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专业考研

计算机专业考研

时间:2023-06-01 08:5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专业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考研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企业需求问题;研究

现在我国高职院校都在改变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企业需求为主的教学模式,用来适合现代企业需求为主,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计算机专业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信息技术人才,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但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合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1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1就业率居高不下

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很多,但在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都需要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就业空间很大,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居高不下。现在学生就业难是确实存在的,但计算机专业学生只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尤其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对提高自身的就业是关键因素。

1.2考研率不断上升

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考研的人数不断在增多,总体考研率不断上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考自己专业的研究生,同时也有很多学生跨专业考研究生,因为计算机技术与其它专业相关,比如可以考经济相关类研究生等。现在考研是就业的另一种方式,但同时学生继续深造,对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自己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也可以说考研是为今后更好的就业。

1.3热门城市就业率下降

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一般首先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但现在根据企业招聘情况,一线城市计算机专业相关人才处于饱和状态,有招聘也是要求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具有团队领导能力等要求。但其它二线与三线城市需求不断增加,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

2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面临的困境

2.1企业需求与教学目标相悖

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在高职计算机教学领域中,尽管教学方面的目标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并展开教育的,但是在实际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将教学方式创新忽视,不把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上,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上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重视以企业需求为指导的教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造成了就业意向与教学目标相悖的情况,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所措,目标不够明确,相关技能的运用不熟练,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没有形成正确有效的就业规划,没有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准备不足,对本领域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目标设定不切实际,职业定位不够准确,拈轻怕重、浮躁、好高骛远,不能准确定位自我,职业责任明显不够,最终导致毕业生无法通过就业这座独木桥。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没有重视学生最终目标是就业,没有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2.2教学评价与考核模式过于落后

计算机专业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但现在很多学校在计算机学科考试的模式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这不能体现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学考核需要根据教学改革需要,要动态的进行改革,突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措施

3.1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根据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要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适应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动态行业,教学内容需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需要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一致,让学生学有所用,重点需要提升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是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

3.2根据企业需求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教学内容调整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以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调整,打破传统的章节界限,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删减,满足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升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都需要与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

第2篇

孙志岗(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近两年,国家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与考试方式上进行试点改革,一级学科实行全国联考是个趋势,将会有计划地推进。过去全国统一命题的考研科目只有公共课:政治、数学和英语,专业课一般由学校自主命题。2007年考研,教育部首次将历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三门学科专业课实行全国联考;2008年,农学专业课加考行列;从2009年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调整后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一)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卷面满分值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和150分。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的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重点考查考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这种研究生计算机考试改革利弊并存。社会上也是观点众多,有人认为:在目前高考招生制度不断改革,一些高校逐渐获得更多自主招生权的情况下,研究生招生统考的专业不断增多,不知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这项近年来研究生入学考试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究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还是利益的驱动?是有利于选拔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还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大学个性的扼杀?

利: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在保证研究生质量达到合理底线方面是有利的;可以促进本科教学质量。而且大多学生认为这是公平公正的,尤其是对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想考一所重点大学,这种考试方式对他们来说也许最公平。因为一些高校招收研究生时,明显偏好本校学生,本校考生被录取的几率比外校考生要大。另外学生本身对一些学校可能信心不足,害怕分数线达不到,在最初选择时就不会考虑分数特别高的学校。出题统一了,学生的顾虑就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可能也更广泛。各个学校老师间关于研究生考试方面的交流也更多一些,消除了学校之间的壁垒。如果实行全国联考,可以打破这种“近亲繁殖”的局面,这样更公平公正。

弊: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很强,现在连高考都大规模下放了命题权,更高层次的考研却要反着改。势必会使一些学校为了考研,集中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把专业课知识传授变成应试教育,相应催化一些考研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学生个性化特色培养。还有一点,这将导致普通高校招生数量降低,甚至生源不足,而重点院校生源集中,复试选拔难度提高。另外对老师来说,在教学上的重点可能也需要更好地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技术所涉及的新知识点在大纲中可能没有体现,那么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的重点是应该面向考研教育还是面向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矛盾。新旧知识点与考试知识点并不完全吻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校以及不同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会有所侧重甚至有所取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整合这些知识点。

熊盛武(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行业背景非常浓厚,面向交通、建材、汽车工业三大行业,培养的很多人才在毕业后流向了三大行业。研究生统考以后对我们学校的影响比较大,最直接的就是招生规模下降厉害。我们的计算机科学系主要对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本科专业,软件工程系对应软件工程专业,新成立的物联网工程系对应物联网工程专业。从第一年开始统考后,上线约140人,第二年为120余人,而之前我们的招生规模大概是240多人。我们的导师在统考前每人指导约3~4人,现在是1~2人,招生人数减少了一半。

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除了培养人才,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做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现在高校的科研任务都较重,研究生统考带来的招生规模减小,影响了这个队伍的发展和科研的长期性。我认为研究生的规模能够维持在一定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统考对我们这样的学校影响比较大呢?我们作了一些分析,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不同,本科生教育有一个高考一刀切的分数线,已经把学校的档次划分得非常明显。考研是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一般的考研是维持在同类型的学校,比如武汉大学的学生最差也要考武大,发挥好的学生可能往北大、清华、中科院考。我们学校也是一样,像我们这样二本的学校,主要生源来自于其他二本、甚至一些三本的学校,而在专业考试中,自主命题和统一考试的分数区别肯定是比较大的。统考的平均分可能是70、80,而自命题的平均值可能就是120、130,这一下就差了60、70分,这带来的后果是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总分普遍下降,而像武大、华中这样的有研究生院或者是985的学校,他们有自主划线的权利,有调节的能力。对于普通二本学校来说是必须参考国家线的,而计算机专业如果按照全国的水准划线可能就偏高,

如果要考虑方便计算机专业,这个线又明显偏低。分数下降以后,又带来别的专业的恶性循环。如果把线划的更低,其他专业上线的人就又更多了。可能要超2000、3000人。因为人数众多,就只有不调剂了,报考武汉理工大学的人既然已经超了很多,我们的学校就不接受校外的调剂。一些想要调剂过来的高分学生就没有办法被录取。

除了分数以外,还有个导向作用。比如计算机专业统考,可能有些同学就考相关专业去了,还有既然都全部统考了,那么考武大、华中就和考武汉理工、华师都没有区别了。学生就会先考虑一本的学校,从而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均。

何炎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研究生计算机考试改革存在很大争议,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这个改革没有经过广泛调研,没有征求意见,没有经过调研,有很多学校都不知道,就出台了相关的改革政策。

第二,全国统一考试,从某方面说违背了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教育。现在高考已经逐步取消了全国统考,为什么研究生考试又要从自由考试改革为统一考试?这至少在考试形式上是一个倒退。个人认为它有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个性,不尊重差异,不尊重各个层次学校的教育情况的嫌疑。

第三,一般观点可能认为,计算机纳入统考后,考生选择院校的余地增大。教育部统一命题,初试科目一致,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的余地明显增加,更有冲击清华等名校的机会。但实际上另一方面,研究生统一考试导致很多学校只注重这四门课,或者只是注重应试考试,而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什么像武大、华工等学校的学生考不过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我们连续两年考得最好的是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他们每次都考前三名。面试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只有这四门课搞得是头头是道,别的课都不懂。不可否认,有些学生只针对这四门课参加应试。但我们的学生肯定不会只是这四门课,因为各个学校还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我们要求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生统一考试使得一些三等以下的学校趁虚而入。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些学校没有高质量的学生考进来,但总体说来,大部分这样的高分学生在面试时与笔试表现判若两人。因此我们现在加大了面试的力度,面试成绩占30%以上,考察学生是否只是会考这四门课。

第四,统一考试不利于像研究型或者研究教学并重型这类的学校教学制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会因为考试而目标走偏。

而统一考试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得考研的学生对这四门课相当重视,学习得很好。我们现在每年的研究生一般都是质量不高,层次不高,低于学校自身生源质量。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都希望从调剂生中调剂部分好学生。这对我们学生的培养和研究生后续的质量保证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而且计算机编程改卷的标准化也是很害人的,现在给出了标准的答案,扼杀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创造力,他必须考虑标准答案而不是各种途径的解决方法。

王春枝(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正像刚才有的老师提到的,统考让我们二类本科院校受冲击最大。以前自主招生时,我们专业在学校的报名和录取人数是最多的,学校总共招大概400人,计算机系就有60、70人。统考开始之后,我们系的报名人数在全校排第一,大概200人,但最后线出来后的结果是上线就21人,调剂后为22人,最后变成了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是学校和学院都不愿看到的状况。第二年我们想宣传一下,看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否有报考兴趣,结果生源还是不理想。这还只是表面的一个状况,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来的学生质量都不高。老师对这些学生将来培养的过程和能否达到硕士的要求提出了疑问。

还有一个现象,我们发现很优秀的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考过来的,是很多电子、机械等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说,统考让跨专业考研成为了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实际上这样跨学科来读计算机也成为了学生的一种选择。有很多学生在进大学时选择专业是很盲目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更多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什么,有的学生的确喜欢计算机,他才会在研究生阶段报考。今年我们想把计算机学院的招生挂到别的学院,比如计算机应用方向,就在别的专业招。这使得一些喜欢计算机的其他专业学生可以有机会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第二次选择。目前学校对学院有科研的要求,如果没有研究生辅助,教师的科研工作也变得更加艰难,因此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把一些应用方向的招生转到别的专业来增加研究生的生源,稳定教师科研工作的研究队伍。

二类本科的学生现在面对研究生统考,不可避免就会针对考试进行复习。我们一直在询问,统考的目的是什么。各个层次的学校都对统考批评的声音较多。但很多学校还是派出了最优秀的老师讲这四门课,并且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辅导,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在现实的考试体制下,在学生希望上研深造、更好就业的大趋势下,学校还是针对统一考试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给予指导,又回到了中学的那种考试方式,这在考试方式上的确是一种倒退。

方娟(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研究生考试使得很多学生不注重打基础了,就是为了考研而考。而要谈到利与弊,其中的因素也非常复杂。很多学生认为在国内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本科文凭有些贬值,需要拿到硕士文凭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个情况的确非常明显,目前的就业门槛提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的确都想考上硕士,考一个好学校的硕士,才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此外,中国国情特殊,即使我们能做到按学科专业划线,受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专业分类以及专业课程命题方式(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自行命题)的限制,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并未能真正体现公正、公平性,尽管研究生调剂复试和线下生复试为部分考生提供了求学的机遇,弥补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划线工作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并未提高研究生招生工作公正公平的可操作性,对于调剂录取和线下生复试,招生单位各有做法。

第3篇

 

江苏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大学,现有四个计算机类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工程。这些专业每年毕业学生约96%走上就业岗位。从2009届开始,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每年都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本科生进行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并且形成相应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其数据显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软件开发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开发、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而且约86.9%的学生就业各类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国有企业)。[1-4]学生来源和毕业去向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本校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如何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人才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为此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本专业教育特点要有高度的认识,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要随时掌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真实需求,要在全面分析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一种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学培养模式,要精心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和素质培养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精心规划相应的教学实施计划并且落到实处。

 

一、计算机学科专业教育的快速变革

 

计算机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学科,它包括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又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较强的科学性与工程性。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逐步成为基础技术学科的同时,其新技术的应用空前广泛,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式,带来更大的便利。这些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使得计算机类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更宽广、更丰富,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二者缺一不可,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技能,为成为计算机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5]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就是要具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体现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理念和能力。

 

二、IT产业的特殊发展

 

一个企业培养一位本科生毕业生成为技术能手是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的,而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发展速度快、新热点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快、人才价值超值的特殊的行业群体。由于IT技术更新快,在IT行业就职的人才出于自身知识技能提升与发展需要,也由于IT产业总体上人才紧缺,加之一些流动可能会实现待遇的不断提高,使得IT产业呈现出频繁的人才流动现象。[6]出于成本和效益的关系考虑,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将招聘对象定位于有1到2年IT项目经验的应聘者身上。这就导致以培养IT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必须要面对现实,适应IT产业这种特殊的人才需求形式。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5年理论学习+0.5年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其次要制订一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规划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四年培养计划。

 

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目前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具有四个最明显的需求特征,一是时间特征,二是能力特征,三是素质特征,四是经验特征。

 

1.时间特征

 

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招聘一般集中在秋季和春季,一年两次。具体的月份是10、11月份和3、4月份,这两个时候校园招聘会比较集中,企业也会在这个时候集中招聘,一般优秀毕业生会在秋季招聘会时拿到几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但因为要考虑考研、毕业设计等因素,春季还会有一次招聘高峰。

 

对于每个去应聘的应届毕业生,首先应该有个目标,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招聘过程中瞄中适合自己的岗位去竞聘进而取得成功。而“能做什么”恰恰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大学应该深刻思考和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

 

2.能力特征

 

IT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开发能力,而学习能力和开发能力又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难点和关键所在,这是摆在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3.素质特征

 

IT行业计算机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计算机产品开发和维护充满热情、有团队精神、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

 

较强的责任心表现为能自觉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并且经受得起挫折的考验。

 

对计算机产品开发和维护等工作充满热情指的是,对待工作和任务能够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最大成功。

 

计算机工作如大型软件研发等特别强调团队精神,也就是说这样的工作要求一个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必须要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可能将这样的软件研发项目完成并做好。

 

要成就一番事业,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潜心钻研。

 

以上人才素质要求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意味着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4.经验特征

 

IT企业人才频繁流动的现象导致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要求,这对学校而言是更大的挑战。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经验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促使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3.5+0.5”的精英教育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为此从2009年开始,江苏理工学院在试点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和企业深入合作,全面实施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第1-3学年主要培养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和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四学年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兼顾考研,以培养企业工程师基本能力和素养为目标,综合训练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以企业文化熏陶和职场要求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

 

“3+1”模式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见图1)。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学校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8]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体育、军训和军事理论等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旨在通过一组学科主干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给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专业课程旨在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以适应学科专业知识、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计算机学科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所以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工程性,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显著特征。[5]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实践性环节更显重要,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企业工程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专业见习、以单一课程或者课程群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组成。这些实践环节与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的实验以及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构成了由专业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训练、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训练和拓展能力训练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体现为由“点”、“线”到“面”再到“体”的渐进式的实践过程。其中“点”是指课程内实验,“线”是指单一课程的课程设计,“面”是指多门课程综合的课程设计,“体”主要是指以企业项目实训和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安排和有效实施使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也具有企业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和素质,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工程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专业综合实训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实训周期为18周,这个环节由学校和IT行业多家合作企业根据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共同制订实训方案,灵活设置实训项目,动态调整实训内容,可以充分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双向选择应聘到企业专业对口岗位进行带薪实习,同时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最后高质量就业。

 

五、结语

 

“3+1”模式的改革,为江苏理工学院培养高水平、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开辟了远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已逐步形成了以培养计算机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在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整个培养课程体系具有符合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基本要求、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校企文化互动、连接教育与就业、兼顾考研需求、实施方便灵活,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特点。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的课程学习,培养和提高基本素质,构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第四学年的专业综合实训和计算机发展新技术、企业文化密切联系,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在专业综合实训阶段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而达到大学教育和就业、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3+1”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和新技术工程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模式,近五年来,本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得到逐年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企业所需的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包括:售前工程师(推荐计算机软硬件解决方案的专业人才)、研发工程师(解决计算机难题的技术人才)、软件开发工程师(在管理规范、框架下编写计算机代码的技术人才)、软件实施工程师(在用户现场了解用户需求,把握计算机项目进度的技术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进行计算机软件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系统运行维护工程师(保障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人才)等。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近年来的报告数据显示,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在全校名列前茅,非失业率、平均收入、基本工作能力、就业满意度等主要指标高于江苏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第4篇

大数据科学与应用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在大数据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等专业也同样培养大数据方面的研发人才,而这些专业在培养大数据人才时往往有明显的专业属性。大数据在职研究生目前的技术岗位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平台开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运维四个岗位上。

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硕士考研的初试科目通常为四门,总分为500分。该专业考研初试科目分别是三门全国统考公共课和一门专业课。公共课为外语100分,政治100分,数学150分,专业课为计算机基础综合150分。专业课通常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而复试形式和命题因各校方案而异。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训练机制 专业人才 设立

现如今全球性的计算机技术的都处于迅速进步阶段,然而为美国目前的计算机人才标准无法迎合进步所需,这和我国现时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能专业 人才训练形式有密切的关系。完整的训练机制对于人才的质量有着关键的作用,想要迎合社会需要,就应当实行计算机人才训练形式的改良。

一、训练规划整修的关键性

随着信息化时期的到来,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也逐渐提高,然而计算机方面的学生却发生了生源质量以及就业率低下的状况,因素是多层面的。根据专业角度来看,大部分理科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有关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知识了解一些计算机的概念了解本专业的含义,这样就导致了专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某种层面上出现了劣势。其中也具有许多内在的因素,重点展现在计算机专业的训练目的不够确定,服务方面和专业定向不确定、训练规划拟定不恰当、专业特点不清楚、课程传统等层面,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失去了信心,关于学习专业具有畏惧心理。外在有害的原因是短时间内不能够更改,所以想要挽回如今的尴尬场面,关键要从处理内在因素开始。

二、对于计算机人才是信息社会所需要

(一)工程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重点从事关于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发展工作的是工程类型的专业人员,而且专业发展是工程特质的额,要求计算机专业人员需要应用娴熟的技能,有效性的实行进展工作。另外,需要职业涵养当做支柱,让软硬件商品的工程进展能够向良好的地方进步。

(二)教育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重点从事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工作的属于教育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根据这样的人才来说,不但具有计算机层面的技术概念以外,还应当具备教育概念,了解计算机层面的教学手段,运用自身的专业水平以便于社会训练出较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能人才。

(三)实践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关于实践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应当具备卓越的计算机水平,还应当对于计算机体系的工作情况做到一目了然。对于这样的人才来说他们所处的位置都是单位内部的计算机体系保护、管理或者信息设立工作,在某个层面上展现了单位信息技能的标准,所以想要成为实践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在技能层面上具备极高的水平。

三、设立计算机科学与专业技能人才训练机手段

(一)强化应用程度

对于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测试强度应当在课程的测试形式在增加。曾经在教育方面具有的不恰当状况,也就是有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应用能力较薄弱,而测试成绩中等的学生应用能力却很强势。对于课程安排和毕业安排的应用教学方面,学生需要选取一种进展语言和发展平台,这对于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工作非常关键。最近时兴的进展语言和发展平台有多样,因此学生在选取方面难以取舍。因此,我们安排了 C/C++、Java、C#等高级语言课程。因为对应各种不一样的应用,所以各种进展语言和平台都存在优点和缺点,身为代课教师需要娴熟了解多种进展语言和平台,有目的性的向学生进行引荐。应用教学程序中毕业策划是非常关键的,是承受工程培训、提升工程应用能力的关键步骤。通过对于应用程序的培训,使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处理含有难度的现实问题。毕业策划题目要实行审核,在难度恰当的状况下,应当有相应的创意性和实践运用性,并追求具有创新理念的。将审核通过的毕业策划题目全部传输到网上,让学生和教师实行双向选取。

(二)强化课程机制的革新

将课程机制进行研究和革新,可以使计算机专业教育供应合理的引导,从而为人才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强化课程革新的程序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应当注重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根本课程,运用线性代数、电子线路、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来让学生培养笼统思想,运用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必修课的学习来保证学生了解专业思想与手段。第二,应当从社会需要着手,依据计算机科学的进步来实行选修课程的安排。第三,应当注重人文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引下来发展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可以运用所学专业来为国家建立奉献力量,防止学生步入误区。第四应当要推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相关学科的概念,获取如新闻、管理、教育类的课程,让学生变为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建设多维分流的训练规模

有益于学习合理的开展教学和训练的就是多维分流的规模形式。依据高效的学生来分析,能够把他们运用横向和纵向的形式来实行分流,为学生供应各种的课程选取方针,例如软件工程、根本常识或者网络技能等这属于横向,依据学生毕业之后的规划来实行分流,如部分学生选取直接工作,而有些学生选取考研,继续学习这属于纵向。 总之,对于计算机科学和专业技能人才的训练机制的设立应当让人才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才能够迎合社会信息技术进步的需要。身为社会和高效需要及时掌握教育目的,利用目的为起点来建设训练规模,强化课程革新以及指引学生有效运用,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训练各式各样的人才,推进计算机科学和技能的进步,在综合角度上提高我国的信息技能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莉.民族院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2).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值计算;计算机专业

随着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数值计算法应用愈发普遍,在图形图像处理,金融衍生品定价,航空航天,企业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通过编程手段实现数值计算也成为计算机学科在实践应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数值计算正越来越多的融入到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开发与研究当中。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数学的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方法,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论是从对于计算思维的开发,还是从未来就业角度看,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数值计算方法

数值计算是使用数字计算机求数学问题一种方法与过程,其主要内容偏重于计算,也就是对于数值上的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很多以往很难处理的数学问题,可以通过有限次运算进行精确的模拟与求解。因此对于很多现实中存在的以往无法处理的问题,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倾向于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借助计算机去处理。

数值计算方法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强大,对于通过人工手段无法找到技巧去求解的问题,计算机可以借助大量的运算从数值上进行还原。另一方面,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其本质是建立在数值基础之上的,如关于图像的处理,其实际应用极其广泛,不仅见于气象、森立防火等自然环境图像处理,还常用于当今3D游戏设计,图片加工修饰等领域。而反观其本质,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实际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对于图像的处理,实际就是对于大量的数字进行运算。

在交叉学科日益发展的现实背景要求下,计算机行业对于从业者的数学背景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要求却并不统一,其中大部分独立学院出于课时量及生源水平的考虑,对于计算机专业只是开设了最基本的高等数学课程,因此如果能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可以弥足学生在这方面的空白,为以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的意义

首先,从教学角度上看。高等数学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学,而目前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又使数学凸显枯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在最初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时,由于不是本专业的专业课,学生往往很难予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学习缺乏积极性的问题,学生常常抱有计算机专业为何开设数学类课程。与此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数学教学要求也比其他非数学专业普遍要高,不论从教学中还是考研要求上都是如此。因此,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方法,发掘数学与其本专业的联系,引起学生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面对高等数学课时少、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应充分认识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数值计算思想的意义,探索可以将数值计算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方法,促进计算机专业的数学教学,培养更能适应计算机行业发展的专门人才。

其次,从就业角度上看。独立学院与传统研究型大学不同,我们期望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就业的实践型人才。对于在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中融入计算数学思想的现实意义,需要通过真正的就业形势来说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倾向于从数学专业毕业生中招募人才,看重的就是其数学背景,很多企业也都新增了算法工程师一职,专门进行数值计算方面的研究。而所谓的程序员也成为了计算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毕业的主要出路,这无疑是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的一个冲击。对此,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拥有更扎实的编程功底的同时,了解数值计算思想,不只能在就业之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日后工作中,也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最后,在近些年的计算机教学研讨中,计算思维这个词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其概念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高等数学中的一些问题虽然简单,却能涉及到数值计算的求解,是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方法,求解问题的有利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这样的思维对于学好计算机学科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对于数值计算方法的引入不仅要合理,还要适度,根据独立学院的教学理念,应着重于介绍相关数值方法的应用,而对于具体的理论推导,可以简单的加以说明,避免过于枯燥,违背了引入数值计算思想的初衷。在高等数学课程中,主要介绍了极限、微分、积分的相关知识,下面对于可以融入数值计算思想的知识点给出简要介绍。

首先,在极限部分会介绍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的定义,而此时,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刚刚入门,对于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一方面可以通过极限的方式理解,还可以从算法角度考虑,对于一个算法,其运算量可表示成无穷大量,而其误差大小可以表示成无穷小量。

其次,在介绍导数部分时会涉及到导数的近似计算,对于给定一个函数导数形式,及某个初值,根据近似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函数任意一点处的取值,这实际上也是数值计算中的差分法。而此时,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刚好开始正式涉及编程,对于这样的微分方程给定初值求解问题,可以简单的给出相应的伪代码,使学生对于数值计算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在积分部分,定积分的定义中求和的部分通过取剖分足够小,就可以模拟定积分的近似值,借助计算机,对于任意函数任意区域无论函数形式多复杂,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求解,同时,此时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程语言,如果课时量允许,可以进行程序演示,让学生真正看到数值结果,对于数值计算思想有更深入的体会。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计算机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的意义与具体教学改进方法。相信通过此类的改进,能有效丰富高等数学教学的现实背景,提高数学的趣味性。

数值计算方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只是简单地将一些计算方法进行罗列,而是一种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更是一种通过近似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它可以让同学们真正的看到数学与计算机两门学科的融合,了解数学中的数值计算方法在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下,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公式。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对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帮助学生其他计算机科目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就业也有积极的作用。作者日后也将继续深入研究在高等数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的具体实践方法。(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洪侠,李胜,刘俞.基于算法思维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菏泽学院学报,2014,05:107-109.

[2]张桂芸,裴伟东.试论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的现代性[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2:58-62.

[3]梁文忠,谭伟明,覃学文.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数学教学改革[J].梧州学院学报,2012,02:93-96.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院校的教育也加大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但目前的培养模式仍有一定的问题,在计算机专业中培养的结果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当今高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软件行业、国家信息建设的需求,但是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需大于供的,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深入研究社会的实际需求是我们当前的重中之重,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2.就业需求与培养目标

软件公司及应用型软件企业最看重新人的特质,是能否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能最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社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从2009年到2012年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就业单位的性质在逐渐转变,由原来的事业单位逐渐向软件公司这样的灵活单位进行转变,但考研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另外地域性的软件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流向也各不相同。通过以上情况,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应聘到软件公司,那么这也就对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极大的要求,不但要求他们对理论知识有所掌握还要能够熟练掌握编程技巧及具有各种硬件、软件的使用能力,并且团队的合作能力也是IT公司对员工的重要要求。

要达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但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还要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使教师充分发挥队伍优势,让学生能充分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高校计算机专业是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性的专业之一,需培养出能够开发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应用型人才,并能够根据就业、社会需求达到岗位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能够达到这一效果的模式,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地位,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方法。另外,只有做好社会需求的研究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也促使高校计算机专业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综合考虑企业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能够具备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化实践经验,并能在团队合作中有所收获。

3.培养模式构建

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不同课程拼装到一起的模块式教学,没有根据当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安排课程教学,学生应对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严重不足。因此,实践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方案仍有待改善。和传统的理论式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对社会需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有部分问题存在,高校实践一般有两部分组成:课程实践、实习实践。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学生不能系统的体会工程的概念,因此接受起来比较迷茫;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实习单位的各方面考虑而不能进行岗位流动达到实习目的。高校的教材也应根据社会需求的不断变更有所改变,需要符合社会具体的岗位需求;增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加强案例与项目的内容;充分的结合企业中的具体项目,达到工程的思想,培养适合的应用型人才。

在实际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的层次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只有从实践出发,让学生清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培养的目的,因此我们引入了以下一套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体系如图1所示。

                               图1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体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体系结构主要由几部分组成,其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原理概念、课程系统、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要和课程内容相对应,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分了三部分:理论课程、上机实验、课程实践,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理解进而认识深刻,并可以通过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进行应用。从体系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实践课程将作为未来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中的重点被安排在教学计划中,高校将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高校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应用型型人才的需求,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放到首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软件企业岗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及标准有的放矢的安排实践课程,构建能够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专业实践教育这三个方面;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其它学科综合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详细划分了两大教学部分: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中教学一直作为重点进行基础的传承,计算机概论作为核心课程为学生打下了基础。但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只有专业教学是不够的,因此,实践教学被安排到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此外,逐渐加大课时,在课程设计上也安排了相关学科,例如:软件工程、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课程。实践教学除了针对每门专业课程的实验外还特别设立了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两大部分,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了较大作用,项目实践更是根据软件公司的实际案例特别设计的,使学生形成工程的理念,对就业中的工作模式有所了解。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更加适应用人单位用人的实际情况。

5.结束语

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够使其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大大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实践教学重点是使毕业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要求主要方法,所以对实践教学的不断调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公共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73-0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叫做计算机公共课。然而,这门课涉及的学生人数多;学生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导致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下面我们从现状入手分析一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方法。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很重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硬件投入。然而却忽视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硬件投入少的可怜,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不重视,甚至认为这些投入都是浪费。

很多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也对计算机公共课不够重视,认为这门课很简单,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了,忽视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然而,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软硬件更新换代非常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势必落后于时代。

2、教学方法、手段仍需改进

目前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投影仪将教师操作过程及相关知识投射到大屏幕上。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同时,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所以,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仍需改进。

3、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各不相同,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各高校就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材过于陈旧,教材内容与中小学计算机课重复、脱节,中小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和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没有构成一个系统。

4、教育层次不分明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但是,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等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明显,出现了“起点高低不一,层次多,差距大”的现象。这种局面给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分清层次,不能“一刀切”。否则,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计算机知识没有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里,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把计算机知识和本专业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善于利用计算机来分析、解决专业当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效率,丰富专业知识。但是,同一所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材都是统一的,教授的知识、所举的例子和学生的专业脱节,学生很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6、计算机公共课开设的时间过少

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只开设一年甚至一个学期,由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间少,同学们对计算机技术都只有接触了一下的感觉,学得不深,更谈不上与专业相结合了,很难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成就感。

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要想在这个信息时代把大学生培养成有能力有文化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当前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进行改革。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学校要重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多举办教学研讨会、讲座等,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报考研究生、博士,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分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学生们兴趣爱好和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教学,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课自身的特点,重点运用实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多介绍一些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经典案例,逐步剖析,精讲多练;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分析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建立学生需要的分层次的、丰富细化的全方位教学资源,包括讲义、网络课程、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细化的实验指导书、素材库、试题库,以及考试系统、BBS问题讨论区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由易到难,从简到繁。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是一个工具,是用来为其专业服务的一个工具,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实践,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同时,应把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多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各不相同,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喜欢计算机的学生。所以,我们应该有计划的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5、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思想,改善教学方式,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万淑香.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5(4).

[2] 林士敏,夏定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

1 “教学实施方案”建立的背景

从1999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扩张,人们对大面积扩招后形成的新的高等教育态势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把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地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 (前面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应于我国高校本科的“一本”、“二本”和“三本”)、高等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等几种办学类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期的到来,初步形成了各类大学相对稳定地分层次办学的格局。

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大陆现有598所高等院校设置了847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在校生40余万,构成了一个巨大、复杂的专业群体。这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且面对一个宽阔、缤纷的人才市场,正在从内涵上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础和广适应,而大众化教育更强调特色和应用性,强调学校和专业更精确的培养定位。不同类型学校根据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这是实现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按照科学办学的基本思路,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规划和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提高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

2006年,计算机教指委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鼓励不同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规格分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学科覆盖面广,计算机专业规模大的特点,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分成科学型(也称“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

2007年和2008年,计算机教指委又先后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旨在为“规范”的实行提供支持。

据此,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所在院校的办学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社会需求的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不同院校的不同教学目的,应该有不同和分层次的教学设计。例如,对于大多数计算机专业以及IT相关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非研究型院校的学生,应该把学习定位在理解、熟悉和能够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而把那些“考研”所需要的更深层次理论性内容放在选修或者考研复习阶段来解决。从长远看,应该对各层次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

为推动分类培养思想的落实,建设优质教学资源,解决现在相关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办学进程,计算机教指委、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立项开展了“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

28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并考虑“软件工程”的重要性,该项研究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8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的研制,探求在计算机教指委给出的基本课程教学大纲下,如何面向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类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关注不同的学科形态、不同的问题空间、不同的根本问题,以知识为载体,瞄准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形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形成较系统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同时,对相应的教材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案),解决目前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趋同性、盲目性、孤立性,以及不完整、不合理交叉等问题,改变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忽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倾向,为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够瞄准基本目标,更科学有效地实施进行探索。

为了完成研制,项目除了总体组之外,还针对8门课程,由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高校的一批资深课程教学专家组成了对应的8个研究小组,历时一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完整地体现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

3 “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原则

在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需要有“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描述,这些描述表达了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实施去实现的目标。因此,要强调课程教学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服务。所以,教学计划中包含的课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集合,这些课程应该构成支撑总目标实现的一个体系。课程按照类别和能力培养的作用构成系列,按照前导、后续的关联关系和各学期课程的容量分布到不同的学期。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它们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应该能够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这8门核心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基础的知识,是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基本课程。所以,这些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它们的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当然,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不同,重点、难点等需要关注的方面也不尽相同,再往深层探究,甚至作为知识载体所承载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就方法而言,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思想,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方法的实现,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方法的证明,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方法的应用。

为了使课程达到设计目的,还必须了解相应课程的特点。不同课程关注的方面不同,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也会不同。例如,多数核心课程需要关注其原理、系统、设计和实现,需要比较丰富的实验教学支撑,而离散数学则利用课堂教学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按照知识是载体,课程通过知识的讲授向学生传授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的基本思路,同时考虑教学计划的系统性,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每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描述。很多课程可以沿不同的维度进行延展,这些延展的课程可以是本科阶段相应的扩展课程,也可以是研究生阶段将延续的课程,从而构成课程群。这一部分给出有关该课程的总体设计,包括该课程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群的设计思想、依据、目标、课程群的基本构成等。

第二部分是相应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对8门课程分别按照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学生培养的要求,给出课程的教学设计。这是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基本描述、内容大纲、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考试基本要求等。

有的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中还包括第三部分内容,给出了相应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教学大纲。

4以“操作系统”课程建设为例

以专业核心课程“操作系统”为例。

“教学实施方案”指出,尽管操作系统课程有不同名称,例如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设计等,但基本教学内容是类似的。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核心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教学实施方案”针对在操作系统领域中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在认知层次上的不同,规划了不同的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设计了三个不同的课程内容矩阵,介绍了课堂授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作业和习题要求、考试和成绩评价等实施方案设计,并为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设计了4个实践层次及其响应的实验内容:

(1) 实践层次1:使用与管理。建议设置安装Linux、安装Windows、Linux系统用户接口和编程界面、Windows操作系统界面认识、在Linux中使用U盘、屏蔽Windows桌面上的“回收站”、停止Windows的“自动升级”服务、在Linux上配置FTP服务器和在Windows上配置IIS服务器等9个实验。

(2) 实践层次2:观察与分析。建议设置Windows Server 2003注册表管理机制、Windows Server 2003进程与线程、Windows Server 2003内存管理、Windows Server 2003安全管理、Solaris进程和线程、Solaris线程调度、Solaris内存管理、Solaris文件系统等8个实验。

(3) 实践层次3:编程与修改。建议设置进程与线程、内存管理、文件与文件系统、Shell、Linux内核剪裁与编译、操作系统内核状态的读写、系统调用、中断与下半部处理、内核模块设计、简单设备驱动等10个实验。

(4) 实践层次4:设计与实现。建议设置进程调度、进程同步、内核同步机制、虚拟内存、文件系统、USB设备驱动程序、可扩展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虚拟化、微内核和安全操作系统等10个实验。

5一些联想

初次接触“教学实施方案”这本书,我就深深地为其完整、深刻和周到的设计而折服,进而想到:

(1) 在这个“教学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高教出版社等组织不少领域的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专业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的专业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 “教学实施方案”不仅是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专业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3) “教学实施方案”是本科计算机教指委组织完成的重要项目,正所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事实上,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需求。一方面,也应该积极建设这样的指导性文件;另一方面,为高专高职相关专业开发新教材的作者以及出版社编辑,也可以积极参考和发展《教学实施方案》,探索专业教学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67-02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也是从2009年开始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专业考试课之一。它在整个计算机类专业课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完整地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各主要部件的硬件组成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设计技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及其开发能力。但是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却普遍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性的东西多;知识点广,学生觉得这是一门枯燥无用的课程;认为学了以后用不到。那么如何认识它在计算机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进行教学与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呢?

1 课程特点及内容

《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讲述了基于冯·诺依曼式机的五大部件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包括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教材一般从概述、数据的表示及运算、存储器、指令系统、CPU和输入输出系统及各设备之间互连的部件总线这几方面进行介绍。理论性强,知识点多,难点、重点也多,且对学生来讲太抽象,现在的计算机内部已经高度集成,学生难以理解和想像,又不能直观地看到计算机内部结构和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且学生又觉得学了后没多大用,所以有些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还是似懂非懂不得要领。

因此这门课程在各个高校普遍存在“老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的现象,学生从本质上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到考试时,靠死记硬背记住一些知识点和一些题型来应付考试,对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不能理解更不能衔接,就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而从这几年的考研题型中来看,对于这门课程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有个整体的认识并能形成整机概念,要求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了解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特点及其内容,那么如何开展教学工作来提高教学质量呢?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特点及其重要性,从内心重视这门课程,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我院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开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学生对硬件的认识也就停留在有这个硬件,至于这个硬件是做什么、有什么作用就不知道了。所以在第一次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个深入的认识,这可以向学生展示实物,让学生知道各个部件是做什么的,各个部件之间是如何进行联系的,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进行形象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助于学生理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方法探讨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使学生形成一个计算机整体认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适当增减教材知识点。《计算机组成原理》从实质看就是指令的执行过程,依照这条主线可以将指令的执行分成两部分:指令流和数据流。指令要运行首先要将指令从内存读入CPU中,那么这时就要了解内存的组织结构,内存的读写原理、内存的性能指标,Cache等;指令要运行还得知道指令是怎样编码的,这就得理解指令系统;指令读入CPU中要进行分析译码,这就要理解CPU的工作过程。指令分析译码后要执行,所需要的数据是什么,来自于哪,怎样执行,执行后结果怎样处理?这就要了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运算,数据的输入与存储,涉及到内存、外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知识。而这些部件之间要相互联系就要用到总线。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依照指令流和数据流这两个部分来进行讲解,对于有些知识点不需要多讲,只要让学生明白就行,比如乘法和除法运算所涉及到的原码和补码的乘除运算等。

2) 构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也要求教师吃透课程,理解深刻,对教学内容表述才能自然流畅。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化,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改变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课、被动学习的状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 采用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讲解概念,将概念讲透,再通过概念一步一步诱导出下一个问题。比如讲CPU与外设进行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时,有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等,对于程序查询方式,学生已学过程序设计,能明白程序是什么,计算机是怎样运行程序的,那么讲清楚程序查询方式主要的步骤,再对学生提问:当外设工作速度慢时,CPU要反复查询外设工作状态,不能做其它事情,能不能有其它的方式来解决外设在准备时而CPU不要等待的问题?这样就引出程序中断方式。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增加了课堂交互,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也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交互平台等。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合理地选用教学内容,制作要突出中心,课件中可适当加入动画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学中仅仅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不够的,要充分结合板书,例如例题的讲解,可以将解题的过程在黑板上书写,有助于学生理解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相互交互,但这还是不够的。可以利用网络构建教学交互平台,将多媒体课件、视频教程、作业、教学计划等上传到网站上提供给学生下载,学生也可通过留言板与同学和教师相互讨论交流,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可以通过博客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现在博客在网上已十分流行,大部分网民都有自己的博客。就现在而言,博客已经成为一种继课件、积件、资源库、教育主题网站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之后,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模式。通过博客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学校内外网络学习资源的整合,搭建学习型的网络社区,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将在操作和实践中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查询能力。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被动阅读,只读不写的学习方式。

2.4 重视实践,加强实验教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性很强,在课堂教学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同等作用和地位,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的提高又促进学生进行更深一层实践。在教学安排时要尽量让两部分的课时平衡,从而提高实践课的教学地位,让学生从心里上重视实践课。首先要带领学生认识实验平台,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平台中的各个部件芯片和电子器件的功能原理,并且掌握它们之间的工作方式和连接方式。然后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设计从易到难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项目,把实验从验证性逐渐过渡到设计性,指导学生进行设计,逐渐加大实验难度,让学生自己设计开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思。这样学生就不必要死记硬背,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在计算机专业知识考研中所占比重也较大。

以上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一点体会,有的是经验,有的是教训。但只有用心,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合理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就会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仇德成.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 河西学院学报, 2009(5):107-110.

[2] 邹红文,聂雅琳.《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1):87-90.

第11篇

一、创建了“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十分重要,非常需要计算机软件、硬件和应用技术相结合。计算机专业实践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主要专业方向,是知识面比较宽的教学实践环节。

“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安排在大四整个夏季学期,共5周,200学时,5学分。其中,讲课15学时,方案设计和讨论30学时,方案实施125学时,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分组表演及答辩30学时。它是本科生中除综合论文训练之外学分最多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相当重视的一门课程。

“计算机专业实践”是本科生在课程学习基本完成之后,综合论文训练之前安排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一次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型的大型实践教学,同时兼有趣味性和可竞技性等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主要专业知识,自己设计、制作、调试,完成一个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型教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

学生在推研、考研、申请出国、求职时普遍把“计算机专业实践”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的主要成果之一,作为推荐信和简历中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专业实践”在整个本科阶段的培养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综合了硬件实习和工程实践的优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知识和实践的全面提高。本课程有别于低年级的硬件实习,低年级的硬件实习综合性不强;也有别于工程实践,工程实践作为教学环节,教学要求欠规范。另外,本课程与综合论文训练也有明显的不同,在综合论文训练中,学生研究的范围很窄,基本上都是软件课题。“计算机专业实践”有统一的课程要求,以硬件为主,软硬件结合。

二、以国外一流大学为标准,创建研究型大型实践教学环节

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相对比较落后,急需改进,本课程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课程建设初期,我们到美国的Stanford、Berkeley和CALTECH等三所大学考察了他们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情况。另外,还通过互联网,访问了美国的Stanford、Princeton、MIT、UIUC、Harvard、Cornell等多所知名大学的实践教学情况。通过对比发现,我们与这些一流大学还存有许多差距。

1. 他们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系统中使用的硬件部件基本上都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电路的设计、验证和测试必须使用先进的工具,而我们目前的大多数计算机硬件实验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和手工布线进行。这种实验方法虽然能够学习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但是学生参加实际工作之前需要再培训。

2. 他们研究型实验的比例大,学生对实验有兴趣,有成就感。我们的许多实验,学生兴趣不大,应付和抄袭现象严重。

3. 他们注重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的验证实验偏多,研究型大型实验偏少。

4. 在实验方法方面,国外一流大学普遍采用先进的设计与分析工具进行实验,以专业人员的水准来要求。对于实验学时投入,国外大学通常开设3门左右硬件实验课,或以硬件实验为主的课程。在课程成绩的评价体系中,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我们在师资、实验室面积及TA的数量等方面都投入不足。

在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吸取国外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实验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在新开发的实验系统中,核心器件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设计和验证工具。

2.研究型大型实验教学。为本课程专门研制了多套教学实验系统和实验平台,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微处理器的设计、验证和测试原理,还能够学会相关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3.开放性设计。由于在新研制的教学实验系统采用了独创的实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自由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各个方面,这在以往的类似教学实验系统中是无法做到的。

4. 本课程特别强调要有创新性,这一点跟以往的课程实验是完全不同的。凡是得高分的同学都有比较大的创新,这也是学生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

5.采用新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的评分方法,本课程把演示、竞赛、答辩、实验报告作为评价环节,把创新性、系统整体功能作为评价重点。竞赛和演示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直接介入国际比赛,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专题二和专题三的实验成果,已经作为参加国际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热情高涨,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精力,采用难度大的新算法,意欲比个高低。

7.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教学推向新高度。对课程提出改进意见,是对学生专业实践总结的要求之一。我们将认真研究学生提出的建议,进一步改善课程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将课程推向新高度。

三、创建了四个计算机专业实践专题

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不同的专业方向,“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分为四个专题。

专题1:开放式微处理机设计与测试。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用FPGA实现一个CPU芯片,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工具进行模拟、验证和测试,在测试通过之后制作成CPU芯片,并在测试系统上通过规定测试程序和自编测试程序的测试。

采用了我们独创的实验方法,学生可以自由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包括指令系统、寻址方式、数据表示、寄存器结构、存储系统、中断系统和流水线结构等。该实验方法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按照这种实验方法研制的教学实验装置“开放式CPU设计与测试系统”,已经在国内高校中推广,获得广泛的好评。

专题2:多模态身份验证系统。要求学生集成人脸检测和识别、语音识别与合成、指纹采集和比对进行身份验证,并进一步实现如门禁、注册与考勤、留言及查询等系统。

采购了指纹获取芯片,学生们参与了印刷电路板的制作,指纹仪的研制、调试,编写驱动程序等。同时还购置了摄像头、麦克风等必要的设备,保证每组都有一套软硬件完整的实验环境。

将专题分解成多个子课题,提供专备的源程序和参考文献,让学生在高的起点上开始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专题3:机器人足球及机器人足球赛。要求学生设计机器人的视觉识别与定位、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决策、任务规划、轨迹规划等功能模块,实现对足球的跟踪、带球和射门,最后进行演示和比赛。

研制了足球机器人实验平台,在平台上可以进行机器人视觉、系统决策、任务规划、轨迹规划、运动控制、信息融合以及多机器人协调等方面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制作了支持机器人足球赛的支撑设备。中型组在起步阶段,进行单个球员的技术演示和比赛,仿真组进行球队间比赛。

第12篇

【关键词】毕业班;班主任;工作要点;分类管理

高校毕业班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在就业难、竞争强、压力大的今天,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毕业班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就业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年级学生明显不同的特征。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指导学生顺利毕业,协助其他教师管理好学生,是毕业班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1 全方位确保学生的思想稳定

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是个性鲜明且具有独立精神的一代大学生,为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当学生到了毕业学年,同时面对毕业、就业、就业、情感等多重压力,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心理上讲,毕业班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逐步走向成熟。作为毕业班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稳定工作,部分学生表现为狂妄、自卑、不愿意合作、作风散漫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宣讲学校和学院的各项重要决定,针对近期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讲评,提出改进措施;二是,要严格遵循和执行学校夜间值班制度,深入学生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尽早发现问题,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和心里安慰,尽量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如QQ群、飞信、微信,构建多重渠道的网络班级社区,有利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便于学生反映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状况。另外,对于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常抓不懈,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学生一旦形成某些惰性,就不容易改变。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关注学习,关注生活,如果整个班级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班主任还应做好毕业班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在学生中树立形象,做好表率,充当班主任老师的左右手,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以竞赛为契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初期,对专业的概念很模糊,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这些情况是正常的。经过几年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技能训练后,学生对本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慢慢热爱自己的专业,才会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学校每年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技能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ITAT)大赛和云南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等,在检验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效果的同时,也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应用能力的平台。作为班主任,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赛事,以赛代练,体现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技能。班主任应该抓住学科竞赛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1]。在毕业学年,学生通常会分为两个集团,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一部分选择就业。对于考研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利用专业背景优势,鼓励学生考研深造,为考研学生在学习环境、志愿填报方面做好指导与引导工作。另一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并不是不求上进,其实他们还是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的,只是将学习的重心放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资格证和各种行业能力认证考试上,为今后的就业积极准备应考,增加自己的应聘的筹码。

3 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减轻压力

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及生活质量,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极其关心的问题。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能找到一份各方面都符合自己心愿的工作。然而事实往往是事与愿违,因此,班主任首先因该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向同学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学生的心态,劝诫大家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鼓励同学只要脚踏实地,行行都会出状元。班主任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学生就业的意愿、学生的自身特点、就业信息的掌握和对就业的把握要比学生强,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指导:

3.1 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掌握相关政策动态

突出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2014年,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人,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的一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及时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的最急迫的任务。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及时了解动态信息,一方面,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鼓动学生及时出击,寻找各种渠道,增强紧迫感。

3.2 充分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充分利用学校、学院、教师的资源关系,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将用人单位信息第一时间公布在班级群中。同时,推荐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网站,鼓励学生积极登录,查阅资料,主动联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联系就业单位,变被动等待社会需求信息,到主动收集社会需求信息。

3.3 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是实现就业的关键

定位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那么定位就需要客观一些。不要让过早的职业规划给自己定一些条条框框,给自己造成了束缚,其实学生个人的能力、兴趣和价值取向会随着外部环境而改变,因此就业的意向也是在不断调整的,不要仅仅局限于自身专业,重在学以致用。客观审视自己,找出优势,根据自己的发展潜质来择业。不要死守本行,不求变通,应尽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的升级换代,不要让“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4 实施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专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使用单一的方法,更不能搞“一刀切”,就如教学要进行“因材施教”,班主任管理要实施“分类管理”,我将本班学生分作四种类别:

4.1 对班委群体要“放心”

班委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遴选出一个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强的班委集体是确保班级管理顺畅的基础性工作,经过三年的培养和锻炼,建立起一支组织性强、工作能力优的班委集体。到毕业季,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就可以放心交给他们执行,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工作效果并不比你的差,这样既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锻炼了班委的管理能力,一举两得。

4.2 对后进生要 “偏心”

后进生的管理一直是班级管理的难题,需要班主任更加密切的关注,倾注更多的心血,对他们“偏心”可以说并不为过。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尝试让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担任班委和舍长,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能够发挥作用,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让他们在管理中向优秀者学习,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4.3 对优等生要“细心”

优等生的特点是习惯了被表扬、被认同,他们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被袒护。班主任对他们更要严格要求,响鼓更需重锤,当他们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疏导,不能忽视,更不能偏袒,时时提醒他们发挥先锋示范作用,不单在学业方面要优秀,在为人方面更要优秀。优等生的在班上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细心做好他们的工作,发挥好他们的带头作用。

4.4 对中等生要“关心”

中等生是人数较多的群体,这也让他们容易被忽略。班主任大多数情况下对他们都疏于关心。尽管他们具有稳定的状态,其实他们从心里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与关注。根据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班主任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和学风建设,利用他们的群体优势树立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

5 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管理好他们需要毕业班班主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也需要院系领导、辅导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协同工作。总之,指导学生顺利毕业,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班主任陪伴学生圆满完成大学生涯的最后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陈立春.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消极心态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8(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