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及作用

时间:2023-06-01 08:5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现手法及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表现手法及作用

第1篇

高考散文阅读中分析手法试题考查的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九种修辞(前八种为考纲中必考修辞),对比、烘托、衬托、白描、渲染、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十种常见表现手法

㈠要明确19种常用表现手法概念的内涵,能够准确判断各种表现手法。还要准确辨析以下三组易混的表现手法。

⑴象征与比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易引起联想的形象来表现与之具有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与比喻的区别:一是象征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法,即以物示义,象征体与本体间要“神似”;比喻是以物比物,喻体和本体间要“形似”;二是象征是可以全篇使用或局部使用的写法,与构思和主旨相关;比喻是在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语言加工问题。

⑵反衬与对比

反衬是利用事物间相反的条件来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反衬的两个事物主次分明,只突出一者;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对照,突出的是这两种事物或两个不同方面的特点,对比的两个事物不分主次,突出两者。

⑶衬托与烘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以某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要描述和要表达的思想的一种写法,利用事物间相似来衬托某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间相反条件来衬托某事物称反衬。以景衬人的情况最多。烘托是用与所表现的事物有关的人、事、物、景进行刻画以达到侧面突出特定对象的目的。衬托与烘托的区别:一是用作衬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似或相反的,而用作烘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关的;二是用作衬托的事物可以不写,写了可增强表达效果;而用作烘托的事物与主要事物是一个整体,一般是非写不可的。

㈡把握13种常用表现手法及3种人称的表达效果(作用)。

比喻――具体生动,鲜明深刻;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亲切有趣。夸张――感情强烈,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创造气氛,引人联想。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文气贯通,语势强劲。对偶――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美感;对比集中,凝练概括。反复――承上启下,层次清楚;多次强调,鲜明深刻。设问――突出强调,引人深思;富于变化,掀起波澜;承上启下(篇首或段首),过渡自然。反问――语气强烈,无可辩驳;激感,鲜明深刻。对比――鲜明突出,启示深刻。反衬――突出特征,鲜明深刻。白描――鲜明生动,准确传神。渲染――铺陈描绘,鲜明深刻。象征――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欲扬先抑――突出反差,鲜明深刻。虚实结合――以实(虚)衬虚(实),揭示题旨。第一人称――直接抒情,亲切自然;自由表达,真实生动。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亲切感人。第三人称――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二.试题分析

分析手法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题中出现频率极高,此类试题与考纲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手法试题按所分析的手法分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分析修辞手法试题,题干中有“修辞”一词,如2006年江苏卷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一类是分析表现手法试题,题干中有“表现手法”一词,有些命题人把修辞手法也归入表现手法中,因此解答分析表现手法试题,也要分析出修辞手法,如2007年辽宁卷第19题“第四、五段作者运用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分析”,此题要求分析的第四、五段共运用了对比、拟人和比喻3种表现手法,其中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手法;一类是分析人称表达作用的试题,如20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绝大多数分析手法试题要求在指出表现手法基础上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因此题干一般包括“两问三限”。“两问”就是“手法”和“表达效果”各设置一个问题, 第一问一般是“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第二问一般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三限”就是明确限定了分析范围、手法类型和手法数量,以“第第几段”限定要求分析的具体范围,以“修辞”和“表现手法”规定要求分析的手法类型,以“哪些”“什么”等词语提示要求分析的手法数量。如2006年江苏卷第14题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答题时就要分析出第一、二段各自运用的所有修辞手法,而2005年重庆卷第20题“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此题只要求分析第五段中引用修辞的作用。

三.解题指导

【例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广东卷第17题)

【相关原文】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肖铁《壶口的黄河》第四段)

分析表现手法试题一般采用“指析点”三步法来解答。

第一步“指”,就是指出要求分析的语段或句子中运用的表现手法,除极少数试题在题干中明确给出文中运用的手法外,绝大多数试题要求指出运用的手法,而且有的试题要求指出语段中运用的所有表现手法。

第二步“析”,就是分析手法在具体语段或句子中是怎样运用的。分析一定要准确到位,分析比喻(主要是暗喻和借喻)要指出本体和喻体,并用“把‘……’喻为‘……’”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分析拟人要指出体现拟人化的词语和事物,并用“以‘……’等词语将‘……’拟人化”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分析对比手法要指出对比的两个事物或两个方面,并用“‘……’与‘……’的对比”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分析反衬要指出衬托物与被衬托物,并用“以‘……’反衬‘……’” 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分析烘托要指出烘托的事物与被烘托的事物,并用“以‘……’来烘托‘……’”的语言格式描述出来,等等。

第2篇

观现如今,观察身边的报刊、广播和电视就不难发现,新闻界正悄然走出诸如“导语、背景、主体、结尾”之类的传统方式,努力探寻一条更加灵活、更有潜力的新闻写作路子。尽管事实是新闻的第一要素,尽管电视需要张扬的镜头语言,但在新闻实践中,若采取简单、平淡的新闻语言来报道新闻事件,往往显得呆板、干巴巴,观众不易接受;而若采取一定的文学性的表现手法,就能弥补新闻语言的不足,以软补硬,就能使新闻作品更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所谓“文学性表现手法”,即将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白描、倒叙、插叙、对白、比拟等手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之中,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

1.短消息。电视新闻短消息的特点是短小快捷,直裁了当,容不得拖泥带水。一般认为,短消息报道难以运用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但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藏羚羊渡河迁徙的新闻,拟人式的导语,感人的情节,以及新鲜、活泼的语言,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心驰神往。由此可见,短消息的电视新闻报道完全可以运用文学性的表现手法,其功力主要来自作者的观察力、知识面和驾驶语言文字的能力。

2.长消息。电视新闻中优秀的长消息报道大多都成功地运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2010年,宛都播报积极参与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南水北调中线行”采风活动,行程一个月,集中报道沿线各省市在南水北调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及成效,累计发稿40余条长消息,特别是在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采风团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北京颐和园团城湖举行注水仪式时,我们这样写到:“把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丹江口库区取来的一壶清水注入明渠,南阳,北京,虽远隔千里,此时此刻,由于一壶清水的注入,调水情、奉献情、感激情,这情与情的相牵,也许从此,再也剪不断。”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些文学语言的升华,活动现场的情绪就不能很好调动起来,活动的价值、意义也不能很好体现出来。

3.现场特写。特写新闻往往以时效性强、形象生动而受观众青睐。为此,我在实践中注意选择典型的人与事,运用文学的手法写作。如:在2010年10月16日重阳节到来之际,宛都播报栏目为十六对金婚老人们举行了“相约九九?金婚大典”仪式,在记录现场每一个精彩画面的同时,我们加上了这样的解说:伴着温馨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十六对老人穿着喜庆的服装,手捧鲜花,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手挽手缓缓走上红地毯。他们,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共结连理,他们与时代一起经历大起大落,却依然牵着彼此的手,安然走到21世纪的开端。可以说,这样出情得现场特写,如果缺乏很好的文学语言烘托,将是多么苍白无力。

近年来,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本人的新闻报道范围不断拓宽,涉及到考古、戏剧、工艺美术、农林畜牧、城市建筑、生态保护、地质学、旅游景观等,均采取了文学性的表现手法进行报道。在采写过程中,坚持不耻下问,拜能者为师,翻阅了大量的经典古籍及工具书、参考资料,努力使自己从不懂到懂,从外行变成内行。尤其是一些历史跨度大,涉及面广的新闻稿,为增加文学性,还尝试采用戏剧与电影创作的表现手法,增加文章的节奏感和跳跃性,具有较强的镜头感和画面感。

当然,新闻的真正价值,还是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及内涵。因此,我们在注重增加文学性的同时,不能因刻意追求表现手法,而忽略对主题的提炼。文学性的表现手法只是起到衬托、添彩的作用,不能滥用泛用,否则就会本末倒置,甚至造成新闻失真。

第3篇

摘要: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写作论文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与反衬等手法相区别。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渲染的使用十分常见。恰当的使用渲染,对于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增强艺术表现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表现手法渲染特点应用

渲染原属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为突出形象之用。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皴,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渲染技法后用于文学领域,成为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的渲染,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铺叙、形容和拱托,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加强艺术表现效果。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渲染的具体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夸张、层递、铺陈、烘托等。

一、渲染具有的特点

1.渲染要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在绘画中,这个“中心”就是指“需要强调的地方”,在文学中则指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使用渲染手法,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意象及词力始终指向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如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该词的中心在于抒发浓重的离别之苦。词人描写环境时写了凄鸣的寒蝉,傍晚雨后的长亭,催发的兰舟,烟波浩渺的楚天,还写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细节,以及别后的凄凉情景,这些描写都紧紧围绕着“离别之苦”这一中心铺展。经过词人如此层层铺垫堆积,别情确实让人难忍难承了。

2.渲染要围绕中心正方向展开

渲染手法的这一特点,要求用于渲染的材料必须正方向支撑渲染的中心,而不能是相反。上面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的环境及细节等描写,全都正方向支撑强化了“离别之苦”这一中心。因此,正衬手法属于渲染之下的具体手法,而对比、反衬则与渲染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说一下其中的反衬。运用反衬手法,用于反衬的材料虽然也能对描写对象起到衬托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反方向的,这与渲染手法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像“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类的句子,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但不是渲染。3.要对用于渲染的材料着色加彩

渲染,绘画中就是在画幅需要强调之处,加上或浓或淡的墨彩。引入文学中,这“色彩”指的是鲜明的颜色,有特点的形象,特具表现力的词语,运用了铺陈、排比、比喻、夸张、神话等手法。经过这番“着色加彩”,这些渲染材料会更形象、更鲜明、更有力。仅举张衡的《二京赋》为例。张衡的《二京赋》,为了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以俭,体恤百姓,故而铺写了前朝京师的壮美华丽以及统治者浩大的田猎场面。宫殿楼台、车马兵戈、林草兽鸟,物象繁密,词藻富丽,手法迭变,作者以浓笔重彩渲染奢糜以达到讽喻的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并非只有浓墨重彩,才算得渲染。运用渲染手法,也可用不太多的笔墨,而收到显著的渲染效果。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所用笔墨并不多,但却把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下农村的萧索境况充分渲染了出来,也很好的烘托了“我”回故乡的悲凉心境。由此可见,渲染运用的效果,不决定于笔墨的多少,而关键在于作者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并进行精致有力的描写刻画。

上面分析了渲染手法的特点,下面谈谈渲染手法的应用,在下面的文章情境中多用渲染手法。

二、渲染手法的应用

1.在描写人物时,如果这个人物的外貌、某种行为、某个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要加以渲染。如《孔雀东南飞》中,在刘兰芝被遣离开焦家时精心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要若留纨素,耳著明月檔。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段外貌描写着意写兰芝的精妙装束和仪容,突出运用了夸张、排比、细描等渲染手法,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

2.在需要利用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某种心情或想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时,也可以采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朱自清的散文《绿》,在开头对梅雨潭周围环境作了描写,着意描绘了梅雨亭的态势和潭上瀑布声音,瀑布的水花水滴的飘散。观察细腻,文字优美。作者采取这种渲染手法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美的意境中去,产生与作者那种舒畅兴奋心情的共振。

由上可见,渲染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对于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对于推动情节发展、增强艺术表现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4篇

首先,要想语文拿高分,我们先得知道高考语文怎么考。诗歌鉴赏就是一小题,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 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

景物形象(二)

设问方式:

1、 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 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 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 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 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鉴赏诗歌的形象(四)

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 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

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 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 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 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 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 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 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 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 这首诗用了哪些描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 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 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 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 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

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 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 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 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 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

主要考查方向:

(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 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 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 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 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三)

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 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 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附录: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

第5篇

一、巧分类

诗歌表达技巧的术语积累和储备是答题的根本与重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一切方法技巧都是纸上谈兵。可是对于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种类,归类方式很不统一。对大量的教材、资料、试题进行盘点后,我们采用了“”的方法,总结归纳出如下的知识清单: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在古典诗歌中,比较常见的是描写和抒情,偶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双关、借代、互文、顶真(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大致相同。

3.表现方法:最常见的是描法(点与面,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工笔与白描,细节描写等)和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典抒情、寓情于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此外还包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其中乐景衬哀情是考点)、欲扬先抑等。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如果从广义上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应当包括在其中。

4.行文结构:主要指开门见山、铺垫伏笔、过渡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启下等。

表达技巧是一个最大的属概念,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行文结构是种概念,都是从属于表达技巧的。我们要在读懂诗歌和准确地审题后,进行知识链接,充分地调动上面的知识储备,合理地进行运用,小心地答题,做到找对,找准,找全。

二、看清实质巧析题

有关表达技巧的考题从提问种类上说,形式有很多,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或暗,或曲或直,我们要在审题上明察秋毫,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多变的题目下不变的考查实质。表达技巧题设置的角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小角度”设置题型,另一方面是从“大角度”设置题型。

1.“小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切入点时,往往表现在题干设置上明确指出考查表达技巧的某几个或者某一个方面内容,如“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2012年浙江卷);“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2012年北京卷)。这类试题将表达技巧的考查范围缩小,要求比较具体,有鲜明的针对性,能一目了然地知道答案的立足点,但“小切口”也要有“大联系”,要能够联系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此种表达技巧的体现内容以及效果。例2012年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解析:本题是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考查。根据题干知道是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说,那么我们首先要点出它们的关系(在分析结束时总结亦可),结合注释理解前两联都是写景句,那无非是情景交融的关系,下一步要能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人笔下的景以及景中传达的情感即可。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大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置的时候,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往往表现出不确定性,要么在题干中笼统地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么通过考查诗歌形象、诗歌语言、情感主旨等间接地考查表达技巧。后者这种移花接木的方式在2012年的高考试题当中集中爆发,尤其表现在诗歌语言赏析类题型的考查上。

如“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2012年天津卷);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2012年江苏卷);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2012年安徽卷);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2012年湖北卷);“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2012年福建卷)。等等。

为什么说这些题目的考查本质仍然是要立足于表达技巧呢?这是因为诗歌的语言极为凝练,意韵极为丰富,可谓字句之间包容天地。为达到言简义丰、意蕴深远、耐人寻味之功效,诗人都很讲究表达技巧的运用,或对比凸现,或修辞穿插,或情景交融,或卒章显志等等,以突出诗歌内容,彰显诗歌主旨。所以从运用表达技巧的角度人手,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探寻诗歌主旨有很大作用。

这种大角度的题目常见的答题思路是“三步走”:一是“点面结合”,联系全诗内容的“面”,理解题干中设置的“点”;二是明确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以及这种技巧的在诗句中的体现;三是分析其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作用及效果。有必要强调的是,鉴赏技法时,如果范围广,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技巧切入,也就是“大切口,小突破”的思路。采取此种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另外,手法鉴赏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千万不能泛泛而谈。

例(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3分)

解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三、据分答题巧详略

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值有上升的趋势,其中分值最高的是17分(北京卷),最少的是6分(福建卷、重庆卷)。考生答题文字的“质”和“量”就决定了此题的得分。一般情况下,一个词语对应着1分题(上海卷第14题);一个短语对应着2分题(江苏卷第9题第1问);一句话对应着2-3分题(重庆卷第2题);一个选项对应着3分题(北京卷第10题第1问);一段话对应着4分及4分以上题(浙江卷第22题)。根据分值,大概详略程度也就心中有数了,不会存在不合理的“惜墨”和“泼墨”。

例(2012年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钱翊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眷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解析:该题如果是一个2~3分题,一般只要写出具体的表现手法,分析该手法在诗中的具体体现即可。而这里设置的是5分的分值,“量”上就要与其分值相称,在前两方面的内容基础上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的作用及所传达的情感。

第6篇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何谓鉴赏?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即“玩赏”“玩味”,是鉴赏者身临其境地用整个身心去和作品相对的心理活动过程。诗歌鉴赏即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咀嚼细尝,仔细体味为何这样表达,这样表达的妙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佳趣”(朱光潜)。2012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共有10套涉及了此考点。这10套试卷考查表现技巧的四种设题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技巧的直接考查

这种题型相对比较传统,学生也一目了然,设题方式一般为“请简要分析×联或整首诗的表现手法”或“使用哪些表现手法”。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步骤为:准确地指出使用了何种技巧;结合诗句阐述如何使用了这种技巧,有何种表达效果。思考一般从表现手法和修辞的角度出发,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例如浙江卷第22题: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考查整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考查一句或一联要复杂得多,思考时不仅要着重每一联、每一句,还要注意从整首诗的角度思考,抓大不放小,抓小不忘大。

参考答案:第一首第一联巧妙使用比喻的手法,将未展的芭蕉比喻成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将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成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情思;第二首使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出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立自爱的品格。

2 技巧的异同比较

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大,考查角度灵活,近年来受命题者青睐。命题方式一般为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歌进行比较,或者是同一诗歌中同一描写对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较,或者是考卷上的诗词与所学的课内诗词的比较,今年有两家试题的考查方向聚焦在技巧的比较上。

例如江西卷第14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关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这种题型一般为将考生曾经学过的一句诗(多为名句)和试题中的某句进行比较。解题思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写愁的千古名句,是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化虚为实的典型例句。李煜此处的愁为家国灭亡之愁,是远离小我的大愁;而本词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也运用了比喻、夸张手法,是暗喻,将愁比作流不尽的春江,同样表现了愁绪之多,只是此处的愁为离别之愁。

参考答案: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此外,全国卷是这样考查的,在同一诗歌中对同一描写对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较,第12题(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当然,这道问题语言上有些拗口,这样问可能比较清晰,“从描写落叶的角度来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相比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技巧的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深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也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多次出现,就连古典诗词鉴赏中也留下了它的踪迹。命题者会选取一些表现技巧多样,情感丰富的一些诗词来命题,做好此类题目,除了答好表达技巧的一般步骤外,还需要考生鉴赏诗歌时有较强的概括、分析、表达能力,方能准确并体现出一定水准。

例如天津卷第14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解题思路:题目虽然未说从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或是情感等角度去赏析,但是表达技巧是一个考生在做题时必须思考的一个角度。仔细分析颈联,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本联使用了对偶、借代的手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碧”与“黄”相映衬,情感的更好抒发则是表达技巧的使用效果。

参考答案: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均可,①修辞:对偶、借代;②表现手法:映衬;③炼字:“逢”“折”等;④情感:喜爱之情。

广东卷第10题(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目中问到有多种表现手法,而考生只要就其中一种进行自主探究分析即可。

4 技巧的间接考查

指不直接设题,而是通过鉴赏诗歌中某个有特色的字或句来考查表达技巧。设题的方式一般有:“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联”或“请对某联中的‘×’‘×’二字作简要赏析”“请赏析某联中‘×’‘×’二字的妙处”等等。命题者所选取的诗歌中的字或句,一般都运用了某种表现技巧,值得考生去仔细咂摸玩味。解题思路为:仔细体味所选的字或句的妙处,点出所使用的表现技巧,再回原诗句看其如何使用,最后谈其效果。

例如安徽卷第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题思路:“软”是触觉,“红光”则是视觉所见,用“软”来修饰“红光”,指夕阳的霞光可感可触,温暖宜人。“涌银山”实则为“银山涌”,山如何“涌”,必用比拟手法,化静为动,景象更为壮丽。

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此外,采用此考查方式的还有江苏卷的第9题的(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通过对景作结句子的赏析来考查;湖北卷的第14题(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重庆卷第12题(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福建卷第6题(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二、教学思考

1 注意诗歌鉴赏的平时渗透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诗歌鉴赏题目得分率低,并非是教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他们没有掌握,而是由于面对诗歌他们有时因一词、一句或一联看不懂而错误地理解诗意或无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当一首诗词学生读不懂时,答题时便会心生畏惧,事实证明此时一切答题模式与答题技巧的教学都是枉然。高三仅凭一两周复习诗词鉴赏,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诗歌鉴赏的平时渗透。每天利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由学生轮流推荐一首诗词并带着同学共同读背鉴赏,教师作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每天都接触优秀的诗词,鉴赏领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这种教学小技巧开始的越早越好,学生在掌握了几百首诗词后,没有了陌生感,长期的熏陶让他们答题游刃有余。要注意的是:①学生推荐的诗词教师要把关,不可过于冷僻、过难、过长,以唐诗宋词为主;②学生鉴赏时,要有意识地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三方面人手,让同学们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教师补充时要有考点意识,要不露痕迹;③要坚持,不可半途而废,要求课后将诗词熟背。一段时间后,学生做题时就有了诗歌的感觉,在平时的作文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引用到,一举多得。

2 熟悉考纲,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常见题型并熟知答题模式

在复习备考时,教师要借助试题,借助专项复习,指导学生梳理、建构起表达技巧鉴赏的知识系统,归纳好常见题型,并熟知答题模式。

(1)表达技巧鉴赏的知识系统

表达技巧是指诗歌作者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创设意境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染、铺垫、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等等。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表达技巧考查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表达技巧考查的常见题型有:①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或那些表达技巧?②比较这两首诗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③诗或词的某一联在写景或抒情上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指出一种并结合诗句谈谈表达效果;④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常规答题模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这是最基本的答题模式,具体题目稍作变通则可。

第7篇

关键词:视错觉;创意;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53-01

一、视错觉概述

视错觉是常见的艺术创作手法之一,主要是人类在条件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在生理或心理上产生错误的视觉影像,而且往往难以克服和避免,而设计者就是利用这种巧妙而特殊的视觉效果改变空间层次和关系,从而达到人的视、感、知三者强化的目的,保障传播效果的有效性。

平面设计中视错觉的运用基本包括下述几种类型,一是几何图形视错觉,应用最广的形式就是反转错觉和矛盾空间,还有点线面的独立错觉或者组合错觉,角度错觉、位移错觉等。二是光渗透视错觉,在黑白等色彩对比强烈的条件下,受众如果凝视色彩交界处时间较长,就会感觉中部光亮远强于边缘部分,产生光是从图像中渗透出来的错觉。三是色彩视错觉,一般情况下是明度、色调不同的色彩因在特定的空间中形成对比从而产生视错觉,如色彩的前进感和后退感等。四是知觉恒常性错觉,人对常见事物的知觉比较稳定、持久,但有时也会产生错觉,如对平面中的字体进行变形、夸大等修饰时,容易使人误读,此时利用知觉恒常性就能正确理解信息了。

二、视错觉在平面设计创意及表现手法上的体现

(一)视错觉在平面设计创意中的体现

1、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广告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但思维定势是创新的死穴,严重制约着设计者灵感的挖掘和发挥,而视错觉为打破思维枷锁提供了可能,它赋予常见的事物以新奇和独特,成为平面设计灵感重要的来源之一,如长短视错觉的应用,眼中看到的长度明明不同,但实际长度偏偏相同,这种视错觉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使人们情不自禁的产生了关注和思考的欲望。

2、扩展思维视角:思维是人类提高认知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这就要求设计思维需要不断的突破传统,超越现实,而视错觉的应用在扩展思维视角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视错觉原理提示设计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扩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思维空间更灵活、更广阔,从而发现事物的新特点、新规律,激发设计灵感,如负空间、同构图形、影异图形、残缺图形等的合理运用。

(二)视错觉在平面设计表现手法中的体现

1、图形构成:一是图形同构,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成一个新图形,这里的组合是指经过突变和超越的再加工,产生视觉冲击力,如“四喜图”借助图形同构使人产生视错觉,无论怎么看都是四个孩子快乐玩耍的形象,其实只有两个孩子。二是图形异构,是指设计者对常见图形进行变形和重组,但看似又合乎情理,相比之下多了几分新奇,如“百家姓”中每个字的笔画都被变形和美化,看似飞舞的蝴蝶,灵动可爱。三是图形反构,主要是负空间的合理运用,然后变换视角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鲁宾之杯”中巧妙的将背景和图形互换,既可以看到中间的杯子,又能看到两边的脸型。

2、空间构建:首先是虚实空间的视错觉,与图形同构类似,通过处理图案、色彩等在空间中的层次和位置,如前后远近、上下左右,创造出别样的美感,具有虚实相生的韵味;其次是三维空间,主要是利用远近视错觉,改变图案大小和形态,并在平面中协调好远景、中景、近景和虚实的关系,增加画面的外延感,形成三维空间的幻象,其中矛盾空间应用较为广泛;最后是意象空间,这种表现手法融合了较多的主观情感,通过展现有限的客观事物传达无限的精神思想,经典作品有法兰克在1978年的爵士音乐节海报,赋予小号以树皮、树干和枝叶的形象,传递爵士乐虽然古老但生机勃发的思想,画面既简洁明了,又不乏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3、简化画面,强化视觉冲击力:复杂的画面难以突出视觉主题,容易给受众造成错误的引导,因此可借助视错觉实现画面的简约,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如南非在2010年设计的世界杯足球赛标志,闭合现象的合理运用使足球的主题一目了然。同时利用残缺图形、大小倒置、图形重复等视错觉表现手法突出视觉中心,增强画面的视觉刺激和震撼力,让受众产生深刻印象。

三、结束语

总之,视错觉因其独特、丰富的视觉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中,深化作品内涵的同时,强化了传播效果,随着平面设计在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朝着多元化发展,因此视错觉在设计中的发展前景广阔,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篇

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现略述于此,以抛砖引玉:

一、赏析“诗情”

1、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和情感。如:李白傲视权贵,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有感叹自己不幸、忧国忧国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岑参、范仲淹经历过边塞军旅生活;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李煜遭遇帝王沦为阶下囚的巨大反差。

2、通过标题来确定诗歌写的是什么内容和情感。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

3、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感到凄凉哀伤;“”、“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

二、赏析“诗技”

“诗技”是指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⑴直抒式,即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⑵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如此。⑶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⑷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要用修辞方法”、“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等,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如:《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书湖阴先生壁》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观沦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象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借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第9篇

【关键词】《收租院》;社会思想;艺术加工

一、作品介绍和剖析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作品介绍:《收租院》作品落成于1965年,现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原稿采用泥塑的表现手法作为展示媒介体现,它通过旧中国农民向地主交付地租的一系列典型而真实场景的展示,揭示了以土地出租为主要特征的封建阶级关系。作品中雕塑家们把源于西方的科学写实技巧与中国传统雕塑技术融合一起,在118米长的展台上塑造了114个真人一般大小、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是中国20世纪艺术作品中蜚声海内外的艺术杰作。

(二)作品的创作思路分析:《收租院》是依当年地主刘文彩庄园收租的真实情况为主创,并加以构思进行深入创作的。全部泥塑分为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反抗7个部分展示了收租的全过程。作品所塑人物形象准确,身分、年龄、个性各不相同,人物神情生动逼真,为中国现代雕塑之代表性作品。

(三)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首先,作品采用了一种区别于中国以往传统雕塑语言(以写意的造型语言为主)的表现方式,取之的是一种融汇了西方写实风格的表现手法,其造型语言目的在于,通过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求得对人物内心刻画及作品情节以真实的传达。其次,《收租院》整个作品创作手法的表现方向,是想通过对于人物、场景、道具的深入刻画,来表达和体现出一种原有的真实,它的作品方向是一种真实的刻画、真实的捕捉、和真实的再现。这种创作手法也区别于当时以往的雕塑作品,它要求的创作技法,着重体现的是“再现”而不是“表现和升华”。

(四)作品展示形式的分析:《收租院》作品的展示形式完全是根据现实的真实场景(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反抗)的过程进行作品的造型布置和展示安排。这种展示情节的布置充分体现了作品创作的意义和目的,它不但是真实情景的一种真实的再现,也体现了人们从“被压迫的开始”到“达到极点”到“决心反抗”的心路历程。作品里有连环画的表现因素,其作品展示的主体是要表达一种真实情节的再现。而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只是作品中的点缀。也就是说《收租院》作品它所要传达的不只是一种单一的空间造型艺术,其更高的要求是,要传达在造型背后有关于时间的记忆和真实情景的呈现。

作品展示布置实际空间也是根据这个过程进行了一个环形的设计,使得我们在观摩作品的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感受体验,从而更加能够促进一种作品精神的升华,人们在作品观摩的全过程之中,会随着作品情节展示的安排来达到一种思想上的升华。在此,作品本身已不再是一种表现的主体,人们会通过作品形式的刺激产生一种对于作品表现空间的无限遐想。这才是《收租院》作品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并且,当时有很多人在作品观摩后,便在展示区内发表现场演讲或现场组织能够表达自身强烈意愿的研讨活动,可见其作品展示效果所带来的真实互动情景。

二、作品形式内容及其现实的社会意义

通过上文,对于作品的分析使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其作品的形成和它所创造的历史时期背景及现实的关系。《收租院》作品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1、作品充分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和精神向往。作品通过表现作品手法、情节安排,展示布局的设计,把能反应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典型,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以真实场景的再现呈现社会群众的面前。这不但是他们的经历,也是当时万万劳苦大众的现实血照,其作品的现实意义达到了于观众的共鸣,并且作品通过艺术的处理手法完全将他们的内心和人物形成了交换,仿佛自己及其亲人就是作品中所表达的角色,进而完全抒发了当时劳苦大众以往受尽压迫的悲愤之情。

2、作品完整的体现了明确的政治思路和社会精神取向。通过作品的互动效果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品传达的精神高度,要远远超出了作品造型本身的艺术表达范围。这其实更是一种作品美的高级表现形式,在作品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精神的传达,作品造型是表现这种精神的一种载体和形式。且这种作品精神的取向就是当时的政治思想方向,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刻画、展示布置、等一系列手段把这种政治思想导向,和群众的精神需求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在现实中呈现出来。作品通过这种有意的形式来提升和烘托政治表现主题,进而达到了对人民群众进行有意的宣传教育。它的产生不适艺术家的结果,而是当时社会思想导向和社会需求的结果。所以它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三、文艺理论特色与作品的关系

文艺理论中注重强调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真为基础,以求得真善美的统一。”其文艺理论的侧重点是“文艺一定要和人类的实践相结合”。本文中通过对《收租院》作产生的年代和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分析后,会使我们了解到其作品本身产生的前提就是被赋予了一种真实和反应当下背景的创作前提。作品从创作思路的确定和表现手法的实施到展示手段的布置等,一系列作品语言也都是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需求所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但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更是一种时代审美需求而结果。包括其作品创作者本身也具备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思想境界。试想让我们当代人们在进行创作或是受众的体验效果会是什么结果,我想会远远的失去很多关于作品升华的东西。为什么?这说明作品的产生根源和作品形成的原动力。就像本节开头所提及的马克思文艺理论所论述的“现实是文艺形式来源的基础,而文艺形式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手段”所论述的一样。作品失去了其生长的土壤和其生存的环境,怎么会产生?反之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收租院》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深厚现实条件和其自然生成的作品因素。另外《收租院》作品的形式来源也不是凭空捏造,他是在现有原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艺术加工,其作品的现实意义要远远高于作品的艺术处理。这一点也是作品成功的基点。根据马克思文艺理论原理分析,《收租院》从作品产生到形式是和当时社会需求及政治理论导向等多个角度具备了结合了的因素结果,进而是这些条件造就了《收租院》的艺术高度。且通过这些对作品的剖析,也能深刻够体会到“马克思文艺理论作用于作品实践的关系”应用于作品实践中的实际效应。我认为这不是一句空话,是一种对于作品走向成功的思想指引,我们恰恰缺少的是对于它的“理解”和“深入的体会”,更缺少的是通过对于作品的深入抛弃来体会这种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公益广告;表现手法;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引言

公益广告自问世以来一直以传播真善美为主要宗旨,在提升大众的文明素质及普及生活安全及卫生常识等方面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国家在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法及传播效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以我国的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表现手法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发展现状及今后的改进和提升路径,对推动我国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公益广告的内涵

目前,在学术理论领域,对公益广告内涵的界定,主要是从广告的出发点来进行论述的。笼统地来讲,只要广告的出发点是为了倡导某一符合道德规范或者是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内容,通过呼吁的方式提升大家去更好地践行某一社会发展的行为,或者是对社会中出现的某些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批评或者指正等等方面的广告形式,都可以划归为公益广告的范畴。

从整体上来看,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性也就是广告自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例如,在传播媒介及表现方式上。不可否认,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形式,其要具有的引导性及说服性方面的特征,但是,公益广告自身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首先,广告的公益性。公益广告的公益性,这一点是由公益广告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的。所谓的公益性就是指,公益广告在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不含有任何商业层面的内容。也就说,广告不带有产品的推销性质。这一点是公益广告与其它类型的广告的一个最为本质的区别。

其次,公益广告的主题性。和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在制作与宣传的过程中都要围绕某一方面的主题。主题鲜明是公益广告的一大特色。例如,我国的公益广告体系中,目前比较多的内容是对相关法律与法规的宣传。例如,保护濒危的野生动物,尊重道路交通安全法,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等。

最后,进步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公益广告作为大众了解和学习社会主流道德文化观念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益广告制作机构在广告的制作与传播的过程当中,应该牢牢的将进步性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

总之,公益广告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公益广告在表现手法及传播途径方面或许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这一点来看,我国虽然在公益广告的发展层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公益广告自身的特色以及其在表现手法及传播效果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如何从公益广告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我国的文化特色,不断提升公益广告的表现力与影响力已经成为当前公益广告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方向。

二、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法和传播效果

公益广告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当中,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和体系。在本章中,主要从当前公益广告的主要表现方式入手,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一)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法

1.故事表达法

在公益广告诸多的表现手法上,利用故事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例如,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关于孝敬老人的公益广告。广告的内容是通过一个个画面故事来呈现出来的。在故事的开始是,当你长大了,妈妈就享福了。画面切换到孩子长大后的场景,当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然后是当你结婚了,妈妈就享福了。当你有了小孩,妈妈就享福了。这则公益广告就通过这么一个个的画面小故事,来推出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关于孝敬老人要及早的主题。通过这种故事表达的方法,让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不断的深化与具体化,进而让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理念与思想深入人心。

2.公益歌曲表达法

歌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中的烘托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个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公益歌曲和公益广告互相配合,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例如,在央视春晚中比较流行的《时间都去哪了》,在一则公益广告中加以利用,来关注当前社会中比较突出的空巢老人的现象。这则公益广告在公益歌曲的烘托下,特别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让整个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当前比较严重的老龄化现象,让大家开始在歌声中感恩父母的含辛茹苦的养育。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公益歌曲在公益广告中的价值与魅力。

3.依托传统体裁表达法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很多特有的文化。所以,在制作公益广告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传统的艺术体裁及形式来进行相关公益主题的表达。例如,在电视上,观众们会看到一则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益广告。这则广告在宣传与表达方式上就很好地借助了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通过剪纸中的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这一公益主题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另外,在山东卫视制作的一则公益广告中,就是通过当地观众比较熟悉的山东快书的方式来进行宣传。

当然,关于公益广告的表现方式还有很多,例如,随着数字化媒体在电视媒介中的应用与普及,公益广告在表现形式上不断突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有理由相信,随着公益广告制作工艺及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的公益广告则会更加倾向于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二)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公益广告在制作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也是最终的落脚点是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目前,在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的实现途径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突出。

1.直觉感染

直觉感染,从表达效果上来看是一种内省与反思的表达过程。这样的广告在制作的过程中,一般只是通过简单的文字,来传递所要表达的公益广告的主题思想。例如,在一则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中。广告并没有太多的说教语言,仅仅是通过展示野生动物被杀戮的血腥场面来引发大众的思考。无独有偶,在一则关于保护非洲大象的公益广告中,通篇广告只有一句话:妈妈,我长牙了。这句话连着说了三遍。但是,每一遍所用的语气和标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种简单的直接渲染的方式,来将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表达。

2.多方互动

多方互动是目前在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宣传中渐渐普及的一种表达效果的实现方法。所谓的互动就是在进行公益广告的宣传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互动的内容。例如,在一则关于提倡低碳生活的广告中,就会通过与观众进行互动的方式来引导观众去思考,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如何去做才会很好地践行低碳生活的理念。例如,减少浪费,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将垃圾进行分类等等。通过这种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进行很好的传播。

3.自觉导向

自觉导向这种传播效果的表达和上文提到的直觉渲染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这种自觉导向主要是建立在观众已有的道德素质的基础之上。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关于一些不文明与不道德的行为,大众的内心深处都会存在着一定的预判。这种心理的预判就是进行自觉导向的基础。在面对一些大是与大非问题的时候,通过这种自觉的导向来让大众进行相关行为的自我纠正,从而达到自觉导向的效果。但是,这种传播效果的实现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这一方面效果的表达与实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在大众的心理道德判断中形成较为普遍的心理共识。

三、公益广告表现手法及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一)重视挖掘传统文化体裁

在围绕公益广告表现手法及传播效果的创作与创新中,一些人误认为学习和借鉴西方就是一种创新。笔者在研读的讲话中发现:创新不是与民族文化的割裂,要树立民族自信。针对当前在公益广告出现的,创新乏力等现实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进行公益广告题材的构思与选择中,缺乏创造性的思考。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在今后制作和传播公益广告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例如,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制作中,就可以借助传统的文化体裁来进行表达。

例如,艺术是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在众多的艺术类型中,绘画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与表达手法对文化的内涵与主旨进行了不一样的阐释。在绘画领域中,山水画以其细腻的笔法,别具一格的特色拥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很多山水画家对艺术的苦心孤诣和深刻研究,山水画创作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也具有了一些内在的时展特征。这种内在的发展特征如果和公益广告的制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在表达效果层面的提升则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结合一方面是基于时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公益广告不断地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在这种发展与演变的进程当中,传统的关于公益广告创作的诸多理念,依然在很大层面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指导价值。所以,面对今后的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思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将其传统中的价值元素与结构实行很好的对接与吸收。只有立足在传统基础上的成长,公益广告在今后的发展才不会陷入无根基的困境之中。

(二)分析受众心理需求

在公益广告传媒领域,借助一定的媒介或者是载体来进行相应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一方面是公益广告达到预期效果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主要渠道与路径。但是,在进行心理需求的满足过程中,并不是杂乱无章,毫无根据的,相反的,要科学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例如,受众的安全感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中,生理安全主要是基于个体自身的生命健康权不受到外在环境的不利影响。只要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机制和功能这种生理层面的安全就可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心理层面的安全。这种层面的安全描述的主要是个体的一种心理上不产生焦虑或者不安的状态。当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由于环境的不可控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感或者是压力感就是一种心理安全感缺失的表达。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大众的心理安全感正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同时,在对受众进行心理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对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一方面是人类心理需求的基本落脚点,也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程度不断进步的标志与表现。这种尊重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人格尊严层面,还应该体现对受众所在的社会环境及文化习俗的尊重方面。只有建立在对大众的心理需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的基础上,其在进行公益广告的制作过程中,才会取得更好的传播与表达效果。

(三)借助新媒体拓宽公益广告传播渠道

随着大众对公益广告审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情感诉求的表达层面的要求也更加突出。因此,今后在公益广告的发展与应用中,要积极尝试表达方式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一方面,在情感表达的主体上,除了借助名人来提升广告的宣传效果之外,还应该从一线的大众中,寻求更多的公益广告的表达素材使其具有更大的影响了。另一方面,在广告的推送渠道方面,在充分挖掘原有的数字传播媒介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手机、微信等自媒体的资讯传播方式,从而进一步扩大公益广告表达与应用中的影响范围。只有从表达渠道与方式上,不断地与时俱进,公益广告才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借助新媒体拓宽公益广告传播渠道的追求要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要将方式的多元化与渠道表达的多元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有两者相得益彰,公益广告其所具有的表达效果才会充分的展现出来。

(四)不断完善公益广告创新机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及商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公益广告作品,会直接照搬别人的作品,来进行市场推广。这些问题一方面会影响我国整体上的公益广告作品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对公益广告工作者的一种不尊重的表现,更是一种违法的行为。所以,在今后的公益广告创作与发展中,如何从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的角度来避免公益广告作品中存在的诸多抄袭的现象,已经成为当下公益广告创作过程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无论是从公益广告创作的原创性上,还是从整体的发展思路上,公益广告在创作的进程当中,所凸显出了的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然严重地制约了整体的公益广告的发展层次与质量。基于此,从文化艺术创新的角度来探究公益广告今后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是今后公益广告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公益广告虽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产物,其在发展中带有一定的国家或者地区的烙印。但是,在世界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当下,公益广告已经成为带动地区文化思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结果的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艺术作品中,含有众多的国际文化因子。我国的公益广告的发展,虽然在质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其在发展与创作的过程当中,国际视野的创新性的缺失与不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桎梏。当前,我国的公益广告在创作在发展中,很多还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一些还停留在工作室式的作坊生产模式,这些在不完善的创作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整体制作水平的提升。从本质上来看,公益广告在很大层面上是一种基于自身民族文化发展特色而诞生的重要的发展分支。在不断传承与前进的进程当中,其不可避免的要带有自身的重要的文化烙印。基于此,在进行公益广告传播的进程中,公益广告应该从世界民族文化发展的视野不断地将自身特色与国际视野进行有效的匹配。这种匹配从未来公益广告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种交流就是一种公益广告在发展中的创新表现。

四、结语

本文从公益广告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特征。最后结合当前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其在表现方式及传播效果方面的提升策略,希望能推动我国公益广告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余蓓,李元得.略论电视公益广告创作中的审美追求[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9).

[2]王德胜.当代平面公益广告的创意特点[J].青年记者.2013(14).

[3]吴琼,李凤城.公益广告社会效应研究――以央视20年公益广告为例[J].东南传播.2009(01).

[4]张明新,余明阳.我国公益广告探究[J].当代传播.2014(01).

[5]陈家华,程红.中国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价值新工具[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4).

第11篇

纵观福建省历年高考试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考查诗歌的诗眼,如,福建2012年高考试卷中“望江南”等;一类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如,2008年高考卷中“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等;还有一类是考查诗歌的表情达意,如2007年高考卷“武夷山中”以及2011年的“晓至湖上”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掌握有效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广大高中生古代诗歌鉴赏水平,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对于“炼字型”试题的训练方法

“炼字型”试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诗眼”的掌握能力,一般此类题型的题干为:“在这一联中最为生动和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请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下面我们来介绍寻找“字眼”和“诗眼”的方法与技巧:“字眼”是一首诗中最为关键和精彩的字,由于炼字是为了写诗,而这个字又是诗句中最出彩的某一个字或某几个字,那么所炼成的字就成了一首诗的“诗眼”,抓住文章的诗眼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感受整首诗的情感世界。那么应如何判断诗眼所在呢?从诗歌位置来看,诗眼一般位于诗歌的后两句,因为诗人的写作顺序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诗往往才是诗歌主旨所在,也就是诗眼所在。从诗歌体裁来看,“五言诗”所炼的字一般是第二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七言诗”所炼的字一般是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从汉语言词汇的特征来看,“炼字”在汉语中的实际含义就是“炼词”,因为大多数汉语词汇都是单音节词,主要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所以炼字就分为“炼实词”和“炼虚词”两大类。所谓“实词”指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有所指的汉语词汇,所以在寻找“诗眼”时,应注意诗歌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里的动词指的是能够生成灵动意境的词。所谓“虚词”主要是指副词和连词等“无所指、有含义”的词。在古代诗歌中,“炼虚词”的字讲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起承转合,以及情感思想的承接转变。但在高考试题中,对“炼实词”的考查居多,虚词少有涉及。主要的解题方法如下:①找出所炼的字是哪个字,表明自己的看法,指出“字眼”在句子中的内在含义;②将这一字放入诗句中,想象其描述的景象;③该字眼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对于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训练方法

很多学生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考题不知所措,甚至感到一片茫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表达技巧指的是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部分,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排比、反复、反问等八种方法;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四种方式;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铺垫、象征、托物言志、白描、扬抑、借景抒情、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开门见山、衬托、渲染、动静结合、照应、正面、侧面等手法。只有扎实地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做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这里的“大处”指的是表达方式,即找出诗歌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的是描写,就看它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细节、正面、侧面等;如果采用的是抒情法,则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应该体会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例如,在教学北宋诗人吴激的《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时,诗歌内容如下:“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从这首诗来看,从大处着眼:表现手法采用的是描写法,从小处入手:采用虚实衬托,以表达作者凄凉感伤的情怀。诗人用虚实衬托的方式,虚写了潇湘山的水画意境,实写了现实生活中的“鞍马老风沙”,用故乡的美景来反衬关外的疾苦生活,体现了作者忧郁无奈的感伤之情。

三、通过诗中意象揣摩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师应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整首诗,注意诗歌描写的意象,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用心揣摩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另外,要认真体会诗歌意境,诗歌主题往往是通过意境进行表达的,是作者思想情感与生活图景的有机融合。体会诗歌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歌所表达的艺术气氛,借此感受诗歌中的此人、此景指的是什么。正确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如下:首先,要抓住诗歌意象及意象中包含的情调、社会意义、感染作用等;其次,应让学生知道,中国古典诗词十分强调意象的组合,仅仅依靠个体意象,并不足以传递丰富的思想情感。高考解题的主要步骤如下:①抓住诗中的景物与意象,实现画面的再现,不仅要忠于原诗,还要添入自己的想象加以创造,夯实学生的语言功底;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鉴赏术语,常见的描述意境的术语有:凄凉、哀婉、清新、自然、雄伟、朦胧、缥缈、优美、旷远、萧瑟、沉积等;③分析诗人内在情感,注意结合意境氛围进行分析。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对高考诗歌鉴赏训练的几点浅显的认识,要想提高学生高考诗歌鉴赏答题能力,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诗歌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高考需要。

第12篇

考点一、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有:

1、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 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 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二、分析小说中的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一般而言,小说中自然环境的作用往往从对某种特定环境的渲染、情节的推动、对人物心情的烘托、对主题的揭示等几个方面的作用入手。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

考点二、分析小说中的环境

题型有: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一是烘托人物的心情;二是烘托周围的气氛;三是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四、暗示社会环境;五、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点三、分析小说情节

题型有:

1、 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 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情节的作用:

1、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 照应前文。

5、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 刻画人物性格。

7、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考点四、分析小说的主题

题型有: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考点五、分析小说的标题

题型有: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答题模式: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考点六、分析小说的表达技巧

题型有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一、表达方式A、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B、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C、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D、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二、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三、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

答题模式: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各种描法的运用与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角度,一要了解小说采用的叙述人称及其作用;二要了解小说采用的叙述方式;三要把握好小说的结构特点。

临考提醒

阅读步骤:

1、 标序号

2、 抓文脉(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

3、 边读边划关键词,适当点评(尤其是有关人物的)

解题步骤:

1、 审题干

2、 定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