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有效性;生活;学习空间
我们究竟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本文就从以下两点,对此论题进行阐述。
一、将课程教学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使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鉴于此,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教师,我们就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点,不能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而是将此课程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进而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学习。
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中《我的一家人》这节内容时,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张家庭生活照,课堂上,每位学生轮流对照片上人物的具体情况进行介绍,如,年龄、职业、爱好、习惯以及发生在家人中的趣事等,这样,我通过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一方面拉近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了家庭的含义和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等,同时也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了锻炼,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扩展学生学习空间,使学生深刻感受学习的愉悦和乐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若将他们始终局限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注意力很快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而且变得越来越不爱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我们自然也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就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场所只固定于教室,而是扩展学生学习空间,比如,让学生在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汲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和乐趣,进而在以后学习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情绪投入。
如,在学年级下册中《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这节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观察、访问、查找,对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家乡故事、文化生活等进行了解,并且依据所调查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其中要写出自己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地方、认为家乡最美的地方、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家乡小故事等等,如此,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将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环境中的教学方式,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就为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我们一定多开动脑筋,积极探究、总结符合小学生学习兴趣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欢乐、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获得最大幅度的提高!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近几年来,快餐文化、商业文化泛滥,网吧、卡通书、娱乐书刊成了小学生的最爱,影星歌星球星成了偶像,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这让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揪心。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应让全体学生都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营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诗意校园环境,着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学校以“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全体师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优美高雅的花园、培养聪明才智的学园、愉快生活的乐园。利用校园音响系统,把古诗新唱作为学校课间、午间、放学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欣赏民族文化。校园外墙上悬挂大幅《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人名言、名人书画,等等。教室楼道上粘贴着以专题形式收集的图文并茂的古诗。如“李白篇”“冬季篇”“美丽的四季”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成为熏陶学生的场所。学生们在课间玩耍时、顺道路过时都能驻足停留念上几声,记上几句,耳濡目染,享受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育效果。
二、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全面领略传统文化风采
小学语文教材内涵丰富,有许多体现民族文化魅力的课文。我们可以从字(造字文化)、词(成语)、旬(对联、谚语、歇后语等)、古诗、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古代名人故事、神话传说)等人手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它极具美学特质,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我在执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从音乐渲染、推敲诗眼、古诗配画、想象入境、反复吟诵等方面人手,同时做到“一链二增”。“链”,即链接苏轼生平、写作背景资料、西施生平资料;“增”,即课堂上引入学生课外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如《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这些做法既可以引领学生徜徉在美的诗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审美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
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切实增加传统文化积淀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心智、陶冶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我校作为福建省经典诵读实验校,非常重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诵读的内容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背的70首古诗外,还包括经典文集《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等。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1,课前热身,持之以恒。利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集体朗诵一两首新学的诗文,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诗韵中,精神饱满地进入课堂学习。2,课堂辐射,课后拓展。以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连带出其它相关的古诗来对照学习,拓展阅读。3,立足课堂,诵读经典。要求教师在认真备课,编写教案的基础上上好每周一节的经典诵读课,不挪为他用。4,利用小报,共享收获。,如让三至六年级学生以“品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人人动手出一份手抄报。5,利用竞赛,以赛促学。如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词背、默比赛、书法比赛,还开展全校人人参与的“承美德、倡文明”经典诵读比赛,将比赛作为各班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成果的一次大检验。赛场上,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满怀激情,时而如洪钟铿锵有力,时而如和风细雨悠远绵长,千古美文的神韵、华夏礼仪的儒雅,悠然再现。6,家庭联动,共读经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让家长与学生共读经典诗文,共同营造书香家庭。
四、立足乡土调查体验,大力继承弘扬乡土文化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本人生活在福建省永安市,作为中国笋竹之乡、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永安有着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一是抗战文化。作为福建的战时省会,永安是蜚声海内外的东南抗战文化名城。二是古琴文化。永安是古代著名音乐家杨表正的出生地,古琴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三是笋竹文化。永安是著名的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笋竹之乡。四是民俗文化。永安“大腔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腔傀儡戏”、“贡席制作工艺”、“安贞旌鼓”人选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青水畲族乡、小陶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五是永安多文化的发展环境,形成了品种众多、风味独特的永安小吃文化。为继承和弘扬家乡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爱乡情怀,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家乡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家乡文化、家乡名胜古迹等一系列社会调查活动,并写成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永安市实验小学)
一、挖掘教材,开展综合性学习
苏教版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灵活运用。
1.落实学习专题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明确安排了四次“学与做”,也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五年级上册“说名道姓”、五年级下册“节约用水”、六年级上册“读报和剪报”、六年级下册“我的成长册”。我们要围绕专题,有计划地组织好系列活动。例如教学“节约用水”,可以组织开展以下活动:“调查用水情况,学写调查报告”“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公益广告”“节约用水倡议书”等。
2.借助课后习题
苏教版语文课后习题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要抓住机会组织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课后习题4是“课外自由结合,排演小话剧”。学完课文后,我指导学生开展“演话剧”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有的扮演廉颇,有的扮演蔺相如,从分组到角色扮演,不仅身心得到了愉悦,而且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归类整合课文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有三篇与月有关的文章:《二泉映月》《望月》《月光启蒙》,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篇文章的异同点,然后组织开展一次“月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了解月亮的不同名称,搜集有关月亮的成语,诵读感悟描写月亮诗词的情韵,阅读有关月亮的科普文章,吟唱有关月亮的歌曲。
4.融合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利用好口语交际的内容,也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5中的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就是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材料。教学时,我先下载播放一场辩论会的视频材料,组织学生观看,结合讲解,让学生了解辩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辩题:正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反方: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课外互相合作去准备材料,最后组织课堂辩论赛。整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走进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社会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广阔天地。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炼综合性学习主题,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巧借重要节日
一些特殊的节日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大好机会。例如5月13日的母亲节,是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培养“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好情感的好时机。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关爱、呵护自己的点点滴滴,体会母亲的辛劳,内心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搜集讲述中华传统感恩的典故:卧冰求鲤、卖身葬父、扇枕温衾;阅读有关描写母亲的文章;朗诵赞美母亲的名言;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关注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包含地方特产、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很多内容,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文化生活,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有关人士,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名优特产。比如,我们睢宁县有一句俗话:煎饼卷盐豆,一日三餐吃不够。“睢宁老盐豆”风味独特,一年四季都能吃。特别是刚拌好的“鲜盐豆”,红彤彤的,辣乎乎的,用刚烙出的煎饼一卷,满口生津,令人食欲大振。围绕这一特产可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访农户了解“老盐豆”的制作方法,为家乡特产撰写广告词等。
三、阅读经典,开展综合性学习
主题词: 应界坑村 乱弹戏剧 调查思考
一、地理环境
永嘉应界坑又名鉴川,属边远山区应坑乡管辖。它北临仙居、南接青田、西同缙云为邻,距县城约70公里,是一个麻氏聚居之地。全村共有723户,人口近3000,分应一应二两个村委会。别说在山里就是在整个永嘉县也完全算得上一个大村了。可是,只要人们足一出户就得爬山,几乎没有一丁点儿的平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处在这样一个山旮旯里的山村竟有六支民间传统乱弹剧团(其中木偶剧团一支),而且成了不少麻氏族人的职业,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乱弹”戏剧村。
二、历史沿革
清乾隆年间,江西饶州(今上饶市)开办“水路乱弹戏馆”。应界坑祖先麻志钏担盐到饶州一带买卖,嗓音嘹亮,又天资聪颖,戏馆师傅就收他为徒学唱乱弹戏文。志钏艺成回到家乡,着手创办了第一个乱弹剧团(约于1736-1795年),名为老寿昌戏馆。永嘉光绪已亥年续修的《应界坑麻氏宗谱卷之一志钏公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讳志钏,乳名文艺,秉性纯笃,举止端庄。疑重非礼之事不为,非礼之言不听。其忠厚孝敬之心德为乡人称诵(颂)。而且义方是训,克尽家庭之道,勤俭自持,不减紫荆之风。此诚当世之所推重,全村之人亦起老寿昌乱弹班戏馆,由公任教,天资所德。忙时耕种,闲时教艺。传授次子庆连,到台温处三府演戏,与民同乐。公倡议建大宗,作为乱弹老寿昌戏馆,鉴川乱弹发源之地,以传居,使后嗣得以长发其祥也。是为序。”凭此,乱弹在应界坑村至少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剧团遭查禁,艺人受迫害。时至1979年,春风又度玉门关,应界坑人重整旗鼓,再办乱弹戏班,并经常在温州、金华、瑞安、苍南、平阳、乐清等地演出,为丰富温州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较大贡献。
三、传承发展
麻志钏把技艺传子庆连,又经过麻朝崔、麻天约等人传至麻福地。麻福地在继承祖上传下来的乱弹艺术的同时,经过艺术创新传于后辈麻富州、麻灵芝、麻灵朝与麻灵芳等人。
麻氏宗谱记载,麻庆连担任班主时,将老寿昌乱弹戏班带到金华、兰溪等地演出,他后来因病客死兰溪郑宅,戏班亦告解体,艺人四散。这是乱弹艺术从此在温州地区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据1918年麻朝崔先生生前讲话记录,1838年秋,应界坑人办的乱弹戏班,名为鉴川班,招收学徒二十余名,历时二年,上演《双珠球》、《双玉燕》、《双贵图》、《赐金牌》、《三仙炉》等剧。中间剧团虽然时有间断,但乱弹艺术已深入应界每个人的心中,由于在闲暇时间,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哼上几句,因此,戏曲乱弹在这山村一直没有失传过。
1940年,以麻天约为首的应界坑乱弹艺人将鉴川剧团易名为应界坑戏班。教戏师傅由麻天约自己担任。演艺人员有男旦麻天国,男花旦麻岳松、麻守铎、麻云昆,小生麻连洪、麻岩蒙,小花麻云享、麻云求、麻定兴,大花麻三多、麻岩秀。乐队由麻文集、麻朝对、麻进朝、麻天鹰等人组成。剧团因为演出需要,又新增演员麻云盆、麻日通、麻秀女等。上世纪60年代初,为更好地传承乱弹艺术,剧团一边坚持外出演戏,一边又招收麻益孙、麻晓华、麻玉崔、麻忠信、麻孝义、麻云标、麻云传、麻汉妹、吕春秀、麻银林、麻云孝、麻云辉和麻朝省为学员。由麻连洪、麻岩蒙与麻天国担任教戏先生。60年代中后期,堪称后起之秀的麻福地组织乱弹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红灯记》、《血泪塘》、《打郑罗寿》与《捉拿吕联云》等乱弹戏文,很受温州各地群众欢迎。麻福地从9岁跟叔学戏到现在已过去56个年头了,在这漫漫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一如既往地将全副身心投入到这门他为之着迷的艺术,先后又编导了《告亲夫》、《麒麟锁》、《梅花扇》、《刑部斩子》、《杀子报》、《高机吴三春》、《陈十四奇传》和《粉妆楼》等,分别在温州各县及缙云、仙居等地献演,使永嘉乱弹的声名益发远扬。
2003年,永嘉县举办第三届民间戏剧调演,共有15支民间剧团同台竞技,由专家及市文化部门组成的评委组对此次调演的节目进行评比,15个剧团有6个得奖,应界坑村就独得了5个奖。应界坑的乱弹历经悠悠岁月而不衰,主要是由于它的题材大多是人民群众所熟悉的民间故事,且口白唱词用永嘉方言土语,旋律优美动听,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到目前止,永嘉周边县市农村孩子对周、老人做寿与庙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戏曲乱弹,而且又有大多数人乐意请应界坑戏班去演,这实在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因为应界坑乱弹早已名声在外。
四、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
乱弹是中国传统地方戏中的一大剧种。温州乱弹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浙江三大乱弹(温州乱弹、绍兴乱弹、金华乱弹)之一。说起温州乱弹,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永嘉的应界坑(现应一村、应二村)的乱弹戏,因为这里是浙南乱弹戏的发祥地,村中以唱乱弹戏闻名。村民自行组织的“三月班”自清朝末年起,便活跃在温州、丽水、台州三市的广大农村山区,影响深远。据族谱记载,应界坑人最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由一个叫麻志钏的人创建过一个戏班,名叫“老寿昌”,距今已有300来年。老人说,上个世纪50年代,几乎全村里的人都会唱“乱弹”,无论是孩子放牛,或大人干农活儿,都会哼上一些“乱弹”。当时有应界坑的公鸡打鸣都带有“乱弹”腔的说法,用来形容唱“乱弹”之普遍和影响之大。
2.艺术价值
温州永嘉乱弹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武戏吸收民间拳术和武技,紧凑、惊险。唱腔高昂粗朴,念白由温州话、普通话结合而成,在温州曾盛极一时。
温州永嘉乱弹,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均为板式变化体结构。定调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叠板、紧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变化,并有“洛梆子”、“二汉”等其他曲调。乱弹腔曲调华彩,优美动听,由于用中原音韵结合温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在传统乱弹大戏中,大都唱正乱弹,故正乱弹一向被称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它与当地民间音乐有明显联系。作为乱弹腔基本板腔之一的“原板”为上下句结构,明亮刚健,可变性大,既可表现欢情,又能抒发低沉的情绪。反调原板在节奏与结构上,与正调原板相似,仅较正调原板平柔委婉,调式也不同。正、反原板,均可单独演唱,也常与叠板、流水等板式联结使用。正流水板气氛喧嚣,适宜于悲哀的感情,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板式作联接。流水板与紧板旋律基本相同,紧板以散板形式演唱,流水板以1/4节拍快速演唱。在演唱中,伴以大锣大鼓。反流水板的唱腔结构和演唱方法与正流水板同,但比前者激越高亢。
伴奏乐器,以笛子为正吹,板胡(旧称“副吹”)为主要伴奏乐器。此外,尚有琵琶、三弦、月琴、扬琴、二胡、中胡、大胡、笙、箫、唢呐、长号、芦管、牛筋琴等。
3.社会经济价值
“乱弹是农民艺术之火花”。它长期流传于农村,演出社戏,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农民少不了乱弹戏,他们每在田间作业或在摇船途中,都顺口唱上几句,借以自欢自娱,调节精神,消除疲劳。农村中每逢传统节日、菩萨生日、春秋社祭、迎神赛会、龙舟竞渡,必邀请乱弹班演出,以娱众人,这是热闹乡里的一项重要手段,相沿成习,代代相传。而今,应界坑不是在春节,而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要请剧团唱三天大戏,每天的下午、晚上各一场。这几天,在外地谋生的应界坑人无论多远都要赶回来与亲人团聚,村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温州永嘉乱弹不仅是应界坑村民一种忙完农活儿后的娱乐消遣,而且是他们谋生致富的手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演戏成为应界坑村的一大收入。据了解,六个剧团现在拥有200多演艺人员,他们每年应邀到台州、福建、丽水及温州各县(区、市)演出2000多场,创收高达400多万元,平均每人年收入可达2-3万元。这在我国各地民间剧团中亦是极罕见的。《温州日报》、《今日永嘉》等新闻媒体先后分别作了题为《山旮旯里的戏剧村》和《应坑乱弹突出重围会有时》的长篇报道;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戏曲艺术》2005年第二期刊登了池浚先生《乱弹专家――温州市永嘉江滨京瓯剧团的调查报告》的文章;在这之前的2003年4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乡土温州》(作者张琴)一书中也有《乱弹应界坑》的专题文章。
鲜为人知的“永嘉乱弹”戏剧是温州瓯剧的前身,是中国南戏剧种中主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内容,它已为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当今各戏剧团体纷纷走下坡路,不少原剧团都不得不解体的境况下,应界坑的乱弹却依然拥有自己的观众与市场,而且充满生机活力,这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不能不说是应界坑艺人创造的一个奇迹。最近,永嘉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带领文化部门的有关人员,曾多次深入该村调研,筹备成立了“温州・永嘉乱弹戏剧传习所”、设立“永嘉乱弹戏剧展示馆”、“永嘉乱弹戏剧传承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永嘉县应界坑《麻氏宗谱》。
一、社会的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乡镇企业就业,这部分人称之为“农民工”。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因长期缺少学习,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通过选择合适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学习需求,从而探索电大开展为农民工服务的新途径,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社会调查的过程
(一)调查题目: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地点:XXXXX
(四)调查方式:个人问卷调查
(五)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调查了从农村来打工的青年。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社会调查的结果
(一)调查统计: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男性60%,女性40%;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只占到10%;收入一般在1500到2500之间。
(二)发现的问题:他们在都年富力强,但学历相对较低,缺乏一技之长,就业的基本技能相对较低,月收入也不高,家庭负担比较重,所以大多是希望能多挣点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子女就读的条件,同时希望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这一现状在农民工当中非常普遍。
(三)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
1、劳动时间长
“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8小时制,但是实际上班时间往往12小时左右,平常周六周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2日休息日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2、培训的费用高
因为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继续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3、制度有局限
有一些短期培训,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月短暂培训时间很难让农民工得以纯熟把握,而且由于教学的地点和教学道具的缺少导致农民工只有少量的操作经验,所以农民工在学习后更加难以熟练,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意参加此类培训。另一方面有的培训时间有过长,农民工也难以协调时间与工作时间。教育体制中对待农民工的培训场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央拨款给地方政府关于农民工培训学习的经费,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并没有专人跟中调查培训效果或考核培训工作进展成效等。由于这一方面的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校就会存在学时不充足、学员自动流失、冒名顶替等异常的现象。更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会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以谋私利的情况产生。
4、培训观念落后
在部分地方对农民工工作培训的重要性熟悉不够。往往只落实在口号上,没有实际的进行开展。而大多数农民工也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就业培训的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而另一方面农民工大多文化底子不高、学习起来费力,很多人就因为这样经常没有信心,从而半途而废。
四、社会调查的建议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没有科技进步我国是很难立足于世界之林,而科技的进步是需要靠教育,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农民工是当前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对当前农民工的政策来分析,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很多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采取一切机会去培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但这仅只是一少部分,如果离开了社会的支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多数农民工是难以实现培训和就业的,就我国目前的国力而言,无法一下子来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无法做到来支持每一个农民工去搞创业,搞科研,但我们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为那些都为学习,需要技术的农民工提供优惠的条件和扶持政策,下面我想结合调查的情况和我国当前的实际,就如何加强农民工的学习和创业等方面提出以下观点和看法: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我国现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1.5万所,高等院校1100余所,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基地,我们只要整合资源,加以利用就是农民工继续学习的非常好的载体。当前就是如何制定好政策,并给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引导这些职业技术学校加入学习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中来,如在开设班级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有针对性开设现实工作中需要的工种、课程,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可解决用工单位缺人的问题,在资金支持方面可通过以政府投入的方式来解决,如职业技术学校每培训1名农民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多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如果充分调动了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
3、教育资源实现重心下移,开设乡镇农业学校。我国的教育资源公布是及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县城,乡镇一级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大多数镇没有开设农业学校,开设了的也没有充分利用,成为一种摆设,只有把重心下移到基层,并真正组织利用好,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生源减少,很多校舍被闲置,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种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在城市,要以各街道为单位,成立农民工之家,利用社区大讲堂等形式,让农民工有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和机会。
4、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政府不但要以生活上给予关照,更要从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其优惠政策,鼓励其自主创业,变农民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是要落实其子女就读的政策,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实地妥善解决农民工的子女就读的问题,各地也出台了有关政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在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没有使农民工从心里上融入到城市中来。二是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中,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培训问题,有关培训单位每培训1名下岗职工,可以享受国家一定的补助,在一些技能培训方面,只是象征性的收点费,而农民工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另外,下岗职工创业方面可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小额担保贷款,而农民工则不能享受,要充分调动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和参照下岗职工这方面的优惠政策。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力度,从而出台相应的政策,特别是在对待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方面,要严格按政策落实,在各省份之间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接转程序,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让农民工扎根在城市,安心的工作,安心为城市的发展做好服务。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的教育作为我国现行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来抓,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二)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本小组于4月20日对周小姐、王女士、江先生三名农民工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现在的农民工学习进取心都非常的强,都希望能有更好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知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企业当中能有更好地提升空间。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调查了三名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青年。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周丽丝,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3人,她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1500—2019。周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大专学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发达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丹,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4(有子)。丹丹姐是在大酒店工作的,原来学的也是计算机管理。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电大组织的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让她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江志强,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3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30%,技术工10%,普工为60%
(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岁—50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岁—30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
“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8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12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
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为的现象。
四、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强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上,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关键词]田野地点;村落;边疆;民族地区;区域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6—0028—08
在复杂社会或是在民族地区调查,常常面临如何选择调查地点的问题。过去,人们常以一个族群历史与现实的分布区域作为社区,但这个区域在历史上可能有变化,类型上可能有乡村,也有城镇,因此从历史到现实的社区类型而言,在民族地区调查,可能会包括中国人类学传统调查中的乡村、少数民族及城镇三种类型的社区。如果只在一类社区进行调查,则面临新的问题。正如罗伯特·F·墨菲所言,在复杂社会中,假定提供资料者即是该社区的代表,这是很危险的。在复杂社会里,假定人与人同质更是愚蠢透顶,因为人群已被多重的深层划分纵横切割,每部分均有其亚文化。如果要研究整个社区,他就必须从各个亚群体的代表那儿获得信息。田野工作技巧应随研究背景而定。[1](P-303-304)因此,传统的驻点式的调查,似乎很难适应新的社会事实,需要借鉴和综合几种类型社区调查的方法,这是面对田野事实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回到中国田野研究的传统里,在对田野研究的回溯中寻找理论和方法支撑。
一、 中国人类学田野的三种类型
首先回到社区概念上。在社会学研究中,西方学者很早就使用“社区”这一概念。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出版了《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英文版)《Community and Society》。滕尼斯认为,Community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它也可以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Community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及精神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也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2](P-2)滕尼斯将共同体与社会对立起来,共同体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3](P-54)他用类型学的分析方法,把共同体和社会分别设置为一个连续变化系统的两端。在大的文化发展中,两个时代相互对立:一个社会的时代紧随着一个共同体的时代而来。共同体以社会的意志作为和睦、习俗、宗教见称,社会则以社会的意志作为惯例、政治、公众舆论见称。[3](P-339-340)显然,这打上了进化论的烙印。
英语学术界把“共同体”译为Commune(公社、村社)或Community(社区),而波兰社会学界则用okolica(“周围环境”、社区)来称之。他们都以传统乡村为例,认为这种群体秩序很大程度上是靠“闲言碎语”来维持的,社区主要通过议论成员来调节其成员的行为。如美国经验社会学奠基人W-I-托马斯曾引述波兰农民的话说:“关于一个人的议论能传到哪里,okolica的范围就到达哪里;多远的地方谈论这个人,他的okolica就有多远。”不少学者都认为,传统乡村是“这样一些共同体:它们通过口头传播来传递其文化内容”。由于这种传播不依赖于文字、书籍等中介,因而“这种传播模式总要涉及直接的人际接触”。这样,农村社区便应当是一个大家能互相见面并且互相认识的群体。[4](P-58)
而对中国社区研究奠定基础的芝加哥学派,作为美国第一个社会学派,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兴起于欧洲的学科顺利地引入美国社会。他们对社区、社会的概念及社区研究有自己的理解。派克在论述社区与社会时,没有将两者作为具有对比性的、二分法的分类模式。也没有今天中国学者所强调的“社区”与“社会”对应于“传统”与“现代”,并隐含某种“进步观”的价值判断。派克是从认识方法的角度,或者说是方法论的角度来使用“社区”与“社会”概念的。即将两者视为观察人类存在的不同视角。在派克的分类范畴里,“社会”与“社区”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社会”概念的外延要广泛,如果以实际可以指称的范围来看,它涵盖了“社区”。“社会”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包容性的概念,它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各自拥有自己的特定类型的组织,但同时又具有抽象意义上的普遍性。“社区”则包含着地域因素,具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共同命运,同时强调人们参与共同生活,参与到社区的分工体系中,承担一定角色。一个个体的人属于一个社区,并不是因为他居住在这个社区内,而是由于他参与这个社区的公共生活。[5](P-181)同样,拉德克利夫·布朗来华讲学,他将社区研究视作体系的研究,包括适应与完整两个方面。而在中国最适宜于开始的单位是乡村,因为大部分中国人都住在乡村里;而且乡村是足够小的主区,可供给一两个调查员在一两年之内完成精密的研究。一个完整的乡村社区的研究,包含横的或同时的研究;乡村社区的外部关系研究;纵的连绵的研究。横的研究首先要发现和记录它的整个的内部结构,即各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家族及乡村组织,以及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划分的组织。同时要包含经济生活、土地所有权及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其他因素,比如技术制度、家族和亲族的功能作用,社会裁定和控制,礼节和仪式,个人社会化过程。乡村连绵的研究,最好是能反复观察,或者是选择几个受到同样影响而程度不同的社区加以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在理论上是为比较研究之需,以期建立“人类社会的科学”;也可以学以致用;帮助认识过去的社会,尤其是社会连绵数千年的中国,更显得特别确实。[6](P-182-188)这体现了布朗将社会人类学视为自然科学的学术观念,他认为社会人类学是一门有关人类社会的理论性科学,它研究社会现象所用的方法与物理和生理科学所用的方法基本相同。他愿意将这门学科称作“比较社会学”。[7](P-212)他将中国的乡村社区调查,纳入其整体的“试验区”范畴考虑,他想把世界上现存的、各种文化水准发展不等的社会类型一一亲历。他先后将安达曼岛、澳洲、太平洋群岛的东加群岛和萨摩亚等、南非洲、北美洲作为他的比较社会学的五大试验区,同时他的试验区也延伸到白种人地方社区,以及研究复杂程度更高的日本九州。当时中国社会学界正在开展应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于是吴文藻请他东来,他主动建议实施“中国乡村生活的社会学调查计划”。从此,庞大的中国,也变成了他的比较社会学的试验区。[8](P-183-185)可见布朗对于社会人类学的社区研究,地点是多元的,其调查的社区,完全服务于他的学术思想,而并无我们所想象的“乡村怀旧情节”或是“乡村中心主义”的情愫。
然而,社区的概念、类型传入中国后,则有了“地方化”的过程。中国社会学界将西方的概念Community移植、改造为“社区”概念,①这与吴文藻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区理论的改造,以及对结构功能学者布朗的理论和主张的接受有密切的关系,②也与他对中国社会构成及知识分子使命的认识有关。吴文藻认为,中国本质上是传统农业社会,而19世纪以来这个传统社会又面临着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变迁,要研究这个现实状况,社区研究的方法值得采纳。[9](P- 665-687)他说,“社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 的译名。这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因为要提出这个新观点,所以不能不创造这个新名词。这个译名,在中国字汇里尚未见过,故需要较详细的解释。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得到的。社区既是指一地人民的实际生活,至少要包括下列三个要素:(1)人民;(2)人民所居处的地域;(3)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社区的单位可大可小,小之如邻里、村落、市镇,大之如都会、国家、世界,这一切可统称为社区。不过若就文化的水准来说,社区大致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类:(1)部落社区;(2)乡村社区;(3)都市社区。部落社区指以游猎牧为主的人们及其文化,乡村社区指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业的人民及其文化,都市社区指以工商制造业为主业的人民及其文化。通常部落社会是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乡村社区是乡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都市社区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实三者名称虽异,而其所研究的对象则同是“社区”。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8](P-144-145)
但是,中国社区研究从西方社会学研究的城市,演变成了汉人的农村和边疆少数民族两大区域(而都市的研究,则是20世纪80代后期在中国出现),吴文藻的上述观念,也直接体现在村落和边地两大研究区域中。
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以村落作为调查的地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早期经典的社区研究,几乎等于是在汉人社区所作的村落研究。的江苏“江村”、林耀华的福建“义序村”、杨懋春的山东“台头村”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村落社区研究,受到了利奇的质疑,对此曾有详细的论述。西方人类学家在汉人社区研究中出现了超越村落的试验,代表人物有弗里德曼的东南“宗族范式”、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的集镇理论。弗里德曼的东南“宗族范式”目的是想扫清微观研究与宏观的社会历史无法结合的方法论障碍。施坚雅的市场集镇模式,挑战了将中国农村的村落作为一个人类学的基本研究单位的理论。
自20世纪40年代后,汉人社区的研究,从方法论单元向“社区”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透视单位的结合体转变的过程,避免将社区看成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在一体化体系,让人们注意到社区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功能,也要注意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0](P-49)但这种纵横交错的分析模式,是在“宏观与微观”、“大传统与小传统”、“国家与社会”等“认识规范”下的产物,如果没有足够的田野材料作为分析的基础,田野中的许多关系可能被忽视,而我们的关注对象,也可能更偏重于理论本身,而不再是现实的社会生活。③
这些理论模式,除了操作层面上的差异外,最终目的还是一致的,就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是选取村落,还是将村落放在社会历史框架下,或者是用市场模式去解释。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是建立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由于中国地域复杂,文化多元,历史悠久,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都不能简单地运用到中国其他区域调查中。
基于东南的宗族模式,是否在其他汉区适用,基于成都平原的市场集镇理论,是否在山区适用,再比如,“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是否可以直接运用到中国的社区研究中,对于历史上处于化外、檄外之地,处于羁縻制度及土司制度管理下的地区是否适合,都需要在田野研究中进一步讨论。④
同样,边疆地区的研究,也是一大热点。1922年华西协和大学成立了华西边疆研究学会,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团体,研究华西(包括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民族风俗习惯及自然环境等内容,在研究西南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抗战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就派人到广西、东北、云南、湘西、浙江、福建和台湾进行调查,其中既有中国的学者,也有在中国长期从事研究的外国学者。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发展成为边政学。社会人类学者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调查更为深入,这为1949年后中国民族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哪些地方属于边疆研究的范围,则各有说法。吴文藻认为,边疆应同时包括政治上及文化上两种意义,兼而有之,才属恰当。具体而言,中部十八省以外而邻近外国的地方,如蒙、藏及辽、吉、黑、热、察、绥、新、宁、青、康等省是也;中部十八省中住有苗夷、羌戎各少数民族的荒僻之区而言,如陕、甘、湘、桂、川、滇、黔等省之边区也是。[8](P-268-269)柯象峰进一步认为,东南沿海之区,已全为文化进步之国民所据,自不在边疆研究范围之内。东三省、内外蒙古、新疆、,本就是边疆研究的主要对象。而西南各省,文化不同之民,虽不尽在边疆,而与汉族相处极其错综复杂,且时时发生冲突,引起边患,其主要的有川西北的羌戎,川西西康的西番,川西南和云贵的倮倮,川南、湘西、云贵的苗,云南西南之摆夷,广西的瑶、海南岛的黎人,这是研究边疆不容忽视的。再推而广之,西北至中亚细亚、南至南洋群岛及东南沿海的岛屿,也可注意。[11](P-157)而张少微则认为,边疆地域只包括内蒙、新疆、青海、、西康和云南。[12](P-187)研究对象上,吴文藻将内地农业与边疆畜牧业、内地乡下人与边地人相对提出的,他认为,边地人与内地乡下人程度的相差,有如内地乡下人与城里人程度的相差,甚至在民族性格、语言文字、习俗风尚、、文化方式,无一不是大相悬殊。所以研究边疆民族是研究边疆政治的关键。[8](P-267)具体的研究范围,李景汉建议,选择一个较小的社区,如一土司所辖之区域,或有一代表性之村镇。同时,他还建议,能在边区各民族中,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工,以同一观点,同一立场,同一方法,调查研究,分析而比较之。[13](P-177)研究的途径,林耀华认为,边疆与其他区域一样,要研究的是环境、人类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14](P-220)总体来说,当时的边疆研究,基于为社会现实服务,正如李景汉所说的,真正的调查研究工作,绝不是,也不应该像有人批语的那样,专门磨刀而不切肉,社会研究者,要随时磨刀,随时切肉,不但要寻找真理,增加知识,也要发现社会问题,解释社会问题,再进一步试一试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13](P-175)这应当是当时社会学者的共识,只是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在边疆研究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但当时的边疆调查,最显著的特征是,采用百科全书式的田野调查方式,调查提纲相当细致,这与他们的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目的密不可分。同时,形成的田野调查报告,分门别类地详细记录资料,注重报告的资料作用,少有理论分析,体现了当时学术界追求的“宁愿为事实而牺牲理论,决不肯为理论而牺牲事实” 的学术理念。[15](P-3) 20世纪50年代后,民族研究替代了边疆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民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调查、民族识别、社会形态研究及民族研究,理论上深受进化论的影响。
与前两种社区研究传统相比,中国都市社区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这可能与人类学界的传统认识有关,传统观念认为,人类学进行都市研究,就是对正统人类学的背叛,再有可就是与社会学保持距离。[16](P-81)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都市研究才正式进入中国人类学的视野。⑤而都市人类学在研究对象上,则有乡村与民族社区研究并举的意味。[16](P-86)不过,城市社区的研究,还停留在城市中的民族研究,城市中的乡村研究,只把城市当作一种研究对象,都市人类学内部期望在城市社区催生出一种方法的超越,并寄希望于21世纪。[17](P-2)
二、中国人类学田野的家乡情结
尽管田野是人类学知识的来源,也是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区别的组成要素,但是人类学家该在“哪里”研究,虽然是个常识性问题,却在人类学反思的范畴之外。[18](P-2)最适合的地点是那些小型社区,这基于文化和社会结构在小型社区可以更好地被观察。但人类学中的地方要领尚需仔细推敲,因为地理上的邻接和界线不足以界定“地方社区”。但究竟是什么使得田野点具有“地方性”?而且是在非西方的“村落”里调查,有人认为这完全是马凌诺夫斯基式田野实践的霸权模式影响的结果。[18](P-31)
利奇在1982年出版的“社会人类学”里,根本不赞成一个初学人类学的人从研究自己的民族入手。这实际反映了英美人类学长久以来的潜在观念。在西方人类学传统下,下“田野”,就意味着到农区、草原或者“荒野”等地方去,也许是被耕作过的地方(文化地点),但这也不会太远离自然。[18](P-9)人类学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更依赖于地域专业化,人类学通过长期居住在“田野点”来学习语言和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就这样被纳入人类学的研究,在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构筑人类学学科的另一面。于是人类学家只能通过远足他乡进入“田野”才能体验到文化差异性。
用自己的田野作了回答。汉人去研究瑶族,既不能说我是研究本土文化,又不能说是完全对异文化的研究。实质上我研究的对象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如果按我主观的估讲,同多于异,那就是说汉人与瑶族固然有民族之别,但他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上部分已十分接近相同的了。这是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个特点,各族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似乎不能简单地以“本文化”和异文化的区别来定位。[19](P-17-18)社会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对象,实质上并没有所谓“本文化”和“异文化”的区别。这里只有田野作业者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或别人的经验作为参考体系,在新田野里取得新经验的问题。[19](P-19-20)
在人类学的学术史上,马凌诺夫斯基允许研究中国农民并表示,对本民族做的人类学研究也就是最艰难的。拉德克利夫·布朗和埃文斯·普里查德允许斯里尼瓦斯对印度的考格斯进行调查。但海外研究仍是欧美人类学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人类学界开始意识到对绝对的他者的研究中隐藏的政治含义,并在对西方人类学产生条件的思考基础上,对长期伴随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政治关系进行谴责,通过20世纪70年代的赫尔国际会议和温纳·格伦人类学研究基金会赞助的大会,再到法西姆(Fahim)召集的非西方世界人类学者,提出了“土著人类学”这一工作概念,指代在自己的祖国、社会或族群中进行人类学实践。而梅瑟施米特(Messerchmidt)则提出用“内部人类学”来代替“土著人类学”或“本土人类学”这种多少带有贬义的提法。在美国,“家园”与“异乡”仍是两个不同的地点,人类学的转型不断地进行,民族志也超越传统人类学而转向实验民族志和文化批评。
然而,在中欧和东欧,民族志工作者受国家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田野调查主要关注乡村和民族志工作者自己社会的“民俗”文化。因此,“田野”总会在附近,便于访问;研究者在乡村花几周时间搜集资料,然后回来进行分析。人类学者对此也进行了讨论[20]。他认为,选择一个与一般人类学旅行逆反的方向, 以作为所谓“近处”的故乡来观照人类学的远近观, 为的是寻找“远近”的贯通之道。这个贯通之道, 延伸了历史人类学, 是“世界思想”主张的再表达, 有助于我们跨越认识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界线。[21](P-173)同时,他又强调人类学家既不能与将自身定义为与调查者毫无关系的人,但也不能失去自身社会的“陌生人”身份,如此,才有人类学这项宏伟事业。[22](P-138)而国内的民俗学者从学术实践到理论方面讨论了“家乡民俗学”所讨论的问题,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差别,他者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如何转化问题;家乡民俗学的田野伦理问题;何为“家乡”,何为“家乡民俗研究者”,以及研究者的双重身份问题,如何处理身份转换和伦理困境。[23](P-1-11)
上述讨论,既从学理上突破了视家乡为田野盲区的做法,同时也避免了视家乡为天然田野点的想法,在遵循人类学田野调查传统和学科共有立足点的基础上,强调调查者与调查点的距离感和研究感,力避因身份与情感而使调查者失去一种客位位置,同时,又要避免视异域为遥远异邦的做法,以一种整体和比较的视野,将调查得到的文化放入整个区域文化框架下,返观区域中的其他文化。
三、中国人类学田野的未来选择
在《江村经济》中,就已将村庄与大社会联系起来看待。他说,在中国,地方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是非常密切的,在经济生活中尤为如此。甚至可以说,在上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共同体。西方的货物和思想已经到达了非常偏远的村庄。不过在具体调查中,他又认为实地的调查者不可能用宏观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外来势力的各种影响。[24](P-25-26)
在晚年,他进一步强调了对于市镇的研究。他认为,传统市镇的出现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本世纪的一百年里,特别是近几十年里,中国传统市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城乡关系已脱颖而出,成了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理论和实际问题。[19](P-23)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他强调:从空间上讲,要注意社区内与社区外的世界的联系,但要集中于社区自身;时间上,要注重历史背景,须具有时间发展的观点,而不只是为将来留下一点历史资料;文化层次上,要注意多种层次的文化调查,注意大小传统文化,以及显在的与隐藏的文化。[19](P-23-34)
总之,中国未来田野应该有更为广泛的学术视野,在学术发展的平台上去选择,不应因为研究某个地域或者某个族群活动地域而忽视整个社区研究的动向,要有跨越地域与单个族群研究模式的理论视野,改变各自为阵,互不对话的封闭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将村落、民族地区或者城市作为研究的地方,而不是研究的对象,正如格尔兹说,人类学家并不是研究村落(部落、城镇、邻里等等);他们是在村落里研究。[25](P-29)因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无非是社会、环境与文化。
同时要打破一些预设与既定的观念,应将区域放到其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观念中,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突破现行地理区划边界的观念图式之中去理解。关注区域区内的多元社区类型、文化重叠、族群互动,以及物与观念的流动等现象,并将其纳入社会历史进程中。[26]
注释:
①不过,中文中的社是英文community无法完全表达的。“社”包含五种含义:1-土地之神(社神);2-基层的礼仪和行政单位(乡社);3-民间迎神赛会(社日);4-信仰和知识共同体(结社);5-行业性团体。见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页。
②吴文藻是如何对芝加哥学派奠基人派克的观点进行改造的,王铭铭先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可参见其《“村庄窥视法”的谱系》,载《经验与心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黄宗智对中国研究的范式危机问题,有过详细的论述。他提醒到,理论的用处在于帮助一个人在证据和观点间形成他自己的联系。理论也许是我们的刺激、陪衬或指南,它从来不应成为现成的答案。见《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载《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④秦晖在《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一文中,认为中国除了有自然形成的滕尼斯所指的小“共同体”,还有一种比宗族和村落更大的整体主义统制力量,它对人的个性、独立人格和个人权利实行压抑,这既使自然形成的小共同体无法生成,也无法让滕尼斯所指的西方语境中的个人为本位的“社会”产生。他把这种并非“自然形成”的小“共同体”但却比它更压抑个性的力量称为“大共同体”。秦代的“编户齐民”,法家政治便强调以人为的“闾里什伍”来取代自然的血缘族群,甚至用强制分异、不许“族居”和鼓励“告亲”来瓦解小共同体,以建立专制皇权对臣民个人的人身控制。这样的结构既非滕尼斯的“共同体”,亦非他讲的“社会”,而且勿宁说正是它使得“共同体”与“社会”都难以成长,以至于到了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与近代化过程启动时,出现的不是一个“社会”取代“共同体”的过程,而是小共同体与“社会”同时突破强控制下的一元化体制的过程。它不是西方社会近代化时面临的问题,因而也不是滕尼斯等人论域中的问题。然而简单化的“拿来主义”会造成两种偏向:或者无视传统中国的“编户齐民”性质而大谈小“共同体”,把传统中国说成一个宗族自治或村落自治的时代,把“民族国家”只是近代化现象的欧洲历史强套于中国。或者无视中国传统国家的非公民性质而大谈中国的传统“社会”,把“(公民)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析模式用于剪裁中国历史。但滕尼斯在论述由“共同体”向“社会”发展时体现的“独立的(普遍的)个人主义和由此确立的社会主义”取向,仍然是极富启示性的。
⑤1989年12月28日到1990年1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都市人类学国际会议”,对于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也可看作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的整体亮相。从出席首届都市人类学国际会议的我国学者看,也足以说明当时中国都市人类学处于刚刚起步的萌发阶段。中国出席会议的28人中,从事民族学研究的10人,人类学者(含文化人类学)9人,社会学者(含人口学)4人,地理学者(含环境科学)3人,历史学者(含考古学)2人。当时主要将城市中的不同民族文化及民族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并明确将汉族也纳入其中研究。其方法既有乡村社区研究方法,也包含了民族研究方法,而都市人类学界有试图将“乡村人类学”与城市研究连接起来的意识。都市人类学,在研究对象上面临的现实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都市化,人口流动,少数民族“走出山野”进入社会,汉族从西部走到东部及东南部的城市。都市的社区研究,无疑就会面临着传统的“乡村社区”研究和“边疆研究”(后来的民族地区)的社区研究方法和经验的汲取。国内学者进行了探索,代表人物有阮西湖、周大鸣等。周大鸣的《都市人类学三题》,都市人类学研究中的“族群与文化”、“城市文化职能”及“未来城市与都市人类学”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在城市流动人口、乡村都市化等问题上进行了实地调查,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林荣远-译者前言[Z]//[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Qin Hui-Gemeinschaft·Gesellchaft·Big Gemeinschaft- A Review on Tennis’“Gemeinschaft and Gesellchaft”[J]- Reading Room,2000,(2)
秦晖-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评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J]-书屋,2000,(2)
[5]于长江-从理想到实证——芝加哥学派的心路历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6][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Z]//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附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潘蛟,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8]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9]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王铭铭-从民族志方法到中国社区论[C]//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柯象峰-中国边疆研究计划与方法之商榷[C]//凌纯声,林耀华-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2]张少微-研究边疆社会之内容方法及步骤[C]//凌纯声,林耀华,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3]李景汉-边疆社会调查研究应行注意之点[C]//凌纯声,林耀华,等- 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4]林耀华-边疆研究的途径[C]//凌纯声,林耀华,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5]杨成志-《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译序[Z]//弗兰克·鲍亚士-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
[16]周大鸣-都市人类学三题[J]-中山大学学报,1991,(4)
[17]周大鸣-序言:我们从历史走来[Z]//21世纪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8][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M]-骆建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9]-重读《江村经济·〈序言〉》[Z]//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
[20]Wang Minmin-From the Other to the Self, From the Self to the Other-A Confession on Hometown Anthropology(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arts)[J]-N-W-Ethno-National Studies,2008,(1,2,3)
王铭铭-由彼及此,由此及彼——家乡人类学自白(上中下)[J]-西北民族研究,2008,(1,2,3)-
[21]Wang Minmin- From Other to Self, From Self to Other-A Confession on Hometown Anthropology(the third part) [J]- N-W-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8,(3)
王铭铭-由彼及此,由此及彼——家乡人类学自白(下)[J]-西北民族研究,2008,(3)
[22]Wang Minmin-Anthropologist As“Stranger”[J]- N-W-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6,(3)
王铭铭.作为“陌生人”的人类学家[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23]Lv Wei,Liu Xicheng,Zhu Xiujuan, An Deming-Hometown Folklore Study: From Academic Practice to Theory Reflection[J]-Forum on Folk Culture, 2005,(4
吕微,刘锡诚,祝秀丽,安德明-家乡民俗学:从学术实践到理论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5,(4)
[24]-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5]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6]Peng Wenbin, etc-American Anthropologists’ Studies in Southwest China Since 1980s[J]-
暑期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生的体魄得到了锻炼,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得到了增强,而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思想上的进步和意志品质受到的锻炼,又迁移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有利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请笑纳!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1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并拓展德育新途径,引导学生远离不健康文化娱乐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文化、娱乐活动当中,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校在认真总结以往寒假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调整了今年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通过“网上拜大年”和“六个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过一个既饱含亲情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寒假,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温馨亲情,体验生活乐趣,了解社会、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扬正气。
一、领导重视,精心策划具体落实。
假期前,学校对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了工作布置。各班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每班自身特点,学生特点,进行活动安排,同时对活动内容进行讲解、指导。
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夯实此项工作,学校在放寒假典礼上就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作了专项安排部署。我校的寒假实践活动作业共分为3块:即以读书积累为主题的书香作业、以感恩为主题的品德作业和以强身健体为主题的体育作业。其中,“书香作业”以阅读文学书籍、诵读经典诗文,搜集、背诵春联,写读书笔记为主。“品德作业”?与父母沟通交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主要体现在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细味父母的唠叨,亲自为父母献上自己的感恩行动:有的帮父母做家务活,有的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有的为父母敬一杯感恩酒,有的为父母泡一杯感恩茶,有的给父母送上自制的感恩礼物,说一些感恩话等;?“网上大拜年”主要体现在一拜壮丽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英雄模范,五拜恩师父母,六拜亲朋好友。“体育作业”是让学生每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运动1小时,每天了解一些体育知识,并记录自己的感受。为了让这些实践活动作业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精心设计了活动记录卡片,并将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方式等以家长通知书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做好监督。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2怀着一份激情与一份求知的学习态度,在这次活动之中,通过学院引导,我们一行六人组成了一个团队,进行了一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受益颇多。
此次活动是在与__x基金会合作展开的,为帮助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__、__共同基金日前合作启动了一项可持续性创新型“公益性社会项目”、“婴幼儿辅食营养起跑工程”。根据指导老师的推荐以及自身愿望,我们组团和公益基金,__合作进行这次的社会实践项目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各位成员,提高其综合素质,积累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同时,在实践中教育我们,提高其思想素质,是青年健康成长,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接下来,我将从具体的方面进行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第一,活动准备。此次活动在双方的精诚合作之下,活动的前期准备充分。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活动能够按时按点展开,没有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就时间效率来说,可以算得上是的高效率。我想这一点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来说,显得极其重要。毫无疑问,现代社会是一个与时间追逐的社会。精确时间到点是许多的职位的必要条件。其次,活动的材料各个方面准备充分。没有出现材料缺乏,或者是材料的不科学选择与搭配。此次活动材料符合实践活动地方的客观实际,村民能够一看就懂,同村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基于这一点,对于每一份的信息采集,村民都极力配合,能够采集到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以后的活动展开提供了针对性的感性材料。等先进理论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活动的最真实感受,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会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真正做一名务实的先进青年,受益终身。
再次,活动前对每位成员都进行了一次活动开展的前期培训工作。这点最集中表现在每一位队员开展工作时,都能一步到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启发了每一位队员在以后的日子,必须积累丰富的经验。开展每一次的工作,都要提前进行培训,让自己最快投入到工作之中。在这里,受益不仅是自己,还包括与你合作的伙伴和工作对象。
最后,活动在人员的安排与沟通上恰到好处。此次人员搭配由双方共同组成,本地的人员与外地人员有机搭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地的人员能够在信息采集过程之中,发挥其“主人家”的优势,能够用本地的风俗习惯、语言以最快的方式采集到有效信息。外地人员对需要采集的内容以及介绍最为熟悉,能够把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及活动规范性进行监督。同时,外地人的到来,能够给活动地点的村民以新鲜感,通过外地队员的介绍风土人情,使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活动之中。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3转眼间到暑假了,小学生们纷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本文为大家准备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一起来了解吧。
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暑假期间,由旺镇中心学校以“德育为核心”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与学校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社会,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将社会实践作为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渠道作用的重要方面,形成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促进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以良好设计思想的营造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社会实践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要形成凡是公共资源都有义务支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形成全社会都有责任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一些地方之所以能取得积极成效,就是因为社会资源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服务教育的大氛围下不断被激发,服务学生的
积极性不断被调动;广大家长也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支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从而促进了全社会共同育人氛围的形成。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结合学校具体工作实际,我校积极利用广播、黑板报以及宣传单等向家长、社会宣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上营造了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以加全民教师力量建设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次活动学校选派了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尤其重视发挥团队辅导员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在此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支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本次学生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
四、以建立和完善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身安全制度保障活动的开展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心学校制定了《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身安全制度》和《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审批制度》。要求各学校在开展活动之前都要向中心学校进行审批,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由专人负责。在活动之前,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其充分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促使学生自觉遵守活动守则,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五、以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活动落实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次实践活动自7月20日开始至8月20日结束,历时一个月,在此期间,结合具体实际和小学生的切实需求,开展了各种积极健康、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1、“好书伴成长”读书活动:书籍记载着人类成长的历程,把文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阅读积极健康的书籍,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让读书成为学生成长需要。三到五年级的学生还写了读书的体会和感受。
2、“爱心献老人”体验活动:在假期活动中,各个中队在辅导员的带领之下定期帮助附近的孤寡老人,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尊老敬老、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绿色环保”系列活动: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对一些街道、河流进行调查,了解家乡河流受污染的现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特别是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好河水不受污染,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意义重大。
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的现状,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并且把这种节能的意识带回家,宣传给自己的父母,真正做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花草树木是朋友”、“我的低碳生活”“我是节约小卫士”等体验与创意活动,让学生把自然、和谐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简洁、节能、文明的绿色生活理念带回家。结合“低碳行动”,引导学生了解个人及家庭能源使用方式对节能减排的意义和作用,树立“节能环保,珍爱自然”观念,关注生活中的节约方式,学习和寻
找节能的窍门和方法,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等点滴小事做起,让低碳理念从校园延伸家庭,辐射社会,真正让环保成为时尚,让绿色走进家庭,让低碳融入生活。
4、“农业生产”体验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生产劳动基地进行劳动体验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在劳动中挥洒汗水,不怕苦、不怕累。
在劳动中学生体会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自觉养成了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集体观念。
5、“拒绝三无食品”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访调查了工商、超市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调查知道了什么是三无食品,怎样鉴别三无食品,三无食品为什么会在市场上出现,三无食品有哪些危害,小学生应该怎样抵制三无食品。
暑期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生的体魄得到了锻炼,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得到了增强,而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思想上的进步和意志品质受到的锻炼,又迁移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有利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4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一:挣钱的辛苦
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
二:人际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
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三:管理者的管理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四:自强自立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多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五: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六:专业的重要性
选择了会计为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
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损失。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5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20__年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
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
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__"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
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
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
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
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
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
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__"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
(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2.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在食宿、安全及活动的开展方面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注重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与地方开展长期结对合作,把扶贫工作、科技服务、文艺下乡等活动与大学生接受锻炼、成长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3.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