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访谈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话已不仅仅是通讯的工具,更已成为市场营销、商务拓展的重要工具。这篇文章将告诉你如何在电话访谈中有效引导客户,获得你想要的信息,实现销售的小技巧。
1.首先,你必须明确此次电话访谈的目的,要知道你想通过此次电话访谈得到什么。
2.在拨打电话之前,应该对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进行设计,可以准备一张问题列表,并对可能得到的答案有所准备。
3.可以给一个公司或组织的多个部门打电话,这不仅可以帮你找到正确的访谈对象,还可以帮助你了解该公司的组织运行模式(例如项目的决策过程、采购流程等)。如果你需要给许多类似企业打相同的电话,这些信息就会大有帮助。人力资源部、总裁办、采购部、投资部等都是可以进行首次接触的部门。
4.选择一家公司的较高行政部门(例如总裁办)开始进行电话访谈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为公司总裁或总裁秘书通常会清楚的知道公司中哪个部门或谁负责这些工作。考虑到他们的工作很忙,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是一个好的选择,例如:“请问贵公司由谁负责……工作?”
5.如果你从一个较高职位(例如从总裁办)获得一个较低职位的联系信息,在开始访谈时,你应该说出较高职位人的姓名或职位,以提高访谈的可信度和重要性。例如:“贵公司王总让我打电话给您,了解一下……”。
6.在进行完你个人和公司的简短介绍后,应首先征询受访者的许可,然后再进入电话访谈的正式内容。
7.如果受访者此时很忙,尽可能与受访者约定下次访谈的时间。约定时应采用选择性的问题,如使用“您看我们的下次访谈定在明天上午还是下午呢?”,“是下午二点还是下午三点呢?”。
8.电话访谈进行中要注意倾听电话中的背景音,例如:有电话铃声、门铃、有人讲话等,此时应询问受访者是否需要离开处理,这表明你对受访者的尊重。
9.提高你提问和听话的能力。通过提问去引导你们的电话访谈,在听取受访人回答时正确理解客户的意图,包括话外音。
10.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有信心和恒心,坚持下去,你一定能够找到那个向你提供信息或者购买产品的人。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交流方式,蕴藏着不可小觑的力量,以其信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扩张力度强等特点,日渐嵌入中文上网人群的生活。广播与微博的对接,不仅能打破广播的频率覆盖和地域限制,也能集纳更广泛的信息源,拓宽受众发表意见的空间。
一、从微博海量信息中筛选国际热点,提升传播效果
微博让“每日新闻”变成了“每秒”新闻,给广播节目提供了大量新闻线索,参考微博的转发量及关注度,广播节目能从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林书豪爆发”就是其中一例,华裔球员林书豪在NBA几场比赛中连续发挥出色,在篮球场内外掀起了一股“林风暴”,他的微博粉丝数量在一周时间里从40余万一跃飙升到百万。林的影响力迅速蔓延到体坛以外的国际社会,成为微博热帖津津乐道的话题。北京新闻广播国际新闻访谈节目《世界纵览》及时捕捉这一热点,先于其他传统媒体播出相关节目,注重时效性抢占报道先机。微博平台拓宽了广播节目信息来源,尤其是国际新闻节目信源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微博能辅助广播节目找到“人情味”落点。如“访美”话题,在这次中美高层互访报道中,《世界纵览》借鉴经过核实的微博信息,与听众分享美国民众、各领域华人对访问的期待及访问的生动细节,让国际政治新闻带上人情味,会拉近新闻和受众的距离,也让大国关系能在小处得以彰显,所谓“用显微镜观察新闻事件,而非望远镜”。
二、微博、广播即时互动,化单向传播为多向沟通
与听众互动是做好广播节目的基本要素之一,报纸、杂志等其他传统媒体虽然在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优势,但对受众评论的反馈具有滞后性。而由于广播线性传播的灵活性,即时互动可以在广播直播节目中大展拳脚。关于“伊朗核问题”,听众对此既关注又有疑惑,在西方媒体掌握话语主动权的背景下,如何用中国人的眼看世界,做出相对客观的价值判断尤为重要。《世界纵览》邀请多次到访伊朗的中东问题学者参与节目讨论,讲述一个零距离的伊朗社会,节目在微博上提前预告,并把潜在听众的观点和问题带到直播间。微博提供的互动平台能够弥补以往广播节目中采取的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等手段的不足,听众可以通过提问(@某人)、关注转帖、直接评论等方式,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参与讨论,主持人也可以在节目时间以外,对听众提出的观点进行回应、交流,扩展了互动交流范围,听众的问题得到回应、获得关注,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自然提高。通过节目预告信息、微博头像使用的节目标识和名称区域中的栏目简介,广播节目的品牌形象在微博空间中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三、广播人在“微”时代做好把关人,回归理性
《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夫•列维特说“:在微博中,有价值的信息占到的比例是4%左右。”海量的低价值信息淹没了有价值的信息,加上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最终可能导致公众陷入信息泛滥之中。微博语言往往呈现出碎片化、情绪化特点,因此,避免在国际新闻访谈节目中出现主观、片面的定论是广播人的责任。尤其在涉及大国政治、经济、外交关系,中国公民海外权益保障等敏感话题上,主持人在节目中要做到新闻事实客观交代,深挖背景资料,引导节目嘉宾做“点到即止”的评论。广播人在善用微博民意的同时也要疏通民意,广播国际新闻访谈作为中国大外交的一部分,应体现中国外交原则,切忌“标题党”或滥用民族情绪,坚持传统媒体的理性、建设性。
大众传播越来越向窄播化、分众化和细化方向发展,广播节目借助微博平台,拓宽信源、强化互动,既利用了微博的传播优势,也超越了微博的传播局限,在最富魅力的声音传播中,维护、巩固与听众的“约会”关系,呈现真实、生动的谈话现场。
下面是我进行模拟访谈训练的步骤。
一、确定访谈话题
访谈前,教师要作好一定的调查:学生们目前最关心的是什么?最感到困惑的是什么?教师心中有数后再和学生们进行商量讨论,确定中心话题。这样选出的话题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也是学生们最有话说,最想说话的话题。确定好中心话题后,从学生兴奋的眼神中便能想象到访谈之时火热的场面。
二、安排访谈事宜
学生想说但不一定会说、能说,不一定说得好。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师要做好这么几项工作:
1.编定访谈计划,并纳入教学计划中。教师要确定一学期的访谈次数、具体时间、话题大致的方向、访谈的要求及预期目标等,决不能随心所欲、仓促进行。一般来说,一学期两次,期中、期末各一次;访谈话题由浅入深;访谈训练目标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确定访谈人页,优化访与被访人的比例。访谈人员可以采用同学推荐、学生自荐与教师指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这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两名记者一名被访问者这样的比例比较合适,比例失调会影响对话的效果。
3.重视口语训练,上好听说训练课。访谈是口语交际较高层次的训练。访谈要求学生会听会说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材上都有听说训练的内容,这是训练学生心理素质、语言基本功的好材料。
学生要做好以下的准备:人员确定后,“记者”要编写采访提纲,设计出一些具体问题,先谈什么,后谈什么,要分次序进行,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问题难以展开、深入,也令“被访者”应接不暇;“被访者”也要设想对方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并作好应答准备。
三、把握访谈气氛
访谈过程中“记者”“被访者”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这时教师要积极鼓励访谈者,稳定他们的情绪,必要时指出思考的线索,及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使交谈能深入下去。访谈中出现偏题时,教师要及时提醒,使访谈向既定方向前进。
在访谈时教师还应处理好少数人访谈多数人闲听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以下工作:1.笔录访谈内容,整理后,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完整。2.写出本次访谈最糟糕或最精彩的一段对话。这样一来整个访谈过程谁都有事做,谁都在思考。
四、讲评访谈得失
1 说前准备:三思而后说
有一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当电影大师汇聚戛纳, 出席祝寿短片《每人一部电影》新闻会时,不料发生意外。曾在2002年凭借《钢琴家》获金棕榈大奖的波兰73岁的名导罗曼·波兰斯基因不满记者无聊提问, 当众发飙,摔下话筒,拂袖而去。是大师没素养吗? 非也!人家的主题是《每人一部电影》,可是,不少记者的提问却纠缠于数字时代的影院如何发展, 一开始波兰斯基还有耐心与记者辩驳几句, 可是一些记者还是翻来覆去,无关痛痒的提问,最后导致波兰斯基当众恼怒。
之前,北京市大兴人民法院对郭德纲诽谤案作出判决后,有记者采访郭德纲:“您坐在被告席上的感觉怎么样啊?”郭德纲不假思索地回了一句:“要不您上来坐会儿, 感受感受?”之后, 郭德纲也连珠炮般抛出了一大串问题:“你是哪个媒体的啊? 干了几年啦? 开车过来的,还是坐车来的?”古人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学,就不会有追求;不思,又岂能指望提问到位? 所以要三思而后说。
2 说时技巧:贴切恰当
在平时的观看《杨澜访谈录》就发现了杨澜很多的提问都有着很多独到之处。《杨澜工作室》自创立以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成为名牌的人物访谈节目。它以世界各国知名人士为主要访谈对象,通过访谈让观众去感受那些平常可望而不可及的名人,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等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这样的人物访谈节目,对主持人的提问和采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讲究提问的技巧和方式。
在《杨澜工作室》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大段人物业绩的介绍,而更多的是嘉宾心路历程的展现和个性的张扬。他们也经历过人生的辛酸与挫折、喜与悲,所不同的是他们所抱的态度和作出的选择不一样。因此,深入挖掘反映人物特性的以及有价值的侧面,让观众认识到是“这一个”,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好提问,问题的切入点要具体贴切,有针对性,能触动对方的心灵。落脚点限定方向,抓住关键,能引发采访对象的深入思索和肺腑之言。
比如:杨澜在在采访著名画家陈逸飞时,谈到事业、人生态度时,她问:“很多画家,特别是中国文人,都有一种传统的想法,就是认为应该只从事一个专业。他们可能会觉得陈逸飞这个人不务正业,还去拍电影。你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可以看出,杨澜没有直接地泛泛而问,而是另辟蹊径,从拍电影、做服装、办自己的模特公司等商业经营活动,超出了中国文人事业的范围,进而会影响事业这一传统观点切入,来谈对事业的看法,由此引发了陈逸飞充满智慧与个性的思考。他回答说:“我心里也想,每个人究竟应该怎么个活法为能够多卖掉一些画,使自己的名气更大一些还是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说实在的,还是后面的问题想得多一些。”从中真切感受到了陈逸飞的工作准则,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及他乐于尝试、乐于创造的心态,给人们一些启迪。
3 说出真情:以情动人
技巧再高明,思考的在周密,一讲话就是违心之言,一次两次还能赢得人缘,但是要想在路遥知马力后的人际交往中赢得人心就不是技巧能解决的了。“言为心声”,心静则言明,心浊则言浊。不管如何巧饰,一个人的言语总要反映其内心的思想感情。所以真情才是硬道理。
虚假的情感是难以打动人心的。以情动人,情必须是真情, 唯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才能使人产生心灵的震颤。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同志有这样一段回忆的语言:1962年, 我要离开去天津工作了,我站在床前, 他用一只手拉住我的手,另一只手在我手背上轻抚, 就这么无言地守着, 谁也不说话。我先哭了,我一哭,立刻也落泪了。我抽泣着说:“当初我不愿来,你借我来, 现在我不愿走,你又撵我走。你这不是难为我吗?”流着泪叹息:“我也舍不得你走啊。我和我的孩子, 一年见不上几次面, 只有我们是朝夕相处, 你们比我的孩子还可亲。可是,我得为你们的前途着想,我不能误你的前途。”“我不嫌低,我不要离开你。”我哭出了声。用手一拉,把我一下子揽入怀中,抱紧我放声大哭:“银桥,我死以后,你每年到我坟前来看看。”他不停地用手拍着我的后背,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上面这段对话,许多人读后非常受感动。甚至热泪盈眶。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对话,表露了真实诚挚的情感,展现了伟人和普通人的真情美。
参考文献:
[1]斯托克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J].上海辞书出版社.
[2]徐海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J].外语研究.
[3]杨澜.我问故我在:杨澜访谈录[J].
关键词:生涯;规划;生涯人物访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各高校逐步更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思路,以“劳动力市场”为靶向,引导广大学生增进对自我及职业世界的了解,进而帮助他们进行正确而合理的职业选择。在职业信息的探索方面,也由传统的静态资料获取途径向动态资料获取途径转变。“生涯人物访谈”可帮助学生获取更加全面、生动、直观的职场信息,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实践性,实现“人职匹配”。
一、生涯人物访谈的内涵
舒伯(Super)是生涯发展论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者。他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历程,统合了人一生中各种职业与生活的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生涯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退休者、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等。[1]基于此,生涯人物访谈即对目标职业中的从业者,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其自我发展形态。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生涯人物访谈的概念为: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从业者)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2]
二、生涯人物访谈的意义
(一)丰富职业信息,增强职业认知
通过与生涯人物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在校大学生可从访谈对象的现实说法和切身经验中获得大量的宝贵信息,这些信息更加具体、真实,能够帮助大学生丰富对目标职业的了解,帮助他们获取最新的职业信息。也可以通过访谈,帮助大学生验证已有信息的准确性,帮助他们调整自身对于职业原有的认知。
(二)发展职业关系,培养社交能力
“访谈”能够引导学生接触目标职业中的人,进行原始的人际关系开发、建立职业人际关系网,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招聘信息和录用机会。同时,通过与这些社会经验丰富、从业资格深厚的人接触,能够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交及应变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深化自我认知,完善求职准备
深入、全面、准确地开展自我认知,在此基础上慎重确定目标职业,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涯人物访谈会提升访谈的指导价值,同时生涯人物的访谈又促进自我认知的深化。通过人物访谈过程,可以使学生重新了解自己,促使大学生对照职场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四)操作性强,激发学生兴趣
广大学生即是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的教育客体,又是生涯人物访谈的实施者。这一教学方式增强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操作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信息多元化,利于教学资源共享
学生们会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呈现出个体差异,在目标职业的选择中呈多样化趋势,因此会在访谈中获取多种多样的职业信息。这些可以更丰富地充实教学案例,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六)对接职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生涯人物访谈使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使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展开,不断调整育人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培养有用且好用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
三、生涯人物访谈的操作流程及指导要点
(一)引导教育对象开展自我探索
在进行访谈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自我探索。可借助一定的测评工具(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试、决策风格测试等)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做全面了解,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目标职业。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广大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在引入测评工具时,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测评工具的类型,熟练掌握使用方法,了解测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对于测评结果给予合理解释。
(二)协助教育对象做好访谈准备
(1)确定访谈对象。在确定目标职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确定访谈对象。帮助学生从家庭的社会关系优势、专业实习实践优势、历年毕业学生从业优势等方面入手,选择能够联系到并接受访谈的对象,尽量选取行业中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人物。
(2)收集相关信息。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前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生涯人物的相关信息,如:所在企业、所在职位、所获奖励、发表的文章、重要讲话等。广大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报刊、媒体、网络等方式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访谈的实施提供帮助。
(3)精炼访谈提纲。要根据约定的访谈时间,合理设计访谈提纲,可从工作内容、任职资格、所需技能、发展前景、从业经验等方面开展。在问题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根据对问题的关心程度进行排序,有重点的推进访谈。另一方面,注重问题的精炼,一般控制在10个以内,不宜过多,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4)联络访谈对象。在实施访谈计划之前,积极联络访谈对象,确认访谈具体的日期、访谈时长及具体的访谈方式。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书信或者电话的方式,与访谈对象进行初步的接触,进行必要的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意图,并表达感谢,为进一步实施访谈计划奠定基础。这个环节易被忽视,但往往极其重要,这个环节的有效开展可以使学生争取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提高访谈质量提高访谈效率加分。
(三)督导教育对象实施访谈计划
(1)掌握访谈技巧。做好生涯人物访谈,不能仅局限于访谈的内容,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访谈技巧。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使学生在与访谈对象见面的第一刻起,就被访谈对象接纳,从而为打开良好的访谈局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访谈的形式,切实指导学生掌握人物访谈的技巧:找准访谈的切入点,从访谈对象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开始;在问题的设计方面,要尽量具体,不要过于开放,尽量口语化、通俗、易懂;学会适时调整访谈内容;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打破僵局、层层推进等。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应对访谈中出现的突况,如:访谈对象突然表现出对某一问题的异常敏感使访谈受阻,访谈过程中有突况访谈无法继续等。通过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巧妙处理,可以保证访谈的正常实施,也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为访谈对象留下良好印象。
(2)紧扣访谈提纲。因在实施访谈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充分的准备,所以拟定的访谈提纲往往比较全面、系统。要使学生将访谈提纲熟记于心,在实施访谈的过程中,既能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调整,又能始终围绕提纲层层深入,利用有限的时间尽量多的搜集有用信息。可以在访谈的最后,请求访谈对象推荐一位或几位可接受访谈的对象,以此来丰富和充实访谈的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职场信息。
(3)适度跟进。访谈结束后,教师不要疏漏一个环节,即指导学生给予适度的跟进。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向访谈对象表示感谢,感谢对方能在紧张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接受访谈,并给予中肯的意见。此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这些访谈对象中,有的是从业多年的资深人士,有的本身就是行业或企业的领军人物,在学生今后的应聘中,可能就是决定人员去留的主考官,能给他们留下良好的深刻的印象,也会对学生今后的求职有一定的帮助。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与访谈对象建立长期联系,但也要注意把握尺度,避免引起对方反感。
(四)指导教育对象梳理获取信息
(1)归类呈现。访谈结束后,要注重信息的归类呈现,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基础上,可以将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分类。学生在归类整理信息的同时,会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生涯的理解,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内化。教师也可按照教学的需要,将访谈信息按照职业分类进行整理,以便在日后指导学生了解职场信息时,能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案例。这些信息更加前沿、具体、形象、生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和课堂所不能提供的,因此,做好访谈后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2)总结分享。指导学生总结自身在访谈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对职业的了解、在访谈中遇到的问题及取得的收获,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可以汇报演讲、座谈、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这种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在信息共享的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投身教学的主体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教学成果得到巩固强化。
综上,生涯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有效实施,将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就业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使生涯人物访谈成为在校大学生认知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效用。
参考文献:
[1]Super, D .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Frame for
Research[M].New York, Columbia Uniersity,1957.
[2]Super, D. E.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M] .New York, Harper,1957.
[3]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6.
[4]张凤,赵敏.大学生就业与发展实务[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10.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刊登了刘和程等3位老师的访谈录《诗歌岂能除外》。访谈围绕“无奈的”“尴尬的诗歌”和“探索与希望”三个方面进行,对新诗的教学和测试提出了一些中肯的看法后。三位访谈老师都认为,“我们相信,随着课改和中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限制,终将会成为历史”。然而,笔者认为:中考作文,应该拒诗歌于门外。
一、从背景上看,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惟唐朝进士科重诗赋外,其余历朝历代的科考基本上是排除诗歌的,尤其是明清时期,“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说汉唐”,即是此意。因为科举考试选拔的是官吏,是能管理国家的人才,而不是诗人文学家,所以考的当然是“策论”之类,唯有到殿试时,有些皇帝因附庸风雅,才试考诗歌。诗人写诗可以,但管理国家就难说了,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个例证。当然了,诗歌与文学一样,对穷人来说是奢侈品,与国家大计也不沾边的。所以,科举考试时,诗歌除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考不考诗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二、从教育初衷看,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培养的是通才,并非专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培养诗人小说家),虽然包括文学素养,但主要是提高阅读能力及文字运用的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包括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当然在其次。因此,中考语文试卷分为两大部分,一为阅读,一为写作。而写作也只是对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况且,诗歌的用词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诗行可长可短,是很难考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中考不考诗歌,是由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决定的。
三、从学情看,“访谈录”认为“从实际情况看,写诗的学生极少”。笔者长期在初三教学一线,别说诗歌了,有些学生连记叙文还写不好。中考阅卷中,有多少记叙文能有真情实感,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呢?有多少学生积累了记叙文写作的技巧并能运用自如呢?笔者每次面对新一届初三学生,作文课上,都会真诚地问:经过多年的积累,你学到了作文中的哪些写作技巧?能说出3点以上的学生寥寥无几,能举例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何谈诗歌呢?“访谈录”也认为“以安庆市城区2013年为例,仅有2至3人,且所写诗歌质量不高”。笔者认为:这两三名学生对诗歌的章法应该知之甚少,写诗歌应该是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之举!绝大多数初中生不适合在中考时写诗,尤其是在作文中写诗!
四、从诗歌本身看,现代诗歌自由、题材多变,流派众多。不得不承认,很多现代诗歌大多数读者是读不懂的,可能语文老师也是读得“一头雾水”,只能疑惑他们的诗歌到底是不是诗。有些人写诗就像说胡话,有的故作高深像和人在打哑谜……如果我们的初中生在中考中也这样写诗,能行吗?从诗歌本身看,学生在中考中不适宜写诗!
五、从评价层面看,对于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的评分标准在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已比较完备,阅卷老师容易把握;而诗歌的评价标准则相对复杂。诗歌的评判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这无关阅卷老师的水平,而是由诗歌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在紧张的阅卷中很难操作,容易造成评分尺度的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到考试的公平公正。所以,中考语文试卷应该设置“诗歌除外”的要求!
最后,从“诗歌不除外”的地区中考作文命题看,中考时写诗歌是有附加条件的,如必须有多少字,多少行等等,这就增加了诗歌写作的难度,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形同戴着镣铐跳舞。因此,中考作文写诗的考生何其少,写出漂亮诗歌的更是少之又少。偏激一点,“诗歌不除外”,仅仅是一种姿态,一种作秀而已。何况其他的文体都是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提高分数的,诗歌是讲灵性的,并不能通过训练就可以提高的,有哪位老师敢去啃这块硬骨头呢?
作文占语文中考的半壁江山,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写好常见的文体,注重平时,细心观察,掌握技巧,巧妙应对!中考作文确实应该“诗歌除外”!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孔桥初级中学)
[关键词汉江源 叙事技巧 结构方式 拍摄技巧
引言
众所周知,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1983年底播出的《话说长江》曾轰动国内外,收视率达百分之四十,播出后引起全国长江热。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再次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再次引起强烈反响,两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早在2000多年前,《诗经》中就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的诗句。但截至目前,不但找不出一部纪录汉江的短片,就连汉江的源头还存在争议,作为她的子民,把她神秘的源头展现给观众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我们在寻找汉源的短片创作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探索的艰辛与乐趣。
1,汉江简介
汉江通称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过去曾以“江淮河汉”并称为我国四大名川。汉江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玉带河,流经勉县叫沔水,至褒城纳入褒水后,始称汉江。在陕西流经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经旬阳后进入湖北省,最后在武汉市汇入长江。丹江口以上925公里为上游,丹江口大坝以下到钟祥270公里为中游,钟祥到武汉382公里为下游。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两项数据都居长江支流之冠。汉江作为陕南山地最大的水系,北岸支流众多,较大者有褒河、酉水河、月河、旬河等,均发源于秦岭南坡,源远流长,峡谷深邃。汉江南岸较大支流有玉带河、濂水河、牧马河、任河、坝河等,都发源于大巴山北坡。
2,目前关于汉江寻源创作的现状
根据我们搜集和掌握的资料,关于汉江源头的调查及描写主要还停留在文字层面,另外在网络上也有一些相关的照片。虽然近些年也有对汉江进行拍摄的,但都是一些不够完整的视频片段,这些大部分是业余的影视爱好者自发拍摄的。比如,民间一直流传汉江发源于石牛洞,就有摄影爱好者拍摄了一些关于石牛洞的照片。近年又有汉江发源于阳平关东说法,又有影视爱好者在旅游的同时拍摄的一些视频片段。关于较为完整的寻访汉源的资料也是有的,并且还有专家对汉源的论断,但是,这也只是文字层面上的,没有真实的直观画面提供给观众。见于此,我们对汉江源头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创作了关于汉江源头对短片。
3,汉江寻源短片的创作思路
3,1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的确定
要拍摄汉江源头,首先要确定短片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3,1,1叙事方式的确立
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纪录式。各种叙事方式都有它的优缺点。要拍摄一部好的短片,就需要我们根据它的目的,意义等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叙事方式。画面加解说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在80年代绝大多数纪录片都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最具代表性的短片就是《话说长江》,在实际创作中,它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水平的提高,画面加解说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应运而生。2006年推出的《再说长江》这部短片,它与80年代的《话说长江》题材类似,但其采用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由于有了访谈的介入,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短片的主观介入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有了采访的介入,展现了现在,过去和将来的时空,从而扩展整个短片的表现力。当然,解说和访谈的交替出现。无形中给短片带来一种节奏因素,因而更加适合观众的收视需要。从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它反对使用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在正式拍摄时,尽量隐蔽创作者,不让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进入画面。在编辑时,往往运用一个故事来结构和叙述,并大量使用同期声,较少依赖解说。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的选题一般从小处入手,注重的是个性化的事件和人物。讲究叙事情节化,创作者往往把节目好看当作创作的第一要素,结果短片就有了吸引人的因素,好看、耐看。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寻找汉源只是一个20分钟左右的短片,并且要展现一个完整的寻找汉源的过程,假如采用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可能一个访谈就会用去几分钟时间,而如果用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我们可以现场采访录入主要的内容,再用解说概括另外的内容,这不仅使得叙事完整,而且也可让观众感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这部短片主要是纪录寻找汉江源头的过程以及汉江源头原生态环境的真实拍摄。因此我们采用访谈加解说式。
3,1,2结构方式的确立
叙事就是对事件系列进行排列。以说明一个事实或表达一个观点:而结构则是将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在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进行,所以,确立结构,也就是确立展开和完成叙事的方式。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这就象化学元素中碳原子的排列,其中的一种排列方式构成石墨,如果改变排列方式,就又会变成光彩夺目的金刚石。不过,纪录片创作中的这种“化学变化”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结构方式的变化只会引起所谓的“物理变化”,即叙事效果的优劣之分。优秀纪录片的结构严谨、统一而又自然;低劣的纪录片结构雕刻痕迹很重,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松弛、甚至混乱。结构能力的高低是区别纪录片水平高低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即使面对相同的素材,结构能力不同的编导也会创作出质量迥异的节目。纪录片的结果方式多种多样,《话说长江》的全片的结构是以长江流经地域的空间变换为线索,展示长江的雄姿和两岸的风貌;《望长城》不是 以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长城和沿途的风光和文化,而是采用了纪实手法,从摄制组和主持人焦建成和黄宗英为代表的个体的眼睛来看待途经的一切《再说长江》从整个短片来说它的结构依然是线形,就连每一个小部分,如《发现古镇》的时间,空间上都围绕它的小线索――古镇而组织材料。线形结构可以使复杂的叙得条理清晰、紊而不乱。线形结构是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对汉江寻源的拍摄,我们中心线索就是寻找汉源道过程,采用的叙事方式是访谈加解说的线性结构。采访作为结构因素,有两个层面的作用。第一、采访的同期声作为转场因素,起连接画面的作用。和解说词作为转场因素相比,采访作为转场因素难度很大,但是一旦成功,会使短片更为紧凑、简洁。第二、采访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我们在采访之初,就对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以保证能采访到所需要的内容。在后期编辑时,将采访分成若干段落,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让这些段落分布在短片的相应位置,从而把整个短片连接起来。这样,由于结构不是后期强加给短片的,整个短片就显得较为自然。
3,2选材的确定
既然是一部寻找汉源的纪录短片。就要把寻找的过程纪录下来,根据我们实地走访及有关资料的记述,汉水源头在宁强县境的发源地先后就有两种说法。古人流传下来的较早说法是汉水发源于大安镇白崖湾。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即新汉源发源于阳平关镇水池垭。这是一些专家依据河源惟远及河源应与主流流向一致的原则确立的汉源。在汉水的支流中,褒河的水流量及流域面积是最大最广的,并且沔水至褒城纳入褒水后,才称汉江。虽然至今还没人把它当汉源讨论,但是它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这部短片的拍摄地我们就确定为:水池垭一白崖湾一褒河。以这几个确定的拍摄地点为基本的空间转换,以寻找汉江源头的拍摄过程为叙事线索。
3,3拍摄方法与技巧的运用
镜头拍摄的好坏直接影响短片的质量,拍摄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可以使短片的组接更为流畅。推摄能形成视觉前移效果突出重点形象。拉摄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拉镜头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拉镜头常用作转场镜头。遥摄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顾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能够展示空间、扩大视野。移摄通过摄像机的移动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跟摄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它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待主体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要表现的画面内容以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结合每一种技巧的特点恰当的运用拍摄到的镜头。前面我们提到,寻找汉源这部短片,不但要纪录我们寻找汉源的整个过程,而且要表现汉水源头美丽的自然风光。因此,在拍摄手法上不但要遵循纪录片的拍摄方法,而且,要借鉴风景片的拍摄手法。有些的纪录片追求真实的风格,甚至有些家庭成员拍摄的乱晃镜头也被解释成一种真实的风格。我们不这么认为,真实的体现并不能靠拍摄的失误来诠释,我们认为只要拿起摄象机,你的工作就开始了,一定要作到认真地捕捉每一个镜头,不能漏掉任何一处细节,这样你的作品才能好看,才能与众不同。因为是纪录片,那么,移动拍摄,长镜头跟拍等纪录片特有的拍摄手法也是必要的,长镜头的拍摄可以表现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较为真实。
参与电视“面对面”交谈的双方既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也是社会中的成员,双方在平等前提下的主动参与实际就是指交谈双方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参与电视“面对面”的过程,这一点在前文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展开。
双方共同设置谈话议程体现出访谈参与者对话语权的共同掌控。电视访问者在访谈开始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对于问题的重要性和先后顺序做出了安排,并设想如何将人物的回答纳入到这一框架中,访问者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设置话题的主动权。但被访问者可以选择回答或不回答记者的问题,可以选择认真回答或一带而过,记者不能强迫对方回答某个问题,因此电视“面对面”只有在访谈双方的互动和配合中才能进行,人物同样掌握着谈话议程的主动权。
在叩问与回应中不断推进谈话则体现了交谈双方对话语深度的追求。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曾经引用英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话:“你提出一个问题,就像投出一块石子。你静静地坐在山头;石子滚远了,再接着投下去。”(1)约翰•布雷迪将采访的过程比作投石子,投出去一块石子就会产生某种影响,这类似于采访对象的“回应”,当石子滚远了,采访对象的“回应”也会消失,记者要接着投下去,布雷迪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记者的叩问要不断地激起采访对象的“回应”。
2002年“面对面”栏目制作样片《与神话较量的人》,其中有几个段落就是通过双方的“叩问”与“回应”不断推进访谈,让访谈变得更加精彩的过程。受篇幅限制,这里列举其中一个段落。
记者: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
刘姝威:你说呢?
记者:我问你。
刘姝威:我问你。你听了我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
记者:你是当事人。
刘姝威: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让公众来分析吧。
……
这段对话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从表面上看似乎双方互不相让,实际上双方是在“叩问”与“回应”的过程中将谈话推向深入。
当记者向刘姝威求证“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刘姝威反问记者“你说呢?”,她向记者做出正面“回应”的同时,反过来也在“叩问”记者,而记者此时不论是保持沉默,还是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回应”,但积极的“回应”才能转化为“叩问”,并激起采访对象进一步地“回应”,因此记者的“回应”是“我问你”,这个“回应”相当于一个反向的“叩问”,但刘姝威十分巧妙地“回应”:“我问你。你听了我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再一次将问题抛给了记者,记者仍然以“叩问”的方式“回应”:“你是当事人”。如果没有这句话,记者就输给了对手,采访就无法到达记者最后想要的落点,因为他没有扮演好一名“叩问者”的职业角色。
注释:
(1)[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关键词:访谈法;心理学研究;计算机访谈;行为访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55-02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的范式。定量研究一般指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对这些资料作定性的分析。[1]定量研究收集数据资料的主要方法有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结构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档案和纪实文献分析法、视听材料分析法等。由于如上区分,人们往往认为定量的方法不能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的方法不能用于定量研究。实际上,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可优势互补。定量研究的优势正是定性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的长处却是定量研究的短处。[2]就方法而言,定量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量研究。
访谈法作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访谈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专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本文就访谈法(定性与定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一、访谈法及其特点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3]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对某一事件、对象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性。访谈法即访谈者与被访者就某个问题进行“交谈”。在这个的过程中,“交谈”双方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双方的言行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访谈要在一个和谐的访谈氛围中进行,如果访谈的氛围比较紧张,则访谈的效果可想而知。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访谈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一些访谈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访谈法中的“交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活动,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瞎聊。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应作为访谈的主导者,以一般的“家常性”问题入手,适时切入主题,以此来收集研究资料。用访谈法收集的资料较为全面,除了言语信息外,还能收集到行为方面的信息,如眼神、手势、坐姿,等等。
二、访谈法的类型及注意的问题
访谈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主要论述按照访谈中结构的严谨性标准划分的种类:有结构访谈、无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对以上三者的区分可通过确定访谈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被访者回答方式的特点来进行。当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有结构的,则该访谈为有结构访谈;当访谈问题是无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无结构的,则该访谈为无结构访谈;当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无结构的,或者访谈问题是无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有结构的,则该访谈为半结构访谈。
有结构访谈是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设计好的问题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有结构访谈过程中所提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提问题的顺序、被访者回答的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这种访谈的结果数据有利于统计分析,但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的互动少,访谈者与被访者在在访谈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都不够。无结构访谈是根据一定的访谈目的,访谈双方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无结构访谈中,所提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提问题的顺序、被访者回答的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这种访谈的结果数据不利于统计分析,但有利于访谈双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同时对访谈者的要求也较高,访谈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访谈能力和技巧。半结构访谈则介于这两种有结构访谈与无结构访谈之间,要么是访谈问题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而回答方式没有统一规定,要么是回答的方式有统一的要求而访谈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访谈法的这些类型,可以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综合起来运用。第一、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访谈方式。上述有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就可以分别用于定量和定性研究中。有结构访谈的结果数据易于统计分析,适合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旨在理解心理现象,关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义,以揭示各种心理情境的内部动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视或舍弃了的人类经验中那些特性层面。[4]无结构访谈的结构信息不易数量化,重在描述当时当地的情境,因此无结构访谈适合于定性分析。第二、同一研究中常常综合使用上述的几种方式,这样有利于各种方式之间优势互补。如在访谈的开始和结尾使用无结构访谈,在中间部分运用有结构访谈。第二种方法用得较多,原因有二:一是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属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单一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较少;二是一次访谈中无结构访谈给被访者以轻松的感觉,所以,以无结构访谈开始能让被访者轻松进入有结构的访谈。
三、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前已述及,访谈法可以用于定量研究,也可以用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中主要使用有结构访谈,定性研究中主要使用无结构访谈。随着心理研究的发展,通过访谈法获得的信息都有被数量化的趋势。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为其它方法的运用寻求证据。本文主要从问卷和实验两种方法进行论述。之一是:为问卷的编制收集信息。为了提高问卷的质量,在问卷编制之前,要对研究对象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找到要测量的关键点,然后才形成问卷编制的双向细目表。这样依据双向细目表编制出来的问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质量也高。之二是:为实验研究的假设或推论收集信息。实验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假设或某一理论的推论,这一假设或推论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通过访谈后归纳出来的。另外,访谈法还能为既有的假设或推论收集一定的资料,这样更有利于实验研究。
第二、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依据。访谈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用得比较多,常用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咨询与治疗。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访谈和行为访谈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
一是计算机访谈。计算机访谈就是通过来访者与计算机进行对话、然后做出心理诊断的过程,其实现方式是通过储存在计算机中的一系列的问题和指导语而自动进行。计算机提出一个问题让来访者回答,然后计算机根据来访者回答的答案决定接下来该提的问题。计算机访谈的优点是高效、灵活和可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访谈大大节约了时间,并且允许大量的主题、甚至比人工访谈问的问题还要灵活。对于敏感性的问题如自杀、性方面的问题,运用计算机访谈得到的信息更加真实。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通过计算机访谈说出自己的敏感性问题。计算机为基础的访谈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对弱智儿童和成人的运用有限;二是精神病人中大范围寻找问题和症状也不足够灵活;三是对言语的处理必须是有结构的,对没有结构的信息处理存在困难。
二是行为访谈。行为访谈是一种临床访谈,它强调收集信息以制定行为矫正的计划。这要求客观的描述被访者的问题行为、之前的条件和强化的结果。[5]然后通过分析其经历来理解行为,包括社会学习历史与当前的环境以及行为的结果。最后制定出行为矫正的计划,用来将个体的不适宜的行为改变成更加适宜的行为。
总之,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量的研究,并且通过访谈法收集的数据,大多可以进行数量化,从而便于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报,2001,33(6).
[2]秦金亮,郭秀艳.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势[J].心理科学,2003,26(1).
[3]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摘要】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本文作者针对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差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通过对此行动研究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反思了此次行动研究的效果和不足,并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行动研究; 翻译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Abstract:Action research is a kind systematic retrospective probing activity.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iming at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a retrospection on the inadequate effect of the action research has been done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efforts has been pointed out.
Key words:action research; translation abilit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听、说、写、译的能力”。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翻译能力培养重要性的问题,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已著文指出 [1,2]。新四级考试题型的改革也增添了翻译题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对学完大学英语教材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翻译能力不容乐观。笔者所教班级的翻译能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一学期学生翻译的平均分只有6.019分(总分为15)。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终于从近年来非常受到重视的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教学模式中得到了启发。
一、教学行动研究的原理与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3]。它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McNiff (1988) 将这种教学行动研究分为五个具体的步骤:第一、发现教学中的一个问题;第二、设想一个解决的办法;第三、在教学中实施这个办法;第四、调查并收集数据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第五、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4]。其实行动研究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再一次兴起之后,开始应用于教学理论中。我们注意到尽管目前翻译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而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未见将行动研究运用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上的文献发表。
二、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过程
(一)发现问题并明确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翻译水平非常低,在学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之后的期末考试汉译英中(试题由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题库中抽调出来),学生的翻译题成绩平均分只有6.019分,及格率仅有16.7%,是所有题型中最差的一项。这种状况与新大纲提出的翻译能力相差甚远。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了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差的大致假设:1、学生在学习中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因而忽视翻译能力的培养;2、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3、教师上课偏重语法词汇的讲解,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4、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翻译练习;5、课外翻译练习太少。为了验证以上假设并查明学生翻译能力差的真正原因,笔者于第二学期开学初对所教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广东药学院药事管理2005和人力资源2005班的同学,共131人,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文中所有数据由SPSS13.0处理),学生翻译能力存在问题并非是认为翻译不重要,问卷显示89.5%的同学认为翻译比较重要,但我们发现关于在课堂上认为能掌握一定翻译技能的同学却只占49.9%,能进行课外翻译练习的同学也只占28.7%。由此可见,造成翻译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第二、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第三、学生翻译练习太少。
(二)对策及行动研究计划
基于以上翻译能力的问题,笔者采取了如下对策:
第一、加强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可对翻译却无从下手,主要是不了解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缺乏翻译技巧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传授。第二、进行适当的翻译练习。翻译是一种实践, 而技巧只有在课堂内外付诸实践,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大量的翻译练习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第三、推荐课外书目并进行课外翻译指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且目前大学英语并没有专门的翻译课程,因此必须让学生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翻译练习。
在制定对策之后,笔者依此制定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行动研究计划。计划中就翻译练习和翻译技巧的讲解方面,从实验学期的第二周开始,每次精读课上对语言点的讲解时,先出示汉语例句,再对其进行翻译。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翻译的练习,还可以适当地就出现的翻译问题进行相关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同时每周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翻译练习,要求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老师将抽改部分作业,并在下次课上就易犯的错误进行讲解,其他学生的作业则分配给各个小组进行批改和讨论。在第五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访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行动研究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从第四周开始Class Translation的活动,班上同学分成16组,除了批改和讨论翻译作业之外,每组同学分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资料,将其翻译成英文,或翻译成中文,并可画上插图,形式自由多样。期间老师将对各组进行指导。在第8周各组交换作品,并提出修改意见。第9周各组修改自己的作品。第10周各组上交自己的作品,学生和老师一起选出比较好的作品作为Class Translation的成果。从11周开始以同样的安排开始进行第二轮Class Translation活动。研究结束时,即第18周再次对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以搜集反馈,此次收回有效问卷共122份。
转贴于
三、行动研究后的反思
1. 学生学习效果
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翻译成绩明显提高(见表1),此次考试学生平均从先前的6.019分提到了9.373分,及格率也提到了67.9 %。考试试卷依旧是从题库抽出,改卷也仍然采取流水作业,且教师不改自己所教班级。表1翻译成绩比较 (略)
我们再从开学初和第18周对学生进行的同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也可以看出,此次行动研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注意到在12个问题中,差异有显著性的问题共有8个(见表2)。表2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略)
(1) 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方面
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缺乏翻译方法和技巧往往让学生对翻译无从下手,即使勉强译出,也是让人看不懂的怪怪的单词堆砌,因为“过于直译”和“死译”正是缺乏翻译方法和技巧所导致的[5]。由此可见方法和技巧的把握对提高翻译能力非常重要。从问卷调查中“认为在课堂上掌握了一定翻译技巧”的平均分由2.74增长到3.48中可看出,在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指导上,笔者在课堂上采取先出示汉语句子,再对其进行翻译,并以此渗透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的方法有一定的成效。而这种教学方法也与张美平在其论文中指出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减少讲解知识点的时间,腾出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 [6]的主张是相一致的。我们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学生喜欢这种讲解语言点的方式,在访谈中学生说:“这种方法很好,一方面可以帮助记住文章中语言点,以前印象就没那么深刻;另一方面又可以知道怎么做翻译。”,“以前我从来没有注意到中文和英文有这么大的差别。” 在关于是否喜欢“多点语言点传授”方面,第二次问卷学生明显意识到我们的精读课堂除了学习语言点之外,还应多一些技巧的训练。研究结束时的问卷调查显示(见表2),学生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使用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在翻译时逐渐学会开始考虑中英文语言的差异,开始进行词汇转性的思考及面对长句翻译也有了一定的对策。
但通过访谈学生,笔者发现尽管学生对翻译方法和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基础较差的学生认为这些技巧对他们作用不大,因为词汇量是他们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翻译确实是包含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综合能力,需要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由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够,即使掌握了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并不显著。
(2)翻译练习方面
翻译是一种实践,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将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付诸于实践,翻译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精读课堂上,先出示汉语再一起翻译成英语的做法让大部分同学得到了翻译练习的机会,但由于一起上课的学生过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无法督促所有的学生均能思考、练习。因此适当的课外翻译练习自然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做好课外练习,我们把全班分成16个小组,一方面可以一起批改和讨论其他组员的翻译错误;另外我们也在第四周开始了Class Translation的活动。
在实施计划时,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课外练习的检查和监督。由于活动都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投入很不均衡。很多小组的任务都是由个别或者几个学生单独完成。我们从问卷调查中也能看出,学生在课外的翻译练习很少。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有些同学认为“课堂上的例句难度太大,给予思考的时间也太少,只有一小部分基础好的同学能够翻译出来”。也有同学提出:“希望多举一些与实际、与我们专业更紧密相关的句子。”关于课外的Class Translation的活动,很多同学认为“时间不够”,“专业课太忙,选修课也多,加上还有学生社团活动等”。而且这又不是考试,不少同学都是随便对付一下。而对作业的批改和讨论,很多同学认为“讨论根本没法开展”,因为这么多人很难聚在一起,只能是各人分到作业独自帮看一下,也有很多同学根本就不知道错在哪儿。
当然由于每次课还是留下了课外练习,而且组织了课外翻译活动,学生在课外对翻译练习的投入还是有所增加。通过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关于“做课外练习”这一项选择“1从不”“2偶尔”的人明显从71.3%减少到29.6%。这说明课外练习的指导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教师自身收获
教学行动研究不仅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施计划时增加了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给我们带来自我的肯定。正如陈向明所说:“参与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教学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7]。通过此次行动研究,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要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通过访谈学生提出希望能多举“与专业相关的例句”,体现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应尽可能与其专业相结合的需求。这一做法在法国里昂第二大学的医学和环保专业等早已存在[8]。这就对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药学院的英语教师必须对医药英语有所涉及。
第二、进行教学行动研究时,活动应尽可能有趣多样。比如此次在课外练习这一方面活动就过于单一,导致一些对此活动无兴趣的同学便放弃了练习的机会。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对简单电影对话的翻译、或现场翻译学生发言等的活动。
第三、行动研究的手段要尽可能丰富。此次研究,笔者使用了问卷、教学日志、访谈、观察、分析试卷等多种手段。虽然在数据整理方面增加了工作难度,但大量信息的收集,使我们对学生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加强了对教学过程各个侧面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活动研究的计划设计要合理、实事求是。活动计划的设计是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计划方案必须为解决问题而置,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个体差异。
通过此次行动研究,可以说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且还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和交流。教师的这种能够不断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改正的教学态度也给学生留下了积极的影响。
基金项目:2006年广东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J] .中国翻译,2003,(1).
[2]文军. 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8).
[3]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
[4]McNiff, J.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 Macmillan Education, 1988. 6-7.
[5]扈明丽. 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从一次翻译比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进 [J]. 中国翻译, 2002, (6): 52-52.
[6]张美平. 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 (2): 32-35.
[关键词]直播节目;主持人;控制能力
在直播节目中,主持人是整个场面的掌控者。加强主持人的现场控制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主持人的控制力增强,最重要的一点来自于直播时的思维能力。其次,在直播中,主持人要全方位获取信息,掌控直播节奏,这是直播的基础。主持人还要建立直播意识,用直播的心理、直播的思维和直播的工作程序、方法、要求来进行锻炼。
追溯国内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虽不是最早的,但却是最有代表性的。1996年,央视新闻评论部推出《实话实说》一炮而红,随后各地迅速刮起谈话类节目“狂风”,并涌现出一大批类似崔永元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如今优秀的访谈类节目是层出不穷,大众也很爱看访谈类的节目。一方面与嘉宾之间有深入的交流,便于受众更加直观的了解人物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了解新闻事件,从而从侧面引导社会舆论,是一种精神的引领。
一、直播现场控制力的前期筹备
(一)创造来访嘉宾的核心地位
嘉宾是整个访谈节目的核心。做好一档好的人物类专访的基础便是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被访嘉宾,身份、地位、成就、家庭、个人情况等等,就像是一个好的销售就在于知道自己的客户最需要的是什么。尽可能多的搜集与其相关的资料,尽快地与嘉宾“熟悉”起来。目前最常见的搜集资料的手法不外乎是网络搜索,第一,要确认其真实性,第二,网络固然便捷,但也不能忽视书籍、报纸、杂志、影像资料等。广泛地找,广泛地看,这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值得的。信息的梳理过程,就是熟悉和理解的体验。通过访谈前的资料准备,带来一些好奇和疑问并做出了筛选和净化,最终沉淀为思考。
(二)拟定一个高质量的访谈提纲
在节目的准备过程中,采访提纲是不可或缺的。与嘉宾的交流不光光是两个人的互动,更应该是面向于受众的互动。所以提纲的拟定和把握要恰到好处。确定哪些是受众最为关注的,哪些是受众最想知道的,问题的尖锐程度,不一定全部迎合嘉宾,往往最吸引受众,最有价值的是隐藏于问题背后的内容。
(三)以直播的心态应对每一次演练
同样这也是直播前期的准备工作之一。主持人要提高其直播现场的控制能力,首先要积极建立直播意识。直播意识需要慢慢的积累,在平时的工作演练中,外出采访的实践中,还有配音中等等,都可以培养。暗示自己所处的环境就在直播间,用直播的心理、直播的思维和直播的工作程序、方法、要求来进行锻炼。例如在出镜报道中,出错的概率是最大的。出镜报道讲究快速,准确,既要阐明清楚新闻事件,又要组织精准的语言,非常锻炼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必须做到不出错,不懈怠,去掉依赖心理,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次的演练。
二、直播中的互动交流是现场控制力的体现
(一)感知受众内心,控制情感变化
在不同的情境中,主持人的语体语态肢体情感都是相应的变化的。在与嘉宾交谈中应该要多用陈述句,少用疑问句。主持人要善于以提问的方式来组织讨论或专访。不论是陈述还是提问,都要做到:一、话题集中、具体、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二、坚持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亲切感人的说理态度。
(二)巧妙化解直播突发事件,控制驾驭整个节目现场
每一位主持人除了拥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与丰富的情感之外,还应该具备现场应变能力。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特别是直播节目的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应当发挥他特有的才智,来沉着应对,化解主持过程中遭遇的“危机”,顺利完成主持任务。因此,在平时注重和提高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就至关重要。还记得央视主持人董卿在主持一台晚会时,曾经出过突发状况。当时天气恶劣,董卿左手拿着雨伞,右手拿着话筒 ,满面春风神采奕奕信步向台前走来,边走边说“兴化的父老乡亲们,你们好”!脚下一滑,话音和屁股几乎同时落地,全场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形弄懵了。只见董卿一脸疼痛不堪的神情,欲哭无泪,她紧闭着双眼,咬紧牙关在两名工作人员帮助下她慢慢站立起来,大家全神贯注地看着董卿,当她调整好情绪抬起头来时,那笑容立刻像花儿一样绽放,董卿很平静地说“这是我从事主持生涯15年来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我把跟头跌在了兴化,这一跤让我这辈子永远记住了兴化”。雪中不幸跌倒,笑容依旧妙语连珠。不但化解了尴尬,也让兴化人民记住了董卿。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像她这样淡定从容,这也和她多年的主持经验是分不开的。
(三)掌握直播节奏是一门学问
访谈类节目主持分一对一访谈和多人访谈两种。一对一访谈的情况下,主要是个人之间的人际传播,灵便自然,自由自在,有问有答。同时主持人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意嘉宾的神态、语气、表情,通过观察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谈话方式,找到契合点。达到双方互相理解,无阻碍地双向交流、沟通信息。
焦点小组访谈法源于精神病医生所用的群体疗法。目前的焦点小组一般由8-12人组成,在一名主持人的引导下对某一主题或观念进行深入讨论。焦点小组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和理解人们心中的想法及其原因。调研的关键是,使参与者对主题进行充分和详尽的讨论。调研的意义在于了解他们对一种产品、观念、想法或组织的看法,了解所调研的事物与他们的生活的契合程度,以及在感情上的融合程度。
焦点小组访谈法远不止是一问一答式的面谈。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就是“群体动力”和“群体访谈”之间的区别。群体动力所提供的互动作用是焦点小组访谈法成功的关键;正是因为互动作用才组织一个小组而不是进行个人面谈。使用群体会议的一个关键假设是,一个人的反应会成为对其他人的刺激,从而可以观察到受试者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产生]比同样数量的人作单独陈诉时所能提供的更多的信息。 二、 实施焦点小组访谈法的过程
一) 、准备焦点小组访谈
1、 环境:一般是有一个焦点小组测试室,主要设备应包括,话筒、单向镜、室温控制、摄像机。对调研者来说,焦点小组访谈法是一种了解消费者动机的理想方法。
2、 征选参与者
一般是在商业街上随机地拦住一些人或是随机选择一些电话号码。征选是应极力避免在小组中出现重复的或“职业”性受访者。一个小组一般包括8名 参与者。注意,并不存在理想的参与人数,这应根据小组的类型而定,经历性的小组比分析性的小组所需的受访者要多。
另外,经调查发现,人们同意参加焦点小组的动机依次是:报酬、对话题感兴趣、有空闲时间、焦点小组有意思、受访者对产品知道的很多、好奇、它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
二)、选择主持人
拥有合格的受访者和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焦点小组访谈法成功的关键因素。焦点小组对主持人的要求是:第一、主持人必须能恰当的组织一个小组。第二、主持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商务技巧,以便有效的与委托商的员工进行互动。
不仅对主持人的培训和主持人自身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委托商的员工在观察小组之前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编制讨论指南
编制讨论指南一般采用团对协作法。讨论指南要保证按一定顺序逐一讨论所有突出的话题。讨论指南是一份关于小组会中所要涉及的话题概要。主持人编制的讨论指南一般包括三个阶段:首先,建立友好关系、解释小组中的规则,并提出讨论的个体。第二阶段是由主持人激发深入的讨论。第三阶段是总结重要的结论,衡量信任和承诺的限度。
四)、编写焦点小组访谈报告
访谈结束主持人可做一次口头报告。
正式的报告,开头通常解释调研目的,申明所调查的主要问题,描述小组参与者的个人情况,并说明征选参与者的过程。接着,总结调研发现,并提出建议,通常为2-3页的篇幅。如果小组成员的交谈内容经过了精心归类,那么组织报告的主体部分也就很容易了。先列出第一个主题,然后总结对这一主题的重要观点,最后使用小组成员的真实记录(逐字逐句的记录)进一步阐明这些主要观点。以同样的方式一一总结所有的主题。 三、 焦点小组访谈法的优缺点
优点:
1、 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可以激发新的思考和想法。
2、 可以在单向镜后观察顾客和期望顾客。
3、 通常比其他方法容易执行
缺点:
问题在于焦点小组所说的观点并不一定都具有典型性。实际上应做的是先进行定性调研,然后再进行定量调研。
焦点小组访谈法的最大的潜在不足在于群体会谈本身。主持人是整个互动过程的一部分,这就决定其不能有任何的偏见,个人风格的不同也会使结果产生偏差,另外也与受访者本身有关。
此外,在跨国环境下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应该注意的问题:
1、 社会文化差异
2、 语言差异
3、 商务习惯上的差异
4、 国际事件和经济方面的差异 四、 焦点小组访谈法的发展趋势
第一种趋势是电话焦点小组访谈法。这种技术的产生是因为某种类型的小组受访者,比如医生,常常很难征集到。使用这种方法,受访者就不必再到测试室去了。
第二种趋势就是双向焦点小组访谈法。这种方法是让目标小组观察另一个相关小组。
第三种趋势是电视会议焦点小组访谈法。
第四种趋势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使用名义编组会议取代焦点小组访谈法。名义编组会议是焦点小组访谈法的便宜形式,对于编制调研问卷和测定调研范围特别有用。名义编组会议是根据目标消费者认为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让受访者讨论调研者所认为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