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

时间:2023-06-01 08:5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教学

第1篇

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

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唯物史观;核心目标

一、前言

高中历史属于人文社会学,其所具备的教育价值是不能忽视的,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能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所以高中历史教学需找出所面临的困境,并以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为恰当的方法实施价值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第一,教师仍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将教材或教参作为教学主体,过于依赖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利。第二,教师的教学仍然陷在应试教育中。在教学中,老师教学方式的开展均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虽然在新课改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但是过于片面的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和道德价值的培养,仍然陷在应试教育中。第三,历史教学和现代社会脱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主要是对历史遗产方面的宣扬,却没有站在现代化角度去引导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历史教学缺乏前瞻性。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教育核心目标

(一)提高人生境界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对历史进行批判与反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历史人物的真善美以及民族精神,并能够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二)提高社会责任感

历史发展中涌现了大量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引领时展的先锋人物,他们的自我价值在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价值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实现个人理想,将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扩展视野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民族精神和国家发展的认知。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自己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还需要尊重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现状的了解,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认知与责任心。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实施

(一)唯物史观教学思维与方式

历史的教学内容具有“实事求是”的特点,在对历史进行求证的过程中求证方法本身便已经具备了对价值的判断与选择,让研究历史的方法与态度也具备了价值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研究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的生活态度。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唯物史观思维与方式为基础进行价值教学,能够在对历史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基本素养,提高实事求是以及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能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并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二)现代角度审视历史教育

现代化教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本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精神的表现,也能够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对于历史学的现代化教育而言,其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与境界,不仅要帮助人类发现自我同时还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改革开放阶段的历史教学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顺应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的内容,还要进一步的体会这一决策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现代角度审视该决策对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弘扬历史文化

历史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弘扬历史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国家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进一步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个人觉悟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地位等,进而有承担国家发展重担的觉悟。

五、结语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历史学则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文明发展史。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历史内容和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认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进行价值教育时,教师必须清楚了解价值教育的核心,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作者:易利平 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我们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的必要性和具体方式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的教学必要性

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应用历史故事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对于历史故事比较好奇,会通过聆听记住故事中的主要元素,从而建构更加有效的历史知识框架。另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贴合于学生年龄阶段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摆脱传统枯燥的历史知识,建构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优化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融合历史故事,能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掌握和分析。除此之外,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进历史故事,能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和场景具体化。由于历史背景和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较远,学生在理解知识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感,而教师借助历史故事能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相较于抽象的书本知识,学生更加喜欢丰富生动的立体化故事情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的具体方式

(一)合理化应用历史故事和知识

在讲授高中历史课程时,教师要建构有效的设计结构,确保教学层级贴合教学模型,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要合理化的设计课程结构,利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有效的调整课堂气氛,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建构有效的教学互动关系。首先,教师能在情境导入中加入历史故事,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更好的建构教学模型。其次,教师能在微课中加入历史故事,教师借助微课进一步深化历史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度。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中历史故事的使用时机,由于高中生学业压力和高考压力较大,在课堂中的前20分钟,学生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随后就会出现溜号的问题,教师要有效的把握教学规律,掌握好教学结构,利用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保证学习效率能实现有效优化,从而建构高质量和高标准高中历史课堂。

(二)确保教学语言和教学素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提升课堂教学机制和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魅力。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切实建构语言管理模式和素养管理模式,教师也要建立动态化学习机制和自我提升目标。在高中历史课程建构过程中,教师要建构有效的互动交流模式,顺利提升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之间的结合效果,完善教学层级和教学要求的稳定性。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历史故事,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框架。教师要保证教学层级结构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集中选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贴合的历史故事,并且形成时间线索,将教授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进行主题结构的有效重合。从教学目标出发,保证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在历史故事中得到有效体现。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有效梳理教学流程和教学框架,在基础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对教学内容有补充的历史故事。只有建构完整的教学机制,才能顺利升级整体管控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同时,升级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素养。

(三)应用先进教学技术和历史故事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也能有效升级教学结构,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可以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集中收集有效的历史故事。另外,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延伸到生活中,从教学视频、网络资源等进行知识学习,确保叙述和补充过程贴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在实际高中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提升教学契机的有效性,及时利用网络视频提高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学生只有建构完整的学习机制和学习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针对网络中的虚假的历史,教师要给予公正的分析,纠正其中的错误,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故事。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保证教学资源真实有效,才能更好的尊重历史事实,确保历史文化能实现有效传承。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建构有效的学习机制,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构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价值,提优教学层级的完整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学生的学习质量,助力学生在喜欢学习历史的基础上,取得更高的分数。

作者:尹旺旺 单位: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现状 创新

前言: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对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但事实上现阶段的各个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盲点。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历史学科教学的考察系统论述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并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足现状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措施。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最主要的特点为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与不足,集中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中以及学生在课堂的不合理表现中。

首先是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过多的以教师为中心,并且教师的讲解基本上都是以教材为中心,且在此基础上一切教学活动过于应试。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事实上为了使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和升学率的保证,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还是过多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并且为了保证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也不注重相应的知识拓展,而是围绕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而诸如一些趣味性、历史性、文学性较强的历史选修课,更成为了一纸空文,学生根本学不到。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上有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有三种极端。第一种是满堂讲,即在课堂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第二种是满堂问,即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不断的提问学生,但是讲的部分忽略了;第三种是满堂练,具体是指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达到做题上的得心应手,一味的要求学生练习、做题,这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得不偿失。基于以上几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和不足,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依赖性、无序性和浅露性。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多的要求学生做题背题等等,就会使得学生一味的等教师讲解,不善于自主研究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致使学生对于历史仅限于为了完成作业、为了考试而学习,不会深入研究,最终形成浅露性的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现阶段的不足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只挑选现阶段的几种堪忧现状进行讨论与呈现。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分析.

上文中笔者提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现阶段的不良现状,虽然高中是高考的重要学习阶段,要抓住学习质量。但是也不能不注重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讲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第一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不利于优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上的创新迫在眉睫,本部分笔者提供如下几种创新方式。

首先要注重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上进行创新,教师只有改善了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够使学生更乐于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阶段较好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兴趣教学法。

②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行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法。

③注重创设情境,借助各种教学用具和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教学法。

④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形成兴趣小组,分组合作的探究型教学方法。

⑤在课堂一开始之初就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导入的课前导入教学法。

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科学合理互动的互动教学法.

这些教学方法都是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进行应用。并且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要单一的个体应用的,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重叠的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向学生渗透历史的知识和历史的意义,在渗透这些的同时更站在时代视角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历史,历史意味着什么。在更高层面的意义下,学生会更加了解历史的真谛和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不足,克服其依赖性、无序性和浅露性。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最重要就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高度上,教师只要应用了合理的教学策略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后,对于学生而言历史的学习就是即快乐又有意义的了。

结束语: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堪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明确了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堪忧现状,并真对现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更多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带来教学上的灵感,一方面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衍生出新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历史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安年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实施策略[J]教育界:2013(22).

第4篇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搞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课题调研时发现,高一新生在常规文化课闭卷考试中历史成绩偏低,且种种因素导致班内学生的成绩反差较大――百分卷答卷中,80分以上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1%左右,30分以下的学生却占到学生总数的37%左右。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们课题组多次对此进行研讨,认为解决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抓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是进行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国家标准,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教师要认真地对照这两个标准进行研究。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就成为可能。

二是抓好教材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高中新教材,不仅体例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根据国家教材编写“一标多本”的政策,每一省份或者市区选择的教材可以各不相同。河南省同时选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社四个版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也有多种版本。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选用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不是出于同一家出版社――我们南阳一带初中普遍选用中华书局等版本。在编排体例上,初中教材基本是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编排,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高中教材则是按照专题性质,古今中外的历史排在一起,共三册书(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史)为必修教材,另外六册书为选修教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做好教材衔接工作。例如,针对初中教科书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针对教科书不同或相似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使知识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和解决,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

三是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意识都较强,并已具有相对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针对高中生这些特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此我校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实施具有我校特色的“学议导练高效课堂模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解放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只是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

四是抓好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有一定成效。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就会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困难重重。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顺利走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学生在教材上勾画重点内容、构建历史知识网络、掌握答题技巧等。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责 编 晓 月)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生活;表演;多媒体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所谓情境教学法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与所教学历史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形象情境,并在该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调动其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对具体历史知识点深刻认知与理解的一种先进教学法。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生活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生活是一切学科知识的根本来源,高中历史学科同样也不例外。实质上,在社会生活中就蕴含有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充分而合理地挖掘高中阶段学生已经经历的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历史学习元素,精心打造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如,在教学“改革开放”这节内容之前,笔者首先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向身边父母辈、祖父母辈等年龄阶段的人打听,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待到课上,笔者又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调查结果。如有的学生说:“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80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90年代,空调、音响、录像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到了21世纪,房子、车子、票子则成为了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从结婚‘三大件’的变迁中,我们就能看出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格外高涨,都想将自身调查得出的结论展示给他人,课堂氛围因此变得活跃而融洽。如此,通过不同学生所展示出的生活实际调查成果,便营造出了一个贴近其社会生活实际的历史学习情境。在该情境中,“改革开放”历史知识距离他们不再遥远,而是与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这些都为学生实现对“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内容的更深刻认知与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表演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有利于其真正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学习认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践的方法众多、形式纷繁,笔者较为常用的是“表演实践法”。即带领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主观体验与认知,以此对表演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知识点形成更准确、更周密的理解。教育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的表演实践可切实取得以上所描述的理想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与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这节内容时,笔者就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分角色的表演实践活动。情景一:秦汉时期,君王端坐上位,宰相坐在下属向君王启奏政事;情景二:宋元时期,君王端坐上位,宰相站在下属向君王启奏政事;情景三:明清时期,君王端坐上位,宰相跪在下属向君王启奏政事。待到学生的表演结束之后,笔者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从上述表演活动中,你们最鲜明的感受是什么?”“宰相的地位越来越低,因为经历了一个由坐着、站着到跪着的过程。”“这从侧面说明了什么?”“宰相的权利越来越少,从侧面表明皇权的逐渐增强”……如此,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实践活动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帮助他们透过自身的表演真正感悟到了“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这一历史认知,而这正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与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这节内容的主要教学观点所在,教学反响良好。这表明,借助学生表演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存在着切实的可实施性与实践意义。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了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为学科技教学带来了诸多新鲜发展活力。多媒体教辅设备具备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对于营造良好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境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及作用。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会对多媒体教辅设备进行积极地尝试与实践,并都切实取得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这节内容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各个时期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都沉醉于了历史文化遗迹所营造的魅力场景之中。如此,就巧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在对其加强民族自尊心、荣誉感教育的同时,很好地将“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这节历史教学内容落实到了实处。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运用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历史学习的乐趣,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灵活,教学效率也因此变得更加高效。为此,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情境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历史学习情境。以上仅为笔者个人的粗浅见解,不当之处还望广大历史教学同仁多多指正,若能如此,实乃笔者之大幸。

作者:拉巴旺堆 单位: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第6篇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与以往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了很大变化,增加了课堂上的教学难度,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钻研教材的编排,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出符合新课标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1引言

历史记载和解释了人类活动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诠释和研究了人类社会中发生事件和行动,为我们了解过去,预测未来提供了参考依据。历史作为一个桥梁,沟通了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历史学从事的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可以“通古今之变”,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学习历史,对学生,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形成时期的高中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遗憾的是,当前高中历史课程却没有受到应该有的重视,没有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受这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历史课在教学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对比之下,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高中开始教学必将进入死胡同。

2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2.1历史教师人文素养较低:

课堂上的历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思想的启迪者、道德的引导者,还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和学生情感、信念的塑造师。历史教师不仅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还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材更加简约化、抽象化和理论化,再加上高中历史课程课时较少,教学任务重,考试压力大,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实际情况却是,高中历史教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究其重要原因,与其自身任务素养较低有密切关系。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学科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历史学的综合性极强,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教育和民族关系等等。可是很少有高中历史教师能具备这种深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2.2课堂教学形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是其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课堂出现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以及可安排多次分组讨论。课堂讨论过于频繁,课堂看似热闹,却忽视了教学重点,学生容易开小差,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之所以会出现课堂形式化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新课程要求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3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

3.1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综合素质:

有人说,要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教书育人首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其知识面更应宽广,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及时、定期充电,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而有助于在课堂上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实学生的知识。“学为人师,行为规范”是北师大的校训。这八个字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品性规范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做到品行端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其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一堂课。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首先是先喜欢一位教师,然后才会喜欢他的授课。因此,教师除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3.2将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想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走向“授之以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我们教学中要既要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同时也不应全盘舍弃传统教学模式,应两者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高中历史,我们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电影片段或一段乐曲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相关历史事件的目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讲授“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相关内容,如“皇帝”称号的由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巩固的措施等等。通过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4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在保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军.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片面形式及改进措施[J].走进新课程,2007(3)

[4]葛龙庆.高中生对历史及历史课程的调查报告[J].历史教学问题,2004(3)

第7篇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道德塑造的关键阶段,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突出德育的重要性,不仅有效地体现了学科本身的特质和特点,更满足了学生们的实际需求,进而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品质,帮助学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和素养。要想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历史教师要解决两点问题:一是深刻认识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是指传授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教师的首要责任。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是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二是注重历史教学内容与德育工作之间的联系。历史的长河,不仅是时间的流逝与事件的更替,更是思想标准与行为道德的发展与进步,因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工作具有先天性的教学优势。在当下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师生们要共同明确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相互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去发掘探索历史素材中正确的行为道德标准,并在教学和生活中将其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进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塑造,在整体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1.发掘历史德育资源,注重学生人格塑造

历史是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展现,而行为又是由思想所支配的,因而任何历史内容都可以看成是思想变化所造成的一系列结果。高中的历史教材弱化了历史事件本身的故事性,强化了其蕴含的行为道德与思维形式,这本身就是凸显品德教育的一种表现。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不断探究,努力发掘其中值得学习的人文教育素材。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借助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到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国家富强的斗争史中去,让学生们逐步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此外,李时珍不畏艰苦、不断以身试草药,最终完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商鞅立木为信主张变法,最终废除了旧制度、奠定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基础……这些历史人物为学生树立了一系列行为道德的正确典范。历史课要引领学生不断认识和学习这些内容,确保历史课堂中品德教育始终处在首位。

2.改变历史教学方法,提升道德实践体验

想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材内容特点出发,探索总结出适合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必须让学生积极自主地与历史内容产生思想或道德上的接触或碰撞。在历史课堂上,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以及实例探究法,这三种教学方法既相互区别又有机统一。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常通过一些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影视资源,以期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历史深蕴,然后让学习小组成员们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深化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此同时,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相关实例来激发学生进一步讨论。同时,还要将德育渗透到历史的课外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撰写历史文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品德教育的实践。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自我道德认知

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德育工作的渗透,因而在教学评价时不仅注重历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学习情况,更关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文道德的规范。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阶段,教师们往往以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们对历史内容死记硬背、缺乏探究的教学弊端。相较于终结性评价,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更推崇形成性评价的开展。一方面,形成性评价包含了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以及个性与情感等方面情况的评价,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与能力提升过程,对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有着显著的优势。当然,只有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实际地了解学生状况,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强化人格培养与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第8篇

游戏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而兴趣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历史教材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传统枯燥的历史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就提出了新的设想,即要积极引入游戏教学法,以此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游戏性,进而促使历史课堂教学得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教师不能将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动机等激发出来,那么学生就无法真正的爱上历史,也就不会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此,本文就将以如何更好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游戏法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游戏教学法;寓教于乐

由于高考升学率所带来的压力,我国各大高中院校的历史课程教学都普遍存在着教师进行“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大量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情况,这一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笔者就游戏教学法回归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探究和分析。

1借助游戏法进行新课导入

教学的艺术在于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第斯多惠就曾经说过:“教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使你的学生对你教授的东西产生兴趣。”然而,要让学生对历史这门原本就枯燥乏味的学科产生兴趣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地从实际教学中进行经验的总结,并在不断地摸索中完善和创新每个教学环节。作为历史课程开端的“新课导入”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教师就可以切实地将游戏法引入课堂,借此增加学科的吸引力。例如在学习“春秋时代的纷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猜谜这一游戏法,即向学生提问道:“用‘花开花落’打一古代历史时期。”在谜语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的就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学习的情绪变得更加热烈了,教学的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有趣了。又例如在进行高中第一堂历史课的教授时,教师就可以用“抓手”游戏消除师生、生生之间的陌生感,教会学生“一心一意”的重要性,具体的做法为:在开学第一课时,教师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将自己的右手张开,其左手伸出来的食指要放在旁边的手掌心上,然后,再由教师来进行相关历史故事的叙述,每当教师口中说出“抓”字的时候,学生就要快速的抽离自己的手指,并抓住其他人的手指,而最外侧的同学只需要躲避或抓住别人的手指即可。像这样,将原本枯燥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游戏之中,不仅能使得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处在极其兴奋的状态之中,同时还能有效地教会其“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这比教师单纯的讲解要更具有说服力。

2使用游戏法深化教学效果

对高中生而言,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相较于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动中求新”的教学方式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让学生在喜悦的情绪中高效地获取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游戏法教学活动这一充满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可以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学习心理,进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也为“寓教于乐”的有效实施以及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深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例如,在结束了某一历史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竞赛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以及检测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分组的问题上,以班级原有的小组为基础即可。具体的竞赛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六十秒快问快答。即教师将本单元的历史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将之制作成判断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在六十秒内依次进行回答,每回答对一题得一分,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第二,最佳拍档。即教师将本单元中重要的人物姓名、战役、地点等进行合理归类,然后让各个小组选出两个组员,一人用语言进行描述,一人猜,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数量最多的一组获胜;第三,风险题。即将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题型,并将其分别标上分值,小组选代表回答,答对加分,答错减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最多的一组获胜。在整个竞赛游戏中,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都会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出错量,进而增加了自主学习的次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极有利于深化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通过游戏法融洽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游戏法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则能有效地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游戏法引入课堂,以此来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推进课程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切实地让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历史教学题目:“现在,我们就要开展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活动,那么对于以下的这些问题,你们要怎么回答呢?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宗法制的性质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学生回答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就这一问题,给学生讲一个与之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能有效地使师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关注到彼此,进而实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课堂是师生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游戏法是连接师生的关键因素,为此,为了更好地推动高中历史课堂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其历史素养,教师就要积极地引入游戏法,使学生得以在快乐的玩耍中获取知识、实现健康成长。

4结语

总而言之,游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此,为了更好的推动历史课程向前发展,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就要积极发挥游戏教学法的价值和作用,并不断对这一教学手段进行钻研和创新。

作者:汪俊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兴洪中学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加高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包括应用情境教学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分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学生兴趣

一、应用情境教学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很多学生能够熟背高中历史的知识点,但当其遇到某一具体的问题时却不懂得灵活应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知识深度渗透,让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知识点。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情景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感知历史,从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例如,在高中历史“运动”的相关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教师给学生播放相关历史背景视频。教师播放一些当时的风土人情视频,通过视频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当时封建落后的社会形态。第二步,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置情于境。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些背景图片,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当时社会的人,深入感受历史场景。第三步,教师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教师提出:“在当时的时代,你们会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拯救国家?你们认为运动是否有存在的价值”[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将自己当成历史的局外人,而是一个历史的经历者,以此促使学生对运动的形成、发展、失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二、应用分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鲁迅有言“读史使人明智”,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历史进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教师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应用分组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性格特点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进行分组,然后由教师设置问题,留给学生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看法。由此,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相关教学中,教师使用了如下教学方法,第一步,教师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视频的内容为春秋时代的风土人文。第二步,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学派的研究。第三步,教师评选最佳小组,给最佳小组一定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在小组收集资料、探索知识结束后,教师选出小组代表人物,让这些代表人物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了展示,而后教师根据教学成果选出最佳小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又通过“小组教学法”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更多、更广泛的探究,因此,分组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好处[2]。

三、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本身结合起来,才可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探究点,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内容以辩论会、社会调查、小品表演、参观访问等方式展开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历史学习,体会创造性活动的乐趣。例如,在高中历史有关“维新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展开了辩论赛活动。活动的主题为“你认为‘维新运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此基础上,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了两个小组,一个小组代表的观点是“弊大于利”,而另一个小组代表的观点是“利大于弊”。随后,教师让两个小组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内部的讨论。在小组收集资料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维新运动”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且组内成员的相互交流也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自我思考。在小组做好准备之后,教师主持展开辩论会。在辩论会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了指导,保证辩论会能够更好地接受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在不同组之间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激烈的矛盾能够让学生对辩题有更深的了解。最终,辩论赛圆满结束,每个学生也都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3]。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以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可以对情景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兴趣教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做合理的参考。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40-01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常常会听到同事们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三、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教学方面

(1)更新备课方式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 ①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②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③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2、生活方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第11篇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所以要依据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来熏陶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学生,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要适当补充一些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常识,补充15—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世界知识,为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做好铺垫。

2.运用历史地图,促进历史地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整合。

历史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地理、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地理的因素随处可见,历史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在历史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单凭文字和教师的口述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分析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原因,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的经过,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国力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时,都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其包括的因素。再比如,我们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合理利用二战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见《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51页,教材插图: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化繁为简,得出德国的扩张情况:东侵奥捷波,北上占丹挪,西荷卢比法,匈南希保罗,控制欧洲后,进攻莫斯科。在讲授经过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本的插图,认识英军进攻的路线并引发思考,为何英军沿着海岸线作战?由此激发思考。讲述《》内容的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对比《》在长江内河通商口岸开放的深入程度,明确第二次时通商口岸达长江中游地区,而以后已经深入到长江上游一带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3.明确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3.1学科本位价值取向,表现为知识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关注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与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习惯于“三分法”,梳理历史知识的背景、内容、意义或原因、过程、作用,关注历史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上,习惯于“三段法”,梳理历史知识、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关注教师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在教学方式上,习惯于教师讲解、提问、训练,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资源上,基本依据教材、教辅,习惯于教教材,习惯于教师的“一桶水”;在教学评价上,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只通过考试一种方式、几个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3.2学科本位价值取向,表现为能力中心,倡导“思维训练为主线”“当堂达标”。这主要是受高考改革倡导“能力立意”指导思想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虽有所进步,但给学生带来了更重的负担,导致各种考试周考、双周考、月考接连不断,各种讲义、教辅满天飞,学生成为能力训练的机器,历史教学成为应试的工具,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唯一依据。

3.3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表现为素质中心、发展中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强调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这种价值取向下,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淡化了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既尊重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又不拘泥于历史学科,较为注重历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承担历史课程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责任。这正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种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在教学目标上,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上,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让学生感知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在教学资源上,拓展利用各种教学素材,注重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教材教”;在教学评价上,对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

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11-01

1.观今察古,把历史教学与现实相联系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意联系现实,可以使学生获得现实的启迪,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思想解放,关心现实,如果历史教学只是"为历史而历史",远离现实,他就会感到无趣,长此以往,还有可能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在讲述历史知识时,一定要联系现实。例如,在讲必修三《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在和平年代,青年学生如何实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对比,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一些历史人物更加尊敬,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再如,在讲必修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搜集了很多80后的小孩从小吃到大的零食的图片,比如大白兔奶糖、大大泡泡糖、街头爆米花等图片展示给大家,学生们看到这些图片都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巨变,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恰到好处的联系现实,不能牵强附会。只有那些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重大事件和现实问题,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联系现实。如果为追求形式而联系现实,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联系的事件和现实问题,就是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2.教学课堂一定要优化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必须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因此教师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这说明兴趣在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也可以激发其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的热情.,达到点而能通、启而能发、触类旁通的最佳效果。兴趣一旦被唤醒,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会如饥似渴地去涉猎课内外更广博的知识,享用终身,成为通识型人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可采取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材中"活动与探究"、"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阅读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关于金字塔的建造者到底是谁,传统的认为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现代有很多人认为它是外星人的杰作。无论对与否,这观点是有创新有突破的,都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又如新教材精美的图片,也蕴涵着人文关怀,那生动化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时代呼唤创新,在对历史本体的个性追求中,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是毫无生气的"死寂"的历史,无生气的历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在教学中多联系一些实际生活,多策划一些启迪、教训、新的认识、有何借鉴等,激发其创新思维。如加入WTO有什么利弊,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仍处于"冷战"之中吗?等等,学生热烈讨论,兴趣浓厚。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构建了一种活泼、新颖、重方法、促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其独特、新颖的形式,再现历史,有力的渲染了课堂气氛,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发展其创新思维。

3.开展自主学习课堂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