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

时间:2023-06-01 08:5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创新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术创新管理

第1篇

技术创新管理是指通过利用企业资源和一定的社会创新体系,使某一项企业或者社会技术创新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技术创新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创新战略、创新效果、创新资源以及创新机制的监测和控制。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管理可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种;按照技术变化性质进行划分,可以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突破性创新、累进性创新以及根本性创新三种;按照创新的方式,可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模仿技术创新、自助技术创新以及合作技术创新。

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资源整合不充分

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过程中,资源整合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企业内部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技术创新管理资源,但是企业却没有对这些技术创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资源的闲置率比较高,这就会使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资源的安排和使用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技术创新管理设施的共同使用问题与技术创新管理的信息沟通传递问题尤为突出。

(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在部分国有企业内,存在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们认为即使在企业内部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再加上国家在传统经济时代对其的大力扶持政策,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创新管理就更加不重视。

(三)企业缺乏鲜明的创新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是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的助推器,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员工潜能、营造开放向上的创新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缺乏鲜明创新文化的问题,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国营企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存在较为严重的能力断层、思想僵化现象,工作依赖于经验积累,自身的理论知识素养较差。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不少专业技术人才,但目前企业的整体人才储备还不够,长期体制内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规避了很多市场竞争下的冲击,导致很多员工有怠惰心理,难以主动去创新,企业整体创新氛围不强。

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培育鲜明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文化

要想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就需要培育鲜明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文化。首先,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遵从市场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技术管理文化进行不断的创新,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管理情况,制定创新文化内容,为员工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的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管理氛围,比如制定创新激励机制,对具备创新能力且有创新作品的员工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要做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优化,首先,应明确企业战略,确立企业创新指导思路,采取科学的创新管理措施,逐步转变经营模式,从单一的依据内部资源的技术创新方式升级换代为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创新方式,推动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其次,应做好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并遵循相关的指导思想,具有措施如下:第一,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第二,企业技术创新应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开发市场销量较好的新产品,提升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优化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为了有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除了优化企业创新战略外,还应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机制进行创新。具体实施措施如下:首先,建立专门的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组织机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决策委员会应该与企业经营管理层相互独立,不受经营管理层的意见影响,具备独立进行决策的权力;其次,对企业科学决策的制度和流程进行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与社会形势的变化,对企业科学决策的制度和流程进行相应的改进与优化,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四)加强技术创新成果保护

加强技术创新成果保护主要是申请专利保护,因此,企业应该在取得技术突破后,积极申请专利保护,确保自身技术不受到侵害。企业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整套适应市场情况、国际化的技术创新成果保护体系。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加强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定期举办与知识产权申报有关的培训;其次,积极跟进国内外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保护方面的动态,通过专利检索、文献调研等多种方式,了解发达国家的最新动态,为企业开展专利申请提供信息;最后,对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申报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做好体系修订工作。

第2篇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硬实力的象征,具有不易模仿、不可复制的特点,商混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具备技术优势,逐渐向高科技企业转化。

1.1工艺创新

传统的商品混凝土行业是作为独立的加工制造型企业进行生产的,工艺己经固化。随着大型水泥企业介入混凝土行业,有可能实现水泥和混凝土两种产品的对接,将两种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整合,减少商品混凝土生产制造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混凝土行业的“粉磨一搅拌一体化”工艺就是工艺创新的代表,现在己经开始试点。未来商品混凝土的工艺创新还要结合混凝土产品的需要加以展开,以生产出更多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1.2配合比创新

对于商品混凝土行业而言,配合比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点内容。一个良好的配合比既可以满足产品性能的需要,又有助于降低原材料成本。现行混凝土设计规范是基于四组分原材料做出的,随着现代混凝土中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广泛高效利用,需要对多组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不能拘泥于现行规范。当前,需要重点研究高性能外加剂的使用及粉煤灰与矿粉双掺协同效应的发挥对混凝土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优化配合比,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配合比设计创新还来自于使用新型的混凝土原材料。在混凝土原材料来源中,砂、石是占比最大的组分,其性能和成本对混凝土影响较大。再生骨料的使用,将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概念进行颠覆,原本视作废料的建筑垃圾,可以转变为生产混凝土的原材料,替代砂和碎石,这样就可以实现变废为宝,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产品创新

对于商品混凝土行业来说,除了生产普通混凝土以外,还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产品创新。一是打造以提高馄凝土工作性能和耐久性为目的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这种混凝土主要是满足未来建筑工程生产的需要,主要向低碳、自密实的方向发展。随着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也更为迫切,这就要求混凝土既要具备很高的强度,还要有很好的耐久性,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很好的工作性能,便于满足在特殊环境下的施工需要。随着低碳概念深入人心,商混行业作为高耗能产业,也越发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未来可以通过碳足迹的测定来控制碳排放量,逐渐生产更多的低碳混凝土产品。二是打造特殊用途的特种混凝土。通过透水混凝土、保温混凝土、装饰混凝土等新产品的开发来拓宽商品混凝土的使用领域,满足用户需求。2012年全国各地由于大暴雨造成的地面水流不畅,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透水混凝土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透水混凝土在国内大城市已开始进行试点,在未来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让产品有更大发挥空间。保温混凝土拓展了混凝土作为建材的功能。据悉,拉法基研究开发出了能够降低建筑物能量损失的新一代Thermedia侧保温混凝土产品,该产品是法国市场上首款同类产品,能够降低35%由于热桥而导致的能量损失,并且还研究出保温隔音等系列配套产品。此外,混凝土由于可塑性强、抗腐蚀能力强,逐渐向装饰材料或装饰构件转化。在国际上,随着超薄混凝土的广泛使用,混凝土家具等新产品也应运而生,较之传统的木质家具,混凝土家具具有耐久性强、造型独特等优点,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1.4建站技术创新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混凝土搅拌站站点将从固定站向移动站、半封闭站向全封闭站的方向进行创新。这样可以实现搅拌站的灵活搬迁,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对于传统的商品混凝土站点而言,都是通过电能实现驱动的,但未来随着新能源的广泛使用,可以采用新能源进行驱动,尤其是在自然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可以采用风能、太阳能实现驱动。在国外,德国马格德堡地区己经建立了运用风能的搅拌站,每年生产混凝土12万方。当然,用新能源作为混凝土搅拌站动力要考虑到成本问题,只有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能耗费用和普通搅拌站基本相当,才能付诸实施。

2管理创新

商混企业在管理方面只有践行新的发展模式,向现代管理型企业转型,才能具备软实力,实现企业内涵式发展。

2.1管控模式创新

随着商品混凝土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未来商品混凝土企业将逐渐向多站点的集团型企业方式发展,这就必须实现管控模式创新。随着集团化企业商品混凝土网点的完善,以后.在一个大城市里,单个企业可能会布置多家商品混凝土网点,这些网点将会像超市一样,为商品混凝土供应提供便捷的服务条件;管理上也会形成总站和分站的管理模式,质量管控、原材料供应、物流调配等主要的职能在总站完成,而代工生产在分站完成,一改目前多站点商混企业职能设置重叠,小而全的情况,以提高管控能力。对于在多个城市布局的集团化企业,则需要通过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和推行总部专家型管理服务来进行远程管理和运营保障。

2.2生产模式创新

传统的商品混凝土生产对客户的响应度不高,生产计划和需求情况存在脱节现象,由于商品混凝土属于时效性产品,容易造成较高的废品率。为了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必须创新原有生产模式,逐渐向JIT(准时化生产)和零库存方向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准时化生产和零库存关键是做好生产运营计划,这就需要针对客户有完善的订单管理模式,生产计划能准确到日计划,并及时根据用户不同的混凝土需求做好相应预案,尽可能满足实际需要。

2.3服务模式创新

随着商混行业步入买方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良好的客户服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有必要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通过对客户前期参与施工方案设计、中期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后期对投诉妥善处理的全过程跟踪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真正做到让顾客对产品放心,对服务满意。未来商混行业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型行业就转化成服务型行业,产品品牌也转化为服务品牌。

2.4融资模式创新

第3篇

针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技术创新风险和对风险的防范不足的问题,探讨技术创新风险的管理和对创新风险的防范,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总结,从理论角度归纳了一些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创新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具体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创新风险监控体制,加强创新信息获取的能力、改善组织自身的机制,使用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手段,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手段,以及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手段和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手段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技术创新带来的的风险损失。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清晰的归纳出中小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以下主要特点:(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可能源于外部环境,如项目本身的难度、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客观风险,也可能源于内部条件,如决策者的风险观念、决策失误等原因导致的主管风险。(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风险回避、分摊、转移、控制等手段。(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技术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

2.1.1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原则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信息原则,即有效的风险管理需建立在有效的创新信息的基础上。企业对于相关创新信息知悉的充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将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动态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创新项目的实施,一些隐形的风险因素会逐步显现,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也会变为确定.中小企业只有动态识别和利用,才能真正的有效应对技术创新风险。三是持续原则。正如上述,技术创新风险有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所以要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创新风险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中小企业能够全过程加以统筹管理和把握。四是综合原则。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基础可能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诸多因素,单一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小企业应当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综合采用技术研发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2.1.2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程序

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般通过以下程序来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及其防范效果评价。风险识别是指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客观风险进行系统的鉴别,明确创新风险的真正来源。风险评估是指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风险控制是指中小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控制技术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及其效果评价是指采用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和检查,此来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3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的通过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树立技术创新风险意识,明确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较低的成本使技术创新风险较低到最低,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以保证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

2.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

使用恰当的技术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降低技术创新中不必要的损失。常用的技术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风险回避.技术创新风险回避是指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中小企业容易选择风险较低的项目和方案,尽量回避那些不可控、不可转移或者不可分散性的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

2.2.2风险转移.技术创新风险转移是指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签订合同来转移自身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从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2.3风险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分散是指中小企业在同一个技术创新项目中,通过将整体项目分散组合的方法形成各个不同且有相互联系的项目组合,进而使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之间尽量处于相互独立或者负相关,从而能够最大限量的降低项目组合的整体风险。

2.2.险隔离.技术创新的风险隔离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分离,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而可以使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更大的损失和不比要风险.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在技术创新中的资源损失

2.2.5风险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结合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与其它单位和组织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承受力更强.从而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力.进而可以达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的目的.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存在着不同的风险,企业不能因为存在着风险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在对创新风险的研究中发现,风险也不是没有规律和无方法可循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管理.

3.1 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管理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总原则,总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从源头控制技术创新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战略:1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靠自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比竞争对手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垄断利润的战略.当然技术领先战略的风险第一在于技术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二的风险是创新投入较大,研发成本较高,最后是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2技术跟随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跟随行业的领先企业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跟随者的风险在于情报和市场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同,对反应的时间就会不同,伴随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3技术模仿战略是指中小企业不专门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是依靠购买他人的技术进行仿制,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创新的风险在于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上面.4合作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以合作各方的共同的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以优势互相补充和合作各方资源能够共享作为前提,合作方有共同和明确的目标,方向以及规则,最终达到共享技术创新成果,共同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战略.创新合作的风险在于不能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5低成本领先战略,是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价格运作价值链的过程.风险在于价格过低抑制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

从上面的地几种策略分析可以看出,都有各自的风险存在,要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自特点,选择好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

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就相当于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管理.具体的风险管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完善项目风险审计制度和健全风险审核制度.因为中小企业都存在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项目风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项目风险的审计制度

3.2.2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健全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首选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有专业的团队去负责项目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3.2.3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中小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3.2.4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才会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未来风险,也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3.2.5营造和培育技术创新制度的环境,有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机构还是不够完善的,还要有为技术创新制度提供好的激励环境,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和最佳的执行.从而最终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

3.3 中小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之一,做好合作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合作技术创新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3.1增强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对合作技术创新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证合作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3.3.2理性选择合作技术创新伙伴.为保障合作双方和多方的合作效果,合作对象应选择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势互补的,创新目标一致的,风险可以降低的.

3.3.3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为保证合作伙伴间的各自职责,设立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

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策略

针对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辨别,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和损失的预测和精确的评判,采取针对性强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来消除风险.或是在风险产生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带来的损失..从国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4.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研发中的风险防范 1积极关注创新信息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重视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主流导向3为新技术研发团队储备替代技术研发团队

4.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方面的风险防范1重点关注市场动向的预测与市场的相关论证2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3增强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紧密合作

4.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风险防范1加大企业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健全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3使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流失降到最低

4.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面对外部环境的风险防范1使中小企业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能有效延长2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对宏观风险的驾驭能力3增大对高发和多发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张春勋.《合作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识别及模糊评价研究》,载《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

[3]徐若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现状》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第4篇

第一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为了扶持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立与国家技术创新基金上下联动机制,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资金”)。

第二条为了保证省技术创新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99〕47号),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省技术创新资金是一种引导性资金,旨在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和全社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人员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第四条省技术创新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工作机构及职能

第五条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是省技术创新资金的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省技术创新资金的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和任务是:

1.申请企业资格审查;

2.企业申请材料审查;

3.评审专家库建设;

4.项目评审组织;

5.审定下达立项通知和项目资金

6.省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的统计、监理、验收

第三章支持条件、范围与支持方式

第六条申请省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项目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技术政策;

(二)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

(三)项目产品有较大市场容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项目无知识产权纠纷。

第七条承担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河南省辖区内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

(三)企业管理层团队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并有自主创新的意识;

(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五)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5%;

(六)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符合要求的财务人员。

第八条省技术创新资金不支持的项目与企业

(一)不支持的项目

1.《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项目指南》)中明确不支持的。

2.已列入国家或省科技计划并得到科技经费支持目前尚未验收的;

3.不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

4.无创新性的单纯技术引进、低水平重复,一般加工工业和单纯的基本建设;

(二)不支持的企业

1.《项目指南》中明确不支持的企业;

2.外商独资企业和中方拥有股权未超过50%的中外合资企业;

3.已经上市的企业以及上市企业占有50%以上股份的企业;

4.在生产经营、科技、财税、信贷等方面有重大不良记录的企业。

第九条省技术创新资金资助的方式和条件

(一)无偿资助

1.主要用于技术创新产品在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

2.企业注册资本最低不得少于30万元,职工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高于4000万元,年销售收入不超过3000万元;

3.申请的项目产品,目前尚未有销售或仅有少量试销售;

4.项目新增投资一般在1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企业需有申请省技术创新资金2倍以上的自有资金匹配,企业的净资产为申请省技术创新资金2倍以上;

5.项目执行期一般为2年(从项目批准之日起计。生物、医药类的药品项目可以放宽至3年),项目完成时实现合理的销售收入(药品项目除外);

6.省技术创新资金资助额一般为25万元,个别较大的项目最多不超过50万元;

(二)贷款贴息

1.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批量生产,银行已经给予贷款的项目;

2.《项目指南》中明确规定只能以贷款贴息方式资助的项目;

3.企业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项目计划新增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执行期不超过3年(从项目批准之日起计);

4.贷款利息为近期完成投资额和计划新增投资中的贷款部分的利息,贴息总额一般不超过25万元;

第十条在同一年度内,一个企业只能申请一个项目和一种支持方式。经评审确定不立项的项目,当年不得再次申请,申请企业也不能再申请其它项目。已获得省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企业,必须在已立项项目验收合格后,方可申请新项目;验收基本合格的项目,承担企业当年不得申请新项目;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承担企业原则上3年内不得申请新项目。

第四章项目申请与受理

第十一条项目实行全年申报,定期审批的办法。

第十二条省科技厅每年转发科技部制定的《项目指南》。

第十三条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省技术创新资金,应根据省科技厅、财政厅的有关规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申请须知》准备和提供相应的申请材料。

第十四条企业提交的创新资金申请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并经省辖市科技局(省直管县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推荐,省辖市科技局(省直管县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出具推荐意见之前需征求省辖市财政局的意见,省辖市财政局应将对项目的审核意见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五章项目立项评审

第十五条省技术创新资金项目评审由省科技厅、财政厅组织。评审专家由省技术创新资金评审专家库中的技术、经济、财务、市场和企业管理等人员参加。省技术创新资金评审专家库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二)对评审项目所属的技术领域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该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所涉及经济、市场状况有较多的了解,具有权威性;

(三)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下。

第十六条专家应依据评审工作规范和标准,对申请项目进行全面的审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评审意见。在评审过程中,专家可通过省科技厅要求申请企业补充有关材料或进一步说明情况,但不得与申请企业及有关人员直接联系。

第十七条为保证省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立项评审的公正性,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属下列情况之一时,专家应当回避:

(一)评审专家所在企业;

(二)专家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为所申请项目企业的负责人;

(三)有利益关系或直接隶属关系

第十八条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立项审批。

第十九条经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批准的项目,应在河南省科技网站以及省相关新闻媒体上立项项目公告,公告之日起2周内为立项项目异议期。

第二十条省科技厅在异议期满后应与立项项目承担企业签订合同,合同应确定项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阶段考核目标以及完成期限等条款,并将合同抄送省财政厅。

第六章项目监督管理及验收

第二十一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制订《创新资金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规范》,委托省辖市科技局和财政局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对省技术创新资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

第二十二条项目监督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

(二)合同计划进度执行情况;

(三)项目达到的技术、经济、质量指标情况;

(四)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第二十三条项目监督管理的主要方式:

(一)项目承担企业定期填报监理信息调查表(半年报、年报);

(二)省辖市科技局和财政局应实地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并提出监理意见和省技术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报告,汇总后分别报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第二十四条项目因故需要终止或调整,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项目原申报程序报经省科技厅、财政厅批准,终止的项目应将剩余经费按原渠道归还。

第二十五条项目验收工作原则上在合同到期后一年内完成。需要提前或延期验收的项目,企业应提出申请报省科技厅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有重大违约行为,将终止合同并采取通报、停止拨款、追回资金等相关处理措施。需要追回资金的,由项目推荐单位负责监督企业将资金如数上缴国库。已形成资产的将资产变现后上缴国库。

第二十七条省技术创新资金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合同计划进度执行情况;

(二)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三)省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情况;

(四)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

(五)项目实施前后企业的整体发展变化情况。

第5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模式 现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石油、石化行业既是传统的风险行业又是高技术密集行业,对科技进步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研究目前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促进技术创新的推进,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

1.1 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1年提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把新发明引进生产体系,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作用。各行各业虽具有其自身的不同特色,但是对技术创新的概念都强调的是一种新的开发方案、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有形化载体被首次应用于生产、首次引进市场或为社会所用,把生产成功应用而获得商业利益作为检测创新程度的最终标准[1]。

1.2 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了市场需求的构思产生、研究与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市场营销与应用、规模生产、创造利润等几个重要环节(图1),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项创新成果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3 技术创新的模式,指从技术创新的成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指导性的各企业技术创新方式和类型的总称[2]。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一、自主创新模式。二、模仿创新模式。三、合作创新模式。

2.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现状

2.1 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考核体制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体系。近几年,国家对于中国科学院和重点高等院校所投入的国家科研经费大幅度提高,不断推进自然科学基金、211工程、973计划等重大科技工程,然而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经费支持却相对很少,往往也只是象征性的赞助[4]。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漫长、具有不确定性的过程,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投资活动。国内外目前都没有一个标准的制度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还处于不断摸索与发展的阶段,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无法与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相协调一致,从而使一些研发成果遏制在了摇篮中。

2.2 技术创新模式与研发管理模式落后

面对国内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严峻挑战,创新模式的选择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创造优势赶上发达国家的关键和必经之路,然而,很多企业的创新能力无法与国外企业相抗衡,很难适应新兴技术的需求。

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一项高投入的企业行为,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和后续维护工作。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实验室管理人员结构冗杂、部门重叠,协调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使得研究与开发的成本大大提高、效率大打折扣。

3.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

3.1 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大力营造创新氛围

企业应当建立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时完善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企业要适当引用国外先进技术的路子,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拿来主义”,缩短研发周期,建立有效整合资源的创新机制。

另外,建设开放自由的企业文化对于迎接技术的挑战也十分重要,企业需要一种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人人都可以公开讨论问题,刺激团队深入思考问题,更快更好地寻求解答。

3.2增强组织模式的灵活性,合理分配研发投入

由于大多数企业所实施的技术创新规模居中,但是任务又较为繁杂,则可以通过实行矩阵式小组管理来完成拟定任务。在创新小组中,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创新决策,确定工作目标,不应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小组的领导仅被视为一种管理协调职能。例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本田公司成立的由技术开发、工程、销售等部门人员组成的SET创新小组,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既分工又协作,大大减少了创新中的“跨域部门边界”导致的效率损失[5]。

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的机构臃肿、沟通不畅需要靠新型组织来改变,企业应当由刚性转为柔性,由集权转向分权,由经验主义变为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持续协调发展。此外,对于新兴技术的投入往往周期相对较长,企业应当在研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找到最佳的分配比例,从而保证成本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刘希俭、傅诚德.石油石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评价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2] 夏承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产业,1997(7):9

[3] 刘振武、刘炳义.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港口设备; 技术创新; 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380-01

一、前言

随着港口设备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管理技术创新问题凸显出重要意义。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港口设备管理技术创新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港口设备管理的整体效果。本文从介绍其影响因素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影响港口设备管理的因素分析

港口机电设备安装,属于一个相对复杂系统工程项目。因为机电设备的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将它们运输至码头,然后进行结构组合,链接,吊装等工作。安装分为现场安装以及厂内安装两大类。机电设备本身质量水平,也是影响安装效果的一大重要因素。它受到来自于生产工艺,生产者素质及能力,生产材料质量,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机电设备运至码头岸面后,现场组织安装也会受到许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机电设备的运输方法,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所使用的工艺与安装方法、所参照的评价标准、安装施工进度,甚至监理部门的监管能力等都会对安装质量产生影响,唐山港集团组建矿石码头泊位时,安装单位为保证施工进度,前期设备电缆敷设时未严格履行安装施工工艺要求,导致后续设备运行期间发生多起因初期施工不当电缆损伤导致的设备停机故障,影响设备稳定运行,所以作为机电安装监理部门需要参照设备系统实际安装,择取重点项目加以控制,以此来提高港口机电设备安装水平,同时选择高性能,高质量的机电设备,采用科学的运输方式,安装工艺,选择高水平和高技能的安装队伍,都是必备的准备工作。

三、港口设备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很多港口制定了大量的规程、手册、标准用以规范机械使用,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情况却并不乐观,问题一方面来自制度本身,制度自身存在先天不足,在一些细节和规定上限定不清楚,本身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员工对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在管理体系中,各级设备管理部门和人员责任不明确,未能结合本港作业要求自上而下建立设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实施的效果好坏,如果不能及时健全设备管理体制,势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保养维修不到位

大多数港口对设备重用轻管,港航市场激烈竞争,各个港口的装卸效率不断追高,港口作业拼设备,机械设备超负荷工作的现象司空见惯,加上港口特殊的工作环境,粉尘大,使用频繁,机械设备必须做到定时维修保养。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不是遇到大的问题,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想到维修。平时的定期保养工作做不到,没有专门负责设备维护的人员。超负荷、少保养在短期内似乎是提高了机械连续生产率,并且省去了不少保养费用,但从长期来看得不偿失,机械在不保养维修的情况下,稳健性减低,长此以往,出现大故障的可能性增加,一旦出现大故障,影响正常工作进度,而且维修费用成倍增加,得不偿失。另外做不到及时维修,给安全生产买下隐患,小故障可能酿成大事故。

即使有的港口能做到及时保养,但维修保养手段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港口设备现代化的需要。而且维修保养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技术工作,很多人员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在工作中相互推脱责任,有时能通过简单维修处理的问题,工人为了省时省事,就直接更换零件,大大增加了成本。

3.港口机械设备人才匮乏

港口作业密度不均衡,港口经营成本的管控,部分作业追求短期效应,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任由机械设备超负荷工作,对设备管理重视不够,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维修人员大量精简。另外港口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恶劣、专门从事设备管理的技术人员较少,机械设备管理者工资待遇低、加之港口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激励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很多技术人才流失,现有的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波动大,队伍不稳定,特别是中高级机械技师、工程师和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的缺乏,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港口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港口设备管理技术创新和实施方案

1.港口设备管理技术创新模式

港口设备管理需要从大型装卸机和小型装卸机出发,港口机械设备首先要保证装卸装置符合新技术的要求,才能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从小型机械设备角度看,其需求的数量大,流动性大,但是小型设备的活动范围小,因此在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从小型设备的特点出发,实现技术模式的转变,才能更好的优化技术方案,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大机械设备种类多,因此作业分散,从技术管理和操作角度看要求高。在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机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进行分类技术创新管理,确保技术创新模式能够符合设备特性的要求。技术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从结构裂纹、柴油机、液压传动、钢丝绳和制动器、电器系统、传感器系统等方面出发,形成完善的技术检测模式,对及时发现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设备管理和技术创新需要从技术管理体制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技术实施方案,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为技术管理营造良好的条件。

2.港口设备管理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港口设备动力系统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动力系统技术创新才能带动整个设备的技术创新,因此在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从液压系统运行情况出发,确保动力设备各项指标都能符合港口机械设备管理的要求,对提高设备管理效率,优化设备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港口设备液压系统技术管理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液压系统长时间使用,容易导致液压系统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液压系统技术创新和参数优化角度出发,积极引导液压系统进行技术创新,对整个港口机械设备技术优化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动力技术问题一直困扰液压系统,因此需要实施合理的技术方案,才能保证技术设计符合管理模式创新的要求,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为技术方案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大型液压系统在技术方案优化中会面临邮箱油量控制方面的问题,液压系统的液压控制管需要进行合理设计,通过动态监控系统技术优化可以检测燃油中是否含有空气和其它杂志,对调节液压系统运行状况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动态检测系统优化设计,可以检测液压系统的液压控制管是否存在堵塞,液压系统的内部液压控制系统是否存在延迟等现象,对液压控制系统科学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3.建立完善的港口设备技术管理制度

港口设备综合管理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需要完善,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港口设备的维修任务。港口设备的技术创新是个系统化工程,需要从设备技术现状出发,通过制度建设解决港口设备机种多、作业线长、机型大、专业性强等技术难题,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技术革新,全面提升港口设备技术水平。港口设备技术管理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结束语

通过对港口设备管理技术创新问题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事顺利开展,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环节与因素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港口设备应用的客观实际要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管理技术创新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 吕凌石.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J].大众科技.2011(10):88-89.

第7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经济生态化;管理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所谓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型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学者曾计算,如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按照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跃性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1]。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技术创新节约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重构。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虚拟制造”,通过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管理结构技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和生态技术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总称),特别是工业,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工业企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产业分解者”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我国来说,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是一件需要实实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费层面上,国家应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培养公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在产品制造层面上,要用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全程绿色生产,对绿色生产行为给予奖励,对黑色生产行为给予惩罚。国家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制造技术,建立更科学的运销体系,减少产品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促进报废产品的再循环。[3] 

管理结构技术生态化创新的进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对经济产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工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副产品再循环。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生态工业园的企业以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为纽带,以掌握关键资源的企业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产业链。这样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企业来说,企业的治污费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可以相应的提高。对社会来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变小了;在农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以节地节水、再生能源、良种推广、提高单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可以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为出口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作好准备;规模化经营则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大面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广;在第三产业领域,生态化创新主要表现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加强绿色服务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绿色标识制度,激发公民的绿色消费热情;宣传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适度消费理念,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视消费品的回收、交换,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第三产业管理生态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产业的融合,而产业的融合将带动新兴的交叉产业的发展,交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我国就业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产业。近年来,生态环保企业在世界上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已有数百万人为此工作,大量的环保产品进入国际贸易,据估计目前每年起码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额,而中国的环保产品,估计年生产不过40-60亿美元。与国外比较,我国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环保工业技术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环保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很不令人满意。大力扶植生态环保产业,加强生态技术的研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团,规范环保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对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制造业比较,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产业。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生态化的状况。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上讲,一国工业化进程,一般有一个先“重工业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术集约化”,最后“经济服务化”的“由硬到软”的趋势。这意味着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发展第三产业要受到本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只能顺应其自然发展进程,对我国来说尤其如此。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很不充分。比如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印度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据统计,2004年工业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只在27%左右,而服务业已占到52%。而同期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9%,第三产业只占31.9%。这样的数据导致了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于印度,为印度的1.3倍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发展,已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能源过度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已经造成了我国工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就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健全第三产业的发展机制;就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满足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集群效应;就要促进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第三产业向高效率、智能化、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优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金融服务、创意产业、it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管理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向生态化、节约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国人应全力进取,共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滨.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15 

第8篇

近日,公安部已建成失效居民身份证信息系统并上线试运行。该信息系统具备数据实时更新和动态维护功能,通过社会各用证部门和单位联网核查,实现所有丢失、被盗居民身份证即时失效,无法在社会上继续使用。

按理说,居民身份证丢失或被盗后就是“废卡”一张,别人既不能以此证明身份,也办不成什么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使用环节存在着无意或有意的疏忽,公众丢失甚至挂失之后的身份证仍然可以发挥“余热”,存在被他人冒用的风险,如电信诈骗分子借此开办银行卡、手机卡,从事诈骗活动。

基于不正常的现象,身份证买卖成行成市。据专家推算,我国每年丢失、被盗的二代身份证可达数百万张。其中,有多少流入地下市场不得而知,但黑市为犯罪分子开了方便之门是不争的事实。失效居民身份证信息系统上线后,若得到社会各用证部门、单位以及公众的密切配合,实现“挂失即失效”,便可免去公众的后顾之忧。基于互联网之上的技术创新为居民身份证丢失、被盗这个“老大难”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居民身份证丢失、被盗之后暗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人证分离问题。实现人证合一,一方面要靠自觉。如社会各用证部门或单位要与失效居民身份证信息系统联网,织密网眼,不给冒用、盗用他人身份证者以可乘之机;公民个人要妥善保管好身份证,不要随便转借他人,不慎丢失之后要及时挂失。另一方面要靠技术创新,堵住管理漏洞。如在身份证中登记指纹信息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防伪技术之上的创新,只要用证部门和单位配备相关设备,并严格按程序办事,冒用盗用他人身份证就“举步维艰”。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网上办事需求量呈井喷之势,居民身份证网上使用、管理问题随之凸显。在现实操作中,用证部门或单位可以做到即时认证,但在网上办理相关业务时,却只能提供图片、视频及号码,不能进行“实名+实人+实证”认证,难以保障实名认证、人证合一,跟不上时展步伐,亟须技术创新予以解决。

让居民身份管理早日告别粗放状态,靠制度更靠技术创新。

第9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 主要职能 技术创新

财务管理会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作用在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在原有财务信息以及相关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经济过程进行预测、规划、决策和控制。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升高。为了满足时展的要求,企业管理正在进行大力创新,但财务管理会计创新力度较弱,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改进。

一、财务管理会计在企业治理中的角色

1.原有财务会计职能缺陷分析。

原有财务会计其主要职能主要包括企业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事项记录,职能覆盖不全面,滞后性特征比较明显,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局限因素,原有财务会计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下企业需求,并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准确的风险判断依据。首先,财务会计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公开性,如果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只是能够对外披露的信息,自然就不会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对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见,如果在企业治理中仅仅靠会计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其次,财务会计报告主要记录的是财务信息,而我们并不能通过单纯的财务信息来和衡量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最后,原有财务会计分析预测能力较弱,只能够记录及反映之前的会计事项。由于原有财务会计存在诸多不足,并且这些不足越来越突出,财务管理会计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企业治理结构高效运转的重要推动力量。

2.财务管理会计主要职能分析。

2.1连接财务会计和管理决策。财务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对财务会计进行补充。财务管理会计一方面要对财务会计的内涵、内容做到全面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对当前市场经济进行充分了解,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决策的能力,经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决策连接到一起。以依靠会计信息作为决策指导仅仅依靠会计知识或者经营技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财务管理会计才能将两者结合到一起,从而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

2.2决策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财务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单纯的数据,而是财务信息以及市场经济信息的共同体,因此,其所提供的决策信息与市场经济更加贴近,是对市场经济的反映,同时也能够根据其提供信息对企业当前经营是否健康做出判断,有利于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

2.3控制信息有效提高企业效率,纠正经营活动偏差。财务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之前的经营成果进行回顾以及进行预算控制从而找出现实和预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差异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差异存在的具体原因,根据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得企业效率得以提高,达到纠正偏差的目的。

2.4风险管控。财务管理会计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财务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完善的控制系统,利用比较、分析以及监督等方法,对企业流程进行完善,使其实现标准化,也有助于帮助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控制住。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会计不仅是决策参与者,同时也是风险管控者,其自身分析方法的专业性以及能够对经营管理产生深入理解,是企业制定标准化流程的不二之选,同时也是唯一能够担任流程监督和改善重任的。财务管理会计将财务会计和经营决策连接到一起,财务管理会计本质上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体现在规划和控制两个方面,其规划、控制对象不限于成本,还包括成本和收入关系。

二、财务管理会计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法

财务管理会计技术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成本确认为第一阶段重点,侧重于准确、真实的成本核算;

(2)成本相关性是第二阶段的阶段重点,侧重于目的不同的成本信息;

(3)成本决策分析能力是第三阶段重点,侧重于成本管理价值的实现;

(4)成本行为是第四阶段重点,侧重于多人决策下,对各个行为进行考评和激励。前两个阶段强调技术方法范畴,而后两个阶段强调的是的技术方法体系。

1.审视企业情况和社会环境,借鉴经济管理理论。

根据财务管理会计四个发展阶段我们不难看出,技术方法是不断改进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环境不断变化导致现实需求发生转变;二是借鉴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其研究重点发生转移,也有可能对原有技术方法带去挑战。因此,对技术方法的创新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从其历史角度来说,其技术方法创新的受到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影响。在经济理论基础方面,重点强调方法运用和数量方法;在管理理论基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以管理理论为基础的众多技术和方法,使其价值和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会计应当将上述优势继续发挥出来,借鉴相关知识理论,使其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2.实现精细化的管理运营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面对全新的市场格局,煤炭企业若想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益,这就需要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改变财务管理方式,从煤炭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入手,不断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与此同时,要在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要做好企业各个环节的整改和创新工作,进一步实现我国煤炭企业的精细化的创新管理。

3.加强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煤炭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结合市场需求适当转变财务管理工作理念,创新财务管理方式,让财务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其次,要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促使每项业务的开展都能够符合企业发展需求,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最后,要制定财务预警机制,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过程控制和结果同样重要。

从技术方法上来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一,有效的结果是重点;阶段二,过程控制是重点。随着财务管理会计的不断完善,现在更加情调实地研究,侧重于过程对结果的重要作用,但是财务管理会计仍然缺乏前瞻性、目标性等缺点。过程控制和结果应该是同样重要的,所以要求财务管理会计既具有前瞻性和目标性,同时其可操作性也要非常强。

三、结语

21世纪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面对新的管理环境和新经济,我们坚信,财务管理会计一定会大有作为。财务管理会计自身存在许多潜能尚未被挖掘出来,同时其本身也有许多不足的亟待完善,如果做好这两项的工作已经成为会计从业者需要面对的重要的课题。财务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其自身不断完善以及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得到大多数企业的认可,它的不断发展的和完善无论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社会分工完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会计通过技术方法创新和科学有效的运用,将会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1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

加强技术创新,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也在于通过获得技术优势或用技术优势换取成本优势,进而获得市场优势。但这些优势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享有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因为在市场经济中,高新技术商品(产品或服务)的交易主要是知识产权的交易,而知识产权的交易归根结底体现为经济利益的交换与分配,离开了利益关系,就无所谓知识产权关系。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是通过授予知识产权主体一定范围的私权,允许其以书面形式向社会公众充分公开其技术或其他形态的知识为代价,换取国家法律保护下一定期限的龙断权。知识产权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与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从西方发达国家创建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来看,知识产权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生产科技化、科技成果商品化、知识商品产权化和权利制度体系化”这一历史特征。知识产权是在法律上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确认,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财产,在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机制促进高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同,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意识到用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方向的引导作用。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而高新技术表现的“高”、“新”特点,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进而导致企业对创新产品和技术路线选择上的盲目性。而知识产权由于是以公开技术内容为代价的私权,会使企业及时获知自己从事的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状态和技术的法律保护状态。知识产权制度所保护的技术创新成果必须具有新颖性,由此在企业对比分析以后,便可以已公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产品开发方向,确定技术开发路线,既可避免重复研究,又可保证技术创新难题在可能的技术领域和可行的商业领域中解决。

(2)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传播作用。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下,一方面可获得高收益,另一方面引导其它企业对这种高收益的追求进而进行技术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成持续创新。对国家而言,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通过持续创新,技术得到传播、扩散,形成新的产业群。授予主体以知识产权是将专有权和促进技术信息公开统一起来,其公开的技术内容为传播提供了前提,为知识的传播、技术的转移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企业生产要素根据市场原则合理流动。

(3)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主体的利益保障作用。知识产权对高新技术企业利益的保障作用还体现在:如果企业的知识产权被侵害,就会产生基于这种对知识产权支配权而形成的一系列的请求权和抗辩权,以保障企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如果对技术创新成果没有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技术创新的成果就会白白地“流失”,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总销售额的5%的研发投入就会付之东流,30%的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劳动成了徒劳。

(4)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规范作用。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竞争的存在使得不正当竞争成为可能,因为侵权仿冒的成本要比企业进行“高投入”的研发成本低得多,“寻租”行为成为可能。由技术创新形成的高新技术,因其易流动和无形性,使得技术秘密被侵权经常发生而认定侵权十分困难,知识产权制度追求权利人的技术垄断与公众利益的平衡,这种立法的“二元”价值目标决定了知识产权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又要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其次,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专有性,使其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由此在知识产权制度中确立的合理使用、在先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就是对权利主体垄断权的限制。再次,知识产权制度确立了发明人、专利权人和单位对技术创新收益的分配机制。

2知识产权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远未发挥其应有的制度保障作用

发达国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定了名目繁多、卓有成效的商标战略、专利战略等知识产权战略,大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如美国最早将保护发明人的专利制度作为市场竞争的武器。日本在日美专利战中受到挫折后,以美国为师,加强了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实施。为了更好地占领加入WTO后的中国市场,各国跨国公司把对华知识产权活动的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领域。截至1999年12月31日,在我国专利申请中,国外知名的石化跨国公司申请的专利数就占到本领域的80%。在核技术、医药化学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90%以上是外国企业;在航天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国外比国内高出30倍,相比之下,知识产权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远未发挥其应有的制度保障作用,表现为:

(1)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意识缺乏。具体为:①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习惯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成果管理模式,往往凭着经验或传统观念进行市场经营,缺乏专利意识和品牌意识,或对品牌的保护和防范意识,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无形财产,没有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技术创新的成果,在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甚至被别人挤掉。②相当部分企业不是重复研究与开发,就是没有对技术创新的成果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反被他人以侵权为由告上法庭;有的则干脆仿冒别人的技术创新成果,严重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信誉,更重要的是长期的仿冒行为会使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队伍,永远无法摆脱对别人的技术依赖。

(2)技术创新中尚未确定明确而稳定的知识产权战略。首先,研发项目的选择上缺少知识产权战略谋划。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目标决策阶段,虽然有像海尔等极少数企业开始主动利用专利文献来为决策服务,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发立项上都有一定的盲目性,或只根据市场的短期需求确定开发目标,没有想到或不会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文献来全面分析技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不善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储备;其次,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不善于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文献来提高研究开发工作的起点和效率。往往是在专利文献上已经公开的技术内容,本来可以用来直接参考或不必再去开发的内容,有的企业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自己从头做起,重复开发,做无用功。最后,研究成果的专利申请阶段,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企业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后,由于没有申请专利,被别人仿制失去了市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有甚者,被外国企业拿走或廉价买去,申请了外国专利,使该技术的出口反而受到限制。

(3)技术创新文化中缺少知识产权的价值内核。对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价值内核进行考察时,我们不得不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传统文化环境进行分析。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人治主义传统、德治主义传统、泛刑主义传统和无讼诉主义传统等传统法律文化。这些传统法律文化缺少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创新所要求的价值内核,从总体上讲对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发展都具有消极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倡导追求产权的价值观和鼓励竞争的价值观,而儒家的“中庸之道”则与上述价值观格格不入,由此企业总是不能够主动、积极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技术创新成果,而是依赖于“家长”,即行政部门的指挥棒,以行政手段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3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保障

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理解为:高新技术企业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机制,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确立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战略保障,这是因为:①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求企业重视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财产权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权明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财产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②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充分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和控制企业的无形资产流失。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树立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和保护创新成果的经验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知识产权大量流失。知识产权战略的确立,有利于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全面地、长期地和及时有效地保护。③企业产权战略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④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企业制造国际名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应当从认清知识产权本质和研究知识产权战略入手,及时制定和实施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一般可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和商业秘密战略等。从对知识产权的运作角度又可分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企业知识产权利用战略、企业知识产权价值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投资战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等。

4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保障

首先要完善和制定法律法规,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律,以保证高新技术企业既定的知识产权战略按照预期目标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是依托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法律以其国家权威性、强制性和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保证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法律依据和强有力的实施保障。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是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和保障。由于对知识产权的利用、管理、保护都受到法律的规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每一步都必须以法律规范为行为规则;法律规范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对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又具有可靠保障作用。可以说,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是有效的知识产权法律和知识产权战略性运用的共同结果。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必须遵循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

第11篇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持续时间长,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企业可获得的知识数量空前增大,知识传播速度和更替周期空前加快,知识创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理念,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使技术创新的过程流畅,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版权所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技术创新的参与者。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以使技术创新过程流程化,便于每个参与者掌握和熟悉。在创新过程中,流程化的管理也便于参与者根据创新环境的变化而有效地对技术创新过程作出调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推进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技术要素以及建立在技术要素基础之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及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赢取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决定于企业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企业创新人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创新人员既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通过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其他人的知识。而企业的知识管理者可将各个技术创新人员的知识综合整理,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变为企业的显性知识,从而提高创新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完善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包括制度、流程和反馈等。完善的创新机制要求企业技术创新具备有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作为保障,提供适当的工具和环境辅助员工同相关客户和工作伙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

企业的技术创新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从产品的研究开发,一直到产品市场销售,中间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过程。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需要有通畅的信息流通与反馈渠道,便于鼓励员工的能动性,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

市场竞争实质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的因素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当数量且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队伍。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不仅有获取知识的渴望,而且有希望创新成果和知识得到尊重的要求。因此,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对创新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估,对知识人才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企业的最重要的创新环境,表明企业对技术创新贡献的认同,有利于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三、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

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风险的,创新成果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技术创新能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其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它包含了许多企业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使技术创新充满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新产品开发的难易程度和创新人员的能力大小所决定的。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知识。现在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作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而及时调整创新方案。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人员必须对“企业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分析、使用和存储”,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通过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吸收、保持、共享和转移的知识活动的微观机构,使创新人员能方便、迅速而广泛地获取信息,快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有效地缩减间接创新性时间,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避免项目失败的风险。

四、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反馈的监控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整个创新系统之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的“产出”都应该反馈到技术创新系统当中来。通过对每个阶段成果的评价来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做的只是一个将技术创新知识整理与存储的工作,知识管理应该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将知识作为流程来管理,使企业的资源和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让每一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都可以得到检验与评价。而且,企业可以通过对每个阶段反馈信息的分析,相应调整创新战略,领导市场潮流。

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存在失败的可能。一旦企业技术创新没有取得预期效益,企业应该加强评价、总结,通过技术创新失败的知识管理,改进项目的设计,也为以后的技术创新项目提供借鉴,从而更大地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以便使今后的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技术创新环境,学习了其他员工的经验。

五、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保持版权所有

第12篇

关键词:水利技术 水利管理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V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94-01

水利的作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设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生活用水,让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的完善。水利技术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水利技术就需要进行创新,来提升水利的管理能力。有关部门需要不断的更新关于水利管理方面的知识,创新水利技术,提高水利的管理能力,让水利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利局应当认识到水利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对水利技术进行合理的创新,让水利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完善水利管理的能力。

1 水利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的利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水资源的利用目前面临着非常的难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城市进行工作的时候,没有很好的保护环境的概念,导致了环境在不断的进行恶化。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没有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也没有重视环境的保护。这就导致了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的污染了环境,水资源的利用率也不是很高,并且也得到了污染。在我们新疆的经济发展中,本来是很好的环境,由于政府过度的重视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看到环境的污染,这就严重的导致了环境在不断的进行恶化。在喀什葛尔河流域中,水资源的污染已经比较明显了,并且政府也没有出台合理的政策,让喀什葛尔河的水质得到改善。所以,就需要加强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水源的污染,让经济的发展与保护环境同步。

2 提高水利管理的技术质量

水利管理的创新直接的关系着水利管理的技术质量。所以,水利局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也需要对水利管理能力进行合理的改善,让水利技术在创新中,增强水利的管理能力。在河流附近的水利,需要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保证水利管理能够在合理的情况下运行。因为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城市污水自然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将技术创新到如何管理城市污水的排放以及如何有效的引导城市污水,防止城市污水进行河流。政府需要加强对于水资源利用率的监控,让水资源在何时何地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且进行水利技术的创新,让城市的用水系统更加完善,得到水利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喀什葛尔河中,毕竟新疆的经济发展目前还不是非常的迅速,所以河流的污染情况还不是非常的明显,加强水利管理能力才是喀什葛尔河目前最需要进行改善的地方。将喀什葛尔河的经济效益与河流的环境效益相结合,才能够促进喀什葛尔河流域附近的城市得到最快速的发展,并且也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喀什葛尔河的发展更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3 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水利信息化在水利技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河流出现凌汛的现象,能够有效的防洪泄洪,让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最好的利用。但是,当前的水利技术中,没有很好的利用信息化,并且信息化也没有影响到有关部门对于水利技术的创新。所以,在当前的技术创新下,就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创新水利技术,建立及时的预警机制与预警预案来更好的管理水资源。喀什葛尔河就需要采用信息化来进行管理,因为喀什葛尔河在当前的水利情况还是采用一种非常古老的管理模式来进行水利的管理,急需要创新水利管理模式。信息化的应用就能够为水利技术的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模式,也帮助了水利局能够更快更好的进行决策。利用信息化来管理喀什葛尔河流域,可以为喀什葛尔河制定良好的方案,并且可以让水利局更加便捷的了解到喀什葛尔河目前的水流状况,为喀什葛尔河制定当前的水利管理办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喀什葛尔河的水利管理能力。

4 加强水利组织领导和加大资金投入

在水利管理方面,需要加强水利的组织领导,让水利局的各个管理部门对水利的发展状况各抒己见,为水利技术的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水利局还需要在进行创新的时候,将各个人物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让政府的每个人都重视对于水利技术的创新,在水利管理中,人人都能得出自己的办法,然后领导层在进行总结,总结出最适合水利技术创新的办法。制定合理的水利技术创新计划,需要符合流域内目前的发展状况和该区域内的目前发展状况,让流域内的技术创新符合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水利技术进行创新的时候,有关部门还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让水利技术的创新有着资金的支持。喀什葛尔河在进行流域内水利技术创新的时候,新疆政府就进行拨款,支持进行水利技术的创新。这样,喀什葛尔河的水利技术创新就有了资金的保障,喀什葛尔河的水利局就可以大胆、放心的进行水利技术的创新了,自然而言的就会提升喀什葛尔河的水利管理能力。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水利发展状况下,对水利技术进行创新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喀什葛尔河流域的目前状况,就需要创新水利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水利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亮.水利技术创新对提高水利管理的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

[2] 张立峰.如何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的一些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