColorVision正式宣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并展示了其合作后的首套针对摄影行业的“投影色彩真实输出解决方案”。(郭见洌)

华为3Com推出HCIE认证

本报讯 9月27日,华为3Com公司(简称H3C)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行了HCIE认证(Huawei-3Com Certified Internet work Expert,华为3Com认证互联网络专家)会。此次的HCIE认证将与H3C此前的HCNE、HCSE、HCTE等技术认证一起,为IT人员提供完备的进阶通道。(田梦)

视频互联网成新热潮

本报讯 近日,首届视频互联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视频互联网已经转入市场启动,实质性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即将到来,从上游的内容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到作为基础设施的电信运营商,到各种点播、网络电视直播、个人视频共享等视频整合服务商,再到大众消费习惯的逐渐成型,一个全新的视频互联网产业已经雏形初具。(吴)

第4篇

“移动互联网的效率已经放缓,但它的体量是很大的,还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人工智能是在云端的,而移动互联网很多是终端的变化,终端变化和云端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是有这边就没有另外一边。人工智能绝对是一个大的风口,但是现在未必到了最关键的时间。”面对记者的提问,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回答得四平八稳。这一幕,发生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企业家代表集体采访会上。

11月15日至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乌镇进行时”为主题特设的系列会,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新闻厅连续召开。系列会共计10场,包括4场会、5场集体采访和1场记者见面会,分别为:浙江省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新闻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新闻会、大会闭幕新闻会、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专题会;浙江省信息产业领军企业家集体采访、专家代表集体采访、数字经济专场集体采访、企业家代表集体采访(两场);“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活动”记者见面会。

最科技:彰显互联网创新力量

“举办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活动,目的在于展现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扩大互联网创新力量的影响力,彰显互联网领域从业者的创造性贡献,搭建一个全方位的创新交流平台。”在“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活动”记者见面会上,国家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徐愈介绍道。

作为领先科技成果活动的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对这场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深有感触。“这次给了大家一个信心:互联网是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希望通过这次彰显互联网创新的力量,正如主席所说,互联网是当今科技创新竞争的高地、是最活跃的。”

在这场记者会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胡正明表示,这种形式的活动,既能鼓励人们将智慧更多地用于科技创新,又可以激励年轻人在互联网领域抓住更多的创新机遇。

自今年3月以来,谷歌智能机器人AlphaGo大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后,人工智能便被推到了舞台中央,此次大会更是频频被提及。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在记者见面会上坦言,人工智能其实并不神秘,已经走过6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中,由于深度学习、大数据、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所以变得比较实用了,现在已经比较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字经济,作为大数据先行者,贵州一直在致力于大数据产业发展。贵阳市副市长徐昊在“数字经济专场集体采访”中透露了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布局和规划。一是要让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企业做主角,企业是创新的主角,企业是创新的活力之源;二是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发展数字经济,全球形成共识,首先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做好一块试验田,这个试验区意味着先行先试,在互联网时代、在数字经济时代,很多先行先试是颠覆性的。

最有效:潘多拉魔盒变身世界宝库

主席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打开阿里巴巴的宝库,用不好就是潘多拉的魔盒。如何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创新驱动是手段,造福人类是根本目的。那么,如何让互联网成为造福人类的宝库,怎样缩短数字鸿沟,我们又该如何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一定是共同治理,而且在不同的层面上,既有国家、政府层面,也有企业、技术层面,更有网民等各个层面来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国家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在“专家代表集体采访会”上表示,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上各国、各企业要协同联动。

如何协同联动?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看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很好的方式,大家针对不同议题分别讨论,逐步形成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共识。“总的框架是国际社会应该形成共识,首先就应该是尊重网络,因为网络是自然空间和政治空间的延伸,所以要达成这个共识。”

随着互联网发展程度加深,旧体制被打破,新规则在不断形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建议,在新规则形成过程中,各国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让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最后让这套新的规则引导网络空间更健康地发展。

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网络空间治理,又需要网民自治,缺一不可。“这两种方式都很重要。网络社区里有许多规则及契约,这些规则形成网民的行为准则,大家要进入这个社区就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这些规则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讨论产生的。而政府的治理是制定规则,如果我们单独强调政府的治理,那么成本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主张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马费成在专家代表集体采访会上建议,“要双管齐下,既要自律也要他律”。

最浙江:让信息插上腾飞的翅膀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浙江乌镇,不仅使乌镇成为世界的焦点,更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之际,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浙江,同意设立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浙江同意设立杭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王秀军在“浙江省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新闻会”上表示,希望浙江省通过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省内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探索出新路,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树立中国标杆。

“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对于建设完善我国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满足社会信息服务需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提出要求,力争2017年上半年建成开通。

第5篇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硅谷们要想建设国际水平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如何向发展成熟的硅谷取经呢?中国当下的“互联网+”浪潮,美国是否也经历过?互联网思维是否值得肯定?

对这些热点问题,本刊专访《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主要作者、有着“硅谷布道师”美誉的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ruffi)。他同时担任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客座学者,以研究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著称。

硅谷成功在于颠覆性创新

《支点》:《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以编年体的形式,辅以大量的历史图片、历史资料等,详细讲述了硅谷113年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并剖析了硅谷成功的秘诀。我们想知道您写作此书的初衷?

皮埃罗・斯加鲁菲:我是为了回答人人都在问的这一问题:“为何硅谷会诞生?”答案其实并不简单。纵观硅谷113年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硅谷起初没有任何优势,缺乏资金,人才匮乏,没有优秀的大学,没有科学家。构建一个科技中心所需的所有资源和条件,硅谷天生都没有。欧洲有这些优势,美国东海岸也有,美国具备规模的科技公司都在东海岸。

硅谷的优势是什么呢?硅谷擅长开发,利用新技术做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事情。这是硅谷真正擅长的事情。它占有一项技术,重塑之,重新创造之。然后,硅谷让该技术病毒式传播至全世界。

《支点》:到底有没有“硅谷模式”?

皮埃罗・斯加鲁菲:直到本世纪初期为止,硅谷模式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质疑权威、不同凡响、改变世界。硅谷并非存在于真空中,我们要考虑硅谷的社会背景。硅谷所在的湾区有一种鼓励人们用不同方式思考、勇于挑战体制的传统。这种传统和硅谷的精神不谋而合。

一个很少有人发现的特点,就是破坏性创新。这个破坏性创新,并非指破坏性的暴力行为,而是指对社会现存运作状态造成颠覆和重塑。这也是硅谷精神的精髓。所以,对于其他想要学习硅谷经验的创新型科技中心地区,如位于武汉的光谷,我觉得硅谷的创新精神最值得学习。这种破坏性创新精神,需要传承至年轻的一代。年轻人需要有这种态度,并且需要被鼓励去做出行动。

《支点》:中国政府层面非常支持年轻人创新。近期,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您对此政策如何评价?

皮埃罗・斯加鲁菲:这背后的逻辑是很好的。有人说,过去的经验似乎表明,中国企业擅长复制西方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从无到有做出影响世界的重大互联网产品的公司,似乎还没有在中国出现。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鼓励创新性初创公司的原因。当这样的初创公司出现时,我对这类初创公司的建议是,在硅谷设立分支机构。因为硅谷的创新性想法,支持着这里的破坏性创新系统运转了大半个世纪。中国需要时间构建同样的有助于破坏性创新的环境。

《支点》:中国如何打造自己的硅谷?硅谷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皮埃罗・斯加鲁菲:前一段时间我刚刚从中国的中关村回来。我不建议直接复制硅谷模式,是因为硅谷的成功有很多独特的因素,比如大量移民。硅谷很包容,不在乎人的背景,更看重创新想法和能力。这种氛围,吸引着渴望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才前往。

在这方面,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尚未有着世界性的吸引力。即便是美国的其他地方,也没有成功复制硅谷经验。如果你想学习破坏性创新,那就去硅谷。我们在硅谷也看到了,中国也在努力学习硅谷的创新精神。过去的一年里,大量的初创公司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创业大潮,出现了很多年轻人创办的初创企业。

提倡互联网思维不能忽视危机

《支点》:中国已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至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高度,创新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互联网+’行动计划”。您对“互联网+”怎么看?

皮埃罗・斯加鲁菲: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现在,任何行业都有互联网的存在,利用互联网跟商业伙伴和消费者互动。 我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的各行各业将会百分百地以互联网为主要基础。这将为IT工作者创建大量的工作机会,还会不断提高生产力,进而转化为经济增长。

但同时,中国政府要做的是不仅有口号,还要推进这个进程,以最低性价比提供最快的基础设施,并确保所有的企业得到公平对待。

《支点》: “互联网思维”获得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重视。现在,对于互联网思维的更多解读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发展和创新企业、行业,强调连接。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一般意味着近于免费、快捷、便利的基于互联网的服务,还包括快速迭代、去中间层等等。那么,硅谷有互联网思维吗?如果有,其内涵何在?

皮埃罗・斯加鲁菲:首先,很难定义互联网思维是什么。这种思维模式一定会带来一些商机,但新的危机也会产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互联网思维”应该还包括预见未发生的失误。想象一下,当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通过云连接的时候,世界上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计算机病毒可以破坏整个国家,不只是一个实验室。机会面前,我们更要警醒。

互联网垄断局面并非不可打破

《支点》:自2013年始,中国互联网的三个巨头公司(百度、阿里、腾讯)开始疯狂的竞争圈地,收购各行业的领先公司,形成了一股并购风潮。硅谷有类似情况吗?

皮埃罗・斯加鲁菲:垄断趋势在硅谷也出现了。谷歌、Facebook、甲骨文和苹果等公司,都是各自王国的统治者。他们更愿意将那些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初创公司,在变成竞争对手之前收购至旗下。所以,中国和硅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支点》:在此背景下,初创公司不管被收购否,都面临着垄断性竞争和市场分化越来越细的现实。初创公司如何面对互联网巨头垄断?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网络企业;产品创新;共享经济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品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企业

当今社会,维持和开发产业链已经不再昂贵,由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产业网络变得更有利润可得,更有价值。企业组织已经戏剧性地发生了改变,长远型的大规模企业组织已经崩溃,协作方之间的联系不再像当初的汽车工业那样长期稳定,联系实际上源于项目,而这些项目是由产业网络支持的,这就是网络企业,这就是新模式企业,与工业时代的大规模企业是完全不同的。

(二)网络企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2004年,宝洁公司的几个年轻人提议,在品客薯片上印制图案来刺激消费兴趣。虽然这个点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如何操作却使公司上下犯了难。于是宝洁将难题送上网络平台,意外地收获了可食用喷涂墨汁的解决办法。图案薯片的风行天下将整个宝洁引上了网络平台,不仅止住了业绩下滑,一年时间,它凭此推出200多款新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了60%。同样的事件也在其他企业中不断发生。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品创新

1.互联网“众包”方式的采用。“众包”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外包形式,我们只需要在公开平台上发出一个求助邀请,如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网站上,最终我们将得到一群对于邀请的反馈。通过聚合这些不同的反馈,我们的产品就能得到极大的优化。当我们把需求给个人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个需求传递给他们认识的其他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需求散播给全球的100万人。互联网是唯一能在一周之内达到这种效果的手段。

2.基于大数据改善产品营销手段。当我们在超市里看似随意地选取了一样商品,我们走了,我们行为所产生的意义便消失了,但是这些汇聚了无数个我们行为的数据,却产生了新的意义与价值。例如,美国本顿维尔镇的沃尔玛总部就据此发现,婴儿尿布的购买者主要是年轻的父亲们。于是,在沃尔玛超市里,啤酒和尿布出人意料地成了邻居,啤酒的销量也随之大大提升。

3.依托科技创新比赛激发用户的参与性。每年都会有很多企业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其中尤以休闲食品类比赛最吸引受众的参与。而互联网在这样的传播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团队成员们通过网络就自己的创意和问题解决方案进行交流,利用网上投票和受众的关注度等方式对产品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不断改进与完善,最终使线上的宣传以及受众的关注度不断高涨,期待产品的最终上市。如今,市面上出现的李锦记柠香烧烤酱、盼盼花式蛋糕面包等产品就是得益于此类科技创新比赛。依托这些科技创新比赛,我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网络企业的发展之中。如今我们有太多的与众不同,如我们的兴趣、品位和才华等,而我们正是低估了自身的潜能,才没有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共享经济时代的来临

(一)共享经济时代的来临

1.共享经济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讲,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其将成为社会服务行业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民众公平、有偿地共享一切社会资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在发展中会更多地使用到移动互联网中,并将其作为媒介。场景中产品与产品、人与人、人与产品连接方式的不断改变与优化,是更加有效率的撮合能力的不断强化。

2.共享经济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格局,不少行业的格局也因此被打破,相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它们拥有更大的优势:更节约的时间、更优化的资源配置、更灵活的就业。这些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搭车、共享房间、闲置物品交换等。我们每个人都习惯在所加入的各个微信讨论群里面、在与自己的关系链中分享各类打车券、优惠码。诸如,滴滴打车、Uber,企业所追求的并不是与普通出租车比拼价格上的高低和毛利率,而是为大众重新塑造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使用移动客户端App的依赖度,使人们产生一种下意识的联想,只要想搭车就会选择手机App下单,这甚至成了一群人的社交生活方式,只要你不用这样的软件来搭车你就落伍了,跟不上小伙伴们的脚步。这样的社交生活方式,就如同两年前年轻人不使用团购券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异类的看法和不解,这种观念与金钱财富本身并没有关系,而是团购代表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当下,Uber的模式成为如今最流行的商业模式,更是共享经济的典型,在Uber的启蒙和引领下,共享经济理念已经在全球得到广泛普及,共享经济已经渗透到家政服务、美容休闲服务、住宅楼宇、餐桌、新闻、广告、医疗、教育培训等各行各业,不一而足,相关的共享经济型公司在全球遍地开花。

(二)共享经济带来的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共享经济一方面充分挖掘闲置的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有力地撼动着传统行业的经济结构基础。虽然我们更加欣赏自由式的工作方式,在我们眼中,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但是在自由式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这种不稳定的共享状态,这种时间自由、收入不定的情况所带来的压力又有多少呢?恐怕我们暂时还无法想象。在各种软件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的手机中装满了这些软件,但是在这些软件结束它们的补贴优惠之后,我们就会产生更换软件或者卸载软件的想法。这种共享经济的长久发展是否真正赢得了人心呢?最终的结果还是未可知的,但我们能够断定的是共享经济所带来的改变已经势不可挡。

作者:董宝奇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专利保护制度

如今,在互联网行业涌现出一批通过自主创新崛起的企业,但是由于互联网行业暴力性的经济吸引力,同行之间为了争夺利益,不惜以出卖道德和企业信誉为代价相互抄袭、诋毁,对于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有效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制便无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1 中国专利制度概述

⑴专利制度的概念:专利制度是指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利用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确认发明人对其发明享有专有权,以保护和促进技术发明的制度。

⑵专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依据专利法,对申请专利的发明,将其要点写成详细说明,公诸于世,征询异议,经过审查和批准后,授予发明者以专利权。[1]

2 中国互联网行业专利权保护水平的现状

2.1 专利保护制度执法难

我国专利权的保护采用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保障模式。但是依然存在执法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⑴专利是技术与法律的结合,所以,专利法一般会涉及到相关的技术问题,但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技术指导,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执法者所掌握的相关专业技能与实际办案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法胜任有些专利侵权案件的审理或处理工作。

⑵在知识产权执法中,执法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认为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多追究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而忽视对刑事责任的追究。在专利法中,对侵权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并没有区分故意和过失,而不做主观罪过的区分实质上有可能会造成在审理或处理侵权行为时量刑不当。[2]

2.2 缺乏专利权维权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对产品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专利申请的积极性不够。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科技资源的依赖性非常高,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和前景。现阶段,我国互联网行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很少的一部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

⑵技术创新、专利产品研发激励机制不到位,无法充分调动专利研发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对专利发明人和对技术成果转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都应该以各种丰厚的奖励及报酬作为回报,激发他们的研发积极性,但企业在这方面的奖励政策十分有限。

3 完善中国互联网行业专利保护制度的对策

完善信息技术行业的专利保护制度需要在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业组织的自律、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以及网络用户的监督等方面综合努力。[3]建议从专利保护主体方面着手,全方位综合完善专利保护制度。

3.1 整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资源,加强行政管理监管与效率

⑴从行使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管职能来看,互联网行业的运行除了不能游离于法律的监管之外,政府也应当在立法的基础上,在专利管理和服务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整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资源,出台一些引导性的行政规章、政策,实现高效便民的行政服务机制。

⑵从行使政府的行政职权的角度来看,政府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活动要严格遵循合法合理原则。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公权对私权的干预程度,可以主动采取引导公众舆论监督、劝告、说服等非强制性措施,这可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执法效率。[4]

3.2 德法并用,健全创新技术保护与激励机制

⑴德法并用。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不能忽略道德指导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从立法的角度对专利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网络传媒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能够从根本上切断不法侵害发生的源头,弥补法律只能作为一种外在约束机制的缺陷。[5]倡导提供网络服务商应当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自觉遵守市场经济应有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准则,建立商业伦理互信机制。

⑵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人才支撑研究的有效手段,也是互联网行业长足发展所需的不竭动力。健全创新技术保护与激励机制,不能简单的从企业的基础利益设立激励机制,还要在契合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与需求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政策。

[参考文献]

[1]李祖明.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与限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2]安雪梅.专利侵权行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5.

[3]陈怡,袁雪石.网络侵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第8篇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在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就讲,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互联网贷款的攀升,特别是盈利能力的下降,这些都倒逼商业银行加快撰写新创新的部分,而互联网金融,其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实现金融的高效化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变化之快也是令大家惊叹的。从2013年开始,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舞和激励下,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很快进入到一个草根狂欢的阶段,互联网企业像雨后春笋般的出来,显示出了茂盛的生命力,应该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有效配制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积,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提升了传统金融的风险定价能力,为金融业创造了巨大的功能价值,而且也将推动金融监管和金融治理体系的变革。

但是,在经历了2014年爆发式的规模增长之后,2015年的互联网金融变得风雨飘摇。由于互联网金融门槛低、从业机构普遍缺乏风险控制经验,导致这个行业的风险日趋暴露,案件高发,据统计数据,截至4月底,P2P行业,全国报出来的问题平台就已经达到了1289家,所以在今年4月份,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联合14个部委,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有人称之为监管风暴,这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无监管的时代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时代。应该说在这种集中政治的态势下,未来会有更多的问题、平台的风险会集中爆发,大家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所以,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该是以技术创新为根本,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并遵循金融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因为金融风险自身具有隐蔽性、传染性、突然性和较强的外部性,如果再加上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快、涉及面积广的特性,带来的必然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传导性和快速的扩散,其对社会的危险更大。所以如何识别防范和处置这些风险,不仅是我们互联网金融企业面对的问题,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以,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就明确提出要规范互联网,网络座谈上也并且指出了发展新技术、新业务时必须警惕风险蔓延。所以至此我们看到互联网的态势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或者是反转。

(专家系《金融时报》副总编辑)

第9篇

“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我们掌握好创新驱动的要领。若干年前,政府已经提炼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的概念,而且制订了相关的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文化创意产业,显然要面临一些挑战,因而必须做出一些抉择:如何求得长远的发展?如何体现应有的品位?如何真正形成共赢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塑造像文化产业这样能够提供支撑面的“硬实力”,又要提升用“文化感召力”塑造的“软实力”。如何成功地对接“互联网+”,则是需要更进一步思考的命题。

互联网是工业革命后又一次影响极其深远的产业革命。连结全球的移动互联网络出现以后,方方面面都获得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必须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现在已经有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以及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支撑下的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在移动互联状态之下,它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网络传播、综合虚拟,特别关键的是有了移动概念以后,在便捷化、分散化、定制化以及对应个性化的选择方面,前所未有地体现出它的功能与吸引力。

在移动的条件下享受消费的时候,实际上是对接了移动经济,这种新经济自然会引出共享经济。除了前些年的分时度假酒店和现在的网约车等,还有更多样的形式。移动消费能够发展为移动经济并能够共享,就成为共享商务。共享商务、移动商务又一定能对接到目前正被热议的移动金融。金融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特别是为实体经济升级换代服务,那么,移动与金融的配合显然势在必行。同样,文化生活也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引领越来越丰富的移动文化生活的发展。

很多创新机制的出现,是以创新意识为前提的,所以首先要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其次,要培育创新机制,使之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相关作用。再次,要注意防范创新中的风险。创新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创新一定会出现风险,创新者失败是常有的事,需要有“止损机制”和“有限责任机制”。美国硅谷中有大批的创业者,其中成功者是少数。失败了没关系,失败以后认清此路不通,可以重整旗鼓,以求东山再起,Υ思右钥砣莺凸睦,才是好的机制。当然,客观上的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互联网+”在P2P方面已经遭遇了一轮挫折,但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要对之做进一步的规范,继续推动它的发展。

有了以上各点,就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创新文化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而文化创意产业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创新文化支持的创新事物。

第10篇

一、重庆市推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主要做法

重庆市近年来通过七项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增强了产业发展与创新活力,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速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一是开展“3个1000”专项行动。首先是1000个众创空间培育专项行动。鼓励重庆各大高校以及研发机构调整自有土地、楼堂馆所等存量固定资产的功能和用途,拓展改建一批众创空间。其次是1000个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专项行动。组织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担保公司等机构与遴选出的创新项目对接并开展相关服务。最后是1000个新型科技平台培育专项行动。引导企业、高校及院所自主新建、改建或引进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实施“3大产业”引领工程。重点围绕先进制造、大健康、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对相关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进行布局和统筹。从先进制造产业看,重点开发机器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无人机等产品。从大健康产业看,重点开发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养老养生、休闲健身、健康管理等产品及服务。从互联网产业看,重点开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卫星导航、电商平台等产品和服务。

三是实施“100项重点新产品产业化计划”。重点推动自主品牌轿车、自动变速器、高铁齿轮传动系统、新型纯电动车等一批重点新产品加快研发并实现产业化。“YG37125CNC大型高精度蜗轮滚齿机”、“电喷变频发电机项目”等31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F15/6F35自动变速箱”、“EA10VVT汽油机”等19个项目预计产值过10亿元,项目拥有发明专利122项,半数以上的项目预期市场占有率超过20%。

四是深入推进“专家百团千企行”质量提升活动。为企业量身打造专家诊断团队,重点围绕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精益化生产、流程优化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全面诊断,并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向企业提出局部或系统改进方案。重点在汽车、电子、装备等行业,开展整机和关键零部件质量提升专项活动,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和地方标准修订,积极制定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培育一批消费者广泛认同的重庆工业品牌。

五是全面推动四大科技联动示范工程。重庆市大力实施区县、产业、民生以及创新能力四大科技联动示范工程,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依靠联动示范工程多方筹集资金100亿元,以100亿元为初始杠杆,吸引其他投资1000亿元以上,在大量资金推动与帮助下,使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专利10000余项,研究开发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重点产品100余个,使1000余项的重点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000亿元以上,提升了区县的科技实力。

六是建设中国一流的科技大开放高地。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国内外杰出科技团队100个以上,筹集国际战略投资金额50亿元,撬动其他投资资金200亿元,引进国外知名研发机构10家,与国外50家以上高端研发机构展开了战略协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0余项,重庆市在海外建立重点研发机构10余家,50余个本土研发机构与海外相关机构展开了深度合作,向海外输出先进技术100余项,重庆已经初步建成中国一流的科技大开放高地。

七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激励制度。重庆市将基于财政资金衍生出的、不对国家安全与社会重大利益构成影响的科技成果所有权,统一交付符合相关要求的承担单位,科研人员个人得到的科技奖励,不低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50%,科研团队和管理人员得到的科技奖励,不低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20%,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暂时不缴纳相关的个人所得税,暂时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管理系统。

(二)金融创新助力转型升级

到2015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9%,在实现自身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借助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打造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内陆结算型金融中心。首先是打造加工贸易离岸结算中心,各金融机构通过依靠重庆出口加工基础、成熟的贸易产业链,致力开发具有国际结算性质的金融服务产品及工具,积极发展面向欧美、东南亚的海外市场离岸结算业务。其次是积极打造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中心,探索在物流、能源、机械、药品、旅游等领域建立灵活的集中收付结算平台,鼓励跨国企业总部和国内大型集团依托重庆“云计算基地”优势,在重庆设立集团业务结算中心或企业财务中心。

二是打造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集聚高地。重庆市通过积极发展金融租赁、私募基金、小额贷款、担保、信托等机构,已经成为我国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门类最齐全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目前重庆小额贷款机构189家、股权投资类机构170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53家,数量门类领跑全国,其中小额担保贷款余额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一位。积极发展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同时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将其经营范围延伸到各类新兴资金交易、养老保障和公共慈善等领域。

三是政府主导充分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由重庆政府组建投资集团,承担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任,地产、交旅、渝富、城投等多家国有企业集团依次进军金融领域,以参股和控股的形式控制了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重庆信托等8家地方金融机构。重庆农村信用社成功改制,成立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万州商业银行成功重组,新建立了重庆三峡银行。同时由政府出资60亿元成立了8家担保公司,构建了重庆市较为完善的地方性金融服务系统。

四是组建大众创新创业重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重庆市通过整合银行、VC、PE、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机构资源,组建大众创新创业重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建立投融资项目数据库、金融机构数据库和科技中小微企业数据库,与区县共建覆盖全市的“1+N”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试点,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鼓励各类投资机构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企业。

五是启用天使成长基金计划。重庆市专门成立了3亿元规模的天使成长引导基金,基于初始基金,另外有10亿元的天使投资资金被后续吸纳引入,天使投资服务联盟由此形成。基金以阶段参股为主要手段,将天使基金投向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企业或科技团队。科技企业孵化器面临可能发生的风险补偿金由重庆市财政共同承担,市财政对投资失败的项目按损失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并按一定比例分担孵化企业首贷坏账项目的本金损失。

二、对我区的借鉴及启示

重庆市的经验证明,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金融工具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我区推动转型升级也必须在科技引领和金融助推上寻求更大突破。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使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更好的推动自治区转型升级。

(一)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从改善研发能力上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制定适应内蒙古区情的科技型企业标准,整合本地创新创业资源,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确保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专项资金按时到位,深入实施“领军企业提升”、“科技企业倍增”等计划,分类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二是广泛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开放科技资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共建技术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和共享科研成果,深入挖掘本土科研力量与积极引入外部科技创新力量相结合,不断拓展创新平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我区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继续打造石墨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及现代商贸物流园等重点产业园区,迅速增加战略新兴产业比重。

(二)优化创新激励机制,从创新保障制度上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市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及创新驿站建设工作,积极推广“线下实体大厅+线上网络平台+专业市场联盟”运营模式,融入“互联网+科技服务”思维,提高扶持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实效性,构筑全方位、全领域、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加强我区专利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鼓励引导研究人员申请专利,设立专利基金资助专利的申请和维护,同时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对专利成果进行后续开发,加快专利成果的转化速度,要建成1―2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加快释放科技红利。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在成果评价上突出效益优先和成果应用价值,在产权处置上将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积极推进科技经费“后补助”和科技金融参股等方式,提高创新积极性。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育,从创新主体素质上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深入推进人才强区计划。以科技人才为重点,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积极推进主题鲜明的科技创业人才资助计划,兑现高层次人才专项奖励资金,积极引入与组建高素质创业团队,确保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二是积极承办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承办高规格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引入有品牌性、影响力的创业大赛,鼓励区内创新人才和团队报名,对获得名次奖项的成员,自治区给予优厚奖励,以培养“爱创新、争创新、能创新”的科技创新主体。三是推动创业创新主体从“小众”到“大众”。通过积极打造众创空间等开放创新平台,优化现有运营机制,发挥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使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开放互助”创业生态系统。

(四)深化金融模式创新,从金融服务产业上推动转型升级

第11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自“十三五”时期开始,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深化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探索形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成产业技术联盟将会推动文化产业科技技术创新,孵化产业内创新型企业,整合产业内科技服务资源,打通全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及创新体系建设。

一、移动互联背景下文化产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必要性

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的前十年,以电脑和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更替,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进入到互联互通、极致体验、智慧服务的新阶段。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移动互联网通过整合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时空,形成高度联通性的文化商业体系。现代科技创新正在引发一场全新的文化产业变革,特别是移动通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但创新了传统文化产品的形态,而且开启了全新的网络(移动互联网)文化时代的到来。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文化产业,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第一,快速反应能力;第二,极致的视听体验;第三,平台为王;第四,创新成为开发新领域的引擎;第五,以低廉和免费的服务吸引海量用户;第六,与金融、物流、商贸等网络形成紧密的联通;第七,迅速更新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技术的革新与制度创新的不协调,加速凸显出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化进程中蕴含的矛盾,亟需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予以完善和配套。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其重要的功能在于优化、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创新产业共同体。为适应复杂的动态的市场环境,加速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已成为大势所趋。较之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于起步较晚,现在已经在工业和高科技行业有一定的实践。而文化产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实践才刚刚起步。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正在改变。科技创新直接决定着产业链的深度和高度。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新型组织形式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类型

在产业的整个演化过程中,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动机由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竞争战略、增长计划和企业及其竞争对手所使用的工艺技术所决定,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特点。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产业的引入期,新产品初次引入,新产品的概念界定还不成型,需要较强的具备宽泛知识背景的智力资源参与,以便随时修正新产品的概念。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的智力资源,并且配备有通用的实验仪器,可以随时根据市场信息反馈和技术变化来重新界定产品概念,以便创造出令市场满意的新产品。在引入期,构建以科研机构为中心的核心技术联盟将有利于缩短引入期,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在产业的成长期,新产品概念界定已经趋于稳定,市场的多元化客观上对多样化产品形成强烈的需求,这时市场嗅觉灵敏的中小企业将担当多样化产品创新的重任。中小企业之间组建技术联盟有利于分享共性知识、分担产品研发成本、合作开发专用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利益共享等,也能够加快新产品推出速度,从而促使产业快速成长。在产业的成熟期,新产品的性能、特征逐渐固定,生产技术标准逐渐形成,新产品的开发成本逐渐上升,行业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工艺创新。大企业具备较高的市场垄断地位、雄厚的资金实力,并有开发新一代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动力,在大企业间构建技术联盟有利于智力资源整合、分享共性知识、分担开发成本和共享创新收益。在产业的衰退期,随着产业的发展,环境标准、更新的产品或其他产品的功能延伸等市场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整个产业走向衰落,需要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才能促使产业重新起飞。因此以大企业—科研机构为中心的核心技术联盟才能胜任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任务。根据技术联盟的核心成员不同,产业技术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普通技术联盟;第二,以大企业为基础的核心技术联盟;第三,以科研机构为基础的核心技术联盟;第四,以大企业—科研机构为基础的核心技术联盟。既然不同类型的技术联盟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偏好,而在产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行业技术创新的焦点不同,因此,微观创新主体在结成技术创新联盟时应该考虑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与之匹配的技术联盟类型,以便以最优的方式发挥技术联盟组织的制度优越性。遵循组织选择与匹配原理,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与之匹配的技术联盟类型。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选择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2004年开始,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文化产业逆势增长,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84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10%,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占同期GDP的3.77%,增加值增长15%以上。2.产业形态更加丰富多彩。相关数据调查显示,2015年出版的图书为40万种,比2002年多了20多万种。其中,重版图书为21.5万种,与2002年相比,多了14万多种。2015年,我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1655.9亿元人民币;2015年电影票房达到440.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我国动漫产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15年的总产出值高达47804亿元。艺术品市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艺术交易市场之一。3.投资持续升温。就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领域的投资额不断增加,并且渐渐成为了资本市场发展关注的热点。就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来看,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4.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集群化在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截止到2015年底,北京市创办的文化产业区已达30家,覆盖范围较广;上海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有75家,聚集了较多的文化企业和创意型人才;江苏省在进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一共创建了60多家。

(二)我国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选择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文化产业整体处于由成长前期向成长后期的过渡阶段,部分行业已进入成长后期向成熟前期的过渡阶段。在产业的成长期,市场的多元化客观上对多样化产品形成强烈的需求,这时市场嗅觉灵敏的中小企业将担当多样化产品创新的重任。中小企业之间组建技术联盟有利于分享共性知识、分担产品研发成本、合作开发专用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利益共享等,也能够加快新产品推出速度,从而促使产业快速成长。因此目前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整体上仍应选择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普通技术联盟。在部分已进入成长后期向成熟前期的过渡阶段的产业,比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等产业,由于新产品的性能、特征逐渐固定,生产技术标准逐渐形成,新产品的开发成本逐渐上升,行业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工艺创新。大企业具备较高的市场垄断地位、雄厚的资金实力,并有开发新一代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动力,在大企业间构建技术联盟有利于智力资源整合、分享共性知识、分担开发成本和共享创新收益。同时,大企业间形成的核心技术联盟积累了丰富的共性知识,也会吸引众多的中小企业加盟。可以逐步构建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核心技术联盟。总而言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需要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作用,承担重大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任务,形成攻克产业技术难题的合力,积累更多的发展经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洁.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J].社会科学.2013(11).

[2]秦丽娜.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启示[J].经济师.2014(05).

[3]解学芳,韩晓芳.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现状研判与革新路径[J].学术论坛.2015(04).

[4]王红,孙敏.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与创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5(10).

[5]花建.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文化产业融合创新[J].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

[6]陈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模式研究—以温州市平阳县齿轮机械制造业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6,16(10):15-18.

第12篇

今年以来,我局坚持贯彻落实4·17全市推进曹妃甸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1、全面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我局为加快构建我区“3+5+4”现代产业体系,起草制定了《曹妃甸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攻坚提速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截至目前,全区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6亿元,化工产业产值达到98.4亿元,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7.63亿元。另一方面,充分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联企业”及“暖企促贸”活动,落实领导包联“五个一”行动,实施“企业巡诊”,深入企业走访,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融资、用工等问题,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益。1-4月份,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全市排第一位。

2、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我局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启动5G示范区建设。一是加快实施“云上曹妃甸”建设。目前,已与中智软创、积成能源、和利时、上海文景等解决方案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上线了教育云平台、综合治超系统、人口防疫管理、矿联网贸易平台、智慧热力等多款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首钢京唐5G智能制造、曹妃甸港集团5G智慧港口、唐山文景智慧港航等一批5G应用项目已在4月份集体签约,全区已上云24家企业。二是积极推进云计算中心二期项目建设。积极对接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会同资本等投资公司,联合华为、联城科技等公司建设装机容量超1000个机柜的IDC机房二期、年产10万台华为鲲鹏服务器生产线、地空互联移动互联网、特色云服务等项目,未来将在曹妃甸新城打造信息化产业基地。三是积极推进5G应用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5G基站36座,其中:移动已建成7座,联通、电信联合共建29座,正在进行80座基站建设,到5月底建成5G基站116座,实现临港商务区、曹妃甸城区等部分地区5G网络覆盖。

3、全面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一十百千万”科技与人才工程,通过摸底调查,重点谋划了东邦绿建、中冶瑞木等5家研发平台和盾石电气、金隅科实等14家工业设计中心动态培育库。聘请专家通过网络授课形式组织开展科技政策宣传和申报培训会18次,培训企业2000余家次。二是加大科技招商力度。今年以来,以引进巴威锅炉高端制造搬迁、加美中风塔基础配件生产、复合板精整及废次材深加工等京津科技成果项目4项,均已签订投资协议,目前正在积极跑办项目前期手续。三是加大企业家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凤凰英才”计划。为我区首钢京唐、冀东装备的2名专家落实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奖励资金50万元,柔性引进外国专家15人次。

下步,我局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决策部署,对标全年目标任务,提速提效,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大干二季度,实现“双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