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规划的前景

城乡规划的前景

时间:2023-06-01 08:5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乡规划的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乡规划的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背景;原理及方法;争议;前景

一、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背景

人类的技术进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革命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翻译软件的运用及发展打破了语言交流的隔阂,前所未有的加强了人类相互了解的渠道和合作意愿,让人类一家亲的梦想成真。QQ等社交软件的繁荣使人人都是特殊报纸的作者,让人能在观众与读者之间进行着灵活实用的身份转换,书写真真切切的生活动态。软件的发展将学术把关者从繁重的智力、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谱写了不可思议的人类智能生活新篇章。音乐界已经能用低贱的、机械化的程序制造出外表华丽、像模像样的文字和乐曲;程序写出来的带有明显音乐风格的作品甚至因为能够通过图灵测验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不令人觉得情感空乏。

技术进化令人担忧的,并非在于它暗示了我们自己可能也不过是机器,而是触及我们心灵最深处的东西(我们总把它们当作灵魂间直接传递的信息)可能可以被简单的机制有效生产出来,这样的机制要比产生人类灵魂的复杂生物机制简单成千山万倍。或许人类灵魂/心智要比我们想象的浅薄得多的质疑也是不胫而走。

程序化让社会成本贬值,让人觉得某种能显示人类深邃思维的崇高性不复存在了,人工智能在奔向思维力、洞察力与创造力之前的最后障碍逐渐被消解。像音乐这样的艺术都可以被程序化,何况有章可循的城市规划科学的程序化了。因为目前国内外城乡规划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方面,方案生产成的状况都尚处在分散发展阶段,仅仅依靠各种软件的分工来实现最后的方案合成,缺乏一种跨技术、跨学科的整合力量,故而笔者认为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是城乡规划呼之欲出的发展方向。

二、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原理及方法

(一)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原理

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基本原理是将城乡规划方案结构所需多目标问题信息通过效用函数转换为单目标问题信息并表达成某种知识,然后应用特殊的计算机智能算法完成知识推理,在推理过程中生成所需要的方案。

(二)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方法

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可采用基于模版的方法、基于模式的方法、基于实例的方法、神经网络的方法以及遗传算法的方法等等来实现。如利用基于知识的遗传算法手工或半自动地进行有限元方案网格生成,某些网格生成器需要手工生成节点,但是也存在一些技巧可以自动生成节点,其中既有随机性的也有非随机性的。然后通过某种误差指示器判断需要调整的区域网格,经局部自适应网格精整后再进行有限元分析。这样的局部网格精整过程可反复进行多次,从而有效避免出现畸形方案,直到计算结果或是方案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三、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争议

(一)未来派观点

猴子和打字机定理 关于计算机的全能性假说不一定科学或是会全部实现,但向其无限趋近却不是没有可能的。故规划师可以尝试将城市规划进行音乐或是诗歌化等能够或是已经进入程序化自动生成发展阶段的事务的比喻或者转化,借鉴音乐、诗歌等程序生成原理,进行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探索。一旦规划最终能成功地被归约为逻辑模式和模式本身,美轮美奂的程序化规划成果带来的后果即是一种恐慌的快乐,虽然规划科学的理论家实践家的矜矜自得转眼间将被扫得一干二净。

对于城市规划的程序化,现在发展速度还很慢,会让人觉得这是对人类心智深度的一种荒诞可耻的误估。然而随着人的认知结构的程序化如火如荼的进展,计算机取代人的活动可计日而待矣。

(二)保守派观点

计算机获得人类情感(不可能或是非常非常缓慢,如3d不能再现空间中味觉)之前,它们无法完成真正的创新――发现一种新的人类体验,或者为一种旧的人类体验找到全新的表达方式。虽然诸多理论可以被程序化,被程序化的理论可以看做符号,及符号组成的表达式。机器只能着眼于符号层面,人类可以着眼于知觉层面和符号层面;之于机器,规划只是符号的工程,人类则有额外的知觉工程。人类对规划的知觉是其认知结构的功能,使得人类可以从符号和知觉两个层面规划。故而计算机永远不能取代人脑,亦即,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可行性值得质疑。

(三)笔者之认识

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方案不断优化的过程,但机器生成方案的评价涉及到的标准永远是属于人的。故在城乡规划方案自动生成完全程序化以前甚至是以后,间杂人工把关应该是必须的。通过人机合作生成城乡规划方案才能有效推进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实用性。

四、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前景

针对考研和现实中的误入歧途的规划实际而言,亦即:天下设计一大抄的消极模仿成为方案生成的主流、对规划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跨专业数见不鲜的考研成功,负负得正的翻译方法②对于规避论文重复率的效用,工具理性支配的程序化规划技术的流行,昭示着方案生成软件的出头只是时间上的早晚。此时,句法分析方法下的城市元素的一种排列组合即方案。将规划元素数据化,就像示波器通过对电信号的形象转化应用于医学发展一样,规划方案本质上就是科学计算得出的城市方程式的立体而形象的解。由牛顿定律的繁琐过渡到动能定理的大天地式的灰箱操作方法或者是规划认知结构的程序化条件下通过城乡规划科学的模糊性决定的模糊规划方法的使用,(其实就是打包了的理性,是对于复杂城乡规划方程的一个快速的近似解,恐怕从某种意义上,这个策略比单纯的理性还要高级。紧迫时第一反应下的解的优先级是高于具体的理性分析的。)会像文章生成系统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效用性那样,对城乡规划产生出乎意料且开天辟地般的惠益。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将极大促进城乡规划的发展,甚至为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历史文化名城的数字化保护,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结合数据库建设以及3S技术的运用,极有可能会形成一个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大时代。

客观上,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更多具有智能的终端接入网络,使人造的网络具有和生命一样的复杂性和自适应性,生命的意识、一种机器的智慧,将从这个混沌的网络中“涌现”出来,将人的认知结构的程序化发展到强人工智能的实现效果,使技术衍化成一种生命体,至少就程序化的结果而言,机器与人类等同。随着科技的进化,计算机可进行的程序化工作不可避免的更加细致灵活,则更具创造力的电脑出现是可以预料的。就如每个人都是局限于此或彼,受限于社会生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等等,因而导致的行为方式也大体有迹可寻,计算机高度进化生成的智能也许不会与人中伟大者等量齐观,代替一般人甚至聪明人确是可望的。诗歌生成软件让人人不是诗人而胜似诗人,同理,人人不是规划师(科学家)而胜似规划师(科学家)。亦即,规划人员的失业时刻随之而来。

进展上,可联合城乡规划精英、计算机软件精英、思想、经济、政治、社会精英等诸多方面的精英力量,共同致力于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研究和运用,则其美好前景不言而喻。

五、结语

技术进化的结果可能让人本身退化到乏善可陈进而使人的进化问题不再受到关注,然而,也可能让人摆脱时间的限制而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永恒时间之大境。虽然从目前来看,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发展运用是一个难以轻易解决的开放性问题,规划人本主义大师芒福德早已表现出了强烈的城乡规划技术批判和悲观主义倾向,然而我们都知道以个人的好恶来对未来大趋势进行判断是毫无意义的。至少,当人意识到未来不止一种可能时,总是会有成就感的。笔者大胆预测:城乡规划方案程序化生成将是至少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会是城乡规划之大势所趋!

注释

① 猴子和打字机定理: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这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

② 负负得正的翻译方法:将A语言用翻译软件译成B语言,再将翻译成的材料又翻译成原来的语言即A语言,通过两次互译而达到有效降低重复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丁永祥,夏巨谌,王英,罗宏志,肖景蓉.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算法的最新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1993,06.

第2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空间发展;策略分析

在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我国大量的城乡规划事业也得到了承租的进步。并且在如今的新环境形势之下,城乡规划工作也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对于城乡环境空间体系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针对当前新形势之下所面对的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空间发展进行正确的处理,也就成为了这两者是否能够得到协调的关键所在。下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析。

1.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形成的三次变革探析

实际上,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工作而言,其发展的形态是与当今社会的经济变化与政治的发展是离不开关系的。因此,要想彻底的解决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与空间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对城乡规划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找出其本质发展的原因,从而做到解决二者存在的问题。对于现今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而言,其主要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1.1从书本美学的规划逐渐发展成为功能主义城乡规划

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城乡的自身功能进行的转化,其主要包括了城乡工作的政治政策、军事安排以及宗教活动等等,其通过一系列的安排与改变,最大程度的将原本在书本中的城乡规划美学逐渐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功能主义城乡规划。

1.2从功能主义规划逐渐演变成为社会主义导向的城乡规划

该变革其主要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也逐渐开始注重自身城乡事业的规划工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城乡规划工作带去了新的规划任务与目的,最终使得城乡规划事业由功能主义逐渐向社会导向规划发展。

1.3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

该次转换主要是由于现今人们逐渐对生态保护认识的逐渐上升,使得人们在发展任何事业的过程中都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共同存在的生态系统以及日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城乡规划工作由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2. 中国城乡规划的角色扮演以及其目前的现况分析

2.1城乡规划角色扮演的关系

对于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城乡规划工作实际上在各个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分别属于:城市生产力、城市技术工具、公共政策等角色。这三种角色本身实际上就是城乡规划发展过程中能够对于自身能够予以实现的重要功能、措施。人们对于城乡规划的整体性认识,实际上还是从这几个角色扮演来进行的,我国早期所形成的城乡规划虽然说有着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存在,但是其自身发展实际上根本没有对于真个社会的生产体系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任何有效的推动贡献,但是对于后期所出现的城乡规划工作来说,就必须要加以重视,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三种不同的规划角色融入到规划工作之中,之后在依据不同城乡规划发展的需求。来采取适应的功能选择,促使角色扮演能够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做出巨大的贡献。

2.2中国城乡规划工作的现状

对于我国当前飞速发展的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空间发展现状来看,这其中主要涉及到了连个方面内容:首先,由于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工作,实际上就是极为复杂的城乡发展变化过程,那么这在某种程度到就导致城乡规划的具体空间发展受到了约束,再因为大量矛盾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我国的空间发展不顺畅;其次,由于现今城乡规划工作具有多角色并存的特点,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势必会使得其空间发展受到不必要的限制。

3.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对空间问题发展的责任探析

3.1空间发展方向分析

在当前全球经济体系一体化的过程中,呈现规划工作本身不应当局限在传统的规划形式之中。务必要对于自身的发展道路进行改革,从树立起一个更加具有社会发展战略意义的空间发展体系,任何不良的发展方向最终都必然会造成城乡规划发展的限制,从而人导致城乡竞争力发展以及经济体系的发展受到直接的约束;此外,城乡规划工作,还能够要与城乡自身各个不同环节的特色相结合进行发展,如此才能够最大的提升城乡规划工作执行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以以及部分功能的拓展。

3.2构建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作为城乡规划的工作人员与设计人员,其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构建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体系,借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城乡规划的要求,为以后城乡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另外,城乡规划在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努力制定一个能给社会主义经济带去更大效益的发展方针,确立一个城乡发展最优的结构模式,借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迅速实现。但是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大幅度上升,使得现今居民的住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城乡规划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改善方针以及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体系才能在本质上确保公司企业等的顺利发展。

3.3各个地方人民政府要严格实现城乡规划战略性空间资源布局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对于一个城乡政府的合理布局而言,其不仅仅深深影响整个城乡规划发展前景,还深深影响着整个城市整个功能、经济以及一些其它外在因素的变化,而一个城乡规划的空间发展合理布局不仅仅可以使得整个城乡规划可以顺利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发展整个城乡经济,为城乡的经济水平带去增长,并间接的提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上升。

3.5采取高明的城乡规划对整个城乡房屋建设有着促进社会空间公平性的构建的作用

在国际市场经济的不断促进作用下,社会中存在的空间分异现象逐渐变得严峻起来,尤其是当面临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变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采取高明的城乡规划方法,借以来最大程度的促进社会空间公平性的构建,借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进行空间资源的分配、空间的合理布局,来促进社会的融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规模、最复杂的社会主义城市化进程建设。那么在这期间,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相应的空间发展也就成为了负担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发展以及人口高速增长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务必要最大限度的保障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空间发展的顺利性,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要适当的进行长远目标考虑,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深刻的社会角色,来达到实现呈现规划创新、转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明.城乡规划监督机制的创新研究[J].福建建筑,2010,(03).

第3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征用;级差地租

一、问题提出

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中,城乡规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而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一)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三、城乡规划中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做好城乡规划的基础。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应首先从土地价格的规范出发,一方面对农村土地征用进行管制;另一方面对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给予合理规制。

(一)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管制

1、征地补偿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根据地租理论,地租有级差之分,应根据土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地租。换言之,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征地补偿费时,应有所区分,根据地块带来的效益确定。对于在可预测范围内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广泛的地块,在征用补偿费的确定时,应区别于劣质地块。此外,政府在对失地农民的同期损失给予补偿时,应该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预期利益,动态提高补偿标准,从而既可以降低农民对征地的不满情绪,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

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论,级差地租Ⅰ应由土地所有者所有,级差地租Ⅱ应由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所有。对土地征用后产生的增值部分,应充分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而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中,农民约得5%~10%,村一级得25%~30%,政府及部门得60%~70%。因此,规范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是改善现行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

2、征用土地的购地费确定。购地费应由被征购地块的地价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应如实补偿,地价款可根据农地基准地价,集体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的用途及预期收益等因素确定,让农民分享额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对于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户,在承包期还未到达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们的预期利益更应得到保护。

(二)对土地招标、竞拍、挂牌的规制。由于国家允许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招商、拍卖和挂牌,全面推行和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从而凸显土地资产价值,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以及有效遏制土地出让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台。经营性用地通过扩大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比例,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基准地价和出让底价,充分挖掘土地的资产价值。

根据科斯定理,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甚至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交易,市场交易便会按照公平合理的价格来进行。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产权确定,市场主体便会“议出”合理的价格。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地价是转让产权后的经济收入,招标、竞拍、挂牌会获得土地使用权,因此政府为了保证招标、竞拍、挂牌的顺利进行以及土地资产价值的充分体现应该先从制定基准地价以及转让土地的产权入手,根据转让产权的不同、土地的位置、土地使用期限、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地区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周围农用地的生产状况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来制定基准地价,从源头上规制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

主要参考:

[1]陆益龙.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9.1

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规划、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给城乡规划带来了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城乡规划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为出发点,在分析现阶段城乡规划因主体性导致城乡景观建设缺乏多样性、系统性引起协同性问题等社会问题的基础上,也引导规划从注重经济建设向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转变、推进公众参与、缩小城乡差距等提出促进城镇化进程发展。

二、城乡规划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乡规划是用于促进区域发展的实际操作的政府行为,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基础。科学的城乡规划作为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城镇建设的蓝图与基本依据,首先它对城镇建设具有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决定了城镇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形态、布局,能够对人口结构、资源利用和收入分配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城乡配置,从而改善区域产业发展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合理引导劳动力转移、扩大城镇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发挥城镇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城乡规划在城镇化进程中遵循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可以避免城镇建设中低水平多次拆建反复带来的浪费,并通过预期规划城镇交通线路、地下空间等缓解交通拥挤、高风险土地利用等城市病,优化人居环境。当然,这种适度超前必须是建立在科学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和地方财政承载能力基础之上的。再次,城乡规划为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发展提供充足的产业支撑力和基础设施供应。通过土地集约利用保证产业充足的空间;通过对当地比较优势、工业布局和功能分区等的分析,制定产业结构转型等计划。保证“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为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就能够创造出相当于发达国家相应进程中的5-10倍的就业岗位800-1000万个。”最重要的是城乡规划是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发展城乡二元体制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是改造城中村、缓解农民工“贫困化”现象的关键。

三、目前城乡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1、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出现较大偏差

有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问题上,指导思想存在很大偏差,片面强调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柏油马路、大型广场,人造景观、人造古董等,造成严重的人力、自然资源损耗, 而相对来说,地下基础设施却得不到重视,甚至严重失衡, 致使群众斥责。例如,某一座人口约40万不到的城市,兴建了一幢9万平米的办公大楼,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楼房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可谓既劳民又伤财。

2、规划工作的功利性较强

现今,城乡规划机构趋向于业主化方向发展,强调功利主义目标,这实质上就变成政府的一种工具、投资方的代表。规划工作中,不少设计单位及人员只考虑自身利益,责任意识不强,未深入考察和了解城乡发展状况,将领导的意图及思想当作设计依据,过于强调技术性的规划细节,而忽略了规划区域的社会、政治等基本状况。规划建设过程中,有的甚至直接抄袭别人的规划模板,不以区情、当地发展实况为基础,导致所制定的城乡规划内容及方法与当地情况严重脱节。这种概念规划工作,既无法突出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损耗了大量基础设施资源,最终只会出现城镇周边空间失衡,耕地、农田被毁,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并滞留城镇,失业率上升等多种社会问题。

3、城乡规划调控职能减弱,未健全规划监督机制

有些地方下放权力,将市一级规划管理权限转交给区县, 有些政出多门、审批程序复杂, 开发区搞封闭式建设, 未经过地方规划部门的集中管理。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城乡规划管理调控职能的削弱, 将不利于城乡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此外,未建立、健全科学的规划监管机制,各级规划管理部门间未进行有效沟通。规划工作未积极吸引公众参与,发挥其监督作用,针对不合理的规划管理行为未形成有效的奖罚、行政纠错与处理制度,使得规划管理监督工作处于力度小、效率低的窘境中。

四、保障城乡规划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建议

1、降低规划主体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研制能预测规划地区发展动态的信息系统,提高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要在政府、规划单位中广泛利用3S 技术和信息化设施,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推进各规划单位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在规划前通过网络全程把控区情,深入探究各类信息,分析和科学预测城乡空间的未来变化,并实时监测规划落实情况。第二,注重各规划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可成立跨部门计划制定组、协调沟通小组等开展关于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论证与审批工作,促进各部门间有效交流、及时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

2、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积极培育、监管规划师

针对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违纪行为,应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监督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得当, 对于严重违反规定的地方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要明确其处理、处罚条例及规定。并通过法定程序批准该规定, 使之成为受公众监督、执行力强的公共政策。同时,要提高规划队伍的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帮助其有效融入决策程序,科学行使各项权利,要科学监督和管理规划师,将经济、土地集约利用率等作为审核指标及考评标准,针对考评结果未达到或超出预期成果一定比例的规划师和单位,应依法予以奖励或惩处。

3、注重公众监督,推进民主规划

要积极听取公众对规划设计的看法和积极建议,并在规划前予以采纳。如在规划设计人员调研阶段,要让规划人员应听取公众对当地民俗、民风等及未来发展的看法,使之充分了解城乡规划内容、步骤及意义,加大企业与民间多个主体、多层面的相互合作,发挥其对该规划和实施建设工作的监督、管理作用;规划后应形成民情考察评估体系,并采取公众听证制度,让百姓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发表言论,推进区域民主规划与建设。

4、减少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及生活差异性

首先,应健全城镇化进程中的补偿机制。例如,针对规划中房屋被拆除的当地居民、个体户,要分析房屋类别、面积并核算应得的补偿金额或在后续购买新房屋时予以适当优惠。针对那些无力支付和购买新住房的居民,要给予贷款优惠。在土地补偿方面,要上调农村土地的征用价格,避免因土地征用双轨制而使得征地价格同出让价格之间差距明显,要实现资源共享,让迁移后的农民也享受土地级差收益中的一杯羹。其次,要对居民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工作。政府部门应根据现有规划计划及产业需求,兴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就业的公平性,兴建人力资源免费培训基地,提高群众的就业水平。积极发展三大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帮助因规划中的劳动力人口顺利就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转化群体的生产、生活和受教育水平。同时,要优先安置转化后居民的工作,给予他们公平的薪资及福利待遇。再者,增加福利投资。针对转化后的居民,要建立和落实医疗、教育等保障体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规划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加速期,城乡规划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地位将日益突出。但是各种社会问题、矛盾也随之出现,给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规划工作必须以国情、区情为基础,创新城乡规划体制,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推动城镇化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黄燕,吴瑞琴,《浅论城乡规划与城镇化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科技信息,2010.09

第5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定位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1999年国家教委对地理科学的专业设置进行新的调整,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城专业)是属于地理科学中应用层次的专业。目前,全国有76个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大多数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测绘工程或城市规划等学科基础开办的。

1 资城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学制四年,属于本科阶段的教育。从目前市场需求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用人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需要的至少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级专业人才,而政府机关容量更是有限,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也逐年提高,现在也开始向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倾斜。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在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个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学生个人努力不够,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所致。所以资城专业对口就业困难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专业定位过高,脱离市场需求必然影响该专业的发展。

1.2专业方向不明确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规划科学,其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主要学科与主要课程的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横跨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四门学科的内容,而这些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缺少一个核心,缺乏一个主导方向,它们之间是一种简单组合,缺乏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课程设置范围广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课。很多学校在开办此专业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方法是结合本校相关学科的实力,开设若干“专业方向”,南京大学就为该专业开设了“土地管理和房地产方向”和“旅游规划管理方向”。这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是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这些方向在国家专业目录中都有特定的专业,学生毕业时必然会与其他相近专业的学生发生就业竞争。例如资城专业“旅游规划管理方向”学生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在竞争中资城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本身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制,无论是在专业基础还是在实践能力上明显不占优势。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以资城专业发展的出路必须立足本身专业优势,明确发展方向。

1.3专业与社会接触太少

资城专业与社会接触太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市场宣传力度不够。资城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到目前将近十年了,已有好几届学生毕业,但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尚不认识该专业,也没有相应的用人需求,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同时,由于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招生过程中,熟悉该专业的学生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招生的生源和质量。(2)教学过程中与社会接触太少。学校和社会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无法反馈到学校,以至于学校在调整课程体系时,往往仅从学科体系角度,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接触社会、接触就业市场的机会太少,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大四快毕业了,还弄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该学什么,能干什么。

2 资城专业发展的新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要解决该专业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拟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制定配套措施。

2.1资城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

在市场条件下,资城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调整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社会需求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又制约着课程体系的设计。

资城专业是本科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定位应该以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为主,这些单位对人才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资城专业的定位应该从管理层次上升到规划层次,由培养城乡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城乡规划型人才方向转变,其次考虑到该专业的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学科背景优势,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拟侧重培养掌握3S先进分析技术工具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理念、具有扎实的区域和城乡开发与规划的理论基础,能在城乡基层行政和企事业各单位从事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经济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2.2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培养目标调整了,课程体系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该课程体系只包括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不包括公共课),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2.2.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的课程拟按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来设置。

(1)学科基础课拟以地理学的基础课(如地质学、气象学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导论、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辅以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拟按三条主线设置:① 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如自然资源学概论、土地评价与土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旅游开发与利用、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课程。 ② 经济发展,如区域经济学、城市开发导论、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③分析技术和绘图技术,分析技术侧重于理科的数理分析和地理学的3S技术,主要课程拟设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GIS软件应用等;绘图技术拟侧重于计算机辅助制图,主要课程拟设AutoCAD应用、规划效果图制作等。

(3)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拟以规划作为核心内容,考虑到背景学科的优势和市场需求,资城专业的规划拟侧重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这三个方面,主要核心课程拟设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概念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

2.2.2实践教学部分

对于培养规划型人才的专业目标,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安排的实习课程拟设区域规划综合实习、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实习、村镇规划综合实习、城市详细规划综合实习等。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课程的系统学习,资城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运用3S技术手段分析和研究能力,资源环境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区域和城乡规划能力,理科学生应有的通用能力。

2.3专业发展主要配套措施的制定

为了较好地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2.3.1增加专业类课程课时比重

专业类课程主要是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类课程的深度,直接影响该专业的教育质量。过去资城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课深度不够,面广而不专,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非常看重,专业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机会。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整套的专业课程来保证。所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加重份量。保证专业类课程课时有三种方法:(1)调整该专业整个课程结构,精简公共课课时。(2)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重要的有难度的专业类课程采用课内教学方式,难度不大适合自学的课程安排给学生课外自学,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同样能保证教学质量和预期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方式不仅能解决专业课时紧张的困难,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和科研能力。(3)调整学制。目前该专业学制为四年,在实际教学中,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学期英语、政治、数学等公共课占了很大的比重,第四学年上学期学生准备考研和找工作,下学期主要是生产实习和做毕业论文。所以虽然理论上有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间,但实际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两年都不到。借鉴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制,可以将资城专业学制由四年调整为五年。

2.3.2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管理型人才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不高,当我们把专业定位为规划型人才培养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必须大幅度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依靠实践教育。加强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拟通过为主干课程配置相应的综合实习课或者拟在课程内部设置相应的实习课。通过各类模拟规划实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效果,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3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联系,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加强与科研机构和规划设计单位展开合作,建设实习基地,送学生去实习,送老师去培训。面向基层行政单位开办城乡规划培训班,利用高校良好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和他们展开项目合作,指导和服务地方建设;向他们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为改革教学方案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可靠依据。

3 资城专业发展前景展望

3.1新农村建设给资城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农村一直都是传统规划的盲点。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的背景是以自然环境为主,所以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3.2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绿色的城乡规划师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全球进入了新一轮能源危机的周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高耗能的模式,能源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尤为重大。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所以造成今天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现在和将来迫切需要的是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规划师。而建立在地理学、环境学基础上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根本规划理念的资环专业正顺应了这种需求。

3.3与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相得益彰,完善规划领域人才结构

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脱胎于建筑学,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全部是以建筑学为学科基础。国内规划领域的人才亦以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居多。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形体规划、详细规划领域,它的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手绘制图功底,景观设计等方面有它明显的优势;但在总体规划领域以及更宏观规划领域,掌握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知识的资城专业不论是学科基础还是技术手段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城市设计和城市详细规划,资城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我们国家的规划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区域规划到城市规划再到村镇规划,门类齐全,特别是区域规划和村镇规划刚刚起步,这些工作需要各学科人才参与,资城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携手合作定能为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总之,资城专业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调整,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在规划领域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摆脱目前进退维谷的局面,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一体化;城乡规划;问题;途径

城乡一体化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搞好科学规划。城乡规划一体化就是对城乡发展目标,性质和规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重点建筑和主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展示城乡各个区域的发展前景,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据和方向。

1.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1.1高度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就进入了快车道,各地的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城市高度逐年提高。尤其是最近十几年,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各地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层出不穷。我国的城市建设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如果那座城市没有高楼,那座城市的高度不哆,那座城市就没有达到现代化,我国的城市建设的现在化是以城市高度和高楼的数量来衡量的,这一点已引起了广大城市建设规划者的关注。

1.2人口化

计划生育控制住了中国人口的增长,却并没有控制住城市人口的增长,现在的中国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比比皆是,政府为此乐此不疲,发展大城市必须有大的人口规模,只有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成为大城市。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工作人员涌入城市,使这些城市土地,环境,水资源难以承受,交通拥堵,社会稳定压力非常大。

2.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表现

2.1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一些地方领导在城市建设上,重地上,轻地下,热衷于建大马路,大广场,大搞人造景观,假古董,造成很大破坏和浪费,而地下基础设施却欠帐很多,群众十分不满。

2.2城乡规划调控职能削弱

一些地方将市一级规划,管理权限下放到区县,有的政出多门,多头审批,开发区实行封闭运行,不接受当地规划部门的统一管理,这种状况严重削弱了城乡规划管理的调控职能,影响到城乡建设的有序协调发展。

2.3城乡管理体制不健全

此外,还存在土地开发征用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2.4规划监管机制不完善

尚未建立起规划行政层级监督制度,各级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管理行政追究制度和行政纠错制度还不健全,群众举报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2.5城乡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

城乡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业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

2.6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

2.7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

政府更注重城市的产业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乡镇的同步推进,以至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出现失衡。

2.8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仰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突出显现出来,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

2.9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解决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地制宜科学地,前瞻性地协调性地搞好城乡一体休规划。

(1)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将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部门统一于一个统筹城乡规划的部门之中,对城乡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城乡道路建设,水面和绿地分布,生态环境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空间布局。

(2)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只管城市或城乡分割管理一律向农村延伸,实行统一管理,创造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3)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

(4)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为珈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行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享有平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5)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体制。①加快城乡公路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②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③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

(6)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的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7)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体制,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制,城乡一体的财政和税收制度,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体制等的改革。

(8)制定规划须充分听取民意。鼓励公民参与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可以使市民了解和理解国家和政府正在做什么和需要做什么;二是可以避免城市规划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和失策,三是市民对他们居住的环境和生活需求最了解,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点子和建议。

(9)在城乡规划中应密切关注文物保护问题。

4.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来的进程中,要坚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规划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道路。 [科]

【参考文献】

[1]林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J].开放导报,2007,(4).

[2]田洪刚.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J].重庆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高扬波.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J].党政干部论坛.

第7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经济是带动城市化前进的重要动力,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城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如此快速的发展,城市无论在人口、能源还是环境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更好的规划城市发展的诸多事宜,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计划是当前城市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危机,如何更好的协调城市能源的消耗是城市规划的重要问题。现在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土地资源的紧张的局面,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形势更为严峻,所以城市规划需要从长远的目标出发,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和管理规划,使城乡建设中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随着城乡发展进程的加快,城乡的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乡土地之间的不合理分配等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些情况严重束缚着城乡的发展进程,为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埋下隐患。对于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并不能一朝一夕之间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过程,由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的拥入城市,这对本就紧缺的城市土地资源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对于农村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在城市土地是进行合理布局和建设的基础,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的不断扩张的城市发展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所以如何在城乡规划之间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进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城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2.1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

在当前,我国的农村土地较城市严重紧缺的工业用地来讲,要适当的富余些,所以针对当前的土地分配情况,在城乡规划中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有二种表现形式。其一:是对部分农村土地进行征用,这是农村土地向城市土地转换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加快,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用地也是必然趋势,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转化后的土地使城市紧缺的用地形式有了较大的改观,保证了城市化进程推进和用地之间的矛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上城市用地的需求。其二:以招标、拍卖的方式解决城市的用地需求。城市规划过程中,房产商进行房产开发过程中的建筑用地通常都是通过拍卖方式取得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用地通常通过招标的方式取得,然后再用招标的方式分配给有能力承建的单位,对土地加以利用。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在城乡规划中首先说土地征用方面的问题,征用是政府强制性的行业,所以在征用过程中体现不出土地的真实价格,现在对农民土地的征用一般都是价格较低,国家对农民补偿的费用可是微乎其微,再加之政府的机关对土地补偿款的私自截留,真正到农民手里的钱款更是少的可怜,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其次农民在私下对土地流转的情况严重,这种自发性的流转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所以后续会有太多的问题遗留下来,难以对这部分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现在中国的房价一直处于不断看涨的状态,这些虚高的房价与人们的收入形成了分明的对比,这就是房产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高价竞拍的结果造成的,高价竞拍来的土地,再进行配套的建设,这种情况下房价只能不断的看涨,造成房产市场巨大的泡沫经济产生。

2.2 城乡规划中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

要想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首先应该做好城乡规划的工作,只有城乡规划中合理的对土地加以利用,才能充分的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下面就城乡规划中土地合理利用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2.2.1 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管制

征地补偿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根据地租理论,地租有级差之分,应根据土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地租。换言之,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征地补偿费时,应有所区分,根据地块带来的效益确定。对于在可预测范围内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广泛的地块,在征用补偿费的确定时,应区别于劣质地块。此外,政府在对失地农民的同期损失给予补偿时,应该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预期利益,动态提高补偿标准,从而既可以降低农民对征地的不满情绪,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

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论,级差地租Ⅰ应由土地所有者所有,级差地租Ⅱ应由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所有。对土地征用后产生的增值部分,应充分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而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中,农民约得 5%~10%,村一级得25%~30%,政府及部门得 60%~70%。因此,规范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是改善现行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

征用土地的购地费确定。购地费应由被征购地块的地价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应如实补偿,地价款可根据农地基准地价,参考集体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的用途及预期收益等因素确定,让农民分享额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对于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户,在承包期还未到达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们的预期利益更应得到保护。

2.2.2 对土地招标、竞拍、挂牌的规制

由于国家允许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招商、拍卖和挂牌,全面推行和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从而凸显土地资产价值,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以及有效遏制土地出让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台。经营性用地通过扩大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比例,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基准地价和出让底价,充分挖掘土地的资产价值。

根据科斯定理,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甚至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交易,市场交易便会按照公平合理的价格来进行。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产权确定,市场主体便会“议出”合理的价格。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地价是转让产权后的经济收入,招标、竞拍、挂牌会获得土地使用权,因此政府为了保证招标、竞拍、挂牌的顺利进行以及土地资产价值的充分体现应该先从制定基准地价以及转让土地的产权入手,根据转让产权的不同、土地的位置、土地使用期限、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地区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周围农用地的生产状况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来制定基准地价,从源头上规制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

3 结束语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淡化,面对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城乡土地规划被推上了重要日程,土地是城乡建设的战略资源,所以对土地的合理规划是政府对城乡进行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陆益龙. 农村土地征用问题: 现状及成因分析 [J]. 学习与实践,2009(1).

[2] 童霓.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问题浅析[J].西部财会,2008(3).

[3] 包亚钧.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选择[J].中州学刊,2011(2).

[4] 盛荣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8篇

2020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在举国之力抗击疫情的同时,自己选择迎接新的挑战,决定跳出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寻求“国土空间规划”新的挑战,也是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成长。

1、新目标

回顾自己职业经历,基本是在为北京规划事业贡献着绵薄之力,参与或负责的北京项目类型较为丰富,但却深知北京规划项目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与此同时全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这是一个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和丰富专业技能的机会,我们这一代规划行业的新生,错过了规划行业的黄金时期,希望自己在新的时代,抓住这个新的机会。

2、新环境

2020年11月加入清水这个大家庭,短短两三个月左右,虽然工作地点在中社科,但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有专业、有激情、有温暖的团队,我希望可以融入这个团队,与大家一起努力。

3、新工作

从传统的城乡规划转变到国土空间规划,还有很多需要适应和学习。在这段时间中,主要参与鸡西市和临沧市国土空间规划项目。

鸡西项目主要负责鸡西市城市体检工作,在自资部新规程要求下,开展体检工作。其中包含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收集、体检报告编制和体检图纸绘制等工作,在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整体完成较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阶段性工作成果,但体检报告内容仍有提高的余地,下一步工作中继续积极优化调整。

临沧项目参与了部分调研和驻场工作,主要负责部分双评估和市域现状梳理工作。由于项目时间紧迫,主要负责的前期现状梳理工作,相对较为粗犷,下一步工作需要针对市域现状情况,进行系统性整理分析,理清逻辑关系,研判现状问题。

4、新体会

如愿以偿的置身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在此期间感触颇深,主要体现在对国土空间规划认知和规划行业感受。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最大的感受用一个词语表达就是“复杂”,由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包容了多学科和多领域,在工作中就容易折射出规划基础知识的不扎实、规划相关知识面的狭窄等问题。个人观点是虽然不能“面面精通”,但要“面面俱到”,所以在国土空间编制过程中,仍需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这才是行业中立足之本。

第9篇

Abstract: Urban, rural and regional Planning is currently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the exploration of rural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models i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dea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patch, corridor and matrix models, its basic elements are analyzed.

关键词:城乡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Key words: urban, rural and regional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ical model;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060-01

0引言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继I.McHarg的“自然设计”之后,又一次使城乡规划方法论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自然设计模式摒弃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模式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而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则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它尤其强调景观格局与水平运动和流(movement and flow)的关系。

1景观生态规划思想概述

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比风景和地貌意义上的景观概念有更深而广的内函和外延,并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指多个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空间尺度大体在几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当时航片开始普及,使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他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的空间扩散等。

2城乡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2.1 斑块、廊道和基质模式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特别在一直领导世界景观与城乡规划设计新潮流的哈佛大学异军突起。美国景观生态学奠基人Richard F T. Forman与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师Carl Steinitz紧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统教授Stephen Ervin的强有力技术持支,从而在哈佛开创了又一代规划新学派。

2.2 斑块原理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才有可能涵养水源,联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并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的交替发生。总起来说,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物种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对某一物种而言,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相对而言,小型斑块则不利于林内种的生存、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不能维持大型动物的延续。但小斑块可能成为某些物种逃避天敌的避难所,因为小斑块的资源有限,不足以吸引某些大型捕食动物,从而使某些小型物种幸免于难。同时,小斑块占地小,可以出现在农田或建成区景观中,具有跳板的作用。一个孤立的斑块内物种消亡的可能性远比一个与大陆(种源)相邻或相连的斑块大的多。与种源相邻的斑块当其中的物种灭绝之后,更有可能被来自相邻斑块同种个体所占领,从而使物种整体上得以延续。选择某一斑块作为保护对象时,一方面要考察斑块本身的属性,包括物种丰富性和稀有性;同时也要考察其在整体景观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

3廊道原理

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而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廊道。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普遍承认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但廊道本身又有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它也可以引导天敌进入本来是安全的庇护所,给某些残遗物种带来灭顶之灾。廊道本身的构成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高速公路和高压线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是重要的运输通道,但对生物来说则是危险的障碍。在美国,公路是野生动物最大的杀手。假设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则两条廊道比一条要好,多一条廊道就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

4基质原理

一个理想的景观质地应该是粗纹理中间杂一些细纹理的景观局部。即景观既有大的斑块,又有些小的斑块,两者在功能上有互补的效应。质地的粗细是用景观中所有斑块的平均直径来衡量的。在一个粗质地景观中,虽然有涵养水源和保护林内物种所必须的大型自然植被镶嵌,或集约化的大型工业、农业生产区和建成斑块,但粗质地景观的多样性还嫌不够,不利于某些需要两个以上生境的物种的生存。相反,细质地景观不可能有林内物种所必须的核心区,在在尺度上可以与邻近景观局部构成对比而增强多样性,但在整体景观尺度上则缺乏多样性,而使景观趋于单调。在上述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两个景观整体模式,以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原则。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依据大数据定义,简要分析档案资源符合大数据特征,构建档案工作中的大数据框架,指出目前档案工作开展大数据条件尚不

>> 大数据架构关系分析及应用 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能力研究框架构建 智慧交通中大数据应用探析 “大数据”时代电子档案工作的若干思考 中国财务概念框架构建思考 油田生产中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当前城乡规划中大数据的应用 反向物流中大数据应用研究 探寻公共交通中大数据的应用 行政监督中大数据应用前景分析 试论智能交通发展中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档案工作 大数据时代的档案工作 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360度分析框架构建及应用 大数据思想在运营商维护工作中的应用 大数据审计在“三农”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大数据技术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大数据理念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检索日期:2013年12月20日).

[3]周枫.大数据时代档案馆的特征及发展策略[J].档案与建设,2013(8).

[4]李小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探讨[J].云南档案,2013(6).

[5]EMC:大数据先锋,http:///microsites/bigdata2013W3/index.htm?reg=IN1&M=06388987-2697-4CE4-A2E0-764926E1C82F.

[6]杨冬权.关于随馆藏数量增加而相应增加各级国家档案馆人员编制的提案[N].中国档案报,2013-3-7,第001版.

[7]李泽锋.基于OAIS的电子文件服务体系构建[J].档案学通讯,2011(7).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13-12-20)

第11篇

关键词 多规合一;改革;空间管控;规划体系

文/沈迟目前我国有法定依据的各类规划就有80多种,非法定规划更是不计其数。

2014年,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多规合一”试点是深化改革的一项要务,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的相互融合。这项试点如果广泛推进,有望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

多规矛盾由来已久

据城市规划学会统计,目前我国有法定依据的各类规划就有80多种,非法定规划更是不计其数。从分类上看,有综合性规划,如发展规划;有建设计划型的规划,如交通运输规划、产业规划;有控制性规划,如环境保护规划、生态规划等。政府、企业的各类建设、管控和治理行为,绝大多数都先编制规划,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各类规划中,发展规划以及一些地方重要的战略规划是由政府甚至是党代会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由地方政府编制、通过人大审查、再经过有审批权的上级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联合审查后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审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则由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制和审批。由于各类规划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出发点、实施人、监督者不同,规划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比较明显的表现有:不同规划之间的矛盾,例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对城市发展应该占用的土地大小、位置的矛盾;不同地区规划之间的矛盾,例如京津冀规划之间的矛盾等。不太明显但也有矛盾的如环境保护规划和产业规划之间的矛盾、水(利)系统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的矛盾、交通系统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等。

由于各种显性的、隐性的矛盾,法定的、非法定的规划之间的矛盾,使各实施主体“选择性”实施规划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在各地建设当中因为规划有矛盾而消耗的成本太高。为解决各种规划的矛盾,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就提出在江苏省苏州市、福建省安溪县、四川省宜宾市等六个市县开展“三规合一”(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工作,由于当时规划在空间上的矛盾不甚突出,上级政府、人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督不够严格,使得试点工作并未得到全面推行。直到现在各种规划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各种涉及空间的规划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成为各地发展建设的普遍障碍。2014年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新型城镇化规划再次提出要开展“多规合一”,在中央高层的重视之下,发改委、住建部、国土部和环保部联合发文在全国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各地积极响应,“多规合一”的工作才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多规合一”的新探索和成效

上海、广州、厦门:几规合一初见成效

上海实践的核心是将国土局和规划局合并,成立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并由其组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现“两规合一”,确保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按照坚持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城镇布局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安排基本不变的总体思路,依据国家下达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同步实现规划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

广州“三规合一”初衷是解决规划实施层面的问题,以区为单位进行“三规合一”编制,由广州市统筹。依据发改委确定的建设项目排序,布局建设用地,确定“三规合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及相关控制线,形成“三规合一”最终成果。

厦门则由市主要领导亲自任组长、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梳理调整了现有的各个涉及空间界限的规划,逐一协调修改实现各类界限的重合,不仅释放了50多平方公里的“沉淀”建设用地指标,还进一步结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项目立案到规划许可证阶段的审批时间由53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用地许可阶段申报材料由25项减少至6项,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各地目前的普遍做法

各地目前主要还是关注空间界限的整合,通过各种手段把各种规划的界限统一起来,实现空间一张图管理。武汉通过规划和国土局的合并,实现了“规”“土”在编制机构内部的合一。广东顺德则是合并了发改、规划和统计局,国土、城建和水利局,再通过完善规划编制组织、统一技术方法和规划逻辑基础来实现“三规合一”。多数地方还是靠成立“多规合一”的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职能所涉及的空间管理界限,实现“一个规划、一张图”。这样做最明显的成效一是目前所有涉及空间界限的规划不“打架”了;二是因为规划统一了,原有“沉淀”的建设用地指标被盘活了,这是各地最希望得到的效果;三是结合行政审批改革,提高办事效率有了现实基础。对“多规合一”前景的未雨绸缪思考

城土环合一, “沉淀”的土地用完后怎么办?

把因为城、土、环不一致而沉淀的用地潜力挖掘出来是目前大多数城市推进“三规合一”工作最大的动力。“多规合一”实现以后,今后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仍然紧缺,仅仅是规划同时乃至统一编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何应对不同规划的不同弹性?

土地规划当中建设用地指标由国家分配到省以后,国土部还有一定的指标以应急用;而省国土部门给各地分配指标时大多也留15%左右的机动指标。但城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到某个规划期时用地规模是个定量,在国土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确定的规模限定下,城市规划还要确定每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城市规划的刚性如何应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仍有待解答。

不同主管部门的规划主次如何区分?

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都提出要相互协调,但又都有一个谁先谁后,谁实际上服从谁的问题。一般后编制的规划都要把现在已经有的经过协调和批准的规划作为前置条件,一个规划因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需要修改,而属于不同部门主管的其他规划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可能同时修编的,要求经修改(编)的新的规划去服从一个将来也要修编但目前还没有修编的既有规划,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多规不协调的根源分析

不同部门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目标的不同是多规不协调的根源。简单表述如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政府的发改部门负责编制,是对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5年计划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城乡规划由政府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负责,主要是为了规范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

土地利用规划则是为了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其主要任务是确定耕地保护底线、占保平衡原则、建设用地范围和规模,是自上而下的严格的管控规划。

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办法的上位规划法《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提到这两个规划需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依据,而这两个规划的编制办法却没有明确这点。

环境保护规划只是在《环境保护法》第13条里提到,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虽没有编制办法出台,但不少地方在2年前已经开始试行。

其他行业规划多数也是以各自为政,比较典型的是原铁道部“十二五”规划,在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的情景下做出了超乎寻常的铁路建设规划。

由于“经、城、土、环”四个规划的内容涉及发展整体部署,范围覆盖行政管辖地区,实施采用“政府负责、部门落实”的垂直管理方式,受编制内容、审批机构和监督方式等环节的影响,容易造成规划内容交叉、标准矛盾、实施分割、沟通不畅等“失衡”或“打架”的现象。

上述四个规划如果还不抛弃部门管理的狭隘概念,综合规划真正做到统揽全局,部门的行业的规划做到服从整体,科学定位规划的地位并辅之以技术手段的进步,规划“打架”的情景将会再次重演。

变革与创新是“多规合一”的根本出路

树立系统全局思维,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面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是各类规划依据打架、目标打架、标准打架的根源。国家的整体目标、近期目标,地方的分区目标都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项规划即便想找到依据也很难。因此,“多规合一”的顺利实施还有待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树立系统的全局思维,解决各项规划无据可依的现实需求。

各类规划要摆正位置,各司其职

在发展规划方面: 《宪法》中明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最高规划地位,但其科学性(尤其是各地和各行业的规划,如前面提到的原铁道部“十二五”规划)由于普遍的下位规划在制定目标时参照上位规划平均目标层层加码广泛受到质疑、对各类规划的指导和衔接也很有限,而各地发展规划内容和深度也没有明确的标准。需要补充空间规划内容,加强科学性论证,真正起到统领全局、指导分区和行业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要在如何既有刚性又有弹性,增加科学性,减少主观性方面下功夫。

土地利用规划本是行业规划,层层指标叠加的做法看似严密却禁不住拷问。如2000年以后,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尽管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田地面积大幅增长,但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一连增”,仅仅从节约土地,保住耕地面积底线的原则出发编制的规划难以服众。并且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一般掌握在上级政府手中,难免出现以偏盖全、不合理地分解指标的现象。一旦如此,其他规划如何与之衔接而又保持科学性呢?

目前各地的环境保护规划还是由各地自行组织编制,除了涉及生态红线、环境分区界限以外尚未和其他规划有其他交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就不能从当前的水平推导是不是继续改善,而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出发预测未来可能的碳耗、污染物排放等,环境保护规划如果不结合发展规划,环境目标可能就是一句空话。一旦用环境目标反馈到发展规划,则产业负面清单的编制可能就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而更加严格,这样又会影响到城市的产业结构,要求其他规划调整发展速度或结构。

其他行业,如水利规划、交通规划等不仅要考虑本行业的发展,更应该考虑投入与收益、社会与生态的正负效益之比,以及与当时地方的发展水平匹配的问题。此外,各类规划技术和方法也要进行大幅度地创新,弥补各自的不足。结语

当前,“多规合一”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但仅仅靠近期空间上的统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5年后,甚至不到5年,老的问题依旧会产生。真正的“一本规划”不仅仅是“一张图”,而是成系统的对未来的不断修正的、进步的、细化的谋划。

主要

参考文献

[1]徐祥民,从立法目的看我国环境法的进一步完善[J].晋阳学刊,2014(6):114-127.

第12篇

关键词:节约型小城镇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规划“资源节约型”小城镇,是对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提出的新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小城镇就成为摆在我们规划设计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合理布局各类开发项目,减少环境污染

规划的本质是以人类的理性安排克服市场的失败。实际上是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当前,市场的失败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环境污染、物种消失和资源浪费,这在我国表现得越来越严重。合理的城乡规划决定各级城镇在区域中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区位,决定了城镇污染与江河湖海和市民居住空间的相对位置,也决定了生态的连通性和生产力,如种群的生存力、实地的保存可能性,及水、空气和土地的环境状况等。城乡规划本质上是最合理的、最基础性的生态环保工作。我们不仅要追求当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要追求人与其他生物的平等相处,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二、科学规划,促进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人与土地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节约用地是节约型小城镇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解决小城镇的土地问题,首先要保护耕地,尽量少占耕地,正确处理土地利用、耕地保护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耕地保护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小城镇建设浪费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的外延式发展。其次,要适当控制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和数量,制止遍地开花。要重点扶持那些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较好的小城镇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土地的空间资源,既要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对城镇土地的合理需求,又要合理控制用地规模且节约用地。

三、改进规划手段

在小城镇规划编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建设部有关规定,以历史上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为依据预测人口.将规划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严格控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按照建设部规定的规划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来确定用地标准、应尽可能地采用下限、而不是上限。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应通力合作、互通情报,加强沟通和交流,并合作编制城镇发展控制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土地管理体制未理顺之前.建议两个部门之间建立合署办公制度。

四、生产生活废弃物利用

企业、农副业及居民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再利用,一直是小城镇发展的瓶颈,但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小城镇的重要任务,弄得不好可能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障碍。在目前条件下,可利用比较成熟的沼气技术,这不仅避免了村镇人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还为农户提供了生活能源和农作物肥料。长远来说,可以逐步用于发展建筑墙体材料,例如在北方已经形成生产规模的植物秸秆保温隔热墙体板等。

五、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推广应用适宜技术

我国小城镇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也低,污水处理、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基本上还是个空白,环境污染严重,缺少节约意识等,以及能源利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等等。总之,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特别是要推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要树立节水意识。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应根据本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优化供排水网,把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考虑,统筹规划,同步对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做出安排,促进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循环利用。对于规模小的村镇,可以采取人工湿地系统来解决污水处理问题。人工湿地一般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地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用土壤和适当的填料混合组成填料床,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人工湿地的造价和运行费用远比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低,施工起来比较简单,维护费用也比较低,可充分利用闲置的空地、废地作为处理污水的湿地,适合村镇的实际情况,在村镇污水处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六、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创造小

城镇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小城镇的发展背景也各有不同,由于地域气候条件、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小城镇建设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利用当地自然、气候和环境等条件,整合地域内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建设节约型小城镇打好坚实的基础。小城镇规划应充分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塑造出独特的城镇自然风貌,并立足于各地不同的地方文化传统,营造出有文化气息的建筑风貌。规划师和建筑师要善于通过建设优美宜人的建筑景观、绿化景观和环境景观等来塑造小城镇新形象。如小城镇周围的农田水体、草地树林和特色地形地貌都是美化城镇和塑造城镇个性的最佳环境要素,利用这些就能创造出小城镇的不同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

七、结语

小城镇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因此小城镇规划的必须既要从小城镇的自身出发,又要树立区域和全局观念,既要着眼于当代的利益,又要考虑未来的需要,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不脱离实际。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才能作好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融为一体的小城镇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