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游子吟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体验深刻。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如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一、披文入境,让学生品味美
古诗文塑造了一系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一个个含蓄隽永的艺术意境。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艺术形象,体会意境,使其受到启迪、感染,获得美的享受。
例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教学时,先让学生弄懂诗中每一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在初步感知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中“引弓,没入”二词诗意上的串联和赏析,引导学生唤起生活经验,由石头棱角的坚硬到“箭没石棱”的奇迹是由于力量巨大,再启发学生想象李广将军“弯弓如满月”的勃发英姿,接着再补充李广将军的事迹,联系古诗《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这样,武艺超群、卫国戍边的飞将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披文入情,让学生体验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例如我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通过“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这一设问,找到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切入点,再由此迁移到《游子吟》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由诗文启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的反复吟诵,让学生描摹头脑中出现的意象:一位因过度操劳而满头白发的老母亲,独坐在昏暗的油灯下,跳动的火焰映照出妈妈专注的神情,手中的衣物,缝了又缝,一直到天亮。这样,从剖析包含激情的艺术画面入手,帮助学生再现了作者苦心营造的意境,而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又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如临其境,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下,深受感染。
三、放飞想象,让学生感悟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古诗的艺术殿堂,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
一、营造充满诗意的校园文化
当你走进校园时,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为了让儿童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校努力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寓有诗情,一砖一瓦充满诗语。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给孩子一种温馨的体验。《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作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古诗词。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整个校园充满诗韵。只要你置身于校园中,随时都会感觉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这样校园的环境中,阅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古诗词诵读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对学生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在班级就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1.课堂引诗文
在活动开展之初,我就提出了“让古诗文走进课堂”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文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去搜集与之相关的古诗文。如学习《示儿》这首诗,引导学生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很快就领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课文时,同学们不仅会诵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送别诗句。当我们教学到感谢母亲的恩情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游子吟》和《三字经》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感悟母亲的伟大,反哺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案例真是不胜枚举。学生百读不厌,回味无穷。我还对“古今贤文”、“三字经”、“名言警句”、美文赏析等进行分类归纳出“志向篇”、“合作篇”、“劝学篇”,读来琅琅上口,意思互为补充,层层深入,学生们爱不释手。学了这些他们会主动到唐诗、宋词、《论语》、《千字文》、《弟子规》等书籍中去搜集相关内容,探究其中的含义。
2.活动诵诗文
开展“每天一诵读”、“每周一诗”的活动。在黑板开辟一块“古诗天地”专栏,每天抄一句名言,或一首古诗,利用晨会、午间和上课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读背。在理念上,我提倡“休闲诵读”,不强加“任务”,不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快乐的阅读、背诵古诗文。
在班级举行了诗文诵读比赛,活动中评出了“古诗大王”、 “才艺展示奖”等,诗文竞赛异彩纷呈,迭起,孩子们竞赛中兴趣盎然,如痴如醉。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活动中,欣赏了孩子们诵读的《论语》、《对对歌》、《沁园春・雪》、《赤壁怀古》、《春江花月夜》等,这些名篇通过稚嫩的童音,流畅而活泼地诵读出来,让大家畅想其中,久久回味。用中国最传统、最朴素的教法把孩子们学古诗文热情充分激发起来,把他们引入诗情古韵之中,与圣贤相约,与诗人握手,让他们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让他们尽情地吮吸经典文化营养。
开展古诗文赏析活动。我根据诗文的内容把它分为写景、励志、惜时、孝道、诚信、爱国等不同主题,让学生赏析。在形式上有吟诗、唱诗、画诗和配乐朗诵的录音磁带播放,增强古诗的趣味性,提高古诗文的感染力。演诗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的诗被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有的诗让儿童半念半唱,伴随动作手语,生动的语言形象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这样的诵读记得牢,悟得深。很多研讨被作成画,诗画对照,欣赏画面,感悟诗意,不光提高理解、想像能力,还提高了儿童的审美能力。
3.生活用诗文
俗话说:“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舞台。”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不光是增加语言积累、文化积淀,同时不定期为他们涂抹“精神底色”,让他们在积累经典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我还针对学生中的某些不良习惯,开展了“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主题活动。例如针对学生浪费、攀比的现象,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警世名言来引起学生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会说谎的同学从《弟子规》中的名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悟出做人要诚信的道理;学习不刻苦的同学从《三字经》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中受到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悄悄地烙印在无数的稚童的心灵之上。
三、分享经典文化带来的成功乐趣
在这节课上,教师捕捉亮点、巧妙引导、热情赞许、精当评点,促使学生触摸到自己的心灵,欣赏到自己的思考,感动之中激发美感,为心灵种下感恩之树。整节课精彩之处颇多,仅节选几处赏析。
[亮点一]:舔犊情深,巧借情境的顺学而导
师:在成长的道路上,妈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生:下雨时,妈妈总把雨伞往我这边打,还总是说:“雨是往你这边飘的,遮住了你也就遮住了妈妈。”现在我明白了,妈妈就是一直为我遮风挡雨的伞。
师:一把伞,打出了母亲的爱;一把伞,说出了女儿的情,妈妈就是我们的伞啊!
生:虽然妈妈今天没有来,但是我想对妈妈说,以前都是您牵着我走;现在我长大了,以后的路,就让我牵着您走吧!
师:虽然你的妈妈今天不在这里,但是老师相信:妈妈心里一直装着你,她一定能感受到你浓浓的情!
[赏析]
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孟郊在《游子吟》中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其为人之本也。教师以孩子们最熟悉的“母亲”导入,寥寥数语,就使学生趣味盎然,打开了孩子的心灵之门。
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谈到母亲,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许多话要说;谈起母爱,每个孩子都会有独特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往往是真实的,也是弥足珍贵的。课堂上,孩子们许多精彩的发言,都是在老师精当的引导和点评下,触动心弦而激发的灵感。当孩子们的声音开始呜咽,眼泪随之滚滚而落时,这堂课,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亮点二]:推波助澜,巧用游戏的实践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牵手”游戏。
游戏1:请五位妈妈蒙上眼睛,来找你们的孩子。找到以后请牵住孩子的手。
游戏2:请五位孩子蒙上眼睛,来找你们的妈妈。找到以后就牵住妈妈的手。
在第一个游戏中,所有蒙上眼睛的妈妈都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很开心,很激动。老师采访其中一个孩子:“当妈妈蒙着眼睛摸到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我很担心妈妈认不出我!”“那现在又是什么感觉呢?”老师再问,孩子紧紧抓住妈妈的手,大声回答:“我觉得很幸福!”(热烈的掌声)
在第二个游戏中,有一个孩子找错了妈妈,非常难过。老师问:“此刻,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对不起,我错了,今天我才知道我对您的关心很不够。您养育我这么多年,我竟然连您的手也认不出来。妈妈,我以后会改正,请您原谅我!”小男孩泣不成声,妈妈紧紧地拥抱住儿子,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一下。(全场掌声雷动)
[赏析]
诗意主题班会,最好的效果是什么?应该是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其情有所感,心有所悟,从而喷发出强烈的表达愿望,在真实、自然的表现中体会着诗意的无痕教育。游戏其实很简单,但教师用极具感染力的点拨语言,及时引领,巧妙提升,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当孩子找错了妈妈时,教师的追问更是推波助澜,促使学生自我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亮点三]:心灵对话,充满温馨的人文关怀
师:你了解你的妈妈吗?
生:我知道我妈妈98斤,知道妈妈身高1.6米,知道妈妈的生日,知道妈妈每天早晨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
师:从你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出你是一个孝顺、有爱心、懂得感恩的好孩子,你的妈妈一定为你感到骄傲!
生:我知道妈妈总是买黑色的衣服,因为她觉得自己肤色很黑,所以从来不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师:妈妈也曾年轻,每一位妈妈的容颜都在为我们的操劳中逐渐老去。但在每一个儿女的心中,妈妈永远是最美的、无法替代的!
……
[赏析]
整节课上,黄老师都用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营造着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一句句直指学生灵魂的对话,一个个与学生心灵交汇的眼神动作,无不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黄老师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整个主题班会中,学生的发言都是那样的温文尔雅,饱含深情,黄老师的言传身教无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是一位年轻男教师的课,一堂质朴无华的课,一堂白璧微瑕的课,但听者能够感受到自由和灵动,倾听到智慧的对话,触摸到思想的光芒……也就是在那一刹那,关于主题班会,关于诗意德育,一种似模糊、似清晰的认识渐渐在笔者心间弥散开来,犹如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轻轻开启、旋转、打开……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木兰诗》,要反复诵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这一课的学习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品味曲折情节,深刻感受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情朗读课文,感受诗歌音韵。
赏析精彩语言,认识木兰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读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七年级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还无法透彻理解木兰那女扮男装、征战沙场的爱国之情。因此,我把“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诗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品读和赏析。所以,我把“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迁移拓展法
教法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讨论点拨突破难点,通过品读鉴赏突出重点,最后通过迁移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
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本堂课所选择的学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用以下五个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细数英雄事,感悟精神美”。下面我将具体分析这五个环节:
1.创设情与景,营造氛围美。
教师展示花木兰图片后出示问题:这位英雄是谁,哪位同学能讲讲她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2.诵读木兰诗,感受音韵美。
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仔细揣摩每段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
(学生分组讨论、朗读,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细心品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含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诗语言优美,教师范读前两段,拉近学生的距离,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后面几段由学生自己分析、体会、大声朗读,并积极展示,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同时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让诗中质朴的情感在学生的朗诵中得以渗透。
3、认识诗中人,品味形象美。
让学生用“我从_______看出木兰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品味木兰的形象美。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诗情节曲折、意蕴深远,值得品味。
本环节,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引导学生赏析一处语言,如: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依据,也大大降低了学生评析的难度。学生接下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细心品味,深深领会诗中人物形象美。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巡视中用富有指导性的话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当加以点拨,给予学习上的信心。
要求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寻读和思考,跟古诗的情感相融,相信一定能从诗中看似质朴的语言中,体会到木兰深深的爱国之情。
本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4.欣赏诗中话,领会意蕴美。
设置两个问题: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对学生的大胆想象与创造,我们要肯定。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诗词的内容也丰富了,学生就能体会诗词的意蕴,领悟诗词的意境,对诗词的了解会更深。
五、拓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我提倡学完一首诗词之后,不妨来一个拓展,其实这个环节也可以贯穿在上述每一过程,处处寻找契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把握这些古诗词,读出内涵,得到熏陶。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读读相关的诗文。如我们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杜甫的《兵车行》、《垂老别》、《石壕吏》等作品。
摘 要 当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低下,高职院校应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开发相关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其中古诗词选修课就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平台。
关键词 高职 人文素养 古诗词 选修课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中国制造”这个世界工厂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增强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高职院校俨然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奉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念,唯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学校的生命线;唯技能化,单一强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这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潮,使得人文类课程在高职院校被边缘化,各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几乎与之绝缘,从而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低下,知识结构不平衡,很多学生对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缺乏了解,文学艺术修养不足,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欠缺。这种片面的实用技术教育只会把学生培养成生产流水线上的工具人,而忽略了作为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精神追求,致使学生缺乏审美熏陶,心灵世界空虚,道德情感冷漠,意志品质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这样的“人才”虽然在短期内能较快适应生产的需要,却缺少自我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变化,除技术能力外,人的道德、态度、情感等人文素养已逐渐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例如曾引起极大争议的武汉纺织大学高职学院的“淑女班”,其2011年的首届毕业生普遍受到了招聘单位的青睐。“淑女班”学生的走俏,给了现今只重专业知识、视人文素质培养为多余的高职教育当头一棒,以事实启示高职教育,在注重现代科学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充实人文内涵,加强道德修养,让学生具备健康的社会品质同样很有必要,它与学生就业并无冲突,反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因此,我们的高职院校想要突破发展瓶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首先要在理念上下功夫,放下偏执,转变观念,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时能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致沦为单薄脆弱、只懂技术的“机器人”,高职院校应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校园文化的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都不可忽视,但最重要的最有效的引导阵地是课堂。早在2000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直接的载体,高职院校应改变过去专业课程挤兑人文课程的状况,理清人文课程的体系,提高人文课程的地位,实现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除文科专业外,全校约有40%的理工科专业开设了《高职语文》、《实用写作》等人文类课程,虽只列为考查课,重视不够,课时很少,所起的效果也有限,但也算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考虑到新增必修课程会与专业总课时之间产生矛盾,故除选取有代表性的人文课程列入学生必修课范畴外,其他的一些人文类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选修人文课程的总学分,从制度上保证学生接受足够的人文课程的熏陶。至于选修课的内容可以尽量丰富多样化,引入情感、态度、理想、心理等教育。同样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笔者所在的文学课程组就在这两年开设了大量的经典文学选修课,如《古代诗歌分类研究》、《唐诗宋词研究》、《古诗诵读》、《中国古代名家名作赏析》、《中国古代文化史》等,受到了全校学生的欢迎,学生报名踊跃,2012年上学期,仅上述五门课的选课人数就超过了300人。事实上,我们曾于2011年对五个工科专业的375名学生发放过关于经典文学兴趣度的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368份。统计结果显示,有81%的同学表示对古代诗词最感兴趣,88%的同学认为学习古诗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回答影响古诗词阅读的原因时,有58%的学生选择“有兴趣,但没有相关课程”;有77%的学生希望把古代诗词的学习设成选修课。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瑰宝,古代诗词还是很受当代高职学生欢迎的。尽管缺乏相关引导和客观的学习条件,学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人文知识的滋养的,这也为古诗词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当然,倡导开设古诗词选修课,更主要的还是基于它丰富的人文意蕴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谆谆教导其弟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确实,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涵深厚,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杰出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优秀的古诗蕴藏了慷慨的爱国激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浓郁的亲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真挚的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忠贞的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还有仁人志士们昂扬的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远大的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执着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不懈的进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坚定的信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高尚的人格:“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石灰吟》)坚韧的性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檗禅师《凌雪腊梅》)豁达的襟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些都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着力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解其意、赏其境、感其情、析其理,触摸到诗歌人文精神的灵魂。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再去品读诗歌时,会因产生认同感而达到心灵间的精神契合,从而使诗词蕴含的丰富素质慢慢内化为人的情感品质。因此多读优秀的古典诗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的立志、树德、修身、养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自身的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地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总之,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各高职院校需转变观念,注重课程开发,并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开设相关选修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二、诵读感悟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诵读又可以分为:
一是熟读成诵。多读,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逐步积累,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是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三、品评赏析
古典诗歌语言凝炼、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诸如受字数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辙押韵等,只有从这些细部入手,反复品评,仔细赏析,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游子”“母亲的恩泽”。)再如:“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万壑松”比喻音乐震撼人心的效果。
2、借代。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望天门山》)中的“帆”本是船的一部分,但其借指“船”;“岸芷汀兰,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鳞”同样也是采用部分代替整体的借代手法,借指“鱼”。
3、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4、色彩烘托法。色彩烘托指的是诗人在作品中把多种色彩并列在一起,相互映衬,使人感到鲜明、振奋、活跃,从而加强意境中的效果。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江岸,更显绿波粼粼。这里,同色烘染提高一色彩的明亮度,异色相映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造成一种红者更红、绿者更绿的效果,正因如此,作者怎能不忆江南呢?杜甫也是着色的高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艳丽如画。
另外还有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辛弃疾的人生际遇使他在《破阵子》里抒发英雄末路之感慨,以梦中的理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反衬现实的“可怜白发生”,以壮写悲,更显其悲。);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正确顺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等等。
四、探究体验
通过前面三步,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歌的作者与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并了解了诗歌的语言特点。这一步,我们的关键就是要在前三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挖掘、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从古诗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古诗分成三类:写景抒情类;叙事抒情类;状物、托物言志类。下面各举一例来谈谈如何进一步去挖掘、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1、写景抒情类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
2、叙事抒情类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第一句的“僵卧孤村”和“不自哀”互为转折关系。即:虽然“僵卧孤村”,但是并“不自哀”。要是别人处在作者年迈孤独、身体衰弱的境地,肯定会悲观消沉,但是陆游他不。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递进。即:不仅“不自哀”,而且还要思念“戍轮台“,足见诗人“穷且益坚”的雄心壮志。后两句承接前两句的意思,但在语意上更加深入一层。由于诗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还不能成眠,因而能听到屋外的风雨声,疑为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促使他在睡梦里也跨着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线,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博斗。这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写法,完全符合生活逻辑,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急切思念杀敌报国的心情。
3、状物、托物言志类
【关键词】古诗文 基本策略 阅读
古典诗歌和经典古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也是为学生注入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
初中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为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学生虽然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古典诗文,但并没有真正掌握其学习方法和步骤,哪怕是面对文意再浅显的诗文,却仍是一脸茫然,很难适应中学学习;教师依旧遵循 “介绍作者――逐词逐句串讲――内容分析”的传统僵化程式,效益低下;文言文本身与现代生活氛围有较大距离,语言晦涩难懂。长此以往,学生便对文言文的学习丧失了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质量。
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课时内学懂古诗文,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进一步提高古诗文的学习效率,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正视的主要问题。本人总结多年古诗文教学的经验,结合当前课改的新动向,摭谈初中古诗文高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平常的教学中,导课、探究、作业等,引用切合情境的古诗文,来激感,营造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文的浓厚兴趣。如,教学冰心的《母亲》和《纸船》时,以孟郊的《游子吟》导入,激发学生领略母爱的共鸣;教学刘禹锡的《秋词》时,与杜牧的《山行》比较,让学生对秋的神韵产生共识。书声朗朗,诗声朗朗,学生课堂学习热情洋溢,高效教学不言而喻。
二、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重视课内学习与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积累,指导学生方法,“授之以渔”。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古诗文由于距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就可以使学生尽快融入诗文情境,与文章内容来个“无缝对接”。如在教学《童趣》时,以对金色童年的深情回味唤醒学生的共鸣,来为了解沈复童年的趣事找准切入点。
2.比较现代文阅读,把握阅读方法的共性与区别,使学生能尽快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步骤与方法,达到事半功倍、游刃有余的效果。
初中学生刚接触古诗文,文字生疏,语感不明,要学好古诗文,良策之一就是加强诵读。通过听教师和音像范读、学生自读、齐读与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把握节奏、重读与语气等,创造性地运用“南腔北调”“摇头晃脑”等方式趣味诵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一节课其乐融融,何愁效果不佳?
要使学生文言文知识系统化,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做好归类整理。积累的重点应放在文学常识、基本实词、“之”“其”“ 而” 等虚词积累,以及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文特殊句式、古诗文名句的积累等方面。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文言诗词知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独立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也一定会得以提升。
此外,在表达和习作中善于运用文言词语,引用诗文名句,化用诗文境界,推陈出新,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拿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一文为范例,她成功引用四季诗文来证明小时候阅读《千家诗》的意义,就很能说明问题,
还要善于甄别诗文的难易程度,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如《童趣》,四字词语较多,释词法就可以促进学生快速译文;而《两小儿辩日》,就可以用分角色或课本剧来展示情节;《狼》,则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现故事经过。这样,基础做扎实,教法变灵活,表达有用场,循序渐进,学生学习诗文的境界定会深化。
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还要辅以适当的强化训练,把学生自主学习同教师讲解导练结合起来。针对课内所学适当延伸古诗文阅读,内容选择既与课内接轨,题型设计也与教学重点突破和中考提升接轨。
古诗词的阅读赏析,如在诵读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教师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出示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创作背景、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的比较问答训练,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诗词赏析能力。
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原则,逐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如教学《以虫治虫》时,以同出自《梦溪笔谈》的《石油》一文为拓展训练材料,设计注音、释词、多义判断、翻译句子与文意问答来巩固提升阅读水平。
【一年级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一】
一(5)中队主题班会
时间:五月份 主持:
主题: 感恩父母
教育要求: 通过本次队会,学生通过对于三八节的活动,知道父母的伟大,具体落实于实际的行为习惯中。 准备工作:幻灯、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体会父母恩情。
1、教师吟诵《游子吟》,并让学生说说这首诗是歌颂什么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
二、诗歌朗诵《感恩父母的爱》
看着窗外的繁华,忽然想起了妈妈,您是否然孤独的坐在灯下? 留下那寂寞的泪花,鸟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有一声呼唤最动听,有一个人最要感谢,有一种人最应感恩,她就是母亲 ,他就是父亲 。妈妈的手粗了,她把温柔的抚触给了我 ,爸爸的腰弯了,他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双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爸爸的皱纹深了,他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聆听妈妈殷切的话语 ,面对爸爸深沉的目光 ,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关爱,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渐渐忘记了感动,忘了说声谢谢。是啊!父母的爱像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三、写感恩卡
1、分发感恩卡。
2、学生在感恩卡上写下感激的话。
3、请学生把感恩卡上的话读出来。
四、欣赏歌曲《感恩的心》,并交流听后的感受。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五、主持人:歌声寄托了我们对父母深深的爱,歌声激励我们快快成长!
六、拓展活动
让我们利用双休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为父母洗次脚,可以为父母递杯茶,也可以唱首歌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恩情感谢。
【一年级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二】
一、背景:
如今的小学生从小被父母呵着护着,从不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劳累,不知父母的希望和期待。他们总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怨恨父母不理解自己,但从来不会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生活的忙碌与劳累。
二、班会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
三、班会形式: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感恩的心》、
2、《爱进我家》《天下父母心》flash 及体现父爱母爱的图片。
3.母爱故事:《从狼嘴里交换出来的母爱》及一封《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
4.小组讨论发言小学生感恩主题班会5.趣味竞赛(评最佳合作小组奖)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感受父母之爱:
请听一个震憾人心的故事《从狼嘴里交换来的母爱》。
(生讲故事,播放flash《天下父母心》
下面请欣赏著名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及朗读赏析。
(生边听边观赏)
下面请欣赏2004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生边听边看信,背景音乐:《江河水》flash)
(二)话说父(母)爱:如何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我们该怎么报答父母呢?(孝敬父母)
2、我们应该怎么孝敬父母呢?以下这些同学的行为是孝敬父母吗? (展示课件)片段一:小李在走廊追逐,一不小心滑了一跤,腿受伤了,要上医院。父母从各个地方跑到医院,非常担心。
你觉得这是孝敬父母吗?(不是,没有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担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敬父母的开始。
讨论:孝敬父母还包括哪些方面呢?(请同学回答)
1、注意安全,不要让爸爸妈妈担心
2、关心爸爸妈妈
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
5、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比一比:了解父母有多少
本部分将以比赛的形式,提出一些与父母有关的问题,让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举手回答,答对的同学奖励一份小礼品。这些问题有:
1、爸爸妈妈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2、爸爸妈妈平时最喜欢吃什么?
3、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4、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颜色?
5、爸爸妈妈最喜欢看什么电影(电视剧)?
6、爸爸妈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话?
7、爸爸妈妈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下班?
(四)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感恩宣言)
齐唱歌曲《感恩的心》
(五)颁发最佳合作小组奖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有效策略 拓展阅读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的模式化道路。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优秀文化遗产就无以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努力探索古诗教学的新策略。
一、情感引领,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炼,意境悠扬,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以用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激情。
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时,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品析诵读,感悟诗的意境
“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之说。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理解,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朋友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栋。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
3.精读
古诗语言凝练,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撤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的“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三、拓展阅读,奠定学生的文化基础
课改提出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歌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诗文。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才能渐渐地厚重。
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策略?我认为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抓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国维说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二、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是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 科学评价,激励为主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诵”。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
四、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关键词】人格修养;古代文学;学习方法和态度
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人格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性特征,它有气质和性格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性格包括态度、意志、情绪和理智方面的特征,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的勇敢、怯懦,勤奋、懒惰等就指个人的性格特征。
气质与性格都属于人格,它们是人格的两人侧面,彼此制约,相互影响。所不同的是,性格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而气质较多地受个体解剖和心理上的特点制约,虽也受后天环境影响,但与性格相比,更具有稳定性。
人格修养的方法很多,读书无疑是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好办法。古代文学浩如烟海,不论是诗歌、词赋还是散文,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光芒,蕴藏着华厦祖先智慧的结晶,其中很多名篇佳作,闪烁着生活之美、情感之美、哲学之美,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人格修养要结合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规范要求和个人发展的规划和需求,从古代文学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在中国,文学的教化作用得到高度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从立身处世的角度来讨论诗和礼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观点,强调人的修身从学诗开始,坚定在礼的基础之上,最后在音乐的陶冶中完成品德修养。隋、唐、五代、宋、金、元历时七个世纪,曾是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时期,其间不同的文学流派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很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就连谈于功名、超然出世的中唐诗僧皎然也提出“有益诗教”的理论主张。
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进行人格修养,要多读勤学具有时代性、先进性、人民性和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选择有个性鲜明、人格伟岸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比如,抗金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喷薄而出的诗句“壮志饥餐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深情悲壮,一片丹心,满怀热血,给无数国人带来多少感发激动。诗中流溢的高贵品质、作者身上的伟大人格,永远值得华夏后人学习效仿。
对朋友,应学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杜少府之任蜀州》)蕴含的那种即便命运多尧,永远志同道合,哪怕关山阻隔,总是肝胆相照的旷古情谊。对亲人父母,要学孟效《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事业的思考,要常吟范仲俺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胸阔大,坦荡无私;多读杜甫《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国家后个人,为国家大事忧虑痛苦,承受国家与民族命运之重。对理想信念要学杜甫的雄伟志向和豪迈气概,他在《望岳》中极写泰山的雄奇峻伟:绵延齐鲁,分割昏晓,生云兴雨,进而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发愿一定要凌越这伟大的泰山,俯视群山,象征着要登上事业和人格的高峰。
由于朝代、民族、时局、流派等的不同,也由于文学作家气质、经历、教养、理想等的原因,古代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显出纷繁杂乱的总体特征。韩愈在论述学习和采纳古人文章的精华时,强调对前人遗产要采取含英咀华,闳中肆外的态度,要善于吸收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二、学习古代文学,应重视文学史的研读
文学作品的名篇佳句,对人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作用的层次显然是不够的,要深刻地理解和学习,促进人格修养,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有必要阅读文学史。从人格修养的角度看,读史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
1.读史可以了解文学作品所处的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帮助认识文学作品的地位、价值、风格和影响等,以从中选择有教益的优秀作品来学习。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时指出“故夫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认为文学作品一定要有为而作,一定要有益于世;关于读书,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2.可以帮助了解和认识作者人生际遇、思想根源、理想信念、品德人格、文学主张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纵览历代文学作品,发现作家诗人特别是优秀作家,经常在诗文中发泄愁苦和不平之气,有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以及李白、杜甫等,都是善于在作品中鸣不平,而且都是成功的文学作家。文学创作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者自身的际遇密不可分,而文学作品中正是那种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气、那些反映现实、抒发自身愤懑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与“不平则鸣”主张相反,唐朝文学理论家司空图,他在力图探求振兴唐王朝之道的理想破灭后,三谢朝廷任命,称病不赴,隐居山林,诗酒自娱,他表明心迹“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还在《白菊三首》吟咏:“自古诗人少显荣,逃名何用更题名;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按一般的见解,人们一定认为司空图的诗内容消极,不可读,但如果研究了他的人生际遇和理想追求后,我们会发现,司空图在诗中创造的一种恬谈超然的佛老精神境界,实际上是用消除内心壮志未酬的悲哀与痛苦,表现了他对唐朝颓势有智者的洞察和对自己没有扶大厦之将倾的能力的切肤之痛。
3.有利于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境、情、意,有利探究作者的幽思。宋学家朱熹提出“文道合一”文学思想。在这一文学思想中,他强调作家的内在修养和义理学问。朱熹将诗歌创作看作感物——情动——有思——有言的过程,揭示了感物而动是人的心理本能,感物而动必然有情有欲,有情有欲必然有思有言。一首诗歌,作者所感之物,应该就是诗之境的核心,读者或许能够想象,但终究是模糊的,尤其是古诗;感物而动的情是什么,情动而产生的念头想法是什么,恐怕读者就难以琢磨了,现代人读诗,要么求助“导读”书籍,要么就像朱熹说的那样“先将自家意思,横在胸次”,自然难得要旨。借助读史或诗人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或更详细具体的经历,了解其思想观念、文学主张、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等,进入其所处之境和担当的角色,借助想象等思维方法,体验诗人的情感,分析诗人思绪,这样才能有望从境、情、意的理解体验和分析中探究到作者的幽思。
三、学习古代文学促进人格修养,要远离功利,不求速成
韩愈在论述如何写好古文时强调作家首先要提高道德修养,他在《答李翊书》写道:“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矣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文中所说的“根”“膏”指的是作家的道德修养,韩愈认为道德修养需积久之功,不可速成。从古代文学中学习人格修养,道理是相通的。
人格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和才能、气质的培养。要把古代文学当作一面宝镜,把学习当作每日必须的生活,不断懈学习,每日三省。
人格修养,说到底是修养者采撷一切美的元素来养育自我。而美之于人,不是缺少而缺少发现。而古代文学可谓是美的万年宝库。美的类型有自然美、人的美、生活美;按主客观可分艺术美和现实美;按形态分有壮美、秀美;从文学角度可分悲剧美和喜剧美;从作品本体可分内容美和形式美;从文学作品主人公或作者等还可以分出行为美、语言美、气质美和性格美等。
从古代文学中学习人格修养,是一个矿山掘宝沙里淘金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一特点和规律,不论是修养者个人还德育教育者,都应切记动机的重要性和自觉的驱动力,同时切记不可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蒋凡,郁源.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小学生朗读比赛计划1
一、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二、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主诵:《三字经》,优秀古诗文10首
《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清明》、《锄禾》、《一去二三里》、《游子吟》
三、四年级主诵:《弟子规》,优秀古诗文20首。
《游园不值》、《村居》、《春日》、《咏柳》、《回乡偶书》、《小池》、《山行》、《梅花》、《江雪》、《古朗月行》、《绝句—迟日江山丽》、《江南春》、《悯农——春种一粒粟》、《忆江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寻隐者不遇》、《早发白帝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竹石》
五、六年级主诵:《论语》,优秀古诗文30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喜雨》、《七步诗》、《滁州西涧》、《浪淘沙》、《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董大》、《赠汪伦》、《独坐敬亭山》、《秋浦歌》、《宿建德江》、《长歌行》、《望天门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赠花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歌子》、《寒食》、《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元日》
三、活动安排和措施:
利用每天晨读课的30分钟时间,以及每周一节的班队课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语文老师全程指导,学生全员参与。
鼓励学生在家里每天诵读20--30分钟。让学生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每天早晨诵读形成常规,每班选一名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2、每周班队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陶冶情操。
4、设立“经典诵读之星”。学期结束,由各班级选出本班的“经典诵读之星”,学校的橱窗内集中展示各班的“经典诵读之星”。
5、各班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雷人”、“诵读能手”,在班级内上公告栏。以此激发学生们诵读热情。
6、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
7、学校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或读书节。
8、学生用一本笔记本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要求应因人而异,重激励,忌强迫,不让学生觉得是负担。
四、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五、阅读书目
向全校学生和教师推荐阅读书目。推荐的书目中包括文学经典、思想修养、文学艺术、教师技能、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书籍,推荐的书籍可以到图书馆借阅。
六、学习形式
开展读书活动可采取自由结合或个人自学的形式,学生可按班级、年级组织学习,教师也可按年级组、教研组进行集体学习。
七、具体实施办法
书香校园建设,要服务于师生高质量的阅读需求,要将校园建设成对每一位师生开放的图书室:充分发挥图书室、图书角的阵地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师生读书活动的指导,继续将“阅读活动”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开设阅读课,使师生读书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
(一)对学生读书活动的具体要求:
1.一条主线——熟读经典诗词。
一年级:熟读背诵比较简单、易理解的诗词20首;
二三四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30首;
五六年级:熟读背诵有一定难度的经典诗词40首;
并为学期末的经典诵读比赛做好准备。(以新课标推荐小学生背诵的70篇古诗文为主)
2.必读书目——根据学校的推荐书目,组织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
一二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2本;
三四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3本;
五六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4本;
坚持写读书笔记,学期末举行读书笔记评比。
(二)对学生读书活动的具体措施:
1.凭借我校各班已有的图书角,每月作好一期新书介绍工作,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班主任要积极做好每日的图书管理工作,以确保读书活动的正常开展。
2.认真上好每周一节阅读课(一年级除外)。
3.每周一、周五中午早读时间为学生读书时间,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业学习环境,学生阅读时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低年级可以老师读故事给孩子听,听后并请学生交流故事及感想,或者指导学生书写“小小读书迷”;中高年级可以老师指导学生书写“采蜜集”,并交流,也可以上阅读指导课。(见附件)
4. 每月完成三次“采蜜集”或“小小读书迷”。低年级的孩子主要是摘录书中优美的语句、用一两句写写感受;中、高年级的孩子则是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读书笔记,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绘制精美的小插图。每月进行评比、展览活动,使阅读记录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拐杖。
5.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图书不得少于100册,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
6.与大队部结合,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的作用,开展“好书介绍”、“读书笔记活动”、“读书小博士”“中华经典朗诵”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7.学校教科室定期做好学生读书活动的检查工作,保证学生有计划有重点的读好每一本书,保证读书活动的实效性。
8.学校将对各班的阅读之星,不仅给以必要的表彰,而且还组织这些孩子到书店去,为学校购置书籍。这样做一是让孩子们可以购回他们自己想看爱看的书目,更是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浓烈的阅读氛围。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与书籍走得更近,更易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阅读场”。
9.精心布置班级黑板报“读书版面”,并及时更新,学校德育处每月将进行评比,并纳入每月班主任考核中。
10、校园文化长廊定期出刊,每月进行评比。
(三)教师读书活动的要求及措施:
1.鼓励教师多读书,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到教师阅览室学习4次,并做好相关的摘录。
2.每年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4-5本教育论著。
小学生朗读比赛计划2
中华经典诗文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用语用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抓住学生的最佳记忆期,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新知识,活跃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活动要求
(一)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诵读,自然成诵。不定诵读指标,以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广泛宣传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取得社会、家长的支持。
(三)各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管理。
(四)各学校要结合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评选诵读小能手活动和诵读经典竞赛等,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深化。
(五)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势,发挥多种功能,让孩子在活动中诵读。
(六)各学校要定期更换篇目,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朱子家训》和精选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和《弟子规》。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和《三字经》。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和《千字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和《朱子家训》。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精选的《大学》、《中庸》、《论语》部分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精选的《孟子》、《论语》部分篇章等。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论语》、《古文观止》及诸子百家等篇章。
四、活动安排
(一)编写校本教材。学校要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鼓励教师本着“扬弃”的原则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诵读教材。
(二)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1—2节课的时间和晨读进行诵读、赏析、评点。
(三)教学师资。语文教师要自觉担当重任,充分利用语文和校本课时引导学生诵读;音乐教师可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体育教师可利用体育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诵读活动的指导等。
(四)诵读方式。学校除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外,还通过晨读、课间操、活动课、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学习沙龙、专题经典讲座、评比诵读等形式开展诵读活动。
五、组织开展全镇“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一)参赛对象
羊头镇中小学校教师和中小学学生
(二)比赛程序
1.初赛
初赛由各学校自行组织进行。各学校要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初赛,确定决赛参加对象(见各校师生名额分配表),并于11月30日前把决赛报名表上交到中心学校办公室黎立林处。
2.决赛
决赛由羊头镇中心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时间初定为:教师组12月16日;学生组12月17日,决赛地点:羊头镇中学
(三)比赛规则
1.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诵读作品自选,但必须是中华经典诵读篇目。
3.参赛选手必须脱稿朗诵。诵读时可加音乐伴奏,伴奏音源由选手自备。
4.每位参赛选手比赛时间限制在8分钟以内。(超时将酌情扣分)
5.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六、奖项设置
比赛奖项设置分教师组和学生组。
教师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若干名
学生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若干名
1.参赛教师和学生奖:①荣誉证书 ②奖品
2.指导教师奖:荣誉证书
七、组织领导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贵在天天诵读,持之以恒。广大教育干部、教师要怀抱历史使命感,增强时代责任感,积极组织,真抓实干,确保此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经研究决定,成立羊头镇中心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组 员: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