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时间:2023-06-01 08:5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第1篇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院校学生的课外朗读存在以下几点现象:一是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整体朗读能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二是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不能很好地处理朗读的内容;三是没有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朗读材料,没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四是没有良好的朗读环境。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环境。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加强课外朗读的指导以及有效地开展课外朗读活动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利用课外朗读,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创建浓郁的课外朗读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外朗读氛围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多方位的配合。学校方面:校团委发起了读书倡议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好读书、读好书”;班级建立了读书角,营造浓郁的班级读书氛围;学校图书馆开放了朗读区域,为学生朗读提供了场所;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朗读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方面:开设了朗读方法和技巧的选修课,加强对学生朗读指导,解决学生在朗读中的困难。学生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朗读活动,激发自身的朗读兴趣,提升朗读能力。在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下,营造了浓郁的朗读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编写有特色的朗读教材

编写朗读材料解决的是“学生读什么”的问题,即学生应该朗读什么内容。首先,要对中职学生日常阅读的内容做简要的分析。中职院校女生大多爱读一些言情小说,男生则爱好魔幻小说、科幻小说,而对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等经典文学作品知之甚少。其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内容。学校精选编写了诵读经典系列读本“晨风雅韵”。内容编选根据各年级的学习基础,由易到难,共分为三册。第一册主要是面对刚入校的新生,“立规矩、养习性、学做人”为选编材料的宗旨。古诗文选取短小精悍具有启迪作用的诗文,现代文则选取有故事性、以情动人的名人佳作。并配以图文并茂的介绍、通俗流畅的翻译以及画龙点睛的赏析。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达到规范自身行为,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第二册围绕培养学生学习精神、树立职业理想为编选材料的宗旨,选取先秦散文、诸子百家作品以及现代散文和诗歌。内容涵盖了爱国情感、人生励志、自然风光。通过诵读,学生能够修身励志,提升文化素养。第三册书在编选时结合高年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这一特点,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规划人生方向、陶冶个人情操为着力点。内容上选取两宋风月、明清雅韵等古代经典诗文,编选了篇幅短小、难度适中、适合学生朗诵的篇目。通过诵读,学生能够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深厚底蕴,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晨风雅韵”这一经典系列读本很快在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加强课外朗读的指导

朗读方法的指导解决的是“学生怎么读”的问题,即学生在朗读中应该掌握哪些方法和技巧。为此,我校首先开设了“朗读技巧及训练”的公开课,由语文教师对班级领读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在培训中针对何谓朗读、朗读的目的、朗读前的准备、朗读的基本表达手段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其次,经过培训的班级领读人员,在班级朗读活动中对其他同学加以指导,进而做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开设了朗读训练的选修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朗读技能。系统全面的朗读方法指导和技能训练极大地解决了学生在朗读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获得乐趣,进而提升文化素养。

(四)开展特色的朗读活动

1.开展长期的课外朗读活动。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学校开展了长期的课外诵读活动———“晨风雅韵”晨读活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利用每天早自习时间进行经典诗文诵读。学生在领读的带领下齐声诵读,学生对每篇经典诗文都会经历“识读、诵读、熟读”的过程。通过对经典诗文的持之以恒的诵读,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素养。利用早自习晨读,不仅使课外朗读有了时间上的保证,更能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开始美好的一天。

2.结合学校其他活动组织朗读比赛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任选自己喜爱的经典诗文和诵读形式。每次比赛大家都精心准备、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选手还互相请教切磋,更好地把握朗读的技巧,体会朗读的情感。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第2篇

一、经典诵读教育失败的原因

经典诵读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这种指导不仅仅是诵读技巧,更是对学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的引导。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诵读经典大多处于随意状态,大多学生把诵读当成背诵课文的手段,老师也很少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只要求学生朗读流利即可,很少注重诵读的情感、节奏、韵律。长久下来,学生的诵读水平会越来越低,诵读的热情和兴趣也将慢慢消失。

二、经典诵读的策略

1.加强学生认识,培养诵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诵读兴趣直接关系到经典诵读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诵读效果。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于调动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情,使他们从被动读到主动读,读出兴趣、读出感悟。具体来说,第一,要培养学生诵读兴趣就必须提高学生对经典诵读重要性的认识,要明白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意义;第二,在经典诵读中,养成勤学钻研的好习惯,汲取书本中的精神营养,有利于个人气质的形成;第三,给学生提供优秀的传统经典材料。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济南的冬天》、《世说新语》,都是我国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流露出自然美、社会美、思想美,也表现出各种形式的艺术美。通过对这些精美的语言材料的诵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美的魅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此外,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同通常具有连带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由对某个作家感兴趣发展成为喜欢其作品。久而久之,诵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积累也越来越丰厚。

2.保障诵读时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课程只是穿插在语文课堂中,诵读时间往往得不到保障。虽然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但是在繁重的课业下,学生的诵读时间往往没有保障,导致学生的诵读兴趣慢慢消失。朱自清说:“诵读教学并不太难,第一得知道诵读就是读,不是吟,也不是唱。这是最简单的标准。第二得多练习,曲不离口,诵读也要如此,这是最简单的办法。”所以,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经典诵读就需要巧妙的安排时间,化零为整,努力协助学生寻找诵读的时间,或者将课文作为诵读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诵读时间,又能够达到教学效果。

3.营造诗文情境,实现情感体验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淘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做到少讲精讲,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实现情感体现。例如,《木兰诗》一文主要表现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事迹,在课前教师可以用言语描绘出一个大概的故事背景,着重宣扬花木兰替父出征的高尚情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经典诵读带给初中学生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而是长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它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中学语文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是要通过经典的力量来感染青少年的思想,美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作者:龚邵英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第一中学

第3篇

建构国学经典学习序列

中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其灿烂。在先烈东小学,经典诵读作为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关键一环,开展得风生水起。通过诵读各有特色、各具魅力的国学经典,学生们犹如品尝着一桌桌思想的盛宴,逐渐在诵读、感悟中喜欢上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

当然,国学经典种类繁多,让少年儿童诵读所有经典是不现实的,所以选择适合不同阶段的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先烈东小学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盈科而进的学习原则,通过精心遴选,建构起阶梯式国学经典学习序列。一是蒙学阶段: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千字文》《笠翁对韵》(选)。二是四书阶段:三年级诵读《论语》(选)、《大学》(选),四年级诵读《中庸》(选)、《孟子》(选)。三是子、史、集阶段:五年级诵读《老子》(选)、《庄子》(选),六年级诵读《史记》(选)、《历代散文选》(选)。学校的这个经典诵读序列安排从经典自身的价值、地位与影响出发,选择的都是文本价值巨大、历代公认的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是蒙学的代表,《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老子》《庄子》则是道家的经典。同时,所选诵读文本内容在当下也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今天的儿童学习,如蒙学读物有利于儿童识字、了解常识、培养行为规范,“四书”能够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儒家思想和文化,“老庄”“史鉴”能丰富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初步思考世界与人生。

探索经典诵读教学模式

在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教育研讨与实践活动中,先烈东小学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孩子成长规律、适合学校特色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即:故事激趣──初读经典───理解经典───背诵原文───情境表演───模仿创作。

故事激趣:每一个经典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故事,用好这些故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读经典: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习经典,对经典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通过初读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自己不能理解,这样,便于下一环节有的放矢地学习。

理解经典:在学生初步读了经典后,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全面理解经典的内容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背诵原文:诵一诵,背一背,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原文,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情境表演:把经典诵读教材中的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小情景并表演出来,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学生从中还能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

模仿创作:在学生学习了经典原文,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对经典进行改写、仿写等。

随着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升华,先烈东小学还开辟了慎思笃行的国学经典学习蹊径,比如:摸索出了化整为零法、集中教学法等经典诵读教学方法,总结出了有声诵读法 、尝试回忆法、有效提示法、切磋共进法、交际运用法、想象再创法等经典诵读教学技巧。

形成经典诵读教育范式

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文化大业,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实践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经典诗文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益于立人立德。先烈东小学在经典诵读活动中,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让经典诵读形成全覆盖、立体式、普及化的辐射影响,教师得以成人养德,学生得以蒙以养正,还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增进家庭辛福、社区和谐。

1.师生共读,童蒙养正。

教育之要,首推教师。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教师自己就应该率先垂范品读经典,用优秀传统经典文化提升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素养。有鉴于此,先烈东小学积极传承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了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诵读经典,重在学以致用,贵在生活中践行。为此,在先烈东小学,新生入学即读《弟子规》,学圣贤教诲,奠做人根基,让经典诵读成为别具一格的新生入学文化仪式;一年级新生每周都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甚至有一个经典诵读特色班,一周四节诵读课,学生比着、赛着背;每周一的晨会中,专设“快乐诵读”环节;每学期组织一次“诵读经典汇报会”,等等。在诵读活动中,孩子们反复熟读,有效背诵,达到了潜移默化提升素养的效果: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日俱增,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学会了礼貌待人,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互助……

学校还以古诗文诵读为抓手,先后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为师生提供展示诵读国学经典的舞台。例如:2009年,学校承办的天河区庆祝建队节六十周年活动现场上,全校师生共同表演吟诵节目《经典诗文共欣赏,你方咏罢我登场》,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好评;2009年,以“读经典美文,育少年君子”为主题开展中队活动,学生各展其能,或读、或吟、或唱,以不同的形式诵读经典;2012年,以“队旗飘飘缅先烈 诵读声声祭英魂”为主题,赴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开展清明祭奠先烈活动,少先队员们通过诵读一首首感人肺腑、热血沸腾的经典爱国诗文,缅怀先烈英灵,等等。

2.亲子共读,养心弘道。

外界环境的持续浸染对于小学生诵读和理解国学经典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不仅要在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更要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学生的家庭甚至社区生活结合起来。先烈东小学校以亲子共吟经典、社区经典诵读等活动为媒介,加强家校沟通,把经典的种子播撒于孩子的心,让其感染家长,带动社区走进经典的圣堂。

第4篇

关键词:经典诗文;小学生;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文化的传承和修复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在陆续开展有关经典诗文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对中华经典诗文的深入了解。

《中华好诗词》是一档针对中国传统诗词记忆考验的大型节目。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通过抢答、对战、终极挑战等一系列紧张而又充满乐趣的环节,决出优胜者,还可得到一定金额的助学奖金,这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发作用。

下面谈谈我在课堂中对经典诵读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诵读机制

古诗文有很明显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课堂教学。

1.确定诵读内容,诵读内容以经典诗文为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类就是经典国学,主要有《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每个年级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要设定不同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可以将每个年级段的必读内容和延伸阅读公布一个名单,让学生自由选择。

2.保证诵读时间

要想精通这些经典诗文,首先要有足够的阅读量,所以阅读时间的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空间,确保阅读时间。主要的方式为每日一刻清晨阅读和每周一次经典诵读。

3.激发诵读兴趣

(1)“流行”引起兴趣。如果班级中仅有一个人在阅读,第一是很难坚持,第二是形成不了氛围。氛围是很重要的,如果班级中的学生都在诵读,学校学生也都在诵读,这就形成了一种趋势,那么大家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这样的环境中人人诵读、班班诵读,诗文诵读的氛围就会非常浓厚。然后还可以据此设立诵读优秀班级、诵读诗文先进集体等的奖项,为提升课堂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

影响。

(2)形式提高兴趣。诗文的特点是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反映看到诗文就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想要吸引学生兴趣,我们要多开展诗文诵读活动,通过活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首先,从诵读方式入手,通过循序渐进的诵读方式给学生以真实的诗文体现,让学生感觉置身其中。第二,可以在诵读量上着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背诵,不要统一内容和数量。第三,选择途径,选取的时候记得要从浅到深,还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有关诗文历史的纪录片或者相关电影,从学生喜欢的方式入手是最有效果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活泼好动、耐心差是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显著特点,但是如果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活动教学,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学生对活动是非常有兴趣的,所以活动和诗文诵读的结合,更使诗文具有吸引性。

二、营造诵读氛围

1.课堂中营造诗文诵读环境

我们提出了“让古诗文走进课堂”的要求。在课堂中除了教学之外,还应该通过诗文内容来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内容,更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同时还可以扩充学生的阅读量。

2.在班级活动中营造诵读古诗文的氛围

(1)开展竞赛。可以通过每周的诵读时间来开展竞赛类的诵读活动,通过小组形式比赛,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作用。

(2)课前吟诗。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学生的课堂学习间隙要时时提醒学生进行诗文诵读,可以做到多而熟。

(3)开设学诗园地。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给学生提供学习诗文的环境和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

三、指导诵读方法

1.技巧诵读法

(1)按照节律诵读。古诗文具有形、音、调和谐统一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文节奏、音律等的阅读来感受语感,做到声情并茂。

(2)结合诗情画意。诗文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山河景色、生活美物等,对这类诗文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想象成鲜活的景色或者生动的影片。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诗文中,朗诵的时候就会深有体会。

2.游戏诵读法

(1)跳皮筋诵经典课间活动时,边跳皮筋边念古诗,边拍手边诵《三字经》等。

(2)拍手歌游戏。此外,还有诗句接龙、打擂台比赛等。

(3)故事引导法。

通过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诗文热情,也使得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渗透,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诵读国学经典是树人之根本,在浓厚氛围的环境中,学生必定也会成为有正气、才气的人。

第5篇

这里应注意的是,深入理解课文,是诵读的首要条件。诵读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诵读能力一般表现为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方面的运用技能。诵读是读者置身于作者地位用自己的口代替作者说话,应用声音语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挥读物的感染教育作用。因此,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声音技巧不是超然于读物之外的技巧,它的运用受制于读物的思想感情,是由读物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学生能读准重音、停顿,恰当地运用语调、速度,应是对读物内容

准确感知和正确理解的结果。

我将指导方法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 从语文教材入手,增加背诵的容量

精选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或琅琅上口,如《春》

《济南的冬天》等;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如《海燕》;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如《论美》《敬业与乐业》等。通过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最终解决学生诵读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另外,课本中收录的文言文都是较好的朗读材料,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很大帮助。

二、从教师入手,加强教师的诵读示范

聆听出色的诵读,犹如听一首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感共鸣。如在教学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可以由读入手,采用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内容,鼓励学生形成个性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品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诵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将诵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

三、从学生入手,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新裁,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为加强诵读教学,我们可以对他们加强口头训练,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结合节假日开展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课前五分钟是长期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的最好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多样化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调动学生对诵读的兴趣,才能解决诵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四、从生活入手,向生活学习语文

目前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听歌曲、赏音乐,甚至标语广告都包括在内,我们提倡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汉语,通过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并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语文课堂上可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看电视散文。欣赏优美散文的经典片段、优秀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感悟诵读的魅力。亦可鼓励学生上网听朗读录音,取其精华。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这些教学辅助工具,感受课外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6篇

现象描述:早读时,学生朗读、背诵散文、古典诗词等经典美文的热情正一浪高过一浪。这时,上课的铃声响起,学生似乎还无所察觉,仍在抑扬顿挫的尽情朗读或者兴致勃勃的相互背诵课文。“上课!”随着语文教师突如而来的清脆而又果断的一声令下,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随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书本进入语文课堂的阅读学习中,然而学生脑海中却依然萦绕着刚才朗朗上口的朗读、背诵课文的场景……

毋庸置疑,如此经常性的连续打击将会严重降低学生早读时朗读、背诵课文的浓厚兴趣,继之严重影响学生阅读、品鉴语文文本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既保护学生强烈的朗读、背诵热情,又巧妙、从容、如期、按质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把握时机,巧妙过渡

我这里说的“时机”指的是学生在早读时自发生成的诵读、背诵的美妙时机:早读时,教室里书声琅琅,朗读、背诵课文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反复诵读、美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正在悄然增长、增强,对文本的认知、感悟、理解、品鉴等正在加深,对文本的审美体验正在逐渐形成并深入……这种美好的生成,教师应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并随时观察学生朗读、背诵氛围的发展趋势与细微变化,千万不要因为如约而至的上课铃声而武断地中断学生的早读。教师应该耐心地等一等,让学生过足朗读、背诵之瘾,或让学生诵读、背诵的热情稍减之后再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课堂阅读教学之中。

比如,教学《三亚落日》时,我曾这样将学生从逐渐减弱的诵读、背诵的情境中引入对新课文的阅读与品鉴:“同学们,为了嘉奖你们自主自觉的、激情澎湃的早读,我盛情邀请你们与我一道去海南旅游胜地三亚旅游,在三亚观赏落日的美丽与壮观。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细细欣赏与品鉴。”就这样,在学生充分享受过朗读、背诵经典美文的审美体验之后,再引导学生换之以听读、默读、浏览、跳读、精读、思考、品鉴等方式学习新的经典美文,学生必定对之产生喜爱之情,其学习效果也必定极佳。

二、注重方法,循序渐进

早读既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前奏,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鉴于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自发、有效生成的早读时间内,引导学生有计划、有具体目标、有重点、有选择地朗读、背诵教材中的经典美文或精彩段落。如此“活用”早读时间,“活化”学生早读时朗读、背诵的有效生成,既可以直接为新课文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可以为有效背诵或默写学过的经典文章或文段提供时间保证,从而减少学生早读的盲目性。

比如,一些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的古典诗词,我们可以在早读伊始就将自主预习、朗读、背诵等具体要求出示在白板上。当学生对课文的诵读、背诵热情渐次渐浓时,再在白板上出示默写这些课文的要求。这时,学生必定会被这新的学习任务所激励,于是更加主动地、努力地朗读、背诵,直至能默写课文。当学生在早读中依次完成上述指定任务后,教师再将阅读、理解、品鉴、拓展文本的具体要求渐次展示在白板上,学生也就能在这种始终保持着绝对自主学习状态的早读氛围中,“润物细无声”地过渡到课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在早读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不存在任何的人为交替痕迹或人为延续痕迹,一切都显得非常自然而灵活。

三、巧妙点拨,精益求精

我们还可以在学生自发生成的、轰轰烈烈的早读氛围中,巧妙地检测学生的诵读质量,纠正个别学生朗读、背诵时出现的错误,提高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技巧与质量。

比如,每次教学完新课文后,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记忆能力等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总会有个别甚至小部分学生没有充分掌握某些生字或者形似字、多音多义字等的正确读音;没有学会正确划分古典诗词朗读节奏的方法;没有学会根据课文的情感意蕴正确把握诵读课文的情感基调。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应该诵之以轻松、明快的情感基调,陆游的《示儿》应诵之以深沉、悲壮的情感基调等。但是,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之进行一一排查和纠正,而在学生自发生成的、激情洋溢的早读过程中,部分学生的上述现象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显露出来。这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用心倾听学生的朗读或背诵,便可以对之进行及时的个别指导,促使这类学生迅速纠正错误,正确朗读、背诵课文。而对于在朗读方面有丰富经验或者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针对其诸如语速的疾徐舒缓、语调的高低顿挫、语音的重读轻读、朗诵时的形体动作、表情神态等加以点拨,以使其诵读技巧精益求精,朗读气质日益优雅。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诵读 教学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诵读教学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分析得太细,忽略了诵读,课堂上诵读的频率很低,效率不高,朗读没有情感,粗略的读课文。大多数学生课堂内外都习惯了默读或略读等其他阅读方式,长期的不出声的读书使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最终学习语文的兴趣难以形成,老师把诵读看成是浪费时间,学生把诵读看成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生怕感情投入了会遭到别人的嘲笑。久而久之,诵读这一阅读方式便被遗忘了。学生诵读的热情受到压抑,天性被扼杀,学习语文的兴趣受到了抑制。如果有了诵读这个阅读习惯之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成了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主体,就会多了许多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诵读教学渐渐被淡化,阅读过程被简化,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对优美语言的口头感知能力就低了,口头表达能力很难提高,写作能力更难提高。只有当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之后,学生的头脑里才会有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和事理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试想一下,思维枯竭,写出的东西肯定干巴巴、空洞洞。

如何加强语文诵读教学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从教材入手,精选诵读内容,增加背诵的容量。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文段,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句子,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字。通过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最终解决学生诵读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

第二,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教师积极参与阅读过程,以自己成功的诵读来激发学生的内在的诵读潜能。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加强教师的诵读示范作用,强化诵读的指导和督促。聆听出色的诵读,犹如听一首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教师的诵读示范对学生影响很大。声情并茂的诵读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诵读的欲望。从这个角度入手,解决在诵读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系统有序,不合乎教学规律的问题。

第三,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诵读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口头训练,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鼓励学生加强诵读训练,在多样化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调动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这样就能解决诵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第四,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有大语文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目前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听歌曲、赏音乐,甚至茶余饭后、道听途说、标语广告都包括在内,我们提倡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汉语,多读、多记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通过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并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语文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看电视散文。欣赏优美散文的经典片段、优秀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感悟诵读的魅力。

第五,在读的基础之上,可以采用读写想结合的方法,以写代读,以写促读,以写促思。听、说、读、写、思在语文的学习中位置同等重要,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说写是语言的输出,写是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得到创新性的展示,表现出独立的、自主的、个性的东西来。

第六,重视多媒体的应用。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课件,利用音乐来暗示课堂。声、色、图、画可以让学生五官开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愤,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沉闷的课堂,学生学语文的方式丰富起来,诵读的兴趣提高了,整个课堂充满了琅琅的悦耳的读书声,在诵读中语文的生命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8篇

关键词: 经典诵读 英语学习 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海内外出现了一股学习中文经典的热潮,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经典篇章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家庭作为儿童必须熟读背诵的内容。经典诵读对近一个世纪的人来说是个新鲜的事物,但在20世纪前的数千年中,中国人一直使用这种方法学习汉语。因为传统文化普遍被认为是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于西方文明的根源,于是私塾、读经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被现代的学校取代。而目前出现的经典诵读其实是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目前语言教育方法的一种反思,我们可以去除经典诵读推广者所赋予经典诵读的社会意义,如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等,完全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经典诵读这种方法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一、习惯学习英语的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要明白英文的中文意思才能学习英语。通常的英语教材也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来编写的,从ABCD开始,然后逐步是单词、句型、语法等。可以说,一个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但是时间花去了,结果却不容乐观,这种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花了十多年也没能很好地达到一个听说要求。我们学自己的母语如此轻松,而学习英语耗费了我们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从生理的角度看,据研究表明:人的听觉细胞从0―3岁成长60%,3―6岁成长20%,6―13岁成长10%。这一时期是人类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丰富的语言能够刺激听觉细胞的正常生长,而听觉细胞的正常生长更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错过这段时间,要完整掌握一门语言是相当困难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外语教育是从中学阶段开始的,可以说是错过了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

从教学方法上看,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其实是把语言的单个要素和构成要素的部分特征割裂出来,这是简单的机械方法论,破坏了语言系统的整体性,使得我们的英语学习一开始就背离语言系统的整体性思想而机械地学习处在割裂状态下的语言、语义、语法,这种最初形成的机械的英语学习方法将一直贯穿在我们今后的英语学习中,虽然历经了多年的努力,也能累积大量的单词、句型,精确地了解单词、词组的中文意思,也能熟练地套用语法,但由于这些英语知识大多不是在整体的语言系统中学习取得的,所以往往一到实际运用时,不是用词不当,就是语不达意,学习者最终无法有效完整地掌握英语。

二、母语学习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童从呀呀学语到能流利地和他人交流也不过就三到四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并没有学习什么语法、句型之类,所用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不停地听、学和模仿大人说话,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技巧,但我们就是如此轻松地学会了母语的口语交流。这里面有哪些科学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呢?我们学习母语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是最轻松的学习方式。我们幼儿时期就是不停地听着大人说话,然后自己跟着模仿着说。而诵读这种学习方法就是根据这种原理,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在语言环境中不断模仿,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读错了不要紧,可以再来,就这样反复学习,不断地听、不断地说,就能够掌握音韵、词汇和语法。有了听和说的基础,又有了英语的词汇、语法、句型的累积,就可以开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别人自由交流,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学英语不用这种方法呢,一般的说法是我们缺乏学习英语的母语环境,所以必须借助汉语来表达。现在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因为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时,从来就不需要借助另一种语言,也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借助。而且我们学习母语时,从来不需要别人告诉我们所学内容是什么意思,因为语言本身既是工具又是内容,即便需要对所学内容作更多解释,也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解释,而不需要借助第二语言。因此,我们学习英语不需要借助汉语。那么,不借助汉语学习英语,最终能明白英文的中文意思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如果一个人能同时用英语和汉语表达时,英文和中文自然就相通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不借助汉语的英语学习只有建立在系统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如果是依循传统的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英语学习模式机械地学习英语,则必须借助汉语,因为这种机械的学习方法使我们始终无法有效地掌握英语,所以我们只能借助汉语来学习英语。如果英语的学习无法摆脱汉语的影响,英语就不能成为我们的第二母语。

三、把诵读作为外语学习的主要方法

通过对母语学习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语言学习的主要方法应该是不断地听、模仿,而诵读的方法正具备了这个要求,诵读是将听、说、记忆(单词、语法、句型)等语言学习的诸多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在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学习方法。其实,诵读也是婴儿学习母语方式的高度概括。因为两者强调的都是语言学习从模仿开始,模仿多了,自然就会了。简单分析一下,它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诵读时眼、耳、口、脑同时并用,如果使读与听说联系起来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理解、巩固和记忆。

2.通过诵读让学生积累了语言的输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诵读课文能帮助学生强化练习的语流、语速,迅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听得懂、说得出,学习障碍没有了,学习积极性就自然提高了。

3.通过诵读,知识目标得到了巩固,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不断的加强,学习就变得更加轻松自如了。

诵读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但有一个问题是应该读什么内容,这是需要我们要考虑的。简单的语言对听觉神经的刺激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只有系统完整丰富的内容才可能让我们完整而准确地掌握语言,婴儿就是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掌握了音韵而渐渐发音说话的。而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直接系统地学习英语,只有直接系统地学习英语,才可能系统、完整地掌握英语。

所以我们选择的教材应该能很好地体现这种语言的精髓。有关语言教育的内容,教材也可分为两方面:第一,“语”的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基本句法只不过数十句,常用语句也只不过数百句。当地的人,两三岁之内,就耳熟能详,一生所说的话,不过是这些句子的扩充应用而已。身为外国人,其实只要熟练掌握“常用语句”约一千句,则自然会掌握发音、语法、民情风俗等,其语言基础也自然够深够广了,辅之以广播媒体,随年龄经验、累积变化,将应对自然,宛如土生。第二,有关“文”的教材,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其精华只不过几本经典之作而已。经典之中,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不朽范例,也可以精选出数十百短篇以作代表。这数百篇,单字自在其中,文法自在其中,思想自在其中。从外文经典入手,才是培养外文能力、吸收外来文化的正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典诵读对于英文学习的作用是很大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这正是我们英语教育者所梦寐以求的一种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如何学好英文.英语世界,2005,(6).

第9篇

【关键词】阅读 兴趣 方法 能力 习惯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大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让他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走进书本、走进阅读,与大师对话、与伟人交流,汲取人类的思想精华,丰富知识、辨别真、善、美。阅读是人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阅读殿堂,遨游知识海洋呢?下面就多年的实践研究谈几点认识:

一、书籍的选择

1. 诵读经典,启迪智慧。经典书目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精髓,诵读经典,学知识,知礼仪,增加阅读量,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听觉神经、视觉神经、触觉神经以及大脑的潜意识,能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提升孩子深度的阅读能力,全面增强语文能力。有研究表明,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有主动读书的愿望,长期诵读经典的孩子能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2. 要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书籍。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孩子们从书中认识世界,习得做人的道理,好的书籍可以使人向上、向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孩子能看得懂,能与书中的故事形成共鸣,能体验到成功,体验到阅读的喜悦,对书籍的兴趣也会越浓。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的书目也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孩子可选择图画丰富的书籍,孩子可借助图画来阅读,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可选择图为辅、文为主的书籍。

3. 书籍的量要充足,题材要多样。大量的阅读能为孩子引来源头活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才能酿造出智慧的琼浆。广泛阅读、博览群书,见识才能广博。鼓励孩子们读书不局限于一种类型的书籍。低年级可以儿歌、童话、故事、寓言为主,中年级可介绍学生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名人故事、叙事性的作品,高年级的学生可介绍学生阅读说明文、诗歌、世界名著等。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引领学生进入文学殿堂的先导。用激情来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语言,多媒体的辅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情与文交融,满怀热情进入文学殿堂。

2. 加强诵读。 诵读可以把人的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诵读的过程中,各种感官能积极参与进来,长期坚持诵读,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诵读习惯。反复练习朗读,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提高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增强学习效果。在诵读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提高阅读兴趣。

3. 建立图书角,创设阅读氛围。“书非借不可读也!”借来的图书阅读兴趣会更浓。师生共同参与,建立班级图书角,资源共享,搭建阅读平台,创造阅读环境。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有书可读,读自己喜欢读的的书,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

4. 创设交流平台,激发阅读兴趣。定期举办阅读汇报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或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强化阅读兴趣。

5. 推荐阅读,分享阅读。定期举办阅读推荐会,把你读到的好书,精彩的语段,风趣的语言,感人的情节,与同学分享,把你认为值得阅读的书目推荐给大家,分享阅读乐趣。教师也可以针对每单元的主题,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目,探讨相关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三、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净化学生的心灵。阅读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求知。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要读懂读透,细细品味,略读是粗略的读,有所涉猎,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

精读的文章可按“初读——细读——品读——熟读背诵”的步骤进行。在初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字典、词典,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在细读的过程中,就重点问题、有疑惑的地方细细阅读感悟,解决疑难;在品读的过程中,就感悟深刻的地方或精妙的语段细细品味,与作者共鸣,借鉴写作技巧;反复朗读,升华情感,熟读成诵。对略读的文章,可采用速读、浏览的方法大致阅读,了解文章内容。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就可以无师自通,自己打开阅读宝库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四、阅读习惯的培养

1.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用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法,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疑惑,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记录阅读感悟,有利于学生潜心阅读,加深阅读印象,提高阅读效率。

2. 边读边思考的方法。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阅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中思考、理解,这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学贵有疑,带着疑问去读书,目的明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寻对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感悟,写作思路、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探索新知,体会情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养成以读促思、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

3. 善于积累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要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可积累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也可写阅读体会收获。

第10篇

一、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国经典古诗文内容博大精深,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诵读经典诗文,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认识,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诵读《论语》时,我们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感受到孔子人格魅力所在。孔子认为任何人总是有着优点,可以让其他人学习的,他的这种肯定是对每一个人的生存价值的承认。在儒家教育中,我们感受到了孔子教人成人的三个层次,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如屈原的《离骚》集中表现了他的炙热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中强烈的感情是对祖国灾难的担忧,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屈原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异常的艰难,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在“世混浊而不分兮”的现实中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中的“上下求索”、“忍而不舍”的精忠报国的精神是屈原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永远激励着为进步、正义事业奋斗的人们。

二、正确把握各学龄段的学生特点及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效率依赖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情境性和趣味性。唐诗由于它的琅琅上口,韵律优美,浅显易懂而为孩子们所喜爱,因此唐诗可以作为诵经典的入门之选。我们还可以选择《弟子规》等来诵读,内容短小、有趣,有生活的情境联想,还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四年级的学生,记忆已经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选择诵读《三字经》。它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传播面是家喻户晓,而且内容包含了教育、天文、地理、历史、伦理、道德以及传说,言简意赅,生动广泛,这个年段的同学既能琅琅上口,又在诵读中积淀了各方面的素养。

五、六年级的学生记忆理解能力更强,我们推荐诵读《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的诵读不但积累了名家语句,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一举两得。实践中发现孩子们在《论语》无声的润泽下,变得懂事,能体贴父母长辈;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也慢慢成熟了。知书而后达礼,原来这么简单。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世先师,他的孜孜不倦、因材施教,谦恭宽宏及博学多才,真是让人深受教益!

中学阶段应以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为主。通过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自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关键所在,这如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外因虽然好,但内因不起作用,外因也是枉然,而自悟恰恰是内因起作用的表现。所以,自悟能力的培养是激发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因为预习是感悟的前提,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可以粗略的领悟作者的观点、情感,获得与作者初步的沟通,而这期间教师应指导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俗话说:“闻千曲不如操一曲”,课堂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说”让他们在“说”中进一步领悟古诗文中所包含的种种人生哲理、人生理念、人生体验,以便更清楚的解决预习时的疑问。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无非是借用这个例子让学生去领悟作者的取材、命题、立意、组材等方面的技巧。进而来体味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从而来指导学生写作与做人,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文恰好是这样的典范。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读中培养各项能力

(1)先整体后局部,把握全诗内容。所谓先整体后局部,即在读一首诗时,应该先一口气读完,从整体着眼得出一个大致的印象,全面把握作品的倾向和意图;然后再从局部入手,去考察作品的结构和层次,通过对诗中一句、一词、一字的分析,进一步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如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可先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看一看这首诗留给自己了什么印象,(学生能知道诗主要表达了“客愁”)这种愁是用什么表达出来的呢?再领学生从局部去寻找。进一步体会到小船、树木、旷野、烟霭、落日、江水和明月,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自然界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不寻常的图景:小船停靠在雾气笼罩的小洲边,原野空旷,只有江中明月陪伴,更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的意境就这样一步步推向深入。像这样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最能使人发现诗中蕴含的真正美。

(2)重视朗读和吟诵,在阅读中感悟。朗读和吟诵都是读诗时常用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和吟诵有机结合,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激起信念的树立。

四、创造适合的氛围,营造良好人际环境

健康、高雅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中小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怎样处理同学间关系?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怎样认识爱国与成才的关系等等。学校创建经典诵读的氛围,可以有效的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班风、学风、集体舆论,学校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资源,注重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以营造丰富的诵读环境入手,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空间,让校园每个角落成为学生学习经典、感悟经典的平台。如学校建立走廊文化,黑板报开辟品读经典专栏,图书角摆放各种经典名作,墙壁张贴表现古诗中勤劳、帮助他人、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名人名言、绘画、手抄报等,将经典融入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根立柱都会“说话”,让学生们耳濡目染,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经典的熏陶。丰富的经典诵读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会产生影响,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

五、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内化学生心理

知识的获得,人格的养成,应是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还应从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入手,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方式引导感染学生,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入情入境,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学习效果。在课堂结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情感的诱发,让学生怀着疑问去进行认知方面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情感诉求,特别是从诗文中表现的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为古诗配画”、“名言名句查出处”等活动;举行优秀古诗文背诵比赛、朗诵会,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兴趣,兴起一股校园“读诗热”。

第11篇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培养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规范语言、培养语感、积累素材、体验品味,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诵读不同于朗读,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

一、示范引领,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诵读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前提与保证。教师要通过课内有效地示范、引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并进行诵读指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培养语感,积累素材,让学生在诵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效地示范、引领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苦练诵读技能,不光是基础层面(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等)的苦练,更要有专业技能素养层面(如对文章的鉴赏力,对美读技巧的运用等)的苦练。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以高水平的范读给学生以启迪。范读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如教《二泉映月》时,我在课前深入揣摩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反复练读,在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和主人公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的过程中,多次以深情的诵读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情不自禁地读,积极主动地想,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

新课标指出:对“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文本留给了学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教师要通过适时、适度地评价,巧妙地搭建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平台,培养个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二、课内训练,形成诵读技能,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作为阅读客体的课文便是学生的感受对象,怎么去感受?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读,尤其是有声的诵读,学生读得越充分,领悟得便越深入;领悟得越深入,越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对诵读方法的指导,因为学生诵读中音量偏小,速度过快,读破句子等缺陷普遍存在。教师应该训练学生从基本做起,读准字音,处理好重音、停顿,把握好住语速和节奏等,引导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直至熟读成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就十分重视诵读训练,诵读几乎贯穿了教学的始终。第一课时,他先要求学生“认真读书,不认识的字看生字表”。接着要求学生把读书过程中不理解的词写在黑板上,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读书、交流来理解。由于初读充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课时,于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引导学生理解“警觉”一词时,他请一位同学读课文,一位同学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则当杂草。当读到“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时,教师(表演)突然神色紧张地抬起头,看着天,自言自语地说:“不对啊,晴天怎么会下雨呢?”……看着老师绘声绘色的表演,同学们心领神会,诵读起来便情感丰富、兴趣盎然。因为教师导读得法,学生才感悟真切,读得精彩。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在学生逐步获得诵读技能的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植根于诵读,而且又要把诵读升华,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一途径去求“知”、去获“知”。从主要内容到作者的意图、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诵读的同时要组织他们讨论、交流,诵读中所遇到的“疑”和感受到的“知”,各抒己见,互相切磋琢磨,在反复诵读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延伸,养成诵读习惯,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每上一节新课,课前一定要求学生预习,布置诵读任务,每上完一节课,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让学生背诵,下节课检查并给予评价。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诵读不辍,养成一种认真读书的习惯,写起文章来就能够运用自如。

第12篇

关键词:吟唱诗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品味经典;提升效果

我校是一所经典古诗词诵读试点学校,除了完成课本上古诗词的教学,还会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一些经典古诗词,想让他们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通过积累,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应该说这样的出发点是极好的,但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问题。

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本以为这么首优美的诗歌,让学生读了又读,还讲解了诗歌的大意,学生一定能顺利背出。然而,事与愿违,大部分学生背得支支吾吾,只记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名句。而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出现,虽然小学生处于记忆力极强的年龄阶段,但是从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状况可以看出他们背得极不情愿,背诵效果很不理想。这让人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希望找出问题的症结,寻求有效的策略方法,改变令人担忧的现状。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0年秋,笔者接手了两个五年级平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对两个教学班共60名同学就“你是否喜欢学习古诗词?”的问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一人对学习古诗词兴趣盎然;有一些兴趣的有5人,仅占8.3%;没什么兴趣的有24人,占40%;讨厌学习古诗词的有31人,占51.7%。这个调查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不会有太多兴趣,但又在意料之外――没料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厌恶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调查反馈以及与学生的沟通,发现了这些问题:

1.理解记忆困难。

由于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语言凝练,具有优美的韵味和广袤深邃的意境,而小学生虽然记忆力强,但由于年龄偏小、语言积累少,对知识的理解认同往往是通过直观的形象,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高年级同学所接触的古诗词不再是诸如《咏鹅》之类较浅显的五言绝句,理解、记忆难度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整体难理解、难背记。

2.教学方法枯燥。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就是老师讲解意思,学生抄写、诵读,显得枯燥乏味。“讲解――诵读――抄写”成了古诗词教学固定的“三部曲”,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性,扼杀了学生创造的需要,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荡然无存,古诗词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师生互动,从而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检测手段单一。

传统的检测古诗词学习效果的手段就是背诵、默写。学生为了在检测中获取高分,也只能在课后枯燥地背诗、抄诗、默诗。机械、单一的检测手段让学生感受不到古典诗词的美,领略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古诗词。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吟唱”策略探讨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中指出:古诗皆诛之,然后以声依泳以成曲,谓之协律。古代的诗歌都可用来吟泳,然后用宫、商、角、徵、羽五声依照吟泳的调子谱成曲子,称之为协律。而古人说的“吟”无谱可依,且吟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对于小学生而言难以驾驭;但现代意义的“唱”则有谱可依,主要指现代歌曲的唱,“唱”与“吟”虽有区别,却又不能截然分开,“唱”是在“吟”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民乐研究者统称为“吟唱”。

一次课间,学生哼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该曲中的歌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字一句,毫厘不差。由此可见,古诗词配上美妙的曲调,学生可以吟唱,更易于、乐于接受。于是,一个初步的设想产生了:能否将吟唱与古诗词教学做一次融合,借助“吟唱”这一策略帮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理解经典古诗词作品呢?

1.对比尝试,初尝甜头。

正巧,在这个学期的校经典诵读篇目中看到了《水调歌头》,立刻想起了那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场景,于是笔者在所执教的两个平行班中进行了一个小实验。在A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即讲解、读、背;在B班教学时,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学生学唱、跟唱,教师稍加讲解创作背景。第二天,对两个班的学生都进行默写,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见表1):

表1 AB班默写《水调歌头》情况对照表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在B班的教学中将吟唱与古诗词联系在一起,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有研究表明,优美动听的音乐能把儿童识记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使儿童能够在集中而放松的状态下完成识记。将音乐运用于记忆,有着多元的科学依据和自身规律。早在上世纪50年代,保加利亚教育家罗扎洛夫的“主动音乐课”和“被动音乐课”就是最具成效的理论之一。学生在吟唱《但愿人长久》的过程中产生了放松的心理、愉悦的情绪,加深了对《水调歌头》的理解,更加强了记忆,因此在默写中取得了优于A班的成绩。

然而仅会吟唱、背诵《水调歌头》,只是古诗词学习中的冰山一角,要真正全面地让学生领略经典古诗词的美,甚至爱上古诗词的学习,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实践。经过进一步思考,将“吟唱”植入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2.深入实践,获得效果。

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吟唱”策略运用于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