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1 08:5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

第1篇

一、多样的课堂队形,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小班班级规模小,人数少,座位排列可以根据课的特点进行变换,教师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不是只站在黑板前或讲台后,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来回走动于教室之中,如:创设“八字型”、“半圆形”、“圆形”、“三角形”等课堂队形,从而方便教师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个学生接触,这样师生之间空间和心理的距离大大缩短,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较之于大班有了更大的可能。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后,学生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教师利用师生近距离相处让每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如在《我也追星》实践活动中,创设字型课堂,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并且让每个学生走到讲台上介绍自己崇拜的偶像,教师则在下面当听众;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发言的机会后,课堂上就形成了一个融洽、愉悦、民主的气氛,当谈及“如何正确追星”时,允许学生以相同观点为原则调整座位,形成“追星利大于弊”和“追星弊大于利”两个辩论阵营,坐到U形的两端,民主选举的三位裁判则坐在U形的低端,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有理有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整个课堂营造着“让每个学生处在不断参与,不断尝试自我实现”的氛围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展现机会,同时在愉悦的积极参与的课堂中学会了正确对待追星。

以多样化的课堂队形,拉近师生的距离,营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氛围,让每一位学生融入课堂,享受自我展示的喜悦,这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亮点。

二、细心的差异关注,实施尊重个性的教学

小班化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可以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小班化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数少,教师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及时发现他们的独特性,对于优生鼓励他们冒尖、创造,在教学中可以给他们创造合适的发言机会,培养自信。对学习吃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耐心帮助,给他们充分的学习时间,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引导手段。如在教学说明文《苏州园林》时,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上网找出苏州园林的图片,运用文本知识,自己来对于图片进行说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关注一些不善于发言、胆子小的学生,鼓励他们在组内展示自己的预习材料,让他们在人数较少的小组内畅所欲言,让每个组推荐出介绍说明最好的一位学生上台展现,展现时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运用说明文的有关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点来介绍自己手中的苏州园林画,这时,一些优秀的学生或者敢于创新的学生或者善于展现的学生乐于自告奋勇走上讲台,结合组内的讨论结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让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对他们的图片说明进行评价,在他们的评价中,教师结合他们掌握的知识对薄弱点进行及时的补充,帮助他们及时掌握说明文的重要知识点。这样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能深入了解说明文的特征与要点,无形中摆脱了说明文单调乏味的桎梏,从而主动地参与课堂,高效地学以致用。

细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的独特性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小班化教学的又一个亮点。

三、弹性的教学设计,体现平等民主的教育

我曾看到过一则令我深有感触的故事――《小鱼在乎》:退潮了,许多被潮水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的!有一个小孩不停地在水洼边弯下腰去,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去。这时有个游人忍不住走过去:

“孩子,这么多的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那一条……”

对我们来说,我们的学生就像这海边的小鱼,也许因为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因为班额的数量过大,我们总不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喜的是,我们的小班化语文教学为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可能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尽最大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力。体现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我们正努力做到:

1.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成为课堂中受关注的“鱼”。对于不举手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引导。如有些学生腼腆、胆小,教师要结合举手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并用适合他们的问题来提问,从而让他们通过一次一次顺利精彩的回答来树立自信。对把不举手误以为是成熟的学生,则抓住他们的心理,因势利导。总而言之,要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乐于发言,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成为被关注的“鱼”。

2.精心设计教学细节,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如在教学《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时,学生以六人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完成课文大意的疏通,然后,探究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接着要根据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分配角色,有课文旁白,有剧情表演,有画外音,有表演反馈……从而在合作中完成整个课本剧的表演和对课文重点的把握。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角色和任务的分配,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如在教学诗歌节奏时,爱唱歌的学生可以让他以唱的形式来表现出他对诗歌节奏的理解,爱朗读的学生可以让他以朗读的形式来感受他对诗歌节奏的把握,爱表演的学生可以以动作加诗句内容的形式来展示他对诗歌节奏的诠释,喜欢创新的学生可以用方言来传达出他对诗歌节奏的揣摩……每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能展现自己亮点的表演方式,平等地享受教学的每个细节。

第2篇

最近整理听课笔记,看到了一则教学札记记录了这样三个教例:

1.这样导问启迪学生思维了吗?

教学《爱之链》一课,教师一连串地问:老妇人的车在这样的环境中抛锚了,内心会怎么想?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还有哪些词句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说说带给你的感受,老妇人凭什么确定店主就是需要帮助的人?读读女店主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补充女店主的话吗?(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看似活动,实则被动)

2.这样的导讲训练主题明确吗?

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教师安排了多处语言训练:借助媒体映示槐花开放的远景和近景,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训练表达。问学生还有谁也被槐花吸引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强调运用课文语言描述。让学生和槐乡的孩子一起过一个令人神往的槐花节,写一份请到槐乡来的邀请书,组织学生为槐乡节设计服装、美食套餐以及欢迎标语。(求多求全,缺失训练主题,超出教学要求)

3.这样导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吗?

教学《蚁国英雄》一文,教师引导: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在外层蚂蚁的壮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称蚂蚁为英雄,你有哪些体会?你认为这是怎样的蚂蚁?(文本有隋,教师欠情,何能移情)

症结――何以这样导

课堂精导是一门艺术,需要精心的设计,才能形成课堂的精彩。所谓“精导”,应能依据课程标准、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教师素养及风格,在有限的时间里,站在平等的课堂上,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的问题。以上教例让我们产生困惑,课堂上何以缺失“精导”呢?

1.文本解读欠准。在教学实践中,文本解读欠准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尊重文本的取向不准,即教师没有认真读文本,甚至没有读懂文本,当学生偏离文本和社会核心价值观时,教师缺少正确引导。如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有学生提出“善意的谎言”也是诚实的,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讨论,意见难以统一。这不仅耗时,也与文本的主流价值观不一致。如果教师对文本有准确的感悟,出现这样的问题,就会及时引导,让学生回归到对文本的尊重上来。二是把握文本取向不准。如教学《山中访友》,学生对“古桥”的理解多种多样,教师唯书定论了一种解答。其实,学生有基本的理解和体验就可以了,规定的唯一答案,学生的思维也就被扼杀了。三是知识链接的取向不准。文本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链接是有学段要求的,前面举的第二个教例,明显是知识链接的缺失。只有对学段要求认识清晰,对学生已有知识了解清楚,因材施教,才能形成教学亮点。

2.角色定位欠妥。课堂是文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尊重文本是基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应形成双向交流活动。强调主导作用,势必会形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前面的第一个教例就是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因而出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强调学生主体,学生的思维是活跃了,课堂容易出现收不住场的现象。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课堂上就出现了针对狐狸是不是“聪明”争论不休的情景。出现角色定位欠妥的原因在于教师对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认识不足。组织者就要做到心中有文本,教学有计划,实施有方案,活动有主线,训练有主题。合作者就要做到交流合作有目标,活动过程有导向,平等之中有首席。引导者就要做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思维展开,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只有明确了角色定位,课堂才能形成教与学双向活动的统一,形成生动的、高效的课堂。

3.层次设计欠明。教学艺术如画画一样,层次感越强越诱人欣赏,又如章回小说,情节感越强越引人阅读。教学设计层次欠明,学生兴趣就难以激发,探究也缺少深度。如前面列举的第三个教例,教师试图从“感动”切入,体会蚂蚁的壮举,而学生却没有情感的酝酿,因而在谈感受时苍白无力。不妨这样切入:这是一场怎样的大火?在这场大火中,一群“蚁国英雄”诞生了,品一品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它们是英雄?英雄告诉我们危险来临应该怎样做?这样组织教学,环环相扣,层次清晰,学生在收获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又如,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教师重点放在反问句与争论言语的理解上,让学生说说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结果学生只知道结论,道理是怎样提出来的就不明白了。其实,教师只要稍加点拨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写了几次对话?(两次)两次对话有什么不同?(第一次讲怎样吃,第二次讲理由)文脉理清了,再引导学生从词语、标点人手理解争论,教学有了层次,学生就会读书,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示范指导欠精。示范固然是教学引导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示范不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示范就缺失了导的价值意义。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写字指导,教师的示范多是跟着书空,真正给予学生写字方法指导的实属少见。每一个汉字都有特点,只有掌握了其特点,指导才会有的放矢。如教学含有撇捺的字,可以教给学生规律,撇捺在上上盖下,撇捺在下下托上。再如,教学有宝盖头的字,宝盖头下无撇捺,上盖下;宝盖头下有撇捺,盖头缩小展撇捺。日积月累,学生就不是只会模仿了。又如朗读指导,教师的朗读不可谓不好,有时教师也问,听出哪里读得更有感情了吗?学生跟着读,语气相仿,但为什么这样读?学生浑然不知。类似于这样的示范,教师在引导学生说话、写话时也常能看到。教师都不明白示范的目的是什么,何来精导?

5.课堂预设欠活。教学预设是对文本的钻研,对教学的设计,但是,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的效果,一切照“计”而行,看不到学生稍纵即逝的发问,更看不到教师机智的点拨。看着课堂热热闹闹,细细想想,这样顺畅的课堂背后,缺少生命的意蕴和情调,缺乏生成的灵动和智慧。因而,难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曾看到这样的公开课,教师面对四十多位学生以及上百位听课教师,一堂课教师除了板书时站在讲台前,其他时间一直穿行于学生之间传递着话筒,所有问题都是对答如流。凭心而论,这堂课的预设,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气氛热烈,现代媒体运用恰到好处,知识点学生基本掌握,教师自然满意。但反思一下,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能找到吗?学生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了吗?知识是要唤醒,潜能更要激活,没有学生心灵的自由,思想激荡,光有知识的传递,教学的意义又何在?这样的预设就是浅预设,浅预设必然导致精导的缺失。

对策――应该怎样导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精导”并非今日,真正让精导生成于课堂并不容易,联系教学实践,不妨找到一些方法。

1.就文本解读而言,强调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特别强调人文性,但不能理解为人文性的绝对性。强调人文性,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一味强调工具性的矫正,强调人文性并不能否定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之本,人文性是语文之魂。语文教学如果外延无限扩大,就会导致语文学科的内涵飘忽不定,丧失其独立课程的意义,语文教学就会魂不附体,应该非常清晰地知道,缺少工具性的人文性是不存在的,只有让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在理解重点句:“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时,首先引导质疑:自己读读这句话,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问:为什么要走得很慢?为什么不停地捡鱼、扔鱼?为什么要用力地扔?接着让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自己反复读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些问题。当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时,每一个学生都被小男孩的执著感动,被他的爱心感动。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他对小鱼的怜惜,男孩这个美好的形象,已经悄然成为同学们心里的榜样,这可谓一举三得。

2.就思维训练而言,强调学生的体验。新“课标”特别注重让学生体验。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思考,体验从何而来?一是以本为本,朗读而来。体验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如教学《金蝉脱壳》一课,一位教师抓住课文后面练习题这一重点,有的放矢,有层次地指导着读书:第一步,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让学生用“先……接着……最后……”描述,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为下面的读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第二步,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怎样具体描写“我”聚精会神看到蝉脱壳的情景的。第三步,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让学生再读蝉的背脱出来的两句话,让学生从理解词语中体悟心情,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让学生跳出文本,情感的熏陶,方法的归纳,水到渠成。二是品研文本,想象而来。文字是一种载体,品研语言文字,还原作者所要反映的各种事物的表象、意思,达到心领神会,可以引导想象来实现,这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课文中许多词句写得比较简洁,但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已有条件,如环境、人物、事物等想象送别的场景。在想象中,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更加具体深入,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心与心碰撞出情景交融一体的。在学生心中“杨柳”是物又似人,“沙鸥”是动物也有了人的感彩,“春水”成了感情的融合剂,如此等等,学生无不进入文本意境,驰骋于开阔的想象空间。三是融情于本,移情而来。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阅读对象上,体验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这样,学生便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到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当头饰“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和道具喷壶一拿出,学生立刻情绪激动,跃跃欲试,都想体验一下当小演员的感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下子就被调动出来。教师提醒学生要依据文本表演,体现文本情感。果然,在课堂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自觉走进角色,用文本中的语言把课文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