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时间:2023-06-01 08:5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1篇

本文在引言部分阐述了流媒体技术的基础:流媒体的一般概念及相关的概念。在正文部分介绍了流媒体技术的原理以及媒体服务器的硬件平台。最后主要的介绍了流媒体技术了两种教育应用:校园网视频系统的解决方案和远程多媒体教学方案。

关键字:流媒体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校园网视频系统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

一、引言

在网络上传输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目前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A/V文件一般都较大,所以需要的存储容量也较大;同时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下载常常要花数分钟甚至数小时,所以这种处理方法延迟也很大。流式传输时,声音、影像或动画等时基媒体由音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的连续、实时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经过几秒或十数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当声音等时基媒体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从服务器内继续下载。流式不仅使启动延时成十倍、百倍地缩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流式传输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Internet上下载才能观看的缺点。

流媒体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流式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内容存入内存,流式媒体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

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讨论流媒体的技术基础,以及流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流媒体技术基础

1、流媒体技术的原理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为Internet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对一个实时A/V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它们要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甚至先发的数据包还有可能后到。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通常高速缓存所需容量并不大,因为高速缓存使用环形链表结构来存储数据:通过丢弃已经播放的内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缓存空间来缓存后续尚未播放的内容。

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然后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启动A/VHelper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对Helper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A/V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A/V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

A/VHelper程序及A/V服务器运行实时流控制协议(RTSP),以交换A/V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与CD播放机或VCRs所提供的功能相似,RTSP提供了操纵播放、快进、快倒、暂停及录制等命令的方法。A/V服务器使用RTP/UDP协议将A/V数据传输给A/V客户程序(一般可认为客户程序等同于Helper程序),一旦A/V数据抵达客户端,A/V客户程序即可播放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流式传输中,使用RTP/UDP和RTSP/TCP两种不同的通信协议与A/V服务器建立联系,是为了能够把服务器的输出重定向到一个不同于运行A/VHelper程序所在客户机的目的地址。实现流式传输一般都需要专用服务器和播放器,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图1.流式传输的基本原理

2、媒体服务器硬件平台

视频服务器把存储在存储系统中的视频信息以视频流的形式通过网络接口发送给相应的客户,响应客户的交互请求,保证视频流的连续输出。视频信息具有同步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以恒定的速率播放,否则引起画面的抖动,如MPEG-1视频标准要求以1.5Mb/s左右的速度播放视频流。另一方面,在视频流中包含的多种信号必须保持同步,如画面的配音必须和口型相一致。另外,视频具有数据量大的特点,一个经MPEG-1压缩的90min的电影,长度约为1GB,它在存储系统上的存放方式,直接影响视频服务器提供的交互服务,如快进和快倒等功能的实现。视频服务器必须解决视频流特性提出的要求。

视频服务器的工作模式是当服务器响应客户的视频流后,从存储系统读入一部分视频数据到对应于这个视频流的特定的缓存中,然后此缓存中的内容送入网络接口发送到客户。当一个新的客户请求视频服务时,服务器根据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决定是否响应此请求。系统的资源包括存储I/O的带宽、网络带宽、内存大小和CPU的使用率。

三、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流媒体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流媒体业务正变得日益流行。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多媒体新闻、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完整的流媒体解决方案应是相关软硬件的完美集成,它大致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内容采集、视音频捕获和压缩编码、内容编辑、内容存储和播放、应用服务器内容管理及用户管理等。

下面就介绍流媒体技术在教育上的两个具体的应用方案。

1、校园网视频系统

校园网的建设随着教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逐渐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媒体传输技术的突破,使网络多媒体教学得以实现。现在已经有许多的成熟的产品可以用来组建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解决方案。

一般一个校园网视频系统的要求有:

(1)通过校园网实现音、视频实况转播、视频预订,制作并存储节目。

(2)在校园网上实现VOD教学。

图2.校园网系统方案

每个教室安装相应的软件及视频卡,摄像头,麦克风,可以把教室实时的声音和图象通过校园网传到监控中心。在存储服务器安装SERVER软件,可以存贮传输过来的实时图象。在点播服务器安装SERVER软件,存储视频节目。

虽然现在校园网络硬件水平和质量现在都非常高,但是,困惑也随之而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校园网投入大,但没有用在教育主业上。

B、网络仅用在办公自动化中,投资效益低。

C、无法实现充分共享。即享受好的教育资源的学生很有限;同样的课程需要年复一年的教授;同样的问题需要一次次重复回答;材质差异明显的学生按同一模式接受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和由此产生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计算机界对于计算机网络条件下教学模式的思考。教学模式在网络条件下最终会变化成什么样子?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网络技术发展到底能导致产生哪些更富成效的教育手段,逐步推动教学模式的改变?

2、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

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人们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必须转变成一个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过程。网上教育突破了传统"面授"教学的局限,为求知者提供了时间分散、资源共享、地域广阔、交互式的教学新方式,因而广受人们观注。

从远程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下列三方面的内涵:学生与教师的分离,学生与学生的分离,利用传播媒体和传输系统组织教学。从技术上讲,远程教育系统是建立在现代传媒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它通过现代的通信网络将教师的图象、声音和电子教案传送给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学生的图象、声音回送给教师,从而模拟出学校教育的授课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建立虚拟的班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鉴于远程教育的深远意义,我们的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有:实现教学课件的点播(VOD),教学直播,网络课堂等等。

在IP网上开展远程教学活动,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音频、视频流信息的传送以及它们与数据之间的同步。由于音频、视频信息的带宽比较宽,不可能让学生将所有的节目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后再播放,必须要采用先进网络播放技术来实现边发送边播放。此外,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使用电子教案来辅助教学,比如用PowerPoint,而电子教案的展示与音频、视频流之间有严格的时间同步关系,这就要求在传输过程中我们仍然要保持它们之间的同步关系。

图3.远程教育网络结构

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输入的视频和音频信号将送给MPEG4的编码器进行编码,编码器输出的节目流既可以存入存储设备也可以直接送给MediaServer,MediaServ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节目流的播出。MediaServer播出的节目有三个来源,它可能是保存在存储设备中的ASF文件,也可以是编码器实时传送来的节目,它播出的节目还可以从其它的MediaServer上获取。普通的用户可以通过LAN或通过无线网络接入到该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曹功靖,王晖,吴玲达Real流媒体技术及其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

第2篇

一堂成功的课,课题导入是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授课之前,教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导入课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实验导入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实验能力,因此实验导入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是一堂好课的开端。新课程凸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以“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为根本,做好课堂导入的研究,是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

时代的要求:现今时代是一开放多元的时代,要求教师的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富有激情和趣味性,要求教师的课堂导入精彩,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究,而实验导入符合时代特点。

学生的要求:课堂导入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就爱学爱听,容易进入角色,实验导入一开始就能打动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景。

现状:现在有许多教师的课堂导入随意性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内容枯燥、语言平淡,没有注重课堂导入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没有深入研究课堂导入,课堂效率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课堂上容易分心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讲话、做小动作等。

“课堂导入”的优化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又是物理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具体要求,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搞好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实验导入的研究,优化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实验导入的研究,优化课堂导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走科研兴教之道,做科研型教师。通过实验导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实验能力,养成爱动手、勤动手、善动手的好习惯。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实验导入”分为“趣味实验导入”、“小实验导入”、“演示实验导入”、“分组实验导入”、“实验课件导入”等内容。

“趣味实验导入”,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进行课堂导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小实验导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生身边的简易物品进行实验,导入课题,学生易做,操作性强,乐于接受。

“演示实验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演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导入课题,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加深。

“分组实验导入”,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要作的实验器材准备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导入课题,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实验课件导入”,对于实验的可见度不高,实验效果不明显,实验难度大,实验器材短缺,教室、实验室里无法完成的实验,利用实验课件进行导入,效果非常明显。

“实验导入”与“其它导入”进行对比,比较各种导入的效果、实用性和优越性,找出对学生最有利的导入方法,其它导入有:1、“故事”导入;2、“开门见山”导入;3、“悬念设疑”导入;4、“温故知新”导入;5、“媒体”导入;6、“科学史实”导入;7、“生活经验、生活现象”导入;8、“物理应用”导入;9、“前沿知识”导入等,把这些导入方法渗入实验导入中,使实验导入的内容更加丰富。

四、研究的方法和管理

1.问卷法:发放调查表,收集学生对教师课堂导入要求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各种信息,确定课堂导入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实验对比法:同一个课题,在素质相当的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形式和方法进行实验,比较实验效果,寻求更佳的课堂导入内容、形式和方法。

3.归纳总结、反思优化法:每堂课的导入都进行反思,每学期进行小结,每学年进行总结,教师间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最佳的课堂导入内容和方式方法。

4.案例分析法:每一个课堂导入案例都进行分析,对导入效果和教学实效进行评估与分析。

本课题由文代铭任组长,负责课题的总体策划和管理,安排每个成员的具体工作,分解课题导入设计任务,收集整理课题资料,监督课题的研究和经费的使用,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课题组的每个成员必须服从组长的统一调度。

五、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问卷调查,收集处理各种信息,收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分工,学习培训等。

研究阶段:撰写课堂导入,深入课堂进行研究与实验,问卷、走访调查,收集学生反馈信息,总结本阶段的得与失。

结题阶段:收集研究资料,评估研究效果,整理各阶段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成果论文,整理有关研究成果的音像图片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展示、汇报研究成果。

六、研究成果

(一) 通过对“初中物理实验导入研究”课题的研究,使全体物理教师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每位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使全体物理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了物理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活动,不断自我提高,自我更新,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始终站在教改的前列,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共写论文20多篇,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如优质课、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课件制作、学案撰写、说课、命题等,共计20多人次。

(二)优化课堂导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创造高效课堂。通过实验导入研究,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实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精心进行实验设计和研究,经常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实验得失与改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三)实验导入设计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实验导入不是唯一的,但实验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方法,同一课题的导入多样,其实验导入设计更是丰富多彩,现就研究中使用效果好的设计总结如下:

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用针在各个不同的方向乱扎装有水的保鲜袋,只见水从不同方向的针孔中射出,“一针见水”很形象地导入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把一装满水的气球放在布满钢钉的钉床上,这时学生的心都悬起来了,老师松手后,气球居然没有破,学生大感意外,趁机导入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惯性:在一只盛有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硬纸片,纸片上放一只鸡蛋,用尺子迅速打击纸片,只见纸片飞出,鸡蛋落入杯中,根据学生观察到的这一奇特现象导入惯性。

大气压强:将一只玻璃杯(或一次性塑料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片盖在杯口上,按住塑料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不但塑料片没掉,连杯中的水也不流出,好象有个力托着一样,从而导入大气压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靠近摆放,敲响其中一个音叉,另外一个音叉也能将靠近它的小球弹开,导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用一只金属圆筒,让它沿台面滚出去,过一会儿,圆筒又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原来筒里面有2根橡皮筋,中间拴有一重物。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导入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找一长的饮料吸管,边吹边用剪刀把吸管剪短,让学生注意听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从而导入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简单机械:把两块木板钉在一起,请一个力气大的男生上台,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分开(怎么也扳不开);再请一个力气小的女生上台,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来分开两木板(轻松地分开了)。从而导入简单机械。

走进神奇:准备一个口径稍小于去壳熟鸡蛋的玻璃杯,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小团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棉花后立即将去壳的熟鸡蛋盖住杯口,神奇地发现鸡蛋被吸到杯子里去了。告诉学生,要弄明白“瓶吞鸡蛋”是怎么回事,学好物理以后就知道了。

超声波:放映短片,短片中蝙蝠尽管被蒙住眼睛,却依然能清楚地辨别并躲开障碍物,用实验课件导入超声波的概念。

乐音与噪音:找一根笛子,吹一小段乐曲;再用一根硬粉笔头,在玻璃上摩擦出刺耳的声音,根据学生的感受导入乐音和噪声。

光的直线传播:把一个去掉一半的大可乐瓶倒盖在点燃的蚊香上,当瓶中烟雾曾多时,用激光向瓶中射去,一条直的光路在瓶中清晰可见,从而导入光的直线传播。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把一乒乓球放在倒置漏斗的下方,放手后,乒乓球随之下落;当用力向下吹漏斗下方的乒乓球时,乒乓反而不下落,越用力吹,乒乓球越稳,从而导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在一矿泉水瓶中装少许水,用带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瓶底向上,再用气枪不断向瓶中加气,过一会儿,矿泉水瓶突然飞向空中,成为壮观的“水火箭”,析其原因而导入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第3篇

下面笔者就应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来辅助化学教学, 在教育观念和教学形式上所发生的转变,以及在辅助化学教学中所产生的优越性,谈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电脑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在教育观念和教学形式上的转变

今天素质教育在大力呼唤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加上有限的化学实验演示的教学方法,已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和教法陈旧的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认识,努力学习电脑知识,学会使用和创作多媒体课件来为教学服务,积极地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教学改革。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应用电脑多媒体网络辅助化学教学,给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形式带来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使用电脑多媒体网络辅助化学教学,是要使自己从原来的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知识“讲解者”的角色,自然地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例如:教师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教学监控系统来充分实现轮流监控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帮助时,学生通过电子举手告知教师,教师通过教学监控系统来遥控学生的键盘、鼠标,实现对学生手把手的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讲解或某一学生的操作播放到全体学生或特定部分学生的屏幕上,这样不仅能让在化学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也能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提高性指导,使其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班上形成浓厚的学习化学的气氛。

2、 学生地位的转变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应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来辅助化学教学,能让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选择性学习、合作化学习和竞争性学习,能将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

例如:学生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在电脑网络上自由地选取适合自己的化学知识和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既有利于成绩好的这部分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发挥其钻研学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其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 让他们能按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来选取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合作化的学习,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防止其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化学的信心。

3、 教学过程的转变

另外,教师还必须认识到,使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来辅助化学教学,能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和课件来为教学服务,可让教师指导学生应用网络中各种化学资源和课件来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改变传统教学中靠教师口授、板书、演示的传教模式,改变学生的听、记、背的传统学习模式。

例如:化学课上,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主机和投影仪(大屏幕)来给学生播放自己创作的或下载的化学课件,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化学知识,增大化学课的教学容量,还能在课堂上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既可以观看多媒体课件来学习化学知识,也可以操作分机(小屏幕)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协商和讨论,从中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自主构建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这样不仅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更自由的机会去探索化学知识, 培养独立获取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将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知识、研究先进的教法,如:探究式教学、情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以便教师制作出更多的优秀课件来辅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4、 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

使用电脑多媒体来辅助化学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

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将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在校园网或Internet的中学教学网站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上机查寻和使用,给学生的预习、复习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另外还可让有条件的学生与教师联网,鼓励学生在家中通过上网来进行学习和作业,来即时地向教师提问和请教,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得到延展。另外,学生还可通过Internet来访问相应的中学化学教学网站,如联想网校、101网校等,在网上接受其它化学教师的远程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受限于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中学化学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化学教学,促进了教和学的良性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手段必将在现代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电脑多媒体网络辅助化学教学的优越性

第4篇

〔关键词〕 自媒体 高师钢琴教学 微信 优酷 美篇

一、什么是自媒体

(一)自媒体的含义。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美篇、美拍、优酷视频等等。

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传递知R、表达观点、分享心情、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 自媒体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混合出现,图文、音像共存。

(二) 自媒体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自媒体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个性化,每个使用自媒体的个人或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其自媒体产品必然具有独特的个性;二是操作简单,这是指编辑自媒体的平台必须简单易懂,即使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轻松操作。三是传播迅速,并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比如利用微信可以迅速让自媒体内容,在特定的人群中传播,并且可以及时得到对自媒体的反馈。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是自媒体编辑、传播的主要工具。

二、自媒体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在高校教学中,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网络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改进,课程信息化逐渐向方便、快捷、灵活、交互等方面发展,如微信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如今网络上有大量上述课程以及这方面的研究,但遗憾的是,高校音乐类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像钢琴这样的技能技巧课,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高师钢琴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提上日程。

(二)笔者所在音乐学院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100%,98%以上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进行上网、玩微信、听音乐、看小说等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形式发表自己的图文媒体信息,并进行相互点赞反馈。智能手机和自媒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目前,学生玩手机主要还是娱乐为主,一部分学生还因为迷恋手机而影响了正常钢琴学习,如果能正确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将对学生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三)钢琴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且个性化十分突出,如果将教和学的目的、教和学的计划、教和学的过程、教和学的成果、教和学的心得等,用自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充分利用移动网络优势,将钢琴老师和学习钢琴的每个学生变成自媒体人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三、高师钢琴教学中的矛盾

(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而便捷,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新思维的影响,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仍然固守传统的话,就会产生矛盾。比如教学内容方面,流行和古典就是一个矛盾,教师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想学的老师不一定教;又比如在练习时间方面,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思维要求学生必须练够那么多时间,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那么多的练习时间,这时就会产生矛盾。

(二)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矛盾。由于生源质量、兴趣爱好等原因,导致学生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几乎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用同样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话,就会产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目的会变得模糊,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凡此种种,如果不及时解决,都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师生交流方面存在矛盾。据调查,高师钢琴课每周1-2课时,除了上课时间外,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甚至有时感到很茫然,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出一些矛盾,不利于学习。

(四)实践应用方面的矛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现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单一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自媒体

(一)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媒体,但其作用不是以营运为目的,而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是以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创新学习方式为目的。记录学习过程、形成成长档案。师生编辑自媒体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

(二)自媒体形式,由于自媒体的主要用途是教学和学习,其形式有必要相对统一,主要利用优酷、美篇、微信等平台进行创作和编辑自媒体。

优酷:大型视频网站,可以将录制好教学视频、演奏视频等上传至网站供自媒体图文编辑。一般手机都有视频录制功能,优酷支持手机直接上传视频,只需要下载一个优酷APP,申请一个优酷账户(免费)即可,进行简单的编辑,就可以把自己的练习作品、演奏视频、音乐会视频和教师录制的微课等上传至优酷云端进行保存。但优酷是单一的视频网站,对图文编辑并不擅长,所以需要借助专门图文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阐述说明。

美篇:最美图文创作分享工具,可以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创作编辑. 美篇的编辑十分方便,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意删除和更改,支持添加优酷视频链接。毕竟钢琴的学习不需要在编辑美篇上花费大量时间,也可以让师生有很好的创作体验。

微信:通过微信好友、微信群、朋友圈等分享美篇作品,并组织交流讨论。老师通过微信向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包括通过甄别的网络资源和自己创作的自媒体资源),并得到学生及时的反馈,老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讨论。

五、自媒体在高师钢琴中应用

(一)教师自媒体。1. 编辑各类动态教学信息,包括上课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考勤等。2.编辑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当然这些内容事先要跟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趣爱好、水平程度等),并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及时修改调整。还可以在计划中进行添加计划执行的情况,这些在自媒体平台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3.编辑教学设计,用美篇可以制作出包含文字、图片、音l、视频等信息的教案,后,学生可以很容易在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查看,可以在课前、课中或是课后,十分方便。4.微课。教师可以将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课,编辑给学生,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在钢琴教学中有一些技术需要学生反复推敲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5.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推送给学生学习。目前网络上出现大量的钢琴学习资源,但良莠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垃圾信息,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资源筛选出来推送给学生,学生如果发现优秀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进行共享,逐渐形成一个优质资源库。6.丰富学习内容。传统钢琴教学在课堂上重点是解决学生弹奏技术和所弹作品的音乐处理问题,而忽略了钢琴音乐史、钢琴音乐欣赏等重要内容,这些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网络上进行获取,又不会占用太多的上课时间,学生抽取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在自己移动终端进行了解和学习。

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形成了教师完整的教学档案,相对于传统档案而言,自媒体更容易整理、修改和保存,内容更丰富而具有立体感。

(二)学生自媒体。1.学生根据前面师生充分讨论后的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时时对照学习计划执行。2.演奏视频,包括教学计划必弹曲目的演奏、考试演奏和音乐会演奏等。学生用智能手机录制视频,简单易操作,现在大多数智能手机都支持高清录像,可以从手机直接上传至优酷云端保存,形成音像档案。3.设立短期学习目标,定期策划观摩音乐会或其它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团队,每个团队策划自己的实践项目,并写好策划书,不仅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策划能力和团地协作能力。4.撰写学习心得或小论文,不仅能梳理学生学习思路,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准备。5.拓展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移动网络获取钢琴学科相关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增强音乐审美能力。

将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形成了学生完整的钢琴学习档案,相对于传统档案而言,自媒体档案更加鲜活而有说服力,更加符合钢琴学科的特点,而且可以长期保存,随时随地查看。

六、自媒体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自媒体,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其性质类似于“翻转课堂”,但比“翻转课堂”更加灵活多样,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它具有以下作用:(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让老师的教和学都能够打破传统的局限性,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二)目标明确,突出个性。自媒体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体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大小 ,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学习。(三)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将课堂和网络资源充分整合,形成优质钢琴教学资源库,构建完整的钢琴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团队协作,促进交流。通过实践项目的策划、学习和网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促进交流与合作,增进师生情谊。(五)完善作品,考评存档。每个自媒体都应该是师生尽心创作的作品,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档案,而且这些作品还可以作为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依据之一。

七、总结与展望

自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将它用于高师钢琴教学中,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突破了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丰富完善了高师钢琴学习的知识体系。随着师生自媒体的不断完善,可以增强师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它必然将高师钢琴教学改革推向一个全新的维度。

参考文献:

[1]闫大卫.基于教育云的交互式音乐教学模式研究_以钢琴教学为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3):133-141.

[2]曹兵,石峰.自媒体在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运动,2015(10):84-86.

[3]刘欣,李钰莹.网络环境下高师钢琴学习共同体的探索研究[J].艺术教育,2016(06):221-224.

[4]李娜.微信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5.1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网络化个性化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日趋广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并能与现代通讯设备形成网络,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特别是高职院校有关模块化教学的深入应用,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系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它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

20世纪末,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成为各类学校所关注的大事,把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

1多媒体教学的基础知识

1.1定义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2多媒体教学的特征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编写适用于教学的课件。

(2)交互性。交互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3)形象性、直观性。由于采用了多种媒体信息的教学,如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使教学内容有了动态展示,形象解说以及直观表达,为提高教学效果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创造性、灵活性。多媒体教学向教师提供了一种易于使用的工作平台,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教师可以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自己开发课件,选择自己所需的声音,视频等,制作相应的模型,模拟实验等.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手段更加灵活。

2多媒体教学如何实现个性化

采用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当代教育软件,解决教育教学上用传统和常规的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但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它们都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软件(又称CA}课件)。

CAI课件可以构造一种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融入其中,配合新颖多样的素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最艰涩抽象的理论。传统教学中似乎言之无物、开发较难的一堂课,如果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令人耳目一新,别有一番创意。

2.1多媒体带来的个性化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方式的改进已使很多学校安装了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既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手段,也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1)视觉感受更新奇。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课本内容,在一些课上经常会用到计算机来播放短片,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前播放视频时,画面不清晰,也不够亮丽,坐在角落里的学生看不清。使用多媒体“中枢”后,视频的输出效果非常清晰美妙,不仅让各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大饱眼福,还经常激发起学生们的联想和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操作更随心所欲。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案中的红外自学功能后,上课过程中轻按遥控器即可切换各种设备,省去了调节投影机的麻烦。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连动程序控制,只需一键切换就能完全成功。

(3)视频展台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可以展示实物、文件、实验过程等等。以前由于没有视频展台,观看整个实验过程只是坐在前排学生的专利,后面的学生只能望而兴叹。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案,就可以将实验放在视频展台上进行,并通过投影机来实现大屏幕演示,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观看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加深他们对实验的理解,更加完美了教学效果。

2.2如何实现多媒体个性化教学

{1)运用主页界面设计,使知识框架清晰化。一个课件如果叙述一堂完整的课,犹如一个完整的教案,体现全部教学设计。在课件一开始,制作一个精巧别致的主页,将所要阐述的知识点形成几个知识模块,即以近似目录的形式使知识系统化、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清晰化。刻意雕琢的界面,复杂曲折的交互设计,虽然在制作课件时要花费不少精力,但通过这个界面可以灵活导航到下一步学习层面,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欲。既循序渐进,又纵横贯穿,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办到的,也是CAI教学的一大风格。

(2)运用软件强大的交互功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CAI课件中大量交互功能的应用,实现了学习者与计算机之间的对话,就象一支无形的魔棒,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主动学习新知,使得教师、学生、计算机三位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一人“满堂灌”的枯燥单一,教师只是在恰当的时候发问、提醒、点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气氛的营造者。所以,教师在开发CAI课件时,要尽量多使用交互,这等于是抓住机会对学习者提问、引导,不失时机地吊吊学习者的胃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动画模拟实际过程,让瞬间真实体现。运用动画是制作演示型课件的拿手工具,学生对于动态的视觉印象总是特别深刻,所以在CAI课件中插入一些动画和视频文件,就可以动静有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求真务实精神。动画或视频的制作编辑既可以从素材库中提取,也可以借助软件轻松完成,只要制作者平时留心钻研,一定可以制作出生动的动画效果,从而丰富活跃多媒体课堂。

(4)运用多种传播媒体,抓住学生注意力。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精力逐渐疲惫的老师,都会让学生的听课效果难以长时间维持。而依靠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加入丰富多彩的声音效果、变形文字、图片欣赏、动画模拟·…都可以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观,适时出现焕然一新、峰回路转的感觉,把已经疲劳的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迅速拉回课堂,遵循“刺激一反应一疲劳一再刺激一再反应”的科学路线,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比如在标题的出现上,可以以动态文字的形式,伴随悦耳的提示音乐,甚至做个反复播放、纯属点缀的小动画,不仅马上使课件形式增色,更重要的是在该处提醒了学生的注意,所以这些多媒体手段并非多余。

(5)创造独特的课件风格,突出个性化教学。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各个学科的教学软件成品,但是其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每个教学软件成品只能代表某一种教学思路,所针对的是理想中的学生,因而就不可能符合各个教师的教学策略和班级情况。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老师和学生都显得十分被动和勉强。每个教师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教学优势和特点,将这些体现在他的课件中,成为课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才能使教师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所以个性化设计应当成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所追求的目标,这样的课件更有针对性,更加新颖。而突出个性化就要求CAI课件在总体设计上不落俗套、简约大方;在细节处理上精炼别致,融入个性化的教学思想,针对本班学生的理解弱处设计知识传授方案。

(6)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性。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学习环境至关重要,而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要素。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利于学生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情境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的同化与扣顶应。

(7)实施网络化教学,体现个性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依托网络,发挥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实现网络教学,而网络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教育。在网络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呈现给学生的网络教学内容个性化,显示的页面样式个性化,并有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这样学生在独自地网络学习中不会盲目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3多媒体教学的前景展望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认知、思维和创造等诸多能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同时也成为自己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因此可以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正向着网络化、智能化、趣味化、个性化发展。

(1)网络化。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环境多种多样。从应用地点来看,有学校教室(包括多媒体演示教室等)、办公室、师生家里以及其他场合(如广场等);从软件的运行环境来看,有单机(如普通的PC、广场演示用的触摸屏电脑)和网络(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其向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是在这五缤纷的应用环境下孕育出来的。

(2)智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性活动,其效果受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材内容等多方面影响,因而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一样,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受教育的对象,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因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如演示型、练习型、游戏型、模拟型、学习型等种类。但是,不论哪种类型,任何一个软件都有适应面的问题。适应面广的软件,能让不同的人在多种场合下使用;适应面窄的软件,要么只能让特定的人(如制作者本人)使用,要么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下使用,甚至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下由特定的人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智能化能有效加宽其适应面。

(3〕趣味化。媒体手段与常规教学方式的平滑衔接,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表现在课堂上学生良好的接受状态和积极的参与欲望。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了教学密度和效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音效、画面呈现、动画情节等方面的设计中,注意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内在积极因素,使得教学过程富有趣味和吸引力。这有利于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

(4)个性化。“做出新意、用出特色”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个性化的精髓所在。目前在软件市场上几乎找不到+分成功的产品,就是因为软件市场现有的产品都是针对教学内容创作,而没有同时针对使用软件的教师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者的个体状况来设计制作,因而不能受到师生们的普遍欢迎。有人说电脑是私人化的高级工具,那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否也能“私人化”,即能适应使用者的需要,就像专门为“我”而作的一样呢?这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个性化。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作用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32-01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进一步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模式,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学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更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为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带来深刻的变革和影响。

1、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影响及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将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应用于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如下:

(1)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枯燥单一的特点,将图、文、声、貌于一体的教学信息注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研究表明,人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视觉和听觉,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这两个器官的功能,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因而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地展示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空间、时间限制而不易感知的事物,如细胞的分裂过程和宇宙的演化进程等。多媒体能够提供具体、表现的模拟演示,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特点和人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无形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习的能力,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2 信息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利用网络系统实现文件和资源的共享。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系统可以加大信息量的传播,优化教学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收集更多、更新的资料,有利于制作更完善的电子教案,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网络上的资源远非书本和音像资料可比,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收集到所需要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源、音视频资料,用于制作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网络上可以得到本学科最新的信息,不仅有利干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更有利于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内容。

(2)将信息技术带进课堂,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功能扩大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充实,学生学习更投入;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进行广播教学方式,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地与教师进行交互,既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式的教学互动,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教学辅导和交流,网络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效应消失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

1.3 计算机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言堂”或“填鸭式”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而合理地采用计算机教学可以改变这一局面。

一般而言,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引导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才能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潜能,而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教学理念的改变,如介绍某一个课程内容时只提供线索,由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寻找答案。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群体都不大可能智力水平、学业掌握程度是平齐的,因为存在差异,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线索,为学业掌握好的学生提供更少的线索,学业差些的学生给出更多提示,这其实就是人们熟知“因材施教”,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但计算机技术创造了这一条件,如运用前述信息技术就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合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探讨

2.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

应先明确多媒体技术只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否则本末倒置。“人灌”就会变成“机灌”。制作多媒体课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合适的工具制作课件。由于制作课件的软件较多,每一种都有其特点,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特长选用,例如展示静态页面和文字使用PowerPoint较方便,而要演示动画效果使用Flash更有利。

(2)收集适合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应新颖、有针对性以及尽量贴近现实社会和学生日常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课件表现形式上,应突出重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有启发性;图文并茂,文图贴切,信息量适中,要留出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2.2 信息网络的应用方法

为了发挥信息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应建立校园网,为开展信息网络教学提供物质条件。还要建设网络电子教室,学生应一人一台电脑。采用广播教学的网络设计上,教师的电脑可以监控所有学生的电脑,也可以将一个学生的桌面展示给其他学生,以便于学生之间也能实现互动。此外,还应具备“电子举手”、语音对讲等功能,以便学生提问和沟通。

2.3 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方法

重要的是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师的引导,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突出“学”和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及从多个角度、方位思考问题,多准备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第7篇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教学设计 过程 方法

数字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即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设计适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计划。具体地说,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以及新的教学理论,将教学内容数字化并信息化,配合现代计算机网络,向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教育信息的教学方案,使学科的教学设计适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一、当前学科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状况分析与思考

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科教师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都是延用常规的手段,在策略上注重“刺激反应”,因而将教与学的过程设计为“设置问题解答疑惑得出结论应用知识”,从这种教学设计看,灵活多变的教与学被教师框定在一个固定模式中,这注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较多地采用“口授、板演、演示”等灌输手段。学生不管是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只要是教师要求的,都将它记住,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的学习行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我个性都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所框死。这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想去甚远,而且其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当前,学科教学设计缺少学生与丰富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因此,不可能让学生在实际活动、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学习过程,

从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看,在教学中启发性将得到加强。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影视,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对图、影视进行由表及里,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事物发展规律,并掌握发展规律。通过生动的电子平台,与界面进行人机对话,让学习者动手,动脑,大大激发学习兴趣,在这种高度兴奋环境下,对于增加教学的信息密度有着莫大的好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需要改进,而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先导,科学而注重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真正体现。

二、数字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

(一)数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关键

1.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是数字化过程的首要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系统中,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与传统教学系统相比,信息技术的引入,对现代化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熟悉数字化环境,系统学习下载、上传,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用Authorware、flash等软件编制课件、节件等,学习用计算机外设(扫描仪、摄像机、数字照相机等)获取资料,从而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数字化过程的实现将是非常困难的过程。

2.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是数字化过程的关键环节

对教学素材不能有很好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有机的、灵活的教学素材的整合。因此,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特别对教材的“关键”,“中心”等通过反复钻研,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于素材的数字化有着莫大的帮助。

3.教师明确教学素材内容是数字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中,具体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数字化学科学习课题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2)数字化课题的重难点。

(3)数字化学习课题的能力目标(特别是网络环节的信息处理能力)。

(4)完成学习内容问题化序列,即将学生的学习课题转化为几个层次的问题:一个中心问题:确定学生学习内容的中心,一般为重点知识点。若干二级问题:为解决中心问题的二级支撑问题(一般控制在两个层次为宜)。

(5)常见生活题材的数字化。

(6)教学实验数字化(完成实验的录象并转换成AVI、MPEG、RM等格式)。

(7)数字化学生形成性习题、巩固性习题、诊断性习题。

(8)设置教研组教师的个人邮箱。

4.有机整合教学素材信息是数字化过程的核心环节

根据序列化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师根据由学习内容序列化的问题,通过校园网络的资源库、Internet、光盘等计算机信息载体,搜集与学科学习问题有关的资料,这是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1)做好记录:有用网站的地址;网站的相关内容介绍;网站概况等。

(2)组织材料:

组织文本材料:对学科问题的说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自然现象相关的其它现象,小故事,小实验介绍等。

组织图片材料:说明现象图片,描述过程图片,形象图片等。

组织视频材料:自然现象发生、发展过程记录的视频,情景视频等。

组织音频材料:自然现象的声音等。

其它材料:说明过程的模拟动画等。

将上述相关资料按教材章节,分门别类安放在校园网空间,并完成资料的重命名工作。

(3)开展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活动。

首先,确定那些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的自然现象,其次,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软件编制多媒体插件,并上传到校园网资源库备用。

通过数字化教学素材,实现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信息化,可建成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资料库,配置大量的能说明自然问题的视频、flash插件、题库等,达到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根本性目标。

(二)信息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核心

教学内容数字化完成以后,即具备教与学有用的资源库条件下,信息化教学资源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教学资源库:其中文本、视频、动画、数据库、题库等必不可少。

2.构建信息平台。

设计教师个性化主页,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网页与数据库连接,特别是设计好学习中各环节的反馈。做好如下板块:(1)课题导入设计;(2)解决二级问题素材设计;(3)诊断学生学习信息反馈设计;(4)诊断学生学习的检测设计;(5)收集学生整合学习材料的情况设计。

3.整合教与学资源:整合资源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由于课堂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案的设计应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个性,应该考虑用教师组织的学习材料去影响学生,应该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体现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其大容量,网络化,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见长于印刷书籍的特点,使学习者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获取信息。

(三)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根本

1.导入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网络环境课题的导入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必须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入。

(1)情景导入设计:为了展示学科的问题情景、事物的发展情景、学科现象的发生情景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动画等,给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应让计算机成为能与学生进行友好的交流平台。

(2)问题导入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设置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问题展示一般以对课题细化的核心问题为主干,进一步的问题以若干个“支撑问题”的为主。

(3)直接导入设计:学科中的有些内容不适宜上述导入时,我们可以直接将学习信息呈现给学生。

2.学习素材呈现设计

在课题准备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途经获取了大量与学生学习有关信息资料,需要进行有机、合理整合,并将信息呈现给学生;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学习界面连接;设法运用网络手段促使学生快捷、高效取得学习信息,以提高效率。

可以以核心问题为主干,以支撑问题为分支,组成问题序列,在各个问题下配置相关的素材信息,用网页为主要呈现界面,用超连接方式实现跳转。

3.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设计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快捷得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需要有反馈环节,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及时指导。

在学习网页的各资源处设置访问量统计,实现呈现的各资源被访问人数统计,以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那些信息,以便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利用。

从题库导入相关学生课后练习,起用校园网的网络作业系统,通过该系统,让学生通过网络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中,随时进行自我检测,由计算机评判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通过阅读计算机评判结果,实现快速、有效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后的解决问题情况,以便再配置进一步学习素材。

4.“模拟实验室”设计

(1)用AVI、RM、MPG等格式呈现学科的实验。

(2)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实验模型,并配上分步描述,能交换。

5.学习诊断设计

呈现不同类型的例题,给出完整的分析思路、规范的解题过程及每一步说明,以供学生完成相应的形成性练习参考。

呈现不同类型的习题,每一类型4题,在呈现的过程中,用动画等形式展示习题的所述学科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习题所呈现的信息,并在习题的后部设置完成时间(取大于X,小于Y值),要求在大于X,小于Y的时间内完成习题,超过这一限度计算机自动判断为“未完成,并记录”。利用计算机网上作业软件,即时给出正误结果,并记录学生练习结果。

数字化环境是一个新的服务于教与学的环境,是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的一个理想平台,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教师研究和尝试,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一定会焕发出其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3]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5]李克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第8篇

1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实践环节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三个实习(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两个设计(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实践环节教学建设中,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全面的参加专业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正确运用于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从目前各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实践环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由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发展很快,随之涌现出较多的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新设计规范、新设备、新设计方法等。由于高校课程课时设置及新技术传播应用时间滞后等原因,高校教学授课过程难以将课堂内容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点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别[2]。学生毕业后到工作中还要从头研究规范及标准。另外,目前使用的教材中,与实际工程相关的例题及练习题明显不足,学生达不到训练要求。

1.2缺乏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课程体系。虽然,有些教师自己也制作了一些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多媒体课件,但仅以PowerPoint等简单形式表达,在图像、活动画面及声音等方面缺乏素材,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也有些教师开发的网络课程不够完善,仅在网络平台上上传了一些简单的教学大纲、教案等,起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1.3实习学时及质量不能保证。由于缺乏实习经费及实习基地等原因,现在许多高校的实习,由过去的实际动手变为“走马观花”。另外,实习不能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或者由于实习相关单位(如建筑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工程安装公司等)管理体制的变化,许多单位对学生来实习不乐意安排。因此,学生没有机会长时间在实习单位参与实际工作,实习质量大打折扣。

1.4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水平受限。由于不能接受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实践指导,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在各个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大多重视科研能力,而忽视了人才的实践能力,所以现在很多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没有在建筑工程安装公司或建筑设计院从事过系统的实践工作,很难在实习或设计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工程训练,或进行相关的专业问题解惑答疑。以上这些问题大大减弱了在实践环节教学方面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毕业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

2实践环节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2.1调整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把主要精力用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是工科本科院校正确的发展观,也是工科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基点[3]。针对目前理论课程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及时修改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方案及教材部分章节内容,增加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新设备及新的规范标准;确立重点课程建设,进行教材编写、出版,完善试题库,自编习题册,引导学生以实践为主,教师授课为辅,讲练结合,避免学生面对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无从下手。

2.2丰富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发网络化教学平台在教学方式上尽量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在短时问内传输或呈现大量的图形、图象、活动画面等方面的信息,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缩短了学生的实践认知过程。开发多媒体课件作为真实工程案例的补充,在PowerPoint等简单课件的基础上,制作新的Flash、3DMax等动态课件,使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丰富多彩。通过多媒体课件能收集大量的课堂讲授的素材,信息量加大,讲授效率提高,从而能很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同样,通信、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发展的Web远程教学可以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整合,并通过Internet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进行传播。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网络技术应用在实践性教学上,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图文、声、像具备的动态教材,而且能够实现教材各元素的非线性链接和灵活跳转,提供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环境。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可以将最新的建筑给水排水设备及技术最形象的表达,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实施网络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2.3增加实习经费,建设实习基地,保证实习学时及质量根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特点,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校外与校内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广泛联系从事设计、建设、运行与管理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加强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实践教学服务,并与社会企业建立集教学、生产、技术推广和科研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因此,教师可以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全部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强化了学生与实际工程的接触和实际动手能力。

2.4深化实践环节教学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工程训练,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4]。以大工程观来看,21世纪的工程人才必须具备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5]。从事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学校应组织青年教师到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相关单位进行培训、学习,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或管理工作,帮助青年教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可想而知,从事工程类教育的教师实践能力的相对不足对实践性教学效果必然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因此学校应该优先选择“双师型”教师担任实习或设计的指导教师。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较丰富设计、施工经验的工程师或退休老教师充实实践性教学队伍,缓解实践教学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同时对年轻指导教师起到传、帮、带作用,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9篇

以校园网络的建设为核心,传播新世纪的网络文化观念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话进程的必然趋势。我校校园网络系统由网络办公管理系统(包括办公管理、总务管理、教务管理、思想品德管理、图书资料管理、信息查询),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多媒体演示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多目标视频广播),通讯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校长查询、学校主页、电子邮件、电子公告、视频会议、远端访问)组成。它的建成使校园内部教学、科研、办公、管理都有了网络环境,实现了资源高度共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实现了有机整合。为开放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构建创设了物质条件。

一、学生教师的培养——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关键

学生、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开放现代的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又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的催化剂。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成为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关键。

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教育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当前国际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internet逐渐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变得密不可分,计算机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将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材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开放式的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对我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那就是让每一个毕业的学生都掌握与其它个体或组织通过计算机远程通讯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技能,使之能在日益复杂的信息社会中应付自如.。这些学生在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中成长,他们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材;他们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

信息社会需要教师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网络文化氛围内,教师们有一种不学习会随时被抛弃和被淘汰的危机感。同时,国际互联网络已成为人类知识的集合,教师必须掌握到网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需要尽快培养出一批开放的教师研究群体,他们即精通学科教学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进行教育改革。我校对教师的培训主要着力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培养教师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

通过培训,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校园网并能上internet,能从网上获取、分析所需信息,能够熟练地在网上编写和发送电子邮件;能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或参加网上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能够在网络课室中自如地实践网络模式教学,并能够独立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或网络型教学软件来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

学生教师只有通过开放的校园网络文化缔造出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质变。

二、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基础

网络不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网上资源的建设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基础。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以下方面:

(一)建设网上教育信息管理库:它主要利用校园网络办公管理系统,面向学校各个行政部门的工作,进行学校的校务、总务、教务管理。例如,可通过网络对教育综合信息、学生情况、教工情况、教学改革情况、教育科研情况、电化教育情况、基本建设情况、财务情况以及招生录取情况等信息进行高效率的综合、统计与分析。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信息管理资源在校园内部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网络联系,提供文件、资料、数据的网上传输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计划、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手段,从而实现四化(即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决策科学化)。

(二)建设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它主要面向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与辅导。建立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库,满足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要求,以适合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或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我校已有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鹏博士教学软件等500多个软件。建立教学资料库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参考资料。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搜集素材达47,600多件,制作了1200多个课件。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功能实现对教学信息的组织与管理,(1)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学习软件包不仅涵盖了原有文字教材的全部内容,而且图文、音像并茂,比原有文字课本丰富、生动得多。此外,还具有辅助教学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布置作业。

(2)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的每个教学单元均包含课文、练习、习题、提问、测验、对测验的解答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

(3)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补充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教学信息资源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把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而且它具有开放性,素材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都是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阵地。

(三)建立电子图书馆:在校园网上建立cd服务器,采用光盘阵列储存与教育有关的视听材料及重要的图书资料。除此以外,还.将一些电子化图书馆联入网络,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网上电子图书馆,实现一种全新的图书资料检索模式。利用"电子图书馆"进行高效的超文本、超媒体阅读,给学生创设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阅读的对象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有形象直观的演示功能,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也使有关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并且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实现高效率检索式阅读,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在电子大百科全书中,它的每个条目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声音、图形、甚至活动画面的配合。当查询到动物的"豹"这个条目时,不仅能读到关于豹的动物学特性的描述,还能听到豹的吼声,看到豹的威猛形象;在读到有关豹老虎分类的内容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形象各异的美洲豹、非洲豹、印度豹……。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四)建立虚拟实验室:它特别适用于物理、生物、地理等比较宏观或微观的教学。如建立虚拟物理实验室的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直观地研究重力、惯性这类物理现象。使用该系统的学生可以做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在内的各种实验,可以控制、观察由于改变重力的大小、方向所产生的种种现象,以及对加速度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直接经验),从而达到对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较深刻理解。更有意义的是虚拟现实技术所创造的教学情景。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上的虚拟生物实验室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植株”。为了“种”好这一株“植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各种无机盐的知识,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同时也得到了关于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作用的知识。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打破书本的局限,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五)构建网络信息和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在internet上学校信息,由学校主页、校内热线两部分组成。其中学校主页包含学校简介和领导介绍、校园一览、学校生活、各科室情况等内容;校内热线包含bbs、个人(教师、学生)主页、电子刊物、心理辅导站、校长信箱、家长信箱、学生论坛等内容。校园网页的内容都是由老师们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每个班级设立自己的主页,让学生拥有发表言论的一席之地,并能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如在“热点新闻论坛”中:网络为所有师生提供国内外最新新闻报道,同时还为师生提供交流观点、发表评论的公开论坛。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室——相约恒福bbs,在这里学生书写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困惑,寻求理解和帮助;还可以参加网上心理测试,包括性格、能力、未来倾向测试等。这种方式利于学生排解压力、宣泄郁闷,也可以重新认识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在网上对某个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教育或对多个学生就一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开展讲座,以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校园网络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广阔空间,而且营造了一个理解、信任、和谐、开放的情感氛围。在这里师生们畅所欲言,交流人生体验,发表个人见解,创造了一个反映恒福师生精神和创意的网络文化。

三、崭新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结晶

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宽广、开放的信息环境,学校连接了internet,把教学的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都在internet上开放,并提供高质量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进行高效率地学习。开放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正在创造出高效益的崭新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均可完成下列操作:查询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拷贝所需的软件或资料);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排序、重组或变换)和存储;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直接通讯(进行咨询、辅导、讨论和交流);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享或共同操纵某个软件或文档资料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教育者均可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或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帮助学习者形成协作关系,并维护和协调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提供学习者之间的信息转发通路;给学生呈现问题情境、示例解答、测评内容及反馈信息;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

如我校一位生物老师这样设计《根的形态》一课,随机进入教学,学生从几个知识点出发自主学习,查阅相关的文字、图片、录象以掌握知识。而且对于每个知识点都设有相应的测试,学生可以自我检测,若不能过关则有多种解决方法,或联入internet查找资料、或网上讨论、或查阅帮助、或通过网络询问老师。教师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要求学生提交作业,学生为完成作业,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从不同角度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甚至创新。当然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知识来源,而且这些知识间的联结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并且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这种"超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第10篇

关键词:微课;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网络教学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追求信息交流快速、高效的“微时代”,继“微博”、“微电影”等“微”媒体形式之后,“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微”教学手段已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广大师生对“微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本文对“微课”的发展历程和提高“微课”质量的主要途径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微课”教学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微课”的发展历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开放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学模式正在从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逐步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以“学”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模式转化,逐渐产生了与快节奏、网络化的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微”理念及“微”教学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微课”教学资源。

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推出了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1],针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教学活动开发小型教学材料,以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2005年,奥地利学者Theo Hug提出了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观点,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 Lindner 将微型学习描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2]这种微型学习符合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的现代学习理论。微型学习主要依靠手持移动设备,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传播短小的、松散的、实用的片段化微型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 David Penrose 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2],他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搜索相应的资源,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围绕主题开展学习,从而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近几年,北美教育界提出了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或““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成为颠覆传统教学流程的一种新教学模式。[3][4]翻转课堂是由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把知识传授的过程从课堂翻转到课下,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而把原来通过课外作业和练习等来完成的知识内化过程放到课堂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作业答疑、小组的协作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等。“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外作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师生课堂交流探究”,因此,必须以完整的课外学习资源为支撑,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也就是“微课”),通常针对某个特定的主题,长度维持在10分钟左右,可通过媒体播放器控制播放过程,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和进行思考,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同伴进行在线交流寻求帮助,还便于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和巩固,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010年,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在国内率先将“微课”作为基础教育资源加以建设,并已取得区域资源建设的成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5]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环境。目前,我国的“微课”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已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类院校逐步开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被用于教师网络培训,作为教学观摩和学习交流的手段之一,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质量还有待提高。因此,必须从以“学”为本的理念出发,提高对“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认识,将“微课”作为网络课程共享资源的主要建设内容,以“微课”的应用来推动向以“学”为中心的混合教学模式乃至自主学习模式逐步转化。

二、提高“微课”教学资源开发质量的有效途径

1.坚持以“学”为本

为了突出“微课”快速高效、灵活简便的特点,依据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长和认知规律,一段“微课”视频长度通常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不超过20分钟(对于中、小学生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必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学”,明确每一段“微课”视频的观看者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从标题到内容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方便学生根据学习进程自主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式学习。要将“微课”的重心放在如何使观看者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门技能上,把观看者的注意力引入实质性的内容中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针对主题内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如同亲临现场聆听教师对某个问题的讲解一样。如果将“微课”视频等同于普通的课堂录像,简单地用视频记录来反映教师的上课过程,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讲述死板单调,形式过于简单,使观看“微课”视频的学习者尤如一个旁观者,就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优化教学设计

“微课”不是现实课堂中一堂课的浓缩复制,题目不能太大,包含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和众多,否则在短时间内难以讲清。“微课”制作者应该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灵活掌握时间划分,精心选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确定“微课”的标题,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要足够细,学习内容要精练,确保在一段“微课”上能讲清讲透。传统课堂上一节课的内容可分成几个微课视频。每一段“微课”视频的片头要短,开头以提出问题等形式直接切入正题,或针对核心概念进行情境引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以解答问题的形式,简捷有效地把知识点、技能点详细展开,综合运用视听技术手段把内容聚焦在核心内容上,对重点知识点和主要操作步骤,通过重复、特写、慢放、字幕等形式强调关键信息,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把枯燥、复杂的学习内容采用简明化、艺术化、趣味化的手段加以呈现;结尾处可对要点进行简要的小结和测验,也可引出与本段视频密切相关的其它“微课”内容,形成连贯有序的“微课”学习体系。通过在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学习视频内容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微课”的自主性、即时性、实用性强的特点。

3.融合多样形式

“微课”主要采用视频形式,原因是视频教学具有画面生动形象的突出优势,相对于其它媒体方法,视频教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6]。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 等),容量比较小,方便学生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和下载资源,并能适应移动学习方式,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媒体形式。同时,“微课”也必须融合多样化的媒体形式,配套“微教案”、“微课件”、思考与评论等资源,将授课视频、PPT课件、相关音视频资料、讲课字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师本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与观看“微课”者的眼神交流、鼠标画笔拖点配合解说、得体的着装仪表等,有效提升与“微课”学习者的亲和力,尤如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地学习指导,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PPT课件要与教师的授课默契配合,简洁明了,图文并茂,最好在后期制作时根据需要适时以全屏或窗口形式插入,同时可插入一些短小的音视频演示和动画素材配合讲解。作为完整的教学资源,还可包含其它配套材料,师生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视频,还可查看教案、课件和点评信息,既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也可用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所有资源都能灵活方便地在线播放或下载保存到各种数码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播放器等),适应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4.普及制作技术

“微课”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要能为广大师生普遍接受和普及应用,进而为教学模式创新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易用、好用,既方便学习者使用,又易于制作,能让教师方便地将教学意图充分融入其中并收到实效,否则就可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因此,开发“微课”教学资源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要通过教师培训逐步普及制作技术,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及设备灵活应用于“微课”的录制,如采用DV摄像机、数码相机、摄像头、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摄录功能的设备以及录屏软件,利用普通的教学场所或由教师个人采用简易的制作手段,可利用白板、黑板、白纸、显示屏、投影机等进行演示,或实录课堂交流、现场操作等场景,并采用影音编辑软件进行后期制作,插入PPT演示、动画、字幕、配音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利用较专业化的录播教室和专业软硬件,由相关专业信息技术人员配合完成。要有计划地培育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微课”开发队伍,逐步形成教师人人都能做“微课”,信息技术人员积极配合开发“微课”,不断提升“微课”制作水平。

5.构建网络平台

“微课”教学资源开发必须扎根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要与各级各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享资源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二次开发和重组利用,构建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库,将“微课”资源融入到数字化学习体系中,即可配合现实的课堂教学,又可促进网络化、碎片化、自主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为混合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避免出现以往在教学资源建设上的误区,避免重表面美观,轻实用效果;重评比获奖,轻共享利用,避免造成资源孤立,资源和教学两张皮。为了适应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还应具有学习帮助、学习评价、学习路径、资源搜索、资源推送、学习交互(在线提问、讨论、评价)、辅助工具等功能。利用网络平台使“微课”资源方便师生使用,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动态更新、扩充、修改和完善,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真正体现“微课”教学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易于学习、乐于学习、便于掌握的特点。

三、结 语

“微课”是一种符合教学模式创新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资源,广大师生应充分认识其独特优势,将“微课”教学资源开发作为混合学习与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从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出发,以“学”为本,面向学生,网络共享,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提高和完善,使“微课”真正成为实用高效、广泛应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

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2] 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

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 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4] 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

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第11篇

电视教材文字稿本是以文字或图示表达教学内容,提供给编导分镜头用的书面材料。文字稿本一般应由熟谙教学方法、懂得教学规律,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文字稿本决不是教科书的搬家,也不是教案的翻版,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涉及到选题,关系到题材样式和写作技巧。因此,作为一名学术传播者,熟悉电视教材文字稿本的编写是一项基本的传播技能。

一、题材的选择

一门专业学科门类系统繁多,教学各有难易,究竟哪些章节、哪些病种、哪些实验适合拍成电视教材呢?这使涉及到对题材的选择。一般说来,满足教学需要是选择题材的大前提。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历年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口授不易讲清楚,图表、模型不易直观表现,学生费解难记,实验、示教难以奏效的教学内容都可作为拍摄电视教材的题材。当然,某些新技术、新方法、新病例虽然不在教学大纲之列,但从启发思路、开阔视野、扩充知识来讲,也可作为第二课堂教学的选题。从选题的另一个途径来看,教学协作区、专业系统亦可通过协作会议统筹选题,分别制作,相互交流。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重复选题,重复制作,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有关选题第二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所选择的题材适合于电视教材来表现。换一个角度讲,不是任何题材都适合用电视来表现。例如,内科教学的问诊,以前是拍成幻灯片,用一幅幅固定的画面和旁白解说表达教学内容,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和学员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后来把问诊内容、方法改编拍成了电视教材,把教师讲解提问和学生听课回答,同实际在床头收集病史一起以情景表演的方式表达问诊内容,形式生动逼真,效果优于幻灯教学。但像组织切片、细菌病毒等一些镜下形态教学,拍成电视,效果并不见得比幻灯好,这是因为在图像清晰度和幅宽以及演示时间等方面,幻灯优于电视。简而言之,大凡动态的、连续变化的、微观机制和宏观运动等教学内容,可考虑用电视来表现。反之则应选择其他媒体。在此不妨再举媒体选择的另一例。某专业学科要求学员熟练辨认若干个国家军队将士的军衔,由于星、杠、花种类繁多,名称难记,电视、投影、幻灯等几种教学媒体都用过,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后来教师把这些军衔制成了扑克牌,按官阶样式制定了一些简要规则,让学员用这些扑克牌玩一些诸如"争上游、捉娘娘"之类的游戏。经过考核,教学效果之好超出了教师的预料。可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技巧。可以说,在荧屏上打结,在黑板上叩诊,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示范教学。同理,用录像表现手术过程,用幻灯展示霉菌形态,总比单纯口授听说效果好。黑板、粉笔、口授、示教、操作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施教形式,要想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怎样把它们恰当组合。

电视教材是有效的教学媒体,但它决不是万能的。它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自身的优势。试举一点,单从演示时间上来看,一般都倾向于20min左右,最多不宜超过30min。电视教材不同于电视剧。电视教材时间虽短,但它是高度的教学信息量集中,可以说一组镜头,其至一个镜头就表现出相当高的信息量,这些信息要求学员理解、记忆和复述,不像电视剧,看上一、二个小时能说出个故事梗概也就可以了。这就涉及到对选择题材的另一个要求-主题单一。主题单一,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一片一题"。题材的择取和组织要集中突出一个主要问题,不宜面面俱到。例如,如果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着眼点应放在临床表现一一症状和体征以及必需的实验室检查,至于发病机制(尤其是一些尚未十分明了的机制)则不必花更多的笔墨去渲染。对于某些特殊题材,20分钟的长度包容不下,宁可再拍续集,决不应抱有以一部电视教材解决全部教学问题的奢望。

在讨论了题材选择的依据之后,便涉及到以什么稿本样式为基点而展开编写的问题。

二、稿本的样式

电视教材稿本的样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和题材的特点来选择的。

(一)描述型

描述型的基本定义是,通过图像、解说、音效、字符等,展示现象,阐述机制,揭示本质,总结规律。幻灯教材展示的是事物运动典型的瞬间,电视教材展示的是事物运动典型的过程。它们的共同要求是把教学载体最具典型的、标准的形态尽可能直观地呈现在屏幕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字稿本时,用文字或用简图描绘出"什么,在干什么"。其中"什么"即是主体物一一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这个主体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虚构的形态。在"干什么"即是主体物与主体物,或主体与陪体相互作用、影响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例如,如若表?quot;肾病综合征"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先介绍什么是综合征,可用字幕,也可以用解说向学生解释清楚综合征的基本含义,然后通过一系列可见画面展现浮肿、腹水、蛋白尿或血尿等,刻划出肾病综合征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如果需进一步阐明血尿、蛋白尿的发生机制,这些病理机制我们是看不到的,可以通过动画表现肾小球基底膜如何受损,"筛孔"如何变大,白蛋白和血细胞如何透过破损的膜孔而进入原尿中。这样,一系列经过笔下描述或描绘的主体物呈现于脑海而跃然纸上,向电视教材编制人员传递着编稿的教学意图和思想。再经过编导、摄像、美工等电视教师的二度创作,便可完整、准确地向学生表达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

(二)示范型

示范型电视教材是以画面、示意图呈现规范的动作和操作技艺等教学内容。在稿本的具体写作方面,"画面内容"项仍以描述型写作方法罗列出步骤过程和注意点,这一部分不一定写得十分详尽,有时只需写清楚大致步骤即可,因为具体操作人员均为行家里手,实拍时一点便知。而在"解说词"项则需花较大的功夫,不但要明确说明"什么","干什么",而且亦应解释清楚"为什么"。例如,如果要表现"接生"这一示范过程,?quot;画面内容"项只需写明各个产程的环节,而在"解说词"项则必须逐步描述产程的机转,最好是以动画表现胎儿在母腹盆腔内的动作过程。使连续的、看不到的过程成为可见的分解动作,以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正规操作。

(三)讲座型

这种电视教材的样式属专题系列授课,以口授为主,中间插以辅助资料画面或字幕。在稿本写作上关键在于授课人的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关于授课讲座的表达形式,仍是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为好,教员边讲边写投影或板书,既有口授,又有示教演示。在教案安排上既有设问,又有思考;既有提示,又有总结。在书面语与表达口吻方面,应尽量贴近口语化。那种只是授课人半身像的讲座样式应尽量避免,这在教案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到。

(四)表演型

这种电视教材的样式是以演示人员的动作、语言、情感来表达教学内容。表演型的文字稿本相当于影视文学剧本,在剧本结构、人物造型、设置情节、制造悬念、锤炼语言等方面与文字稿本有一定的差别。表演型电视教材在表现医学题材的教学内容方面有着宽广的创作空间。例如,为了对医护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可将医德规范的体现从正反两方面编写成电视小品。上面谈到的《问诊》以及表现儿童智力启蒙教育、外语教学、计划生育等许多内容都可以电视短剧的形式来体现。在文学剧本编写过程中,编剧要始终掌握好一个原则。即:我所设计的情节,安排的人物,能否在荧屏上再现。这就要考虑到你身边的演示人员能否通过他们的形体、情感、语言表达你的创作构思。除此以外,即使是在描述型或示范型的样式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关情景表演的情节。因此,掌握表演型电视教材剧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无疑会加强电视教材的教学表现力。

(五)汇编型

此为把已有的影视资料加工编辑成教学需要的教材。这种样式属于先有录像片段而后根据内容写稿本,虽然工作顺序颠倒过来了,但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写作技巧仍是大同小异。例如,临床上具有典型特点病例的积累,特殊诊断原始资料的搜集,以及特殊科研结果的记录等,积累到一定的数量、种类就需要分门别类地整理、选择、完善和加工,以满足教学和学术交流之需。这种类型的录像资料在无稿本拍摄时,应有详尽准确的文字记录,以免时过境迁,对某些内容的实际内涵曲解误诈。比较便捷的办法是有拍摄同期录音,使于汇编时准确掌握实际内容。

三、文字稿本的格式

序号画面内容解说词

1......

2......

3......

4......

5......

.........

(一)序号

内容表达的顺序编号。

(二)画面内容

①以文字或图示叙述图像、音效,便于电视手段表现;②动画要求,用文字描述或图解表现缺少具体视觉形象的事物;③字幕,标题、提示、强调画面。要求措词精炼、准确;④音效,些特殊的揭示事物本质的生活音响。在画面内容项常见的毛病有:①叙述的内容抽象零乱,缺乏可供拍摄的具体形象;②用解说词代替画面。

(三)解说词

解说词的基本作用是解释、渲染、结构串连画面。具体要求是:源于画面,不重复画面;概括画面,不脱离画面;精炼准确:口语化;每秒3个字的朗读速度。在解说词项常见的毛病是:①照搬讲义现成材料;②冗长;③口语化差。以上绝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应以采用最恰当的表现方法,充分地表达有关教学内容为标准,可不拘于某一种模式。

四、怎样写出画面

前已述及,文字稿本是提供给编导分镜头用的书面材料,撰稿者要在充分占有原始创作材料的前提下,应在动笔前明确所要表现的主题,用什样的画面来表现,脑海中构思出一系列的镜头,并将这些创作元素纳入-个统一的整体。

(一)主题感

主题是电视教材内容的中心思想。电视教材一般都是"片一题",即一部教材力图表现一个主题思想,使内容的刻划、展现更加充分。例如,如果要表现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注重点应放在急性臼血病的临床表现、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上,至于发病机制、药理作用或治疗预后等则应另作处理。抓住文字稿本的中心思想还应明确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教的目标体现在依据教学大纲而确定教材的范围、程度;学的目标则体现在学习者能否实现教的目标。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二者完美的实现还体现在撰稿人在自己的笔下要表现什么,重点表现什么,只有明确这两点,才能使一部教材的中心思想确立起来。总的来讲,确立-部教材的中心思想并不是件难事,因为有现成的专业教科书、文献资料、经典实验和典型病例等,只要明确"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这样一个自问式命题,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主题。但是对于编写文字稿本经验不丰富的人来讲,往往照抄讲义,这也需要,那也舍不得,唯恐问题讲不清,说不透,结果使文字稿本面面俱到,却又哪个也讲不透,到后来让散在的材料占据了篇幅,扩充了容量,淹没了主题。

(二)画面感

当你拿起笔用文字表达教学思想之前,脑海里已呈现出表达教学内容的一幅幅可内视的画面.这是写文字稿本一个重要的方法或法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编稿人所写的文字稿本主要是生编导者看的,要力图用文字叙述描绘出具体可见的画面,使编导者从中寻求到二度创作的依托点。有如下述:

场景无论表现宏观的,还是表现微观的;无论是表现虚构的,还是表现现实的,均需有场景的限制。有了场景,便有了画框,画框所包括的内容便是所要表现的景物。例如:烧伤实验室。一实验人员拿起剃光体毛的裸鼠往沸锅内浸泡,迅速提起。从这一简短的文字描述中,一幅烧(烫)伤实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再如:镜下。蛙膀脱微循环,单个细胞在微小血管内鱼贯移动。这组描述既交待了画框范围,又着重提出了具有微循环特点的单个细胞流动形式。

主体物主体物是视觉教育信息的载体。主体物可以是具体的人、动物、细胞、细菌,也可以是抽象的符号、模型或动画。主体物的描述要考虑到在画框内的位置、大小、远近,以及与其他陪体的关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处理一些微观世界的主体物,或仅是一些超微主体物的名称、代号、模式图、模型时,应尽量在搜集素材阶段为编导提供可视、具体、运动的创作材料。鉴于各学科知识的特点,有时可用简图代替画面的文字描述,这样可使冗长繁杂的文字叙述变得更加简化、直观。

(三)镜头感

镜头感的内涵与画面感的含义有些近似,但镜头感更多地强调连续的画面和运动的镜头。如何体现出文字稿本的镜头感呢?下述三条,可供借鉴:

·可拍性文字稿本的画面描述部分要充分表现出可拍性。即:文字所叙述的内容可以用摄像机镜头来表现,力避抽象、概括的纯理论表述。

·典型化所谓典型化,即指提炼出表达主题的关键内容能以最具代表性的文字描述来体现;典型化的另一层含义是,一系列表现主题的现象和过程的确指性。典型的病例、公认的学说、成熟的理论、规范的操作等,均为典型化的例证。

·景别意识景别意识是指意念中取景框包容景物的范围和部位。常规上人们把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医学科学所揭示的视野有镜下、显微、亚微,以及分子、离子世界等。对于编稿人来讲,他用文字所描述的画面应有景别的变化,这种景别意识主要出自表达学术思想和遵循艺术规律的双重需要。一般说来,为了强调景物的细节,或为了突出某一部分,总是以“特写”表现为宜;为了交待一个场面,以"全景"表现较好。不同景别的逻辑组合便可产生高于单个画面的艺术张力.

画面感与镜头感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可视性,而后者注重可拍性。

(四)整体感

一部电视教材文字稿本的整体感主要是指对总体内容编排的把握,应该考虑:

·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满足教学的需要,是否具有新意,是否适合以电视媒体来表现。

·位置情节段的设置布局是否顺理成章,是否顾及到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能力。

·容量重点内容的展现是否占有足够的长度,对问题的开掘是否达到与学生知识背景相适应的深度。

(五)审美感

这涉及到编稿人的美学修养,审美意识和学术功底。电视教材美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对于编稿人便于操作遵循的美学原则,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一般的美学原则是推崇和追求真、善、美,唯真唯美,唯善唯美。人们按照思维定势认为:真即科学,科学乃美。然而,电视对医学事件的表现,有时未必真就是美。审美意识应追求在科学表达学术思想的前提下艺术再现符合科学规律的事物。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电视教材文字稿本的内容即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形式乃表达这些教学内容的手段。这里所讲的手段是指以文字叙述表现画面和解说词的技法和技巧。内容和形式尤如自行军的前轮和后轮,前轮把握方向,后轮提供动力,亦即内容表达内核,形式升华内容。如果所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不能达到完美和统一,这就会破坏和谐美。例如,有部电视教材为了形象生动地比喻心脏对负荷的承受力,采用了小马拉大车的文字比拟,其实这样已足矣,但作者唯恐形象不够,又设计了一架小马拉大车的模型,在此画面上大大强调了一番,给人的感觉很不协调,多有画蛇添足之嫌,美学情调大受削弱。

·写实与虚构互补我们这里所讲的写实是指忠实于实际事件的描述,虚构是指对某些无法直接拍摄到的主体物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手法。虚构的前提是以科学性为前提,以教学性为宗旨的,决不是毫无根据的杜撰或捏造。电视教材《干扰素》对主体物"干扰素"实与虚的处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干扰素分子已知是由数百个氨基酸组成的肤链。具体干扰素是何外观,谁也没见过,为了把干扰素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可见形象,编导查阅了五、六本载有干扰素理论的外文教科书、论文集,各家所赋予干扰素的形态各有不同,有的是用数个抽长的S表示,有的是用一片黑点代表,还有的甚至是用干扰素的英文缩写I权充。看到这种情况,编导者力图创造出一个看得见的干扰素。试想:干扰素既然是蛋白质,它必有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氨基酸所构成的肽链,而肽链的空间结构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螺旋形;另一方面,干扰素是一类高活性的诱生蛋白质,既然有活性,那么也可让其"活"起来。据此两点,一个螺旋形干扰素分子模型便从无中生为有。当干扰素模型旋转着呈现在荧屏上时,得到了干扰素专家的认可,并认为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种以科学理论为依托的二度创作,为该片创造了新异的视觉形象。

五、动画的设计

在文字稿本的编写中,对动画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实现动画描述的思维形式和实施手段包括动画教学设计,动画表现设计和动画绘制设计。动画教学设计要明确动画在整部教材中的目的、作用以及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动画表现设计则是意欲通过何种类型,何种形式的动画表达教学思想;动画绘制设计指的是动画施工蓝图的构思。

电视教材动画能够形象、生动、深刻地表达一般实景镜头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动画具有超越实际时空的特性。通过动画可以延缓、压缩实际事物运动过程和时间,使学生看到一个理想化了的"人造时空"。有时为了概括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可以在冗长、繁杂的内容中抽提出关键步骤加以浓缩演示。有时为了详尽剖析主体物运动的过程和规律,可将关键之处加以分解扩展。

动画是通过表达教学信息的图、型、物在荧屏上呈现可控性的动态形象进而传输教学内容的。图型物的图是指图画、图形、照片;型是指模型;物是指实物。这些图型物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被赋予了特定的教学内涵,它们往往是抽象化和典型化了的,具有可被人们认知的假定性。经过一系列制作主序处理,反映到荧屏上的动态形象便是经过有序化排列、组合,进而传播教学信息的替代物。

动画的表现形式有:

(一)符号式

用符号代替难以用视觉形象表现的物质。例如,用H代表激素,用散点代表递质等。

(二)图像式

以具体可见的图画表现教学思想。

·写实图像表现真实物体的形、色、动作或活动。如人胚早期发生中卵泡分裂等一辈列演变过程。

·示意图像把复杂的形体简化,把繁杂的机制模式化。例如,用简图表现人工心肺初的结构、机制、过程。

·比喻图像以有形的常见事物比喻无形罕见的事物。例如,用齿轮的旋转表示膜蛋白的转动功能。

·模拟图像对缺乏直观视觉形象的主体物依据科学法度进行塑造。例如,用铸蜡技法塑造大肠杆菌,滴塑白细胞、淋巴细胞扫描电镜形态等。

六、怎样写解说词

解说词是解释画面的说明语。

(一)解说词的作用

·解释对画面进行正确说明,防止不解或误解。众所周知,电视教材是有特定教学对象的视听教材,其定教学对象是指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学生,学生把观看电视教材等同于阅读教科书。教材对于学生不能产生思维方法的误导,也不能过于费解。因此,解说词必须说明画面不能表现的内涵,直截了当地点明主体物是什么,在干什么,以及因果关系是什么。

·深化解说词的深化作用表现在能够加强画面的感知震撼力,起到"话外有画"的功用。这便要求行文要有文采,布局要有跌宕。例如在电视教材《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结尾,置换过二尖瓣的年轻母亲拥抱着姊妹双胞胎展露出会心的微笑。解说词没有直率说某人换瓣后生了双胞胎,而是揉进了开掘画面内在冲击力的文采成分:某女工术后两年喜得双千金,真是"妈妈心脏换零件,女儿双双到人间飞.

·概括从狭义的画面抽象出广义的理论,此为解说词的又一功用。

序号画面内容解说词

1在血液病房,两位护士为患者送药

2镜下白血病细胞

3骨髓细胞推出(特技)

4电镜白血病细胞

5白血病细胞扫描电镜像

6镜下微循环(活动)

7键入片名: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白血病是以骨髓内大量白血病细胞无控制地增生,向其他组织器官浸润,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俗称血癌,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如果延误治疗,其平均生存期约为6个月。为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必须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

从画面和解说词的对照分析中可知,画面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确指的,具有明确的非他性,而解说词首句便是白血病的定义,接下来便是误诊生存期,最后进行命题式点题,具有对画面进行提炼概括的作用。

(二)解说词的写法

文字稿本的解说词要求精炼、准确、口语化,力避音同字不同的术语。主要的几种写作形式有:

1.描述型对说明对象进行内在或外部的描述。

·生物功能的描述

①组构形态:对各组织功能单位的名称进行说明待。

②引发因素——作用体——功能:简单地讲,就是前因经过中间态和过程而导致某些结果。例如:干扰素(引发因素)诱导未活化的前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体),使其活化,然后攻击作为靶细胞的肿瘤细胞,使其溶溃(功能),从而发挥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局)。

·工作原理描述

其基本框架是:定义+用途;组件构成;工作过程。例如:人工心肺机是用于维持病人血液循环和供氧的设备(心肺机定义)。它由人工肺、人工心泵、管道、控制血温和过滤血液的装置组成(组件)。病人的血液流入塑料管,流至人工肺,进入玻璃圆桶后,在碟表面形成薄膜,使血液能吸入氧气,血液再经人工心泵送回至病人的体内循环。

2.说明介绍型把主体物的名称、功用、类型、特点、关系等解释明白,使观众了解、熟悉。例如:由热解离碳制作的碟瓣,它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半中心血流型,前进阻力小,耐磨寿命数百年。再如:为避免过度牵拉肌,将肌切断。边切瓣边缝合,约需12个左右的褥式缝合。

3.分析型对说明对象有层次地剖析。其基本方法是从一般原理到特点结论,或从一系列事实抽提出一般原理。所遵循的写作思维方式是演绎、归纳或对比。例如电视教材《旋光异构》中对于性的描述:右手照镜子,在镜子中看到的是左手。所以右手的镜像是左手,左手的镜像是右手。实物右手不能与它的镜像左手完全重合,不能认为掌心相对就是重合。左手与右手为实物和镜像的关系,左手和右手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左脚的皮鞋穿在右脚上总是不合适的。我们把实物与它的镜像不能重合的性质称为手性。

我们在此强调,解说词不同于纯理论描述的教科书或论文,它主要是以听觉形式进行信息传播的,所以应当在解说词中多增添文学色彩。例如在《海洛因》中,有一段对烟民吸毒心态?quot;感知"的描述:在那个子虚乌有的冥冥世界中,任何痛苦、烦恼、忧虑都将随风而去,任何欲望都可得到满足,任何都可得到渲泄。随意想象私欲的实现,任意构想权欲的升腾,肆意编织的慰藉。一经注入脉管,即刻就有强烈的从下腹部产生,逐渐向全身扩散,这是一种温暖的感觉。有人可见皮肤发红,还会觉得痒痒的,抓搔起来有一种妙不可言切感觉。

(三)解说词与画面的相应性

1.同步解说词的起止与画面的显示一致。

2.对位解说内容与画面内涵一致。

3.变义解说词改变了画面的实际含义。

上述3点的有关例证,可从电视教材《海洛因》分镜头稿本中寻找实例。

第二章电视教材的分镜头

一、分镜头概述

把文字稿本内容或生活场景分切或抽取成一系列可以拍摄的镜头称为分镜头。一般来说,分镜头是编导的职责。但是对于所有电视教材编制人员都有必要了解、熟悉分

镜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是因为编制电视教材是一个集体劳动,每个参加人员都了解、熟悉其中的工作要素,将有助于编制出高质量的电视教材。下面分述分镜头的5条基本原则:

(一)分切组合

当把生活场景分切成一个个镜头时,就要想到如何把它们组合起来,完整表达一个传播意图。对生活场景或科学情节如何作到分切合理且组合有据呢?一个简便易行的指导原则便?quot;可视性+传意性"。意即抽取的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必须具有可视性便于用镜头拍摄;必须具备传意性一一能准确表达学术主题。

(二)镜头主题

通过一系列画面能说明什么,表现什么,让学生感觉到什么。严格来讲,一个镜头有一个镜头的要义,一组镜头有一组镜头的中心。例如:①丘陵山地,爆烟处处;②坦克开进,战士冲击;③地堡射击孔火舌喷吐;④士兵倒地;⑤医务人员火力下包扎;⑤抬担架的身影穿过烟幕,隐入丛林。不难想象,这一组镜头表现的是"战地救护"。每一个镜头的简洁描写都使人似乎看到一个个运动着的画面形象。

(三)镜头类型

为了表达中心思想,可将镜头设计为支点镜头、交待镜头和过渡镜头。明确镜头的类型,意即确立镜头的功用。为了完整表达一个主题,需要抽取对主题起点题、释义性的镜头,即支点镜头。一个确立支点镜头简便易行的思维方法就是"排除法",首先列举出一系列镜头,试着对比分析,去掉哪个镜头或哪几个镜头就不能表达中心思想,这样就很容易确定支点镜头。围绕着支点镜头起修饰性、说明性的镜头就是交待镜头,这种镜头的作用有助于交待过程、背景和关系。穿插在支点镜头和交待镜头之间的镜头称为过渡镜头。镜头的过渡作用体现在情节的过渡,场面的过渡和内容节奏的过渡。

(四)镜头数量

利用几个镜头可以把问题说清楚,这便关系到镜头的数量。镜头数量的确定应本着既简洁又丰富的原则,简洁体现在对镜头个数的节省,而丰富则表现在镜头对表达主题的多样性。

(五)镜头长度

决定一个镜头用多长时间,是三秒钟,还是一分钟,这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满足学习需要,内容调子要达到使观众能充分感知和基本理解的程度;二是要与解说词的容量基本相符。

二、现场分镜头

在编制电视教材过程中,分镜头是导演的主要职责。一般都是在进行了大量的学术调查和充分的实地考察之后,依托丰富的原则素材,在案头所进行的工作。案头上的分镜头工作具有总体构思时间充裕,专业理论掌握充分,并可通篇反复修改等特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特定内容、地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不允许导演在案头上分好镜头后,再着手组织拍摄,而是边分镜头边拍摄。这种导演在没有分镜头稿本的情况下,根据主题要求,即兴进行场面调度的执导方式,谓之现场分镜头。

现场分镜头的工作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除受上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之外,最大的困难就是导演对所要表现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生疏,这便直接关系到对主题的体现。因此,这种执导方式对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即兴进行总体构思,还需要对现场有娴熟的驾驭能力,甚至还要对始所难料的情况有敏锐的预见力和迅速的应变力。

(一)把握主题、收集资料

着手进行现场分镜头的第一步,导演必须把握所要拍摄内容的主题。这样,无论在听取专业学科人员的介绍时,还是在浏览现成的资料时,就有了针对性和目的性。这里所说的主题是指贯穿某一题材的中心思想,它是从题材中提炼、抽象出来的。作为主题必须准确、鲜明,因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场面调度都是以主题为核心进行筹划的。

对于收集资料的范围,主要是与主题有关的文献资料、照片、实物等。这些资料既可帮助了解学科单位的工作成果,有助于把握主题,还可为撰写解说词提供权威性的依据。

例如,拍摄"阻闭兔冠状动脉对心电图的影响"组镜头,题日本身就是主题,导演要求专业演示操作人员提供以往成文的资料或未经整理的原始素材,并介绍手术的大概过程和预期结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困难。这样,导演心目中便明确了"阻闭兔冠状动脉、,心动图的ST段上升"是所要表现的关键内容,同时也知道了阻闭兔左冠状动脉是手术的难点所在。有鉴于此,便对镜头的分类和调度有了初步的构想,进而组织演练和试拍。

(二)演示和预演

演示是专业学科人员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实、系统地操作显示,而预演则是经导演对演示的内容进行加工后符合主题要求的科学技艺表演。简言之,演示是实际情况的复现,预演是有导演意识参与的排练。从演示到预演的过渡,意味着原始生活素材向特定题材的转变。为了使摄制人员尽可能迅速地熟悉题材的基本理论内涵、操作过程、具体手法、理想结果等,在不影响实拍的情况下,组织演示是十分必要的。演示人员应客观地显示工作顺序、方法,边演示边讲解。与此同时,导演要边看、边听、边问、边记、边构思,力争对每一细节的演示明晰要领,对每一专业术语明确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说,演示的内容只是电视教材的素材,导演只有充分占有素材以后,才能根据电视教材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在美学原则指导下进行理性构思,剔除不利于主题表现的虚镜头,丰富完善支点镜头。

预演的内容是导演构思的具体体现。演示人员的走场、占位、操作、呼应、交流以及机位、角度、景别、时间等都要在预演中确定。由此可见,演示和预演是双方沟通思想、取得默契的重要手段。通过演示使得摄制人员进入情况,通过预演使得演示人员理解导演意图,同时也可验证导演的处理是否符合科学要求和艺术规范。

对于可重复的内容进行演示和预演并无多大困难,而遇到某些不可重复的内容则倍感棘手。因这类题材内容的出现是一次性的,有时甚至是在不定的时间、难控制的情况下出现结果,这样就难以组织预演。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则可酌情实施模拟预演,这就需要导演严密的组织和客观的预测,尽可能使步骤有序、模仿逼真、操作完整。如若抢拍一组"复苏"的现场镜头,显而易见的困难就是时间不定,病人、病种、病情不定,抢救人员不定。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不允许导演有组织预演的可能性。但可把准备工作在前期做好,如相对固定抢救场所,抢救设备和救护人员,为避免镜头的疏漏、中断可组织多机拍摄。经过假定性的复苏预演,从人员配备到相互默契,从抢救分工到具体操作,从预测意外到应急措施,都有了熟练程度的强化训练,力争抓拍成功就有了充分的把握。

(三)确定镜头的类型

在电视教材中,某一情节的展开、推进、结束都是由一系列担负不同功用的镜头所完成的。为了更明确地表达主题,导演有必要在掌握全部题材内容的基础上,迅速而确切地划定镜头的类型。

1.支点镜头

我们把一系列镜头中对表达主题起点题、释义性的镜头称为支点镜头。若是把这种支点镜头游离出来,就不能构成具有鲜明主题思想的蒙太奇段落,致使内容空洞、失衡。有时在拍摄现场,导演的思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一箭中的地确定支点镜头,可在对素材进行集中、选择后,归纳出一两句最能说明问题的词语作为内容的主题,再把主题用相应的画面来体现。另一种确定支点镜头的方法是,导演针对一系列想象中的画面,可用逐步排除法甄别确定,考虑排除某个或某些镜头后是否影响对整个主题的表达。下面以心音听诊为例,进一步说破明如何确定支点镜头。

A病房一角,医生与病人在床边交谈。

B医生帮病人暴露胸部。

C医生戴好听诊器。

D听诊器胸件置于心尖区。

E病人面容。

F听诊器胸件移至主动脉瓣听诊区。

G医生聆听的面容。

(镜头D---G有心搏音效)

这一组镜头中,若将A、B、C、E、G去掉并不影响"心音听诊"主题的体现,可见,D和F两个镜头起着点题、释义性的作用。出于电视语法的需要,为完整表达一个思想,单凭支点镜头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系列交待、过渡性的镜头对支点镜头进行说明、补充和修饰。

2.交待镜头

对支点镜头起修饰、说明作用的镜头谓之交待镜头。交待镜头直接为支点镜头铺衬,表明围绕主题出现的环境、时间、主体物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等。交待镜头与支点镜头有着逻辑上的联系,二者之间在编排顺序上没有固定的程式,即交待镜头不一定只安排在支点镜头前面,如上举例,若镜头先以置于心前区的听诊器胸件切至中景,先交待听诊部位而后再显示环境、人物关系也未尝不可。

3.过渡镜头

穿插在支点镜头或交待镜头之间的画面称为过渡镜头。其功用主要体现在节奏过渡、轴线过渡和气氛过渡等方面。同一角度、同一景别拍摄的同一活动着的主体物,若要改变其表达节奏,必须经过分切和组合,为避免产生同机位跳,插入一个过渡镜头后困难便迎刃而解。有如上例,假如不在镜头D、G之间安排镜头已在制作技术上就会产生大忌,在情绪、节奏上就缺乏缓冲张力。

上述3种基本类型的镜头,与国画花草林木"三线构图法则"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一表现主体的主线,辅佐主线的副线,烘托主线和副线的破线,3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共同表现同一主题。现以"阻闭兔冠状动脉对心电图的影响"为例,对支点镜头、交待镜头和过渡镜头进行综合判别。

A术者对兔施开胸术。

B心脏左冠状动脉缚线。

C连接心电导线,荧屏显示对照心电。

D阻闭冠状动脉。

E荧屏显示心电ST段上升。

F术者观察记录。

G松解冠状动脉缚线。

H荧屏显示心电EFT段恢复正常。

L术者讨论实验结果。

通过分析判别可知,ABCI为交待镜头,介绍了实验环境、主体物;DE为支点镜头,直接表现了主题;F为过渡镜头,延缓了节奏,那GH又划为何属呢?从性质上看,它们是对DE两支点镜头的反证,尽管对支点镜头有补充说明的作用,但从体现主题角度来看,可将其视为次支点镜头。

(四)执导备忘卡

在对现场分镜头的定义中述及,导演是在没有分镜头稿本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为避免对生疏、复杂、紧迫等内容的执导疏漏和调度混乱,导演可借助于执导备忘卡,以期便于镜头分类,便于总体构思,便于场面调度。执导备忘卡是摄制提纲的雏形,是另一种体裁的分镜头本。它是由导演在听取情况介绍时就设计出来并经预演进一步完善而成的。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求抓住关键步骤和关键词,列出拍摄的内容与顺序即可。有一实用价值高的备忘卡,导演可临乱而不慌,变盲目为自觉,对场面调度就有了主动性和机动性。本文第三节所举的两个例证可以看作是执导备忘卡的基本形式,除了再需标明主题外,用适当的符号确定出拍摄顺序即可。

(五)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既是导演的工作方法,又是体现导演意图的重要手段。它所包含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主体物的表现力和镜头的再现力。在实际拍摄中,对主体物和镜头的安排往往有表现和再现的矛盾,也就是主体物能否充分表达主题,而镜头能否再现这一过程。如何调整二者的协同关系,充分发挥各自刻划主题的优势,则取决于导演的执导技巧和质量。

1.导演提示

可以把导演提示视为"说戏"或"导演阐述"的同义语,不过从工作性质和现场分镜头的特点来看,似以"提示"为妥。导演提示的含义是,导演把表达主题的意图和方式传播给演示人员和摄制人员的工作指令。

在导演了解情况的同时,摄制组其他人员都在专心于开机前的准备,所以他们不可能像导演那样最先进入情况,这就需要导演把自己的构思变为全摄制组中每个成员的具体行动,特别是摄像师,他是导演意图的直接体现者,导演和摄像师必须有融洽的创作关系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从另一角度讲,导演提示的过程也是听取全体创作人员的建议和评点的过程,导演要善于集中一切有益于表现主题的见解,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演提示的一般内容有:①镜头所表现的主题;②拍摄顺序;③演示人员的走场、占位、情绪、动作、呼应、交流;④机位、角度、构图、景别、起幅、落幅、时间;⑤现场音效。

导演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驾驭全场的工作气氛,他的语言应力求准确、简洁、条理、并富有幽默感。导演的工作语言表达方式要依对象而定,有的需要严肃中肯,有的则需风趣诙谐,有的需要低声细语,有的则需高声大喊。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待某些病人受试者,导演要以极大的同情心体谅他们的处境,除尽量不给他们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外,绝对不允许在语言上对他们有任何不良刺激。

2.重组空间和集中视觉重点

有时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真和画面造型的美,需要打破实际景物的原有空间关系,重新组合生活现场。常常遇到这种情形,表达主题的重要信息点分散在一个大的场景中,用全景交待,各个细节难以看清;用特写表现,则难以说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尤其是一些支点镜头,分切得太碎,其科学可信度会受到削弱。例如,在处理"经络线的低电阻特性与微电脑程序化处理"这一主题时,便遇到这种情况:受试者、演示者、微机荧屏和操机者均一字分布在狭小的屏蔽室内,机位只能固定在入口处,若要表现探测电极、测试部位和荧屏低电阻线这3个体现主题的视觉重点,利用原有布局难以实现。采用集中视觉重点的方法,必须通过重组空间才能实现。我们把受试者的受试部位、演示者的测试电极和微机荧屏调度到一个近景范围内,这样可以同时表现测试电极检测一个点便在荧屏上显现一条直线的过程,比分拍后再编辑而得到的效果更加简捷、直观、可信。

3.画外提示

为了更好地处理画面造型和控制内外节奏,导演有必要在实拍中实施某些画外提示,其根据一是出自画面时间对位的要求,二是出自导演自身对画面造型的主观感受。

在哪些情况下需要画外提示呢?

①由于占位不当遮挡视觉重点;

②演示节奏的失调;

③镜头运动的目的性与准确性失误。

应该指出,画外提示只是在没有达到导演要求时的一种补救措施,不应将其视为常规性的导演工作手段。对于严重影响画面造型的演示失误,索性及时叫停。画外提示时,要求适时、恰当、不留画外提示痕迹。比如,演示人员的左手下意识地进入画面并遮挡了右手操作显示的视觉重点,突然又很快退出画面,显得与整个画面气氛很不协调,这多是由于画外提示不当所致,遇到这种情况,导演应低声提醒将左手慢慢放低,这样就不会产生提示痕迹。

(六)现场分镜头场记

现场分镜头执导方式中所做的场记有着独特的格式和意义,就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而言,具有类似分镜头稿本样的作用。

1.镜头描写

在镜头描述中可分为3种记录方式:

①关键词:用最能刻划画面的精辟词句描述画面内涵,若属外部综合运动镜头,可在镜头之间用短划线连接,以示镜头外部运动的方式,这样可省略对景别、技巧的描写。对有些难从关键词中判别景别的描述镜头,也可加注:②图示:镜头描述不仅可以用文字,还可酌情用简图示之。简图不但明确直观,还便于在后期制作中以图为标记,迅速查找有关镜头;③注释:注释是指对镜头内涵的特别说明,主要起提示作用。

2.画面主题

画面主题是指用主题句概括的某组镜头的内涵。在本项的右侧用长中括号

划定,用主题句归类,还可注明拍摄单位和日期等,这样便于在后期制作中迅速、准确地查找。

(七)素材镜头说明和现场音效

素材镜头说明是由专业学者为拍摄的内容撰写的解说材料,它的基本作用是为导演日后编写解说词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一组镜头拍摄完毕,导演应组织有关人员复查每个镜头。摄制人员主要从技术要求和艺术体现等方面进行验收;专业学科人员则侧重于从科学完整性等方面进行核查,如有遗漏或失误之处,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导演请专业学科人员根据画面写出比较详尽的解说材料,基本要求是详实、完整、针对性强。例如,某项实验采取的方法、材料、仪器、过程、结果等。导演再搜集些与本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这样就会弥补现场分镜头缺少学术调查而使导演在专业学科理论方面生疏所造成的缺憾。

为了更详尽地搜集原始材料和丰富制作手段,导演应有意识地录制现场音效,这样不但可直接用于画面造型,还可为后期制作提供画面内容场记性参考。如在拍摄"针刺足三里引起胃肠X线的变化"时,原来只是录取演示人员的现场解释音,作为场记的参考,但在X线荧屏出现胃肠蠕动增强时,意外出现了受试者频频打嗝的声音,当即把话筒指向受试者,这种不多见的针刺效应为解释中医行针"循经感传,气至而有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音效是画面造型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场音效的录制需注意运动话筒的调度,最主要的调度目的就是追求音效特写。使运动话筒随时指向主要声源,使理想音效得到强调,这就是音效特写的基本涵义。

总而言之,现场分镜头只是在无分镜头稿本、拍摄点多、距离远、内容生疏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执导方法,然而它却是经常遇到又必须使用的。元稿本执导是在有稿本执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在性质和作用上难予褒贬,不应偏废。现场分镜头有着自身的规律,而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是初步的。现场分镜头最能体现导演的素质,是导演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导演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积累和实践锻炼,使自身的执导能力适应各类题材摄制的需要。

第三章电视教材的编制规律

一、明了律——教学内容繁简适当,叙述逻辑严谨有序,表达层次清晰凝练,易懂易记

明了律是电视教材编制理论和制作技术研究的高深课题。电视教材限定的常规时间、有限容量、媒体缺陷等限制了二度创作的自由度。教学内容过繁易使学生费解,过简又难以阐明问题,且繁简过度增多会很快使学生失去兴趣。明了并不等于简单,明了律要求编导者熟谙教学规律、学习心理和传播技巧,对施教内容或增或减,大胆取舍。电视教材《正常分娩》以明了简洁的动画展现了分娩的机转,各产程胎儿在盆腔内的变化分解得步骤清楚,机制明确,避免了现场教学"隔皮猜?quot;的短处。大凡优秀电视教材均能以主题思想为主轴,恰到好处地把一个或几个大问题分割成若干个单元加以表述,使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电视教材《动力地质学原理》以"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综合对比,推今及古,反演推理"的思维程序和研究方法贯穿整个教学线,依托桂林山水独有的地貌和溶洞内千姿百态的景观,从时空、演变、表里等方面描述了地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判断方式,虽然现象繁杂,但教学主线不失精练明晰。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电视教学中,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在电视教材中以语言或字幕设问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定向注意,而且也是提炼重点内容的施教方式,这样既符合明了的规律,又避免使学生陷入冗杂无度、多绪无端的窘境。

二、难度律——题材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在电视教材的编制中有相当的制作难度和表达难度

在电视教材编制群体颇具功力的情况下,题材越是有一定的编制难度,二度创作的可塑性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编制出优秀的电视教材。编制难度莫过于表现抽象机制、微观机制、生物的特殊习性等,这是因为没有或很少有可供直接拍摄的图像,只能通过模拟、虚构、资料积累等方式创造出直观可信的视听形象。除传统动画外,还需创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巧,使重点问题得以充分展示,难点内容得以恰当解决。电视教材《驻波》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特长,以大量的动画、模型形象生动地表述了"驻波"这一深奥费解的物理现象,即便是其他专业人员观看此片后也深解其义。可见,巧妙解决难点问题的同时,电视教材本身的价值也得以提高。

据此,难度律可引申为"三难律",即:教学难度、编制难度、表达难度。其中表达难度意指对难点问题的化解技巧,而编制难度则特指编制技术。

三、内涵律——教学目标明确,内容期实,信息量适中,针对性强

优秀电视教材是以富有实义的教学内容为核心的,任何艺术手法、技术创新都是以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目的而证实自身价值的。不结合教学内涵而单纯追求所谓新奇、艺术,只能流于平俗之弊。以一部电视教材的常规容量集中深刻表达一个主题,使学生学之生趣,学而有所获,而不是以冗余信息淡化甚至淹没主题。另一方面,若是以高信息量的内容充斥整部教材,使学生难有思考回味的余地,当然不属内涵丰富之列。电视教材《蛙类的生活》集蛙类家族之大成,以翔实丰富的物种,生动逼真的效果音,富有情感略带几分诙谐的解说,展示了蛙类不同的生活习性,各异的形态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

四、新奇律——题材新颖,构思有全新的表现角度,表现手法有奇特的技巧工艺

题材新、构思新、手法新、工艺新最能体现电视教材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新奇的视听形象是激发学习动机,开通视听思定向的第一把钥匙,是促进学习记忆的强化剂,是触动学习复现的激发剂。当然,新奇并不是猎奇的同义语。编导者所追求的应是为体现主题,刻划形象而编织全新的思路,寻觅奇妙的手法。电视教材《绿色的记忆》是一极为普通的大学生军训题材,拍摄、制作并无高深难度,其成功之处在于编导者开掘出一个全新的表现角度,以主人公内心独自贯穿全片,以叙述性散文情真意切的文笔刻划出女主人公的心态起伏,思绪变化。其中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技艺,没有导演痕迹的导演手法,没有说教弊端的旁白叙述,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再如曾在全国不同级别的评比中连获四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的电视教材《干扰素》,其成功的关键就是首创悬浮磁控动画表达分子水平的机制,主体物造型新颖,运动别致,意境玄妙。

五、节奏律——位观众的感知心理随教学内容的推进而产生弛张有序、弛张有度的变化

能否恰当把握电视教材的表达节奏,是衡量编导功力的水准之一。上已述及,节奏在电视教材中无处不在。节奏与结构,节奏与悬念,节奏与速度,节奏与色彩,节奏与音效,物理节奏与感知节奏,支撑点节奏与教学线节奏等,穿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筑着整体节奏。在案头分镜头阶段,编导者就应以强烈的节奏意识渗入其中,从镜头设计到段落层次,从情节设置到结构编排,都要以想象中的表达节奏预估通过视听元素影响学生所产生的感知节奏。电视教材《净月,我……》是以悬念控制节奏的较好例证。学生羡慕某地质学教授的学识人品,渴望受教于他的门下,望眼欲穿地企盼出国讲学的教授早日归来,好带领学生们去实习考察。然而,归期己至,从飞机上迎下来的竟是教授的骨灰盒。原来,教授不幸辞世在宣读论文的讲坛上。这种手法把观众带到急切见到教授的特定气氛之中,他的品德情操、他的治学精神、他的音容笑貌都在这种企盼悬念之中得以从容的交待。电视教材《马尾松毛虫》在节奏把握上有着独到之处,从松毛虫的繁衍过程,生活习性,危害后果到天敌治虫等各个环节,表达节奏调控得跌岩起伏,参差有致。利用一个个饶有趣味的支点镜头,一个个生动逼真的情节,个个真实可信的细节,支撑起了整条教学线,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上可见,明了律体现的是施教方略,内涵律体现的是教学内容,难度律体现的是教学价值,新奇律体现的是教学技巧,节奏律体现的是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编制优秀电视教材的5大基本规律一-明了律、难度律、内涵律、新奇律、节奏律贯穿于电视教材的3个设计层次视听造型、内容设计、节奏调控的各个环节。换言之,3个设计层次的各种手法均是5大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在基本规律指导下,设计层次经营得越新颖,越完善,越翔实,就越有希望促成优秀电视教材得以问世。

第四章电视教材的字幕

一、字幕的作用

字幕是电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配合画面与解说,有时直接呈现教学信息,为电视教材所表达的教学内容服务。

电视教材虽然是以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表达教学内容,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是无法用一个具体的形象所能替代的。例如:片名、标题、名称、公式等等。此外,画面在电视屏幕上所呈现的时间比较短暂,给予学生的视觉印象与思维时间也相应较短,因此,利用文字为画面中所表达的教学内容提供说明、注释或提示,可以从视觉心理上加大剌激的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内容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可见,字幕在电视教材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表达形式,它在电视教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字幕的分类

电视教材的字幕有着不同的类型,各类字幕在教材中起着各种不同的作用。我们按先后顺序可将字幕分为3类:

(一)片头字幕

片头字幕即片名字幕,在任何一部电视教材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如同一本书的书名一样,学生可首先从观看的片名字幕中了解到教学片所要介绍的是属于哪一方面的内容。如《胃全切除术》是外科教学的内容;《呼吸链》属生化的内容。

(二)片中字幕

片中字幕大部分是一些说明性的字幕,内容种类多,应用范围较广。片中字幕包括的种类有:前言序语、段落标题、说明解释、物质名称、数字图表、公式定义等等。各类说明字幕的运用一般由编导根据教学与画面内容的需要来确定。说明字幕可起到概括说明教学内容、解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叙述教学情景及其背景知识等作用。

(三)片尾字幕

片尾字幕主要介绍概括总结内容或重点设问以及电视教材的摄制人员、摄制单位及摄制时间。

三、字体的选择

我国汉字字体的种类繁多,然而,在电视教材中,不是任何字体都适用的。由于字幕在画面中停留的时间有限,电视屏幕的画面又小,荧光屏扫描线组成的图像细部表现力差等原因,电视教材的字幕应尽量避免结构繁杂,笔画细弱、潦草,不易辨认的字体,如:繁体、篆书、草书等字体。而应选择一些粗壮醒目,丰满清晰,易认便读的字体来作为电视教材的字幕,以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清读懂电视画面中的字幕内容。电视教材常用的一些字幕有:黑体、宋体、魏体、隶书、楷书、行书等。

汉字的各种字体,不仅结构、字形、笔画不同,而且自身都存在着个性与特征。例如:黑体严肃而醒目,宋体端庄而秀丽,魏体雄健而酣畅,隶书古朴而丰盈,楷书秀劲而清晰,行书则流畅而随意。即使同一种字体,不同的人所书,也会各具不同的风格,或柔和,或苍劲,或严谨,或舒展,人们在形式与内涵上都赋予了这些字体一定的风格特点。因此,电视教材字体的选择,特别是片名字体的选择是大有讲究的。片名字体的选择,应尽量与电视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例如,一部关于介绍中医中药的电视教学片,如选用古雅质朴的隶书作片名字幕,其风骨神韵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风貌就比较贴近。又如,表现军事演练题材的教学片,选择一些雄健有力的字体,则可体现出军事演练时紧张、严肃的气氛。一部成功的片名字幕,既能反映出片子的主题精神,又能渲染片头画面的艺术气氛,与教材的内容达到和谐与统一。片中与片尾字幕的字体选择比片名字幕简单一些,一般常用的有宋体、楷体、黑体等一些字迹清晰、工整端庄的字体。一部片子中的字体不宜太多,前后格调也应统一。

四、字幕的色彩

字幕的色彩不仅可以美化字体,装饰画面,而且还可体现出画面的精神。电视教材字幕色彩的运用要处理好色彩与背景的关系,取得最佳的色彩效果。下面介绍字幕色彩设计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字幕的色影受背景色彩的影响比较大,字幕与背景的色彩如果太接近,如蓝与绿、红与紫等邻近色,字幕在屏幕上就不醒目,使人不易辨别。因此,为了使字幕清晰,便于学生认读,字幕的色彩应在色相与明度上与背景色彩形成一定的对比度,如在蓝色背景上用黄色、红色或自色字幕,这样收到的效果比较好。

2.字幕的用色应尽量鲜艳明朗,以提高字幕可视度的范围。

3.白色的明度最亮,又是中性色,在明度对比的基础上为多数颜色的背景所接受,因此是电视教材字幕中应用范围最广的颜色。黄色也是字幕经常用到的颜色。

4.字幕的冷暖色调,特别是片名字幕的色调,可参考电视教材的内容而寇,表现活跃、庄重气氛的内容,可选择暖色调字幕,而表现沉静、严肃气氛的片子,可选用冷色调字幕。

5.从电视屏幕的字幕色彩效果来看,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颜色扩散,即跑色现象,使边缘轮廓不清。有的则是由于键控使字幕的颜色被吃掉,造成了颜色的缺损。为使字幕突出,字迹清楚,除了认真调试机器设备,还可为字幕镶一个其他颜色的轮廓边。例如:黑色边或白色边,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五、字幕的排列

字幕的排列没有统一的法则,但一般总是根据画面内容的需要,以视觉直观所得到美的印象作为标准来进行排列的。以下介绍一些字幕排列的方法:

1.字幕排列的宇间距一般应小于字行距,在屏幕的边缘处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2.字幕不宜太小,每一行字保持在11个字以内,以确保学生能看清屏幕上的字幕。

3.每一级字幕可从字的大小、字体或颜色上有所区别,使各级字幕段落分明,条理清楚。

4.字幕的字数宜少不宜多,应简短、准确、精炼,字数太多会给排列带来困难。

5.插入画面图像中的字幕排列不应影响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可从画面构图的角度来考虑,利用画面图像次要部位及空白部位插入字幕,既不影响画面内容的表现,又可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

6.字数较多的字幕,如序言、总结等长篇字幕,不宜以运动的画面作为背景,否则,容易扰乱学生的视线和注意力。

7.一幅画面上的字幕应围绕一个主题内容来编排,以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六、字幕的呈现形式

字幕以何种方式呈现于电视画面上,这是电视教材字幕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电视字幕的呈现主要是利用了电视系统的特技发生器、字幕机、摄像机等设备的划变、淡变、切换、键控等功能来实现的。字幕可独立呈现在一个底色画面之中,也可与实景或动画合成在一起。根据不同的画面要求,来运用字幕的各种呈现方式。电视教材常用的几种方式有:

1.快切式:无任何过渡手法,字幕直接出入画面。

2.淡变式:字幕从画面中逐渐显现或消失。

3.拉幕式:字幕本身不动,而是以拉幕的形式,逐字逐行从左右或上下出现。

4.多动式:字幕沿电视屏幕作上下左右的移动,即字幕作移入或移出画面的运动。

5.跳动式:字幕逐字逐行快速连续地跳人画面。

6.推拉式:字幕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出人画面。

7.翻飞式:字幕作翻转、滚动及飞行动作出入画面。

字幕的呈现形式很多,要根据不同的画面要求灵活运用,也可将不同的呈现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例如:一幅画面的标题字幕用淡变方式出现,说明字幕则用拉幕方式显现出来。字幕的许多呈现形式具有动画的表现效果。如,移动式、拉幕式、推拉式、翻飞式等等,如运用得当,可提高画面的质量,活跃画面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字幕在电视教材中充分发挥作用。

七、字幕的内容形式

字幕作为传输教学内容的元素之一,在电视教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电视教材表达的多是科学原理和机制过程,术语繁多,概念费解。有时光凭画面难以确定,只靠声音难以特指。又因某些文字本身固有的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音的特点,适当地利用字幕表达概念,呈现定义,标明术语等就愈发显得重要。

(一)定义定理型

字幕表述科学原理、概念、原则、命题等,在电视教材中担负着传递科学主旨和教学要义的重要作用,在文字稿本和分镜头阶段,都应着意设计、编排。加之声音或图像与其同步显现,对准确表达教学内容有着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例如,把"手性"的定义"实物与镜像不能重合的性质"连同字幕显示和解说强调一并表达,元论是便于学生理解,还是便于记忆都有着明确、无误的教学效果。

(二)点题扣题型

有的电视教材通过列举一系列事实、现象来引发出一个或多个概念、原则,进而表达一个中心思想。为了便于学生抓住要点、启发思路,在情节段的开头或结尾以点题或扣题性的字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医德教育教材《爱心铸医魂》中,有一分题段是表述医护人员应具有的语言艺术,在该段的开头设置?quot;医生的话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还可以致命"的字幕,巧妙而颇具新意地点出了教材的思想主题,使人过目难忘。

(三)提示要点型

在每一分题段的开头标以若干个提示要点的字幕,便于学生未曾观看图像,便知要点,这种类型的字幕对于引导学生定向注意,定向思维,定向记忆不失为一高妙的手法。例如,在电视教材《旋光异构》中,在分题段的开头标以"何谓旋光异构体外消旋体"的字幕,使学生在定向理解、思维中,带着问题要点去观看、聆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过程。

(四)划分段落型

这是电视教材字幕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段落的划分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明晰的层次感、逻辑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对通篇内容的综合和复述。

(五)总结概括型

字幕的这种表现形式主要用在片尾,以简短精炼的字幕总结概括教学内容,使学生观看完电视教材后能够提纲军领地掌握教学要点。总结概括裂字幕的呈现形式可以是要点总结,可以是重点设问,也可以是合辙押韵的记忆口诀等。

第五章电视教材的动画设计

动画设计是动画制作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部分,形式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新颖,设计是否精致,直接关系到动画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因此,要保证电视教材动画的教学质量,充分重视和认真对待动画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是十分必要的。本节主要介绍动画设计应了解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动画在电视教材中的应用

在电视教材的制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所表现的科学原理有的十分抽象、复杂,难以用实物来表达和体现;有的主体物及动态过程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摄像机也没法拍到。在电视教材里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人体各器官的发生,心脏血液的流动方向,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化学反应,仪器内部的工作原理等等,其中有许多则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电视教学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因此,运用动画这个特殊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电视教材制作中的这些难题,以达到电视教材形象化的教学要求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动画作为电视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起着实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动画具有动作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而且不受时间、地点、对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它能将实景难以表达,摄像机拍摄不到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动画制作的程序,在电视荧屏上具体、形象地演示出来。动画不仅能够配合电视教材表达教学内容、阎明科学道理,而且表现形式丰富、形象、生动,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运用动画来进行电视教材的制作,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日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电视教材的质量。因此,动画在电视教材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电视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它是电视教材一种不可缺少的具有独特表现风格的教学手段。

二、动画的设计过程

当一部电视教材的剧本及动画镜头的内容被初步确定之后,动画设计人员首先要对剧本认真细致地阅读分析,尽快了解剧本里的教学内容以及有哪些动画镜头,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和科学原理。对剧本中专业知识不熟悉的设计人员,应虚心向专家、教授学习请教,请他们讲解和传授有关的知识,并认真地查阅和收集各种有关的参考资料,这些工作对后面的动画创作和设计是十分有益的。

在了解和掌握了科学内容之后,就进入了动画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经过一段周密的酝酿与构思,写出动画的设计稿。在动画的设计稿里,应用文字和简图表现出动画的总体设计方案,如动画的造型构图、动态过程、表现方法等等。在设计方案确定之前,还应与编导一起切磋、讨论商定。

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编导对动画镜头的科学内容了解得比较透彻,对动画的各类表现方式也比较熟悉,在主观上已确立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设计构思。因此,他在剧本的撰写中对动画的内容考虑得比较周到,动画的表现形式也要求得十分具体。对于上述情况,作为动画设计人员,首先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与编导密切配合,努力实现并充实完善编导的设计方案。由于每个人的创作观念和工作方法有不同之处,因此设计风格也会各异。动画设计人员如对编导的设计方案持有异议,应主动与编导协商探讨解决,以便制定出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

三、动画的类型与应用

电视动画大致分为传统动画、技巧动画、特技动画以及计算机动画这4种类型。

(一)传统动画

传统动画是由美术动画电影传统的制作方法移植而来的。它利用了电影原理,即人眼的视觉残留现象,将一张张逐渐变化的并能清楚地反映一个连续动态过程的静止画面,经过摄像机逐张逐帧地拍摄编辑,再通过电视的播放系统,使之在屏幕上活动起来。

传统动画有着一系列的制作工序,它首先要将动画镜头中每一个动作的关键及转折部分先设计出来,也就是要先画出原画,根据原画再画出中间画,即动画,然后还需要经过一张张地描线、上色,逐张逐帧地拍摄录制等过程。

传统动画最大的优点是它的表现力较强,在电视教材动画的制作中,常用于表现一些质地柔软、动作复杂,又无规律,形态发生变化的物体动态。

(二)技巧动画

技巧动画是人们为了简化传统动画的制作工序,而运用的一些省工省力的动画绘制及操作方法,其中包括一些摄制与录制的技巧以及借助于各种材料,制作成平面或立体的动画模型,通过不同的操作,来实现各种不同的动画效果。

技巧动画扩大了动画的制作手段,丰富了动画的表现力,并大大地节省了动画的工作量。在美工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动画设计人员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多考虑采用技巧动画的制作方法来达到电视动画的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画技巧。

1.抽拉移位法拍拉移位法是将制作好的平面或立体模型,通过连续抽拉、移动,并连续拍摄,或者挪动一个,拍摄一帧的方法,使物体作移位运动,如前进或后退。抽拉移位技巧善于表现一些形状不变,只是所处的环境位置发生了变化的动态。

2.关节法类似于剪纸动画,用细铜丝在平面模型上做一个小关节,使物体的形态或位置发生变化,可逐帧拍摄,也可连续拍摄。在电视教材的动画制作中,常用于以一点为圆心做关节,使物体作圆周或弧线运动,如:卫星绕着地球转动。

3.循环法是画出物体的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在拍摄中反复循环应用,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一物体有规律的连续的动态效果。例如:心脏的跳动及电视动画所表现的血流、气流等。循环动画还有多套循环法,将几套类似的循环动画交替使用,动态效果会更加生动逼真。

4.磁控法磁控法则在绘制好的平面模型的背面,贴上碎铁片,然后利用磁铁的吸引力使模型活动起来。磁控法有隅纸磁控与隔水磁控等方法,其中隔水磁控(即悬浮磁控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磁控方法,它是将贴有铁片的塑料、木片等模型漂浮于动画缸的水面上,在缸下用磁铁吸引模型运动。悬浮磁控动画可使物体运动更加平稳流畅,适于表现一些不规则或曲线运动的物体。

5.连续叠化法连续叠化技巧是利用了电视设备的混合叠化功能使一个画面逐渐消失,而另一个画面逐渐显现出来,在两个画面相互转换的同时,有一个重叠的过程。运用这一功能,把一个动态过程的几个关键动作画出来,通过连续叠化的方法,就可把这一动态的变化过程演示出来。

连续叠化技巧省略了传统动画中间画的部分,动态柔和、自然,表现一些动作缓慢、时间较长的动态过程,以及从物体的外部逐步向物体内部深入运动的转换过程,效果非常好。如:种子在泥土里发芽生长,仪器的外部结构转变成内部的结构。

动画的技巧很多,如果运用灵活、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在造成画面最佳的特殊效果和气氛方面存在着无穷的可能性。

(三)特技动画

特技动画是借助于电视系统特技发生器的划变、淡变、叠化、遮挡、键控等功能,进行画面技巧处理,使之产生动画效果。特技动画能起到电影马斯克的作用,使动画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多彩。下面介绍几种动画常用的特技功能:

1.划变将一个画面从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变化方式逐渐被另一个图像所取代。划变可划入、划出,在动画制作中可使一个画面转换到另一个画面。

2.遮挡将画面的某一部分用各种不同的图形和颜色遮盖起来。可用来遮挡画面不需要的部分,以突出主体部分。

3.闪烁通过色块的时隐时现,使画面某处的内容出现闪动的感觉。运用这一方法,可引起学生对所要强调部分的注意。

4.键控是利用特技的混合方式,将一个画面的图像嵌入到另一个画面的某一部位中去。键控在动画中的作用很大,可用于整体画面与局部画面的组合,还可将动画与实景合成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效果,以满足教学内容上的特殊要求。键控有彩色键控,还有黑白键控。

5.叠化叠化也是特技动画常用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其功能及作用在技巧动画中已提到,因此在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技巧动画主要依靠电视的特技设备来实现的,所以动画设计人员应该了解和熟悉电视特技设备的各种特技功能,才能在动画设计中运用自如,使各种特技功能在动画制作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计算机动画

三维电脑动画系统,是目前最为理想的现代动画制作系统,它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且制作功能全、效率高、色彩丰富鲜明、动态流畅自如,为电视动画设计者提供了一个任其发挥想象的创作环境。目前,三维电脑动画计算机系统已相当普及,代表着电视教材动画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动画的表现形式

动画的表现形式是为电视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服务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动画设计者可根据不同的教学与科学内容来制定动画的表现形式。在电视教材中,动画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如下几种:

1.写实表现法在动画的演示中,将物体的形态、色彩、动作等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来。这种表现形式在电视教材动画中最常用。

2.示意表现法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人眼见不到的物质及其动态,通过示意性的图形和模拟化的动态表现出来,使之变得简单化、形象化。示意表现法所表现的内容必须以科学为依据,不可毫无根据地随意发挥创造。

3.比喻表现法用人们常见的一些物质和现象来比喻难以直接表达清楚的科学原理,通过比喻,帮助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比喻运用须准确恰当,否则,会起到不良的后果。

4.对比表现法运用大与小、明与暗、虚与实、静与动、正常与异常等对比关系,来区别不同成分的物质、现象及特点与特征。

5.符号表现法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如箭头、虚线、实线、点、圈等)来代替一些元形的、抽象的或特意简化的东西。

6.动画与实景结合表现这种表现形式是将动画与实景合成在一个电视画面之中,使图像更加生动,科学内容阐明得更加清楚。

在动画设计的实际应用中,各种表现形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动画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动画设计人员在动画的创作实践中应敢于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使动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更加丰富,使电视教材动画的教学质量更加提高。但动画的表现形式以及创新应符合电视教材动画的创作规范,不顾教学片的内容及格调如何,一味片面地追求与内容及教学要求不相符的风格样式,则是不可取的。

五、动画的造型、构图与色彩

动画的造型、构图与色彩是构成画面的3个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着画面的视觉效果。优美的造型、鲜明的色彩、合理的构图,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增加电视教材动画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动画的造型

动画是通过造型来表达内容的。因此,电视教材动画的造型与美术片的造型不同,它必须忠实于科学的真实性,将物体的形象特征准确地描绘出来。例如:人体各种器官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是医学教学片动画所要表现的内容之一,其人体各种器官的造型在设计中应符合人体解剖的要求,不能把肝脏画成了球型,把小肠画得比结肠还粗。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对于一些没有具体形象的,而又无任何参考资料加以证实的内容,可依据科学内容通过一些示意性、模式化的造型来代替,以求得用形象化的造型来阎明科学的原理。

造型的设计在写实的基础上,还须在形态上通过绘画的手段进行一些美化加工,使它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动画造型获取的途径,可由教师提供,或查阅有关资料,还可以进行拍照和写生。经过反复推敲,设计出最能反映动画内容的最佳角度与形态的造型。

(二)动画的构图

动画造型确定之后,就要进行画面位置的布局安排,即动画的构图。动画的画面是由主体、陪体和背景组成的,所呈现的形象还可根据动态变化的程度分为动体与静体两种。在画面位置的配置上以突出主体为重,将主体部分安排在画面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所占的面棋也应大于次要部分。与普通绘画固定静止的画面不同,动画画面中的物体是能够活动的,画框也不是固定的,可以进行推、拉、摇、移的变化。因此,构图处理在突出主体物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动画的运动性,不要一个动作完成之后,本该继续表现的主体物已不知去向,或被移到了某个角落里。动画构图要考虑到电视屏幕3:4的高宽之比,尽量保持合理均衡的画面布局,以达到教学内容的完整与艺术上的和谐。

(三)动画的色彩

动画的色彩起着塑造、衬托物体、渲染画面气氛的作用,可给观众留下第一视觉印象。一个成功的动画镜头与成功的色彩运用是分不开的。

电视教材动画的色彩同样应当运用写实性的表现方法,并在真实塑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修饰与美化,使画面的色彩鲜明悦目。物体的色彩可以运用色块来表现,也可以通过质感与光感的描绘来体现。色彩的使用还须注意规范化,一些被科学界公认通用的颜色在设计中应严格遵守,如人体动脉用红色、静脉用蓝色、神经用黄色、淋巴用绿色。有些物质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颜色,如微观世界中的细胞、原子、分子等,可根据画面与科学内容的需要,进行想象与创造。如将细胞画成淡蓝色或淡绿色,衬在黑背景上,可造成一种在电镜下观看微观世界的玄妙神奇之感。

动画的色彩与一般的绘画色彩有所不同,用色必须照顾到彩色电视图像的清晰度与彩色还原度。因此,动画色彩的运用应鲜明一些,对比度要强。画面中主体物与背景在色相与明度上不能太接近,要有对比度,一般背景色彩比主体物的色彩要冷一些、暗一些,以突出主体物,提高图像的清晰度与分辨率。动画的用色还应注意前后镜头的色调统一。

六、物体的动态形式

物体的动态是千变万化的,由于各种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不同以及所受的力的不同,因此,它们的运动规律与动作特性也各不相同。我们从动画设计的角度出发,将物体的动态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

1.物体自身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例如:一气球被吹得越来越大,直至爆炸变成了碎片。

2.物体自身的形态没发生变化,而是由于角度的变动而产生的动态变化。例如:正面人仲与侧面人体的形态变化。

3.物体在运动中形态及角度不变,只是所处的位置发生了变动。如一物体从左向右移动。

4.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具有连续性的重复性。例如:心脏的跳动以及人在锯木头时的动作。

5.物体的形态和动作有一个缓慢的、时间跨度较长的变化过程。例如卵子受精后的着床过程。

6.物体作纵深运动使形态发生变化。例:汽车向地平线开去、形态越变越小直至消失。

了解和掌握物体的各种动态形式,对以后动画设计时动画制作方式的确定是十分有益的.如1、2两种动态形式采用传统动画来进行制作,第3种形式可选择技巧动画的方法来制作,第4种形式用循环动画和制作,第5种则可用连续叠化技巧,第6种形式可通过镜头的推拉来实现。

七、动画设计要点

1.电视动画作为教学的媒体,表达教学信息,因此,动画必须以教学为目的,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着重解决教师不易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与难点。

2.教学性是动画所遵循的法则,而科学性则是动画设计的前提。在设计中,要按照科学真实性这一原则,将科学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播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真正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动画设计还应重视艺术性的画面效果,不断追求形象、生动、新颖别致与内容格调和谐统一的表现风格,以提高动画的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动画设计不但要注意到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还应考虑到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5.动画所表现的往往是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中,内容表达要简洁明了,防止庞杂、冗长。表现形式应形象生动,避免呆板单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动画所表达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