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政学就业方向

财政学就业方向

时间:2023-06-01 08:51: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政学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政学就业方向

第1篇

关键词:财政学;中国财政学;财政史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随着知识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学科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革新,中国的财政学也是稳步前进,但是对比其他学科,财政学还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对财政人才的需求量,基于此,中国的财政学发展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的路线,不断努力学习其他学科的可取之处,发挥自身存在的有利因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研究出有价值的成绩,以便能够更好的应对挑战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财政学科的发展优势与滞后并存

为了创新财政学,促进财政学的发展,必须重新规划财政学的发展方向和财政学人才的培养问题,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财政学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和发展缓慢的问题。对财政学的研究分析一直都是以财政本质作为核心,然后又划分出很多派别,派别之间又因财政的特性和本质是什么、财政的起始、财政和国家之间的关联以及财政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展开了争论。

实际上,这些学派除了在财政本质认识有些许差异外,对国家财政活动认识上分歧很小。将理论研究重点放在财政本质,势必影响对财政学其他重要领域研究资源的配置。近年来,财政学人关心财政本质问题少了,大学财政学教学基本上能够脱离财政本质理论的束缚。但与此同时,财政学的中国特色问题也提出来了。关心财政学向何处去的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些年财政学人到底做了什么。

财政学人关注现实问题,提出了许许多多有见地的观点主张,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看到财政学人贡献的同时,我们也毋庸讳言,财政学人所取得的成果与社会各界的期盼仍有不小差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思考中国财政学的发展方向问题。

财政学人不必怨天尤人。既然现实社会离不开财政研究,那么扎扎实实研究财政问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意义的成果才是财政学人的正道。

中国财政学的发展需要解决好研究对象问题。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好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发展问题。一个学科的存在价值取决于社会需求。当一个社会不需要财政学专业人才的时候,也是财政学专业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财政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突然爆发的危机。它的问题是不温不火的,如果对当前问题不加以重视,那么有一天中国财政学人将不得不面对极为难堪的局面。

二、中国财政学的前景:人才培养与发展方向

财政学有着广阔的前途。财政问题相当复杂,影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其中的诸多规律尚待进一步揭示,且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财政学人更深入的研究。

(一)创新人才培养关系财政学发展前景

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中国财政学同样如此。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财政学人后继有人,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财政学的繁荣需要在财政学界构筑人才高地。招收财政学本科学生的大学已有八十余所,另外还有不少招收税收(税务)本科专业的大学。由此可见财政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充分。时代背景在发生变化,财政学理论也在持续发展当中。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直接决定着财政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财政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经济有天壤之别。只有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有理想去处,财政学专业才能吸引到一流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财政学专业需要创新发展。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财税部门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传统就业去向正在发生改变。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面向所有能用到财税知识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求面的变化,要求专业设置内容的更新。

(二)财政学发展要从学科发展史中汲取经验

财政学专业的发展要从财政学发展的历史学习。早期的财政学研究范围较广,这是财政学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从学科专业设置来看,一些大学的财政系除了现在所说的财政学专业之外,甚至还包括货币银行学、信贷、会计等专业。从研究方向来看,财政学专业还包括现在财政学界很少涉及的财务管理和投资。

为了使财政学得到更快的发展,必须要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进行学习,尤其是金融学和会计学,这两大学科之所以可以得到迅速的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就跟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最主要的是积极主动的拓展和加大专业领域的学习。

1998年,大学本科专业调整,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合并成金融学。从此,金融学进入大发展阶段。金融学在区分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基础之上,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研究领域,而且大大拓展了研究范围。“公司财务(企业财务管理)”以“公司金融”的名义成为“金融学”的一个分支。财务和投资本来均为财政学的传统研究方向,但是财务和投资由于体制机制的变化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大的独立发展空间,推动了学科的独立发展。因此,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同一问题各个学科可以对此进行共同研究。

当然,财政学发展空间的现状不是其他学科挤压的结果。目前财政学发展现状的形成理解为财政学界自我放弃的结果。财政学研究对象甚至连财政部门活动都无法全部覆盖。财政学在发展中甚至放弃了财政部门管理的一些领域。而且,现实中财政职能被肢解。海关管理、国有土地、国有资源及国有经济等本来就应该在财政学深入研究的问题,没有在财政学界得到应有的重视。简单地说,只要是与政府收支活动有关,与政府资产负债有关的内容,都应该是财政学研究的对象。

“跑马圈地”是不能解决财政学发展问题的。政府预算本来是财政学的传统核心研究领域。但是,随着公共管理学专业的兴起,政府预算已成为财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争夺的学科领域。这种学科之争是学科划分所致。学科划分与现实的冲突正在凸显。其中的问题,特别是转型期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学科就可以应对的。许多问题的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对于财政学来说,如果学科的主要问题的研究主体已由或正由其他学科替代,那么学科发展势必受到严重影响。财政学人不能不对此加以警惕。能给财政学人以最大支持的莫过于更有特色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对于未来财政学的发展,既有问题点也有机遇。财政学中发展最快的当属税收,税收的快速发展不仅很好地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各方面要求,也很好的创造了市场价值。假如财政学的其他分支派别可以像税收的发展一样可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那么未来财政学的发展将不会存在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税收学的发展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这些年社会关注税收问题,更多的是与税收实务相关的问题,但仅仅实务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更深的税收理论研究,税收学最终也会误入歧途。

(三)财政学的发展需要整合本土资源、放眼世界,并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未来财政学的发展必须充分的结合现今社会的发展,从财政经济学中吸取经验,结合财政学所存在问题不断创新,同时结合我国财政改革的发展,争取从财政史中得到更大的突破。

近年来,国际财政学界非常重视行为财政学的发展,即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引入传统财政理论,改变了部分理论发展的轨迹。中国财政学人既要关注传统财政理论,也要关注财政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原理总是相通的,制度选择则有不同的约束条件。不忽视不藐视国际财政理论的发展,中国财政学人才有可能做到用人所长,学习和消化先进研究方法,以解决本国财政问题为主要导向,推动财政学一般理论的发展。

过往财政学中过分的着重适应国家和政府的需求,而忽视了财政学在企业和个人方面的发展,想要得到更高效的发展就必须突破在这两点上的极端性。

实际上,政府与市场不是根本对立的。财政活动如不能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利益的相互兼容,也是难以持续的。个人在财政制度的形成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个人是否拥有财政学专业知识,影响显然大不相同。财政学的发展还要面向大众,向大众普及财政学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现今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财政学应该着重研究一些重大的财政问题,而不应该单纯的去依赖国家政策或以此作为发展方向。

若此,财政学是长不大的。研究重大问题,的确是为了应对现实的挑战。但科学的发展,仅此是远远不够的。政策研究只是给财政学人的科学探索提供营养,为发掘规律形成理论提供必要的素材。财政学人的自信只能来自于研究成果。现实中,关于一些重大财政问题,财政学人或不研究,或研究不深入不透彻,自有人或组织去研究,如地方债、外汇储备、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国家或政府资产负债表、政府会计等问题。这些领域都已吸引了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不能不引发财政学人的深思。

综上所述,对于未来财政学的发展必须谦虚的学习和借鉴其他发展成功的学科,努力研究财政史,结合现存的问题,争取找出更好的路径,提高财政学的社会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对于一般的财政理论研究加以推动和鼓励,争取研究出科学适时的成果,推进财政学的快速进步,以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财政学需要考的证书有英语四级证书、初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等。财政学最需要考试的是注册会计师证,还有其它具体的与财政学专业和就业方向相关的岗位所需的证书。

注册会计师简称CPA,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执业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后颁发《注册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事审计、统计、经济等专业性工作。

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需要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或着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比较分析

一、财政学的发展历史

(一)古典学派与财政学

古典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了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五章专门论述了财政收支、税收、公债等,他把财政学融于政治经济学之中,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了财政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财政理论体系,是财政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里程碑式标志。

(二)德国社会学派与财政学

1872年,瓦格纳出版了财政学,建立了独立的财政学体系,核心内容:财政是以国家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共同经济。国家财政分配也应该随着国家职能范围的扩大而增加,通过对许多欧洲国家和日本、美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情况的考察,1882年,他提出著名的瓦格纳法则: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政治压力增大以及在工业经营方面因社会考虑而要求增加政府支出。

(三)凯恩斯主义学派与财政学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它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报酬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陷阱引起的,凯恩斯主义对财政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体现在:1.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2.批判古典学派看不见的手原理,提出看得见的手原理。3.倡导逆经济风向调节的财政政策。

二、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1959年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马斯格雷夫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一书标志着公共经济学的形成。理查德-马斯格雷夫在这部经典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公共经济学”这一词语。随后,在1964年和1965年,他又以法文和英文分别出版了《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经济理论概述》和《公共经济学》,直接把“公共经济学”用作书名,他也因此被称为“公共经济学之父”。1966年开始,又有了在公共经济学名义下召开的定期会议和阿特金森主持的公共经济学会及会刊,1972年,美国《公共经济学杂志》出刊。在此之后,公共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一批高水平的公共经济学著作也不断涌现出来。

三、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联系

公共经济学和财政学是一脉相承的。首先,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已经大致趋同。其次,不论是章节的安排还是对问题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对“国家(或政府和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研究”,尽管在某些细节上有所侧重,但是,相比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政学”仅仅研究“国家和君主的收入”来说,“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都把研究重点转向了“政府(公共部门)收入、政府(公共部门)支出、政府(公共部门)财政政策以及政府(公共部门)收支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上来”。当代“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都是兼容并蓄的,融合了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此外,在宏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有关政府融资问题的讨论也逐渐从“公共经济学”中脱离出去,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范畴。但是,就此否认“公共经济学”和当代“财政学”的一致性结论,可能有失偏H,毕竟这只是学科发展的演变过程,而没有涉及到理论上质的区别。

四、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差异分析

(一)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财政学所处的几百年里,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成熟,只需要研究有关财政收支问题就足以应付时代的要求: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复杂,有关对市场经济研究的各学派也是层出不穷,当代市场经济更多的是体现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混合经济特征,这就要求财政学研究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政府经济活动,很显然,传统的财政学对此已显得力不从心,公共经济学则是应运新时代、新环境而生。

(二)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研究的范围大不相同

传统的财政学主要研究财政收支问题,特别是财政收入问题,而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财政收支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公共经济学主要分析政府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主要后果及其与社会目标的关系。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曾经指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搞清公共部门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尽可能理解和预测政府活动的全部结果:评价各种政策。此外,财政学的研究只与政治学、社会学等几个学科有所交叉,但是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与伦理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而且还广泛吸收了公共选择理论、宪法理论、官僚政治理论等等,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财政学,它研究了许多财政学所不能包含的内容,例如:公共品的最优提供、外部性矫正、公共定价、宏观经济稳定等等。

第4篇

1、教学内容滞后

财政学作为一门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和财政专业课的应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同时还包括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财政现象和与之相应的财政管理方法等。在当前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生对财政知识点与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财政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财政现象相远离,缺乏对其深入的分析与解释,从而使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解只流于表面,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办法透过现象,探索财政本质,达不到揭示支配这些财政现象规律的教学目的。正因为教学内容的滞后,使财政学的教学桎梏在一个“高大上”的层面,没有用开放性的观念植入教学,使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最终使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都达不到最佳状态。

2、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需要学习的财政学知识,对政府收入支出活动进行分析与讲解。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主要是通过被动或被迫地的方式去获得这些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教学的单向性,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动态性,教师没有办法在授课时及时知晓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与掌握的情况,并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与梳。比如讲授政府的转移支付时,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转移支付的概念及其形式等内容,学生对这一问题会感觉非常抽象,因为没有情境,没有案例,没有讨论,学生只是在单向地被动地接受着知识的灌入,没有办法从感性的角度去主动地分析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抽象意义上转移支付的行为。

3、教学目标狭窄

财政学的教学目标应是与财政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衔接和一致的。财政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人才的规格为复合型、应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对基本专业素质的要求为具备财政、税务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人才就业方向有着较为清晰的表达,即从事财政、税务、财务、税务筹划等方面的工作。具体到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财政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专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这样的结果使得教师的教学只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这种狭窄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不具有从事财政,包括税收、监管等方面工作的综合能力,不具备复合型与应用性的特征,达不到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财政学教学中的生态性特征

1、开放性

生态系统在本质上是开放的系统,任何一种生物不可避免的与外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完全孤立发展的生态系统,同样教学系统也是不可能将教学活动完全与外界相隔绝,财政学教学活动也是如此。财政学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传递过程,是教学主体对内部的各种教学因子和外部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信息的采集、编码、翻译和利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使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各生态要素与系统内部、外部通过不断地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才能使财政学的教学活动正常而良好地开展。财政学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生态系统,不是封闭的、孤立发展的,它的发展始终处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外部因子共同作用的开放系统中。

2、动态平衡性

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保持着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为生态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变规律,因而形成有层次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并推动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财政学的教学系统是一个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完善的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那些影响教学系统的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教师的水平、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内部系统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教学系统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如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结构和规模、财政政策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财政学的教学中各个生态因素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财政学教学生态系统应处在推动这两方面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3、可持续发展性

在生态系统中,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求要着眼于当前的利益,也放眼于未来,不仅局限于系统本身,还要强调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同、持续发展。在财政学的教学生态系统中,系统的发展不能只强调学生每堂课的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而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些才是教学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将财政学的教学活动与外部的经济、社会等政策环境相结合,以支撑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事物发展的各阶段都是相互依存的,目前的发展是将来的基础;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在财政学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是将来发展的基础,将学生、教师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他们的发展具有协调性,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提升至更高的教学目标层面上。

三、财政学生态化教学的改革途径

1、注重开放性,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受外部环境系统的影响并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与外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系统只有开放,才能吐故纳新,增强内在生命力。财政学的教学活动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开放,才能使教学内容、手段得到不断的丰富充实,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还有利于学生对财政知识与财政现象的深入理解。在财政学的教学系统中,进行生态化教学要求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开放,不能是封闭的。第一是生态要素与外部系统的开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社会性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财政学的生态化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教师和学生都应有专业而敏锐的眼光去寻找身边、生活或学习中与财政相关的现象和政策,有了这种认识与意识,师生所关注的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这不仅让财政学的教学内容更丰富,还使师生成为了教学资源的收集者和创造者,这样就更易于教学,使学生接受和理解。第二是教学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开放。财政学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经济、社会,还包括文化、制度等,教学活动需要外部生态环境进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来充实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财政学的生态化教学应强调教学内容来源的开放性,一方面,教学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或改变,尤其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它极大地丰富了财政学的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能将财政专业知识与生活和社会相联系,并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开放性也是注重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过程。以往课堂教学内容许多都是只重视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学习,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之外,是与社会经济相分离的。比如“土地财政”是多年前不曾出现的概念,但这一财政现象与我们当前的经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这要求我们将开放眼光投向这个开放的财政学教学系统中,用财政的专业理论与知识来寻找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存在问题及未来的解决办法。因此,财政学的教学应具有开放性,打通课堂通向社会的通道,使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到现实生活中去找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沟通课堂所呈现的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使“两个世界”相融合,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基于动态平衡性,创新教学方法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而是在人为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发挥更有效的功能和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财政学的教学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媒介,以教学方法为手段联系起了与学生的桥梁,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进行动态调整,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基于动态平衡原理,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语言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取舍做出灵活的调整、选择与组合,随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兴趣也影响着教师情绪的变化和教学能力的发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使教学呈现出由矛盾到平衡到新的矛盾再到新的平衡过程,教学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前进,最终完成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一的讲授型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也是一种教学的动态平衡,但这种平衡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这种方法已不能满足财政学的教学的需要。因此,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这个时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习能力、情感体验以及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教学系统的发展和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通过将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心灵的沟通、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将低水平的教学平衡发展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平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呈现出来的不是一种的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教学内容是丰富生动的具体现象。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递的关系转变为教生间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畅通的输入与输出,动态地进行调节,最终达到财政学教学活动系统的高级平衡状态。

3、坚持可持续发展,设置教学目标

第5篇

关键词:成本效益分析 效率公平分析 研究生收费制度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注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与思考教育问题及如何改革教育体制等问题成为必要。政府加大投入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以及研究生教育收费等问题亟需解决。

一、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

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但两者的有区别。

传统财政学,不包括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社会保障、公共选择和政府规则等问题,而公共经济学包括政府、非盈利性组织、公共企业和民间社会组织等。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的全部经济活动,因此也称为政府经济学。它不仅关注政府,还包括企业和个人。

詹姆斯·波特巴认为,财政学包括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1]主要是税收问题,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大量与支出相关的问题。

而理查德·马斯格雷夫认为:一方面,财政学仅涉及公共政策的财政工具,公共经济学则包括贸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种形式的管制等工具;另一方面,两者可能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者可以通过共同预算政策将一串财政工具合并起来。

二、高等教育的成本核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由公共产品性质开始演变为准公共产品性质,向混合产品发展。

1.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包括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特别是个人效益。就教育体制来说,目前的教育状况与早期的免费就学不同并开始表现为只要个人承担部分费用才能接受教育。2.高等教育明显具有产业经济属性。就办学体制来说,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的事业性管理性质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属性管理性质。

三、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

(一)研究生教育收费观点及经济学分析

研究生教育应普及收费制度。首先,考生增多、研究生扩招政策和财政有限性是研究生实施收费制度的主要原因;其次,为适应国际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方向,[2]对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必然的。

一些人认为对研究生收费是不合理的。第一,研究生教育是公共产品,实行收费可能导致部分贫困生放弃研究生就读生涯,造成相对不公平;第二,就潜在的人力资源来说,收费可能扼杀优秀人才,最终引起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平。

1、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劳动力市场也即就业市场出现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增加了市场中雇佣方对高层次人才即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的需求;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现代社会结构必然要求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市场竞争机制带来的有机成本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必然选择,个人对研究生的需求增加,这也证明了研究生教育的私人属性。

2、效率与公平分析。公平,指实施部分收费,对于努力者或特殊才能者是公平的,这是市场经济公平原则体现。相反,对受教育者来说,研究生衡量标准过高,不收费则导致不公平;对国家来说,全盘公费不可能,由于不能获得全部收益,有必要实施收费。

(二)合理设计研究生收费制度

1.根据人力资本不同,在确定招收对象与衡量标准差额的基础上收费,从而防止差异。2.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配套措施的思考。首先,各高等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教育规模;其次,学校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奖学金制度等,在补偿政府投资的人力资本和研究生所花费用的同时,与自费研究生相配合激励其进行科学研究。此外,引入高效的竞争机制,定量设置奖学金制度,金融机构介入,实施弹性学制且不规定教育年限。

四、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政府投入研究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状况及分析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存在缺口。农村税费改革前,义务教育经费主要靠乡级财政、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已存在困难;税费改革后,由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造成原有教育财政资源渠道的短缺;新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又尚未建立。至此,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存在巨大缺口。

2.债务问题严重。税费改革前,由于投资不足,只能举债筹资。教育的债务可通过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保障偿还;税费改革后,两者的取消打破了偿还机制,使教育事业发展的配套资金无法得到保障而增加了教学债务。

3.财政分级负担尚未形成。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税费改革前有“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税费改革后,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财政负担因此加重,无力承担对教育的投入。

(二)政府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

政府投入是必要的,并且政府应合理投入农村义务教育。

1.农村义务教育的外部性决定了必须由中央地方政府合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费用。2.政府投入的保障措施: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入财政预算体制,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的透明度;转移支付上加大专项支付,适当减少一般性转移。3.政府投入的效率与公平。政府加大对学生的补贴,对学校补贴可能导致腐败和低效率。可以采取现金补贴和发放教育券的形式。

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体制的完善。投入和产出即成本和效益分析决定教育的属性。教育是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的投入大多由政府承担,由于义务教育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社会效益。然而,教育也是私人产品。经济在发展,人们需求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日益呈现私人产品的性质,作为潜在的人力资本和人们的理性特征,加之国家的财政资源的有限性,使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的私人效益大于社会效益。因此,一定程度上,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注重农村与城市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最终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2009-09-12

[2]梅锦萍.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公共经济学思考..

第6篇

经济学专业主要课程

《经济学基础》、《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理财》、《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务》、《市场营销》、《企业经济学》等。

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通常有这些流向: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拓展阅读: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第7篇

摘要:低保资金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物质基础,政府对农村低保的运行与发展负有直接的财政责任,因而政府财政投入是农村低保资金筹措的基本来源和可靠保证。本文从农村低保资金筹措角度入手,结合我国的财政制度和政策,分析现阶段农村低保来源上突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低保;资金筹措;财政

一、 农村低保资金筹集方面的不足

1、 乡镇筹集资金的困境

乡镇的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税收和国家财政拨款。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变狭,财政更加困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都是以农业税作为资金保障的。但是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造成了乡镇财政收入的严重减少,本来就严重不足的农村低保资金更是变得难以为继,因而缺少足够的资金来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直接影响到农村公益事业如农村低保制度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 农村低保制度的配套措施落后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村低保的筹资渠道不仅限于现金形式,各项相关配套措施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关政策没落实,配套措施没跟上。按照规定,农村低保对象在教育、医疗、经营、就业等许多方面都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然而,乡镇资金筹集困难,既不能给予更多的资金上的帮助,又无力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就业能力,更没有能力进行医疗等制度安排等等。

3、 慈善捐助的成效低

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极不相称。一方面,慈善组织的捐赠的成效低,另一方面,个人及企业捐赠积极性不高。据调查,目前我国的慈善捐款主要是用于赈灾、助残、救孤、助学等困难救助,而用于农村低保的几乎是微乎其微,因此,可以看到农村低保从慈善事业中受益过少。

4、资金来源比较单一

目前我国农村低保资金的来源依旧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中西部很多地区的农村受限于地理环境,经济依旧欠发达,虽然我国已对解决农村低保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平摊到每户的资难以满足需求。开拓新的筹资渠道,不仅可以增强低保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可以减轻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

二、筹措农村低保资金的建议

1、确保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增量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理论和社会观念广泛流行,逐渐形成了欧美福利国家式的社会保障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以高税收为基础,对社会成员实行普遍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目前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但相比欧美国家,社会保障支出仍然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中央财政必须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提供了保障,国家完全能够支付农村低保所需的资金。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将农村低保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适时调整财政支出增量结构

2、扶贫资金转作农村低保资金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设立扶贫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功效已呈边际递减趋势,依靠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很难使目前剩下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因此,将以前的扶贫资金中财政投入的部分,转作农村低保基金,不仅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建立农村社会救助的长效机制。从政策的延续性角度出发,应将农村低保制度看作是现有专项扶贫计划的延伸和完善。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将国家扶贫开发资金转做农村低保基金,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通过扶贫资金的转移使用来扩大低保基金的筹集范围,用于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是可行的。

3、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捐赠激励机制

社会捐赠作为农村低保筹资的重要渠道,活动开展得不够广泛,筹措资金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应大力普及慈善意识,积极传播慈善文化,通过立法规范慈善和募捐行为,鼓励社会各行各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向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并通过落实国家有关税收照顾政策、授予各种荣誉等方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其他高收入阶层和社会各界公众向农村最低保障捐款,并褒扬他们的高尚精神,使捐款者获得适当社会回报,也可以对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企业进行税收激励。

4、不断壮大乡镇经济和集体经济,增强乡镇集体的筹资能力

发展乡镇经济,一是可以增强乡镇财政筹资能力,承担一部分责任,壮大农村低保资金财源; 二是发展乡镇经济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可以减少贫困数量,降低贫困程度,从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农村低保支出的压力; 三是发展乡镇经济使其承担一部分责任,有利于使其对低保对象的认真审批,防止低保范围的任意扩大,从而促进农村低保的健康发展。

5、努力开拓农村低保资金的其他来源渠道

在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资金总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1)部分福利彩票销售收入可以纳入农村“低保”资金,我国彩票业已成为被社会普遍自愿接受的、一项有意义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这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可以作为补充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2)发行农村低保国债,将所筹集的资金作为财政支持的补充。现阶段在世界的大部分范围内,发行国债都作为国家重要的调节工具手段,对调控经济运行,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睿,史建民 农村低保基金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J] 经济问题探索,2011.

第8篇

【关键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课程教学 建议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会计学的分支之一,在会计学专业、甚至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会计学专业以及部分财务管理专业都会开设此课程。学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会计知识体系结构完整,把握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就业目标的实现。学生在学习企业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还要学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有关知识。本文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该门课程教学水平建议。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发现授课过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方法太过单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包含的知识大而全,十分丰富,其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这四个部分。部分教材还包括西方政府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以及有关会计制度。同时,该门课程还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其会涉及到会计学、财政学等学科的知识。由于涉及到财政、国家预算管理等知识,还有不同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所以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较枯燥。同时,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以讲授为主,较少使用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课时较少,有的高校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有的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该门课程的开课时段多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在此时为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准备。部分学生还会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兼职,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这些事项都严重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较多在企业就业,在行政事业单位供职的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学生更重视企业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不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也能反映出以上的现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都处于边缘化状态,课程课时较少。前文述及,该门课程是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政府与非营利会计的会计核算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财政学的知识,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无论是企业会计还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都要通过相应的实践环节落实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由于课时的限制,多数学校更重视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由此造成了造成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脱离。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受到轻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缺少实践教材。会计资料对于任何类型的组织的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实践资料更是难以搜寻。所以,关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实践教材很少。其次,学校多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很少有学校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建立会计实训基地,所以学生在该类型组织实习的机会较少。而且,有较少的政府及相关部分愿意接受学生在会计部门实习。最后,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多数会计教师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虽然会计理论功底十分深厚,但参与会计实践较少,缺少一线实践经验。因此,缺少有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导致该门课程很难开展实践教学,即便是开展实践教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提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丰富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单独实施某一种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达到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目标,而不顾学生适应与否、教学效果与否,强制实施多种教学方法。教学需要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选取务必要考虑所教授学生的情况。所以,丰富教学方法的前提是学生能够适应,能够提升教学效果。除了讲授法之外,该门课程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讲授。例如,将企业会计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相对比,讲授两类会计各会计要素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区别;将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进行对比,讲授两者在账务处理中的联系与区别;将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进行对比,讲授这三类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中的区别,等等。通过对比法,可以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各类会计账务处理的联系与区别,掌握课程内容。

(二)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提升学生学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是授课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授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会计专业素养,不断进行学习,拓宽视野。授课内容不能拘泥于教材本身,要为学生补充有关背景知识,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背景、这些变化所提出的核算要求。所以,教师要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授课质量。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技能,用实践指导理论。

(三)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应加快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的建设,完善有关实践教学材料。校内的模拟实践教学可以分别不同的会计制度进行建设。考虑到该门课程社会实践基地较难建立,可以将实践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中。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通过购买有关实训教学软件,加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亚荣.《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06).

第9篇

应用心理学个人简历范文 姓 名: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婚姻状况: 未婚 政治面貌: 党员 民 族: 汉族 身 高: 175 体 重: 65 最高学历: 大学本科 所学专业: 应用心理学 毕业学校: 南方医科大学 毕业时间: 2012-07-01 特长概括: 学习能力强 基础扎实 户 籍: 河南省 现所在地: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自我评价 责任心强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不限 到岗时间: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求职状态: 意向岗位: 人力资源管理类eap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类员工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类人力资源专员/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类行政助理,其他类心理学实习生 意向行业: 管理咨询培训机构,人才猎头公司,综合性集团公司,综合型心理服务机构,企业单位 工作地区: 广东省广东省 其他要求: 教育 学历 学校名称 专业 时间范围 专业描述 南方医科大学 其他专业 2008年9月-至今 经济学双学位

主干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市场营销学、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投资学

在不影响主修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利用业余时间,经过两年时间,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南方医科大学 应用心理学 2008年9月-至今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心理咨询学与治疗学、解剖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

就业方向:在医疗、教育、科研、企业、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选拔与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培训 语言 外语语种 掌握程度 英语 良好 工作经验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 医疗卫生机构 所在部门: 心理科 担任职务: 心理科实习生 工作描述: 心理咨询助理,心理测量,在心理科病房跟随医生查房、撰写病记及其他辅工作。 离职原因: 技能专长 熟练使用MSoffice办公软件 联系方式

第10篇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是我国新兴的一级学科,专业教学涉及到40多门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依托财政学(含税务、资产管理与评估两个方向)、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五个本科专业或方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储备专业人才。其中财政学专业为黑龙江省省级优秀重点建设专业,拥有黑龙江省高校独有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日益提升,财政学、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课为省级精品建设课程,保证了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历年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社会贡献保证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社会声誉。

一、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可行性

教髙[2011]6号、教髙[2011]8号、教高[2012]2号和教高[2012]135号等文件,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通过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等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服务包括髙校学生在内的学习者自主学习。

在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等世界知名大学网上提供课堂实录之后,M00C提供了包括课程介绍、大纲、课程视频、在线作业、独立讨论区组成的完整视频;闯关一样的课程设计,使课程学习像打游戏一样具有吸引力。为髙等学校学生获取全球化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触手可及的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速度。这种全球化知识共享的特点和信息模式,为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在信息化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能够运用网络工具接受时代信息和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有效地运角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使其为传统课堂服务,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和兴趣,收获知识,增长才干,成长为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教学方法研究综述

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科学发展同步

倪丽娟、陈辉(2013)认为,针对文科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实践性和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应该增加实验教学学时,通过观察体验式、情境仿真式、模拟案例式、实操实验式、自主研发式等实验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进而增强文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1]。陈振华(2011)认为,目前对讲授法出现的质疑以至于讲授法的存在性危机,是在主体认识转移的背景下过度批判传统教学方法的表现,是课堂教学方法探索乏术的表现。教师在发挥讲授法受众广泛、知识传播速度迅速的前提下,把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优化组合。

别敦荣(2009)认为,西方现代大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发展与科学的发展同步。教学方法的大致演进顺序是习明纳、习明纳与班级授课制结合,到今天师生对问题探索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法,引导学生团队学习学科的学术成就。

2.行为导向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在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使用团队项目教学法,使得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刘新科(2012)认为,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李书华(2014)认为,经济法课教学方法应实现从讲授法到参与式教学的转变。

叶信治(2011)提出,一些美国研究型大学认为教学方法具有美育和德育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有备而来,采用小班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做中学”训练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陶冶道德情操,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线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生学习已进人“立体化”时代,不仅在课堂、图书馆,而且在宿舍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取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2014)认为,在线教育环境下,MOOC课程采用“讲授式”、练习和作业教学活动的教学法,无法照顾到个体特征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应该分层分类开展视频教学和教学交互,达到持续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成效的目的。袁莉、斯蒂芬?鲍威尔、比尔?奥利弗(2014)认为,以视频讲座、文本资源、带有自动反馈的章节在线测评为主的MOOC是一种职业培训新途径。何朝阳、欧玉芳、曹祁(2014)认为,“翻转课堂”模式进一步将网络教育资源和行为科学联系起来,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教师的引导者、解释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现有的教学方法研究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励大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三、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巳经对公共管理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等人才培养环节中,凸显公共管理、公共经济的教学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会转型期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对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公共管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关注社会、具有时代使命感和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的公共管理人才。

2.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针对全球化和转型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借助在线课程广泛共享的契机,使网络精品开放课程和MOOC等网络资源为公共管理类课堂实践服务。即通过学生在课前先上网“听课”,自主学习相关的精品课程资源,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和理论。在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参与法,侧重学生的自主表达、讨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问题拓展意识,通过自学和争辩提高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由教师总结和加以点拨;让大学课堂更多地从静态知识的单向传授转为双向及多项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和学习兴趣。在主动探索课堂氛围的烘托下,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凝练科学求知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和兴趣的培养锻炼中发展精神追求,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养成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第11篇

文章开始前,先给大家热个身。你们想知道赌场为什么赚钱吗?没有任何trick――统计学原理。举个例子:我有100块钱,你有10块钱,我们扔1块钱硬币,花算你赢1块,字算我赢1块。规则:赌到其中一人输完才许结束。那么问,各自的胜负概率是多少?答案:我赢你的10块钱的几率大于90%!而现实中庄家资金甚至是入场赌徒的资金的千倍或者万倍,如果扔硬币,赌徒的胜率大概仅存0.00……01%。因此,即便庄家为提高赌徒的玩兴,在每笔小赌中将自己的胜率调到略小于50%,但最后都将是赌场赢。也许有人说,庄家只有一个,赌徒何其多,‘人海战术’完败庄家。但用统计学上的多次贝努利实验的结果可以算出。当赌徒数线性增长,赌场的胜率减弱却是级数型。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人多到把赌场挤爆都不一定能扭转局面,而到那时庄家已经赚得笑不动了。因此,最严谨的科学――数学对你说:你赢不了赌场。

下面说正经的了,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工商业及政府用来决策。举个例子,如果你们班上连你共50个学生,有人和你打赌说:“班里一定有人生日是相同的!”那么在这个赌局里你的胜率是多少呢?假设班上的第一位同学与你生日不同,那么他的生日只能在一年365天中的另外364天,再通过计算全班50名同学生日都不同的概率为0.0295。反过来说你在这个赌局中的成功把握只有3%,于是你果断无视这个“骗局”。这就是统计学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在我国,统计学分为数学类和经济类,大部分综合类和财经类高校开设的统计学专业都是经济类统计方向,少数理工类院校如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是开设的是应用数学方向的。

经济类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的东西很丰富。经济学的基础学科都会学习到,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而我们的优势在于专业课的专门性很强,像统计学原理、抽样调查、宏观经济模型分析、国民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企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等课程经济学专业未必会涉及,在学习中你会发现统计学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基础的数据在你的手中可以变幻出不同的统计表格和一条条的分析建议,枯燥的数据在我们这些“魔术师”的手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在院校选择上,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这两所经济统计学实力最强的院校自然是首选。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侧重经济统计方向,学习内容应用性强,毕业生在企业、金融部门、机关就业比较多。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成立于1982年,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全国唯一的统计学重点学科,分为经济统计与投资决策分析两个方向,也是偏重统计学的应用。

统计学专业毕业生有三大流向: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各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质量检测部门等企事业单位;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部门;政府部门(统计局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应用到统计的领域也是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比如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会需要统计学专业人才来做一些员工调查;而医学统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在国外应用较多,在国内这个领域的发展比较缓慢,但可以预见在未来将是统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之一。

现在,中国的经济将和世界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社会科学本身不断地向细分化与定量化发展,也要求统计能提供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这样一来,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就更多了,这种社会需求,使统计学专业的教育发展已迫在眉睫。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统计学专业也要和国际接轨,以便于更好地为宏观和微观主体服务。

第12篇

   (一)从财政本质层次把握财政基本理论  

1.对国家本质的再思考  

经济范畴是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的高度理论抽象,而财政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也必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组织结构的演进而赋予自身以新的内涵。由于对财政分配关系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有所不同,便产生了从国家分配论到公共财政以及其间一系列各有侧重的理论观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财政分配的职能是由政府来完成的,由此认识与反思隐含在政府背后的国家本质便成为财政基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  

在人类思想史上,对国家本质的认识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契约论,即认为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存在及其财政活动,从根本上看都是私人活动的结果,是无数的私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达成社会契约的结果。对于后一种观点,西方从马基雅弗利到霍布斯等一些早期的思想家,往往主张个人通过缔结社会契约把权力转让给主权者,从而更注重国家权威而不是个人自由。后期的洛克、孟德斯鸠则奠定了社会契约论的个人权力至上的思想本性,并导致了当代西方经济学体系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开始建立和完善。另一种则是以为代表的阶级统治工具论,认为国家的存在标志着阶级和差别的存在,其实质也是由垄断了暴力潜能的国家来监督特定契约的实施。由此,粗略的鸟瞰使我们认识到,对国家本质的分析,事实上就是确认国家与个人、政府与社会谁更优先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通过事物的外在形式和现象来把握本质,这就受到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而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我国,注重从包括国家的“阶级性”、“公共性”在内的多角度来把握国家本质,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2.对财政本质的再思考  

财政的本质,是在其复杂的现象形态背后隐含的某种带有集中性特征的分配关系,是一个客观经济范畴。对财政本质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我国市场化进程中财政职能的完善、财政运行模式的优化和财政政策选择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西方财政理论基本没有过多强调财政本质问题,但对于什么是财政?财政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采用怎样的机制?仍比较重视。西方财政理论强调财政是政府部门的公共经济活动,以弥补市场失效为存在前提,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理论基点。我国财政理论界长期以来比较重视通过对财政本质的研究解决“什么是财政”这一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并在长期讨论中形成了“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这一居主流地位的结论,即“国家分配论”。而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化,与“公共财政”相关的理论观点开始对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产生广泛影响。“公共财政”主要是借鉴西方财政学只从公共角度对政府收支进行分析,强调政府及其财政必须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由于我国财政理论界长期把二者放在对立面,导致了“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理论冲突。然而进一步的思考使我们认识到,二者是具有合理的内在联系的。首先,“国家分配论”科学地反映了公共财政的国家活动本质,提炼出了不同社会类型中财政的共性。而从“国家分配论”所包含的财政运行模式内容来看,也是对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实践的正确总结,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指导我国财政活动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其次,“公共财政”则归纳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一般特征,指出了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合理财政运行模式的出发点。因此,“国家分配论”是“公共财政”的内在本质,而“公共财政”是国家分配的本质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具体化体现,是合理的财政运行模式,二者将统一于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3.讨论财政本质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的本质是使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定性。对本质的把握,是同人类形而上的精神需求相吻合的。由于人们认识能力和角度的不同,事物在客观现实中就表现为丰富多样的存在形态,构成各种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人类只有努力提高形而上的辩析能力,才有可能更为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用以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只有认清财政的国家分配本质,才能在发展完善中国财政学时坚持不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增进财政学的科学性,也才能在财政体系的改革中不会用少数人的“公共需求”替代社会公众的“公共需求”;同样,只有理解公共财政是财政本质的合理的具体化运行模式体现,才能使中国财政学的研究主题转移到构建有效的政府对市场的作用机制上来,增强财政学对政府政策选择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才能促使政府全面审视与市场的关系,不断进行自我改革,自我革命,真正使自己的活动适应体制转轨的要求,更加重视通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来增进市场的效率,从而提高经济的整体质量。  

   (二)从财政职能层次把握财政基本理论  

1、财政职能的理论界定  

  ⑴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不仅决定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还直接决定微观层次的经济活动。财政分配不仅要满足国防、教育、行政等公共支出,还要承担国有资本的运营、核算、分配和管理。在这种背景下,理论界对财政职能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概括为“分配、调节和监督”三个方面的职能,其中的分配职能又可分为筹集资金职能和供应资金职能。这种传统的财政职能理论是从社会总产品的扣除理论出发,把财政只限于分配领域的合理界限之内,一方面从财政概念本身进行抽象,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因而以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为核心内容的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基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是实施指令性计划的工具,因而又强调财政具有调节和监督的职能。  

  ⑵ 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西方财政理论主要从市场配置、政府监管出发,把财政同资源优化、收入公平、经济稳定直接相联系,并且作为政府的公共经济活动,贯穿始终。此外,按照西方实行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职能范围所必须包括的主要是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的领域,财政对资源的配置要以不损害市场机制和秩序为准则,这是确定财政活动范围的必要条件。这样,西方经济学家往往以这种思路把现代财政的经济职能概括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三大职能。其中,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是由于公共产品或劳务、外部效应和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财政履行调节分配的职能,是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财政履行稳定经济的职能,则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平稳的向前发展。  

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把握财政职能的关键在于是否反映了既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源配置和政府活动方式,以及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有效运行的适应程度。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分析、比较、改革和借鉴计划经济和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理论,从而对财政职能重新加以定位。在此,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界定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增长、社会优化四个方面。其中,我国财政配置资源职能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必须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从原先计划体制所包揽的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二是在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和部分支柱产业、资本密集型行业,财政必须保持强有力的配置功能,以弥补市场配置能力的不足,这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赋予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特定含义。其次,分配职能强调所得的分配,即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以及内部进行分配,不仅为了聚财,更重要的是对居民收入进行调节,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此外,在经济稳定和增长职能中,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这比稳定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是新时期财政职能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财政的社会优化职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所谓社会优化,应包括社会组织结构优化和社会思想文化的优化。社会组织结构涵盖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部门的机构精简,以及转轨时期如何保持社会个体与组织的有效联系,美国的斯蒂格利茨教授就曾着重强调合理高效的社会组织结构对政府政策实施、经济有效运作的重大意义。至于社会思想文化,是与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在特殊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出了这种需要,正如马克思?韦伯指出新教伦理对西方国家近代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样,良好的社会思想文化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的作用不容忽视。社会优化是我国政府不容置疑的职责,其研究和改革都需要政府财力支持,而财政职能是政府经济职能的延伸和发展,提出财政的社会化职能,也是适应制度变革中的特殊问题,具有历史合理性。  

2、财政职能的实践特色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这种分配范畴本身所具有的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内在职责和功能,是财政本身客观存在的属性。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是财政职能的理论特殊,从理论特殊到实践特殊,结合财政职能的具体发挥和运用,则应总结出财政职能所具有的实践特色,也就是要明确由于历史传统、国情、发展阶段、体制模式等条件赋予政府、财政的特殊职能体现。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民族振兴的主题已明确的规定为实现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由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明显带有落后农业国特征的粗放型向与发达工业化水平相一致的集约型转变。因此,财政除了要完成维持国家机器运转与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基本责任,还应当致力于“两个转变的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实践特色:  

⑴ 充分发挥我国财政特有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以维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特别侧重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此,在大力支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国有经济运作机制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要明确国有资产的经营代替关系,处理好所有者权益、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从而给企业创造一个合理的外部经营环境与良好的内在激励机制,这也是特定历史条件赋予财政职能的首要实践特色。  

⑵ 控制调节投资规模,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以追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一方面要认识到我国的市场仍不够完善和成熟,“市场失灵”的领域还很多,因此政府应当注重政策性的重点扶持和财力资助,并直接实施部分基础设施、高科技产业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认清目前存在众多政府干预形成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由此来看,财政通过自身的体制改革来理顺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关系,从而真正实现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而实现的资源优化配置,是财政职能的又一重要实践特色。  

⑶ 实施有效财政政策,熨平经济波动,以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和体制转轨的顺利进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宏观经济运行开始表现出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的特点,经济发展的“瓶颈”已由资源约束成为市场约束,供给结构的非合理性与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影响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转。因此,如何借鉴西方“供给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并结合我国的经济背景,采取一系列积极性或平衡性财政政策,是买方市场下财政职能的实现所面临的新课题。  

⑷ 努力增强政府调控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能力,以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由于分配秩序的不顺,目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已成为高收入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两极分化也日益严重,这极可能与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动共同作用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样,城乡差别制约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地区差别则严重影响总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通过转移支付、税收、补贴、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对这些差异进行调节,也是财政职能边界在实践中所必需的扩大和深化。  

   (三)从财政运行层次把握财政基本理论  

    1、财政运行受财政本质的制约与财政职能的作用  

  所谓财政运行,是依据税收、公债、财政支出、国有资产管理、分税制、财政政策等财政运行规律,结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所形成的财政自身运作机制以及财政与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性对接。财政运行实际上是财政本质和财政职能直接或间接对政府具体财政活动所做出的外延界定,首先,国家分配的财政本质从性质上决定了我国的财政运行必须以政府为主体,这就要求为了强化政府的财政主体能力,必须进行包括分税制在内的一系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由于我国的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一致的,强调国家分配的财政本质也就要强调国家财政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充分性、必要性、及时性,这就为财政运行赋予了“公共性”的特征。其次,从体系建设上,财政职能的一般决定了财政运行机制的主要框架,而财政职能在我国的实践特色则进一步构划出财政运行的有效作用边界。因此,沿着财政本质   财政职能   财政运行这条主线,财政分配关系的内在逻辑逐步展开,并最终体现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对新时期财政体系的构建确立了基本规定性。  

2、财政运行的其他制约因素  

财政本质与职能属于财政运行的内在制约因素,而财政运行作为体现政府与市场相互作用的一套机制,必然也会受到众多外在因素的制约。首先,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背景决定了哪些是财政运行的重点环节。我国目前正处在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重要阶段,开始出现经济周期、买方市场、就业不足等一系列新的经济现象,这样,财政运行的重点,就应当是通过各种财政手段的内在作用机制,使政府财力能够流向亟待支持的领域,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使财政运行在整个市场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稳定和调节作用。其次,政府地位的转变决定了财政运行的重要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打破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揽一切的局面,政府的职能将主要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与增进市场效率。因此,作为政府实施经济职能的体现机制,财政运行也必须重新加以定位,既要把涵盖的范围从某些竞争性领域退出,又要采取强化自身效率的措施,如进行费改税以增强政府的收入吸取能力。另外,市场应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地位确定,决定了财政运行必须能够产生出有效的“公共产品或劳务”,即符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公共产品或劳务,如利用财政手段间接优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可以培植合格的市场个体,有利于体制转轨,因此就是有效的“公共劳务”。  

3、对财政运行“公共性”的认识与比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地位决定了财政运行要涉及消费、生产和分配三个方面,而其“公共性”则体现为: ① 对消费品的公共提供,即政府向消费者免费提品和服务; ② 公共生产,即以政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生产,其组织形式是政府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 ③ 收入再分配,这既可通过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来完成,又可以由政府强制地进行收入转移。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其“公共性”是市场经济赋予的基本性质。而我国当前的财政运行由于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所以其“公共性”也具有了特有的内涵。  

就西方财政运行来看,一方面市场经济决定了它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性”,即必须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另一方面私人资本的剥削性又决定了西方财政运行必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一致,这是其“公共性”的特殊,最终,其财政运行所体现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公共性”。而就我国来说,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财政运行的“公共性”具有一般市场经济下的特征,即为多种所有制形式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另一方面公有制为主体确定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样,从总体上讲,以整个市场为服务对象的财政运行便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公共性”,二者相结合,便形成了我国财政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性”内涵。因此,不断强化我国财政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性”,将成为从财政理论到实践,从财政运行进而讨论中国财政体系构建的关键联系环节。  

   (四)“中国特色公共财政”的提出  

  

  中国特色公共财政  

  

        

 财政职能一般  

  

   “公共性”一般  

     

财政职能  

  

财政运行  

  

财政本质  

  

财政职能特殊  

  

“公共性”特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