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得中职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作为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我认为,在当今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有所改变,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别是《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它是通过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学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其了解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则,感受法律对维护社会的正常稳定所起的作用,树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法律基础知识》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单纯地为教学而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教好这门课,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教的过程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指教师在宣传法律的同时,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以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提高其思想觉悟,它是法律基础知识课的生命力所在、魅力所在。实践表明,法律课越能紧密联系实际,就越受学生欢迎,效果越好。《法律基础知识》要做到针对性强,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多与学生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使法律课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好奇、敏感、容易冲动,同时法制观念淡薄,自制力差,缺乏足够的支配能力,因此法律课的授课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法律基础知识除进教材、进课堂之外,还要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从而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总结,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把枯燥的理论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法律课教学与现实社会实际相结合。由于教材的内容是编写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法律情况,基本原理虽然没有变,但社会现实是变化的、发展的,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注意把教材的内容加以延伸,尽量做到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同步,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法律与他们的现实很接近,才能较好地提高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艺术性
艺术性是让学生在接受教师对其法律知识和观点灌输的同时,欣赏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美,在课堂中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情绪,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达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做到观点正确、教材熟悉、层次清楚、重难点突出、口齿清晰。其次,要精心设计教案,尽可能地运用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把教学理论转化成教学实践,通过设置场景,吸引学生,集中其注意力,随着课程往前进展,不断有出现,令学生情不自禁地自发讨论问题。例如在讲解构成产品质量法律责任的案例教学时,不能单纯地展示案情,而要由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案例作深刻的思考,从而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变为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协作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现、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使理论形象化、通俗化,寓理于事,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要体现自主性和动力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以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标,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教师要从发号施令的位置上走下来,改变以往授受式、填鸭式的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阻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使学生理解和参与教学,转变“被教、被管”的被动角色,树立“课堂主人”的意识;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意识;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今天,社会已经步入到“权利的时代”,人是最大的资源和财富,只有尊重人、理解人,才能开发人、解放人,才能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
《法律基础知识》集中了我国很多部重要的法律,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法律规则,但因为课时的限制,每部法律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接触这门课时认为枯燥死板,充满令人头疼的条条框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出发,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把交流、讨论、实验、合作、探究、表现、创造等机制引进课堂,注重实例教育,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比如可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举办有奖征文、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播放法制教育片等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经历、收获,在师生互动中、生生互动中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健康发展。
总之,在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中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实效,使学生正确地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入校第一年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1]。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必需”的原则,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精简课程理论知识,构建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教学改革设计思路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在“活”中求学——转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的模块教学,通过项目导向的模块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模拟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学习模式。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培训了能力。首先在“活”中做文章,以“活”来培养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兴趣。同时,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点探究性学习,少点被动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二)启迪思维,在“动”中求知——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情感体验――思考总结,就是要让学生动耳、动脑、动口、动手。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宗旨构建本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能力训练,强化实践教学,形成学生的多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情感体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实践等,使学生养成主动查阅资料和积极思考的习惯,养成从生活中的每个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拓展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求发展——突出课程实用性,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满足学生内心需求
高职学生基础知识底子薄,学习能力弱,悟性较差,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要把握好理论传授的度。教学活动要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因此,根据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发展需要,精简理论知识,按照实用、必需的要求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加强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联系,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如开展读书笔记、观看视频、社团活动、知识竞赛、参加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2]
二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措施
(一)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既包括理论教学资源,如教材、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等,也包括实践教学资源,如勤工助学岗位、社会调查、参观等。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内涵,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根基。但在课改背景下,教学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对学生来说,他们学的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即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可以是学习的资源。
(二)编制课程标准
我们从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教学条件、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理论项目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等方面编制课程标准,确保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环节。但课后要有效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
(三)优化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2015年又做了修订,依据新版本,重新修改、优化本课程的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体现思政教学的时效性。
(四)制定考核标准
为了克服平时不认真、一到考试就死记硬背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强化实训技能考核。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定。如平时成绩6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社会实践、实训等),期末考试40%,书面考试多采用开卷形式,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上。
(五)课程教学实施
本轮课改期限三年(2014.12—2017.12),以学期为单位,制定每学期的具体实施计划,明确阶段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在2015级高职一年级学生教学中进行模块化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并在2016年6月通过了学院对本课题的中期检查验收。随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进行反思,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提出改进措施;修改完善模块化教学内容,再应用于2016级高职一年级学生教学中,效果良好。2017年12月将结题验收。
三教学改革效果及创新
(一)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中的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枯燥,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却联系紧密,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不同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达到了教学目的。第二,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在项目导向的模块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课前钻深研透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课中和学生一起研究、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也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素质,形成了师生成长的共同体。全体课题组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悟、体验,使教师能正确教学定位,并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了起来。[3]
(二)创新和突破
第一,增强了课程的开放性,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水平大幅提高。本课程完整的课件和电子教案共享,摆脱了教材的束缚,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与可选择性。第二,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学习,发现、思考、分析、探索问题,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师只当“顾问”、“参谋”[4]。第三,强化了本课程的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中许多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形式进行。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团队组建、收集预备知识,制作实践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整理分析资料数据,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结果和体会等工作,不仅能很好地学习理解有关知识,而且能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学到探究的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实践探究能力。[5,6l
(三)教学反思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知识”。本课程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应用性很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简课程理论知识,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必需”的原则,构建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当然,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学改革给“课堂”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许多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研究:(1)继续修改完善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方法的课件和电子教案来满足教学需要,(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3)完善考核机制,(4)加大社会实践活动,(5)优化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王凤芹.浅议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0,(02):38-39+42
[3]沈晓红.高职院校德育课堂教学的人本化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05):102-104.
[4]周艳丽.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2(04):108-109.
[5]陈友放.创新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新模式[J].职教论坛,2010,(12):63-64+75.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法课程改革
本文系湖南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青年项目课题“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改革研究”(编号:ZY133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
首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与法律法规打交道,不可避免的需要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作为财经类实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大多采取“一职多能”的用人策略,财务人员有可能兼管人力资源和办公室,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远远超出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范畴。比如,可能会要求财务人员负责起草企业章程,办理公司登记,审核经济合同,提出企业投资、融资策略等等,这样工作都需要在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基础之上加以熟练运用,才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经济法课程承担着艰巨的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经济法课程教学往往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深感被动。因此,加快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普遍存在着强调专业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教育,法制教育的现象。经济法作为为数不多的法律知识课程之一,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经济法课程学时少,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高质量的搞好教学,导致很多内容无法深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觉得经济法课程比较难懂,与其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又不大,学得好与坏没有什么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只求及格了事,不愿意花费很多精力去学习和研究经济法课程内容。
(二)教材不精,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目前,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许多教材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篇幅较大,教材少则十五六章,多则二十多章,而经济法的课时则在60个左右,内容太多,无法在有效的课时内高质量的完成。第二,许多教材只有现行法律条文,有的即使对条文进行了解释,但忽视其法理分析,特别是案例少,不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第三,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跟不上立法实践的发展,经济法教材明显滞后于立法实践。第四,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对于不同专业学生采用同一种教材,或者完全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使用相同的教案,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三)学生普遍欠缺基本的法律知识
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通常在大学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设,大部分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学生的法律基础仅仅停留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同时,该课程在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上篇幅非常小,只有一章,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基本都是一带而过,因此,到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开始系统学习经济法时,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很少,很多学生对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制度、诉讼时效等基本知识都所知甚少。法律基础知识极为有限,这无形加大了学好经济法课程的难度。
(四)教学模式老化,不够灵活
“教”与“学”是一门艺术,是师生围绕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活动,教学应该讲求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设计一套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济法也不例外。为了达到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人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常见。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方法死板。优秀教师基本上是讲授教材、传习知识、师生之间交流少。二是讲课枯燥无味,内容不更新,教学讲义几年不变,以至于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教师水平差别较大
目前从事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是经管专业课老师,他们的知识结构以经济、会计专业知识为主,有的具有一些法律知识,比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但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具备完整的法律体系知识,有时很难对法理作出解释;一部分是法律专业老师,具有完备的法律理论知识体系,但对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几乎一无所知,教学不能结合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因材施教。另外,经济法课程教师普遍还存在着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由于他们没有机会从事法律事务方面的工作,导致光有理论知识,没有实战经验的尴尬局面。
三、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一)转变教学指导思想,重视法律素养培养
学校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建立较高的法制观念,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并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学生。因此,对经济法基础课程进行教改,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理念,从实用性和技能考试方面告诉学生,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许多职称考试必考科目,要对这门课程引起重视。
(二)选择教学内容,注重时代性和实用性
首先要在教材的选择上下功夫。在选择教材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选择专业方面最接近前沿的,近几年,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多项新的法律法规,学生只有学习了这些新的法律法规,才能在毕业后有所用,这对于他们的职业选择和从业能力至关重要。二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内容不同的教材。比如,工商管理专业要专门学习《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的内容;而会计类专业应侧重于学习《支付结算法》、《公司法》、《税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市场营销专业应重点介绍《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方面的内容。
(三)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单纯的法律条文是非常枯燥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只要把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恰当的引入教学,就会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有意义,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具体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选择接近近生活,案例要有典型性、实用性,涉及人物较少,这样的案例学生易于接受;要侧重培养学生认识与解答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看事物: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大力倡导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引路人;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比例,但也应注意不“因案例而案例”,这样会失去案例的作用。
在教学手段上,力求多样化。如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录好的如《今日说法》、《法制与社会》中的故事,在播放过程中,先只播放事件部分,先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各抒己见,再与节目中的专家的分析与评判进行对比,找出正确的做法及不足之处。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还可以用模拟法庭庭审的方法来呈现。选好案例交给学生,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被告、原告、公诉人及律师等角色进行法庭的庭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各个角色的职能、权利、责任,所起的作用及实际的操作过程,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实战”经验。有条件的话,可以联系当地法院,让学生去旁听案件的审理,通过观摩,让学生学习经济案件中利益相关者在法庭展现的法律技能。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执教水平
有没有一只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相关。由于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对我国的现行经济法律法规的知识体系和法律体系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经济专业知识有所研究。为了提高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师的执教水平,学校可采取如下途径:一是积极创造条件让经济法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同行的经验,组织兄弟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师学习交流。二是设置激励机制提倡和奖励经济法课程教师积极充电,提高经管类相关专业知识,参加会计证,营销员等社会考试,丰富和全面自己的知识结构。三是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经济法课程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积极探讨教学经验,十分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四是广泛联系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等法律实务部门,建立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济法基础课程教师深入基层,直接参与和学习法律事务,帮助他们获得实践经验,以便更好的服务教学。
经济法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材选择与内容取舍、教学模式、社会需求等方面。因此对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条件、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等还需要根据教学实践具体情况及其规律做进一步全面、细致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徐珍君.基于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探索[N].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四期
1)专业办学标准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应至少安排8门必须的测绘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分别为测绘学概论、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基础、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
2)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淄博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等测绘甲级资质企业的调研,分析测绘行业的岗位设置情况,确定了对应岗位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
3)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共分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践及素质训练课程及创新能力训练课程四个模块。①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为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等课程。②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岗位能力需求,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开设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等以“外业”为主的课程,开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等以“内业”为主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工程测量、数字化采集、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③实践及素质训练课程开设数字化测图实验等校企共建课程,开设数字化数据采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等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人生观、文化基础、职业人生规划和通用能力等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开设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④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则包括测量程序设计、MATLAB空间数据处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参加大学生技能竞赛、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途径,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2课程建设
1)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以省级精品课程《测量学》为龙头,结合测绘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山东理工大学核心课程建设标准》,与企业密切合作完成10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形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
2)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根据《山东理工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标准》,选择比较成熟的课程《MATLAB空间数据处理》作为双语教学建设的课程;通过三年的建设,完成英文教材引进、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讲课录像等工作;并且在教改项目立项、进修提高、报奖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3)校企共建课程建设
为了尽快达到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熟悉企业作业模式和规范要求,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数字化测图实验、数字化绘图软件等课程开展校企共建,即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在实施中采用“校企交替”的形式组织教学,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再由企业的一线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战技巧讲解,将企业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
4)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按照课程知识关联度,整合原来单一课程的实习与设计,形成以《测量学》、《地图学》和《数字化绘图软件》三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外业数据采集”为核心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实习;以《地理信息系统》和《GIS工程实践》两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空间数据处理”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以《摄影测量学》和《遥感原理与应用》两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图像数据处理”为核心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以《大地测量学基础》、《GNSS原理与应用》和《工程测量学》三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工程控制与施工测量”为核心的大地测量实习;以全部专业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为核心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全部实现校企共建,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对外沟通能力。
3结束语
经济法是电大开放成人教育专科经济、管理类财会、金融、工商管理和法学专业必须开设必修基础课。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这门课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成人经济法教学现状出发,就经济法教学实践方法的改进谈点对应之策。
关键词:
成人教育;经济法;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其体制的日臻完善,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更为高远,全民经商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尤其现在政府鼓励大众创业对经济法的掌握成了普遍需求。因此,成人教育的改革也应必须顺应这一时代需求,以期达到同步发展的目的。改革和探究《经济法》在教学中实用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知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以便学生更好地从事社会实践,则已成为此门课程不容忽视重要问题。
一、《经济法》课程在成人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从培养既要精经济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去思考:目前很多成人高校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无论在教学计划的安排,还是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的实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雷同化一
先哲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才能促进个体的发展,采取有针对性地施教方法,才能满足学员不同的专业特点和要求。即使使用相同的教材,也应当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当然,克服教材的雷同化一,则必然要求因材施教,这是每个专业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容易忽视这一问题。使用同一教案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致使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得不到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现阶段,经济法教材版本很多,在成人教育的选用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材内容过于繁杂深奥,有的教材内容没能与时俱进;还有部分教师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忽视成人工学矛盾的特点,使用相同的教案,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体现不了专业化特色。
(二)制定的教学计划安排与实际教学容易脱节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与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息息相关,而经济法课程作为电大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法理知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安排显得薄弱,法学的专业化程度深浅决定了学员的认识,容易造成学员对法学的粗浅认识,无形中会影响经济实体法律制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困难,难以实现会经济懂法律的教学要求。
(三)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欠缺
《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它需要依靠法学知识进行辅助教学。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就显得知识结构极为贫乏,学生也缺乏系统的了解,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可以利用大量的现实生活案例,也要鼓励学生多学习法学知识,补充自己的内涵。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培养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有待更完善、合理的考核考查方法
在高校课程中,因专业的不同,《经济法》课程也有不同的位置。《经济法》这门学科在高校一些专业里属于考查课,因此没有引起一些教师的重视,认为写篇论文结题就可以了。我们可以试探更科学合理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走进这门课程,去研究这门课程。例如: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二、对成人经济法教学之方法探究
(一)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平台的网上资源,抓好课件的制作,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实施远程开放教育辅助教学的功能
电大和其他教学平台网上教学资源丰富,引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而外,笔者认为,制作切合学生实际的课件配合教学,大有裨益:
1、能弥补教科书的不足。《经济法》课程源于社会生活和相关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实践在不断生动发展,法律也必须与时俱进,顺时而修订法律条文。
2、能补充同步知识,接受新法规。教师利用自身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新的法学知识运用其上,补充到课件中,就是补充同步的知识,传授新法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就能够做到电子教案与现行法律的同步更新。
3、能扩大知识的容量,增大信息量。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通过文本、静态、动态的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体工具,在课堂教学里,演示图片、文字,超级链接各种相关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应该适当增设一些专门的仿真的案例讨论课
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平等交流探讨的氛围中,产生不同的观点,进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探索性,这是最为有效的互动交流式学习。案列讨论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互动交流式方法。案例讨论课就是给学生建立一个仿真环境,在课堂上由学生扮演独立的当事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现场互动。讨论结束时,老师再及时作总结和点评,告诉学生结论或答案,这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施这一教法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选取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教师可以实现教学目的,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视实践性环节教学
《经济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更强调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可以到所在地法院经济庭进行旁听,或者为社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等。过去电大开展“模拟法庭”和法律咨询等,就是为了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我们的日常教学相比,学生明显对这种实践性活动情有独钟,也能有效的提高其学术能力。
(四)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鼓励和督促学生自学和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小组学习,实现学生的互助式学习。
1.学生的自学。成人教学课程有限,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水平。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教材和利用教学平台上大量的媒体资源、IP课件、直播课堂等来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电大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强调自学。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确立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课外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也是一种互助式学习的好方法。在强调学生自主性、个别化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小组讨论学习的作用。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学习经验进行相互交流。
(五)重视形成性考核
教师依据形成性作业系统讲评,巩固学习的知识点、面,并督促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形成性作业,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并做出成绩评定。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规律性和科学性。各地要从实践“*”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监管,责任到人,切实做好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工作。
二、明确职权,分层管理。按照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实行国家和省“两级规划、两级管理”制度。教育部负责国家规划教材编写立项、审定,国家规划教材目录和国家推荐教材目录等;省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立项、审定,编制本省职业教育教学用书目录。各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管理、审核督查所属职业学校教材选用、使用;各职业学校具体负责本校使用教材的选用、订购。省辖市及其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均不得受理教材编写立项、审定和编制教学用书目录。
三、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目录编制原则与办法。从20*年秋季开始,省教育厅将按照以下原则编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目录:
1.专家论证、集体决定的原则。省教育厅成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目录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审委会由省教育厅主管副厅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主管副处长、监察室主任、省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省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及有关专家组成。审委会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负责目录编制的日常工作。专家组由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职教教研人员和职业学校教师组成,负责目录编制的论证工作。参与目录编制论证的专家从省教育厅建立的专家信息库中随机选定,每类专业专家不少于3人。专家组论证意见提交审委会集体决定。
2.择优推荐的原则。(1)质量高,能够反映行业、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教材;(2)专业教材配套、课程资源配置齐全的教材;(3)与职业资格标准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衔接的教材;(4)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5)价格低、售后服务好的教材。
3.一纲多本、公开透明的原则。审委会集体确定的目录经省教育厅批准后,于每年5月份当年用书目录,秋季调整用书目录。
四、教材选用原则和程序。各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教材选用工作,制定公开、规范、科学的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国家或省颁布的教学指导方案、结合我省人才需求和学校实际确定,教材原则上以省教育厅颁布的用书目录为依据,并按照下列要求自主选用:
1.德育课。包括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四门必修课,必须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审定的国家规划教材。
2.文化课。原则上要求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地方编写的文化课教材须由省教育厅审核通过后报教育部审定,通过审定的教材方可列入省职业教育教学用书目录,供我省各中等职业学校选用。
3.专业通修课和专业课。按国家规划教材、国家推荐教材或省编教材、行业编教材、校本教材的顺序逐级依次选用,只有在上一级没有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才能选用下一级教材。教材的出版单位原则上应为教育部认定的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
4.优先选用系列成套的专业教材,或配有相关资源的教材(如配有:电子教案、助教光盘、助学光盘、实验实训仿真多媒体光盘、学习卡等)。
5.教材选用既要选用最新版本,又要保持连续性。每门课程教材版本一经选定,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
6.教材选用工作应在课程开设起始学期之前进行,至少应提前三个月。学校要将选用教材意向报省辖市教育局审核,通过审核的教材方可订购使用。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直接报省教育厅。
五、做好教材培训和研究的管理工作。按教育部规定,教材培训由教材出版单位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教材出版单位搞好教材培训工作,学校要积极开展和加强校本研修。要按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各级职教研究机构要加强教材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为职业学校选用教材提供咨询服务。
六、加强教材选用的管理督查。各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材选用的管理,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材选用督查委员会(以下简称督委会)。督委会由市教育局主管副局长、职成教科科长、所辖县(市)教育局主管副局长、职教专家、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所属中等职业学校教材选用的督查工作。督委会的主要职责是:
1.指导、管理所属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材选用工作;及时向省审委会反馈学校在使用教材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推荐优秀教材。
2.审核所属各中等职业学校提出的教材选用意见,并确定选择意向;对不符合本意见规定者责令学校重新提出选用意见。
3.督查所属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使用情况,对教材使用不规范者予以纠正;规范教材的征订、审批、经费的使用途径、程序等,严防管理上的漏洞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4.所选教材要适当集中,以方便教研。
5.审核合格的选用教材意向和订数由省辖市教育局汇总,省辖市职成教科(处)长、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报我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备案。
七、严肃教材管理纪律。教材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教材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守以下纪律:
1.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公务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
2.在教材选用和征订发行过程中,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和学校都不得强行搭车征订各类资料。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 学生基本情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网络的普及和文化的多元化等致使学生价值观发生较大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在问您对思政课教学是否感兴趣的问题中,有9%的学生选择回答反感;在问学习思政课程对您来说有什么意义问题中,有28.1%的学生觉得是为了过关,有11.5%的学生不知道;在回答“你认为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的问题中,有15.9%的学生认为“较差”,在问您认为思政课程教学对您今后的发展有无帮助的提问中,有5.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虽然这些负面影响和不良的心态只是存在少数学生中,但是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消蚀了在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二) 教师基本情况。高职院校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主体,肩负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导航线,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乃至职业教育成败。因此,思政课教师更需提高自身素质,应该起到先锋带头模范作用。据前一阶段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学历、职称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等。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不被学校重视,学生基础较差,上课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趋于形势,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表现为教学目标的片面化、教学内容宽泛化、教学活动的形式化、教学评价的简单化,这样,导致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不大、动机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缺乏教学质量鉴定机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是因为缺乏教学质量鉴管,没有一个健全的评监机制。目前高职院校基本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教学部,建立了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都有教学督导部门,也组建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学信息和学生对教师打分评教制度等。但是没有真正起到教学质量监督作用,思政课考核方式主要是学期考试为主,教师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考试过关,考前会划重点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复习,考试难度不大,多数学生卷面分数较高,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正确反映教学效果。目前没有校外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监督办法。因此,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有不少教师感觉到教师教好教不好一个样。
(二)教学内容宽泛、教学条件受限。“05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从教材来说,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优点是编写比较规范,而且每年都要修订,增添新的内容,注重教学目标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有序性。但是,根椐高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加上,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室授课,课时不足等限制,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普通高校至少要开72学时,高职院校一般只开36学时。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一致认为,这本教材内容较多。此外,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少,而教学内容一直刷新,因而,有部分教师感到授课有一定困难。
三、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对策和建议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紧密联系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并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模式,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重视教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担任的课时较多,教学任务重。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学研究,要围绕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将三门必修课的教学目标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以政治思想、公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精神等为系统要素,加强教学研究,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没有创新的教学,所以,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说课、听课、评课等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聚集体智慧,自制适合本地区、本区域高职学生的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此外,要创造机会让思政课教师外出业务学习、进修培训、社会实践和参与学术交流;加大科研投入,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以科研的形式进行教学,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新模式。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承担宣传、灌输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向学生“灌输”党的理论,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思政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应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把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信息灌输给学生。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求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今的理论热点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各种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观点彼此碰撞,在相互比较中,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创新意识得到强化,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增强,教学目标得到实现,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体现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一、“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概述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由“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组成,分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如图)。
二、“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设置
金融与证券专业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从“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1.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为全校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具体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济应用数学、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用英语、应用写作、社交口才、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体育等课程。
2.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
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是根据不同专业对应岗位的要求,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按照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设置课程。下面以我院金融与证券专业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1)职业群基础与技能课,主要包括金融专业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应用统计、货币金融学、会计电算化、证券基础知识、ERP沙盘演练等。职业(岗位)群基础与技能课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知、应会”部分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为本专业必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证券交易、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银行经营管理与实务、银行会计、个人理财、保险原理与实务、证券业务综合模拟实训、银行业务综合模拟实训、专业核心能力(银行、证券、会计)考证培训。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内实训、独立实训和综合实训课时占该部分总课时的50%以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其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3)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课,通过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以及专题讲座来实现。
(4)职业拓展能力课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经济法、外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房地产金融与保险、期货市场、金融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还包括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公共选修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工作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专业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立了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独立或综合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
在“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全面推进“1231”课程建设,即建立“1”个课程标准(每门课程都要按照高职改革要求建立课程标准)、深化“2”个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模式改革)、做好“3”个教学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合格课程评价体系)。
1.2009年以来,本专业逐步完善“合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所有课程参照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文件;要求所有教师按照“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以工作过程为线索重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等“3个设计”;要求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改革。按照1:1比例加大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课时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的技能。
2.课程建设三步走首先,制定了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和评比,100%课程被评为合格课程。其次,有意识进行了优质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基础上,选取了《经济学基础》、《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作为优质课程培养对象。第三,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优质课程基础上,选取2~3门课程重点建设,争取成为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3.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采用行动引导型教学法,进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4.依据证券从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一线高管,制定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并把该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
5.充分利用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产学合作实习基地,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道路,实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6.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内容的整合,使之更加精炼、实用、具有针对性。
7.对各门课程提出具体建设要求。适时修订课程标准,选用获奖或推荐教材,及时编写、整理与修订讲义、教案和课件;完善试卷(题)库建设等项工作。
8.突出实务性操作性课程,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9.建立课程小组制度。建立了《经济学基础》、《应用统计》、《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课程小组,设课程总负责人和学期负责人,加强课程建设。
四、“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问题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扩大就业机会,力争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基础。金融类专业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下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