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8:5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梳理学生质疑,设计课堂主问题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在课前质疑的习惯。学习课文前,布置学生预习,将不理解或很想了解的问题写书上,作批注。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到课堂上,纷纷晒问题,期望得到解决。于是一种现象产生了:孩子们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课堂活跃了,但也形成“满堂问”模式。学生成了“放牛郎”,老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回顾整堂课,看似热闹,收效甚微。困惑之余,我开始反思。我发现学生们的问题可分为两类: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表层的、简单的,很容易解决的)。如果将一个个问题梳理成一个至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大家围绕主问题展开学习、讨论,那么课堂开放的同时又能很好地集中。经过几番尝试,我采用如下策略:课前的预习质疑时,让学生尽量有条理地将问题写出来,交由学习小组的组长收集、整理。个别的、简单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有共性的则交给老师。与教学目标和任务无关或不是直接相关的,则可以延伸到课后解决。语文课上前五分钟,老师将共性有价值的问题呈现于大屏幕上,讨论后合并成一至两个主问题。接下来结合主问题,进行对话、体验、感悟、交流等活动。这样的课堂交流显得有针对性、目的性。有时大家会结合主问题展开争辩。不过,万辩不离主线,老师轻松地成为课堂的掌舵手。
如上《两小儿辨日》时,梳理学生的质疑后确定主问:两小儿的话都有道理吗?孔子是个怎样的大师?
争辩片断:
生1:我认为因为早晨人们看到太阳的大,傍晚看到的太阳小来确定太阳离人远近是不对的,不科学的。
生2:我认为太阳与人之间不存在远近的距离问题。因为,根据“地心说”,在银河系中,地球每时每刻绕着太阳转。地球本身有吸引力,有磁场,这个距离应该不会改变。
生3:我有补充,数学课上学过圆的性质: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永远相等。
生4:我反对。地球并不在太阳这个圆上,而只是围绕太阳转,你能确定上作圆周运动吗?
生5:我补充,地球本身是个椭圆,况且本身也在自转。这当中也许会有误差,所以造成距离不一样。
生6:假设你们说的是对的,那么人们感觉“早上凉而中午热,早上刚升起时太阳看起来大而中午时看起来小”这一现象又怎么解释呢?,
师:看来这是个很深奥的问题呢!
生:所以孔子不能答也!
……
通过争辩,得出孔子不愧是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大师啊!
二、找准重、难点,设计课堂主问题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仍然习惯于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问,过多、过散、过易、过难的提问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频繁的提问让学生静不下来,得不到沉思默想和实践练习的大量时间。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表面的、随意的、模糊的、笼统的,学生要么是不需要认真思考,要么是不知道如何思考,那么这样的提问也没有多大的价值。例如,有位老师在上《草原》一文时,欣赏完草原图片后提问:“同学们,草原的景色美不美?”“你们喜欢草原吗?”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又提问:“草原上的空气怎么样?天空怎么样?天底下怎么样?”“课文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对不对?”“‘流入云际’一词中的‘际’是不是边的意思?”“课文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什么来写的?”
课堂中的提问都是一些简单的、表面的问题,答案要么是预设好的,要么是课本上的,要么是简单的是非问,这样的课堂既费时又无效。深人钻研教材,找准重难点精心切入,精心设计主问,使问题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以下笔者在“小语工作室”的二次磨课经历:《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第一次上课:)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问1: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生:一群海鸥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问2:是啊,天空那么大,海鸥为什么唯独要在老人遗像前盘旋呢?而且海鸥在遗像前连续鸣叫,如此反常的举动,预示着什么呢?
生:海鸥们急速煽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问3:同学们,瞻仰表示什么?从这里我们发现,海鸥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属。
生继续找到相关句子。
问4: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老人平时喂海鸥与其他人不同之处?
……
这堂课就在老师不断地提问与学生回答中草草结束,直至课堂的后十五分钟,才绕到本课的重点。这次失败的尝试令我深思:除备课时我没有好好备学生外,更重要的是问题的琐碎,一个个小问题串联成了一节课,导致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走,效率低下!在工作室老师及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将教学环节简化了。体会老人与海鸥间那浓浓的亲情是本课重、难点。于是,我从课文重、难点出发,整合了课堂中的众多小问题,设计了主问题。
主问:细细品读课文,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如同亲人一般?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爱是十多年的坚持!
生齐读句子:“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海鸥啊!
师: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
生: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老人把海鸥当成自己的儿女!
师: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
……
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一、在语言的狂欢中走向语言的深处,用美丽的语言文字丰满课堂
语文课堂的基点是语言。语言放于首位,置文化于重点,这种排序是对于语文课堂的本质的认识。汉语言本来就是一种美,这种先天的美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基点。课堂上要将文本的语言,像玩戏法一样,或者就像玩魔方一样,反复地进行处理,让学生在娱乐中玩赏语言,在“语言的狂欢”中体会到汉语的生命力和美丽感。
[课堂扫描]《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老师边深情款款叙述,边在黑板上画波纹:“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到黑板上来,我们看,文字原来真的会跳舞,你瞧,海鸥在接受老人喂食时的飞,在起起落落中人鸥共舞,文字像水纹一样舒缓延展;在海鸥送别老人的时候的飞,在盘旋、急速、肃立、炸雷似的漩涡中,文字跌宕起伏;同学们聚焦到那一个个特写的海鸥的飞,则好像这水波中荡起的一圈圈涟漪,有特别的深情……原来文字可以这么形象,原来文字可以画画,可以歌唱,可以舞动,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美丽!”
随着教师的叙述和板书,儿童眼眸慢慢绽放出那种无与伦比的光彩,兴奋、惊喜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
文字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唱歌,可以跳舞……让语言掷地有声地溅落在课堂上,让学生惊奇,这样的惊奇自始至终饱含着师生对语言的揣摩和玩味,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情境之下的儿童带来的正是生命最直接、最真实、最强烈也是最单纯的表现。在这样的一种“语言的狂欢”中,孩子们走向了语言的深处。课堂在美丽的语言文字中通向美的深处。
二、在心灵的互通中走向情感的深处。用真实的情感滋润课堂
杜威曾经大声呼吁:“让我们给孩子一个情感化了的教育,给孩子一个富有情感的生活吧!”
[课堂扫描]《鸟的天堂》课堂上,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蕴含生命和绿色的榕树,使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也爱上了这里的鸟,你看,在他的耳际里,画眉鸟的鸣叫成了悦耳的歌声,既然是唱歌,就该有歌词啊,鸟儿们可能在唱些什么呢?学生在略想一下后,有孩子说:“它们在表达美好的心愿吧!”有孩子说:“它们肯定在诉说感激之情,感谢这里的农民,感谢这里的游人。”还有孩子说:“也许,它们也在赞美这‘鸟的天堂’呢!”……老师没有就此罢休,进一步深入请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那“鸟的天堂”去听听它们在唱些什么,回来后也学着唱一唱,也可以就说歌词。随后的课堂上,学生充满创意地“学”唱鸟曲,或念歌词,课堂异常活跃,异彩纷呈,“美”静静地流淌在课堂。
由鸟鸣联想到写歌词,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个情境,搭建儿童、文本、作者心灵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富有童趣的编写歌词中,在轻松愉悦里让真情自然流露,体验到了自然和生命的和谐之美,走向情感的深处。课堂在真实的情感滋润中通向美的深处。
三、在自由的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处,用深度的思维润泽课堂
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指出,要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课堂扫描]《狼和鹿》的课堂上,老师先以一连串的问题追问学生:谁才是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罗斯福总统为什么要下这样一道命令?这是一道怎么样的命令?一下子学生疾恶如仇般声讨和数落罗斯福总统的狂妄、独断、多事、无知。这时候,老师又以一个360度的思维大转弯追问学生:罗斯福总统真的就那么狂妄、独断、多事、无知吗?这时罗斯福总统的资料出现在屏幕上。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沉默了,但思辨之光随即进发,纷纷跃跃欲试,积极表述自己的看法。在辩护与拨乱中,在酣畅淋漓的表达中,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罗斯福总统的决策失误是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所致。
课堂上,儿童走进了教师设下的一个又一个的思辨训练场。这个训练场给了儿童一个自由的思辨空间,在对“狼和鹿的善与恶”“罗斯福的对与错”等问题的思辨中,儿童学会了独立思考,理性审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定式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自由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处。课堂在深度的思维润泽中通向美的深处。
四、在心灵的构建中走向精神的深处,用人性的光辉照亮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应是养育学生人性的殿堂,找到精神家园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展示真实的生命活力,流淌最精彩的生命激情。
[课堂扫描]《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上,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通过对时而充满憧憬,时而幻想破灭的小女孩的行为、表情的表演,通过凄凉音乐的渲染,学生自然发生了移情,把自己想成文中的小女孩,去体会她的饥饿、寒冷、希望、悲伤。学生不由自主地比照自己的生活,产生悲悯、同情的感情,使他们经历了一种未曾经历过的生活,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渴望与痛苦,更理解了生死这一永恒的人生主题。
课堂中,教师创造了一个情景场,让儿童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虽然许多东西马上毁灭了,人物事件也会很快消失,但它们实际上却在学生的心里活着,延续着,占据着他们的精神空间,成为将来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学生的内心获得生命质量和生命情趣的喜悦,这才是拥有完满的健全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走向精神的深处,人性的光辉才能照亮课堂,进而通向美的深处。
你看魏星老师的《水》由感觉入手,在言意的和谐发展中,在“苦”与“乐”的感悟中,让儿童的人生态度悄然成长;祝禧老师的《牧童短笛》在“牧童短笛信口吹”和“城里的孩子”的对比阅读中,在自由田园生活与烦躁的当下生活反思中,儿童的生活认识悄然转变;薛法根老师的《爱如茉莉》,在细节探究中,让儿童爱的方式悄然改变。润物无声,默默提升,悄然成长,这大概就是审美化课堂教学之“大美”,这大概就是语文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或忽视,或脱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不容置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维度,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
一方面,由于缺乏与口语交际教学相适应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制度,口语交际不纳入考试范围,不与升学挂钩,这就使得口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很容易被忽略,在部分教师语文教学课堂,口语交际的指导和训练荡然无存,即便有,也仅仅局限在教材的内容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实施存有偏差,片面强调口语教学的认知目标,以本为本,认为既然重视口语交际,就该体现出来,课堂上给人热热闹闹的表象,一旦遇到生活中实际问题,便不知所措,无法正确的进行表达?这种单独提炼出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课程标准相悖,从而导致和教材整体内容脱节,和学情脱节,和生活脱节?
第二,在积累语言素材时,重阅读,轻倾听?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阅读就是最直接的办法,阅读能让学生尽快的积累素材,获得经验,因此,语文教学注重阅读,而且颇有成效?很多时候,我们在感叹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信息储备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惋惜学生的表达缺憾,担心学生的只意会而不言传,生气学生的充耳不闻,反思一下,是因为学生没有倾听的习惯,是因为教师在重视阅读的同时,轻视了交际过程中的倾听和有效参与?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说,倾听是在接纳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度参与?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更好地积累语言素材?
第三,在训练表达能力时,重技巧,轻实践?口语表达能力对形成说话能力,提高说话效率,顺利达到交际目的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敏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要让学生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现在流行一种倾向:许多家长和老师推崇教育的提前量,注重方法指导,强调技巧训练,有的甚至采取填鸭式灌输教育,把成人的观点和经验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说话?做事?辩论?演讲趋向成人化,而且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是成人制定的,造成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结果,也就容易接受这种套路,甚至会大加赞赏?殊不知小孩说大人话,缺乏儿童语言特质,削弱了语言的真实性和儿童情趣?
第四,在创设交际情境时,重专题,轻融合?在教学实践中,通常能够设置情境,围绕主题,完成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训练显得单一,没有注重课堂训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没有把交际活动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环境,缺乏多层面的交流与沟通?
口语教学研究大多限于经验描述性的课堂教学探讨,缺乏视域开阔?多学科参与的深度研究,尤其缺乏对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口语及其交际的文化与课程价值的探究,也缺乏深入语文课堂和学生生活的实证研究?
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对策?
1.灵活运用教材,把握学段维度
课标要求小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三个学段的具体要求呈现螺旋上升趋势,层层递进?例如阶段目标中“听他人说话” 和“与别人交谈”:一学段只要“认真”“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和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二学段则要“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三学段要求“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而且“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语言”?教师只有把握学段目标维度,才能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新教材口语交际的话题,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话题,而是联系和围绕每个单元的专题来安排的?这样一来,使得阅读课文及相应的搜集资料?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成为口语交际的重要知识背景,口语交际是阅读的自然延伸,加强了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教学时,教师应领会教材单元编排的设计意图,整体把握,统筹备课,再实施课时备课,做到心中有数?口语交际课的学习一定要提前布置学生做准备,不要等到上口语交际课了才提出交际的话题,如果这样,就失去了训练价值?
比如,S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口语交际是“介绍一种动物”,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可以安排多次实践活动,如学习《猫》,带领学生实物观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学习《珍珠鸟》,让学生按照课文格式,仿写一种鸟儿的外形和动作的句子;学习《海豚救人》《老人与海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真实的表达人与动物的感情;学习《草虫的村落》,带领学生走近校园里的草坪树丛,去观察,去领略?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做铺垫,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表现会格外精彩?
2.培养倾听习惯,梳理有效信息
从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来看,听,在日常生活中占的比例最大,接受的信息量最多?如何开垦“听话”这块宝地,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呢?
首先,着重训练学生听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
说话稍纵即逝,听时一不留神,就会不知所云,毫无所得,所以听话活动比通过阅读或其他活动获得信息更需要集中注意力,我们都知道英语教学中,是有听力训练和检测的,值得口语交际教学借鉴,如:利用录音或视频欣赏优美词?句?段?篇;利用读报时间“听”一周要闻;利用课堂上老师的讲授,要求学生课后概括性复述;利用班队会课让学生完成和转达会议记录等等,利用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定向?定性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联系的和相对的观点,由此及彼,着重解决听话活动中的一些实质问题,假以时日,学生必定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其次,多渠道,全方位,大量接收口头语言,以提高学生的听知组合能力和品评能力?比如:在假期布置学生如实的记录家人在某一天中所说的全面话语,在课余物色和记录摊贩上生意人的生意经,参加家长座谈会,聆听专家报告讲座,等等,让学生掌握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人的说话的第一手材料,再让学生比较辨别,筛选加工,分析综合,或排除淘汰,或摄取储存,或整理归类?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语言?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不同具体表现在说话的音调语气上,表现在用词造句上,表现在说话人的内涵和感情上,表现在地域差别上?从而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积累大量词汇,在口语交际中学以致用?
3.贴近学生生活,淡化技巧训练
口语交际不同于写作,它需要交际者的心理适应?这就要求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因此,交际的话题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
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让学生聊熟悉的话题,谈感兴趣的事情,能够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甚至意犹未尽?
其次要体现互动?让生与生?师与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口语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动的交际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有很多明显的双向互动话题:借东西?购物?看病?问路?打(接)电话等,这些操作比较容易?也有很多不明显的话题,如:劝说?祝贺?待客?请教?商量?解释等?教师既要引导说话人语言恰当得体,又要引导对方有话可说?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主动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实现课堂互动?
4.注重实践活动,融入语言环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语言活动,与语言实际相符的交际情景,容易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
以少先队活动阵地为依托,提供校内展示平台,使口语交际训练常态化?成立广播站,开展小记者站采访活动;结合班队会课,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辩论?演讲等活动;跳蚤市场,校园书市等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口语交际课堂?
与社区联谊,提供校外实践机会,口语交际训练社会化?针对性的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结合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讲环保常识,树文明新风;结合规范祖国语言文字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寻找并纠正错别字,大力宣传普通话;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和铁路子弟语言特点,在学生及家长中,把铁路普通话标准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