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1: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印刷工艺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理论讲述过于艰深
印刷工艺课程因为牵涉到许多技术原理,理论讲授必不可少,但很多教材照搬印刷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老师的讲解也照本宣科,文科类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无法也没必要理解过于艰深的印刷原理,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缺乏个案实践教学
真实案例的讲解以及软件的实操能让学生眼见为实的学习如何选择印刷材料和工艺,如何进行印前输出设定,这是课程最为关键的一步。许多专业教师因为很少参与设计实践,对印刷工艺也是一知半解,缺乏案例教学的能力,导致这一教学环节严重缺失。
3.忽视学生作品的完整度
印刷工艺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对于课程作业,没有持续鼓励和深入指导学生努力完成最终印刷成品。学生作业最后往往以简单的彩色打印稿交付了之,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主干课程横向打通不够
印刷工艺结课后,书籍装帧、包装设计、VI设计等专业主干课程也会陆续展开,但这些课程的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谈设计创意,很少在相应的主题设计中指导学生结合印刷工艺来进行设计实践,这也影响了印刷工艺课程的后续效果。教学硬件设备和实训基地的缺失对绝大多数院校而言,为视觉传达专业配置动则几百万的印刷设备来进行教学实践不太现实。但是,印刷实训基地比较容易实现,现在很多院校也有长期联系的印刷厂供学生考察,但仅限于参观而已,对于印刷工艺流程的了解走马观花。
二、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明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
印刷工艺课程在不同的院校有着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印刷材料与工艺》《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工艺基础》《印刷品设计与工艺》等,叫法颇多。课程名称各异,也从某个侧面体现了各院校对印刷工艺的课程目标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笔者看来,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的课程目标可以明确为:学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印刷品的设计、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流程,从而掌握印刷设计的基本技能,为毕业即能迅速进入设计师状态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的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实践来谈理论,也不能脱离设计来谈工艺。而过于注重印刷理论和工艺技术的讲授、忽视设计实践与设计创意的引导正是目前印刷工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教师应该积极提炼出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所须掌握的知识点,注重结合设计创意来谈印刷工艺,加大印刷设计实践教学的比重,才能切切实实提升教学效果。
2.改变教学策略,注重范例教学
教学策略决定了把课程内容转换成何种形式传授给学生。印刷工艺教学如果仅仅遵循教材的编写顺序,使用罗列大量文字和图片的PPT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会导致教学过程枯燥而拖沓,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转化课程内容最典型的教学策略当属苏联学者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法。“纲要信号”是指在上课时用一种直观图表,把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用文字、符号或代码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和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笔者通过数年教学实践,结合“纲要信号”图示法,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印刷工艺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范例教学为中心,所有理论和技术讲解都围绕范例展开,利用图表归纳简化理论,结合印刷成品展示、印刷输出文件分解演示、分色菲林打样实物讲解,印刷材料工艺成本实物核算等形式来展开案例剖析,抽丝剥茧,有的放矢。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充满趣味的案例和教学上的互动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印刷工艺,学生往往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印刷品设计作业的实践中去。
3.细化印前输出指导,完善上机实践
印前输出指导和上机实践是印刷工艺课程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但往往因为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问题而把这一课程内容人为简化了。教师亲自上机操作印前输出,同时结合学生印前电子文件进行指导,这是印刷工艺知识落地式实践的重要步骤。笔者把印前细化输出指导分为三个层面,在具体教学中层层递进,相互穿插。第一个层面是细化各类印刷工艺印前输出指导。包括专色印刷、特种材料印刷、印后加工的烫金、UV、模切等工艺在软件里的具体设置,都逐一实操演示。第二个层面是细化各类印刷品印前输出指导。如包装、书籍、报纸、海报等印刷品类型。这一层面强调解决各类型文件如何设置出血位和扣刀位,如何拼版,如何处理陷印和挂网等方面的问题,也须用软件具体操作演示。第三个层面是细化主流设计软件印前输出指导。这一层面强调对主流设计软件的优劣和异同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能根据不同设计要求来挑选软件。笔者通常也会介绍一两款适合学生自学的拼版软件或插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外学习,作为技术层面的补充。
4.强调实验性,印制和手工结合完成作品
印刷的整个过程就是把原稿(一般为电子文件)制成印版,以油墨为着色物质,把印版上的图文大量地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过程。印刷的最终产品称为印刷品。2也就是说,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应该包含设定印前电子输出稿到印刷出成品的整个过程。很多院校没有印刷打样设备,而印刷达不到一定数量印刷厂一般又不给开机,即使允许开机打样,费用也过高。于是,很多学生的作业形式往往就是一套没有任何特色的彩喷稿,印前输出电子稿也没有作为作业的一部分上交。严格来说,这其实没有完成印刷工艺课程教学的整个流程。针对这种困境,笔者对印刷作业提出了“强调实验性,印制和手工结合完成作品”的指导方针。一方面,强调用实验性观念做指导,以设计创意为中心,对印刷材料和工艺做极致性的探索和实践。在作业的具体要求上,笔者往往提供两个主题,要求在设计中采用两种以上的承印材料和特殊工艺,学生任选一个主题,尽情发挥,设计一本富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小册子。另一方面,强调印制和手工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用各种手段,尽力实现创作初衷,完成印刷成品。在笔者的详细指导和持续激励下,整个设计和印制过程,学生展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在承印物的选择上,学生积极寻找各类特种纸,甚至使用布料、皮革、木材、金属等与纸张混搭;在印刷方式的选择上,学生广泛采用数码快印和艺术微喷等接近印刷效果的方式来模拟印刷,找创意礼品店用热转印烫画机在布料、金属、木材等特殊承印物上实现印制等等;在特种工艺的实现上,学生更是集思广益,用指甲油模仿UV光油效果,用金粉和银粉手工上色模拟金银专色,找店家用烫金机进行烫印加工,用刻刀实现镂空效果等等。整个设计和印制过程,学生充满激情,印刷成品的效果非常不错。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实践,学生充分认识了设计、材料、工艺三者间的关系,明白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既要有高超的设计创意能力,又要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印刷技术的工艺特点和加工流程,把设计和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三、结语
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角色换位,教师为“配角”,学生为“主角”,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上,以基本技能课程为主线,依托各个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实现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的“项目”教学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学互动”的方式。教师通过引用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案例讲解,再将一个独立的企业真实或仿真项目布置给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设计制作。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制作,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来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则在进行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中,通过合作、协调,了解工作过程及掌握每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环节。项目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将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并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重点。专业基础课着重于“讲、练、评”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着重在各课程衔接上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顺序及所需知识来设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实现课程与专业的教学目标。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及印刷工艺课程为例,按行业、企业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应该是先做标志,再做广告,最后进行印刷等。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可以先集中安排标志设计课程,再集中安排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待后一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到了要用到印刷工艺的知识了,这时,再集中安排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采用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根据教师设计的真实且有衔接关系的业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融理论于实践,实现“教学做、理实用”的无缝对接与完美结合。同时,笔者针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查,设计有关“项目式”教学方法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报告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回收问卷495份,回收率100%。在调查有关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题目为“项目教学法是运用实例解析和项目训练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你对这种教学法的态度是”的问题中,选择喜欢并支持的占73.7%,排在选项的首位;在题目为“你认为项目教学对你的设计能力有何帮助”的问题中,有68%的学生选择了“使我在遇到同类型的设计时,能够快、准地进行设计”,有25.7%的学生选择了“只对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的案例能够顺利解决,对于新问题就无从下手”,有6.3%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帮助”;在题目为“你认为普通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区别是”的问题中,有79%的学生选择项目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设计水平,有16%的学生选择“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有5%的学生选择“二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由此可见,在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设计,能亲身体会到设计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积极性;在设计的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某项设计任务时,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作品设计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由此证明了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持支持和接受态度的。
二、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
广告设计专业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考核方式,其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并将过程反馈的情况作为评价的重点;二是将教师的单方面评价方式改为让学生及团队参与到评价中来。
1.广告设计专业总体考核标准
为了配合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实践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该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探索相应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30%;专业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60%;学生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则占总评分值的10%,
2.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考核标准
(1)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目前,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评价手段,以目标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最后考核手段,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进行系统的制定,规范了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在考核标准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包括掌握各项目内容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专业技能包括项目制作的过程、制作的效果和目标性的考查结果。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自我评价(30%)+教师评价(7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2)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成绩登记标准。结合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其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特点,编制了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考核成绩登记表,代替传统的平时成绩考核登记表和作业批改登记表。综合考核成绩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包含: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上课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等)、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20%;课程知识(应知部分)、作业、各项目学习成果等过程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50%;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综合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30%,如图3所示。课程综合考核成绩表作为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可作为点名册、课程提问、检查学习情况、检查作业等多项纪录表。教师将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各项考核成绩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3.广告设计专业课考核标准
专业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包括项目制作过程、完成效果和项目拓展情况。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小组互评(40%)+教师评价(6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三、小结
所以当我们谈论摄影教育时不得不时常回溯到大学教育的基本精神,而不是将摄影与其他专业门类特别是纯艺术专业区分开来看待,将艺术院校与综合类大学区分开来看待,从而在一开始就不断地陷入一种追寻细枝末节的循环:国外大学开设什么技术课程?他们的学校是否都使用明室系统?传统暗房的课程还是否重要?他们的影棚用什么灯?等等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并非不重要,但在了解这些之前我们更应该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又是通过何种方法与课程设置使学生转变为主动的自我学习以及在大学的高等教育阶段完成自我精神完善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传统艺术学院的教育体制最能体现洪堡精神。现在德国大多数艺术院校依然使用传统的旧学制,称为“专业证书”(Diplom),还有些叫做“艺术专业证书”( künstlicher Abschluss)。这两种基本相同,类似于从本科到硕士的连读,毕业之后的文凭经认证等同于我国的硕士文凭。通常在第8个学期可以开始申请毕业,实际做完毕业创作需要到第10至14学期。综合算起来,基本相当于我国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所需的时间。而什么时候毕业是由学生自主决定的,德国大学良好的福利机制和学习环境,使得很多学生迟迟不愿从学校毕业。在长达7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段内,没有找工作、考研、更换学校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学生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再配合绝对独立的教授工作室机制,这样的体制更接近于中世纪画师带学徒的模式而非现代通行的大学教育机制。
它的优点是每一个毕业生都经过了漫长的专业学习、实践操作,一旦毕业就能够完全胜任行业的每一个工作,其中的优秀者很容易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这才有了德国毕业生文凭过硬和平均水平很高的良好口碑。缺点同样也显而易见,放眼到宏观层面,毕业生的高龄化在当下社会面临国际竞争的情况下,多数领域都意味着竞争力减弱。同时在面对实行“学士-硕士学制“(我们在此统称为新学制)的英美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旧学制使得双方对等学历的认定和国际交流都会产生各种混乱和障碍。为了应对这一情况,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高教改革会议,启动了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企图通过对欧洲大学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改造打通制度的隔阂,推进欧洲高教制度的一体化,为学生交换或出国留学提供便利。自此德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改革的步伐,过去的10年几乎可以说是德国教育体制变化最大的10年。
但是具体到艺术专业来说,似乎新学制的优点还无法体现,反倒是同样显得弊端重重。
新学制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学分可能无法升级和毕业,学生们为了积攒学分不得不去上一些没有意义或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毕业时间也受到限制,四年内必须毕业,其中还包括了规定的一个学期的强制实习时间。当学生们把很多精力和时间都耗费在不必要的学分、考试、找实习、忙毕业和工作的情况下,剩下的学习时间也就非常有限的了。如此一来很多专业的大学教育就有滑向职业技能教育的可能,这便严重违背了德国大学本应是培养独立自由精神的初衷。所以尽管明知旧学制在当今社会“不合时宜”,但新学制的改革也同样遭遇巨大的阻力。特别是艺术教育这种传统强大、本身又需要较长时间去沉淀而不是为了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新学制的弊端就更加明显。所以直到目前为止,除了著名的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和少数艺术院校以外,大多数德国的艺术学院还坚持着旧学制,这对众多习惯了本科毕业就通过考试升入研究生学习的中国毕业生来说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他们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一点点地适应德国艺术教育的特点,在体会和享受旧有制度的优点时也得忍受旧学制时间上拖沓冗长的折磨。
我所就读的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就是一所典型的传统旧学制的艺术学院。它成立于 1777年,有200多年的历史。校史上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教授可能是冈特・兰堡( Guenter Rambow ),他是欧洲观念形象设计流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近10年在职的教授也都是在欧洲享有盛誉的艺术家,比如乌尔斯・吕提( Urs Luethi )、动画艺术大师保罗・德里森( Paul Driessen )等等。在校生的实力也非常强劲,动画专业的学生甚至两次获得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自1980年代末期周春芽去卡塞尔艺术学院留学伊始,在以前的院长莱勒・卡尔哈尔德(Reiner Kallhardt)的推动下,不断有中国学生前往卡塞尔艺术学院求学,校际交流一度非常频繁。这些留学生中不少人回国后都成为当今中国艺术界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也有很多在高校中任职,比如缪晓春、邱黯雄。而徐赫、张博夫、于幸泽等年轻艺术家也正在成为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卡塞尔艺术学院可能并不是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德国艺术学院,但很可能是那一时期内对中国留学生最友好,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直接影响最多的艺术学院。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卡塞尔艺术学院的行政事务和卡塞尔大学合并,近年来要求外国学生在入学考试时必须先通过语言考试才可以参加专业考试,这个要求从时间上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留学生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造成近年来卡塞尔艺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数量逐年下降。
卡塞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从属于视觉传达,是完全独立的教授工作室制。教授轮值考试委员会在入学考试中拥有招生权,即使是院长也不能轻易否决教授确定的招生名单。新生入学后要经过一年的设计系全专业基础课学习,包括设计基础、印刷基础、插画、小动画制作、视频拍摄、摄影基础等课程,在全面了解了各工作室的学习方向后才能申请自己想去的教授工作室学习。不得不说的是国内的高校教师常常感叹一年级非常重要,但基础课教学又都是由基础部来完成的,上什么内容、如何上则完全无法把握。而在德国艺术院校的一年级基础课普修学习中,所有课程都是由该专业最重要的主管教授来上,其一是从一开始就启发学生独立创作,更重要的则是要让学生能见到所有专业的教授,并对该教授的人格魅力以及所把握的专业方向有全面的了解,以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去该专业学习。所以,从一开始德国艺术院校的一年级基础教育就在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兴趣而非按部就班地以填鸭式的方式教授学生枯燥的基础知识。
当学生们经过一年的了解和选择进入各个教授工作室后,基本上就拥有了独立的自我判断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很多人依然不能确定自己的专业前景和方向,但是跨学科甚至跨院校在几个教授工作室之间上课是几乎所有学生的常态,而转工作室甚至转校学习都是完全正常的,不会存在任何人情或是制度上的障碍。我认识的同学就有一周中几天在卡塞尔学摄影专业、另外几天同时在马堡大学学艺术教育的。也有在卡塞尔学习自由艺术,同时还有指导老师在柏林的。这时的学生们基本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何种的基础知识,他们会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不把时间浪费在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课上。所以德国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特别突出,同样跨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多专业协调工作的能力也非常优秀。
卡塞尔艺术学院的科系除了大的自由艺术( Bildende Kunst )、艺术学( Kunstwissenschaft )、工业设计( Produkt Design )和视觉传达( Visuelle Kommunikation )以及各自所属的教授工作室以外,还有另外的九大工坊。教授工作室负责专业理论方向,工坊负责手工制作,这种分工明确的模式几乎是德国多数艺术学院运行的重要基石。这些工坊分别是纸张工坊、金属工坊、木材工坊、陶艺工坊、印刷工坊、油漆工坊等。这些工坊是手工爱好者的最爱,无论是做手工书、木头画框、油漆喷涂还是印刷,都会在这些工坊里面完成。其中由于涉及到手工书制作和相框制作,纸张工作室和木材工作室的课程几乎是摄影专业的必选课。只有上了这些工坊的基础操作知识课,拿到工坊师傅签字的证书才有资格在日后的作品制作中独立使用工坊。当代摄影的装裱方式多种多样,铝塑板装裱切割有时需要使用金属工坊的大型机床,实木画框做完后的表面处理或喷漆就又细分为多种不同的方式,光是把几大工坊的课全部上一遍可能就要花费好几年。因为所有的人都需要上这些课,而工坊的容纳能力有限,所以一般每学期每个工坊只能容纳20个左右的新名额。一旦报名晚了,只能进入等待名单,排到下个学期甚至下下个学期都非常正常。工坊的师傅们都手艺高超。他们上班和教授们不同,多数教授都不住在本市,每周来工作2至3天。而师傅们则必须周一至周五朝九晚五地呆在工作室内,随时来帮助前来制作作品的学生解决任何他工作范围之内的所有技术问题。
摄影工作室比较特殊,它既是教授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一个工坊,有一个专门的师傅负责。摄影工作室的人总是非常多,固定在教授工作室学习的学生有接近30人,而加上其他专业来听课的人就更多了。师傅的任务非常多,理论上来说相机操作、暗房、影棚、明室的微喷、扫描等等,这些课程都由他负责。所幸他并不用真的上这么许多课程,基本上需要学用什么设备都会由高年级的同学来带你用。技术课有个很有意思的授课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挑学什么。如果想上一种课的人数达到10人以后就可以向师傅申请,然后就会安排来上这个课。新材料和最实用的工艺课总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比如我们想学铝塑板装裱,学校很快就拨了经费买了一台冷压装裱机来给我们上这个课。上完以后从此摄影工作室就可以自己装裱照片了,无论是铝塑板、KT板,还是PVC板都一样,甚至还有学生手工做出了质量非常不错的三明治装裱。冷压装裱的集体课程结束以后就由手工好的学生单独带新手了,工作室的师傅则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钥匙管理、打印结算、设备维护等很多管理工作上。
教授是一个工作室的核心,也是学校实力的代表。德国的艺术院校硬件条件和设施都很完备,但如果哪个学校请到著名艺术家来任教的话该学校的这个专业立马就会声名大噪,而好的教授一但离职,连带着学校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卡塞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现任教授伯恩哈德・普林茨(Bernhard Prinz)参加过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作品在欧洲的各大美术馆和画廊都有展览和收藏,本身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艺术家。他每周的课程安排基本上是周一的大课“当代摄影”,这一题目从我2006年进校至今从未变过,但内容永远不同。总是最新和最前沿的艺术家的展览、作品分析、理论介绍,从这个课上可以学习到欧洲当代摄影完整丰富的体系。周二是讨论课,如果谁有新的作品可以拿出来一起分享,还会有一天时间留给学生单独面谈。普林茨教授有一张面谈的时间表贴在教室门口的墙上,谁先来就自己填时间,差不多每人一小时,排不到的就等到下周,这张表永远都被各种颜色的笔挤得满满的。由于我总是带给他巨大的关于中国的信息量,他对我的作品也越来越感兴趣,所以最近几年来我和他面谈的时间往往约到夜里9点,一谈就谈到11点以后再一起上街吃个比萨。德国教授真的非常勤奋和敬业,基本上每次见面都会争分夺秒地和你谈专业。
同时教授每个学期都要带来至少一个社会项目,如果长期不能给工作室带来实践项目,教授甚至会被解聘。这些项目包括科隆家具博览会的海报图片拍摄、西门子公司的艺术项目、卡塞尔城市1100周年纪念的全套视觉形象设计、拜耳药业的贫困人群资助计划等等。有意思的是这些项目并不是教授强行分摊给学生来做,而是这些社会项目的负责人要到学校里面来进行讲演,每个学生也都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拜耳药业的那个项目甚至因为有学生反对医药公司制药产生的巨大污染和项目可能存在的不合适商业因素,而举行了长达一个学期的辩论,最后达成集体决定拒绝了这一项目。
除了这些课程和项目以外,每个学生一年之中都要参加2至3个展览,这可能是德国艺术学院和中国的艺术学院最不一样的地方―实践与展览是最终的教学方向,也是唯一的学术衡量标准。每年都会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学生自己做小规模的个展、双个展,多数学生每年会参加一个全班一起的群展。参展的前提也是自愿参加,但是整个展览筹备过程中的准备和讨论会非常丰富。这些展览有时候在美术馆进行,更多的时候会在其他各种场地举办,市政府的办公大楼、旧厂房、银行办公室、火车站的旧仓库都会成为我们的展览空间,只有经历和驾驭过各种不同的展览环境,才能完全理解作品在不同空间中衍生出的丰富而复杂的含义。而每年最重要的展览无过于学校的“年度展”(Rundgang)。“年度展”每个德国的艺术学院都有,有的学校是在夏季学期末,有的在冬季学期末。展期很短,只有4至5天。虽然具体开展时间不同,但巡回展的运作模式是大体相同的。每个工作室会把所有的机器工具材料都收到储藏室,并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搭建墙面、空间改造和粉刷墙面都是驾轻就熟的工作,都装饰布置好了以后再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展览期间全国的高校相互之间都会观摩,画廊和美术馆也会来寻找出色的年轻艺术家,所以正规展览的所有流程一个不少,策划、主题、海报、网络搭建、媒体宣传、开幕酒会,这些都深深地渗入到艺术学院的每一个学生之中,使得展览变为一场狂欢,也变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学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