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校专业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

时间:2023-06-01 08:5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校专业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校专业建设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校专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62-05

当前,教育正值转型之际,为更好地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构建专业群已成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手段。江苏省专业群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探索发展之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校专业群内涵概述

(一)高职校专业群概念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1]高职校在发展过程中,就充分应用了“专业群”的思想。高职专业群并不是将高职校的各个专业进行简单拼接组合,而是将一些拥有相同社会资源、需要相同工程技术的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共享资源、共享技术的实用全面的共赢效果。其中这些专业群的设定可以是相同学科体系下的不同专业,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下的具有共通之处的专业。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印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根据“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公布了高职专I目录的分类,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2],这里所提及的二级类体系便可称之为专业群。

(二)高职专业群特征

1.集成性。在系统工程学中,集成是指利用优秀的技术与资源,将分离的子系统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整体,让这些子系统在整体中团结合作,发挥出共赢的效果,使得整个系统达到性能最优化。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集成性,首先将各个子专业提取优秀因子,然后进行有机整合,将这些优秀因子进行群内共享,最后构成完整有效的专业群,在共享这些优秀资源与技术的同时实现各专业的自我优化与整个群组的整体优化。

2.集群性。集群原本在自然界是指同种生物中的不同个体通过聚集生活在一起,完成一系列生活、繁殖、发展的活动,这种聚集有利于生物的内部发展与抗御外敌,产生集群效应。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具有集群性的特点,通过将一定数量的专业集群而形成,这些专业通过集群可以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将自己的优秀环节贡献给整体进行优势互补。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群的子专业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太多会难以管理,降低效率。

3.集约性。一方面是指要集合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利条件来统一管理完成所要做的事,另一方面是指在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节约、约取为原则,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管理所集中的核心力量,达到相应目的,关键点在“集中管理”“高效运行”“节约使用”。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就是集约化建设的过程,秉持节约的原则,通过对各专业优秀因子,即专业群构成要素进行集中投资,将专业内优秀力量集中管理,实现专业群的高效、节约、集中的建设与管理。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地建设高职校专业群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在建设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原则:

1.结合区域产业链构建高职校专业群。脱离高校所在区域进行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不具有现实价值。高职校在建设自我专业群时不仅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办学条件与校园文化,还要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因此,高校要与政府进行有效合作,统筹规划建设。

2.围绕专业群发展所需专业人才构建高职校专业群。具有岗位需求专业能力的人才是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关注人才的职业操作能力与综合业务能力。

3.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校应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在组合各个专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当前的办学实力,更要看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围绕热门专业进行建群的过程中,也要给发展前景光明、办学实力欠缺的优秀专业以提高的空间。

4.体现出专业群建设的效益。高职校建设专业群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师资力量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有着积极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积极影响。

(四)高职校专业群质量监督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失去监督都会失去发展方向,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需要一定原则进行质量监督。

1.导向性。通过合理的评价内容设计,客观科学地引导高职校树立新的职业观、质量观、课程观,充满热情与理性地为专业群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诊断性。通过即时评价,检测专业群建设进度与发展状况,针对不合理之处,及时处置并改正,在关键环节处要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

3.可操作性。专业群建设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者应做到尺度适中、评判客观公正,尽量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评价不公,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准确科学。

4.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专业群建设成果不仅要从工作量角度评判,更要有工作质量的评价,在不同的环节侧重不同的评判角度。

5.发展性。评价旨在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二、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一)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校通过建设专业群,通过专业的集群、集成、集约化发展,依托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将资源、技术的共享,进行优势互补带动发展,给就业前景高、办学水平高的专业更坚实的条件支持,给拥有就业市场、但办学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的专业以有力的基础支持、缺陷弥补。各个资源相同、技术相仿的专业通过集群发展、集约管理、集成进步,有效地发挥其群体优势,有利于专业结构的优化与各专业的共同进步、合力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团队优势

专业群建设在将专业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将教师有机整合在一起,精简装备,集约调配。原本各专业泾渭分明的教师职责现在通过团结合作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对于同一个教学难点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将成倍增加,形成数量优势;另一方面,教师在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上实现互助互补,形成结构优势。高职校可以通过统筹调配、灵活调用教师参与到专业群建设当中去,这不仅是对教师素质的大提升,更是对教师团队优势的综合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推动人才培养

高职校进行专业群建设说到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才最为关键。专业群的建设恰恰是结合区域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实现专业人才的集约式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专业实用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高职校未来发展不懈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四)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办学效益

专业特色与办学水平一直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形成品牌特色,有优质的教学水平,高职校才能在教育转型的巨大挑战下实现适者生存。高职校专业群建设正是对优势专业的扩大化与着重化。专业群建设是围绕院校主打优势专业展开的,通过专业群建设,以优势专业发展带动相关弱势专业蓬勃发展,是其独有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会让学校原有的优势专业得以加强,从而形成品牌优势,成为高职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转型的深入,高职校构建专业群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江苏省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尚在摸索探寻之中,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更多的是面临困难重重。表1是江苏省3所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通过探索上述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发现,目前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运行不恰当

由于专业群建设的概念刚刚兴起,高职校虽已将其化为建设重点,但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偏颇,对专业群建设的理解也有些狭隘,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建设,而失去了“群”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伴随专业的建设,而变革人事组织的安排、教职工待遇薪酬等问题,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专业群发展还很不匹配。

(二)评价机制不完善

专业群只是一味地强调建设与发展,而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尺度来监督管理,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高职校欠缺的恰恰是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至于如何建立科学有效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评价体系还尚无定论,目前也没有成熟的C制可供借鉴,一切还需要每个高职校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交流。

(三)专业划分不合理

当前,高职校的专业群多以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相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为原则组建[3]。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在划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学校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划分到一个专业群中导致技术脱节,而大多数学校还是难以摆脱现有学系的限制实现跨系合作。

(四)创新还有待加强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校在面临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提出的教育提升新思路,是我省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创新性尝试,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在建设过程中对学校、院系、师生都提出新要求,需要有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地提高创新,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才能有发展的广阔前景。显然,江苏省高职校目前还难做到真正的创新,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吸取经验不断探索,提高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四、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高职校应该深入理解专业群建设的内涵,打破思维局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是通过集群、集成、集约的方式实现学科专业的重新打造,优化学校教学结构,提升办学效益,从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结合实际,统筹兼顾

高职校在建立自己的专业群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历史背景、办学能力等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区域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等综合因素。要进行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等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专业群。

(三)提升特色,增强竞争

专业群建设就是围绕高校优势专业组建相关专业群组以带动更多专业的发展,以及为优势专业提供坚实后盾。高职校应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优势带动弱势,对专业群构成因素进行特色提炼,专业凝聚。办学好坏不在广而在深,只有不断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学校优势品牌,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从而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基建

为了给专业群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高职校应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从数量上增加专业训练基地的建设,然后从质量上满足专业群建设需要设施的水平。此外,还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技术资源等汇集到一起,专业群内可合理调用,实现资源共享。

(五)培养师资,引进人才

第2篇

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是以传承研究我国各地民间传统工艺,培养具有民俗特色和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才为目标的艺术类专业。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指出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指导意见促进各职业院校相应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各地职业学校重视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承担起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给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带来崭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中的基础作用,对推动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保护好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专业,助推各职业院校专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之后,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如雨后春笋,在各个地方职业教育学校建立起了各自具有民俗特色的专业。如何做好发展好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是个职业院校面临和急需解决的课,在此,结合本人在民间工艺专业建设工作中的经历谈谈几个认识,抛砖迎玉,共同探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与发展。

一、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要明确民俗性特点

民间传统工艺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民俗生活智慧的结晶,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审美和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物质生活,同时亦在挖掘物质的美,通过制造工艺品来装饰生活环境,展示精神层的追求。

民间传统工艺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民间传统工艺是以不同地域的人们“物以致用” “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创作出来的工艺。这决定着民间传统工艺具有相对独立的工艺性,也至使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种类繁多。

民间传统工艺具有强烈的民俗性特点,是人们在日常生产之余为丰富精神生活。是美化生活环境等而进行装饰工艺制作的产物,保留传统的朴质的手工工艺特点,民俗民风审美情趣浓重。民间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亦体现在其民俗民风及传统制作的手工工艺特征。

二、民间传统专业建设改革相关途径与思考

民间传统工艺作为职业院校专业也仅仅是近十多年的事,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间传统工艺更是开设时间短,在人才培养模式等专业建设还非常不成熟。另外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各个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就统一的标准,目前的基本这状况是十所职业院校就有十个不一样的民间传统工艺方向、十个专业教学大纲、十个民间工艺专业教材。这主要受民间传统工艺的地域性、民俗性特点所决定。

民间传统工艺建设需要用创新的思想,寻求联合发展、开拓渠道,完善教学。

一是加强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这涉及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教材编写与开发。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路线图,这关系传统民间工艺人才如何培养、怎样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涉及到民间传统工艺的独特专业特性,关系到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传承性,同时还关系到人才发展性和民间传统工艺延续性。教学模式改革要探索民间传统工艺的合适传授方法及环境设置,是传统工艺传承的核心部分,要寻求适合不同工艺制作的教学环境和方法,借鉴传统工艺师徒的一些优秀有效的特点等等。教材编写与开发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重要的内容,按课程体系开发民间传统工艺教材及相关方向教材,但必须注意教材开发的实用性和民间传统工艺的技艺挖掘。

二是走联合发展的道路,通过校级联合,提升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社会的办学影响力,形成办学合力,实现专业在社会的认知度。

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一直以来在社会认知中是特色专业、地方民俗专业的形象,普遍规模小,影响力小,甚或是边缘学科专业。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招生上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各地办有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学校在专业招生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家长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方向认知度少,学生报读的人也少。要改变这种现象,需提高民间传统工艺在社会的认知度、影响力。校校联合是是尽快解决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

校际联合发展,通过开设有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共同提升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社会认知度、影响力。校际联合发展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类是同类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的联合发展。就是通过开设有相同门类的职业学校,如开设有石雕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教材、借鉴专业教学模式及实训实习设计,建立专业教育协会、教育集团等等。此类联合可跨地区的职业学校联合。另一类联合发展就是区域内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所有职业学校的联合,这是不同种类的民间传统工艺的联合,目的的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鉴、探讨,促进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社会影响力提升。

三是校企合作平台开拓

职业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而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更是离不开校企合作。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专业师资来源和培养需要社会及企业的支持,民间传统工艺人才一直来源于民间,师资必须通过民间来,目前还没有哪所大专院校能培养民间传统工艺的技能师资。职业学校的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教师队伍通常是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解决,这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拓展。

第3篇

中职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优秀的劳动者为主,因此,实践教学是中职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具有促进作用。中职校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主要倾向于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确保实施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

1 中职校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分析

1.1 完善教学改革

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是经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辽宁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纳入国家中职改革与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担负着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实用人才的双重任务。虽然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深化教学改革是继续发展并保持教学优势的关键因素。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进一步丰富学校的实践经验,完善教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1.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校建立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如辽中县经纪人协会、沈阳市大光绿色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辽中县龙湾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辽中县养士堡镇果蔬经济区等,可以为中职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基地,促使学以致用。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中职校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它更多地关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我国“三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此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丰富自身地专业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

2 中职农村综合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策略

2.1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走进中职校进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更好地面对社会竞争,而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学生进行实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实习基地规章制度体系,学校应当注重与合作企业之间达成协议,改善实习基地的教学条件,科学合理规划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情况,加强学生实习全过程及实习教师的管理,并尽量做出详尽规定,以确保实习顺利进行,同时也要引导实习教师进一步积累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及专业经验,促进教学相长。

其次,中职校与合作企业要对现有的监控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革新,以免导致学生由于脱离学校管控发生实习考核失真的情况,应当实行学校与实习基地联合考核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由校方和企业方及时对实习内容进行修正,调整相应的实习岗位,以争取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应当给予其相应的表彰,进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2.2 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

由于学生实习的需要,中职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建立联系。很多中职校对于将近毕业的学生都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巩固学习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但是大多数中职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都难以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而且未与实习基地进行良好沟通,使得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如一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学生,会被学校安排到与所学主干专业课程不相干的岗位实习,或被安排到工厂的流水线上进行实习,由此导致学生难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影响实践效果。

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当的专业实习基地,同时与实习基地融洽沟通,尽量为学生提供最优良的实习条件,以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3 重点突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的专业特色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多的是面向农村,以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为目标,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职校在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实习基地是否能够充分突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的专业特色,是否可以促使本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并能够提高其专业实践技能,更好地面对市场竞争。对于此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作为新农村的建设者,通过专业特色实践,必然能够促进其构建起新农村责任意识,以更好地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4 结束语

对于中职校来说,实习基地建设是其培养优秀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应当更多地加强与实习基地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企业间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不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乔淑英,马立源,王丽君.关于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47-48.

[2]李心刚.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B12):59-62.

[3]张治国,赵志根,郑永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1):139-141.

[4]李远会,张晓燕,向嵩,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50-151,167.

[5]陈苏广,陈景.财务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9):85-86.

第4篇

一、农村职校汽修专业现状[SS]

随着汽车的普及,现在很多中职学校都开设汽修专业,农村职校也不例外。然而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农机维修专业转化而来或是刚刚起步的新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几乎没有或是相对落后,无法承担当前中职课改所要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农村职校汽修专业教师主要源于高校毕业生或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他们对企业生产工艺缺乏了解,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要求。高校出来的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由物理、机械等专业转型过来的,又没有系统学习汽车的相关知识,只能教授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只能由教学多年的教师来完成,比如农村职校汽修的核心课程由原来教学摩托车修理多年的教师完成。

农村职校学生主要由初中分流出来的学困生和因家庭经济而造成的贫困生组成。不管是学困生还是贫困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基础薄弱、厌学情绪强、心理自卑。其实他们只是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其他方面并不差,甚至在学习技能、生活自理方面更胜一筹。

二、当前教学模式[SS]

虽然大家都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现在多数农村职校汽修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带学生在实训室实训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曾经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特点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后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由于中职生缺乏对汽修结构抽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别进行,造成理论跟实践严重脱节,因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容易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实训画面。实训教师也不得不反复讲解理论知识,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最后也完成不教学任务,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这种模式也违背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着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和学会学习的要求,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三、“滚动”教学模式[SS]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两者都强调了职业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授之以渔”。目前许多城市中职学校采用角色调换的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农村汽车市场的发展,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完全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滚动”教学模式。

所谓“滚动式教学”就是使学生轮流成为课堂相应内容的主角、文本主要导读者和疑难问题解惑者。这里的“滚动”一词,包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自身各种素质之间及教材知识点与学生操作能力间的相互带动发展。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下,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滚动式模块教学,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完成应知、应会技能的培养。具体方法是把整个年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大组再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实训任务,任务完成后跟其他小组互换完成另一个任务,直到这大组的全部成员轮流完成相应模块,再跟别的大组更换学习其他模块,这样就完成一个滚动教学过程。比如以汽车底盘实训为例,底盘分成传动系、转向系、制动系三大模块,其中传动系模块有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四个任务,转向系模块有转向器、转向操作机构两个任务,制动系模块有鼓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两个任务。把整个年级九个班学生分成A、B、C三大组,A组在两个月里学习传动系模块,B组学习转向系模块,C组学习制动系模块。A组学生分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对应完成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四个任务,相互更换完成任务,在此期间B、C两组类似A组的做法,直到A组学生全部完成传动系模块,A、B、C三组再相互交换学习模块,这样就完成了汽车底盘的滚动模块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优点:每位教师就专门在一个模块教室教学,是固定不动的,减少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和以往教师间上课抢实训设备、教室等现象的发生;学生是流动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和技能水平,避免了学生厌学逃课现象的发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合理使用实训设备,实训教室不再发生空荡荡现象。

二)学校教学与企业见习同质化

在校学习期间二年级学生利用上半学期或下半学期2~3个月的时间在校外合作汽车企业工作岗位见习中,采取“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在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中按“滚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来强化学生的技能行为,促进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适应企业管理的模式和要求,特别是在专业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的生产管理要求,为学生今后进入企业较快地完成角色的转换、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时代的汽修专业教师应不断根据汽修企业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更多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模式中去,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总之,“滚动式”教学模式[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实物、 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使中职生越来越受企业青睐。

参考文献:

[1]关志伟.现代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校园;思想文化;专业文化;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25-03

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以德育文化建设与专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和谐社会。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包括多个层次的内容,比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高职校园文化具有教育、示范、导向、凝聚、熏陶等多方面的功能。坚持正确的原则,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充分就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面临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生工作上,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职业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影响其持续发展能力。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展开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旨在通过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找出符合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

为了解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状况与提出有效解决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不足之处的对策,本项目以广州市花都区5所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与参加填写调查问卷。

本次对广州高职学生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建议——对广州市花都区5所高职院校的实地调研的调查报告”的调查问卷发出800份,回收360份,回收率46%,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42%,废卷24份。(由于此调查开展与放假期间,所以回收率比较低)被调查的男女学生比例相当,男生425人,女生375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在读高职学生77%、高职毕业生15%、高职生已就业8%。本项目采用了访谈法,调查法,网络发函,等调查方式。调查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以调查结果为依据,探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为基础,分析及提出对策建议为重点。

本项目选择5所院校作为调查对象,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窥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以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现存问题,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变化,实现充分就业,缓和社会阶层矛盾,创建幸福和谐广东。

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建议——对广州市花都区5所高职院校的实地调研的调查报告”的调查内容与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一)高职学生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文化建设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文化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途径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情操,这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品质好,工作热情,但上手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欠佳相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脱节,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形势下,需要培养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目前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轻专业文化建设,技能学习气氛不够浓厚,高职学生在校园受到的技能教育熏陶不够强烈,没能让高职学生真正精于专业技能。

(二)对高职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

通过数据分析,高职生中认同自身智力水平较高的占相当部分,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升读本科,而众所周知的是,在目前高考制度下,高职院校的分数划段及录取档次,存在“低分进高职”的现状,现实中,高职三年考取本科的少之又少。因为心态重心的转

,在高职三年教育中,能取得多项技能证书的比例并不高。可以认为,高职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普遍较弱,没有充分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误以为其iq方面能与本科生相提并论,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一优势,导致普遍的高职学生没有注重培养自我的动手能力,锻炼自我扎实的专业技能。另外,高职学生的家庭经济力量普遍薄弱,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对其高职学生学习环境,学习心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实践技能培养和训练的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高职教育在实践实训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没有将职业能力与实践实训模块有效结合,以致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获得实践技能训练的途径与手段也缺乏,培养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信心等方面薄弱。

通过数据分析,高职教育在实践实训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没有将职业能力与实践实训模块有效结合,以致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获得实践技能训练的途径与手段也缺乏,培养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信心等方面薄弱。

(四)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高职校园专业文化建设较偏重于课堂书本知识的灌输,没有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快,独立性、好奇心强,创新意识浓郁等特点,通过第二课堂、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创业大赛等校内外社会实践实训项目来系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

(五)就业质量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高职学生对本群体就业率信心不高,虽然,调查的高职院校历年就业率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可喜态势,但就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的企业类型较多集中在小型企业,中型企业与国企的比较少。二是薪金待遇期望值低。三是就业不稳定,经常换岗位、换企业、甚至换职业。

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得知,目前高职校园的思想文化建设与专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不够紧密,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文化、品格情操等方面的建设,但在实践技能、创新等专业文化建设上偏弱,没有形成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在就业环境上与本科学生竞争,没有发挥出高职教育中专业文化建设的特色,没有扬长避短,以致就业质量不高,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工作、职业发展等心态,制造新的矛盾与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分析,目前高职校园偏重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高职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政治取向正确,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在专业文化建设上偏弱,实践技能训练与创新意识不足,以致高职学生在就业质量、职业发展上有所弱化,影响职业发展。因此,想要改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继续加强思想职业道德文化建设,同时端正高职学生自我认识,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操、娴熟的职业技能,使自己成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以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建设幸福和谐社会。具体而言,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学习党的先进性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使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2.通过开设讲座、讨论、座谈会等形式,端正高职学生自我认知,明辩高职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距,立足于“高职教育”,掌握高职学习特点与规律。高职生源中,有来自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的高中生及职高、职专和技校的“对口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本科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实践操作、技能比赛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掌握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程度有较高的期望值。

3.根据高职高专学生活跃、随和、爽直、重情,热情、外向、兴趣广泛等特点,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高职生善长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对一些新、奇、特知识的渴求,生活适应力较强,应该通过开设更多的知识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文化;通过“重视实训教学,突出实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理念、构建“校中厂”、

“厂中校”实训教学体系、采取“技能训练与产品生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一体化教学,提高专业技能文化,培养创新能力。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良好个人品德,也具有扎实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提高就业能力,深化就业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不论是成功的就业,还是成功的择业、创业,都离不开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为基础,通过思想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二者融洽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缩短与社会的差距,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的人才需要,充分实现就业,构建幸福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日报,2012-11-15.

[2]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创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郑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设途径.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4]姚辉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初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9).

[5]王玉栋,师寸丽,王俊香.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1).

[6]曾永红.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世纪桥,2012,(15).

[7]郝爱红.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调查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

第6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校;品牌建设;路径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国际流行的专科教育学制,采用五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五年制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办学效益等方面具有独有的特征,优势明显。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五年制高职教育面临的困难也不容忽视。比如说对五年制高职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特别是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还不是很认可,加上起步较晚、经费不足、企业共建度不高、升学渠道狭窄、升学通道不畅、生源质量较差、毕业生素质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其发展和进步。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残酷竞争,致使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针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转变办学理念,狠抓内涵建设,把创建知名的学校品牌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突破。因此,开展品牌建设研究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二、五年制高职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品牌认识不清,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就像微软、可口可乐、联想等品牌一样。在教育领域,品牌就是当人们想到高等教育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名字,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北大等等,这就是品牌效应。我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很多高职校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扩张规模方面狠下功夫,忽略了内涵和品牌建设。精英教育的理念使得五年制高职教育一直徘徊在普通高等教育之后,造成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科研成果稀少、毕业生就业薪酬较低、社会影响力不大等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品牌效应便无从谈起。

(二)社会认可度不高,招生就业形势严峻

社会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首先,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高考进入本科院学习,这种思想一直在整个社会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差的才去上五年制高职,毕业后成为一名蓝领,工作辛苦,薪水不高。其次,在人们心中五年制高职教育就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迫不得已才上了高职校,并且很多学生也把它视为专升本的跳板,最后还是要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第三,很多企业在用人招聘方面片面追求高学历,忽视技术能力,使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各高职校为了维系生存,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盲目的开设热门专业以扩大招生规模,同质化现象严重,更加剧了招生就业的竞争。

(三)办学经费不足,办学特色不鲜明

近两年,国家逐渐重视职业教育,加大了国家投入,但从教育资源的分配来看,五年制高职教育仍然大大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财政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基础设施、师资培养,还是专业建设、设备投入都成为五年制高职校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争取财政支持,五年制高职校被迫开设一些热门专业,抢抓生源,壮大规模,却忽视了内涵建设,造成办学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特色不鲜明。

(四)师资力量欠缺,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由于五年制高职校的各方面条件限制,引进和留住人才难,人才匮乏的现象严重,师资力量欠缺,师生比高居不下,尤其是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虽然各五年制高职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一直在想方设法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暇去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成熟,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取得了一纸证书而已,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应程度。这些情况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制约五年制高职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五年制高职校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专业品牌建设

在市场经济社会,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专业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坚实基础。1、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能让人们脱口而出的名校并不是这个学校的名字,而是这所学校的一些专业或学科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提到法学专业,我们会想到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说到建筑学专业,首先会提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正是这些名牌专业在同一所学校的聚集,才使得这所学校成为一所名校。五年制高职校的品牌建设要首先打造一批专业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课程改革先进、授课内容新颖、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的品牌专业,由品牌专业来辐射、带动品牌学校的建设。2、五年制高职校专业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师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品牌专业,应突出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期和趋势,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其次,要建立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相应岗位的优秀人员及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系统,对企业与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企业对专业人才技能需求的变化。并且要加快“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专业为依托,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着力提高校企合作层次和水平。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产学研项目合作、参与职教集团建设等方式都是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机制,将企业用人需求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进行了无缝对接。与此同时,要尽力减少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加强传统专业改造,适度开发一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急需的新兴专业,坚决调整或撤并一些社会需求少、不适宜五年制高职教育且建设水平低的专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师资品牌建设

五年制高职校师资品牌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师德教育,树立教师形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坚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德”活动。形成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服务的同心圆体系,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全体教师共同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2、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科研是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首先从狠抓各学科教研室的建设入手,根据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的学科特点,定时开展各专业学科教研和备课活动,学校领导和各教研组负责人随时进行检查,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工作,加快年轻教师成长,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撰写、,特别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论文,从而带动学校品牌的影响力。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职校品牌五年制高职校不仅要致力打造出一支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娴熟实践动手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建立健全教师顶岗锻炼的管理制度,完善保障机制和监控措施,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努力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以提高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为目标,采用走访企业、撰写报告、专题汇报等形式加强考核,努力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和现场指导的能力,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4、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管理首先要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定培养方案及奖励机制,为专业带头人营造好的教学氛围。其次要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鼓励并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具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后备力量,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梯次有序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三)文化品牌建设

五年制高职校文化品牌建设可以发挥教育导向、激励凝聚、协调美育等功能。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五年制高职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一个艰辛、漫长的工程,在短时间内提高德育实效,孕育更多社会栋梁。所以对于学校的品牌建设,我们要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以人为本,注重健全人格教育,增强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特别是职业道德。从学生的身上来折射出高职校的品牌效应,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五商”教育活动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开展以“智商、情商、逆境商、财商、心商”为主题的“五商”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为社会提供专业技能强,心理素质好,协作精神佳,创新意识浓,持续发展的潜力大的优秀人才。3、以课程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五年制高职校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才能实现,要以自己的特色出发,实行体现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整合,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健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让道德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体现出专业的德育个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择业观,深刻理解和认识专业岗位的用人要求;开设选修课,制定完善的选修课教学大纲和计划,开设包括社会实践、人文素质拓展、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以及职业技能竞赛课程和兴趣爱好等其他课程。4、以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了实现校企文化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完美对接,应创设全新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情境,使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纵向是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横向是指坚持“服务社会为宗旨”,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进校园文化的各个角落。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实现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缩短从校园到社会的适应期,打通“最后一公里”。

(四)学生品牌建设

教育相对于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介入生产过程。一般产品是完全脱离消费者而被生产出来的,而教育服务产品则是在消费者直接参与下被制造出来的,学校与学生是教育生产体系的直接参与者,因而学生更能明显的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那么,优秀的学生就是学校的品牌,也是旗帜,代表了学校的形象,是我们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树立品牌学生,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方面重视和爱护他们,更要积极发挥他们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突显他们的闪光点,营造效仿的模型,带动整个环境的联动。再次,要充分利用技能大赛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在大赛中的出色发挥更能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最后,要注重毕业生的后续教育。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高低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成果,五年制高职校不仅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更应注重售后服务,形成口碑效应,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当然,我们不仅要让那些招牌学生这面旗帜在广大师生心中牢牢扎根,还要通过放大和扩散效应,带出更多的牌子和旗帜来。

作者:张超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参考文献】

[1]范艳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D].苏州大学,2009

[2]彭江.大学品牌文化的内涵及其塑造路径[J].高教探索,2009(6)

第7篇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渗透 方法 分析

高职教育以技能教育为主,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但是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因而学校在课程教育中,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上的教育。高职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择业就业观,能够更好的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现代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需要通过文化建设获取精神动力,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渗透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使高职学校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更具特色,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也为企业发展提供基本的人力资源保证,使社会人才发展与需求相适应。[1]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及特点

1.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属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部分,建设的关键性前提是推动学校文化发展,其中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是主要手段也是重点内容。高职学校的职业教育是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进行培训、教育。在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校需要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为师生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时,要让老师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和精神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中主要包括四大点内容,即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人际关系建O。校风是学校精神塑造的体现,通过一系列标志性物质对学校成员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保护和教育作用;教风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作风、特点和风格,属于教师文化水平、道德素质和理论技能的综合体现;学风是指学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学风建设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品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师生、教职工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其建设要求是团结、统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职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对学生和老师形成一种思想和精神上的引导,鼓励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2]

2.企业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不同类型企业的兴起,市场要素活跃,企业获取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要提高发展动力和竞争力,需要通过文化建设的方式促进人才的管理和教育。企业文化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属于一种员工管理文化,包括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制度环境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形态,具有推动企业发展和促进员工管理的作用。企业文化具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表层、中层和核心层,其核心内容分别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包含企业产品、设备、制度、人际关系、群体意识、行为规范、职工素质、价值观念等要素。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获得长足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同时要在文化建设中提升企业软实力。企业文化建设特征主要变现在以下几点,独特性、相融性、继承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创新性。现代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较大,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思想相融合,能够进一步保证人才储备和管理。[3]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与渗透的方法和作用

1.文化比较,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高职学校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对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基本供需情况有所了解,高职学校教育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因而学生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标性,需要了解经济市场上,企业经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连接、贯通的特点,但两者在内容和性质上也要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在比较和分析中促进渗透与融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主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水平,因而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需要通过课本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发现不足、弥补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生安排不同的课外实践,但应该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了解不同企业和行业发展特点以及对当代人才需求标准,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参照依据。因而这两种文化需要在比较分析中,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人才培养和输送提供借鉴、参考作用,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适用性。[4]

2.文化借鉴,提高人才教育水平

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经营方式与管理方式,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提供了一定借鉴作用,两者具有相互贯通和连接的关系。因而在文化融合和渗透中,需要通过借鉴、学习的方式,为文化建设和内部工作开展提供动力。高职院校的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社会调研情况,对工作方法予以改进和完善,高职教育具有任务性的特点,因而工作形式单一。而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变通和创新来获取发展动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能默守陈规,需要在产品和技术等层面加大创新力度,因而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有着重阐明这一点。高职教育中可以结合这一点,将改革、创新和发展等内容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求学校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断创新方法、转变模式,提高职业教育水平。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相互借鉴中能够促进内部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改进,提升发展动力与发展实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5]

3.文化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学校和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工作内容不同,因而文化建设形式和建设内容也不同,但是两者在不同的发展历程中均需要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以文化教育和精神引导的方式对内部成员的行为、思想予以教育。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融合与渗透中促进不同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和学习与借鉴,在不同文化比较中构建新的文化体系,才能进一步促使文化标志的形成。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企业发展理念,例如人际关系和竞争理念等,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争取实践机会和自我发展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另外学校在安排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时,需要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与人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水平。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在文化重构中对自身的教育工作或经营模式提出改进性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会企业人才选拔和任用奠定基础。[6]

三.结语

高职校园文化是对学校成员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对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一种信念宗旨的体现,突出强调了企业发展目标和对员工的管理要求。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均属于组织文化,是对内部成员进行精神引导和思想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在组织形式、发展内容上存在不同,因而文化建设的性质和要求也不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融合、渗透中需要做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完善合作机制,共同促M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保证正常的人力资源供求制度,满足社会人才的就要需求。[7]

参考文献

[1]吴再生,张洪冲.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对人才培养作用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30-132.

[2]王峰.谈学生活动和团学组织促进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33-35.

[3]翟志华.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49-51.

[4]申高峰.高职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8:124-125.

[5]徐兵,黄春,孔洁,张挺.高职院校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体系构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108-114.

[6]修丽娟.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J].辽宁经济,2012,08:76-77.

第8篇

【关键词】法制文化 中等职业学校 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影响深远

一、中职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法治”一词写入宪法,人们的重视程度骤然上升,而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中职学校也将其视为提高教育素质水平的良策,将校园法制文化建设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些许问题。

(一)管理者对法制文化教育的认知度低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法制教育并没有被纳入教学大纲,这就导致一些中职院校只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是将来的就业,从而忽视了法制文化教育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久而久之变成了纸上谈兵,缺少了实际的成果。青少年是建设国家的新一代接班人,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管理者不可忽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不能认为法制文化教育是可以被替代的。

(二)施教者专业化水平差异度高

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大都由政治老师担任,较少聘请专业老师,而政治老师却缺乏专业的的法学理论以及法律知识,更缺乏实践经验。其中还有一些老师缺乏最基本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教学上会有一定的不可知性,这会让很多老师只能实行枯燥的课本教学,没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法律素养,遇到案例分析时,就会显得无计可施,甚至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质量上就会明显缩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法制教学课堂单一度高

目前所实行的法制教学大都局限在了课堂之内和校园之里。很少有学校将学生带到户外学习、到法制部门参观、观看视频讲解案例以及邀请其他单位参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法制文化教育进行灌输。单在课堂上教学,必然会缺乏直观性、立体性、生动性、趣味性,学生会逐渐丧失对法制教育的兴趣,从而感到枯燥乏味,教学质量也就大打折扣,这必然是中职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上的缺失和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学生自身法制化程度低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有着良好的家庭条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从而导致他们自身辨知能力差,心理不成熟、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等。法学知识以及法律素养上的欠缺又使其自身的思想状况很难与社会实际情况相匹配,又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不仅学生的法制化程度,中职校园的法制化程度都要亟需在范围上、深度上和广度上加以提高。

二、面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中职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在得到重视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具有不可抗拒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的、可以克服的。下面就中职校园法制文化建设所产生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加大对中职校园法制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校园管理者都要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并给出相应的、与其相符合的评价评分体系。其次,要加大对法制教育的宣传宣讲工作,在校园乃至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强烈的学习法制的风潮,从而带动中职校园法制教育的发展。最后,中职院校要制定出相应的法制教育学习的具体计划,不使学习法制教育成为一句空口号。

(二)加大对法制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中职校园法制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其投入的力度、深度、广度都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加大投入,使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一,在资金的投入上需加强。中职院校要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对法制教育的专项资金,以便用其购买专业的教材图书等。其二,要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引入力度。尤其是法律专业的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师体系,实现专业化课程专业化教师授教。其三,在课时安排上要加强,时间是学习上的保障,合理调节对法制学习时间上的安排,保证有充足的时间。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化学习

课堂上单一的法制化学习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程度,单一的课堂学习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弊端。我们不仅要改善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更要在除课堂以外的方式中来加强对法制化的学习。在课堂上的学习,可以通过专业化教师的授课,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课堂以外,学习的方式则多种多种多样,可以到法制部门参观、观看视频、亲身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实现真正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到户外。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法制教育学习的效果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在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更是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让法制教育切实的渗透到学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

(四)增强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

青少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其肩上的重担不言而喻,他们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法律素养,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更是一个知法、懂法、讲法的社会。所以,必须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法律素养,完备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成为一名具有综合性、复合型的高级人才。青少年除了在校园学习法治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亲身实践,亲身感受法制文化所带给我们的影响,我想这会比课堂上的学习更加有效。

三、结语

中职校园的法制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又是一个法制化不断加强的社会。校园中的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所以,中职校园的法制文化建设必须要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这不仅对于学生的法制观念有所加强,更是有利于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更是有继可承,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中职校园的法制文化建设在一步步得到改进的同时,必然会取得可喜的成果,这不仅需要精心设计,更要求我们用心营造。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彭斌,《职业 教育研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及内涵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W・Waller)于1932年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中最早提出“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的概念,沃勒将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我国各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国内提出这一概念。

校园文化,是以中国化、当代化的为指导,以中国化的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校园文化除了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还应当体现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与就业相联系,与企业相结合。另外,高职校园文化还应体现每个学校的个性。参照企业文化层次论,高职校园文化也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它包括高职校园内的各类工作生活场所、教学科研设施、图文信息资料、花草树木景观等。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它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科研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学校特色风俗礼仪、学校管理思想和观念等。

3.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师生、校工在生活工作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学校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它包括组织管理工作、教学科研活动、课余文化活动等。

4.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中产生的各类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它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作风、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全体师生共有的价值观等。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旗帜,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今天的主流价值观,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必然与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旗帜,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对师生校工进行全面、深刻的宣传教育以外,还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学校的管理规范、教学活动、言行举动、所思所想都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2.以就业为导向,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直指就业、贴近企业。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性

将职业道德教育深入课堂、深入校园。普遍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那么学校的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学生社团等,都应当奉行上述规范。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吸纳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高职可视为职前准备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社会和企业的要求,顺利从校园向企业过渡,可将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

3.以校园文化四个层面为纲,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

经费不足是高职物质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必须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使硬件设施发挥的效用最大化。教学场所、实训场所等的建设应当摆在首要位置,其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等应摆在突出位置。

(2)制度文化建设

在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下,吸纳当地政府、相关企业和行业、师生和家长、其他相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理高职院校。以“依法治校”为核心,吸收国内外高职院校和优秀企业的制度文化,建立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和维护。

(3)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是精神的体现,是制度的延伸。学校管理人员、校工应当以师生为本,为师生服务,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创办一些有特色、有意义的校园文体活动。

(4)精神文化建设

提升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师生、校工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学校管理上体现“以德治校”;课堂上加强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当中,还可以开设人文课程作为公共课或选修课;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人文氛围,邀请专家学者走入高职院校传道解惑。

4.以体现学校特色为目标追求,建设个性化的校园文化

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铁路专业院校应当将服务铁路、服务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严谨尽责、服务意识应当成为铁路专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关键词。

参考文献:

魏耀辉.浅谈校园文化的内涵.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1).

作者简介:胡文娟,1982年8月出生,女,湖北省武汉市人,现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职校生源专业建设

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近几年正在蓬勃兴起,这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对我国传统教学制度变革的重大成果。然而,几年来随着一批批人才的输出和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质量的检验,反馈出了许多问题[1]。如何有效的解决目前单一、传统的职校教学模式,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针对此问题我们科组的相关教师针对《珠三角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我校的在校师生。教师在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创新性措施,但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分析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对职校教育教学的影响,现将其影响做如下分析:

一、目前职校本身存在的问题:

1.职校生源质量差

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差,学习上遇到问题会选择逃避,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生活环境太安逸,不能吃苦耐劳;学生自律能力差,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学校长期不受老师的重视或经常遭受批评,造成性格有些扭曲,常会做一些叛逆的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在我校曾做过一个关于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参与对象为120人)图1:(问题)你觉得要实现职业目标,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是:

(请选择其中的3项)

(1)吃苦耐劳(2)上进心(3)学习能力(4)遵守规则(5)服从(6)沟通(7)关注质量(8)诚实(9)团队合作(10)责任心(11)执行能力(12)自我控制(13)目标意识(14)承受力(15)专业知识(16)专业英语

从上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自身所缺乏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吃苦耐劳、学习能力、上进心等方面。

2.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以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前的课程设置为例,理论教学主要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学,实训内容在实训室进行,分别由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老师进行教学。理论课的开设普遍套用大专或本科的设置模式,没有形成适合职校办学特点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所以在教材选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没有适合我校专业特色的教材。下图2为我校教材选用的一个调查问卷(参与对象为机械专业部的35名教师):

(1)内容陈旧(2)理论性太强(3)结合生产实践内容少(4)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使用的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教材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理论性过强。

3.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目前我校机械专业教师的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实训教师和专业理论教师。其中实训教师主要为技师,实际操作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较薄弱;专业理论教师一般为本科学历,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两者的相互脱节,导致教师资源的浪费,同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现象持续一定的时间仍没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职校教师科研意识相对薄弱,面对存在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其一,职校教师对科研存在片面理解,认为科研就是学术研究,而职校主要是技能培训,科研价值不大;其二,对课题的确定及开展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其实科研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问题,促进事物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在职校开展课题研究,对提高职校教师的整体水平,对职校的改革及准确定位,对职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都有很大帮助。

二、教师参与科研的必要性

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职校的生源质量差;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不适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及社会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的学生很难快速地适应社会各单位的需要,也就失去了职校的办学特色。因此,进行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必要措施。所谓“科研开路,提高质量”[2],教师通过参与科研,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推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教师参与《珠三角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的研究

由于部分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较少,在课题的确定及开展方面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于是校领导邀请华南师范的大学教授来我校进行讲座,主要是针对课题的立题与开展。在专业建设方面,邀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及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为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在机械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参与下,经过两年的不断研讨、制定计划、在我校部分机械专业进行实践到后期的对比分析,我校在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1.专业基础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及专业课的“够用”、“实用”原则,选用适合职校的教材.本校一些重要的专业课为了更好的开展,学校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编制校本教材针对职校的大纲要求及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编制校本教材。教具在挂图、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设备,老师通过准备更多的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且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及掌握。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任驱动教学法”等以行动为导向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引导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针对课程的特点进行小组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学校还会针对不同科目进行不同形式的竞赛,采取奖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专业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校机械专业采取的措施有:“一体化教学”、“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能及时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动手能力。在实习实训课教学中积极实施“小班模块式教学”和“小班项目教学”,构建以工种为模块的实训教学体系,包括普通车、普通铣刨磨、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钳工、维修电工、CAD等多个模块,提高实训效果。同时为加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推广,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体验和社会体验,培养更全面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为就业做好全面的准备,通过工学结合,实现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专业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大会上提出[3]: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应该仅仅是“需要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提高办学成效,同时体现我校的特色专业,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努力下,设置问卷调查表,深入到各行业商会、工厂及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为学校的专业规划和建设、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我们机械专业,根据市场调查情况,在条件成熟时拟开设数控维修的专业。

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是以我校为科研对象进行的《珠三角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而初步提出的,由于科研能力的限制,只能在先前的教育模式上进行探索。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可以增加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索(调查问卷:课改实验以来,您和同事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见图3);可以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了解及加深认识(调查问卷:您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课改后〉,见图4);可以增强职校教师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作为职业院校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向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就必须保持发展的步伐。作为一个成功的职校,专业建设要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的趋势;课程的设置要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水平为前提,教学模式要根据职校生源质量差的现状进行改进,等等。

所谓“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因此,调动全校的教师员工积极参与到科研中来,尤其是职业院校,实践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将实践与理论更好的结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对提高职校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项目名称:珠三角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NO:06SGJ008)

[参考文献]

[1]戴必胜.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讨[J],论文天下.

[2]周宏.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操作[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第11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教师专业发展 措施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是完成这项教学任务的核心力量。毋庸置疑,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与技能。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尽早被重视。

目前我国中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中职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就本校情况而言,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存在教师总体数量不足,专业、年龄、职称、结构不太合理,教师理论和实践知识结合得不够紧密,工作任务较重,自我压力不够,在职进修与培训不够系统全面等问题,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职业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下面提出如何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希望对同行有启发意义。

一、营造学习型教学团队氛围

在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管理者要明白各位教师的能力水平、知识基础等都不尽相同,要因材施“培”。一方面,职校各教研组要重视对教师的个体支持,定期评估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通过合理方式了解他们的教学技能熟练程度、专业强项和亟待改进的地方,针对他们存在的不足,给予专业指导。可以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或者举办说课、汇报课、公开课等活动,让教师展示教学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职校要积极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与交流的有力平台,利用教学经验沙龙、座谈会等众多交流学习形式营造学习型教学团队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在团体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其他同事切磋,互通有无。职校还可以创办教师交流论坛,引导教师制作个人“电子教学档案”并通过论坛交流,促进教师群体间的互相支持、协助及专业共享。

二、推进以老带新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明确指出,人有自由意志,具有自我实现的强烈需要。只要处于适当的环境中,他们就会竭力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要求。职校每年都会增添一批刚从高校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初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必然存在诸多不适应,这种现象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职校要积极推进以老带新的活动,帮助新教师尽快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职校可以借助“皮格马利翁效应”,让老教师对新教师寄予厚望,使新教师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自愿促进专业发展。职校可以采取“一帮一”结对活动,也可以试行导师制,根据新专业教师的个人兴趣与特长,对他们开展培训,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学科专业技能。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更高,要求他们必须做到“能说会做”。他们不仅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还要有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职校要积极促进这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开展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掌握现代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现状、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岗位特征、新技艺等,了解安全生产规程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积极获取生产运行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提供素材。

另一方面,职校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以此开发“双师型”教师的潜能。每年选派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或市区组织的轮训活动,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需要,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教育能力。

四、实施以评促教机制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改善教育管理是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要坚信每位教师都能做好本职教育工作,并在教师群体中营造理念氛围,即教师为教育教学而存在,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营造这样的理念氛围,职校要实施以评促教机制,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反馈的激励作用。

职校要针对教师群体设置相应的评教标准,制定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构建教师专业素质评价体系。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分为学生、同事和专业部,各项满分为100分,各设置50%、30%、20%的评价权重。评价完毕后,对前5名的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后5名的教师,学校要与其一同分析原因,结合学生的意见,探索改进策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之,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职业学校彰显办学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职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尽量释放能量,体现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3]丁宏伟,肖传志.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及其实现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5(6).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融合;县域中职校;供给侧改革;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70-04

当前,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就是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主体――学校,在专业建设、资源布局、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导向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侧及其变化的要求,中低端人才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产能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改革供给方式,解决“供需错位”的矛盾,实现高效、优质、精准供给,县域中职校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和新型职业农民、在岗(下岗)工人、退役士兵创业等培训方面加强针对性、适应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接,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与县域企业需求相吻合,增加有效供给。县域中职校要实现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转变,需要找到一个有效承载的平台,而推动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平台之一就是打造“校企合作升级版――校企合作向校企融合(校企共同体)推进”。

一、供给模式求融合,由“职校端菜”变为“企业点菜”

面对县域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学校专业结构、人才质量能否符合企业的需求,是衡量县域中职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要由“职校端菜”变为“企业点菜”,校企合作模式要多样化、多层次,充分体现合作企业的话语权,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企业感受到学校是实实在在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

(一)求融合是“后国示范时代”发展的需要

近十年来,江苏省县域中职教育大多进行了资源整合,实行规模办学,学校的办学层次多、专业设置多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数量多,虽然投入大,但学校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众多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学校需要校企合作,发挥企业人才、资源和技术的优势,解决学校的困境。在“后国示范时代”,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要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和补短板,经济增长要促转型、转方式、调结构,在此背景下,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供给关系发生了变化,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的适应性。目前建立在真正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并不多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应该是学校的原因,学校一味地“端菜”,很多“菜”并不符合企业的“胃口”,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部分专业“产能过剩”,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唯有在合作中让企业多“点菜”,多一些自、主动权、选择权,多对“菜品”提建议,使学校的“菜品”在“点菜”中不断提高。

(二)求融合是解决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需要

目前,县域范围内职校与企业供求之间的主要矛盾不是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问题急需解决。一方面,企业人才消费面广量大、层次多、要求高,常常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素质不高;另一方面,学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师资能力、学生技能水平等严重滞后于县域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的部分毕业生不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一部分毕业生无法对口就业。因此,学校要“精准供给”,使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优化调整、提质升级后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相匹配,有效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

(三)求融合是转变企业“角色定位”的需要

企业作为需求方,校企合作中需求侧如何有效对接供给侧改革?企业的“角色定位”甚为关键。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二者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思考,很多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以学生(企业流水线顶岗实习)换资源”的低水平、低层级上,企业处在强势地位、学校处在被动地位。如何避免市场经济诱惑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人才培养观,保证人才质量,是中职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为此,从需求侧角度看,企业要树立“校企合作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培养自用人才”的战略观念,校企合作培养的员工要达到企业“招得进、留得住、能顶用、在岗率高、企业文化认同感强”的目标,使企业愿意“点菜”,愿意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角”。

二、服务模式求变化,让“职校端菜”走向“企业点菜”

(一)跨界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意义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县域中职校作为供给方,让校企合作由“职校端菜”走向“企业点菜”,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社会需要的人才,就不仅要让企业“点菜”,还要关心“菜品”,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方面跨界思考,解决供给侧的诸要素结构性问题。解决供需精准对接的关键,就是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师资队伍等要素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要“去产能”,一方面学校要杜绝“闭门造车”式的供给,淘汰“问题专业”(即连续几届生源极少、就业面狭窄、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薪资水平较低、失业风险较大的专业)、低效同质化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的专业等;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要减少“低层次的合作”,要以“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和冠名办班”为主,向“校企一体办学”合作机制推进,增加有效供给。学校要细分市场、精准对接,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断绝专业不适应、素质不适应的供给,及时发现现在和将来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补上产业人才需求短板,不仅要在数量上、更要在|量上满足企业的需求,形成学生、企业与学校的多赢格局。

(二)改善供给,供给模式多样化、多层次

要改善供给,改变供需错位的状况,就要让企业来“点菜”,听听“顾客”对于菜品的意见,这是有效良方,更是供需精准对接的可靠保障。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面对县域中职校专业设置多、专业建设水平不平衡、专业生命力不均衡、企业需求多样化等情况,学校要找准自身定位,筛选目标企业,要充分了解自己有哪些优势?可以对接哪些企业?采取哪种形式与企业对接?根据专业的不同水平和特点选择不同的企业合作,根据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重点专业与一般专业、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的不同特点,构建县域中职校校企合作多样化、多层次模式,即第一层次“松散型”,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工学交替基地模式;第二层次“紧密型”,冠名办班、“订单”培养模式;第三层次“融合型”,引校入企、引企入校模式,共建共用现代化实训教学与岗位培训基地;第四层次“校企一体型”,混合所有制、股份合作制办“校中企、企中校”模式。

(三)校企融合,供需精准对接

在县域范围内,中职校尤其要加强与中小微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强校企合作的供需精准对接就是“双主体合作”,即一方面,突出企业的主导作用,真心愿意出钱、出力、出人,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及时提供人才需求状况――即学生需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岗位要求和综合素质等,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提供信息;加大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在专业技术人员、实习场地、实习设备、工学交替岗位、冠名办班与“订单”培养、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加大与学校对接力度,使企业的资源能力有效对接学校教学之需,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的需求及其变化。另一方面,突出学校的主体作用,树立“校企合作是学校面向市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办学理念,真心真意合作,为企业培养能顶用、留得住的人才。总之,校企融合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力求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实现“招生即招工”与“招工即招生”的供需精准对接。

三、运行管理求创新,促“职校端菜”与“企业点菜”融合

基于校企合作,促“职校端菜”与“企业点菜”有机融合,加强县域中职校供给侧改革与企业需求侧管理的精准对接,其根本目的就是服务学生――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服务学生,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其变化,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人”和高素质的“职业人”,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和学校满意。这一目标能否有效达成,校企合作管理的运行模式是否高效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运行模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校企一体办学

直面县域中职校的校企合作、人才供需对接现状,要加强内涵建设,给企业更多的话语权,协调企业、学校与政府三者关系,校企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技能标准与教学内容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实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校企一体办学进程――“校企合作”向“校企融合(校企共同体)”迈进。

笔者所在学校做了以下几方面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校企一体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推进“联合工作室制”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构建“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建设上,校企合作、铸造品牌,依托“校企一体化”办学平台,创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创新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提高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产业链的对接吻合度,机电、数控、建筑、电子、会计等主干专业均形成专业群或专业链,建成3个现代职教体系试点专业、5个新一轮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如开设建筑会计专业,为地方规模建筑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校企共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依托区域重点企业,建成机电、建筑和会计3个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紧密型实习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28个,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在教学模式上,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建立“校中企”、“企中校”教学实践基地,领校进企、引企入校,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职业情境中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教学,使专业教学对接生产过程,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在评价模式上,校企共管,问题导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设立管理部门“教学诊断与改进中心”,建立教育行政、学校、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有效参与的职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二)运行机制:由被动型向服务型转变,提升管理效率

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要由被动型向服务型转变,地方政府、学校要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过去学校单给企业“端菜”,难免会误端出不合企业胃口的“菜”,要想让企业从内心欢喜下筷,就要把“菜单”递给企业,让企业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点菜”,如此才能确保企业吃得开心、吃得健康。

2012年,扬州市江都区政府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促进职业教育由“校企合作”向“校企一体办学”方向发展,实施“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工程”。校企合作成为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校的主要实验项目和国示范的特色项目,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经验和特色做法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和推广。

目前,在区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在完善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定期举行“职教联席会议”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职教联席会议制度”下的董事会管理运行体制,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促进职业教育由“校企合作”向“校企融合(校企共同体)”方向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县域范围内,中职校尤其要加强与中小微企业的有效对接,笔者所在学校拟设立“中小微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心”,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对接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服务。

(三)运行保障:由契约型向制度型转变,提高供给质量

目前社会上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整体宣传不够,大众缺乏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认同和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有些还没有落实到位,人才培养标准滞后于产业需求,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迟缓,导致用工荒、技工荒现象频频出现,校企合作呈现“一头热”现象等。因此,校企合作要良性运行,必须要提高约束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制度供给”、“制度保障”,要由“学校与企业的契约型”向“政府政策性保障的制度型”转变,确保校企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制度保障性。

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从县域层面看,要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多赢局面,校企合作就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政策保障,政府要加强“制度供给”,发挥在校企合作运行的协调、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政策性引导,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引领,贴近行业,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运用市场机制,利用多方资源,探索多种模式,平衡各相关方利益,主动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在政府支持下,尝试学校省级品牌或特色专业与知名企业或科技成长性企业合作,双方以资金、土地、装备、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各自优势入股,成立混合所有制、股份合作制的校企合作企业,探索“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真正实现校企融合(校企共同体),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