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塞腰鼓课件

安塞腰鼓课件

时间:2023-06-01 08:5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塞腰鼓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塞腰鼓课件

第1篇

一、宜强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忌画面过分花哨,分散学生对语文本身学习的注意力

我们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考虑到教学情境、学生兴趣等因素,宜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图、文、音、像并茂的信息,通过营造与教学相适宜的氛围,将学生引入相应的意境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形成积极、生动、完美的教学氛围。如教《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学生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安塞腰鼓,从来没有真正领略过安塞腰鼓的风采。于是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将安塞腰鼓所处的真实环境、惊心动魂的场面、磅礴的力量等,伴随着《安塞腰鼓》的乐曲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对抽象、模糊的“安塞腰鼓”有了感性认识,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去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黄土高原的凝重、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进而领会《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颂歌,也是民族魂的诗性礼赞,从而使学生有收获之乐,而无劳顿之苦。

但语文毕竟是一门语言学科,文本的朗读、课文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靠学生内化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得益于多媒体图、文、音、像并茂的同时,应注意适可而止。如果我们一味追求课件的生动形象,大量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就会影响学生对语文本身学习的注意力,忽略了所要反映的知识内容,从而淡化了文本的朗读,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因此,在设计、制作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原则,而不要分散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

二、宜超越时空,生动、形象地扩大信息量,以拓展学生视野,忌只是一块纯粹的黑板复制品

多媒体在很大程度可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注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展现文章的意境美、形象美,让学生“披文入情”,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体验,了解甚少,单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如果用多媒体技术选取我国民族戏曲的精华京剧、昆曲、越剧等的有关片断,根据教学目标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就会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听、说、读、写”,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目标。

但看看现在公开课、比武课教师使用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里面只是一些问题和问题的答案,只是简单重复所写的、所讲的内容,要不就是多了点音乐、图片、小动画之类的,充其量不过就是一块不用粉笔写、不用黑板擦的黑板而已。我想既然能用黑板为什么要用多媒体呢?既花时间、精力,又起不了多大的真正的作用。

因此,在设计、制作我们的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入相应的资料,设计相应的场景,使内容生动形象,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某一方面的难点,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宜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忌淡化学生对文字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但现在有些课件,重课件的精美,从封面到主页到每个子页都做得“精彩纷呈”,大量地使用与教学并无多大关系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精彩的图片、悦耳的音乐、动人的画面上。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本都没有摸几下,连起码的朗读、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揣摩等环节都没有,这样怎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又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我们在设计、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与媒体显示的关系,合理地设计课文朗读与阅读理解、文字训练等环节,并辅以适宜的媒体,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品味,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运用、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笔者制作的课件《伟大的悲剧》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背景音乐和背景图片中,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受感动的文段,并与同学交流、品味,从中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在全班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础上,人物性格风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多媒体技术、语文传统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理念的相融合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四、宜根据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来设计、制作课件,忌信手拈来,生搬硬套

现在网上、商店有许多现存的课件可供教师使用,可是有些教师将这些课件拿起来就到多媒体教室使用起来了,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实际上,课件的制作总是有一定的指导思想的,是根据教材、根据学生来设计的,是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晶。这个课件只适合制作者使用,而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随意地、完全地照搬使用,因为这个课件不一定适合你教的学生,也不一定是你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分析好教材因素、学生因素,确立好要解决的问题,要突破的难点。当然对于别人的课件可以借鉴,好的加以运用,不需要的删去,加入自己的东西,就是一个好课件了。因此设计、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学生特点、教材情况并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这样的课件才真正有利于教学,起到真正的作用。

第2篇

1 利用多媒体,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作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当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也就自然地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也走进了农村中小学的课堂,它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它所提供的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材特点,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领会学习内容,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享受学习的快乐。将多媒体教学系统引进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小学三年级《走进大自然》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他们从来没有亲眼见过的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学生边看边赞叹:“好美呀!”“太漂亮了!”“我好想到那儿去玩,好想到那儿去呼吸新鲜空气”“老师,你现在就带我们去,行吗?”……此时的学生,那跃跃欲试的劲头,笔者都有点儿快控制不住了。这是多媒体课件的功劳,是这几张色彩艳丽、新颖生动、直观形象的图片将学生置身于那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中的,触发了他们的兴奋点,也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和情感基础。教学在继续,情感在提升,效果也达到了顶峰。之后,笔者就最大限度给学生用多媒体上课,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教学效果也在不断改善。

2 利用多媒体,让语文教学的难点“易”起来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也有难易之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它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的优势,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为学生接受新知扫除障碍。

2.1 利用软件中笔画变形功能突破字形、笔顺教学中的难点

尤其在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以及能按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来写字。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利用软件把生字的笔画笔顺制成可以演示的动画课件。学习生字让学生像看动画片一样,学生有兴趣,也就很容易把生字学会了。更重要的是,也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石。例如,在学“兔”字时,多媒体屏幕上出示一幅小兔子的图画,让学生观看小兔子蹦蹦跳跳以及小兔子演变成“兔”字的画面,学生就会想到小兔子有条小尾巴,书写不能丢掉“点”。然后为学生演示“兔”字的书写笔顺的动画,先分步演示,再连续演示。这样寓教于乐,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达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

2.2 借助多媒体教学突破朗读教学的难点

在课文中有不少内容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太远,而又要求学生能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感情。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他们没有过那样的生活环境,哪能体会得到呢?如果教师把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文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制成课件,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给学生上课,课件上所展现的一幅情景图、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或是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一段名家的朗读录音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使他们能够感悟到文章的意境美和形象美。如果再采用多种方式来朗读课文,让文本把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会、去感受,最终能与作者达到心灵想通,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感彩。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中,笔者制作了比较实用的课件。学生对于安塞腰鼓了解很少,笔者就在课件中为学生准备了有关安塞腰鼓的文字介绍和表演视频,通过观看,使学生充分了解安塞腰鼓这种表演形式,也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安塞腰鼓表演的能劲、挥槌的蛮劲、跳跃的虎劲、转身的猛劲、全身使出的牛劲、让人看了更带劲。就像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这会儿,也一下子就要燃烧释放了一样。进行到这儿,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群情激昂,使课堂达到从来没有过的。接下来在课文理解的教学中,通过课件中的配乐朗读,更使学生感受到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通过热情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朗读,更能表现人们那种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

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很容易就突破了朗读中感情把握这一难点。

3 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绝对是一大难题。以前,为了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不过,自从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小学作文教学之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场景,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创作发挥和思维拓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习作。

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学生在写情景作文时,总是抓不住特征,写不出意境,有的教师把这些都归结于学生对周围景物不够留意,没做有心人,还缺乏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实际上是教师在指导写情景作文时也是纸上谈兵,没有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融情入景,这才是学生对写情景作文感到头疼的主要原因。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作文教学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的声音、影像,让学生有心弛神往之感,从而唤起学生倾诉的欲望和无穷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喜欢的小动物”时,笔者知道班上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小猫、小狗作为写作素材,为了改变这种选材上的枯燥和单一,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动物情景剧《动物世界》,从系列剧中学生看到的动物,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有地上走的,天上飞的,还有水中游的……他们看得兴趣盎然。看完后,再选定学生感兴趣的画面让学生反复地观看,细致地观察。通过这样做后,不少学生找到自己所喜爱的动物作为写作对象,并从外形特点到生活习性上都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种方式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畅快,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多媒体应用于作文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了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4 利用多媒体,能拓展视野,延展教学空间

第3篇

关键词:巧用;远程资源;活跃;语文课堂;师生交流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推广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入了我们农村学校的各个层面。但是我们老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认识不足,驾驭能力差,常常误用,滥用远程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与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活用巧用远程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激活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虚心学习,积极实践

我校开通模式三以来,我便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自觉报名参加“国培计划”网上培训,并把学习所得大胆运用到自己的班级教学中。2012年第一学期,我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由于学生没有条件目睹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我便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有关人类首次登月的文字解说,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把以文字方式呈现的课文内容活化为形象可感的具体形象,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喧染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知识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讨论、质疑、互动的各环节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质,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比如: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先让学生欣赏我们定安第二届端午美食节开幕式上的一段剪辑视频,由于是学生自身地理范围内的开幕式,学生心理距离接近了,满足了学生认知事物的心理需求,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提高了,紧接着,我插入音乐配合学生朗读课文,这就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增强了。通过这样教学,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加强了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二、探索改造,有效利用

尝试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怎样创造性地使用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使这些优质资源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便成了我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开始了大胆地对原有资源的重新整理、编辑、改造、提取、升华,从而选择更有效的资源以及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加符合自己实际教学需要的的多媒体课件。我在讲《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感知了安塞腰鼓的精彩场面,明白了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领悟了安塞腰鼓的博大精深,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始热烈研讨和学习,整堂课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我还认为,如果大家都能调用、修改远程教育资源,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进行探索改造以及有效利用,那么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会更佳。

三、活用资源,以说促写

教学《背影》一课,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说一说;同时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生活,说说怎样跟别人相处和交流?怎样感恩与报答关心自己的人?通过设计这样的情景,既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感受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双重功效。

四、尊重文本,适可而止

第4篇

一、课文教学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研究教材时多注意,就会发现教材中的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方面的文章,并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安排。如,教师在进行《童趣》一文的教学时,将文中作者把“藐小之物”—夏蚊、丛草(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虫蚁、土砾、癞虾蟆想象成群鹤、树林、野兽、丘壑、庞然大物制成一张张形象的图片;将作者把癞虾蟆在草丛中吃蚊子的过程想象成“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的过程制成PPT动画;再将融入作者神态、情感倾向—“观之,兴正浓”时,“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贵的情感变化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口头交流互动的人机交流白板课件。那么,这样的文章、词句把儿童的天真、淳朴,对世界独到的观察和体味写得传神之至的精妙之处就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领会和感悟。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紧紧围绕人物对司空见惯的、平常的再也不能平常的东西,挖掘出人物观察后以独到的思维方式展开的想象、描述,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某个季节(时间)、某个环境(场景)等情况下曾经有过的类似想法说出来或在白板上简要地写出关键词来,学生一定会表达出许许多多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并能在相互表达中实现充分的共享,得到更多的启迪。这样会使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较为理想的培养。

再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如果能把那些画面感、意境氛围较强的文章、古诗词制成便于学生观察的多种情调的画面,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一定会在这种自由的课堂情境下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课堂理解与感悟要注重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善于运用电子白板图像、音视频启发学生,让学生从观察图画、欣赏音视频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自然感知文意。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课前按照课文中主要体现景色特点的内容—“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绝不讲究对称”“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等内容,搜集相应的景观图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观察图片入手,通过深刻的、多角度的对图片的分析、体会来反观课文内容。在个人对形象感知的前提下,结合与别人的交流、互动,逐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效果要比按照课文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分析、体会的单向思维要深刻、牢固得多。

再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课文反映的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充满原始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融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民风民情浑然一体。教师如果在朗读课文时将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画面或视频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朗读的同时,结合课文语句,认真欣赏、切实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生命的律动、语言中包含的情感和深意。尤其是对文中震人心魄的场面描写的排比句—“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的体会,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振。这样的画面或视频,会带动学生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地思考,多角度地去探寻安塞腰鼓内在的魅力、思考

(下转页)

(上接页)

黄土高原这方水土孕育出这种文化艺术的渊源。此时,课堂已不再需要教师的讲解,这种手段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听说训练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第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发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5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远程教育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所谓,远程教育是指在非连续面授指导的情境中,助学者和学习者之间通过各类教育资源和双向通信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交互活动。在本质上,远程教育与开放学习紧密相关。它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优质教育技术和资源,同时也是一个新课题,它对教育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激励,对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更新更是一种促进。因此,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从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呢?

一、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第斯多惠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教育资源。殊不知,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远程教育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由于学生没有条件目睹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我们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有关人类首次登月的文字解说,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把以文字方式呈现的课文内容活化为形象可感的具体的形象,使声、光、电等多种效果相结合,大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因为,远程教育资源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得以巧妙突破。比如,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花儿红的内部原因,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远程教育上的媒体资源下载相关的图片等课件,有选择地展示给学生边观赏,边思考。这样,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在直观的投影中迎刃而解了。可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只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就会变得顺利。

三、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加强学生听说训练。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为此,我们应当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比如,《安塞腰鼓》一文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表现了中国民族风俗历史的悠久。而南方的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形式、特点等都很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先播放一场安塞腰鼓的视频,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接着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然后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壮阔、激烈、豪迈等特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聆听朗诵,品读精彩语段,感悟文章主旨就能水到渠成了。

四、发挥远程教育优势,陶冶学生美好情操。

在中学学习过程中,语文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学习科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从众多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所以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培育,学会用语文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要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除了利用语文课文中的主题美、语言美、结构美、立意美和描写美等,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怀,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外,还可以利用远程资源媒体中的音响渲染,触动学生感情。尤其是在学习文言文时,一首悦耳动听的古筝乐曲,配之于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们可先播放歌曲《愚公移山》,把学生带入故事情景中,然后在理解愚公的人物形象,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远程教育好像清风活水,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精彩纷呈。荀子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善于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因材施教,给学生充足的教学、信息资源,让学生去分析、整理,改过去的积累知识为发现知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给导学案应用注入活力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让抽象的知识和内容更加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与消化。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音像片段;然后播放充满激情的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体会文章所描写的场面和感情。这样营造一个感情激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披情入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瘦身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教材中某些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比较抽象、复杂。一般学生运用导学案学习,重难点的突破遇到疑难时,教师或借助复杂化的语言,或借助肢体动作进行解说,结果下来,经常是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在上课时,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增加生动性,又容易突破重难点。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就有意识地把“父亲过铁道,攀栅栏,买橘子”的场面制作成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去感觉,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创造性地表达画面的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与导学案相结合,启迪思维,提供创新空间

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学生对沙漠的形成、沙漠对人类的危害还不完全了解。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前通过网上搜索、剪裁,再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课件制作。这样学生就有了感性认识,再结合课文内容,出了一道题:沙漠不断侵袭人类,人类能不能抵挡沙漠进攻,并且收复失地呢?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关心,也很感兴趣,就积极地讨论,有时还发生激烈的辨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延伸各种器官的功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强化导学案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如今的教学早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杯水的老式样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亦不断更新,不断完美。语文课借助多媒体延伸了各种器官的功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选择好最佳课堂模式和教学手段,更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选择利用电教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优点,通过重现、渲染等方法,指导学生从学习范例中掌握规律的示范模式,就是有助于听说训练的教学法。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的《雷雨》一文时,先播放王卫国先生朗诵的《雷电颂》视频。王先生的朗读,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听完王先生的朗诵,学生情不自禁,跃跃欲试。就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尝试模仿。在这种激昂的氛围当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7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三利” “四弊”

随着多媒体与课程整合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兴利除弊,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三利”

1.多媒体使课堂教学直观化。在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出示字词、图片、讨论题等,就可以鼠标一点,轻松完成,既方便教学,加快课堂节奏,又使教学更加直观,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利用PowerPoint能分能和的功能,在分析《孔乙己》、《老王》等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时展示孔乙己、老王不同时期的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人物画面中,对比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神情态度、衣着穿戴,激发学生寻找造成人物惊人变化的深刻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2.多媒体使课堂教学情境化。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境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讲授《安塞腰鼓》、《黄河颂》等文时,可先展现安塞腰鼓火爆壮观和黄河波澜壮阔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看、听、想融入教学情境,这样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使课堂教学信息化。在复习训练中,如语言运用题、语病例析题、客观分析题等,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组成题库,分设各个等级,有利于存储和筛选试题,避免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调性。

二、多媒体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四弊”

1.为用而用。一些教师以为不用多媒体就落伍了,于是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强拉硬扯地拖进课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类的语言》时,将鹦鹉学舌设计成动画,在大屏幕上展示。而鹦鹉学舌的现象人人皆知,动画设计实在是画蛇添足。

2.以辅代主。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都由电脑代劳,从而形成多媒体独霸课堂的局面。

3.忽视文本。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情态,而是动画设计了蜜蜂分来分去的情景。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4.新瓶旧酒。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出现了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没能摆脱“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窠臼。在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在多媒体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如何兴利除弊

1.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多媒体技术虽然应用得较为广泛,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如果过于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则势必会导致人为物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充分考虑语文学科性质,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多媒体课件不能变成讲稿,把要讲的所有话都在屏幕上展现是最大的失败,这样教师在上课时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正确的做法是文字要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只需展示提示性和归纳性的文字,教师应自己驾驭多媒体手段,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多媒体手段之中,从而极大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

第8篇

《走进窑洞》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 多彩的生活”中“黄土高坡”的第一个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窑洞,感悟人类的智慧及黄土高原人对美的追求和不屈的生命力,树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及环保的意识;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生发热爱黄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认识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理解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能力目标:学习专题研究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全面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与合作探究的习惯。

(4)过程与方法:学习质疑与自主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师引导,全程评价。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黄土地与窑洞生活及两者之间关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今天让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首歌作我们的向导,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播放李娜的视频曲《黄土高坡》)

师:李娜的一曲高歌把我们带进了一块神奇的热土,歌曲中唱的就是我们要去作客的地方——黄土高坡(原)(板书),那里的人居住在怎样的房子里?——窑洞(板书),和我们这里一样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黄土高原,走进窑洞。

(二)认识黄土高原

师:黄土高原在哪?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1)识图,了解位置、范围(出示图片:黄土高原示意图、中国地形图)

观图描述:位于中国的西北,在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上,海拔1000~2000米,辽阔,北起长城,南达秦岭,西抵祁连山,东至太行山,横跨陕西、山西等6个省区。

(2)了解地貌和环境特征:根据生活积累,介绍黄土高原

出示一组黄土高原的直观图片,学生欣赏,认识黄土高原。

师:同学们看图片后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可先和同座说一下,然后全班交流。

交流后明确地貌:土山,不同于大山的高低起伏,也不同于平原的一马平川。沟壑纵横,植被覆盖差,黄土大多,远看光秃秃的,给人一种荒芜的感觉。

环境特征: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河流经此处。

(三)走进窑洞(初步探究黄土高原的民居)

师: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原人是怎样居住的呢?

(1)引导

师:窑洞是什么样的?像我们这儿的什么?(桥洞,上方半圆形)

出示几幅窑洞图片,生描述样子,师适时板画拱形窑洞(拱形洞口不易坍塌);一孔孔,一排排,向阳建在较坚硬的坡上。(窑洞的分类: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

(2)思考并讨论

师:黄土高原人为什么大多居住在窑洞中?有适应环境的因素吗?

(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分析窑洞的建造原料和特点,师参与讨论中,适当点拨;出示课件:问题及“温馨提示”小组如何有效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各组汇报窑洞的优点

明确: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特殊的环境而修建的一种独特的民居,用生土作为建筑材料,难渗水,不影响地下土层(与沙子比较)。黄土的直立性强,适合挖窑洞,一般不倒塌;窑洞是古代穴居的延续;穷人也有居处,就地取材,花钱少,减少费用。既节省耕地与木材,保护环境,又保温隔热,冬暖夏凉,科学家认为可减少辐射,高寿。

师:黄土高原人正确处理了环境与居住的关系,对你有何启示?

(生交流感悟)

小结:他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环境,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了美好家园。窑洞特点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四)专题研究

师:还想更全面了解黄土高原吗?

(生纷纷发言,如农作物的种植、生活习惯等。师生适当归类后,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专题)

1.各组长汇报各组感兴趣的探究专题

师相机板书:

生产与民俗 窑洞的革命历史生活

古文化遗迹产物 环境现状与环保

2.各组讨论探究

出示合作导航:围绕小组选择的问题进行探究;分工合作,整理资料卡;组长当好小老师,带领大家认真思考探究;各小组同学依次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记录员做好记录及汇报准备。

3.研究成果交流汇报(运用补充、点拨、师生评价)

师:“民以食为天”,先由生产组汇报好吗?有问题可请教,如你是怎么知道的(方法)?

(1)生产与民风民俗

①生产

生陈述后,师追问:那里的人们是怎样利用环境种田的?

生:梯田种植,利用坡地,开垦种田,很勤劳,适应能力强的作物,春种秋收,一年一熟。

(师出示黄土高原农作物种植图片:谷子、玉米、高粱、小麦、马铃薯等)

②民俗:手工艺及丰富的精神生活(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

A.妇女:生述,师相机评价点拨。

出示图片:泥塑、布老虎枕头、剪纸、窗花、炕围画。很有地方特色,特别是剪纸艺术名扬海内外,每年举行比赛,出了好多艺人、精品。陕西剪纸已经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改革开放,民间剪纸也成为妇女们致富的产业。

B.扎白毛巾的小伙子:师补充介绍一种特有的民俗:安塞腰鼓。(出示安塞腰鼓表演视频)

第9篇

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笔者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古文《山市》时,笔者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沙漠、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进行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时,笔者找到了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和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图片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45分钟“扩容”。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用动画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深入人心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描述所无法达到的。

三、情感、活力。在激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引导他们倾听鼓声,学生的情绪迅速高涨,再次朗诵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探究、拓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中,千方百计使学生先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再去探究。如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走近马铃薯文化”的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场白是:定西人以马铃薯待客的习俗,你们知道马铃薯最早是哪里出产的吗?现在定西出产哪些品种的马铃薯……学生的想象被“激活”后,会带着疑问去网上搜寻,去图书馆查找,去附近的马铃薯市场考察。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一定会加快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10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多元朗读;体会情感;吃透教材

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课堂上最能吸引学生的是投入情感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奠定自身感情的基调,也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这种平等的情感交流中和教师、和课本进行交流,愉悦中获得语文知识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激感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好文章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并引发同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引发阅读的兴趣,对文章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创设情境,使学生有情感抒发的氛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教学《黄鹤楼送别》为例,这是篇文包诗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李白与孟浩然在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课件设计时插入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片,展现滚滚东去的长江,大背景下点缀美丽的桃花、柔美的垂柳、飞翔的沙鸥,再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体会在江边站立时极目远眺的心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走入作者的情感中。此时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体验作者的情感,并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对美丽的春色进行描述,还可以用上成语或诗句,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抒发出心中的情感。

二、多元朗读,感悟情感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学生在与文本及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时,情感抒发的唯一方式就是朗读,朗读,再朗读,在表达情感之前要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总是习惯于对诗词或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详细解释,力求让学生疏通文字,进一步理解文本。这当然是对的,但过犹不及,岂不知过度讲解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好端端的文章也就被讲得支离破碎。问题就出在感情指导的缺乏上面,没有能够通过教师范读或者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学生只有接受没有品味,更谈不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了。以《草原》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是自然美、语言美和人情美的完美结合之作,如果只是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字词句实在是可惜了。教学中应重点对文章进行朗读指导,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草原的美丽,仿佛看到明朗的天空和无边的草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情感释放,要抑扬顿挫,要流露出真实的情感。

三、由表及里,体会情感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犹如一座桥梁,把分别站在河两岸的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连接到了一起,心情相互契合。”为了让学生的情感融入作者的情感之中,教师就必须深挖教材的动情之处,学生通过思考和品味,展开合理的想象,让文章中的情感充分感染学生,震撼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荡起心中起伏的感情波澜。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要数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以及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一点,首先应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场面描写和文中能够激感波澜的关键句子,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由表及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几处场面描写,如火烈的舞蹈场面、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以及变换的舞姿等,接下来再让学生体会文中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增强文章语势的作用。到这里学生已经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之中,进一步朗读时,再让学生关注文中叠词、叠字以及反复手法,发挥它们所带来的气势和韵味,这样就会更加清晰地领略到文章中语言的明快节奏以及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四、吃透教材,把握情感

教材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学生能较好地把握,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候很难理解作者融入文章中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良好的主导作用,把作者、文本以及学生的情感进行沟通。前面讲过文字起到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其实教师就像站在桥上的交警一样,会让情感的沟通更顺畅,让情感明细在各项具体的内容中,使小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精准地吃透教材,把握住作者的情感主线。例如:在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时,文章开头就说夹竹桃是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的花,表达出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围绕这一点进行分析,特别是在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可以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作者明明是写夹竹桃,为什么还要写迎春花、桃花、杏花等14种花卉呢?分析课文时教师还应该抓住文章中的两处双重否定句,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精妙。

总之,语文课无处不存在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就像一片盛开着情感之花的花园,处处洋溢着情感的芬芳。语文教师应深挖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构建情感语文新课堂。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形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50-0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能否促使学会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结合本人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这两年从事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电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注重字、词、句、重要语段的教学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

学习语文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1.1强化课内外结合。 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种资料,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

1.2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不管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2.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自己截取了同名电视散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动感十足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深沉的情感震荡,这样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教学情境。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12篇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可以将课堂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模式中解脱出来,将那些学生平常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的事物和现象,借助形式多样的媒介,将文字、图像、动画、影像等课堂基本要素立体展现,充分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最大化地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无形之中降低课文难度,顺利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一、实物展示,在直面观察中获取深层感知

青少年感知事物主要是借助直观形象。事物性说明文教学,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认识事物中获取知识。要想学生轻松快捷地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直观教学原理,通过课件、实物等资料展示,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启发和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化石、石器、文物等实物,或运用图表、照片、挂图等象征性直观教具,或利用幻灯片等现代科技,或组织实地参观、课堂现场展示等直观活动,给学生形象的直观感受和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如教学《黄山奇松》,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登过黄山,对黄山的秀美无从领略。虽然课本中告之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有四绝,有三大名松。但松是怎样的“奇”,学生并不能真实感知。若老师借助照片或幻灯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黄山松的形状,学生结合课本对黄山三大名松的介绍以及它们奇特的姿态描写,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能真切地感受黄山松的“奇”。再指导学生课后搜集有关黄山及三大名松的资料,定会让学生加深印象,激发爱黄山、爱大自然、爱祖国的真情实感。《故宫博物院》对故宫的养生殿、金銮殿等建筑作了介绍,学生大多没去过,抽象的文字又难以让他们深化印象,而通过展示实景图片,就可以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是如何进行说明的。再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若将赵州桥的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说明赵州桥的特征,再体会课文中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二句中“两肩”、“各”、“几乎”等词的准确性,很显然比起只让学生想象更容易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持久,而且,还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气氛沉闷的现象。

二、动画演示,在摸拟探究中化解理解难题

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又比较抽象难懂,单凭教师用语言文字去讲解,即费口舌又费时间,而且学生听起来也是“如坐雾里”,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如果通过计算机逼真形象的模拟演示,就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事物本质,顺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如《斑羚飞渡》一文最激动人心的一幕――老斑羚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二次起跳的“垫板”。老斑羚牺牲自己解救小斑羚的精神是文章的关键情节。通过制作动画课件,演示斑羚飞渡场景,再配以小斑羚顺利飞渡到彼岸后失去亲人的痛苦叫声和老斑羚摔入谷底的哀叫声,让学生如临其境,惋惜不已,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深入学生的心中。又如,《詹天佑》“人字形”铁路的运行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动画把青龙桥陡峭的坡势展示出来,学生很轻松地就明白了“人字形”设计的原因;再动画演示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状态,根本无须教师多讲,学生就对“人字形”线路的奥秘融会贯通,对詹天佑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和敬佩之情由然而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物理课中所学的折射和反射知识,演示“海市蜃楼”景观。

三、影像播放,在音像欣赏中再现丰富情感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媒介,将无声的课本语言经过综合处理,立体呈现声音、人物、文字等,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如教学《纪念白求恩》,可以事先利用休息时间安排学生观看电影《白求恩》,感受白求恩大夫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七根火柴》教学,可以展示电影《》中过草地的场景片段,通过声光色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化解课文重难点。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字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教学《安塞腰鼓》,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让学生在黄土高原上人们忘情地表演场面中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品味。《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等写景抒情类的课文,更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画境,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情景演绎,在角色扮演中展示人物形象

在小说教学和部分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表演,把课堂当剧场,让学生当演员,通过表演展示人物形象,在即兴演出中突破课文难点。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情景剧的表演既不需要大而全,也不需要表演者演得惟妙惟肖,可以围绕文章中的某一段话、某一个场景,甚至针对某一个难点句子或难点词语的理解组织表演。一组学生表演,其他学习可以对表演者进行争论、评说。争论、评说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理解的过程。如《孔乙己》可以围绕孔乙己在酒店的四个生活片段即兴表演,凸显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范进中举》中为范进治疯前“卷一卷”,打完第一嘴巴后“手颤”、“懊恼”,在归去的路上“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等着力刻画胡屠户形象的关键情景也可以即兴表演,演绎人物神态,展示人物形象。紧扣“攥”“舒”“缩”“揣”等词进行表演,更可以细致入微地表现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