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就业成本核算

就业成本核算

时间:2023-06-01 08:5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业成本核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就业成本核算

第1篇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理念变革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反映与用工单位进行工作洽谈、学生就业派遣而发生的车船票开支、住宿费、出差补、误餐补。

8.招待会议费:反映用工单位、中介机构来人洽谈用人协议时的相关开支及各种就业信息等会议场地租赁费、文件资料印刷费等。

9.中介费:反映支付给中介机构或个人中介的费用。

10.就业指导费:反映学生就业前的技能训练和职前教育费用,包括:材料消耗、教师的授课津贴等。

11.专项购置费:反映为就业机构专门购置的、不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计算机、传真机等专项设备开支。

(二)按照性态和职能分解成本项目并实施管理

按照性态和职能,将毕业生就业成本作如下分解:

上述分解表中:

1.第1-6项划为“固定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在历年经费预算中相对固定,与当年就业规模关系不大,不随其变化而变化。这些费用,要按年初预算指标加以严格控制、严格管理。

2.第7-9项划为“变动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的数额与当年就业规模有很大关系,且随之呈正比例变动。这些费用虽然年初已列入预算,但其实际数额将受当年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行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等不可控因素以及学生就业量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管理措施应是:年初预算、密切监控、动态管理、适度增减。

3.第10-12项划为“半变动成本”是因为:

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它们有一个基数,又随就业规模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化,兼具固定与变动双重性质。就其归属,可根据学校实际,将之按一定标准分解,分别归集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加以核算;就其管理,应视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三)主要账户设置及其核算方法

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可设置以下账户进行核算:

1.“就业经费”:贷方反映年初预算核拨经费及追加经费;借方反映实际发生的经费开支。年末贷方余额反映经费节约数,借方余额反映超支数。年终,应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就业经费节余”予以冲销,借贷双方均无余额。

2.“就业经费节余”:反映“就业经费”与“就业成本”相抵后的金额。其贷方登记由“就业经费”贷方转入的节约数;借方登记“就业经费”借方转入的超支额。该账户贷方余额,作为“滚存节余”下年继续使用;若为借方余额,应查明超支原因,酌情做出处理。

3.“就业成本”:借方反映各项就业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和待摊就业费用的当年摊销额;贷方反映冲转“就业经费”的数额。

为便于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可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设置二级账户,并按成本项目中除“专项购置费”以外的11个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亦可将11个项目作为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费用发生时,借记“就业成本-固定(变动)成本-津贴(补贴等11项)”,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年终,借记“就业经费”,贷记“就业成本”。可见,设置该账户一是为了对各项就业开支进行归集;二是为了及时反映“就业经费”的实际支出额度,便于及时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年末无余额。

年终,将该账户的累计发生额与“就业经费”的年初预算对比,既可以反映经费超支与否,又可与当年就业规模比较,算出“毕业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和“就业学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两项重要指标,既利于各年度相关指标的纵向比较,又利于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考核与调研数据。

4.“待摊就业费用”:“专项购置费”虽属固定成本项目,但其属于“一次购置、多年受益”性质,因而,该账户借方登记实际发生额,贷方登记当年摊销额。借方余额反映待摊销的“专项购置费”。其中,当年实际摊销额,要按专项设备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逐年摊销;亦可将年摊销额除以12后按月摊销。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成本;成本核算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对高校的预算管理,由传统的“统收统支”转变为“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需由国家、受教育者、社会共同分担,由此产生了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需求。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涵义和意义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涵义

1.高校教育成本的涵义界定

高校教育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既包括实际支出的成本,也包括机会成本。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只包括实际支出的成本。就高等学校运营的角度来看,高等学校通过消耗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一系列的招生、教学、就业等活动,就形成了高等教育成本。就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来看,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即实际支出的成本,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计量与核算。所以本文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指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即高等学校为完成其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职能,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支出。

2.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涵义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利用会计和管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由此形成的成本进行核算,计算在培养过程中耗费于一定的人才对象的劳动价值总和。它具体应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归集成本项目,计算实际发生费用和支出;二是根据核算对象,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计算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

首先,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高等学校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培养更多合格的专门人才;如何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通过成本核算,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规范高等学校的运营方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合理确定学费的收费标准。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范畴,通过成本核算,确定大学生年培养成本总额和人均培养成本,可以此为依据确定收费标准,制定更合理的方法,也有利于保障社会各界的知情权,促使全社会都支持和关心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政府科学、合理地制定财政拨款标准。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可以为各级政府更加科学地制定拨款标准、合理地制定拨款数额提供有利的依据。

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与内容

(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多数的研究是基于统计或测算角度,即仍处于理论探讨、研究阶段。而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主要是尚未建立相应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因此,应该首先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具体而言,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在理论层面上,要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确定成本计算期、界定成本项目,并据此改革现行财务制度;在操作层面上,要重新设置具体的会计科目、修改账务处理规定、增加会计人员以及投入必要的管理成本等。本课题组认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权责发生制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相比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当前高等学校财务运作的实际情况,只有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才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由此可见,配比原则强调的是一个会计期间的成本、费用与该期间的收入相匹配。所以,教育成本核算只有运用配比原则,才能正确地计算出一个会计核算期的教育成本。

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为了准确反映当期教育成本,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中应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将资本性支出列于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反映,以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将收益性支出列于损益表中,以正确地计算当期的收益。例如,将固定资产购置费确定为资本性支出,按合理的方法计提折旧,以便均衡地计入各年的教育成本,从而准确地反映高校教育成本。

(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

1.确定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前文述及,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直接或间接与此有关的各种费用和支出,应该纳入成本核算范围。具体包括:

(1)教师、教学辅助、行政以及工勤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支出。

(2)教学研究和教师进修的费用支出。

(3)学生活动、实验实习、试卷文印费等支出。

(4)为维持日常运营所需的水、电、暖等各种费用。

(5)下列项目也应该列入成本核算范围:1)科研配套经费以及相应的奖励资金。科研一般都有专项课题经费,但学校都要投入少量的配套经费和奖励资金。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创新之路,教学和科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高校及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研的受益者。所以,上述配套经费和奖励资金应计入教育成本。2)学科建设费、招生就业指导费,关系到高校和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应计入教育成本。3)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的支出,如校园绿化等,应计入教育成本。(6)不属于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消耗的费用,不应纳入教育成本核算范围。例如:1)国家资助的奖助学金,属于转移支付,不应该计入教育成本。2)高校的后勤支出中,实行社会化的后勤部门,如饮食、物业管理等,其成本可通过收费补偿,目前已经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所以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3)随着洪堡建立柏林大学以及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重要职能,已经为社会所广泛认可,而因此产生的成本,可以另列为相应的科研成本和社会服务成本,不必计入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此外,固定资产的购置费和基建支出以及相关的贷款利息等,不应计入当期成本,而要根据其使用年限,采用适当的方法逐年折旧分期计入成本。

2.确定成本核算期间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按成本核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成本核算的数据源于会计核算,必须以会计资料为基础。在现行的会计法律制度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8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同时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另外高校的经费中有一部分是由财政拨款,财政拨款采用的是公历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所以,为了便于准确核算成本,正确评价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益,本文建议,应该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即以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确定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期间。

3.会计报表

目前,高校编制的报表已不能满足新形式的需要,例如单纯地进行数据采集而无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和绩效评价。因此,在确定了高校教育成本项目及核算原则、方法的基础上,应当编制教育成本报表和损益表等,以求全面反映学校的教育成本和办学效益。

三、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尚处于理论探讨和不断摸索阶段,无论是核算原则还是会计期间都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一套完善有效的核算方法。但是,通常学校在同一时间为同一系别专业、培养层次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所耗费的教育资源大致相同,而不同系别专业、培养层次的教育耗费有明显差别。所以本组认为,可以首先采用分层次、分专业的核算方法作为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会计科目设置

目前,在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尚无基本框架的情形下,建议应该设置“教育成本”一级科目。部分高等院校也可以设置与之并列的“科研成本”、“社会服务成本”两个一级科目,用以分别核算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支出。在“教育成本”一级科目下,可以设置“工资及福利性费用”、“教学管理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学生事务管理费用”、“后勤服务经费”、“科研配套经费”等二级科目,按成本项目设置三级科目,并按学生类别、专业分别设置专栏。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参考成本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认为可以对以下账户进行初步构建和细化:

1.“教育成本”账户,用于核算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及福利性费用、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后勤服务、教学研究配套经费等费用和支出。

2.“工资及福利性费用”账户,用于核算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师、教学辅助、行政以及工勤人员的工资、课时酬金和社会保障利费等。其中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费用,可以按学生类别、专业分别设置专栏;而行政人员及工勤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费用,则应该由全体在校学生平均分摊。

3.“教学管理费用”账户,用于核算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教育管理的费用,包括教学差旅费及业务费等。

4.“行政管理费用”账户,用于核算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行政性费用和支出,例如校办、会计、人事等部门的日常支出项目。

5.“学生事务管理费用”账户,用于核算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费用,如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指导费、学籍管理费等支出项目。

6.“后勤服务经费”账户,用于核算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与后勤服务有关的各项费用支出,如校园绿化、道路平整等支出项目。

7.“科研配套经费”账户,用于核算运营过程中发生的科研配套经费以及相应的奖励资金。

另外,由于成本核算涉及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所以还应设置“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二)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依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如工资费用分配表,课时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根据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教育成本等账户和明细账。凡与成本对象直接相关的费用均作为直接费用记入该成本对象;对于间接费用,可以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中。下面仅就教师课时费用举例说明:

现假设某教师在同一时期给不同培养层次的若干学生授课,考虑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对教师的课堂讲授要求也不同,一般给研究生上课的课堂讲授要求比较高,给本科生上课的课堂讲授要求次之。所以分配课时费用时,可以考虑,首先确定给不同层次学生上课的标准课时折算系数,简称学生层次系数。例如本科生的层次系数可以为1,硕士生层次系数可以为1.5。其次,高校教师上课时经常合班上课,所以计算教师实际工作量时还应该考虑班级系数,例如单班上课班级系数可以为1,合班上课班级系数可以为1.5。然后,计算出课时费用分配率以及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课时费用。最后,将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数字按专业法的要求记入各专业的成本计算单中,期末结转出该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及总成本,再根据教育成本总账和明细账等日常成本核算资料,编制各类教育成本报表。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它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社会大众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办学效果评价的需要。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欢迎有兴趣的同仁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俊生.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3]曹苏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会计之友,2007,(6上).

第3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一种承前启后的地位。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具体包括根据企业生产组织、工艺及管理需求选择成本核算对象及方法,在选定的程序与方法下完成从原始成本单据填制到完工产品成本的成本核算,以及根据成本核算信息实施成本控制、成分分析、成本预测等管理职能。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发现按照传统的方式教授成本会计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问题:

(一)学生只会方法不识程序

为准确计算产品成本,满足企业成本管理需求同一个成本核算步骤会衍生出多种分配的标准或者方法。例如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就存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序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等多种分配方法。在缺少合理的引导下很多学生整个成本会计课程上完后只会运用方法完成单一步骤的具体运算。但是对于本步骤计算结果与成本核算程序中前后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缺少足够关注和清晰的思路。

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沿袭了学科体系下的教学章节。前半部分以品种法为主体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从生产费用要素的汇集与分配、到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的分配各步骤独立构成章节。后半部分在品种法的基础上拓展出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以及定额法四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这样的安排对于并不善于逻辑思维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会形成几个认知上的难点。第一成本核算环节如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在章节上与成本核算方法如分批法地位相同,都设定为一个独立的章节。但前者只是后者在实施过程中的环节之一。第二虽然前半部分的教学内容是按照核算程序的逻辑顺序构建的,但每一个环节之间的案例并不是关联的。同时为了完成各个章节内多种分配方法的教学,相互之间必定存在较长的教学时间间隔。第三在后半部分其他成本核算方法的教学中教学的案例通常不涉及前面所学的各类分配方法,重点突出其与品种法因核算对象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具体方法、步骤与程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割裂。

(二)学生学的累,老师教的累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以“教师演示一遍、学生看一遍、再动手练一遍”为基本模式。由于成本核算中存在大量计算,且计算的过程体现在原始表单的填写顺序中。部分核算存在多个表单之间的数据衔接。此时无论是以教材中的图表还是以多媒体演示其过程,都需要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否则在缺少预备知识基础的情况下,一旦漏过某个环节便很难跟上老师的课堂教学进度。在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中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是在单纯机械模仿老师的感觉,而不是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成就感。

(三)学生会做题不会做事

通过实习企业和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我们发现学生能够解决教学中的习题却可能无法企业成本核算的现实问题。

主要体现在不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程序或者分配方法。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一当前成本会计教材案例在描述各类程序与方法的适用环境时采用了高度抽象的方式。例如“某企业属于小批单件生产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进行成本核算”。对于缺少企业生产背景知识的学生来说很难去理解其中的关联性。其二由于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演示与练习成本核算,授课教师也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该部分内容的分析讲解中。

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考虑到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中的成本核算岗位主要分布于中小制造企业。而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的分类法及定额法主要运用于管理要求较高的大型制造企业.因此我们只针对品种法、分批法以及分步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具体学习情景的选择上不是简单将学科体系下的章节进行套用。例如将品种法下的学习情景设定为诸如“成本账户设置”、“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等。而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则将课程的内容设置为如表1所示的七个学习情景。这样的处理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4篇

主要包括:(1)按其变动程序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费用是指与学生人数没有很直接联系的费用,它不以学生数增减而完全同时增减。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水电费、供暖费、交通费、差旅费、邮寄费、网络费、电话费等。变动费用是指与教学活动量或学生人数成正比例变动的费用,如教学人员经费、学生性费用、专用材料费、实习见习费、实验费、毕业设计费等。(2)按其与学生培养的关系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教学培养外费用。一是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直接人工费用、直接学生费用、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实践费用、直接后勤服务费用等。直接人工费用是指因按教学计划对相关学生进行培养而花费的,与相关班级学生有直接关系的专职教师人员费、外聘老师、企业专家师傅、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工资、津贴、福利、奖金、过节费、社会保障费、其他人员经费。这项费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人工费,包括各教学班所应承担的教师工资、津贴、福利、奖金、过节费、各项基金;实训课程中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或师傅工资及津贴;实践指导师费用;论文指导师费用;专家讲座费用;辅导员、班主任等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奖金、过节费、各项基金等。直接学生费用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直接花费在学生身上的费用。这些费用可根据其发生的实际数直接计入教学班级培养成本。包括对学生的各种补贴、贫困生资助、奖学金、学生保险费、军训费、资料费、活动费等。直接材料费用包括专用材料费、见习费、实验耗材费、学习资料费、毕业设计费、运动会费用等。直接实践费用包括实训室实训设备专用维修费、实训室实训设备专用折旧费、实验费、实践实习费等。直接后勤管理部门公共费用包括固定给各班级使用的专用设备维修费、固定给各班级使用的设备购置费、为指定班级服务的其他费用等。二是间接费用。间接费用包括招生过程、教学管理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公共性费用。招生过程部门间接费用包括各项人员经费、是上交招生管理费、广告宣传费、资料印刷费、考试成绩管理、专用固定资产购置维修折旧费、交通费、差旅费、办公费、业务费等教学管理辅助部门、科研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所发生的间接费用包括专用固定资产购置费、维修费、折旧费、各项人员经费、交通费、差旅费、办公费、业务费、科研费等三是教学培养外费用。教学培养之外费用就好象企业的营业外费用一样,与人才培养无关。如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捐赠费、离退休人员经费、校企人员经费、大型修缮费用、基本建设费用、社会服务支出等。这些费用不能做为间接费用经过分配计入生均培养成本。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计量基础

(一)人才培养周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周期也是成本计算期。学历班一般培养时间在2年至3年,其它继续教育及培训班有时是几天、几个月,成本计算期就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

(二)人才培养过程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供、产、销三个阶段,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也大致可以分为招生过程、教学培养过程、学生管理过程、行政管理过程、科研服务过程、就业推荐过程六个环节。这里所探讨的人才培养核算模式以这六个环节为主进行核算。这些过程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生产作业集合体,将这些“生产”———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归集在一起,便构成分步法成本核算的基础,它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也是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教学成本费用认定与分配方法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工作中,成本费用认定和分配方法正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在大批量多步骤人才培养的情况下,不仅要求采用分批法认定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应根据人才培养的各步骤各阶段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法核算成本。

(四)编制成本核算信息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是为社会、国家、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才培养投资与收费的依据。通过对大量全过程人才培养成本的归集,编制成本计算表,系统反映每个教学班人才培养总成本和生均培养成本,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办学效率提供有效成本核算信息。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具体方法

(一)招生过程人才培养费用归集与分配该过程主要完成与招生相关的各项任务。工作任务包括:招生计划制定、招生宣传、考生报名、考生考试成绩管理、录取等。由于各层次人才培养期间不同,发生费用时间也不尽相同,全日制学历招生在每年的8-9月,而成人学历招生在每年的5-6月,在日常核算中,可根据其受益对象进行大项的初步归集,以便进一步核算。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相关任务所发生的费用均为间接费用,100%分配到各层次受益班级中去。以上所有成本项目数据从学校财务一级账套中招生部门明细账取得。招生费用分配率=招生费总数/所有新生人数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招生费用=该教学班新生人数×招生费用分配率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

(二)教学培养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教学培养过程主要完成与教学培养相关的各项任务,包括教学管理及教学辅助部门。其工作有:课堂教学服务、实验实训教学服务、教务管理、实训管理、图书资料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发生,应根据学生受益程度不同分析后归集分配。(1)教学培养过程直接费用归集与计算。在学生人才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级的,如按课程安排的授课老师工资、论文指导师费、实验实训费、专家讲座费等。在直接成本费用发生时就要按班级造表分类汇总,以便会计人员将相关费用直接归集到各班级成本中,教学培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可从学校一级财务教学班费用明细账取得,直接认定后,所有相关教学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2)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归集中与计算。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是指不容易确认直接受益班级的其他教学辅助管理费用,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图书馆人员经费等。教学培养过程间接费用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以上所有成本费用项目从学校财务一级教学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学生人数分摊所有受益教学班级。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教学间接费用分配率=教学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按班级归集)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教学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教学间接费用分配率

(三)学生管理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学生管理过程任务主要完成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其主要任务包括军训、技能竞赛、科技活动、运动会、体能达标测试、奖助贷工作、毕业设计费、日常管理、各项活动组织等。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1)学生管理过程直接费用的归集与计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级的军训费、技能竞赛、奖助贷金、毕业设计费、日常管理、学生保险费、各项活动组织费等,在直接费用发生时通过直接认定方法归集,按100%比例计入相关人才培养项目中。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从学校一级财务账学生管理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学生管理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2)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的归集与计算。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是指不容易确认直接受益班级的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经费、学生管理部门日常管理经费、全校性技能竞赛、科技活动、运动会、各项活动组织经费等。学生管理过程间接费用按以下方法进行分配。学校一级财务账学生管理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学生管理间接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分配计入受益班级学生培养成本。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学生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学生管理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各班所应分摊的学生管理间接费用=该班级学生人数×学生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

(四)行政管理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行政管理过程主要完成学校整体运行各项管理任务。其主要工作任务有,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与服务等。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发生的费用均为间接费用,可根据学校是否有基本建设项目来考虑按90%或100%比例分配摊入各班级学生培养成本中。如果有基本建设项目发生,那么按行政管理间接费用的90%来分配到各教学班,如果该校没有基本建设项目则按100%来分配到各教学班。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行政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行政管理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行政管理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行政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率

(五)科研服务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科研服务过程主要对全校教职工科研、创新工作进行管理和服务。其工作任务主要有:科研管理、科研课题及项目实施等。其所发生的费用中,根据其受益对象不同及学生受益程度分析,后勤管理人员相关的科研经费按50%对学生进行分配,教师发生的科研费用有一小部份是为社会服务的,所以按学生受益程度分析,以80%的比例进行分配。各非学历班因为没有受益,可以不参与分配。科研服务间接费用分配率=(科研服务间接费用总数×应分摊比例)/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科研服务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科研服务间接费用分配率

(六)就业推荐过程费用归集与分配就业推荐过程间接费用按100%计入学生人才培养成本。具体成本费用信息从学校一级财务就业推荐部门明细账取得,所有成本费用按实际发生数的100%按学生人数分摊所有受益学生班级。各非学历班按“约当产量法”,计算人才培养完成比例系数后参与分配。就业推荐间接费用分配率=就业推荐间接费用总数/所有学生人数(以班级归集)各教学班所应分摊的就业推荐间接费用=该教学班学生人数×就业推荐间接费用分配率

(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总成本计算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在经历三年共六个学期的培养活动后,完成社会相应岗位对人才要求。所有产品———毕业生走进社会,融入岗位工作,实现就业。在学生毕业时,根据资料将人才培养全过程所有培养费用以教学班为中心归集,形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完全成本(总成本)核算信息。核算至此,高职高专全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告完成。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计量差异分析

(一)院校之间各种差异引起生均成本客观差异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地域差异、物价水平差异、教师工资水平差异、不同教学模拟和教学方法差别、管理与监督程序差异都将影响生均成本计算结果,其培养效益也将随之受到影响。

(二)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合理性与准确性影响形成主观差异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成本核算难点在于成本费用发生的分类与归集。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一项费用发生后,其用途往往不止一个,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不止一个,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记入反映某一个对象的明细账户,而需要把这项费用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第5篇

(1)成本核算虽以工业企业为例,但缺乏制造环境的模拟,导致学生对产品的业务流程不清晰,不能理解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且当制造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举一反三。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成本核算的讲授,但对成本控制和分析讲解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相脱离,无法满足会计服务于经济管理的要求。

(3)教师讲授了许多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学生到实际当中,无法自如选择。

(4)大多数院校将成本会计教学分两个阶段,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校内理论教学,包括材料费用核算、人工费用核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废品损失费用核算,成本核算基本方法。其中穿插案例教学(或校内模拟实训),但都比较孤立,不成系统,学生不能融会贯通,且业务以文字提示,与实际中的单据不相符,所以学生只识提示,不识单据,很难在实际中开展核算。

(5)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

(6)成本实训较繁琐,学生又缺乏耐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

(7)校内成本实训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但实际中需要对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为有效解决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开始探索成本会计教改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成本会计课程三段实践阶梯式改革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成本会计课程三段实践阶梯式改革思路

树立熟悉成本形成过程、形成环境,成本的分析、控制、决策与学习掌握成本核算方法并重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两段式成本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模拟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采用实践—理论+实践—实践三段实践层层递进的阶梯式教学模式,突出满足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强、成本会计岗位技能性要求高的学习要求。第一阶段: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考察,详细了解企业产品的每道生产工序,整个工艺流程,并加以记录,分析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并与成本核算人员交流,询问成本核算方法,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变化对成本的影响,使学生对成本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学生对企业产品成本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结合成本会计理论,模拟一个企业的完整成本业务,对与成本有关的业务用文字加单据的形式提供,在讲完每一成本业务所需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后,学生开始实际操作。这属于单项模块实践教学。在成本各单项基本业务熟悉的基础上,将成本实训穿插于综合实训,对成本核算再巩固。第三阶段:把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制定任务目标和要求,布置成本实习内容,要求完成成本课程实习报告。

三、成本会计课程三段实践阶梯式教学改革实施

我们选取了两届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该实践教学,教学贯穿三个学期。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我们将1个班50个学生分为五支团队,分行业选取五个温州支柱型产业的调研基地(展升眼镜公司、东洋打火机公司、报喜鸟集团(服装业)、康耐集团(鞋业)、长江电子有限公司(机械业),组织学生前往基地调研该企业行业类型、规模、产品品种、产品详细生产过程,企业的生产车间类别、车间成本核算的内容、成本核算的方法、近两年成本的变化趋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摄像等多种方式初步了解一件产品的成本构成,要求学生完成企业产品流程图的绘制。每支团队调研完毕后要制作PPT在班级、全系作汇报交流,并写出调研报告。第二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人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辅助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此教学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我们选取长江电子有限公司的真实成本资料并进行加工作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素材。在授课前先讲解成本核算所具备的理论知识点,然后给出相应的成本核算票据,在教会学生识别票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一定的成本核算方法完成相应的成本核算。比如,材料的归集和分配核算。我们提供学生1个月的所有车间领料单、材料购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材料入库单。理论讲授:材料费用的归集包括购入材料成本的确定和发出材料成本的确定。通常,购入材料按实际成本计量,要求学生拿出购入材料的单据(发票、入库单)确定成本。对于发出材料成本的计量,按照领用车间归属,能明确归集到车间某一产品的直接计入该车间该产品的成本,如果不能明确归集的,需要先归集到车间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车间的产品中去;此时,要求学生拿出领料单,将材料的耗费归属相应的产品,编制各车间的材料费用汇总分配表后,教学生如何将成本归入相应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实践操作要求:①正确计算原材料的采购成本。②对不同的车间生产的产品品种所需的材料数量归类,编写材料耗用明细表;③编制各车间的材料费用汇总分配表;④计算原材料的加权平均单价,确定每一车间材料耗用成本;⑤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原材料的数量金额式明细账(为便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每张票据均附文字说明)。这一部分的实践要求学生手工操作,其中成本表格的编制、数据的计算可以通过EXCEL编辑。第二部分为综合实践教学。此教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在实际中,成本核算并不孤立存在,而是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中,我们模拟两个公司的全部经济业务,将成本实训贯穿其中。在这一实践环节,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核算企业成本,而且要求学生结合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我们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全班分成十个团队,其中五个团队做一账套,其余团队做另一账套。十支团队相互之间可以自由往来,赋予双方采购权、筹资权、投资权,让学生自主决策采购的数量、采购的价格,生产的数量,资金的需要量、筹资的数额、应收账款的赊销期,投资的数额等。这一部分的实践要求学生将手工操作与用友软件相结合,除完成成本的核算外,还需对企业作出财务分析,写出财务分析报告。第三阶段:安排在大二暑期。对大一上学期分成的十支团队,重返调研企业,重点调研该企业生产的产品、自制半成品、原材料的种类、成本核算项目、设置成本会计科目、开设成本账簿、选择的成本核算方法及原因、采购量的确定、生产量的确定、资金量的确定方法、成本的考核、成本存在的问题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会计实习,实习结束后,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在大三开学初,进行实践公开答辩。

四、实践效果与建议

(一)实践效果。

(1)成本实践教学贯穿大一、大二两学期,使学生对成本从认识———了解———熟悉———深化有了阶梯式变化,让学生对成本就业岗位充满信心。

(2)实践教学,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且教师授课资料来源于真实企业,更好地将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结合实际。

(3)打破了以往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只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思路,将每一次实践教学学生所完成的调研报告、单项成本核算成果、综合实训成果、成本分析报告、实践汇报答辩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4)学生能熟练使用EXCEL制作成本相关表格及运用函数计算成本,将手工操作与用友软件相结合,既能核对账表的正确与否,也加强了对软件的应用。

(二)实践建议。

(1)成本会计的核算因不同企业、不同行业而不同,成本管理也不尽相同,但我们的实践教学仍以工业企业为主,涉及面过于狭窄,需要开设其他行业成本核算课程,相应扩充实践内容,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工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增强学生就业的信心。

第6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成本 措施

一、民营企业财务状况不佳原因探讨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民营经济,浙江的民营经济最为典型。在浙江,民企创造了7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76%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全国民企500强中,浙江就占了203席,总数居全国第一。 但是,随着外部局势的变化和国内宏观政策的调整,制造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浙江民企财务成本急剧上升,很多民企遭遇财务危机,甚至有些大型民企出现资金链断裂。

二、民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措施探讨

1、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财务部门要加强有关成本核算信息的搜集整理,合理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同时,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在产品核算方面要遵守重要性原则,对主要产品要详细核算其成本构成,并为生产部门提出改进措施,对严重影响企业效益的产品要做横向对比,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生产的源头,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核算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拓展成本核算考核范围,建立以成本、费用、利润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将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通过考核绩效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成本核算内容,不仅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

2、控制企业现金流

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普遍感受到现金流对运营的压力。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就是现金流断裂。反过来说,即使是资不抵债,只要有现金流量,企业一样可以生存。首先,民营企业要抓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密切监视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走势,严格控制企业回款情况;还要积极进行库存盘查,适度提高资产流动性,以提高抗击风险能力。其次,要保证现金牛(一般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多为现金牛产品)业务的正常运营。第三,就是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支出。一方面要保证现金流,另一方面,企业也不能只盯住现金流,还要考虑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上控制成本。企业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首先是压缩成本,如提高生产与工作效率(生产材料定额发放、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边角废料、加强库存管理等措施)、裁员减薪、压缩采购成本、开发价格较低的替代原材料。其次是搬到成本较低的地区。当然这是在配套产业尽量完善的前提下。

3、强化企业资金管理

很多民企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特别是在经济繁荣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匿在盈利光环下。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因此,作为民营企业要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由财务经营部门编制计划,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另外还需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债权资金与结算资金之间的结构。合理利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民营企业资金管理最好是实行集权式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出现资金使用散乱的现象,而且可以利用闲散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对外投资等工作,谋求资金的短期效益。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目前,部分民营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素质比较低,有的仅仅有高中学历,更没有接受专业培训,有的是领导的家属或者亲戚担任,把成本工作仅仅理解成管帐和监督,因此,就不能找到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准确、及时地将企业发生的人、财、物的消耗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中去,造成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实。因此,民营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一套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让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特别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上、在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上要重视和研究,要舍得花钱,要积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企业可通过自我学习、加强培训等途径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素养和能力。为职工创建一个良好的接受再教育的平台。

5、改善成本核算方法

民营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是把几种甚至几十种主要产品的成本笼统地汇总核算,关注的仅仅是企业能否营利,对哪些产品出现盈亏,以及为什么出现没有深究。因此,民营企业在成本管理实践中,应该根据本企业、本行业经营活动的特点,来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企业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控制。例如企业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影响重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分解目标、责任到人,组织技术攻关。另外,还应推广应用计算机、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强化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创造条件。可以积极开发现代化成本控制系统,实施生产成本的全天候监控,实现节能降耗和信息流的科学管理,为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为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结语

总之,民营企业要立足本行业,树立长远的成本效益观念,不仅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发生,而且还要树立长远的成本效益观念,将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7篇

一、当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成本会计》课程来源于《工业会计》课程,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只注重对传统的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讲述。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传统的生产环境发生了改变。自动化的制造程序、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行业,这样,仅针对传统制造环境下的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很不相适应。

(二)知识体系条块分割。《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产品成本核算,通过对不同成本项目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最终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传统教学模式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体系相互割裂,导致学生知识掌握条块分割,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单某一部分计算方法掌握较好,综合运用束手无策的现象。

(三)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模拟实验和专业综合实训。模拟实验往往是模块实验,而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不能有效地将《成本会计》知识联系到企业的具体实践。如产品成本核算的各种方法中,分步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最大,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对产品制造有了直观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平行结转分步法和逐步结转分步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手段的滞后,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的表格很多,教师讲课很不方便,只能针对书本上的表格解释数据的关系,学生兴趣不足,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尽管有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将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大量表格和数据直接呈现给学生,但因为没有过程体现,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成本会计》课程设计

《成本会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成本核算、控制、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然而,目前的课程教学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的目标要求。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的主流方向,日益受到职业教育界的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就是以完成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组织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成本会计》课程设计,要依据成本核算岗位流程和行业成本特点,分析成本核算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典型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最后按照成本会计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内容。首先,依据成本核算岗位流程和行业特点,课程按顺序划分为五个学习情境,呈现了常见的工业企业五种典型生产类型:大批量单步骤生产、单件小批量生产、大批量多步骤连续式生产、大批量多步骤装配式生产和多品种生产。

在确定学习情境之后,按照每个情境的真实工作过程分别划分为若干环节,如在大批量单步骤生产企业划分为:设置账簿体系、材料费用核算、外购动力费用核算、人工费用核算、折旧费用核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完工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分析等。根据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推导出学习任务,并把每个环节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这样,《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序地落实到了各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也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重构后的教学内容符合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且由简单到复杂,将企业成本核算过程贯穿全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源于实际工作任务或接近于实际工作任务,融实践、理论、技能为一体,使教学做紧密结合。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为了使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与实际成本核算分析工作紧密结合,《成本会计》教学中应大量运用案例教学。为此,要建立全方面、多角度的案例库。多渠道收集资料,使案例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覆盖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问题,并注意加入实务界最新内容,以贴近企业成本核算实务。通过案例设计,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融入案例中。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案例设定的任务,实现提高《成本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成本会计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并思考其处理方法,将相关知识变抽象为直观。

(2)以角色扮演为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课程教学中,围绕情境或单元的主题,模拟实际工作过程,应积极组织分组教学。对于较为综合的项目,将学生划分若干学习小组,让同学分别扮演不同岗位的不同角色,按照各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与训练。如在每组中选出仓库保管员、车间主任、财务人员、成本核算员等,模拟他们之间的成本资料传递、审核、整理、计算、核算等工作内容。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亲身体验成本会计人员的职责与任务,以更快地适应成本会计实际工作。

(3)考核方式改革

重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时应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成本会计》课程考核应将平时实践考核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并突出实践考核。平时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般在每一个情境的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采用分岗实践考核的方式。每个学生需要在岗位实践考核中担任不同身份人员,以保证学生在《成本会计》的相关原始凭证审核、会计账簿登记等环节的能力都进行了考核。平时考核成绩可以占到期末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核一般按照统一考试时间安排进行,采用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学会”的知识和“做会”的技能,其中,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各占期末考核的50%。期末考核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

综上所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符合《成本会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但也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既要精选教学项目,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企业调研、资料收集、分析等,也要掌握成本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和动向,增强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以应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胡颖森 彭锐,浅析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创新[J],财会月刊,2009(8)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教育成本 成本核算 成本控制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理论意义上的高校教育成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教育服务成本:即高校向学生个人提供的教育服务成本。如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工资、设备、图书、教育活动等支出。2学生求学费用:即学生为求学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如饮食、住宿、书本、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支出;3求学机会成本:即学生为求学而放弃就业所带来的收入。但其内容比较宽泛、笼统,可操作性较差,如核算求学机会成本,从实际操作角度讲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求学费用的核算及统计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一所学校的学生从几千人到几万人,核算每名学生的饮食、住宿、书本等方面的支出工作量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从可行性的角度出发,本文研究的对象为狭义成本,即高等教育服务成本,也可称为高校的财务成本,它是会计学的概念范畴的财务成本,不包括学生求学费用和学生求学机会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成本核算逐步过渡到既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要满足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成本管理的需要。

1. 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由于高校的投资主体已经由政府一家变成数家,高校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信息日益成为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学术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学生及学生家长知情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也是政府部门核定学生培养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有关教育成本的数据资料只是在“教育事业支出”账户发生额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工,这些数据信息在全面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方面都与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需要,客观上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

2. 满足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成本管理的需要

随着高等学校1999年以来逐年扩招政策的实施,各高校为满足日益增加的在校生的需求,纷纷筹建新校区,而筹建经费的主要来源就是向银行贷款,致使许多高校增加了银行贷款利息这项数额相当大的成本;同时高等学校对资金、资源使用不合理和监管的乏力,也使高校出现了许多教育成本管理失控的现象,诸如建筑追求规模和豪华、项目经费突破预算、资金和资源浪费、利用率低下等等,造成资金的大量流失,有的高校甚至以贷款还贷款利息走上了恶性循环的道路。多方面因素使得许多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管理失控,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出现资金链条断裂现象。从客观上要求高校管理部门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高校的运营能力。

三、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1.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作用,完成教育成本核算的任务,高校首先要加强对教育成本、费用的审核与控制。笔者认为高校的成本核算不单是事后的成本计算,必须依据教育方针、财经政策、会计制度以及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实际需要对各种费用开支进行事前事中的审核、指导和控制,防止超支和浪费,提高费用开支的利用。其次要正确确定费用的开支范围,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正确计算各学年的收入和开支。正确计算学生“产品”的承担成本和管理费用。最后要根据本校教育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便正确记录、计算、考核和分析。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程序

参考工业企业产品的计算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一般要有如下程序: a确定成本计算对象。高校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学生,是教育费用的归集对象,它是计算学生产品成本的前提;b.确定成本项目。按照经费的用途划分的若干项目,它可以反映学校教育成本的经济构成以及资金耗费情况。我们可以将高校教育成本设置为工资、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和修缮费等5个项目;c.确定成本的计算期。高校的教育成本计算期间应与学年期相一致,而会计期间与学年期间是不一致的,应作一些适当的调整;d.对高校教育成本和费用进行审核和控制,确定计入教育成本的界限;e.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将应计入学年教育成本的各种要素费用,在各年级或各专业“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f.计算各项教育成本,编制教育成本报表。教育成本核算通过开设费用成本明细账户,归集学生培养费用的年总成本。将总成本除以本年度接受教育的学生总人数,就得出一个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的年平均成本。最后根据教育成本账簿记录和教育成本计算单编制教育成本报表。

四、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

依据现代成本控制理论,普通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目标应为:满足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这一中心,根据特定时期、特定竞争的要求,实现以“最高成本――效益比”目标,同时,高校教育成本目标可以既有定量的又有定性的,定量目标也不一定是货币价值的定量目标。如“顾客满足”便包括高等教育的信誉、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教育服务的及时性、学费标准的合理性等方面,其中既有价值型的目标(学费标准),又有非价值的目标(高等教育的质量)。这种新的目标观大大拓展了传统的以效益为惟一指标的目标观。可以将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目标概括为:有助于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和达成“顾客满足”。“个体最佳未必导致整体最佳”。现代成本控制在控制教育成本时,要从高校的整体控制战略出发,把控制重点放在对学校全局有影响的学校规划、学科专业布局等结构性动因上,把握学校整体的成本态势,然后再加大对各个执行性动因的控制力度。

参考文献:

[1]课题组.浅析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必要性[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25,NO.6,P115-116

第9篇

一、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成本会计》是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会计学科体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尽管该门课程很重要,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普遍不理想,这既与课程本身的难度大有关,也与教师的授课方法、考核方式和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但究其根本还是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合理。

(一)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条块分割 从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成本会计教材来看,基本上是按照“成本会计原理-要素费用核算-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这样一条主线来组织内容的,有些教材增加了其他行业成本、联产品及副产品的核算、成本控制等内容。按照这样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往往是学生学会了材料、人工与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也学会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计算,熟悉了报表的结构,却不明白要素费用的核算和具体的成本核算方法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后续报表的关系,从而无法对成本会计工作形成整体认识。

(二)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成本会计课程的计算公式多,不易区分,仅制造费用就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机器工时法、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等多种方法,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及其他核算环节也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这样的课程特点加上总课时的限制决定了教师必须要花费较多的课时进行理论讲解,留给学生模拟实训的课时就很少,其结果是学生只学会了计算,对各个表格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并不清楚,没有真正掌握核算方法,面对综合的实训任务无从下手。

(三)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教师主要采取单一讲授方式给学生讲解各种计算公式及成本核算流程。由于各种表单容量大,难以通过ppt进行演示,教师更多依赖教材,学生感觉气氛沉闷,提不起学习兴趣。

要想改变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真正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的技能,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考核方案的全面改革。

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重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就是雇主需要其雇员具备的职业胜任和发展能力。经过调研分析,确定了《成本会计》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是——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员,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可基于成本核算员岗位的工作内容来考虑,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及成本核算员岗位职责;成本要素费用的核算;成本计算单的编制;成本报表编制;成本分析与控制。将这些工作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转化为学习任务,设计出学习活动。重构后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见表1。表1给出的是基本框架,可根据课时及学生情况增加各行业成本、联产品及副产品核算等任务。

从表1学习任务划分及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看出,重构后的课程有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强,能够形成全局观念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以成本核算方法为例,不管是哪种核算方法都离不开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要素费用的核算。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流程,也就自然把要素费用核算和具体核算方法之前的关系弄清楚了。完成五个任务以后就对成本核算员的工作有了全面理解和认识,能够形成全局观念,留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再是互不关联、条块分割的知识。

(二)由简到繁,职业技能逐步提高 任务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总体上看从成本认知到具体核算方法,再到成本分析与控制,是螺旋上升的,难度逐步加大;具体到核算方法也是依据单件、小批量生产-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核算这样的顺序安排,企业的生产组织由简单到复杂;相应学习活动安排也是如此,比如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核算没有涉及到辅助生产的核算,到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安排了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等到经过这两个任务学生对要素费用的核算已经熟练掌握时,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核算就不再安排要素费用的核算,更多地关注成本计算单的编制。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的教学活动安排可以更加灵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增减,如成本核算方法的任务,等到学生基本掌握了要素费用的核算以后,教师可以增加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三)学做合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课程内容重构后,不再是单一的讲授方式,而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企业参观、课堂讨论、项目实施等学做合一的授课方式。以往讲授企业的生产流程、成本费用的相关概念时,主要在课堂上,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课程内容重构后,在成本认知环节,可以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联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对产品的制造过程有个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的任务时,将学生分组若干小组,小组内部再对综合性的任务细分,每次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有所提高。

三、重构后的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评价应结合工作场所的要求进行评价,评价不能脱离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以往的《成本会计》课程多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题型分为单选、多选、判断、计算、账务处理题等,更多地考查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单一核算方法的掌握,综合性的业务题因为受时间限制很难考核。课程内容重构后,与课程改革配套,考核方案也做了调整:

(一)平时任务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并重 平时任务重在考核学生的与人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以及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综合技能的掌握,平时考核中至少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评价一次;期中期末重在考核学生的方法能力和具体成本要素费用归集、分配的专业能力。根据课程目标共划分了5个项目,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均要提交项目报告(可表现为成本要素的计算及会计处理,也可是编制好的成本计算单和成本报表),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报告和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每个项目的得分,期末算出5个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平时任务考核成绩。同时考虑到项目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搭便车”现象,为避免仅凭项目评价引起的不公正问题,在任务1、2完成后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在任务3、4、5完成后安排一次期末考试。

第10篇

对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和效益。事业单位的开支情况是单位预算的依据,也属于成本范围之内,是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在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在事业单位中对单位的成本进行管理,并且实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资本使用率。本文对我国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对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以及成本的核算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并提出一定的方法,希望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关键词】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在一些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从微观层面分析成本控制时,可发现其还存在弊端,主要表现为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低下、管理不善及控制薄弱等。全篇结合事业单位目前实际情况,就其在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为深化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思考。

一、总体概况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政府采购法、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一些相关规章制度被有关部门和地区所制定,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机关提供了法制保障及政策支持。对机关经费预算严格管理。这将会成为从源头推进厉行节约、控制行政成本的根本手段。为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需遵循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根据不同部门机关的特点,将定额分类细化,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需对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审核进行加强,保证预算标准的严谨性,杜绝超出预算支出。对成本核算的加强,将推进绩效管理,健全内控制度,切实改变重形式轻实效、重投入轻效率的做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铺张浪费。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意义

(一)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含义。成本核算一般是以货币计量为基础的,核算的是本单位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的一些费用,例如:办公费用,各种餐饮、差旅费用,办公用品耗材费用等等。需合理分配和总结这些费用支出。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成本核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前景和经营管理的方向都将会受其影响。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作用。成本是综合反映单位经营和业务活动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原材料和能源的节约或浪费,我认为进行成本核算具有以下三个作用:首先,成本核算将有利于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的命运掌握在政府手中,其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所需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财政拨款;而政府在市场经济时代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除公共事业单位采用财政拨款外,其他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数额大大减少,成本渐渐成为了掌握大部分事业单位命运的决定性因素。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不败之地和长远发展,则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不断进行资源配置,加强管理,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积累社会财富。其次,成本核算将有利于事业单位推动体质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成本核算被应用于事业单位中,则能够合理制定在编人员数量,分流多余人员,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少事业单位发展中的瓶颈,让在岗人员劳有所得,安心工作,富余人员自谋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挣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实现了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成本核算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发展,还加强了事业单位对制度改革的认识,从而使事业单位向着精简、高效、立足服务的方向发展。

三、现行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内容。

1、福利费用、基本工资、津贴、社会保险费等统称为人员支出。

2、办公费、水电费、专用材料支出、差旅费、期刊资料费、宣传费、电话通讯费、维修费、培训费、租赁费、劳务费、交通费、广告费、招待费等构成日常公共支出。

3、离退休费、就业补助费、住房公积金、医疗补助、生活补助等组成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4、建筑物购置费、大修理、折旧、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备购置费等称为固定资产构建和大修理费用。

5、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构成税费

(二)存在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中的问题。

1、会计核算单一。预算会计被运用于事业单位中,因为无需承担较大的经济责任,也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在事业单位中经费消耗及经费支出效益往往得不到重视。办事人员无强烈的节约意识,每天大量的纸张被浪费在复印和打印文件上。例如,4~5年前,打印纸的价格为200元每箱,每年打印纸的花费约在1000元左右,这些费用被计在了办公费中。这些都造成了大大的经费浪费。

2、成本效益观念的普遍缺乏。在资源配置机制下,许多事业单位从管理层到财会人员的成本效益观念都是十分的匮乏,无成本控制动机及成本核算意识。在事业活动中不仅仅对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不重视,同时还存在成本最大化的倾向。不同于企业组织,事业单位其运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是非盈利组织结构,事业单位的出资人不需要事业单位提供利润信息,也不要求得到经济回报。因此导致事业单位完全没有核算成本的外部压力。事业单位对其经营性业务进行成本核算时,一般会采用权责发生制;对非经营性业务往往不进行成本核算,则采用收付实现制。因为不需要考虑成本,无法正确的对非经营性业务的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及考核。

四、事业单位降低成本核算的方法

1、制度建设是基础,关键取决于风险控制点。做好预算控制,确定目标,提高资金运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是事业单位所必须做的。例如笔者所在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移民项目工程资金的拨款流程制度,从而保障了移民群众的钱被用在实处。若想控制措施执行到位,必须做到目标明确,决策正确,才能够使资金活动顺利进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需要在事业单位中建立起来,在会计核算方面,必须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必须时刻跟踪项目资金的流向,要有非常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于内部控制要加强管理,对于制度不合理的要加以修正,对于内部控制要加强监督审计,在工作人员处理业务方面,要熟悉每一个环节的流程,要对于业务非常熟练,对于每个步骤都认真研究分析,分析它的利害程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对于人员和岗位分配要合理,在风险控制的问题上要加以重视。

2、资金集中管理是方向,严格执行是保障。我认为,在中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中,有些工作范围涉及到多个层次、多个部门、多个结构,更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控。同时,资金集中管理有着优势突出、效果明显的特点。在对资金活动进行内部控制时,如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对关键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即使是找对了业务流程、找准了关键风险控制点,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整个内控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是否到位,只有严格执行,才能保障实现资金活动决策目标。

五、对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中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这种性质对其财务行为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1)看银行存款花钱“有钱不花,过期作废”的错误观念比较严重;(2)较少关注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2、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毕业于财经专业的很少,大多数会计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或直接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

六、对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提出的建议

1、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解决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是快速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工作效率,提高会计环境。

2、财政监督管理力度的强化。(1)会计基础工作的加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以贯彻落实新《会计法》为政策支持,将加强会计队伍的后续教育落到实处,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关键点,将修改后的新《会计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严格执行,进一步将财会信息质量提高。(2)对经费开支标准进行明确,规范经费的支出渠道。建议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统一经费开支标准的执行,才有可能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综上所述,现在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单位或者企业要想在社会中好好的生存下去,对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责任,因此在成本核算流程被熟知以后,单位进行及时的成本核算就显得很有必要。只有合理的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在进行生产计划的时候,可以节约资源并且降低生产成本,节省生产费用,把节约出来的资金投入到后续发展中去,在符合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最终满足人民的需要,达到人民满意。对于事业单位提供的收费项目中,要合情合理的制定标准,达到服务与成本相辅相成。

作者:姜玖成 单位:乾安县乡镇财务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段燕霞.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必要性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4)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91-02

1 高校成本含义

高校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它是以学生为主导产品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耗费的特殊生产过程。因此,高校产业与一般生产活动在成本分类与核算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着自身特点。高校教育成本可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经常性成本与资本化成本进行划分,以便于核算。

高校的固定成本是指办学成本总额不受学生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的影响,而保持相对不变的成本,如教学仪器、教室、宿舍、实验室等。这一部分是高校经过长时间投入和积累形成的实物形态在长时间内部发生变化的资产。高校变动成本是指办学成本总额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相关成本,如教职工工资、学生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等消耗性支出。在办学过程中,学生数量变动对于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总额的影响是不同的。从发生额看,固定成本不受学生数量变动的影响,而变动成本则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减变动而变动。从生均占有量来看,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减,固定成本的生均占有量随之降低和升高,而变动成本的生均占有量变化不大。

经常性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就要更换或添置的物资及其他费用。经常性成本也被称为“教育经常费用”,它包括两部分:人员经费和公用费用。主要指教职工工资、奖金、津贴、日常教学科研用品、行政办公用品、水电煤费等不计入高校固定资产项目中的各项成本支出。资本化成本是指一次性购进或建造,可以长时间使用的资产成本,这一部分构成高校的固定成本。主要包括:校舍等建筑物、体育设施、卫生保健仪器、教学科研设施、图书资料等建造或购置费用。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

2.1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

提供教育成本信息首先要考虑提供某一具体教育单位的成本信息,也就是说确定教育成本核算主体。对于成本核算的主体主要是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这方面考虑。具体在教育成本主体选择方面,要考虑的就是学校,还有一种说法是学校中的院系也可以作为准会计主体。在组织具体核算事宜上,可分为两级进行:院系一级核算教育成本,学校级核算公共成本,并将学校级合算的公共成本按照一定方法分摊到教育成本中去,从而计算教育的总成本。对于附属于学校的企业和其他机构如医院、幼儿园等不能并入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也就是说其费用的发生或学校对其进行补贴、拨款均不能计入学校教育成本,而应以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2.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1)教师、教学辅助、行政以及工勤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支出;

(2)教学、科研等业务费用支出;

(3)为维持日常运营所需的办公以及水、电、暖等各种费用;

(4)学生活动、招生就业指导支出;

(5)其他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如科研配套经费以及相应的奖励资金、学科建设费、固定资产的购置费和基建支出以及相关的贷款利息、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对学生或教育教学相关活动提供服务的支出,如校园绿化等。

3 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分析

3.1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是匡算法和实算法。

匡算法就是用于培养学生的生均基本建设投资、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外经费。这是一种最简洁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所需要的数据容易收集,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缺点在于它没能分离与培养成本无关的费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成本数据有限且准确性较差,影响教育成本信息在制定教育制度和高校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它是一种不完整、不严格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此种方法被理论界广泛采用,然而高校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却基本上不使用这种方法。实践中多用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计表。

实算法是根据高等学校现有的会计核算等资料,按照教育成本的内容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得出教育成本的方法。此种方法把一切与学生受教育无关的费用剔除出去,更接近教育成本的实际数额,较为科学。但是此种方法计算较复杂,而且此种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与目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会计制度相冲突,没有顾及到目前会计制度的要求,则是违背了会计相关性原则。

3.2 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适宜性

一方面按目前高校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与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进行收支核算,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高等院校会计制度的需求;另一方面,按教育成本核算要求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正确计算教育成本以满足学校微观管理的需要。笔者结合当今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及看法,总结借鉴已有的研究理论,提出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新思路――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中的应用。

“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高校教育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人才培养过程,这一过程按照价值链展开,由若干个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又可根据其成本管理需要和经济效益原则划分为一项或几项作业,每一项作业都要发生一定的成本。因此高校教育生产环节是用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第一步是成本前馈控制,即分析内外部实际情况,衡量客观的需求和主管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方法,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高校教育成本目标并制定成本控制的战略、计划。然后通过绩效预算管理机制,形成一个人人负责的成本控制体系,将成本控制计划中的各个经济指标,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到每个院系、每个部门,实行分级归口制度。第三则是成本运行控制,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严格的费用审批制度,确定费用是否合理,从而确保费用的使用效果。在运行控制中要把消耗和费用同所制定的成本费用标准进行对比和比较分析,就需要收集、记录、传递、汇总和整理能够反映成本发生情况的数据。最后进行成本反馈控制,按照各成本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业绩定期编制业绩报告和学校的财务决算报告,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控制数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考核各成本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存在问题的各有关责任成本中心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问题改进,并按要求进行营运管理活动。

4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模式的构想

4.1 划分费用要素,确定教育成本支出范围

构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首先要明确费用要素以及教育成本支出范围。根据教育成本的含义,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支出范畴的应该包括在教育过程中,与培养学生相关的一系列直接或间接费用的总和,但与教学项目无关的科学研究或社会活动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根据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若干费用要素,具体包括工资福利、商品服务(办公运行保障)、离退及家庭补助(含学生)、其他资本支出(修缮、设备购置、债务还本付息等)。高校的后勤支出中,餐饮、物业等实行社会化的后勤部门,其成本可通过收费补偿,目前已经形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核算管理体系,所以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对于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对学生或教育教学相关活动提供服务的支出,如校园绿化等,应计入教育成本。

4.2 识别作业,划分作业中心

高校培养具有某种能力或专长的学生即生产教育产品的过程,可分为两类活动: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与培养学生直接相关的招生、入学教育、教学、毕业设计、毕业派遣等活动;辅助活动是用于辅助基本活动顺利进行的活动,比如提供高校的基础设施、人员管理、教学项目研究、教育教学设备等活动。通过这些辅助活动,将高校各个不同的职能部分联系起来,与基本活动一同支持高校教育生产的整个价值链条。与之相对应,高校的生产作业也被分为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两部分,基本作业是与培养学生、生产教育产品直接相关的作业,辅助作业视为基本作业服务的作业。

4.3 分析资源动因,归集作业成本

资源动因是指各种资源被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资源的消耗是按照具体的资源动因分配给不同作业的。教育成本核算中的资源动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终极资源动因,即可以将此种资源消耗直接计入某一终级成本项目的资源动因,也就是指一些直接费用,不用经过作业的归集和分配,直接可以计入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例如各项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费用支出;第二类是专项资源动因,即属于作业中心直接费用并且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中心的资源动因,比如各院系用于支付的各专职学工人员的工资,可以直接计入各院系日常管理费用开支,直接计入该辅助作业中心,然后再进行二次分配;第三类是间接资源动因,即必须经过先分解然后才能计入各作业中心的资源动因,如各作业中心耗用的水电费,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先通过仪表计量总量后,再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资源动因的数据一般来源于各个部门,所以为保证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各部门要全力支持,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4.4 分析作业动因,计算不同教育产品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第12篇

一、高校开展办学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1.高校办学成本的核算对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高校产业正从公益化逐步过度到社会化、产业化,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是高校的最主要产品,在校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积累等一系列活动,对社会做出贡献来实现其价值,积累这种内在价值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社会资源。高校需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争取以最少、最合理的教育资源耗费,培养出更多、更杰出的人才。

2.高校办学成本的核算是教育体制改革考核高校管理的重要指标

高校已逐渐从政府举办向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转变,具有独立法人实体,在办学模式、招生与就业、引进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已逐步与市场接轨,办学风险也相应产生。由于传统的“报账式”核算已不能满足各方对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高校办学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

3.高校办学成本的核算是优化高校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经费不足、资源浪费的问题。大部分高校仅注重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忽视怎样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没有意识到分析办学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如一些院校管理人员数量过多、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重复购置、实验设备利用率低等。只有客观、准确的对办学成本数据进行核算,高校才能准确、科学的计算出培养学生的财务成本,进而对办学成本进行控制。

4.高校办学成本的核算面临的瓶颈问题需要一个全面、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

当前,高校成本核算的对象和周期不统一、运行成本概念模糊,不便于进行实际操作;高校内部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对资金使用效益、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管理监督不够,出现混乱;教育投入和资源分配还存在矛盾,体现出高等教育有失公平;另外,一些高校仍在使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办学成本的核算体系

1.明确高校办学成本会计核算前提

高校会计与企业会计不同,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之前需要重新确认会计主体和会计分期。整个学校应该作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应采用学生培养周期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高校会计期间应确定为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另外,高校应强调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综合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以及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等。

2.确定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的内容框架

(1)人员性成本。人员性成本主要是教学、教研一线人员的工资和各职能管理部门人员工资,还包括离退休人员工资(非社保)。教学、教研人员工资可以分为基础工资、课时津贴、实验经费、实习指导经费等;职能管理部门人员工资可以分为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工资、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和后勤保障人员工资、离退休人员工资等。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属于高校经常性成本中的人员性成本。

(2)日常运行成本。为了保障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必须的日常运行经费来协调、保障和指引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合理、充分、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最优化完成各项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运行经费包含教学业务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管理经费、后勤保障经费等与教学、科研、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公用支出”属于高校经常性支出中日常运行成本。

(3)资本成本。作为办学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基本建设经费主要是指为了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学校通过征地形成的无形资产,构建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图书馆、学生食堂等基本建设,购买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和辅助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这些都是高等教育中货币性资金的物质体现。为了保障教学活动等可以正常有序运行,高校需要发生的维修(护)费用也属于基本建设经费。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其他资本性支出”应该归属于资本成本范畴。

(4)可持续发展经费。高校最重要的职能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各类高层次、有用的人才,此外高校也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校企结合模式的进一步推进,高校科研工作与本身的教学活动、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可持续发展经费包含高校承办科研项目所需经费、教师队伍的培训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费用等。

3.设置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

财政部2013年颁布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置了“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其他支出”、“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会计科目,用于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费用支出,这充分考虑到高校支出结构呈现多样化的实际,会计科目的设置结构便于进行成本分析,为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管理和政府拨款提供了充分的决策依据。依据“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还设置了“累计折旧”和“待摊费用”科目,来核算支付期与归属期不一致的支出项目,增强了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教育事业支出”科目,核算高校办学过程中各类教学活动及教学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科研事业费用”科目,核算高校开展各项科研及辅助活动所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目,核算高校校级行政管理部门(不含各类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开展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科目,核算高校后勤部门为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上述科目下设“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三个明细科目,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离退休支出”科目,核算高校负担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津补贴等基本支出;“其他支出”科目,核算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等支出以外的所有支出。

“累计折旧”科目,核算高校固定资产计提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核算高校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办学成本的核算策略

作业成本法(ABC)是以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为费用归集分配路径的一种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特点是按成本动因归集费用,按作业用量分配费用;分配的标准多样化,核算与分析一体化。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核算适用于ABC的核算管理理念。

1.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流程

高校的运作有明显的周期性和稳定性。每届学生都从招生开始始,毕业分配结束,周而复始。虽然高校也属于多元化产品的批量生产,所需的硬件设施要求、技术水平、时间精力不尽相同,但是高校具有符合作业成本法核算特点的职能明显、相对稳定等多个作业。鉴于作业成本法对于间接成本的有效核算,而高校成本核算又具有直接费用少、间接费用多的特点,所以作业成本法的多动因分析使得高校成本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真实和客观,从源头上节约支出,提高经费的实用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高校办学水平。

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类似于企业生产对产品的纵向转移,而由相互平行的职能单位进行辅助工作。需加注意的是,如果教学活动或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提供服务,则需要按照重要性原则或交互分配原则对交叉发生的成本进行归类,防止成本重复计算以保障核算结果准确。

首先通过作业分析、归集作业成本,对耗费的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根据性质和用途等因素归集到资源库;再确定作业中心与成本动因,将资源库价值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中;最后计算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按照对象分配成本,将成本支出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去。综合考虑重要性和效益性原则,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别计入最终产出,形成最终产出成本,及办学成本。

2.以A校为例设计高校办学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1)明确A校办学成本要素。详细罗列办学成本支出项目。假定A校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50年,预计净残值为0。

(2)归集作业资源。假设A校专职教师1000人,其中助教及讲师为550人,教授(含副教授)350人,正高级以上100人,则约当专职教师人数为550+350×2+100×3=1550人。同理再计算出学生、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的约当数。分别归集专属与非专属作业资源费用,分配各实际消耗资源(如图书资料费等)和仪表测量资源(如水电汽费),最后将这些资源分配到作业成本库。

(3)测算最终办学成本。根据作业动因分配率,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系统中直接分配作业,按照数据分析,编制A校办学成本核算报告,分别为学院层面办学成本汇总表(见表1)和学校层面办学成本核算表(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