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校专业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

时间:2023-06-01 08:52:33

职校专业建设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品牌;特色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越来越高,面对职业院校的目前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则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关键。

1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源泉

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不断深化改革,职业院校的发展根基在于专业建设,在学院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渐渐齐全的形势下,专业建设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只有不断地在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改革创新,学院才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建设品牌特色专业才能是高职院校走向社会,走向人们满意的发展需求。要进行专业建设,必须做好以下方面:⑴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⑵对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的人才规格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宗旨办学模式,制定符合职业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应加强双师素质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各种社会技能考证的通过率;⑶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定单式培养;加强校企合作,生产线实习和实践等培养模式。

2 特色专业建设具体措施

⑴对特色专业内涵的分析与研究。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上和所培养出的人才需求上本身具有其独特性,具有与众不同的“色彩和风格”,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专业优势。因此,根据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和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出发,提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类职业院校中成为一流水平。特色专业是指专业建设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

⑵特色专业的建设原则。特色专业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特色、规范、质量、效益”为准则,坚持前瞻性、先进性、创新性、科学性、激励性、示范性的原则,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有利于调动不同专业的建设地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合理性,带动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⑶明确特色专业的条件。特色专业应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特点,容易形成竞争优势且较为成熟。特色专业必须具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能够与时俱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带动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有一定的新颖性,在课程设置和学生知识与技能整合上有较好的科学性,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上有一定的创新性,

⑷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特色专业虽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通过分析和经验的积累,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专业建设标准:①人才的职业背景、行业背景和产业背景,毕业生的就业前景;②专业建设的市场定位、建设规划、建设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专业建设方案;③师资队伍的结构与素养,教师的专业背景与行业的联系;④实践教学;⑤科研、教研背景与实力。

3 特色专业建设的优势

⑴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新的提高。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活动,能够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⑵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特色专业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一支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双师型队伍,学院肯定会在抓好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健全教师的竞争机制,增强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和质量意识,把质量意识内化为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并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⑶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新的提高。专业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任务,学院会出台一系列的有关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激励制度,必然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战,因此,教师的热情高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层次则不断提高。

⑷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新的提高。进行专业建设必须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为支撑。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必然要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加大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加速办学条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⑸教学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利用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专业建设与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必然会有力地促进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现代化。

⑹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新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否增强、综合素质是否提高是衡量专业建设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必定要突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实践教学具有明显特色,从而不断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今天的职业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进步。但是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了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新期待,加强专业建设,将成为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何阅雄.甘肃科技纵横.2006(3).

[2]朱中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涵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96

近年来,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内涵建设不仅成为了职业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能力护理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从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个人建议,以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建设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内涵建设的含义

任何一个事物都拥有两种规定性,即内涵与外延。其中,外延是对事物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数量的一个反映,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内涵则是对事物发展品质、事物发展方向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也正因如此,内涵作为事物发展的本质性因素,高职高专想得以可持续发展,势必离不开内涵建设。

12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市场化需求决定了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高专既担负着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同时也肩负着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无论是从教书育人上,还是从社会服务上,都必须从高职高专发展的本质属性入手进行完善,所以,必须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建设。

第二,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高职高专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这是因为全民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而这就要求了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向着更优、更精的方向不断发展。

2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工作重心所在,而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促进学校产业与教学之间的更好融合,则是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如若我们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又可以将这个目标分为两个子目标,即培养优秀的学生与优秀的教师,也就是说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且构建专业素质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这无疑是每一个高校立校的根本所在。

3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紧密围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要求,结合现代化护理科学的实际发展,吸取职业教育精华,进一步理清教育教学思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做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尤其,护理学是为人的健康所服务的,是一门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应用性科学,所以,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以实际护理病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秉持“人本关怀,全面关怀”的服务理念,并遵循突出能力,提高素养,强化人文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并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身心素养与人文社会课程比例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高专学院的护理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而采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加快对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步伐。

具体来讲,在实际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主要应该突出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护理考点以及人文态度相融合,形成全新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且在校模拟高仿真医疗护理环境,比如: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重症病房等,在模拟护理环境之中开展实际的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到实际学习之中,更早的接触到本专业的实际操作,从而增加见习机会。尤其是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模式,将课程内容分割为各个任务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导向,根据不同的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对本章节课程内容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

2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

积极稳妥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步伐俨然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关键立足点。也正因如此,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高专学院护理专业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做好校企合作办学。第一,进一步加快推行产业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教书育人模式的发展,进而使护理人才培养切实落实到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高职高专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医疗企业,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办学模式,从而使高职高专能够与医疗企业进行更好的合作互补,最大限度地优化相互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资料利用最大化;第二,进一步推行“2+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3年的职业教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有2年在学校完成,而1年则应该深入到医疗企业之中,进行实践训练,从而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点与实践操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达到学校培养的护理人才能够与医疗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零”衔接的根本目的。

3加强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一支素质高、学术硬、专业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则尤为重要。第一,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注意对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并且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学积累实践经验,解决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业务进修等培训模式,大力培养出一支专业素质水平高、教学水平高且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为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提供重要的中坚力量,为高职高专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第二,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结构,从而切实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而要想做到这点,不仅要增加护理专业教师中具有医疗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有比例,安排护理专业教师到医疗企业顶岗实践,还要聘请医疗企业中的专业护理工作者以及医疗研究人员到高职高专之中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以实践技能课程为基础的,具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机制,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多个角度入手对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也希望通过笔者的阐述,能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并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拓展一条全新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晓飞高职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1(8).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金融专业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99-01

按照社会的具体需求,依据文化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趋势,为学生制定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培养方案叫做课程建设。课程是是实现教育教学的综合目标,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质量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有了新的要求后,课程建设工作也逐步被广大高校教师所重视。

一、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变幻莫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想要让学生了解实时的金融动态,就必须利用校企合作这一方式。当前高校金融专业课程的设计中教材依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论性的知识占据了课堂上的大部分内容。高职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比本科教育少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课程有一定程度的精简,精简后金融专业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占了绝大多数,实践活动大部分被简化掉了。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对目前金融领域的变动无法及时了解。虽然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变革,加入了其他的方式来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但是目前依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目前行之有效的最好办法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育人初衷就是要培养出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型、复合型、适应性人才。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的起点,所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开展校企合作能让学校与企业完成双赢,企业在此项活动中能培养出适应自身岗位特点的专业性人才,学校可以有效提升自身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并完成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一)课程建设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常用的课程建设形式只有两类,课程置换与课程共建。课程置换就是将传统的金融专业课程全部或者部分替换为企业的专业培训课程。课程共建就是学校与企业一起进行课程的构建,目前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让企业的员工加入学校课程构建的工作队伍中,并参与其中的课程设计部分。

(二)课程建设范围局限性强

目前的校企合作制多应用与专业课程建设中,对于非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则没有实施校企合作。因为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校企合作理念是专业课教师自然而然产生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非专业课教师中还未完全树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没有体现。而且,想要将非专业课程的内容与专业的校企合作联系起来展开教学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校企合作概念理解不准确

目前在许多金融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技能过多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文化等方面的培养,认为校企合作的展开就是想让企业获得拥有过硬技能的人才,忽视了企业对人才全面性的需求。事实上,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工作开展的理念应当是让学校与企业联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这种合作在课堂中不仅能学到学校应当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学到企业需要从业者掌握的知识,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促进。

三、如何更好的实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校企合作

(一)完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原则

首先在实施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双方应当确立各自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应当由企业起主导作用,学校其主体作用。因为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是以企业的具体需求与整体要求为基准进行的,企业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校师资都能够有所要求。只有当企业正确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提出相关要求时学校才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的专业性人才。而之所以要以学校为主体,是因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提出自身的人才需求以及对课堂内容的要求后,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体现出来。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所以学校能够更好的发挥课程建设的主体作用。其次,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校企合作开展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中,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身职位所需要专业技能、理论以及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建设当中学校必须对企业的具体需求有所了解。高职教育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企业需求方面的内容,也要让学生学习教材理论中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发挥自身应当发挥出的作用,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与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学生接受的教育能完成对其综合素质的全面促进。最后,树立以项目课程为基本方式、以课程单元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模式,保证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成果。项目课程,就是在课程开展的时候,企业提出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这种方式能让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具体需要更加契合,帮助学生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整合。课程单元则是一门课程的组成单位,通常情况下一个课程单元当中会有几个课时,将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整理就能够形成一个课程单元。

(二)改进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内容

课程论中将课程建设分为了三个重要阶段,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课程实施。在这三个大方面中依然存在一些更小的方面,例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资源、课程师资等是课程设计这些细化分类。在进行课程目标的设置时,我们需要对此目标进行全面的考量,思考其是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所促进,并且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课程内容必须与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相适应。对课程进行评价时需要遵循固定的两项评价标准,首先对企业的要求进行理解和落实,然后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拔高和推进情况。课程资源就是学校能够为教学提供的设施等。在进行课程的整体组织时,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针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进行分类整合,并在其教学过程中添加各类要素,最终形成各个教师独特的课堂内容。课堂内容受到了许多因素,例如教师的教学观念、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的教学政策等的影响,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对教学大纲、教材等材料,应当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出更有应用价值的专业性人才。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是曾倩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学校与企业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为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职校;专业建设;思考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是指不断丰富专业教育资源,持续增强专业教学实力,坚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和打造专业育人品牌的过程,专业建设关系到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服务方向的落实。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专业结构建设(含专业开发、专业调整、专业方向设置、专业办学制度等)、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上综合加强。鉴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就对专业建设谈几点认识。

1.专业结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前提。

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增设新专业建设先天不足,改造旧专业后天不壮,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不明显,从而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序是对专业结构的研究不深入,是对开办专业社会调研与论证不充分,社会参与性不够。笔者认为:

1.1社会调研与论证这是一切新专业在增设之前或已设专业进行改革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性的工作。职业学校的发展依靠专业的生命力,而这些专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又取决于最充分和科学求实的调研与论证。社会调研最基本的内容包三个方面:一个是调研市场(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用人动向和需求等);二是同类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以防盲目和重复设置);三是此专业的生源状况和就业前景(确保该专业设置后“进出口”通畅)。

1.2社会参与。与地方经济组织和企业保持最大限度的有机联系,并使这些单位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组成部分。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学校人员等组成),主动联系定期交流听取他们对专业建设意见;了解市场、企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等的需求变化。

1.3客观分析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发挥学校办学经验所形成办学优势、专业优势,将专业设置准确地瞄准社会、市场和企业。在办学过程中还要通过整合、延伸的途径和方法,优化专业结构,把专业做大、做强、做优。

2.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含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等环节。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紧密联系。有的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的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照抄、照搬别校现成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结构和内容比较粗糙,陈旧过时而不加修改、提高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专业教学的质量。

构建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具体设置、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在课程上的分布关联等都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和规律,且结构要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科学、合理、先进。本着“理论够用、实践管用”的原则,在保证科学及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加大专业技能操作课的比例;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在同一门课程中突出实用、时兴、易学的特点。

此外,笔者认为,职业学校还应定期开展有趣味、有专业特色的学生了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才艺,扩展专业能力,可将省、市职业技能比赛项目纳入到第二课堂中进行教学;倡导学生在专业上交叉选修,掌握一至两门新的专业技能,取得资质证书,拓展就业范围。此外,通过讲座等形式课程对学生进行了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

2.2课程改革: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原则,进行了课程改革。

(1)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课程,应由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训(考证)和专业生产实习等四大课程模块组成,其课时比例应控制在2:2:3:3或3:2:2:3(通用课程模块放入第一模块集群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术技能和技巧。

所有专业课程都必须紧贴履行岗位所必需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对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上重点突出体现了基础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如:语文科目加重普通话、语言训练、阅读写作(应用文)等训练。

(2)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积极研发实用型的校本教材。笔者学校教师在带专业学生见习后,在专业模块教学中,根据学生在就业岗位的需求,自编了《税收基础习题集》、《反假币实务教程》、《中职生语言基础教育》、《数码摄影实践与提高》、《中职生礼仪实训教程》、《汽车文化》等校本教材。专业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和实务水平,而且还提高了教师主动到企业实习锻炼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使专业教学更接近学生的岗位需求,使教学与实践达到了零距离。同时,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整合,编写校本教材。如编写操作简明《计算机组装》手册、《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等。

(3)重视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毕业生在完成学业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获取两张基本技能证书(英语能力证书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证书)和一张或多张与其所学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知识型技能人才。

3.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教师队伍既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一些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周期过长,教师的动手能力依然欠缺,外聘教师理论水平不高。笔者认为,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制订长期有效的培养培训计划,拓宽培养教师的渠道,为教师创造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能操作能力。

3.1探索与高校挂钩,依托高校培养专业师资队伍。与区域有关学院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依托高校师资和科研资源培养教师。学校根据教学的需求推荐一部分基础学科教师和专业教师到高校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拓宽教师的知识容量,弥补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从而达到提高专业素养。

3.2开展校本培训。利用暑期邀请省、市、职教研究部门老师来校做讲座;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计算机操作、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了全员培训。

3.3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合作校企参加一些岗位技能的培训、参加岗位锻炼,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操作技能。

3.4广开门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行业中的专家、技术骨干和生产一线有经验的在职技术人员担任我校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

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技能型适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离开了完备的生产实习基地体系,职业学校要培养出企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适用技能型劳动者就是空中楼阁。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因教育投入不足,现有的实训条件不能满足专业建业的需要,尤其实训与真实场景上岗有一定差距。

4.1做为职业学校首先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升造血功能,将财力集中用在刀刃上,专业建设上化大力气积极筹划新建实训基地,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满足教学环节的需要,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4.2积极申报争取职业教育有关项目,做好项目论证报告和建设方案,吃透项目评审要领,不放弃发专业建设发展机会。

第5篇

【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 会计 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58-03

会计类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因而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从而成为目前高校所开设的数量较多的专业之一。截至2012年,广西共有42所高职高专院校,其中开设会计类专业的学校就达到36所,可见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之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由此可见,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对于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业高职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遍化的今天,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强化教学质量。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形成特色,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行业高职院校坚持科学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教学质量,来自于特色。特色专业建设通过多样、严密而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使学生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促进和开发,获得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尤其是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社会贡献,最终打造特色专业的品牌和特色。

(三)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会计专业学生及时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而基本忽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在工作中难以及时适应新环境、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会计特色专业建设,高校将更加重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应和互动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自身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行业高职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会计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以保持专业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背景,以突出办学特色、专业特色。

(一) 特色专业的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

一个专业的特色应该是在其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下的,并初步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这种特色必须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是根据广西经济建设和林业发展需求,依托广西林业行业而设立的最早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是我院目前办学历史第二长的专业)。该专业前身是1980年开设的“林业财会专业”,2000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高等职业教育大专班,专业名称为“林业财务核算与管理专业”;2005年根据《全国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规范要求,更名为“会计专业”。到目前为止,为广西区直国有林场等林业行业企业培养财务科长、财务处长、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副总经理、总经理、注册会计师等高级会计人才300多人,累计为社会和广西林业行业输送大中专毕业生4980人,占我院毕业生总数的20.85%。

(二)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背景

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依托行业,为行业服务。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国家对广西的生态建设高度重视,2008年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下拨就达10亿元,广西林业资源丰富,有151个国有林场。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公布的数据,2011年广西林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与此同时,广西林业的投融资项目也得到迅速发展,全区全年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4亿元,同比增长40.9%。截至2011年底,广西有木材生产、加工企业10000多家,上规模(500万元以上的销售收入)企业有1100多家,其中不乏一些外资林业巨头,像丰林国际、嘉汉林业、日本王子、金光集团、斯道拉恩索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类林场、各类林业企业每年需要增加熟悉林业行业特点的会计从业人员两三千名。而整个广西只有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开设林业会计方面的课程,专门培养林业类会计人才,并且近年来的毕业生一直维持在200~300人,人才缺口非常大。

三、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的内容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因此,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也必须围绕以下内容开展。

(一)创新专业建设理念。

会计专业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当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传统的办学理念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实,根据高校所处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更新专业建设理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秉承“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树立“理实并重,素能兼修,持续发展”的育人理念,遵循“服务需求、明确定位、尊重规律、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做好规划、分步实施”的专业建设方针,坚持“校企合作共建,学习工作相融”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校企合作为前提,工学结合为引领,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实训条件建设为基础,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的专业建设思路。会计专业建设体系构架如图1:

图1 会计专业建设体系构架图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性的问题,它不仅决定着学校办学方向,而且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体系的制定以及教学的实施和安排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的质量才有保障,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目标是面向广西中小企业和林场、林业企业等单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懂核算、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初、中级会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会计专业全力打造“四依托,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依托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平台,将证书课程与学历课程合一;二是依托会计职称考试平台,将职称课程与学历课程合一;三是依托“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平台,将工作与学习合一;四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顶岗实习与就业合一。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实施“三主线”人才培养。第一条主线,是以入学教育和职业指导为平台,实施会计职业认知和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会计职业发展与就业技巧教育,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完成;第二条主线,是以“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为平台,实施通用职业能力素质和专业职业能力素质教育,在第一、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第三条主线是以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平台,实施顶岗实习和就业教育,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

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以“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为基础,精心打造“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的育人环境。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边讲边练,边学边做,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日积月累地形成能力,潜移默化地养成素质。

(四)建设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特色专业是否体现所谓的“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专业课程是否具有特色。因为专业课程建设是体现专业建设特色的载体,它直接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开设林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制度、林业经济管理、林业会计电算化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课程主要从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标准的建立、课程考评体系的建立、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程精品网站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的无缝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以会计专业中林业会计和林业会计电算化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带动课程体系中的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建设。

(五)开发特色教材

学院在教学上一直比较重视教材的选用,在选用教材时侧重于比较符合我国林业财务与会计实际情况的教材。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优势,深入与高峰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三门江国有林场、东门国有林场、大桂山国有林场等林业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使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已开发和编写具有行业特色的《林业会计》《林业会计模拟实习资料》《林业会计电算化实训资料》等校本教材11部。

(六)建设特色“双师型”队伍

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要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鼓励教师继续深入工业制造企业和广西国有林场等林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在校企之间有序流动,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教师100%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另一方面,大量聘请林业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打造一支稳定的结构优化、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保障实践教学和技能大赛的顺利完成。

四、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长期的建设,学院会计专业2004年被学院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1年被学院确认为重点专业,2012年被自治区教育厅确认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专业。近五年以来,会计专业教师承担科研课题5项;发表科研论文15篇;会计专业教师承担“广西区直林场和广西林业集团绩效考核体系及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指导工作和承担了区林业厅《规范与完善国有林场会计核算》等课题研究。

学院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创办以来一直都承担着广西林业行业在职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近3年来,为广西林业行业开展国有林场会计核算规范、林业会计电算化、基本建设单位会计等课程的技术培训1200多人次。

近五年来,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取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其他大赛团体一等奖3项、个人一等奖4项、广西大中专珠算技术等比赛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特别是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广西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技能赛项”开赛以来,我院会计专业参赛选手连续两年荣获该赛项的团体一等奖。

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设原则,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提升专业办学实力,促进专业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3]蒋昕,单昭祥.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7)

[4]张月玲,王晓莉.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2010(12)

[5]田翠香,刘永祥.提升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理念的探讨[J].会计之友(下),2011(9)

[6]于国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财会教育,2012(4)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2JGB363)

第6篇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认识、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建设进而推动班级管理、学生素质的提高,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特点、培养目标等,探讨新时期下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建设。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班主任专业化 制度建设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得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下面拟就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特点、培养目标等,探讨新时期下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的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和班级管理能力影响着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近年来,在"普高热"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的"金字塔"发生大逆转,"差生"或"问题生"占据了大多数,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了凤毛麟角。不少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教师,仍然按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工作方法简单、形式化和经验化,观念陈旧,工作效果差。整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没有系统化、专业化,班主任的成长过程漫长而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经验、感觉、惯例仍然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依据,高压政策和行政命令等科层管理的方式成为最常见的班级管理方式, 班主任工作经验处于自发、初始、非专业化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贯彻落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是摆在班主任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来说也就很有必要了。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工作的开展 、目标明确是关键 班主任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班主任教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实践、培训达到班主任专业水平的过程,具备班主任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化理念、精神、道德、知识和能力。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只不过是较为特殊,两者在体制建设、培训实施等方面有很多共性,同时由于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也有很多差异。为此,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目标,从各学校实际出发,从制度建设入手,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全面提高班主任素质,培养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持续发展的班主任队伍。具体可细化为: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推动班级文化及班集体的建设,承担班级学习指导与心理辅导,学生评价与评语撰写,具备与学生、家长、学科教师的沟通能力,具备对学生进行洞察力和对应急问题的处理能力,具有判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方面差异性的能力,有较为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针对前述每个项目设置详细的推进计划、包含内容及评价依据,以便目标建设量化,考核数据化。 、制度建设是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就无法保持基本稳定,无法维持正常运行。同样,班主任专业化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也需要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来推进、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基层单位,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班主任任职条件,逐步建立健全与班主任工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如岗位职责、培训、任职资格、班持证上岗、聘任和考核,以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前提;其次要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从职业道德、专业职责、专业能力等方面每学年组织班主任岗前、岗中和再提高培训,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促使班主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班主任教师个人能力稳步推进、不断提高的局面,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根本;再次要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考核,规范管理,考核结果作为班主任教师聘任、奖励、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应调离岗位,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保证;最后要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反思,应把班主任队伍建设列入教科研项目,加强专题研究与反思,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建章立制学习培训评价激励研究反思,按照"PDCA"流程,努力实现学科与教育专业化的统一、群体与个体专业发展的统一、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学习研究与实践反思的统一,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持续提高,深入发展。 、客观认识是保证 班主任专业化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随着教育形势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教育改革发展为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各学校、各班主任教师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严肃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同样任何学校的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需要的各任职教师的长期不懈的探索,切不可建设过程中"时冷时热"、"停停走走";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是受教师专业化的启示近几年提出来的,是比较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现阶段而言,班主任专业化的相关理论框架略显薄弱,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要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艰巨性。 最后,欢迎更多的有志之士,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多角度、多思维,来思考、创新、充实现有研究成果,促进班主任专业化专业化建设更上新台阶。 [].翟广顺. 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年月 [].张子杰主编. 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漓江出版社 .年 [].黄正平. 班主任专业化论纲. 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多参照助理室内建筑师职业资格和室内施工员、室内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来执行。在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模式、授课方式与课程资源、课程设置、知识扩充与就业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对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问题进行讨论。

一、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背景

室内设计专业从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范畴,很多艺术类院校和本科院校对室内设计专业采取的教学模式是集中式、分阶段完成课程教学与考评,即“阶段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为学生创作与制作作品留有足够的时间,能够保证时间的连续性,强化相关概念的应用。在整个教学阶段中,各科目的教学内容可以得到很好的整合与优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知识水平。在传统的授课编排和计划中,这种教学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该专业的教师都用此授课模式进行授课。但是,在高职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明显。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佳,出现了色彩感觉不良、形体感差、思路老套、技巧不熟练、缺乏创新等问题;二是由于学生的作业负担较重,不能很好地应对各科学习任务,导致对任务的表达不认真;三是当学生面临不同的专业任务时,容易混淆设计技巧与理念,使得设计感相似。当然,利用“阶段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做出不同的安排。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包括基础色彩、基础素描、手绘效果图等内容,后续的课程包括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材料与构造、办公空间、商业空间、摄影等内容。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阶段性教学更适用于教授后续课程。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没有绘画基础,也缺乏美学修养,教学的时间短、任务重。为此,一定要明确该专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明确室内设计的培养目标——设计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提出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新观点和新想法,将创新思维看作是室内设计教学和专业培养的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去开发和延续这种思维。

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

对于室内设计专业来说,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不应作为主要内容,应当强化对于表达方式的认知,加大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力度,不能生搬硬套“阶段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要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真正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具体说来,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

应当对传统的美术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美术基础课中的基础素描调整为设计素描;将基础色彩调整为色彩搭配知识的学习,并将色彩搭配渗入到色彩构成课程中,保留色彩构成与黑白构成;将原立体构成调整为模型制作,加强学生对比例、质感、体感的认知,使制作类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应当加强对于速写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塑造能力,并安排手绘效果图的前沿课程;应当安排中外设计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于设计史的认识,了解设计文化;应当在项目训练中渗透文案策划的学习,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自我推销、表达设计,有了寻找设计灵感的方式和好的设计理念,再加上表达技法的传授,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授课方式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领域中,有“视觉传达”这一专业知识。所谓视觉传达就是要充分利用视觉效果来加强人们的认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视觉传达这一专业知识,以学生为视觉传达的对象,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自觉地寻找美。因此,教师需要多花心思、多花时间,选择具有视觉传达效果、可看、好看的教学资源,以丰富的色彩要素和图形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知识扩充与就业

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扩充知识,掌握以下其他专业的知识。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外的背景知识和行业知识渗入其中。例如,可以在商业展示课程教学中,将POP、店铺广告、店标等知识融入到项目练习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随时补充知识,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向学生普及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此外,也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对就业方向的认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职业的考证中来,并及时给予帮助,给学生提供就业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流行时尚、设计工艺构造、主流材料和样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不断关注课程资源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并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和学生一起去寻找课程资源,以获取充足的教学资源。可以定期布置课程资源的搜集任务,让学生在案例观摩、施工场地、项目训练中寻找资源。利用资源的价值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室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应当以更合理的课程结构,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以适应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建设;改革

模具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使得学生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目前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模具教学而言,我们不仅需要他们对模具专业能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也要学会根据社会和岗位的需要,合理的设置课程标准,突出特色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1.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理论知识教学有待优化

对于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师一般只能按照书本上划定的范畴去教授学生知识,而不能够自主的决定教学的深度,使得学生学得理论知识大部分都是浮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的去了解。同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再加上受到了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传统模具专业的授课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串讲教材的内容,而学生自学的时间就比较少,同样也就没有了自己反复思考揣摩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心底产生一种对模具专业可望而不可及的心态。而这种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使得学生感到厌倦,同时也就对于模具专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的模具专业的能力,同时也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模具专业来说,是离不开实践和应用的,专业素养的具体表现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教学时只采用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是不可以的,只有学生自己经过实际的操作后才能够掌握到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及技能,并且从中感到感悟和体验。正因为如此,教师就应该把更多的思维空间和锻炼机会留给学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引导并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它们的创新素质。

1.3.综合素质提升有待重视

培养学生对于模具专业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模具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模具专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科学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是新形势下对于学生培养的新要求。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要学会买家具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要使负责任的使用模具专业去造福社会;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专业素养,为以后适应社会和生活打下基础。

2.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基于模具专业从业人员知识要求,不断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在现在这个现代化而且信息化的社会中,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会更好地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且要明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习文化知识,让他们不仅仅学会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以及实践的能力。这说明了教学观念必须要转变,将教学知识具体的模块化,比如可分为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三大方面。同时对于这三大模块还要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复习,是学生真正的能够掌握好模具专业的知识,也会对学生的师计操作能力有所提升。也可以定期的组织校内知识训练,为准备参加劳动部门的考试做好准备。

2.2.基于模具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要求,不断优化专业实践教学

2.2.1.合理安排专项实训与综合实训

模具专业非常重视工程能力综合技能、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案来合理的安排专项实训与综合实训。

基础层:主要进行本行业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安全意识,并使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术技能。基础层是完成其它各层工作所必备的技术技能,侧重操作,形成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基础。

核心层:主要进行专业综合性技术技能的训练。

扩展层:主要进行自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培育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训练项目,加强工程能力的训练,扩展层以自选训练模块、指导性科技立项、仪器设备开发、参与产学研项目、学生自拟课题、企业技术改造等形式进行,注重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作用,将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条件。扩展层的实训教学结合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使实训教学接近生产实际,弥补学生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2.合理安排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

职业教育要积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适应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要求。通过成立“学院产教结合理事会”为广大师生搭建了多元的企业实践、实习平台。学生可以在生产的真实环境下进行真题真做教学,主动与企业岗位内涵要求接轨;企业内的高级工程师和蓝领专家为客座教授,深入教学一线为学生讲解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与教师共同商讨专业建设方案、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师的“双师素质”。

学院要做的就是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舞台,使学生的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进而向理想迈进。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3.总结

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方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此过程中,应当渗透一些德育方面的教育内容,使他们能够全面的发展,同时这也国家培养计划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建筑专业 鲁班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可谓“一校一景一风”的百花齐放格局。高等职业院校依赖自身专业发展特点,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并成为重要的文化育人阵地。同时,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又区别于企业和其他高等教育院校,紧抓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出贴近职业要求的专业性特色。下面就我们就淄博职业学院建筑专业――“鲁班文化”建设进行浅析。

一、该项研究意义:

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素养与专业教学的改革,协助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结合建筑专业学生培养发展需要,建设具有专业文化背景的校园文化――“鲁班文化”,帮助我院建筑工程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提高职业素质养成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国内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围绕怎样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有了逐步深入的研究。但对于瞬息万变的社会、行业需求,高职生怎样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具备一定的发展动力,正逐渐成为当今国内高职教育研究的一项热点。其中,对于辅助专业课程改革建设的专业文化建设正被广大专家学者认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相对于专业性强的国内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中,对建筑专业文化内涵、文化建设目标及内容没有明确提出;其次,对专业文化建设、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性差,职业素养和专业文化的培养大多通过学生活动形式实践进行,没有融入专业课程改革体系中;再次,专业文化建设工作要么依赖学生管理人员完成,要么依赖专业教学负责人完成,没有能够很好的形成有机统一,参与到对学生专业文化培养全过程中,没有真正实现专业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由于国外职业技术岗位能力分类与国内的分解不同,加之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暂且很难谈到具体比较形式。

三、“鲁班文化”建设的特色及创新点:

1、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转变专业教育观念。

2、构建和实施建筑工程专业“鲁班文化”教育培养体系,在“鲁班文化”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教育;

3、实施“鲁班文化”建设项目效果评价方案和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案,双重打造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使建筑工程专业建设中把专业建设与专业文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融为一体。

四、入手实施“鲁班文化”建设的途径

从分析鲁班技术品质入手,其分解析出技术及人文品质特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需求,并凸显“参与性、时代性、学术性、创新性、实用性”,确定“鲁班文化”目标为树立“精业敬业 实践创新”精神,形成职业科技能力、身心健康能力、文化综合能力,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敬业创新精神的现代鲁班传人。

建设途径通过网站、宣传展板等网上线下宣传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专业文化活动项目,每年举办鲁班文化节,包括:职业科技类、身心健康类、文化综合类,职业素养类四大项系列活动;建设具有职业性特色的教室、实训环境场所,使学生在校内得到职业化岗位要求熏陶;树立涌现出的一批专业技能突出、德体优秀的师生,加强校内宣传舆论宣传,形成起积极引导作用的楷模文化;健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素质养成的科学性和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

五、“鲁班文化”建设完成情况

1.完成情况:

建设中共有“鲁班文化”建设方案、“鲁班文化”建设活动、“鲁班文化”建设总结评价、“鲁班文化”建设成果宣传4个指标,其中验收要点:“鲁班文化”建设方案7个,“鲁班文化”建设活动28个,“鲁班文化”建设总结评价3个,“鲁班文化”建设成果宣传3个,共计41个验收要点,经过项目建设期全部完成。

2、鲁班文化建设成效

本着满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通过社会、企业调研和专业课程建设情况,挖掘专业文化――鲁班文化精神内涵,以学院出资、企业赞助、建工学院出资等多元化方式,进行专业文化建设,形成7个模拟职业岗位的校内实训操作场所及较为健全的模拟职业岗位制度,新建成建工学院文化宣板8个、班级文化墙17个、宿舍专业文化墙2个、建工学院信息宣传网站共新闻消息341条,访问量达到近20万,新办学生报纸《鲁班之家》共2版。在扩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开展以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专业技术志愿服务、专业素质讲座及活动训练为主体的鲁班文化节和鲁班讲坛,新增3大类共计16项。依托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全系师生总体100%参与,配以参与活动的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并保证了每名学生在校内参与的培养效果,同时通过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和学生成绩,形成了“崇尚科技实践精神和职业人文精神”的鲁班专业文化特色。文化建设期内,共计38人次获得各类各级国家、省地市级师生竞赛,集体荣誉5项。

第10篇

关键词:专业文化建设;研究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73-02

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科教育不同,高职院校教学更强调于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岗位相结合,按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及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要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在提高办学水平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专业建设。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各高职院校在硬件建设如增强教学设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以及在软件建设如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改革教学模式与手段、校企课程开发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使专业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却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就是“专业文化”的建设,具有成熟的“专业文化”的专业才称得上是成熟的专业。专业文化是指通过对学校特定物质环境的改造,营造出具有高职专业特色与职业岗位特征的文化氛围,促使师生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专门性文化特征及特有的精神财富,可定义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根据在浙江省属及宁波地区高职院校中对近年来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设备及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热门专业的专业建设方案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从专业建设的目标、内容、措施等方面了解对专业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大多还局限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艺术教育、社团文化活动、校园场景的创设等,专业文化特色未充分发掘与展现出来,另外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理论结构体系也未较完善地建立起来,高价值、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甚少,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地位显得“微不足道”。

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也较缺失,缺乏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专业教育教学虽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却未充分重视专业文化的价值导向,忽视了专业熏陶下的育人价值体现,表现为高职学生有技能却缺少职业品位,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最大的困扰不是技能水平和业务知识达不到要求,而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岗位素养达不到企业的期望值。这样的教育是无法起到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的,更无法履行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专业建设战略定位与未来发展亟须专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配合和推动,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竞争力,实现高水平发展,就必须重视专业文化的建设。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意义

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形式,我国职业教育相关的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建设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校园文化”。围绕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专业文化的形式和载体,积极发挥专业文化锻造、引领作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以培养出专业能力素质与专业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具有新的历史意义。

三、专业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类别与重要功能,它具有行为约束与凝聚、价值辐射与传播、目标激励与导向三大功能,师生对专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和价值标准的认同直接影响专业理念确立,因此有必要在了解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影响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明确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的关系,探索专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及策略。

(一)分析研究影响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目前掌握高职专业文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挖掘影响专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理论及数据分析,以探讨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现状为基础,深入了解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正视调查专业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及影因素,如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中缺乏专业文化因素;考核和评价机制中没有专业文化建设要求;专业负责人对专业文化认识不到位;对专业文化研究的力度不够;各专业之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资源整合等情况,在此基础分析及提出对策。

(二)明确目标,探索专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及策略

在研究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紧贴新时期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职业岗位特点,在现有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研、进一步与宁波市家电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确立基于职场的专业文化建设新理念。拓展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从专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人文文化、职业文化等方面构建具有职业特性的专业文化体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专业理念的提炼与实践。开展社会调研,着重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通过企业行业了解产业发展方向、需求岗位、专业人才的规格等,探索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将行业的标准引入课程,对应到课程教学内容;然后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根据社会需求,修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使培养的学生受企业欢迎。

2.开发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课程。利用多种途径与行业企业组织合作开发具有行企特色的课程来实施专业文化教育。通过目前正在着手建设的“专业方向(企业订单)课程”群,引进学习领域课程理念,开发工作过程课程体系。通过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企业合作,让企业真正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企业提出用人需求,专业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企业与专业共同研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并在专业教学中充分体现相应的职业规范,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和专业岗位管理的理念,把企业引入到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提前介入高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以促进职业教育向内涵建设方向发展,培养企业适用的人才。

3.制定规范有效的组织运行制度。专业文化生存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专业教学活动,因此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组织运行就要依靠规范高效的制度。编写体现专业文化的思想与理念的专业规章制度、专业管理条例以及专业工作守则,促进专业文化在本专业师生中的认同。

4.创建与利用职业情境,构建相通共融的专业文化环境。研究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来提升高职专业文化建设水准。如在建立模拟的职业情境下,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场所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将生产岗位课程进入SMT自动生产线、仓库、产品开发中心、创新训练室等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双方对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基地建设进行规划,学校提供教学生产实训场所和所需要的生产设施,通过与企业合作,把学生当作准员工,引入企业的市场、产品和管理,达到既降低实训基地实训教学的成本,又有效地通过实训对学生进行各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引入企业使实训基地具备了实际产品生产的功能,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现场环境,专业应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通过模拟职场情境,增加工作现场气氛,有效运用学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利用企业的真实情境,让专业师生在职业情境中感受企业文化,促进专业文化建设。

5.加强优秀专业团队的建设。完善的专业带头人制度,通过明确专业带头人的条件、职责和考核、选拔程序,建立科学的专业带头人、选拔和引进办法,使他们能够挑起专业文化建设大梁的重任。同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设一支年龄比例适当、学历职称互补的优秀专业师资梯队,这对于专业文化建设将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

6.研究通过借助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加强高职专业文化建设。如通过举办专业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情况,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规划;或举办校园技能节,组织专业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动手比武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还可通过精心打造专业橱窗文化、走廊文化及建立专业文化网站等方式,宣传专业理念,弘扬专业精神,增进专业文化传播,让专业文化建设真正落于实处。

专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专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的对接,着重专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应本着创新专业文化的形式及载体,积极发挥出专业文化引领作用,以培养出专业能力素质与专业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命题。

参考文献:

[1]林丽萍.专业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纬度[J].现代教育科学,2009,(04).

[2]史峰.论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10,(07).

[3]林润惠,周红莉,谭辉平,朱雪梅.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2,(2).

第11篇

高等职业教育担当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术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在中原经济区产业链的发展中,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中原经济区发展链条与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智力链的衔接,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宏大的中原经济区发展链的人才需求,建设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才能更好地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链的智力支撑。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其职业能力对应产业群、城市群的发展和提升,是中原经济区的集聚效应、规模效益、优势互补、整体效应、综合竞争力得以形成的人力资源基础。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发展,从系统优化、规模整合、资源配置方面,与中原经济区产业链联接,可以规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制约作用。依据高职教产合作协会建设发展平台,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衔接。它克服了校内专业集群与中原经济区对应、衔接的局限,信息的判断更准确,对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更有量化的定位,对应市场的能力更强。高技术人才培养中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使校际专业集群得以和中原经济区系统衔接,作为城市群产业群发展的智力支撑得以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相协调、相融合。作为大区域经济内的校际专业集群,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形成的合力,是一个高等职业院校内的专业集群无法比拟的。在智力支撑上,人才质量要比一个高职院校内的专业集群培养得更高,能力也会更强。

二、病职校际专业集群建设要使集群效应最大化

产业群的发展,使产业的集聚、融合、产业系统更加优化,也使产业链的发展得以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原经济区产生的集群效应也更充分。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对应城市群、产业群的建设发展,使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沿着产业链、智力链集群发展轨迹演进、提升和持续,使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内的专业培养结构对应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对应中原经济区产业企业的企业岗位、职业技术标准,从而使校际专业集群效应最大化。

三、外部规模经济

一个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校内教学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水平,与其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对区域经济、产业群职业结构状况、人才市文/郑哲场需求的把握准确度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表明,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近几年在教师资源提升、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改革方面有很大进展,但在对区域经济、城市产业群、人才需求结构把握方面需提高。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就是要解决高职院校办学外部不经济、信息的过滤和判断不;隹确问题。建设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就是要通过高职教产合作协会这个发展平台,实现与中原经济区发展信息的对接。一个大区域经济内的城市群,其高等职业院校地理位置集中,信息沟通快,资源流动便捷。建立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改革、发展的平台,形成集群运行发展机制,使一个城市群区域经济内的高职院校专业和中原经济区的产业链对接。校企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架构内合作,实行教产合作、产学研结合,这样就能更好地过滤、判断信息,形成产业链和智力链结构认同、价值认同、供求均衡,从中原经济区所需要的人才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出发,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发展架构,达到外部经济。

四、优势可补,实现溢出效应

依托高职教产合作协会这个平台,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内的各高职院校专业,在系统内流动、开放、交流机制形成的前提下,使教师资源提升、专业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与中原经济区对应。高职院校教师可到中原经济区内另一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其产学研是处在融合状态的,这一高职院校教师把自已学校的职业教育价值观、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技术经验和研究,与所在流动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价值观融合,共升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新的高职教育价值理念。通过这种对接,管理和教学的优势会得到互补。溢出效应的产生,将使整个校际专业集群成为受益者。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和中原经济区对接得更有效,高职院校对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把握得更准确,对高职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质量会更高。

五、学习机制,挤压效应

在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在系统开放和流动机制下,教师资源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信息交流是持续的,这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的交流和融合,由此,产生这种交流、融合、学习、共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方法、学生实践技术能力培养的学习机制,从而也产生了挤压效应,集群内某一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会带动集群内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创新,使校际专业集群具有了发展的可持续性,集群专业达到共升、共荣的多赢局面。

第12篇

[关键词]专业设置 预警机制 就业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刘炳良(1966- ),男,湖南邵东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教育;肖前军(1978- ),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南 湘潭 411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专业星级管理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13BZY00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33-02

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对高校及其专业调整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高职专业19个大类,51378个专业点;可以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规模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麦克思研究院提出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来看,各专业就业状况非常不平衡,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滞后。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仅依靠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行政干预实施专业调整。高职院校偶然能预测到市场的变化,并认为据此需要调整专业,但由于存在教师、实验室欠缺等问题,而不得不选择放弃。如今高职院校专业规模不大、布点过多、门类齐全、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发展。所以,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管理与预警机制,以解决高职教育规模急剧膨胀后调整、兼并、收缩的阵痛,构建与各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对于今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高职院校专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

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以及一些本科院校的新增专业中,只有教师教育专业能够基本同本地的发展需求对接,其他的一些专业设置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热门专业扩招过快,导致供大于求,而一些原有的冷门专业过度缩减,导致部分企业难以招到需求的人才,因而整体上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地区经济需求相去甚远,疏远了“校地”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推动地区经济的战略成为空想,而且难以提高政府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积极性,导致无法形成一个高职院校发展的良好区域环境。从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专业设置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学院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目标太过宽泛,缺乏具体的远景规划,不能形成特色和优势。并且在办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失误,如过分依赖主管部门,将一些冷门专业“一刀切”,这导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而且学院近年来生源开始出现由本地化向多元化发展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设置的取向。

(二)对专业的定位不明确

对专业的定位不明确,导致专业设置后出现了教学培养难以推进的问题。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仍然存在对专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专业过于“时髦”和“超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借鉴了西方教学的理念,没有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国外有一个专业是供应链管理,而国内对于这个专业的需求仍然不是特别大,那在国内设置此专业就出现了“超前”的情况。另一方面,专业设置存在滞后的现象。部分高职院校对某些专业是根据市场的切实需求来设置的,但没有考虑到该专业的学生需要经过3~4年的培养才能就业,而市场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而导致专业的设置出现“滞后”现象。如前几年会计专业就业情况非常好,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目前已经出现了饱和的情况,如果高职院校再一如既往地大量招收会计专业的学生,那无疑会导致这些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因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需要紧跟市场的步伐。

二、建立高职院校专业预警机制的理论依据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发展战略》中指出,“现在需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来看待高等教育,这种观点要求把大学教育的普遍性与必要性结合起来,以对社会和其功能发挥的期望做出回应。”这个观点实际上要求高校教育必须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使高校全方位地为社会服务,加强高校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地方高校应自觉地为促进地区经济而努力,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反过来促进市场吸收高校人才,两者最终得到共同发展、互惠共赢。因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状态,保证学校专业设置的结构体系同所在地区的产业规划一致,使得各个专业的建设以及发展具有可前瞻性、持续性,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地市本科高校自身的功能定位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结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功能的结构和没有结构的功能都是不存在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功能会反作用于结构。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也符合这一基本原理。就地方高等教育系统而言,政府出台政策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地方的高等院校将自身的功能定位于为地方经济服务上。这个功能不仅仅作用在该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结构特征上,并且可以影响该地方高校的深层结构,如各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等。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及调整上必须充分考虑其自身所处的地方教育系统,考虑地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然后再进行专业的优化和调整,提升专业的教学质量,控制专业的整体数量,并且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建立的方法

(一)高职专业预警指标的选取

预警机制是指在事情发生前一段时间就对其迅速探测、发现、分析、判断并做出反应,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指标体系是针对影响就业的情况,选择一系列指标构成的体系,根据这些指标的数据状况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在进行专业设立、调整、变更或者撤销前,高职院校能“及时、高效、科学”地按照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市场需求,尽早识别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并按规定的程序对专业设置进行预警。预警指标体系中选取的指标应可以充分反映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因而在选取预警指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可靠性和可用性。可靠性是指选取的指标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因为只有准确可靠的信息才能客观地反映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可用性是指选取的指标必须准确反映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当前市场对于专业的需求情况。第二,可量化。选取的指标应该是一些可以量化的数据,这样就有助于将指标信息化,并且有利于构建预测模型,为专业设置预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合理地设计预警指标体系对于整个专业设置预警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内部因素,二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当前地方就业市场上对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以及政府调控的一些因素。另外还有一些市场变动的因素,如国家就业保障政策的变动、市场劳动力需求的变动、国家级或者省级发展规划的变动等因素。内部因素主要考虑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情况、就业的薪资预期以及学校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以知识技能情况和就业的薪资预期最为重要。在设置指标时,可以充分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性,以便在后续的预警机制中设置对应的权重,例如,可以将以上提出的指标中的一部分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另一部分指标作为二级指标。

(二)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

专业设置预警体系框架图如下图所示,它一般包括就业信息系统、预测系统、警报系统以及专业设置调整等方面。首先,通过就业信息系统以及高校就业系统就可以得到地区高校毕业生情况以及对应的市场需求情况,并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整理。预测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对本年度的就业人数以及就业情况做出预测,对各类岗位以及就业人数进行分析,从而为学校进行专业设置以及调整提供依据。在专业设置上,建议使用“专业星级管理”的专业管理策略。按照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建设基础和特色、服务成果等客观可测要素,政企校共同制定专业星级评定标准,将专业赋予从“一星”到“五星”的不同星级。专业星级不同,其建设力度不同,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建设五星级和四星级专业,适度发展三星级专业,专业预警二星级专业,淘汰一星级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督促专业按照发展规划制订专业成长计划,并定期进行专业星级评定,从而使专业管理呈现动态化,做到“星级管理、特色发展”。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其失业率多年走高,失业量在近三年内属最多的10个专业之一。根据我院学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2012届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3.6%,远低于全国就业率的平均水平90.8%,根据各类因素的综合评定,我院将商务英语归为一星级专业,因而需要采取的策略为“淘汰”。

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个合理的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提出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在专业设置上采取星级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把握各个专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就业需求,为高职院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生就业率提供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曼.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6).

[2]王飞生,赵鹏飞.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与实践[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