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时间:2023-06-01 08:5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建筑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1篇

每个民族由于地域、历史、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民族特征,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国建筑在久远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民族特征的很大影响。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受到民族特征影响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中国建筑有民族的多样性,汉、藏、蒙、傣……各有特色,十分鲜明,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又有地域的多样性,东北平原、江南水网、黄土高原、热带林区,建筑上的差异也

很大。

不同地域性的建筑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

1.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2.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

3.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4.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总的风格是自由灵活。

5.藏族风格。集中在、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总的风格是坚实厚重。

6.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内部庭院尺度亲切,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总的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

维吾尔族建筑风格浅析

维吾尔族人名好客善良,能歌善舞,酷爱大自然的特性在民居建筑中体现在:宽敞明亮的会客厅,室内布置装饰豪华考究;宽大的厨房是必备,因为在家款待几十个客人是很常见的事情。

住宅与院落有机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外面看,它是封闭的,从民居里面看,它对大自然却是敞开的。住宅的透明天窗更成为住宅与大自然的交感器,柔和的晕光效果创造了民快的居住空间。

在风沙大,炎热,干旱的新疆,这种布局既挡住了风沙,又为夏天创造了凉爽舒适的居住环境。绿化引入民居的各个部分,处处是花园,大自然与居住建筑融为一体。

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

1.秦汉风格。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

2.隋唐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教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义的情调。

3.明清风格。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2篇

关键词:灌注桩质量;方案论证

1 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在建高层,地下设一层地下室,地上32层,总高度近95.00米。结构类型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基础形式采用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管桩,核心筒区域采用端承型冲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为⑦-2层中等风华片麻岩,桩端岩层的岩样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为84MPA。建筑桩地基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类别一类。

2 冲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流程:场地平整―桩位放线―浆池浆沟及泥浆制备―护筒埋设―钻机就位、孔位校正―成孔―一次清孔―质量验收―安放钢筋笼―安装导管、检查―二次清孔―浇筑水下混凝土―成桩。

3 冲孔灌注桩检测及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本工程冲孔灌注桩桩径为ф1300、ф1500,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3300 KN、17700 KN。

3.1桩基质量检测:检测方案采用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三种检测方法对灌注桩进行检测。其中A1#楼的11根灌注桩的检测结果分别为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桩身完整性检测均为一类桩);钻芯法检测9根结果为桩身质量均为一、二类桩,其中5根桩的桩端为1#孔支撑于强风化片麻岩,2#孔进入持力层(每根桩钻芯两孔),桩底均无沉渣;1根桩端支撑于强风化片麻岩。桩端持力层取样岩芯试压时发现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未到达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强度值。

3.2承载力验算:根据其提供的《灌注桩桩端持力层取芯试验报告》,指出剩余2根桩端均进入持力层,且中风化岩层及微风化岩层的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分别为14.49MPa、49.98 MPa。建议A1#楼中风化片麻岩的嵌岩灌注桩设计参数如下:岩石极限侧阻力qsik为800kpa,岩石极限端阻力qpk为9000kpa。

根据上述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和嵌岩灌注桩设计参数,上部土层及桩侧阻力取原勘察报告建议值。分别按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嵌岩桩进行计算,其结果如下表。

单桩承载力计算表

桩径(mm) (JGJ72-2004) (JGJ94-2008) 设计要求 是否满足设计

Qμ(KN) Ra(KN) Qμ(KN) Ra(KN) Qμ(KN) Ra(KN)

ф=1300 20476 10238 20817 10409 26598 13300 不满足

ф=1500 25745 12873 26750 13375 35412 17700 不满足

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及换算证明单桩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且未达到某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值。因此必须采取处理方案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4 质量事故分析

4.1 人为因素:

施工单位未严格按照施工专项方案要求执行,质检员未能做好工程质量复检工作,项目管理混乱。监理单位未能要求建设单位组织地勘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专业人员到现场查验灌注桩桩底是否进入持力层,持力层的岩样是否满足地质勘探报告的要求,入岩深度是否满足,孔底沉渣厚度是否超过图纸及规范要求。

4.2客观因素:

4.2.1本地区工程质量检测公司不具备检测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7700 KN的静载试验能力,致使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未将灌注桩桩顶标高浇筑至自然地面,失去以后采用静载试验进行验证承载力的方法。

4.2.2第一,设计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未达到原设计要求。第二,地下水位较高对灌注桩施工不利。第三,成桩施工控制难点多(如受地下水活动影响或导管提升过快,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影响,造成混凝土离析、流动,甚至缩颈、断桩等质量事故)。

5 处理方案选择

5.1 拟采用桩底高压注浆的方法对缺陷桩进行补强加固的方案。

5.2 采用充分发挥地基土承载力的桩同作用的设计方法。增加核心筒位置筏板与地基的接触面积,以增加地基土承载力从而达到设计承载力的要求。

6 处理方案分析论证

6.1 桩底高压压密注浆。

首先桩底强风化片麻岩压密注浆效果无法进行有效检测,即使满足质量要求承载力得到确认,但其工作耐久性无法得到保证。其次因持力层强度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及地勘单位的试验值。因此设计院不认可此方法。

6.2采用充分发挥地基土承载力的桩同作用的设计方法,即增加核心筒位置筏板与地基的接触面积,以达到设计要求的承载力要求。

某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显示,本工程筏板基础的底板位置为⑤-1层粉质粘土层,该层的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公式5.2.4对地基土承载力进行修正(保守仅进行深度修正)如下:

fa= fak+ηbr(b-3)+ ηdrm(d-0.5)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范第5.2.3条的原则确定;

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5.2.4取值;根据具体基底土质,参数分别选为:nb=0.3;nd=1.6;rm=10KN/m3;d=9m。

r―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按3m取值,大于6m按6m取值;

r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去浮重度;

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fa=200+1.6×10×(9-0.5)=336 kpa

原图纸核心筒处筏板的总面积112,扣除桩基截面面积15.5后净面积为96.5。这样地基土所能提供的承载力特征值为:336×96.5=32424KN,距离设计值尚差37212-32424=4788KN。

将核心筒位置筏板的外边缘外扩0.5m,则筏板的净面积约为116。此时地基土能提供的承载力特征值为:336×116=39072KN,满足设计要求。

7 结语

考虑到建筑物基础承台等已施工完成,补桩势必要回填核心筒承台土,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建设成本及工期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因此理论上采用充分发挥地基土承载力的桩同作用的设计方法,增加核心筒位置筏板与地基的接触面积,补足由于灌注桩桩端未完全嵌岩而导致的承载力不足问题成为最佳方案选择。

参考文献:

《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0.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第3篇

[摘要] 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波及全世界,处在黎明前黑暗中的旧中国也感受到了这股巨浪的冲击。虽然中国现代设计的兴起时间与

>>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浅论现代主义设计对设计的影响 浅述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影响 探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对现代大型团体操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校园建设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西方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 浅析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现代主义景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德国包豪斯对版式设计的影响 简述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浅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设计创新的启示 正确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试论约瑟夫.海勒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析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观念还原”和抽象艺术对建筑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0―22页。

③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105―112页。

④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83―290页

⑤ 相关信息请查看中国江苏网2012年5月14日报道《志愿军用的报话机产自南京无线电厂》,网址:。

⑧ 相关信息见当代中国研究所2004年12月1日报道《156-43-78:中国改革开放前对外引进》,网址:。

⑨ 部分数据信息来源于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址:http://。

第4篇

[关键词]模糊AHP;节能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建筑节能工作关乎我国人民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但能耗持续增长,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房屋建筑面积不断增加,而城市居民用能为农村居民的3.5倍,且人们对生活舒适度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在东北严寒地区,对建筑室内热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建筑能耗将持续增加,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还会加大。减少建筑用能、提高能源重复利用率,已成为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战略措施之一。针对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而能源相对短缺且缺乏完善适用的建筑节能等级评价和认证制度的状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准确评价建筑物的能耗状况,对促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开展和节能新技术的使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1模糊AHP法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学家T.L.Satty提出的。它是指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指标、对象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方法,是于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的系统分析工具。AHP法非常适用于具有定性的,或定性定量兼有的决策分析,在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中将充分发挥该方法的优越性。而在定性的分析中,由于人的判断具有主观性质,必须考虑其结果的模糊性。因此,本文基于AHP法和模糊理论,采用模糊AHP法对东北地区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2模糊AHP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1建立东北地区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第I类气候区,冬季采暖期长,采暖能耗占居住用能的比重值大。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对降低采暖能耗作用明显。本文提出的层次结构模型在安全性、经济性、功能性层次指标的大框架下,从建筑设计、施工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进行考虑,最终确定了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等级、节土量、利废量等22个具体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各技术标准规范[1-6],对各指标进行评分,按照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办法,对不可量化指标,按(优、良好、合格、不合格、差)进行打分,分别与得分(0.9、0.7、0.5、0.3、0.1)对应,具体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功能指标评分依据略。

2.2确定权重

设有m个目标(方案或元素),根据某一准则,将这m个目标两两进行比较,并把第i个目标(i=1,2,…,m)对第j个目标的相对重要性记为,(j=1,2,…,m),这样构造的m阶矩阵用于求解各个目标关于某准则的优先权重,成为权重解析判断矩阵,记作。Satty于1980年根据一般人的判断习惯和能力,提出属性之间划分相对重要性等级表。利用该表取的值,称为1-9标度方法。

构造对比较阵并作一致性检验,其中同一层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N阶对比较阵如下:

(1)

A矩阵具有如下性质:; ;

并且

(2)

W和n为A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并且n为A的唯一非零特征值。

根据方案两两比较可确定 W,但得到的比较矩阵不一定满足A的所有特征值。所以把比较阵记为。把转化成,为其中的最大特征值,为带有偏差的相对权重向量。为了保证误差不能太大,必须对矩阵进行一致性判断。过程如下:

1)求A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并且得到最大特征值;

2)将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定义为:(3a)

(3b)

引入一致性修正值RI如表5所示。

表5 一致性修正值RI值

3)计算CR,若CR

本文根据层级结构模型中得到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和权重定义见表6。

表6 各级指标及权重

对各级指标体系构造比较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7]。

根据指标体系构造对比较阵,计算所得权重见表11~表14。

表11 二级指标权重

表12 的三级指标权重

表13 的三级指标权重

表14 的三级指标权重

2.3确定建筑节能等级

组织评定者按打分标准,分别对各指标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

(i=1,2,3;j=1,2, …) (4)

式中,为最终分数; 为指标层某指标分数。

根据各指标评分标准,确定建筑节能等级划分见表15。

表15 建筑节能等级划分表

3结语

(1) 建筑节能的评价是从建筑设计、施工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涉及到建筑的经济性、安全性、居住的舒适性、环境影响、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因素,将复杂的各评价因素用系统工程理论考虑,建立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2) 结合东北严寒地区对建筑节能的标准要求,制定各指标的评分,此评分体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对同一气候区的建筑又具有普适性。

(3) 通过对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研究,证实此评价体系涉及信息量多且繁杂。单一目标的简单的评价方法对建筑节能不能实现准确全面的评价。本文建立的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能够比较圆满的实现综合评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50668-2011)[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2001)[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湿陷性、负摩擦力、单桩承载力、试桩压力

中图分类号: TU475+.3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土浸水湿陷后,桩侧表面可能产生负摩擦力,将导致桩基承载力降低。那么,如何从设计角度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呢?本文以实际工程实例,以设计中考虑单桩负摩阻力的方式来保证结构安全。

2. 工程概况

西宁某纯住宅群,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上11层,无地下室,总高35.25米。地层情况自上向下为:①层杂填土,厚度5.80~12.20m;②1层马兰黄土(湿陷性),厚度0.30~4.30m;②2层马兰黄土(非湿陷性),厚度1.00~5.40m;③层饱和黄土,厚度0.70~11.10m;④层卵石,厚度3.00~6.50m;⑤层强风化泥岩,未穿透。

当采用机械成孔时,桩端极限端阻力(qpk)建议采用:④层卵石qpk=3000 kPa。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k):①层杂填土qsk=20 kPa;②2层马兰黄土(非湿陷性)qsk=53 kPa;③层饱和黄土qsk=53kPa;④层卵石qsk=140kPa。桩侧平均负摩擦力力特征值:①层杂填土qsk=15 kPa;②1层马兰黄土(湿陷性)qsk=15 kPa。

拟建场地内无可液化地层存在,地基的稳定性较好,场地适宜建筑,该场地为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3. 基础形式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本工程为乙类建筑,若采用复合地基,就必须先处理地基土的湿陷性。但受西宁的自然条件限制,甲方要求尽量缩短施工周期,所以设计时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6.1.1条1款,采用桩基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将持力层设置在稳定的卵石层上,因此本工程不做地基处理,直接施工钢筋混凝土桩。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5.7.5条,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内,扣除桩侧的负摩擦力。

经计算比对后,本工程采用载体桩设计,混凝土抗震墙下设置,桩身直径500mm,桩长15.6米,持力层为卵石层。

4. 单桩承载力及试桩的单桩压力确定

1)桩身受力分析

经计算,布桩要求单桩桩顶处(即Ⅰ-Ⅰ截面)的承载力标准值应≥1500kN。

当桩周的湿陷土层未浸水时,湿陷土层内的桩长应按饱和状态下的正侧阻力,如图一所示。

当桩周的湿陷土层浸水时,自重湿陷性黄土产生自重湿陷,这时土层对桩产生向下的位移,给桩附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即负摩擦力,如图二所示。因此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时,除不计湿陷性黄土层范围内饱和状态下的桩侧正摩擦力外,尚应考虑桩侧的负摩擦力。

2)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本工程均未计入桩身自重。

依据《载体桩设计规程》表4.3.2,按中密碎石土选用,要求最后三击贯入度<10cm。所以Ae取3.2m2。

fa=fak+ηdγm(d-0.5)

=400+4.4×1.7×(17.634-1.5)

=1606.8kP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fa×Ae=1606.8×3.2=5142.0 kN

因为桩长>10米,所以计入桩侧阻力的影响。负摩擦力区长度11.3米,正摩阻区长度4.6米。

桩侧产生的阻力特征值:3.14×0.5×(-15×11.3+53×4.6)=116.65 kN

所以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 =5142+116.65=5241 kN

桩身承载力计算,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N≤ψcfcAp=0.75×19.1×3.14×5002÷4×10-3

=2811 kN

特征值:2811÷1.35=2082 kN

可以判定,桩身及桩端承载力满足布桩要求。

负摩擦力特征值:3.14×0.5×(-15×11.3)=-267 kN

所以,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500+267=1767 kN。

即考虑湿陷土层对桩的附加力,Ⅱ-Ⅱ截面桩承载力应达到1767 kN。

3)确定试桩的单桩压力

试桩时,湿陷土层未浸水,桩的受力应按图一考虑。

湿陷土层内桩周正摩擦力:3.14×0.5×(20×2.4+53×8.9)=816 kN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4.1.4条,试桩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前面已经计算出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桩身承载力由Ⅱ-Ⅱ截面控制,试桩时应保证Ⅱ-Ⅱ截面安全,故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取1767 kN。

此时,我们还有遗漏,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5.7.5条,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时,不计入湿陷性黄土层范围内饱和状态下的桩侧正摩擦力。而压试桩时,湿陷性黄土层范围内对桩产生正摩擦力是客观存在的,本设计中也没有采取其它抵消的措施,我们只能采取把这部分力多压出来,进行补偿。所以

试桩压力:1767×2+816=4350 kN

试桩时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按C45设计,fc取fck

N=ψcfcAp=0.75×29.6×3.14×5002÷4×10-3

=4357 kN>4350 kN

所以,桩身强度满足试桩要求。

5.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工程设计实例的一点总结。

笔者认为,我们大量的工程设计都是以应用科学为主,没有难易之分,只要本着细心的态度,建立正确的模型,认真分析,都能做出正确的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6篇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对比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帕特侬神庙,它的檐部则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西方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有明显的收分和卷杀,希腊古典建筑的柱子还有侧脚和角柱加粗的手法;对比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正统建筑柱子的卷杀与侧脚也极常见,这反映了对审美手法的共同性,只是柱子由于材料的不同而在比例上有所不同。

另:1、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古埃及的神庙也一样,例如位于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巨大而沉重,威严而神秘,完全显现了一种阳刚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庙最著名的是大殿,又称“多柱厅”,其面积达5000平方米,密密层层排列着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壮的石柱。它们的底径比柱间净距还要大。这种处理,显然是追求压抑,超感性的艺术效果。马克思在论说西方宗教建筑时曾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阿蒙神庙建筑所夸张的正是这种纯物质的重压,旨在引起人们惊愕和震撼的观感,在这里,秀丽,含蓄的阴柔之美已完全被排斥了。

2、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第7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建筑文化;影响与反影响;保护;传承

作者简介:李晨(1986-),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助教,建筑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民俗建筑文化、园林景观文化、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贯穿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随着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形成了迥然不同、又紧密联系的建筑形制和文化。可以说,是文化创造了建筑,而建筑承载了文化,并用一种集群式的永久的形式空间实体将不同特色的文化精华得以保存,让后世能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拾起文化的碎片,将其拼合并传承下去。建筑用它独特的方式,为人类历史的沿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建筑及其文化不仅仅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作为世界三大文明之一,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自己独具特色、多变统一、一脉相承的传统技术及建筑文化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因而,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与古代的伊斯兰建筑和欧洲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为世界建筑大家族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中国建筑中最为世人熟知记载并着重研究的是宫廷官式建筑及达官贵人、商贾贸易的建筑居所。纵观中国建筑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虽然从史前萌芽开始,中国建筑文化就有了自己的一笔,但最终能为世人记录并重点保护集中留存下来的,往往是那些用材坚固、耗时花钱的宫廷及院落。

一、史前及夏商周

在史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发现了一处距今七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部落建筑遗址,在没有建筑意识及保留意识的史前,先人们就建造出了最早的干栏式木结构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其存在的最初和最终意义。在这里,它为原始人避风遮雨、聚集人群,而人们以建筑为地标,作息繁衍。而最早的中轴线平面布局建筑发现于红山文化遗存中,在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了整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整齐的大型祭坛,左中右对称主次分明。原始人类的建筑其功能性被无限利用,却不被人们有意识的留存记录。这些发现的史前人类所修建的聚落及祭祀建筑群,是中国最早的有形制的框架式木结构房屋和中轴线建筑布局,为中国建筑的起源开创了先河。到了夏、商、周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进入了初创时期,中国建筑,尤其是宫廷祭祀建筑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重大进步。王权的建立,必须依赖于自上而下的统治,而这种无形的统治必须要有实体来向被统治者张扬显露其权威性和地位的不可动摇性,此时,大体量群体的建筑就为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选择。建筑开始成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武器。这个时期突出进步的建筑形制主要有以台基式建筑为标志的官式建筑、以夯土和版筑技术为主的都城城邑,而建筑材料则以此时期最新发明的陶制器物为主。夏、商、周时期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建筑、作坊、居住房屋、墓葬、陶窑等,并修筑了以镐京、洛邑为代表的天子都城。这些都城为今后中国皇家建筑的建造奠定了基础,为王权的巩固与体现找到了实体付载物。建筑从史前单纯实用功能的意义向统治阶层的权力表现意义逐步转型。虽然这个时期的民居建筑规模较大,但处于底层的劳动者其屋舍大都只为避风挡雨、一家团聚,从形制及记载上都不为当时人们看重,而建筑所用技术、建材都相对落后与简易。自此,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建筑的意识功能逐渐替代了其实用功能。

二、秦汉唐宋明清

秦汉时期,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出现了。秦朝皇帝将统一后的各国都城宗庙摧毁,令建筑设计人员绘制所毁都城、宫庙图纸,在咸阳塬上将其统一修建,其规模之大绵延达二百余里。在修建过程中,广泛吸纳了不同国家建筑的精湛技艺,并运用到工程中。由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壮丽工程。然而能绘制记录并建造下来的依然是权力者的居住处。到了汉代,中国开始盛行佛教文化,通过佛教与印度、西亚和中亚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模仿。此时期就在装饰纹样中流行出了卷草纹、须弥座等,琉璃瓦也运用颇多,而佛寺建筑也在这个时期大规模、井喷式的在各地涌现。秦汉以后,直至明清时代,中国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的形制与传承方式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唐代达到了高峰。在砖、瓦、建筑技术、建筑构件、色彩及装饰上,创造了高度统一和谐的建筑风格。并且建筑体量相较过去气势恢宏,有着严格的建筑规范制度。王权的利用价值在建筑中的体现达到历史的新高度,也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都长安城,并留存至今。唐代以后的各朝各代的建筑成就都没能达到其高度。

宋代作为中国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从“小”的方面为建筑发展史留下了自己的空间。宋代建筑多变秀丽、纤巧细腻,与唐代建筑的宏大气势截然不同。而最可贵的是,在宋代颁布了《营造法式》,此书标志着中国建筑建造的成熟与传承,它规定和记录了在建筑中的各种规范和准绳,并对预算及设计施工用料做了明确严格的规定。但书中的大规模篇幅记录与规范的还是服务于王权的建筑形制。元朝在前人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并将藏传佛教文化及伊斯兰文化中的建筑风格运用到了建筑中。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就是北京故宫,此时各种制度及建制已相当成熟与完善,并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以法律的形式统一了官式建筑的各项规范,明确了模数及用料标准,对构造方法进行了简化与升华。以上不难看出,出于王权的统治地位,能被记录和规范保留下来的大多为官式建筑,它们有了自己的规模、规范和地位,并随着王权的更迭建造、焚毁、扩建、发展,它们身上更多的是奴役的色彩,被赋予独一无二的功能,永远处于“被利用”的一面。与此同时,各地劳动人民,有着浓厚被奴役心理的中国人民,他们的民居屋舍的建筑数量也是空前的。民居建筑文化凝结了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总结的智慧和经验。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受统治阶级的束缚,在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上,以功能至上为主要建造目的,口口相传,在长时间里遵循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发展至今,为后人留下了不亚于官式建筑的民居建筑文化遗存。

三、民居

民居建筑在中国整体建筑文化中是数量最为庞大的,其分布之广泛,北到内蒙古,南到海南岛,西到新疆,东到台湾,以及内陆陕西,都有其独具一格的代表建筑文化。根据功能用途,包括戏台、庙宇、佛塔、园林、牌楼、廊桥、祠堂、书院、民居等。民居建筑因其不受官式建筑建制的影响与限制,可以按照建造者及当地民风民俗自由设计和施工,没有明确记载的规范、成套印刷的规章制约,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而且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经济性、设计多变性、朴实实用性在民居建筑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民居建筑在古代大多受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在体量及规模上都不如官式建筑,建筑材料也较简易,不易长久保留,也没有文字上的过多记载,对后世研究造成了一定限制。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国土上,有着众多不同民族,各民族所居住的生态环境、气候气象和民风民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决定了各族民居在建筑的内外空间、平面布局、建造结构等方面的处理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民族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蒙古包、徽居苏居、岭南民居及黄河流域的四合院和窑洞,而这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不同形制的窑洞民居建筑。

窑洞民居分布在黄河流经的各省市黄土高坡之上,其中以陕西省发现的数量最多、形制最丰富、使用时间最长、保护研究传承和利用开发最完善。窑洞是古代穴居最早出现的是竖穴形式,但因不易防雨,所以后来发展的都是横穴。在世界民居建筑体系中,窑洞民居也叫作“生土建筑”,是现在研究和保护开发的一大热点。所谓生土建筑,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分布在陕西的窑洞民居从其建造的形式上分为三大类:一是锢窑,二是崖窑,三是地坑窑。锢窑,指在平地上以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以砖石或土砖为材料拱圈窑顶而成,搭配屋舍,围合成院落;崖窑,指在崖壁或土沟边挖窑,利用自然形成的土塬,挖掘空间;地坑窑多位于黄土高原比较干旱的地区,沟壑陡峭深邃,人们没有山沟可以利用挖掘横穴的条件,所以人们利用坚固稳定的黄土直立边坡,创造出另一种窑洞形式。四合院是由四面房屋围拢起来的民居形式。四面房屋或者围墙,围合成中间一个或多个院落,较大的四合院民居会有两个到三个院落组成,最小的也会有一个院落,以南北中轴线对称来布局或增加院落进数,坐南朝北。

四合院最具代表的是北京四合院,大都建筑于明清时期。徽居主要形成于安徽休宁、黔县一带,也称徽州古民居,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完整的明清两代徽居,其数量之多可见一斑。徽居其主要特点是建筑上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苏居主要是以江浙为代表的水乡民居建筑。大多为文人骚客、富商官僚所建,他们争相在风景如画物产丰富的苏州修建园林,置办家财。苏居大院一般由多个单体院落组合构成,排列分布在整体住宅的主轴线上,而位于主轴线上的院落称作“正落”,旁边的为“边落”。岭南民居中最为独特的是五岭以南的客家土楼民居形式。从形状上客家土楼可以分为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和“围龙屋”土楼三种;岭南民居中还有干栏居和吊脚楼,干栏居是利用木质或竹制材料将屋舍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多为少数民族采用和居住,历史悠久。吊脚楼是干栏式民居的一种变形,主要为苗、布依、水等民族使用居住。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主要依附于人们对权力和功能的要求,每一种建筑形制的产生都紧紧围绕着对事物规律的总结与运用。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史学文化、民俗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等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它们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每一栋建筑的每一方寸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建筑以它默默无声、亘古不变、承载历史的“品德”屹立于中国大地上。

参考文献

[1]中国民居三十讲[G].王其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民居建筑[M].王其钧,谢燕.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中国民居研究[M].孙大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形式;环境;建筑师;艺术;空间

Abstract:Is architecture art? How to understand the properties of Architecture? From form、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 this issue talk about some art attributes about architecture as art, then bring forward synthesized and layered attribute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function; form;architect;art;space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52-03

众所周知,建筑学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综合的学科。由于历史原因,中西方各自形成了工科和艺术学科的分类差别,本来,艺术和技术学科的分类,不应该成为制约建筑学发展的理由,只要遵循建筑学自身学科的发展规律,完全可以殊途同归,找到技术和艺术的平衡点。但历史上的种种因素,使中国建筑教育出现了过分重视技术的局面,而学生入学时基本艺术素养的缺乏、学习过程中创造力训练的缺失,教育体系的不完备,客观上也反过来制约着技术的表现力。虽然这几年,陆续有一些艺术院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像中央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但他们会不会走进纯艺术的怪圈,进入另外一个建筑学的极端呢?

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在竞争日常激烈的情况下,建于1947年的路易斯・巴拉干故居和工作室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图1)。我想,作为一个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在历史不太长的情况下竞争成功,其作品的艺术意义和文化意义可见一斑。

2002年10月,以“城市营造”为主题的的上海双年展在国内首次将建筑列为主要的艺术展示内容,讨论了当代都市建筑与视觉艺术互动关系这一前沿问题;2005年2月20日,规模空前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在南京动工,此次实践展邀请了24位一流设计家的设计,策展人是矶崎新、刘家琨,主办方准备将此项目办成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建筑艺术实践展,希望给建筑以艺术的定位。

随着近些年来一系列事件的展开,中国建筑已经将建筑的探索领域扩展到艺术,中国建筑正重新寻找建筑学技术和艺术的平衡。记得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它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1],这给了初创的中国建筑学以艺术的定位,而起步之初,从事建筑教育的很多人,也都是各种艺术修养兼备的艺术家。但战乱和等各种运动打破了建筑艺术发展的延续性,加上意识形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的制约,中国建筑的艺术性一直没有获得其健康的发展,艺术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缺失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建设规模和数量屡创新高,城市化加速。但与规模和数量相比,我们建筑作品中的艺术含量却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外国建筑师大量进入中国设计市场,形成了中外之间在很多观念上包括艺术观念上的冲突,中国建筑的艺术性问题正日益凸现出来。现实催人奋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1形式――建筑艺术之外在美的表现

虽然说建筑是由于实用性而产生,但只有建筑的审美性才使建筑成为了建筑艺术,建筑形式因而也成为了建筑艺术表现力的主要载体。工业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新的空间和造型以体现其时代的特征,现代派建筑师突破传统,从绘画上吸收发展的营养,现代建筑艺术逐渐走向抽象的表达。

1.1造型之美

20世纪初,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 1881―1966)提出他的艺术定义,即“有意味的形式”。他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指的是艺术品内各个部分和构成元素的一种纯粹关系,而能激起这种意味审美情感的只能是有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的关系或形式,这些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的话,道出了20世纪初艺术的一个普遍遵循的形式原则,那就是利用抽象的线条和色彩等去表现艺术的美。现代建筑在现代艺术的土壤里吸收了成长的营养,从立体派画面表现的时空概念,到抽象艺术的色彩和形式构成原理逐渐演变成了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的漫步式空间、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里面的线(阳台的栏杆)、面(阳台板、出挑的屋面)和三原色的组合,而对于学院派形式美的扬弃和空间概念的加入和发掘,使现代建筑观念和表现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现代建筑将以往建筑中对于建筑实体的强调,转变为抽象的点、线、面、体的构成关系,赋予点、线、面以抽象的审美特征,最终建筑艺术摒弃了装饰,形成了工业时代的机器美学。就像蒙德里安所认为的那样,艺术不应再去描摹事物的外表,而是要用一种抽象的视觉形式去表现事物的本质。

当然,形式美的规律是人们几千年审美经验的积累,代表了人们对于一般美的印象,单纯满足了形式美的建筑,距离建筑的艺术性还有很长的距离,形式美只是建筑艺术性之中间层次,是一种纯视觉美的处理,只能“悦目”。只有当建筑综合平衡各种表现手段,表达某种高层次的精神属性,渲染出某种具有深层次文化意味的氛围,并表达某些观念、情感和思想的时候,建筑才能成为艺术,才能真正达到艺术陶冶人心灵的目的,就是所谓的赏心,就是建筑精神意义的最高层次,也是任何艺术形式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当代,艺术的观念化更促使建筑师对于当代世界建筑的理解超越了古典形式美的原则和最新的艺术形式产生着互动。很难想象,你会利用韵律、节奏、均衡、对称、非对称等概念去分析弗兰克・盖里的比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图2)、斯蒂文・霍尔麻省理工学院的宿舍、还有哈迪德、伊东丰雄……,但面对这些建筑,你似乎又能感觉到色彩的关系、曲线的韵律和节奏。但也许媒体时代需要建筑具有更夸张的表现力,和谐再也不是唯一的审美意识了,建筑的审美外延扩大了,形式美走向了建筑师创作的人们的潜意识,成为沉淀在建筑发展过程的一个元素,就像古希腊的建筑对于当代世界建筑的影响一样模糊而又清晰。

1.2空间之美

随着空间概念成为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主体表现对象,空间作为建筑形式的表现内容就受到了无数现代建筑师的推崇,对于空间概念理解和表达上的突破也成为现代建筑艺术表现的重中之重。一些从物理学上毫无表情的空间区域,成为了建筑师表达喜怒哀乐思想的媒介。

建筑诗哲路易・康这样评价空间:“……建筑师的地位何在?……他是一个传递空间美感的人,这是建筑艺术的实际意义,思索有意义的空间,开创一个环境,这就是你的发明创造。”“……无论建工厂还是住宅,其四面墙,上面盖屋顶,可以说没有做任何事,这是大大不够的,建筑应加上更多东西,使他更好些,更有效地适应人的需求,更有价值。……我们需要建筑物,因为我们需要有用的空间;我们需要建筑物,因为我们需要使人情绪激动的空间……”[2](图3)

虽然建筑空间具有不可捉摸的抽象的表达力,但空间的设计却必须通过设计可见的构件来完成,墙体、柱列、屋顶、地板、色彩、材料围合成了空间的比例、尺度,加上围合界面本身的变化共同形成了空间的氛围。

和雕塑艺术的空间创造不同,建筑空间因为需要穿行其中而具有了可体验性和序列性,单个的空间只构成整个建筑空间序列的细胞,建筑中一系列空间的展开使建筑具有了交响乐般的节奏,主题、呼应、节奏、序曲、展开、、尾声,通过序列提供的空间表情,人们调动身体的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全方位的对建筑进行感知,体验建筑师刻意营造的节奏、情绪。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建筑与无意义的冷冰冰的形式无关,建筑是一种对人性的体验。

2环境――建筑艺术之美的追求

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当代建筑与城市越来越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除了建筑需要从技术方面作出呼应以外,建筑从艺术性上,也遵循现代建筑的传统,讲究建筑单体和群体的呼应,建筑和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的协调。

世界建筑师的《华沙宣言》这样描述建筑学:建筑学是为人类生活创造住处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建筑师的责任是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自然的和人造的)结合在一起,他负责为城市外貌提供美学和设计能为人类接受的空间。

无数的建筑师从场所环境中获得设计的灵感,现代建筑大师莱特认为:“那么,让我们将赋予生命、充实生活的自然元素重现于我们所筑的房子中。这意味着一种源于场地特性的建筑。意味着向确保设计一所有价值的建筑迈出了第一步。因为在这样一所恰到好处的房子(图4 )里我们感受到一种惬意,那就是所谓的美。”[3]

流水别墅让我们体验到了这种建筑之美、环境之美,建筑师运用了高超的设计技巧,穿插的体块自然地向周围的树木中延伸,巨大的悬挑楼板也呼应了周围的岩石地貌,混凝土的精致和自然场地中的色彩、质地发生着强烈的对比,建筑成为了环境的有机部分。

当下,随着现象学研究的兴起, “场所”(place)成为许多建筑师设计的指导概念,场所更加强调人对于真实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体验,使原本抽象的、无特征的场址(site)变成真实的、具体的行为发生的环境。

从知觉现象学出发,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用自己的作品践行着哲学、美学和艺术之间紧密的关系。在弗兰姆普顿著的《斯蒂文・霍尔》一书中,作者这样评论他的建筑:建筑是被束缚在特定场所中的一座建筑物(不可动的),不像音乐、绘画、雕塑、电影以及文学一样,他总是与某一地区的经历纠缠在一起……,建筑不仅仅是因为场地而形成的,他更是通过一种链接,一种引申出的动机来体现其内涵的,建筑一旦与场所融合在一起,就超越了他物质和功能方面的要求。[4]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这样认为,“我通过寻找一个地方本身固有的逻辑来创造建筑。这种建筑的追求暗示着发现和提取一个地理位置形式上的特点的能力,以及它的文化传统、气候和自然环境特征,形成其背景的城市结构和生活模式,以及人们在将来也会遵守的一些旧的风俗。在没有感彩的情况下,我尽力通过建筑把一个地方变得抽象并具有一般性。只有用这种方法,建筑才能排斥工业科技的领域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伟大艺术’。”[5]

而在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建筑的数量和速度不可比拟的情况下,我们的建筑艺术质量却不能和数量相比,我们看到的是孤立的建筑物高高耸立,从不考虑周围的邻居,城市广场和周围的围合建筑没有丝毫的关系,虽然这些建筑有漂亮的外表形式,有现代时髦的手法和材料,但却各自为政,城市从总体风貌上显得混乱而没有章法。我们并没有很好地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城市设计中获得很好的经验,比较一下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和现在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超大尺度的广场,就知道我们在对于城市环境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

在中国当下青年建筑师的创作经验中,建筑艺术构思的突破点也主要选择在建筑本身和城市文脉以及环境的冲突上,崔恺在设计北京的德胜尚城(图5)时,整体构思围绕着历史古迹德胜门箭楼展开,中心广场抬高,主轴线向箭楼方向呈喇叭形,使穿行其中的人们时刻能够感受到建筑和城市的血缘关系,青砖材料的运用也使建筑和周边环境融为了一体。

中国建筑师的环境意识正在觉醒,建筑艺术正成为宏观尺度上的环境艺术。

3建筑师――建筑艺术的转换轴

当然,作为建筑艺术的创作主体,一件建筑艺术作品的形成,离不开建筑师创作思想的主导,在一定的创作思想下,建筑师会从制约建筑创作的社会、文化、环境、技术、功能等方面出发,去表现自己心中对于建筑的梦想。当然,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艺术家,需要有良好的艺术和文化修养,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就像路易・康所说:“我相信,要成为一名建筑师须时颇久。按一个人渴望着的想法成为一名建筑师须时颇久,你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一名职业建筑师,但要感受到建筑艺术的精神,由此作出个人对建筑艺术的贡献,须时颇久[6]”。建筑师在掌握建筑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技巧之后,面对具体的设计难题,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就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01.

[2]李大夏. 路易・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3.

[3]转引自[美] 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 王志芳 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Frampton.Steven Holl architect.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2003.

第9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一、引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中IS08402-1994《质量术语》对质量作了相关定义:“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质量管理首先针对产品的质量,这是为了满足对产品不断更新的质量而提出的要求,同时展开的计划、控制、改善、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质量管理是在建筑工程管理和组织中最重要的环节。质量方针、目标和责任是质量管理得以保证的前提,同时,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是质量体系中实施的行为。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指的是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和改善工程质量而形成的。它是一套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方式和手段。关于全面质量管理还有三个核心的特征:全面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步骤

全面质量管理由以下四个步骤构成,简称为(PDCA):

第一,计划阶段,英文名为P1an,也叫P阶段。

第二,执行阶段,英文名为Do,也称D阶段。

第三,检查阶段,英文名为Check,也称C阶段。

第四,处理阶段,英文名为Action,也称A阶段。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分部分项工作中的运用

要想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得以保证,就必须做好每一个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每道程序都必须按照全面管理质量的步骤实行。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中(如图2),质量控制首先就要落实质量目标,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标准进行计划、评估和检查来达到实施的目标;在确保上一道工序完成后,再接下来完成下一道工序,只有做到每一项工程都接受检查,才能够找到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针对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而且能够保证下一道工序完成的进度。

三、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研究

影响建筑质量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材料、机械设备等。接下来我们将对着几个关键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表1介绍了分项工程上的质量控制点,同时,文章将对施工的质量控制进行简要分析。

(一)人的控制

人的素质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劳动纪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等。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集团的整体素质是建筑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施工管理者、团队领导和相关高级人才都必须符合工程质量提出的素质要求。因此,对相关人员进行素质培养,是建筑工程管理和控制的前提保证。

(二)材料的控制

材料控制的流程如图3所示。严格控制材料构配件采购订货:严格控制材料搬运、存放质量:严格检验进场的材料和设备: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收发料具手续齐全: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材料人员要进行跟踪监督,使用要求工完场清,严禁乱丢乱放。

(三)机械设备的控制

机械设备的控制如图4所示。从源头控制,严把采购关:严格机械设备进场制度: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实行定人、定机、定岗的“三定”制度:建立机械档案,做好日常保养维修:建立健全机械使用制度,合理使用施工机械。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的就是能够对我国建筑行业能够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编.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3-15.

[2]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建设工程法律法规选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33-141.

[3](美)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B.Croshy)著,杨钢,林海,译.质量免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4-96.

[4]陈铁华,陈凤英,主编.建筑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及应用实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3-55.

[5]李峰,主编.建筑工程质量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6-107.

第10篇

在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是学习科普文的兴趣,我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河南省自2008年开始进行又一轮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块,其中必修5第四单元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我已教了两遍,但两次感受完全不同,第一次面对此文时,尽管知道无论是考试还是生活中,科普文很重要,可是要讲的是建筑,文中有许多名词,如斗、拱、举折、举架等,学生读起来枯燥,学起来没兴趣,部分学生昏昏欲睡,也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效果不大,按部就班讲解后,就草草收场,下去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很多学生说基本内容知道,但没兴趣读和学。现在想来,那一次教得很失败,有客观原因,更主要的是我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没激发学生兴趣。有了第一次教训,当我再次教这篇文章时,决定从引发学生兴趣入手,讲好该课,从课堂反应看,应该说比较好,具体是从以下几点做的:

1.学生利用便利条件,自己动手查找作者的资料,引发兴趣。现在很多高中生有手机,但大多数用来读玄幻小说,玩游戏,于是我灵机一动,引导学生用好手机,在上这课前,布置一道课外作业,搜集整理梁思成、林徽因的有关资料,可以用手机查,然后写在周记上,并用半节课交流,学生一听,兴趣来了,课堂上踊跃发言,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兴趣高涨,这样学生爱屋及乌,对他的作品也就有了读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建筑名词,从枯燥的文字中走出来,更好地理解文本。因为第二次教《中国建筑的特征》前,对学生进行过调查,普遍说课文内容不难理解,但建筑名词多,难理解,觉得枯燥,所以没积极性,于是在讲解过程中,用幻灯片打出故宫内部构造,选取我到当地风景区拍的寺庙内部图片,把建筑名词如斗、拱、举架、屋顶、女儿墙等直观展示出来,学生一方面明白了概念,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我们祖先确实有聪明才智,能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建造如此精巧的建筑,情感得到熏陶,自然能增强学习兴趣。

3.在分析文本环节,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作者洋溢着浓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些语句。如文章第2自然段中“高度水平”、“辉煌成就”,第7自然段“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等等。教学中通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使他们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两次讲《中国建筑的特征》,让我对此感受深刻,只有让学生怀揣兴趣和激情,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走入鲜活的课堂,那么课堂才会定格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也更加明白学习科普文,更要激发学生兴趣的道理。

第11篇

【关键词】脚手架;施工;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设计设计多方面因素,需要考量的环节很多,但是也是有规律和程序的。一般而言,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多个方面的内容:

一、交代编制依据

首先需要交代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设计依据,一是技术规范类,如《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施工脚手架实用手册(含垂直运输设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二是工程施工图纸等。

二、简介工程概况

三、简述脚手架方案选择

考虑施工工期、质量、安全和合同要求,选择方案。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架体的结构设计,力求做到结构要安全可靠,造价经济合理;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够充分满足预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选用材料时,力求做到常见通用、可周转利用,便于保养维修;结构选型时,力求做到受力明确,构造措施到位,升降搭拆方便,便于检查验收;综合以上几点,脚手架的搭设,还必须符合JCJ59-99检查标准要求,要符合相关文明标化工地的有关标准;结合以上脚手架设计原则,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以往施工经验,决定是否采用普通型钢悬挑脚手架,钢管落地脚手架,型钢悬挑卸料平台等脚手架方案。

四、脚手架材料选择

要注意普通型钢悬挑脚手架 、 钢管落地脚手架、型钢悬挑卸料平台符合有关要求。

五、详细列明脚手架搭设流程及要求

详细列明悬挑脚手架搭设的工艺流程(水平悬挑纵向扫地杆立杆横向扫地杆小横杆大横杆(搁栅)剪刀撑连墙件铺脚手板扎防护栏杆扎安全网)以及立杆间距、大横杆、小横杆设置 、剪刀撑、脚手板、脚手片的铺设要求、防护栏杆、连墙件、架体内封闭等规格要求。

详细列明钢管落地脚手架搭设工艺流程(场地平整、夯实基础承载力实验、材料配备定位设置通长脚手板、底座纵向扫地杆立杆横向扫地杆小横杆大横杆(搁栅)剪刀撑连墙件铺脚手板扎防护栏杆扎安全网)以及立杆间距、大横杆、小横杆设置 、剪刀撑、脚手板、脚手片的铺设要求、防护栏杆、连墙件、架体内封闭等规格要求。

详细列明型钢悬挑卸料平台具体构造要求:悬挑式卸料平台应按现行的相应规范进行设计,其结构构造应能防止左右晃动;悬挑式卸料平台的搁支点与上部拉结点,必须位于建筑物上,不得设置在脚手架等施工设备上;斜拉杆或钢丝绳,构造上宜两边各设前后两道,两道中的靠近建筑一侧的一道为安全储备,另外一道应作受力计算;应设置四个经过验算的吊环,吊运平台时使用卡环,不得使吊钩直接钩挂吊环,吊环应用甲类3号沸腾钢制作;悬挑式卸料平台安装时,钢丝绳应采用专用的挂钩挂牢,采取其他方式时卡头的卡子不得少于三个,建筑物锐角利口围系钢丝绳处应加衬软垫物,悬挑式卸料平台外口应略高于内口;台面应满铺脚手板;悬挑式卸料平台左右两侧必须装固定的防护栏杆;悬挑式卸料平台吊装,需待横梁支撑点电焊固定,接好钢丝绳,调整完毕,经过检查验收,方可松卸起重吊钩,上下操作;悬挑式卸料平台使用时,应有专人进行检查,发现钢丝绳有锈蚀损坏应及时调换,焊缝脱焊应及时修复;卸料平台上应显著地标明容许荷载值。操作平台上人员和物料的总重量严禁超过设计的容许荷载,应配备专人加以监督。

六、脚手架的劳动力安排

1、为确保工程进度的需要,同时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征和外脚手架的工程量,确定本工程外脚手架搭设人员需要15~20人,均有上岗作业证书。

2、建立由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搭设技术员组成的管理机构,搭设负责人负有指挥、调配、检查的直接责任。

3、外脚手架的搭设和拆除,均应有项目技术负责人的认可,方可进行施工作业,并必须配备有足够的辅助人员和必要的工具。

七、脚手架的检查与验收

脚手架验收时应具备下列文件:脚手架构配件的出厂合格证或质量分类合格标志;脚手架工程的施工记录及质量检查记录;脚手架搭设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及处理记录;脚手架工程的施工验收报告。

除查验有关文件外,还应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应着重以下各项,并记入施工验收报告:构配件和加固件是否齐全,质量是否合格,连接和挂扣是否紧固可靠;安全网的张挂及扶手的设置是否齐全;基础是否平整坚实、支垫是否符合规定;连墙件的数量、位置和设置是否符合要求;垂直度及水平度是否合格。

八、脚手架搭设安全技术措施

脚手架搭设安全技术措施应包括技术保障措施、质量保障措施、安全保障措施

九、列明脚手架拆除安全技术措施细节要求

此外,还需要附上准确的节点详图和相关的精确脚手架计算书。

参考文献:

[1] 易慧.明珠丽园住宅小区脚手架施工的方法及设计[J].四川建材.2009(04)

[2] 赵锡月.几种主要脚手架的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9(08)

第12篇

【关键词】地下工程漏水;处理方法

Discussion of leaking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and the processing methods

Guo Junxin

【Abstract】There are many reasons cause the water leakage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Some are objective reasons and some are human factors. The two are often inter-linked. Walls and bottoms of the underground works are always immersed in groundwater. Meanwhile, as waterpro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can not be the same life expectancy and it is unable to repair external waterproofing, the leakage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addition, there is variety of forms of leakage. In order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underground works to solve the water seepage method, the article based on four principles, the first, combination of block row, the second,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third, hardness and softness, the fourth,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It listed several common leaking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accident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method for staff working in this field refer to Application.

【Key words】Underground leaks, processing method

地下工程的渗漏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漏水形式也多种多样。治理方法的提法比较多:如“大漏变小漏,缝漏变点漏,片漏变孔漏,逐渐缩小渗漏水范围,最后堵住漏水”。又如“拱顶以排为主,侧墙以堵为主”或“拱堵侧排”等。这些提法都是从某一工程的堵漏特点出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渗漏水治理是一个综合过程,由于漏水形式千变万化,因此在渗漏水治理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漏水情况采用“堵排结合,因地制宜,刚柔相济,综合治理”的原则,依据此原则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地下工程漏水处理方法,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参考应用,灵活掌握。

1. 混凝土墙裂缝漏水

(1)事故特征:混凝土墙的裂缝一般都是垂直裂缝,位置在变截面处。裂缝有的不贯穿、有的贯穿,但均渗漏水。

(2)原因分析:①发现裂缝的原因较多,主要是早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较低,此时若温差过大,当温差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②裂缝与混凝土组成材料有关,即与水泥质量,水泥用量,砂、石含泥量,材料配合比、计量,外加剂品种等有关。③有的地下室墙体的水平钢筋截面小于φ12,间距大于150mm,就容易产生裂缝。

(3)处理方法:①墙外没有回填土的地下室,可采用氰凝浆液或环氧树脂浆灌注缝隙,凝固后可使裂缝封闭,混凝土也可恢复原有的功能,防止钢筋锈蚀和地下水渗漏。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按规定分层夯填密实,减少水的渗透系数,也可防治渗漏水。②室外已经回填土的地下室,采用氰凝浆液,用压注法灌注缝隙。经灌注止水后,内墙面再随即涂刷两遍氰凝浆液。

2. 沿混凝土墙体施工缝漏水

(1)事故特征:先浇地下室混凝土底板,后浇墙体,则施工缝留在底板上;或浇底板前立好200~500mm高的墙模板,但接缝形式和接缝处理不当,则沿施工缝渗漏水。

(2)原因分析:施工管理不善,施工前没有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确保防水质量的措施。对墙体施工缝的位置、形式和接缝方式,以及继续浇筑的施工要求都不明确。

(3)处理方法:沿漏水的部位用压力灌注氰凝浆液,堵塞一切漏水的通道。再用氰凝浆液涂刷施工缝的内外两面。宽度不小于600mm。

3. 变形缝漏水

(1)事故特征:地下室的变形缝没有处理好而漏水。

(2)原因分析:①埋入式止水带没有铺好,固定不牢;浇筑混凝土从一面灌筑,将止水带挤回另一面;或止水带接头不牢而脱胶;或使用低劣的止水带,当结构变形则拉裂止水带,这些都会导致漏水。②后埋式止水带没有处理而渗漏。

(3)处理方法:①埋入式止水带漏水时,先用氰凝浆液压注灌入漏水处,当下部已经止水后,凿除原止水带的破损处,修补好,然后补浇凿除破损处的混凝土。②后埋式止水带须全部剔出。用BW橡胶止水条压嵌入变形缝底止水,然后重新铺贴好止水带,再浇混凝土压牢。

4. 后浇缝漏水

(1)事故特征:沿后浇缝渗漏水,影响使用功能。

(2)原因分析:①缝侧混凝土面光洁,没有“毛化”处理。②后浇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水泥收缩率大,振捣不密实。③没有及时养护,引起收缩裂缝。④后浇缝的混凝土的环境气温高于主体结构浇筑的温度,气温下降后收缩裂缝。

(3)处理方法:①沿裂缝漏水时,采用氰凝浆液或丙凝浆液压浆灌注法封闭缝隙,防止渗漏水。②直接堵漏,即沿裂缝剔出“八”字形边坡沟槽,用水冲洗干净,将快硬水泥胶浆搓成条形待胶浆开始凝固时,迅速填入沟槽中,并向两侧用力挤压密实,使水泥胶浆与槽壁紧密结合,如果裂缝较长,可分段堵塞。经检查无渗漏后,用素灰和水泥砂浆将沟槽表面抹平。待有一定强度后,随其他部位一起做防水层。

5. 沿穿墙管漏水

(1)事故特征:水从穿墙管的下部漏出,或沿管周渗漏水。

(2)原因分析:有的穿墙管直径大于500mm,则管下的混凝土不易振捣密实;或穿墙管没有满焊止水环;或没有清除管外壁的锈斑。

(3)处理方法:①管下混凝土漏水时,将管下漏水的混凝土凿除酥松部分,水的压力不大,用快硬水泥胶浆堵塞。②水玻璃水泥胶堵漏法。配合比为水玻璃∶水泥=1∶0.6,从拌制到操作完毕不宜超过2min为宜。操作时应特别迅速地将胶浆压在漏水处。③水泥快燥精胶浆堵漏法:配合比为水泥:快燥精=10∶5,凝固时间约1min。将拌好的浆液直接压堵在漏水处,待硬化后再松手。

以上经堵塞不漏水后,随涂刷一度纯水泥浆。抹一层水泥砂浆(水泥∶砂=1∶2),厚度控制在5mm左右。保养2d后,涂水泥浆一度。随抹第二层水泥砂浆(水泥∶砂=1∶2.5)与周边要抹密实、抹平。也可用801堵漏剂等堵塞。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杨南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9

[6] 黄展东.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98-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