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藏族文化设计

藏族文化设计

时间:2023-06-01 08:5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藏族文化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藏族文化设计

第1篇

引言

我国民族传统图形文化底蕴浓厚、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视觉文化。随着高原的开发使得原本神秘的藏族传统文化渐渐为世人所熟悉,以现代海报为载体来展示的独特民族文化是更好地去传承这一古老文化的重要途径。要如何表达藏族传统图形自身的视觉元素和语言运用是现代海报设计面临的问题。

藏族传统图形是集千年文化孕育而生,凝聚了民族的智慧、文化和思想的高度结晶,所以藏族传统图形是具有极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现代图形的冲击下,为了传承和保护藏族传统文化,应将藏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弘扬藏族传统文化。

藏族的传统图形元素

1.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源于他们对藏传佛教和生活感悟。在生活里,藏民崇拜与生产有关联的自然力量;同时他们也有膜拜的图腾,为此创造了不少的神兽图形等等;还有许多英雄人物(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也为世人所传唱……这些全部都构成对藏族传统图形的造型灵感。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元素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项:

(1)动植物造型

动植物纹样在藏族传统图形中较为常见,动植物在艺术手法和宗教文化背景下

有着许多寓意和哲理。彰显藏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2)几何形造型

常见的几何造型有回纹(图一)、十字纹、涡旋纹、三角纹、万字符等等,千年前藏族就大量运用几何造型作为装饰,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极致地几何抽象,显示出藏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的艺术创造力之强。

(3)自然和宗教元素造型

自然中的景观、宗教故事为原型以及宗教器物为对象(图二)。特点多简易抽象、装饰性强。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造型形式通常是夸张的形式出现,有的手法简练,只抽取外轮廓或者结构;也有的则是几何抽象的造型,以单纯的形式来表现,将原本的造型形态抽象成所想象的气质造型;还有的就是自由的组合再造,把想要的两种不同气质的原物,取其中想要的部分整合成一个想要具备着两种气质的再生物。不论什么手法都无法掩盖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宗教的膜拜。

2.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色彩

由于藏民的生活里充满了湛蓝的天空和湖泊、白雪皑皑的雪山、土黄的地质土壤,于是太阳那般热情的火红,广袤草地的碧绿……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色调,融合在传统图形和绘画里。淳朴的藏民喜欢的色彩如同他们豪爽的性格一样,色彩艳丽响亮,对比度强烈。藏族人民对于生命和生活是那般的热情,民族风格彰显庄重,古朴,藏族人对色彩独特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蓝色通常是代表愤怒、勇敢和凶猛,一直都是来描绘勇士或者大力金刚;白色代表着纯洁善良,吉祥如意的白色是藏民最喜欢的颜色,如唐卡壁画上的白色都是用来描绘菩萨和仙人;黄色则是智慧、光明和希望,表达了温和和恩典;红色最广泛的运用是来表现战斗和权力等等。藏族人民生活环境充满了古朴,藏民对世界的理解也如同他们对藏传佛教那样的单纯膜拜,简单勇敢,古朴直接;对于色彩的深刻理解使得在色彩的运用上独具特征,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是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特点。

3.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象征性与文化意义

研究这些具有地域性的传统图形元素,如藏族唐卡壁画和绘画等等,几乎都是表现生存奋斗、英雄事迹或者神佛故事,流露出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虔诚的。藏族传统图形具有藏民对生活、自然和宗教的畏惧和膜拜,所以都是具有象征意义。最为常见的图形有: “生死轮回图” 、“吉祥八征”、 “十相自在”(图三)等等,无一例外的都是吉祥的象征,许多藏族传统图形都是吉祥、辟邪、多福的美好象征,一般装饰在佛堂、建筑居多。 通过对藏族传统图形的色彩运用得知其中色彩所包含的意义,色彩不只是视觉表现,其中的象征意义才是藏族人民所想表现的文化内涵,即宗教膜拜及对生活的审美表现。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1.民族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海报设计的运用

海报是传播媒介的形态之一,是现代化视觉传达设计当前最流行、最具代表和号召力的手段之一。在现代海报中,运用具有典型又有深刻含义的传统符号来表达自身海报想要的作品主题,借此也可以继承发扬名族传统文化,传统符号的形态可以重新打散重组,进行提炼和再造,让图形更能与现代接轨,更具现代感,也能更加表达出民族文化价值。

现代海报设计如果彰显不出文化,只能是无力低层次的、毫无生命可言。曾经有许多设计大师都在寻找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他们立足传统文化和思想本质,推成出新和现代设计融会贯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基础上,创造出许多既现代化又极具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一代一代设计师都在继续挖掘和探索自己本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设计结合的道路,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2.藏族传统图形元素在海报设计的表现方式探究

(1)将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方式现代化

在现代海报设计中涵含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造型元素,这些的符号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却也能更好的传达出浓厚民族的传统文化。藏族文化具有许多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将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元素用现代的审美理念重新进行定位思考,打破固有的表达方式,提取精华然后再生创造,从而在现代设计中表达出传统图形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例如祥巴艺术,祥巴是藏语中版画的音译,祥巴是在藏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强烈鲜明藏族特色的新版画(图四)。还有藏族符号运用最广泛的是藏传佛教中的“e”, “e”是吉祥的象征。由于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所以这个特殊的符号对于藏民具有强烈的安全感。“e”如今被运用在许多的现代设计中,但是还有许多的藏族传统图形元素还有开发设计的空间。

(2)将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色彩与现代海报的色彩表现相结合

现代海报设计的色彩搭配具有对于传达作品思想精神的重要意义,作品中需要通过色彩传递出情感和内涵。在现代海报设计对于藏族的传统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体现藏族本土文化的民族审美思想。的神秘是现代人都向往的,对于宣传藏族文化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就是海报。藏族人偏爱的白、黄、蓝、绿、红,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是藏族传统用色的鲜明特点。在借鉴藏族色彩特点的实践中,配色可以运用其对比强烈的色彩特点,海报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则会加大,并充分体现出藏族的民族色彩。学习传统配色要取其特点,可再创造出富有民族特点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的色彩配置。

(3)将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具象图形进行抽象化设计表达

藏族有许多象征吉祥的图形,例如“吉祥八征”、“十相自在”等,这些图形传达了藏民渴望平安自由的生活愿望。藏族是一个相当注重宗教意识的民族,他们对于宗教相当虔诚,借此来束缚自己的贪欲,平衡自己人生正确的道路,衡量世间的邪与正。所以藏族宗教(以藏传佛教为主,还有苯教和密宗)有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图案,由于对此特殊的寓意,这些的造型都是具象的,以便藏族人民在自己心中有着明确清晰的形象。然而当代海报设计较注重抽象的造型元素,所以探究如何将藏族传统具象图形抽象化具有相当大的意义,比如藏传佛教的神佛形象,甚至各类神佛手中的器物都可进行抽象化再现,并抓住其象征的灵魂和内涵意义,与现代造型设计相结合,以抽象出全新造型。这样的抽象海报图形能表达出其本质含义,又能让藏族传统文化在如今国际文化冲击下脱颖而出,进而升华到全新的高度。

结束语

现代海报设计中将传统图形造型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是对于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思考。灵活的运用传统图形元素,提取表现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韵味。藏族是一支神秘的民族,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对于宣传藏族文化具有相当意义,使得藏族文化在新的时代下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第2篇

【关键词】藏族;传统装饰图案;形成;形态与构成;色彩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97-01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拥有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语言文字、服装饰品、宗教、礼仪、建筑、音乐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尤其是藏族独特的造型艺术,纯真质朴,蕴含着藏族文化特质,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与独特审美的集中体现,藏族独有的传统装饰图案,既是民族艺术也是宗教艺术的缩影,更是古代藏族文化与中原艺术、外来文化的融合产物,是藏族人民日积月累流传下来的艺术结晶。

一、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形成

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治区昌都市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烧制水平并不高,但纹饰图案丰富,多为内涵深刻的抽象几何形纹饰,如表示水流漩涡的涡纹;表现起伏山脉的三角折线纹;表示植物的叶脉纹;表示贝壳特征的贝纹等。在日土遗址发现的岩画内容丰富,有人物、动物、武器、自然景物等,已经出现彩绘,生动刻画出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场面,其造型纯真,构思独特,反映了藏族先民早期的艺术审美。

自松赞干布建立土蕃王朝后,一方面和中原地区交流逐步加强,藏族装饰图案汲取了中原艺术的许多元素,如唐代的宝相花、卷草纹等装饰纹样,汉民族特有的龙、凤、牡丹、寿字等元素也渐渐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印度、尼泊尔地区的佛教艺术也伴随着佛教的传播随之而来,与藏族的装饰图案日渐融合。由于地域的特殊性,藏族艺术还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艺术发生碰撞与借鉴,装饰图案渐渐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泽吉日莫”(图案艺术)。

二、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主要形态与构成

藏族传统装饰图案形式多样,表达内涵丰富,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即无机几何形态、象形模拟形态、宗教寓意形态、文字艺术形态(见表1)。

这些图案形态在藏族传统装饰图案中,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有机结合,构成既写意又写实,既具象又抽象的独特美感,体现着藏族人民的传统精神。在构成方式上体现出强烈的程式化色彩。如表1中提到的曼陀罗纹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程式化图案,常见的曼陀罗纹有胎藏曼陀罗和金刚曼陀罗(别尊曼陀罗),图案从外到内可分为五部分,即凡界、六意念与护法墙、外院、城墙城门与护法、内院与主尊,整体图案造型是一种佛国的理想境界。

藏族传统装饰图案在构成上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根据图案的载体形状来灵活调整形态要素的组织方式,使图案首先适宜于载体形状;图案内部的构成要素均按照相应的位置关系合理安排,并保持程式化构成要素的完整性。

三、藏族装饰图案的色彩意味

中国画论中对画面设色的基本要求是“随类赋彩”,但是,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设色却不谙此道,而是运用主观的表现性色彩来构建图案,强调色彩的象征意味,色彩搭配具有视觉冲击力,多用三原色与黑白二色,在利用三原色建构图案时常辅以褐色、墨绿等低纯度色作为底色,以实现图案图底关系的协调,突出主体图案,并保持图案的色彩和谐效果。

三间色与复色很少出现在藏族装饰图案中,这应该和藏族人民耿直爽朗、热情强悍的民族特征有关,还有对于佛教的虔诚与岚,都需要鲜艳明快的色彩结构才能得以表现。

四、结语

丰富多彩的藏族传统装饰图案是藏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等综合表现,表达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无比虔诚的。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而创作, 体现了他们特有的想象力和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土旦才让.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文化构建解读――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J].青海民族研究,2011(07).

[2]李欣华.藏民族装饰图案艺术[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

第3篇

摘 要:本文介绍了藏族传统民居文化的价值,通过对其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藏族民居文化保护与更新的途径,以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藏族民居文化的可继承性发展。

关键词:藏族传统民居文化保护更新

0 引 言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并且勇敢、豪迈、粗扩而又热情的民族。藏族的传统民居作为其智慧的结晶、经济发展的体现、掌握科学技术的标志伴随着这一古老民族的发展而演变。随着民族文化、地域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的同时,我国的藏式建筑也备受瞩目。在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日益尖锐的今天,从藏族民居的特征入手,进一步研究探讨藏族民居保护与更新, 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藏族传统民居的价值

藏族民居由于其所承载的独特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因此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

1.1 藏族民居的艺术价值

民居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韵味的藏族民居更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研究。藏族民居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环境艺术、人文艺术和装饰艺术方面。环境艺术体现在将建筑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追求建筑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之美;人文艺术体现在对建筑的整理、加工,使建筑本身体现出完整的和协调的视觉之美;装饰艺术体现在民居各种装饰物以及色彩的运用,使建筑主体与客观环境之间产生协调、统一的形式之美。

1.2 藏族民居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藏族民居有着悠久的建筑文化历史。考古资料提供的确凿证据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

藏族民居反映出的是藏族地区最具代表性和本质性的东西,这些真实可靠的实物依据,对我们研究某一历史时期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风俗民情、生活状况和审美观念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藏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源。

1.3 藏族民居的开发价值

藏族民居保护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保护和利用现存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就是继承藏族民居建筑的“精髓”。藏族民居的保护、利用和更新与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并无矛盾之处。只要保护、继承和利用得当,就能增加当地的综合文化魅力,使之成为地方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发展。

2 藏族传统民居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一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未得到完全认知时,它已经面临着侵蚀与流失。与很多传统的民居一样,藏族民居建筑在还未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与开发的时候,已经开始慢慢流失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居保护观念较弱。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使得人们精神意识逐渐发生转变,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观念模糊而乏力,人们喜爱并热衷于新鲜事物,传统文化或多或少被忽略甚至被抛弃。

(2)21世纪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传统民居。现代建筑思想及手段在城市是势不可挡,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在于现代建筑文化碰撞的同时,逐渐发生了演变。

(3)传统建筑技术及工匠、艺人的流失与断代。传统建材资源的短缺使得以土木和石木结构为主的民族传统民居逐渐失去生命之源。

(4)自然的侵蚀与人为的破坏,使传统民居建筑受到的侵害加剧,许多珍贵的传统民居建筑毁损严重。

3 藏族传统民居文化保护与更新的主要途径

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坚持民居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找寻民居的潜在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之间的契合点,最主要的是要唤起民众的保护意识,这样对藏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居保护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藏族传统民居文化保护与更新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确定民居保护对象及范围

尽快开展对藏区传统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清理工作,完成对藏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系统研考与鉴定,确定被保护的对象及范围。对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及周边环境,要及早编制保护及利用规划。

3.2 在城乡规划中积极突出民居保护观念

在城市与乡镇规划中应突出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的规划思想,将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的观念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着重突出“传统民居是城市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的理念,并将其渗透到城市设计之中。通过政府的引导,避免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其它工程产生矛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切实做好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更新,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3.3合理开展旅游开发并有效保护传统民居

充分认识传统民居的功能和作用,开发利用,是保护民居的有效途径之一。保护可以更好地促进发展,开发可以进行更好的保护。旅游开发不存在物耗,与其他类型的资源开发不同,因此藏族传统民居不会因为旅游开发而减少或损耗,相反在开发的同时会因为有了经济支持而得到更好地保护,真正实现对藏族民居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例如可以将藏族传统民居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因地制宜,打造成旅游胜地,为人们展示当地城市的历史和建筑历史,也可以将民居改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度假村、度假旅馆,让游客在民居感受其文化特色。

3.4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对藏族传统民居的管理,注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动员人民大众积极参与保护,将藏族传统民居保护纳入城乡规划中,严禁收购,拆除和改造。

4 结 语

在世界文化趋同的今天,地域差异在逐渐消失,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已引起各领域的关注。藏族传统民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因此,研究藏族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对于实现传统民居文化的可继承性发展,传承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 第二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蔡余萍、黄晓燕.川西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四川建筑,2009,29(3):14-15.

[3]王金平、张 强.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与更新思潮浅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6:108-110.

第4篇

服饰作为藏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包含着大量的吉祥文化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关于藏民族吉祥文化的概念特点。吉祥文化的含义作为服饰纹样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藏族的吉祥纹样不仅仅是单纯的民族图案传承或者说是先辈的图腾,更多的是一种交融的文化结合,并通过与原始宗教、藏传佛教、民族心理和情感之间的联系等,作为其中深入研究的方向。

吉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两字组合,据认为最早是出自《庄子·人间世》,“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说明众多吉祥纹图的形成,把美好的事物和喜庆的征兆绘制成图像,表达观念。吉祥图案是怎样产生的?学者通过考究,发现这些意识的产物都是发源于人类观念意识和古代图腾:传承,借用,概括,信奉。藏族的服饰图案文化又是吉祥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历史悠久的藏族服饰,现存的实物资料是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装饰品,吐蕃服饰的发展将新鲜的血液注入到藏族服饰当中。文成公主进藏带入了诸种花缎、锦、绫罗与诸色衣料。元代,隶属于中央王朝,服饰上所受的影响较前朝为大,对服饰的影响也不断增大。随着佛教的中兴,使宗教文化以多种形式与手段渗透于服装、鞋帽,而且以特定的图纹或符号来表达一种特定吉祥文化概念,还有通过藏区的实地考察使得书本上的知识不仅停留在文字和图片中,通过实际的接触,了解到吉祥文化对于藏民的重要性,基本上是渗透在藏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藏族先民对超自然感恩和礼拜,很多概念很自然地就被反映在离生活最亲密的服装中,如日月、雍仲、花早等纹饰广泛的应用。还有就是通过一些宗教联系的文化自然地融入到藏族人的观念和审美情趣中,藏族佛教对藏族服饰吉祥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志·卫藏通志》记载:藏族“右手戴圈”宗教的装饰物、装饰符号以及被广泛地应用在服饰图案中,使得服饰图案成为表达精神、歌颂生命、寄托信仰文化的载体。因此不管是经历多少年代、多少观念习俗的变迁还有社会习俗的相互影响,宗教本身在传达教义时候带有很多信奉和吉祥寄托,使得吉祥图案保持比较稳定的形式和象征意义。

藏族吉祥纹样可以做一个简要分类,通过分类,可以更加具体地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吉祥寓意的传统纹样,如雍仲格拜郭钦(万字纹)原始图腾崇拜(日月星云水石图);第二类文化交融组合纹样,如外来文化(双鹿金轮纹)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工字纹、回子纹、蝙蝠纹、龙凤)暗八仙,寿字纹,多宝组合,藏传佛教(金刚纹)八吉祥纹样等。八吉祥纹在藏族三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有自己独特的吉祥符号,称八吉祥徽,藏语称扎西达嘉。由于历史上藏民族信奉藏传佛教,这些符号都和宗教紧密相连。雍仲(即“卍”符,连续的“卍”藏语引申吉祥如意的象征,是表示永恒的吉祥符号。“卍”起源于史前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卍”字符号。进入青铜期后代,“卍”字纹在欧洲也甚为流行,作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中亦屡见不鲜。过去的研究曾一度认为“卍”形纹是通过佛教传入中国的,但其实中国境内出现“卍”形纹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而佛教在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不过随着佛教的传入,藏式万字纹样代表就是吉祥以及审美需求之一。在藏式的服饰中万字纹通常会用来作为底纹或者是花边来表现,在万字纹的四边伸出,连续反复成为连锁的花纹,构成万字曲水,图示的服装上的图案不仅仅是有着万字曲水纹的表现形式,在万字纹中间再添加盘长结或者可以称作为如意结,寓意着吉祥如意、万事顺心等概念,不管是花边上和主题图案都围绕吉祥概念。组合式的万字纹样,作为底纹出现在藏式的服装中,偏带几何形的概念,将万字纹样融入其中,就有现代的纹样特点、简约风格。“暗八仙”又可称为“道家八宝”,是为藏式的舶来文化,融入到藏式服装中。既有吉祥寓意,也代表万能的法术。应该说主要功能与“佛家八宝”大同小异,代表了佛道两家的各自不同境界与追求,从这个方面去研究,在很早的时候,宗教的融合以及民族间的交融,让吉祥文化也流通民族之间。还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云纹和龙凤纹。龙是一种神话传说的神异动物,是一种图腾崇拜,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体,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各民族关于龙图腾的各种造型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本民族的一些神话传说,再将龙造型化,但是总的来说代表的是古代的瑞兽,是权力的象征,可以避灾和辟邪,而且作为龙纹本身来说,有很多种的组合方式,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吉祥意义,与云纹、凤纹等集合形成多种样式。藏式对于龙凤纹和云纹使用就是结合着本身特点,进行部分转换,但总的来说不管是在造型上或者色彩上,还是追寻原来所要传达的具有皇室象征的概念。龙凤纹样及云纹造型还是保留原有造型,只是在内容中添加了像万字纹样、八吉祥纹样等。莲花纹样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莲花因此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纹样题材,尤其是对于藏民来说关于吉祥净土的,以及对于教义的崇拜性。当然莲花纹样成为服饰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佛教典礼仪式上,很多藏民都会身着带有莲花纹样的盛装参加。由此可见,莲花纹样在藏族服饰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重要活动当中,年轻的小藏民身穿莲花纹样的服装,还有象征性的色彩,其中纹样当中还会有藏族特色的吉祥纹样作为拼接的面料,这种类似节日盛装的服装,现在基本上都为演出服装。

关于藏族吉祥文化的影响性,这很难去做一些准确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迁徙、历史的变迁,对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让文化呈现一种交融的状态,确切地说应该是佛教,通过人们的智慧进行不断地改变和不断地思考,才会成就今天我们所提到的“吉祥纹样”的概念,而且也将归纳在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纹样中,这其中的缘由,还有待历史的继续考证。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发展,藏式的纹样对于我们的影响,还有因为我们所共同追求的就是吉祥、安乐的状态,将这种心理隐射在生活的周边,包括吃穿住行用中。文化的融合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实际上,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交融的历史,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它们一直在对话,一直在交融。

现代藏族服装的设计也是出于这样的思考。现代元素的结合应用,挑选其中的单个藏族吉祥文化图案与现代的时尚的元素结合去进行设计,通过时尚的手法去表现藏族吉祥纹样,通过现代的表现形式去传达吉祥的寓意。“马艳丽高级时装定制中心”为电影定制现代剧的服装,有着非常强的艺术审美趣味。在服装的设计上,运用了很多藏族服饰的元素,但是又有很多变通。比如,使用了一些现代的设计元素,将很多吉祥寓意的纹样表现现代化,由于传统的藏服面料比较厚重,因此选择了相对比较轻巧的面料,让视觉效果更好。在剪裁上注重保留藏族服饰的味道。不仅仅是服装设计师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藏族的纹样中,在本身作为藏族服饰的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将一些吉祥元素保留。

采用现代的表现形式穿插在服饰中,不管是在服饰配件中,还是服装的剪裁形式上,将礼服式元素结合,成为了藏式服装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现代的藏式服饰中吉祥图案在追寻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下,设计者通过携带传统吉祥元素,使设计作品更具有藏式文化意蕴和内涵。

第5篇

1.藏式编织艺术溯源

时光变迁,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时期织物的出土;到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广开国门,促进编织工艺的提高和普及;到元初的萨迦时期编织卡垫受到欢迎和追捧;到15世纪藏传佛教的主流教派格鲁派的兴起,藏式民间编织进入一个全胜发展时期;到和平解放后,国家大力支持藏式编织手工艺的发展,随后并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个手工艺企业---拉萨地毯厂,从此推动了藏式手工编织业的红火发展。藏式编织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现今,编织工艺品已经成为了藏民生活的必需品。

藏式编织根据不同的用途可分为邦典、氇氇、藏被、藏毯等。藏式编织工艺精细流畅,色彩鲜艳且质地厚实,手感好,传统藏式编织手工艺比较复杂且不同的编织种类有不同的编织方法,具体的编织手法有打结法、穿杆结扣法、栽植法等。藏式编织艺术的主题大多来自于藏传佛教、藏式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中,藏传佛教深入每个藏民的心中,不管是是寺庙还是室内装饰都极具宗教色彩。在藏族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团灭和色彩也广泛运用在藏式编织中。

2.藏式编织在藏式民居中的应用

藏族编织艺术品不仅仅是艺术品,对藏族人民来说更是生活必需品。首先藏族居民很注重外墙门窗的装饰,外挑的屋檐下常常挂着蓝红白的纯色布幔或三色条形,而在屋顶的转角处则用蓝、红、白、黄、绿无色布条来装饰,这分别寓意了云、火、天、土、水,用来表达对吉祥的祈祷。再者藏族居民中的门帘用的是卡垫,这种卡垫质地较薄,上面有传统宗教的符号,如、吉祥结、宝瓶等图案,预示了吉祥如意的生活。

在室内的布置中,藏族人民喜欢用藏式的木床和木沙发,而藏式木床也可以当做木沙发来用。藏民一般先在上面铺一层羊毛垫子,然后再铺一层卡垫,木沙发上铺手工编织的靠垫和坐垫,椅子和凳子的包裹也是用手工编织的卡垫来完成的,编织细腻、色彩鲜明、纹样含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有保暖防寒的作用,而且经久耐用。一般在比较富足的藏民家里,桌上也会用到卡垫,地上会铺设藏毯,看起来着实美观。

藏族居民在室内设有天井和天窗,这样可以解决气候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藏族人民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非常舒适,冬暖夏凉。总之,对于藏族居民而言,竹篮子、地毯、挂毯、服装等和手工编织都有直接的关系。

3.室内设计中藏式编织艺术的运用方法

藏式的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结合了纹样、材料、色彩、技法、文化寓意来运用,合理的使用这些元素,使得藏式编织艺术和室内的环境尽可能得到和谐与统一。

(1):图案的运用:图案主要以传统为主的藏式编织艺术,提取图案主要是指对藏式编织中单个纹样的“形”的借鉴使用,将其元素运用到藏族特色室内设计中,也可将提取的元素创新出一种新的图案运用到室内软装饰设计中。

(2):色彩的运用:藏式编织艺术色彩搭配明度高对比强烈。藏族最具有传统特色的颜色主要是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可将其几种色彩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提取藏族编织艺术的传统色彩,再进行搭配处理设计,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传统的色彩,但并不改变色彩的色想、明度以及纯度,再运用到室内软装饰设计中。

(3):材料的运用:藏式的编织艺术运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采用的都是绿色环保的材质。在目前市面上很多的衣服、地毯、室内的织物都选用的纯毛纤维材质,是自然环保的绿色材料。可将其这种材料充分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

(4):技法的运用:运用藏族的编织技法,形成不同的风格机理。藏族编织中的打结法编织的地毯采用传统的手工编织,使得毯面细腻规整,增强了地毯的质感。这种藏族的编织技法可以运用到室内编织装饰品。

(5):文化寓意的运用: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寓意,设计师在体现某种文化寓意时,可将其艺术形式进行运用。

4.藏式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藏式设计包括很多的方面,比如很有特色的藏式顶棚、墙面、地面或者是一些特色的工艺品,织物又或者是藏式的一些纹样都能很好的融入其他的设计风格里面。

在不同的设计风格中,我们的名族元素都可以通过色彩、图案、纹样、肌理、材质、工艺等融入进去。比如说在中式风格里面,中式风格具有传统特色,更多的采用木结构,和精雕的隔断、别致的屏风等来体现中式风格。藏式设计可以通过传统的藏式图案、佛教图案、进行雕刻镂空,加以处理,作为屏风和隔断的形式融入进中式风格之中,体现名族的特色。又或者是在现代风格中,运用于地毯和家具套件上,将纹样和色彩上的间接运用于现代风格的室内,使环境简洁大方,也不会觉得单调沉闷。

藏式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名族的艺术形式,我们运用于室内设计之中,主要考虑是否与整个环境相和谐,能否与整体的氛围相融合,我们都要进行一定的分析、考察。在图案的提取上,色彩的选择上,肌理感的处理上,我们都要经过深入的整体室内环境的考究,再进行设计与融合。

第6篇

为庆祝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文化博物馆开馆三周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博物馆为中外观众奉上了“雪域瑰宝━━文物联展”,并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精美图书《雪域瑰宝在北京:2013年文物联展》。该图书由熊文彬、曲珍主编,已于2013年2月出版,定价280元,ISBN:9787802534629。

该书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联展精品文物图解,另一部分为文化研究论文。第一部分从文献典籍、造像、法器、唐卡、面具、擦擦、传统服饰、生活用具等八个方面对175件精美展品进行详细介绍,展示了高原民族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从精美的藏传佛教造像到色彩艳丽的藏族服饰,从古老的贝叶经《般若八千颂》到罕见的虎皮三彩多穆壶,从藏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到藏医药唐卡,无不折射出藏族人民的智慧和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物更体现出汉藏文化的交流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收录了文化艺术方面的专家论文,共九篇。内容涉猎唐卡艺术、佛教造像、藏族饰品、古塔形制、明清汉藏器物交流等,深层次、多角度的选取论点向读者介绍独具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研究唐卡艺术的论文,唐卡是绘画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记录藏传佛教和各种神灵的宗教唐卡,有反映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风土、藏传佛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又如研究藏传佛教造像的论文,通过研究本土造像艺术流派和外来异域造像流派对藏传佛教造像的影响,来看清其背后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一种造像流派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佛教文化的艺术再现和佛教历史的真实见证。再如研究藏族饰品的论文,藏族人有佩戴饰品的习惯,无论是男性饰品还是女性饰品,都具有寓意深刻、样式多、体积大、色彩艳丽、价值珍贵等特点,体现出了藏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人们都认为佩戴饰品有携福的作用,同时,藏族饰品的设计与其信仰的宗教和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举办这次展览和发行此书,不仅是向观众和读者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多姿多彩的雪域风情,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通过这些文物,了解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缔造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做出的贡献。这对弘扬优秀文化、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7篇

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传统工艺、饮食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更彰显其特色。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1]。为了使优良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应该合理有效地运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这不仅能体现园本课程生活化并凸显办园特色,提高幼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能让民族文化扎根于幼儿的心中,增强幼儿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保障园本课程中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条件

1.1国家关于幼儿及幼儿课程等方面的政策指引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幼儿园在贯彻国家文件的基本精神时应根据地方环境、资源等条件,从本园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并实施适合本园的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亦提出,要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让幼儿“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这些文件为少数民族族文化融入园本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也指明了二者融合的基本方向。

1.2文化传承、师资方面的现实需要与基础

1.2.1文化传承的现实需要

藏文化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而成的文化,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才显示出藏文化的勃勃生机,显示出它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使它走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藏人民拥有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它既是植根于藏族社会的民族文化,又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它产生于青藏高原,既是这块土地上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各民族人民精神创造的成果[3]。藏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历算、藏医药等各种具体文化形式,又包括伦理道德、心理、审美等较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时无刻不随着丰富多彩的藏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藏文化亟待传承发展,这必须由新一扬光大。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幼儿处于对各种知识(包括民族知识)初步学习阶段,幼儿园教育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园本课程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有效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1.2.2师资、家长、社区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作为开发园本课程的主体,是连接少数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纽带,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藏族地区幼儿教师的选拔、培训都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核,逐步成立双语幼儿园。藏区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自觉地开发和利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这些师资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融入、整合进园本课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园本课程在强调幼儿教师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突出了家长参与园本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4]。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要打破传统的家长教育思想,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获得有效反馈,等等。幼儿家长及社区为开发利用资源提供了保障。

2.园本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思路

2.1能够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获得民族文化知识

哪些民族文化资源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具有教育价值呢?如何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如何获得民族文化知识的资源作为园本课程的资源呢?以藏族文化为例,其有流传至今的民间工艺,如制作藏纸、银饰加工、唐卡、坛城艺术等;具有富有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如六弦琴、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竖笛、骨笛、大号、号、热巴鼓、达玛鼓、巴郎鼓、锣、镲、串铃等;特产美食有酥油、糌粑等;有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如赛牦牛、骑马、爬山、射箭等[5]。藏区幼儿园可根据本园家长和社区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序地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让幼儿更深地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知识,感受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还能让幼儿通过参观藏文化博物馆、观察藏区人民生活、欣赏藏族服饰、音乐和舞蹈等,欣赏藏族民间文化艺术,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2.2开发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资源

园本课程的实施以主题活动为主。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特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6]。主题教学活动的特征:它是一种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师生共同建构、共同完成的活动;强调教师、幼儿、环境、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互动;强调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多种多样形式对主题认知的表达;是一种既强调过程与结果又强调经验与分享的活动。幼儿教师(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实际情况和活动的“民族特色化”的需要来选择主题活动的资源。比如教师根据自己和幼儿收集到的资源,包括藏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舞、藏族服饰、美食和自然风光等的材料,设计实施多个特色的活动。此外,幼儿园也可以开展相关的节日主题活动,如传统藏族节日:沐佛节、萨嘎达瓦节、雪顿节、藏历年这些都能使主题活动体现出独特的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气息。幼儿在参与这些贴近生活的民族特色活动中,全面地、多维度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民情,使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3.园本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实施路径

3.1在主题活动中灵活运用

为了增进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幼儿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各个主题活动中,例如在集中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藏族文化融入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中:在语言活动中融入藏族童谣、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文学、历史资源,使幼儿在发展汉语表达和阅读能力的同时,熟练表达书写本民族的语言;在音乐活动中利用藏族民歌民乐、舞蹈、民族乐器等开展欣赏、表演、打击乐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仔细观察藏族工艺品如唐卡、堆秀、雕刻等并尝试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民间文化活动的乐趣,探索对藏族文化的兴趣;在体育活动中将藏族体育游戏摔跤、赛马等民间活动进行创新运用,增强幼儿的体质,并让他们感受到民间游戏的趣味性,此外,在区域活动的角色游戏中,教师也可充分利用藏族节日、特色小吃和民风民俗等,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在智力游戏中可以开发利用藏族棋类运动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提高其思维能力。

3.2创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环境

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和运用,为幼儿创设富有民族特色和民间文化气息的活动环境。以藏族文化资源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室内外门窗、墙面和公共走廊、楼梯的空间环境,提供幼儿容易接受的色彩鲜明的藏族文化图片、文字和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比如在活动室内,教师可以用一些精美的藏族工艺品如唐卡、堆绣等装饰活动室的墙面和窗户,以及一些自然风光的图画等;还可以灵活运用有藏族族艺术特色的悬挂物装饰活动室上方。在户外的走廊墙面,教师可以粘贴一些有代表性的藏族文化作品,如师幼共同用纸制作的或幼儿画的藏族文化图案;也可以用特制小木板布置墙面,木板上用图片和文字介绍藏族文化;还可以是写有藏族文字的藏纸,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藏族文化的美。另外,也可以在回廊转角处用画有56个民族娃娃的图片进行装饰,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懂得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

总之,园本课程建设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联合社区、家长各方力量,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丰富的民间资源,进一步增强幼儿与现实生活的联系[7]。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成为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幼儿教师应加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提高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中,有助于形成富有特色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园本课程,能更好地支持每个幼儿的发展。在园本课程的实施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对促进幼儿在认知、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特殊的教育作用[8]。尤其是幼儿园的墙饰及空间环境对幼儿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也是最能展现幼儿园特点和幼儿表现自我、获取知识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地方。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活动环境的创设中,不仅可以向幼儿传递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而且可以使幼儿在充满民族特色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曲甘・完玛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孟瑾.促进幼儿园园本化课程建设的管理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

[3]曲甘・完玛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4]高立云.浅谈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5]曲甘・完玛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6]岳秀珍.浅谈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认识[J].幼教园地,2014.

第8篇

拉萨是也是整个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藏区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以八廓街为中心,北以北京东路,南以江苏路,东以林廓路,西以康昂多南路为界形成一个巨大的旅游手工艺品市场。这里汇集了整个藏区、全国乃至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各类旅游纪念品,在旅游者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这里流连忘返。

一、旅游手工艺品市场上的“符号假借”现象

从2009年开始,笔者对拉萨旅游手工艺品市场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外来、外地手工艺人往往将其产品贴上“藏族”或“”的标签,而那些明明已经完全由机器生产制作的产品却常常以“手工业”的形象出售给旅游者。笔者把这种行为称之为“符号假借”。拉萨旅游手工艺品市场上的“符号假借”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地产品对“”的符号假借。近年来,内地的手工艺品在拉萨旅游手工艺品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高。内地制作的手工艺品品种丰富,从曼扎、等法器到天珠、绿松石等装饰品再到围巾、围裙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它们大都经过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和成都荷花池市场批发过来。像汉字“”、藏文、吉祥八宝、佛像等等能够让人联想到的符号被大量运用到了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中。这些产品又在八廓街这充满了浓郁氛围的场景里,经过穿着藏族服饰的销售人员的一番游说和讲解,于是摇身一变,以“制造”的形象被旅游者感知并接受。最后,连这些产品本身也成为“”符号的一种,成为旅游者头脑里“”记忆的一部分。

2.外来手工艺人对“藏族”的符号假借。拉萨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外来手工艺人进军旅游纪念品市场,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云南大理鹤庆的白族人。从进入拉萨伊始,这些白族匠人就注意将藏族的制作工艺融入其传统技艺,模仿和吸收藏文化元素,他们的产品很快以物美价廉而受到当地藏族的欢迎。而在进入旅游市场之后,为了迎合旅游者对“藏族”符号的消费需要,他们于有意无意间淡化其白族的身份。除了在产品的设计中大量采用藏族符号元素,他们中有一部分在旅游手工艺品市场上建立门市,他们或者穿上当地藏族的服饰,或者雇佣当地藏族人做销售人员,而在场所的布置上注意突出藏文化风格,以此来吸引游客的注意。今天,很多外地游客已经把白族人生产的藏刀、银质首饰等当成了传统的藏民族手工艺品。拉萨旅游市场上大多数银质首饰都是由鹤庆白族人生产提供的。

3.机械化产品对“手工业”的符号假借。旅游者对“手工业”早已不是一种出于物质或生理方面的需要,而是出于心理和精神的需要,“手工业”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对人类往昔生活的怀旧。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手工业”符号的需要,为了提升产品的符号价值,机械化产品为自己贴上了“手工业”的标签。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由于天然绿松石和天珠的价格不断上涨,一些内地的厂家用水泥染色制成绿松石,用琉璃、玻璃制作天珠,这些产品在内地的生产车间内大批量生产,再批发到拉萨旅游市场。像前面谈到的白族制造的手镯,由于大众旅游市场对手镯的需求量激增,一些商家开始从云南大理老家直接采购,而这些手镯中有一部分是由机器压制的。但是当销售人员向旅游者介绍时,大多数时候他们会告诉游客这是手工制作的,而一些不明就里的旅游者也就信以为真了。

二、地域性追求“符号假借”

对“”、“藏族”和“手工业”的符号假借源于旅游者对地域性的追求。地域性是地域的特性,是人在地域中体验到的综合性氛围以及由此产生的认同感。一方面,它标志着这片土地的特殊性,使这一地区能够从众多地区中区别出来;另一方面它体现着这片土地丰富的意义内涵,激发置身其中的人产生美好的情感和心理反应。地域性资源帮助旅游者实现了对惯常环境的远离,旅游者从平凡的、充满束缚的日常生活中摆脱出来(即使是一个短暂的片刻),进入到异国他乡,体验“他者”的生活,获得暂时的解脱和不同寻常的经历。

旅游是一个符号消费的过程,旅游者对地域性的追求,赋予了那些能够体现旅游目的地地域性的符号在整个旅游符号体系中的优越性。“”、“藏族”、“手工业”的符号象征意义,满足了旅游者对地域性的需要与追求,赋予了旅游者所接触的事物以丰富的内涵。由此“”、“藏族”和“手工业”树立起在旅游符号体系中的权威性,具有其他符号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符号假借”的影响

“符号假借”对旅游目的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能用单纯的好或坏来概括,而有其复杂性。“符号假借”的影响效果至少和以下两个因素有密切联系:

1.与生产者在利用过程中对藏文化或传统文化元素吸收的程度有密切联系。如果生产者对“”、“藏族”和“手工业”符号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利用,这将对旅游目的地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将导致旅游手工艺品市场上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现象。比如笔者在调查中就了解到,有外地生产企业以水泥制作的绿松石冒充天然绿松石;一些商家以铜、镍等金属材料通过特殊的做旧工艺来冒充藏银。这种现象一旦盛行,旅游者对旅游纪念品的质量将产生信任危机,并最终危及到旅游手工艺品市场乃至整个旅游市场的声誉。但是如果生产者对本土文化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在生产中融入藏文化的有益成分,能够生动传神地对藏文化进行重新演绎,这种“符号假借”将有利于扩大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在拉萨市宇拓路上有一家叫“巴扎童嘎”的手工业产品专卖店,它的汉族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产品也具有很浓郁的藏族风格,像他们针对内地游客喜欢铂金首饰的消费习惯,将的绿松石文化融入铂金首饰的设计中,对藏文化进行一种新的演绎。

2.与本土手工艺人在符号斗争中的表现有密切联系。外地手工艺人和外来手工艺人采取了特殊的斗争策略——“符号假借”, 并取得了在旅游空间中的合法性。但是他们与本土手工艺人之间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或“藏族”文化符号的斗争却没有停止过。本土手工艺人参与符号斗争的情形有以下4种:(1)本土手工艺人在斗争中缺失,根本没有参与到旅游市场的竞争中来。如果一方面本土手工艺人缺失,另一方面“符号假借”盛行,那么旅游者心目中的“”、“藏族”、“手工业”形象将被外来者假借的符号所占据,这些假借的符号最终帮助旅游者建构起关于手工业文化的真实,而本土文化将无人问津,不断衰落。(2)本土手工艺人一味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或盲目模仿外来手工艺人,放弃了文化自主发展的权力。这种情况下,通过“符号假借”取得旅游空间中的合法性的外来、外地手工艺人及其产品取得了符号斗争中的优势地位,而本土手工业文化在盲目的模仿与迎合中会逐渐丧失其独特性,最终被外来文化所同化。(3)本土手工艺人一味恪守传统,拒绝改变。虽然本土手工业保持了地域性,但是由于缺乏面向旅游市场的调适与变通,这反而给了外来、外地手工艺人及其产品以可乘之机,而本土文化将不断被边缘化。(4)本土手工艺人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不断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力。本土手工艺人一方面坚持了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变革,体现出其适应性。由于兼顾了独特性和适应性,本土手工业文化在整个符号体系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又会激发外来、外地手工艺人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认真向本土手工艺人学习的热情。

第9篇

内地就读藏族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水平较高。SPSS22.0的分析表明考试焦虑与焦虑总体水平的相关度最高,呈现明显正相关。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降低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焦虑,促进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藏族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问卷;降低焦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14

一、引言

1. 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Horwitz(Horwitz,Horwitz & Cope,1986,2001)等对焦虑的定义,外语学习焦虑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外语学习焦虑被认为是一种特别情景下的焦虑 ,表现为学生对自己外语交际能力的过低的评价。Krashen(1982)认为,焦虑使得学习者难以接受语言输入,不能理解目标语所表达的意思,因而影响了语言的“获得”。焦虑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有影响。因此,研究在内地就读的藏族高中生焦虑情况,利用焦虑等情感因素促进在内地就读的藏族高中生英语学习,对于在内地就读的藏族高中生英语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与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相关的研究文献综述

作为多民族国家以及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关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文献,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学习焦虑问题的成果。如,杜丽娉(2013)研究发现非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明显高于汉族学生,并且指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相对落后以及学习者自身学习经历的负面作用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吐尔逊?卡得,姚春林(2010)认为“母语――汉语――英语”的三语学习现象是造成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课堂焦虑的重要原因。马仲荣(2005)研究发现藏族“双语”学生藏汉语水平差异与英语学习焦虑水平差异有较高的相关性。白丽梅,曹进(2005)指出语言障碍是造成藏族学生英语学习高焦虑的重要原因。赵冬梅,刘晓艳(2013)则探讨了不同的纠错性反馈方式对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影响。

3. 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式了解内地就学的藏族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藏族学生在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目前笔者所在学校英语教学现状提出控制内地就读的藏族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水平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目前在安徽省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就读的115名藏族高中生。这些藏族学生由汉族教师授课,均具备藏汉双语交流能力。英语学习水平较低,阅读能力不足,口头及书面表达困难是这些学生总体的英语学习现状。作为离家独自生活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高中生,他们在身心等诸多方面具有与同校汉族学生不同的特点。

2. 研究工具与过程

本次研究采用唐文芳(2006)的Horwitz的焦虑测试量表中文译版略做修改后作为问卷(见附录),本问卷含有33个基本问题,涉及外语学习焦虑的四个方面(沟通焦虑,负面评价焦虑,考试焦虑,一般性课堂焦虑)。问卷采用了实名制。笔者将115名生集中后下发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说明,现场完成后收齐。共收回问卷115份,有效问卷115份。问卷中的分值进行了计算并用SPSS22.0进行了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使用SPSS22.0 问卷中的数据经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表1至表4表明了外语学习焦虑的四个方面与外语学习焦虑总体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英语学习焦虑的四个方面与焦虑总体水平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性。其中考试焦虑与焦虑总体水平之间呈现的相关性最显著,负面评价焦虑其次,而沟通焦虑与焦虑总体水平的相关性的显著性最低。这一结果反映出面对考试以及课堂提问等评价方式时,学生焦虑程度较高,同时也符合目前本地区英语教学侧重书面考试偏轻口头交流的教学情况。

四、降低藏族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几点建议和设想

1. 关注藏族学生的藏文化背景

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是藏汉英三种语言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一方面,藏汉英三种语言在发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都有区别和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既存在相互的干扰也存在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基督教是英语语言发展史上核心的背景因素之一,而藏传佛教是藏族学生文化以及民族性格当中的决定性因素,两种文化必然存在相互学习与磨合的过程,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在所难免。因此,笔者建议并在尝试了在对藏族高中生日常英语教学中添加音标、构词法等基础性教学内容,同时应重视文化教育,采用阅读、观影等形式增进藏族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以及英美国家概况的了解,提升文化认同度和接受度,促进藏族学生英语学习。

2. 调整评价模式,减轻考试焦虑

笔者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内地就读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四个方面中,考试焦虑和负面评价焦虑与整体焦虑水平相关度最高,与笔者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的观察结论一致。由于藏族学生在学习基础以及目前水平上总体低于同级汉族学生,他们在回答问题和面对考试时显得紧张焦虑,缺乏信心。因此,笔者认为尝试将常规学习任务进一步细分为阶段性任务,对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情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例如,汉生每次识记60单词的任务可以给藏生分解为三次完成每次20个并对每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考试成绩的处理上,考虑到藏族学生高考录取要求和条件,笔者坚持了以相比于自己的成绩进退步为标准的评价方式而不是班级所有学生间的成绩比较,使成绩与进步的激励相关联而不是与他人的表现相关联,鼓励其达到既定的目标,做到“低标准,严要求”,使评价标准符合藏族高中生群体特点和实际情况,有效地降低了藏族学生的焦虑水平。

第10篇

论文摘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以藏族为主体的藏族自治州,甘南州的中职教育具有中职教育的特点,同时具有民族教育的特点,这兢决定必须联系州情、校情,结合实际的来开展中职语文教学,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做好藏族地区中职学校藏族学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给藏族地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甘南州的民族教育在改革开放30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用藏汉双语教学是藏族地区民族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在藏族地区实行的双语教育模式可归为两种教学模式:以藏为主教学模式OP除汉语文外,其余各科均用藏语授课,使用藏文教材,简称一类模式)和以汉语文为主的教学模式(即除藏语文外,其余各科均用全国统编教材,用汉语授课,简称二类模式)。甘南州的双语教学是藏族地区学校中的一种普遍的教学形式,在甘南州既存在一类双语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二类双语教学模式,随着对这种教学形式的拓展和研究的深入,它已逐步发展成为整体性教育现象。

长期以来,藏族地区的汉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一直集中在中学阶段,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教研教改,取得了很大成绩。相对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的教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改中,只是套用高中语文教改的经验与成果,尽管教学水平与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不能适应藏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藏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既有一类模式毕业的学生,也有二类模式毕业的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对一类模式的生源与二类模式的生源并没有参照基础教育的做法加以分类教学,这就使得藏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汉语文教学既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也不同干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学。为了进一步推动藏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改进一步深入发展,许多同仁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进行了耐人寻味的反思,给人以启示。笔者从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现结合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浅见。

1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中职语文教学在实质上和高中语文教学既存在一定的相同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性表现在其文选基本相同,知识编排体系基本相同;不同性在于测评体系不同,学习主体不同以及教学目标的差异。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与之专业工作能力相匹配的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藏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就在于培养藏族学生具备与之专业工作能力相匹配的汉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这就决定了只有紧紧围绕这一点,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主动开展藏族地区中职语文教改,才能使藏族地区中职语文的教学改革有长足的进展,从而切实提高藏族地区中职语文的教学质量,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藏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

2 中职学校语文教改的多样性

近年来,虽然中职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但是中职语文教学的负累仍然很重。全而广、多而杂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掌握起来抓不住重点,学习效果不太理想。诸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读、写、听、说;智、思、德、美。看起来哪一个都不能少,有人把语文教学戏称为《颤传》里的“小虫”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课是能力课,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在听说中学习听说,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藏族地区中职语文教学因其相对特殊性,在教学中要求听说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并重,听说能力适当优先,辐射阅读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以训练为主线,精选范文,精讲多练。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由于汉语言是藏族学生的第二语言,针对中职学校藏族学生的特点,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较母语环境有一定的差异,本着先“语后“言”的原则,在强化汉语口语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常用应用文的起点训练,要求学生从写请假条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开展多种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如:书信、通知、海报、公文、总结、调查报告等。结合写作训练,设计多层次阅读,使课内阅读的指定篇目与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相结合;同时增加听说训练,以专题为主,如广播(广播稿),采访(采访稿)、讲演(讲演稿),辩论(辩论稿)等,在课内外都可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展。中职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可以有效的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对于提高藏族学生的汉语文运用能力,有很大帮助,效果良好。

3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社会性

第11篇

关键词:茶马古道;纳藏结合;文化;旅游

绪 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渐聚合在一起的历史。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纳、藏等西南其他民族怎样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在古道上由成千上万汉、藏、纳西等民族商人、工匠等组成的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伴着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被称为“茶马古道”的贸易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尤其纳、藏两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亲和感,形成了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文化圈。

一、茶马古道的纳藏渊源

伴随着叮当叮当的马铃声,常年穿行在崇山峻岭中的赶马人正往雪域高原一里又一里地延伸。没有人能考证出是哪一个具体的人最先开辟了这条古道,但纳藏两地的经济、文化、宗教、生活习惯却因了这条古道而得以交流。

(一)茶马古道的纳西族和藏族

从古道的历史发展步履来说,丽江自古就有“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之说。丽江与蜀地成都之间的步道,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打通。这条沉积着深厚历史风尘的古道有两条:一是丽江起经永胜、宁蒗、盐源、西昌、筇都、灵光、邛来至成都,此线路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之上的“灵光道”;一条是从丽江经大理、姚安、西昌道成都,此路线因大部分险要地段的道路仅有五尺之宽而被称为“秦开五尺道”。无论是“灵光道”还是“秦开五尺道”,在丽江汇合后继续往西北方向挺进,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茶马古道” 。当然它的最终成型比前两者大约要晚上一千年,但它同样在历史上位各民族间的交融、团结、商贸往来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古道上的纳藏两个民族,随着时代的迁移与发展,许多纳西族和藏族互联姻亲,和睦相处,变成了藏族中有纳西族,纳西族中有藏族的独特纳藏渊源。

(二)纳西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相似性

纳藏两族人民长期以来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纳西商人与藏族商人在风俗、性格、语言、生活习俗上比较相近,尤其宗教方面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茶马古道的不断延伸,藏传佛教也沿着这条古道广泛在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传播。这种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佛教从内地传入,逐渐形成具有特点的藏传佛教后,又向祖国内地传播。从其传播的路线来看,多同“ 茶马古道”是重合的,如大理的宗圣寺、剑川石窟、宾川鸡足山、中甸归化寺、的秦东竹林寺、碧土寺、左贡寺、田安寺、昌都向巴林寺、类乌齐喝玛丹萨寺等等,这些寺都是沿“ 茶马古道”修建而成的。在纳西族的宗教典籍东巴经中有大量的大乘教借词,而且可以明显的看出藏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 丁巴什罗”“、东巴”“、能科”以及“ 参禅”“、金刚杵”“、天尊”等等。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纳西东巴教三者通过“ 茶马古道”所进行的交融。随着茶马古道的不断开拓与发展,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也在沿着这条线路不断的传播,最终形成了纳藏两个民族在宗教方面的突出相似性。

(三)纳西族与藏族的互补性

纳西族善于修沟造田,筑墙建屋,种植水稻,像巴塘的许多梯田都是纳西族人的启蒙带动下开发出来的水田。还有藏区各地普遍种植的芜菁,也是纳西族传进藏区的农耕生产品种。其外煮纳酒技艺、磨豆腐、磨凉粉和制革、制皮毛、缝鞋等技术,也是纳西族带进藏地去的。他们在移居青藏高原的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藏族人民一道从事各种生产,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而藏族人在给人们带来麝香、贝母、鹿心血之类的山货药材的同时,更是带来了浓厚的藏传佛教文化。沿着茶马古道前来内地传法的高僧和前往担负使命的内地大德同样络绎不绝,通过这条道路,两地的精神文明交流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纳藏结合的优势

许多纳西和藏族商人不仅是生意上密切合作的伙伴,也结成好朋友,相互扶持帮助,如纳西商人李烈三与盐井的藏商央隆映、都堵化敌为友,结下兄弟情谊,在经商中相帮互扶。丽江古城纳西商人杨守其一家与中甸藏商马铸材一家还结下了一段有口皆碑的佳话。于是,在不断的商务往来中,这两个纳、藏商人结下了笃厚的友谊,也方便了今后的贸易发展。

在政治上,最重要的是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实现了“羁縻”政策,从而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此,“茶马古道”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一样,在促进西南地区,尤其是丽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茶马古道”不仅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也是重要的政治之道。在治藏安康方面产生过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在经济上,由于纳西商人与藏族商人在风俗、宗教、语言、生活习俗上比较相近,性格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纳藏两族商人在长期的商业贸易交流中建立了信誉,结为主顾,藏语称为“匆爸匆厦”,意为“做生意的朋友”。藏族商人从藏地带来的货物,首先都优先销售给丽江的纳西“匆爸匆厦”,这些纳西主顾不要,才请他们住宿的店主(藏语称为“奶波”)代为向外招卖。生意落盘,由买方出每元二分的“牙拥”送给店主,要运回的货物也多请纳西主顾和店主代为筹办,从而更有力地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在文化上,古老的茶马古道既是经济发展之路,亦是民族文化的迁徙走廊。在这条古道上,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和藏族的雪域文化在这里冲突、碰撞、互动、融合,形成了我国民族融合发展史的“ 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壮丽奇观。事实上,正是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穿越青藏高原众多不同民族( 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彩带将他们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和联系并协同发展。形成了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形成了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

三、茶马古道纳藏结合对旅游业的现实意义

2002年6月,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联合主办了规模宏大的“茶马古道”综合科学实地考察活动。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研讨,认为“茶马古道”虽然今天已成为著名的古历史文化遗产,但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条件下,如果对它进行深入的挖掘、精美的包装、大力的宣传,研究和开发“茶马古道”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产品开发

中国旅游出版社曾在“茶马古道”艺术中预言: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加快,“茶马古道游”将是继“丝绸之路”和“长江三峡游”等知名旅游线路之后,又一极具吸引力、蜚声国内外的旅游线路,将成为21世纪我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之一。

而茶马古道沿线蕴藏着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野花遍地的牧场、炊烟袅袅的帐篷,以及古老的本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还有色彩斑斓的风土民情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丽江地区自然与人文旅游的一条重要线索,自然界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民族风俗痕迹和数不清、道不尽的缠绵悱侧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马古道上。它是历史的积淀,蕴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活动痕迹和执着的向往。

随着西部旅游开发的升温和文化信息的传递,茶马古道已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这条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同时也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今天我们把目光聚集于此,是看准了其不可复制的旅游品牌效应,以及蕴藏的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同时根据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特征以及消费趋势,我们不难发现茶马古道具有很高的体验式旅游开发价值。所以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必须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设满足食宿需要的宾馆饭店等,同时大力开发相关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使茶马古道沿线的经济活起来。

(二)旅游线路设计

茶马古道上的旅游可以说是回归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谐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险和发现之旅。所以在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游客的体验度,周边产品的原始态性。而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作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新兴的重点主导品牌,不仅提高了本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拉动了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扩充了民族文化内涵,可以说是潜藏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我认为选择丽江作为进入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古道入口处,利用藏纳文化交融互补的特色,开发茶马古道上沿途的各处具有浓郁藏纳文化特点的旅游景点,让人们在体验古道的古朴宁静的同时体验沿途各种民族的文化交融,是一个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项目。

D1:从丽江出发,向德钦进发,过奔子栏(旧时为滇藏茶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其藏式手工艺别具一格)、东竹林寺(迪庆藏区第二大藏传佛教寺庙,藏有镀金弥勒佛像、白度母像、三世诸佛像、文殊菩萨像、唐卡阎罗王群像等珍贵文物),之后途经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沿途欣赏藏式民居和建塘民居。经过德钦县城后,沿澜沧江峡谷而上,傍晚时分到达明永村(梅里雪山脚下);调整片刻后骑当地藏马上雪山,2小时后抵达明永冰川边的冰川山庄,用晚餐。

D2:早餐后上明永冰川(形成于现代的抵海拔、抵纬度冰川,从卡瓦格博峰顶如一条银蛇蜿蜒而下,奇伟壮观,令人叹伏),骑马返回后驱车沿澜沧江峡谷北上,途中翻越红拉雪山,通过藏区最大的食盐生产地盐井,体验多元文化的纳藏交融。进入自治区境内抵达芒康县。

D3: 早餐后往西翻越横断山脉,进入左贡县境内,沿途可观赏牦牛、牧马,采集珍贵药材雪莲花。抵达通往藏区各种物资集散地重镇昌都,参观格鲁派重要寺庙――强巴林寺。 之后可自行进行物资补给。

D4:早餐后驱车进入318国道,翻过海拔4700米的雪山垭口,进入类乌齐县,沿途渺无人烟,地形复杂,有草原、高山、峡谷和河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处清澈山泉,鱼儿特多,可垂钓。途中还需横渡一条水深1.5米的大河。抵达丁青。

D5:从丁青出发,沿途可观看多种野生动物,但不能捕杀。看不见一颗树木,只有地表植被,人烟稀少,抵达索县(西部有少数较开阔的气候区,可参观氆氇、卡垫及民族服装和民族手工艺品以及制陶加工)。

D6:驶出索县,可观看至今仍保留着的古时天葬台和髅墙,然后驶入一望无际的藏北大草原,路况良好,晚间抵达那曲(古为苏毗部落,是土蕃王朝主要的军事粮草和马匹供应基地,唐宋以来为主要交通驿道。)。

D7:出那曲沿青藏高等级公路直抵拉萨,穿越整个藏北草原,欣赏蓝天、白云和草原连成一片的净世美景。参观有丰富地热资源的羊八井地热群,时间允许的话可沐浴洗尘。抵达圣城拉萨。随后可接在的各类旅游行程。

结 论

在茶马古道上,藏族与纳西族亲密和睦,藏文化与东巴文化并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相互交融。出现了不同民族的节日被共同欢庆,不同的民族饮食被相互吸纳,不同的民族习俗被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谐。文化的和谐又促进了血缘的亲合,汉藏等各民族联姻的家庭在这里大量产生。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而“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促进了纳藏两族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由此而进一步推动了沿边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可以说,茶马古道不仅是边疆地区物资运销之路,同时也是中国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丽江作为茶马古道的核心区,今天大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通向圣域的门户,必将在这条黄金旅游线上闪烁出另一种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木立春.丽江茶马古道史话[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3.6

[2] 范稳.苍茫古道:挥不去的历史背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

[3] 巴夫.丽江与茶马古道[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 杨正文.迪庆日报.2010年.10.16.

[5] 杨福泉.略述唐至民国年间“茶马古道”上的纳藏贸易.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6] 向翔.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N].云南民族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2.

[7] 木亓弘.茶马古道考察纪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8] 罗世伟.茶马古道开发的现实意义[N].重庆师范学院报(自然科学版). 2003.3.5.

[9] 新浪网.茶马古道见证民族团结进步.2009.07.21. 00:02

[10]杨洪波.茶马古道――滇文化精粹[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11]宣绍武.茶马古道亲历记[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2]黎世蘅.最初的华番茶叶贸易经过[J].北大社会科学季刊.1925.3(2):20.25.

[13]钟颖,邓琨.古城苍茫-亲历茶马古道[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第12篇

1.藏族地区小学汉语文教育的现状

藏族地区普通小学的在校生,绝大部分是藏族学生。多数来源于农牧山区,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处于落后、封闭状态,这无疑是藏族地区普通小学语文教学的障碍。

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这里山大沟深,东西横贯150多公里。全县五万人口90%以上是藏族同胞,属藏族聚居区,绝大多数藏族人民都说藏语。藏族儿童在幼年都习得藏语,而且一直活跃在藏语氛围之中。在我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长足地发展,藏族同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有了很大改观,这是应该首肯的。因民族地区教育起步晚,办学条件较内地差,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因此,教育的发展,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是藏族地区进步发展的关键。

2.藏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幼小习得藏语,入小学后又学习第二语言-汉语,使得这里的学习语言混杂,同学间交谈使用藏语,和老师交谈使用半通不通的汉语;在家和父母交谈使用藏语,在学校则较多地使用汉语,既没有保持母语的优势,又没有到学汉语的长处。这样,学生在对复杂问题进行思考时,两种语言信号互相干扰,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较差,成绩不理想,基础差成为必然。进入中学后,这种现象并未完全消失,仍在严重阻碍藏族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语文成绩一直徘徊不前。

3.提高藏族地区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藏族地区普通小学的语文到底怎样搞,我认为应从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藏族学生的基本情况,“矢”就是语文教学对策。对策应用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3.1抓好基础环节。 首先,必须加强汉语文教学。学好基础知识,语文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是认识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的结果都要靠语文记录和表达出来。人们在交流思想,协调工作,共同生活中,语文是必备的工具。一般来说,语文学得好的藏族学生,其它学科也学得好,进步也较明显。其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对语文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地、自觉地、持久地去学习,并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提高。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3.2培养和发展学生和各种能力。在要求学生各科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对那些求知欲望,对语文课有浓厚兴趣的藏族学生,要让他们得到发展,学有成绩、同时以他们为榜样,带动较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帮助他们从语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这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

3.2.1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阅读不仅仅是写作、听说的需要。从语文教学这方面来说,就必须加强阅读教学,特别是藏族地区,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吗?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就以小学课本中的阅读课文《第一场雪》的教学为例来谈谈。

(1)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也就是预习时,要求他们轻读,扫清文字障碍。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不急于让学生综合课文内容,而是出于一些难读的生字、词与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让他们练读。如生字"彤(tong)、砌(qi)、茸(rong)、屑(xie)、瑞(rui)、谚(yan)等。"再指出描写雪后景色的句子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然后,再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纠正,音是否准并读出了感情,再让学生各自朗读,通过反复练读,学生的情感自然也融入课文意境。

(2)读懂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语文教师应注重于指导学生读书,看书,并在他们读之前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反复去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朗读要抓住重要词句,以读代讲,使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体会。例如:我教描写雪中景色一段时,"不久就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别被积雪压断了。"先让学生自由读,体会其意,再指名读,提示注重轻重缓急,并自行比较、理解;最后齐读,体会到作者从看和听两方面写出了这场雪大的特点,为下文作者发表联想打下基础。

(3)读好课文时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巧妙点拨,课文要讲得精炼,要适时。更为重要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学习,理解,教师的画龙点睛之笔,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之中起着激发学生体会文意的关键作用,尽快达到教学目的的良方。

3.2.2观察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主要途径,针对藏族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差,写作文难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过程中,引导他们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过好语言关,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首先得到写作文的第一手材料,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只有做到观察细致入微才能表达的具体生动。观察不仅是看,还得听、问、摸、想,从形态、色彩、质地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在参与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感受,而且把视觉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积累词汇,丰富知识,获取写作材料,达到有话可说,自然写作文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