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改革的方案及措施

教学改革的方案及措施

时间:2023-06-01 08:5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改革的方案及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改革的方案及措施

第1篇

一、领导身先士卒,做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头雁

本次课堂改革教育局领导亲自参与,并在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为我们的课堂改革保驾护航。通化市教育学院的各位领导和教研员在此次课堂教学改革中献计献策、精心指导,为课堂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改革伊始,我校就成立了以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和各科教研组长为核心成员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验计划,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小组成员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并且积极开展观摩课活动,为其他教师课堂改革树立榜样,并在教师中培植典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人的辐射作用。

二、强化培训、学习,为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宣传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就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在三个方面加大了宣传力度:一是向全体教师;二是向全体学生;三是向学生家长进行宣传。

(二)加大培训力度

如果把本次课堂改革灵魂看作人体结构的神经中枢,那么三个载体就相当于人体的心脏、动脉和静脉血管。只有通过三个载体源源不断地把新的教学观念、学习方法输送给学生,才能实现课堂改革的目的,因而对教师进行三个载体的培训是课堂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

1. 积极参加通化市教育局和教育学院的各项培训。

2. 立足实际,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1)学案和导学案是本次课堂改革的两个载体。学案、导学案的制定和管理我们都有严格的要求。首先,采取电子化管理,在前一周必须把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学案、导学案上传到教务处进行检查和审核;其次,经过教务处审核合格再进行打印;再次,导学案打印后必须有二次备课(即在自己的导学案中要有自己修改手写的痕迹)。为使学案和导学案进一步规范化,不定期举行了双案展,制定了双案展的评比标准,对每一位教师的双案进行打分。

(2)开展课例研讨,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结合双案导学课堂教学结构,分步开展了课例研讨,总体要求是模仿移植、深入实践、推陈出新。

第一步:组内研讨课,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要求认真进行教材分析,抓住重点、难点,反思以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授课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及双案的编写。

第二步:校级研讨课,举行校级课例研讨活动,要求包括学科领导在内的每位教师都要上一节校级研讨课,分管领导及本组全体教师参加听课,并及时评课,研究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第三步:举行校级树标课展示活动。

第四步:开展学标活动。

第五步:开展人人上达标课活动 。

(3)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不断积累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4)开展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实践者。

(5)学生培训。一是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旧的学习方法,适应并学会新的学习方法。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培训。三是创设良好的氛围去影响学生,如让学生观看杜郎口中学的实况录像,到展示比较好的班级去听课、去体会等。

三、建章立制

为了使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我校先后出台了《通化市二十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二十中学集体备课制度》、《二十中学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制度》、《通化市二十中学课堂改革评比奖励方案》、《通化市二十中学课堂评价方案》、《通化市二十中学小组合作学习建设方案》等一系列关于教学管理和改革的措施,对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通过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指导人,以制度督促人的办法,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活动顺利展开。

四、取得的成绩

1. 情感升华了。在课堂改革中,我们抛弃了以往束缚学生手脚的种种清规戒律,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鼓励同学之间交流,欣赏智力超常学生的大胆猜测、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幼稚、粗糙,甚至错误的想法等,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全新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观念转变了。所有的教师一致认为此次课堂教学改革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是正确的,旧的模式不能再持续下去的共识已经达成。

第2篇

【关键词】 质量工程;学内涵建设;义;系;略

在全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跨越式增长的背景下,我院办学规模也实现了大发展,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扎实开展评建工作,加强教学内涵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试点评估。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为质量工程),启动一系列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学院及时出台《广东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使其成为推动我院新一轮教学内涵建设的助力器。

一、现状分析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师资队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也曾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 [1]近年来,我院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骄人成绩,较好满足了大规模扩招后人才培养的需要,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缺乏,能在国内甚至省内领头的学科带头人不多,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成为推动我院办学水平上台阶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是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培养任务重;三是师资发展不平衡,部分新专业仍存在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方案柔性不足

为适应经济社会及时展对人才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我院坚持不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探索,200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缺乏柔性,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具体表现为:其一,四年制非医学类本科专业学分有待进一步缩减;其二,必修性质的课程学分比例较大,学生的选择自由度仍较低;其三,多样化人才培养途径有待建立,前期按学科、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后期以选修课程组分流的招生培养模式有待探索,辅修、双学位等制度有待建立。

(三)教学改革水平不高

教学改革是一所高校不断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探索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过程,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代表着高校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对教学改革的重视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教学改革的氛围正在形成,水平逐步提高。但应该看到,我院标志性的国家级或省级教改项目及教学成果不多,教学改革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院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但仍属于一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职能部门能快速高效的下达指令,完成工作。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另外,评建期间建立起来的教学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磨合,不断修改完善,确保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规范和良性发展。

二、实施质量工程的积极意义

质量工程是我院继水平评估后开展的又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其对我院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进一步巩固评建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评建工作,在对我院近50年的办学历史进行认真梳理、办学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办学特色进行认真凝练的基础上,我院的教学工作取得全面的发展,除了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外,还树立起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观念、建立了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随着评估的结束,这一切的成果可能因为大家的松懈而发展缓慢甚至停步不前,质量工程的实施正好为我们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正如学院领导提出的“这是需要我们以水平评估的高度对待的另一场战役”般,质量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我院在评建期间取得的成果,并使其得到不断的完善及发展。

(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基本是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和时展需要的多样化创新人才,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建设工程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有利于整体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改革和授课水平,教学管理建设工程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长效保障机制的不断坚持及完善。因此,实施质量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是质量工程建设的基本方式,通过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形成浓郁的教学改革氛围,发挥好重点项目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财政部教育部拟投入25亿元用于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省级主管部门及学院也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了教学改革经费的投入,有利于保证教学改革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影响范围,提升办学水平。

(四)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

质量工程是继“211 工程”、“985 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各高校势必全力以赴争夺有限的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直接代表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如果能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好成绩,并通过质量工程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扩大社会影响。

三、实施质量工程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质量工程涉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重要环节,其实施成效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3]

(一)建设与改革的关系

高校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工作重点也会进行相应的转变。评建期间,为了解决大规模扩招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学院将工作重点放在师资引进、教学设施等条件建设及制度建设上。而随着质量工程的实施,在较好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教学改革必将成为主旋律。因为改革是质量工程的基本要求,改革能不断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但在注重改革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建设,随着改革的推进,原来的办学条件可能出现新的不足而影响改革的发展。因此,重视改革又不忽略建设是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的一个关系。 转贴于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两大中心工作,其关系处理得当,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教师可以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没有科研做底缊,就不会有活力,质量也不会高。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与学生的心灵碰撞中激发研究的思想火花,科研没有教学做目的,就是一种没有教育性的研究,就失去了高等学校科研的本质特征。发挥好科研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能有效提升教学改革的水平,提高质量工程的实施成效。

(三)内部发展与外部适应的关系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教育部在质量工程文件中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置身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必须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面向社会办学。我院作为一所地方医药院校,在注重内部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与外部的对接,明确自己在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质量工程实施策略

(一)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是抓好质量工程建设的前提,学院不仅出台了《广东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还要求各二级教学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二级学院实施方案。另外,针对每项具体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有关职能部门还将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目标明确、计划可行、措施得力的三级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有利于保证质量工程的建设成效。

(二)加强对质量工程的领导

成立由书记和院长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及二级教学单位领导任成员的广东药学院质量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质量工程有关工作的领导及决策,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及二级教学单位有效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技术组,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制定质量工程有关制度,推进质量工程的实施;技术组挂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与质量工程有关的网络保障、网站制作、录像拍摄等技术保障工作。同时各二级教学单位也成立相应的二级教学单位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质量工程的领导有利于质量工程的科学决策及有效执行。

(三)建立质量工程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鼓励二级教学单位及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投身质量工程建设,学院建立了质量工程激励机制,出台了《广东药学院质量工程经费配套及奖励暂行办法》,对于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立项的项目进行1∶1的经费配套,获得省级质量工程立项的项目进行1∶0.5的经费配套,获得校级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均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同时,对组织措施得力、建设成效明显、获得国家级或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二级教学单位,将进行表彰,并给予奖励。

(四)树立培育理念

鉴于质量工程的重要性,国家级、省级等高水平质量工程项目的竞争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必须树立起培育的理念,在深入调研及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可能冲击国家级、省级的建设项目,要提前准备,集中整合全校优势资源,重点投入,全力培育,并通过到兄弟院校学习及请专家指导的方式,促进项目的建设,确保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培育,提升项目竞争力。部分项目如国家级教学名师如果没有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高水平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负责人、规划教材主编等条件作为支撑,是不可能获得的,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计划,遴选合适人选,并有意识以其作为负责人申报一些重点项目如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主编、省级或国家级教改和教学成果项目等,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培育,打造出具备申报国家级教学名师条件的人选。

(五)建立质量工程工作机制

质量工程是今后几年甚至未来长期主抓的一项工作,要将质量工程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开展,除了要切实落实《广东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到的三级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外,还要实行质量工程定期工作总结制度,主要职能部门及各二级教学单位每年都要对质量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书面中期总结和年度总结。每年召开总结大会,由主要职能部门及各二级教学单位汇报本单位质量工程实施情况,起到总结、交流、促进、提高的作用,为我院的质量工程建设工作营造一种良性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教学督导 审视 高职院校 教学问题 改进措施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practical talents, should b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of teaching supervision and examination, there is a clear teaching problems,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optimize and adjust the teaching,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supervision,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hop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help.

Keywords teaching supervision; survey;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problems; improvement measures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学督导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为了使高职院校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并且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从教育改革的视角出发,对教学予以督导审视是非常必要的。这种督导审视可以发现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P所以,教学督导审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优化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适用性、教育性。

1教学督导审视

从理论角度来讲,教学督导中的“督”指的是:督教、督学、督管,也就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督促检查、分析评价反馈;而“导”指的是:指导、引导,也就是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学校办学水平。

教学是教学管理的内容和对象,学生学习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它衔接着教学管理与学生学习,所以开展积极有序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实施教学督导审视,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O督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Q

从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情况来看,教学督导人员一般是由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较强、具有高级职称或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较强的领导或教师担任。对教学进行监督时,一般会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效果等多角度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诸如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有偏差、教学制度执行不严谨、教学组织不到位、教学方法不得当、学习效果不明显等等,这样可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学院系、教师及时调整优化,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督导审查的视角下分析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

2.1 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课件制作不精良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会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即在课前教师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作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件来进行知识的教授、能力的培养,起到丰富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但是,目前一些教师所制作的教学课件不够精良,有的是将教材上的内容搬到屏幕上制成电子板书;有的是随意性很强,逻辑关系混乱;有的课件漏洞百出,如文字表述不准确、标题不突出等等,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应用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目标,反倒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2 注重教材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重“因材施教”,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更加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求,这样才能实现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忽略学生需求,忽略学生接受能力的情况。究其缘由,主要是教师在备课时侧重于备教材、备知识,而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致使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教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教学活动无动于衷,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甚至对学风产生不良影响。

2.3 缺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牵强

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学可以与各种先进技术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改变以往教学“满堂灌”的情况,使“一言堂”变“众言堂”,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自主地汲取知识。但是,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虽然运用了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方法或手段,但多数缺少设计,方法运用不灵活,没能考虑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终变成了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R

2.4 只重视教学而轻视教育

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不良表现并不予以管束,长此以往学生素质、品德、思想观念偏差日益严重,那么未来学生进入社会将难以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认真对待工作,这不仅会给企业或其他人带来不良影响,还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此问题,优化调整教育教学活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逐渐成为优秀的、文明的、专业的人才。

3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想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存在诸多不足的情况,应当构想教学改革方案,进而有效实施改进措施,优化调整教学活动,提高其有效性、教育性及适用性。

3.1 以人为本是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21世纪高端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拥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实践能力。基于此,在通过教学督导审视确定高职院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首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不合时宜的内容,树立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教学及教学管理指明方向;随之构建与之相贴切的教学制度与方式;规范、调整教学,同时加强教学活动的管控,使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对教育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素质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模式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素质教育比较缺失的情况,应当将素质化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模式,使教学及教学管理的实施,能够以素质教育为背景,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以便采用适合的、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教授和约束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职院校应当关注教师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素质教育,培养教师,使其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管理素养及道德品质,为培养学生实施良好教育而奠定基础。S

3.3 规范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存在的课件制作不精良、教学方法运用不得当等问题,在教学改革之际,应当将规范化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实现。当然,开展规范化教学,需要构建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活动予以约束,同时也保障了各项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其次还要健全、完善监督机制,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执行,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4 教学督导审视下高职院校教学改进措施

基于以上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思路,改进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4.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优化调整高职院校的教学,使之满足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教学院系要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做好顶层设计,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意识地落实培养方案;第三,监管部门全程监督,了解学生反馈,及时引导纠偏,保障最终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4.2 持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改进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还要注意改进教法及授课方式,也就是对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予以持m改革。

第一,精心设计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学生实际情况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使其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从中学习到知识,并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等。

第二,丰富课外教学活动。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教学活动,如主题教学活动、实践调研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知识,进而获得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三,丰富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利用微课、慕课、云班课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可以系统地学习知识。T

5 结束语

从教育领域改革的视角出发,对高职院校教学实际情况予以督导审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明确本院校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而相关实践证明,教学监督审视下高职院校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高级人才的培养。对此,笔者建议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注释

P 于书伟.教学督导审视下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6):131-133.

Q 翟晓甜,张治安.关于西部地方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审视与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4):26-29.

R 邢思萍,翟晓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刍议[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17-19.

第4篇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导学案教学”课堂改革的组织、管理、指导与推进;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导处和教研组的作用,形成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教师人人参与的研究网络。各教研组、备课组要科学制定方案,积极组织活动,扎实开展工作;建立相应的制度,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特别是备课与授课的管理,业务检查的管理,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导学案教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导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一)“导学案教学”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导学案教学”的落脚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教学”,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导学案教学”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的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号。

“导学案教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成为主角,昔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教师由先前课堂上给学生滔滔不绝满堂灌的“演员”角色逐渐演变为策划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编制“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学设计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三)“导学案教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导学案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导学案教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培训

1.理念的转变

(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转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转变课堂就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单纯认知的圈子,改变上课就是教书,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的现象,树立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的思想。

(2)转变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教师少讲唯恐学生不明白的观念,改变“满堂讲”、“满堂灌”、“满堂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树立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3)转变教学无轻重、无深浅、经验出成绩的观念,改变工作浮躁、自以为是的工作态度,树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孜孜以求、潜心研究、诲人不倦的思想。

2.导学案培训,学校的培训抓好以下四点: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课标、教材、导学案相关理论等,通过学习,熟悉课标、教材,掌握导学案相关内容。

第二,抓好二次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准确解读导学案,研究导学案内容、修订教学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胸有成竹。

第三,抓好对学生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导学案,熟悉“导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重点掌握导学案的预习、自学、互动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抓好过程性培训、定期组织教师互听、互评,上好公开课、研究课,研讨交流“导学案教学”操作的方法步骤,推进“导学案教学”的优化。

(二)使用

导学案的使用范围是一——六年级语、数、英、综合、五心等学科。一、二年级和艺体科可适当放宽政策和降低标准,但必须与学校的整体

规划同步推进。(三)“导学案教学”模式构建

“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具体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诱导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情境创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交流研讨—归纳总结—练习应用;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质疑—探究—小结—应用;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学习和教学的技能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示范—尝试—评价—作业。“导学案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制定导学案,指导自学;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精讲释疑,当堂训练。学校通过安排教师参加培训、研讨、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完善“导学案教学”教学模式。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研究“导学案教学”,通过研究导学案来指导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做好导学案与本校实际结合的文章,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校主要领导及业务主管领导紧盯课堂,通过听、看、评、查等来监督、指导“导学案教学”的推行。教师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形式,弄清“导学案教学”的概念、内涵、意义及方法步骤等,抓好“导学案教学”的落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有本校或本人特色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推进“导学案教学”向纵深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导学案”的编写程序及格式要求

1.导学案的编写程序

(1)每学期开学前两天内,由各年级各学科负责人制定学案编写计划,上报教研组或教导处,并组织专题会议,布置学案编写任务。计划书要明确模块的教学内容与任务,明确教学时段、周数、总课时数,确定各章节的教学时数;平均、合理地将教学内容及相应的课时数分配给组内教师,确定备课进度和时间。

(2)鼓励教师要建立各自的教师博客,加入学校工作QQ群和网站会员,在上课前一周将备好的学案及将实施的备课内容个人预设等(电子版)发到博客或QQ群中,以备其它备课成员登陆、查看、评论、建议、实施互备。

(3)提前一周进行集体备课,主备教师应将学案稿提交备课组,即教研组,组织讨论,修改后定稿,此为“组备”。

(4)主备教师原则上将修改后定稿提交教导处主任或分管教务副校长、审查,方可使用。

(5)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可做相应的调整,并做好调整与反思记录。使用后的导学案教师应根据自我反馈和学生的自我反馈都要落实在导学案上,形成教师的教学反思。

2.导学案的格式要求

(1)学校统一制定学案的制作模板或纸张,学案模板由教导处统一制定,教师下载或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中即可使用。

(2)导学案页面为 A4纸张,双面打印,留出足够的空间便于教师二次备课,便于学生做答案、修改和记笔记。

(五)导学案的管理

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学校教导处、教研组要发挥调研、指导、监督、评价作用。利用常规检查、学科教研、备课活动等,搞好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利用课堂教学随机观课、公开课、研讨课,研讨交流等活动,加强过程性指导,优化“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要在管理、落实上下功夫,做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促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是导学案的撰写。各年级、各学科任教师要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认真研讨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以保证教师的二次备课及学生的课前预习。

二是导学案的使用。课前要加强检查,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安排相关处、室、组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教师要坚持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要保证四到位,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学生研讨交流到位、师生互动到位、巩固训练到位。课后要保证两反馈,教师的自我反馈和学生的自我反馈都要落实在导学案上,形成教师的教学反思。

三是导学案的检查。学校要定期组织业务领导检查教师的导学案,重点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检查要细,记录要全,建议要准。

四是导学案整理归档,教研组、教务处要定期收集、整理教师优秀导学案,以备下一学年度教师借鉴和各项专项检查调研之用;教师指导学生定期收集、整理相关导学案,供复习、备考使用。

(六)“导学案教学”的评价

学校在“导学案教学”的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尤其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中。做到一个前移,即评价重心前移,由花费很多精力检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前移到指导导学案的优化,变途中的督查为事前的指导、服务,加大对事前的控制力度,优化事前的策划和准备。力求三个及时,一是评价时间必须及时。评价的间隔和周期不宜过长,特别是对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周为单位;二是反馈必须及时。评价结束必须及时反馈,必须提出指导整改的意见建议;三是措施必须及时。必须跟上落实性的督查措施,将监测、评估结果纳入对教师的评估体系,作为学校评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一)制订方案,拟订计划

学校结合实际,制订“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拟订实施计划。各年级组、备课组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细则,保证“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强化研究,求实创新

推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要重点加强五项研究。一要研究“导学案教学”的思想内涵及实施策略,教师尽快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确保“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二要结合学校实际,正确处理“导学案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整合创新,构建具有各自特色的“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三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集中攻关;四要研究集体备课的形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集体备课的内容、重点及形式发生变化,要积极开展对集体备课的研究,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五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评价内容、标准、形式的改革,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三)强化管理,抓实过程

一是要强化管理。学校主要领导和业务领导对“导学案教学”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进行工作总结;每学期要分学科将“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的各项资料整理归档。二要抓实过程。备课组要认真开展研究,研讨教学模式;每周要开展一次集体研讨交流,每月要进行一次归纳反思,找出不足,改进实施计划;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完善。

(四)培植典型,示范带动

按照面向全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推开的同时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及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推动“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分学科

组织导学案教学,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二是组织教师结合实际总结“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的经验与做法,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三是组织教师从自已的“导学案”中选出优秀“导学案”,从成功案例中选出优秀案例,参与各级评比,帮助教师研究好教导学案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一阶段:组织发动阶段(__年2月—__年3月)

1.召开全体教师会、教研会、专题培训会大力宣讲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全校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教学改革上来,要深刻理解推行“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关乎我校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构建“生态课堂”的头等大事,要在全校上下形成这样一种理念:学习并推行“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全校工作的中心,一切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一切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改革。

2.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和帮助,组织广大教师赴外省外县及相关学校认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经验,掌握其理论,理解其精髓,借鉴其方法。运用“拿来主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学校拿出一定时间,规定地点,适时地组织教师培训学习。

(2)各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理论学习探讨和培训。搜集有关知识经验,力求全面了解和掌握其理论方法,作为我们进行“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和借鉴。

(3)各班主任要在本班中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讲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好处等等,使学生乐意接受改革,乐意改变自己。特别是全面掌握全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以便于在改革实施阶段划分学习小组。

(4)教务处对各年级课程的设置、“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步骤及操作方法进行研究,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供学校领导和教师广泛讨论,集思广益,修订完善,以备实施。

3.要做好“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物质准备及宣传工作。

第二阶段:尝试实施阶段(__年4月—6月)

一是探索使用“导学案教学”中,课堂教学成功经验中的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和人才观。

二是探索“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三是不断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第三阶段:总结深化阶段(__年7月)

通过经验交流会,把学习借鉴“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经验向本土化位移;总结表彰先进,巩固学习成果,推动活动不断深化与创新。

第5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12-0074-04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赖于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養模式。近年来,研究性教学改革蓬勃发展,卓有成效。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1]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2]因此,研究性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2005年以来,扬州大学持续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逐步探索出“三维式”研究性教学体系,包括纵向维度上的“三层面”(理念引领、制度构建和部署实施)和横向维度上的“三环节”(以学科思维训练为指向的研究性课堂教学、以能力拓展为指向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和以自主学习为指向的研究性网络教学)。2014年以来,扬州大学将研究性教学引向深入,在全校遴选了包括行政管理在内的18个专业,在专业整体层面上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扬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设立于1999年,近年来在学校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些课程也陆续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探索,但这些课程往往只做两三节课时的改革。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主流。2014年行政管理专业被列入学校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这标志着研究性教学改革不再是小打小敲,而是全面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工程。改革需要认真进行顶层设计并协同推进。但目前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一、行政管理专业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一)意义

推进研究性教学不只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某一些课程的要求,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学改革举措”。[3]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层面开展“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助于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成果也可推广到其他专业,具有借鉴意义。

(二)作用

1.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契合了公共管理实践需求,有利于达成专业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专业。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有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行政管理专业是什么,熟悉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专业能力要求。这是知其然。第二层次: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提升专业能力,又要了解这些理论知识背后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这是知其所以然。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行政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是学以致用。

2.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公共管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课外创新活动不够等问题,使学生普遍以接受式学习为主。”[4]而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它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研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

3.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5]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参与、合作、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平等,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层面上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涉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绝大多数通修课和所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按照学校有关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制度文件,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要求每个教师撰写课程研究性教学计划,并在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专业层面上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从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新生进校后开始实施,至今已近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持续宣传发动,建立组织机构,出台激励措施,但教师对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仍有待提高。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全新的探索,涉及面广,因而学院成立了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由专业负责人、学工等相关人员组成。该小组负责拟订与实施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方案,落实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课时计算办法并分配相关经费。组织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相关文件,领会精神实质。开展广泛讨论,增强对教学改革难度和复杂性的思想准备,并以实施方案达成共识。但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行动力仍存在较大差异,对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模式和操作方式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否需要统一开展研究性教学,存在不同的看法。

2.在全面推进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精力与时间耗费较多,教师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负担重。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几乎涉及所有的课程,每门课程至少要有70%的课时开展研究性教学。行政管理专业组织任课教师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撰写研究性教学大纲和教案,遴选或编撰案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备课量大,事先要撰写实施计划,准备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还要有教学互动。课后往往还要布置作业、阅读和实践训练项目。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多,但教学效果不一定更好。学生课前要预习,准备案例,阅读指定书目,课中要参与讨论,课后要完成小论文等作业。因为每门课程都开展研究性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往往感到學习负担重,时间不够用,甚至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

3.以“四年一贯制”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但设计的系统性和推进的有序性欠缺。行政管理专业自2014级新生起,实施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涉及行政管理专业所有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虽以单门课程研究性教学为基点,但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定位的角度系统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来实现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通修课如公共政治课、高等数学、英语等与学科基础课如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等开展研究性教学,其要求和目标都不一样;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行政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社会学等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上也不相同。每一个课程类别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目前专业层面推进研究性教学时,对各类别的课程特点和作用并未进行细分区分,缺乏对研究性教学的系统设计和有序推进。因此,虽然形式上是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但实际上仍是一门一门的单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拼凑。

4.将个性化教学提到重要位置,但对学生认知规律研究不够。研究性教学改革强调因材施教,学校相关文件也规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任务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也能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释疑解惑。但目前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研究仍然不够,对大学四年每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专业标准仍然理解不深。因此,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可能会通用一个模板,不能体现不同年级学生所对应的能力标准。

5.研究性教学改革全过程实施,但协调组织乏力,联动性不强。研究性改革涉及教学全过程,但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教学方法创新,而应把它看作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几年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改革做到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研究性教学改革发挥了综合效应,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由于涉及主体众多,未能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因此,联动性仍有待提高。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申报大学生科学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往往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与研究性教学的联动性不够,形成了“两张皮”,研究性教学的成果向科研的拓展延伸不够。

6.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尝试,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教学形式雷同化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目前,大多数课程采用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趋同,手段兼容。[6]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应仅限于案例教学,还应包括其他多种方法。对于行管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发教学形式雷同进而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学效果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维持学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并提高他们在研究性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单门课程层面上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各门课程都编写了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但教学设计针对性不强。按要求,教师每学期初都要提交该学期所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大纲和教案,但大多数大纲和教案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匹配、与社会需求不符合、与本门课程特点结合不充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征了解不透,因而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在研究性教学方案中应确立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即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6]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之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但目前大多数研究性教学方案中都没有明确这些要求,目标模糊。

2.案例教学效果显著,但也存在教学过程单调、程序化和走过场的现象。行政管理专业自开展研究性教学以来,一开始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养成。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发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上课好像在“走程序”,布置案例、分组讨论、课堂交流、小结点评等依次进行。一些教师为了完成研究性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进行各个步骤,给学生一种“走过场”的感觉。

3.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研究性教学,但少数教师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不够。研究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虽然要转换角色,但仍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都非常丰富,但缺乏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在讨论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思考和反馈意见,教师也不一定都能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对于案例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等往往考虑不周全。另外,由于课程总课时是固定的,因此,需要把握好研讨、交流、分析的时间。但由于一些教师估计不充分,往往没有预案,现场掌控力弱,拖堂现象屡见不鲜。

4.研究性教学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受时空限制较多。研究性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进行的。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要设置一定的管理情境,以营造一种“在场感”。如果进行角色扮演,可能还需要一些道具。这对教室桌椅布局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时讨论耗时较长,不一定能完全按照目前节次时间要求准时准点下课。这些时空条件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也生了一定的影响。

5.考核方式不断改革,但教师和学生尚不能完全适应。考核方式改革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规定,开展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要探索新的过程性考核方式。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期终考试成绩占70%,变为平时成绩占70%,期终考试成绩占30%。而且期终考试的形式也不一定是闭卷,可以是开卷、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程教学中,要全过程作好记录,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但一些教师记录不全,考核标准不明确,导致成绩考核的随意性。学生面对这种新的考核方式也不太适应,尚未从传统的考试习惯中转变过来。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努力将行政管理专业建成具有特色、富有改革成效的专业。

(一)重视顶层设计,强化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不能仅仅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单纯复制,它应该以系统的观点和战略的思维进行顶层设计,这样才能避免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碎片化、单一化。

行管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要着眼于从整体上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二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策略要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专业课程体系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的,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有序、分层、组织化。教师也需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三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评估遵循学习成效导向原则。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成效的显现有一个过程,最终要以四年整体学习成效检验改革成果。这种评估重视学生学习成效,重视毕业生的能力标准。这就需要基于培养目标建立持续改进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目标实现。

因此,必须制定详细的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要坚持“三个符合”,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行政管理职业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该方案要贯通四年学习周期,协同教学各环节,覆盖全部课程,达成“四合”,即知识系统的有序整合、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与学的调适契合。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精细化和组织化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涉及多元主体,贯穿大学四年,涵盖所有课程,面广量大。要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整体联动,就必须首先建立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统筹谋划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推进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重点难点。

其次要制定相关制度,强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制度是各方主体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涵盖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将各行動主体联结成一个互动整体,将研究性教学的先进理念转化为与教育相关者的自觉行动,从而确保研究性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科学展开。这些制度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课程设计规范、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行政管理专业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评价标准、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

(三)完善推进机制,实现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有序化和常态化

有效的机制能够保障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按既定方案向前推进和深入。一是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导机制,坚持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二是要建立任课教师协作机制,坚持集体备课、全员教研、公开课教学等,促进教师之间互通共研机制的形成,使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成为专业整体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要建立课程内容整合机制,坚持统一的教学核心内容,明晰各课程的重点。四是要建立工作动力机制,坚持教学成果导向,强化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五是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坚持规范教学过程,强化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及时跟踪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动态,及时调整产生的偏差,确保教学质量。

(四)做好支撑保障工作,确保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推进工作专业化和高效化

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除了思想认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以外,人、财、物的投入也很重要。

一是要保证充足的教师及辅助人员数量。研究性教学耗时费力,应给教师配备一定数量的教辅人员,如聘请研究生担任助教等。要对教师开展经常性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以此确保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专业化。二是要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建设、校外参观实践、教师激励等都需要不少的经费,而且需要持续投入。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来说,图书资料也非常重要。要加大投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建设工作,包括网络资源库,并做好相应的服务。三是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保障。在线教育课程建设、微课制作、师生网上互动等都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平台,需要专人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研究性教学活动的高效率。第四,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环境条件保障。要有一定数量的适合研究性教学特点的教室、讨论室,学生也应有自主学习的场所,图书馆可设置阅读室和小型讨论室。

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各自的内在驱动力,形成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5] 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2] 高辉,郭文善,严长杰,刘巧泉,苏玉宁.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3] 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4] 杨运姣,罗超群.公共管理专业课研究性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98-503. 

[6] 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0):117-121.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 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23-02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使高校教育思想产生了变化,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形成的且已习以为常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中国传统教育,寻求一种更加注重分析判断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更加强调归纳式而不是传统演绎式的培养模式。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适应现代高等院校发展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一、以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目前校企合作中出现企业目标和学校目标不同步,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学生人数及层次不相适应,资金、师资缺乏等问题。[1]高职及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进展艰难,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胡玲琳指出,我国校企合作还存在观念意识陈旧、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技术市场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曹志勇等在阐述校企合作实践经验时提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减少了较多的理论课程教学,需要大幅度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对于专业教育,这种调整的益处不言而喻。

实践教学改革可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部分难题。首先可解决专业技术要求方面的问题,就土木工程专业来说,设计院类单位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类画图制图软件和常用结构分析计算软件;施工类单位则希望自己的员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对实际工作中应用到各类测量测绘仪器做到学以致用;房地产类单位往往优先选择专业知识扎实,组织协调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其次,由于学期限制,校企合作往往以牺牲学生的理论教学时间换取更多的实习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具备参与实践的能力。要想实现校企合作,单纯的增加实践,会加剧学年制(国内许多高校结合具体情况实行了学年学分制,但在本质上还属于学年制范畴[2])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时间相比不足的矛盾。再者,通过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熟谙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使其更易接受复杂专业的操作技能,较短时间内胜任自己的工作,满足公司企业的需要。

二、教学改革的目的

通过教学改革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与土木及相关学科有关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人才,他们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掌握涉及土建工程的各项工程技术,具有创新能力与工程意识,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如沈蒲生等人在《面向21世纪土建类教材编写的思考》中所叙述:“我们培养的21世纪的土建人才应该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有经济头脑,熟悉政策法规,善于土建各专业设计与施工管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及操作,善于人际交往,能够在国际土建行业竞争中取胜的人才。”在高校云集的我国,校企合作的实现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研究,我们需要对现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转变,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三、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1.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大口径、宽专业人才

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专业种类数量划分过细,数量过多。我们需要减少专业数量,扩大专业口径,培养宽专业人才。以混凝土结构等主干专业课为例,受专业划分的影响,都只介绍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本构件和结构以及它们的设计方法,但相近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理论却未曾体现。这样,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只具备了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能力,却不能从事与之相近其他专业的工作。

2.根据企业需求建构课程体系

以往的教学中,大学闭门办学观念未改变,仍作为独立主体运行。长此以往,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课程内容应依托一至多家企业共同建设,突出专业特点,通过与企业间的交流探索,发现学生工作能力的不足和课程设置的缺陷,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订完善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课程内容与企业开发技术紧密相关,面向企业,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尽早熟悉企业项目,得到系统锻炼。

3.课程内容现代化、国际化

教学内容现代化是指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适应知识及技术发展的过程。有选择的淘汰教学中不适应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陈旧的内容,并及时充实适应时代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教学内容。

国际化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需要具有关注国际性学科领域发展动向思想和意识的研究性人才,他们有国际理解和国际沟通的胸怀与素养。因此课程内容体系应瞄准国际前沿,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参阅国外原版教材,开设涉外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课程,从而提高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二)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的改革

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进掌握知识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共同制订课程评估方案,不再仅以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差异的唯一指标,提高课程设计、实习在成绩中所占的比率;坚持全面教学评价,从范围、方法到过程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应有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评价指标要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求多种评价途径,评价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在改革内容上,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工作整体安排,优化教学方案,推进教学大纲的改革,探索出一种操作环节鲜明、影响范围广、教学成效显著的教学大纲和方案。

(三)课程资源和网络资料

为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课程资源和网络资料要注重启发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教材建设在注重技术知识的同时,强调经济型、法规性和管理性的培养;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贯彻工程实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现代教育中,丰富了传统图书教学资源、纸笔学习方式。从文献[3]中可以看出,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CAI教学丰富了课堂信息,提升了课堂的教学速度,加强了学生对土建类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实用,增强了学生获取资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校园网的建设,使“开放课程”得以实现,为国家及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了网络纽带。

(四)立体化实践体系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功能上应是互为补充,它们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在构筑实践教学体系时,应重点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教学内容,构建起基础-提高-能力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即从验证型、演示性试验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与程序设计、毕业设计等,以达到增强工程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目标。”[3]

通过实践教学,实习教学和科技活动,完成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基础知识型(认识实习、绘图作业等),基本技能型(实验课、课程设计等),专业应用型(毕业设计、地形测绘等)和科学研究型(测量检测、可靠性鉴定等)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了解现代工程建设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加强与工程建设有关单位的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与工程。加强校企间的交流,在实践过程中,汲取科研单位、设计院、施工单位的专家与技术人员传授的科技与工程相关知识。

四、结论及展望

通过面向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调整了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改善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影响了教学过程的设计,优化了教学结果评价模式,打破了旧式课程体系,发展了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这不仅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且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以及通识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的措施适用范围及达到的效果尚需时间检验,通过试点,正在应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该理论。通过毕业生录用企业调查,可以获取对该教学模式下走向工作岗位学生的研究工作能力及企业的认可程度。

[ 注 释 ]

[1] 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改革与开放,2009(9).

[2] 王凯.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师,2008(S1).

[3] 顾建国.交通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0(S1).

[收稿时间]2014-12-20

第7篇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认真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为准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抓好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业务水平,使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使教学成绩上名次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加大理论学习的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上下功夫,抓好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工作,加大教学成绩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体现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1.精心部署,将课改实验引向深入.全面落实,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方案。严格按照《课程方案》的规定,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并加大对薄落学科的师资配备,检查力度等,并及时把各学科的成绩活动情况作好记录,作为对教师的考评、考核依据。

2.抓好队伍建设。 继续抓好“新老教师结对子”的管理和落实工作,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强化指导,鼓励他们多参加校内及上级组织的多项活动,多创造一些学习的机会,多承担一份教学改革的重任,帮助其迅速成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责任到人,创设比、学、赶、帮,人人争先,团结协作的氛围,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在协作中成长。

3.抓好常规管理,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本学期重点作好以下工作:组织研究课标、分析课标活动,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活动,以研究教法的改进为重点。组织好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年轻教师的计算机培训等活动,使之取得等级证书。以此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文化素质。抓好备课环节的管理,严把教案关。在备课的质和量上不断提高,要抓好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使每个教案既认真、全面,又质量高,有价值。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如:投影仪、幻灯机等仪器,使之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认真抓好优质课的评选。指导、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此项活动,培养骨干教师。积极组织开展相互间听课、评课活动,以此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素质。

4.继续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每位教师要不段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每位教师都要认真研究教法,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学习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发扬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每位教师都要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作好辅导后进生的工作。要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洋思中学经验,把“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落实到实处。改革课堂的教学评价方法,开展各种听课、评优活动,以此调动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5.要突出抓好重点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实验课题、实验方案,具体实施计划,定期作好实验总结,努力使其有改革措施、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的队伍,在教改实验中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的能力水平。

6.在重视文化课教学的同时,注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造就四有新人。

7.全校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有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团活动、兴趣活动、文体活动,建好课外艺术小组。要及时作好活动记录,搞好周末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关于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我校的态度是必须参加,充分准备,全力以赴,争取佳绩。

教学工作安排

九月:

1、组织参加学科教材培训

2、制订各科教学工作计划

3、参加中心校组织的教学工作会

十月:

4、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洋思中学经验

5、参加信息技术教学观摩课

6、组织教师搞好校本教研活动

7、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石市级评优课活动

十一月:

8、组织期中考试

9、组织开展中学生综合评价教研

10、参加初中起始年级新版教材使用研讨

十二月:

14、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15、组织参加全市初中学洋思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16、组织教师搞好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一月:

17、对学校本学期课堂教学进行总结

18、对开展学习洋思活动工作进行总结

第8篇

目的:探讨中药学标本实训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多元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方法:选择2013级两个中医本科教学班为对照组,2014级中医专业三个本科教学班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学生的实训成绩。结果: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高于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的实训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学标本实训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实训成绩提高,中药饮片识记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

中药学;实验教学;实验考核

中药学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药标本实训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21世纪,随着大学实验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如何借助实验教学这一平台,进一步提高中医专业在校大学生对中药标本的辨识能力,摒弃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医药紧密结合,形象直观科学地遣药组方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当前中药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我校中药学实验教学的实际做法,探讨开展中药标本实训的具体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构建。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选择2013级两个中医本科教学班为对照组,学生数88人,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选择2014级中医专业三个本科教学班为实验组,学生数111人,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

1.2教学方法我校医学院自1999年与山西医科大学联合办学,开始招收中医本科生,中药实验课10学时,沿袭以前的教学方法,实验课上教师简单介绍中药标本的基本知识和实验要求,然后学生观看见习。由于学时少,没有考核要求,学生常常走马观花、过目即忘,导致在实习或工作时印象不深或没有印象。2006年组建山西大同大学后,实验教学调整为20学时,教学内容相应做了修改,增加了部分影像资料,丰富了实验课堂教学,但中药标本实验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开始观看标本时兴奋好奇,后来渐趋平淡,没有很好学习掌握认药识药的本领,只是完成实验报告交差了事。鉴于以上情况,笔者从2013年开始尝试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标本实训后完成标本实验报告,并制定评分标准,以百分制计算。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增加分组学习讨论,然后进行标本实训,同时观看有关音频视频内容,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和学习体会,同时修订评分标准细则。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认真观看影像资料,并做笔记加深印象,起到一定的教学作用,但标本实训停留在完成实验报告的层面,学生辨认中药饮片的能力提高不大。2014年我校转型为技术应用型大学,增加实验课时到24学时,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需要,必须转变观念,大胆改革。2015年实验教学主要是标本实训,应重新制定和修改完善教学改革方案。我们将2014级三个中医本科教学班采用分组讨论、随堂抽查、制作影像标本等方法进行实训。分组讨论以四到五个人自由组合成一组,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讨论,然后进行中药标本实训和互训。随堂抽查是在每次标本实训课,实训期间都随机抽查一些学生辨认中药标本。制作影像标本时,选择一些掌握现代数码技术较好的学生,对新购饮片标本摄像、录像,制成影像资料。标本实训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训课上学生分组讨论后到中药标本室进行实训。首先将本次实验标本逐个观看比较记忆,注意观察饮片标本的断面特征,如桔梗的“金井玉栏”、大黄的“星点”、防己的“车轮纹”等;颜色相同的进行鉴别比较,如断面同为白色,山药有维管束散在,白芷有略呈方形的形成层环,天花粉和葛根都有放射状排列的导管,而葛根纤维性强。每位学生单独观察后两两互训,其中一位抽取标本让另一位同学辨认,随后放回。每次标本实训结束前教师随机抽查5到10位学生到实验办公室认药,一次认药5种左右,经过反复强化加深印象,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1.3考核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考核方法。实验组的考核方法如下:①考前准备:实验课结束前一周,开放实验室,学生在规定上班时间可随时到实验室去观察、识别各种中药饮片;②标本实训认药考核:每组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前最后4学时进行辨认中药饮片考核,考核时2位教师主考,在两个考场同时进行,每位教师抽查学生10种中药,考场每次进一位学生,考核下一位学生前预留调换中药饮片时间。每位学生辨认20种中药,共计20分;③建立多元实验成绩考核方式[1]:学生实验成绩主要由“标本实训认药成绩+实验报告+实验作风”三部分构成;标本实训认药成绩占实验成绩20%;实验报告以百分制计算,共写5份,以其平均成绩的75%计入实验成绩,实验报告主要考核报告是否书写规范,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讨论等是否齐全,尤其实验内容中对中药饮片的气味、颜色、大小、质地、断面和典型鉴别术语等鉴别特征描述是否详实[3],教师制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进行量化打分,以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认真或敷衍了事;实验作风占5%,考核学生课堂出勤、实训是否认真投入等,出勤不够、实验报告不够5份的得2~3分,态度积极及认真负责制作影像标本等得4~5分。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借助SPSS16.0软件,平均实验成绩分析用u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高于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

3讨论

3.1实训考核的必要性及优点[2]

3.1.1实训考核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校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尤其重视实验技能训练和考核,实验成绩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占20%。

3.1.2实训考核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训考核中每位学生独立考试,减少了作弊机会,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同时,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的实际应用能力,更能客观、真实反映教学效果。

3.2实验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中药学》以其学科特点及实践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而实验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问卷式调查和实际操作检验,教学改革中进行标本实训考核,有力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室提供的各种药材饮片的辨认掌握程度,课堂出勤率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观察认识,巩固学习所涉中药饮片性状鉴别的相关知识[4]。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教改举措,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思路更清楚,能更好更全面把握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并在讨论中能提出独到见解和建议。

4结论

我校中药学标本实训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后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实训成绩比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提高,中药饮片识记能力明显增强。说明增加实训内容,制作影像标本,引入标本实训认药考试,建立多元实验成绩考核方式的新举措,有力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和顺利进行,中药学实验教学逐步进行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中,以问题为导向[5],分组讨论的方法,有的放矢,互帮互助,事半功倍。随堂抽查和实训认药考核的方式,学中有考,考中有学,以考促学。师生共同制作影像标本,凝聚智慧,激发潜能,自律自强。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潜移默化中学习风气焕然一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为教师今后制订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调控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今后仍需不断修改充实。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因材施教激发求知热情,引导其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习惯和作风,也是今后教学改革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侯柏玲,李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构建全新的中药学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86.

[2]童家赟.浅议《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及其考核体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8):107-108.

[3]王添敏,张慧,翟延君,等.中药鉴定学教学中基于中药标本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01-1006.

[4]张丽梅,赵大克,沈勇,等.《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及期末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6):43-44.

第9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都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目的是培养能够掌握动物饲料配制、繁殖技术、饲养管理、疫病诊断与控制相关理论与技术,能够从事养殖场生产技术与管理、动物门诊、饲料及兽药营销等的高素质畜牧兽医专业的劳动者及中级专业人才。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根据笔者自身的切身体会,发现专业课在教学上特别是教法上对学生学好专业课至关重要。

1畜牧兽医教师教好专业课的目的和意义

教好畜牧兽医专业课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打破了国家的界限,而且日益趋向国际化。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下,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科技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提高科技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则很难干好专业工作与适应社会。所以,作为一名畜牧兽医教学的工作者,应教好专业课,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基础条件。

2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设置

畜牧兽医专业主要课程有畜禽生理、畜禽饲养、饲料配制与质量分析、畜禽饲养管理等,还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总的看来,畜牧兽医各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自然性科学。所以,开设好专业课和实践实训课,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

3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师资就内蒙古宁城县职教

中心专业师资队伍来说,专业教师不足,缺乏一支业务和技能双精的专业教师队伍。分析原因,与现在毕业的师资类对口毕业生较少有关,内蒙古宁城县职教中心对口专业学生相对较多,导致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实验实训教师都是由任课教师担任,从时间上和工作量上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这样就导致专业课抓的较好,而实验实训课相对薄弱,使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3.2缺乏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畜牧兽医专业课不仅要求学生有教好的方法记忆所学内容,而且要把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联系实际。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有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4开好畜牧兽医专业课的对策

为适应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农牧部组织骨干教师对该专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试验。根据教改运行情况,进行了市场调查分析,制定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水平,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4.1制定教学课改实施方案

为了使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农牧部制定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市场对人才需要、畜牧兽医专业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及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了教学改革的内容、目标,并组织实施,为专业教学改革制定指导性方案。

4.2完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根据调查情况和骨干教师的意见,对畜牧兽医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课程的改革与调整是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参照。

4.3改革传统课程,增设新课程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参照,认真对“解剖生理”“家畜饲养”“兽医临床诊断”等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增设“农业政策”“标准化养殖规划计划”等,适应畜牧兽医专业的与时俱进和社会的新需求。

4.4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行现场观摩、实训。总之,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感性认识,丰富教学内容,使职业教育能真正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5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改革

针对粉笔写字教学占用时间多,不生动、不直观,课堂授课内容少、教师任务繁重等现象,根据教学需要,学校为教师配备了电脑及电子书籍,教师配备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施,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制作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5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5.1教学管理

学校成立教学督导小组,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检查,如课堂巡视、听课,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定期组织学生开座谈会,汇总学生反馈意见等。把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责任心。近年来,由于严格的教学管理,没有发生过教师旷课、迟到、早退和教学事故,顺利完成了教学和教改任务。

5.2师资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作者简介:袁铁江(1976-),男,四川成都人,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晁勤(1959-),女,湖南邵阳人,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大学“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二期项目(XJU2008JGZ15)、新疆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校级精品课程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60-02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通讯、综合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实践教学[2],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智能结构,为培养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以新疆大学为例,介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成果、经验,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更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精神,围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现状,结合人才市场需求,与电力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多次交流,总结了往届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所遇到的问题、工作中暴露出的知识弱点,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所遇到的困难,认真研究分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实践教学为试点,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将电气行业先进设备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程度。

(2)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3]。由于某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电力系统行业结合不紧密,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各课程内容在电力系统的具体应用。通过改革创新,加强各专业课程间的联系,实践教学体现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以继电保护实践教学为例,通过改革创新研究,微机保护实验室在完成继电保护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工程、单片机原理、软件编程、电力通信、电力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电力系统仿真等多个课程的知识应用在继电保护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这些专业课在专业中的作用及课程间的联系有整体的认识。

(3)将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所需相结合,既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锻炼学生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实践服务的宗旨[4]。如在微机保护实践教学环节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新疆实际电网结构为研究对象,对继电保护问题进行分析计算。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验设备的开发和实践教学改革,学生要顺利完成指定任务,不但要拥有本专业各种知识,还要自学很多其它知识,因此吸收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5],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优化学生知识智能结构。同时,参与设备开发的学生分别负责不同内容,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团结协作;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同样要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可用于相同设备及类似设备的二次开发,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功能和现代化程度,拓宽实验设备的应用范围,开发后的实验装置不仅能用于教学任务,还可用于科学研究。可避免设备过早淘汰,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5)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师各自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各个专业课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优良的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项目组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拓宽各自知识面。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方法和具体措施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学生需求分析调研及就业措施

通过对新疆各电力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走访调研,对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全疆电力系统预计近几年中每年都有700余人专业技术就业岗位需求,加之大型电力设备制造业和油田等各大型企业自备电厂以及厂矿企业电气部分,预计每年需要电气技术人员1000余人。但是内地学生来疆就业人数少,且部分不能长期在疆工作,目前新疆大学的招生量并未达到饱和程度,有很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陆续与新疆电力公司等相关单位签署了多项定向培养的协议书,已有部分学生履行了协议并在新疆喀什、伊犁等地就业。

2.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调研及地方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有关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制定,我们向新疆电力公司和金凤科技等多家行业单位发函征求了意见,同时参加了全国电气专业教改年会,收集了大量兄弟院校电气专业教改资料,经过电气全体教师仔细讨论和研究,确定了专业发展定位,制定了包含电力和风电两个方向的全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学院又专门组织专家和负责人进行了论证讨论,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形成了两套分别针对民汉学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案[7]。

3.大学生创新实践、毕业生毕业设计结合现场实际取得良好效果

在各届学生中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获得多项国家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和校级科研实训项目。从新疆多个涉电企业外聘导师,联合进行了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会用人单位对各届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良好。

4.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验室相结合实践创新

主干课程建设中,在兼顾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基础上制定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等电气专业主干课程7门[3]。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成了与主干课程对应的10个专业实验室,如:微机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实验室、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实验室、变电站自动化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与运用的效果与特色非常明显,可进行上述电气专业7门主干课程全部理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及创新型实验,也可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及研究生硕士论文撰写中的创新部分验证,还可进行教师科研项目研发。大部分实验设备与电力现场一致,缩短理论教学与行业实际差别,还可进行与现场完全一致的电力系统数字物理联合动态模拟试验,也可进行二次设计开发。实验软件采用动画实景三维实现,安全、逼真、可靠、经济、实用。目前这些设备使用率高,实验组数多,实验效率和效果好,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精品课程、课件、题库、教材、教学大纲、网络课堂建设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电力系统分析”获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编制电气专业教学大纲1套,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电力系统分析”题库2套,开发“电气特色专业”和“电气紧缺专业”网页2套,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网页3套,课件多套。电气专业所有课程选用优秀教材,还由教师主编并出版教材多部。如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发电机组基础》;机械出版社出版《风电场运行与维护》、《风电并网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6.外聘现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

与新疆电力公司多个变电站和发电厂以及风电场、八钢自备发电厂、石河子天富热电厂等签订了实习协议,特聘陕西电力公司和新疆电力公司调度中心、新疆红雁池电厂、新疆水电设计院、新疆送变电公司、吐鲁番电业局等电力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电气设计指导和现场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三、主要改革创新成果、实践效果和特色

(1)根据电气工程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改造和更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软、硬件购置和开发,把实验室仿真成工业控制现场,使实验过程接近实际工作环境,缩短学校教育与行业实际的距离,为毕业设计和创新制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节省设备投资。

(2)根据电气工程就业岗位群对实践能力要求,改革了实践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各个专业课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实践教学中综合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力工程、单片机原理、软件编程、电力通信、电力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电力系统仿真等多门课程知识,打破从单个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界限,实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增加了风电方向课程,提高了就业率。

(3)选择来自工业现场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实践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实现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相结合,锻炼学生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4)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参与开发的学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多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大型企业。调查结果显示,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在科研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比同届学生提前发表学术论文,早出科研成果,显示出较好的科研能力;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能很快胜任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可见,通过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5)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短学期教学、科研实训多个环节相结合,充实短学期的教学内容,提高短学期的教学效果及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

(6)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优良的教学团队。教师发表了多篇教研论文及科研论文,多人获得了本科生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在开发的实践平台上完成了各自科研项目部分内容。获得自治区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多人获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四、成果水平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教学方式多样化,既可以进行常规和理论实验验证,又可以设计和创新,而且由于多项实验采用计算机可视化界面,使实验过程更形象更容易理解。促进了理论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缩短学校与市场差距,全方位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水平,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五、进一步实施方案和完善措施

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课堂教学、课件使用、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加强对理论教学、实践实习的执行,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完善有效的教学体系文档资料,积累教学经验,进行质量反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实验指导书的编制,提高实用性。

完善课件质量,使其更加直观、形象、逼真,具有动态效果。

充实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更易于独立实现预习复习和巩固提高专业知识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陆秀令,张松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2]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

[3]高燕,刘文洲,徐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12.

[4]张成华,廖志凌.提高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方法[J].农机化研究,2005,(6):273-274.

[5]刘海燕.培养电力行业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6,(S2):398-399.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urse in the New Era

ZHU Qingbao, YE Yongpeng

(Three Gorges Tourism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ichang, Hubei 443111)

Abstract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charged with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s, management of the first li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high-skilled professionals,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dual properties.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promote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system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we must face up vocational courses should be functional role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 personnel training, updating vocational teaching philosophy,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mechanisms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1 正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育功能

(1)开设高职公共基础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同时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更何况,要“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绝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其素质是指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2)开设高职公共基础课是为专业教学服务,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其重要任务就是为专业课教学服务,为专业课教学进行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能力、习惯等方面作准备。不少用人单位已为此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企业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为解决类似问题,公共基础课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3)开设高职公共基础课是为终身教育奠基,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生未来的学习深造,既可以直接参加专升本学习直至继续攻读研究生,又可以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上学深造,还必须坚持在岗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不管是哪种继续学习,都必须以一定的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与训练来奠基。

2 坚持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原则

(1)人文与职业性相结合原则。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既要重视人文教育功能,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凸显为专业服务的功能。公共基础课教学被过分压缩甚至删掉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不能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反过来因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学生又遇到难以适应岗位(群)变化的困难。(2)必需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成功之路,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必须与之相适应。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3)适度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一是比例适度,二是难易适度,三是拓展适度。高职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相对本科生而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按照分层次教学的需要,区别对待,拓展适度,充分考虑学生继续深造、终身学习的需要。

3 落实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

3.1 切实更新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理念

(1)树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理念。必须在更好地联系专业实际、更充分地为专业服务上下功夫,满足专业课教学之所需,使师生深刻体会到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2)树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与“双证制”对接的理念。推行“双证书”制度,公共基础课也可以大有作为,必须主动在教材选取、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实现与技能等级证书取得相对接。(3)树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为终身教育奠基的理念。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必须落实终身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切实提升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改质量

(1)教材改革提质量。高职公共基础课首先要进行教材体系改革,这是提升教改质量的前提。(2)课程改革提质量。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基础。要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加强突出专业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把教材体系转化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3)教学改革提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核心。要围绕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围绕服务技能等级考核、围绕服务学生终身发展进行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合理选择、适度拓展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为学生继续教育及终身学习打下基础。(4)教研改革提质量。深化教研改革是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助推器。要围绕教学大力开展高职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或专项课题研究,以指导实际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要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动态,研究职业岗位对相关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要求,及时把行业、企业最前沿的动态及要求反馈到公共基础课教学之中,增强教学的时代性;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与技能考核对接的教研活动,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专业特色;要开展教研竞赛活动,提升公共基础课整体教学质量。

3.3 切实落实高职公共基础课保障机制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教学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也是落实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基础。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认真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掌握人才市场的发展规律,从学生全面发展、就业创业、终身学习等全方位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审视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作用,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使人才培养方案科学、适用、有效。实践证明,旅游类高职专业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以25%为宜,至少要保持在20%以上。(2)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专业团队建设,公共基础教师虽然也被列入其中,但建设重点多在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方面,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看似相对弱化。加强公共基础课名师、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建设一支体现高职特色的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3)认真执行教学监管制度。有了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否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监管制度的执行力度。实践证明,如果监管不到位,即使有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公共基础课被随意减少甚至删除的不良现象。

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功能作用,结合高职教学实际,使公共基础课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中发挥出应有的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想元.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第12篇

关键词:电气设备控制;一体化教学;理论;技能;能力

前言: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由职工大学和技工学校合并改建的高等职业学院。目前我院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高职专业。我院进行了多层面的“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成为一所有自己办学特色的高等职业学院。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开放性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对从事机电工作的人员进行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已不能适应社会转型期机电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开展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院经努力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机电一体化(矿山机电方向)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国家资金已经到位,据此,我院机电专业各课程要进行一系列配套教学改革。

一、《电气设备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一体化教学是《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根本措施。《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是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基本内容是各种低压电气设备及电气控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该课程在高职机电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高职机电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措施。

(二)一体化教学是《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必然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理论、实训、实验等教学内容,一体化配置;讲授与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环境,一体化建立;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学习,形成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做合一"。此模式作为一种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电气设备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仅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也要研究如何根据“实用”、“够用”、“适度”的原则,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更进一步研究如何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中,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体现职业教育中“能力本位”的这一本质要求。因此,结合江西省2012年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双“师”负责制〈电气设备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开展,我院机电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方面改革[3]。

(一)建立“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就是学生学习不在传统的单一功能的教室里,而是在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这种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除了能够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之外,还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使之具有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

(二)采用讲师+技师(或工程师等)“双师素质”教师。就是不再区分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而是构建讲师+技师(或工程师等)“双师素质”教师既是讲师又是技师(或工程师等)的“双师素质”教师,这种“双师素质”教师要求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精湛的专业技巧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既能系统地讲授理论课、又能熟练进行操作演示、随时解决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

(三)制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一体化,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课程的确立和专业技能培养开发,整合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靶向确定专业性课程,制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标准,使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一体化。

(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管理。就是要实行教学与管理一体化。由“一体化”教师兼管实验实训室,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员,使“一体化”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专业教学设施,有利于教师花更多的时间锻炼培养专业能力和技巧,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教师的综合能力[4]。

(五)规范“教学做一体化”的考核。考核一方面能对某个阶段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考核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所以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将理论知识考试与专业技能考核一体化,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将平时纪律考勤、模块的理论与技能测试、期末的综合考试三方面结合起来,以一定权重进行汇总,这样就能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三、《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掌握电气设备的设计原则、步骤、设计思路及方法,具备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安装及调试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既能快速上手,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尚未毕业就能在相应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工作。

(二)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使教师成为课程和教学的主人,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在《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以项目教学为主,向学生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及训练。在课程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使用,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推进了教师教研科研能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过程,研究和发展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人特点的教学风格。引导教师去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索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如我院编写的《电气设备控制》配套的校本教材《电气设备控制实训操作指导书》,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采用综合化、项目化的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考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爱红,罗海方.《 电气设备及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31-32.

[2] 李庆玲.关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内蒙古水利,2011,(5):179-180.

[3] 郭利霞.高职PLC原理及控制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