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时间:2023-06-01 08:5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844-02

中医学是各医学院校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多科之间的桥梁。学好这门课程,就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和思维对病情进行辨证分析,综合探讨病情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变规律及鉴别诊断等,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深入开展的整体改革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继承传统教育手段中的合理成分.又能充分吸收、引进现代的教学手段。因此,开展中医多媒体教学十分必要。

1 改革中医学传统教学,实行多媒体教学

中医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大都按照书本抽象讲授.把阴阳五行、六七情等内容照本宣科讲授一遍,再穿插一些病例资料、练习题解。由于中医的名词、术语、概念玄乎其玄,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造成中医学的教学效果低下。如何改善和提高中医学的教学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改变过去单调、抽象、乏味、呆板的教学模式,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为配有画面、图像、声音的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从而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 典型病例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作用

典型病例由于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高度概括性,具有感知特征,通过多媒体运用于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抽象、难懂,而典型事例能帮助学生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从而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这门课程就容易得多。典型病例还能帮助学生从中医理论过渡到临床,从实践回到理论,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学习,从而更深地理解中医这门传统的医学。

3 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中医学的四诊、中药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真实临床病例进行拍照摄像制作、编辑,将之具体化,配合解说词、文字配音、音乐、动画,将之制成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形象的表达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如我们在讲述四诊中的舌诊时,将临床病例上所碰见过的典型患者舌像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再配合文字、相关解说词以及图像、音乐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4 教学仪器与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

为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我们引进了针灸经络模拟仪、脉象模拟仪。针灸经络模拟仪设有十二经脉,每经的腧穴定位主治病证;脉象模拟仪设有16种常见的脉象,便于学生实习、掌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模拟仪的画面图像搬上理论课堂,使学生在上理论课时更容易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第2篇

1多元化教学法的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养,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学相长,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1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而名著医林,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且刘完素生于北方,风土刚燥,素体阳盛,又处宋金交战,疫病流行,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常无疗效,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2中西并重,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气与津液的关系”,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3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连接心动图机,记录Ⅱ导联心电图,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如讲授“肝主疏泄,调节生殖”时,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压力增加,情志不畅时,会出现“肝郁气滞”,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或男方排精障碍,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既拓宽学生视野,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其中关于“六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声像并茂,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5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学以致用。

2.6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3小结

第3篇

1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

1.1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不断丰富中医儿科学内涵,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新课程体系,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新课程体系应加强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内容衔接紧密,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客观规律的特征,实现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在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教学体系中,应实事求是,在掌握中医诊疗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1.2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

不断更新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不断拓展知识宽度。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提高课堂效益,使学生既能同步掌握传统理论,又能了解现代专业知识,并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实践。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烈教授就是中医儿科学理论创新的典范,他提出的“哮喘苗期”、哮喘三期分治和哮咳等理论,构建了小儿哮喘病防治的创新性理论体系。

    2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

    2.1建立健全网络教学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追踪现代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健全中医儿科学网络化教学体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探索中医儿科学学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途径。逐步完善网络的教育教学平台,完成由电子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多媒体教室构成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网络环境下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处理、分辨及利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将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习题、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教学录像、课程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程等上传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已上网的资源不断进行完善、更新,进一步开发交互性较强的成套多媒体课件,完善电子示教模型库建设,努力实现网络教学系统自动化、智能化。

2.2改革优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组合教学为中医儿科教学带来一种横跨空间和时间的全新方式。同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开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充分发挥媒体各自的优势,将临床各种病证、治疗方法、技术操作以及相关信息资料等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通过开办教师备课、学生自学用的视听阅览室,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现教室、教研室现代教育媒体的普及化。对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革优化,把改革和建设结合起来,在改革中建设,在建设中改革。采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作业、多媒体讨论等形式,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知识范围、提高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2.3开展双语教学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确獅学术内容表达准确性的前提下,做到外文语言纯正。将中医儿科学双语教学视频课件、英文电子教案上传网络,充分确保实现“跨语言”的突破。

3调整优化教学思想模式

坚持特色教学,完善己建立的教学模式,在不失中医儿科学原有的思维模式,不偏离中医轨迹的前提下,促进中医儿科学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主动发展。

3.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

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不单是理论讲授,也不单是临床实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心,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法,从接诊到处方用药全程,使案例更贴近于临床,进一步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离。讲思路、讲重点、讲方法,陶行知曾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考”,将课堂变成思维的王国,通过思维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

强调临床思维能力与临床操作能力的统一性,强调发散式思维,将训练和考试改造成为连续动态的过程。以学生主体个性化教育为载体,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由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毕业实习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转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所学的中医儿科理论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当中。

3.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文化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临床实践、科研和创新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培养学生创意识的思考题、讨论题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完成高教法赋予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

第4篇

【摘要】 针对临床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欠缺的情况,在教学中加强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并在课堂上以模拟病例方式进行思维训练,加大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工作。

【关键词】 模拟问题;模拟病例;教学研究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中医学也不例外。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能,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以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的临床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是目前中医临床教学中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课题。

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临床前即临床理论课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工作,我们从优化课堂教学着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中医临床主干课程之一——中医儿科学作为本教学研究课程,开展以问题为引导的模拟临床课堂教学,丰富了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具体实施方法报告如下。

1 设计儿科临床问题与模拟病例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设计了儿科各教学章节相关的临床问题与模拟病例,联合全国8所医学院校的儿科教师,编写成《中医儿科学临床前实践能力训练》一书,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包括中医儿科“临床问题思考”与“临床模拟病例与解决方案”两部分内容。以教学大纲要求为核心,围绕儿科基础理论、临床常见问题及与各个相关学科知识及其最新进展提出问题,并以模拟临床病例的形式提出儿科临床辨病、辨证思路及临床思维程序等。

2 开展灵活多样的以问题为主引导的教学活动

选择中医本科2003级一个大班的学生作为项目实施对象,并分别在课前与课堂的不同环节中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以问题为主引导的课前预习

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若干临床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可模拟《中医儿科学临床前实践能力训练》中临床问题及病例分析进行临床问题解决方案的训练,并通过自学查找资料,归纳总结,自己解答提出的临床问题及提出疑问,做好讨论准备。

2.2 课堂以模拟病例方式进行思维训练

由教师主持,针对《中医儿科学临床前实践能力训练》所列的模拟病例,分别针对病例的特点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分析,训练辨病思维、以证候特点归纳法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并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可能出现的预后分析提出疾病观察要点,培养学生观察疾病动态过程的意识。

转贴于   3 项目实施效果检查

为了解以问题为引导教学方法对学生临床前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及项目实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2003级中医本科128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项目实施效果问卷表内容包括“以往临床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等8个相关问题。结果表明83.5 %学生认为以往缺乏实践机会,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离,对以往临床理论课的学习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学生指出课堂讲授应突出重点,不能泛泛而谈,应有的放矢,抓住本质的东西。紧扣教学大纲,重点难点突出,提示该教学法在应用时必须注意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一味地追求课堂生动活泼或课件的美化艺术化,可能会导致课程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的淡化,而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降低教学效果。对以问题为引导教学法的总体满意率为82.8 %,其中67人认为该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能激起学习儿科的兴趣,占52.3 %;104人认为《中医儿科学临床前实践能力训练》对学习其他临床课程有较好指导作用,占81.3 %。分别有83名学生对临床问题思考、85名学生对辨病思维、85名学生对辨证思维、71名学生对模拟病例感兴趣。同时大部分学生强调理论教学应与临床实践更紧密结合,加强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案例及思考的问题,可使更多学生参与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4 讨论

中医后期临床教学是高等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极其重要的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普遍存在问诊时思路不清、顺序不当,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有意义的症状、体征变化及病程演变过程,不善于观察、归纳和分析,忽视对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本研究以重视对学科进入临床前的教学阶段的培养工作,编写出版的《中医儿科学临床前实践能力训练》,围绕教学任务的实施,对每一病证精心设计相关的临床问题思考及临床模拟病例与解决方案两部分内容。《临床问题思考》围绕儿科临床常见问题与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及其最新进展提出问题,《临床模拟病例与解决方案》以模拟临床病例的形式提出儿科临床辨病、辨证思路及临床思维程序。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中医儿科学的临床理论,发散学生的临床思维,强化学生进入临床前的实践意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 病理学 课件教学 教学方法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及疾病的转归。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也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在传统病理学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幻灯片、板书、挂图、模式图等方式进行教学。基于针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必须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1.课件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经步入课堂,其以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取代了依靠粉笔、黑板、挂图的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具有清晰美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突出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课件虽属于单媒体,并不是教材的拷贝,不应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应该体现出质疑、解惑、演示和推理及精讲点拨等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想。因而,制作优秀的课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反复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结合课程大纲的要求和教学时数,区分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是做好课件最基本的要求。不同专业病理学的学时数并不相同,因此要设置相应的授课内容及重点、难点,从相关的教材、期刊、杂志、网站等选择合适的病例、图片、动画,再开始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普遍对生动的病例比较感兴趣,针对某一种病理过程或者具体的疾病要有典型的病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每次上课之前,通过设置问题,设计好开篇,从而导出当天的上课内容,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还要多看文献,了解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保持知识的更新,开阔学生的视野。

(2)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要有条理性、连贯性、逻辑性和艺术性,不能喧宾夺主,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文字不宜过多,要精练、醒目、突出;模板切忌过于鲜艳,以明亮清爽为宜,防止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声音、动画效果不宜过多,避免让学生有眼花缭乱之感,分散注意力。如果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充斥着与内容不相干的“闪图”,再加上时不时插上一些声音效果,则表面上课堂热闹非凡,实际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了变化多样的画面上,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另外,恰当地运用链接,不仅可以实现内容的连贯,而且可以达到及时复习的目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好后,应在教研室内部试讲,这样可以帮助授课教师发现课件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了解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及时调整和修改。

(3)在课堂讲授时,授课者要结合自身的授课方式和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授课效果。同时,随时让学生反馈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2.不丢弃传统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多年的教学方式板书已经被课件取代,甚至在一次授课中,黑板上空无一字。然而,恰当地应用好板书仍为获取知识、突破重难点的一个重要途径。推理性、逻辑性很强的内容必须通过演示、推理、板书等方式讲清、讲透,这样学生才能完全理解,并且板书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记录。同时,多媒体直观、生动、高效、表达准确到位等优点,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3.适当应用新的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教学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多老师的推崇。结合中医院校的特点,在整个病理学教学全程应用PBL教学法难以实现,但是针对某些疾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症,可以应用这种方法。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准备相关病例,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提出具体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方法为:①学生分组阅读问题后,整理出不理解的内容;②学生组内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③针对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④学生试着组织、归纳众多观点和解释,提出初步结论;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目的进一步达成共识;⑥针对学习目的、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⑦学生再次回到小组,互相交流结果。教师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真正意义上的PBL教学必须完整经历这七个环节,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1]。

总之,通过优化病理学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病理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分析推理等综合能力,为今后临床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第6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长期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和北京护士学校护理专业部分学生《中医学》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就“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应用作一探讨。

1 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西医院校的学生是经过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初步建立起一套现代医学的基本思维习惯之后,在临床阶段开始学习中医课程的。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因 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时候感觉无法理解,枯燥乏味,无所适从,对学习中医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目前,在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教学中,仅有1个学期几十个学时的《中医学》课程,内容要涵盖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多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将内容丰富的中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又没有充分的临床实践机会,很难真正应用于临床。

笔者认为,影响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除重视程度不足之外,主要是中西医学思维方法的差异妨碍了学生对于中医知识的理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中医知识应付考试,不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加入有关中医思维方法的介绍,培养对于中医学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中医学的认同感,也可为日后工作需要时补充相关知识打下一定基础。

2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学理论成形于先秦时代,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可以由微观认识宏观,由个别推测一般,由具体进行抽象,实现了人类的认识由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迁移,从而为中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思路,对中医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取象比类”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确定“类”的概念和特征,将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与“类”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比较、类比,然后推论出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的方法。这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

通讯作者:支楠,E-mail:zhinan@trhos.com

法之一,也是不同于西医的逻辑思维之处。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常用的认识论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随处可现。适当加入此类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西医院校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中医学产生兴趣,尽快走进中医殿堂。

3 取象比类法在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的应用

取象比类在中医教学中具有启发思路、触类旁通的积极作用。联系自然事物,恰当运用该方法可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医学中抽象概念的理解。

3.1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一直是中医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很抽象,如何让西医院校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是教学中的挑战。充分应用取象比类思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基本概念。可以从阴阳的本义讲起,即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再逐步引申出阴阳的其他属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的论述,使用水、火这样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阴阳的属性进行类比,使抽象的阴阳概念有了具体的形象,学生很容易从向阳、背阴或是水火的特性来想象和归纳阴阳的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是取象比类思维的经典运用,五行的本义即指自然界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的物质形态,逐渐抽象引申为这5种物质所具有的属性。每一类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或相关的特定属性,彼此之间构成了紧密的联系,从而构建了具有“天人合一”思想的五行学说。《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以木为例,“木曰曲直”原指树木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可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性质和作用的事物现象都可以归为“木”。春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这正符合生长、升发的特点,因此归属木行。此外,在讲授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的时候,将抽象的五行简化为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在教学中常用的引导西医学生入门的有效方法。

3.2 生理病理

中医学中使用取象比类思维推论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的理论不胜枚举。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时代已形成系统理论,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属性,以五行为纽带,把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和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一一联系对应起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理论体系,体现了人体内部及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风伤筋……酸伤筋……”就阐述了五行中“木”所代表的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外感六病因的归纳是取象比类思想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古人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验证,归纳总结所得。以风邪为例,笔者备课时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图片,以加强学生对其致病特点的理解:使用台风后大树连根拔起,灌木和小草安然无恙的照片,结合感冒在表、在上的临床表现,讲授“风性清扬开泄,易袭阳位”的特点;用一张龙卷风的图片,通过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来讲授“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使用风力发电机和大风时树木枝叶剧烈晃动的图片来介绍“风性主动”的特点;在“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明中,结合感冒清热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生活中常见的中成药,讲解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学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以致病因素(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正气)之间的相互斗争及双方盛衰变化为主线。因此,在病机阐述中,往往可以从军事现象中进行取象比类,把正邪关系类比为战争中进攻和防御的关系,这样更加直观,易于学生理解。

3.4 中药学

中药基本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无不打着取象比类的烙印。清代徐灵胎指出:“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色,或取其所成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通过生长时间和气味来说明茵陈的归经和功效,“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能凉而能散……是以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

3.4.1 从形态类比 中医学有“以形养形”、“同气相求”的理论,也可以结合民间“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进行讲授,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如羊肝益肝明目,茯苓皮、冬瓜皮、生姜皮利水消肿;莲子心、栀子心、灯芯草等清心降火;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等藤类药舒筋通络;核桃、益智仁形似脑而益肾补脑;松节、牛膝形似关节而通利关节。

3.4.2 从质地类比 “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药物质地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花、叶等植物药质轻升浮,如荆芥、细辛、薄荷等解表药走表向上,具有解表升散之功;矿物药质重沉降,如朱砂、磁石等入里下沉,能重镇心神、平肝潜阳。又如,同属辛味能行能散的药物,因其质地不同功用也有差异:薄荷、荆芥等枝叶类药气味清香,善走表而有解表之功;藿香、砂仁等果实类药香味浓郁重浊,可入里而化脾胃湿浊;麝香、冰片之类挥发性极强,芳香走窜,善开窍醒神、祛瘀通络。

3.4.3 从颜色类比 中药颜色类比多源于五行学说。如朱砂、丹参、血竭、红藤、牡丹皮、茜草、赤芍、鸡血藤等色红入心经或血分;磁石、地黄、桑椹、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何首乌等色黑入肾经;生石膏、百合、白果、桑白皮、白附子、白芥子、白茅根、贝母等色白入肺经;灶心土、陈皮、黄芪、党参、人参、炒谷麦芽等色黄入脾经;青黛、青皮、青木香、枳实、佛手、薄荷等色青入肝经。

3.4.4 从环境和习性类比 中药的功效往往与其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如生于湿地的泽泻、芦根、浮萍、海藻、蒲黄等药物可以利水消肿;生于夏季的荷叶、青蒿等药物能清热祛暑;生于寒冷地区的雪莲、人参等药物能益气温阳;潜伏水底的龟甲、鳖甲、石决明、珍珠母等可滋阴潜阳;善打洞走窜的穿山甲、蛇类、全蝎、蜈蚣等药物善行而通经活络;蝉夏季长鸣,故可用蝉蜕疏风清热,治疗咽喉疾病。

4 教学中运用取象比类法的思考

在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中对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记忆枯燥抽象的中医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中引入取象比类等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填补以往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使学生对于中医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但也应该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看到其局限性。不同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前者提供了取象比类的依据,后者则制约了取象比类结果的准确性。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容易为表象所干扰,难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微观分析。通过取象比类方法所建立的联系,也难免具有表象性、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应让学生了解到这种思维方法的局限性,不可随意推而广之,否则有可能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反而引起对中医的排斥和不信任。

实际上,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思维在不同事物之间所建立的联系,不一定是其本质和必然联系,而是借助这些联系做为桥梁,构建一个阐释自然现象、人体生理病理功能、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中药功效主治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系统。这是在临床实践中所建立的,其实质就是对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疾病状态演变及其防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取象比类”只是一个认识手段,其结论还需要根据临床实践进行取舍,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的说法就是根据临床实践对取象比类结论所做出的修正。

第7篇

1 PBL模式

以一个实际的临床问题为起点,带出一系列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辨证论治方面的问题。学生需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寻找答案,共享査到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巩固了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例如,高热咳嗽大便不通的患者,病位在肺,通过通腑取得热退咳减的疗效,这是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一些学生查到组织胚胎学起源证实两者在起源上确实有密切渊源,在赞叹中医理论超越时空的莫测(2000年前的古人如何得知)的同时,激发了学习和探究中医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了学习中医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表明,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PBL模式中,问题的提出相当重要,即提出的问题要具备代表性和启发性,能突出重点和明晰中医概念

2 TBL教学模式

TBL(Team Based Learning,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教学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讲授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是在PBL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

TBL教学方法:将学生按每组4-5人进行分组讨论(两周前提供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每组各得到1份试题和ABCDE5个选项牌。在经过1节课的紧张、激烈的讨论后,同学们各个胸有成竹,准备迎接来自各组的“挑战”。第2节课上课不久,老师开始对问题进行逐一提问,各小组举牌示意自己的选项并派1位代表陈述理由,持有异议的其它小组可以通过采取相互辩论的形式试图说服对方,同学们之间展开了讨论、交流、老师对同学们仍然存有疑惑的问题进行了互动,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通过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教师也从中受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中山大学医学院尝试性进行了《生理学》课程TBL教学,发现了TBL教学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督促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TBL教学是传统讲授式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的重要补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遂步推广。

中医学教学应结合课程的特点,采用TBL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特点、优点、应用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重视早临床、早实践的教学模式

中医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临床中体会到中医药的疗效,才会对中医学有兴趣,只有在临床接触问题,才会逐渐学会应用中医药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早接触临床应该认真地安排,将教学内容和临床见习密切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如果见习只是让学生定时定点到门诊去看看,没有引导和任何讲解,效果并不好。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理论课4周后,就安排学生见习,见习带教老师熟悉前面的讲课内容。例如,讲到八纲辨证时,学生见习时就会安排典型的感冒患者给他们看,让学生深刻体会表证和里证的区别。讲到脏腑相互关系时,则选择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讲述,给予归脾丸治疗,并让下周见习时观察复诊时的疗效。重视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有助于提高中医学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牢记的是,中医学的教学中对实践的要求很高,单纯感受见习体会临床看病的教学内容,没有问题导向见习,成效将很差。因此,临床见习不只是看看病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同步临床实践内容的精心准备很重要。

4重视科研实践来提高教学的实施和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让部分学生接触科研,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让他们直接体验从问题和假说的提出,到通过各种研究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我校还有专门的学生科研鼓励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例如,湿证患者相关免疫功能研究课题,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将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人才的培养。

5注重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中医学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即“以大观小”的宏观整体思维,重视生命过程中“象”的变化,中医学在认识疾病时,将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和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病理生理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了动态的、整体的、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采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探索疾病的病机变化。中医学以其独特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在许多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神奇”的疗效,解决了许多临床疑难问题。取得临床疗效得益于正确的思维方式。

虽然中西医学都以人体作为客观研究对象,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带来认识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认识到的层面就有差别,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差别。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中西医学思维方法差异带来的中医学教学问题,需在教学中注意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并遵循中医哲学思维方法,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比较联系中,逐渐从以微观入手转变为以宏观入手,并探索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共同点、交叉点,把中医的整体观、动态观和现代医学的微观生理病理、实验相结合,一方面可让学生更充分和更客观理解中医理论,另一方面又可使中医学整体的动态的认识方法对西医学的认识有所启迪。

6编写适合西医高等院校的中医学教材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与中医院校的中医教材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深度上都应有很大区别,积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西医学取得的成果。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阐释中医药学的经验真知和理论精华,编著适于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特点的教材。尊重学科发展的现状,纠正教材内容陈旧、与临床脱节、偏离本源等问题,把中医学发展所取得的新成果、新成就和中医思维模式融入教材中,使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启发性更加突出,体现中医学学科“病证结合的主体思维”。

在教材中,编纂出可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范本和部分音像制品与多媒体课件,通过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7将导师制引入到西医高等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中

如条件许可,可在中医学开始时按1:5-1:10的比例配置导师直至课程结束,强化中医文化的教育和中医学特有的宏观整体思维的训练,使传统的师带徒教育模式在中医学教学中体现出来,提高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中药化学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药化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现代科学与我国中医中药理论与应用相连接的桥梁。它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其内容与化学类和后续的专业课连贯和交差,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多,课时少,部分内容抽象,较难理解,这些因素给中药化学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过渡,由理论向实践过渡,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上进行不断地探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记忆教学内容,并把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教和学的根本,也是产生学习效果的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他们对该门课程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所以,首先应让学生认识中药化学在药学类专业中的作用,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掌握中药化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因此,在绪论部分我重点讲解中药化学在揭示传统中药功效及其物质基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传统制剂的剂型改革,新药研制,中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标准的建立,推动中药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在药品生产,中药材及中成药的分析检验、经营及储藏养护、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将直接应用中药化学的理论、原理和技术。作为药学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只有认识了中药化学在本专业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后,学习积极性才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化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中药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的能动性,易使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很难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内容的目的。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中药化学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引入了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根据中药化学的内容和特点,笔者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

2.1 理清思路,引导学生科学思维

中药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涵盖多门基础课程的内容,从单纯的化学类课程过渡到中药化学,内容繁多,难于记忆。教师讲课必须有一条清晰的授课思路,即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教师的授课紧紧围绕着这一条主线层层推进,逐步分析讲解,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这一思路中来,并沿着这一主线,实现由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过渡,由理论向实践过渡。如,在学习了某一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基础上,可与学生探讨该类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推导出其性质,进而根据其理化性质寻找提取分离和检识的方法。在学生脑海中,中药化学的研究思路就会逐渐清晰起来。学生有了这个思路,在以后学习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时就能自主地分析该性质的实际应用价值,既能避免学习理化性质的单调枯燥,又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到该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和检识的方法,达到掌握基础和重点知识的目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讲清思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探索研究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培养自己科学思维的能力。

2.2 设置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课堂效果。中药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始终贯彻理论指导实践,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药化学的阶段,已经具有了各门化学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从实际运用出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从自己所具备基础知识去找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解生物碱实例—乌头时,教师介绍乌头的功效及临床运用后,可提出问题:“乌头产生毒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可降其毒性?”,促使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乌头中化学成分的结构,认识乌头碱分子结构中两个酯键的毒性,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降低乌头毒性的方法理和原理。对于提取流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原理的讲解上,设置如何根据原理来设计工艺流程的问题,可由学生讲述教师书写的方式,完成流程。从中发现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再加以强调,使学生掌握实质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而获得知识,同时通过回答问题而促进学生复习、记忆、巩固知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2.3 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中药化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中药化学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等知识为基础,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为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提供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运用系统知识进行思维,完成由理论向实践的过度。可在课前预习阶段布置学生复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完成一章教学内容后,则要求学生做全章总结,让学生自己动笔按照含义—结构分类—提取分离—检识—结构研究这一主线进行归纳总结,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于中药实例。如在学习了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内容后,笔者选择中药岩白菜,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完成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检识的设计,并在课堂上作交流。学生不但积极参与,而且能够从岩白菜素的分子结构出发,选择提取纯化方法,交流讨论过程中有理有据,学生体会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同时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3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理解能力

中药化学内容较多,有的概念比较抽象,还有大量的结构式、工艺流程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清并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将这些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一些微观的语言难于描述清楚的现象,用课件动画来演示,使教师易于讲解,学生容易接受,且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而把时间多花在重点、难点的讲解上。但也应注意,制作多媒体时不能把所有要讲的内容都放在幻灯片上,幻灯片上的内容应层次清楚,突出重点,切忌照着课件宣讲。讲课速度应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状况相适应,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针对一些重点或难点的内容还要结合适当的板书讲解。对于结构式母核,在黑板上边讲结构特点边书写,让学生有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如香豆素中的呋喃香豆素和吡喃香豆素的母核结构,学生在书写时往往将呋喃环和吡喃环上的氧原子画错位置,教师在黑板上书写6位或8位异戊烯基与7位羟基的环合过程,学生就能够理解并记住氧原子是连在香豆素母核7位上。所以中药化学的教学应根据其内容特点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挂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相结合,扬长避短,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知识和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药化学是一门理论与中药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中药研究、生产等工作打基础。

目前,我校的中药化学实验课主要要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在选择实验内容时也考虑到尽量覆盖基本操作技能。但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中,很难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尽快完成实验内容上,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规范化操作和训练,而熟练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是实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也是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和保证。因而,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尝试开设三个层次的实验: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适当的设计性实验。基础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正确掌握物质的提取、分离与检识的基本实验技能、常用仪器的性能及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讲清各种实验方法的原理并动手做示范,随时观察学生实验状况,纠正学生的不当操作,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感觉结果不理想,能主动要求重做。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实验,如对槐米中黄酮、黄连中的生物碱,三七中皂苷类等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检识的实验,将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应用于实践,学生在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选择上有明显的进步,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再适当开设设计性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内容的选择,文献查阅、资料分析,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比如结合云南特色,引导学生选择滇丹参、岩白菜等滇产药材进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对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方法有了系统的训练,科研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对中药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思维上和授课内容上要紧跟科技发展,在中药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新技术和新信息,同时略去落后的内容。如在理论课中介绍SFE-CO2萃取技术时,结合云南中医学院“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室”应用该技术成功地研究了灯盏花、银杏、坚龙胆、迷迭香、丹参、丹皮、云厚朴等药材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在实验教学中将超声波提取法运用于从黄连中提取小檗碱。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创新的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总之,中药化学的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大刚和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授课。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自身的学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学龙.大学专业课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9~140

第9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133-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reative Teaching Reform of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Experiment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Ha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Henan,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new practice teaching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erfect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of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exeri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and accelerat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university of TCM;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teaching reform

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精髓, 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长期以来,学院实验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素质、鼓励创新、强化实践、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

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整体的课程体系改革及机能与形态实验课教学的点,在借鉴国内其他医学院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构建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根据学校关于实验教学的发展规划,结合中医专业基础医学学科的特点,统筹安排机能、形态实验课内容,形成了实验课程模块化、实验内容系列化、实验项目层次化、实验考核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1积极开展机能 形态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创新

1.1 实验课程模块化 传统医学实验课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验证内容过多重复的弊端,打破学科界线,消除重复性实验,对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内容进行合并对相互衔接的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设立若干实验课程模块,机能学实验课程模块(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形态学实验课程模块(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医学免疫学实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整合河南中医学院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现在开设的经典实验,删除其中简单重复的验证性实验;按人体系统多学科融合实验,即将3个学科的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形成集机体各功能系统生理学特征与调节、病理生理学变化指标检测、药物干预为一体的整体化综合实验;并根据实验课特点,大部分专业开设了实验基本技能操作课程机能科学基本实验技术:如实验动物基本操作技术、整体动物和离体器官生物电、压力和张力信号采集处理及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参数分析等。形态学基本实验技术:如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操作技术、组织、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组织切片制作和常用染色技术。

1.2实验项目层次化 重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力度。在实验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立了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项目。机能科学实验课程模块必修的实验项目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神经干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特性、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与心肌特性分析、缺氧家兔酸碱平衡紊乱、高钾血症、药物不同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氯丙嗪中枢抑制效应的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及减压神经放电、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及抗休克药物作用的观察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形态学实验课程模块必修的实验项目包括血液和血细胞发生、显微镜油镜使用、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现象、特殊培养现象抗生素体外抑菌实验葡萄球菌、病原性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核杆菌染色,结核杆菌形态及培养物观察革兰染色,口腔中细菌的检查、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在保证实验教学课时、增加设备投资、提高实验开出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融合,分别设立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重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力度,基本型实验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基本实验方法、验证基础理论知识为根本;综合设计型实验以掌握实验综合知识、培养实验设计思维、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为重点;研究创新型实验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综合整体素质为目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实现了多知识点的融合, 对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创新思维方式, 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医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

2 注重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2.1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注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2]。教师讲授网络与医学文献分析技术及实验设计的方法,学生查阅资料,综合运用中西医多学科知识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例如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特点,教师指导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其中处理因素人为干预的因素及非处理因素包括饮食、锻炼、情绪等。实验效应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对照原则、自身对照、组间对照包括空白对照、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学生查阅资料提交设计报告论证、筛选实验实施,实验动物的选取实验药品及器材的选用实验方法的设计确定给药的剂量0.1mL/10g,小白鼠的捉拿、称重编号测定肛温,学生完成实验。这样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性质、实验层次,科学地采用自主式、合作式、互动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获得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以及实验设计思维的锻炼和综合整体素质的提高。

2.2教育技术与系统方法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科学化

盛群力[3]五星教学模式指出,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一些教学设计中尝试

应用中设计了矫正型反馈环节,能够起到示证新知的效果,除了示证新知之外, 尝试应用也至关重要。如果说示证新知的关键是“紧扣目标施教”,尝试应用的关键则是“紧扣目标操练”,到了评估阶段,能够做到“ 紧扣目标检测”。

近年来教育技术界包括远程、在线、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没有充分重视“教学”要素、错将传递信息当教学的缺陷而提出的,仅有媒体技术上漂亮的包装而不符合教学原理, 是不可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系统方法并没有过时。如果说有什么不足, 并不是系统方法本身出了问题, 而是在具体实施时出现了偏差。特别是人们对什么是“ 教学”与什么是“ 信息”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错将信息当教学。因特网当然是交流信息的好地方, 但信息决不等于是知识, 传递信息也不等于教学。教学中组织信息、练习与反馈、提供学习指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活动, 信息本身不具备这些要素。

在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的实验课时,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信息,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的特殊结构芽孢、夹膜、鞭毛、菌毛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让学生讨论革兰染色临床意义,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理论课内容提问学生革兰染色的原理:革兰氏阳性菌等电点低,带负电荷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结合牢固,细胞壁结构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等特点,最后染色结果是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数1~2层的特点,由于95%酒精的脱色,最后复染为红色。示范细菌涂片具体操作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同时注意强调操作中要领及关键的环节,例如细菌涂片的应均匀厚薄适中,染色注意时间及冲洗的方法。最后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实验,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会及时的纠正,存在共同的问题集体答疑,通过观察自己所做细菌涂片画出细菌形态,通过多媒体学生掌握细菌特殊结构。最后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

因此,多媒体本身仅仅是表征内容的一种手段, 单靠多媒体不能决定教学的效果。如果多媒体同教学是相配的, 那么可以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否则就可能起到干扰的作用。

2.3 实验考核方法多样化实验考核实行基本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为主体,项目实验报告与课后实验作业为辅助的综合实验考核制度。基本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课堂实验报告与课后实验作业分别占总成绩的10%。基本实验操作:主考教师从实验项目中随机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学生从中抽取一个题目,选用适合的实验设备,运用规范的实验技术,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给出相应的分数;实验理论考试:主考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学生进行书面作答,教师依据答案给出相应的分数;项目实验报告:每个实验完成之后,均要求学生撰写项目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及讨论等;课后实验作业:每次实验课后,任课教师均布置课后作业,主要内容涉及对本次实验的掌握情况、下次实验的预习情况以及对实验目的、过程、意义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等。

显微摄影技术拍摄大体和组织学图片,Photoshop软件处理、编辑图片,建立图文并茂的形态实验试题库及网络考试系统,将网络考试的新方法引入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之中,改变以往传统实验考试的烦琐和容易作弊等不足之处,更为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实验技术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实验课程的评价更加规范、合理,可操作性强。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对医学机能、形态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尝试还在逐步的探索阶段,取得的成绩与需要努力的方向很明确,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安连锁, 米增强,王秀梅.完善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6):12-14.

第10篇

[摘 要] 以就业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设计具有时代性和素质性的生药学课程教学模式。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生存能力。通过生药学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实现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与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就业需求;生药学;教学实践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10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30- 02

0 前 言

2015年11月17日教育部下发了教学[2015]12号《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中第十二条指出“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要把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行业动态和发展需求,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多形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必须体现出就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由于中药产业的生产、管理、营销一线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生产、管理、营销岗位职业技能,在生药学课程学习中根据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设置专门化的教学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增强适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就业形式的把握,和自我定位的意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以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中药学人才。

1 生药学专业学生面临的现状

生药学是佳木斯大学药学院药学本科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与药用植物学、中药商品学、中药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生药学硕士点也是我校最早建立的硕士授权点之一,学生毕业后适合于在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房等单位从事中药药品生产、经营、中药学服务等工作,也可以在药品检验监督部门从事中药检验监督管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其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出现了就业难,不好找工作的问题,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对应用型人才高要求的不断增强,有必要构建以就业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药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以便更好地满足医药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学习生药学课程毕业后要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包括研究与开发领域中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能力。医院、医药企业及药厂等单位,所能提供都是一些基层职位,例如去医院中药房的工作内容就是调剂(抓药),制剂室就是制药,企业一般先会分到下属药店做销售人员,根据表现才会逐步转到管理岗位,药厂也要先去生产一线做技术工作,这些都是基层的工作,也是很多本科生难以接受的工作,因为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一旦熟悉了长时间干下去又会感觉很枯燥,而且一些职位需要一定交际能力,但待遇普遍不是很高。很多本科生感觉自己接受了四年高等教育,结果要做这些以前都是初中、中专毕业的人员做的工作,拿着相对来说“微薄”的工资,很辛苦。所以很多同学选择了医药销售这条道路,这条道路几乎没有门槛,靠的就是一张嘴,也就是所谓交际能力,而且没有工作时间的限定,因为工作就是到各个医院或者药店去跑业务,不管什么时候去,也不管在这上面花多长时间,只要每个月都能完成上级分配给的业务,就能拿到基本的工资,多出来的业绩算额外收入。基于就业需求,对生药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 对生药学课程的改革

(1)以总论学习为例,注重建构学生在学习和多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指导学生在学习生药学总论中明确毕业后合适的工作岗位,注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考察、探究、调查、总结等多种活动,对于生药学总论内容,在讲授生药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讲授中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包括中药品种来源混乱,质量标准低下,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资源匮乏等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中药行业发展中的诸多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增强学生传承发扬中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思考未来和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工作岗位与职业创新能力。

(2)中药材鉴别人才后继乏人,无论是药材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不缺少擅长仪器分析检测的毕业生,而是大量急需具有药材实际鉴别能力的生药学人才,形成了提升本专业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均具有良好前景,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通过对总论的讲述,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药学专业的学习兴趣,熟悉学科特点,掌握药材实际鉴别能力的重要性,确定努力的方向,对个人未来发展树立信心,为各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3)在各论学习中如何帮助学生尽快抓住药材鉴别的要点,是生药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尊重并重视经验术语的应用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忽视经验术语,更追求掌握现代技术手段来鉴别药材,而前人总结的经验术语是对药材特征描述的生动概括,是区别于其他药材的最重要特点,言简意赅,便于记忆。如大黄的星点;黄芪的心;贝母的 怀中抱月;党参的狮子头;人参的芦长碗密枣核J,紧皮细纹珍珠须等等。这些术语使零散复杂的描述变得清晰而简单,易于掌握,很受学生的欢迎所以对于传统的鉴别经验,要作为宝贵的财富来珍视,在较好地保留继承的基础上,再谈合理的发扬光大。

(4)注重通过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与能力,注重以就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为主要价值取向开展多种科技创新活动。在课堂上适当播放药材相关视频短片,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比如对吉林省万良县人参市场的介绍,从来源到采收,从鉴别到市场,使学生对人参尤其是野山参有了全方位的认识;还专程到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实地考察,制作短片,让学生了解药材交易中心的规模概况,

(5)针对生药学内容特点,借助图文并茂的生药学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原植物形态、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等,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药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锻炼出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硬的药材鉴别本领,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来积累经验的。因此,在加强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大幅增加实验课所占比例,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实验课的设计上,将部分实验课由验证型改为研究型,原有的生药学实验是已知药材名称,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查找药材的鉴别特征,在学期期末,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实验课学习,在已经具有初步鉴别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开展研究型实验 根据镜下观察的特征,来判断药材名称,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把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点的检索系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践鉴别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工

(6)实验课之余,生药实验室长期开放,配备多种生药标本,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认药;或者把若干易混淆品种混合打包,以供学生比较辨别;带领学生走访药材市场,实地考察认药,就地讲解;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了解中药行业的状况。适时开展小型认药比赛,激励学生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对理论课教学的巩固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

3 结 语

配合教育部全力实施工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计划,可以有效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未来走入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使得药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毕业后从事中药相关专业的学生,尽快适应实习和工作岗位,从而提高就业率,满足中药行业人才需求,推动中药事业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