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时间:2023-06-01 08:5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第1篇

目的-了解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SCL-90自测量表,对南充第十二中学校700名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结果-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与非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相比较,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何通过中学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初中女生;SCL-90量表;心理健康

留守初中女生是指父母双方或有一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而与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留守原居住地,或单独留守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留守原居住地的在校初中女生。这个阶段的女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身心发展迅速且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本文从中学这个立场,通过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和心理测量,收集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健康成长。

一、调研数据分析

2016年10月-11月,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留守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南充市第十二中学校在校初中学生进行了SCL-90心理测试,测量卷发出700份,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为了进行比较研究,用SPSSforwindows19.0统计软件上机处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分组分析: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与留守男生,强调留守和性别因素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总分评分分析。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共有90个项目,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采取1~5级评分。评分规则之总分: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有“病状”。总分大于160,或者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表示呈“阳性”,被测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1)

图1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17名女生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21.1%,总分大于160的非留守女生38人,占比11.9%;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有70人,占比22.1%,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非留守女生有45人,占比14.2%。数据分析显示,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留守男和留守女

图2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36名留守学生当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19.9%,总分大于160的留守男生53人,占比16%;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70人,占比20.8%,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男生46人,占比13.6%。数据分析显示,与留守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因子分分布状况分析。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等于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与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文为了研究需要,进行了下面的分析处理:将参与测试的每个学生的10个因子分进行计算,用因子分除以该因子项数得到每个因子的平均分:当因子均分=1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完全正常:1<因子均分<=2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轻微症状;2<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中等症状;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严重症状。将不同群体(例如,留守或非留守)的因子均分求和并除以该群体人数,得到群体因子均分不同群体之间,群体因子均分越高,该群体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大。反之,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小。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3)

图3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因子均分在每一项的得分都明显高于非留守女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女生的因子均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因子均分。这应该引起关注。

(2)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

图4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这一结果跟相关研究基本吻合。通过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分析显示,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留守的同龄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如何帮助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与同龄人比较,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对比数据从留守和性别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因此,要找到为何留守女生这个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也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1.留守造成的影响。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留下的是祖辈或者留守女生自己在家,或者是留下父亲照顾女生,以上这些情况,让进入青春期阶段的留守女生无处了解青春期,有了困惑也不能及时解决。当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要么找不成熟的同龄人求助,要么自己独自承受,这些都加重了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2.留守女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上来说,女生的心理成熟状况比男生要早一到两年,留守女生特有的生活状况促使留守女生比同龄人更成熟,这些都会导致留守女生在青春期心理感受力比一般人要强烈,心理困惑更甚。另外,有学者认为,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学生生活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

三、教育对策

(一)中学对留守初中女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学对留守初中生,尤其是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常态化,实时跟踪留守初中女生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基本情况档案。每个学年入学季使用调研问卷对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收集,做到学校和班主任对每个留守初中生都有纸质档案资料。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测试,得到留守初中生,尤其是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这个数据并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档案中。档案建立以后,由学校、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分别保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由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实时更新这些留守初中生的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常态化。很多中学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并没有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应由中学自身主动调整。不管是素质教育需要,还是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迫在眉睫。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对初中生人群和特殊人群如留守初中生进行全校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更要对突出的个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学年的4月和9月分别进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月是中学中考的时间,6月是高考时间,在4月举办考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找到积极的方法应对考前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9月是中学生入学季,可以在这个月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学会如何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可聘请心理学专家入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通过学校展板、校报、学生手抄报、学生主题黑板报、学生主题班会等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动。

(二)中学促进留守家庭教育发展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中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充分发挥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的作用。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日常联系家长的工作机制。中学应每天通过班主任利用学校联系家长的通讯工具,如家校通,校翼通等方式,将留守初中女生的每天在校情况传播给家长,让家长每天都能掌握留守女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并敦促家长每天都关注留守女生的学习和情绪状态。2.定期指导留守初中女生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比家庭掌握更丰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家庭。中学可通过与家长联系的通讯工具,将对留守女生教育的一些指导意见传递给家长,指导家长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还可以定期对留守初中女生身边的监护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留守初中女生更多信息,并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将对留守女生的教育注意事项传达给监护人,促使监护人能积极关注和定期教育留守初中女生。3.建议家长能留下父母一方陪伴留守女生。对于青春期的留守初中女生来说,这个阶段她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对于留守女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陪伴和教育作用。因此,中学应建议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尽量留下母亲陪伴孩子。

参考文献:

[1]曾红,ZENGYu.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124-125.

第2篇

关键词: 初高中德育衔接 影响因素 实施策略

从初中毕业到进入高中学习有一段很长的假期,在这期间的准高中学生,处于初中学校不再管,高中学校尚未管,父母家长疏于管的“管理空白期”。如果学校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开展衔接教育,部分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就会忙于同学聚会,沉迷网络游戏,热衷武侠小说,等等,沾上不良习气,“无事生非”。

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提出:“衔接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始工作,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开端。”并强烈呼吁学校要重视衔接教育。许多学校显然清楚地看到做好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诸多学校在初高中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衔接,甚至把初高中衔接教育变成学科知识的补习工作,严重弱化或完全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习惯养成的教育,使部分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行为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滑。抱着对育人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在对初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学校在开展初高中德育衔接过程中的问题,诊断问题症结,追溯问题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特点

中学阶段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我们称之为青春期,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成长、急骤变化,心理和认识发展日益成熟,但又尚未定型,道德品格、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可塑性,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特点是动荡的、矛盾的,充满变数的。因此,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道德现状,对于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其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成长。但是,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需要我们清醒认识。

1.政治意识方面:比较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繁重学习任务的影响,当代中学生无暇关心社会,政治观念较淡薄,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如“你是否经常收看新闻时事、关心国家大事?”44.89%的初三学生表示“经常”,50.47%的表示“不经常”,3.77%的明确表示“从来不关心”;在高一学生中,也仅仅只有44.8%的学生表示“经常”,53.47%的学生表示“不经常”,1.54%的学生表示“从来也不关心”。在被问及“当国家危难时,你是否会报名参军”时,初三学生有69.0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报名、志愿参军”,有24.16%的学生表示“如果被征,就参军”,也有4.7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尽量拒绝”;高中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略有增强(见表一)。

表一 政治意识

2.法律素养:有待提高,但有较强的正义感。

我们以学生经常遇到且深有体会的交通信号灯为例。大多数学生的法制意识还是有的,63.21%的初三学生和72.05%的高中学生认为闯红灯是“十分危险,需要制止”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三占20.52%,高一占14.13%的同学认为“只要对面没有车,闯闯无所谓”,确实令人担忧。在交通信号灯面前学生暴露出了“自我中心”的表现,有23.59%的初三学生和23.50%的高一学生认为“红灯时间太长了”,要求缩短红灯等待的时间。据我们了解,宁海城区信号灯等待的时间也不算太长,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确因为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他们需要争分夺秒,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急躁心态和不耐烦的处事心理。学生在守法、护法、用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法律意识明显不平衡,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低于社会的法制要求,而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或维护他人利益的意识较强。如被问及“当你看到一名小偷正在行窃时,你会”时,表示“及时报警,拨打110”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也有部分学生不太懂得如何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方法,选择“硬拼”、与“罪犯搏斗”;部分学生选择“视而不见,赶快走开,确保自我安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法制教育(见表二)。

表二 法律素养

3.道德观念方面:认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但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现状又充满困惑,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不协调,存在知行脱节现象。

道德观念涉及面很广,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价值观是交叉的,我们的调查是从公民的基本德行出发,考察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如“在楼道里有纸片、果皮、饮料袋等垃圾,你看到后,会怎么办?”“当你坐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你会怎么做?”“同学间有冲突,你会选择?”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见表三)。

表三 道德观念

4.心理品质方面:心态积极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但抗挫折能力相对弱化,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但有54.72%的初中学生认为当前最苦恼的事情是“学习”,到了高中这一比例在上升;有17.69%的初三学生认为最苦恼的是“没钱”,这一比例在高中学生中则有下降;还有13.43%的初中生和17.97%的高中生苦于“无目标”,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阳光、开朗“有烦心事时”,表示会与朋友、老师、父母倾诉,而首选“向朋友倾诉”的占大多数,可见,交友在学生中的重要性,要正确引导;值得深思的是选择“找老师倾诉”的比例相对较低,看来老师要真正走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还需加油。另外,还要重视遇到烦心事“闷在心里”的“闷葫芦”,这部分学生不可忽视(见表四)。

表四 心理品质

5.人生价值观方面:总体健康向上,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功利化。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的价值取向上。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向上的。如“你认为影响你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来源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初高中学生的回答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依次为“自己”、“同学或朋友”、“家长”、“社会”、“老师”;而高中学生的选择按百分比高低依次为“家长、”“自己”、“同学或朋友”、“老师”、“社会”。在被问及“你认为在校中学生能穿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或烫染头发吗”时,初中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异常鲜明,有24.76%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是自己的权利”,而高中学生只有6.75%的学生认为“可以”,也有3.54%的初中学生认为“愿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管不着”,并且这种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反而有增加,不过,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这违反了《中学生守则》”(见表五)。

表五 人生价值观

二、影响初高中德育衔接的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使某些人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种种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如腐败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市场信用等问题,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导致有的人道德观念颠倒、错位,中学生的品行也受到各种价值观的挑战。当代中学生,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泡大,知识面较宽、自我意识强;有个性、有活力。同时,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往往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强且责任义务意识弱,自尊与自卑同在,理想与失落并存,心理上自信的同时又很脆弱,自尊叛逆又渴望独立,既喊叫着“我的生活我做主”又无法摆脱对父母亲依赖的矛盾心理。

2.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基础教育自身的弊病依然存在。目前,基础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注重课堂教学和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书本上、课堂上讲的与现实生活反差较大,“下了课堂或出了校园跟谁讲道德?”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学生无奈而迷惘,无所适从。

3.家庭影响不可忽视。

有的学生经过学校道德教育,懂得做人的良知,很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每当遇到不道德现象时,父母不是循循善诱,正面教育,而是对道德行为嘲笑甚至鄙夷。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厉害,不要吃亏”,这种家庭引导的无序性、失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家长负有重要责任。再说,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娇之、惯之、放之、任之,孩子自然缺乏自律意识,过了18岁仍然“长不大”,没有责任心,不成熟。

4.现代科技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带来“现代病”。

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方便、快捷、灵活的互联网给予我们生活极大的帮助。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许多隐患,如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等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向我们发射。互联网信息量大,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信息都有,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同时,社会财富越来越丰厚,人与人的物化倾向浓了,人情味越来越淡了。

三、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的策略

由于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靠学校的努力,而且要靠家庭、社会的配合。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初高中德育衔接工作。

1.加强与初中学校的联系与协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增强衔接的合力性。

一是要加强校际合作,特别是与初中的合作。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建立必要的初中毕业班与高一新生各方面情况的交流反馈制度,有利于及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保证初中与高中德育工作的连贯性。

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和沟通。虽然学校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社区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社区各方面进行沟通,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常规联系,使“三教”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建立家校必要的联系制度。这就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组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的德育体系,建立由学校、家庭、街道(居委会)、公安部门参加的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填补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德育空白期。

三是要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的德育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全面性。要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缺点和不足,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指导学生与家长,科学合理安排假期,提高衔接的科学性。

假期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一个充实完美的假期,可以调整学生身心,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能留下令人终身回味的印记……这就是假期的独特魅力。假期里,学生可以在家长、同学、学校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夏令营、社区服务活动,亲近自然、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了解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通过各种活动,接触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情感。假期还要补补亲情课,不是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吗?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懂得尊老爱老,学会感恩;要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提高文学修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早已过去,新时代的学生应多接触社会,关心社会发展。

3.立足课堂,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凸显德育的无痕性。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强化课堂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改变“重智轻德”倾向,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应密切联系实际,适当增加时展要求的新内容;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出发安排德育内容;教师要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上适应新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等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4.积极探索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彰显德育的实践性。

德育具有实践性,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及社会需要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初中毕业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生暑期军训和国防教育、各类形式的夏令营等。通过活动,青少年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学校德育内涵,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5.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重要作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领导、联络、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优势,面对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方式变化了的青年学生,团组织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如可以通过举办图片展、团课讲座、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报告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教育、心理教育等各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正面教育和经常渗透相结合。

6.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增强德育的长效性。

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有利于理顺学生管理工作,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真正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对于学生成长档案袋,不求档案内容统一化、模式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彰显个人特色,展示学生自身的特长,张扬个性,使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理想的成长档案袋,保留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信息,能为我们描绘动态的、完整的、立体的学生发展的轨迹,让每一位学生在成长档案袋中享受快乐、享受成功。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勇于探索,积极构建新型德育体系,为学校德育的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使学校德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廖万忠.新时期如何加强好改进学校德育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4(05).

[2]李云.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第3篇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4篇

一、对孩子的全面了解

由于初中是中学的初级阶段,年龄由儿童期转为少年期,心理上也处在从依附家长,崇拜老师到寻找自我,力求摆脱外在束缚的转型期,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就必须更加耐心、细致、循序渐进、尤其是要讲究策略和技巧。

当了多年初中班主任,我体会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好动;好模仿;好群;有畏惧心理。而且喜欢成功;喜欢赞许;有好胜心,谴责心,抱怨心里等等。同时,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一,毋庸讳言,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素质相对落后。其二: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时间上远不如城里孩子,尤其现在一些农村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了

爷爷奶奶,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宠爱,孩子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自私、孤僻等心理现象较多,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农村中学的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情况要全面了解,全面掌握,认真分析,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优点缺点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

二、班委职能的发挥

广大农村初中,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班额较大的现象,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班级工作头绪繁多,班主任也都非专职,工作繁重,如果事事都自己去抓,不仅要累坏自己,还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因此,班委会职能的发挥,对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帮助,我们千万不可忽视。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具有生理、心里上早熟现象,个性心理开放,独立意识强的特点。他们渴望得到锻炼,表现自己的才能。我们不妨利用他们这一点。

去年我任初三班主任,接班之初,我拿到学生档案,发现约有一半的人当过干部。在选班干部时我做了调查,除了仅有的几个人怕本身的能力不够或怕得罪人不想当干部外,其他的人都极力推荐自己当干部。这种好表现,好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的要求比较强烈。所以为了维护他们的愿望,支持他们上进心,每一类干部,我都选了两个,并且把各科的课代表也定义为班干部,这样我班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干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上的事情很分散,很多人都能得到锻炼。

同时,初中学生为集体做事热情较高,且与小学相比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做具体事情时,仍显不足。所以说,班主任是很辛苦的,不但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抓纪律,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另外,对一些具体小事也一定要有条理地分步骤进行指导。

初中学生有“好群”心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喜欢有人陪伴,再加上办事能力有限,所以我每一类干部选两名,他们办事时也好商量,这样也弥补了办事能力差的缺陷。

还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交给初中学生干部做的事不能期望值过高,办事质量常常不好,我们既要相信他们,让他们在充分的自主中得到锻炼,又不能撒手不管。要加强检查,及时修正。同时要循序渐进,要允许他们犯错,对他们,宽容和鼓励要多余批评指责,要给他们一个成长的过程。比如我班的清洁卫生工作非常出色,除了有干部每天检查外,我也经常抽查,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时刻在关注着班上的每项工作,每个同学都应该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份内的事情。就这样,一学期下来,我班班干部无论班主任在还是不在,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一些事情,大多数同学完成份内工作也变成了自觉行为,这样做班主任时就轻松多了。

三、爱――教育永恒的真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知识的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纯粹的“传授知识”型教育逐渐暴露出了它的弊端:知识与感情失去平衡,导致了学生的感情饥饿,不少学生智育成绩得高分,情感、精神上却难以及格。一些学生对学校、教师、父母缺乏感情,厌恶学习,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生活中稍遇挫折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抑郁等情绪,进而造成行为上的失控。这种根源,一方面来自家庭的不良教育,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育缺乏情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疏导,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良好的情感熏陶与感染,不良情感得不到纠正。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学生对某学科的喜爱往往来自于对所任学科教师的感情,相反,也会因为与某个教师在情感上的对立,排斥而讨厌其所教的科目。据此可见,教学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能,更需要丰富的感情――爱。

四、恰当的利用批评和表扬

记得有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也就是说,感情是人行动的动力。一个学生,如果常受到老师的关注,多与他(她)沟通交流,善于采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法去评判他(她),那么他(她)将会把这分情感转化为永不枯竭的原动力,从而不断进取,努力向上。赞美是鼓励学生的最佳方法,而将批评像三明治似的隐藏在两个不大的赞美之间,必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言传与身教

注意言传身教,要以身作责,就初中学生而言,老师的言行对他们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尤其是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千万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为人师表,不过要务必使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食堂里我常听到“老师为什么就能自己点菜”;这样对老师失去信任感议论,这是你对他的教育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我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打扮及精神面貌等方面尽量给学生以正确的表率。校园里我常看到学生指指点点,“你看老师在草坪上走”;在升旗仪式结束后,学生说哪几位老师在讲话。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细节,如果我们不加注意,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可见,初中学生更爱关注老师,老师的言行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老师言行不一致,他们便会对老师的示范失去信任感。

第5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自尊心 言传身教 营造和谐

初中班主任与高中班主任相比,在工作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工作方法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由于初中学生是中学的初级阶段,年龄由儿童期转为少年期,心理上也逐渐从依附家长、崇拜老师到寻找自我,力求摆脱外在束缚的转型时期,所以在工作中就必须更加耐心、细致、循序渐进,更加讲究策略和技巧。下面的几点,我认为是较为成功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班主任和班内几十个学生朝夕相处,从心理上讲,最喜欢行为规范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班内难免有一些行为欠佳的学生,即使品行优秀的学生有时也难免犯错误。所以“批评”作为班主任管理工具之一就会随时用得上。记得刚当班主任时,看到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懂,还不时有学生犯错误,我就心里着急,火气很大,常常发脾气批评学生,学生心里并不服气,他也顶撞老师,有时弄得自己很难堪下不了台。事后和犯错误的学生交谈,他也知道错了,也有改正的愿望,只是听到老师的言辞厉害,他感到感情上受到伤害,就偏不听老师的。让众多犯错误的学生谈为什么要那样做,学生也谈不出所以然来。实际上上课讲话,不遵守纪律,与别人吵闹打架,自控能力差,这是初中学生的天性。

经过不断反思和探索,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尽量少用批评,多用表扬,在师生关系中尽量营造和谐的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身上不好的一面,通过老师的帮助,逐步有所改变。有时不得不使用批评,我也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给学生指出缺点时,以个别交流的方式进行,尽量不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某一同学,维护每个同学的自尊心;第二,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先表扬,后批评;第三,尽量不使用让犯错误的孩子在班内做检查的方式。

二、培养班干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现在的中学生具有生理上早熟、个性心理开放、独立意识强的特点。他们渴望得到锻炼,表现自己的才能。在每年接班之初,我拿到学生档案,发现约有一半的人当过班干部。在选班干部时我做了调查,除有几个同学怕本身的能力不够或怕得罪人不想当干部外,有很多同学都极力推荐自己当干部。这些同学喜欢表现,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的愿望比较强烈,所以为了维护他们的愿望,支持他们这种良好的上进心,每一类干部,我都选了两个,并且把各科的课代表也定为班干部,这样我班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干部。班上的事情很分散,很多人都能得到锻炼。初中学生有为集体做事的热情,但是在做具体事情时,能力显然较差。要想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抓纪律,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就要耐心细致,对一些具体小事也要有条理地分步骤进行指导。如,打扫教室时,从后往前扫,出黑板报先在纸上设计好速度就快,生活委员收钱怎么才不会出错等等,要一一地教会,先教干部,后由得力干部教会其他同学。

三、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初中学生更喜欢模仿,不过要使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食堂里常听到我校的学生议论,老师为什么就能自己点菜;在校道上学生指指点点,你看老师在草坪上走;在升旗仪式结束后,学生说哪几位老师在讲话。从这些可知,初中学生更爱关注老师,老师的言行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老师言行不一致,他们便会对老师失去信任感,你对他的教育就会苍白无力。所以我在工作中,就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高尚而健全的人格,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打扮及精神面貌等方面尽量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比如校内出勤或者校外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几时到,我一定准时到达,并及时清点出勤情况;学校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我也率先做到。

其次,对学生讲诚信。我的理解是诚信乃为人之本,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现阶段的学生无论生活还是社会经验,已具备了相当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我以个人的一言一行,日常交往,对他们都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我们对他们的关爱自然流进他们的心田,特别是我们的工作失误时,及时自我批评,反而会取得更多的更大的信任。与学生交流尽量开诚布公,初中学生完全理解谁对他好还是不好,但在具体的问题上,他不一定能完全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时老师就应该敞开心扉,把你这样做的原因告诉他,让他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想,站在全体同学的利益上想,有了心与心的交流,教育最终就会成功。

四、强化尊师教育,营造和谐的班集体

第6篇

一、“评”要以纸笔测验为基础的评

纸笔测验作为一种可供量化的传统评价方式,是目前初中学生化学学业评价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它能通过科学的测验设计,编制出一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试卷,以考评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对简单化学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化学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的初步理解等文本知识和能力。而纸笔测验的关键和核心是试题的编制和设计。初中化学纸笔测验题应当立足于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上,但不可局限于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简单重现和记忆,应当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广泛联系日常的生活、学习经验,利用生活本源创设一个个富于乐趣、蕴含探究意识的化学情境,让学生在文本测试中能体会实践的精神,也能领略自我探究的情趣。另外,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的基础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无限的延伸性,纸笔测验题目的设计还应当坚持难度适中原则,以激发学生最为适宜的动机。例如,要考查学生对“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方法的掌握情况时,如果教师这样设置测试题:“请简要说明如何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那学生的化学思维永远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记忆上。相反,如果教师这样设计:“据说,我们平时用作医疗消毒的‘双氧水’竟然能够用来制取氧气,你能简要说说其中的奥秘所在吗?”这道题目不仅联结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而且帮助学生将“过氧化氢”“双氧水”和“氧气制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更能了解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评”要以活动表现为侧重的评

活动表现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它考查的是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和经验在实验或模拟情境中分析、假设、验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能力和水平。学生通常以实验操作、完成作业任务、实验报告书写、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展示和表现等来展示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和成果。基于这些学习形式的活动表现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实验技能掌握情况、化学探究学习的态度、学习化学的心理反应、解释解决实际化学现象问题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化学教学,促进学生优化自身的化学知识结构。因此,在活动表现评价中,初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及时的跟踪、记录和矫正,并经常与学生当面交流学习化学的各种心理感受和需求,以实现初中化学的教学相长。例如,在组织学生对学校的小湖的湖水进行“PH”值检验,每一个学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和主体者,他们都必须自身经历实验设备准备、湖水取样、PH值检测、分析对比湖水的性质以及对湖水的检测结果作出报告等实验步骤,如果学生发现水质出现异常,还要结合学校及其周边的环境,为学校提出可行性的“救治”措施。这个小实验涉及了学生诸多的活动表现,对其进行活动表现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在探究实验前的准备情况,是否懂得正确采集湖水样本,是否懂得做湖水的PH值检测,检测的结果是否正确以及书写的报告是否完整、科学等。而只有针对此评价,师生才能采取共同的改进措施。

三、“评”要以学习档案为指引的评

学习档案评价源于艺术领域,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引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为了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帮助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成效,请学生持续一段时间自主收集、整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档案现作。初中化学涉及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物质结构、信息科学、日常饮食等生活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庞大而又生疏的科学知识内容,如果没有利用学习档案加以记录和观察,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连续性学习过程,也难对学生的化学学习给以正确的诊断性评价。例如,在学习“水和溶液”这一章节时,为了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做一个教学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详细的学习档案。学习档案的内容可包括“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整理、“水和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记录、“水和溶液”的重难点记录、与“水和溶液”有关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学习“水和溶液”还未解决的困惑、对教师教学的改进性要求、学生的作业及其小测试试卷收集整理、反思性学习记录板块等。教师应经常收集学生的学习档案进行翻阅和记录,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适时作出指导性教学。

总之,初中化学学生学业评价应当根据初中化学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以及体验性目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改变以往单纯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积极引入以学生活动表现为主体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化学学习档案的建立作为师生交流共进的直接依据。

本文作者:杨俊宽工作单位:大丰市白驹中学

第7篇

【关键词】多样化 教学方法 政治 课堂

引言

近年来,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高效的活力课堂。在此背景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探索的重点。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概念较抽象的学科,众多的概念和知识点需要学生去掌握,如果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很容易使学习自觉性还不强的初中学生觉得艰涩难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如何结合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点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进行多样化教学、构建活力政治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一方面,他们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拥有旺盛的记忆力与精力。另一方面,他们还处于性格形成、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还不够强,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记忆与背诵较多的政治课程学习,还存在一定的畏惧。此外,新时代的初中生对电脑、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媒介接触较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课堂学习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

针对初中学生的政治学习现状,如果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思想品德课堂的内容,让学生手脑并用、视觉和听觉互感,并加入规律总结、谐音记忆、示意图制作、口诀编制、事例链接等科学实用的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有很大的作用。笔者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尝试,将得到广大学生所认同和喜爱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裨益。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尝试

1.图文并茂法。根据心理学知识,长期单一的文字阅读,不仅容易带来视疲劳,而且会降低学习的效率。而图文并茂的方式,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阅读对象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新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1.2“认识新伙伴”的教学时,若采用纯粹的文字叙说,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不利于情感的培养,而采取图文并茂的方法教学效果则大不相同。比如:制作相关的PPT课件,播放春天、朝阳、鸟儿翱翔等代表着生机和生命力的图片,以及歌颂青春的众多优美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对青春的畅想,导入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应对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时事链接法。作为一门与时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思想品德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和提炼,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古语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代中学生关心时政,头脑敏锐,而使用时事链接与抽象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吸引他们在畅游知识海洋的同时,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回归现实生活。

例如,青藏铁路的建设可以与民族团结的知识相结合、奥运会的举办可以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相结合、“神州九号”发射升空可以与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在教授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切入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何的先进事迹,讲解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部分学生听到12岁的同龄人何的感人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这样就把原本抽象、乏味的知识转化为了学生易于理解、感兴趣的话题。在授课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如:

(1)作为同龄人,你从何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2)何带给你的感动有哪些?

(3)何的感动事迹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哪一方面,它又意义何在?

通过以上问题的巧设,深入浅出,营造了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像这些新鲜的时事素材,都可以用到日常的政治教学中。时事链接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成为了引起学生共鸣、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慧的好方法。

3.易混淆知识归纳法。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有很多诸如根本途径、根本原因、根本因素、基本方略、中心环节等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概念不容易记忆,学生在日常的作业中和考试中也经常犯错。

针对此种现象,笔者提出易混淆知识归纳法:对知识点中的关键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知识点中的高频语句,如根本、基本、最、核心、标志等,来锁定和把握教材中的案例、材料、概念,起到概括中心、抓住要旨、切中要害的鲜明作用。

4. “病历档案”法。针对课本中的易错知识点,为巩固易混淆知识归纳法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经常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建立自己的思想品德学习“病历档案”。

教师在收到学生反馈的“病历档案”后,要整合和归纳学生的多发误区。一方面,在日常提问中,可以结合学生个体的“病历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跟踪学生的错误改正情况。另一方面,在小测试或复习课中,可以整合学生反馈的“病历档案”中高发的错误,设置判断题,让学生解答,在正误判断的对比中,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5.科学记忆法。科学记忆法,就是利用记忆的规律,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开发记忆技巧。例如:谐音记忆法,是谐音字来帮助记忆,将一些零散的看似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进行归纳,常见的有8与发、9与酒等,这些谐音使得单调的材料变得生动有趣,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明印象。还有歌诀记忆法,按字母记忆法、交流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等。如在教授粤教版八年级下册消费权时,学生只要先记住“和解”“调解”“申诉”“仲裁”“诉讼” 这些关键词,就可轻而易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6.网络资源积累法。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不难看出,初中政治的题目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多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从相关的专业网站上下载或浏览优秀的教案、课件和经典测试题,跟进最新的学科动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仍以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学为例,可以从网上搜集课件,下载图片,通过崇尚科学、建设和谐文化与电脑算命、损坏公物、给广告人物画胡子等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对比,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完成课程导入。

7.寓教于乐法。寓教于乐,可以巧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组织业余兴趣小组、政治知识辩论赛、办时事政治手抄报等活动,还可以组建班级QQ群或微博群,教师定期更新最新时事政治及评论。这样的教学法,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又能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政治素养,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背诵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思想品德应该是一门鲜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思想品德课的抽象概念与定律一定会焕发时代的气息,在初中教育的舞台上绽放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高廷金.初中政治多样化教学方式之我见[J].学周刊. 2012(12).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农村初中;基础差;转化;后进生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大多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较低、上课好动。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对此有点体会,并谈谈自己个人的粗浅见解。

一、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长期在农村学校任教数学,通过对后进学生的观察与研究知道,本人认为农村学校后进生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原因

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去网吧等。另外,他们受到现阶段就业难的影响,而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等等,

2.家庭原因

农村学生家长的素质普遍要比城区的低,有些问题自己难以解答,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有效辅导了,并且有的家长还认为,学生学习是老师的事,家长只管孩子吃、穿,因而他们忙于家事,无心顾及孩子的学习。

3.学校教育原因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灌输的是应试教育思想,学习成绩当然被视为评价学生的首要标准。整个教育气氛、教育观念就停留在一个“唯学至尊”的水平阶段,很多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当然会自暴自弃,越学越后进。

4.教师的原因

农村学校老师大多数想调到县城或条件好的学校教书,因而他们好多教学积极性不高。

5.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没有好的学习态度,没有养成吃苦的精神,对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循循善诱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上课不专心,没有兴趣参与教学互动,有的学生上课经常性地开小差而走神,做小动作,不懂也不向老师请教,长期对旧知识的“欠账太多”,造成知识、能力上的断层,对新知识无法理解。

二、初中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现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就不能说出概念,且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2.学生自学能力差

许多的学生都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当一堂课讲完下来,很多的学生都还在阅读课文内容,根本无法知道这节课所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造成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知半解的状况。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好多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不懂装懂。

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不认真对待作业

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

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抱着我反正不会做的态度参加考试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硬着头皮去学,死记硬背,或干脆放弃不学,考试时直接抄袭他人试卷。

三、解决数学后进生的转化措施

1.多调查多走访,建立个人档案

由于“后进学生”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每次接受新班后教师要及时调查摸底,建立个人档案,便于对症下药。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而且家长多数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的思想,针对这些,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比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教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2)教师应该多运用幽默话语,不要为了教学而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采用幽默教学的方式增加教学效果。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

4.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听课要做到“五到”。

5.立足基础,降低起点,帮助提高

由于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

6.减轻作业负担

对于数学作业,教师应以课本为主,不搞偏、怪,题海战术,题量适中,且应分层布置作业,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寻找规律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实行“题海战术”。

第9篇

关键词:网络 道德 探讨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学生的自身存在的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发育变化较快,一般来说,学校很难积极而正确的引导他们了解一些必要的生理知识,但是此时的初中生又对自身的生理发育方面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浩瀚的网络世界便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选择,要是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就很容易走上不良的发展道路。初中生的心理、智力在不断的发展,他们会逐渐对周围的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一定的思考,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慢慢的显露出来。这时候的他们比较喜欢思考、争辩、质疑。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促使了他们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另外,初中生的个性在此时正慢慢形成,这些个性既有信仰、理想、价值观等方面,又有性格、能力、气质等方面。初中生的个性意识主要反映在价值观上,而价值观又深刻的影响着他们对于社会、人之间的看法。但是,初中生的价值观正处于萌芽阶段,不成熟、不稳定,非常需要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并且,青春期的初中生正试图从心理上摆脱成人的影响,欲独立自己。这时期的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封闭性”,除了很要好的朋友,一般人很难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而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就会迷失自己。

2、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很多家庭的父母都忙于事业工作,而对孩子的教育则有失关注,因此学校往往扮演着重要的教育角色,家庭教育的缺失日渐严重。父母既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又不能很好的和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父母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不少孩子感到孤独无助,因而对网络特别迷恋。并且,初中生的这个年龄阶段,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便变得无法避免。中学校的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学校的网络教育环境。而计算机信息课程多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却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无法做好网络道德教育,也无法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现在的互联网发展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网络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很多不良信息在网上泛滥,虽然政府和学校做了一定的整治工作,但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真正遏制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腐蚀。

二、如何初中生做好网络道德建设

加强初中生网络道德建设是新时期初中生道德教育的重点。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1、加强初中生网络道德互动教育

1.1 师生互动

首先,要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学校在开设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网络道德教育课件。不能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方法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重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规范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比如观看网络道德教育视频、热点问题探讨等等。另外,教师要加强师生间的网络互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老师之间平等探讨各种问题,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空间限制。所以,教师利用论坛来加强和初中生的交流互动。例如学校可以开设专题论坛,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版主,每个班级管理一个版块,经常更新论坛信息。还可以在论坛上和网络道德教育有关的系列知识,在专题中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交流讨论区。学校要建立网络心理辅导室,让老师在线解答学生们的各种问题。但是,教师通过论坛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正确的进行引导,切忌空洞说教。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QQ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多学生都有QQ,也喜欢用QQ进行网络交流。教师利用QQ或者QQ群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他们的思想,给予他们关心。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学生进行互动。电子邮件是一种很重要的网络信息传递工具。教师利用电子邮件和学生交流一些难以当面或者公开谈论的问题,引导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加强师生互动,以平等友好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对教师有着良好的印象甚至以朋友相待,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网络道德引导。

1.2 教师与家长要有积极的配合

对初中生的教育培养,教师和家长都负有责任。要想引导初中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向正确的途径发展,教师和家长就应该积极合作,通过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来进行。教师可以建立诸如“网络家校通”的网站,网站上将学生的个性档案建立起来,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表现、身体状况、思想状况、教师评价等。并且,在栏目里建立家长反馈信息意见表。家长可以注册用户名登陆,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也可以给学校提出意见。通过建立良好的家校互访制度,长期坚持互访,教师要走出校门,家长要走进学校,通过电话互访、登门互访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来狠抓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1.3加强家长和孩子的互动

作为家长,必须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不少沉迷网络的孩子都是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关系恶化、父母离异、家暴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必须要及时有效的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要尊重他们、相信他们,不要让他们因为家庭原因而去网上寻找心理寄托,从而走上消极的人生发展道理。有的家长可能不会运用电脑,更不会上网,因而也一刀切的禁止孩子上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孩子们也急需通过新的途径来加强学习。家长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远离不良信息,比如和孩子一起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知识和一些实用的应用技能。家长要为孩子的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不让他们因为学习问题而沉溺于网络。现实中,家长要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使其能够与其他的孩子有认同感。对于网上的不良信息,家长无法完全遏制,那么就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分辨信息的良莠,通过提高甄别能力让孩子在网上寻求正确的道德情感体会。最后,要加强对孩子上网时间的控制。家长可以让孩子接触网络,但也必须要有个度,因为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很差,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分享网络知识信息,如果发现孩子有了不良的表现,就必须及时进行纠正。

2、构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

针对初中生的热点问题建立讨论平台和网络道德新闻平台。利用论坛、QQ群、博客等工具进行道德教育。对于违反网络道德的中学生要进行举报,规范初中生的不良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他们的上网方式,从而帮助初中生更好的利用网络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全社会都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网络道德教育的自觉性不高,意识较差。所以,我们必须将初中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其上网动机中,使其潜移默化的受到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知识学习、素质教育、文化修养。学校要在课堂内外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加强网络辅导。

第10篇

1.办学思想端正,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坚持依法治校,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乱办学,不乱收费,不举办“校中校”,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实行校长负责制,完善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坚持民主管理学校,推行校务公开。

二、教师管理

4.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所有教师持证上岗。组织教师进修,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5.加强师德建设。教育教师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组织课外活动;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搞有偿家教。

三、学生管理

6.德育为首。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7.规范学生行为。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8.坚持全员育人。学校有健全的党团和少先队组织,有班主任制度,有与家庭、社会联系与合作制度。

四、教学科研管理

9.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创造条件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秩序安排教育教学工作,不随意停课,不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的庆典、演出活动。上好体育课、艺术课,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10.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11.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总量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家庭作业量分别不超过1小时、1.5小时、2小时。

12.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制度。评价学生,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实行等级记分制,中学推行综合素质评定。不为班级和学生排名次,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

13.健全校本教研制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4.执行学籍管理规定。小学、初中学生免试入学,不留级,不开除。小学、初中每班学生数不超过50人,高中不超过54人。不举办复读班。

五、安全管理

15.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建立校园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16.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滋扰、防中毒、防意外伤害等措施落实到位。加强门卫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辆进入校园。校车必须定期经公安交管部门检测。组织学生户外活动有安全措施。

六、校园管理

17.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优化校园环境,力求净化、绿化、美化、人文化。校内车辆停放整齐,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损。环境布置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教育功能。

七、后勤管理

18.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制定食堂卫生制度和采购验收制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建立学生宿舍值日制度,保证整洁卫生;建立宿舍管理制度,坚持夜间值班、巡查;建立发生群体性传染病、食物中毒应急制度,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19.建立健全学校财产管理制度。建立校舍定期检查、维修制度,及时消除危房。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计算机设备等分类登记造册,定期清查、检修、维护。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生 不良品行 引导 矫正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败坏班风,校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不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增强自我意识强烈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不能抵制不良诱惑,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1. 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

1.1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杨阳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两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饭店订了一桌4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同学们对杨阳的派头惊叹不已,成为学习的榜样,杨阳也因自己的一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1.2 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二]: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某校初二(1)班学生方宏伟躺在医院里,因失血过多而面色苍白。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蒯彪找到方宏伟,让他一起去教训教训初二(2)班的李和林,因为李和林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蒯彪。方宏伟和蒯彪是铁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晚上悄悄进入李和林的寝室,结果,他们和李和林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方宏伟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斗现场。

1.3 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事例三]:因自视甚高性格孤僻。某中学初三学生谭明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拿第一,让同学们羡慕不已。他也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太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他从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傲视一切。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谭明,谭明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最后,整天除了学习外,不再有任何同龄青少年的生活乐趣。

1.4 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事例四]:小偷小摸成癖好。某校初一学生程胜家庭环境不错,生活条件很好。可是他每次逛超市时,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他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每次小偷小摸的时候,程胜也担心被人发生,名誉扫地,但是偷窃的快乐总是占上风,他总是乐此不彼。

1.5 家庭因素。一些学生家庭结构不全,缺乏父爱,母爱,使学生寻找替代安慰,学会抽烟、喝酒,谈恋爱。寻求心理安慰。

[事例五]:抽烟、喝酒寻刺激。某校初二学生李强,父母早亡,跟奶奶一起生活,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抽烟、喝酒,打架,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2.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2.1 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2.1.1 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1.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2 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2.2.1 环境调整法。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2.2 活动矫正法。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2.2.3 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2.2.4 榜样引导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2.2.5 行为考验法。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74-01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特别是作为班主任更是经常遇到一些违纪的学生,对于这些违纪学生的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犯了错误,如果班主任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但不能使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点名批评,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无精打采、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或者是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故意跟班主任对着干…等等。所以,班主任在处理日常违纪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最好采用个别教育的形式,因为个别教育不但可以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而且还可以收到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班上的其他情况,及时把握本班的班风、学风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搞好教育工作。我觉得要做好个别教育,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认识学生是做好个别教育的前提

班主任在接到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首先应该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并在家长会时与其家长多沟通,课余时通过其他学生侧面来了解学生;在教学工作中要经常与班主任多交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纪律表现、生活习惯…等等学生的详细情况。不管是通校生还是住校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常到学生当中去,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的机会经常与学生交谈,融洽师生关系,借机掌握每个学生的行为、学习情况及思想动向,为做好个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平等对待学生是做好个别教育的条件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的时候,绝不能偏心,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绝不姑息迁就,该批评教育的一定要批评教育。如果班主任做不到这点,学生与老师之间就会产生隔膜,学生不愿意信任老师,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学生即使犯了错,班主任也要平等的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学生违纪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在个别教育的时候,不要不容分说的就批评他,要问清情况,分析出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做到有的放矢。一谓的批评教育只会使问题更难以处理,有的学生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任你班主任怎样说,他都以沉默对之。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找不到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给以后的教育工作埋下隐患。

3.理解学生是做好个别教育的关键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真正故意违纪的学生那是很少的,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学生在学校期间经常不由自主的会违反一些纪律,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因此老师要对违纪的学生要能够理解,不要过多的自责,要从心灵深处去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教育他们说:"人不犯错那是不可能的,但要知错能改,奈善莫大焉。"对于那些经常违纪的学生,班主任要通过个别教育,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要让他们管住自己,加强对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纪律观念,加强对他们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让他们在校期间尽量少犯、甚至不犯错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世富主编《心理学》第230页"学生品德行为的分析与教育"、第309页"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