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岁宝宝的教育

三岁宝宝的教育

时间:2023-06-01 08:5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岁宝宝的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岁宝宝的教育

第1篇

说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三方面:一,纠正爸妈错误意识:二,“理财”也要“理才”:三,带着宝宝一起理财。

纠正爸妈错误意识

一般来讲,三岁以内的宝宝对金钱的概念都很迷糊。因此,压岁钱理财应该是由爸爸妈妈一手包办的。但所谓“三岁不早,六十不老”,理财无长幼。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钱产生了概念性的认识,宝宝很早就能意识到那些花花绿绿的纸片能够换来糖果和玩具,因此,对于宝宝来说,压岁钱已不再是简单的“金钱”了,更应该成为教会宝宝理财的“好资金”。爸妈可以借收到压岁钱的时机,教孩子区分各种面额的钞票,并灌输一些理财的概念。接下来看看几种常见处理压岁钱的方式,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也不妨对个号入个座。

爸妈没收型

爸爸妈妈怕宝宝乱花钱,养成不好的习惯,因此宝宝每年的压岁钱全部上缴,由爸爸妈妈统一管理。由于我们的宝宝都还小,因此相信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做的,而年轻爸妈也会顺理成章的认为,宝宝还小,不会懂得支配压岁钱的。其实宝宝的自主意识从两三岁就已经开始了,在他的意识里压岁钱本来是给自己的,结果却变成爸爸妈妈的,小小的叛逆心理也就产生了。因此,小编在这里对“爸妈没收型”持保留意见。

宝宝放任型

希望尽早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让宝宝自己打理压岁钱。对于较小的宝宝来讲,这种做法是最少见的,但当下也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会大胆地采取这样的方案。不过,由于宝宝还太小,还没有自己做主的能力,对所谓“花钱”的概念尚且不是很清晰,更谈不上“理财”了。因此,尤其对于小孩子的家庭,小编这里是坚决反对“宝宝放任型”的。

爸妈辅导型

一方面,提醒宝宝“这个压岁钱是你自己的”,爸爸妈妈希望你能自己来支配;另一方面,当宝宝开始打自己压岁钱小算盘的时候,爸爸妈妈给出正确的引导,起码要知道宝宝想把钱花在哪里,和孩子一起做主,商量着来。这样对于六岁以下的孩子,本质上还是爸爸妈妈在帮着支配压岁钱,不过却让宝宝在压岁钱运用的过程中早早地体会到了“理财意识”。所以,小编我在这里不得不赞一下“爸妈辅导型”了。

“理财”也要“理才”

“理财”不仅仅意味着投资,只要用在了合适的地方,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够发挥惊人的作用。小编拙见一下,支上两招:

投资孝心和爱心

带宝宝一起拿出100元压岁钱捐给希望工程,获得的回报是培养了宝宝的爱心;教宝宝将压岁钱留出50元,然后为父母、爷爷奶奶购买礼物,获得的回报是培养了孩子的孝心。表面上,这些投入并没有让压岁钱最大限度地增值,但是通过培养宝宝的爱心和孝心,实际上让宝宝在潜移默化中成长,这样的回报是远远高于投的。

和宝宝合作投资

随着宝宝的成长,需求也会有越来越多:三岁想要玩具模型,四岁想要摇摇乐,五岁想要电动车,六岁想要钢琴。因此,父母不妨和宝宝一起合作购买这些商品,虽然宝宝个人参与的钱不需要太多,但正是要他们投入了属于自己的钱,才能让他们明白“把钱花在刀刃上”的道理,也让他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来之不易,使用起来自然会更加珍惜。

带着宝宝一起理财

俗话说得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所以,带着宝宝一起,把钱投出去。这样既从小培养了宝宝的理财意识,同时看着手中的资金增加,也让宝宝感受到了理财的乐趣。经过谨慎地选择,小编向大家推荐三条长远道路来利用这笔压岁钱:教育储蓄、购买保险、基金定投。

教育储蓄

打理压岁钱最适合的当属教育储蓄,一来利率优惠,零存整取的存法,整存整取的利率;二来免征利息所得税。不过这种教育储蓄是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才可以开立的,因此年轻的爸爸妈妈想要搭上这趟顺风车恐怕还要等一下。不过,如果压岁钱数额较大,也可以在银行存成定期储蓄,这也是一种教育投资。

再从投资的稳妥性来说,用压岁钱购买国债是最合适不过的。此外,也可以用“压岁钱”给孩子购买邮票、纪念币、字画这些兼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物品,这样不但能培养宝宝对人文艺术的良好兴趣,等宝宝长大用钱的时候,变现的收益也会高于普通投资。

购买保险

直接用压岁钱买保险,对家长来说是个省事的办法,可以达到理财和保障兼得的目的。目前市场上,针对儿童的保险主要有两种:保障型主要解决儿童的医疗问题,同时也提供意外保障;教育型主要是为子女准备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基金。无论是换取健康保障还是储蓄教育基金,买保险同时也是一种理财。

第2篇

关键词 亲子教育 发展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的沟通。“亲子教育”与一般意义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及“儿童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推行从0岁开始教育的观念,打破以往那种幼儿只要吃的饱、吃得好的养育观念,强调全程教育、全程发展,形成早期性格和各种能力、习惯。

1问题的提出

1.1家长重视

早教市场潜力巨大且一片红火。在我国,每一个小时诞生2000名婴儿。按照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有0-3岁婴幼儿约有7000万,其中有1100万孩子出生在城市。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家、社会和家庭所重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早教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全国掀起了一股早教热潮。特别是1998年以来,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形形的0-3岁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他们打着五花八门的旗帜亮相于早教市场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早教机构为0-3岁的婴幼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早期教养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对机构教养的需求。

1.2法规缺失

早教机构良莠不齐且无人监管早教机构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子孙后代,关乎国家竞争力和民族未来。科学的早教对一个人的发展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早教都会对孩子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早教有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身心伤害,因此必须加强对早期教育的管理和引导。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只北京、上海等少数地方有对0-3岁的早期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教育法》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有《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唯独学前教育还没有专门的独立的法律来保障。已有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没有0-3岁婴幼儿的教养规定,不能完全适应和有效保障新时期学前教育事业新的发展需要。何况我国大部分省、区至今仍没有把0-3岁的早期教育纳入现行的学前教育体制中。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妇联、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街道、乡镇委员会,好像谁都可以管,又谁都没有管。早教机构只要在工商注册就可以开办运营了,没有准入门槛,没有质量标准,没有收费标准,没有外部监管,导致目前我国0-3岁早教机构实际上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一种良莠不齐的状态。有些早教机构的教育理念存在严重偏颇,甚至是方向性问题,这必将影响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3岁前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期,一生中80%到90%的精细动作都要在这3年中奠定基础,0-3岁也是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研究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可以发现,许多心理障碍、学习障碍等问题都与婴幼儿期教育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育法规与管理的缺失无论是对儿童发展,还是对早期教育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亲子教育的阐述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是看护人与幼儿之间的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所以“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潜能开发、性格培养、习惯养成为目标,同时提高幼儿整体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具体地说,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的沟通。

3亲子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现代研究表明,从出生之日起,孩子就是一个对周围环境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在语言、动作、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有着惊人的发展潜能。4-5个月的胎儿已经具备了视觉反应能力,出生后三天的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母亲的脸上,半岁的婴儿能够形成初步的概念,一岁以后的婴儿开始具有推理能力和语言能力。所以,我们要从生命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为孩子不断创造每个阶段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环境刺激,让孩子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相互作用,刺激孩子的发展。只有从零岁开始的教育,才是不失时机的教育,才是完整教育的开始。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必须从小培养,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不断扩充和熟练化,但是人的基本品性、习惯必须从小培养,才能为良好性格的形成、意志情感的发展以及智能发展提供保证。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变成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要从一个人本性形成的起始点上就为其提供适时、适量的条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代脑科学、思维科学、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三岁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脑神经学研究证明:0-3岁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期。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有140亿个左右,其中70%是在3岁前形成的。出生后,原来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的大脑各部分,由于神经细胞集聚的生长触觉有许多分支的树状突起,彼此间发生联系。大脑的健康发育,一方面靠吸收合理充足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靠来自外部的刺激――优质的环境和合理的教育。

早期大脑可塑性强。大脑可塑性是一种潜在的适应能力,在大脑迅速发育阶段,大量的神经连接或突触给成长的大脑带来很大可塑性和恢复功能。外部适宜的刺激使大脑在神经连接中进行有选择的删除或保存,形成根据社会要求和遗传禀赋达到的最佳结合,儿童早期最初形成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模式将影响其终身。

4亲子教育的具体措施

4.1亲子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现实生活

对于家长来说,选取生活当中她们所熟悉的内容进行亲子教育,做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同时,来自于日常生活的事物,也能随时用于生活中,能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如:1―2岁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成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创设的语言环境,如带宝宝逛街来到“十字路口”,父母可以让宝宝观察马路上景观,有站牌、红绿灯、有人行道、车道、快车道、慢车道等等,同时发出“小轿车”“公共汽车”“大卡车”等词汇音,让宝宝区分出各种车子,了解各种不同的车子,这样在生活中利用一切的机会让宝宝多看多听和多说,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

4.2游戏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

其实,亲子教育很简单,家庭就是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可以顺应宝宝爱游戏的天性,在有限的亲子时间和空间里,就地取材开展各种亲子游戏。比如,1-3岁婴幼儿撕纸游戏――家长在纸上画出若干条直线,指导宝宝沿直线将纸撕成面条状,可以锻炼孩子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以及左右手的协调能力;1-2岁婴幼儿猜一猜游戏――让孩子大声说出家中某一种物品的名称,并指导孩子给它贴上文字标签,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并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兴趣;1-3岁婴幼儿听音乐跳舞――播放儿歌磁带,家长教孩子随着音乐跳舞,并且锻炼了宝宝全身肌肉的协调能力,培养宝宝对音乐的感知能力;2-3岁幼儿玩彩泥游戏――让宝宝扮演小雕塑家,家长与宝宝一起通过揉、团、搓、捏等动作,将彩泥雕塑成各种形状,此游戏锻炼宝宝对色彩和形状的认知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

亲子游戏的最好教具是父母利用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自制的玩具,没必要非得买高档玩具。例如,对2-3岁宝宝可用两个塑料瓶灌上水,再用绳子将两个瓶子分别系在一根棍子的两头,做成扁担。家长可以引导宝宝将扁担挑在肩上走,也可以和宝宝一起抬着扁担走。这不仅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而且发展了全身协调能力。另外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用品,都能变成有趣的游戏材料。如:鸡蛋壳、饮料盒、布球、橡胶球、封好的塑料罐、雪碧瓶等,在里面放上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把这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散放在地毯上,家长和宝宝一起用手去让这些物品滚动或者用脚去踢。1―1岁半的宝宝会意识到自己腿的功用,会很高兴地到处抬抬腿,不停地用脚去踩这些物品,专注地听发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象一些沙沙作响的纸、塑料袋、积木、麻绳等,家长扶助宝宝站在这些物品中,宝宝会很高兴地意识到这一点,高兴了连身体都会摇晃。还可以放上欢快的音乐,家长在引领宝宝用脚去踩的同时,感受节奏。

4.3父母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行为方式

有的年轻的父母非常重视宝宝的亲子教育,和宝宝共同参加一些正规的亲子活动,然而家长在活动中行为的适宜度往往会很大地影响宝宝的身心成长以及个性的形成。例如在一次亲子活动中,有这样两位家长不同的行为影响着宝宝,在《送积木宝宝回家》时,因为旭旭贪多,两只不大的小手竟拿了三块大积木,前方的路被严严实实的挡住了,蹲在地上正捡积木的星星被撞倒了,这样一来旭旭连同积木都压在了星星的身上,受惊的星星立刻大哭不止!这时星星的妈妈并没有及时来安慰自己的宝宝,反而向旭旭大呼大叫起来:“你这宝宝怎么这么讨厌!眼睛长哪儿去了,家长是白吃饭的呀!真没教养!”当即所有在场的家长和老师都特别惊讶,一个身为大学生的成年人竟会对一个不满三岁的孩子如此训斥!相反旭旭的妈妈手牵儿子的手忙给星星揉揉被踩的小屁股,还不时的安慰到:“好星星,不哭了,旭旭是不小心的,他是想让小积木快点回家才拿那么多的,以后旭旭一定注意‘交通安全’再也不超载撞人了,好吗?”随后老师和其他的家长也都连声安慰起哭声已停的星星来,夸奖他是个勇敢的宝宝。星星的妈妈却在一旁尴尬的笑着……。家长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宝宝行为,同样宝宝的宽容、谦让和共享也正是受着大人们的影响而改变着!

由此看来,在整个亲子活动中家长是和宝宝一同成长的,他们都学到了自己所渴望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同时也体会到了自身价值的所在。宝宝和爸爸妈妈们在这片快乐的天地里,他们二者融为一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说过:“没有家庭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对于这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家长和教师承担着教育重责。而在宝宝0―3岁这段最为重要的时期,亲子教育成为了关键。父母作为宝宝最为亲密的第一任老师,要了解宝宝的个性特点,要及时为宝宝的成长设计方案,让他们从生命的开始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激发潜能,为其将来一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宝宝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家长在宝宝成长的漫长过程中,要多多观察、理解、尊重宝宝,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自信,利用亲子教育和宝宝一起成长。

第3篇

早期教育必须从零岁是由孩子该阶段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些特殊性表现为:

大脑发育的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是大脑对环境的潜在适应能力,是人类终身具有的特性。年龄越小,可塑性也越大。三岁前,尤其是出生的第一年,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从零岁的外部刺激,将成为大脑发育的导向。早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将编织在神经网络之中,而将来若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习惯却要困难很多。

儿童成长的主动性。孩子来到世上,已具备了一切发展的潜能,他虽然弱小、稚嫩,但却有主动生长的内在力量。所以,成人应该及时创造条件,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不失时机地使孩子在三岁前就具有的能力得到充分开发。

儿童发展的基础性。研究表明,在大脑发育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关键发展期或敏感阶段,也称学习的关键期,最好的例子就是语言的学习,在正常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毫不费力地掌握母语的口语形式。虽然人类的学习关键期持续时间可从出生延续到青春前期,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行为、技能的学习关键期却开端于三岁之前。

发展的顺序性。孩子有各方面的生长发育都是遵循基因安排好的顺序一一展开。例如,从运动领域看,每个孩子的身体运动都遵循从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顺序出现,虽然不同孩子的上述动作发生的月龄段不同,但其次序无一例外。

孩子的这些特性,使零岁教育成为可能和必要。细心的父母只要观察孩子的表现,就会发现零至三岁孩子需要学习的本领非常多,如能及时地满足和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发展就会更好,生活得更加快乐、和谐。

采编自宝宝网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第4篇

《莫扎特效应》读后感--音乐育儿经

在怀孕的时候,就知道了给宝宝进行胎教的作用,但是自己不会唱歌,只好在网上找一些胎教音乐用MP4播放给宝宝听,当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法给宝宝培养点乐感而已。

看过《莫扎特效应》这本书之后,突然意识到当时那样做是多么明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给孩子专门选取胎教音乐,更没有选择莫扎特的音乐。以前只知道莫扎特是个伟大的音乐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莫扎特是个音乐天才,因为父亲是宫廷乐师,所以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已经进行“胎”了,三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了第一部交响乐……这些天才的表现让我们望尘莫及,但是因为他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才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莫扎特的音乐,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

我家孩子有两岁半了,这段时间对音乐有了自己的感觉和诠释,每当听到音乐声起,就会左右晃动身体,或者摇头晃脑,如果是吃饭的时候听到了音乐,就会把筷子当成鼓槌,在碗上敲敲打打,配合着音乐在那里自娱自乐。我想或许这就是我怀孕时候胎教和他出生之后给他用音乐“磨耳朵”起的作用吧。

以前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只是简单播放音乐,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也没法指导,有一段时间孩子听烦了,只要我打开音响他就关掉,我在反思是否我的方法错误了。正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莫扎特效应》这本书,这本书不仅介绍了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的优秀作品,更是把孩子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孩子的发育特点、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音乐熏陶、莫扎特音乐的独特作用以及可供选择的莫扎特曲目,都有详细的说明和介绍。比如第五章是跳舞和玩耍为主题的1岁半到三岁,分为大脑的新旋律,摇一摇、敲一敲、滚一滚、耳朵的音乐、声音之桥、尿布之舞、同声歌唱、莫扎特音乐选曲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普及,又有身边案例的分析,也有针对这个阶段孩子如何运用莫扎特音乐唤醒孩子的大脑案例分析,非常丰富,便于父母尤其是不懂音乐的父母操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音乐启蒙书。

很庆幸,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今天就忙着在网上下载莫扎特的音乐,根据我家宝宝的年龄进行音乐教育了,呵呵。

第5篇

镜头一 妈妈,不要这么训我哦

晨晨2岁多了,最近很喜欢涂鸦。一天,妈妈在厨房忙活,晨晨一个人有点无聊,突然他发现客厅雪白的墙很像一面很大很大的画布,就很是兴奋地拿着蜡笔在墙上乱涂乱画起来。正在他画的起劲时,妈妈过来了,看着被涂抹的乌七八糟地墙面,妈妈气得脸都绿了,一把夺走了晨晨手里的蜡笔扔到了垃圾桶,生气地教训晨晨说:“谁让你往墙上画画的?你真是个麻烦鬼!一不留意你就给我惹麻烦,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这时晨晨被吓得大哭起来,奶奶哄了好久才止住哭声。可是一整天,晨晨都很沉默,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黏着妈妈,妈妈主动叫他,他也好像没有听到。

点评:当小宝宝以倔强等方式维护自己的“面子”时,不少父母真的感到吃惊,他们难以相信:这么小的孩子何以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其实,2岁左右,正是宝宝个性意识萌发的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事事处处为自己“争面子”,也就在情理之中。

镜头二 宝宝也好面子

君君起床后,妈妈着急着给她扎辫子,可是她却左躲右闪地到处跑。眼看着上幼儿园就要迟到了,妈妈很是生气,便问她怎么回事,是不是不想扎辫子了?君君这时才认真地点头说:“不要扎辫子,阳阳笑我。”这下妈妈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有小朋友说君君的辫子不漂亮,君君就不要扎辫子了。

点评: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认识到自我的存在,独立自主的意识迅速萌生和显露出来。他们开始学习思考问题,也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且,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懂得要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了。在君君的心中,既然有小朋友说自己的辫子不好看,那我就不想再梳辫子了。

镜头三 不要打击宝宝的劳动热情

吃过晚饭,妈妈在厨房洗碗,莹莹搬着小凳子过来,站上去,抓起一只碗来也要洗。妈妈赶紧把她抱下来,并且告诉她,“宝宝还小,等长到和妈妈一样高,就能帮妈妈洗碗了。”可是莹莹怎么也不愿意,一直坚持着她也要洗,妈妈被缠得没有办法。就随手给她了一个塑料碗让她去玩。一会儿功夫莹莹就把洗的乱七八糟的碗拿给了妈妈。同时还很是得意地说:“妈妈,看我洗的干净吧?”看着还要自己重新洗过的碗,妈妈有点哭笑不得。

点评:二三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也一天强似一天。无论干什么事,宝宝总要说上一句“我自己”,言外之意是不用帮忙,自己独立完成,其勇气足以令大人们吃一惊。这时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人家说“好”;为了得到家人和熟人的夸奖,想方设法、大有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架势,就像莹莹一定要自己洗碗。这正是孩子自尊心的萌芽,是他们向上的内在动力,成人一定要细心呵护才对。因为,“不让做”、“不放心”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它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并对家长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使双方的关系对立起来。

镜头四 别让人知道我尿床

星期天,滔滔的阿姨带着小姐姐到家里来了,两个孩子在客厅里玩游戏,妈妈和阿姨则坐在沙发上聊天,突然,妈妈说:“滔滔都2岁多了,还是经常尿床,我真担心……”话还没说完,阿姨就向妈妈使了个眼色,示意她不要再说下去了。妈妈这才注意到,滔滔正生气地望着她,小脸儿羞得通红。

点评:尿床这类事,属于“难言之隐”,是最典型的刺激自尊心的事件之一。宝宝虽小,对此也特别敏感。在他们看来,被别人知道尿床,与告诉人家自己“不行“没什么两样。这使他们已有的心理负担和自卑感更加雪上加霜,严重的还会令孩子觉得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从而不敢和小朋友交往,其实,孩子的这一“生理缺陷”,主要是因为大脑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完全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算不了什么大毛病,不必太当回事。

镜头五 我想当最棒的

星期天,妈妈和暖暖用蜡笔一起“打扮”填色书上的小熊――妈妈把小熊的头发涂成了金色、系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还给它戴上了紫色的小帽子。暖暖负责给小熊“穿”上漂亮的衣服,只见她把裙子和上衣一股脑都抹成了红色,就连小熊的脸也“一红到底”。涂完了,暖暖仰起头看妈妈,妈妈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还不错,就是小熊的脸太红了……”还没等妈妈把话说完,暖暖就“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点评:2岁半左右的宝宝开始追求完美,而像暖暖这样比较要强的宝宝在这方面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会非常在意所做的每一件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是不是“最好”而没有缺陷,是不是能得到身边的人特别是妈妈的夸奖。否则,他们就不开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以哭闹等方式表示反抗,甚至有可能因为担心不能做到最好而放弃尝试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显然,暖暖好强的性格中有脆弱的一面,防御挫折的指数比较低,妈妈应在保护其自尊心的同时,适当让她增加一些挫折体验。

镜头六 不要经常这样说我

面对宝宝的淘气,你是不是经常这样说:“已经跟你说过多少遍啦,怎么还忘记呢?你长不长记性啊?”“叫你不要在客厅踢球,你没听见吗?是不是要打一顿才听话呢?”“爸爸在睡觉,你还大声说话,你真不懂事?”“天天早都会背很多唐诗了,你到现在连一首都不会背,你真笨哦!”……

点评:宝宝做错事,常常让爸爸妈妈生气。大人一气之下,就要教育宝宝。而上面的这种抱怨式的教育,传达给宝宝一种不被爸爸妈妈信任、不被爸爸妈妈了解、在爸爸妈妈心中没有价值的信息。常常让宝宝感受到被指责,产生不满的情绪。在这样的情绪下,宝宝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去改正他的错误,他们不愿与父母合作,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导致反抗和敌意。

爸爸妈妈该怎样呵护宝宝的自尊心呢?

宝宝年龄小,自尊心正在形成和发展阶段,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宝宝的自尊心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一句批评的话语或是一句鼓励的话都很可能会被宝宝当作是自我评价的标准,保护宝宝的自尊心可以让宝宝快乐、健康的成长,这可是父母的必修课哦!

1 适当满足宝宝的愿望

对于那些宝宝力所能及、没有危险的事情,如洗碗、择菜、摆碗筷、拿东西、扔垃圾……尽量让宝宝

去尝试,父母还应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做。当然,宝宝做这些事情时,有很大的游戏成分,但只要宝宝“玩儿”得高兴,得到了“锻炼”,又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爸爸妈妈何乐而不为?即便是事后自己再麻烦一次、“返工”一次,也是值得的。

2 被拒绝不等于没面子

让二三岁的宝宝明白,确实有很多事情他们目前还不能做,有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比如独自搬比较重的东西、自己倒热水、自己安电插座、自己过马路……爸爸妈妈拒绝他们的要求、不允许他们独断专行,是出于保护宝宝的考虑,为了他不受伤害。父母在给宝宝讲这些道理时一定要耐心,最好能掰开了揉碎了,再借助一些看得见或摸得着的事实,让宝宝真正理解并牢牢记住。另外,爸爸妈妈的态度一定要温和、耐心,平等地对待宝宝。这样,宝宝就能获得被尊重的感觉,从中也能懂得:我被拒绝,与“面子”无关。宝宝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父母的目的也达到了,可谓一举两得。

3 宝宝的隐私同样不能碰

和成人一样,宝宝也有隐私,比如宝宝尿床,父母应有意识地帮他保守这些小秘密。无论有没有宝宝在身旁,最好都要回避这个问题,别轻易向他人提及,那样做只能使结果更糟。因为,这等于给宝宝一个心理暗示,自尊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挫,心理负担越来越大,反倒更控制不了自己,也会使宝宝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还会使宝宝越来越自卑。只有父母淡化它、忽略它,宝宝才有可能慢慢学会不太在意这件事,以轻松的心态学习控制自己的生理行为。

4 减少你的关注

自尊心强的宝宝不愿意被别人、尤其是最爱他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失败,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最棒”的地位,维护自己在妈妈、在家人面前的完美形象。所以,妈妈不妨适当减少对宝宝的关注,让宝宝决定玩什么和怎么玩。当然,妈妈也可以远远地或隐蔽地观察宝宝,不被他发现,以减轻他的心理负担,保护其自尊。

5 感受过程的美妙

好强而又敏感的宝贝想赢怕输,在学习新游戏时往往表现出退缩。这时,父母尽量淡化这个新游戏的难度,让宝宝放松地玩儿。比如把零散的木块拼装成钟表,任由宝宝插来插去,只要他插对了,即便仅仅是一个步骤,也应肯定他的成绩,表扬他付出的努力。对孩子的认可侧重在每一个步骤中,而不要一味地表扬他取得的成果,宝宝就能把注意力放在享受过程之中,而不是只关注结果。如此,即便结果不是最好的,宝宝也不会觉得很没面子了。

6 不做横向对比

经常在幼儿当中使用横向对比不利于宝宝自尊心的成长。大多数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宝宝比别人的好,当他们看见别人的宝宝比自己宝宝好,他们就会忍不住对自己的宝宝说:“你看人家谁谁,多能干,他的画比你的漂亮多了,你怎么都不争气。”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宝宝自尊心伤害最直接、最严重的。长期或者经常对宝宝采用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宝宝形成“我比别人差”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使宝宝的自尊心处在一个受伤的状态。处在受伤状态的自尊心已经是不健康的了,它又能怎样的健康发展呢?

第6篇

专家简介:

王晓川,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研究室主任。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免疫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儿科学会临床免疫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变态反应学会委员。1997~1998年瑞士洛桑雀巢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从事小儿过敏性疾病研究。2000~2002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儿童医院访问教授,从事免疫低下、小儿过敏和风湿病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小儿临床免疫,包括各种免疫低下、原发性免疫缺陷、过敏性疾病的诊治。

你应该了解的“过敏历程”

过敏是遗传的吗?在临床上,过敏疾病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研究证实更多的过敏发病与家族史无关。在西方发达国家,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有过敏症,过敏发病率之高可见一斑,而中国也有这个发病增高的趋势。不管你的宝宝是否可能有过敏症,你都应该了解孩子的“过敏历程”。

过敏历程即指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不一样的过敏反应。在婴儿时期,宝宝对食物过敏,如对牛奶、鸡蛋过敏,身体表现为皮肤出现湿疹(例如奶癣),消化道出现不适(例如腹泻、呕吐、腹痛);到1岁左右,宝宝对螨虫等吸入性过敏原过敏,身体表现为呼吸道慢性咳嗽久治不愈甚至哮喘;宝宝两三岁后,对花粉过敏的情况增加,身体表现为皮肤或呼吸道的过敏反应。

过敏历程说明儿童自身的免疫系统是存在着问题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一而已,随着年龄的增加,食物过敏可能得到缓解,但过敏并不是消除了,它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

过敏可以预防,预防越早越好

目前要根治免疫系统的问题几乎不可能,但是,让烦恼的父母看到希望的是,医学界对于过敏历程的研究,证实过敏是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做到预防的。王主任指出,宝宝婴儿期减少食物过敏的机会,到1岁左右呼吸道吸入性过敏的发病率也可能大大降低,两三岁时对花粉的过敏发病率也可能大大降低。一句话,越早预防过敏疾病,早期越少发病,之后的发病情况越可以得到改善:

一级预防

即在宝宝尚未致敏时,婴儿期坚持母乳喂养,谨慎添加配方奶和辅食,对有家族过敏史的宝宝,添加配方奶时可选择部分水解蛋白的奶粉。婴儿期食物单一,容易预防,早预防不仅能改善早期的过敏反应,也能对今后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起到预防作用。

二级预防

即宝宝已致敏但尚无发病,宝宝如果有了过敏的表现,要积极治疗、监测,降低过敏的严重程度,从而减少今后呼吸道过敏的可能性。当宝宝6个月~1岁左右,经常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且每次咳嗽时间较长,经常在夜间、活动后、早起后咳嗽,父母就要足够重视,及时带宝宝就诊。

以上海为例,许多宝宝2~3岁进入托幼机构后,由于接触范围广了,反复呼吸道感染增加,与病原接触成为发病的触发因素,原来致敏但未发病的就发病了。上海1~3岁是过敏发病的最高峰,从全球发病的研究来看,也大体如此。这个阶段父母要注意的是防止误诊,过敏性的炎症不是感染性炎症,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

三级预防

即已致敏已发病的宝宝,要尽量减轻其发病的严重程度,减少发病的次数。首先注意控制环境,不要让宝宝接触过敏原,其次进行吸入药物的治疗,例如吸入激素、抗组胺、白三烯类药物的治疗。五六岁后,对于一些过敏症,也可以进行“脱敏治疗”。传统“脱敏治疗”要坚持打针,现在国外出现舌下给药脱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病菌是免疫系统的老师

为什么在非洲等不发达高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地区,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反而低?为什么我们的城市越发达越干净,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反而高?在儿童过敏研究领域,有一个“卫生学假说”,认为机体的免疫系统发展方向有两条通路,免疫系统不往这里发展就往那里发展,不同的环境作用导致感染性疾病高发或是过敏性疾病高发。

王主任解释这个假说已被部分证明是有道理的。从免疫角度来看,妊娠期,胎宝宝的免疫系统会自动改变以保证不被母体排斥,出生后这种改变会延续,这就使过敏很容易发生,直到3~5岁后,孩子的机体才能调整过来。

“孩子智力开发需要教育,孩子的免疫系统更需要教育――适应外界环境的教育,这是许多父母尚未意识到的。”王主任强调。孩子的机体怎样调整,环境就是调整免疫系统最好的老师,也可以说病菌就是免疫系统的老师。

第7篇

王惠文 现任蒙台梭利教育公司执行副总裁,中国蒙台梭利协会副会长。90年代开始致力于意大利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成为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之一。2002年底创立“COMBABY新爱婴”早教品牌,目前新爱婴已遍布全国30多个省地城市,拥有20多万会员,成为中国高端早教第一品牌。

误区1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

有的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这是不全面的,他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实际上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要学好口头的母语;三是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所以作为家长,不能顾此失彼,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样重要。

误区2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早学文化知识

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早学算术、早学外语等等,忽略生动感性实际的生活教育。这些现象在当前家庭中较为普遍,他们会把孩子所会的暂时记忆的内容拿来展示,以显示自己孩子的聪明能干,孰不知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有不好的影响,导致孩子骄傲自满甚至厌学。

误区3早期教育越早越好

有些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要对孩子进行一种超前的教育。他们主张让孩子在3岁以前就掌握3-6岁的知识,等孩子再大点,就要求他们掌握小学甚至中学的课程。这种学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古今中外许多研究证实,人的智力、生理、心理发展分成相对稳定的阶段,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这样做表面上看来是慢了一些,实际上是把基础打扎实了。

误区4早期教育一定要靠专业人员

随着亲子园、早教中心的迅速普及,不少年轻的父母都愿意花钱去让宝宝接受早期教育。可是,许多父母把家庭当成学校的“附庸”,学校往往围绕自己的教学给家长布置任务,家庭教育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而婴幼儿的很多情感反应,必须靠养育者细心去观察,及时给他们反馈、抚慰知鼓励。唯有此,宝宝的情感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其实孩子越小受家庭影响越大,专业教师或专业机构很难替代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挚爱,这种亲情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家庭和早教机构共同配合,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误区5早教机构要选最贵的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双语教学的早教机构,价格很昂贵,一个星期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课程,回家又没有口语训练的环境,这样一来反而会制约孩子的母语发育,所以选择孩子喜欢的早教机构和早教指导师应该是家长们首先要考虑的。我们建议家长应该选择那些有正规营业执照和正规师资的早教机构,在挑选时也要重视环境,不能因为硬件设施的问题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贵的,不一定好;合适的,才是最重要。

早教3大关键词

正确认识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进行系统的早期教育呢?父母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榜样

中国自古有句俗语:言传身教!婴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婴幼儿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婴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行,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了解婴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内心世界,理性地对待婴幼儿问题。

尊重

尊重婴幼儿,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宝宝的想法、问题。说话做事要站在宝宝的立场,考虑宝宝的接受能力,耐心地回答宝宝的问题,不要应付地用“嗯”、“哦”来回答。敏感的孩子知道你心不在焉地回答他的问题,会觉得自讨无趣,以后就不会再问你的问题了,更严重的,他会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他了,为什么对他不理不睬的,他会觉得自己已经被大人遗忘了。这样久了,有的孩子就会变得顽皮捣蛋,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有的孩子就会冷漠、孤僻,变得更加敏感。

心态

首先,父母对宝宝要有责任和爱心。现在的家长都较忙,但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宝宝一起游戏,这十分有助于宝宝情绪的发展和各项能力的提高。在游戏中宝宝会体验到家长的关心。

第8篇

儿子现在1岁9个月了,却不会说话,只会叫简单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平常虽然无遍数地教他。可他就是不开口,其他方面都挺正常,挺活泼,说什么都能听得懂,看到同龄宝宝都会说话,我有点担心,请问他是不是发育方面有什么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着急的香猪妈)

早早教宝宝正规的语言

宝宝出生后,不要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就不在他面前多说话,其实宝宝是懂得的。

要想宝宝早日开口说话,从他出生那刻起,你在他面前不管干什么都要有意识地告诉他。例如,宝宝用奶瓶喝水时,就指着奶瓶告诉他这是你喝水用的奶瓶;抱他出去玩时,看到什么就指着告诉他是什么。最好用一句完整的话,宝宝大点时逐渐再加一些修饰语。你说的一切都会印记在他的大脑中,厚积薄发,一旦到了说话的时候,宝宝会“出口成章”的。

亲眼看到邻居家的小男孩,2岁了,说话思路很清晰,而且很会运用句子。回到家,换了别的宝宝可能会说“我回来了”,可他说:“我一路小跑着回来了。”真让我吃惊。后来发现他妈妈和他说话很注意方式,都是教他说完整的话,从小就是如此!

三岁才开口,可我很会说

我妈说我小时候也是很迟才开始说话的,到三岁以后呢!但是一开口说话,就再也收不住了,不用别人教,自然会说了!

慢慢等待

和我儿子有些像,我家壮壮现在快两岁半了,说的话还不多呢。他其实从1岁1个月开始就叫妈妈,快到两岁的时候却改叫爸爸了,再然后谁也不叫,把注意力转向认字、写字。虽然他什么都懂,就是不爱说,说的时候只是读字,背字,或边写字边读。我曾经认为他是自闭症,但咨询了一些育儿专家,并对照了有关资料,觉得并不是。儿子什么都懂,耳聪目明,记忆力也不错,只是说话进步慢,这应该是属于语言发育迟缓。我查了一些资料,也没有什么药可以使用,只能是多沟通,慢慢引导他,急不来。只要宝宝能发音,耳朵没问题,就没什么问题。

“贵人语迟”只是一种安慰而已,宝宝有他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只好用百倍的耐心慢慢陪着他,慢慢等他开口说话吧。

分享我家宝宝学话的几招

香猪妈妈不要着急,最好带宝宝去医院查查,看看舌头下面的筋是不是太短,妨碍他说话(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只要到医院做个小手术就可以了)。

其次,可能是你们对宝宝照顾得太周到了,他要什么,只要用手一指,或哼哼两声。你们就满足他了,结果宝宝就没了说话的欲望。这一点你一定要注意。要多鼓励宝宝发音,激励他需要什么就说出来。

我的宝宝涛涛现在2岁了,能背好几首唐诗和十几首简单的儿歌,下面介绍一些有效的经验和这位着急的妈妈分享一下吧:

1 买几本小故事书,每晚睡觉前进一个故事。反复说一个简单的词语给宝宝听。

语速要慢,让宝宝注意你的口型。从简单的两三个字开始。宝宝第一次学舌,只要发出的语音大致相近就可以了(以后再逐渐纠正发音),并给宝宝鼓掌、亲吻、拥抱等奖励,让他感到愉快、有“成就感”,愿意主动说话。

2 多抽时间与宝宝玩耍。为他创造一个快乐互动的语言环境。

注意:把自己变成“宝宝同伴”,和他一起玩积木,一起在地上爬来爬去,一边和宝宝说话(是他能听懂的)。这种语言环境最容易使宝宝开口说话。

3 多带宝宝和小朋友接触。

多交一些小伙伴,增加开口说话的机会。小伙伴间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你听不懂,宝宝们却懂。听别的宝宝说话,能增强宝宝想说的欲望。

用引导式对话“勾引”宝宝说话

在生活中要多引导和鼓励宝宝,多和他说话,最好给他提问题。当然,在宝宝还不会发音时,你只能自问自答,问时尽量让宝宝看着你的口型,如“这棵是什么树?这是梧桐树”。“这是什么花?这是小黄”。发音要准,别太快,也别太慢,快了宝宝接受不了,慢了宝宝没有耐心,过些日子你会发现宝宝在语言发音上进步很快。

等宝宝能够说出简单的话时,你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与宝宝沟通了。我的宝宝现在两岁五个月,只会说一些很简单的话,这里我把儿子和我的对话做个实例与大家分享吧。

“宝宝今天到那儿玩了?”“到海边。”“和谁去呀?”“和爸爸。”“还有谁?”“有妈妈”(还不懂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在海边玩什么?”“玩沙子。”“还有呢?”“玩水。”“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很多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游泳。”“还做什么?”“还玩沙子。”“想想看,还有呢?”“还钓鱼。”……

就这样提问让他回答,问的范围尽量广,让他多联想,多回答,这样语言进步就快了。你还可以更进一步给他提问题,引导他联想出更多,说出更多的话,如:看到大海,大海好大,海水好蓝,看到鱼船,大的小的,很多条鱼船,看到太阳公公回家了,它的脸变得大大红红的,慢慢地落到海里面了,天慢慢地变黑了……

只要坚持,用心和宝宝对话,相信宝宝能很快走出语言难关的。

真的是“贵人语迟”吗?

冯 桃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父母对宝宝的语言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开口迟、说话少的宝宝,更是令人担心。在此,我要告诉你们不要过于焦虑,宝宝说话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没有捷径。宝宝说话的过程犹如竹子在破土之前,要在看不到的地下经历漫长的积累,有了前期的积累和酝酿之后,才会厚积薄发。

5项技能――宝宝学说话的前提条件

宝宝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在简单的背后,却蕴涵着一些基本的技能:

1 能发出各种声音,音调有高有低。

2 能听辨声音的方向,有听觉选择性,对某些声音予以注意,而对另一些声音不予理睬。

3 有模仿,特别是模仿抚养人的发声及方式。

4 宝宝会想象,对不呈现在眼前的事物通过假份性的游戏表现出来。

5 认识熟悉的事物,当你盖住眼前的实物时,宝宝会寻找。

只有当宝宝具备了这五项基本技能后,才能流利完整地去表达。在宝宝的语言爆发之前,你可以有意识地针对宝宝这几方面能力进行培养,让宝宝快速掌握住语言。上面讨论中有些妈妈提供的一些教宝宝说话的方法挺不错,值得借鉴。

为什么有些宝宝“金口难开”

解析宝宝说话较晚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

个体的差异

成长环境、遗传因素及父母教育的不同,影响了宝宝的发育,也影响着宝宝开口的迟早。

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或语言枯燥单一,都会延迟宝宝说话时间。

如你和宝宝交流过少,忙于自己的事、或是自己少言寡语,忽视与宝宝的言语交流,使他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很寂静的环境中,没有机会与大人讲话,说话就会延迟。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说话延迟,只要改善环境,加强训练,就会很快赶上正常。

一些病理性因素

如智能发育落后、脑性瘫痪,听力障碍,婴儿孤独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失调等,导致说话延迟,同时也存在其他相应的异常表现。

爱心提醒:也许对你来说,分辨宝宝属于哪种情况实非易事,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1―2岁是宝宝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大部分的语言障碍都是在这个时期被发现的。如果宝宝到了两岁仍不会开口说话,或者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缺乏交流性的语言,就有必要带宝宝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

真的是“贵人语迟”吗?

如果宝宝到了1岁多之后,仍然不会说话,可能很多人就会认为是老话所说的“贵人语迟”,认为这样的宝宝将来会更聪明,其实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研究发现

临床上的确有一类说话延迟的宝宝,不属于病态,也不需要特殊干预,只是“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这种宝宝在智力、听力,行为等方面都正常,就是说话很晚,可能到了两岁半或三岁还什么都不会说,或者只能说很简单的字,但一旦会说话了,就好像忽然问什么都会说了。

第9篇

关键词:文明礼貌 习惯 多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61-01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家一个宝,家长们对孩子的宠爱都变成了溺爱;家长们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文明礼貌的培养。例:孩子对待长辈没大没小,不愿意叫长辈等。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面对刚接触社会的孩子,应当从小就教育他们讲文明、懂礼貌。许多人都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了,从小班幼儿刚入园的情况明显可以看出家长投射到孩子们身上宠爱的影子。为此,针对班上孩子们各种不礼貌的行为,笔者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

1 入园开始,体验感知文明礼貌

每天早晨,我和搭班老师阿姨主动问早,以十分的精神面貌热情地接待孩子:“宝宝,早上好!”并关心的与他们交流,如:“宝宝,你在家里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想和老师说说呀?”、“谢谢宝宝愿意和老师分享”等言语来扫除幼儿对陌生老师的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孩子们熟悉了,渐渐地就会在我的引导下,向老师、小朋友问早。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抓住每个教育契机。有次隔壁班级的老师向我借小动物的卡片,她有礼貌的说道:“朱老师,请你借一下动物卡片给我好吗?”我热情的回答:“好的,给你。”隔壁老师伸出双手接过卡片,说:“谢谢,小朋友们再见!”幼儿这时候很自然的伸出小手向隔壁的老师摇手说再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情境中体验并感知文明礼貌。

2 根据实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

2.1游戏法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游戏有其巨大的教育价值。儿童首先是由游戏来认识世界的。”游戏前,强调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性,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也逐步养成了说“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买点什么?”、“请坐”、“请稍等”、“再见”、“欢迎下次光临”等礼貌用语。如开展娃娃家游戏时,小亦提着满满一篮筐的水果去做客,只见他急匆匆的大声的敲门,结果小门被敲歪了。娃娃家主人急忙跑过来告诉我,并表示不愿意小亦再去做客了,这时候的小亦急坏了,于是,我也以小客人的身份参与进来,鼓动小亦快给主人道歉,小亦含着眼泪说:“对不起,下次我轻轻敲门。”小主人说:“没关系,我们还是好朋友。”我在游戏后的讲评中让其他幼儿交流小亦的做法对不对,最后小主人为什么会原谅他,在幼儿的讨论中,让他们知道敲门要轻,懂得礼貌做客,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礼貌用语的理解。

2.2故事法

对小班的幼儿来说,带有情景式的语言活动更加受小朋友的欢迎。如故事《宝宝有礼貌》中,运用多媒体的辅助,加上老师的启发引导:“故事中的宝宝在做什么呀?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多好朋友呢?”等问题来帮助幼儿思考故事中孩子的行为,让他们在故事中知道有礼貌的孩子所有人都会喜欢。孩子们纷纷表示愿意学做故事里的宝宝,让大家都喜欢有礼貌的自己。在之后几天中观察到,阿姨在帮他们穿衣服时,孩子们不是像以往只看不动手,学会了说“谢谢阿姨”等礼貌用语。通过这样简单的小故事,不仅让幼儿容易接受,而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3榜样法

我园开展了每月“小荧星”的评比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同时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比如,在评比“礼貌星”的时候,一个幼儿问:“为什么他是礼貌星呢?”我回答:“因为这个宝宝每天高高兴兴的上学,看到老师阿姨能够主动说‘早上好’,玩游戏的时候会主动邀请客人做客,会用‘谢谢、你好’这些好听的话呀。”于是,他一边点头一边小嘴巴里嘀咕着,“我以后也会说这些好听的话,我也要得礼貌星”。以一个被评到“礼貌星”的幼儿作为榜样,充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带动全班幼儿做礼貌事、说礼貌话,争做“礼貌星”,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3 以身作则,教师作为幼儿表率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小朋友们喜欢观察老师,并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

例:我组织小朋友在图书角看书,这时,小冰手拿一本儿童漫画,一边和旁边的孩子嬉笑不止,还总是搬动着小椅子发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我观察了她一会儿后走过去,说:“小冰,你在干嘛呀?我们都很认真很安静的在看书,你总是发出不好听的声音,我们都不能认真看书了呢,这样很不礼貌哦!”这时候,小嘉轻轻在我耳边说:“等会儿老师不要把我带来的喜羊羊贴纸送给小冰,我要给看书安静的小朋友。”看书结束后,小朋友们开心的交谈着自己得到了什么样的贴纸,小冰这下低下头不开心了,问我为什么她没有。于是,我当着全班小朋友说:“因为刚才你没有安静的看书,这样做很不礼貌,看书的时候应该轻轻的翻书,轻轻的和旁边小朋友交流。”过了两天,我们又如约来到了图书角一起看书。结束后,我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带来的贴纸分享给小朋友,想要得到贴纸的幼儿自然表现的很好,可是总有那么几个小淘气,于是一名在发贴纸的幼儿走到他面前说:“你刚才看书的时候很大声的说话被我听到了,贴纸才不能给你呢。”小淘气一听这话,马上就着急地说:“我以后不会了。”期待着同伴的奖励。在孩子们眼中,遇到问题首先都会想到老师是如何解决这样的事情的,老师又是怎么说的,把自己当成了小老师,这样也就让教师无形地成为了幼儿的榜样。

4 家园共育,营造文明礼貌空间

第10篇

餐桌大战并非个别妈妈所面对的,记者调查了100多位妈妈后发现,近来最头疼的事就是孩子吃饭。

中国巧妈出手

1个南瓜5种搭配

在不少家长尤其祖辈看来,只要宝宝肯多吃点,花再多精力和时间都在所不惜。“但追着喂饭、只做宝宝爱吃的东西,都不是科学的喂养方式。”在朋友圈中,杭州女孩七雪是位数得上名的能干妈妈。

宝宝不好好吃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胃口差,特别在夏季。40度的高温,宝宝出汗较多,汤水及清爽的食物搭配很重要。看看七雪家的菜单吧:杂粮粥拌无添加有机葡萄干、自制苹果酸奶、奶酪蘑菇鸡肉意面(内含芦笋胡萝卜小白菜,蔬菜摄入很重要)、蜜桃粥、椰汁紫米粥……

“最近我用南瓜做了南瓜布丁、南瓜玉米牛肉饼、南瓜肉汤烩饭、南瓜布丁及玉米南瓜肉酱意面。核心是选用当季当地材料,按金字塔进行膳食搭配,变花样做饭,引导孩子自己吃,建立良好就餐习惯。”坚信育儿先育己的七雪提醒,孩子吃饭别超半小时,吃多少随意,别用强迫或填鸭方式。

美国妈妈摆手

Stop,别给孩子喂饭

有调查统计,约40%的宝宝存在各种各样的进食问题。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减少父母的过度关心等问题,才能让孩子“正常”而快乐地吃饭。

已定居美国的小豆妈告诉记者,自家小朋友吃饭特香,给什么吃什么,办法很简单,每次吃饭孩子不吃就问他三遍,如果不吃就把饭拿走,孩子只能饿着,最后孩子饿急了,就明白必须吃饭了。

第11篇

    薛女士做了新妈妈以后,婆婆就赶来伺候她做月子,照顾小孙子。婆婆从农村来,身体好,能干也能说,一开始婆媳之间相处还挺好。但是半个月以后,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不够孩子吃的,需要添加奶粉。白天还没有关系,到夜里,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孩子半夜饿了要吃奶,婆婆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便起床热奶,薛女士身体虚弱很不适应半夜起来“工作”,于是面对孩子的哭声,有时婆媳俩都木木的,迟迟不愿起床给孩子喂奶,俩人心里开始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推诿和对对方的责备。

    一天中午,婆婆哄宝宝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了几句话,让薛女士心里很难受。婆婆对着孩子说:“你看你这个妈妈呀,连奶水都没有了,算什么妈妈,奶奶年轻的时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时,婆婆会边喂宝宝边对宝宝说:“我的小孙子好命苦嗳,连奶水都吃不上!”虽然婆婆说的都是事实,但是薛女士有一种针扎般的心痛:自己怎么就那么无能呢。遭到婆婆的奚落,一向要强的薛女士不得不认输,但心里有时对婆婆、孩子甚至丈夫都有一种无名的恼火。

    更为关键的是,宝宝属于难养型气质的孩子,特别爱哭,白天不睡长觉,醒了就哭,夜里则是个“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尽。每次宝宝哭的时候,婆媳俩常常会等待对方先做出反应,这时候,宝宝就会一声高于一声地哭,有时候,薛女士气得对宝宝大声嚷:“哭什么哭,烦死人了!”宝宝仿佛理解了妈妈的怨气,哭得声音更大了。

    宝宝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发现两侧腹股沟疝气,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一点麻烦,比如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非常缓慢。薛女士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宝宝简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间这种心理上的“明争暗斗”,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这种“较劲”必然会反映到养育宝宝的态度和行为上,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婆媳较劲,宝宝受累

    很多人都认为,吃奶的孩子只有生理需要,饿了就哭,吃饱就笑,有尿就撒,困了就睡,哪里还有什么心理需要?至于说到“心理烦恼”就更觉得可笑了。其实,这恰恰说明,家长没把孩子当“人”看,把孩子当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动物。

    已经有研究发现,婴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建立起“内部工作模型”(IWM),这是孩子对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及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的认知模式;如果孩子身边的几个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是相互矛盾的,孩子就无法建立稳定良好的IWM,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也就常常显得难以预料,如果再遇上心急不耐烦的家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行为与情绪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宝宝的心很累,当然家长的心也很累,而且彼此之间还累得不明不白。

    在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的心理矛盾是潜在的、隐晦的,同时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它不可能像夫妻之间的矛盾那样简洁明朗,处理起来比较容易挑明,把话说在明处。薛女士就陷入这样的关系困境中,婆媳之间认为彼此都有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而责任一旦扩散,就等于谁都有责任,谁也都没有责任,这种“心理拉锯”影响了她们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信号,宝宝在无望的等待和莫名的吵骂中建立不了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型”。疝气是孩子付出的身体代价,社会适应困难则是他付出的心理代价。

    小宝宝的逻辑:顺我则昌

    薛女士婆媳俩还在认识上犯了一个错误。婆婆按照老观念认为,孩子哭是正常的,不用管他,哭累了自己就不哭了。薛女士想用教育的力量让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谁知“下手”太早,孩子“不识教”,结果薛女士发急,有时候对孩子刮起“情绪风暴”。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岁以内的婴儿是“不可教”的,他按照“自身发展大纲”来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3岁前儿童是按照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并不听从成人的安排,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

    这时候,家长主要不是对孩子进行“塑造”和“教育”,而是“顺应”。

第12篇

厨房里一阵“噼里啪啦”的声响,宝宝又把杯子敲破了;房间里,妈妈花大本钱买的LV名牌包被宝宝的颜料笔浓墨重彩了一番;CD光盘弄了一地;玩具被扔进了洗衣桶里……

面对“案发现场”,查询“审问”,从“肇事者”处听到的答案却是:“这不是我千的!”“不是你干的,那是谁干的?”“嗯……是小狗!”“是外星人!”“不清楚,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别指望从一个3岁宝宝的口中诚恳地听道:“对不起,是我千的。”面对小过失,宝贝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避、否认、编撰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诚实面对错误,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面对错误,宝宝矢口否认,这父母为之焦急,宝宝怎么如此不诚实?小小年纪就学会撒谎,这孩子怎么就不学好?别急着给宝贝们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定论前,不妨来听听宝贝们的心声。

“爸爸这么凶,会骂我的,一定不能承认!”

父母是孩子教育中的启蒙老师,你平日的言行会给宝宝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宝宝的生活中扮演的是一个严厉的角色,那么宝宝畏惧你的威严,即便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也不敢轻易承认。因为以宝宝的生活经验得知,承认就意味着会受到大人的责骂,甚至惩罚,这并不是一个愉快的经历。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宝宝选择否认。

应对策略:拉近亲子距离

也许你对宝贝抱有太大的期望,因此任何事情都对他很严格。你在宝宝心中树立了很威严的形象,但是这样的威严也拉大了你与宝宝的亲子距离。宝宝变得惧怕你,不敢跟你说实话。严厉是需要的,但是过分严厉的家长制并不是成功的教育方法。所以改变你的教育态度,温和地对待宝宝的过错,让他感受你对他的宽容和理解。

“我犯错误了吗?妈妈干吗那么生气?”

两三岁的宝宝,淘气和顽皮是天性,很多时候即便犯了错误,宝贝们也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妈妈的包上不能画画?很好看呀!为什么鞋子不能反穿?也能走路的!衣服穿错很严重吗?一样可以出门!大人眼里的过错,在孩子们眼中根本不值一提。因为童心,宝宝们的心态保持得很不错。他们不会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好不好玩”才是处理事情好坏的规则。

应对策略:坐下来,聊一聊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不一样,他们的是非观念还在逐渐完善中,有些行为,他们并不理解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父母可以把宝宝当成朋友,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聊天。可以对宝宝开诚布公,告诉宝宝,对于他的行为,爸爸妈妈是怎样认为的。如果宝宝的东西也被别的小朋友随便涂画,宝宝心里好受吗?让宝宝换位思考,明白自己行为中的过失。

“事情太突然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也许原本只是想拿自己喜欢的卡通片,不料整个CD架散了。这让宝贝始料未及。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是有限的。面对“事发现场”,宝贝可能还没回过神,可能还不清楚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尴尬的局面已经造成。面对父母的“指控”,小家伙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不是的!”也许是躲避麻烦最简单的办法,但是事实上,他们心里并不是真的想“肇事逃逸”。

应对策略:给予宽容和理解

当宝宝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宝宝犯下的错误有多严重,却总是忽略此刻小家伙内心深处的不安与彷徨。这不是他的本意,意外让他不知所措。父母先不要去管宝宝的过失有多严重,制造的局面有多“混乱”。先来安慰一下眼前战战兢兢的小家伙。“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下次小心,别那么着急。”宽容、理解宝宝的无心过失。然后和宝宝一起讨论,如何“善后处理”,给宝宝一个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宝宝想办法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我不想说‘对不起’!”

对于一个3岁的宝宝来说,“对不起”这三个字,说出来还真的需要勇气。随着宝贝日益增长的自尊心,道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关乎小家伙的“面子”问题。众目睽睽之下,还要说“对不起”,这不是在灭自己威风吗?强烈的自我意识,让宝贝下意识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但他并不能区分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的维护其实是一种“无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