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长歌行古诗

长歌行古诗

时间:2023-06-01 08:51: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长歌行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长歌行古诗

第1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2、《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第2篇

1、青青园中葵的下一句是朝露待日晞。

2、此诗句选自汉乐府——《长歌行》。整句话的意思是: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3、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佚名

2、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汉乐府《长歌行》

4、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5、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6、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7、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欧阳修《采桑子》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0、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徒明朝悔今朝。——明·文嘉《昨日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一、珍惜粮食的古诗

锄禾

唐·李绅(一年级上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含数字的古诗

山村

宋·邵雍(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三、含夸张的古诗

1、夜宿山寺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秋浦歌

唐·李白(五年级上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四、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

1、凉州词

唐·王之涣(六年级上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浪淘沙

唐·刘禹锡(六年级上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五、惜时

1、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一年级下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六、描写除夕的诗

元日

宋·王安石(三年级上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诗中草

敕勒歌

北朝民歌(三年级上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诗中山水

1、绝句

唐·杜甫(一年级下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二年级下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九、诗中海

浪淘沙

唐·白居易(五年级上册)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十、诗中风

赠花卿

唐·杜甫(三年级上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李峤(二年级上册)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十一、歌颂母爱

游子吟

唐·孟郊(三年级下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二、以物喻人

石灰吟

明·于谦(三年级下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三、其它写景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三年级下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舟夜书所见

第5篇

一、诵读,能促进学生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内容。

古诗词都是古人在一定背景下,对其心理感受的一种表达。而通过诵读来理解诗歌内容,不仅是对作者当时心理感受的一种还原,也是对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人格魅力的一种解读。[2]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例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教师先要指导学生了解其写作背景。这是苏轼被贬谪到密州的时候,和同僚出猎的时候写下的一首作品。虽然被贬,但是苏轼的情绪并不消沉,而是仍然充M着为朝廷效力的雄心壮志。接着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着理解去诵读这首作品,并且根据学生诵读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指导。当学生能用雄心勃勃而又颇为自得的语调去读“亲射虎,看孙郎”,用低沉充满期盼的语调去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读“西北望,射天狼”。那么学生对苏轼这首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这首宋词的魅力理解的相当透彻了。

二、诵读,能帮助学生形成多种语文能力。

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能够脍炙人口,不仅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也和这些诗词中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有关。理解掌握这些艺术手法,感悟它们在表达情感、刻画人物、描绘意境中的作用,对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行的。而把这项内容和学生的反复诵读结合到一起,效果就要明显多了。

例如陆游的名作《卜算子・咏梅》,词中作者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在对梅花高贵品质的赞美中,抒发了作者对高洁之士矢志不渝精神的崇尚之情。而在描写梅花形象的时候,作者没有运用太多的形容词,也没有正面直接进行赞美,而是通过描写“驿路断桥边”这一独特的环境,和“只有香如故”这一细节,来完成的梅花形象的塑造。

学生掌握这些手法对于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好处,而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手法好处的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充分诵读环节。当学生用悠远凄婉的语调,读出“驿路断桥边”这一句的时候,他们的头脑里一定会勾勒出荒郊野外生长着一棵孤独的梅花这一画面。这个时候教师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会明白典型环境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其写作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诵读,能深化古典文学对学生心灵的熏陶。

学习古诗词,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其最终目标,还是继承优秀古典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3]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诵读中提高能力,也可以在诵读中受到古诗词更深刻的影响。

打开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能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作品比比皆是。《诗经・蒹葭》中追寻梦想的百转千回;《长歌行》里珍惜时光的明智;《观刈麦》里拷问良知的济世情怀;《竹里馆》的超脱悠闲与世无争;李白在《行路难》中的自信豪迈,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深沉惜别,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乐观豁达,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的沉痛悲壮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好素材,反复诵读,便能让这些好素材的积极意义最大程度得到发挥。

读不是目的,用诵读的方法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学习古诗词优秀艺术手法,接受古诗词情感意蕴的熏陶,这才是目标。也唯有如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才能尽得中华灿烂古文化的精华,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古文化更多的滋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J].王素芹.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9)

第6篇

越长大越怀念,怀念那些单纯而美好的回忆;越长大越怀念,怀念那些逝去的流年。

—题记

怀念童年

童年时,经常骑在父亲的背上,看着天上的白云优雅轻快地飘过;童年时,经常和父亲玩着百玩不厌的捉迷藏。童年的时候,无数次看着飞过的鸟儿发问,为何鸟儿会飞?为什么花的生命那么短?为什么……天真无邪的疑问都曾在那幼小的心灵中画着巨大的问号,也许如今的我已经可以解答出当年那幼稚的问题,但我再也不曾有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在静静的月色下,我也曾在大脑搜索美好的往事,可不再有当初那纯真的感觉。长大了,童年的回忆多少次在呼唤我,我很怀念那时的我,一个整天伸手向父母要糖吃,整天发问,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特视觉的小丫头,一个幼稚又傻傻的我。

怀念情感

如今,我十三岁了。十二年,四千三百多天的日子,曾经过无数喜怒哀乐的情感。曾经会因考试考得佳分而喜,曾经会因与伙伴一点小事闹别扭而怒,曾经会因听到坏消息而哀,也曾经会因听到好消息而乐……这些情感一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这些情感有时令我高兴,有时令我难过,但,它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很怀念情感,是它让我们生活过得充实!

怀念时光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快上初二了,眼前仿佛还能看见刚踏入小学大门的同伴们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可我已经大了,不再是以前那个背着“锄禾日当午”,伸手向父母要巧克力的小女孩了。时光慢慢地溜走了,我非常怀念我那逝去的时光。

每个人都会怀念自己的往事,我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怀念自己的往事。也许,只有在怀念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明白“时光一去不复返”这个道理,明白:原来我是这样长大的!

越长大越怀念,怀念过去美好的回忆。而回忆只能代表过去,“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又吟《长歌行》这首五言古诗,由怀念过去想到人生易逝,越发觉得我们少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

第7篇

2.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其叶沃若。(《诗经・氓》)

4.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陆游《书愤》)

5.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6.夫夷以近,______;险以远,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鸟雀呼晴,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8.______,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9.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杜甫《阁夜》)

10.纤纤作细步,______。(《孔雀东南飞》)

11.采之欲遗谁?______。(《涉江采芙蓉》)

12.山不厌高,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1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14.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16.______,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17.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18.__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

19.歌台暖响,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20.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苏轼《定风波》)

21.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2.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23.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4.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25.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6.______,______,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赤壁赋》)

27.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陆游《书愤》)

28.山寺钟鸣昼已昏,______。(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9.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30.湖月照我影,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1.戎马关山北,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3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屈原《离骚》)

33.______,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34.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杜甫《阁夜》)

3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6.______,可以卒千年;______,便作旦夕间。(《孔雀东南飞》)

37.云青青兮欲雨,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8.水面清圆,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39.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0.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杜甫《登高》)

4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42.事不目见耳闻,______,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43.鹰击长空,______,______。怅寥廓,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44.迢迢牵牛星,______。(《古诗十九首》)

45.少壮不努力,______。(《长歌行》)

46.驾一叶之扁舟,______。(苏轼《赤壁赋》)

47.锲而舍之,______;锲而不舍,______。(荀子《劝学》)

48.______,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49.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0.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1.舞榭歌台,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2.一种相思,______。(李清照《一剪梅》)

53.茕茕孑立,______。(李密《陈情表》)

54.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5.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杜甫《客至》)

56.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秦观《鹊桥仙》)

57.乱石穿空,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8.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李煜《虞美人》)

59.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______,______。(杜甫《兵车行》)

60.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1.呜呼!______,非秦也;______,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62.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

63.凭谁问: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4.______,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65.______,_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66.老当益壮,______?穷且益坚,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67.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8.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69.______,______。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70.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以愚黔首;______,杀豪杰;______,聚之咸阳,______,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71.山围故国周遭在,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石头城》)

7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______,______,______。推此志也,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73.北海虽赊,______;东隅已逝,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4.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7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论语》)

7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77.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

78.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杜甫《蜀相》)

79.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0.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8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屈原《离骚》)

82.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李商隐《无题》)

83.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84.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又有______,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76-01

目前,幼儿园中班、大班每册《帮我早读书》教材中都有几首古诗,这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教师倘能于讲授前钻教材,入脑筋,便可在课堂上坐春风,施细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下面说几点浅见:

一、吃透教材,成竹胸中

汉乐府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里仅摘取后四句,欲教学这四句,须对前六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中衰”有深刻的理解,备课做到通览全首,胸有成竹,教学才能厚积薄发,事半功倍。可以这样设计教案:孩子们都吃过葵瓜籽,对葵花的生长过程却知之甚少,启发他们七嘴八舌,定会说得差不多,教师只需点明葵花的生长,一要雨露滋润,生根,发枝,长叶;二要阳光照射,开花,结果,成熟。葵花的生命虽然短暂,整个过程仅仅两百来天。但它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很大的,它能榨油,能炒着吃。葵花如此,万般植物亦如此。倘对教材有了这样的理解,讲授后面的四句便不会显得突然。在让幼儿联系江水从何而来,到哪里去,回不回头,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后,重点讲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通过师幼互动,教育他们从小珍惜时间,学习做人,努力成才,便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二、领读全诗,指导赛诵

唐朝骆宾王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学这类明白如话、浅显易懂的古诗,可先由教师领读,幼儿跟着读三五遍,找班上善读的幼儿再领读两三遍。教师接着用动作把诗从头至尾表演一番,进行讲解;诗描写白鹅游泳时的情景,“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体形特点,最好联系幼儿的身材、相貌、服装加以比较;“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点。诗人抓住这些,把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它悠然自得的神态写得非常生动、逼真。白毛、红掌,在碧绿的清水映衬下,色彩鲜明,惹人喜爱。相传诗人写这首诗时还只七岁。第三步,指导幼儿先从头至尾朗读三四遍,再两句两句默记三四遍,开始比赛,要求举手到讲台面前,面对大家诵诗,一气呵成,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感情丰富。教师视情况口头奖励背得好的,鼓励背得差的。最后强调,幼儿年龄小,想学游泳一定要有家长陪同,保证安全。

三、贯穿德育,讲明道理

唐朝孟郊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授此诗时,宜先用最通俗易懂的白话,解释相关词语。如“游子”指离乡外出打工或做其他事件较长时间不回家的儿子;“慈母”指能够抚爱子女的母亲;“寸草心”指寸把长左右小草的心,这里比喻游子;“三春”指春季三个月,整个春天;“晖”指太阳光;“三春晖”指三春的阳光,用以比喻母亲对儿子的抚爱。接着领读全诗,指导学生熟读全诗。然后,简要讲解诗意:儿子要到外地去,母亲千针万线,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担心儿子久久在外,无人给他缝补。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正如春天的阳光使得小草得以生存一样,做子女的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诗中选取母亲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的小事,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母亲儿子,儿子敬重母亲的感情,表现得真切感人。最后告诫幼儿,我们一定要对母亲包括父亲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之言,感恩之行。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画面是一个幼儿见到母亲每晚用盆端着水给奶奶洗脚的情景,之后就模仿起来,每晚也用盆端着水给母亲洗脚,可向幼儿推介,教育他们自幼养成尊敬长辈、孝敬长亲的传统美德。

四、从我做起,检查效果

唐朝李绅诗《悯农二首(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通俗易懂,好诵好记。前两句写景,形象逼真;后两句抒情,感人肺腑。先引导幼儿诵读诗句六七遍,直至能背诵时,讲授诗意: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锄禾,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当看到摆在餐桌上盘中菜和盛到碗里饭时,是不是人人都想到这些了呢?再说:一粒种子,变成粮食,需要整田、播种、锄草、施肥、抗旱、排涝、防虫、收割,要费多少劳作,粮食打成米,做成饭也不简单。中央电视台也有一则广告,说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可以供两亿人吃一年,真令人惊奇!因此,我们在幼儿园里进餐,一定要吃干净,碗里不能剩下一粒饭,也不能剩下一点菜,大家做得到吗?回答非常整齐“做得到!”。建议每次进餐放碗时,大家互相检查,看谁碗里最干净,没有浪费粮食现象。你们在家里吃饭时,还可以与父母比,看看谁最节约粮食。

第9篇

一、教育视角下的国学教育意义

国学教育是个体自我塑造的一个过程,它关注传统文化对性格的熏陶和习惯养成的作用, 其作为载体,来润化个体心灵,激发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建构自身精神的热情。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有中国传统多个思想流派的内容,如儒家的《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道家的《庄子》和《老子》;墨家的《墨子》等,将这些古代的精华,运用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与其说这样是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保存,但其最终还是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二、国学与政治课堂结合的必要性

1.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表面上看政治课在课堂上确实受到了学生的重视,但不能回避的是,这些都是迫于高考的,而被逼学习的,其实政治课是一门不被欢迎的课,很多学生对它都没有多大兴趣。深刻剖析学生对政治学习兴趣不高、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我们发现,政治课对学生知识(智力)功能和培养能力的价值无可厚非,但是其在德育和其他方面的作用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因此政治课堂的构建,应该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必然要求。政治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指导,启发学生对现实生活情境创设激情,使学生通过对身边人和身边事的关心,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新课程标准对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三位一体”的建构,就是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中学政治课的综合性和生活性价值也必须得到认可并加以挖掘。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3.国学常识的魅力所在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作为现在世界上唯一一种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知识、思想及智慧和青春的活力独立于世。相比于西方其他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更注重修德和做人的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极其重要,一方面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是当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一种反思;另一方面,这也是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的最好形式。

三、国学与政治课堂结合的途径

1.广用国学经典名句,扩充德育资源

翻开人教版《生活与哲学》模块教材,“名言”“探究”“相关链接”“综合探究”中都可以见到国学经典名句的身影,各类练习也经常出现以经典名句为载体,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P24、P29)“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P47)“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P49、P110)“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P11、P34、P77)诸如此类的教学资源散落在教材及各类教辅材料中,所以,教师在运用德育经典思想配合教学以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这些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句子正是对人类心灵的良好启迪,在政治课堂上,将之与相应的主题结合在一起,既能深化政治课的内涵,又能回避空洞的政治说教,如果能将这些经典名句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相结合,必然能产生深刻的教育效果。

2.借用诵读诗歌,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渗透

第10篇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呢?笔者谈谈看法。

一、汉字激趣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字金文为“”,上面两边是两只手,表示合力办学;中间是金“爻”,表示读音;下边是个房子,房子里有个“子”,表示教孩子读书。所以,“学”本来意思是学习,引申为学校。另外,还可以科学地安排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写字教学中可融入书法教学,因为汉字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

二、诗词吟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国学诗词进行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让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三、故事熏陶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梦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觉,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如“任重道远”成语解释: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教师在课堂中可这样说这个成语故事:曾子的学生问曾子:“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回答:“必须刚强而且有毅力!因为读书人要励志治理天下,这任务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遥远。我们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终生――正可谓任重道远!”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成语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对成语的理解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延展;辨证;联系;发展;主题变思想;知识变智慧;能力变习惯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面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倡导美好道德情操及人文精神,着力渗透创新、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是当今集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为一身的信息传播媒体、素质训练工具、思想教育素材。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教与学的工具,而不再是完成教育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教师也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实践者、建设者、创新者。新教材、新理念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创造的空间。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创造性地拓展、凸显教材的工具性,使教材、教师、学生在创新中成为和谐发展的统一体,已成为新理念下对每位教师的迫切要求。延展文本——是一条借水行舟的创新捷径。

一、由文本与文本相互延展,构建文本与文本的内在联系

通过文本与文本的内在联系,使孤立的文本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使知识、能力、价值观体系化、整体化,综合提升学生的想象、分析、辨别、归纳的整合水平。以古诗为例,梳理小学阶段描写春天的古诗,建立“春诗”版块,以此为起点,建立夏、秋、冬版块,拼在一起便形成四季古诗体系。学生能够全面、整体、直观地对文本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情感价值进行比较、鉴赏、体验,创造性地实现了教材的整合。如学习了《开国大典》设计如下题目:按时间顺序排列《开国大典》《金色鱼钩》《丰碑》《飞夺泸定桥》《再见了,亲人》《吃水不忘挖井人》。通过排列,使学生初步感知中国革命史,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创造感性基础,使语文教材的工具性作用于其他学科,创造地实现了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又如学习了《三味书屋》《少年闰土》《草船借箭》《再见了,亲人》,顺便介绍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赤壁之战》《谁是最可爱的人》,先入为主,为后续学习激发兴趣,照应未来文本。

这样,通过文本与文本的相互延展,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便用教材创造出知识的“航母”。

二、文本自身的横向延展

抓住文本中相应的情节,展开想象,有机地插入相关内容,拓展文本的表达力,渗透学生的感悟,凸显教材的工具性。

1.节外生枝,锦上添花。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姑娘》后,抓住“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亲人”这一情节,让学生去联想:她的妈妈呢?给富人打工去了?刚生下孩子就去世了?难以忍受父亲的虐待而出走?这些情节会更加突出小女孩的悲惨身世,丰富文本内容,深化主题,渗透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扩大了文本的工具性。像《小音乐家杨科》《小珊迪》《凡卡》等均可添加类似的情节。

2.借题发挥,巧妙嫁接。如《跳水》一课,当孩子走到最高横木尽头,这一惊心动魄的时刻,让学生搜集查询,说出描写孩子岌岌可危的成语,水手惊慌失措的成语,船长机智勇敢的成语,孩子转危为安的成语。学生寄情于景,触景生情,能够说出120多个相关成语,大大丰富了词语的积累。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搜集过程中要对多少个词语进行比较、筛选,又要见识多少个词语呢?这一过程要比结果更有价值——教材的工具性无限延展。

三、借助文本向纵深延展

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教学目标是面对全体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仅仅满足于此,而停止对文本的深究,那是对教材的极大浪费。教师应趁热打铁,利用已得体验向纵深延展,挖掘目标之外更有价值,学生成长更需要的东西。将文本的知识、技能、情感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素质、思想、习惯、行为,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学以致用,学以创新。相同的教材培养出不同的人才关键于此,这一点更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如《匆匆》《长歌行》教学目标仅要求学生感悟时间的宝贵性,而如何创造时间,珍惜时间,节省时间未作要求,而后者正是学生现实生活中、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抓住宝贵的时机,借助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深究“怎样高效地利用时间”。如制定时间表、做事有计划、提高时间效率等,只有这样才会对学生起到全面、实际、有效的时间观念教育,将抽象的时间观念化为习惯性、行为性、物质性的收获。将对文本的认知体验化为思想、方法、能力、习惯。如《田忌赛马》,课文仅让学生认知科学的重要性,智慧的不可战胜性,而“科学方法的由来”才是学生成长中最宝贵的体验。只有延展文本探究“如何获取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赤壁之战》如深探一下双方胜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成长的指导意义远远超出文本本身。再如像《竹石》《墨梅》《石灰吟》等一类借物抒情文本,教学要求仅停留在将某种精神具体在某种景物上,虽将抽象变得形象,但再具体形象的精神也是有鲜活的人的行为来承载的,具体形象的精神与鲜活动态的人有一定的距离。只有延展文本,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能将形象的精神具体到活生生的人的行为上,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时空,将思想变为行为。

四、利用写作将文本向纵深延展

如《假如我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班的杨科》《沐浴奥运》《梦醒后的凡卡》《桑娜和她的孩子》等与文本有关的写作题目,均能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将文本的主题变为实实在在的思想,进而是理想、行动。

第12篇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6、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0、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1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1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17、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2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2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2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3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1、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3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3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3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38、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9、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0、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4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4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44、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45、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46、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7、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49、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5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5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5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5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54、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5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5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5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58、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5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6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6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64、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65、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66、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叶适

6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6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6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7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7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7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7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7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7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7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7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7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8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8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8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83、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8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85、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86、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8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88、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

89、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9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9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3、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94、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9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96、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97、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98、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99、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0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10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10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10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0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0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0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0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10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110、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11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1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16、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11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18、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1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2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12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1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1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2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12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2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27、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1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2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3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3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3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13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13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3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13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39、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

14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4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4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4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144、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14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14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