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如何把握互联网思维的脉搏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互联网思维嫁接模式1、两种思维嫁接的方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用户思维,其次是社会化思维,其本质是物质与信息传递,而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过程本身也是信息的传导过程。通过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嫁接,吸取更大范围、更多资源参与技术创新,实现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与用户之间、科技人员与市场的全方位互动,促进技术成果的完善。同时大大缩短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体现技术成果转化的简单快捷、直观可视与应用标准化。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转换: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传统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必然要与市场接近,科技创新可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企业、农民提出研发需求,将研发需求放到互联网平台上,打破原有部门、地域界限,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通过网络,组织相关人士出谋划策,广泛征集创新思路与产业发展意见,让者和其他思维碰撞,让用户参与研发,让未来的成果提前与市场对接。即使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亦能使研究与产业应用更加接近。3、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布局:一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多元化。通过推广体系的技术示范与农民培训、电视频道、科技入户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畅通技术推广渠道;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品种、技术在线展示与自助培训,实行定向推送技术。三是构建线上展示与线下示范的O2O形式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强化物联网应用,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农业技术云服务平台落地服务站,集中在网上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实现线下现场观摩与线上展示结合。
(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技术创新推广思维的融合模式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目标与方向。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一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泛团队集群研究为平台,打破部门地域、技术领域界限,体现群策群力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思维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以技术“物化”创新与推广为导向,以简约化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的推广思维模式。三是基于农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网络在线展示与标准化技术在线自助培训推广新模式。四是基于移动互联平台,集成农业政务信息、技术与市场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配送等功能,建立模块化、菜单化与技术推广定制的农民电商园、智慧农民手机卡的技术推广与产品营销云服务平台模式。2、建立面向农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运作前,必然要回答建立哪些类型的数据库,由谁建?建立后的数据库怎样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如农业产能数据、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数据、农业生产技术数据等,做好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其次,通过推广服务云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云平台服务方式与农技人员、农民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农户。3、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信息传递与推广。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首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想到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农民、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科技管理部门要将提供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与各类农业应用型研究项目的评价考核挂钩;其次,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线上与线下示范,以及手机推送App、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技人员、农民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农民及农技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口碑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二、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方式的影响1、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思路转变。农民、农业企业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对园艺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产量更加关注。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思维逐步从传统“品种--配套技术--加工”狭义的产业体系技术研究,转变为从生产到餐桌,从农资供应、机械耕作、信息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广义产业链式研究。根据顶层设计、反向推导、目标公开、底层互动、跨界协作、系统集成、成果物化、迭展的原则,构建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大团队、技术集成大平台的互联网创新思维。2、建立园艺技术物化与集成优化网络化推广的思维理念。在园艺生产中,更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物化方式被用户所接受,如种质资源以种子种苗的形式进行物化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新型农膜、基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以及新型设施装备、新型农机等等本身就是物化成果;对于灌溉技术通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授粉坐果技术以提供蜜蜂、熊蜂、生长调节剂进行物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可通过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进行物化推广。即使对于难以物化的栽培技术,也可通过微电影、视频、图文教材、挂图进行物化推广。园艺产业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生产模块,标准化的物化产品,提出不同设施、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方案。
(二)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平台1、构建园艺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园艺产业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包括区域内园艺生产产能的监测、生产基地与市场价格指数分析,产业发展分析与产业政务信息等方面,由政府部门相关产业政务信息,加强省、市、县农业部门对区域园艺基地生产运行监测,包括品种结构、种植面积、产能与上市时间等。及时准确、系统掌握区域内园艺生产信息与发展动态。通过监测平台,实现园艺产业发展运行预测预警,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苗头性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服务。2、构建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以园艺产品优质优价为导向,与产销对接平台对接,重点引导区域内园艺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强质量产品追溯,并积极加入省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上线园艺企业生产的品牌、质量意识。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实现产地追溯、品牌追溯、质量追溯。通过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优质产品产能监测分析,集中重点宣传展示江苏园艺品牌产品。3、建立联产联销的产销对接服务平台,推进园艺产品消费定制。一是为省内园艺生产者、经纪人、批发市场、集团消费大户提供供需信息的平台,促进产销对接。二是为优质可追溯的园艺产品提供联产联销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改变传统“生产基地+经纪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以产品溯源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园艺产品配送企业和城市溯源果蔬联营店,实现优质产品的联产连销,实现优质优价而不超价。三是实现园艺产品从大宗消费走向品牌定制消费。结合部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商品化、品牌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园艺生产基地销售分拣、分级、品牌销售。通过平台,进一步推进云订单、云销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园艺生产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能够实时看到基地田间生长状况、了解种植过程及投入品使用情况,增加对基地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建立定制需求,逐步引导蔬菜生产实现生产溯源。4、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建立区域性园艺生产技术在线培训系统,改变传统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互动平台。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与创新方向,实现技术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与用户之间、研发人员与推广人员之间互动。实现专家在线解答,组织远程视频诊断等;二是建立园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网上示范平台,在安排科技示范任务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线下实体展示点,在网络相关展示信息,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开辟现场视频展示,成为农业科技云平台的线下落地服务站;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数据库。集中国内外园艺科技创新成果,购买、委托制作或网友免费提供园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可视化技术推广课件,如生产微视频,图文电子教材、专家现场培训课件等,供网络(移动互联)在线学习;四是建立园艺技术推广与营销互动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互动方式,如农民学习技术交流讨论,学习分享园地,专家智库等;五是建立集聚农民及生产者关心的农资采购与优选平台。通过各类农资产品的网络展示、现场示范与用户评价,推出一批优质农资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集中推出一批江苏名牌园艺产业、名牌园艺产品品牌、名牌园艺产业基地、名牌园艺技术成果、名牌园艺技术专家,推进园艺生产全程标准化。
(三)构建互联网思维下创意园艺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以及微媒体的发展,改变传统园艺产业的宣传弱势,大力推进园艺生产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卖体验、卖创意消费的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园艺企业,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展开心菜园、市民农耕亲子教育、消费会员制等营销活动,发展创意园艺产业,发展休闲采摘,实现园艺产业的差异化、品牌化发展。
作者:周振兴单位: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时代剧变,使农业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果没有诸多有远见的重大决策、前瞻性的发展理念的引领,没有农业一线执行者们的敏锐和智慧、创新和执著,首都农业也难以取得如今这样科学高效的运行态势。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十字指导方针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农业科学发展的圭臬;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十字方针不仅凝聚了过去十几年农业探索历程的全部智慧,也指出了今后北京市土肥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对社会能产生深刻影响的理念,无不同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思想息息相关。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引起根本性变革的思想驱动力更多地来自那些有着深远眼光的前沿人物——他们最杰出的作用,是在其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不断将某种与人类有益的理念和创新技术从狭隘的理论层面逐步运用到更广阔的实践中,不断地造福人类。
作为一位扎根基层十几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今首都土肥事业的带头人,赵永志始终将他极富远见的发展理念贯彻在实践工作中——在京郊粮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与示范、多类型作物诊断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蔬菜水果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药用植物多用途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设施菜田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设施果蔬栽培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北运河流域肥料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质减量培肥工程、北京土壤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程等30多项部、市级重点科技项目中,无不深深烙刻上了他远见的智慧和非凡的气度。
远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这样的智慧。放在农业领域中,对奋斗在土肥事业第一线,并不断带领首都农业可持续前行的赵永志而言,其彰显出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一方农业的良性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智慧理念的价值典范所带来的榜样力量。中国整个农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探索者、创造者,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引领作用就如高悬的明灯,为摸索中前行的社会带来光明。
粮食安全,一个长期的话题
《创新时代》:在新时代下,我国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将有哪些变化?
赵永志:我国目前已形成明确的农业技术研究和科技发展方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科技作为农业的支撑,只有沿着农业整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才能为农业提供切实的保障。
高产目标,自然无须多言。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安全,首先要保证高产。因为国家耕地有限,还有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数量不足,其次我国的耕地质量和欧美发达国家比相差甚远。发达国家耕地本身的质量远比中国高,且他们可以轮作和休闲种植。而我国农业耕地均是高强度的生产,没有休闲期,是带有掠夺式的生产,从这方面看,我国的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如果按照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人均用粮要达到450公斤。为什么要达到450公斤呢?其实,我国口粮按平均200公斤就足够了,但还要有工业用粮,还有其他方面深加工和转化方面的消耗,特别是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有些还要用到能源的加工上,比如美国、巴西就把玉米加工成能源,作为石油的替代品。
《创新时代》:作为一个农业专家,你是如何看待如今备受社会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的?
赵永志: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拓展来说,不仅仅是眼前的安全,还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特别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高峰期,到那个时期,怎样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我作为农业部的专家,一再呼吁要从制度上、政策上、体系建设上、科技创新上及从调动农民的整体积极性上着手,共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就是要保证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要把粮食安全问题要放到世界大背景、大环境下去考虑,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国家安全,而且也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世界大贸易的问题,抑或是整个国际经济博弈中的一个大的政治问题。
农业不能一直脆弱下去
《创新时代》:若将高产优质也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考虑,你将如何解读?
赵永志:粮食安全不仅要保证数量安全,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安全,也就是说,农产品不仅要保证足够的数量供应,还要做到无公害、绿色、优质,甚至高端、精品。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要求越来越多优质的、高端的农产品;另外,农业在世界贸易中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世界贸易当中也应该有我国农业的身影。虽然有些农产品主要是自给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部分农产品去占领世界的贸易市场。如何占领,如何有竞争力,这就需要我国农业一定要具备品质优势和价位优势,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农业高效也是必须的,中国农业有那么多的农民,他们生活要好起来,基本收入还要依靠农业。如果农业不高效,他们怎么能增收、怎么能致富?如果我们的农民不能增收致富,那么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稳定,就显得很脆弱,甚至说是一句空话。这绝对不是专业人员的危言耸听,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中国要奔小康,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是不可想象的。
《创新时代》:若要达到优质高效,那么与我们追求生态的理念如何兼顾?
赵永志:“地球日”一个很大的概念是说,世界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人民要宜居,要与自然和谐,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更美好,而且要更持续,为子孙万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以北京为例,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使人民生活美满,而且要吸引各方友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就谈不上国际化大都市,更谈不上世界城市。农业生产要做到绿色、安全,当然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重要保障。同样,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环境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农业生态是一个大系统,不仅包括土壤环境,还包括水环境、空气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人的生活习惯方式等,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链条,链条的每个齿轮都不能出问题,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而且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尤其是破坏容易修复难,保护更难。但农业是基础、是源头,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针与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经营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要技术创新,也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时代》:在解释了我们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后,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高产、优质、安全、生态呢?
赵永志:农业发展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国情、认识国情、掌握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资源有限,耕地质量也比较差,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而且技术体系也不是很完备,包括我们的制度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上,还要按照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实施,当然也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我国有些单项农业技术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很多技术还比较落后,更主要的是,我国的综合技术、集成技术还很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度不够,贡献率也不够。我们的农业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要克服解决这些问题,首要工作就是要高度重视和搞好调查研究,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其次是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协同攻关,强化技术成果转化与综合效益。
《创新时代》:具体到你所从事的土肥工作中,如何理解高产、优质、安全、生态?
赵永志:具体到土肥工作,首先要了解土肥在农业中对你的要求与需要,也就是你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以及你应有的地位,你应发挥的作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所以职能定位、工作方向及工作目标很重要,一定先明确自己的职能、任务、作用以及本地区农业对你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就全国土肥而言,它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科学性、重要性的共同特点。但就每个区域而言,又有它的特殊性与特殊要求,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地抓。但无论哪个地区,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技术推广应用,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体现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上来,同时你的技术要先进实用,简便易行,即利于推广应用,从而真正为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并作出更多贡献。
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农业技术工作者,你不仅要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你一定要研究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
《创新时代》:除了要关注政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赵永志: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一定要把技术和政策结合起来,才能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因为现在国家在农业上有很大的投入,出台了很多政策性的惠农、强农、富农规定,如何把这些政策和你的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政策的引导,使农民应用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自觉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机制问题,不是有句话说:在某种情况或某种意义上,机制比政策更重要,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机制保证落实,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将失去意义。由此看来,只有将科技与政策投入有机结合,才能使科技真正发挥兴国兴农的作用。
实验做在田野里,论文写在大地上
《创新时代》:要了解、认识国情,也就是说要立足实践进行有的放矢的行动,那么结合过去几年的实践工作,请谈谈具体感受。
赵永志:说起我的感受来有很多,我想主要谈一下农业技术积累的问题、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以及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实用性的问题。科技研究有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作为推广部门要了解一些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为的是更好地指导工作,但我们主要任务还是应用研究,所以必须从生产中来、从实际中来、从农民的需要中来,再到生产、实际、农民中去,这样你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也才算是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实效性,我们研究的技术一直强调要高效,技术高效,农民才乐意接受,因为只有对农业生产确实起到了增产、增效、增收的作用,农民才认可。
最后,研究技术要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你研究的技术如果农民难以接受,你向谁去推广应用?没了对象你就得将成果束之高阁。“你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如果你的论文老百姓看不懂,那还有什么意义?
《创新时代》:你在实践工作中非常注重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并强调普及性,是否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赵永志:社会总是发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需求也不例外,也是动态变化的,我们需要远近结合,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不仅要解决好当前技术需要与技术难题,还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超前发展、储备创新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近期和长远的发作规划,做一些具有发展潜力或超前的技术,这也是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只有做好技术积累与储备,才能面对未来。
另外一个就是要有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我们说的继承就是把过去老一辈的包括国外的好技术“拿来”,并加以认真消化吸收利用。如果不能继承,我们必然要有好多东西重新开始,这实际是一种低级的重复与资源浪费,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我国的农业是一个大的综合系统,涉及的部门、系统、环节比较多,特别是涉及的外界因素比较多,因此要有合作意识,善于对外交流学习与协作攻关。
做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很艰苦,风里来雨里去,一项成果、一项技术可能需要连续几年反复研究实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是搞土肥研究,土肥技术很多属隐形技术、内涵技术,当时很难显现出来,更需要工作者吃苦耐劳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与时俱进,农业也需要转型
《创新时代》:在新的时代下,农业也有其时代特色,作为农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请你简要回顾一下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赵永志:北京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再经历城郊型农业,现在已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传统行农业是自给自足,靠的是有机肥,化学原料很少,现代的思想、现代的手段、现代的技术是很少的。所以,传统农业就是自给自足,种什么吃什么,吃不饱也吃得不好。那城郊型农业是什么呢?是要求农民的生产要考虑城市的需求,保证城市的需求也不过是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仍旧不丰富,果品就很少。
但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就大不相同了,作为大城市,小郊区,耕地少,生产量少需求量大,要真正完全实现自给供应根本做不到,怎么办?靠自己是不行的,要靠流通,要靠市场,那你的农业功能定位又是什么?要改变,要与都市农业特色相适应,要定位准确、重点突出。
城市是现代化的,农业也相应地要走向现代化,这就是说你要走高端。我们不仅仅追求一种产品满足供应,我们还必须要搞多样化,要不断结构调整,要从过去蔬菜、粮食较单一的形态逐渐转到粮食、蔬菜、果品、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多元化发展,尤其要多发展特色产品,特色果品,满足高端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当然除生产功能外,也要充分考虑和探索城市对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等的要求与发展。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的变化,我们的农业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与及时转型。
《创新时代》:请具体谈谈土肥研究的与时俱进。
赵永志:我当肥料室主任时,是上世纪末,那时我觉得我的团队很有敏感性,能够及时按照新的农业发展形势与要求切实地调整思路,而且我们的思路始终紧贴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现在全国提出的农业发展思路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但那时我们已开始就非常注重优质和高效。给你举个典型的例子,当肥料室主任时郊区农业为适应养殖业发展需要,开始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含蛋白质高,畜牧业很需要,是属于精饲料,特别是对奶牛产奶效果特别好。但种植紫花苜蓿技术很讲究,农民没掌握,猛施氮肥,但磷钾肥很少,结果施肥不科学,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差,也就是蛋白质含量不够,结果呢?奶牛不爱吃,养殖厂或不愿收购,或者是以低档次价格收购,效益很差,草农积极性立刻受到很大打击,刚刚起步的牧草种植业面临跨台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影响整个种植结构调整和新的种养结合多元化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迅速开始紫花苜蓿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紫花苜蓿属豆科植物不需要更多氮,必须把氮肥降下来,又属多生,一年多茬采收,要保证根系发达,同时提高品质,必须把磷钾提上去,另外我们特别加了一个元素,叫钼元素,钼对刺激蛋白质生长、增加非常有意义。结合测土提出不同品种地块肥料配方,并与企业结合,实现技术物化和产业化。在这种科学施肥技术的指导下,当时郊区种植的牧草品质很快就提上去了,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草农和养殖厂都有了保障,结构调整才得以顺利进行。
《创新时代》:的确,技术的价值非常明显,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价值呢?
赵永志:我不妨再以水果反季节栽培效果来回答这个的问题,水果反季节栽培就是通过人工调控技术打破果树正常生长发育规律,促进早生长、早结果、早成熟或延迟生长、延迟结果、延迟成熟,而早上市或晚上市,以让人们在不同季节尤其是淡季吃上新鲜优质水果。无论早上市还是晚上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树木开花结果是有自然规律的。我不是学果树的,但我认为这项技术不仅可惠农,也可以惠及广大市民。所以我们有研究的动力,但实验很漫长也很艰苦,所以说科学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经过三年的刻苦研究,我们研究的红提、大桃、葡萄早上市栽培技术终于获得了成功,并迅速在京郊大面积推广,创下了当年每亩增收上万元的收益,大大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圣诞玫瑰”冬季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使北京地区冬季(圣诞期间)还可采摘新鲜葡萄,开启了北方地区冬季栽培红提、葡萄的历史先河。后来我们又开拓出“促生栽培”新方法,这使樱桃的生长成熟周期缩短,由于比正常樱桃上市早而供不应求。让水果早上市,不仅价格提高了,农民增收了,市民也吃上了更多的新鲜水果。这就是科技的成就和价值。
极富远见,为土地“营养配餐”
《创新时代》:据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项创新成果也荣获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农业部丰收一等奖,成为全市农业行业中唯一获此项殊荣的科技成果。请谈谈该项研究成果的研发背景。
赵永志: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对农业发展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功不可没,但这项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投入越多越好。不少农民以为多投化肥就能够增产,进而一直无节制地向耕地增加化肥投入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肥投入量高出1-2倍,但利用率却低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前就开始开展了此项科学技术的攻关研究,根据土壤特性,针对农作物品种的不同,研究其需肥规律与施肥指标,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以解决盲目施肥、利用率低等问题。
另外,传统的有机肥在使用上费时费力,有了化肥后不少农户又不愿使用。而化肥的过量施用,又不能有机无机相结合,结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生态和低碳,这也是我们进行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在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确实取得众多科技成果,获得了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而也为北京市制定和实施《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与综合开发规划》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学决策依据,所以北京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创新时代》:该项成果取得了哪些社会成效?
赵永志:首先,在技术上,一是开展了大面积土壤养分调查,摸清土壤养分状况并分等定级,实现了土壤养分区域管理;二是创建了多作物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实现了多作物养分区域管理;三是制定了粮食、蔬菜、瓜果的20个专用肥配方,并进行技术物化,实现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的科学施肥;四是开发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实现了网络快速、简便、准确推荐施肥。经专家鉴定,以上主要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在推广模式上,该项研究成果适应了新形势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推广理念、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北京郊区农业发展的测配一站式、站企合作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科技入户式五种有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工作顺利实施,保证了技术推广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了技术推广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也为新型农化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一整套较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工作推动、政策引导、推广措施和绩效考评等长效机制。不仅使工作由项目化向常态化转化,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关注、重视、参与、支持、服务“三农”工作的热情与自觉性,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三农”的良好态势。
最后,该成果在推广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效。2006年至2011年间,累计推广应用2220.77万亩,农作物增产97.89万吨,增收节支18.08亿元,节肥6.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74万吨,实现了“一增、一减、一提、一促”,即“增加产量、农民收入,减少化肥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产业结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低碳,生态农业最重要
《创新时代》:你是如何看待农业领域的低碳发展理念?
赵永志: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特别是土肥技术要先行。首先我纠正一个说法,有人说既然要低碳、环保、生态,化肥是罪魁祸首,就不要用化肥了。我觉得这不仅是错误提法,也不是科学态度,更是不可能和根本行不通的。化肥为农业增产贡献50%以上,不用化肥多少人要挨饿?我的意思是说,目前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在没有新的技术与产品替代下),化肥对于农业而言仍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滥用,不能破坏耕地。化肥没有错,在于人用。所以,要增强我们的观念,即科学施肥的观念。
关于低碳,我觉得也有些误区,一谈低碳,首先把罪责指向二氧化碳,这过于简单化、片面化,我更认为低碳主要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少污染风险,不是简简单单地减少二氧化碳。尤其是农业,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须的,我们很多地方都是需要二氧化碳的。
当然,在农业实践中,在土地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北京农产品的基本生活供应,又要保证建设世界生态农业的要求,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主要是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与化学资源,减少浪费,减少负面影响,提高效率,让人与自然社会更和谐,经济发展协调、健康、可持续。
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有许多种,我们研究和总结出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种养结合的模式。种植业的发展和优质农产品的产出,最大的要求是良好的耕地环境,而单一的化肥不能保证健康的土壤质量,需要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结合,而有机肥料的重要来源是养殖业的畜禽粪便,这既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资源保证,也为养殖业提供了更大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循环利用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农业废弃物要安全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高效模式。也就是要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测土配方施肥就是高效模式的典型;四是生态模式。比如采用间作套种、立体栽培及休闲期种植绿肥等方法,实现一举多得,既可以减少扬尘,绿色培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功效。
《创新时代》:据了解关于农业生态方面,你还非常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请具体谈谈。
赵永志:这就是水肥一体化的理念。中国是个水源紧缺的国家,过去南方水资源丰富,南粮北用;现在南方耕地减少,出现了现在的北粮南用。这就意味着,现在是在消耗北方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这就好比打仗,前有战斗队,后有预备队,北方是预备队,现在预备队都上阵了,那怎么能可持续利用?
应该说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十分重要,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不是由于核因素、战争破坏、严重瘟疫、地壳变动等,如果纯属是一个自然的、较缓慢的、温和的因素引发了人类难以生存的境况,我觉得这个因素一定是因为水而引发的。
水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尤其是水肥一体化。有人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收与不收在于水”,虽然不很准确,但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仅水肥在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而且水肥一体化更重要。只有很好地实现水肥一体化,才能很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肥、水都是农业的基础,我们必须抓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我还是强调我们的理念一定要有超前性,没有超前性就没有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
胸怀远望,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创新时代》:对于农业科研的未来,你有哪些构想?
赵永志:我觉得中国农业发展要走三条路,这是必须的。第一是现代化之路,第二是富民之路,第三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我觉得这三条路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现代化之路,我们农业一定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脉络前行,基础必须牢固。两头一定都要走,一头是高精尖的领域,看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战略,特别重视空间科学,这是为了取得更多话语权。农业也一样,我们虽然处于另一端,或者毫不隐讳地说在低端,但他是国家发展、民族兴亡的基础、基石,如果这个基础、基石不牢固,就会失去更多话语权。只有走向现代化,中国才能由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基石,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发达兴旺。
如何走现代化,也就是加快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紧缺问题,解决效率低下问题,解决生态脆弱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所以首先我们要在思想理论上,有科学的思想指导,要特别重视走产业化、市场化,在技术装备上,要重视机械化、信息化、水利化。
当然要现代化发展,最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体系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才则是空想,咱们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人才体系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坚持当下的政策,坚持走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国家在教育体制上,重视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
走富民之路,就是进一步加大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手段让农业产业升级,上规模、上水平、建品牌、出效益,农民能真正得到实惠,另外我们关注的安全问题、耕地质量问题、生态问题,这些问题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农民才是主体,如果农民不考虑安全问题,不考虑农业的基础、脆弱等特性,则这些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难以走下去。
《创新时代》:除了我们的科学方针和路线,你还有哪些看法?
赵永志: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我们的土地需要确权,一定让农民自己说了算,能够让土地在法律范围内自由流转,这样才能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否则,技术推广起来就很难,就形成不了体系,形成不了产业化。没有规模,形不成产业,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就不会有竞争力。
所以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我们的产业化的思想。从思想上一定要树立产业化、市场化的思想,同时注意农业技术上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这样才能够向产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这样才使得我们的农业才不那么脆弱,从而也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我们的可持续之路,需要我们发展低碳农业,这不能仅仅是口号,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
作为北京的土肥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更大,北京赋予了我们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全国上我们必须要做典范,创一流。从面积上我们可能没法比,但我们可以从另外几个方面来做:一是思想观念上超前,二是科学发展典范,作为现代农业,我们一定要为都市农业打造亮点,在全国树立典范,要打造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北京都市农业的名片。
另外在机制方法上,我们进一步加强多元化推广的体制、机制方法探索创新,我们应该走到最前沿。我们身处首善之区,有很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科技优势等等。我们必须体现出来这些优势,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鉴推广的科学机制来。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有高远的眼界,我们北京土肥一定要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出我们最大的能量,同时我们要创造全国的科技创新、观念机制创新,农民切实增收的价值典范!
备注:
圭臬(gui nie):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是在石座上平放着一个尺(圭),南北两端各立一个标杆(表)。根据日影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人物简介
1、推广效率不高
湘西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专业设置,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等类别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基层设有推广站所,“七站八所”外加其他派出机构各自为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慢。
2、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湘西州共设县乡两级推广机构602个,实有推广人员3338人,其中本科以上、大专、中专、中专以下学历分别占7.7%、35.7%、41.1%、15.5%,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比重过低,中级以上职称占比不足25%。在实际工作中,农技人员虽然编制在农技推广部门,但主要工作却是行政管理,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一般都是乡镇政府里的行政和勤杂人员。
3、经费短缺,平台发挥效果有限
湘西州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各县(市)、各乡镇之间差异较大,部分县甚至没有工作经费,致使现成的简单的农业技术成果难以在较大面积上转化及产业化。
全州部分农技推广平台、系统或站点,仅在建立之初或上级检查之时运转,之后就慢慢闲置以致无人问津、无人管理。 二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对策
目前,湘西州农业科技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既是一次技术革命,又是一次体制革命。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人才条件,建立起高效、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科技要面向“三农”,以市场为着眼点、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湘西州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改革科研选题和申报机制,建立全州统一的科研需求信息网络。实施严格科学的项目全程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转化等工作。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农业科研院所部分转制为企业或直接进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之路。建立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的农业科技服务业,形成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成果转化新体系。改变自上而下的运行旧模式,形成立足市场经济和服务农民需要的自下而上的新模式。建立与农村经济建设紧密相关、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内外结合的农技推广运行模式。建立以州、县(市)农技推广部门为中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上挂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下联群众科技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贸工农一体化实体为龙头,带领千家万户进入市场的农技推广服务新体系、新体制。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拓宽渠道,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大力培育农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方向,积极探索农技中介组织和服务形式。
2、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积极将懂专业、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探索落实和完善科技人员兼职、交流以及离岗创业政策,鼓励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在基层创办、领办企业或合作社。积极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制度,积极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积极性。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选拔优秀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培训,注重与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各类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尽快造就和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科技服务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和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分散、远程、间接、示范等多种形式,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内容上与生产实际和 市场结合,提高广大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工作公益性强,必须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并在宏观上进行组织调控。要认真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的每年农技推广投资增长率,落实新修定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及各种优惠政策,促使新品种、新技术等及时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同时,湘西州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政策优势,积极开拓多种资金筹集渠道,丰富农业科研及转化经费投入。
4、产学研用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优势
产学研用联合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模式。要遵循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原则,加强与州内外科研院校的联合与协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府专家顾问团及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的智慧,切实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创造良好氛围,为湘西州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注入更大活力。
作为农业科技集成、推广与示范的农业组织,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十分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其管理也较相对单纯的企业或政府、事业部门更为复杂,因而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与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以适应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展的战略需求。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创新大致涵盖了如下内容:
(一)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农业科技园区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它必须以农业技术为核心开展运营,其发展的战略与路径选择也必须以此为依托。农业科技园区从理论上看,其性质介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之间,其内部组织既包括事业性单位、也包括企业单位,特殊情形下也可能包括个人群体,其资金组成结构既包括国有资本,也包括私人资本等。因此,对于这样的组织综合体,其战略定位可以概括为:以科技集成、推广、示范为核心任务,促进园区成员效益最大化与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最大化,实现园区综合体长期可持续发展。实践中,该战略的实施需要在不同路径中进行最优化选择,可供选择的路径可设计为三类:一是以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示范能力发展的路径;二是以园区参与者效益提升能力发展的路径;三是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影响度与管理成熟度发展的路径。由于不同农业科技园区所处区位,以及面对的发展基础与外部环境存在差异,其路径选择的最优化决策也必然有所不同。
(二)管理定位与布局优化。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定位,其本质在于规划、吸收、选择、整合不同经济主体参与到农业科技的集成、推广和示范过程中来,针对园区内不同的参与对象,提供共同与集群发展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显然,管理定位一是需要明确参与对象,并界定这些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关系,从而规划各类主体的数量与资质;二是需要明确园区将为参与者提供何种公共设施和服务,并同时兼顾这些供给品的效率与公平;三是从相对宏观的视角对参与者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设计,这些设计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各参与者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参与者的功能相关性,以及园区提供整体产品与服务的运营成本。因此,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定位与空间布局可以理解为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三)招商策略与结构优化。理论上,农业科技园区的入驻者必须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农业科技的集成、推广与示范过程中,因此,园区管理者应当制定灵活、有效的策略吸引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入驻。这些策略往往与园区的经营战略与理念直接相关,包括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的政策优惠,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与集群效益等等。在吸引企业事业单位入驻的前提下,园区运营管理者也需要对申请单位进行资质评估,以及结构平衡。在资质评估方面,需要考虑入驻单位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科技集成、推广与示范的意愿与能力;在结构平衡方面,需要考虑不同类别单位在农业科技集成、推广与示范各环节的数量搭配比例,以及单位性质、类别与农业科技功能的适配性问题。实践中,招商策略的实施过程与结构优化过程具有高度相关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者应当力图在招商过程中尽可能实现结构优化。
(四)政府支持与运营优化。由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明确的公益性质,它对带动地区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持主要应当体现于财政支持与政策支持两方面。财政支持主要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适当且必要的财政投资支持,以形成园区公共产品,同时对科技园区的运营以及入驻园区的公益单位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以提高科技园区与入驻单位参与农业科技集成、推广与示范的积极性;政府政策支持除体现在各种财政补贴规制外,也包括种资质审批的便利。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营优化主要体现在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发展成本、整合发展优势、塑造品牌等等。本质上看,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健康运营,但考虑园区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它兼顾了地区公益与地区产业整合,以及带动社会经济的功能,其发展动力与可持续性可能受到市场冲击而有所折损,因而强化政府的支持十分必要。
二、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创新实践
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13年9月申报成立,2014年3月,园区管委会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内设综合事务管理局、规划建设与农业发展局、科技环保与产业发展局、投资促进与国际合作局、财政局。按照国家“121工程”的要求,当前正在抓紧筹建园区投融资管理公司,并申办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事项。
(一)理念、目标与定位。为促进科技发展带动高效型现代农业产业的形成,宜宾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念为:建设“绿色生态、节能环保、低碳高效”的生态园区的同时,要建设“清明、清正、清廉”的廉政园区。相应地,园区发展目标涵盖经济效益、科技效益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经济效益目标方面,至2016年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70亿,2020年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到2016年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500元,到2020年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0元;科技效益目标方面,至2017年,新增或引入国家、省、市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0个,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30项,孵化企业40家,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至2020年,新增或引入国家、省、市级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40个,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40项,孵化企业80家,培训职业农民15,000人次;社会效益目标方面,解决当地就业10,000人以上,辐射带动农民50万人以上;通过3~5年建设,最终建成创新型、智慧型、绿色生态“宜宾、宜人、宜智、宜业、宜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上述目标引领下,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为:发挥国家战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结合长江区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占据国家南向经济的重要节点优势,利用乌蒙山扶贫示范新区的政策优势,将宜宾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农业创新成果的转化高地、农业发展转型的示范基地、农村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基地、科技与农业结合发展的转型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城乡统筹产业模式的创新基地。
(二)模式、结构与投融资机制。根据宜宾市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园区管委会选择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为:突出地方特色,以科技创新促进宜宾市农业、林业的转型升级,形成“茶、竹、粮”三条相对完整的核心种植业加工生产链条,兼顾其它绿色产品加工生产,构建“产、学、研”集群式产业链条体系,以科技应用技术的研发、企业应用转化和向一次产业初端产品的普及覆盖,带动农业园区一、二、三产业的高效联动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业态的发展,培养一批新职业农民,建设国际化的创新型、智慧型、绿色生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新业态示范园区、科技创新孵化园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针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管委会确立了“三足鼎力”、“四维互动”的主体结构打造引领川滇黔、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其中,“三足鼎力”是指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国际集群同时并存;“四维互动”是指科研院所、企业、国际合作以及市区通过内部关系协同,形成联动机制,使得园区在四大驱动力催动之下健康、快速地步入发展轨道。在投融资机制方面,园区管委会大胆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新机制,成立政府控股的混合投资开发公司作为平台,通过PPP/BT等项目融资以及股权投资等以股份分红、项目投资参股回报等,做大做强资本积累,发挥投资建设、土地经营、技术咨询、资产管理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创新拓展市场化运作解决政策资金的新途径,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该机制的结构关系与运行过程见图1。
(三)招商、服务与成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通过“一个网站、一部宣传片、一本宣传资料”推介园区,突出“科技”、“生态”、“环境”、“产业”、“综合”的特色,“抓龙头,重感受,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同时,管委会注重发挥政府委托管理的职能作用,从规划开始,注重搭建平台,注重引导科技成果的产生和对产业的扶持。对标杆式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引导其发挥龙头的引领示范作用,对园区入驻人才注重人文关怀,在环境设施打造上营造以人为本、舒适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在技术引进上突出产业衔接和集群效应,并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完整的发展布局。为确保园区内入园企业的健康发展,园区管委会对重点项目分别建立了“实施协调领导小组”,保障项目落地和原料供给。同时,管委会还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体系,拟建信息化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以茶叶交易为先期重点的产品实时交易中心—交易大厅,当前项目处于规划编制阶段;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园区将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国际贸易交易中心;进行企业服务中心以及网络网点建设。通过招商努力与服务创新,科技园区初步对接了中科院植物所、生态所及中国农科院,拟订合作条件达成协议后,将共同组建“宜宾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和合作打造中国西部茶叶科研和外贸出口示范基地。同时,结合四川省情,与四川农科院、江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同济大学等,打造特色农产品科研平台以及专业专科的科学研究平台。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园区与四喜农业的桑葚干红加工项目投资1.6亿元,占地190亩,年产值14亿元,项目实施可进一步完善和延伸桑葚产业链,助农增收,亩产上万元;与高原农业达成的魔芋精深加工项目投资2亿元,占地500亩,年产值20亿元,魔芋精粉、魔芋胶、魔芋饮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可进一步拓展魔芋精深加工产业链;与四季大通集团达成微冻保鲜液生产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10亩,利用国内领先的微冻保鲜专利技术建设西部基地,促进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升级;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化工产业集群签署《中德农业科技生态园共建项目正式协议》,共建生态低碳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与马来西亚隆基马中集团公司签署了投资120亿元的“东盟国际产业园”项目投资事宜,并以此为切入点打通宜宾与东盟十国的合作通道。
三、宜宾经验总结与政策启示
发展设施农业,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我国设施农业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增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成功孵化的集研发、产业和资本运营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在新时期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工厂化农业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成为中国温室行业民族品牌的代表,如雄鹰一般,在设施农业领域自在翱翔。
厚积薄发:半个世纪孕育的华丽蜕变
1959年,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农机所”)成立,在农业机械设施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1990年,刚刚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周增产来到农机所后,从果园机械的研究开始,他潜心钻研、积极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多次获得国家各项科技奖励和荣誉。
改革的年代,一切都要向改革要答案。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稳步发展和技术积累,农机所孕育了变革的胚胎,1999年,“京鹏温室”从农机所蔬菜机械研究室课题组中破壳而出,“京鹏”品牌诞生!
从公司注册蜕变为上市企业,用了多长时间?
京鹏的答案是:五年。
2000年,周增产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留学深造归来。回国后,他继续选择留在农机所,并投身到了京鹏的创新、创业大业中,是京鹏九年蜕变的亲历者、贡献者。在公司蜕变的过程中,他也从技术部经理快速成长为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研发团队也从10多人发展为60多人,为京鹏的展翅翱翔积攒了力量。
展翅:“植物工厂”填补国内空白
2008年4月30日,京鹏科技正式在深交所“新三板”挂牌,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股份代码430028)。京鹏跨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研发团队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借助首都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课题、项目等的攻关,相继开发了屋面全开启式连栋温室、屋顶平拉膜温室等十余项核心专利技术及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的生力军。
11月1日,“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二次技术委员会”在北京隆重召开,60余位农业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了我国设施园艺高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会上,周增产汇报了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已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规划,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植物工厂是利用精确环境控制和自动化高新技术在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空间内进行植物周年工厂化生产的一种体系。它是现代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机械传动、自动化控制和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综合集成的产物,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代表了未来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为太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植物工厂从规模上可分为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植物工厂、300~1000平方米之间的中型植物工厂和30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植物工厂;从种植的品种上可以分为种苗植物工厂、商品菜植物工厂;从光能利用上,可以分为太阳光利用型、太阳光和人工光并用型、人工光型等。
周增产告诉记者,“日本全国有植物工厂150余座,以科研、实验、展示、科普为主”,而在技术水平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是荷兰,“主要采用太阳光、人工光并用的形式,从事大规模的花卉以及蔬菜的生产”,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有差距,更要奋起直追、迎难而上。在科技部863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周增产带领研发团队开展了“植物工厂化生产低碳设施与装备”的研究,在设施农业前沿技术植物工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研究,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走在国内研究前沿高端设施农业技术的前列。
“在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支持下,从08年开始进行了课题研究,09年启动了国内首座大型植物工厂设计和建造,2010年上半年完成工厂制造,下半年试运行,主要功能有科研、孵化、生产和科普,总体运行状况良好。”寥寥数语,周增产向记者介绍了植物工厂的研究及进展情况,短短数年,一座大型多功能的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于北京通州落成,代表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最先进技术的率先起航,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座植物工厂主体结构采用单层轻钢结构,总建筑面积为1289平方米,形状像一艘航空母舰,是国内首座集科研、试验、示范、孵化、生产、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孵化平台。其内部分为组培播种区、育(炼)苗区、生产收获区和包装储藏区四个分区,有三种不同的采光模式,充分体现植物工厂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特点,是首都高端农业设施的窗口。
“在生产过程中,从种子、播种、收获实现了全程的机械化,产品生产绿色安全。”周增产说,围绕植物工厂化生产低碳设施及配套关键技术装备的需求,他带领研发团队重点进行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平板集热系统的集成示范,无土栽培消毒装备的研究与示范,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如鲜花工厂化生产智能栽培传输装备、草莓高产栽培装置、苗木移植机器人,以及基于植物生长检测的温室环境管理物联网系统的开发与示范,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设施农业装备技术体系,开发并建设了京鹏智慧温室,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重点技术创新方面开发了ZigBee的无线植物生理生态检测系统、营养液的循环利用系统等多项重要的技术和装备,取得了20多项相关专利。研究团队还特别注重对再生能源的利用,利用地源热泵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解决植物工厂的能源问题,开创了农业低碳经济运行模式。
翱翔: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我们在实验平台方面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人才队伍建设上也有待提高。”谈到未来设施农业的发展,周增产不无忧虑地说。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家在经费方面已经向农业设施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倾斜,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已经开始了相关教程的编写,周增产也参与了一部分教程的编写工作,分别为《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和《工厂化农业生产》两本著作。另外,在学科建设和交流培养方面,“公司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对接,开展对口工作”。在对外交流方面,已经与国外比较好的温室、园艺公司等开展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农学会;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服务;创新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支撑,农学会在农业科研、科技咨询、农业科技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学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体制不顺、政策保障乏力、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队伍建设不规范和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等等因素制约了农学会优势作用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管理的加强与规范,农学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从整个社会、经济、科技改革的进程来说,农学会的改革相对滞后,发展陷入困境。特别是与省会城市相比,由于历史原因,地(市州)、县农学会存在人才引进难,科研院所相对少,科技工作者队伍群较小等发展难题,会员对学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通过剖析农学会发展中遇到新问题和新弊端,探索农学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对于发挥农学会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农学会发展现状
湖北省农学会依托农科教结合这个平台,注重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充分发挥会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针对湖北省“三农”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湖北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一是通过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广泛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及技术咨询,积极倡导现代农业。先后举办了学术性活动70余次,参加活动人员2500余人次,收到各类学术论文350余篇。组织“三农”专家对“农业科技教育”、“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开展项目咨询,服务地方经济。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在科技普及和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二是积极搞好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农学会以“种、肥、药、饲料”四类产品为核心,每年组织各方面专家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如“大别山农民科技节”、“送科技下乡,促春耕备耕,帮农民增收”活动、“全国秋冬季送科技下乡”活动、“科技赶大集”活动、“科普列车老区行”活动等。分发的技术资料每年都在10多万份以上,现场咨询和技术培训班人数在5万人以上。并以电视媒体为媒介,以组织农民知识大奖赛、开办农业技术专栏等形式,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2新时期农学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湖北省农学会的发展存在先天严重不足,大多数农学会本质上还是依靠政府,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模式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烙印,自身发展能力薄弱。从整体看,直接独立承担政府转移职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同时,在机构保障、政策环境、人力资源、经济支撑等方面,农学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匮乏窘迫的问题。
2.1体制不顺,政策缺乏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行政事业单位一些弱化的职能本应由包括农学会在内的社会服务机构承接,但行政事业单位还“恋恋不舍”,不愿将弱化的职能交给包括农学会在内的社会组织去做,导致学会活动范围狭窄和受限。
2.2保障乏力,缺乏激励
农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团体,政府对科技社团采取限制竞争政策,规定的收费项目范围过小(只能收会费),对学会的激励措施缺乏。在省级和市级层面开展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学术活动资助、先进学会表彰,对推进学会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经费缺乏,表彰奖励也是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在县区层面激励学会工作的措施几乎是空白。
2.3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调研情况看,湖北省各级农学会挂靠在政府农业行政部门,没有独立办公和活动场所,工作人员均为兼职。在全省17个地市州农学会中,只有3、4个还在正常开展工作,县级农学会中仅有10个左右的县市仍在开展工作。大部分农学会不能够按时换届改选,有的学会连续多年没有换届。同时,理事会成员变化大,调离、退休等情况均有,学会领导机构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学会工作处在停滞半停滞状态。
3湖北农学会创新发展新思路
3.1加强农学会自身建设
在目前农学会挂靠局面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改变的情况下,农学会要积极主动处理好与挂靠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关系,主动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支持、指导,健全学会领导班子,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学会章程,探索学会改革创新,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创收渠道,拓宽联系会员渠道,创建品牌活动,增强学会活力,提高学会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水平,不断扩大农学会社会影响力,开创学会发展新局面。
3.2创新农学会工作方法
创造性的工作要有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思想观念上,可以把管理学中的“经营”二字引进学会管理,强调“经营学会”。利用市场机制,使学会通过社会服务获得有利于增强实力、持续发展的资本。同时,创新沟通方式,创新成果交流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以及创新会员合作机制,在农学会内部,积极培养学术团队,将学会内部会科研、懂经营的各方能手团结起来,促进优秀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3.3拓展农学会服务对象和领域
坚持开门办会,扩大会员领域,应当改革农学会组织形式,要强调学会的学术性、群众性、社会性,各级学会都要在省市范围内发展与吸纳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有学术知名度有活动能力的专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优化队伍结构。吸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会,一方面通过学会给他们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通过他们更直接地实现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发挥农学会的支农作用。
3.4争取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变革方向,未来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范围、步伐、力度会加大加快,会把一些事务性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农学会应当抓住政府转变职能的契机,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凝聚各方面智慧与共识,引导群众、企业合理反映诉求和维护权益,发挥农村生产技术服务职能。
4农学会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4.1利用农学会科技创新优势,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需求对接
农学会集中了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优秀科技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其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优势,发挥农学会组织优势,积极推动农业科技人员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挥科技资源整合与农民需求的对接优势,以整合科技资源和了解农民需求为着力点,实现科技资源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地市(州)、县农学会依托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本地区农业实际需求有了准确了解,进而实现了农学会、科研院所专家资源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民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得科技资源与农民需求,通过农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三方联动,供需对接。
4.2利用农学会的横向联系优势,加大科技支农力度
农学会可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合作,建设科技支农决策服务平台,打破传统的科技工作无偿服务的格局,以“会(农学会)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产学研结合的新形式,更充分地发挥农学会的技术科技优势,使合作社始终保持较强的技术科技后盾。
4.3利用农学会的学科群优势,满足农业科技的多样化需求
依托涉农学会及各专业分会的多学科专家资源和科技资源,不断延伸和拓展农村科技服务的内容,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在服务内容上,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拓展到民俗旅游、医疗保健、心理卫生、农村应急避险、基础文化、农业政策、金融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在培训对象上,从农民拓展到各类农业科技、管理、营销、生产人员。在服务阶段上,从产中、产后,向产前的规划、良种引进等转移,体现农学会科技支农综合配套的优势和特点,适应现阶段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4.4利用农学会的专家库优势,构建科技专家志愿者服务团队
探索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途径,建立了一支科技专家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优势,通过不同学科专业、各具所长科技专家信息资料的公开上网,直接拉近了科技需求与专家服务精神、社会责任之间的距离。发挥专家学者作用,拓展科技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协.发挥学会联合作用,服务农村科技发展———北京涉农学会联席会议工作模式探讨[J].学会,2009(10):43-45.
[2]周大亚.促进科技信息的扩散及应用:以中国农学会为例———科技社团服务技术创新案例研究之一[J].科协论坛,2014(9):9-11.
总经理年终报告范文一:
尊敬的同事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由我代表公司向大家做年终总结报告。
1月17日公司组织召开了年度总结会议,对20xx年**公司经营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20xx年,在董事长**先生的正确指引下,公司全体同仁认真贯彻执行年初规划纲要精神,部分板块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全年公司产值近1.2亿元,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
此次年度会议中,各部门做了20xx年工作述职报告和20xx年工作规划,公司领导层对20xx年各部门所取得成绩予以肯定。
20xx年,我们用心经营,改进策略,业绩显著。虽然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所幸的是,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销售和利润仍然获得了好的成绩。工程中心全体同事齐心协力,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超额完成全年业务指标,为**公司业绩保持稳定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营销中心,在面临电信市场调整与变动的情况下,经历外部与内部的结构化调整,最终通过第四季度的劳动竞赛,使业绩得到有力的回升。驻地网事业部,在20xx年加强了经营管理力度,调整了经营策略,初步实现驻地网向智慧社区的业务进化,为**公司公司未来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xx年,我们规范管理,严控成本,硕果累累。通过公司组织架构改革,公司各岗位工作职责得到梳理与明确,公司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进一步得到完善。实行分管领导制,设有两大职能管理中心与三大主营业务板块,从管理架构上稳中带新,强而有力。通过绩效工作的执行,各部门有效明确目标、跟进过程、落实结果。同时,我们加强了财务管理,通过梳理财务流程、财务管理软件的引进、严格的成本控制以及良好的资金回笼等工作,充分保障了公司资金流的正常运作。
(提高音量)在此,我谨向各条战线上的全体同仁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同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司与同行们相比较,增速还不够快,市场排名和份额还不够高。我们需要注入新的管理思路与发展策略,紧跟时展的步伐,长足发展**公司事业。20xx年,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董事长在年终工作会议上提出:“强素质 调激励 抢速度 促转型”的十二字方针,给我们在20xx年的经营管理与业务发展上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强素质,古人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公司面临市场战略转型和长足发展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结构,建立强而有力的人才队伍。一是要增强思想素质、统一意识,从意识层面达成一致,形成合力,拥有“全局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要团结一致按公司的整体经营方向与管理方针, “谋全局,讲全局”,一切从**公司利益出发,深入理解与贯彻执行**公司20xx年十二字经营方针。二是要求大家增强业务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对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公司产品、服务、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要求必须熟练掌握,成为行家里手。同时,公司要求全体员工必须加强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在工作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完成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增强心理素质,积极应对各种工作挑战,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大家要具备百折不挠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胸有成竹的自信,团结一致,为共同的目标全力以赴。
二、调激励,公司从经营思路与管理策略上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同时,公司将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激励,打造**公司的发展活力。公司将建立员工价值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长效激励机制,实现**公司发展和个人发展最大化。
三、抢速度,速度管理,就是比别人先行一步,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我们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要有速度制胜的意识和信念!通信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变化迅速。抢速度,无疑是**公司20xx年的重要策略!未来,**公司公司是否还能实现跨越式增长?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做到的快、狠、准,这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四、促转型,一是思想的转型,我们必须从传统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跟上信息时代和公司发展的步伐。二是:核心员工的职业化、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基层员工的技术化的提高与转型。三是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结合公司新老业务的发展,依据公司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逐步完善公司管理和内部服务的落地。驻地网业务,要调整发展思路肯经营策略,加快发展速度。工程板块上要在保证原有拆迁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增加以智能楼宇社区建设为主的新业务。营销业务板块,则要从门店经营向连锁运营转型,逐步形成具有**公司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陈总在1月17日,年度总结会上提出的“强素质 调激励 抢速度 促转型”的十二字经营方针,请各部门接任务:
人力资源部:强素质:人才规划、岗位分析、调整配置、人员培训、人才引进;调激励: 以“速度、转型”为导向,加大对市场拓展团队、关键岗位的激励力度,打造以速度取胜的核心竞争力。
财务部: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制订规范的预算文书,每项预算有编制说明。积极发掘各种降低成本的先进方法,事前、中、后均有控制手段,根据预算对各部门提出预警;确保现金合理流动与平衡,满足公司正常经营和发展需要;合理投资,使资本保值增值。紧跟业务部门,主导应收款项回笼,提高现金使用效率。
工程中心:完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继续推行项目承包制,项目经理必须对成本、质量、安全、进度负责。项目部的目标、激励跟实际施工量完全挂钩,按工日承包;推进业务结构的调整,开拓非通信专业市场。
智慧社区:打造第三方通信服务平台,建立驻地网运营手册,包括市场拓展、投资建设、运营服务的标准、流程,快速拓展市场、快速完成建设、快速投入运营,形成用户规模;根据智慧社区的商业模式,建立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整合方式、标准与流程,建立智慧社区运营平台并进入试点运营,打造深圳地区智慧社区第一品牌。
营销中心:完善门店运营服务体系,坚持打造以店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推进业务的转型,导入O2O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做大销售规模;建立与智慧社区营销业务的对接模式,整合、壮大营销人才资源。
同事们,伙伴们,**公司20xx年的奋斗目标是收入实现1亿元,利润1000万元。20xx年是**公司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我们处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前景广阔、机遇凸显。公司立足于通信工程建设业务、电信产品营销业务,将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向智慧社区平台运营商转型。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美好的智慧社区生活方式是**公司的发展使命。我们力争未来成为行业内中国前五名的公司,成为一家社会公众公司。我们要坚信,在**董事长的正确指导下,围绕20xx年的十二字经营方针,全体同仁们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继续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奋发向上、继往开来,朝着我们既定目标,坚定地、踏实地向前迈进!(提高音量)20xx年必定会有我们的辉煌、**公司的辉煌!
最后,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再一次衷心地祝愿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工作顺利,健康平安!猪年马上成功!谢谢大家!
总经理年终报告范文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举行20xx年年终总结大会暨优秀员工表彰大会。首先,我谨代表公司向全体员工和各位来宾,在20xx年中的辛勤工作、努力进取表示深深的感谢:“大家辛苦了!” 回顾20xx年,我们同心协力克服了种种的压力和困难,公司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各部门相互协作,使得各项经营目标都得以实现。同时团队的素质、专业的精神、管理的层次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所取得的每一个可喜的成绩,离不开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和各外协领导的共同努力,我们今天要表彰的优秀员工和优秀集体,证明了我们这支工作团队,是一个有凝聚力、执行力,且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团队,你们是优秀的,我为公司能够有这样一支团队而感到自豪!
盘点过去、展望未来,新的一年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好好把握当前空调产业发展的走势,利用公司所处的优越环境,挖掘、整合有利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争取在经营业绩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全体员工要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弘扬“精简高效、和谐创新、目标同向、管理同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众志成城、争做第一”的企业文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信心,顽强拼搏,为完成新的目标任务,实现公司持续稳健发展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全体员工和各位外协领导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工作进步、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总经理年终报告范文三:
各位同事:
在20xx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我代表公司向辛勤工作的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前面公司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对各自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办公室对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中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下面,我对公司20xx年工作进行总结,对20xx年的工作提前作一个安排。
一、20xx年重点工作回顾
20xx,是我公司自成立以来基础建设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也是公司生产逐步走向正常,内部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一年。一年来,在公司管理层的领导下,在全体员工的艰苦奋战下,我公司紧紧围绕严抓有机肥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思路,以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教育培训为工作重点,基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指标,为公司步入正常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值得肯定的成绩主要有:
1、有机肥厂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20xx至20xx年间公司已投入建设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了项目建设投资的60%以上。建成的有机肥厂正常生产后可年高效有机肥3万吨,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年产量达7万吨以上。
2、顺利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公司要正常生产,首先得解决合法生产的问题。20xx年5月开始,公司根据上级主管门要求,由办公室负责申报工作,申报过程中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历经近半年时间,在公司各部门的大力协作下,于20xx年11月合法取得了生产许可证,为公司20xx年正常生产铺平了道路。
3、产品研发初具成效。公司为了走差异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20xx年中旬公司专门聘请了技术员曾东泉同志负责产品的研发工作。工作开展过程中得到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大力协作,目前为止,已开发出芒果专用肥、烟草专用肥、复合微生物肥、膨果钾宝冲施肥、叶面肥等系列产品,为公司20xx年的产品销售推广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4、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稳步推进。20xx年6月公司有机肥厂开始投入试运行,为了规范生产管理流程,完善质量管理控制程序,由办公室牵头负责,各部门配合,制定了的质量管理手册,为公司生产各环节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公司生产管理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20xx年公司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广大员工的辛勤努力,包含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再次向公司每一位员工表示真挚的感谢!为表示公司谢意,在这里公司对20xx年度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任劳任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表现突出的几位同志进行表彰(略)。
20xx年,尽管我们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改造、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公司目前存在的不足。
客观的讲,公司在长远发展方面,目前还只是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小型企业,设备、技术条件仍然偏下,特别是在设备装备和产品研发方面与其他先进公司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质量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主要原因是公司质量检测部门(化验室)对产品的检验操作还不够熟练,产品研发过程中理论配方也实际生产过程有一定差距,这样就增加了公司的生产经营成本,如果不及时提高产品质量,会有损公司信誉。我们全体员工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不能把质量管理停留在纸面上,在20xx年生产过程切实加强质量监管力度。
2、节能降耗意识淡薄。厂部办公区域经常出现长明灯,生产工具、物品乱拿乱放等现象比较突出,节能降耗意识有待加强。
3、安全生产管理相对滞后。20xx年公司全年发生工伤事故2起,设备安全事故1起。20xx年9月2日,公司在安装广告牌过程中,陈永涛同志在出基础泥巴时被工具刮伤脚趾,造成脚趾甲脱落伤;20xx年9月27日,抽水的时候没有专人管理,长时间不关电源,导致机井水泵被烧坏,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20xx年11月14日,王昌敏在驾驶装载机过程中不慎从装载机上滑倒,造成左手骨裂伤。之所以有这样安全事故发生,一程度上反应出员工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管理人员责任落实不到位。年后要求办公室对安全事故的处理制定出实施细则,公司严格按照规定对责任人员进行事故责任追究。
3、设备维护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设备经常维护和定期检修没有落实,部分设备经常停产维修,给生产带来很大影响。除了试运行过程中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外,很大一部分还是人员操作使用不当造成的,今后必须加强设备的日常 维护和定期检修工作。
4、员工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年青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与当前公司生产要求不相适应。为此,生产门必须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以上反应出来的情况,说明我们在管理、员工品质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缺失和不足。为此,我们要正视困难、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使公司更有活力,才能尽早步入正轨。
二、公司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1、优势因素 (1)农业支柱产业蓬勃发展。20xx年全县发展芒果16.67万亩,无公害茶叶种植1.6万余亩,粮食播种面积25.7万亩,种植烤烟2万余亩,蓝梅、葡萄、玛咖、核桃、石榴、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上升,这些都为我公司各种肥料产品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市场前景良好。
(2)区域优势明显。我公司地处四川省攀枝花通往滇西北的交通枢纽,距丽攀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铁路车站比较近,原料和产品运输便利。
(3)技术优势。公司有机肥的生产工艺与同传统有机肥加工方法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是发酵时间短。首先采用工厂化发酵工艺,接种高效活性菌剂,使微生物快速形成优势菌,缩短发酵时间;
二是生产能耗低。发酵工艺利用生物热可蒸发大量水分,低耗能,省煤、省电、劳动强度小,能较好控制发酵湿度,减少有效态物质的损失;
三是环境污染小,采用封闭设备,加强工厂化生产的可控性,减少蚊蝇寄生源的传播;
四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有机污染物通过工艺控制和技术改进,均得到循环使用。
(4)外部环境优势。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先后与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云南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中心、云南省土肥工作站、丽江市烟草公司、丽江市土肥工作站、华坪县土肥工作站、华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华坪县芒果产业协会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为公司产品走上广阔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劣势因素
(1)生产场地受限,影响生产规模和发展速度(公司很快要实施的初加工处理项目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2)原材料价格上升快,产品生产成本高。
(3)设备对生产适应性不足。
(4)公司基础管理薄弱。
从以上形势分析,结合公司的发展现状,我们提出用2-3年的时间来实现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品质的构想。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把持续改进、求真务实的思路贯穿到公司的整体工作之中。
三、20xx年,对于我们全体员工来说是动力与压力并存的一年,我们要逐步拓展市场,加快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步伐,使公司能够平稳较快发展。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继续加快设备改造步伐,尽快投入正常生产。没有合格的产品,公司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生产不出优质的产品,公司就不会有市场竞争优势。因此,生产部门年后要把设备的改造和维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2、销售部门积极开拓市场,创造良好的营销业绩。20xx年公司产品销售形势会比较严峻,因此,销售部门还要扩大员工队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公司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市场资源支持。一是要巩固已有老客户的合作关系;二是要加强重点种植基地、重点区域已经确立的良好关系,做好回访和售后服务工作,建立长久合作关系,为产品销售长远战略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要适时调整销售策略和主攻方向,坚持走差异化的销售之路,主动出击,抢占先机,努力开拓新市场,为公司不断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创造条件。
3、强化全员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教育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坚持培训,不断地创新培训方式,才能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
20xx年重点培训工作:一是要对全体员工在年后集中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包括员工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着重解决员工最基础的应知应会问题;二是要提高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的专业操作技能;三是对管理层进行提高执行力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抓好新生后备力量的培养。
4、弘扬楷瑞精神,打造特色企业文化。20xx年,一是我们要用企业文化激活生产力和创造力,打造强势企业文化;二是要利用培训、宣传等方法,提高员工职业素养;三是广泛开展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通过总结推广各类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树新风、立标兵,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和引导员工奋发努力、多做贡献;四是组织各类小型娱乐活动,活跃员工生活,使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各位同事:
积极探索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以项目为纽带,建设产学研结合基地
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有深厚的科研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973”,“948”、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由于农业研究大部分领域为应用型技术研究,研究对象也具备很强的特殊性,很大部分的研究过程需要在田间完成,研究的成果也需要在田间展示观测,因此规范的、高水平的科研基地的建设与科学研究紧密相联,密不可分。长期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校把承担重大项目与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结合起来,先后在湖北省以及江西、重庆等三峡库区建设了40余个“农作物品种研究试验站”、“农业土壤观测试验站”,“果树,茶叶,蔬菜等园艺作物品种改良试验站”等,这些试验站集科学研究、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于一体,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基础平台。
实施“111”行动计划,提升农业产业生产水平
“111”行动计划即依托学校每个学院,承包一个乡村,通过技术扶持,带动县级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也称为“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计划。“111”行动计划是学校近年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湖北新农村建设,打造“一乡(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专业县的主要支撑。目前学校各学院已与恩施州宣恩县高洛乡,天门市健康村、丹江口市关门崖村等15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行动联系,每年围绕村里的产业发展、村级规划、民主制度建设等开展全面服务。
学校还成立华中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和科技服务团,成立了科技服务办公室,开设了老专家电话服务热线,并组成了农作物生产。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花卉园林生产,果树生产、水产养殖、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土壤与植物营养、病虫害防治,土地规划与利用、经济管理、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等十三个科技服务小分队,与试点村主导产业相对接,巡回服务指导。
实施“双百”工程,打造现代农业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双百”工程即学校每年组织100名专业技术过硬的专职科技人员,深入100个涉农企业,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与新技术的研究,从而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形成企业的产品主线。目前学校已与湖北神丹健康蛋品有限公司、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湖北洪湖德炎水产品有限公司、凯瑞百谷有限公司、武汉天惠生物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系,为企业研制创新产品、开发专利200余项(个),大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发挥人才优势,创新服务方式,派遣科技特派员
高校作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体,其拥有先进的科技成果和较为充足的人力资源,这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过去一段时间,学校与地方合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派遣科技副县(市)长,通过这种方式架起与地方合作的桥梁。科技特派员制度是近几年我国新推广的产学研结合方式,也是我国科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创新,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特派员制度之所以如雨后春笋般推广,其与副县(市)长的派遣最大的不同在于把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与产品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把技术,资金与产业发展融合为一体。目前,学校已往广东、湖北、四川等地派遣近100名科技特派员,他们都活跃在地方与企业的生产一线。
围绕产业发展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是农业生产的终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在解决满足温饱的难题后,如何让国民吃得更好、更加健康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生态更加脆弱,这些问题都不能够单纯依靠某一项技术来解决。只有组建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把技术、经济、政策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协作,才能够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目前学校已组建水稻、油菜、柑橘、食用菌、棉花、水产品加工等若干农业产业合作战略联盟,把农业投入品生产与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销售等联为一体,真正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跟踪与服务,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开展科技下乡,推广先进技术
科技下乡是直接服务广大农民,推介技术成果的途径之一。学校除了每年根据中央以及教育部、农业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组织规模宏大的送科技下乡外,还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结合农时,赴生产一线适时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这些活动包括”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大别山行”等各类科技下乡活动。经初步统计,学校每年参加下乡活动的教师达1600余人次。
另外,学校还通过向四川地震灾区派遣灾后技术援建小组,解决汉源县樱桃、柑桔、梨、果酒深加工的生产技术难题。学校把拥有的40个各类省部级以上研发基地,包括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省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等对校外开放。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力度,接受来自省内有关科研单位、企业委托的研发任务,加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问题的攻关力度,努力实现科研基地、仪器设备面对校外开放,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产学研结合取得的成绩
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校在服务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快速提高,社会影响也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学校践行“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培植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富民产业“的办学思路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农业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十五”以来,学校通过产学研结合,积极承担地方政府、企业委托的研发任务,共签订合同1 066项目,经费11.19亿元。
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成果示范基地,辐射、带领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学校与全国22个省(区、市)、湖北省46个市(县)开展了校地科技合作。
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学校针对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广了超级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油菜、柑橘、瘦肉猪新品种、动物疾病防除等多项先进实用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育成了30余个系列高产优质多用途杂交油菜品种,是全国选育油菜品种最多的单位之一。选育的油菜新品种平均年推广面积超过12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约1.5亿亩,创造经济效益约45亿元。瘦肉型猪系列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面向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15个省市区推广辐射,“十五”期间累计推广各类优质种猪4.78万头。选育8个柑橘
新品种,在湖北秭归、宜昌,江西赣南等产区推广200多万亩。目前该品种在湖北省内的覆盖面积达到85%以上,全国25%的柑橘新栽培果园的品种来自华中农业大学选育。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产业化,形成年生产能力5000~T个微型著的工厂化企业,年生产效益达500万元。学校陈焕春院士领衔的团队研发出10余个新型动物疫苗,在动物疫病诊断,疾病防控方面成效显著。张启发院士在水稻高产、抗旱,抗病虫栽培方面提出“基本不打农药、大量减少施用化肥、节约灌水”的”绿色超级杂交稻”概念,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产生重要的影响。《光明日报》等媒体曾形象地用一张图(水稻基因图谱)、一朵花(杂交油菜)、一头猪(优质瘦肉猪),一支苗(新型动物疫苗),一棵树(优质柑橘),一粒豆(试管马铃薯)等”六个一”来描述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办了华中农业信息网、华中蔬菜网,中国番茄和华中柿苑、中国番茄网、柑橘产业经济等专业网站,旨在推广现代夜业技术、传播现代农业知识。其中”华中农业信息网”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网站百强网络,”十佳学术类网站”等殊荣。
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
当前,企业正在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了提高涉农企业的竞争力,学校加大了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孵化、转化的支撑体系。学校利用大学科技园对区域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提升,先后孵化催生了湖北神丹健康蛋品有限公司、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湖北洪湖德炎水产品有限公司,凯瑞百谷有限公司、武汉天惠生物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制的洁蛋涂膜保鲜技术,新型动物疫苗,水产品加工、微型马铃薯、生物农药等都为这些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成为支持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目前,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科技园作为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湖北省乃至我国中部最大的农业生物技术及成果孵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还与企业联手共建10多个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其中包括与湖北神丹健康蛋品有限公司共建的湖北省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共建的湖北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湖北洪湖德炎水产品有限公司共建的湖北省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还与一些企业共建了人才培养的企业博士后流动站。
另外,学校采取积极“走出去”的战略,针对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先后与企业联合开展攻关研究,目前已与中粮集团,中兴通讯等国有大型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佛山美的电器有限公司等沿海企业的项目合作进展顺利。同时,学校的产业正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现已与Monsanto Company(美国孟山都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美国礼来公司),Borochemie(新加坡硼化公司)、Syngenta(先正达)等国际性大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多年来,华中农业大学结合产学研的工作,培养了大批的农业高素质人才。“十五”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全日制的本科生2万余名,研究生5000余名。为湖北累计培训县以上领导干部1700多人,培训乡镇以上干部2600多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6万余人次,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先后涌现了毅然回到故乡用智慧回报农民的师智敏、彭新才、余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涌现出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十七大党代表――徐本禹。
学校大学生科技服务团也积极参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活动之中。学校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题,每年组织大学生服务团队,深入农村,开展政策宣讲、农技推广、文化宣传,支教扫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连续15年被,教育部、团中央评为社会实践先进组织单位。先后有60支社会实践服务团和126人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和先进个人。通过这些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为建设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地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论文摘要 :精确农业技术研究发展的驱动力是对农业耕作中发现的作物生长环境和实际收获产量分布的空间差异性的认识,其核心是GPS、GIS、RS等技术支持下的精确定位与变量作业。化肥是农业高产和增产的主要投入要素,化肥成本在农业总成本中占了较大的比重,而且化肥的投入量与利用率直接影响农业产出、农民收入和环境质量。变量施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和不同作物生长环境的需要进行全面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我国的化肥投入存在结构不合理、肥料平均利用率低、肥料的增产效益没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在变量施肥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基本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消化、吸收的跟踪研究。因此,研究和开发自动变量施肥技术,对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变量施肥技术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地图的自动变量施肥控制系统,可自动接收DGPS信号,获得施肥机位置和速度信息,根据施肥决策数据实现变量施肥控制。通过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模式,施肥量均可以实现80~500kg/ha范围之内的调整,电机转速范围为10~200rpm。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学、施肥量变化范围大、控制性能比较稳定可靠、控制精度理想等特点。此外,本系统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以自主开发为主,成本较低,而且可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变量施肥机控制,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促进变量施肥技术的实施及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农业的发展日益成熟,一味地依赖高能源投入提高单产的潜力越来越小。同时,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秉承的高资源投入、高能耗及其造成的环境危害,使人类体验到强烈的生存危机。人类必须合理地与大自然相处,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寻找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服务于农业生产,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高效低害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人类追寻的目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同时,土地资源、水资源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中国农业发展普遍面临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品质差、化肥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劳动效率低等问题。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的化肥投入和粮食单产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其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有限。参考发达国家因农业工程技术所带来的劳动效率和粮食单产增长的经验,中国有必要加大农业工程技术装备的投入,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率。
因此,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既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又要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中国式的可持续农业则可望有力地解决人口与资源这一矛盾。
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有效发展模式,近年来成为国际上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含义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定位采集地块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地块土壤肥力、作物病虫害、杂草、产量等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按农艺要求进行精确定位、变量耕种、变量施肥、变量灌水、变量用药等农业技术的调整和管理,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精确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高效利用资源,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代表着农业的发展方向。
由于化肥成本在农业投入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而且化肥的投入量与利用率直接影响农业产出、农民收入和环境质量,因此,变量施肥技术是精确农业作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2变量施肥及其必要性
精确农业的核心是GPS、GIS、RS支持下的精确定位与变量作业。变量投入技术VRT(Variable Rate Technologies)如图1.1所示。
变量施肥,是指根据地块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撒施不同配方及不同量的混合肥。变量施肥的田间操作,主要由变量施肥机来完成,这种机器是一台装配有GPS系统和计算机的拖拉机。具体过程如下:田间各小区所需肥料的比率及单位面积施用量,都经过专家系统决策事先存入计算机;当拖拉机在田间行驶时通过GPS的准确定位获取机具当前位置信息;经计算机的提示控制撒播施肥量,然后将N、P、K等肥料按比例施入田里【6。8】。这样就防止了化肥的过量使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带动农业施肥技术及田管商业化的发展【9、10】。
化肥是农业高产和增产的主要投入要素,化肥成本在农业总成本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如1993~1994年,美国在阿华达州的两个农场开展了精确农业试验,利用GPS的变量施肥技术表明,产量结果比传统均衡施肥提高了30%【12】。明尼苏达大学在明尼苏达州汉斯卡农场实验研究表明:传统农业每公顷施肥为119.8kg,而变量施肥平均为82kg。扎卡比森甜菜农场采用变量施肥技术减少了氮肥用量,肥料投入每公顷平均减少15.52美元,收益平均每公顷增加358.32美元【9、11、12】。我国的化肥投入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肥料平均利用率较发达国家低10%以上,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低于美国和日本的氮肥利用率(可达60~70%)。化肥投入尤其是磷肥的投入普遍偏高,造成养分投入比例失调【13、14】。而地域和养分不平衡有进一步减少了肥效。施肥量的多少和利用率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
传统的施肥方式是在一个地块内使用一个施肥量。而在同一地块内,土壤养分含量存在着差异,如果采用平均施肥,会造成在肥力低而其它生产性状好的区域施肥不足;而在肥力高但其它生产性状不好的区域则施肥过量,其结果必然造成肥料浪费、成本提高和环境污染。
变量施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和不同作物生长环境的需要进行全面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有望成为未来施肥的发展方向【15、16】。
1.3施肥主要支撑技术
(1)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精确农业中的定位信息采集与变量实施,需要应用GPS。已经建成投入运行的有美国GPS系统和俄罗斯的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目前欧洲为了满足本地区导航定位的需求,计划开发针对GPS和GLONASS的广域星基增强系统(EGNOS),包括地面设施和空间卫星,以提高GPS和GLONASS系统的精度、完备性和可用性。同时,为了打破目前世界美、俄全球定位系统在这一领域的垄断,欧洲决定启伽利略计划,建立自主的民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ALILEO)。
应用于农业的GPS产品,如美国Trimble公司Ag132 12通道GPS接收机,可接收信标台的地区性差分校正信号免费服务或获得由近地卫星转发的广域差分收费校正信号服务,提供可靠的分米级定位和0.16km/h的速度测量精度。可用于农田面积和周边测量、引导田间变量信息定位采集、作物产量小区定位计量、变量作业农业机械实施定位处方施肥、播种、喷药、灌溉和提供农业机械田间导航信息等。
(2)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地球表面及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信息系统,即它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具有地理图形和空间定位功能的空间型数据管理系统,在技术上已经成熟【1]。它在精确农业技术体系中主要用于建立农田土地管理,土壤数据、自然条件、作物苗情、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趋势、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信息的地理统计处理、图形转换与表达等,为分析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2】。
(3)传感、监测系统及遥感(Romote Sensing,RS)
精确农业技术实际上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农业管理系统。它利用传感器及监测技术可以方便、准确、完整地获得当时当地的必要数据,再根据各因素在控制作物生长中的作用规律或其相互关系,迅速作出恰当的管理决策,进而控制对作物的投入或调整作业操作。广义的说,遥感是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进行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侠义上说是指通过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飞机或卫星),利用传感器(如扫描仪、雷达等)获取目标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通过信息的传输和处理,实现目标物远距离探测研究的科学技术。
RS技术是未来精确农业物技术体系中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近30多年来,RS技术在大面积作物产量预测,农情宏观预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4)计算机控制器(Computer Controller)及变量执行设备(Variable Application Equipment)
控制器接收DGPS中的位置信号,从GIS中的电子地图提取变量决策信息,接收实时传感器的信息,并将它们经过处理转换为控制信号,然后输出给变量执行设备,通过液动、气动或电动系统实现对作物的变量投入。控制器还可以接收执行设备传来的反馈信号,对作物投入量进行调整并存档备查。【2】
1.4变量施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精确农业在70年代起步,开始注意土壤和农作物条件的变化与改善管理的关系,八十年代初提出精确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已有精确农业概念的商业化应用,九十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在美国,以土地平坦、经营规模大的中西部大平原地区发展最快。美国已经将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含量、历年施肥和产量情况等有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形成了资料齐全的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那里的许多地区和农场,已将此类信息制成GIS土壤养分或肥料使用的GIS图层,形成了信息农业和精确农业的技术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精确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在田间任何一个操作单元上均可实现各种营养元素的全面平衡供应,肥料投入更为合理,使肥料利用率和施肥增产效益提高到较理想的水平。在这种管理水平下,氮肥当季利用率可达60%以上【24,25】。
此外,在英国、德国、荷兰、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都有开展精确农业研究和应用的报道。日本、韩国等国家近年来已加快开展精确农业的研究工作,并得到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
变量施肥技术作为精确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开发,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已初具规模,其相关技术已日臻完善和商品化【26,27】。近年来,美国在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技术等方面已实现变量控制【6】。
目前变量施肥大多数是基于电子地图的自动变量施肥,其中根据GPS信号和施肥量信号向驱动模块发出控制指令的控制台是整个变量施肥系统的核心。欧洲的RDS公司、Hrdro Agri公司等,美洲的Agtron公司、Agleader公司、Micro-Trak公司、Mid-Tech公司、Trimble公司等已经有具有通用性的产品上市,其接口可以适应液肥、粒肥等多种作业机械的控制。
例如,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华盛顿州开发了商品性变量投入技术(VRT~Variable Rate Technology)应用设备【11,28】。Mid-Tech公司生产的新型控制器TASC6200具有较大的适应范围,可控制液体、颗粒状固体、液态氨、排种、化学农药注射系统等,具有很大的通用性。Rawson控制系统公司生产的ACCU-RATE变量控制器【29】是一种多功能的处理器,可以进行编程独立控制两种种子变量播种,或者在同一时间控制种子和化肥两个量。有两个RS-232口用来输入两种GIS决策信息,其处理器可以显示速度信息、面积计算、距离以及每亩种子数量和化肥的重量。该处理器有一个GPS工作模式和一个人工作业模式,在人工作业模式下,通过拨号来控制施肥量或播种量的变化。可以用于精确播种、条播、飞播任意类型的种子,也可以用于液态化肥或固态化肥的变量实施。另外,Ag Leader公司生产的PFA田间计算机【29】使精确农业播种和施肥的精确和简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它带内置GPS,可直接控制Rawson变量液压驱动系统,不需变量控制器中间环节。通过手动设置或自动读取处方图,控制播种、固体化肥或液态产品的施用。作业过程中可记录实际施肥量或播种量,同时利用导航光靶进行导航。
日本对氮肥变量实施进行了研究。由Hatsuta工业公司制造的稻田变量施肥机是基于地图的,可施用固体肥料、喷药等。系统由电子马达、容量为120L的肥箱、六个测连装置和十二只喷管组成,由地轮传感器测得机具前进速度,机载GPS测得位置信息,查询地图中相应的施肥量,从而控制排肥口的施肥量。实验表明变量施肥比传统均一施肥节肥12.8%,而且使水稻种植获得高产成为可能【30】。
俄罗斯全俄农机化研究所【31】自行研制了自动变量施肥机,并进行了田间试验。该机自动变量控制原理是:在排肥口装一个电磁铁和共振片,通过控制电磁频率,使共振片震动,达到开启和闭合的目的,从而自动控制施肥量变化。
德国AMAZONE公司【10,32】开发了一种主要用于麦类作物春季追肥的实时自动变量施肥机。在该机器的中央控制单元里,存储变量施肥处方图,同时通过拖拉机前部安装的基于机器视觉的作物长势传感器,监测作物冠层的叶绿素含量,判断作物的营养状态,计算出氮的追肥需要量对原来的处方图作出修正,然后通过液压马达控制变量施肥。
精确农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已被广泛承认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并无疑是21世纪领先的农业生产技术。
1.4.2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早在80年代,上海就开展过计算机指导下的测土施肥研究,并在生产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正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应用适于上海地区的精确施肥系统。1996年5月在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联合召开的“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学术研究会”上指出,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低。由于化肥消费量的大部分是氮肥且易淋溶和挥发损失,所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肥效的重点是氮肥。与会专家预测,到2010年化肥利用率的目标是: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即由30%~35%,提高到40%~45%【33,34】。但是,测土推荐平衡施肥这一初级技术尚未真正落实,在土壤养分状况、养分管理和施肥技术等方面研究基础更是薄弱。现有的有限资料也分散,未能真正用于生产发挥作用,以至于农民在施肥上存在很大盲目性;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合理;中、微量元素缺乏;肥料利用率低,肥料的增产效益没能充分发挥。
美国液态复合肥使用率高,复合肥中大量元素供给量也明显高于我国。据研究报道,美国氮肥中液N使用量占23.6%,复合肥中供N和P的百分率分别为20.1%和93.4%。而中国目前液态N肥的生产和使用量非常少,P、K及其它液肥几乎没有;复合肥中提供N的百分率为7.2%(比美国低13%),提供P的比例为40.4%(比美国低53%)。在液态复合肥应用上,我国落后美国20~30年【35】。因此,在普及应用颗粒复合肥的同时,逐步推广液态复合肥,研究和引进美国液肥生产和施用技术,对发展我国农业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目前精确农业的技术思想已开始在我国传播和引起科技和产业界的重视。国家在863计划中已列入了精确农业的内容【11,36】,也有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了变量施肥的研究工作。
河北农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究了用于变量施肥的决策支持系统VRF-ISDSS【37】。系统包括农业区的基础地理信息、作物生产知识、作物生长养分需求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利用知识库的知识对决策方案进行调节和优化,能够进行精确农业变量施肥的智能决策与空间决策。
2000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农业局合作,通过GPS田间管理系统对田间土地进行精确采样和精确施肥的研究【38】。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追踪国际上精确农业的最新成果,进行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他们依靠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研制的自动变量施肥机、农药喷洒机可实现动态变量投入,获得了国家专利。其自动变量控制也是基于地图的,由地轮雷达测速仪测得机具前进速度,机载GPS得到机具精确的位置信息,利用田间计算机(AgGPS170)读取处方图对应的施肥量,通过控制变量控制器驱动液压系统,从而实现控制施肥量的目的。
此外,农作物生长性状遥感监测、土壤养分和水分快速监测、作物生长模型、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施肥、喷药、灌溉的智能化技术等研究已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展开【2,40,41】。
我国当今农业机械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落后发达国家不止20年【20、66】,在变量施肥技术研究方面,基本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消化、吸收的跟踪研究。需要在变量施肥技术及相关技术方面,如采样技术、采样导航技术、土壤速测技术、施肥决策技术和产量记录技术等领域推动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开发适于我国国情先进的变量施肥技术,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技术体系。精确农业的示范试验研究有可能成为农业机械装备领域应用信息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切入点。研究和开发自动变量施肥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自动变量施肥控制系统作为关键环节之一,为自动变量施肥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1.5本文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SHAPE \* MERGEFORMAT 自动变量施肥技术分为基于传感器和基于地图两种。在基于传感器的方式中,通过传感器实时得到田间土壤养分、水分、种子等方面的数据后,实时自动控制变量投入;在基于地图的工作方式中,数据被收集和存储后,经过分析处理做出变量决策,然后进行控制变量投入操作。目前大多数变量施肥是基于地图的,但是随着实时传感器技术的日益成熟,基于传感器的变量施肥控制系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自动变量施肥控制系统是基于地图的,整个控制系统分为手动和全自动两种工作模式。控制系统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SHAPE \* MERGEFORMAT
首先通过施肥机排肥标定确定标定参数,写入控制程序中。在自动模式下,系统通过RS232串口将DGPS信号读入单片机,提取机具前进速度v和经、纬度位置数据,通过网格识别程序计算出当前机具所在的地块网格名称,然后查询对应于该地块的决策施肥量Q,并显示当前位置和施肥量。手动模式下,通过键盘输入各个网格的施肥量,并读取地轮接近开关传感器的脉冲信号得到机具前进的速度值。最后,通过施肥公式计算所需的步进电机转速n,将该转速转化为变频脉冲驱动步进电机转动,经过变速控制排肥轴从而实现变量施肥。
转贴于
基于控制系统的技术路线,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在分析影响施肥的各种因素和施肥控制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变量施肥控制系统实施方案;
(2)
分析控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条件,设计采用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作为自动变量施肥执行机构的控制器;
(3)
编写单片机控制程序,实现对DGPS位置和速度信息的提取及对地轮传感器脉冲值的提取,并要求能够正确识别地块网格和查询对应施肥量;
(
4)
确定施肥控制曲线和实际排肥量、排肥轴的转速及施肥机具前进速度三者的关系,建立自动变量施肥的控制模型。
第二章自动变量施肥控制系统设计
2.1系统要求
2.1.1系统输入输出信号
自动变量施肥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在不同地块网格达到按需施肥,控制系统的任务就是根据输入信号计算得到步进电机工作所需的控制脉冲,然后输出。
输入信号有:DGPS经纬度位置信号和速度信号、接近开关传感器或角度-数字编码器得到的地轮转速脉冲信号、键盘输入施肥量、存储施肥决策数据的IC卡接口。
输出信号有:控制步进电机转速的变频脉冲信号、显示施肥网格编号和施肥量/速度值、显示DGPS信号正常接收的指示信号等。
2.1.2系统通信
控制系统实际变量施肥作业时需要接收DGPS信号。在施肥网格识别模拟中则需要接收由计算机串行口输出的模拟DGPS数据。同时作为精确农业变量的实施执行机构,要求控制系统能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可以直接提取GIS作出的决策数据,用于变量控制的实施。
2.2系统设计
2.2.1影响排肥量的主要因素
(1)肥料自身的物理特性
颗粒状肥料自身的物理特性主要包括松散性、架空性、成块性和流动性等,松散性好、不易架空、不易成块、流动性好的肥料,利于实现顺利排肥。
(2)排肥器类型和工作参数影响【3】
排肥器类型有圆盘式、搅龙式、槽轮式等,本文自动变量施肥机采用普通的外槽轮式排肥器。此种排肥器每转的排肥量为:
(2-1)
式中:q1、q2-排肥器每转强制层和带动层的排肥量(g);
d-外槽轮的直径(cm);
L-外槽轮工作长度(cm);
γ-肥料容重(g/cm3);
n-排肥轴转速(rpm);
α(n)-肥料对凹槽的充满系数,与转速有关;
f-每个凹槽的端面积(cm2);
t-槽的节距(cm);
cn(n)-带动层的特性系数或计算厚度(cm),与转速有关。
则排肥器每分钟的排肥量为:
(2-2)
对于固定的排肥器来说,影响排肥量的参数是排肥器的轴向长度L和排肥轴的转速n,二者均与排肥量成正比。
(3)机具前进速度的影响
计算出施肥机每公顷施肥量为:
(2-3)
式中:q-排肥器每分钟的排肥量(g/min);
B-施肥机行距(m);
v-机具前进速度(km/h)。
可以看出,机具前进速度v与施肥量成反比。
2.2.2施肥原理
(1)施肥控制公式
当排肥轴转速一定时,机具前进速度增加,单位面积施肥量减少。如果考虑到机具前进速度的影响,则不同地块网格施肥量为:
(2-4)
其中q(n)表示排肥器排肥量,是排肥轴转速n的函数。如果对排肥器排肥量和排肥轴转速的关系进行标定,则有标定拟合方程:
(2-5)
其中,k-标定直线斜率;b-标定直线截距。
把标定拟合方程代入施肥量公式(2-4)中,得到步进电机转速控制公式:
(2-6)
其中,i-排肥轴与电机传动比。
本文中,六行自动变量施肥机的步进电机需要通过链条与排肥轴连接,而两行自动变量施肥机的步进电机通过连轴器直接与排肥轴连接,所以传动比i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选用不同值。
对于确定的施肥机和肥料,参数B、b、k、i是确定值,可以作为常量写入单片机或存储在IC卡中。对于不同的施肥机或肥料,只需要改变这些参数,而不必改变程序,从而使软件具有通用性。对于一定的施肥量Q来说,电机转速n随不同机具前进速度v而改变,可以通过控制电机转速n达到适应不同机具前进速度v下的变量施肥要求。
(2)网格识别计算
在自动变量施肥中,根据各网格土壤养分分布情况,要求同一地块中的不同网格有不同的理论施肥量。为此需要接收DGPS信号,从中实时提取施肥机当前位置的经、纬度和速度信息,判断施肥机所处的地块网格,才能针对该网格的施肥要求进行变量施肥。
网格识别计算公式如下【4】:
其中:
式中:X0、Y0-地块基点经纬度坐标值(0);
X、Y-当前位置经、纬度坐标值(0);
M-网格经度方向数字编号(列);
N-网格纬度方向数字编号(行);
α-地块纵向边与高度线偏角(0);
β-地块横向边与经度线夹角(0);
mA-网格宽度(m);
mB-网格高度(m);
Rlat-1米对应的纬度值(0);
Rlon-1米对应的经度值(0);
Lint-表示向左取整函数。
对于不同的实验地块,α、β、mA、mB、Rlat、Rlon定义为网格参数,表示网格大小、形状等。公式中对应同一地块的所有网格参数都是常量。
地块参数是对农田位置、形状和施肥网格的说明,是自动变量施肥机实现地块网格识别的必要参数。在网格识别公式中,把p、q、s、t定义为地块参数,为方便编程,可以事先算出它们的值,然后与基点经、纬度值X0、Y0一起作为网格识别公式的常量。
施肥参数由变量施肥决策系统软件生成,是与施肥网格名一一对应的理论施肥量,也是控制自动变量施肥机实现变量施肥的必要参数。地块参数和施肥参数可以作为常量写入单片机或存储在IC卡中,对不同的地块改变这些参数即可。
施肥过程中,控制系统接收到DGPS信号,进行网格识别,判断出机具所处的网格名称,查询对应的决策施肥量。同时把速度信号v和施肥量Q代入施肥控制公式(2-6)中,计算出当前所需电机转速,以单路脉冲的形式输出,从而实时控制排肥轴转动。
2.2.3控制方案
由于自动变量施肥技术的初期设备投入比较高,而且对使用人员素质也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进行技术培训。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实行家庭承包的土地经营方式,农民没有能力单独购买GPS等设备,所以针对我国农村现有的生产条件提出采取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方案。手动控制方式比较简单,在没有GPS设备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地块的施肥决策情况或农民自主施肥决策进行手动变量控制。同时充分考虑到农业机械所需的可靠性,在田间出现丢失GPS信号或电子系统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手动控制方式,及时完成作业季节的变量施肥作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京津冀;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12-03
Abstract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an ecological communit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stri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logy,social and economic.As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uideline approved,it is a good opportunity to solv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chie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landscape of Hebei Province accounts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area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ebei Province is threaten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ong-term ext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t has crucial influence to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pattern,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entire region.The only strategy is to complete the remed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ies.The paper proposed some transform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position and pattern,resources usage,production and business models,production technology,and relative policies,which were designe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for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1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的主要目标和实现途径
京津冀三地是一个地缘相接、山河相连、空气相通的生态共同体。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雾霾锁城、水资源短缺、土壤面源污染等问题日趋凸显。为了有效破解区域面临的生态困局,三地应共同承担生态治理责任,进行生态协同治理。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指出,京津冀要在已经启动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通过一系列协同治理措施,旨在改善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动实现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然而,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的实现须不断地探索区域多元主体生态协同治理发展路径。要求中央政府加强顶层设计,设立跨省、跨部门的高级协调机构,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对区域生态治理进行宏观规划,并积极发挥协调组织和仲裁等作用。并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地方政府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市场化、三地联防联控、建立技术援助与调整机制、社会积极监督参与等一系列措施,确保生态协同治理的顺利实施[1]。2015年12月2日,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共同签署的《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信息共享、协同治污、联动执法、应急联动、环评会商、联合宣传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2 河北省农业生态在京津冀生态中的功能与定位
河北农业生态环境是京津冀的基础生态。生态建设的空间载体涉及每一寸土地,无论是对全国还是京津冀地区而言,农用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河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显示全省农用地面积为1 316.84万hm2,占京津冀整个地区面积的6成以上。农用地作为京津冀生态空间中的基质,农业生态对整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农业对资源和生态的消耗极大,要做好区域资源恢复和生态治理,必须解决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和农业生态修复。
农业生态系统,不仅具有粮食生产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调节气候和水文循环、水土保持、促进养分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和水体质量、美学景观服务、净化环境等。例如,河北省农田对京津冀地区气候调节和水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冬小麦的种植可以大大降低冬春季节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等。农业生态在提供农产品的同时,传承了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对地区生态环境具有显著影响。由于河北省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空间还很大,这也成为提升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潜力所在。
农业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内容。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不断提高生态承载力,农业是与自然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农业生态建设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回避的,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无从谈起[2]。同时,河北省作为国家粮食的主要供给地之一,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必须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
3 存在主要生态问题与出路
3.1 资源约束是农业发展的瓶颈
河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是主要农业集中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河北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7位,棉花、蔬菜、油料和园林水果产量分列全国第4位、第2位、第8位和第4位。然而,河北省耕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等农业生态资源容量并不充裕,随着生产强度的不断增加,农业资源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剧,已经成为制约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众多的制约因素中,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尤其突出。河北省人多地少,是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省份。第二次土地调查显示2009年河北省耕地面积656.14万hm2,人均耕地面积由一调时(1996年)的1 066.67 m2减少到933.33 m2,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而且耕地资源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占2/3,存在耕层变浅、容重增加、土壤养分效率降低等问题。此外,水资源是限制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5亿m3,人均水资源量307 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 m3“极度缺水”标准。河北省地表水资源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304亿m3减少到21世纪初的128亿m3 [3],随着人口数据的增加,人均水资源量更是逐年代地快速递减(图1)。由于水资源的限制,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来进行农业灌溉。自20世纪80年代起已累计超采水资源1 500亿m3,面积达6.7万km2,超采量和超采区面积均为全国的1/3。资源性缺水,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先天不足”直接影响河北省农业的发展。
3.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河北省农业不仅面对资源的约束,同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加。首先是农业生产依赖的农用土壤污染不断加重,污染来源包括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和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利用、污水灌溉等。2013年河北省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为331.04万t,农药使用量为8.67万t,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6.8万t,地膜覆盖面积达111.97万hm2。从2013年河北省不同地市耕地平均使用化肥、农药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除张家口外,其他市的平均化肥使用量都远大于国外的225 kg/hm2的水平(图2)。全省农药利用率不足30%,氮、磷、钾肥当季平均利用率分别为26%、15.7%和41.6%,远低于发达国家农药、化肥利用率60%以上的水平。地膜残留系数为21%,回收率不足10%,每年地膜残留量新增达1.24万t[4]。大量的有害物质通过径流、淋溶、吸附等进入土壤环境,破坏耕层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污染。其次是水污染,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物进入河流、湖泊、水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目前,河北境内滦河、潮白蓟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及黑龙港运东等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6.06%,Ⅳ类水质比例为16.55%,Ⅴ类水质比例为5.04%,劣Ⅴ类水质比例高达32.37%,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水利厅公布的河北省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表明,2015年2月监测的19处农业用水区中,达到区划水质目标的5处,占26%,未达标的14处,比例高达74%。同时,深埋在地下的地下水质量也不断恶化。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华北平原4384个浅层地下水样本中,Ⅳ类水质占21%、Ⅴ类水质比例高达57%,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污染指标有亚硝酸盐、硝酸盐和铵氮;而在1 679个深层地下水样本中,Ⅳ类水质占23%、Ⅴ类水质比例高达51%,主要超标的污染物有亚硝酸盐、镉、六价铬、铅和汞等。另外,秸秆焚烧、过量施肥、牲畜污染等不同程度地造成大气污染,不当的农业措施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立体交叉污染。
3.3 破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困境的出路
资源环境问题是制约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主要短板,同样也是河北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的农业生产虽然暂时保障了粮食安全,但是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环已触碰地区生态环境的警戒线。因此,要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首先解决好农业生态和发展问题,在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的框架下,必须将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破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困境,走出一条既能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又要保障地区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新途径。首先要做好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恢复和重建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在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框架下京津冀三地必须尽快找出解决农业造成的水、大气、土壤污染的修复途径。其次,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多水多肥多药的农业耕作方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农业的绿色发展方式应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出产率,破除耕地资源、水资源的“紧箍咒”,最大限度地减弱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消耗。农业绿色转型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京津冀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机遇下,河北省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科技、产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诸多利好因素,应和京津携手布局绿水青山的生态空间。
4 对策
4.1 明确河北省农业定位,谋好农业布局规划及发展路径
河北省要完成农业生态修复和农业绿色转型首先要在京津冀生态格局与生态治理框架下做好顶层设计。将农业修复与京津冀规划的山体修复、水治理、湖泊湿地保护、沿海整治修复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修复相结合。不同区域要根据自身生态现状和农业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空间和设计发展路径,具体来说,河北省在未来主要全力打造以“五个特色区”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格局。包括坝上农牧业模式、山区农业模式、都市和城郊农业模式、山前平原农业模式、沿海农业模式等。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模式要与各区域的生态基础相适应,与生态治理相结合,从区域农业规划上,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生态优势。最终实现河北省建成优质的北方粮油农作物主要供给地、京津冀优质果蔬供给地和京津冀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区的多功能现代农业高地。
坝上高原特色农牧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也是京津冀上游主要生态支撑区,在京津冀的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该区域在京津冀生态建设中协调好生态建设和农牧业发展的关系。以生态优先作为农牧业发展理念,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及退牧还草,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同时做好生态补偿。农牧业要以优质、高效、特色、生态为特点,提供优质的农牧业供应。
山区农业是河北省的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河北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构建经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新型绿色农业模式。首先,山区是京津冀生态功能保障的主体区,要做好山区农业发展是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其次,山区的农业形式多样性为山区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摆脱山区落后的概念,摆脱山区低技术、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扬长避短,重点发展具有河北山区特色的产品,例如发展干果、错季蔬菜、杂粮、生态养殖、生态休闲、观光采摘等山区特色农业;最后,将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和旅游生态结合的协调发展典范。
环京津都市和城郊农业模式要围绕特大型城市消费市场特点,共同探索都市农业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方面,以城郊型、都市型、生态型农业为方向,以休闲、高端为定位,做强产业园区,构建高端食品生产、优质农产品交易、高端商务休闲、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发展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共同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绿色农业。
山前平原高产农业区是河北省传统的农业生产区,也是保障河北省和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地区。解决以水资源为主的生态赤字问题是平原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从种植制度、优化模式、节水、节肥等方面加快农业生态恢复,实现平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可持续是山前平原高产农业区的发展目标。要完成农业生态修复,并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河北平原农业建成全国现代农业高地,打造全国粮食的安全主产区。
沿海水产经济带沿海农业,应在巩固小麦和玉米等传统主要粮食作物及花生、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种植业,如特色瓜菜、食用菌和特色杂粮等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
4.2 加快农业生态修复,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模式
在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的框架下全力推进河北省农业生态修复工程。由于资源现状压力大,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态修复面临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的重重困难。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两方面的问题应以京津冀地区总体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为对象,在京津冀生态综合治理框架下开展综合恢复与保护行动。河北省应和京津一同采用区域综合治理的模式,加快在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污染流域水环境治理、化肥和农药残留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地膜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的协作。加强生态修复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实现河北省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要在解决农业生态修复的同时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农业资源利用模式。以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量、遏制土壤重金属污染、实现化肥和农药零增长,加强地膜、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目标,以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灌溉用水红线管理,控制农业用水量。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限水灌溉、雨水/灰水利用、微咸水灌溉等缓解农业用水强度。建立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推进精准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化精量施肥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程,通过秸秆的“五料化”,即秸秆资源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推进秸秆的循环利用。另外
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等其他途径确保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4.3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构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长效机制
农业生态修复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都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撑,科技创新是农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农业的绿色转型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为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良机。北京和天津具有高度密集的农业科技和人才基础,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把京津的科技、人才优势变成河北省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不断提高河北省农业生态科技含量,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重点推进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实现突破发展,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在修复水、土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河北省要和京津一同实现农业生态修复中的科技创新和转化,一是要加快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目前生态修复的一些领域,包括农田污染土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技术还不成熟。二是要采用新的灌溉措施、施肥技术、病虫防控技术等实现向生态农业的转变。并通过现代科技的管控,发展“智慧农业”。三是要不断推进机械技术支撑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装备技术。四是要加快农村信息化技术普及,使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在农村及时有效传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
科技人才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农民是农业发展的第一主体。一方面要紧抓京津冀协同的发展机遇引进大批生态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同京津一同开辟农业科技创新之路;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提升他们的科技技能,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育现代农民。
4.4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开辟多元化农业绿色转型途径
河北省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生态禀赋、生态工程和技术装备创新适合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多种优势,促进多样化发展。在保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体经营、龙头企业和股份合作社等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局面。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同时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构建有利于本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的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力地助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转型与升级。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应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农业观为依托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
4.5 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助推河北省农业绿色转型
扭转政府政策导向,加快政府农业管理职能转型,发挥市场的作用,从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单一调控目标向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维护农业资源的持续生产力的多目标转变。多方位引导和帮扶农业生态修复和农业绿色转型,引导全民关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意识,尤其要注重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有效的教育手段,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转变提升。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财政支持体系。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优质农产品和基地建设,健全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税收优惠减免措施,对生态农业先进者给予奖励等。二是财政政策向推进节约型技术和环保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面倾斜,在土壤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病虫害绿色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等农业生态治理和农业清洁生产方面加大资金项目支持。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帮助农民完成农业生态修复和农业的绿色转型。三是重点扶持龙头产品建设和品牌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帮扶特殊需求。同时鼓励工商等社会资本介入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中。
建立最严格的法律保护体系,依法治农。京津冀三地要建立以京津冀污染协同防治为支撑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和农业发展支持保护法治体系,细化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规范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建立规范约束法治体系,通过强化农业环境监控程序机制,提高农业环境监管执法的保障力。切实加大监管力度,明确企业和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开展联动执法,加大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完善耕地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资源保护法治体系,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使用和保护。另外,还应构建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农业立法和执法的参与。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依法合理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5 参考文献
[1] 王双.京津冀生态功能分异与协同的实现逻辑与路径[J].生态经济,2015,31(7):124-127.
[2] 朱立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232-238.
[3] 张俊芝,李涛.河北省水资源现状及其特点分析[J].村委主任,2010(1):35-36.
[4] 周文夫.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河北生态环境建设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有关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以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管理(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界定了以Excel为载体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并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重点难点设计了7个实验项目、具体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的组织流程,以期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Excel;经管类
专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定量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但要求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还应具备经济分析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解决经济管理中常见的技术方案经济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方案选择、技术创新、价值工程等生产实践问题。由于该课程涉及许多定量分析,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单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尝试引进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Excel软件的应用解决课程中的应用难题,以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2]。
一、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课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的内在要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开设这项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对投资项目的市场预测、经济评估指标分析均涉及相当多复杂的手工计算,投资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结论的验证也相当费时,因此如何解决理论知识的应用问题便成了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难题。Office软件是办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员,是一个强大的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软件。借助Excel各种编辑操作、财务数据分析方法、函数和图标等高级工具的综合应用,学生在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和较难的数学推导情况下,就可以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常见的数据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问题。因此,开设本实验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Excel进行函数模型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计算,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程理论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形式生动地重现出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说服力。技术经济学中技术经济方案评价、资金时间价值、设备更新等理论对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许多理论问题包含在实验当中,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应用,不仅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能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3]。(3)实验教学有助于推动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技术经济学相关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加以体现,实验所创造的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抽象理论方法产生真实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时又可以激发教师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热情。从目前来看,实验教学正是学科发展这个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极大推动学科发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
Excel是一种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和高效的软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开数学和统计学中较难的部分,使许多以前用手工计算很复杂的程序大大简化。实验项目以Excel为基本工具,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Excel的表格计算能力、图表显示功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中遇到的问题,理清问题结构,对问题中的关系进行量化,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工具来求得结果,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动手能力、独立建模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5]。我们根据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应用Excel软件设计了资金时间价值计算、资产折旧计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分析带来极大的便利。应用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核心是函数的应用,尤其是财务函数。财务函数主要可分为四类,即投资计算函数、折旧计算函数、偿还率计算函数、债券及其他金融函数。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1.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本实验的开设可以面向经管类本专科学生,专业方向为财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等。实验环境为微机室,软件环境需要安装MicrosoftOfficeExcel2003/2007,为保证Excel中的很多扩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Office需要完全安装,这样可以使加载宏功能可用。同时,教师机需要安装传输文件的软件如飞鸽传书,每次实验前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要的数据、实验要求发送给学生。
2.基于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1)正确性。要求根据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输入正确的公式或调用正确的函数,公式能够正确反映各要素间的数学关系;函数的函数名与调用的参数符合语法,函数的逻辑关系清晰。(2)动态性。使用单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当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控件控制单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动态灵活地随变量的变化而改变,实现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不同的技术经济分析结论。(3)简约性。在使用函数和公式时,尽量选择简约的表达方式,减少烦琐的、难以理解的公式。(4)易维护性。模型分布区域化,在建模过程易于查找错误和修改,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时,正确使用变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维护性[4]。
3.实验内容
根据经管类技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实验主要包括7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1)移动平均分析和指数平滑分析;(2)回归分析;(3)投资项目经济评估指标分析;(4)折旧计算;(5)量本利分析;(6)投资决策模型;(7)项目风险模拟决策。
四、实验教学组织实施
(1)划分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技术经济学教学实验采用小组形式,由5~6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同时,通过小组间的激励措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2)示范讲解。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示范目的,即要解决的问题,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时提示学生要观察什么。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示范要正确、熟练,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确保讲解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保证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确规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确定讲解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具体的讲解方法。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努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学效果。(3)指导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是主体,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应让学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指导过程中要及时正确地找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实验中的新结果,启发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联系。有些实验结果是验证了结论,有些实验结果可能与学过的知识相违背,这就要求学生不断领悟知识,拓展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要承认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差别,对不同对象要因材施教。同时顾全大局,鼓励进步,帮助后进,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6]。
五、考核
实验以Excel工作簿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1)工作簿命名正确占10%。工作簿的命名规则为学号+姓名,例如:00088110李四.xls。(2)模型正确性占70%。使用正确的公式、函数、图,控件参数设置正确,数据分析和规划求解参数设置正确。(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观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图表具有标题。(4)实验结果按时上交占10%。(5)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综合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决策模拟等多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科学组织与管理实验过程,规范实验考核。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同时,实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扩展,不断丰富实验项目、实验案例,尽量广泛涉及宏观的和微观的技术经济问题,通过Excel这个功能强大的表格数据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立正确的模型,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侯琳琳.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思考基于《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4):3437.
[2]安嘉清.《技术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外企业家,2010,(6):257258.
[3][4][6]占纪文.农业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9):8486.
[5][7]傅佳琳,索琪.基于Excel的经济管理预测与决策实验体系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0):9092.
有关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造价管理中技术经济与运用
摘要:技术经济分析就是技术分析结合经济分析,在确保工程技术保持在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工程造价管理的各阶段都少不了技术经济分析,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成为以前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而忽视施工阶段等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从而使得技术经济分析具有的保障性作用没有得以发挥,即确保技术可行性和成本控制。本文从技术经济分析概述、技术经济分析的作用、技术经济分析应用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技术经济应用;设计技术
经济分析是个较为综合化、系统化的概念。伴随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现在越来越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技术经济分析有助于经济性目标的实现,可以更好适应降低工程设计方案与施工组织等环节成本的要求。
1技术经济分析概述
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是指计算、判断分析、对比及评价各类经济分析与管理手法,如:技术策略、技术设计方案与方法,从而挑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化的技术方案,以完成项目造价。工程造价是指建设工程所使用的全部费用总和,涉及工程筹建、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控制造价就是把工程项目建设造价限制在预定限额范围内。这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相关人员来说,都十分重要。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手段,挑选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可以较好把控工程的造价。
2技术经济分析的作用
技术经济分析是技术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应用技术对比、经济分析与效果评价等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以确保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化。技术经济分析的重点就是探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找寻最优组合方案,使得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技术经济分析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勘测考察、设计规划、施工阶段。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包含效果分析、系统综合、方案论证等,也就是系统性综合评估技术研发应用情况,运用经济指标体系分析对比不同技术方案,评价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程招投标中标的基本规定就是合理化低价。在确保工程质量与工期的前提下,承包商需要运用内部成本控制的手段来深挖项目的盈利潜能,科学合理地把控工程成本。工程项目成本是有限的,难以通过无限制的压低成本的手法以增大利润空间。施工中工程质量与工期务必要保证。因此,只有运用高效低成本的先进技术去降低项目造价,才能实现工程造价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技术经济分析应用
3.1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就是技术经济分析。设计阶段它会对工程造价管理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设计费用占整个费用的比例不高,但在项目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以达到70%以上,甚至于更高。在设计阶段,把通过编制审核的工程概算作为项目限额依据,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法分析各设计方向,如:工艺设计、设备选取、土地利用率等。在此阶段中,造价人员要与设计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技术经济分析,处理技术与经济的矛盾与问题,实现先进技术与合理化经济的和谐统一。
3.2施工过程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就是技术经济分析。施工阶段是工程开工建设的阶段,会高度集中投入大量资金。施工过程中,会有许多无法预测的因素存在,需要借用技术经济分析手段确定科学的施工方案与详细措施,及时高效解决工程变更与索赔之类的问题,让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在施工过程中,技术经济分析覆盖了全部施工过程,涉及范围从施工方案的制定到节点的具体作业方法。譬如:对外墙进行保温施工时,可以应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不同施工方法的好坏,最后选定最为经济、最能保障工程质量与工期的工艺方法。除了节省费用外,还可以高效保证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减少工程造价。
3.3竣工验收
技术经济分析法在竣工验收阶段的主要作用是考核工程造价与投资效果。需要编制竣工决算,分析竣工决算与概预算,评估控制投资成效。从而为未来工程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技术经济资料,积累相关经验。
4案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本工程属于地安门220kV送电工程支线隧道。以新建地安门22k0V变电站为起点,横穿南方的护城河及北二环路,并到达北二环南红线北侧,连接待建的桃园22k0v输变电工程北二环电力隧道。本工程需要设计施工2座竖井,完工后用作永久性的检查井。位于北二环南侧绿地南侧竖井是盾构接收井。位于护城河北侧空地的北侧竖井属于盾构始发井。盾构始发井净空12.5m*15.6m,深长26.1m左右,内径3.0m的盾构位于南方。位于始发井北侧的三条矿山法隧道施工标准如下:2.2m*2.4暗挖隧道22.5m,13.2m、2.5m*3.0m暗挖隧道21.2m。此三条隧道需要衔接已建的地安门地下变电站。
4.2对比施工方案
结合现场实际,分析研究高压线问题,得出以下两种方案:方案1对现有高压线进行改移。改移后,高压线所处位置符合吊车及打桩机的操作安全距离标准。现有高压线带负荷,待另建架构后方可停电改移。改移完成后,才可施工。此方案所花时间长,存在相对较短的停电时间。预计停电时间为5天,预计造价增加大约60万。方案2变更始发井的位置,改移后的始发井的位置达到吊车在运转过程始终与高压线的距离大于最小安全距离的规定。此方案不需要停电,不会影响工程进度。但需要调整项目整体格局。预计造价增加大约20万。最后,经专家认定方案2能最大限度符合施工过程的功能需求,还可大大减少成本,方案2为最优方案。
4.3分析工程价值
对比方案成本系数及价值系数,发现方案2为最佳施工方案。见下表。结束语工程造价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就是技术经济分析。整个工程建设都少不了它的参与,它会涉及到工程的各个环节。因此,要重视技术经济分析的应用,最大程度上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