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优秀文章欣赏

优秀文章欣赏

时间:2023-06-01 08:5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秀文章欣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优秀文章欣赏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校园广播是学校宣传的窗口,是学校的喉舌,也是学校集体教育最直接,见郊最快的教育媒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广播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本着“优秀引航,全员参与”的原则,成立“幸福成长”广播站,以此来推进新一轮文化的建设。

二.活动目标

1.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现主人翁的作用。

2.主题鲜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体现青年精神为广播站的特点。

3.与时俱进,彰显新时代学生的个性。

4.参与实践活动,展现风采,体现我校校园文化特色。

三.栏目设置

1.《新闻直通车》

2.积极向上的青春歌曲

3.佳文赏析

4.优秀文章选辑

5.中学生守则、法律法规、政策性纲领等宣传

四、栏目介绍

1.《新闻直通车》包含:校园新闻、学校新风尚、班队活动、先进事迹、好人好事等。为大家播报一周内国内外重要新闻和校园内的新人新事,它将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提醒你关注国内外大事,让你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弘扬真善美。在这里也许你们班或者是你也会成为新闻人物被描上一笔,当然我们希望是好人好事而不是坏人坏事哟!此栏目将在每天为大家呈现, 欢迎你给我们投稿!

2.积极健康青春歌曲可以作为背景音乐也可以单独播放,促进校园和谐。

3.《佳文赏析》主要是选播中外优秀的文章,有名言警句的、也有名著类的,也有文章节选,体裁多样,我们会尽可能的满足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渴求。

4.《优秀文章选辑》主要是选播师生自己的优秀作品,每次播音选播两篇。

5.法律法规等宣传,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

五、具体安排

1.播音时间:

每周周一至周五下午17:55~18:10

2.每日阶段性播音:

(1).第一阶段 3~5分钟 美文播报

(2).第二阶段 5 分钟 音乐欣赏

(3).第三阶段 2~5分钟 热点评论及中学生应遵守的规则等

3.当日广播站播音员及学生会宣传部设备负责人需在17:45离开教室并汇合,一同前往博文楼播音室。

4.播音人员安排

(1)说明:人员安排采用三周一轮循环接替形式。

(2)人员安排表(如图)

六.指导老师

技术指导:

播音审核: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52-0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高中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缺失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民族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文化的传播又主要通过语言文字途径。通过对汉语的说明与演绎,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意境里,就更加显得重要。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现在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作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网络用语,这样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和辨别能力。二是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即使学一点古代作品,也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使得本来就很薄弱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微乎其微了。三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太差。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现在的学生中被轻易的抛弃,甚至恶搞演变成低俗文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意义

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热爱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离开了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就失去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重视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弘扬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所达成的一个共识。

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语文总是镶嵌在文化之中,当代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着古人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则。在文化意识高度自觉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要热爱本国的母语。从语言的层面关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字,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兴起的汉字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

2.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的一生打好“精种基础”的底子。因此,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感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也是时代的要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自然也就呈现出多样化。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是文化多样发展的理想,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应具有的文化包容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应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主张用多元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新的国民素质和文化品格。同时,开放的文化观有利于促进文化的整合,促进本民族的文化繁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途径

1.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它以充满文化足迹的经典作品为血脉而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并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体现着教育的本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对汉语的认识开始,突出汉语自身特点,从对汉语自身的特点说明与演绎出发,引导学生来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要在中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转变中学阶段传授知识而不管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到提高学生文化品味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还要转变以文言文代替古代文化典籍的观念。我国历次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只提到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实,我国还有不少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用古代白话记录并保存下来的,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等等,都是古代白话作品。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在任何一套语文教科书里,都占有不小的分量。

2.教材的编写。中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主要的一环,就是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要拓宽选材的范围。要根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许多过去认识不清的东西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理解,就可以吸收到教材中来。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既可以编进必修课教材,也可以编进选修课教材,还可以是课外自读教材。在选文的形式上,既可以是古代作品的原典,也可以是现代学者用现代文写的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文章。中学生有必要读一些介绍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读物。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五字自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62-02

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的“五字自学法”,略谈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五字自学法”,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训练初中生语文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知、学、赏、练、创”五种自学语文的方法或五个教学环节。

一、知,即感知、了解、知道

知文体,即了解课文属于什么体裁。知道文体,学生便于根据文体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知作者,即在初读课文时,大致想想作者是何时何地人,有什么主要作品,再查查资料,问问老师,以便知人解文。知内容,即看课文写了何时何地的何人何事何景何情,表达了什么思想见解,阐说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等。知结构,即大致看课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还是分总或总分结构,是顺叙还是倒叙等。知写法,即大致感知课文采用了什么写法。知人物塑造,即初步了解课文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作者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等。让学生学会“知”,可训练学生快速感知文章、快速获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其阅读、理解、欣赏文章的水平和持续、终身的发展。

二、学,即学习、掌握

学,包括学字、学词、学内容、学构思、学结构、学写法、学语言等内容。学字,即学习掌握课文中生字的音形义,读准课文中异读字、多音字的音。学词,即学习掌握课文中不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其特殊意义及感彩,积累优美词语,学会其用法。学内容,即通过熟读理解课文内容,较准确地把握课文主题、感情及蕴含的意义或哲理。学构思,即学习课文的构思方法,把握课文思路,并能借鉴运用。学结构,即学习掌握课文巧妙而独特的结构技巧,积累结构知识和结构文章的经验。学写法。每篇课文大都带有典范性,其写法都有新颖独特之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

有关写作知识和技法,丰富写作经验,不断培养运用意识。

学语言。任何文章都是语言的艺术。学习和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任务。

课文语言具有表情达意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审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吟诵玩味体悟积累,以不断丰富其语言宝库,培养其语言素养。

三、即欣赏、赏析

赏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语言艺术享受的重要手段。只有欣赏,才能真正体悟文章的妙处;只有欣赏,才能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赏妙词佳句。语文课文之所以能成为典范的学本“例子”,就因为其语言具有音乐韵律美、绘画色彩美、结构建筑的对称美或错落参差美、修辞美、风格美等特点。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品赏课文的优美语言,不但可培养其语感,而且可以培养其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其锤炼语言的认识能力和自觉性。赏课文中创造的优美意境。初中语文课文,不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无不描绘色彩斑斓的生动画面,无不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尽情欣赏这些意、象、情、境构成的优美意境,不仅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而且可使学生体会到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增强学好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性。

赏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或借事寓理、借形说理,或借物喻理、设譬明理、警言论理的文章。体察赏析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能培养学生感受哲理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和经验,懂得许多人生道理。

赏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初中语文课文里有许多塑造得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如韩麦尔先生、白求恩、无名战士、愚公、法国女人等。指导学生赏析这些人物形象,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百态,增强热爱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思想感情和情操,完善高尚人格。

四、练,即训练和练习

练就是让学生亲自进行反复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练包括练读、练背、练赏、练作等内容。练读,即在课内课外进行大量朗读吟诵课文的实践,包括有声的朗读和无声的默念。读是中国语文教学法的优秀传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的练习,让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练背,就是将一些名家名篇尤其是古诗文让学生口诵心记,烂熟于心。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段,让其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而且会使他们受益一生。练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进行文章赏析的训练,前文已述,再不赘言。练做,即做各种练习题,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课后练习和练写短文、读后感、日记等。练是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练习,尽可能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加大练的力度,使学生在反复的语言训练中学习语言,理解积累语言,掌握运用语言。

五、创,即创新、创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是指在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教学指导下,学生创学、创思、创问、创答、创写的立体多功能语文创造能力训练培养活动。

第4篇

摘 要:我国歌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一批优秀的作曲家通过对传统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改编,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声乐歌曲,以中国传统古曲改编的艺术歌曲是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代表类型。本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等这几首改编自同名传统古曲的艺术歌曲的简要分析,旨在初步探究根据我国传统古曲改编的艺术歌曲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中国传统古曲;改编;艺术歌曲;初探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30-01

艺术歌曲是一种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形式,它是一种最先源于欧洲的音乐体裁,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创作达到顶峰。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陈天鹤、黄自、青主等人根据我国古诗词创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例如《大江东去》、《花非花》、《玫瑰三愿》等,这些作品至今仍有较高的演唱价值、教学价值及欣赏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新创作的艺术歌曲大量涌现,作曲家也开始注重对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改编,从而涌现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声乐作品。根据我国传统古曲创作的民族声乐歌曲,尤其是艺术歌曲,在歌曲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这对西方声乐题材在我国的发展、交流等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因此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改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我国十大名曲之一的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箫鼓》,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曲,它宛若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描绘了在春天静谧夜晚,东山升起的月亮,江面荡漾的小舟,花影下自然界迷人的景色。1923年柳尧章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并将其扩展为十段并赋予标题。此后黎英海、刘庄、陈培勋先后将其改编创作为钢琴曲、森管五重奏、交响音画。作曲家徐景新受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启发,大胆尝试将旋律声部与歌词、钢琴伴奏有机结合,将其创作为艺术歌曲。值得注意的是,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不仅在旋律声部体现出将人声器乐化这一显著的艺术特色,并且在钢琴伴奏方面,所体现的美学价值的分量不可小觑。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兴于唐代,是我国一首古老的琴曲,由于将其中的某些诗句再三叠唱所以称为“三叠”。其歌词来源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原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之后被谱入乐曲,是我国、古琴音乐与古诗词珠联璧合的优秀作品。我国早期艺术歌曲十分强调歌曲所体现的意境感,旋律节奏较为舒缓、流畅,在演唱中体现有吟诵感,因此只有在深刻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掌握歌词中的韵味,借助演唱者自身的想象力,才能在演唱中实现良好的效果。全曲以商调式的基础上借助羽调式穿行,极大的增强了对增加乐曲的表现力。

这些由中国传统古曲改编的艺术歌曲歌词全部是由中国古诗词改编而来,清新典雅而又富于民族特色的旋律配以经典的歌词,《渔舟唱晚》是著名作曲家王志信先生根据20世纪30年代娄树华创作的同名筝曲进行再创作的一首声乐独唱歌曲,原曲的曲调典雅优美,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之时渔船满载而归,渔民划着小舟唱着小曲陶醉在山水之间。改编后的歌曲以渔家悠然自得、渔船荡漾水中为背景而表现。这首歌曲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引子部分采用钢琴奏出淡雅的主题。A段刻画出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映照着晚霞,渔船儿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B段作曲家在创作中注重运用快板的节奏描写风云变幻的场景,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现的部分音乐重回A 段的写作手法,描写的又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表现了词曲作家对生活的爱恋和对劳动者的热情讴歌。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歌词来源于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诗篇,后由著名作曲家黎英海、顾淡如将其改编为声乐曲。歌曲的内容意蕴深远创作手法简炼且富有民族性,犹如一幅声色俱佳笔墨淋漓的音画,是中西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作曲家准确而细腻的描写客船夜泊者对美丽江南深秋时节夜晚景象的深切感受。在演唱该曲目时要注意结合歌曲的音韵,在咬字与音色上也应该学会适度把握,要求做到精准、咬字清晰,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绘的情景之中,切实的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对《枫桥夜泊》的准确诠释和演绎,对于开拓中国声乐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古曲,是为适应当时的政治时代文化背景中创作产生的,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中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新时期根据中国传统古曲改编的艺术歌曲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二度创作,它体现了新时期民族声乐作品在汲取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作的道路将会更加繁荣。以传统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艺术歌曲把现当代人的观念、思想、情感融入到歌曲的创作中,在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艺术精神,值得人们思考、学习。诗与音乐的结合、旋律声部与钢琴伴奏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内涵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且要求演唱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文学赏析 综合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109-02

文学作品赏析,是指一种通过阅读或听文学作品而产生审美体验的精神活动,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把握,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培养文学欣赏思维。在中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专业技能,因此对语文等文化课程的学习完全不重视,甚至对古典诗词、经典名著等毫无兴趣。这就给语文文学欣赏教学带来了难题。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以及语文兴趣爱好,通过对经典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赏析,让学生大量的深入接触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说、读、写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一、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在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为了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良好的鉴赏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文学作品鉴赏具有趣味性、开放性以及自由性,这与新课程改革下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是一致。

在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阅读是最主要的形式。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社会,学习做人的道理。然后,针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让学生学会思考。对于文学作品中那些关于英雄事迹、爱国故事、名人事例等内容,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作品中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高尚品德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的《沁园春・长沙》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表达了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博大宽广胸襟;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表达了受挫折时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等。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形成良好的个性。同时,教师通过对文章语言、作者的背景、人物形象等分析,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地汲取作品中的精华,从而提高素质。

在文学作品阅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体验文中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只有学生思考后有所感悟,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中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通过文学写作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由于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都进行认真的品味与讲解。因此,除注重文学作品的鉴赏外,还需要通过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写作教学,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体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更能够反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传统的文学作品欣赏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真正地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一味的只注重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导致学生逐渐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因此,在中职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借助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文学写作过程中,更深刻的领悟作品中的蕴意,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文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意境唯美的现代诗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从对诗歌欣赏到创造性仿写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学习作品的结构、经典语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领悟作品中的深刻蕴意,引感的共鸣。如可以让学生围绕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尝试写一首小诗,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思维进行写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文学写作,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创新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生活进行思考,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逐渐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三、写说结合让学生能写也会说

中职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是学生汲取精神食粮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读”和“写”的形式激发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还要通过“说”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如何会说并说得好,并且表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文学作品欣赏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说”来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也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与平台,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演讲、表演、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畅所欲言,自由讨论,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

例如在学习的《雷雨》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作品情节,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话剧表演,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有利于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例如,在学习《警察与赞美诗》一课时,教师该充分考虑文章充满了浓厚的讽刺味道,并以故事为主线进行重点分析。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发展部分,如“苏比为了实现自己‘冬居监狱’”的想法做了哪些事情,结果怎么样,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

因此,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故事情节比较强的作品,采取改编表演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改编过程中认真的思考作品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而通过表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敢于开口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的赏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增强在人生的体验与感悟,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此,在中职阶段的文学作品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与心理年龄特征,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语文水平发展,应该多创设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平台,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兵全.中职语文文学欣赏的有效策略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6(3)

[2]沈维.浅谈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J].课外语文:下,2015(9)

[3]戴远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5(55)

第6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语文阅读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策略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技能,而且要拥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人文素养是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与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我们可以借助语文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我在此谈谈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策略。

一、多选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的核心与灵魂是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我超越精神,是追求崇高、崇尚真善美的精神。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的操守、责任、道义与良心。人文精神是关怀生命的精神,是向往自由、解放与幸福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关怀人、尊重人、关怀社会的精神,进一步是关怀全人类,关怀生态环境的精神……总之,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的内涵极其丰富。

我国古代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理想的追求,对父母的孝顺,对爱情的忠贞,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责任,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要尽可能多地选入这些作品。以各种中职语文教材为例: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一种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三顾茅庐》反映的是古人对贤才的敬重和爱惜……多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共同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多选经典散文,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

此处所指的散文是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现代散文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语言优美凝练,富于诗意:①诗意,意味着美感和审美。审美超越了实用、实利、功利的需求,使不满的人生也会流溢着美感。足够量的散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在审美的过程中增强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懂得分辨崇高和卑鄙、高雅和粗俗。生活中有了美,人生就有了缤纷的色彩、无穷的趣味,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的本性,优美的散文能满足人的这种本能追求,是对人性的一种关怀。②诗意,意味着幻想。幻想是基于现实又是远离现实的,过于现实就不会有幻想。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不少成年人没有幻想,更可悲的是一些教师也没有幻想,学生在如此功利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埋葬了他们的幻想。幻想是和创造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想,一个失去了创造力的民族如何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与发扬,又如何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偏向于就业目的的职业教育更是缺乏这种诗意的幻想,所以我们迫切呼吁通过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散文来激发学生的这种幻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其次,散文的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富有理趣。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人生道理。对人生价值的探求也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节选适量人物传记,使学生在领略优秀人物的风采中形成健全人格。

何谓人格?教育界是如此界定的:人格,即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人格的形成,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也就是说,有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

人格并非都是好的,有高低之分,因此需依赖人文教育来发展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形成充分的自我意识,如:①重视自我,尊重自我的需求和价值取向;②自我认识客观而全面,自爱而不自恋,谦虚而不谦卑,认识自己的价值,明确自己的需要;③富有爱心、责任心、宽容心,等等。人文教育是健全人格形成的主要途径,而语文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我国教育大师夏尊认为,阅读有利于一个人的修为,一个人如有志于品性的修炼,那自然要去看名人传记或经典格言等类型的书。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喜欢通过模仿他人的言行来构建自己的人格框架,比如他们对明星的追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名人大多是在人格上有较高修为的优秀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优秀事迹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四、在阅读教材中加入职业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中职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外,还有必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观,这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职业观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国家需要为根本。它要求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1]因此,个人的职业发展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职业发展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己任。

在阅读教材中加入职业内容,对学生个人的专业成长和未来职业的发展都是益处多多的。我较为欣赏美国作家奥格・曼狄诺编写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书中以“羊皮卷”为线索,讲述了200年来美国各个行业人士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秘密。这本书最主要的意义不是教你如何在职业中获得成功,而是如何在纷繁的物质社会中学会为人处世。太多的人都在忙于提高自己在物质社会中的地位,拼命地去占有一切,殊不知,生命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了一定的原则去生活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实现你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这也是我们在职业发展中要明白的哲理: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总之,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期望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体会与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是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人文影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

第7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一、乡土资源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纵观这些年的研究文献,乡土资源的相关概念主要出现在各级学校的课题研究界定中。

(一)乡土资源的定义

根据文献可知,“乡土资源”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乡土”的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一般意义上乡土的范围最小可具体到乡镇,最大不超出省的范围。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指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二)与之相关的概念

农村资源,即指农村特有的资源,与乡土资源概念相近,只是地域范围主要针对农村而言。民间美术,常有人将民间艺术中的民间美术资源混同或等同于乡土资源。其实,民间美术指由平民、常民或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笔者认为民间美术属于乡土资源,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在美术教育的指导性纲领和各类理论文章、实践研究经验中均有所阐述,综合如下:

(一)有利于更加贴近生活,尊重未成年人认知发展的需要

从生理学角度考虑,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以切身生活为基础的、全面综合的视觉审美文化教育是真实而生动的教育,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新热情。

(二)有利于陶冶高尚情操,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乡土情怀与民族认同感

笔者认为在当前视觉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学生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流行文化趋之若鹜,相反,对民族的优秀文化却采取轻视或鄙薄的态度,导致了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渐弱。尹少淳教授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增加美术教育效益,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乡土资源是可以重生的资源,是最省钱的资源,同时也是最自然、最原始的资源。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乡土资源的种类

文献中有关青少年美术教育可用乡土资源的种类相当广泛,也比较庞杂,综合起来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分类:

(一)从资源的内容上分

1.自然资源

包括自然景观,有城市、村社、校园等;自然材料,有沙土石木、瓜果作物、田地花草、家禽鱼虫等。

2.文化资源

包括传统美术文化,有民俗风情、古建筑、民间艺术;现代美术文化,有当代艺术家美术作品、现代视觉影像艺术(时尚)、现行建筑及装饰等。

3.社会生活资源

包括各种活动,有节日、庆典祭祀活动、文化艺术主题活动;社会机构,有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等。

(二)从资源的动态角度分

谢在《论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文中,将乡土资源分为:

1.原生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原生资源是指原本存在但要经过开发才能生成的资源,主要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关的传承性的乡土文化资源所构成,如人、物、风、俗、史等。

2.延生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延生资源是指随着某种资源的利用、消耗,其作用影响仍然存在的资源,它集中表现为由物质教育资源派生出来的文化教育功能。如被有幸保存下来的祠堂、神庙、牌楼等等,这些都会以一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产生教育的作用。

四、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美术课程领域而言,使用最多的是手工制作,如利用蔬菜、水果进行雕刻、拼插,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等。其次是欣赏,如利用四季变化、丰收季节等,带领学生外出,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

(二)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民间美术的开发和利用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中具有绝对优势。根据本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种开展研究,如剪纸、陶艺、布艺、印染、皮影、编织、刺绣等,在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完成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探求多样的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发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观念 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让学生的学习发展支撑教师的教学设计,并探求多样的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发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采取了以下教学方式:

一、一点突破法 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短篇小说,以一个问题为核心和切入点,围绕它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讲鲁迅的《祝福》时,带领学生们找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在找寻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思考、争论,对鲁四老爷、“我”、柳妈、鲁镇人、婆婆等小说中涉及的人物讨论了个遍,在说明了是凶手的原因之后,主题就迎刃而解,这就打破了常规教学中的理情――析人物――出主题――点环境的固定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学生提问法 这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方法,试用于较难的课文,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孔雀东南飞》前,通过预习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把问题收集起来,去粗取精,整理出有代表性、有深度的问题。然后再制定教学目标精心编织到教学设计当中,然后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提升,因为上课学习的都是学生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辩论激烈,效果显著,这种教法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三、鉴赏式教学 这种教学更适合于名著,因为内容都熟悉,再讲学生们会觉得没意思,所以这种方式更应定位于高一层级的欣赏教学。例如《曹操献刀》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文本中写的是曹操杀了吕伯奢,而新版《三国》中多了一个情节,杀完了吕伯奢之后,还把其驴杀掉,这一情节加得好不好,学生们各抒己见,但始终围绕曹操的奸诈残暴争论,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细致读文本,看视频,提高效率,兴趣浓厚。

四、探究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适合文本内容多,难度大,有分歧的课,如在讲解《杜甫传》《鲁迅传》时,采用了合作探究法,先让学生读传记,每组分一个题目,查资料,写读后感文章。文章写成后小组欣赏,交流成果,每组推选出1―2篇优秀文章,教师再修改挑选打印人手一份,进行课文总结和成果交流。这样,阅读、写作、鉴赏就有机结合起来,以写带读、以读促写、成果交流,学生各取所长,收效显著。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不能做一个畏缩的怯懦者,而应该做一个勇敢的践行者。

第9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反思;乐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存在哪些问题呢?一、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缺乏兴趣;二、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学习障碍,学习能力不足;三、没有严峻的高考压力,学习动力不足;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中职毕业生语文学习现状:基础知识薄弱,字词积累少,语法修辞知识掌握不牢;阅读能力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口语表达能力差,词汇缺乏,情景意识不强;写作能力差、错字病句多,写作思路混乱。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一、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语文学习,教师教学热情不高;二、没有升学要求,教学目标不明确;三、教学方法死板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学次积极性;四、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艺术性,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中职语文教学难以满足大纲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急需从各方面加以改进,笔者对中职语文教学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己任。中职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同样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没有考试的严格要求,教师恰好可以放开手脚大胆革新,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就业和生活做出相应准备。只有足够重视才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二、变教师教为学生学,让学生动起来。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往往教师教的索然无味,学生学得昏昏欲睡。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的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具体做法有:1、灵活多样的口语训练。课堂三分钟演讲;总结复述篇章内容;回答课堂提问;讲故事、演讲比赛等。2、变换形式的诵读、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小组读、个人读等。3、鼓励学生提问、答疑。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只做点拨、补充。4、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读后感。或抓一点,或论全篇,或谈内容,或析手法。总之,学生通过互相学习能掌握的教师不多加讲解,学生能看出问题来的集体讨论解决,学生没有想到的教师适当引导,一切以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梯度为依据安排授课内容,改变教师在上夸夸其谈,学生在下游离课堂的无效教学现状。

三、探究评价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易操作的评分机制。学生自愿结合成若干组,推选组长。组长记录组员在上课、作业、考试等各方面的表现,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的加分;作业及时交,书写工整的加分;考试有进步,成绩优异者加分等。每月评出优秀小组、要优秀个人。建立学生喜欢的奖罚制度。

四、注重双基训练,加强检查落实。语文知识多而杂要不断积累巩固。中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要严格检查,重要内容落实到笔记、作业上,及时查看,督促每一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如每节课要检查笔记。学生很多不愿记笔记、不会记笔记。教师明确笔记内容,给学生留出时间整理笔记,可当堂收交。

五、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展现课本有关的影像资料、欣赏优美的诗文素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指出:“语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发展,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培养和训练。”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通过大语文教学把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课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能力,提升素养。教师可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如小说的电影、电视剧作品。欣赏歌曲、品味歌词。欣赏名家诵读的美文诗歌。观看励志电影学写读后感。听学生易接受的讲座等。当然考虑到可是有限,教师需精选授课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文素养为原则,改变一讲完课本为主的刻板思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六、写作训练形式多样化、生活化。学生大都不愿写作文,特别是命题大作文。教师可变换形式,改为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等,最好系统化。如可分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三大类训练。然后分若干小类。记叙文可分别训练写人、写景、叙事等。写人可单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侧面描写、心理描写等。写景可锻炼视角变换、颜色形状描摹、声音形态刻画等。议论文可分别训练观点与事例一致片段、正反对比片段、假设论证片段等。《大纲》也明确指出职校学生要“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

第10篇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就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学生通过传统的美德,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教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又凝聚了我国上千年的优秀文化和品德。因此,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想情感,学生在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后,也会提升审美情趣。

一、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挖掘历史知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将课本知识讲授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只学到表面知识,不能深刻地理解语文教材知识的含义,也不能体会到其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在司马迁《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课前预习,并通过查阅资料,对作者和作品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会做到条理清晰和层次分明,从而轻松地学习历史文化,并使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得到提升。

二、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作品,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传统文化作品的语言与现代的文学作品语言不同,传统文化作品的语言表达具有复杂性和深刻性,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会很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也不能够准确地将文章的含义翻译出来。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对称、均衡思维方式,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去感悟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地体验语言的强烈美感,才能加强文言文语言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文化底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更是新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也会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开阔眼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应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以此来充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能够热爱语文,同时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自身素养。

第11篇

一、要善于激“情”

1.声情并茂入文题

在命题作文的指导中,教师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引导他们积极进入作文的最佳状态。

2.音乐声中驰想象

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情感上的共鸣,引发人无限的想象力。在作文课堂情境活动设计中,让音乐渗透其中是让学生张开想象翅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指导学生写《我的老师》,我放了一首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婉转、深沉的音乐声中,在如泣如诉的旋律之中,在“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的歌声中,学生如痴如醉,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3.情感剧场吐心曲

我在作文情境活动中开辟了一方让学生倾吐心曲的舞台——情感剧场。学生可自编自导自演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可一人完成,也可多人协作,也可由老师编导,学生参与来完成。这种表演富有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实际上是情景作文的训练。如学生表演集市喧闹场面,公车上失窃现象,夜自习停电后学生的反应,学生迟到或考试成绩公布后的众生相……情感剧场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表演才华和驰骋想象力的场所,又为学生作文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同时引起了学生情感的激荡——对美的向往,对丑的鄙弃,对善的赞美,对恶的鞭挞……

二、教师要善于激“趣”

1.开展美文欣赏,上好仿写课

仿写是训练作文的基本方法之一。要上好仿写课,必须开展美文欣赏。开展美文欣赏,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营造一种特别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美文所描写的氛围之中,情感为之激荡,心神为之陶醉。学生只有读懂美文,掌握美文的写作技巧,领悟美文之美之所在,才能进行仿写。提供给学生的美文除了课文、习作例文外,还应选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知识面紧密联系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要富有生活气息,健康活泼,甚至风趣诙谐,以利于学生作文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形成。开展美文欣赏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我每两周进行一节仿写课。课堂上,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些优秀记叙文、小故事、散文,或播一些配乐文章,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文学氛围,把学生的心神吸引到浓厚的文学意境里,让他们感受到文学之美好,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兴趣。

2.开辟第二课堂,上好口头作文课

能言是会写的前提。为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在作文课堂情境活动设计中开辟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启思维,培养想象能力。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复述课文内容、讲故事、用词组句、组文、静物教学的活动,让学生一展口才,实际上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想象的情境。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望,变被动为主动练笔。如用词组句训练:

云——白云——飘动的白云——飘动的白云像一只天鹅

树——一株槐树——一株古老的槐树巍然挺立在校园中

雨——春雨——春雨沙沙——像蚯蚓松土——像春蚕吐丝——像燕子呢喃

长发——黑色长发——像乌云飘拂——像瀑布流动——像一幅质地精美的黑绸

三、多种感官综合利用

1.要让学生会说作文

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在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究其根源,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首先要强调说的能力,这是写话的基础,有话可说,才有话可写,说得精彩,才会写得绘声绘色。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得从小学一年级抓起,让孩子们说熟悉的词语,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要求一句话不但完整,而且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用“有的……有的……”“越……越……练习说一句简单的话。学生说:“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投沙包。”冬天越来越冷”。“树叶越落越多”。然后再在这几句基础上加上别的修饰成分练习说几句连贯的话。或者说自己的一件小事。让学生充分体会说的乐趣。

2.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第12篇

中国的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其可以分成两大方面:文字传播和语言传播,而这两个方面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具体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播、评点传播、表演传播以及歌唱传播等。这些传播方式各有优点,对于我国的古代文学来讲,其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这些传播方式,我国的文学的积淀愈加深厚且样式也得到了发展,通过这些传播方式,能够加快我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本文由收集

一、通过文字来传播

在文字传播的帮助下,我国古代文学很好的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字传播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样的情况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在文字传播中,文本传播是其传播形式的主要内容。文本传播大致可以分为选辑、评点、翻译以及借阅和传抄四种传播方式。这四种传播方式各有特点且影响力也不相同:

1、选辑传播

选辑传播方式是一种传统的传播方式,选辑的编纂者在对选本进行编撰时,可以选取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可选取他人的文学作品,选本所选取的文章也没有特定的形式,其可以是诗、是曲、是散文等。通过选本中的优秀文正,能够有效进行文学传播,这些优秀的文章还起到了很强的导向作用。伴随着选本的广泛流传,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文、曲等文学形式的文学地位得到了有效地提升,例如,元朝时期的文人崇尚唐诗,编著了大量的唐诗选本,如臧懋循编著的《唐诗所》等,而明朝时期,人们则推崇元曲,代表作有唐顺之的《文编》等。选本还对我国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欣赏以及评论等文学活动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其推动着我国文学创作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欣赏眼光和评论水平,加快了我国文学的发展。

2、评点

评点是一种能够和文章紧密结合的、鉴赏性极强的随感式评论,带有很强的传播者的思想,能够对文章产生很强的影响,例如:朱熹的《四书》、《史计》三家注以及毛诗郑笺等。评论传播能够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如果人们对某一作品具有较高的评价,那么就会有很多通过仿效这一作品的形式等来进行文学创作,有时还会创新文学的形式,咏物词的发展和兴盛就与文学评论有着直接的关系。

3、借阅与传抄的传播形式

这一传播形式是文本传播中最普遍的传播

形式,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其也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传播形式的产生原因有两种,一是受经济条件所限制,不得不进行借阅和传抄;另一个是出于收藏的目的。对于借阅和传抄这一传播形式来讲,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为在进行借阅和传抄活动时,人们往往或选择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书籍,而书籍的主人在推荐书籍时也会推荐自己所青睐的书籍。由此可见,这一传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文学的传播和发展,使得那些暂时不能够被刊刻的书籍得以流传下来。

二、语言传播

语言传播和文本传播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传播的载体是语言,是大众传播媒介还未诞生之时,人们传播文学作品的重要传播方式,其传播方式和影响如下:

1、以演唱的形式进行传播

这一传播方式所传播的内容大多是词和曲,传播者多为歌妓。歌妓是我国特有的文学传播者,其起源于我国的魏晋六朝时期,至唐宋时期达到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歌妓为了谋生,往往会像当时的大文人“乞词”,例如,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就是在歌妓的乞词下写出来的。除了歌妓乞词之外,文人也乐于增词,因为通过歌妓的传唱,能够更好的推广自己的作品,以此来获得更多人的赏识和灌注。在增词和乞词这两种活动中,作者和歌妓都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前者推广了自己的作品,后者赚取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唱和的传播形式

唱和就是文人聚集在一起,以某一题目或者韵脚进行文学创作。通过对文学史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人的聚会上创作出来的。文人聚会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文化活动,其所具有的语言环境要优于一般场合的语言环境,因此,其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唱和这一传播形式不但提高了文学创作的水平,同时加快了文学作品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