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兴经济发展

新兴经济发展

时间:2023-06-01 08:5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兴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兴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经济发展;协调;指标体系

本文得到两个课题的资助:(1)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关系的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O8020116);(2)唐山师范学院院内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及应用研究――基于客户满意理论的分析”(项目编号:06C02)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主要是指一所高校乃至一个区域所有高校内各种具体的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方式,包括不同科类高校和学科、专业数量、布点以及相互之间联系等。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学科结构是承载它们的一个平台,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进步所形成的学科划分,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各部门智力资源结构,同时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十五”期间,我国明确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是调整学科结构。而学科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既来自高等教育的内部,也来自高等教育的外部,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对于地方高等教育而言,其学科专业调整应在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地方社会区域经济。明确学科结构调整思路和建设目标,并通过对调整后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建设,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这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的根本举措之一,也是摆在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今天,伴随各地区高校自主招生、学科调整、专业设置面向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科学地协调经济与教育发展关系,优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功能及构建原则

1、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功能。衡量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多,关系复杂,特性差异大。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描述功能。即能够较深刻、客观地动态反映高等教育、经济各领域、各环节、各因素的现状。通过这些指标既可表征高等教育、经济子系统内部各因素的对比关系,又可反映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经济发展两者关系;既有横截面指标,又有反映动态变化的动态指标;既有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综合性指标,又有经济分项指标;既有学科结构、经济各自系统内部协调水平的指标,又有两者之间协调水平作为整体的功能状态。

(2)一定的解释功能。这种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不仅能测量出两者协调的程度,而且还应提供可以帮助判断原因的指标。

(3)评价、预测功能。反映指标体系对我们认识已知和前瞻未知具有双重作用。前者反映在通过经济、教育子系统各自内部指标评价系统是否优化,以历史指标评价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基础;通过反映经济、教育外部联系的中介性指标刻画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外部关系是否协调。后者反映在可以利用历史、现状指标在近一阶段内动态变化特点轮廓性地预见未来高等教育、经济各自发展趋势及协调趋势,从而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4)预警功能。这是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在通过本国、本区域及国际上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研究,找出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应的数量关系,制定符合实际的指标阈值,作为教育经济严重失调的数量界限及时对决策层发出预警。

2、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有效的评价一个地区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关键在于选择恰当而全面的指标。在具体选取评价指标时,仅采用一个单项指标或某几个指标必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而采取的统计指标过多,又会在具体评价时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为此,我们在选择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评价指标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针对社会经济及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特点,兼顾两者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保证选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及代表性。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和自身特点,指标的定义、分类、范围、数据收集、计算方法、权重确定等都要真实、规范、有科学的依据,同时要注意所选指标的稳定性和相关性,要使指标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导向性原则。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评价两者的协调程度,继而找出两者间存在的问题,寻求可操作的对策。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具有足够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专业指标,以便比较准确、简洁地表述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协调的状况,引导人们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4)可行性原则。虽然从理论的角度,可以设计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体系,但在实践中,要考虑到数据采集的难易程度,应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以便于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评价的结果。

(5)可比性原则。为了做到同一地区在时间维度上以及不同地区在空间维度上指标的可比性,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应使用国际上普遍通用的概念、名称和计算方法,并在时间上保持指标的相对稳定性,以保证历史资料的可比性。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动态可比反映所评价地区在经济发展和学科结构协调上的变化趋势和速度;空间维度上的横向静态可比反映所评价不同地区经济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协调性差距。

(6)简明性原则。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经济发展协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若面面俱到则可以设计出成百个指标,具体评价时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因此,指标的选择应尽量做到用较少的指标反映目标中关键问题,且数据易于收集、针对性高、操作性强。

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主要是结合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具体特点,将两者的协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新兴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新兴专业是指应社会及市场的迅猛发展而设置的,具有良好就业前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专业。新兴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二是主导产业相关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高等教育需要优先为主导产业输送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通过对主导产业相关学科专业与经济发展协调的考察,也能反映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遵循上述原则,本文设计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1、新兴专业比率。新兴专业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新兴专业比率=×100%

2、新兴专业在校生比率。该指标反映的是区域高等教育新兴专业培养学生数量在全部在校学生中的比重。该比率上升意味着高等教育及时调整学科结构,适应社会需求。计算公式为:

新兴专业在校生比率=×100%

3、新兴专业在校生增长率。高校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地提高新兴专业招生数量,该指标反映的是区域高等教育新兴专业培养学生数量增长情况。该比率是速度指标,上升意味着高等教育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计算公式为:

新兴专业在校生增长率=

×100%

4、新兴专业经费比率。该指标反映高等教育用于新兴专业的经费占总经费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教育对新兴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就反映了高等教育学科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新兴专业经费比率=×100%

5、新兴专业经费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新增专业经费增长的情况。该指标值愈大,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愈及时。计算公式为:

新兴专业经费增长率=

×100%

6、区域主导产业人才供给率。该指标反映区域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得到保障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区域主导产业人才供给率=×100%

7、主导产业相关专业高职称教师比率。该指标反映主导产业相关专业教师中,副教授和教授的比率。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师资配置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为:

主导产业相关专业教授率=×100%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舒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03.4.

第2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面临温室效益、环境急剧恶化的如今,低碳经济也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而出现。低碳经济是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低排放和低能耗的低碳目标,同时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新兴产业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我国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与发展。低碳经济凭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得到大力发展。那么本文就通过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低碳经济

(一)定义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有着与其他经济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通过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经济升级转型,从传统污染大的经济模式向低碳排放的新型经济转变,同时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帮助企业来发展自身,通过鼓励发展新型产业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范围极广,包含新能源产业、新材料科学产业、航天工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各种新兴的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格局在发展中表现良好,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低碳经济也在这种一片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茁壮发展起来。

(二)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发展阶段之后,面临着诸多严重环境问题如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异常等各类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发现唯有改变能源使用结构、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才能够保证地球的健康,低碳经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出现以来就受到全球各国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在引导人类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三)发展模式和方式

低碳经济在发展中就是要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而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就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排放,达到低碳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率和高利益。低碳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解决能源污染和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力推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方面就很好诠释了低碳经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绿色能源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低碳经济处于发展初期

尽管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一直在政府政策下平稳地进行,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在处于发展初期,无法通过现有的产业发展系统地总结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的低碳技术支撑,虽已有了大量的战略性经济产业的建立发展,但是大量的重要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其他发达国家手中,以至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外的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

(二)处于技术瓶颈时期

新兴产业的出现是在低碳经济后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在低碳新兴产业的市场发展中缺乏大规模化的产业生产技术;二是产业转型不完全,其生产设施无法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材料在国内无法得到充足供应。高科学技术的门槛和高成本、高风险使得我国新兴低碳产业发展到了瓶颈时期。

(三)暂时无法成为经济支柱

尽管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撑下,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对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起到革命性的带动作用。战略性低碳经济的产业发展会不断形成并完善其产业链,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约为百分之四,2015年的产业增长值也仅仅为全国GDP增长值的百分之八,但这距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四、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难题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代价下实现的,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下,低碳经济也随之发展。在之前经济快速发展中付出的代价使得我国如今的地台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的严重问题。

(一)能源结构不完善,利用率低

我国产业能源使用多以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为主,传统经济重工产业以高能耗的企业为主,其能源的结构以原煤为核心。同时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率差距较大,而污染最严重的煤炭使用率占我国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增长离不开第一传统产业,但传统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GDP的经济支柱,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经济主导地位,其次第二、第三产业并进,都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产业和新兴低碳产业比例不协调,经济产业结构矛盾,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集聚水平低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低碳经济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依然比较小,无法形成一个闭环的集聚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在集中度还是集聚度上都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媲美,层次依然很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产业规模低也就无法吸引足够的高端技术人,这样就无法提供相应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集聚效应也偏低。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研发低碳技术

低碳能源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为确保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减少原煤的使用,降低产业的生产污染。加大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在新兴低碳产业中的使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源结构优化,使得新兴产业减少对原煤的依赖。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在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境和经济并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低碳技术提高和低碳经济效益提升的必然过程。

(三)加强科技创新,独立自主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技术支撑,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大力研发自主技术,将低碳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手里,使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不受技术制约。加大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强化创新意识。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下,扩大技术型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六、结语

总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但在仍然坚持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一定会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抓住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从而从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坚信,在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会得到长久发展,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我们从期盼中真正地走向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尹政平.低碳经济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2(5):14-17.

[2]卫冰洁.低碳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何雄浪,马永坤,恩佳.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指标评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9):41-46.

[4]黄乐.低碳经济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5(22):93-94.

[5]吴小平.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3(8).

第3篇

[关键词] 新兴经济区域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 独特性 影响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新兴经济区域快速发展,并逐渐表现出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及其管理问题逐渐成为此类区域发展的障碍。探讨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殊性及其影响要素,将为改善此类项目管理模式,加快新兴经济区域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帮助。

一、新兴经济区域的独特性

以开发区、保税区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区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特殊经济增长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征和运营模式,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与之配套的各类功能项目的性质,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也因此而与普通项目有所差别。

1.新兴经济区域的特殊地位与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新兴经济区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亮点。以保税区为例,2007年全国15家保税区共实现增加值1800.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完成销售收入12500亿,比上年增长23.1%,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新兴经济区域代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形象,属于窗口行业,是当地政府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新兴经济区域各类设施均应该能够反映区域的高端水平,这也为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设计、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的趋势

早期的开发区仅仅具有简单的生产加工功能,属于单一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缺乏家居功能配套与城市依托的新兴经济区域表现出诸多劣势,如地理位置远离核心城区的先天因素使得开发区交通运输成本、员工成本等无法解决,配套项目之间的衔接滞后也制约了各个企业的开速发展,在竞争逐渐加剧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以开发区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区域呼唤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成为新兴经济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而在此过程中,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二、商业配套设施的独特性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是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必要环节和主要内容,家居功能配套项目是与新兴经济区域建设初期单一的工业模式相对应的,是其城市化进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此类项目管理的难度和特殊性。

1.先期投入大、盈利能力滞后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投资模式与房地产业行业具有相似之处,即:先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但同时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此类项目不仅仅先期投入大,投资回收周期长,而且盈利能力较差。家居功能配套项目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的基本特征要求政府作为项目投资主体在项目建设期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资金压力很大,在此情况下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进程、质量标准等势必会受到影响。同时,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受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和速度的影响很大,其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一般具有很长的时间,逐渐吸引相关人口在区域内定居,然后逐渐形成商圈产生客源,相应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才能逐渐产生收益,而此时距离收回投资或者盈利还有很大的距离。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能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是适应区域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属于先期投入建设的保障性基础设施,此类项目不仅仅追求简单的经济效益,更主要的还要承担区域发展与形象等社会效益。因此,在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投入建设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单纯依靠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是很难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投入和政策性支持才能够实现。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这种特殊属性使之区别于单纯盈利性项目的各种特征,同时肩负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职能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需要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三、商业配套设施的影响要素分析

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过渡阶段长期非盈利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项目经营与管理模式的特殊性,而影响项目的各种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也是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1.家居配套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问题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性质应该属于商业设施,而不是一般的公共品,因此此类项目的发展趋势是向盈利性方向发展的。因此,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管理模式应该以盈利性项目和追求经济效益方向发展和努力,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肩负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项目利润的增长。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盈利性发展趋势和目标决定了项目经营管理主体的工作方向,尽管此类项目在建设初期可能会长期处于无利或微利的境况,但企业管理模式和策略应该有别于同样处于微利或无利状态的准公共品的管理。但是,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虽然具有经营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但作为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配套功能项目,长期的非经营性是不争的事实。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新兴经济区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

2.政府投入与资源配置问题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功能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具有较长的投资回收期,项目的特征决定了项目管理的特殊性,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的现实决定了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投资主体将以政府为主。在项目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相应投入具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

(1)建设前期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必须前期投入的特性和项目长期的非盈利性决定了此类项目必须采用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建设和开发模式。由于家居功能项目的盈利能力有限,为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支持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新兴经济区域的政府(管委会)一般承担此类项目建设的投资任务,待项目建成后再委托其他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因此,政府对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前期投入和支持是以资金支持方式为主的,政府必须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进行前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项目的配套。

(2)过渡阶段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建成之后将长期处于无利或微利的状态,此时政府对其委托的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投入将包括经济性支持和政策性支持两类。经济性支持将主要用来支持经营主体继续完善项目建设初期在项目设置、项目配套设施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提高项目服务于区域发展的社会效益目标。同时,政府还应在项目的过渡阶段给予相应的政策性支持,以支持项目经营主体进行项目管理与经营,使之在获得基本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此类项目社会效益的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服务。

(3)正常经营阶段

随着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将逐渐摆脱亏损或微利的境况,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项目盈利性的不断增强,政府对其的投入与支持也应该适当进行调整。此时,政府对其的经济性支持将随其盈利性指标的不断提高而相应减少,政策性优惠和支持将成为项目正常运营阶段的主要支持方式。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同时,政府将近一步完善自身对项目的监督监管职能,以保证项目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项目所应承担的社会效益。

四、商业配套设施的管理模式研究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征和管理目标为其管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同时初期阶段较少的业务量也给项目经营主体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初级阶段的管理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新兴经济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绝不是低水平的硬件设施建设过程,而是定位在高端的一种从单一工业模式向城市功能化转变的发展模式。因此,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也必须与之相匹配,在项目过渡阶段盈利水平较低,业务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正是项目经营主体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的契机。当项目转入正常经营之后,项目经营主体就会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并且能够与项目快速发展的趋势相匹配,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来源。

2.管理方式

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项目过渡阶段相对较低的管理强度正好为项目经营主体创造了探索管理方式的良好机会,项目的特殊性要求企业采取特殊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而项目初级阶段的管理模式探索为此后正常的项目管理提供了总结经验的机会和时间,为项目经营主体在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项目全生命周期获得管理的高效率提供了空间,也为企业在项目正常经营阶段的盈利水平提供了保障。

3.企业形象

在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运营的初级阶段,企业除了可以积累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之外,还可以通过自身所承担的社会效益职责获得良好的社会认知,并借此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与此同时,在项目初级阶段长期无利的情况下承担项目的经营管理本身也是为政府部分分担了社会责任,势必会得到新兴经济区域政府部分的认可,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企业获得长期的经济利益提供了保障。

总之,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管理模式的特殊性,项目各影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使项目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项目经营主体应该在充分了解项目特性及其影响要素特征的条件下,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收益,同时为企业今后获得长期利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建新:现代委托理论的考察与启示.当代经济研究,1995(2)

[2]杨永平:我国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拐点及未来走向.经济问题,2006(2)

第4篇

1950年,全球人口仅为25亿。2011年,这一数字已突破70亿。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地区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往往齐头并进,人口迅速增长、占全球总人口一半的亚洲,势必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目前仅占全球经济总量四成左右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今后将占到全球经济增长的七成以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一马当先,年增长速度接近两位数,2010年的GDP已超越了日本。另一个亚洲大国印度,也紧跟着中国的发展脚步。21世纪可谓是“亚洲时代”。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日本。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20年来,GDP呈缩减之势,经济陷入人口减少与老龄化并行的困局,被称为“失去的20年”。在债台高筑的形势下,人口减少导致经济发展停滞,老龄化也使得社会保障费用进一步增加,国家财政步履维艰。

为摆脱困局,日本正在开辟这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政府与企业齐心协力,进入经济增长迅速的新兴经济体中,在帮助他们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相关的成果和收益“反哺”到日本国内。

在中国不遗余力地构建人际网络

我所在的医药行业,也发生着与全球经济类似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医药业全球市场近八成分布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去年这一比例降至七成。毋庸置疑,在未来5年,有近七成增长将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如何摆脱以往依赖于日美欧市场的商业模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新兴经济体的商业模式各不相同,若不能因地制宜地发挥企业的销售、市场等功能,便无法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

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抢眼。在医药品市场,中国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医药品市场还将保持快速增长。据估计,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医药品市场;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大医药品市场。对于跨国制药企业而言,中国市场最具吸引力,在该市场上的竞争也逐年加剧。

然而,就在几年前,武田公司还未能准确把握这种积极的发展趋势。1994年,武田与中国企业以75:25的持股比例成立了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由于经营资源投入不足、总公司支持体制不完善、人才招募困难、离职率偏高等问题,天津武田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售排名仅居400多位,状况甚为惨淡。一时间,彻底重新审视中国业务成为了武田公司的当务之急。

为摆脱上述困境,两年前我们将中国列为全球战略中最需优先发展的国家之一,实施了一系列根本性改革,包括大幅调整组织结构、聘用具备丰富外企工作经验的人才担任亚洲区销售主管、先期投资数百亿日元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公司的医药代表(MR)人数由200多人增至2000多人,业绩也实现了飞跃。

同时,天津武田公司的运营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公司成立之初,采取的是与中国企业合资运营的机制。为提高决策效率、果断进行投资并取得更大发展,公司由合资运营转变为独资运营。

此外,公司还不遗余力的发展人际网络。我本人一马当先,通过参加日中经营者会议(汇聚了日中两国经营者,就两国的经营、业务发展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等,努力在中国构建人际网络。通过努力,我们与中央及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互信关系,直接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大学招募优秀毕业生,人际网络所带来的巨大成果正逐步显现。

虽然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调整卓有成效,但考虑到新兴国家市场的规模和重要性,这些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在对中国业务进行深入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增强我们在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

停滞不前的风险,大过前进中的任何风险

当我们还在维持日美欧市场高效运作之时,新兴经济体市场正悄然发展壮大。我们突然察觉到武田公司在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微乎其微。武田是一家自主研发型企业,在进军新兴经济体市场时,我们既没有时间建立销售网点等基础设施,也没有时间培养在新兴经济体开展业务的人才。因此,我们只能选择“M&A(并购)”这种同时获得基础设施和业务人才的模式。

在我担任社长之前,武田公司从未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并购。因而对于武田来说,企业并购面临巨大挑战。在尝试了两次小规模的并购之后,4年前我们以8800亿日元(88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换算)收购了在抗癌领域颇有实力的千年制药公司(Millennium),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以1.1万亿日元(合136亿美元)收购了在欧洲和新兴经济体市场颇具影响力的瑞士奈科明公司(Nycomed),此笔交易是日本企业2011年规模最大的海外并购。

最初,此项由我提议的并购案曾在董事会遭到一致反对,理由是“新兴经济体的风险”、“贷款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等。我解释道:“前进中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都不会比停滞不前的风险大”,最终赢得大家的理解,做出了并购决定。

并购改变了公司在各地区的销售额比重,由日、美市场占极高比重,转化为日、美、欧、新兴经济体的均衡发展。

武田总社的全球化与多样化

第5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欧债危机;贸易摩擦;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103-06

对2012年世界经济走势的总体判断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不平衡发展的大变革、大调整时代。2009和2010年,世界经济呈现出逐渐复苏的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0年世界经济甚至实现了5.1%的大幅反弹。但进入2011年后,由于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严重政治动荡,日本遭遇强烈地震及海啸灾害,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和大规模的政府债务,以及新兴经济体等发展中国家面临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世界经济的复苏道路异常曲折,不稳定和突发性因素明显增加。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2012年世界经济走势趋于复杂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的《世界经济展望》,对2009年、2010年全球经济及相关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2011年及2012年的情况进行了预测(见表1、表2和表3)。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了他们的预测报告,总体判断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悲观,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1年12月1日《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下滑至2.6%,低于2011年的2.8%和2010年的4%。总之,2012年世界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和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的趋势,全球经济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一、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走势

(一)欧盟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提高

众多组织和机构形成的共识是,欧债危机的发展态势是决定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走向的关键因素。欧元区国家是欧盟的主体,解决好欧元区的问题是欧盟面临的重要任务。为缓解欧洲银行体系面临的巨大流动性压力,欧洲央行救援欧债危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在2011年11月和12月连续两次降息。2011年12月8日欧洲央行议息会议决定下调基准利率,即主导再融资利率、边际贷款便利利率、存款便利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至1%、1.75%和0.25%,从而使基准利率再度回到199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位。这说明欧洲央行对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心超过了对持续高通胀率的担忧。化解欧债危机需要庞大的资金,但在欧元区缺乏明确救助机制的情况下,外部资金介入的意愿并不强烈。随后的演变方向,可能是重债国必须使用大力度的财政紧缩方案,而这势必加大将已经疲惫的欧元区经济拖入衰退的风险。2011年,中欧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经济如出现大幅衰退,将影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以及整体经济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欧盟的资产价格也会进一步下跌,从而为中国企业收购“质优价廉”欧洲资产提供难得的机遇。

对于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学术界有很多观点和看法。我们认为,部分欧盟国家弱小的经济实力、国家财务造假的隐患、欧元区的体制弊病、普遍的高福利制度及其带来的企业员工慵懒的工作态度,共同造就了这场危机。可以说,这场危机表面上是金融与财政危机,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危机。欧盟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三个深层次的矛盾。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实体经济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形式。虚拟经济尽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只能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说到底,价值是最终由实体经济创造的,虚拟经济发挥的只是辅助作用。欧盟虚拟经济的膨胀导致其日益背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并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二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公平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只有把两者关系处理好,才能对经济发展发挥交互正向作用。由于人类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所以公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欧盟国家长期通过扩大债务的方式维持高水平的“公平”,导致了经济效率的降低。三是权利与义务的矛盾。权利和义务在结构上是对立统一的,在功能上是互补互促的,两者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两者的关系如果出现扭曲,势必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欧盟社会的高福利特征,使得相当大的群体过分强调享受经济发展的权利,但同时不愿承担发展经济的相应义务,导致欧盟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推动力。总之,欧盟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长期因素作用的结果,不能依赖短期的办法解决。我们认为,欧盟经济的全面好转需要进行有效的体制变革,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

(二)美国和日本经济有望实现缓慢复苏

美国经济面临着由来已久的债务问题,而且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通胀率上升的影响,但相比欧元区情况好一些。由于美国既拥有独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又掌握世界最强货币美元的发行权,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等工具的余地较大,因而2012年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较小,总体有望实现缓慢复苏态势。2011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美国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保持了上升的势头(见图1)。相比欧洲,美国有条件提高联邦政府举债上限,为实施刺激性财政政策创造新空间;有条件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保持宽松态势,并通过美元贬值来转嫁国家债务,尽管这会面临美元信誉损害的风险。未来美联储仍有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放宽货币环境的可能性。

对于日本经济2012年的走势,日本各界多持悲观观点。日本民间经济智库大和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熊谷亮丸在最新一份经济预测报告中认为,2012财年度(始于2012年4月),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1.8%,相对2011年11月份的预测下调O.8个百分点。熊谷总结称,2012年日本经济存在三大风险因素:第一,核电站全部停运将导致电费上涨15%至20%,对实际GDP的影响超过1%;第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导致日本经济下行;第三,日元汇率持续坚挺将压迫日企利润和出口增长。我们认为,从整体看,尽管日本仍面临欧债危机导致外需疲软、日元升值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挑战,但日本制造业在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方面仍有潜力,日本GDP增速应该不会低于2%。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经

济相互依赖程度很高。由于美国不断通过货币贬值、发新债偿旧债等方式提振本国经济,而中国持有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国债券,因此中国利益面临着很大的威胁,而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在人民币升值及美国提高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临很大的压力。但从大局判断,中美两国都深知发展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合作仍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主流。中国和日本是同属东亚地区的世界重要经济体,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极强的依存度。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日本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中国市场的巨大牵引,同时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日本经济的繁荣。因此,尽管中日经济关系还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但中日两国已深深认识到,加快推进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的合作是促进双方经济繁荣的保证。据此我们认为,中日两国2012年将在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及合作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三)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并一直高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并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国内外各机构预测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GDP仍将以9%左右的增速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可能性加大,新兴经济体面临出口压力加大和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但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普遍显著好于发达国家,有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内需,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组织仍预测了6%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这是遏制全球经济萎缩的重要力量。

受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中国经济在2012年可能也出现一定回调,但我们判断,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高速的发展,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一是中国地大、人多,发展层次低且不平衡;二是在中国的个人和组织都存在极高的致富欲望;三是GDP依旧是决定中国干部升迁的硬指标。具体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原有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所以经济增长的空间依然很大;由于中国人口多,所以市场需求依然很大;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层次低,所以中国还将持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由于市场化改革催生了中国“经济人最大化”的理念,所以“血拼式”的发展模式还将持续;由于“政绩就是英雄”“GDP就是选票”的官员产生机制,以及“层层加码”的政府运行机制,所以官员会继续大力采取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中国在“后改革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因素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中国由强调经济规模向强调结构调整转变,将推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将推动农村规模经营与农村城镇化的投入;中国经济向民生领域的拓展,将推动公共消费领域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国际经济合作及其产业格局走势

(一)国际贸易摩擦可能性加大

尽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不会发生改变,但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坎坷。2011年,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屡遭滥用。以中美贸易关系为例,2011年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主要针对中国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对所谓汇率被低估的主要贸易伙伴征收惩罚性关税,发出了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错误信号。从总体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可能在2012年得到进一步强化,贸易摩擦可能加剧。

我们认为2012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保护措施数量多。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为转嫁危机可能会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部分新兴经济体可能仿效欧美,较为频繁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二是花样多。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国家可能更多地以“劳工”“低碳”等标准对进口产品设限;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可能不断翻新、更趋隐蔽;贸易摩擦范围可能逐步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蔓延。三是中国面临的威胁最大。为了遏制中国快速崛起的势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可能有意识地采取集体行动,并分化利用其他发展中国家给中国制造麻烦,使中国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对外贸易环境。四是政治化倾向加大。在多国政府选举密集进行的国际背景下,部分国家可能会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通过限制国外进口产品来取悦选民,谋取政治利益,进而对国际贸易活动构成障碍。

(二)国际宏观经济协调难度加大

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利益分歧点增多,利益共同点减少,可能导致2012年各国在国际宏观经济协调方面更难取得一致。由于WTO多哈回合停滞不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两大阵营互不相让,导致不少国家对短时间达成多边协议失去信心。

此外,由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短期挑战不同,政策取向也存在明显差异,估计发达经济体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并要求新兴经济体增加进口,而新兴经济体为保持出口竞争力可能极力避免本币过快升值,这将增加双方的政策矛盾。在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欧元区内国家之间,选择什么样的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可能倾向于适度宽松的刺激政策,而债务负担沉重的国家可能被迫选择紧缩的财政政策,这使得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政策难以协调的问题。中国作为新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既面临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协调难度加大的问题,也面临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协调难度加大的问题,这可能会使中国2012年更加频繁地、更加灵活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协调活动。

(三)欧美再工业化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同时加速

欧美国家在遭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后,体会到了过度依赖虚拟经济所带来的经济风险,转而大力扶持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迹象明显。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向欧美国家出口的制造业产品不断增加,从欧美国家吸引的制造业投资不断扩大。欧美再工业化步伐加快可能加大中国对欧美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难度,对中国承接欧美制造业转移也会构成一定的挑战。

尽管欧美国家曾长期推行“去工业化”政策,但其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时代,发展传统制造业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优势,因此,欧美国家制造业的复苏动力首先是创新引领。近几年来,欧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研发和投入力度,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育种、低碳和“绿色技术”、文化创意等产业。日本重点发展了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及低碳等产业。此外,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和技术。这一趋势将影响世界贸易和投资的方向,全球制造业布局将会出现相应调整。

三、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

(一)世界经济面临较大通胀压力

2008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胀压力将长期持续存在。预计2012年,通货膨胀依旧是全球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2012年世界经济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大多需要采取或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各国经济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通胀压力。二是新兴经济体为了防止经济的下滑,可能逐渐放宽2011年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对抑制通货膨胀带来一定的压力。三是劳动力价格上涨正成为新的通胀压力。过去20多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凭借较低的劳动力要素价格,依靠全球分工体系创造出巨大的增长红利。然而,随着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迈进、人口红利的减少以及城市化生活成本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和回补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中国也可能面临较为明显的“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挑战。

(二)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可能加大

解决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是国际金融市场面临剧烈震荡的关键因素。欧洲的银行业对欧洲重债国债务有巨大的风险敞口。欧洲银行业习惯持有大量欧洲国家发行的国债,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恶化,欧元区重债国国债收益率攀升、国债价格快速回落,银行持有的欧洲国债资产大幅缩水。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1季度末),银行业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六国债的风险敞口主要集中在欧洲,欧元区银行业对这六个国家债的风险敞口合计高达4548亿美元,欧元区内部又以法国银行业的风险敞口最大。按照清算银行的统计,法国银行体系对上述六国债资产的风险敞口高达2140亿美元(见表4)。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恶化,欧洲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对欧洲银行债务提供保险的CDS(信用违约掉期)的利率大幅攀升,这说明市场对于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极度担忧。由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下调,金融市场长期信心缺失,短期投机行为严重,也可能加剧2012年的国际金融市场震荡。

预期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受供求基本面、全球流动性状况、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性、美元汇率走势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仍将处于高位。但2012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进一步上升。若美国和欧元区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再次恶化,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重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高速回落状态。总之,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大幅的震荡。

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震荡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但只要应对得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若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意味着欧美经济复苏势头较好,从而为中国稳定并扩大出口创造了机遇;若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意味着世界通胀压力减轻和欧美资产价格下降,从而为中国控制国内物价水平和收购欧美企业创造了机遇。鉴于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我们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不使国际市场风险引发国内系统性经济风险,同时通过及时、灵活地应对世界市场变动,推动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上升。

四、中国的应对之策

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着力提高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以积极扩大内需应对世界经济降速的风险

中国作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发展经济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在当前国际市场风险加剧的背景下,积极扩大内需就变得尤为重要。2012年,中国应着力解决制约内需的三大问题:一是供给结构的制约,涉及文化、教育、医疗、旅游、通讯等非物质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二是价格方面的制约,涉及交通、物流等交易成本、技术落后造成的生产成本、垄断造成的体制成本等因素推高消费品价格的问题;三是收入群体结构的制约,涉及中等收入者占比低、低收入者比重相当高及扩大内需的主体不足等问题。对此,应采取三大举措:一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改变收入差距过大局面,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切实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二是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三是促进发展薄弱的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家政等服务业的壮大。

(二)以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应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挑战,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改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2012年,中国应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扩大人民币国际结算范围,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二是深化对外贸易、涉外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改革,大力拓展新兴经济体市场,大力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抢抓欧债危机带来的跨国并购机遇,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质量;三是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丰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国际经济合作内容,提高应对各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能力,妥善处理国际贸易摩擦。

(三)以调整经济结构适应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

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面对欧美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政策取向。2012年,中国应从以下五方面取得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一是从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战略高度,重点支持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以创新性的产品拓展海外市场空间;二是应用先进技术及工艺设备升级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在同欧美同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三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强大支持,构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尊重企业作为最重要市场主体的地位,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服务和调控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长效机制的形成;五是加快东部产业与技术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为中西部经济发展创造机遇,为东部经济向高端转型腾出空间,优化中国产业的地域布局。

第6篇

关键词:北京大兴区;机遇期;总体定位;北京新经济中心

中图分类号:F293;F299.2

一、北京大兴区处在历史发展新的机遇期

(一)北京实施城南加快发展行动计划,有利于大兴区吸聚要素提速发展

2009年11月5日,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公布。按照计划,城南将建成“一轴一带多园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未来3年内,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总额将达2900亿元,推动南城快速崛起。按照新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大兴新城是北京未来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主要任务是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

(二)大兴区与亦庄经济开发区实现行政资源整合,有利于优势互补和加快发展

2010年2月3日,北京市委召开专门会议宣布了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决定。大兴和亦庄实现行政资源整合,有利于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品牌优势与大兴区资源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同时推进国家重点高端产业功能区政策放大、空间拓展,加快建设北京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大兴新城和亦庄新城建设,调整完善新城功能,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协调互促问题,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发展环境,为所在地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挥产业功能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大兴乃至城市南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大兴的城市化进程。

(三)北京新机场即将落户大兴区,有利于大兴打造临空经济发展极

北京新机场即将落户大兴区,根据有关规划,北京新机场计划在“十二五”时期启动工程建设。新机场建设将会成为“建成一个机场,繁荣一方经济”的引擎。空港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国际经验表明,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是: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北京新机场的远期规划目标为旅客年吞吐量8000万至1亿人次,货运年吞吐量500万吨。抓住北京新机场建设契机,依托机场资源,大兴区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将大大改善,从而吸引临空产业的聚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居住需求。

(四)地铁大兴线和城铁亦庄线开通运营,有利于大兴聚集人气商气

北京地铁大兴线通车运营,沿途经过丰台区南苑地区、大兴区西红门地区、大兴新城主城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全线共设车站11座,对大兴集聚周边商业人气和商业街等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城铁亦庄线也已通车运营,并与5号线、10号线以及京津城际铁路实现换乘。地铁大兴线和城铁亦庄线的开通运营,大大改善了大兴与北京市主城区的通达性,密切了北京市主城区与大兴新城和亦庄新城的联系,促进了大兴聚集人气、激活商气,进一步优化了大兴区的投资环境。

(五)北京坚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大兴区依托特色产业吸引相应企业总部入驻

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广泛吸引国内外集团企业来京设立地区总部,是北京市坚定不移的发展方针。2008年10月,在“第四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揭晓的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上,北京市以85.6分位列榜首。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北京聚集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42家,同时有大型中央企业集团160余家。在空间布局上,初步形成了中央商务区、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几个特色总部聚集区,成为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依托特色产业,亦庄、望京、上地等区域的总部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同时,随着大兴区鼓励企业总部发展政策的实施,一些跨国公司、中央企业以及具有总部特征的企业总部入驻大兴,从而通过产业乘数效应迅速扩大大兴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劳动就业效应,不仅增加就业机会,而且提升就业结构,增加高智力就业。

(六)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加快,有利于大兴区打造成京津冀现代物流中心

京津冀地区已经实现贸易一体化,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转移和空间布局上的对接已经在操作。随着“京津冀城镇群规划”和“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相继完成,特别是随着北京市的机场南线、机场二通道、京津二通道、京承三期、京包高速北段、京平等高速路,西六环和京包高速公路等9条高速路的建设,以及京津第三通道和京石第二高速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京津冀都市圈乃至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明显提速。为此,京津冀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大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并将成为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桥梁、纽带和重要支点。大兴区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并且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有条件打造成京津冀现代物流业中心。

二、北京大兴区具有加快发展的突出优势

(一)大兴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区位优势突出

大兴区地处北京市南部,位于京城南中轴路延长线上,素有“京南门户”之称。北与丰台区、朝阳区为邻,南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交界,西与房山区隔永定河相望,东与通州区毗邻。在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总体规划中,大兴区东部地区处于东部经济发展带,西部地区处于西部生态发展带,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从更广的视角看,大兴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京、津两大都市的交通要道,是北京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和南部广大腹地的桥头堡,是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产业互促、优势互补的连接点。

(二)大兴区陆空交通发达,交通优势凸显

北京新机场建成后,大兴区将拥有旅客年吞吐量6000万至1亿人次、货运年吞吐量500万吨的大型国际机场,在周边区县中具备无与伦比的空中交通优势。从公路看,北京五环路、六环路横穿大兴东西,京津塘高速公路、京开高速公路和104国道、中轴路南延线纵贯大兴南北,构成了便捷的公路交通网。其中,南五环穿过北部西红门、旧宫、亦庄等镇,南六环则穿越黄村、青云店、瀛海等镇北部和西红门、旧宫、亦庄等三镇。此外,京沪、京九铁路在大兴交汇;南苑机场坐落在黄村卫星城东北6公里处,目前已有28条航线开通。从卫星城驱车到首都国际机场只需40分钟,到天津新港只需90分钟,这使大兴区成为离海洋最近的北京郊区。

(三)大兴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建设用地比较充足

大兴区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全区均属永定河洪冲积平原,地形地貌一马平川,约占北京市平原面积的1/6,其中可利用面积高达百万亩以上,远超北京市其他区县,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此外,大兴区辖区内村庄多达526个。这一数量在北京十个远郊区县中居首位。按行政辖区面积计算,大兴区平均不足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1个村庄。村庄人口规模大多偏小,平均每村人口为625人。小于200人的村庄20个,占村庄总数的3.8%;在200~600人之间的村庄224个,占村庄总数的42.6%;在600~1000人之间的村庄182个,占村庄总数的34.6%;在1000人以上的村庄100个,占村庄总数的19.0%。通过撤村并点、建设用地整合和公共物品集中提供,可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挖掘出大量备用土地资源。

(四)大兴区周边城市众多,市场腹地广阔

大兴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塘产业带的重要节点,5小时车程内有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有廊坊、保定、沧州、唐山、秦皇岛等中等城市和固安、涿州、香河、涞水、高碑店、永清等中小城市,其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生产要素等市场空间巨大。其中,北京市作为特大型交通枢纽城市,是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消费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是大兴区工农业产品和房地产、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市场;天津、石家庄、济南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也是大兴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市场。而廊坊、保定、沧州、唐山、秦皇岛及固安、涿州、香河、涞水等中小城市,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仅对大兴区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形成重要支撑,而且是大兴区工农业产品和服务重要的市场补充。

(五)大兴区多年来蓄势待发,后发优势明显

21世纪初期,大兴区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其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其综合实力比较弱。2008年的数据表明,大兴区地区生产总值在相邻京郊区县中仅略高于通州,低于顺义、昌平、房山,远远低于海淀、朝阳、西城、东城、丰台。但是,大兴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等,构成了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今后,随着北京新机场的建成运营,特别是随着大兴区与亦庄经济开发区行政资源的深度整合,大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大兴区的后发优势将更加彰显。

三、北京大兴区总体定位的确定

大兴区面临新机遇,处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需要明确发展的总体定位,为大兴区长远发展确定目标和方向。总体定位的作用在于指明城市发展方向,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总体定位是城市走向未来的指路明灯,是实现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途径,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虽然北京大兴区提出了一些定位和发展方向,但是仍缺乏一个高屋建瓴的、能够指明今后发展大方向的总体定位。为此,大兴区有必要明确今后发展总体方向,确定出一个具有灵魂性、目标性和主线性的总体定位。

北京大兴区的总体定位可确定为:“北京新经济中心”。

其基本含义是:“北京”是指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同时,也是正在打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是对全国和全球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城市。“新经济中心”是指在原有经济发展格局的基础上,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形成具有新兴产业特征的,赋予现代管理、现代技术、现代信息的,在北京成长起来的,新的经济发展中心。对于大兴区而言,“新经济中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聚集地;二是北京新的经济发展中心。大兴区在承接北京城区产业转移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发展现代制造、文化传媒、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以及围绕临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等,壮大大兴产业规模,并逐步在北京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名列前茅,成为北京新崛起、富有新兴产业特色的经济发展中心。

将大兴区确定为“北京新经济中心”的重要缘由在于,按照北京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兴是城市发展新区,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大兴区面临着北京新机场启动、大兴地铁开通运营、城南行动计划实施、亦庄行政资源整合,以及北京城区产业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尤其是北京新机场即将落户大兴区和亦庄行政资源整合的机遇,这些在北京其他16个区县是无能比及的,这将给大兴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是超越式发展。同时,大兴区在现代制造业、文化传煤、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较为明确,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围绕临空经济也将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大发展,会形成新兴产业的聚集区,这为打造北京新经济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需要,更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大兴区总体定位为“北京新经济中心”,这是大兴区追求的终极目标(宏伟目标),是远期发展目标,是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的。

确定“北京新经济中心”的总体定位明确了大兴区在北京的经济地位,指明了大兴区的发展方向,是大兴区发展的灵魂和生命所在。“北京新经济中心”集中体现了大兴区作为北京南城所应承担的带动北京南部地区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树立起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品牌形象,对大兴区今后发展具有纲领性意义。同时,“北京新经济中心”的总体定位可统领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其他定位。

四、确定北京大兴区总体定位的依据

将大兴区总体定位确定为“北京新经济中心”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2009年11月5日,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公布。按照计划,在未来3年内,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总额将达2900亿元,推动南城快速崛起。在该计划中,涉及大兴区的部分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涉及重大基础设施共22项,包括重大交通设施13项,环境精品工程4项,能源项目4项;涉及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2项,分别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涉及主导产业4项,包括物流、生产业、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四个产业。北京城南计划将极大地促进大兴区的发展,使之成为“北京新经济中心”。

二是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政资源整合。随着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大兴区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多项经济指标在北京各区县中名列前茅。2008年,大兴区和亦庄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达到了7624169万元,在北京各个区县中排名第四位;工业总产值之和达到了23772278万元,在北京各个区县中排名第一位;地区进出口总额之和达到了3858303万美元,在北京各个区县中排名第三位。因此,大兴区已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发展成为“北京新经济中心”,而且随着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源互补优势的逐渐体现,大兴区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得到增强,发展潜力极为巨大。

三是面临北京新机场落户大兴区以及国际产业转移、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北京新机场选址大兴区即将成为定局,这将使得大兴区打造北京新经济中心如虎添翼,加之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产业向中国和北京转移,包括医药服务外包、软件服务外包、装备制造业转移等。同时,大兴区正处在新兴产业大发展时期,大兴区可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拥有良好的公路、铁路等道路交通网络以及通往主城区的地铁大兴线和城铁亦庄线。在公路交通方面,五环路、六环路、京开高速、104国道、京津塘高速构成了区域内主要道路;在铁路交通方面,京沪、京九两大全国铁路主干线在大兴区境内交汇,大兴区还建有年吞吐量1400万吨的铁路货场,并且具有北京唯一的公路转铁路运输的综合物流商港,大兴区物流中的“公-铁”联运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大兴地铁和亦庄城铁的开通运营将大大改善大兴区与北京市主城区的通达性,进一步为大兴区聚集人气和商气,优化大兴区的投资环境。

五是具有京津冀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兴区位于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地理中心位置,是北京向华北平原辐射的前沿和发展的腹地,联结着京津冀地区的两大发展主轴,既是北京-天津发展主轴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北京-保定-石家庄轴线上的关键区域。同时,大兴区在北京区位中具有“连接一轴(南中轴)、横跨两带(东部发展带、西部生态带),关联多中心(大兴新城、亦庄新城)的重要战略地位”。

六是拥有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城市发展格局。大兴区以新城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金融、商贸、地产、会展以及生物医药、新媒体、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现代制造、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同时,重点构筑“四大产业功能区”和“十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中部一体、东西两翼、产业集群、城镇组团、生态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

七是可以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可以实现同丰台(总部经济、新兴金融业等)、朝阳(中央商务区)、亦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通州(文化创意、都市型工业等)、房山(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以及河北固安(电子信息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等)等地区经济发展的错位竞争。

八是可以统率其他定位。“北京新经济中心”总体定位体现了21世纪北京经济格局的变化,具有深刻的发展内涵,高屋建瓴。总体定位为“北京新经济中心”可以统领功能定位、产业定位、项目定位、空间布局定位、品牌形象定位、发展模式定位、运行机制定位等,并指导其他定位找准方向、明确目标。

五、实现北京大兴区总体定位的关键举措

确定大兴区总体定位的关键举措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北京南城发展和新机场建设为契机,以大兴新城和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现代制造业、文化传媒、生物医药、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项目为抓手,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打造“北京新经济中心”为目标。其具体举措如下:

(一)成立“北京新经济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第一,建议由大兴区主要领导担任“北京新经济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大兴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第二,建议成立“北京新经济中心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以及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步骤等工作。

第三,建议成立“北京新经济中心建设”顾问委员会。有选择地聘请国家、北京的知名学者、政府官员等作为顾问。

(二)积极争取“北京新经济中心”定位纳入北京市规划当中

第一,将“北京新经济中心”纳入大兴区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

第二,在产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中,将“北京新经济中心”作为制定规划的重要思路予以体现。

第三,积极争取将“北京新经济中心”总体定位纳入北京市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

(三)制定建设“北京新经济中心”的政策文件

第一,制定“关于建设北京新经济中心的有关意见”的政策文件。

第二,围绕“北京新经济中心”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出台资金保障政策、土地指标与土地使用政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组织保障政策、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行政手续快速通道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四)注册“北京新经济中心”商标并设计相关品牌

第一,在工商部门和网络域名管理部门注册“北京新经济中心”商标和网络域名。

第二,围绕“北京新经济中心”设计标识标志、品牌形象,如纪念品、纪念册、纪念邮票等。

(五)着力建设新兴产业基地

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等为依托,以现代制造业、生物医药、文化传媒、现代物流、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以及围绕临空经济形成的产业为重点,建设新兴产业基地,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六)加大新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围绕新城建设,加大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电力电信、旅游观光、生态环境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为打造“北京新经济中心”奠定基础。

(七)开展拍摄宣传片、举办文化节等活动

第一,围绕“北京新经济中心”主题拍摄宣传片、新闻片等。

第二,开展“我为打造‘北京新经济中心’做贡献”等系列活动。组织居民参与“北京新中心”的标识标志设计、展览论坛等活动,并组织优秀活动单位和优秀活动个人评选等。

(八)积极争取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根据建设“北京新经济中心”所需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大兴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主体,选择资信程度高的证券公司为债券主承销商,积极争取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九)围绕“北京新经济中心”加强与其他地方的区域协作

建设“北京新经济中心”会对大兴区的周边区县,乃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要建立和加强与周边区县,尤其是河北省确定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互促互进、共存多赢的发展关系和相互联动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1998,(3):22-27.

[2]Ebenezer Howard 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张捷.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形势分析和概念新解[J].城市规划,2003,(5):71-75.

[4]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8-42.

[5]李佐军,杨晓东等.城乡创新发展蓝皮书・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权衡等.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8.

[7].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 求是,2010,6(11).

[8]杨晓东.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0,(42).

第7篇

国务院总理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新兴”到“支柱”――四大产业十年铸剑,相关产业前景广阔。根据《决定》,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承担着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重任。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则被列为先导产业。“七朵金花”定位有别,一定激起资本市场无限遐想。

国务院发文支持战略新兴产业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决定》明确,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现阶段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这是国家第一次明确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教授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关乎“十二五”及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些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中国不仅要做GDP强国,也要做现代产业强国,摆脱产业链低端。”

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据《决定》明确阐述。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确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开拓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等。

对于各产业的发展前景,首都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认为,国家希望七大产业能够全面均衡发展,但每个产业的发展都会有自身的技术瓶颈,就发展现状来说,新能源,生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经有了良好积淀,发展可能会相对顺利。

《决定》认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决定》,中国将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

新经济支柱产业崛起

支柱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栋梁,也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根据《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承担着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重任。

根据《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对于这些产业的发展目标,《决定》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根据《决定》,“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兴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愿景地位,这对未来我国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而传统支柱产业的地位也正在发生改变。

2003年房地产被国务院文件正式定位为“支柱产业”。但近几年以来,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业内也反思着经济发展对房地产是否存在着过度依赖。很多专家认为,正是“支柱产业”为房地产撑腰,使得房价节节高升。

近日,国土资源部负责人对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答问时就强调,部分地区对房地产业不能作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还有不理解情绪。该负责人强调,房地产业要以保民生为首要目标。

第8篇

 

基于此,本文对义乌市国际服务贸易经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总结出了义乌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结构地调整和国际分工地深入,各国纷纷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脚步。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服务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随着这些政策逐步落实、效果开始显现,相信未来一段时期服务贸易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义乌市作为中国商贸行业的代表性地区,服务贸易在义乌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作为全球著名的小商品贸易市场,虽然义乌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成为义乌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但是其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弱,与其发达的货物贸易相比严重滞后。

 

目前,义乌的服务贸易还存在颇多问题,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与趋势,加快义乌市服务贸易发展势在必行,因此为义乌服务贸易发展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与建议,对义乌发展服务贸易经济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进出口规模与速度并重

 

义乌服务贸易近年来持续保持顺差,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在贸易政策方面,政府要摒弃改革开放初期的只重视出口而忽视进口的贸易政策,应注重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协调发展。对于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义乌应该鼓励进口,扩大专利使用和特许等服务的进口。对于先进技术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的进口,可以通过技术借鉴与学习,以促进义乌企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吸引跨国公司来义乌建立研发中心,加大对服务业的吸引,并提高义乌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

 

虽然义乌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但在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医疗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许多高端服务贸易领域里,仍然有部分服务业务尚未对外资完全开放,尽管已有的市场开放吸引了部分服务业的跨国企业来义乌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带来了技术研发、管理经营理念、营销手段等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义乌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义乌对金融、通讯等新兴行业的进口需求逐渐增大,但在义乌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占比最多的还是运输、旅游等传统业。

 

服务贸易进口会对义乌经济增长起积极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新兴和传统行业的服务进口都会推动义乌的经济增长,但是新兴行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要大于传统行业,义乌必须调整进口服务贸易的结构,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近年来,义乌的服务贸易出口持平稳持续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义乌要为服务贸易出口继续创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因此,义乌应该牢牢跟随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出口质量,只有抓住了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的关系,既重视进出口的速度,也关注进出口的规模,既重视进口的战略意义,也关注出口的推动作用。

 

二、优化国际贸易结构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义乌服务贸易不断跃上新台阶,发展速度较快。其服务出口主要由购物旅行带动,近几年呈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但是相比于货物贸易,其服务贸易却严重滞后,要促进贸易结构的平衡与优化,肯定离不开发展服务贸易。义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发达的货物贸易和庞大外商客流是义乌的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义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义乌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占主要的比重,多年来义乌的服务贸易一直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两者发展较不平衡。义乌在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同时,要继续保持原有的传统服务贸易领域的出口优势,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领域,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构筑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义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较不平衡,传统行业的优势明显,高附加值新兴行业明显滞后于相应的货物贸易行业,因而无法很好地为货物贸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碍了货物贸易的发展,同时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这严重阻碍两者的协调进步与发展。因此,优化义乌国际贸易的内部结构已成为义乌打造服务商贸强城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传统项目和新兴项目并进

 

近年来,义乌服务贸易总量不断提高,但内部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国际服务贸易类型较少,交通运输、旅游和批发贸易等传统行业始终占据服务业主要地位,而信息技术、教育文化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仍发展不足,无法成为义乌服务贸易的主要组成要素。

 

商贸、中介、文化等行业发展尚不尽如人意,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到义乌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根据服务贸易发展状况,要继续推动义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继续保持义乌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优势,传统服务项目的发展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要选择有发展潜力的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其发展空间。如果只注重优势产业的发展而忽视新兴产业的培养,那么服务贸易便会畸形发展,而不是全面、健康的发展。

 

从义乌服务贸易结构来看,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有很大的进步,结构比重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且义乌人力资本和技术的积累速度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对于义乌发展现代服务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改变部分服务产业的劣势地位,维持现有部分产业的优势地位,使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携手并进、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义乌加快现代化进程,提高服务贸易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义乌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升其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成为这将对外交往的一张金名片。

第9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5-052-04

本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各国都开始反思其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日本、欧盟等在“后危机时代”都将经济增长的关注点转向了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我国也积极把选择与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全球正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调整。

一、新兴产业概念界定

新兴产业出现的频次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陡增,但目前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概念。有些将其界定为Emerging industries,指正在产生或将出现的产业;有些则界定为New industries,指已经形成了的“新”产业。两种界定虽有差异,但综合来说,新兴产业应是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或萌芽期)的新产业部门或行业。这些新产业部门或行业受到新科研成果、新兴技术发明、相对成本关系变动、新消费需求的推动或是其他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约束方面的变化等作用,致使其产品或服务得以提高到一个潜在的营业机会水平下而形成与出现。

从理论上讲,资本的获利性是新兴产业出现与形成的最主要推动力,但从表现形式来看,产业的形成一般是在技术进步、资源供给和消费需求推动下完成。由于发明创造或者优先引进新技术,新兴产业(企业)技术不成熟,具有较强的技术自然垄断性,进入新兴产业的企业在投资初期会经历亏损经营,之后开始逐渐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作为“产业”概念,新兴产业的产出应当具备一定的规模,即其产出必须与国内其他产业的产出相比较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有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就业,并有专门的设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有专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技术经济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功能[1]。

当然,新兴产业是相对传统产业而言的一个概念,具有时空性的特征。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存在一个产生、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当新兴产业经过长时间发展,增长速度减缓甚至下降,市场需求基本饱和时,则将蜕变为传统产业。而当一种新的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中,传统产业也可能变成新兴产业。同时,某个产业在发达区域是传统产业,但在其他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却有可能是新兴产业。

目前,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生物等新技术以及由于消费需求升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如美国新一届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2月17日签署的《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涉及的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生物医学、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海洋、大气等。我国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七个,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领域。

二、后危机时展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一)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抓手

产业结构优化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包括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要、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产业间协调发展、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等,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则表现为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技术知识集约化和产业结构软化等。

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新兴产业中,有些产业能够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有些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而且一般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技术结构水平和较高的生产效率。另外,利用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并进,从而促进产业的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和技术知识集约化,实现产业技术结构水平的整体提升。

从国际产业演进和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每一次危机之后都会给新兴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只有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适时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才能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保持经济持续的增长态势。例如日本在石油危机后,减少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支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21世纪以后,则加大了对信息通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开发、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2]。而一旦新旧产业的更替出现断层,就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和衰退,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发展困境和日本90年代以后的经济衰退,都是因为没能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迟缓所造成。

(二)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相融合的最佳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之上的,这种高速增长积累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但单纯依靠传统的减排方式,并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减排目标的协调,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中,依旧有相当强烈的工业排放要求[3]。因此,寻求经济增长和低碳消耗之间最佳契合点成为当务之急。

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均具有附加值高、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能耗低、污染少等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属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出路,也能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产生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4]。

三、新兴产业对金融支持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都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发展阶段与一般产业不完全一样。同时,新兴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结果或者满足新兴市场的结果,具有比较独特的发展特征。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及特性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特殊的需求特征。

(一)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

普遍意义上的产业发展的完整阶段,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几个阶段。对于新兴产业而言,形成期需细分为种子期和创建期两个阶段;发展到成熟期,将演变为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支柱产业,属于成熟产业范畴;而到衰退期,则有可能被其他新兴产业所替代,沦落为衰退产业。因此,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这三个阶段。当然,在成熟期,尽管已经不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新兴产业,但作为投资资金的“出口”阶段,属于新兴产业的延续期。

在种子期,企业尚未建立,产品尚未形成,属于技术研发阶段的中后期,此时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少,资金投入大约50%~60%为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开支,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或政府资助,但也有少量为了解所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向的天使投资者的介入;到创建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及建筑物等,进入到资金密集型阶段,这个阶段的投资量是种子期投资的10倍左右,要实现从样品到商品的关键性跳跃,投资风险最大、资金缺口也最大,但由于没有经营记录,获得以稳健为原则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难度较大,资金获取渠道较为有限,风险投资在这一阶段就显得极为重要,此外,政府的创业基金对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也有明显支持作用;在成长期,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并有了一定基础,技术较为稳定,但需要更多资金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市场,资金需求量是种子时期的100倍左右,此时需要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而且也具备了可能性,风险投资资金也因行业与企业发展前景的逐渐明晰而大规模参与以获得超额回报;最后,到成熟阶段,作为新兴产业的延续期,投资风险大大下降,融资能力增强,融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为前面的投资寻找“出口”。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除了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内源性融资进行研发外,新兴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需要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5]。

(二)新兴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需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新兴产业具有“三高”的特征:第一是高风险性。由于技术、市场需求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而新兴产业较长的周期导致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因为其管理复杂性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等,新兴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极高,对其投资的失败率高达80%,这也就成为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是高投入性。创建初期一般缺乏成熟的产业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而价格高昂,商业模式不成熟,市场开发的难度较大,初始成本较高;企业经营的盈亏点对产量规模有相当的要求,成长期需扩大生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当大;从技术研发到批量生产需要较长过程,普通投资难以满足长期需要。第三是高回报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一旦成功,其获得的收益将是非常丰厚的,而且投资介入越早,收益越高。当然,这种高回报也就决定了尽管风险很高,但其融资仍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新兴产业独特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决定其融资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融资价值的多元性、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融资结构的耦合性。

四、多层次金融体系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兴产业对金融工具需求的多样性和融资结构的耦合性就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多种金融工具,而且各金融工具之间相互配合,互为支撑。

(一)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新兴产业中的“发动机”作用

风险投资(VC)既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剂”,又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自1985年引进风险投资以来,主要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本来源渠道狭窄、制度供给不足、退出通道不畅等问题。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借鉴国外经验,对风险投资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设立风险投资损失补偿基金,使风险投资者形成比较准确的收益预期;针对我国尚处于风险投资业初期的现状,在对风险投资采取引导与激励的同时,政府仍有必要通过辅以直接投资、拨款、补助的方式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如建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只是相应的风险投资在投资阶段上要相对前移,投资领域有所侧重。

实现风险资本的社会化、多元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扩大风险资本来源、规模和数量。在可以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允许养老金、保险金、信托投资等机构适时介入风险资本市场;引入国内市场业绩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这些机构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带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广泛吸引对风险投资有正确认识、有资金实力、有承担风险能力的家庭或个人参与风险投资,扩大风险投资的社会基础。

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在《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加紧制定更为完善的与风险投资相适应的政策、法规,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完善风险投资运作规范,建立系统的、完善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逐步塑造以法律监管为主,行政监管为辅的格局;加强风险资本运作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诸如《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风险投资促进法》,加强对投资人权益和对创新者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克服障碍,创新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形式

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新兴产业的公认障碍是,这一产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但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来说,如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必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难以快速发展,而对商业银行来说,进入障碍也导致了分享新兴产业高额回报机会的错失。因此,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适时、适度的介入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整体思路有两种,一是通过构建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商业银行对新兴企业的贷款风险,使之符合商业银行稳健性需要;二是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灵活的金融政策,改变商业银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传统形式。

思路之一:构建风险保障机制

贷款担保。由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采用政府第三方担保形式为新兴企业提供贷款,弥补新兴企业普遍财产担保不足的缺陷,改善其贷款环境。担保基金的来源可以是从新兴产业所征收的税收、财政无偿拨款、科技三项经费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新兴企业信贷担保计划,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按贷款性质、数量和期限长短,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并签订担保合同。

贴息贷款。政府对新兴企业的贷款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具体做法有对企业自由贷款给予高出市场平均利率部分的补贴或对企业最难获得的长期贷款给予补贴等形式。

贷款证券化。借鉴我国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做法,将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发放的贷款转化为债券,然后利用资本市场或银行本身较好的服务网络优势出售给市场投资者,以融通资金,并使贷款风险由众多投资者承担,从而分散风险。

思路之二:采取灵活的金融政策,创新信贷管理办法

一是对新兴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专业评估并作为贷款的抵押担保依据,解决其有形资产不足的问题;二是与新兴产业高风险相对应,适当提高商业银行对新兴企业贷款的呆账准备金率[6];三是适应新兴产业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方法,改善评估、评审和管理办法,创新对新兴企业和项目的贷款形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金融支持形式。

(三)私募股权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PE)是指通过私募形式融资,形成基金资产,交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以“专家理财”方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一起,作用于新兴产业的不同阶段。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规范。尽管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由于近年来立法上的重大突破,其设立形式的法律障碍已不再存在,但仍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法律法规。有必要制定一部有前瞻性的发展股权基金类的法律,明确私募股权基金的认定标准、投资主体、投资范围、退出机制及监管条例等,进一步确立私募股权的合法身份,确保其快速、有序发展。

构建私募股权基金完整的产业链。扩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来源,尤其要积极引入国内机构投资者和民间资本;加强私募股权基金中间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具有高度专业化和资本运作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间服务机构,鼓励其进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7];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有丰富投资经验的私募顾问和基金募集顾问等。

市场化基础上的适度监管。私募股权基金市场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市场,对这个行业的要做到监管适度;除了前述的法律监管外,还应该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私募股权基金涉及领域比较广,在监管过程中可能涉及跨部门的现象,应通过统一的协调机构加强多部门联合监管;加强行业自律监管,通过设立全国性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式的管理,维护行业整体形象,推动行业规范、快速发展,并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约束。

(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各种基金的退出提供“安全通道”

进一步大力发展和加速改革主板市场,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变革,为创业板的建设提供条件和经验;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小企业板,为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融资继续提供融资便利;不断完善创业板,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场外市场建设,为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提供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7.

2.汪斌.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289.

3.程瑞华,王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0,(1):57-58.

4.吴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N].经济参考报, 2009-11-3(5) .

5.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5):59-65.

6.周英章,金戈.论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J].中国流通经济,2001,(5):60-64.

7.张洁梅.私募股权基金与我国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9):65-68.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经济发展方式

当今社会,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形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任务中的重中之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一批又一批数量充足、专业性强的技术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变革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以及技术帮助。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含义就是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科学方法、手段和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本质就在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进步和改革,改良陈旧的框架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开发再生能源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包括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效益相一致、人口数量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匹配、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速度相统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真正做到又快捷又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所在是需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以及专业能力,加快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能力,不断推进国家宏观经济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建设,用以保证经济的长远性以及稳定性增长。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整个社会中的经济生产、公共服务和制度管理等方面需要的专业实用型人才的责任,在大力推进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为提高社会实用型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供了比较大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培养技术型专业素质涵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我们国家中市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不仅可以大大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并且还会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要想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需要非常多高专业职业素养的工作人员,所以必须不断推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出大批量高技术实用型人才用以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实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当今社会新兴产业中提供了大批量的实用型人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一定会将现有的国家经济发展结构和产业链条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摒弃一些陈旧俗套的、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经济需求的工作,随之又将衍生出一大批新兴的企业单位,工作性质以及工种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必须重视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职业教学质量,快速培养出高端实用型人才来填充当前各种新兴企业中的岗位空缺。当前,我国现有的高端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高端服务行业的发展凸显出严重的滞后性,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将会使得大大提高新兴企业的经济能力以及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自身的经济优势从而实现新兴企业的又一次经济突破,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目前急迫需要大量的既有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涵养,又能够灵活的进行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从而不断生产出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产品,创造出属于我国自己的独立品牌。当然,目前只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学质量,这一远大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分层式”教学法。它侧重培养学生群体间的差异性,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发掘学生学习兴趣并开发学生潜在思维。班级中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课堂教学的教师就只有一个,这必定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忽视某位学生的情况,此举一方面限制了接受新知识快的学生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不能完全吸收理解知识。除了教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也极为重要,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情景教学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来进行自我学习,科学的布置课后作业,经常性的开展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针对性培养实用型人才

学生需要十分了解当前社会发展中市场的实际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中领导层级以及相关的教师需要时刻洞察市场发展的空缺,对这些市场急需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而对一些目前已经呈现饱和状态中的行业做一些适当的淘汰选择,努力培养市场发展中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院校内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实际需求完美对接。明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掌握最新的国家政策资讯,正确科学的预测未来社会中人才方向的实际需要。

(三)定向性培养人才

不断深化高等职业类院校与社会新兴企业的有机合作,从而实现企业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的合同计划,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以及物质类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进行企业进行实际演练,开展一体化教学,通过“私人订制”的运作模式,进行定制型人才培养,共同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学生,院校,社会企业,三位一体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为社会企业经济生产服务,企业经济资源为院校大力改进教学提供支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所教学知识创新性以及及时性的把握,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社会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充分提高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院校中的教学观念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的院校管理制度。只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平稳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够拥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光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N].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70-73

第11篇

【关键词】后金融时代 国际经济秩序 延续 变革

针对美国的次贷危机,一直延续三年之久,其波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的危害性严重的影响着传统的国际经济思维和金融理念,更是对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国际现行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针对这样的形式,在新时代国际金融环境发展的今天,对国际的金融形式产生了严重的变迁和影响。通过金融环境当中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秩序的延续与变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国际经济权利结构的延续与变革

(一)新兴经济群体的崛起

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推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使得其在国际的经济结构当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的涌现。并且在实际的大舞台上得到相应的扩散,使得发展中国家努力的发展自身的经济,并且积极的配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在相应的市场经济和投资体制当中得到相应的发展空间,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但是发达国家由于起步相对较早,使得其经济体制在发展同时,逐渐的失去了技术优势,将产业外移,生产产品的竞争能力逐渐低下。导致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当中的发展能力变得低下,经济实力下降。在金融环境爆发之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相应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的在一定时期内快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世界经济的格局逐渐的向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方面转移,成为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引领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形势。

(二)金融危机加速经济格局转变

经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经济格局发生相应的转变。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断下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不断的上升,使得两者之间逐渐的、进入到均衡发展的状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发达国家的经济进一步受到影响。根据相应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经济危机的影响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其中占据的比重就占据80%左右,发达国家的相应的经济比例明显下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经济舞台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且世界各国的经济排名也出现了一定的程度的改变,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超越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的减弱,使得世界发达国家经济逐渐的复苏。虽然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结构逐渐的均衡,但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的主体格局没有受到根本影响。

二、国际经济观念结构的延续与变革

经济观念是根据社会实践当中各种知识的结合体,通过人脑的主观意识进行判定,是生产力水平和人脑的抽象反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经济观念是能够控制世界经济的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并且具有实践性、历史性以及发展性的相应特点。经济观念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实施能顾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如果经济观念的发展不能够适应现代的生产力水平,就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在国际经济观念逐渐与社会的生产力相脱节时,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发达国家对于这样的影响,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以期待这样的方式能够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实行新的自由主义政策。加大世界贸易的交流程度,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扩张当中也出现了经济秩序的弊端,使得金融体系逐渐的混乱,造成相应的经济风险。

世界经济在发展的进行当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风险。这是经济观念的问题,只有合理的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确立正确的金融观念,才能促进社会各个国家经济秩序的有效发展。

三、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与完善

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的核心在于国际经济制度的调整,国际经济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发展都反映了社会经济秩序的延续和变革。国际经济制度的建立必须依附于国际经济权利,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建立。并在世界经济秩序逐渐交融的今天形成一个东西方共同治理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局面。

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的减弱,使得经济环境当中的治理机制新旧更替,在进行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各个国家公平公正的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方案的有效开展。在新世纪的发展当中,想要发达国家控制现代的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具有相应的难度。其中的环境问题、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国际能源问题,这都是经济发展当中面临的难题。国际经济环境逐渐的向着全球共同治理的方向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特点。金融危机过后的国际经济体制的制定和调整都是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之下建立的,是对现有的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使得其运行体制更加全面和稳定,减小了世界经济环境危险的产生,使得经济体制能够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秩序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今天,国际经济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建立国际经济制度是完善秩序的关键。确保制度的正确实施能够有效的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发展。随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升,更是为了预防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个国家应该金融国际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世界经济能够发展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晓.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之评析[J].法制与社会,2011,(03).

[2]于学伟.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货币秩序变革研究――人民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经济学家,2011,(10).

第12篇

在过去十年中,新兴市场作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这一地位已经确立。先是美国、继而欧洲,它们深陷系列危机泥潭,踉踉跄跄;而中国却阵脚不乱。其他发展中大国也只是在经济长跑中稍作喘息。

但最近这些“经济冲刺国家”也开始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了。中国在日前报告,称目前是三年以来经济增长最为缓慢的时期。印度经济近来也处于自2004年以来的最低谷。巴西几乎陷入停滞。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大幅下调了对所谓的“金砖四国”其中之三的增长预测;只有俄罗斯幸免(而即使在俄罗斯,由于能源价格下跌,经济增长也十分脆弱)。有些投资者黯然回首发展中国家那易受危机影响的过去,担心今后是否会出现更为糟糕的情况。

目前危机尚未逼近,但完全有理由对此加以重视。因为新兴世界面临着两大明确风险:一是周期性衰退,二是潜在增长的长期侵蚀。前者应当较为容易处理,后者就未必如此了。

适者复苏

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新兴市场仍然表现得相当不错。IMF预计发展中经济体今年仍将有5.6%的增长。此外,新兴世界的这种减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故意为之。当全球金融危机袭来之时,新兴经济体曾积极应对:中国启动了巨额的刺激方案,巴西的国有银行大力发放信贷,利率得到了大幅削减。它们取得了显著成功,以至于到2010年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为了控制价格压力,这些国家提高了利率、抑制投机买卖并允许货币升值。停顿了一段时间之后,这种紧缩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不过,衰退来的比预期中猛烈许多。欧洲的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负有责任。该危机降低了对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的需求,并限制了这些国家商品的价格。

幸运的是,新兴世界的决策者还有足够的回应余地。尽管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央行目标利率接近于零,但在新兴市场平均下来却为将近6%。财政刺激极为奢侈,只有少数预算赤字平均为GDP 6%的先进经济体才能承受。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的预算为更易管理的2%,在这些经济体中,财政刺激仍然是一种选择。

最重要的是,过去曾使新兴经济体极易受到危机影响的种种脆弱性现在大多已经不复存在。新兴经济体的银行有了更多的资本,对于不稳定的批发基金的依赖性没有欧洲银行那么大。发展中国家过去曾一直采用固定汇率。固定汇率曾是一种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但它也会助长过度借入外币行为,由此产生压力并最终破坏固定汇率制。如今通货膨胀得到了更好的控制,浮动汇率和贮量充足的外汇储备在新兴世界中占据了主导位置,用来对抗出口下滑现象和反复无常的海外投资者。

因此,这些国家不太可能出现大萧条;然而,像过去十年那么高的增长率也同样不太可能出现。举例来说,中国就不希望出现过高的增长率。中国经济已经变得过于依赖投资;希望开创一个由消费者引导的、较为缓慢但更为稳定的增长局面。在中国之外,可以愈加明显地看到:许多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已经超出了它们的潜力。

在马拉松的起跑线上

回首过往,新兴世界的一些经济创记录现象不过是逞一时之勇罢了。改善新兴世界状况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对于原材料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产生了一种商品繁荣,大大振兴了多处新兴市场。随着这种繁荣趋于平息,俄罗斯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性便让该国极为脆弱。而另一剂良药就是国内信贷,在巴西、土耳其和东欧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