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生职业规划

医学生职业规划

时间:2023-06-01 08:52: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生职业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生职业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医学类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分析

医学类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为了了解我区医学类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探索影响医学类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我们展开了对宁夏地区医学类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宁夏医科大学作为区内唯一一所医学高等院校,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宁夏医科大学在校生及其毕业生,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6份,其中男性312人,女性384人,临床医学专业344人,其他专业(医学影像学、中医学、医学检验学等)352人。有效率为87.0%。

1.2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的方法,在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中旬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内容包括职业规划、择业观、价值取向。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采用检验,以P

2.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医学生职业规划的看法:被调查的学生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比较清晰的占46.9%;49.0%的学生有中期规划(2~5年);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在校大学生重要的占67.08%,表示不确定的占19.5%;71.3%的学生认为只要费用合理,付出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不用很多时愿意接受收费式的职业规划培训。

2.1.2 择业观:有52.9%的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后择业,而26.4%的学生期望一步到位,有固定的收入;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分别有58.6%和18.4%的学生倾向于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有41.0%的大学生不了解国家的“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政策。

2.1.3 价值取向:41.4%的大学生认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然而有19.5%的学生不明确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的尊严和金钱两者都重要,但绝不以人的尊严换取金钱的占78.2%。有44.0%、34.8%的学生分别认为奉公守法、有公德心,尽力工作才算是尽到了社会责任。

2.2 医学生职业规划、择业观、价值取向的性别比较

2.2.1 不同性别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比较: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对职业规划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2 不同性别医学生择业观的比较(见表2):不同性别医学生对择业观的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3 不同性别医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结果见表3):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医学生人生价值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观、价值取向比较

2.3.1 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比较:调查结果发现,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不同特点:在职业规划方面,从未想过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6%)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3.4%),而有长期规划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9.2%)又比其他专业的学生(4.6%)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方面,不同专业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2 不同专业医学生的择业观比较(见表5):在择业观中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继续深造以便求得更好的发展(P

2.3.3 不同专业医学生价值标准的比较(见表6):在人生价值标准、尊严与金钱的关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方面,不同专业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固然与学校的声誉、教学水平、专业市场等客观因素有关,但不容忽视的还有毕业生本人的主观因素;而学生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在校期间是否有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择业观以及良好的价值取向。本次调查表明,西北地区医学类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既有共性的一面,同时也因为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呈现不同特点;对职业规划认识比较清晰的学生所占比例太小,而且这些学生的职业规划都主要集中在2~5年的中期规划。然而,较为乐观的是70%左右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很重要并乐于接受付费式的培训。不同性别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 择业观仍然是直接影响就业的一大因素

调查显示,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认可态度,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倾向,男生认可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女生更倾向于有稳定的收入。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市级医院,且男、女生比例相近。以上结果说明,在就业期望的选择方面大家都比较理性,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现状考虑就业问题,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在“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女生明显低于男生。说明男生可能出于对社会及家庭责任的考虑故而对就业的相关信息关注度高。医学生的择业观充分体现了专业特点:调查发现,临床专业的学生更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而且选择稳妥固定的就业方式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这主要是由专业本身的性质(如临床专业对于经验的依赖性)所决定。

3.2 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金钱与尊严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不是很明确

本次调查发现,有不少同学就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金钱与尊严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不是很明确。这一特点在专业和性别方面都有所体现,在专业方面,临床专业的学生对金钱的追求和渴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在性别方面,有女生为了金钱而宁愿牺牲尊严,但比例较小。

3.3 部分学生经常缺岗的主要原因和社会现实

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往往促使了考研热潮的形成或把重心倾向于供需见面;此外,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中,A级标准要求主讲教师中硕士学位的比例应达到50%,迫使本科学生在自主择业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盲目追逐考研热潮,这也是部分学生经常缺岗的主要原因和社会现实[1]。

4.建议

医学生培养要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2]。要鼓励医学生拓宽就业思路,到医学相关行业如保健康复、健康讲师、产品专员、医药媒体、咨询服务、药品推广、器械营销、新药研发、寿险顾问等非临床岗位就业。学校要广泛建立与这类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更充分地就业构筑平台、提供便利[3]。结合本次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4.1 引导毕业生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

学校应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教育广大毕业生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4]。

4.2 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心态,引导学生就业重心下移

近几年基层医院是接受毕业生的主力,因此,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主动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的平台引导学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5]。加强就业指导,调整医学生的就业取向,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指导医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社会需求活跃与否,是决定医学生就业的关键。只有了解市场需求形势和动向,才能对医学生的就业选择做出正确的指导[6]。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医学生在就业时都想一步到位,但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其功于一役”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选择工作岗位量力而行[7]。

4.3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和处理金钱、地位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关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要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需求产生了变化,要求学生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想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良好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8]。

4.4 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正确处理考研与实习的矛盾

毕业实习是一个医学生学习临床实践技能的最佳时机。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招收的研究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而实习医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复习考研,势必对临床技能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实习质量的下降。因此,考研不应以放弃实习为前提,而应以完成实习任务为基础,合理解决临床实习与考研两者关系,避免相互矛盾[1]。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我们自己努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才能正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天成等.考研、就业对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08,4:10-11.

[2]罗伟明.医学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现状及其疏导[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433.

[3]李云龙等.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就业观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30.

[4]孙红艳.当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态的调查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07-109.

[5]李伟.目前医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632-1633.

[6]姜鹏.医学生就业取向对就业的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1094-1096.

[7]杨泰等.社会需求对医学生就业取向影响的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7):513-515.

[8]张亮.2008届汕头大学医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与现状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09,7(1):16-20.

项目资助:本项目受宁夏2009年度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宁教高[2009]212号)资助。

宁夏医科大学学生康付平、吴静、于赓赓、李公三、张磊、邴彩珍参与了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

作者简介:

马璀(1964―),女,甘肃临夏人,副教授,宁夏医科大学计财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李彦明(1979―),甘肃甘谷人,法学硕士,讲师,宁夏医科大学人事处人事科科长,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第2篇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设计

成都医学院2013级全科医学生是属于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教育学生,毕业后将承担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其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层老百姓能享受卫生服务能力的高低[1]。本研究旨在建立全程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基地医院全科医学教育中,探索其应用的效果,最终达到早期培养全科医学生的职业兴趣、稳定职业信念、建立职业规划和不断壮大全科医生队伍的目的。

1研究资料与教学方法

1.1学生资料

选取成都医学院2013级全科医学本科绵竹班60名学生为实验组,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5±1.2)岁;从大一至大三学习成绩为60~98分,平均成绩(76.2±21.9)分。在年级方面,18例为一年级,30例为二年级,12例为三年级。另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3级全科医学本科生6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5名,女性25名;年龄22~24岁,平均年龄(22.9±1.4)岁;从大一至大三学习成绩为60~99分,平均成绩(77.1±23.8)分。在年级方面,19例为一年级,28例为二年级,13例为三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年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教学方法

(1)对照组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常规理论教学,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讲授法,教师将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2)实验组在绵竹市人民医院接受全程导师制下的互动教学,实施导师与学生互动模式: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医院根据医学院教学大纲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要求和全科医学教育要达到培养职业兴趣、稳定职业信念和建立职业规划的培养目标,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导师的任务和学生要达到的考核目标,并采用网络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师和学生分别完成自己教与学的任务。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将两组学生对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社区卫生服务概述、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妇幼与老年保健中的全科医学服务、全科医学中医患关系与沟通、慢性病的全科医学处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全科医学教育[2]。同时,教学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将其成绩详细记录并比较。对两组学生培养职业兴趣、稳定职业信念、建立职业规划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等计量资料采用标准方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学生对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教学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教学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20份,收回率为100.0%。2.1两组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实验组学生对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社区卫生服务概述、全科医学教育的掌握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妇幼与老年保健中的全科医学服务、全科医学中医患关系与沟通、慢性病的全科医学处理与健康档案的建立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2.2两组学生教学前后的考核成绩变化情况比较教学前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6,P>0.05),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3,P<0.05),2.3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比较实验组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稳定职业信念和建立职业规划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3,x2=11.14,x2=9.35;P<0.05),见表3。

3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效果

传统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讲授法,虽然能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却无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缺乏思维,进而无法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也无法让学生对知识及技能进行直接体验,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提供出来[3-5];在21世纪“对素质教育进行推进、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的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6]。而全程导师与学生互动模式采用科学的系统论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依据教学内容及任务将多种教学方法、形式综合利用起来,对启发式教学进行大力实施,使教学中各要素最佳组合形成,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7-12]。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对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社区卫生服务概述、全科医学教育的理解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妇幼与老年保健中的全科医学服务、全科医学中医患关系与沟通、慢性病的全科医学处理以及健康档案的建立的能力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培养职业兴趣、稳定职业信念、建立职业规划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全程导师与学生互动模式在全科医学生教育中较常规理论教学效果良好。

4结语

第3篇

一、对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各医学院校为了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是总体来说,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使得在教学成果方面取得的成绩不理想。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不够。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职业生涯规划要作为独立课程进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目前,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有些医学院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任务式的教学情况。而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学时,没有具体的解释说明。由于开课时间比较短,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到课率不高,导致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佳[2]。

(二)没有形成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医学院校中一门全新的课程。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随意性较强,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当前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性太强,知识过于抽象,缺乏实践性,导致一些学生对就业问题模糊不清,没有充分体现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汲取知识的热情,这种尚未成体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师资力量不够,专职教师不足。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属于招生就业办的人员,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太少。教师由于自身兼职的原因,课前备课时间不充裕,使得所授知识的准确和丰富程度难以确保,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包含多方面内容,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信息。兼职教师缺乏丰富的理论指导知识、实践能力和系统的专业培训,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效果。

(四)缺乏相关政策和充足经费的支持。

1.一些医学院校没有有效的实际政策,这就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也使得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够,最终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不佳。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有效开展实践活动,需要学校从经济上大力支持。目前,各医学院校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使得经费支持困难,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影响教学实效性。

二、对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探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桥梁。为了有效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医学院校都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创新开拓的方式顺利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为此,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石。

(一)完善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校课程蓬勃生命力的核心。医学院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需要考虑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等方面明确教学内容。针对一年级新生,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二年级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职业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并且了解就业理论知识和就业信息;三年级学生,职业目标渐渐确立,应深入了解就业需求信息,为其实现目标做好准备,提高心理素质;四年级学生,面临实习需全面模拟就业场面,明确自身的择业目标,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充分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1]。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前大学生需求就业信息具备多样性,在课堂上应丰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可操作性和教学实效性,走进社会,适应社会。一方面,讲解与联系紧密结合、集中教学与个体教学紧密结合,采用“师生互动型”、“学生实践型”、“教学科技型”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性,增强学习效果。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典型就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模拟面试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就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先进的职业测评方法,通过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手段,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能力进行测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方向,还可以为发挥学生的自我潜力、认识自身不足提供建议指导[3]。

(三)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高素质、高品质的教师队伍,是增强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职业目标,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知识,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学习、询问专家学者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困惑,并且结合就业形势的变化,对学生进行讲座指导,满足医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同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应该聘请专家学者对授课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充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

第4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

随着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严酷的就业环境,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的通知》中要求,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即强调职业在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又关注学生发展中的全面性和终身性,希望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未来。

一、医学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自己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1.医学院校开展就业工作的需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而医学院校是培养未来医生的平台。在新医改不断深入的同时,国家对医学院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时要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对医学生的职业理想、专业技能、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推动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2.促进大学生人才资源合理流转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帮助毕业生找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不只是学生个人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存在“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针对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转。

二、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共计36个学时,列为必修课,采取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模拟面试、政策咨询等形式。 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引导学生做出合适个人发展的规划,使其工作后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入学年,开设8个学时。应着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内容有学校概况、专业教育、职业认知,并开展医学生誓言等主题活动。

第二阶段:大二,开设4个学时。应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自觉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其不断自我完善和塑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活规划并确认职业目标。

第三阶段:大三,开设8个学时。应着重进行社会实践锤炼,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其原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一定的修改。可以开展医学课题研究或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未来职业和后期临床教学中医患关系。

第四阶段:实习年,开设12个学时。此时学生面临见习和实习的双重任务,课程的内容应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和考研指导,指导主要围绕就业形势、创业教育、就业协议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择业心理调适和考研经验交流等方面展开。

第五阶段:毕业年,开设4个学时。此时学生准备走上工作岗位,课程应注重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内容为政策咨询、对就业困难生进行就业单位推荐以及档案和报到证等相关事项。

三、开展就业指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保证该课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就业指导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就业指导教学开展的成效,教师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及操作、专业现状及发展、创业教育、择业心理、就业权益保护及相关就业政策等内容。同时,邀请校外专家,特别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对就业市场需求的分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需求等进行专题讲座。逐步形成一支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课教师。

2.改革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教育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它的教法与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在教学形式上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除开展传统课堂教学外,要引入求职案例分析、招聘现场观摩、模拟面试、校友访谈、创业辅导等实践性强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建立校外教学基地,将校内知识与校外教学结合起来,让校外兼职教师来进行现场教学。

3.加强就业指导课教材的建设

目前,关于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很多,但是专门针对五年制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却很少,现在的教材往往是面对四年制本科生的通用教材。医学院校要结合医学院的特点制定适合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并完善授课计划和教案,结合不同医学专业制作贴近医学实际的课件。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专家编写适合医学院特点的教材,分别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方面切入,力求编写出一套适合医学院就业指导课的教材,为就业指导全程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义秋.对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司考[J].文教资料2008(2).

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综合性大学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深刻阐明了改革创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动力[1]。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关于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应该“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研究较多,但有关综合性大学医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创新素养的研究则相对空白。着眼于医学教育规律,探讨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问题,对于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医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1 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实必要性

1.1 新是当代医学人才的核心素养

在当今时代,随着疾病谱、人口谱、人类生活环境与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2],医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日益增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深入,致使新知识、新案例呈几何级数增长,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成果的发明与转化也呈现出周期骤减、范围扩大的特点。伴随着这一趋势,医学人才不仅要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要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着眼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新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探索知识、更新理论、革新技术、引领发展。因此,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医学人才的核心素养,直接决定着其能否在医学从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取得成就,实现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

1.2 创新是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学学科的本位是探索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解决科学问题,服务人类的健康[3]。唯有创新才能实现医学学科的本位价值,而学科的创新归根结底要依托创新的人才。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与解读,而应该思考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其推动学科发展、服务人类健康的潜能[4]。高等医学教育一方面要着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价值观,使学生自觉成为引领、传播创新理念的主流力量,促使创新理念渗透到医学从业者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中,提升整个学科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高等医学教育更要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学生成为推动医学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1.3 创新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导向

在“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进程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历史使命已经向综合性大学发起号召。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5]。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 。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综合性大学必然承担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这是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的办学层次目标,也是综合性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学科的时代导向。

2 创新素养培育视阈下综合性大学医学生的特点分析

2.1 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

综合性大学办学实力较强,高考录取分数较高,尤其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一般在各专业中居于前列。因此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普遍成绩良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学习基础。由于医学学科实践性较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之后,不仅需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参与实验课程,在高年级还会经历长达1-2年的临床见习及实习训练,这造就了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医学生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知识资本,而较强的动手能力则成为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独特优势。

2.2 知识结构单一,思路相对闭塞

医学专业学制长,课程设置多,考试难度大,致使医学生普遍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虽然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为学生提供了多领域的知识学习平台,但由于在当前的医学高等教育中,高校普遍为医学生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需要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必修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课业内容的自主选择空间很小,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涉猎较少,对社会时事了解不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同时,由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记忆为主,学生缺乏对新问题、新现象的探究和思考,考虑问题的思路相对闭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2.3 职业规划明确,创新动力欠缺

医疗行业严格的准入制度决定了医学高等教育必须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方向性,因而与人文类、理工类专业宽泛的就业方向相比,医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较为单一,几乎所有的医学类毕业生都要到各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只有很少的学生会从事研究工作、销售工作或到政府机关部门就业。明确的职业规划推动着医学生主动提升学业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动力。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多局限于取得成果、、申请课题、辅助导师,以便为将来的毕业求职增加砝码,却很少有以兴趣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学生的创新投入和创新质量,阻碍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3 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

3.1 健全课程体系,加强师资保障

课堂教学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创新素养培育的主要渠道。综合性大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医学生特点,建设专门的医学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有针对性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另一方面,综合性大学还应借助多学科平台,为医学生提供更多人文、科技、时事、互联网相关的选修和通识课程,帮助学生丰富前沿知识,拓宽交叉学科视野,为创新素养提升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目前综合性大学中专职创新教师数量较少,创新教育多由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兼职负责。这些“兼职”老师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在创新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较少。而且医学生的创新一般集中于医学相关领域,没有扎实专业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一般难以为学生提供高水平、有针对性的创新指导。因而综合性大学医科应该建设一支有医学专业背景、兼具创新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创新导师队伍,并通过绩效奖励、职称晋升等激励方式,保障教师对创新教育工作的投入。

3.2 更新育人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仍占主导,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这导致医学生缺乏探索和创造的主动性。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应当更新育人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提升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例如,目前已经被众多世界医学院校采用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自我引导式学习,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6]。

创新的过程始于问题的提出,而这些问题大多来源于实践,而且最终要靠实践去解决。在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均设有实验课程和实习训练,但由于院校重视程度不足、学生考试升学压力繁重等原因,实践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尤其在本科阶段,实验课一般是“老师领着做、学生照着做”,临床实习也一般局限于病案整理、资料递送等简单重复工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较为有限。

3.3 优化管理模式,鼓励创新实践

医学学科的总体氛围趋于严谨沉闷,学生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综合性大学应当积极开展医学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强调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成果,构建科技化、信息化、人性化的学生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和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促使学生在自由常新的成长环境中养育创新情怀。

学校还应将创新素养纳入医学生评价体系,搭建创新竞赛平台,设立创新专项奖励,将创新表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营造充满创新热情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主动提升自身创新素养。

总之,创新素养培育在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学校应当结合学生现实特点,采用科学路径对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系统培育,以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议精神引向深入[N].中国教育报,2017-01-13(01).

[2]凌保东,李春平.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应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0-21.

[3]刘昕璐.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谈“十三五”愿景:让医学院成为交大跻身世界一流的“排头兵”[N].青年报,2016-03-04(A08-09).

第6篇

【关键词】免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38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发展,还可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现代化教育中终身教育的理念。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教师而言是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教学工作当中的一个切实可行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免费医学生由于受到“定向发展”的影响,在学习与工作时显得被动、茫然、缺乏自主性,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因此,对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展开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一、免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免费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帮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进行明确,从而对免费医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工作目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在实际情况中,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紧缺,医疗人员素质较低,且人才队伍缺乏稳定性,这些问题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免费培养医学生是近年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之一,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免费医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其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免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以自身的实际况为依据,结合现实中的机遇与制约因素,确立职业目标、职业方向和发展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但对于免费医学生而言,其职业方向在确定专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确定了,因此其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免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一般比^淡薄,其原因是学生毕业后就回到定点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其就业方向在毕业前就已经明确,就业压力较小,就业岗位固定,导致他们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足。

(二)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却需要在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审视当下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当下的许多免费医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并不全面,在专业选择前对自我的定位及分析不够全面,部分学生的选择都只在亲友或老师的建议下进行的,并未结合自己的心里状态与专业前景,因此,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存在着偏颇。

(三)许多免费医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前,对于所选专业的认识并不到位,抱着毕业后即可参加工作的盲目心理加入到免费医学专业的填报队伍当中,对所选专业缺乏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对专业的就业前景及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够明确,因此,在学习时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这些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合理性,影响到免费医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开展。

(四)误解职业定向的相关概念,对免费医学生来说,职业定向会对其未来的确切发展方向造成影响,但部分学生为了就业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医学知识的热爱程度不够,学习动力缺乏,因此,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这会严重影响其未来的竞争力,职业定向并非是人生定向,对于这一概念的忽略很容易导致免费医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设计不合理。

三、免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相关对策

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免费医学生向成功迈进的第一步,深刻影响着其人生的发展道路。针对免费医学生当前职业生涯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现提出解决措施如下;

(一)加强自我认识,了解自身发展需求。每个学生在选择专业前都应对自身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更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发展目标,不能因为某些主观或客观原因选择自己没有兴趣的专业。

(二)加强对专业的认识,许多免费医学生之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选择专业前对将要学习的专业了解不够,因此,学生在选择免费医学的相关专业前,需要对专业进行全面的审视和透彻的掌握,确定该专业为正是自己要学的专业后,再进行填报。

(三)对于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来说,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不仅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推动国家免费医学教育政策的实施。其次,相关部门还应当对免费医学生开展适当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坚定其职业理想,帮助免费医学生树立奉献基层,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

(四)学校要注重免费医学生职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在开展免费医学生的教育工作时,渗透诚信教育,加强理想教育,帮助免费医学生客观审视自己,全面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特点,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客观矛盾与内心冲突,增加心理辅导,帮助免费医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结语

免费培养医学生是近年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之一,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免费医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其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学生在就业时的指路明灯,对于免费医学生来讲,其指导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免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满足新时期下社会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医学新生;角色转换;环境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44-02

每一年的新生报道季都有大量的新面孔注入学校,大学对于刚参加完紧张激烈高考的大一新生而言陌生而充满新鲜感。一部分同学在忙碌的、有人为其安排好所有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高中学习生活之后,进入了有自主可支配的时间、却没有人规定其学习内容的大学生活,出现了学习目标方向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能否迅速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顺利适应大学的环境和生活对新生而言至关重要,关系到个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完善,而医学生学成后更是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因此,观察研究大一新生对大学的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帮助医学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奋斗目标以顺利融入大学生活成为近年来医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医学新生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

很多大一新生在大学新环境下感觉紧张、焦虑甚至恐惧,而医学院校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与新环境的磨合逐渐浮现,甚至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

1.角色转换障碍。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每位新生的心中都存在着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以往高中的生活、学习有家长及学校老师安排,而当代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独立自主的能力更是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后主要由个人自主安排的学习和生活让部分同学茫然不知所措,脱离呵护的焦虑与恐惧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在大学新环境中,能挤过独木桥进入大学的多为成绩优异或有专长的优秀学子,很多新生进入大学后成为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落差巨大,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环境适应障碍。部分新生产生环境适应障碍,原因首先是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如有些同学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所上的大学与心理预期的大学不统一,感觉失去了成就自己的机会进而精神颓废;其次是上到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非理想中喜爱的专业,这使他们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加上医学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欠佳,都会造成精神上的过度紧张和压力;再者,学校内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与预期相差太远,部分受到家庭过分保护的学生无法适应相对艰苦的环境,也是其进而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诱因;此外,一部分同学跨过了高考这个门槛后,感觉如释重负,当面对更广阔和复杂的大学生活时,目标方向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不但没有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迎接更大挑战的准备,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幻想着轻松度日,沉迷于电脑网络和游戏,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

3.人际交往障碍。大一新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独立生活困难,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新生均为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并深受网络的影响,他们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社会锻炼。对其教育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而家长的过分包办等等均容易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甚至沉迷于网络交际而无法融入现实交际圈。此外,一些大学新生来自于贫困的农村,进入大学新环境后,周围家境富裕的同学的互相攀比造成的自卑感也是导致其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新旧观念的碰撞、对多元价值趋向的无所适从,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原已产生的矛盾冲突,而且可能引发新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医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在扩大招生的政策影响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逐年上升。而在医学改革新环境下,医学生的培养模式逐渐趋于被称为“5+3”的主流模式,即5年的院校教育,加上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医学生从进入校园学习受教育到最后步入社会就职的时长明显高于其他高校。在此教育思路的指导下,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学业后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1.帮助医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医学生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分析,认识、了解和评估自己,根据自身的特点,明确自身优势所在,正确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并科学制定未来学习、生活和就业计划,充分发挥自身才能。

2.帮助医学生鞭策自身努力学习。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能根据规划逐步努力实现目标,通过不断的自我鞭策努力提升自身的新高度。

3.帮助医学生明确重点。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能根据自身状态安排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调整学习、社团活动和工作重点,增加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4.帮助医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能按规划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努力方向,集中精力利用自身优势向实现职业目标迈进,并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可能潜力以帮助实现最后的目标。

5.帮助医学生评估自身学习情况。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和重点,成为学生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我国高校体制不断改革,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紧张严峻的医患关系和复杂的医疗改革环境中更突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准则。如何正确引导医学生树立未来职业目标任务迫切。而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对医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医学新生完成角色转换。大学初始阶段对医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可以引导新生迅速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在入学初始即重新审视自我,探寻自身特点与特长,明确自身的缺点与不足,纠正错误的学习及就职思想,正确树立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科学制定成长计划,尽快适应和投入大学学习和生活,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有助于医学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环境。对医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优势,形成良好的专业认知,及时树立专业自信心,增强新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新生对在医大开启大学时代充满信心,激发其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根据学校的多种资源进行自我设计及调整,可帮助迅速融入大学新生活。

3.有助于医学新生构建正常人际交往。医学生尤其是临床相关的医学生,今后的就职岗位多是直接面对患者,需要直接与患者进行沟通。而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改革环境复杂,对医学生的面对面沟通交流能力要求显著提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使医学新生了解未来职业目标,对大学生活有更加清醒的认识,随后通过参加学校以专业思想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为重点的各类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交流沟通能力,构建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最终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实现“医者仁心”,为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新生入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新生迅速适应大学新环境并顺利成长至关重要,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是入学适应性教育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校园内教育的成效,而且也与学生未来的择业就职密切相关。结合医学新生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根据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疑虑及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系列讲座和活动,向新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并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可帮助学生顺利转换角色,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校内外环境,正确树立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医学新生对职业目标和实施计划了然于心,能目标明确地不断提升自身符合职业需要的能力素质,提升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自我调整,在职业目标实现过程与自我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此外,职业生涯规划还能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当前医学院校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关注医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避免注重就业指导而轻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加大投入支持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加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指导能力和专业水准,积极扶持相关训练课程,根据新生的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不断丰富辅导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策划,积极推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跟踪总结,不断为医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注入新活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培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医学生 就业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5-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也是衡量经济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就业率便成了人们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最直接的数据,也是高校在教育评估体系中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鉴于此,部分高校为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核,想方设法地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就业率不等同于就业质量这样的一个本质问题。事实上,就业质量才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风向标。

一、云南省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现状

1.高职类医学院校及其毕业生特点

云南省高职类医学生的就业现状既有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在全国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的趋势下,加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更有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言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也日嚣尘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剧,人们对医药卫生行业情有独钟,导致很多同学及家长并不因自己的喜好而选择学校和专业,有的即使高考分数达到三本,甚至二本,他们却把目标放在了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他们坚信即使医学专业就业难度也在加大,但相比其他专业,医学专业在就业时还是体现出了较大优势。加之目前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呈供不应求之势,各高职院校为了生源有所保障,都把精力集中在了开设医学专业上,一方面医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另一方面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毕业生的质量也大大降低,在就业过程中难度更是越来越大。

2.云南省高职类医学生就业现状

云南省高职类医学生的就业现状总体来说是令人担忧的。

首先,云南省人从古至今就有“家乡宝”的这种意识,不愿意“走出去”,只要能有一息尚存,他们都不会选择离开家乡去省外就业,然而在云南各高校的省外生源,他们对云南省的就业市场却有着极大的偏好,他们有不少一部分毕业生都会选择留下来,因为相较其他各省,省外生源在云南省是具有就业竞争力的,这部分学生的留下,更加增添了云南省籍学生的就业难度,绝大部分云南省籍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不报乐观态度。

其次,很多学生由于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就不愿意再回到大山里去,偏远乡村的医生还是极其匮乏的,尽管待遇很好,但他们都不愿“下基层”,他们希望留在省城或者地州市。尽管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在就业导向上不断地鼓励毕业生“走出去、下基层”,但收效甚微。

这种状况令人堪忧。

再次,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形下,云南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对他们来说,创业是件很遥远的事,也是件很难很苦的事,虽然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极力引导,但固有的思想意识很难短期内改变,每年的创业学生凤毛麟角。

另外,高职类医学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他们没有跟本科生竞争的资本,他们只能在没有理想的单位录用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只要能养活自己,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但可喜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不会眼高手低,没有本科生、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但由于无奈的选择,带给他们的是对工作自身的不满,对自己的前途看不到希望,很多学生出现挫败感,认为高职类院校读出来意义不大。

二、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通过问卷方式分析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学校一至三年级部分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对就业前景过于担忧。据调查显示,有75.3%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并希望毕业后从事能够从事相关专业,10.2%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 有14.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是为父母所逼。其中有54.4%的学生毕业后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进入医院工作,但84.1%的学生对自己的前景表示担忧,感觉自己学历低,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他们的竞争力较弱,另外医药行业门槛高,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只有极少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足够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走向不明确,感觉职业规划没有多大意义,仅有15.6%的学生对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64%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并不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对职业定位不明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都期待能够进入医疗卫生行业,但他们更多的是担忧找不到相关工作,由于专升本、事业单位、公务员竞争激烈,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报着重在参与的态度。另外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云南籍学生的“家乡宝”思想导致他们不愿走出去。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他们还很盲目,容易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

四是就业观念僵化,80%以上的学生选择稳定安逸的单位,对于进入私企持怀疑和悲观态度,对于自己创业更是一件可望而不及的事情,他们认为经历了大学生生活的目的就是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多年来的苦读,才能对得起含辛茹苦的父母。

2.通过近三年来的就业工作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没有做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各高校在就业率方面便没有多大压力,通过近三年的就业工作数据的分析显示,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增长,这对各高校来说或许是件喜事,但对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并非好事。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教育部的这种考核体系单纯地提出对就业率的要求,促使高校各显神通,最终都能如愿通过考核,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高职类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找到理想中的工作,甚至毕业两年了还不能够养活自己。二是云南省绝大部分毕业生创业意识不强,近三年来每年毕业生创业人数不足1%。三是在乡镇医生严重缺乏的状况下,就算在解决编制、给予提供优厚福利待遇的诱惑下,同学们对此依然兴趣索然,导致了供求关系脱节现象频发。另外,毕业生的质量逐年下降,这让用工单位也深感无奈。用人单位也希望提供高职类医学生更多的机会,但实践证明,很多学生会让他们失望。

以上问题表明,尽管我们处在较高就业率的光环下,但就业质量却是我们最为棘手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就业工作体系的主要举措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国家要慎重授权高校盲目开设医学专业,高职院校要严格控制扩招医学生,坚决不能只求数量而不顾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半成品后便推入社会,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要通过国家层面来解决。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高职医学生给用人单位的感觉是理论知识较弱,动手能力更差,这完全根源于学校教育环节的薄弱。

再次,高校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毕业生,要把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另外,可以适当扩招定向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以填补乡村医生的空缺。对于泛滥成灾的专业要适当控制。否则,在这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既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也不利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2.增强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内学习与实训结合企业顶岗实习[1]。

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体系,他们把学生放入企业,通过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给学校、学生和企业带来了三赢的局面。目前,很多专家针对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也在不断地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他们认为,在校企联合的优势下,可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了一个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对于高校而言,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将医药类高职学生放企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和锻炼,他们很快就能够成为专业人才。我们学校护理专业正在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把更多的学生送到医院,效果极佳。很多优秀学生毕业后直接与该医院签订就业协议,一方面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也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3.提高医学生素养

首先,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更要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医学生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并转而影响学生就业率。对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不仅仅流于口头传诵,更重要的是烙在内心深处,要做到真心的接受和认可这一崇高的医学理念,也只要这样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在学校教育中,还应积极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挖掘医学生专业课中的人文内涵,丰富人文教学内容。[2] 引导学生树立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理念,培养自觉自信、积极乐观的择业心态。

4.转变就业观念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往往就业期望值偏高,自我定位不准,职业观念僵化,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多方面的就业观,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3]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率。[4]

为了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国家出台了关于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一些发达地区高校开始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部分高校设置了大学生创业基金,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机会,甚至把创业率与就业工作挂钩。[5]以更好地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四、结语

高职类医学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在追求就业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把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同时不断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为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玉侠,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6(3):63-65.

[2] 张艳清 杜长林等 医学研究所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1):64-65.

[3] 陈建松 王衍 浅谈如何转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挂念[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01):75-76.

第9篇

关键词: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医学生作为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其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关系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近几年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愈发重要。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医学院校整体教育质量

医学院校既要教授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塑造医学生成为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满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态度的合格人才。医学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理想。

(二)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仅仅拥有出色的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强烈的责任感,医患良好沟通的本领。这些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医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树立自己政治信仰的最好途径,也是不断跟随党和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脚步的具体体现。医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三)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文化的大碰撞,既带来了社会的长足进步,不可避免的也伴随了许多社会矛盾的出F,这其中就有医患矛盾。医疗卫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对医疗事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保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四)有助于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树立自身价值观的标准,也是医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使医学生在主流价值观引导下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坚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

医学院校在加强临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往往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步性、紧迫性。医学院校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教授上,而对于看似没有实际用处的人文素养教育则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开设,对于学生真正的思想政治水平则没有一个有效的评估标准。

(二)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水平不一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教学的重视度也有很大差别。部分教师愿意提高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但迫于现实压力,多数未能如愿;部分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题申报上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关注不够;还有少部分教师只把教师工作作为一个职业,仅仅为了生存和谋生。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停滞不前。

(三)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枯燥

目前医学院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主要为课堂传授,而教授内容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这几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精髓。但想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感兴趣,让他们吸收内化,就需要探索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新形式。需要将课本内容和大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内容所起的现实作用。

(四)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网络在每个人生活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生是网民的主体人群之一,通过网络互动和了解世间百态。微信、QQ、微博等网络媒介是最常用的网络工具,网络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了便利、乐趣和信息。但不可避免的,大学生也会从网上接触到网络暴力,网络偏激和其它不健康的思想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形成期,都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冲击。

三、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探析

医学院校首先应从观念上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人文教育在医学生成长中发挥的作用。在课时安排上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比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注重时效性

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当下时事政治的结合,使学生更加理解所教授内容的内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医学生生活的结合,使医学生感受到人文素养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职业规划的结合,使医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

(三)创新教育模式,发挥医学生学习主体性

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学生学习枯燥,教师教学也提不起兴趣。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带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教师亦教亦学,与学生互动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既学习又探索。增加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社团活动,演讲讲座。在医学生实习过程中,注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典范引领作用,让医学生切身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四)运用新媒体教育平台构建互动学习模式

目前新媒体教学已经是一个新的工具和趋势。通过新媒体的媒介平台,将学校、老师、班级和个人关联起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互动,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只有医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政治觉悟高,才能自觉抵御互联网上各类不健康思超的冲击。

总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不仅要重视,更要探索,不惧怕新的挑战,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刘芳,代安琼.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途径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02).

[2]和素娜,牛永防.新时期加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第10篇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障碍

作者简介:张维(1971-),女,天津人,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学办公室;曾媛(1969-),女,天津人,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学办公室。(天津 3002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22-01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高校工作者的关注。据文献报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约有17%~20.23%的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1]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孙勇等人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表明,医学生中有一般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高达43.61%。[2]

医生是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职业,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既关系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与患者的诊疗及社会心理康复有密切相关。[3]因此,全面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学习困难

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少主动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手机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阻碍,学生对手机的兴趣超过了课堂内容,直接影响到课堂吸收率,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该情况如不能得到缓解,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产生质疑,从而形成自卑心理,直至产生厌学情绪。

2.人际交往障碍

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障碍。一些同学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过分敏感经常与他人发生摩擦和冲突,容易产生压抑和焦虑情绪,从而引发学生的孤独感;有的学生因性格内向、羞与表达、内心情感封闭,从而对社交产生了恐惧心理;还有的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感受,喜欢计较,情绪化严重,易与人发生争执。

3.态度消极

具体表现为做任何事都没有动力,马马虎虎,生活不规律,情绪低落。这类学生从不主动参加社会活动,没有担当,经常牢骚满腹,对社会充满怨言,经常感觉怀才不遇。遇到挫折容易放弃,消极之后无法重新振作,甚至对自己的未来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业压力大

学业压力是造成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医学是一门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科,医学生学制长,学习内容繁杂且多以记忆性内容为主,学习内容枯燥。同时医学又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这些特点都使医学生感觉疲惫,易产生倦怠感。有的学生因不适应沉重的课业负担而出现逃课、学位课程不及格等现象,尤其以男生居多,究其原因在于医学专业偏重于记忆性,而以逻辑思维见长的男生明显不适应。可见,学业压力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巨大的。

2.人际关系难以处理

人际关系是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校医学生均为“90后”学生,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张扬,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且希望与同学交往,但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是新入学的学生,脱离了原来熟悉的生活轨迹,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往往不适应,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导致部分学生选择逃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另外,有的学生将虚拟的网络空间作为情感宣泄的出口。

3.就业压力巨大

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越加困难,医学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医学专业因其学制长,学生在与普通学制本科生的横向比较中倍感压力。同时,医学的专业性强致使就业渠道受到限制。为了回避就业压力,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成为医学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出路。由于考研的压力,致使学生忽视了临床见、实习工作,而这一时期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临床,由医学生向医生过渡的重要阶段。见、实习工作的空白又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带来了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

4.社会负面事件影响恶劣

近期不断发生的医患纠纷,一些媒体不客观的报道,都对医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部分学生动摇了从医的志愿。医学生作为未来医患关系的主体之一,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构建未来和谐医患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而当前医疗市场环境、社会舆论给医学生,尤其是给临床专业的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身边不断发生的恶性医疗事件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恐慌,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不再明确。

三、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1.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落实到位,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相应的讲授内容。在学生进入培养基地后,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临床工作的特点,采取案例式教学,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对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缓解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2.心理健康以预防为主

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环节。在学生没有真正形成心理问题之前,及时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将会减少和缓解同学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这类学生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特征。部分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保住面子,即使经济再困难也不申报助学贷款,这无形中加重了自己的负担。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缓解学业压力

各医学院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同时要做好与其他院校的横向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地与外界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还要多组织专家讲座,建立医学生论坛,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临床见、实习的学生也要积极参与临床科室的病例讨论、读书报告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质素,增强学生自信心。

4.重视见、实习工作

见、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向医生进行角色转换的过渡时期,医学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更要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仔细体会带教教师与病患的沟通技巧,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尝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生要尽快适应身份的转换,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让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解除病人的疾患,充分体会做医生的成就感,提高职业认可度。

5.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医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如何使医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建立起明确的发展目标,确定合理而现实的定位,是医学院校应该加以重视的新课题。入学新生刚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解放出来,大学初期的新鲜感和自我释放,使学生不会过早关注自己的未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入学之始就要建立职业规划的大方向,随着对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和临床工作的熟悉,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此时的医学生还没有社会经验,社会阅历较浅,为此,要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身能力,找准定位,使学生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轻学生毕业前的茫然与焦虑。

四、结语

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医学生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形成合力,逐步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林,车文博,等.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2006,27(5):387-391.

第11篇

高校持续扩招,医学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两难局面。

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

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

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二、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

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三、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医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辅导员;医学生;死亡教育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b)-0141-02

“人固有死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老病死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然,作为医学院校辅导员,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本质,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1死亡教育的内涵

死亡教育是指有关死亡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他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地、人道地认识死亡及对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1]。《医学伦理学辞典》中对死亡教育的解释是:死亡教育旨在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不可回避的生死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死[2]。

2辅导员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迫切性

医学院校的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具有勇敢、认真、理性思维强、学习能力强等特点,但同时普遍存在职业认知不清、职业素养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的特质。针对这一特质,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出发,如何将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三者结合在一起,是死亡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育人功能与导向功能的结合。[3]大学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不仅在学习方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还要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4]在此期间,如何把握好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医生,是大学辅导员主要的工作目标。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和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医学院校辅导员如何将人的死亡教育贯穿于学生工作当中,以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医学院辅导员工作提供可参考依据。该文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紧迫性方面出发,以实现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

2.1现代医患关系缓解的融合剂

对于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生来说,现代的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医务工作者的压力与日俱增。当患者与医生沟通出现问题时,医生能够从死亡教育的本质和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与患者有效沟通,会避免很多矛盾,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2.2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催化剂

医生的医德是关键,医学生的医德的培养辅导员的重头戏,能够利用死亡教育开展班会、班级竞赛、班级活动,是医学生职业素养之医德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自身工作经验而言,从大一注重死亡教育和大二开始注重死亡教育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死亡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业务心理素质和医德的关键。

2.3医学生心理健康的融化剂

人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可能会豁然开朗。对于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而言,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作为独生子女的医学生而言,死亡教育会促使医学生心理阳光、乐观,大大减少了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关键的,正确、客观的对待死亡是减少医患关系导致的打杀事件的关键。也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

2.4医学生医术精湛的防冻剂

医学生的医术是治病救人的首要因素,如果医学生将人的死亡存在一个不理性的盲区。必然导致对医者治疗的疏忽,固化医术的进步,如果能够从死亡教育汲取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力量,就会萌生医学生厚德精术的学习热情,防止医学生醉生梦死的游戏生活,因此辅导员的死亡教育是医学生医术精湛的防冻剂。

3辅导员对医学开展死亡教育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对医学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死亡教育目的能否实现。

3.1将死亡教育纳入课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医学生实施系统死亡教育,开展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救护生命的品牌活动。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理论教学中,加强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从各方面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辅导员在给医学生晚点时,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环节中。

3.2将死亡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以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网络、主题班会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死亡教育,增强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死亡的敬畏,从而增强自身的医德。

3.3将死亡教育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各个医学院校均遵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教育中心,负责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的死亡教育讲座、死亡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关于死亡教育的认识,帮助医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帮助其健康成长。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大二的素质拓展中、大三的职业规划、大四的就业指导、大五的考研就业宣讲中,都融入死亡教育,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运用到讲座中,唤醒医学生对生命的重视。

3.4发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润物细无声”渗透死亡教育以达到育人功能,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将死亡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医院志愿服务中,促进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责任感。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救护生命”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三下乡社会实践、义工、支医等志愿服务活动,将死亡教育寓于其中,使医学生深切的感受生命存在价值的意义,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为医学生的厚德精术奠定了一定基础。医学院校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死亡教育的主题班会--医患关系的处理,展开医患关系话剧表演、辩论赛、模拟急诊处理等形式,引导教育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增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使其对医患关系有客观的认识并正确的对待自己及他人的死亡。

4结语

一帮一带,一个辅导员在掌控200左右的新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工作,辅导员如能客观的进行有效的死亡教育,将其纳入辅导员十个一工作中,其意义深远,对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辅导员角色和功能出发,真正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岳亮.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4):33-34.

[2]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14.

[3]任小红.对214名医学生死亡教育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卫生预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