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

时间:2023-06-01 08:5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监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监督

第1篇

关键词:资产全寿命;质量监督;资产管理体系

电网企业属于重资产企业,随着近年来输配电价改革的逐步深入,未来资产管理的精益化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生产成本,加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电价制定。资产全景视图以率先建成“领先型”资产管理体系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接轨国际先进资产管理理念、促进管理方法精益化转型,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产管理模式,在体系常态运行、管理体系与业务融合、体系文件与规章制度融合基础上,构建上海特色资产管理体系以及实际应用,开展资产全景视图构建及全过程动态质量监督,为最终实现公司资产管理水平和绩效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一、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构建资产信息管理体系,确保信息的质量与资产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业务需求相适应,资产信息应满足以下管理要求:1.识别资产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明确信息的用途;考虑信息采集的成本、信息采集后对资产管理提升的作用。2.建立资产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对信息的形成、维护、使用、存储、销毁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3.采用有效的访问控制,确保企业内外部人员获得适当的信息;4.选择适合的信息化手段,提升信息管理水平;5.制定信息管控方法,确保信息质量,并进行适时评估和持续改进。6.对信息全集的应用进行规划,确保未来管理提升所需要的历史数据能够超前规划、采集,同时兼顾信息采集、储存的成本等因素。

二、开展全过程动态质量监督的主要做法

1.构建基于资产管理要求的资产信息全集:以企业信息管理(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等最新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物联网RFID等技术实现手段,根据公司资产管理体系运行现状,设计基于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的资产信息全景视图。2.设计资产管理质量门监督管控模型,并据此建立关键环节质量事件预警规则库:充分借鉴公司各专业条线实用化管理办法,基于实用化评价考核过程,设计资产管理质量门监督管控模型,并根据全景化数据采集分析结果建立质量事件预警规则库。3.应用资产全寿命周期全景视图模型,采集实物资产全景信息,通过对技术参数、声音、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的分析,展示资产全景视图应用场景,资产全寿命可视化管理。

三、全过程动态质量监督的应用成效

1.明确资产全过程质量监督内容。涵盖资产从规划、立项、建设、运行到退役报废全过程的实物、技术信息、价值信息变动过程的采集方法和关键技术。2.构建资产质量监督标准化流程。以公司“五位一体”工作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岗位工作、技术标准,考核要求、风险管控点,明确各阶段、各部门在资产管理衔接点、交界面的工作内容、工作质量、信息记录和传递具体要求,确定协同工作质量要求。3.完善资产质量监督体系应用。对实物资产全景视图构建要求、资产管理质量门管控机制要求及关键管控节点的监督管控要求提出实用化建议;分析现存信息系统现状,对全过程动态质量监督的要求进行信息化固化,推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质量监督工作的常态化。

四、全过程动态质量监督资产全景视图展示

第2篇

质量监督;质量管理;技术机构;检测能力;世界贸易组织

我们常说:“质量兴国”,这句话足以说明质量的重要。总理说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高度重视和负责的。

1.加强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水平的必由之路

A.什么是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微观质量监督和企业外部的宏观质量监督。而企业外部的宏观质量监督又可以分为“行政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三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监督”。

质量监督作用:技术保障作用;树立产品信誉的作用;保证消费安全的作用;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的作用。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又一个大的进步,统计质量管理着重于应用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发挥预防性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然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与其他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和因素相关联,这不是单纯依靠统计质量管理所能解决的。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

B.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技术含量、质量水平低、产品档次低;二是符合性质量低,不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集中度低;三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许多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可靠性不高,部分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较低,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解决质量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质量监督,需要企业自身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国务院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全国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工作,并对质量管理进行宏观指导的职能部门。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用铁腕抓质量”,并采取有力措施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让老百姓吃的放心、用的放心、行的放心、玩的放心。抓好质量问题,仅靠质检部门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企业和每个人的参与,尤其要提高社会各界和企业的质量意识。

2.入世十年我国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入世后如何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进入国际经济舞台的第一步,此后我国的经济将更大程度地融入世界经济。如果说改革开放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那么,中国入世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质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我国产品质量提升的步伐。我国与先进国家在产业链分工、标准、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品牌等方面有很大差距。我们的企业、资源、资金、技术、质量与市场乃至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也都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围绕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存在差距。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内部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创新意识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技术骨干的后备力量不足。大部分企业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紧迫感,处于观望状态,更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贸易中使用的有关标准、技术法规搜集困难。社会各界对商品出口应遵循的绿色法规和标准知之不多。信息不灵,产品出口需要进行的符合性评定程度不清。

许多企业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尤其是标准管理工作急需加强。一些企业产品标准水平低或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检测手段落后,基础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无法保证。

质量技术监督与企业联系协作不够。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与企业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弱,企业的技术改进、改造和开发,很少向我们咨询联系;技术机构设备陈旧,所承担的检测项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在综合质量监督管理中倚重于行政执法,缺少对各国技术壁垒等技术法规、标准和质量、计量、标准化、安全监察与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未充分发挥标准、计量两大基础工作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几乎所有的出口商品都面临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受限制的品种越来越多,设置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步增多。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冲破贸易技术壁垒的限制,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今后将怎样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

入世后,国际上要求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和技术性措施确实对出口造成了阻碍,产生了不少摩擦,但也同时倒逼我们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这个倒逼机制,无论对质量管理、标准提升,还是监管理念、手段,都形成了长期的良性的推动。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入世有关规则,研究制订和实施我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符合性评定程序,设置相应的技术壁垒,保护民族工业和我国市场。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有效的质量技术监督和质量管理。

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内部人员和企业决策者,学习WTO/TBT的有关知识,提高认识,减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能根据环境变化的特点和本身条件作出战略调整,以创新性的战略,指导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建立现代化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服务网络。大幅提高国际标准采用率,确定了“市场引导、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分类指导、国际接轨”的采标工作方针,加快采标工作步伐。瞄准世界标准化发展的动向,建立纵向和横向的信息网,广开情报来源,形成标准信息情报有偿服务。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抓好标准化与计量工作,冲破贸易技术壁垒。通过引用高水平的标准和有效的计量检测手段,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集约的技术密集型转化,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加强质量监督技术机构检测能力建设,完善实验室认证。集中资金,建立高水平的检测中心,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委托检测,提高产品质量,逐步实现委托检验和强制检验结合的产品质量监督制度。还担任仲裁检验、计量检定、标准制定的任务。形成质检部门“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的突出特征。

4.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等认证工作

鼓励企业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建立管理体系,实施认证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申报“名優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和“政府质量奖”,推进名牌战略。向先进的国外质量认证迈进,特别关注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强制认证。

强化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的力度,根除“假冒伪劣”,保护民族工业产品,形成一整套严格的产业和产品保护法律程序、标准和方法,充分运用认证、检验程序,有目的地进行保护。大力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加强企业执行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认真研究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条款,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内部培养一大批熟悉WTO/TBT的专门人才,应对入世的挑战,充分发挥作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外贸易的需要,更好地帮助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完善技术法规,完善标准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壁垒,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加大质量、计量、标准化和特种设备安全的服务性管理工作力度,使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实现质量体系认证的目的,使企业质量管理、资源利用、加工工艺、产品成本、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都处于最優化程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产品质量的提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质量监督,但最终还决定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因。因此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企业行为。

第3篇

关键词:测绘质量;测绘成果;质量;体系

中图分类号:P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1-0247-01

1 前言

测绘成果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在国家宏观决策、战略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应急保障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根本体现。提升测绘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的关键是进一步加强测绘成果管理和应用能力,拓宽基础测绘成果的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此方面建设,并且在不断加强支持力度对此方面进行完善,测绘单位内部也在不断加强宣传力度,使测绘工程的相关人员能够充分重视起该方面,并不断进行完善和强化。

2 测绘成果质量管理现状

(1)测绘成果分散,标准化低。当前土地测绘成果数据有多个测绘单位分别提供,数据提交成本较高,且由于缺乏可靠统一的结构化标准,测绘数据的基本信息比较杂乱,再加之测绘成果数据分散,导致管理麻烦,效率低下。(2)缺乏数据质量监管。由于测绘成果数据分散,数据中往往存在缺陷和错漏,良好的质量检查和缺陷上报制度是保障成果质量的必要措施和手段,目前在测绘成果管理流程中则恰恰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工作。(3)缺乏业务连贯性。测绘成果管理工作与地政审批、不动产登记发证等相关后续业务缺乏必要的衔接,导致大量重复工作,降低办事效率,也难以保证数据交换的准确性、稳定性。(4)数据利用率低,难以满足社会需要。面对复杂大量的测绘数据,缺乏必要的社会共享机制和手段,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国土测绘信息的需求[1]。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测绘成果质量管理系统的建设中,重点要发挥信息化的高效、快捷、统一的特征和优势,加强质量监管,推广测绘成果的社会共享,保障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服务全市经济腾飞,满足社会发展对基础测绘资料的广泛需求。

3 测绘成果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

由上述测绘成果质量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当前对于测绘业务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仍急需完善,对高效高质量开展国土业务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迫切,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科学、高效的测绘测绘成果质量管理体系,使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也是我国测绘成果质量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2]。

(1)标准化和开放性。系统的标准化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管理系统要用软件工程的方法与原则来建立,以确保系统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数据规范与信息编码也要满足地方与行业的相关规范要求。同时,该管理系统还要具有开放性,预留相关数据与功能接口,以保证与后续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和功能的衔接。(2)信息准确可靠。测绘成果是各项应用的基础,应保证数据处理、编辑的精确性,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即数据应准确可靠,具有容错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3)保证测绘成果数据安全。测绘成果多具有保密性和安全需要,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用户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问题,使用同一用户管理加强对用户权限、资质的管理,使用现有先进技术进行用户登录验证;保证所有业务数据及测绘成果数据只在系统内流转,从技术上解决数据流出、非法数据使用等信息安全问题。(4)紧密结合当代地理信息技术。通过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的多源数据集成、更新、质量检查、编辑与处理、归档归类组织、利用、分析、统计等工作,能够有序、编辑管理与应用。

4 测绘成果质量管理的相关措施

4.1 增强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虽然有许多测绘单位,并且其中有很多单位也逐渐意识到测绘管理的重要性,但依然有些单位尚未意识到,因此今后应加强对测绘管理的宣传,以便于引起测绘单位领导者的注意和重视。只有领导充分认识该方面,其才会在该方面采取措施,才会将其视作测绘单位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才能够引起其他人员的重视。今后的测绘单位应尽量完善管理体系,并加强人员培训,同时加强市场调查,了解社会目前对测绘工程有哪些全新的要求,并向着该目标不断前行。

4.2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其针对于任何与工程质量相关的部分,包括人员、制度、信息检测等多个方面。然而我国目前的测绘单位中,却很少有具渫晟浦柿抗芾硖逑档牟饣娴ノ弧R虼私窈蟛饣娴ノ挥υ本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如加强对文件的完善以及更新,做好现场记录工作保证质量,在测绘工程开始前、进行中已经完成后均要进行控制,若其中包含要求高的区域,或是需要应用复杂技术的区域,均应加大管理力度,一旦发现问题必须立刻上报,或及时进行处理[3]。

4.3 加强设备管理

测绘工程顾名思义其需要完成测量工作,并在此之后将其绘制成图,因此其所需要应用的设备种类较多,对很多设备的性能也有很多要求,因此今后测绘单位应注重对设备的管理,可以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的更新、维护以及保养等工作,否则很容易使设备出现故障,也会加快设备老化的速度,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即有可能导致相关数据、信息的不准确性。另外,除了要维护设备外,也要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测绘单位中很多设备如今已经难以满足测绘质量要求以及测绘工程发展趋势。

4.4 优化人才队伍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测绘工程师更是如此,测绘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需要相关人员拥有强大的责任心以及细心,以免在工作中因粗心大意造成信息失真等情况。另外,如今越来越多的测绘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很多测绘相关人员对于新技术知之甚少,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今后测绘单位也应加强人员培训,在培训时不仅要提升测绘技能,也要对相关人员开展思想工作,使其工作素养能够得到提升,并且要鼓励测绘工程师不断丰富自己,积极对已有技术进行更新和完善,实现创新。

4.5 重视验收过程

(1)测绘单位内部,在测绘单位完成测绘工程时,其必须在提交报告前进行自检,并且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2)业主方,当测绘单位将已成型的报告上交后,其也应按照相应程序进行再一次的检测,避免出现因测绘单位粗心或故意为之而出现的质量问题,一旦发现不合乎规则者,则应立即与测绘单位联系,并要求其进行修改或返工,如此才能够使测绘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

4.6 完善管理制度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测绘单位中虽然基本均会有带有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但却很少有专门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制定的制度,使得测绘工程质量长期难以提升。今后测绘单位可以尝试建立并完善专门的管理制度,针对管理质量以及人员等各个方面,使其能够形成全面的制度管理,在完善制度时也可以尝试将市场机制引入其中,市场机制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如在测绘过程中因某个人员的失误造成了损失,则应对该人员进行适当的处罚,而工作表现优异的人员则可以进行适当的表扬、奖金或提供晋升机会等,如此一来管理制度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5 结语

总之,研究关于测绘成果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加强测绘成果的质量管理以及系统控制。因此,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完善测绘法律法规、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强化测绘控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加强对质量管理以及系统控制,从而促进我国测绘工程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利云.关于测绘成果质量监督的思考[J].新探索,2013(06):46-47.

第4篇

一、会计监督水平实现策略分析

会计审计的目的是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合法性以及时效性,而会计监督的目的则是为了确保会计审计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是对会计审计质量的保证。要实现会计监督,首先要从企业的管理目标入手,通过对企业管理目标的要求来保证会计审计质量。通常来讲,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管理目标,且针对不同领域,目标又不尽相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会计监督造成很大影响,也因此会影响到会计审计质量。最常见的企业管理目标有两种:一种是短期管理目标,一种是长期管理目标,相对于长期管理目标,短期管理目标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更高,经常变换的标准,会对会计监督造成困扰,容易出现混乱,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不管哪种管理目标,一旦目标确定,都有助于会计监督,因为企业确定目标管理之后,财务部门就会根据目标进行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处理完成之后,就会按照从上到下的原则,将任务进行分解,任务到达各个部门或者个人之后,就会出现统一的指标或者考核标准,指标与考核标准一旦确定,就会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对每个人日常工作进行监督的标准,会计监督才最终得以实现。其次,会计监督的实现也离不开企业制度的的完善,及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会计监督体系,重视会计监督职能,同时要严格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忘职业操守,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坚守职业原则。

二、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发挥会计监督水平策略分析

会计审计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从业人员入手,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可以从目标管理入手,分开来看会计审计与会计监督,想要实现其各自目标都很容易,但是,精确到现实工作细节当中,就没想象中的那般简单。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辅助,来提高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人员的业务执行能力,并最终使企业内部的权责机制在合理范围内达到平衡,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至关重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简单来讲就是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互相制约与互相关联,通过员工之间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达到人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与制约,促使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都在符合公司规定的范围内,有效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样的,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讲,建构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并采取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来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良好运转,促使会计审计从业人员与会计监督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提高。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同样离不开企业决策者的重视程度与团队的合作能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决策者从宏观角度把握全局,确定会计工作行为准则,让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不断提升会计审计及会计监督效率。

三、结束语

对于现代企业来讲,想要在新时代经济体制下,持续、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通过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的方式,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及会计监督水平,保障企业内部运行环境的持久、稳定及安全。会计审计与会计监督虽然分属于企业不同体系,看似独立存在,但是本质上却是关系紧密的联系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完善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过程中,要把握二者联系,找寻共同提升的方案策略,最终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作者:姚瑶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

第5篇

第一条根据《质量振兴纲要(*6年~201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发挥投资效益,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专职机构,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强制性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在我国境内新建、扩建、改建、加固各类水利水电工程和城镇供水、滩涂围垦等工程(以下简称水利工程)及其技术改造,包括配套与附属工程,均必须由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质量监督。工程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阶段,必须接受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

第四条工程质量监督的依据:

(一)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二)水利水电行业有关技术规程、规范,质量标准;

(三)经批准的设计文件等。

第五条工程竣工验收前,必须经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等级核验。未经工程质量等级核验或者核验不合格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工程在申报优秀设计、优秀施工、优质工程项目时,必须有相应质量监督机构签署的工程质量评定意见。

第二章机构与人员

第六条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按总站、中心站、站三级设置。

(一)水利部设置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办事机构设在建设司。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设置水利工程设计质量监督分站,各流域机构设置流域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站作为总站的派出机构。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设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

(三)各地(市)水利(水电)局设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

各级质量监督机构隶属于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上接受上一级质量监督机构的指导。

第七条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项目站(组),是相应质量监督机构的派出单位。

第八条各级质量监督机构的站长一般应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工程建设的领导兼任,有条件的可配备相应级别的专职副站长。各级质量监督机构的正副站长由其主管部门任命,并报上一级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第九条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质量监督员。质量监督员的数量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专业配套的原则确定。

第十条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取得工程师职称,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有五年以上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咨询或建设管理工作的经历。

(二)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认真执法,责任心强。

(三)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员证”。

第十一条质量监督机构可聘任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程项目的兼职质量监督员。为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公正性、权威性,凡从事该工程监理、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的人员不得担任该工程的兼职质量监督员。

第十二条各质量监督分站、中心站、地(市)站和质量监督员必须经上一级质量监督机构考核、认证,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从事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监督机构资质每四年复核一次,质量监督员证有效期为四年。

第十三条“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合格证书”和“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员证”由水利部统一印制。

第三章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水利部有关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

(二)制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有关规定和办法,并监督实施。

(三)归口管理全国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指导各分站、中心站的质量监督工作。

(四)对部直属重点工程组织实施质量监督。参加工程的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

(五)监督有争议的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

(六)掌握全国水利工程质量动态。组织交流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经验,组织培训质量监督人员。开展全国水利工程质量检查活动。

第十五条水利工程设计质量监督分站受总站委托承担的主要任务:

(一)归口管理全国水利工程的设计质量监督工作。

(二)负责设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三)掌握全国水利工程的设计质量动态,定期向总站报告设计质量监督情况。

第十六条各流域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分站的主要职责:

(一)对本流域内下列工程项目实施质量监督:

1.总站委托监督的部属水利工程。

2.中央与地方合资项目,监督方式由分站和中心站协商确定。

3.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及国际边界河流上的水利工程。

(二)监督受监督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

(三)参加受监督水利工程的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

(四)掌握本流域内水利工程质量动态,及时上报质量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开展水利工程质量检查活动,组织交流本流域内的质量监督工作经验。

第十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水利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

(二)管理辖区内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指导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市(地)质量监督站工作。

(三)对辖区内除第十四条、第十六条规定以外的水利工程实施质量监督;协助配合由部总站和流域分站组织监督的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

(四)参加受监督水利工程的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

(五)监督受监督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

(六)掌握辖区内水利工程质量动态和质量监督工作情况,定期向总站报告,同时抄送流域分站;组织培训质量监督人员,开展水利工程质量检查活动,组织交流质量监督工作经验。

第十八条市(地)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职责,由各中心站根据本规定制订。

第四章质量监督

第十九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监督方式以抽查为主。大型水利工程应建立质量监督项目站,中、小型水利工程可根据需要建立质量监督项目站(组),或进行巡回监督。

第二十条从工程开工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始,到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同意工程交付使用止,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期(含合同质量保修期)。

第二十一条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开工前到相应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监督手续,签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书》,并按规定缴纳质量监督费,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一)工程项目建设审批文件;

(二)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与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副本;

(三)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工程质量管理组织情况等资料。

第二十二条质量监督机构根据受监督工程的规模、重要性等,制订质量监督计划,确定质量监督的组织形式。在工程施工中,根据本规定对工程项目实施质量监督。

第二十三条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内容为:

(一)对监理、设计、施工和有关产品制作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

(二)对建设、监理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设计单位现场服务等实施监督检查。

(三)对工程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划分进行监督检查。

(四)监督检查技术规程、规范和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

(五)检查施工单位和建设、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检验和质量评定情况。

(六)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对工程质量进行等级核定,编制工程质量评定报告,并向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提出工程质量等级的建议。

第二十四条工程质量监督权限如下:

(一)对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资质等级、经营范围进行核查,发现越级承包工程等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责成建设单位限期改正,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二)质量监督人员需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员证”进入施工现场执行质量监督。对工程有关部位进行检查,调阅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检测试验成果、检查记录和施工记录。

(三)对违反技术规程、规范、质量标准或设计文件的施工单位,通知建设、监理单位采取纠正措施。问题严重时,可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整顿的建议。

(四)对使用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等,责成建设单位采取措施纠正。

(五)提请有关部门奖励先进质量管理单位及个人。

(六)提请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追究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的行政、经济、刑事责任。

第五章质量检测

第二十五条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监督和质量检查的重要手段。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必须取得省级以上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并经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授权,方可从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检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第二十六条质量监督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委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承担以下主要任务:

(一)核查受监督工程参建单位的试验室装备、人员资质、试验方法及成果等。

(二)根据需要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样检测,提出检测报告。

(三)参与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和研究处理方案。

(四)质量监督机构委托的其他任务。

第二十七条质量检测单位所出具的检测鉴定报告必须实事求是,数据准确可靠,并对出具的数据和报告负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工程质量检测实行有偿服务,检测费用由委托方支付。收费标准按有关规定确定。在处理工程质量争端时,发生的一切费用由责任方支付。

第六章工程质量监督费

第二十九条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应向质量监督机构缴纳工程质量监督费。工程质量监督费属事业性收费。工程质量监督收费,根据国家计委等部门的有关文件规定,收费标准按水利工程所在地域确定。原则上,大城市按受监工程建筑安装工作量的0.15%,中等城市按受监工程建设安装工作量的0.20%,小城市按受监工程建筑安装工作量的0.25%收取。城区以外的水利工程可比照小城市的收费标准适当提高。

第三十条工程质量监督费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缴纳。大中型工程在办理监督手续时,应确定缴纳计划,每年按年度投资计划,年初一次结清年度工程质量监督费。中小型水利工程在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时交纳工程质量监督费的50%,余额由质量监督部门根据工程进度收缴。

水利工程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必须缴清全部的工程质量监督费。

第三十一条质量监督费应用于质量监督工作的正常经费开支,不得挪作它用。其使用范围主要为: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开支以及必要的差旅费开支等。

第七章奖惩

第三十二条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未按第二十一条规定要求办理质量监督手续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对建设单位进行处罚,并责令限期改正或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质量检测单位伪造检测数据、检测结论的,视情节轻重,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质量监督员、、的,由质量监督机构提交水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对在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质量监督部门或报请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可根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并报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核备。

第6篇

关键词:油田开发;质量监督;开发监督

目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以下简称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油田开发质量监督工作由技术质量监督中心开发监督站负责,技术质量监督中心开发监督站是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管理与监督考核的主管部门。开发质量关系到油田开发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1]。面对油价持续低迷,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提出向质量要效益,围绕“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2],转变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开发质量监督工作模式创新,提出并实施了以构建要点监督、节点控制、严格考核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模式,通过强化监督检查,实现了由结果监督到过程监督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油田开发各项主要指标提升的质量监督目标,为采油厂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1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前采油厂开发管理主要是依据开发管理标准的执行和油田开发监督保障的需要而开展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监督内容不全面。由于多年来开发监督力量的不足,以及油田开发管理机制和开发管理标准的不齐全等问题,造成油田开发监督工作存在一些漏洞和盲点。同时,对一些油田开发关键的指标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监督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油田开发质量难以得到完全保证。2)监督重点不突出。采油厂开发监督仅列出了开发管理、油水井计量、注聚监督、注汽监督、水质监督、计量仪器仪表监督等6个开发监督项目,而没有指出每个项目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和质量控制节点,开发质量监督重点不突出,造成有限的监督资源的浪费,影响油田开发质量监督的有效性。3)监督程序不科学有序。开发监督缺乏程序化和计划性,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人员到了生产现场甚至存在进不去现场,让基层单位的人员拒之门外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4)监督与被监督单位沟通不畅,未能形成质量监控体系的合力。监督单位质量监督人员依靠油田开发标准开展监督,而被监督单位对油田开发相关标准掌握不够熟练,没有能够建立起本单位的质量要点、节点控制考核细则和相关质量监控制度,不能够真正做到自查自改,只能做到查到问题才整改,整个生产过程中不能做到每一个质量要点、节点得到有效质量控制[3-4]。

2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的内涵及组成

2.1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的内涵

开发质量监督工作模式创新就是以构建要点监督、节点控制、严格考核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模式。所谓要点监督就是以《孤东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实施细则》为依据,从中找出开发监督的要点。如油井资料录取中监督要点有:液量计量、含水等;水井资料录取中监督要点有:配注执行、配注合格率等。而节点控制就是克服以往结果监督的弊端,制定日常管理中保障质量的关键点,真正实现了由结果监督到过程控制的转变,细化了过程监督管理。图1为开发监督管理创新模式。

2.2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的组成

结合采油厂开发监督细则内容、采油厂开发管理标准和日常管理制度,已形成了开发管理、油水井计量、注聚监督、注汽监督、水质监督、计量仪器仪表监督等6个开发监督项目,共69个监督要点和173个控制节点的质量控制体系。每个监督项目都有各自不同的监督要点、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1)开发管理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高产井管理、含水、含砂化验与上报、油井资料录取、水井资料录取、原油物性水性分析及其他基础数据管理等6个部分,共制定了23个监督要点,38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2)油水井计量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现场油井、水井、参数压力、计量器具4个部分,共制定了9个监督要点,34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3)注聚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注聚指标、注聚现场2部分,共制定了12个监督要点,44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4)注汽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注汽指标、注汽现场2部分,共制定了14个监督要点,34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5)注入水水质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水质指标、现场管理2部分,共制定了8个监督要点,17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6)计量仪表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开发在用各类计量仪表,共制定了3个监督要点,6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

3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的实施

3.1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组织机构

采油厂成立了以开发监督站、采油管理区、注聚大队、集输大队、注汽大队等单位组成的运行小组,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职责。运行小组负责体系的构建、内容的完善,具体运行与实施、工作协调。开发监督站监督人员负责分管项目要点与节点分析与构建,负责具体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现场监督、汇总上报、总结考核。各采油管理区、注聚大队、集输大队、注汽大队负责要点与节点标准的执行以及存在问题的整改与反馈。

3.2建立体系运行流程

开发质量监督运行流程图的制定,保障了日常工作运行的程序清晰流畅,工作量完成及时、到位,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图2为开发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运行图。

3.3优化监督内容,提高监督覆盖率

结合采油厂开发质量细则的完善、油公司改革的需要,及时优化调整开发监督运行办法,加大监督频次,实现了对各采油管理区、注聚大队、注汽大队等单位更合理有效的质量监督。表1为优化调整后的主要监督内容。

3.4现场结合控制体系,开展有效监督

质量监督人员依据监督标准,按照控制体系监督运行程序,依次对被检单位生产流程各要点、节点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过程中查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对于现场能立即整改的问题,要求被检单位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问题,则要求被检单位限期整改。同时,质量监督人员每周、每月对现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对要求限期整改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踪整改情况复查,直至问题被彻底改正。各被检单位结合控制体系,建立本单位的质量要点、节点控制考核细则、制度,进行自查自改,努力使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一个质量要点、节点得到有效控制。

3.5严格考核,强化问题整改

监督结果除了以采油厂月度监督公报形式下发并当月考核兑现外,还在采油厂网页设置“曝光台”,曝光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情况,督促被监督单位结合监督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组织整改[5]。采油厂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全厂质量例会,会上通报监督与考核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同时对开发质量监督中的问题、模糊不清的标准、认识上的偏差及时进行沟通,为下步开发质量管理提供了保证。

4实施效果

开发质量监督经过近年来的创新实践,建立了完善的以构建要点监督、节点控制、严格考核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模式,实现了由结果监督到过程监督的转变,确保了质量监督更有效和更有效益,较好地实现了油田开发各项主要指标的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开发质量问题明显下降。全厂2016年上半年共监督检查发现问题476个,与2015年同期比下降254个,同期对比考核扣款减少3.248万元。2)注聚质量明显好转。2016年上半年注聚监督提高了母液注入合格标准,由原先母液瞬时流量误差控制在-10%~+15%之内,累计误差控制在±5%之内,提高为执行Q/SH10201805-2012《聚合物配注站技术管理规范》指标要求,母液瞬时流量误差控制在±5%之内,累计误差控制在±3%之内。上半年监督注聚站24站次,检查667井次,检查存在问题83个,2015年同期检查整改存在问题205个,同比减少122个;母液瞬时不合格由76井次到2016年上半年27井次,下降了49井次;单井配注合格率由2015年的82.7%,上升到2016年的90.0%,上升7.3%,注聚质量明显好转。3)含水化验资料准确率提高。突出了含水化验的监督,根据《孤东采油厂油井含水化验补充完善规定》标准,对各注采管理区的油水井班报表、油水井综合记录、油井含水化验原始记录等资料进行了监督。各注采管理站原始记录台账统一规范,改变了原来的活页台账,含水变化大的井能及时加密取样并按标准上报。2016年上半年共检查发现含水化验问题16个,与2015年同期对比,减少94个,全厂开发资料准确率达到99.5%,有效地提高了资料准确性。4)质量效益显著。2016年上半年全厂油水井动态分析及时、调配措施明显增加,注水、注聚配注合格井数增加183井次,影响油井増油587t;注汽合格井数增加10井次,累计増油195t;掺水井管理水平上升,掺水井合格井数增加38口,累积增油85t;合计创直接经济效益130.05万元。不仅把好了全厂开发监督质量关,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结束语

油田企业做好开发监督工作是提升油田开发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油田开发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6]。实践证明,构建要点监督、节点控制、严格考核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模式,能有效实现开发监督由结果监督到过程监督的转变,提高开发资料录取的真实性,基本杜绝了假资料问题,提升了油田开发监督管理水平,确保了质量监督更加有效和更有效益。开展创新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模式的良好实践活动,对今后的油田开发监督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益飞 高维衣 迟述梅 池海凤 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

参考文献:

[1]朱益飞.推进管理创新提升质量效益[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7,23(8):47-48.

[2]朱益飞.“三位一体”创新管理机制的探讨[J].中国石化,2007,23(3):40-41.

[3]池海凤.油田企业防范有机氯污染原油控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6,32(6):16-19.

[4]陈近增,朱益飞.依靠科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水平[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8,35(7):67-68.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建筑项目的投资效果。因此,一直以来我国对建筑工程质量都十分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筑质量监督和管理方面颁布了多项政策和法律,例如,《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用以对建筑质量进行监督管理。随着我国对建筑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加强质量监督则成为了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建筑质量监督内容

事实上,我国建筑质量监督主要是对工程建设程序的合法性以及参与工程建筑的各方质量主体进行的监督管理。相关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对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工程责任主体进行监督,并依照我国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法律、法规等进行监督检查,以达到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建筑质量监督的工作内容有很多,包括对建筑材料的监督、对工程设计的监督、对施工的监督等。本文主要将建筑质量监督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前质量监督阶段、施工中质量监督阶段以及竣工后质量监督阶段。

二、加强建筑质量监督的具体方法

想要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政府质量监督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建筑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政府如果放任一些不合格、偷工减料的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下去,势必会造成许多问题发生。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筑质量监督工作:

(一)施工前质量监督阶段

施工前质量监督主要是对业主质量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这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第一步。具体来说,对建筑施工前的质量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建筑工程设计的质量监督。即要加强对设计文件的审查监督工作,一旦发现有违规或违法设计文件,则需要及时予以指出,并将该设计文件退回。不仅如此,有关部门也要加快推广设计监理制度。建筑工程监理职责以及建设内容是分专业的、多方面的,不仅要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进行监理,更要对工程造价等进行监督管理,因此,该制度可以在建筑工程方面大力推广;第二,对建筑招投标活动的监督。在公开招标前,经常会出现哄抬标价、串通投标等现象,加强对施工招投标的监督,可以有效的维护市场竞争的良性运转,保证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监督;第三,对建筑工程各项合同文本、工程资料进行监督,确保合同条款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确保工程资料的完善性和实用性。通过上述审查监督,可以有效的实现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预控监督。

(二)施工中质量监督阶段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有关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质量监督:第一,对施工原材料、设备的质量监督。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设备是形成建设工程实体的直接与间接因素,同时也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本要素。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实行现场抽检,针对材料的性能、质量等进行抽样检查,尤其是防水材料、钢筋、水泥、建筑用砖、混凝土、管材、管件等重要功能性建材要加大抽检力度,而且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不定期抽查,每种材料抽检不能少于一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震慑和遏制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杜绝恶性质量事故的发生;第二,对工程施工工序进行质量监督。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对工程的工序质量的控制,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质量的制约因素, 并消除,,使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确保质量。工序质量既不稳定、也不确定,不稳定性是因为人工操作,难以完全调整步调,不确定性是指建筑工程的施工工程量很大,施工人员交叉施工的情况普遍存在。要把握好工序质量, 就要对每道工序都严格执行检查制度,使每一道工序都在合理的控制之下进行。例如,可以对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实体结构、室内环境有害物质限量、屋面和卫生间蓄水性、外窗(墙)现场水密性等进行抽检或试验,并对重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式监测,对于存在重大结构隐患的工程,要及时采取了返工、加固、拆除等措施;第三,建立“四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动态质量监督。即政府有关部门要将材料质量评价、结构强度评价、制造精度评价以及观感质量评价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对这些质量评价进行有效的功能测试,以确保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质量监督的范围包括了建设单位(即业主)、监理单位等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其涉及范围较广,因此,监督机构不仅要站在执法角度上,对各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惩治,更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监督管理的效果。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加强工程检测信息化。即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设计研发建筑工程检测信息管理平台,并将这一平台投入运行到当前建筑业当中,政府部门也要针对运行情况及时了解反馈信息;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先进水平的全面积温控自动化和区域管理智能化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检测样品全流程实时跟踪系统等,力保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水平能够稳步提高。

(三)竣工后质量监督阶段

竣工后质量监督是保证建筑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性工作。因此,对于竣工验收监督环节也需要严格起来。首先要确保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坚决不能投入使用,坚决避免“豆腐渣”工程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要确保建筑工程装修、维护等要达到建筑要求。综合来说,就是要在这一阶段着重把好双重关。相关负责人要带队对建筑项目进行分户验收,并对技术资料、实体工程质量等进行统一检查,相关项目的主体单位(即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必须要有相关负责人全程参与其中。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不合格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待期限内整改合格以后要继续进行复查,只有验收合格以后才能正式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四)提升质量检测技能,实现科技创新

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质量监督之时,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坚持科技创新,助力工程检测行业技术进步。具体来说,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工程检测信息化。即政府相关部门要设计研发建筑工程检测信息管理平台,并将这一平台投入运行到当前建筑业当中,政府部门也要针对运行情况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其次,实现通病治理专业化以及技术研发自主化。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全面积温控自动化和区域管理智能化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检测样品全流程实时跟踪系统等,同时有关部门也要组织科研人员开发先进的建筑工程检测仪器,力保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水平能够稳步提高。

(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

质量监督人员综合素质高低是影响监督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第一,思想政治素质培训。质量监督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参与有损质量监督客观性和公正性的业务行为,做到公正廉洁,才能真正的在工作过程中维护政府监督形象。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针对监督人员的道德素质进行培训教育。例如,可以定期开展思想道德培训课程;第二,业务技术素质培训。质量监督人员也需要掌握质量监督的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将自身学到的技术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在此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组织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质量监督人员进行授课,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受训者能够真正了解到自身工作亟待改进的地方。

总结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政府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活动,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需要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就上述三个阶段做好质量监督工作,不断探索有效的监督途径,改善建筑工程质量,平衡建筑工程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闫峰.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2]陆建秋. 探讨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

[3]梁翔晖. 加强建筑质量监督的措施的探讨[J]. 价值工程,2012,(13).

第8篇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督制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现代制造业的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愈演愈烈,这不仅仅是产品价格和产品差异之间的竞争,还涉及产品质量。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意识的增强,也因此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由此可见,产品质量是影响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高质量的产品能够让企业产品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也得到了人们的好感和信赖,有助于企业往更远更好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产品的质量,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方法,建立完整的监督制度,此外,还必须有效的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最佳的生产目标。产品质量监督是提升产品质量的有效办法,而提升质量监督的有效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产品质量。

1、质量监督的基本概念极其主要职责

所谓的质量监督指的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其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督管理,在监督过程中是通过各种技术对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保证其产品质量能够符合要求并能正常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就生产企业来说,其质量监控部门要按照相关标准,严格执行质量监督任务,获取相应的数据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全面了解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然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这些影响因素。

关于产品监督的职责指的是对企业质量监督单位责任的设置,其一,在企业对原材料加工的时候,保证原材料的质量,解决源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其二严格管理整个生产过程,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其三严格保管控制出厂产品的质量,淘汰部分不合格的产品或进行再次加工直到合格;最后是对生产技术的检验,不断的创新技术和方法能更好的提高产品的质量。

2、生产企业质量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各生产企业而言,若产品存在质量上的问题,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产品质量监督制度的有效性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质量监督文件缺乏实用性,缺乏可操作性

在对产品进行质量监督的过程中,其中很多的质量管理文件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建立质量监督制度体系时期,没有深入地了解质量管理理论,对标准的内容缺少正确的理解,再加上,对企业的实际运行发展情况没有全面的考虑,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质量监督文件缺乏实用性,缺乏可操作性。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质量监督文件的编制的全面与否取决于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要求越高,文件分类越细化。编制期间会涉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方面加大了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执行起来也存在难度,这两方面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的建立要实际可行。

2.2 质量监督的意识浅薄

产品质量监督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非常大,企业的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是企业提升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的一种途径。大部分企业没有很好的认识产品质量监督的重要性,认为质量监督就是相关部门的责任,与其他的部门毫无相关,这是极为片面的想法。因而,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若企业管理人员缺乏质量监督管理意识,其对产品的质量检测也纯属虚设。为此,在对企业产品质量监督中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只要参与生产的企业员工都有义务参与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还要树立全面的质量监督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够将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3、提高企业质量监督制度有效性的策略

3.1 提高质量管理文件的可操作性

在知道企业相关的质量监督管理文件时,我们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实际可行的质量监督体系,要强调质量监督管理文件的全面性和细节性,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约束力和说服力。除此之外,在编制期间要考虑人性化的设计,不能为了文件编写而编写文件。比如,大部分的企业为了更好的维护提升企业的形象,加强产品质量的宣传力度,树立产品的信誉,会进行相关的一些列的评估。在评估期间,特别重视产品的质量监督工作,在评估过后对于这项工作就逐渐地散漫凌乱。针对于此,企业应正视质量管理方面的缺陷,加大管理力度和执行力度。第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检测计划,包括检测的时间,地点以及检测的方法等。第二,依据质量监督检测标准,不同质量层次的产品应分级管理,从各个细节上全面控制产品质量,最终实现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同时有效的提高质量监督管理文件的可操作性。

3.2 全面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

3.2.1 把控好原材料的质量监督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首先就是要做好进货的检验工作,保证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质量监督的有效性。其中进货检验主要就是针对企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等,组织企业人员参加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知识的培训。重点要以检验部门的监控为主,对原材料的质量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最大限度的保证使用材料的合格率。

3.2.2 做好事中质量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要与生产部门实行合作,以便更好的开展质量生产中的控制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操作人员的自检意识,保证产品质量。其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首件检查、全数检查和随机检查。在长期的工作中,质量管理工作也日渐的成熟,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原则逐渐明确。质量管理检验分为三步,第一就是进行自检,也就是说所有的工作人员对生产程序进行全面监督,并参照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第二就是进行分类,即进行自检之后按照等级标准对产品进行分类,方便之后的监督人员对产品进行分类检验;第三就是为产品上标志,每一位员工在产品上贴上自己的工号,当产品出现问题的时方便查找责任人,这种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员工对质量监督管理的责任心。强化生产过程中的巡回检验,可以较好的防治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懈怠,使得员工按照工艺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强了每一道工序的上下的互检,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提高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3.2.3 做好产品的终检工作

对于产品质量监督中最后的检查工作同样要重视,这是产品的最后一道检测程序。只有通过最后的检测工作,其产品才算完成所有的检测工序,保证合格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品储存期间,要不定时地进行巡查,若发现产品过期或因外部条件影响导致产品性能下降等要及时清理,确保流入市场的产品为百分之百的合格。

4、结束语

产品质量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关键,也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因此我们要重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有效的发挥产品质量监督的功能,对产品的生产的各个过程都要严格把关,全面的提升产品质量监督制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韩之俊,靳京民.测量质量工程学[J].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质量监督,问题,措施

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城镇化发展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也逐渐提升。市政工程作为为人们服务的工程,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涉猎,在根本上优化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经济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弊端,对此在实际中必须要通过合适的手段与政策,及时规避其存在的不足,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质量。

1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市政工程质量作为城市的基础性设施,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建设水平与形象,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舒适度,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加强对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视,基于实际的状况,探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措施与手段,希望可以在根本上推动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水平。1)质量监督的控制体系有待增强。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控制程序以及质量监督程序相对较为复杂,导致多数的施工单位缺乏质量监督管理意识,无法保障机械设备的质量、数量与实际的工作需求相吻合,无法达到既定的标准,对于存在的违法转包以及分包施工等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导致市政工程施工组织在实际中无法达到既定的施工标准与要求。同时,因为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在实际中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其内部管理制度相对较为混乱,在实际中无法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直接影响了工程的监督质量与效果。2)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多数的市政工程的工程量较大,涉及的范围较为广阔。在整个施工作业中应用的材料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一些市政工程施工项目开展中,材料购买的时候会与不同的供应商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对工程材料的需求数量较多,无法对全部的材料进行系统的检查,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劣质材料问题。而即便进行了市政工程竣工检验,也无法保障一定会抽取到不合格的材料,这势必会直接影响市政工程的质量与效果。

2市政工程质量监督问题对策与建议

要想在根本上解决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中的不足与弊端,在实际中必须要通过各种科学的方式与手段,对其进行科学的探究,及时处理完善,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质量,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高效完善的质量监督方案与对策。要想在根本上强化市政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就要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方案,在实际中首先要把市政工程质量监督计划进行全面的系统落实,明确质量监督管理的目标,对于监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不足要及时的优化完善,责令整改,要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同时在进行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要对其进行阶段性的监督与管理,必须要在各个施工环节中始终贯穿质量监督以及管理意识,加强监督与管理,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施工质量与效果。2)加强对建筑材料入场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在进行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中,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监督管理,作为市政工程质量的基础内容,其施工材料的质量会在整体上对其质量产生影响,对此在实际中要对施工原材料进行系统的抽查、做好抽样检验,对其进行认真系统的审核,同时在实际中要对建筑材料的购买渠道进行系统的管理,在进行厂家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要综合厂家的各项指标、质量以及综合实力,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保障原材料的整体质量。3)加强对质量监督人员的岗位管理与在职培训。如若想在根本上提升市政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效果,就要保障具有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对此在实际中必须要加强对质量监督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在招标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招标文件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与开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是市政工程管理的重点与关键,而招标文件则必须要具有前景性以及不变性的特征,所谓的前景性就是要对工程开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的预测,基于实际状况以及潜在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与应急对策。同时在实际中必须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强化管理与培训,让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责任以及义务,加强对工作人员个人行为的约束管理,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工作质量与效果。4)基于市政工程种类制定不同的分类管理方式。在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增多的过程中,市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也越来越繁重,在实际中要想有效的加强施工工程质量监督的质量与效果,就要对市政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分类,通过分类监督管理的方式加强对市政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进而提升其整体质量。首先,对于通过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工程在实际中就要通过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对其进行全方位、全寿命周期以及全过程的跟踪与监督管理;其次,对于一些非政府投资的项目,在实际中必须要进行质量监督方案的交底,同时要明确具体的监督以及管理程序,了解抽查的关键工序以及具体的施工控制重点;对于一些常规性的日常检查工作则要通过专业的监理咨询公司开展监督管理,而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宏观上对其进行监督,在根本上保障整个工程结构以及设计的安全性。5)市政监督单位要凸显自身的职能与价值,提升监督质量与效果。在相关质量监督工作委托市政监督单位等事业单位对其进行监督管理是现阶段在国际范围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式。我国对城市市政工程参建方的质量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作为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实际中必须要对其负责监督工作的实际质量,必须要基于市政工程具体的状况,对城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进行优化改革,不断的完善其整体的职能,对此市政监督单位在实际中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义务,充分的践行市政监督单位自身的职能与义务,在根本上保障执法工作的稳定开展。

3结语

在实践中,要想在根本上提升市政工程质量与效果,就要及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其进行优化改革,进而在根本上提升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要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监督,制定科学的质量监督管理方案,进而在根本上保障市政工程的质量,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文,邹伟彪.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4):69-70.

[2]杨永乾.市政工程质量监督问题及改进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1):22.

[3]李伟,苏晶.如何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监督实效[J].建材与装饰,2016(37):30-31.

第10篇

我国目前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组织体系上。实行了施工企业自评、监理单位把关、建设单位验收、监督机构监督、使用单位评价的管理体制,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行了强制性监督制度。从1984年至2003年,近20年的时间里,全国已成立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达到2500多个,从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人员达到近4万人。这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建立及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证。十几年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认真履行政府委托的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职能,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有效实施对建设工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等重点环节、部位实体质量及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的监督检查工作,在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在管理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了以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为核心、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和工程强制性标准为基础的工程质量管理法规体系,明确了工程建设各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的质量义务。(3)在管理方法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政府管理工程质量的方式也由过去的微观管理为主基本实现了向宏观管理为主的转变。(4)推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制。建设监理制的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靠行政命令进行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的有效控制,转变了政府在工程建设中的职能。建设监理制的有效推行,监理单位对建设工程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旁站监理的实施,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建设体制仍存在着政府主管部门不作为、滥作为、工效不高的状况;政府工程、形象工程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不按科学规律和技术标准,盲目组织施工,经常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抢工期赶进度,造成施工质量问题。(2)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操作方面的困难与不足。一些条款内容在语言表达上不明确,过于笼统、抽象,执行时难于准确把握;一些条款规定不完整,只有行为模式,没有后果模式,使得触犯这些命令性、禁止性规定的行为无法事实处罚;一些条款可操作性普遍欠缺,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罚责一章中所涉及的经济处罚条款,在工程质量监督实践中几乎很难操作下去。如《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施工单位不按工程设计图纸施工,处工程合同价款2%~4%的罚款。以下两种行为都属于未按图施工:把一个柱子的尺寸浇错了10cm和把一根管道的位置埋错了10cm。如果对这两种行为都同样处以总工程价款2%的罚款,显然是不科学的;如《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基础性文件,也是建设各方的行为规范,《条例》明确规定了工程竣工验收的条件,这项规定符合实际,也便于操作,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规划、消防、环保验收等要求。致使许多住宅小区及群体工程中的单体工程应无法满足规划、消防、环保等部门的需对使用半年验收的要求,虽竣工却无法验收,即使组织了验收,也无法办理备案手续。另外我国建筑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未结合,不配套,覆盖面窄,不利具体的操作。(3)现行的市场准入制度,由于未建立对责任主体和从业人员以质量行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信用评价机制,使得现行的资质管理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和不公正性,导致许多质量责任事故得不到追究,大量在工程质量监督中发现的不良质量行为问题,不能真正体现在企业的资质年检中,必然导致有资质无能力或高资质低能力的现象发生,从而直接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3工程质量监督的基本思路

国务院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首次提出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性质、内容、程序、方式和方法等均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工程质量监督的层次。(1)由授权执法转变为受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执法,监督部门要对受委托的机关负责。(2)由监督工程实体质量为主,转变为监督工程建设有关责任方的质量行为为主,通过监督和规范各责任方的工作,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3)由对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监督,转变为对重要隐蔽工程和环境质量的监督与随机抽查监督。这种监督一是对工程实体的质量监督不能放松,重点监督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等影响工程结构安全的隐蔽工程部位;二是在对实体质量监督中,监督和规范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三是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和健康的环境质量实施监督;四是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应有随机性,其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要采用科学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出具准确、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增强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和权威性。(4)由核验工程质量等级,发合格证书,转变为竣工验收备案和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制度,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由责任主体转为管理机构,明确了工程建设有关单位的质量责任主体。

4明确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探索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可委托经考核合格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具体实施,说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工程质量执法机构,是工程质量的警察,而不是其他性质的机构,不是建筑市场的竞争主体。目前,我国基本建设的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房地产业方兴未艾,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线操作人员技能普遍不高,中小型施工机械、装备水平较低;先进建筑技术推广应用进程较慢,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管理手段,仅在少数大型、重点工程中应用;项目经理综合管理水平和素质不高,承接项目往往是凭关系、凭不正当手段获得;施工工效低,建筑材料质量合格率低,偷工减料、招标活动中明招暗定、肢解工程、暗箱操作、阴阳合同、拖欠工程款现象普遍。所有这些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现行质量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呈现出来。因此,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推进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1)切实转变观念。认清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地位,变监督机构对建设方负责为对社会负责,变对实物质量抽查为对参建各方质量行为监督和实物质量抽查,改变以往的传统思路和工作方法。质量监督机构不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才能更超脱、更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才能建立更权威的监督形象。质监员不再是工程建设场上的运动员、守门员,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裁判员。也就是说,质量问题的出现,不应视作质监员的过错,而发现质量问题应是质监员的工作职责。(2)尊重主体地位。工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他们对工程质量负责,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就是检查并督促各方责任主体履行其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只有参建各方切实履行了其责任和义务,工程的质量才有保障。例如,工程竣工验收是建设单位组织的,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什么时候验收,质量监督机构不应该去审批,而应该由建设单位自己把关,质量监督机构接到通知验收就行了;至于验收时达不到验收标准,质量监督机构可对验收结论进行否决,不同意备案就是了。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监督,才会促进各方质量责任主体认真严格履行其质量责任。(3)规范质量行为。规范人的质量行为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质量监督机构不但应当监督工程实体质量,而且应当监督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并要把其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是质量监督工作的经验总结。监督质量行为的本质是监督各方主体责任,使整个工程建设操作管理处于质量标准的受控状态,使完成的工程实体质量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针对目前的建设状况,质量监督机构应切实加强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重点安装工程和竣工验收等阶段的质量验收监督工作,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建设单位的验收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各方主体的资格是否与工程相适应;各类专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监理人员资质与到位情况;工程建设过程中和验收过程中责任主体是否有违反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情况发生;通过对实物质量的抽查来检验各方质量行为是否规范,质量保证体系及责任制运行情况是否健全和正常,建筑材料使用前是否复验,施工技术资料是否与工程施工进度同步,内容是否真实。(4)改变监督方式。为有效贯彻《条例》精神,结合《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实施细则》,达到切实控制质量的目的,工程质量监督应采取重点监督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并辅以必要的仪器监测方式进行。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其他涉及结构安全,环境质量的重要部位、关键工序和使用功能的质量监督控制点监督方式进行调整,狠抓强制性标准的贯彻落实,质监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把关,当好质量卫士,同时要督促参建各方学“标准”、用“标准”,将每道工序都控制在“标准”中。“质量管理条例”已四年多,相当多的管理者和生产作业人员不了解、不重视、不掌握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贯彻落实,为此,要通过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监督、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来加强对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有不执行强制性标准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并与年检挂钩,记入“企业不良行为”手册,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以确保强制性标准在工程建设中的贯彻落实。确保结构工程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应针对工程特点认真编写监督计划,确定具体的控制点和关键工序,把好关键环节,特别是对直接影响结构安全的梁、板、柱等重要部位,应严格监督检查;其次是严格实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坚持上一道工序不经过验收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在结构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过程中,切实监督验收的程序是否正确,验收结论的依据是否真实。随机抽查是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当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采取巡检和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涉及安全、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主要部位、关键工序的实体质量,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进行重点监督检查,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为主要手段,改变原来的预约式、式检查,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可要求在上述部位隐蔽前电话或书面等形式通知责任监督员,通知中部位要清楚,隐蔽时间要准确,并且隐蔽施工前应完全具备施工条件,符合质量标准;改变以往下道工序隐蔽施工前到位为下道工序隐蔽施工过程中到位并视具体情况增加到位次数,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反映施工真实的质量状况。加大处罚力度。没有处罚,就没有监督。对检查出来的质量问题必须进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严格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做出处罚。如在尚未隐蔽部位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要将已隐蔽部位全数落实整改,该返工的返工,该处罚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制约和规范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在处罚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监督,达到监督整个工程全过程建设质量的目的。质量监督机构应提高自身素质。没有高素质的监督队伍,就没有与监督职能相适应的权威,必须做到知法守法,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具备明确判断质量问题严重程度的能力,定性准确。质量监督机构还应完善质监手段,改变传统的“敲、打、看、摸”等落后的检查方法,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监督水平。

5制定工程质量监督规范,规范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的执法行为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监督管理模式;统一和规范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内部制度的建立,提出对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专业水平、政策水平、综合素质和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进一步统一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内容和程序;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和科学手段对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的作用,不断完善监督手段,调整监督重点、方法、程序,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工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使用功能、环境质量以及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对参与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的监督检查,并对承重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主要受力钢筋数量、位置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楼板厚度、承重砌体的砂浆强度、建筑和安装工程中影响安全、使用功能的部位,如标高、垂直度、轴线、几何尺寸、防水、绝缘电阻、室内环境质量以及有怀疑的工程实体部位等进行监督检测,作为监督检查的辅助手段,提高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本文来自于《江苏建筑》杂志。《江苏建筑》杂志简介详见.)

6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质量监督管理;问题;措施;探讨

我国在最近十几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尤其是高层建筑在最近几年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其施工管理过程中由于技术要求高,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复杂,导致在其施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做好建筑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影响其质量提高和工作开展的各个方面加以指导和完善,根据建筑工程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1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建筑质量是建筑项目的生命,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加,其施工技术和施工类型都变得复杂,那么在其施工过程中,正视施工管理问题非常必要,下面我简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1.1 事前施工质量监督工作开展不足

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最近几年的施工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施工管理事故频繁出现,对其原因分析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大多数都是由于施工质量监督工作开展漏洞导致,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其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管理效率低下等,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问题频繁出现,对于其施工预防措施没有及时的制定和开展,对于事故处理过程也是比较落后的,这些都导致了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部门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施工前的预测和判断,对于施工预防措施也是缺乏科学依据和准确度,这就导致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大量的施工安全管理事故,给我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很大的损伤。在建筑质量监督过程中,施工人员为了缩短施工工期,施工单位将质量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施工的事中、事后的处理上,对于建筑工程的事前质量监督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缺乏科学认识,这些都造成了建筑质量安全管理事故应该引起广泛重视。

1.2 缺乏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

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制度是保证整个施工过程顺利实施和进行的必要保障,那么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施工项目制定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单位组织,如施工单位、监管单位、质检机构之间需要进行权责明确划分,各自承担各自必须要承担的责任,这样才能够保证质量监督工作开展过程中避免出现管理漏洞,同时也能够增加各个组织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施工质量监督,但是施工单位通常情况下都是处于施工效益来考虑,对于施工质量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制度实施,监管单位是最近十多年才开展的监督管理过程,那么监管单位难以挑起重担,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质量监督核心的重任也难以进行全面认识和重视,质检机构是属于我国的质量监督和检查组织,由于其属于科研机构,那么没有执法权,这就导致其难以成为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核心。

1.3 监管流程不完善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和施工监督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施工技术比较先进,但是其监管流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多工作开展过程中都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施工监管流程缺乏对施工管理过程的预见性和判断性,很多的施工流程都是针对施工质量问题开展的,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监督流程的落后,这些都给建筑工作开展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管理隐患和漏洞。

2 加强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制改革

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其施工质量的提高,只有不断的提高其建筑施工质量,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够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重视质量监督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在最近几年的制度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国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革,政府监督职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实际应用角度看,这种变革正处于试验阶段,监督体制仍然在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其仍然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工作方式的科学性问题、信息传递问题等,因此在未来的建筑监督体制的建立和管理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其监督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创新建筑监督管理体制,保证其具体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发展和变革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有关的信息监测体系,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的监督管理水平,有效的提高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

2.2 加强对施工材料的入场检测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成本占到了整个项目施工成本的70左右,因此在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成本和质量控制非常必要,就施工组织来说,为了获取较高的施工利益,就会选择一些价格较低的施工材料,那么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监督是必要的一项工作,在我国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其施工材料的监管是一项薄弱环节,因此在完善了监管体系后,就需要把好施工材料入场关,在选择施工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市场价格、公允价值、质量等全方面的考量,尤其是对其质量一定要把好关,在建筑施工材料购买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出自正规厂家生产,在材料入场过程中,需要做好入场检测,从各个施工工序开展过程中保证建筑质量不断提高。

2.3 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质量监督

建筑施工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在统一的目标管理理念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从工程设计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施工阶段都进行动态质量监测管理,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及时的给予预防和指导,在施工场地随时随地都有监督管理人员驻扎,对照施工图纸对施工进程进行质量监督和工期控制,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监督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可能引起施工故障或者是工程经济损失的质量问题,需要给予重视,并且不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4 开展现代化管理方式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是非常先进的,那么为了保证整个施工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需要对其施工监管方式进行现代化发展和运用,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形成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从而能够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措施高效实施和开展,保证建筑质量监督职能良好的发挥和应用。

3 结束语

现代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涉及面较广的监管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预期的建筑目标,必须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其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完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师艳红,刘肖飞.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措施的分析[J].建筑工程, 2010,17(11):164.

第1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主要指的就是由国家法律法规来规定的,对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和企业保证质量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具体的概念上,质量监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境内江河、湖泊等水源丰富,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但由于我国在发展初期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牺牲了环境资源,造成了水利资源的不合理、不充分利用现象严重。近年来,国家逐渐意识到了水利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加大了对水利资源的重视力度和建设投入,仅2009年中央对水利设施投资规模就达1427亿元。这也就进一步地带动了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发展,致使我国的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多,工程的质量问题也随之突显,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如何加大水利工程质量的控制力度,改进项目管理体制,提高工程质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2、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部门的权责不明确

在我国当前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中主要采用的是三级设置的管理模式,在县级不设立质量监督站部,主要有两种设置形式:一种是挂靠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一种是独立设置事业单位。这两种形式的应用都不利于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在质量监督机构中,性质过于复杂,既有行政性质又有事业性质等,在权责划分中又与质量管理部门有交叉,使质量监督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明确。在市级质量监督站的工作分工中,又缺乏合理有效的事权分工方式,导致市级质量监督站的监督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

2.2、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需合理配置

作为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监督站的设立与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质量的优劣。目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只设置到市级,县区级质量监督站正在推广中。结合“谁组建项目法人、谁负责质量监督的工作程序开展,县级水利工程主管部门,必须设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只有县区设置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对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才能做到不留死角的全局覆盖监督。目前我国市级质量监督队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市级质量监督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县站的建设,才能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

2.3、质量监督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不足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一般情况下所需要的条件主要有人力、物力和相应的技术设备。从详细一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主要可以分成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指的就是人员的数量、资金的投入、监督设备等,软件条件主要指的就是人员的素质、培训机制、管理方式等。但是,目前武宁县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条件都很不完善,严重的影响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进行。

2.4、质量监督片面的重视工程实体的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往往是注重工程的实体质量而忽视建设、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质量。虽然工程监理制在现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比较普遍的使用在水利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中,但是还依然存在一些无证或同体监理的情况。同时,又由于监理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少,无法对现实的情况做出科学有效的监理。

3、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措施探讨

3.1、明确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

在进行相关职能的规定时,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进行对质量监督机构职能的确定。在政府的相关工作内容当中,质量监督是政府部门一项法定的职责,其相应职能的开展只能由质量监督机构来执行。因此,依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质量监督机构应具有相应的权利,比如列入行政编制、享有财政拨款等。同时,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些实验室只能作为质量监督部门的辅助机构,其所需要进行的相关工作就是提供相关的数据。

3.2、加强市级质量监督站的监督力度

我国每个城市都设有质量监督部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种工程建筑进行质量监督,作为市级质量监督站应对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进行强制性的监督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为了更好地发挥市级质量监督站的监督作用,必须加强监督人员的素质建设、设备的更新力度,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方式,这样才能多方面、全方位地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才能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行业的发展。

3.3、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体系

质量监督体系是一项非常关键性的工作,能够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有序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武宁县县级质监站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监督工作体系,每个区镇的水电站都应设立一名副站长或质量监督联络员,以便更好地协助该地区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当按照质量监督工作程序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如图1。

图1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程序

3.4、相关管理人员在技术素质方面的培训必须加强

工程施工方必须加强对质量管理相关人员的技能、素质培训并严格考核内容与标准,让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与专业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增强质量管理意识。以此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项目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降低项目事故发生率。当前,各小型的水利工程在质量管理上出现问题相对较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基层的水利人员在综合素质上不高,且质量管理的能力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各级与各部门对基层水利相关专业人才及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有计划、分批次地要做好人才选拔与深造工作,最大程度上适应岗位需求与市场标准。

总言之,水利工程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质量,为了提高我国水利工程质量,促进水利工程健康的快速,提高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已成为水利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从事水利工程施工的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的管理,重视人才的培养,在施工过程中提高工程质量。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必须组织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专业齐全的技术管理团队,把握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不断强化其质量监督管理,尽可能地消除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以此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张智红.加强水利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建议[J].江西建材,2014,24:168.

[2]王世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3.

[3]黄海田,樊志远,高山.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改革与发展[J].建筑经济,2010,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