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发展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nd it trigger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ccur frequently,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plann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Keywords: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绿地”是城市用地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城市绿地系统,是由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类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至生态绿地系统几个阶段。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是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后期,进入城市公共绿地阶段,由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卫生环境恶化,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绿色空间。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称之为"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以后,欧、亚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念被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特点。从而赢来了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为双重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如美国麻理兰州的圣查理绿带,相互联系形成网状绿地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我国的深圳、北京、合肥等城市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要使城市绿地对城市发挥最佳效用,就要对其绿地系统的用地比例、布局方式和绿化效应进行研究。许多旧城市往往在建设过程中并未专门对绿地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其绿地的布局常常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导致绿地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考虑以下原则: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单纯追求某一种形式、某些指标。3、城市绿地应布局均衡,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需求。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即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一些建议
1.要创建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城市绿地来缓解城市气候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已成为大多城市科技工作者决策者的共识,但是仅把眼光盯在扩大绿地面积上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应。
2.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景观生态学上认为一个城市本身可以看作一个景观单元,它是由内部不同规模性质的本底(Matrix)、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三种景观要素构成的。其中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一部分,可以将城市绿地系统所构成的城市绿化景观看成是由各种绿地类型以不同方式形成的绿地斑块—廊道系统镶嵌于城市的本底之中。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就是优化城市景观要素的比例构成,建立各景观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
3.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起来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空间信息,用于管理和决策过程的计算机技术系统。自1963年诺基尔·汤姆逊(RogerF.Tomlinson)提出GIS的概念以来,GIS 已经在许多国家的多种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的领域中。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结合GIS 可以建立如下的基于GIS的分析评价体系:景观格局的分析、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用地的敏感性分析、场所的景观视线分析等。
4.开展城郊结合的大园林绿化
通常郊区的绿化将随着建成区的扩大逐渐转化为城市内部用地,从而可以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等一系列指标,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另外郊区的绿化从补充市内缺氧的生态功能和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享受自然的游憩功能来说都比较重要。因此,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就不能缺少郊区的绿化。
5.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应用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就是将生态规划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即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绿地的不同功能用途,合理布置,以获得更贴近自然的环境,进而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环境。这是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最佳理论和方法。运用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原理来指导和制定绿地系统规划,对于促进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科技先进、生态和谐、环境洁净、景观优美的生态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以人为本
城市绿化应强调以人为本,而且应以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服务于最广大的市民为着眼点,应尽可能考虑让最广大的人们参与到绿地规划的过程中来,使公众切身地感受到绿地对人的关怀。提高绿地的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可介入性,供人们休闲、游憩、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并达到最大的防尘、降温、增湿、减噪的作用。
五、结束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涵盖面广,在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审定、实施的各个阶段都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力求其准确性、科学性和操作的有效性,为整个城市的绿地景观作出指导性的参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思维新方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理念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1 世纪,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全国城市也将逐步迈入现代化城市行列。城市发展在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同时, 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要素, 尤其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 重视政策、科技、文化等要素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与指导作用。展望21 世纪的城市,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也必将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产生强烈的冲击。下个世纪将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将愈加强烈。城市规划无疑要抓住这一历史性变革, 加强其社会调控功能, 以保证城市的快速发展, 并寻求其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一、城市规划理念
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
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 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
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建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对城市规划来说, 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并在规划各个层次加以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 它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及风水学说等, 都反映到了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与选址实践中, 说明古人很重视与自然的协调融合。
2、加强规划理论的研究
规划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当前尤其要加强应用型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市场经济和社会、政策等的研究, 要主动适应市场。规划不仅仅是实体空间的安排, 更应注重社会资源的配置及机构的建设。因此, 规划不仅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更要解决日益增加的城市社会问题, 如人口的老龄化、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及流动人口等问题。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 政策性强是其固有的特点。因此,城市规划不应仅仅限于某些理想模式的探讨, 更应注重务实, 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 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 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尊重自然, 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城市规划技术的革新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创造与自然相融合的、宜人的生活、工作、游憩环境, 保证城市生活的高效运转。所以, 在规划编制这一技术层次中, 城市规划必须要尊重自然, 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在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其加以改造利用,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城市规划是综合性规划, 需要搜集、储存和分析大量的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 而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及科学的调查方法无疑使这一纷繁芜杂的工作变得轻松和便捷。同时,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形势, 还能对城市规划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可见, 从文本编制到成图, 计算机都功不可没, 城市规划的信息化至关重要。
4、严格的城市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 其明显特点是规划一旦付诸实施, 则具有不可逆性。因此, 这一阶段将直接决定城市的面貌及未来的发展。
(1) 加强城市规划法制化进程, 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城市规划的性质决定了其严肃性。要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必须要加强规划法制建设。1989 年国家《城市规划法》的实施, 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但目前各专业规划的配套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仍需完善。尤其在市场体制下, 要想避免“ 规划失效”,使城市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持续发展, 就须采取法律手段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 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化。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它包括城市用地的管理及各项建设的管理等。它实质上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指导和控制、协调的过程。规划毕竟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对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等作出的安排。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 原有的规划内容可能就不再适合变化后的情况。因此, 就必须要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化。通过这一渠道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 并通过反馈机制及时将变化后的内容反馈回来, 从而便于规划设计部门迅速补充或调整规划方案, 这样才能将不合理规划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方华,唐良云.浅析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 2009(27)
我市旅游业起步迟,发展速度、发展水平还处于弱势状态,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品位不高、整合程度低,相关行业联动发展不足,旅游单位的市场化运作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缺乏专业经营人才。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对全市旅游业要实施统一的规划、指导、管理和协调,制定切合我市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强化对旅游业的组织、引导、协调与管理功能。
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大旅游”的管理模式,依照政府主导原则,在政府层面上建立具有统一规划、政策导向、资源整合、部门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的市级旅游领导小组,根据职能设立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招商引资等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石港渔湾水道、开沙岛、进鲜港、南山湖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建立健全正常的议事、调度、督促、检查制度,强化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
2.科学制定规划。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通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按照“重规划、重建设、边宣传、边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规划协调、综合效益、可操作性为原则,精心组织编制《通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实施旅游资源整合、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要素配置和规范旅游市场管理等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石港渔湾水道、进鲜港、南山湖等重点旅游景区详规。
3.加大推介力度。要加大旅游宣传投入,以品牌推介为核心,推动城市旅游形象、旅游产品的传播。要主动和周边的南通、上海以及苏南一些著名景区加强联络,进行横向联系合作,扩大旅游辐射面。吸引旅行社参与运作,通过与旅行社共同制作宣传资料,采取价格优惠、奖金激励等多种形式,直接向客源地宣传促销,促进客源的组织。要积极利用会展、节庆活动促旅游发展,精心筹划好通州市重点旅游资源推介会活动。借助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我市旅游景点,建立与新闻媒体双向互动的信息平台,及时各类旅游信息。
二、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1.打好“人”和“城”两张牌。同志曾说过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的业绩及声誉是通州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宝藏,发展以张謇业绩为中心的旅游,实质是实业文化的旅游。作为张謇先生的故里,我市已成为全国家纺市场的龙头,中国南通家纺城被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我们要充分放大张謇实业文化和南通州家纺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瞻仰张謇先生在通州范围内的遗迹,来家纺城观光购物。通过向游客有偿提供风味小吃、旅游工艺品、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展示通州的人文景观、风土民情、地方特色。
2.做好三水(一湾一岛一港)文章。我市濒江临海,水资源丰富。石港渔湾水道具有河曲、树繁、草茂、鸟多、水清和境幽六大特色;开沙岛环境宜人,自然生态良好,农副产品、水产品资源丰富;进鲜港河宽水阔,鱼虾鲜美,乡野风光保存完好。要围绕“三水”资源,打造各具侧重的旅游休闲景点,做活水的文章。
3.依托成熟景点打造旅游线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强化区域协作,主动与我市主要旅游客源地城市--上海、苏州、南通等地旅行社联手开拓通州旅游市场,逐步将本市景点纳入长三角、南通旅游线路。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品牌建设。大力开展景区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景区档次和水平。
我市目前较成熟的景点可组成三条一日游线路:一是由中国南通家纺城--南山寺--西亭长盛垂钓山庄--石港渔湾水道;二是由南山寺--兴东绿野观光农业休闲园--五接开沙岛度假区;三是从中国南通家纺城--先锋惠凯生态园、御园农庄--五接开沙岛度假区。时机成熟后可将南山湖、謇园、忠孝文化园等纳入一日游线路,以进一步凸显通州旅游特色,完善通州旅游体系。
三、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机制,加大景点的投入、开发、建设力度,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通州旅游业,形成多元投入、全社会办旅游的格局。
1.设立发展基金。市财政每年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市旅游业发展基金,用于开发研究项目、编制规划补贴、旅游宣传推介等。
2.争取扶持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水利、交通、农村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以及环保治理、省生态示范工程等专项资金,更多地带动旅游业的投入。
3.吸引民间资金。通过招商引资渠道,运用市场化经营手段,把优势资源变成旅游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利用以资源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等方式,充分挖掘民资民力,引导资金投入旅游业。
四、夯实基础,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通过对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产业链的整合,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完善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景区建设、
环境工程、宾馆餐饮、标识系统、信息咨询及游客中心等游客服务系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必须依照规划,全面协调发展。要重点搞好景区道路、绿化、电力、电信、环卫等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
关键词:园林;园林景观;园林城市1 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背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
2 目前园林景观的现状与发展
当今,园林文化不再像过去时代里的那样只是个别少数上层阶级享受生活的一项奢侈品,逐渐变成为大众所用的一项公共必需品,而实用功能、类型等方面也逐步从只考虑人类本身转向整个自然界的协调共存。园林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也逐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因为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并开始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原本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下永续利用的园林思想,只能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论及内在原因,在文明形态学的范畴内,任何一种文明都有盛衰,同时也是沿着曲线向前发展的,它的变化不仅受到相邻文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界媒介以及文明内部所需遵循的盛衰规律的影响。这样说来,衰败只是一种必然,转向何方的兴盛才是需重点考察的部分。当园林艺术沿着曲线波形发展到时间轴上标注着“现代”的这个坐标点时,受到外在及内在因素的影响,逐步向包容性、交融性发展,文明盛衰曲线也相互影响,逐步趋同。所以,从整个园林艺术的发展来看,各种文明所反映在园林艺术方面的表现形态不断地波动起伏,各自经历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这4个阶段之后,伴随着相互之间的影响,它们波动的频率产生了共振,到目前逐渐彼此同化,走向交融与相互包容。
3 建设园林城市
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园林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当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就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①要有健全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能在其中健康地工作和生活。②有为居民进行锻炼、游憩、游览的户外活动场所。③有美化的市容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④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4 创建园林城市的几点建议
首先,城市的各部门都应为建成园林城市而奋斗。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在没有实现城市大园林之前,城市规模越大,则与自然距离越远。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对自然的追求,各个部门都应当为了实现城市大园林共同努力。如城市中心区不宜过大,各种类型的建筑不宜过大。过高、尤其居民建筑更不宜过高,过高的楼房容纳人口数量越多,相对绿地比例就越小,本来楼高了相应的绿地面积应加大,但实际做不到。
其次,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形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综观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我觉得还是传统的少,新的多、新的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在建设园林时,还是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当然,在技法上是可以学习继承传统的,如自然山水园、叠山理水、注重寓意和意境、小中见大、借景等。
最后,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各得其所。现在城市绿化应当花草树木合理搭配,既要有乔木,又要有灌木,也要有地被植物;既要有常绿的,又要有落叶的;既要有花,又要有草,使花草树木各得其所。建设城市大园林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如城市广场和建筑前面就可以多种花草,不但能造成开阔的景观环境,突出主体,还便于群众活动,也有利于空气流通;而郊区隔离片林就应以种植树木为主,留出林缘或适当空间种植少量花草,供人们休憩活动就可以了;而公园则应当依据功能分区,形式和内容应多样,花草树木可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科学发展;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b)-0164-04
[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in China in providing convenient medical servicesfor residents,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effectively alleviatingstress of large hospitals,and reducing medical burden by measures for urba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including perfecting service network,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and optimizing service mode.However,problems still exist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such as deficiency of policy protection,lack of sustaine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and shortage of continuing appeal t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measures and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formulat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eam,establish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perfecting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ode.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cientific development;Suggestion;Countermeasure
保障居民健康幸福是一项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步伐,形成了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1-2],但通过多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也凸显出了一些政策、规划等顶层设计无具体化和针对性,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科学发展[3]。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构建科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供商榷。
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
1.1 社区卫生发展的主要举措
1.1.1 实行网格化管理,扩展服务触角 对卫生服务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方式,为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带来极大的方便,对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普遍性和公平性有着实际意义[4]。近年来,为有效实现卫生服务的网格化管理,我国采取整合优化卫生资源、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效率、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和资源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等措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资源[5]。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全面夯实了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北京市目前已建成运行191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半径达到居民出行15 min内,为居民基本医疗网格化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1.1.2 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与人员的素质、能力息息相关,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的关键[6]。北京市为培养优质社区卫生人才,2014年提出了设立社区卫生方面的科研基金和专项资金,培养“十、百、千卫生人才”服务社区的计划,实现到2015年培养成13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91名社区健康管理专家的阶段性目标[7]。为实现这一计划,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办法,具体如下。①培养全科骨干医师:通过实施人才折子工程,在社区培养一批掌握全科医疗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的全科骨干,全面提高对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转诊、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技能。②加强医学培训基地建设:北京市海淀区2010年创建了社区全科、精神卫生、急救网络、康复(肢残)、社区中医、影像(B超)六个专业的培训基地,对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③聘请医学专家进社区:推进“中医经方进社区工程”,建立激励二、三级医院专家乃至国内外知名医学工作者等各种类型的高级卫生人才深入基层开展诊疗的工作机制,使专家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④系统培训新入职的医师:北京市为使新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全面掌握适合社区卫生需求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新参加工作的医科毕业生到二级或三级医院的内科、外科、精神科轮训三年,培养成适合社区卫生发展的全面手才可到社区开展诊疗工作。
1.1.3 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层次 为社区居民做好卫生服务,各社区卫生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模式发挥功能作用。①组建全科医师健康教育服务团队,对居民区划分网格,各团队成员上门开展针对性地健康管理服务;②推行家庭医生制度,与居民增强沟通与交流,签约卫生服务协议,保障居民享受到主动、连续的卫生服务;③实施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对社区医院转诊患者,大医院优先收治,实现居民不出社区,通过转诊就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统计显示,近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已接近全市门诊量的1/4,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得到居民的首肯。
1.2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
1.2.1居民获得了便捷的医疗服务 北京市政府安排近年投资17亿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使城区、郊区、山区半山区群众分别在15 min、20 min、30 min路途内就可以到达医疗机构,实现基本医疗卫生便捷、公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覆盖面广、建设标准高、方便周到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欢迎。调查显示,倾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已达90.4%,对社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满意率达93.9%,对社区就诊费用满意率达88.3%,表明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高度认可[8]。
1.2.2加强了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 未来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大约会从2亿人上升到4亿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非传染性慢性病快速增加,将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据统计,我国城市两周就诊率老年人组平均为23.75%,其他年龄组为14.66%;住院率老年人组平均为7.62%,其他年龄组平均为4.36%[9]。我国在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上,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就医便利、覆盖广泛、服务周到的特点来吸引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来到社区就诊并提供优质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等常见的老年病慢性病患者,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筛查、加强社区康复与管理等方式,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10]。
1.2.3有效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 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初,服务功能不健全、覆盖面也不广,居民普遍会选择到大医院获得医疗服务,到医院挂号、看病成了老大难问题,对于北京、上海等医疗水平较高城市,由于叠加了大量外地患者,更是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近年来,逐步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了功能,居民对社区医院开始认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分流了患者,有效地缓解了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如北京市2013年家庭医生式服务就签约413.3万户,覆盖892.7万人,对于分流患者人群、缓解就医难发挥了重要作用[11]。
1.2.4 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目前我国医院某些诊疗和医药费用与医院的级别成正比,如果计算就诊时交通和排队时间等成本,选择大医院就诊会比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费用高出很多,这都是可以节约的费用。系统全面地看,社区卫生服务重点采用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方式,这使居民的一些疾病在发病初期就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及时遏制病情的进一步蔓延发展,节约了社会总体医疗费用。美国健康管理人员研究得出,开展健康管理后的个人和企业,会由90%的医疗费降至健康管理前的10%[12]。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和人才培育等工作还在探索和完善当中,由于受到历史习惯、思想观念等影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这种新模式及医疗条件、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健康服务效果等很难认同和信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严重阻力和障碍。
2.1 政策制度的保障不足
有些地方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整体统筹安排,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医保政策不完善。目前不同级别医院的医保政策差异很大,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在报销比例上给予倾斜,但在药物使用和检查项目上却有很多限制和制约,使很多正常列入上级医院医保的一些常用的药物和检查项目,没有列入社区医保。如宫颈超薄细胞学检查(TCT)纳入了二级医院医保,在社区医院则是自费项目。对于未列入医保定点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更难以吸引周边患者前来就诊了[13]。②医疗药物配备不齐全。当前社区医院只能出售国家基本药物名录中的药品品种,一些被居民熟悉和认可的马应龙痔疮栓、开瑞坦等常用药物都没有配备。③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受社区卫生发展方式的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功能设置上大多无病理科、CT室等辅助检查设施,一些化验室检测项目也不能开展,造成病人在社区医院诊治难以系统化,医院间的这些差异,降低了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的积极性。
2.2 持续人才培养机制欠缺
社区卫生服务面对形形、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要求医疗人员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综合的沟通交流能力,需要集预防、医疗、健康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但从当前发展现状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人才培育渠道不畅,具体如下。①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学历和技能水平相对偏低,又缺少培训进修机会进行系统地培训,技术和知识都得不到更新与提高,造成医疗服务能力偏弱和医疗观念落后,难以满足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要求有较高的医疗、心理等素质和修养,但工资收入上偏低,如北京市2012年社区卫生人员年平均收入为7.6万元,而三级医院的年平均收入已有14万元。③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等方面处于劣势。医务人员重点工作是社区健康管理,但在晋升职称时难以与大医院专门从事医疗和科研的同专业人员进行竞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在职称评定上缺乏竞争力,同等条件的医务人员总收入水平与大医院差距很大的现实,使社区没有优势和措施吸引到优秀人才,一些骨干为了自身发展更愿意到大医院工作,难以形成良好的医务人才结构[14]。
2.3 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社区卫生机构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放在首要位置,医务人员在治疗普通常见病的同时,重点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的个性化服务。受长期形成的以治疗疾病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影响,很多居民存在医院提供的预防、保健等服务不是治病的思想,对社区医院采取预防保健服务为主的医学模式存在一定误区。另外,社区医院的主要功能是让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但实际上难以做到。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不能满足病人病情时,向大医院转诊会受到一些科室限制,对于大医院手术治疗后,适宜在社区康复的病人,受到大医院利益需求以及病人心理落差等影响,很难转入社区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不顺畅造成居民到社区医院就诊和康复的积极性不高。
3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无论是定位上,还是发展机制上都需要针对性的政策支撑。①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属性的保障机制。由于社区卫生机构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重点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国家应对社区卫生服务在基础建设、医疗设备等方面,建立持续的投入机制,满足社区医院的实际需求。②完善社区卫生发展的各项制度。加快完善医疗保险、药物配备、健康教育与康复、家庭式医生服务等制度,使这些制度符合当前国情,可操作,能实施。③缩小医院之间薪酬差距,加大宣传社区卫生的作用和贡献,对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声誉和精神上给予激励,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培训和学习,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具体如下:①因地制宜,采取多样的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如充分利用轮转实习的机会,结合理论学习提高入职者的技能水平和医学知识;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心理治疗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满足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等。②建立人才相互交流学习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综合医院选派医务人员来到社区医院出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提升社区医护人员的技能,同时也要选派社区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专项诊疗,从实践中得到锻炼。③完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机制。通过设立社区发展专项基金和完善人员晋升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职称上升渠道,吸引优质人才留在社区工作,解决社区医院人才缺乏的问题。
3.3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上,弱化经济效益这个评价指标,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导向。①对医务人员考评,要以服务的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建立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及跟踪服务对象的数量、患者满意度和程度调查等作为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②采用科学的激励办法,对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中做出成绩、得到居民认可的医务人员,给予一定荣誉和物质奖励,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15]。
3.4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建立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纳入同一个利益团体的机制,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①利用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势,将大医院的一些诊疗号源有针对性地分配给社区服务中心。②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技术帮扶制度,大医院的专家定期参加社区医院的疑难病患的会诊工作,并对病人的转诊提供绿色通道。③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以及双向转诊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居民小病在社区诊治,大病到大医院治疗,治疗后再转到社区医院康复治疗的分级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梅.城市社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2):152-153.
[2] 金炜玮,陆富生.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29-30.
[3] 刘文宝.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5(1):175-176.
[4] 郭红民,陈霞,刘冰冰,等.大连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72-174.
[5] 沈志洪,王晓芳,华海庆,等.关于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机制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6):16-19.
[6] 赵炜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成本管控的方法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69-172.
[7] 北京市卫生局:大医院预约号主要投到社区医院[N].北京晚报,2014-1-15(10版).
[8] 郭洪伟,尹文强,赵延奎,等.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6):164-165.
[9] 姜浩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问题分析[J].新西部,2013,10(30):77-78.
[10] 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795-2800.
[11]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将缩小社区与大医院薪酬差距[N].健康报,2014-1-16(8版).
[12] 宋艳丽,解颖.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 23(12):1042-1043.
[13] 禹颖,李海宇,刘如渝,等.对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069-1071.
[14] 曾宇明,丘鑫雄,谢俊杰,等.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现状、难点和对策[J].中外医疗2008,27(12):91-92.
关键词:科技 水资源 节水
一、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分析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在能够根据水资源情况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结构、功能和行为的能力。人类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对自身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用水方式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即量水发展或适水发展。量水发展战略就是指根据增加供水量、合理分配给水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转变生产生活的用水方式、提升大范围的供水综合配置效率的需求管理方针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先进的水资源开发工程和科学技术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开发并通过对污水的净化处理提供更多的可使用水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做好节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水需求,即使这样我国对水资源的供需缺口还是不断地在扩大。经过专家的预测,在20年以后,我国对水资源需求将会更大,预计这时我国对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到669亿立方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需求的缺口会越来越大,2050年的需求缺口将达到719亿立方米。从这些数据上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非常严重,必须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去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二、对我国节水产业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日益严重。在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状况下以及水质的逐渐下降趋势下,国家大力地发展节水产业,不断建设节水型农业,从各个方面着手做好节水、净水工作。我国的城市节水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国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城市节水的目标是解决城市供水设施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城市节水的基础设施和水资源不足问题共同存在,这时我们国家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开发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并重的节水理念;第三阶段是在我国步入20世纪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水平飞速发展,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质量型短缺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又制定了“科学发展、节水减排”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努力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建设,调整水价,控制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不能只依靠节水,还要从源头出发,做好供水工作。为有效开展节水试点工作,近年来,政府坚持开源节流,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其中包括城市供水能力建设。目前,各市不仅依法征收水资源费,还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自来水供水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从2012年年底起,多市计划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利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来调控用水,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1∶1.5∶2”的三级阶梯计量水价,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农业节水灌溉有效解决了水源污染,工业和生活节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逐年减少,湿地面积逐年扩大。
1、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跟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由于我们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节水意识,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非常淡薄,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运用科技发展节水产业的能力较低
科技水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科技水平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节水产品的功能单一
由于我国整体水平的限制,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我国节水设备不够先进,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换代,配套设备跟不上,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节水设备体系,从而导致我国对节水新产品的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4、我国的节水产业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经验手段能够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管理。在我国的节水产业管理中,缺乏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管理经验缺乏,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的支持,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运行的状况相对较差,我国的节水产业起点较低,发展较慢,从而使得一些节水企业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导致节水产业的发展缓慢。
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节水产品的研发
1、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品的研发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使得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不能够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充分暴露了我国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需求缺口,这样对我国的节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旧的设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节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新的节水产品来解决节水需要。并制定我国的节水改造计划,积极推动我国的节水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先进的国外节水技术,不断学习,自主研发,保证我国的节水技术能够跟上国际水平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2、在严重缺水区建立节水技术示范基地
我国西北地区虽水资源非常匮乏,但地广人稀,土地非常广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光照时间长。但是雨水量较少导致这些有利条件都无法发挥其特长,膜下滴灌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还在严重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研发出更适用、更先进的技术产品。为我国解决贫水地区用水困难作出贡献。
3、政府应针对节水产业发展推出优惠政策
新科技的研发成功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榜样。我国的节水产业也正处于上升阶段,将来也定会让人们受益匪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样一些龙头产业,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积极鼓励。在研发、项目建设、产品推广中给予优惠政策,并积极鼓励企业在设计、施工、运行、培训一条龙服务的推广应用模式,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水资源节约综合应用技术,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节水产业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针对水资源短缺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节约用水这一现状,新科技的研发及普及应用意义非常深远。水资源短缺对缺水地区的农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城市居民已经增强了全民爱水、节约用水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素质。我们还要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不懈的使人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郑智韬,张仁陟.民勤县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1(05)
关键词: 海宁临平区域发展意义规划设计
1项目发展背景分析
1.1基地概况
海宁临平新城区块指位于海宁市的最西面、许村镇的西南部,与余杭区临平新城接壤的区域,主要涉及许村镇胜利村和前进村的西部区域,规划范围为东至规划运河二通道,西至海宁临平边界,南至沪杭高速高路,北至余杭区交界处,可开发土地总面积约为2000亩,涉及拆迁农户约300户,企业国有土地征收近300亩。
1.2基地条件分析
1、地块价值得天独厚
(1)区位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按照新一轮城市规划,本区从临平与乔司的边缘地带变成了临平的城市中心。
(2)交通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铁站、地铁、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已经或即将建成,对本区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
(3)临平新城建设的快速推进
临平新城从成立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完成了规划编制、行动计划制定,目前正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农居拆迁安置等前期工程,即将进入新城建设的实质性阶段。
2、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从区位条件上看海宁临平新城区块地处临平新城核心区的心脏位置,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从两地政府不同的需求来看,临平需要一个完整的城市,海宁需要接轨杭州,因此,海宁临平新城区块不仅仅是海宁接轨杭州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临平新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3、整合发展迫在眉睫
两地政府多年来一直努力于海宁、临平联动发展问题,2009年以前海宁临平新城区块,属于临平的边缘地区,发展条件还不到时机,但现在临平新城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急需进行整合发展。
1.3问题与难点分析
1、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难解决
(1)行政区是国家实施政治控制和社会管理的特定地域单元,具有比较稳定的地理界限和刚性的法律约束。行政区经济是指在既定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由于行政区域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经济现象。
(2)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广泛的内外经济联系为纽带的开放型经济地域,具有中心相对稳定、边界模糊、对外开放、对内紧密联系的特征。
从国际国内的发展看,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是必然的途径。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这是欧美工业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国内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现象。
(3)矛盾与体制
由于行政壁垒,资源 、市场与行政区划存在矛盾,产业发展与行政区划存在矛盾,因此,急需研究跨行政区域的开发运营机制,包括产业如何整合、行政管理框架如何建立、合作制度层面如何突破、利益分配如何平衡
2.1海宁与余杭的规划整合难
(1)海宁方面问题
1)海宁西部地区远离海宁县城
虽然海宁西部地区的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临平新城快速启动以后,许村区块的区位优势已经更加明显了,但是海宁西部地区毕竟远离县城,不是海宁城市发展的主战场,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很难的到有效支持。
2)海宁西部地区的开发体制没有最终理顺
虽然已经成立了连杭经济开发区,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接轨杭州,形成海宁西部的城市发展极,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以乡镇模式为主,缺乏统领全局的发展框架。
(2)余杭方面问题
1)临平城市的发展腹地在西、北
对于临平副城而言,东面是海宁行政边界,城市空间发展的拓展重点肯定是向北和向西,从临平副城总体规划的意图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东面沿规划运河二通道安排的是村镇建设用地,从临平角度看运河二通道沿线地区作为城市边缘是合理的,但是恰恰相反对于海宁而言则是接轨临平的战略地区。
2)整合发展没有土地上的直接受益。
多年来临平的发展受制于行政边界的限制,向东一直无法打开空间,如果海宁、余杭整合发展,那么临平东面的发展势必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是一旦向东打开发展空间,土地上的最大的受益者是海宁,临平基本没有土地。
3.1海宁临平新城区块的发展定位难
(1)从海宁方面考虑
从海宁方面考虑,如果是乡镇模式运作,那么最有可能的是房地产开发;如果是城市模式运作,那么本区块至少应当承担两大职能,一是通道职能,尤其是要留出连杭、临平对接的重要交通通道,比如世纪大道、城际铁路、站前路、临东路等区际城市主要交通;二是轴线职能,通过东西向现代服务业轴的打造,串联、带动城市联动发展。
(2)从余杭方面考虑
从余杭方面考虑,最希望能够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品质,无论什么方式开发,必须与临平新城的城市品质相匹配;二是功能复合,不能简单的居住功能,必须承担临平新城公共中心的部分公共配套,以减少临平新城配套压力。
(3)从许村镇方面考虑
虽然可以考虑战略方面的要求,留出交通通道,安排公共功能,但是,毕竟是乡镇级别,有些重大问题很难进行协调。
2区域发展态势分析
1、临平副城发展态势分析
按照新一轮城市规划,临平副城已经形成了以“临平新城”为核心,向北、向南、向西三个方向的“扇形”发展态势,向南乔司板块主要以市场、物流为主,向西星桥主要以居住为主,向北开发区主要以制造业基地为主,临平新城主要以商业金融、商务办公为主的城市CBD,虽然从城市发展框架上看城市CBD位于相对几何中心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也存在先天不足,主要是发展腹地问题,因此,从这点上看,海宁临平新城区块对于临平而言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2、连杭经济开发区发展态势分析
按照目前的规划布局框架看,海宁西部地区的发展存在两个方面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体制没有真正统一起来,还是以多主体的乡镇发展模式为主;第二个问题是发展方向选择存在矛盾,尤其是在接轨下沙还是接轨临平问题上存在犹豫。
3、临平新城发展态势分析
临平新城是杭州市最有潜力的20大新城之一,是余杭区实施“城市化引领”战略的重点区域之一,于2010年7月10日正式启动建设。在地理位置上,临平新城位于杭州主城区东部,临平副城南部,是杭州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和枢纽。
3联动发展的必要性与意义
3.1提升海宁、余杭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对于余杭三面拱围杭州主城区,发展腹地具有长度,没有广度,从城市发展框架上很难形成相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区域;而对于海宁而言,同属于嘉兴城市密集区、杭州城市密集区两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容易成为两个城市密集区的边缘地带,因此,通过两地的组合发展有利于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发展“极”,形成杭州主城的反磁力新城,从而提升两地的综合竞争力。
3.2培育海宁西部城市发展极的需要
海宁西部地区涉及许村、长安两个乡镇,远离海宁县城,不是海宁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如果不推进海宁、余杭联动发展,那么最有可能的是浪费优越的区位优势,各自为政的乡镇模式,无法形成合力,因此,联动发展对于海宁西部地区意义重大。
3.3创建高品质临平新城的需要
海宁临平新城区块位于临平新城的心脏为主,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如果海宁临平新城区块不纳入临平新城的城市发展框架,那么临平新城的城市中心是不完整的,也就无法保证能够建设成为与杭州20大新城之一相匹配的城市品质了。
4总体策略
4.1总体策略
策略一:共绘组合规划,共建组合城市
临平、连杭要组合发展实现双赢,首先必须规划先行,以战略的眼光,全局的视角,进行统一规划;其次是临平或者连杭两地政府必须形成合力,合力打造一个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发展极。
策略二:创新运营机制,创建城市联盟
经济区与行政区的矛盾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全国各地都在探求突破行政界线的发展体制,目前为止跨地区的开发体制比较有操作意义的是城市联盟机制,因此我们建议海宁与余杭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创建城市联盟战略合作,围绕“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品质共享、合作双赢”的原则,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4.2具体措施
1、创建城市联盟
通过城市联盟的方式构建一个海宁、余杭联动发展的决策机构,协调解决海宁、余杭联动发展的政策处理、发展框架、合作机制等等宏观问题。
2、共绘组合城市规划
联动发展首先需要规划先行,通过共绘组合城市规划,调整优化海宁西部地区和临平的总体发展格局,共同构建一个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城市发展极。
3、成立实施机构和主体
成立组合城市合作开发建设的常设机构,同时成立股份制开发公司,形成“政府+市场”模式的实施机构和主体,并建议封闭运作。
5发展框架思考
5.1、发展模式思考
(1)发展模式类别
模式一(主次结构):是许村与临平新城合作,仅仅把海宁临平新城区块纳入临平城市框架,从城市结构上看是完整的临平副城。
模式二(主次结构):临杭开发区与临平新城合作,从城市框架上看是杭甬高速以北形成以运河为轴的临平与临杭组合城市。
模式三(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模式是理想模式,是海宁连杭开发区与临平副城合作,形成以运河为轴的临平与连杭组合城市。
(2)发展模式建议
第一种情况,仅仅许村与临平新城合作虽然操作性较强,但是过于考虑短期利益,可能会导致临平副城以运河二通道为边界封闭发展,无法起到向东带动连杭经济开发区整体发展的目的;
第二种情况,临平与临杭合作形成组合城市,相对具有操作性,不需要近期调整行政区划,但需要近期合并许村与临杭新区的管理机构;
第三种情况,并列结构模式是理想模式,如果能实施自然是最合理的,但是需要海宁方面下较大的决心,尤其是要调整行政区划,合并许村和长安,从目前来看难度较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发展模式上建议分阶段思考,近期由于海宁方面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建议采用“模式一”,把许村的运河二通道以西部分作为海宁、余杭合作的先行区,一方面通过海宁临平新城区块的开发,有利于带动连杭经济开发区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海宁、余杭两地合作积累经验和资金。
5.2空间发展框架构想
(1)规划强调的四个重点
重点一:重视运河景观轴,不能把运河二通道沿线地区作为城市郊区,相反应该把运河二通道沿线地区作为城市重点地区,把运河沿线地区打造成集休闲娱乐、特色居住、临港产业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带,或许能成为未来城市向心发展的城市触媒。
重点二:重视东西向城市发展轴。打通世纪大道、临东路、站前大道三条通道,建议强化世纪大道沿线功能,打造一世纪大道为主,人民路和连杭路为辅的城市发展轴,轴线功能建议临平新城中心适度向东延伸,在世纪大道沿线运河以东规划海宁临杭新城中心,世纪大道建议东西向拉直向东延伸至长安镇;临东路路建议改造东湖路与临东路交叉口为立交,同时建议向东延伸接海宁东西大道,城际铁路通道可以结合临东路延伸,接东西大道后串联长安、海宁;站前路建议向东延伸,使临杭开发区更加便捷的接受高铁地铁交通枢纽的辐射;海宁东西大道建议调整线性至杭浦高速公路沿线,形成过境交通通道。
重点三:重视连杭经济开发区开发体制研究,建议组合成一个真正意义的连杭新城,梳理发展框架,合理安排片区功能,建议临杭区块重点发展居住和现代服务业,长安区块重点发展科教、研发、高新产业;盐仓区块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
重点四:重视公共交通同城化,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临平“双铁”枢纽优势,构建以地铁和快速公交为主导的大运量公共交通体系,依托东西向城市发展轴,规划海宁、余杭联动发展的城际轻轨、快速公交,形成以“TOD”模式为主导的城市开发框架,从而逐步推进临平、连杭整体发展。
(2)空间发展框架
1)总体空间框架
以运河二通道为轴,西面为临平城,东面为连杭城,东面城市主中心为临平新城中心,西面连杭城主中心为临杭板块中心,两个中心组合形成双核结构城市中心,同时整合路网框架,形成组合城市。
2)连杭城空间框架
从连杭城的区位特点看,建议采用组团式空间发展框架,其中盐仓板块距离下沙城较近,以接轨下沙为重点;临杭板块靠近临平,以接轨临平为重点;长安板块相对处于独立位置,建议以卫星城模式发展;农发区位于连杭城的几何中心,建议打造成“城市绿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三大组团联动发展的粘合剂;三大组团之间强化轴向交通,东西向轴强化临平与连杭的联动发展,南北向强化连杭与下沙的联动发展,通过交通框架的整合,最终形成“三大组团+绿心”的连杭城总体发展框架。
5.3海宁临平新城区块构思
1、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为临平新城公共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宁连杭新城的门户地区,是集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居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城区。
2、职能要求
本区承担两大任务,一是承担交通通道职能,保证临平与连杭在未来能够形成符合整体发展要求的城市框架,比如望梅路和东湖路等框架道路;二是城市门户职能,是临平、连杭联动发展的城市先行区。
3、规划布局建议
以东湖路为界分成东西两片,西片建议望梅路和南大街沿线重点安排现代服务业功能,形成片区公共中心,东湖路以东安排次级公共中心。总体结构为“一主一次,两轴两片”结构。
4、 交通组织方面建议
建议改造东湖路与临东路交叉口,形成立交,同时建议东湖路主线连接临东路,望梅路(临东路)建议向西延伸接海宁东西大道至海宁,与世纪大道共同形成连接杭州主城区的两条快速通道。
6、规划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
1、统一管理。
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例会建议每月举行一次工作协调会议,解决联动发展的日常事务,研究决定海宁临平新城区块建设的重大事项,协调推进联动发展和抱团发展。划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一名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天府新区目前采用的是“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市实施”的规划建设模式,而现行的陕西西咸新区与重庆两江新区管理模式均突出了省级层面“统”的保障功能,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新区。
1月19日,民建四川省委主委、副省长陈文华参加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组讨论会,围绕《关于进一步完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体制机制的建议》题目,代表民建四川省委作了发言。
“天府新区应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陈文华在发言中建议明确放权,赋予天府新区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将发改委、规划、建设等相关省级职能部门的一部分职权直接授予天府新区管委会。
建议还提出,天府新区的主战场在成都市,势必放大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效应。但资阳、眉山市与成都市差异很大,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也有很大差距。因此,应强化“制度效应”,力争在一些关键性领域取得突破。建议天府新区范围内在创新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增强改革力度,如全面放开户籍,鼓励农民在天府新区除成都市中区外的所有城镇落户创业等。
动向》》》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将以直管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一城一区一带”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项目促建。2013年,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0亿元。
七地同城
2014年底,四川将迎来划时代的一项重大变化――成绵乐城际高铁建成通车。《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四川省将加快成德绵眉乐资遂同城化发展步伐,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
王晓州(省人大代表、成都铁路局党委书记):“七地同城”最大的内因还是在于成绵乐城际高铁的开通在即。这条线路联结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等19个城市。资阳、遂宁则可以通过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与其它城市的快速连接。但实现同城化,打破行政壁垒才是重要步骤。与成都共用“028”区号,让相同区位的简阳、仁寿、彭山对“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有了更有力的阐释,而成都第二绕城的起点就在广汉。
陈新有(省人大代表、德阳市市长):建议加大建设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力度,谋划建设一体化新型快速交通体系,同时规划建设成德绵创新驱动示范区。
梁磊(省人大代表、彭山县县长):成绵乐城际铁路沿线密布电子信息、科技、重工、农业深加工和旅游等四川经济拳头产业,建议,省级有关部门牵头,统筹规划,让成绵乐高铁经济带成为全省最热经济带。
动向》》》更多城市正在向这一经济带主动靠拢。省人大代表、雅安市长陈越良对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修改意见――把雅安也加入同城化发展的规划。
川南一体化
川南城市群作为全省三大新兴增长极之一,如何更紧抱团发展?
杨立平(省人大代表、自贡市发改委主任):推进川南一体化,首先就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川南一小时通道已经形成。建议由省上建立高规格的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机构,来统筹协调涉及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建议内自宜高铁尽快开工,同时建议修建乐自泸铁路和成自泸铁路,这样川南高铁网就形成了,川南四市就可以形成半小时经济圈,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川南生产要素。
关键词:丰富;绿城;内涵;建议
Abstract: The author aiming at Nanning city to further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green city " problem, from the city planning, landscaping, greening projects, the concept of green, green traffic and green energy and other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proposal.
Key words: rich green city; connotation;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2012年7月16日至1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南宁市就加快首府建设发展进行调研时强调,南宁市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科技进步、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中国绿城和中国水城双城同壁,秀美邕江与历史名城交相辉映,民族风情与国际文化共放异彩的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①摘自2012年7月18日《广西日报》)。进一步丰富“中国绿城”的内涵,需要我们更新理念,力争使城市做到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笔者建议如下:
一、加强规划编制,科学引导城市发展
(一)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城市水系、公园绿地和城市道路系统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如南宁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规划、南宁市慢行交通系统专项规划等,建设以步行或自行车骑行出行人群为服务主体的,以空间环境、配建服务设施相配套组成的安全、便捷、舒适和通达的绿色慢行系统交通,为行人及非机动车出行创造安全、便捷、舒适、通达的绿色道路网络系统和环境。
(二)为进一步实现对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林以及城市周边区域大型生态屏障的保护,避免由于短期利益而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和带来整体生态安全隐患,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开展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林等区域及周边用地的保护及控制规划。
二、城市绿化应坚持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并重的绿化理念
城市绿化应坚持生态和景观效益并重,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建立和谐有序、稳定性好的植物群落。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常绿树和落叶树都因地制宜的按一定比例配置,形成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各种生态特征相互补充、外观优美、种类丰富、季相可变的植物群落,使植物在观赏性、生态性及经济性上有机结合。
三、全方位推进“立体式”工程绿化
(一)深入开展城市生态绿化体系的建设。城市中心和周边的绿化以立体绿化和园林小景为“点”,纵横交错的道路绿化和城市绿化隔离带为“线”,公园和其他公共绿地的绿化为“面”,点、线、面结合构筑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在体系中,“点”的绿化见缝插针,“线”的绿化延锦不断,而“面”的绿化除各类公园外,最突出的是在城市中和周边地区的所有空地全部建设成片林。
(二)城市绿化工程尽量保留原有地貌,减少土方工程,地形高低错落有致,和谐自然。排水工程则利用地形多采用明渠,不仅造价低廉而且管理方便。植物以多年生品种为主,不修剪整形,减少更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注意对大树的保护和管理,树木一旦栽植,原则上应避免移动和破坏,包括私宅内的大树都可纳入城市管理保护体系,杜绝年年植树、年年移树、年年不见树长大的现象。建议相关部门在进行道路改造时,应尽可能保留现状道路已形成的绿荫特色,如园湖路、民乐路、共和路、新民路等现有的绿荫效果,在对现状道路进行改、扩建时,尽量严格尊重现状地形、地貌及已形成的宝贵绿化资源,切实保护已形成的“绿”。
(三)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主要节点绿化。对城市进出口路段,采取乔灌结合方式,将其建成高档次的精品绿化大道、迎宾大道;对市区内部的道路,要充分考虑丰富城市景观、遮阴和隔离污染物等生态功能,在条件允许的路段建议由多行树组成的林阴大道;对繁华商业街,建议采取空中吊兰、花草等立体绿化方式。在绿化层次上,采取立体式、多层次绿化。
道路绿地:突出绿化的功能性。用乔木和树木形成多层次高密度的绿化进行隔音吸尘;在人流活动场所,多以乔木遮荫。
街头绿地:讲究绿化的观赏性。多样化开发南宁的绿化种类,精心进行色彩、花期、荣枯、疏密和空间层动上的搭配,以绿化衬景、绿化造景、绿化点景。
四、“绿”的延伸
(一)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入“绿色交通”和“绿色能源”理念。
在绿色交通方面。南宁市应重点进行公共交通建设,建成以轻轨交通为骨架,公共汽车为辅助,个体交通工具为补充,各种交通方式协调、换乘的绿色、节能公共交通系统。
在绿色能源方面。南宁市应加强推广和引导建设单位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在市域范围内积极开发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二)制订城市公共空间绿地建设、奖励办法。建议南宁市尽快出台相关城市空间和建筑立体绿化的措施和规定,以利于指导社会单位和市民对一些建筑物的屋顶、阳台、露台,桥体等实施立体绿化,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阳台绿化、空中花园和屋顶花园,如给在高楼建造花园的发展商颁发“城市花园奖”。放宽对阳台空间的限制,使屋主可以创造“空中花园”。进一步推广“拆墙透绿”、“拆墙建绿”的方式,同一区域内,乔、灌、草、藤遍布,错落有致。
绿化阳台、绿化露台、空中花园: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色效果,弱化钢筋混凝土僵硬的线条。
屋顶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色效果,丰富建筑第五立面。
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绿化模式,推进南宁市城市美化、亮化、彩化,进一步丰富“中国绿城”内涵,“中国水城、中国绿城”交相辉映,构建“绿羽蓝脉”绿地网络和绿地系统,将南宁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最宜居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Z].2011.
关键词:公交运能、技术保障、行政保障、公交优先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研究背景
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的主要载体,而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地重要组成部分。常规地面公交具有运力大、准点率高、速度快等优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对于引导居民合理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方面具有积极地作用。
现阶段,重庆主城区地面公交分担率、公交运营车速等与国内外城市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对滞后的公交基础设施不仅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也与重庆作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符。因此,必须提倡“公交优先”,实现公共交通的跨越式发展。
二、重庆主城区地面公交发展现状
地面公交是公交运输体系的主体,大力发展地面公交对于构建高效、便捷、准时、舒适的综合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和最终实现“公交优先”这一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截止2011年,重庆主城区运营公交车数量为7822辆,万人公交车拥有量12.03标台。2011年重庆主城区公交客运总量17.5亿人次,500米半径站点覆盖率为90%,公交分担率为30.4%。高峰时间段公交车运营平均速度为18.85km,在高峰时间段,在部分道路上开辟公交专用道。
三、重庆主城区公共交通发展存在问题
重庆主城区近年来公交基础设施改善显著,公共交通运营状况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亟待解决。
主城区现有公交车数量偏低,离规划目标有较大差距
主城区近期地面公交数量严重不足,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仅为12.03标台,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大城市应每800-1000辆公交车,即每万人10-12.5辆。这是针对一般城市而言的指标,然而重庆公交分担率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也应提高。
表3.1 重庆主城区国内部分城市公交分担率对比(%)[资料来源:西部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亚洲开发银行-畅通重庆研究》]
重庆主城区发展已经迈入“二环时代”,规划人口数量2020年为1000万,然而近年来,重庆主城区公交车数量增长缓慢, 无法实现远期规划目标。
表3.2 重庆近年来公交车数量增长与2020年规划目标对比
2)缺乏固定的公交专用道
重庆主城区城市道路面积较少,缺乏道路资源设置固定的公交专用道。重庆主城区公交专用道多为在早晚高峰时段划出部分道路作为公交专用道。缺乏全天候的固定公交专用道,重庆主城区公交专属路权较低,将直接导致公交行驶速度、运营品质的下降。
地面公交运营速度、公交分担率总体呈现降低趋势
重庆主城区2011年地面公交分担率为30.4%,公交分担率逐年下降。
表3.3 重庆主城区历年地面公交分担率
主城区高峰时间公交车辆平均行驶车速也呈现降低趋势,公交车辆运营品质逐年下降。
表3.4 重庆主城区历年公交车辆平均行驶车速
由表3.3和表3.4可知,主城区近年来地面公交运营速度与交通分担率逐年下降,其集疏运城市客流的作用被进一步削弱。
四、主城区地面公交发展保障建议
公交发展保障体系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技术保障体系和行政保障体系两个部分:技术保障体系主要针对影响公交吸引力的两个主要因素——便利性和准时性,行政保障体系则包括公交服务质量与公交企业效益保障。
技术保障建议:
核定现阶段公交缺口数
本文综合采用公交核定运能法测算重庆2011年合理的公交车数量。
表4.1国内部分城市公交核定运能指标
对照上表,重庆的公交核定运能宜采用600(人次/车·日)。
以现状或者预测的主城区地面公共交通日客运量除以公交核定运能,再除以90%的公交利用率,即可推算出公交车拥有量。
表4.2 核定运能法推算公交车数量
经测算,2011年重庆主城区合理公交车拥有量为8878辆,万人公交车合理数量约为13.7标台,2011年实际公交车拥有量为7882辆,确定2011年主城区公交缺口为994台。应加大公交车数量的供应。
主城区设置公交专用道
主城区公交专用道设置依据
重点考虑中心区、副中心、组团中心、大型公建设施和住宅区,人动频繁、道路交通拥挤的地区;
尽量选择与城市客流走廊方向相一致,公交线路较为密集、道路条件相对较好的道路上。
主城区公交专用道的设置
现有掌握资料可得知2008年重庆公共交通流量较为密集的断面及其运量大小。本文通过增长率法预测2012年这些道路断面的平均高峰小时断面运量,作为设置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的依据。
以平均增长率法推测现状道路断面高峰小时公交运量及道路高峰小时公交车流量;
表4.3 平均增长率法预测2012年部分干道高峰时段公交客运量
公交车单车平均运量设为50人/车,车型换算系数为2.0,1辆公交车换算标准小车数(pcu)为2辆。设道路高峰时间段方向不均衡系数为0.7。
表4.4 2012年主城区部分道路高峰小时公交流量及换算
由上表可知,在早晚高峰时间段,公交车流量较大,折算成标准小车数,、道路单向公共汽车交通量接近或超过内环快速路三级稳定流交通量(1400pcu/h)。因此,建议在下列道路高峰时段开辟公交专用道:袁家沟、中山二路、松树桥、南坪会展中心、嘉陵江-渝澳长江大桥、大坪环道、长江一路-国际村断面。
(2)行政保障建议:
建议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应将公交发展资金投入稳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建议市政府安排场站建设和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公交场站的建设和经营。
建议对于企业困难应予定期核定,运用经济、行政的手段,合理调整票价,亏损补贴,减免税费等,通过政策扶持确保公交企业生存和发展。
建议在主城区内推广“一小时内换乘免费”政策,增加城市地面公交的吸引力。
五、结语
地面公交是城市客运的主体,充分发挥地面公交在客运方面的优势,重庆主城区公交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应从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行政保障、财力支撑,促进城市地面公交良性发展,以真正实现“公交优先”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08年)[R].2009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发展;交通系统
1、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内涵
城市综合体由建筑综合体的发展演变而来,城市综合体是将常见的三种或以上的建筑功能空间进行搭配组合,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多功能、高效率的街区建筑群落。城市综合体的代表模式是HOPSCA,是指在城市中的居住、办公、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各类功能的复合体。
2、城市综合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城市综合体的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伴随着传统的城市功能分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社会运行成本增加、经济运行效率降低、土地使用效率降低等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成本,造成了土地资源极大浪费,因此需要一个资源共生,聚合的地产模式,一个城市的精神引领,将生活融入其中,因此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酒店、办公、景观、购物、会展和居住是组成现代城市综合体的重要功能基础,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结合是城市发展和建筑存在的前提因素。目前,智慧城市成为城市综合体建设的新目标,低碳、智能、节约、高效的城市综合体将更加广泛的发展。
3、郑州城市综合体发展概况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对于郑州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首先,城市综合体可以产生聚集效益,促进郑州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面对中心城区用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城市综合体无疑可以带来更高的土地价值和土地利用率。其次,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城市结构,改变传统的单中心发展格局,促进网络化都市化发展。郑州正在由传统的单中心模式向多中心模式转变,而城市综合体可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高端城市综合体还是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增长极,因此它正是实现多中心发展模式的有力助推手段。同时,发展城市综合体还可以进一步增强郑州市的创新能力,对打造转型升级模式以及扩大投资、服务民生、促进消费,都有重大意义。
然而,城市综合体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郑州的城市综合体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郑州的城市综合体的选址与规模存在盲目性,对于商业来说,选址是第一步,每个综合体所处的商圈不同,它的需求定位也不相同。第二,郑州的城市综合体在定位上存在同质化,盲目的追求一站式解决所有问题,把几种业态简单的叠加,不根据区域定位寻求特色和差异,这样不但会对自身经营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区域的商业发展也没有好处。第三,郑州的城市综合体对城市交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缺乏对于大型城市综合体对城市交通可能带来影响的交通评价,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这必然影响城市的整体运作效率,带来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第四,郑州的城市综合体建设缺乏政府的统一主导,一个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需要大量的指标分析,尤其是周边的人口密度、商业密集度等,郑州的城市综合体如果一味只是追求数量和体量,而不能在政府指导下从城市总体布局出发,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实际需求,打造出有区域特色的,复合区域需求的城市综合体,其前景不容乐观。
4、郑州城市综合体发展策略建议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有着其内在的商业价值规律,然而郑州很大一部分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运营、管理及后期服务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操作经验,而是盲目的跟风式的开发投资城市综合体,这势必造成郑州市的城市综合体总量多大、分布不均、定位同质化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从多个方面,多角度对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引导。
4.1 政府主导,与城市总体布局结合
面对郑州市城市综合体总量过大,增速过快,分布不均的区域,政府应加强对城市综合体的统一规划指导,特别是一些城市中心区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政府更是应该主导其规划编制。城市综合体的总量应当与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相一致。
通过专业规划,进一步预测郑州市城市综合体的总建设量,从总量上加以控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结合郑州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专项规划,首先,在城市综合体的总体布局上,应当和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中心的布局相一致,按照郑州市商贸业空间发展布局规划,郑州市商业中心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国际商业中心、都市商业中心、市区商业中心、片区商业中心、社区邻里中心,每一级商业中心也应该设置与其等级与职能相匹配的城市综合体,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城市主副中心的职能,带动新区的发展,也为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区域条件。
4.2结合居住区逐级发展
城市综合体应与城市各级商业中心相结合,根据商业中心级别形成不同业态、不同配比、不同规模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体结构体系。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其配置标准也应与城市商业配套基本吻合,片区级以上的城市综合体,应根据专项规划进行商业配置。
片区级城市综合体承载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含有购物中心、酒店、专业市场、商务金融、办公、休闲娱乐、公寓等多种功能,建议城市分区中每区设置1-2处;
居住区级城市综合体主要承载城市生活配套功能,主要含大型超市、零售商业、酒店、休闲娱乐、公寓、住宅等业态。建议每3-5万人设置一处;
居住小区级城市综合体主要承载基本生活配套功能,主要含大型超市、零售商业、休闲娱乐、住宅等,建议每1-3万人设置一处;
居住组团级别城市综合体主要承载必备生活配套功能,主要含便利店、菜市场、住宅等,建议每3000-10000人设置。
4.3交通优先,与城市交通系统充分衔接
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应该和城市交通充分结合。一方面,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应当和城市交通枢纽充分结合,特别是轨道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可以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做上盖式开发,这种模式也是目前城市综合体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另一方面,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会对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比邻城市主干道的城市综合体,
关键词:环卫设施;现状问题;规划建议
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西南边缘,北倚成都,南接乐山,东邻资阳,西靠雅安,辖仁寿、洪雅、丹棱、青神四县及东坡区、彭山区。区位介于成都门户旅游区和峨眉―乐山旅游区之间,是成都至乐山、峨眉山黄金旅游走廊必经通道和连接枢纽。近年来随着眉山市彭山县撤县设区,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加。但如大多数中小城市的通病,眉山市的市政环卫在规划与建设中存在局限与滞后的情况;未能全面实现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鉴于当前眉山市市政环卫设施建设及上版本规划(2009版)在编制内容、深度、成果形式、可实施性,反馈性、调控性等方面存在不足,2016年启动了新版市政环卫设施规划。
一、环卫设施
环境卫生设施主要包括环卫公共设施、环卫工程设施以及其他环卫设施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以上几种分类,将眉山环境卫生设施按照用途分类,分为以下几类:环卫公共设施:废物箱、公共厕所、垃圾地库等;环卫工程设施: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设施、建筑垃圾处理厂、医疗废弃物处理厂等;其他环卫设施:环卫停车场、环卫洒水车供水点、进城车辆清洗站、基层环卫管理处、环卫工人休息点、垃圾码头。
二、现状问题
(一)环卫公共设施
1.废物箱。现有果屑箱2246个,垃圾房320个。存在的问题:北部新城片区、市政中心片区、东坡岛片区等很多片区废物箱不够。现有废物箱受损情况严重,每年损坏率40%以上。眉山现状生活垃圾的收集还是属于混合收集,同时也缺乏后续的处理手段。
2.公共厕所。现状共计54座;冲水方式主要以单个冲水为主,修建方式以独立式为主。存在的问题:公厕数量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分布不均,位置较隐蔽,市民、游人上厕难。依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至少需128座,现状厕所在数量上远不能满足基本要求。
3.公共垃圾地库。目前有23座垃圾地库投入运行。存在的问题:垃圾地库集中于老城区,服务半径较小;其他片区垃圾地库严重不足,服务半径过大。大部分地库为露天地库,严重影响城市环境;收集设备简单,工艺落后,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垃圾的中转运输。
(二)环卫工程设施
1.垃圾转运站。现有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1座,位于眉山市东坡区象耳镇新村,设计日处理200吨。存在问题:日处理规模容量有限,且仅能服务老城片区和火车站片区,其他片区未能覆盖。
2.建筑垃圾堆放场。现状堆放场计划使用4年,理论设计容量20万立方米,实际容量7万余立方米,采取填埋处理。存在问题:已运行4年,库容已严重不足,超年限使用。
3.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合并)。位于东坡区盘鳌乡狮子山,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400吨。存在问题:处理技术陈旧,规模不能满足远期城市发展需求。
(三)其他环卫设施
无车辆清洗站,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2处,无环境卫生车辆通道,洒水车供水器为消防栓,环卫工人休息室118个。存在问题:目前仅有两处停车场,不满足服务半径要求,规模不够没有独立占地。
三、规划建议
(一)规划思路建议
以“循环经济”及“环保主导”为理念,实现垃圾处理的重大转变;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建设先进压缩式收运系统,提高生活垃圾收运效率;采取综合处理技术,构架垃圾综合处理体系;强调集中布局模式,建立现代化垃圾处理系统。
(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建议
分类收集;堆肥处理;焚烧发电;卫生填埋。
(三)引进先进技术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系统(RS)等先进技术,逐步建立眉山市环境卫生应急处置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提高环境卫生应急处置信息化水平,为应急体系提供信息保障。建议对新开发的东坡岛、岷东新区的部分地区采用真空管道系统进行收集。
(四)指标体系弹性化建议
根据老城区、北部新城、市政中心、东坡岛、岷东新区、经济开发区等组团的不同职能来确定环卫设施的指标体系,使其指标更加科学合理。
四、总结
市政环卫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排污系统,其建设水平体现了城市的生态文明程度。因此,在市政环卫设施规划中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卫发展目标与构建合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享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郝天文.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几点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8(0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