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白鹅教学设计

白鹅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1 08:5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鹅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白鹅教学设计

第1篇

设计特色:利用网络平台为小学古诗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使他们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一、读一读。说一说,感知古诗大意

1 引趣导入。①(出示谜面)“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师:猜对了,它就会跟大家见面。(设计意图:猜谜语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师: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鹅在水中游泳唱歌,他非常高兴,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咏鹅》。(板书课题,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介作者迁移兴趣,引入自读古诗。)

2 感知诗意。①播放课件(网络首页面设置骆宾王的图片以及《咏鹅》的“古诗吟唱”和书法欣赏),让学生边听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②师:同学们,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就是这幅图画,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③师:谁能完整地把你看到的、听到的画面连成几句话?

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形象跃然而出。(设计意图:借助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开拓了思维,训练了语言,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①师:读好一首古诗,必须读出节拍,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请大家先读一读,然后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行诗、一句诗或整首诗读给同桌听。②(播放录音)听读整首古诗。③师:相信你们也能读得这么好。请大家自己练习读。(垒)全班同学有节奏地朗读。⑤小组、个人比赛读。

(设计意图: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靠老师的讲解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三、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领悟古诗情趣

①欣赏动听的歌曲(古诗词吟唱)和美丽的画面。②师:你们觉得大白鹅可爱吗?你们喜欢吗?骆宾王喜欢大白鹅,就写下了这首诗。那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大白鹅的喜爱呢?比如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背诵有关鹅的儿歌、跳天鹅舞、讲鹅的故事等等。③纳入校“古诗词吟唱会”班级表演节目。(设计意图:在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活动,教师适时调控,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奋和激动之中。)

四、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巩固古诗

[教学反思]

(1)古诗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这些都给小学生学习古诗,体味古诗意境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古诗教学应该打破常规,调整课堂结构,改变古诗教学由老师牵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做法,利用网络提供学习的平台,通过色彩鲜艳的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提供给学生学习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达到学生喜欢学习古诗的目的。

第2篇

一、找准问点,循“点”而问

课堂提问,问题要精当。教师应细读文本,找准提问的切入点。比如,文本的重难点、空白点、点睛点,作者的动情点,还有学生理解的模糊点、疑惑点,体验的冲突点……把准问点后,教师便可循“点”而问,以问促思,以问促悟。通过“问”,除了引导学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揣摩文本行文思路、体会遣词造句的匠心、把握作者情感基调外,笔者以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问——思辨互动,激活课堂。

通过“巧问”,促进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辨,可创设出一种灵动的课堂氛围。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将相和》教学中有这样精彩的片段。

师:请大家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

生■:撞。

师: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生■:“撞”的力量是很大的。

生■:这说明蔺相如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表现蔺相如的勇敢。

师:那么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

由“撞”字切入,问点小,但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却十分广阔。“真撞”和“假撞”,学生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联系前后文。这就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问——激发想象,深化认识。

提问设计,应当特别关注文本中具有培养想象力功能的“点”,可利用文中插图引导或文本的空白点提问。如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教师可抓“四处”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文字,想画面,你都看见谁了?他们也许去了哪里寻找燕子?也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贝蒂小姑娘是怎么寻找小燕子的?而后,创设情境,想象:如果你是小贝蒂的爸爸、妈妈,看看到这一切,你会怎么说?小贝蒂又会怎么说?……如此,循“点”而问,不仅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问——整合资源,读写结合。

教师的提问设计,不仅应着眼于提高学生信息存量,更应当促使他们重组信息,整合资源,读写结合。请看课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处。

师:当我们学完本文后,回荡在我们耳边的是那充满爱的声音——

生■:“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师:联系我们学过的文章,你还听到哪些关于父母爱的语言呢?

生■:《钓鱼的启示》……

生■:《落花生》……

……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用心感受,你又听到哪些关于爱的声音,或理解了父母哪些爱的举动呢?

如此提问,从文本出发,步步推进,层层拓展,为本单元习作的思路打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读写结合。

二、合理变通,转化提问

同样的目的,同样的问题,如能变通发问方式,可以更加吸引听者,不至于让人产生听觉疲劳。

(一)变“直问”为“曲问”。

如《白鹅》一课,根据小泡泡提示,应引导学生感受过渡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在全文中的作用。如教师这样问:“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即是直问。如改为曲问,就可以先从“这只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里呢?”入手,再请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所在的片段,然后再问学生:“是否可以把第二自然段去掉,为什么?”

相比较,教师变直问为曲问,不仅激发孩子的兴趣,且降低孩子对新知的理解难度,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二)变提问为圈画批注

教学中倘若是要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转化为阅读时的圈画、批注训练。如教学《山中访友》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一读课文,画出文中含有“朋友”一词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发现。

二快速读文,圈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再谈自己的发现。

(三)变提问为动手操作。

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怎样上坡?上了坡以后又如何北上?对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拿双笔帽的圆珠笔代替火车,作上坡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四)变“师问”为“生问”

第3篇

我所在学校,是在新疆和田市的一所农村小学,农村孩子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胆小害羞,日常生活中又习惯使用维语,汉语语言环境差,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很差,汉语水平低,影响了其它科目的双语教学。在小学汉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学生要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首先要学会汉语拼音,为今后的汉语识字打好基础,为汉语口语交际做好准备。为了让民族小学生对汉语拼音感兴趣,必须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场景,让学生爱学拼音,在学习拼音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应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刚入学的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意与他人交往,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说话不完整、表达不清楚等现象。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善于模仿、渴望交际的特点,从教学拼音开始就提出说好普通话等口语交际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从而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逐步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和习惯。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和自己的感受,再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汉语拼音教材中,每个字母一般都配有插图,我在汉语拼音教学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单韵母“a”时,我先叫学生仔细观察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图上画了几个人?都是谁?他们在干什么?小女孩发出了什么声音?小女孩的头型和字母有像的地方吗?然后进行了下面的教学设计: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很美。

师:美在哪儿?

生(指着图):树木、房子、草地、小女孩、小河、小蜻蜓、大白鹅、小鸭子都很美。

生:我想这里的空气一定很新鲜。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能告诉大家吗?

生:因为我看到这里的树木很多、很绿。

师:树木很多、很绿,用一个词怎么说?

生:树木茂盛。

师:小朋友,茂盛的树木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的空气,还能美化我们的环境,你们喜欢这美丽的山村吗?

生(齐):喜欢。

师(指着图):山村的早晨实在太美了,让我们来到这美丽的山村看看小女孩、大公鸡、大白鹅在做什么呢?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灵,能听到好听的声音?

生:我听到小女孩唱坏母瑁公鸡唱o的歌。

(师出示唬o,e)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还很聪明,现在一边看画面,一边跟老师读:小女孩唱歌,弧弧唬淮蠊鸡打鸣,o、o、o;大白鹅拨水,e、e、e。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情境图,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把画面说具体;最后又一次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画面读准拼音,练习说话,将拼音教学与汉语口语培养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识字教学中,汉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识字教学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不仅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益,而且能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因此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发现构字规律、识字方法、掌握书写特点,同时运用口语交际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别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方式,用汉语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并教给其他同学。而不明白的同学也可以向小老师发问,这样不仅让学生正确识字,也训练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如,学习“告”字;先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的学生说“告字上面是牛字一竖不露尾巴,下面加个口”,有的学生说“我是先把上面一部分拆开成一撇和一个土字,下面加个口”,还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的,谜语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在说方法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补充,口语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接着让学生组词,“告诉”,我再启发学生用所组的词说话,学生说出了“我要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使学生逐步建立完整句子的概念。练习时,要求小学生用汉语把句子说完整、清楚、明白,同时注意矫正或改变学生的不良口语习惯。

三、课文教学中,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习课文是汉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通过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交际话题,对学生进行汉语口语交际训练。

1、听课文录音。

听是说的前提,只有自已用心听,听懂了意思,才能为说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经常将与教材配套的听力材料,播放给学生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或者放一些与课文内容话题相近的故事、文章,让学生边听边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说话,既要求看谁说得合情合理,还要看谁说得流利通顺。这样的口语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重视民族小学生课文朗读 、熟读、背诵。

第4篇

关键词:阅读 效率 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本把握的能力。”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那么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解读文本时,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不能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教师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就会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有一次我听到一个老师在教学《乌塔》,让学生讨论“我们能不能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因为这太危险了,我们应该注意安全,不要让父母担心。这位教师不是正面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内涵,让学习乌塔独立的精神,让学生了解这一精神不是要在独自旅游的时候才能学到,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是也符合学生而言说:“是啊!现在的社会很复杂,我们不能学习乌塔独自去旅游,这样太危险了。”这就是教师在解文本时没有做准确,也就把文本内涵搞偏了。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如,古诗教学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借景抒情的课文:初读,读通顺──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桃花心木》设计为两大板块,整合推进:第一板块,写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第二板块。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即“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抓住小女孩划燃火柴后见到的不同的幻象来描写,注重聆听和品味,使学生入耳,入目,入心,读出情,悟得法,教学很有层次性。不少的课重视设计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有的问题还是从学写的角度设计的。如,“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20世纪科技成就?”“《花钟》的作者是怎么写出各种花的开放的?”

三.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阅读教学要摒弃单一模式的教学,提倡多元教学模式,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第5篇

关键词:幼儿 语言教学 规范 训练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人们说话、写文章等信息流通离不开语言。因此,如何正确而规范地使用语言,是幼儿教学工作中时时应注意的问题。幼儿教师正确地传递使用语言,实际上是将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及当时的社会现象准确地传递给幼儿的大脑记忆。幼儿语言教学涉及两个问题:一、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规范地传承使用语言;二、语言具有时代的特征性,如何判别、理解流行语言对幼儿教学工作的影响。针对这两个问题,现就个人在幼儿教学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做番梳理,试与诸贤商榷,交流探讨,共同促进幼儿语言教学工作。

一、读书识字不容易

前年参加一个教师培训学习,授课老师讲到美字,说“美,甘也。

据专家近期考证,美,从甲骨文的形态上看,非羊、大的合体字,而字形乃是一个头戴羽饰的人形,装扮得十分美丽。从形、义、语源的演变来看,美的本意来自以羽毛为装扮的舞蹈。 因此,美,起源于舞蹈。

美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传递引发的文化信息自然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念,寻根溯源,一曰味美为“美”,是“物质享受”的范畴,可以解释为古人有好东西吃就是美丽的,美好的事情;一曰与“舞”同义,是精神层面的需要,追求人类精神上的文明。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经考证比较,立现语境格调的高低,因此对幼儿教师来说,训练幼儿语言能力,规范教学用语不是一件轻松随意的工作。

二、借我一双慧眼辨别时尚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更是把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是长期浸于电脑网络世界的人,看网络语言简直是看天书,例如:菜鸟(技术水平差)、MM(妹妹)、7451(气死我了)……面对这些语言,我们只能徒叹,借用一句流行歌词,“不是我不明白,实在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说来是个笑话,仔细思量,反映出我们个别青年幼儿教师说话用词的随意性,不规范。在平日,幼儿教师之间说话同样有此类似的现象,比较热忠于“旧瓶装新酒”式的翻新与改造;或者处于逆反心理,正话反说,把原来的意思换成反面理解。

但是,如果把这些时尚语言带到教学课堂上去,显然不妥,容易造成幼儿认知上的混淆。为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教学上,说话用词应与时尚语言保持适当距离,以规范的语言循循善诱,使汉语的魅力成为幼儿的吸引力。

三、形式多样训练幼儿语言能力

如何训练幼儿语言能力?如何准确地规范地将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传承给幼儿,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严肃思考的问题和神圣的工作职责。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中国语言的特征、内涵及运行规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如蜜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即使读一些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书,也是有益处的,因为知识的本身有它的共性,万物同源,读书的过程既是精神享受,同时是引发工作灵感的源泉所在。

其次,结合幼儿兴趣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法训练幼儿语言能力,这里,就个人从事幼儿教学工作中谈点体会和见解。

1、音乐训练法。音乐是陶冶人的一种艺术,针对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我适当地将一些日常教学工作、语言学习的内容用音乐进行。例如,上课前小朋友们吵吵闹闹一时安静不下来,我就坐在钢琴前弹起法国作曲家圣・桑(1835-1921)的《母鸡和公鸡》乐曲,歌词是由我填写的,琴声一响,小朋友立即张开小口齐声唱:小朋友啊坐下来,坐下来,老师就要上课啦,谁先安静注意听,谁就是妈妈的乖宝―宝―。一曲弹下来,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在轻松明快的音乐节奏中,达到管理和语言训练的双重效果。

2、游戏训练法。要开阔幼儿的眼界,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类文化最精华的东西展现给幼儿,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唐诗宋词拥抱,与李白、杜甫、坡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及自然和谐之美相交流。上学期我教给小朋友一首骆宾王写的《咏鹅》诗,我先是通过电教形式让小朋友们学习了几遍,个个会背诵之后,再将全诗18个字分解变成游戏动作,三个小朋友扮装成三只美丽的白鹅,剩下的15个字根据诗的意境、背景,由15个小朋友分别装扮,并在头饰上涂上不同颜色,15个小朋友即是字的画意,又是诗意的组合再现,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强幼儿对诗的欣赏力和理解力,同时又感受到汉文字的语言魅力。

3、讲、听故事训练法。幼儿爱听故事,掌握这个特点,我每个学期要花一个月时间进行“讲、听故事”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的方式:一是听老师讲,二是通过多媒体听故事,三是由幼儿复述,大家轮流“当一回小老师”,将故事的内容表演给小朋友看,目的是通过听、讲故事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嫦娥奔月”这则神话故事,我采用“模拟现场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将故事的内容改编成四个剧幕场景,由七个小朋友以不同的角色完整地表述这则经典神话。

第6篇

设情境;游戏;手脑并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4—0071—01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工具。然而,对于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拼音字母是一些完全陌生的符号,学起来既枯燥又乏味。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好拼音呢?笔者尝试用多元的方法,理论结合实际来指导汉语拼音教学。

一、创设情境学习汉语拼音

1.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拼音。比如,在学习韵母“ɑ、o、e”时,教师可以用书中的插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都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瞧,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ɑɑɑ——出示“ɑ”(此时引导学生也一起来唱一唱,在这个环节中渗透“ɑ”的读音,练读“ɑ”)。大公鸡也在草地上练起了嗓子,ooo——出示“o”,(在这个环节中渗透“o”的读音,练读“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e——出示“e”。这样,学生在听听、学学、练练的过程中掌握了“ɑ、o、e”的读法,同时也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听说的能力。

2.设计生活情境来学习拼音。针对“音节”这一概念,笔者曾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宽阔的音节大道上,有许多“家庭”准备骑着摩托车去郊游,声母“爸爸”勇敢有力气,在前面开车,韵母“妈妈”抱着声调“宝宝”坐在后面。即提示学生在书写音节时,声母写在前,韵母写在后,声调写在韵母上面,并让学生用儿歌的形式记忆:声母爸爸在前面,韵母妈妈在后面,声调宝宝妈妈抱,声母爸爸不能抱。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既记住了音节的正确书写,又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及和睦。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境,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在一堂拼音复习课上,笔者用课件展现了一个美丽的花园小区,将单韵母、复韵母及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设计为小区里住着的四户人家。笔者将这样的画面再现在学生眼前,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记住并分清所有的韵母。

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汉语拼音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所以,教师应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开展“猜一猜”“玩一玩”“拔河比赛”“小白鸽送信”等游戏。通过趣味性强较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能够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会更高,学得会更轻松,练得会更扎实。

三、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第7篇

【关键词】朗读;训练;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因而,朗读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朗读训练。

1 巧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与热情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特点,巧设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1 导语设疑: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例如在执教《小动物过冬》这课,上课伊始,我便“故弄玄虚”地说:“题目是《小动物过冬》,课文里究竟写了哪些小动物过冬?它们又是怎样过冬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睹为快吧!”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跃跃欲试,想争个头功了。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1.2 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意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教学时教师应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领悟,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5》,在让学生把每个词语读准确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读好词串。这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一边闭眼倾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事物的形状、声音乃至色彩、味道等,并在脑海中再现插图的场景,用脑子去画画。我发现在我范读的时候,学生们全神贯注,他们面带微笑倾听我绘声绘色的朗读,仿佛走进了文本中那个美丽的夜晚。接着我让学生用老师的方法练读,收效很大,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读出了韵味。

1.3 利用课件: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语文教学明确提出了朗读的三个要求即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们年龄小,知识少,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运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各种优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古诗《咏鹅》一课,教学时,我一边播放鹅在水中各种姿态的多媒体课件,一边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一只大白鹅从远处游来,红色的脚掌轻轻的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学生看着听着,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嘴里还不禁“啊啊”的叫出声来,我接着说道:“古代诗人骆宾王在小时候便写出了《咏鹅》这首诗,想听吗?”话音刚落,学生们便不约而同的齐声喊道“想”。于是学生便全神贯注的注视着多媒体课件给他们带来的集动画、音乐、朗诵为一体的《咏鹅》,还有许多同学竟然情不自禁的跟读起来。学生们读得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味儿来,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来。

1.4 借助多种朗读形式: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竞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具有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竞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如执教《北风和小鱼》一课,课上既有表演读,竞赛读,也有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等。

2 范读引路,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最动人的是情,而不是声音。”这就要求朗读要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教师范读不仅仅是为了纠错正音,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抓住重点有感情的范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情绪易受教师的感染。低年级阶段,教师可采取范读的方法,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朗读,自创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时间一长,学生的语感,朗读能力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时安排范读。有时也会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随机选择范读。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 精心指导,孕育成功与喜悦

3.1 巧妙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适时等待是很必要的。他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空间,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思维碰撞的机会。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才能读出个性化的感悟。如教学《掌声》一课,有个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学生默读圈画后,指名一位学生读,读得有些平淡,但我并没有让他立刻坐下,而是问:“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为什么?如果你就是小英,你内心怎么想?”通过老师这样一点拨,学生道出了小英的复杂心理,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然后我又让这位同学读,的确较前一次有很大进步,读出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可见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己读书,自己反思的时间。学生不知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时,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朗读的天空肯定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学生的声音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丽。

3.2 精心指导: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练习须多。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如教学《雨点》这课,朗读第一句“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我启发学生想象平静的池塘,一点儿波纹也没有,从而读出平静的感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睡觉”的安适,从而读出这种感受。从缓缓流淌的小溪,让学生联想到平时散步的悠闲自得、轻松舒适的情景,把散步的感受读出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江河奔腾的姿态,让学生联想平时赛跑的样子,进而读好“奔跑”一词;“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借助小雨点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又摔到浪底的图景,让学生读出跳跃的欢快来。朗读诗歌时,让学生想象水静止和流动的不同画面,在逐句指导学生读好的情况下,我又借助优美的范读和恰当的体态语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雨点的动态变化,语调的逐渐升高,最后一句要读出无边大海巨浪翻滚的气势。这些都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的。最后又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和自评、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和热情,读出诗的语言美,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4 宽容评价,还学生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朗读评价时,应以欣赏的眼光,宽容的态度,朋友的语气进行适时而宜的评价。

4.1 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少一点批评的话。天底下谁都喜欢表扬。如果孩子能把课文读正确了,我们可以说“真好,老师还没教就读这么好了!” “不简单!你能读准这么长的句子。”“呦,读得和老师差不多了。”孩子听了,心里肯定高兴,学习的劲头就更大了,教师可以说:“读得这么好,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声音真好听!像小广播员”“你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 ……如果学生确实无表扬肯定之处,我们可以把批评“包装”一下用婉转的语言表达,“如果……

那就更好了”,或者用幽默的语言让孩子领会。

4.2 多一些导向性评价,少一点含糊之词。导向明确的评价语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善于读书,从而读好书。如果发现个别同学边读边动笔画一画,教师马上大声评价:“呀,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一边读,还一边用笔划出不理解的词句,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呀”!其他人一听,都会纷纷模仿起来,从而产生了辐射作用。

当然,教师的评价语要真诚,有感情,语言要丰富,要让学生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5 营造环境,让学生读有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教师,课堂上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保证每节课都应有充分读的机会。此外,课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可结合一些重要的节日开展全校性或全班性的朗诵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文章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比赛,当场评分,奖励。如举行国庆节朗诵比赛,我提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歌颂祖国,歌颂美好生活方面的素材,课余时间自己练习,我也给予一定指导。比赛时学生热情高涨,气氛热烈,当场评分,表彰奖励,比平时课堂上更有收获。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是朗读能力的提高,更是爱国情感的升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当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真正使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我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艺术家,而朗读就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

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个重点。一是对文本形式的内部研究,即注重形式审美,探索和总结各种审美分析的手段和方法。二是对文本的细读,即对作品进行仔细阅读,通过对作品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张力等的分析,显示文本的语义。

二、“文本解读”的相关认识

通过了解“文本解读”理论,获得三点有关“文本解读”的认识。其一,针对特定文本,建立文体感。不同文本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要先了解文本的体裁。例如,小学语文课本里涉及的文体有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阅读方法不同。其二,针对特定文本,读出特别之处。在特定的文本中,应读出其特别之处。为此,一方面应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另一方面要细读文本。其三,针对文本的选择和修改,进行推敲与思考。编者作为文本的“第一读者”,已对文本进行选择和修改,因此,每个文本所在的年段和年级、所在的单元以及所在单元中的位置排列,都具有一定意义。所以,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对整个单元主题和文本之间关系的推敲和思考。

只有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等,并对文本在单元中的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才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三、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笔者结合实例从三方面予以说明。

1.明确文本定位

明确文本定位,即在阅读文本时,既要深入解读本单元主题,又要宏观把握文本在本组课文中所处的位置,还要明晰文本在本组教学中的作用。因为文本入选教材时,编者是按照一定的意图将其编排到同一单元中的,并已赋予文本特殊的位置和意,因此,越重视编者意图,就越能实现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走进西部”这一单元时,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文本,而要找到它和单元主题的契合点。具体而言:《草原》一课介绍了西部的迷人风光和质朴民情;《丝绸之路》一课将西部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白杨》一课介绍了可敬的老一辈西部建设者;《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抒写了西部在新建设者的奉献中走向金色的未来。这四篇文章,纵向联系着西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横向联系着西部的文化、风俗、景观和民情。这一单元便是一张全面认识西部的“人文地图”,每个文本都是西部的一张独特“名片”,难怪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

2.进行全方位细读

在明确了文本的定位后,就要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细读。全方位细读,即从文本的题目开始,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教师应把文章细读多遍,每一遍重点关注文本的某一特征。具体而言,全方位细读包括五点。

(1)解读课题

文章的题目,有的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含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体现文章的行文线索。所以,从题目入手开始解读,不失为解读的一个角度。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对于课题,教师应有自己的理解。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愿意给予的人是心中有爱的人,爱是给予的孪生姐妹。给予的快乐,在于不求回报,在于看到对方的欣喜与满足,自己从中得到快乐,所谓“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此,给予是无私的,给予的快乐是从对方的快乐中体验到的。当然,在给予中,自己也收获着对方的微笑和感谢,这使人感到自身的价值——被需要、被爱的和被信赖。所以,给予的快乐是从自己内心当中得到的。

(2)解读语句

文章的语句,需要细细解读、品味,以发现文本的精妙;文章的语句,需要细细推敲、思考,以揣摩作者的匠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课文的2至5自然段。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细细解读、品味、推敲和思考上述四个自然段,笔者认为,至少蕴含四个信息。其一,科学常识的渗透。松鼠送纸船,小熊送风筝,是因为它们分别住在上游和下游。所以,松鼠送纸船,小熊送风筝,这非常科学。另外,文中的“纸船漂呀漂”“风筝乘着风,飘呀飘”,也印证了这一点。其二,松鼠和小熊都“乐坏了”。为什么?纸船里放的小松果是松鼠最爱吃的食物,风筝上挂的草莓是小熊最爱吃的食物。由此,学生深深感到松鼠和小熊都非常有诚意,想和对方成为朋友,所以把对方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对方。其三,友好的语言表达。“祝你快乐”和“祝你幸福”,这友好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与朋友交往时的语言范例。其中,蕴含着本单元的主题——“学会交往”。其四,相似的构段格式。对松鼠和小熊的描写,其段落结构大致相同。

(3)解读结构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布局谋篇方面的别具匠心,因此,文章的结构需要仔细揣摩、体会。解读文章结构的具体策略是:作者表达了什么主题,选择了怎样的材料,是如何精心组织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课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中认真考虑文章的结构特点。作者在文章开头点明: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然而,到文章结尾,作者和“小家伙”之间建立了感情,作者感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怕人”和“信赖”原本矛盾,但在作者笔下,竟十分妥帖,这得益于文章行云流水般的“起、承、转、合”。

起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埋下伏笔)

承 从“我把它挂在窗前”直到“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这是一对珍珠鸟从怕“我”到和“我”熟悉的过程。“三个月后”,由于作者“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使珍珠鸟有了安全感,所以它们的雏儿——“小家伙”敢试着出来活动。“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渐渐它胆子大了”,还会和“我”互动。

转 令作者和读者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时,“小家伙”是那么信赖作者。

合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既是作者的感悟,又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与起始处遥相呼应,水到渠成,极为巧妙!

(4)解读作者

为了深入解读文章,往往需要解读文章的作者。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一课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中精心地解读作者。《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所写,只有短短28个字,是一首具有“托物言志”特点的诗。通过阅读书籍(《明朝那些事儿》)和收集资料(以前在杭州于谦祠收集的一些资料),笔者梳理了于谦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少年立志,二是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三是承受不白之冤而死。值得注意的是,在抄家时,于谦作为朝中重臣,居然“家无余资”,在令抄家者震惊的同时,于谦“唯清风两袖”的伟大人格呈现在世人面前。总之,解读作者对解读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5)解读风格

“文本解读”还可从文章的语言风格入手,尤其是针对名家名篇。例如:《白鹅》一文中的反语,风趣、幽默,值得深入品味;《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京腔京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北京的风俗特点;《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原生态语言……凡此种种均是文章独特语言风格的写照。

3.“文本解读”的转化

第9篇

一、与交流校相容,寻找工作的着力点

每位交流教师来到交流校后,都渴望做好自己的工作,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但是一定要铭记“与交流校相容”,即把自己的经验与交流校师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切不可把原学校的经验照搬到交流校中。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初步了解了我到的建物街小学的情况后,我开展了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我走入课堂,连续听了两周的不打招呼课,感觉有的课堂教学准备不充分,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被学生牵着走,游离于学习内容之外;有的课堂多半节课时间是学生在预习新课,而后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授新课(大多为字词),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差很远;有的课堂讲授出现科学性错误……为此,我提出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研究专题,从内容、结构、准备等几方面规范课堂教学,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与支持。

随后,我为全校教师做了示范课《白鹅》。在授课前的说课展示中,我将自己如何研读文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怎样撰写说课案与教师们交流,以我的亲身实践让教师感受到要做一节成功的课,课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是关键,这也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保证。2007年10月,围绕研究专题学校开展骨干教师研究课、全员交流课等系列活动,增强每一位教师改进教学的紧迫感。那一段时间,教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最多的话题就是对教学的思考与评议。

二、观课议教,找到工作的突破点

找准校本研修的突破点,切实有效地步入优良的校本研修之路,对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深入课堂听课时,我发现教师在听课时匆匆而来,听课后大家一哄而散。究竟这节课给大家带来哪些启发,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没有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我向教师、教学主任分别了解相关情况,教师告诉我“学校没有这项要求”,主任告诉我“集中评课,时间上安排不开。以前有一个评课表,但老师们怕得罪人,都打高分、唱赞歌,意义不大,也没有坚持下来”。我认为“评课”是教学研究活动很重要的环节,缺失这一环节,研究的意义无法体现。我向学校建议,要求做课教师在课后主动找教学主任评课,并修改了学校先前的评课表,使它和教学实际更贴近一些,成为大家评课的平台。

在建物街小学工作期间,我向学校建议开展“观课议教”活动。这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更,它更多地体现我们进行教学研究新的理念———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观课的“观”需要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通过眼睛观察,用心灵体悟课堂。既要看观察对象的语言和行动,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不仅要观察教师,还要看课堂情景、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面貌等重要内容,从而更真切地认识和把握观察对象。“议”是发表意见,进行商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我们推行的“观课议教”,目的是淡化“评比、打分”的概念,强调教师在观课中从大处着眼,从关键问题上看,在大量收集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将讨论、商议的焦点落实在“教师教的过程”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从学生状态反映出的教师教的状况等),以反思课堂案例来说话,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学期伊始,我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初期培训,讲明这一活动的意图及参与的方式,帮助教师转变认识,以一个崭新的理念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在这次培训中,我还结合寒假总结的上学期听课中的教学案例为教师进行分析讲解,大家反映这样的培训能够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性比较强。

三、健全制度,增强工作的执行力

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是做好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要保证,而管理者的职能意识和执行力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第一学期,我根据听课后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研修活动的构想。在校领导组织下,教学主任召开了预备会,商讨了校本教研的专题、实施方案,确定校本教研活动分5个阶段进行:第一,不打招呼听课,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二,名师示范说课、做课,教师就自己的教学困惑和观摩感受提出研究专题,以备学校参考。第三,骨干教师展示说课、做课。(全体教师观摩)第四,全体教师交流课。(分学科观摩)第五,全校总结,表彰。

第二学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校本培训有了一些新变化。在“高效教学”研究的背景下,我们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问题设定各自研究专题,使教学研究更有针对性。经过讨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是作文的指导与讲评;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概念问题;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是对话教学等。在骨干教师研究课的基础上,我们还确定一些重点教师进行追踪听课,努力把高效教学的研究落到实处。目前,示范课、研究课和展示课已进行完毕,下一阶段将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撰写反思、追踪听课。

由于有了制度保证,计划性增强了,大家明确各自的职能,各阶段工作均能落实到人,所以,系列活动开展得比较顺利。

四、倾心服务,把自己当作交流校的主人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需要时间的,也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一次在网上浏览,我读到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带领他的学生们在一座山上行走,他一边走一边告诉学生做事情只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就能实现愿望。这时,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如果我向对面的山说‘山,你过来!’它会来到我面前,我能站在那座山上吗?”说:“当然可以。”于是,他带着学生们一起呼喊:“山,你过来!山,你过来!”但是,只听见山谷中回荡着他们呼喊的声音,却不见山有半分移动。学生们都看着,想听他怎么解释。只见微笑着说:“哦,既然山不走过来,那我们就走近山吧。”说完,他带领学生们一步一步走到山下,又登上了那座山顶。

让我做那个走近山的人吧!我调整好心态,树立服务意识,从团结身边的同志做起:经常和教学主任沟通,倾听他们对学校工作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并寻找适当时机提出我的建议,力求通过沟通使每次教研活动有新意、有实效;做教学主任的助手,做计划、出试卷、搜集教研资料、帮助教师备课等,一起把工作推动起来;经常深入到年级组,和教师们加强沟通,从他们那里了解校本教研活动给教师带来哪些帮助,倾听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主动与做研究课的教师沟通,帮助他们设计教学、制作课件,把我讲课的经验和体会和他们分享,精心辅导教师们做好每一节研究课;带领教师参加校外的一些学习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教师有困难,我主动提供帮助,查资料、借教案、借参考书……尽最大努力帮他们解决问题。在不断的磨合中,我与教师们加深了了解,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另外,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深入研读文本上好示范课,没有因为这是在交流校做课而有丝毫懈怠。根据这所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努力让示范课向常态课回归,使教师们能够学到更多可操作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