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多元文化的价值

多元文化的价值

时间:2023-06-01 08:52:50

多元文化的价值

第1篇

一、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简称,是对少数民族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和引进外来民族先进文化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是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民族教育的目的是让少数民族人民进入主流社会,培养大批民族知识分子,同时将先进文化知识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保持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1]

二、多元文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更新日益加快,各种文化发展面临不同机遇和挑战。在我国现代复杂社会结构下,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各种文化都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造成了文化的多元化。

多元文化具有时代特点,多元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内容反映鲜明的时代信息和历史信息。多元文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改变了民族教育内容和理念,民族教育受到多元文化影响下,教育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为了促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跟上发达地区文化发展形式,民族教育不得不把多元文化作为教育出发点。多元文化内容丰富,扩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使少数民族教育吸收优秀的先进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2]

三、民族教育情况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处在阴湿、高寒、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办学经济条件差,普及教育难度大,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差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因素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民族教育把重点放在本民族文化传承上,吸收外来文化机会较少,教育内容和方式根不上时代变化,严重影响民族教育发展。

民族教育经费短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但教育经费不足现象仍然存在。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大多投入到高等教育当中,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主要是由当农民和地乡政府承担,民族教育经费不足,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民族教育的双语教学实施困难。民族教育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缺少专门的双语教师培训机构,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非常少。由于缺乏双语教师,汉语课程很难开展,学生学习汉语机会少,不能学习汉族文化,不能了解全国文化发展情况,民族教育价值取向没有明确的方向。

四、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

1、以全国主导性文化为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长期以民族特色为主,民族教育的原则是发展本民族特色文化,这个原则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必须坚持的。目前随着多元文化发展,现代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教育价值取向走向重新建构的过程。全国文化是先进的多元文化主流代表方向。民族教育要想跟上主流文化步伐,就要以全国文化为价值取向,使民族教育逐步过渡到现代化教育进程当中[3]。

2、以现代化城市教育为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现代化城市人们素质较好,这是由于现代化城市教育方式比较先进,教育内容上吸收多元文化内容。少数民族地区与现代化城市地区相比,民族教育比较落后。确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现代化城市教育为共同价值取向,可以摆脱民族教育长期以来在民族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徘徊不定的状态。把民族地区和现代化城市地区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融合在一起,能够消除两者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状态和分离状态,从长远意义来看,有助于打破民族地区和现代化城市地区二元文化对立状态,实现文化一体化。这种价值取向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主流社会,而且还能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甚至对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深远意义。[4]

3、以现代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

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本身的未来性和超前性决定民族教育要超越现实,以现代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是对现代教育的追求,它集中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民族教育发展的诉求和价值期待,构成现代社会对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规范,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的文化知识。民族教育实践推动者和理论研究者要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坚决地朝着社会发展方向努力。只有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民族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内容,并坚持民族教育以社会发展为最终目的,民族教育才会真正走上现代社会发展之路。

4、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

我国少数民族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民族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文化的特殊性,没有体现民族地区特色生活状况。民族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这是民族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把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民族教育当中。民族教育内容除了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把民族文化、民族活动、民族工艺融入到民族教育当中,让学生在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发展。这样不仅能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通过良好教育继承本民族语言、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在吸收多元文化同时,要保持本民族特色文化。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才能吸收、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具体体现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上,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教育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吸收外来先进文化。[4]

第2篇

关键词:多元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引进来和走出去,经济全球一体化及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种文化,各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相互激荡,融合加剧,多元文化的格局使得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教育形成环境变得很复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挑战与机遇,如何改革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培养适合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变成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

1.价值观选择更趋多元化

改革开放在赋予人们更多物质选择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为国家、为社会努力进取的单一选择,而是既要国家安定,又要个体幸福,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现在的学生个人选择会考虑自身及外界因素。

2.个体本位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个人本位”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上很多孩子从小是父母溺爱的对象,更少考虑到外界尤其是社会责任。大学生的这种价值选择要及时进行纠正,予以正确的引导。

3.价值主体更趋功利倾向

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开始抛弃虚无的精神假设,不再沉浸于对理想的幻想,他们更愿意扎扎实实、掷地有声地做些实事。他们更关注与自己实际利益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他们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看重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价值观念被削弱了,开始慢慢关注现实生活,追求更多的物质回报,在社会交往中对目的性和获取实际利益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人伦道德和人格修养的重视。

4.缺乏诚信意识,公德意识淡漠

实用主义泛滥,大学生按照符合自身价值标准进行价值行为的选择。考试作弊、剽窃、投机行为屡见不鲜。事不关己,独善

其身。

二、多元化文化视野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1.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积极影响

首先,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丰富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次,多元化拓展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和思维。多元化有助于高校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采取更有说服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使得价值观教育更具有活力。最后,多元文化的交汇,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又有着消极影响

首先,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价值认同的危机。一方面强调马克思理论系统的教育,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怀疑这一理论的情绪。价值选择上存在着困惑彷徨的情绪,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特别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稳定,精神家园迷失。其次,多元化带来多元的价值评判体系,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容易引起行为方式混乱和是非不分。最后,多元化使得教育对象更具复杂性,多元化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意识,削弱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在当今各种文化思想融合激荡的时代,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和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批判腐朽的思想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对国家和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和谐进步,无疑有重要意义。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形成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要切实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思想信仰。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意志。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追求。要求大学生明确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坚持社会理想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大学生进取。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思想根基,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是强大动力。要求大学生了解历史,珍惜现在,共创未来。

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操行。多元化价值道德观中,以此规范大学生言行,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摒弃不良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崇高人格品行。

2.坚持以课堂教育巩固大学生价值观教学阵地

学校要坚持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热点问题融入教学之中,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趣味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

3.坚持以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

形成

将价值观的教育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扩展到社会大课堂之中,抓模范,树典型,采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双向交流和思想互感相结合的方法,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文化、娱乐、服务和管理等日常生活环境中,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4.坚持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造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温床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会潜移默化地对在校学生发生作用。要建设一种自由、活泼、向上、温暖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文娱活动、学术研讨、专业竞赛、讲座交流、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载体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学会处理个人与国家、自己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总之,当前多元文化环境迫切要求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应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将此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其系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本领过硬的优秀人才,使其真正成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成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会玲,白江涛,龚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8(02).

[2]许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社会取向[N].科学时报,2006.

[3]李志星.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第3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引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20-02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与任务,中共十七大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列为了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项议程。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1]中国多元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人们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精神化表现,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存在状态。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巨大现实价值。

一、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时代特点

一是主流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并存。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促进了我们与世界各国、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从表象上看,价值多元带来了文化的大繁荣。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属性,这些多元的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和混乱性。

二是传统与现代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每一种价值观念,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对于市场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新生的价值观念,人们感到了某种不确定性又不太熟悉,这就使社会成员陷入了一种价值两难的境地。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念被逐渐淡化,对于传统的价值观念,人们不再坚定不移的坚持,甚至有时是直接抛弃。从古人的修身、修性的精神追求到如今一些人认为财富、地位决定人生价值,传统与现生着激烈的冲突。

三是国外思潮与国内思潮相互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各种国外思潮涌入我国,其中不乏值得学习借鉴的真知灼见,但也有很多容易造成思想混乱的错误观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推行文化霸权,加紧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占领世界许多地方的信息、科技、娱乐方式的话语和空间,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这种国际文化环境中的不平等交流、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冲突和价值碰撞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动摇着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基础。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打好意识形态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仍十分激烈,西方国家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经久不衰,对中国的民主制度妄加指责,其意昭昭。与此同时,在国内近年来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严重挑战。所以维护并坚定自己的意识形态与信仰,捍卫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这是我国国家利益最重要的部分。当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凭借“普世价值”对我们发动强大攻势时,当“低俗文化”盛行,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时,我们的答案就是打造中国价值“芯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全球多元文化碰撞中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随着全球化深入拓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地域、制度、文化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中华文化如何一方面顺应时展的趋势和现代化的要求,通过“综合创新”保存和发扬其文化血脉。另一方面,坚持和维护中华文化的

特性,与全盘西化论与文化霸权主义相抗挣,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做出新贡献,已然成为摆在面前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文化资源与政治资源, 有利于在全球多元文化碰撞中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转型期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需要。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和社会阶层分化,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空前的冲击,社会意识更加多元。现阶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人们的价值品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仍是一个悬而未决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对人与社会道德缺失的关注与修复,让人们明白在思想道德领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使之成为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有力思想武器。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第一,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核心与多元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要尊重差异,又要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的主旋律,在我们的社会中没有这样的主旋律,多样的音符就不成其为音符,而只能是一堆乱码。因此,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导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发展。差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识,不断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度和影响力。”[3]面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要为多元价值提供基本示范,多元价值为核心体系传递舆情动向,使社会不同价值观在共有、鉴别、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符合国家与民族特点的和谐、进步、发展的社会价值。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设想和展望,它具有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品格,是感召、激励和鼓舞人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实惠抓在手里,让幸福留在心里,他们才会真切地用户社会制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4]利益冲突现实客观要求我们党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和利益调节功能,加大利益整合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增强人民群众对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与支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中,以不同文化群体的根本利益为基石,对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进行强有力的利益整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也为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确立了强有力的利益纽带。三是规范与制度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制度、机制来保障。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社会机制的引领作用,从而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提供规范保障。“在现阶段建立有利于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保障,不但要建立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还要善于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把这些成果用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6] 第二,努力实现三个转化。一是从规范向示范转化。一方面,要发挥新闻媒体的特殊作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权威新闻节目和一些拥有广泛受众的谈话类节目, 对现实生活中违背道德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进行揭露和批判,强烈的谴责这种不道德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同时我们要对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进行报

道和讨论学习,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榜样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另一方面,要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二是从理论向心理转化。意识形态是为政治服务的,具有理性导向作用,理性要靠情感发生作用,靠情感产生共鸣和认同,所以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能变成条条框框,要靠情感引导方向,引起感情共鸣,转化为全社会的心理认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三是从评价向行为转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需立足于时代实践,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使核心价值体系进入生活、进入群众、进入社会。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面对多元文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现实的紧迫工作,坚持重在建设,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大力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在多样化思潮中确立主导思想、在多样化观念中寻求最大共识。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纳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迈向新胜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放射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1-1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11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25-01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多年里,在世界范围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也逐步迎来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多元并存和自由发展的繁荣面貌,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而这其中,最能影响到的便是校园文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阶段,也系统包含了传统和西方文化、精英和大众文化的并存发展。现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未来作为一股中坚力量投身于经济和文化建设。当前的多元文化发展,势必影响到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的大学生。因此,积极引导校园先进文化发展,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对于将来社会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主流价值观方面是积极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不夹杂着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在随之而来的职业选择时,由于个体人格类型、职业目标、自身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在美国职业发展理论中,霍兰德从人格和兴趣角度探讨了两者对职业观的影响[1,2],萨帕则从个体家庭、学业等方面分析,认为职业选择和发展是前进和动态的关系[3,4],这些理论从宏观的社会就业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社会性特征对职业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职业选择倾向现况

美国、日本的学者及社会团体早在1960年和1973年便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进行了调查[5],我国也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以张国兵和潘莉莉等人的研究为例,综合统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近年就业选择偏向于个体的才能、兴趣及发展,体现了大学生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收入追求为标志的就业取向,当代大学生对地理环境、工作氛围日益重视,对职业价值评价的标准逐渐变得现实化和具体化,表明了大学生的务实观。在职业选择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中,大多数看重个体发展,而选择对社会贡献的比例占少,约18.77%。另外,当代大学生在对工资待遇和工作压力之间关系的权衡当中,约54%被访者选择“压力较大,待遇较高”,约22%选择“压力不大,待遇一般”,约15%选择“压力很大,待遇很高”,10%左右的被访者则选择“没有压力,待遇较低”,这反映出大学生更多的偏向于待遇追求,也更多的表现出对所选工作压力的承担。综合来说,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体现出主体个性化、判断功利化的特点。

2多元文化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现如今,随着信息化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作用,我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建设也在稳步发展。在这新的背景下,大学生主流的思想现状是积极进步的,但多元文化发展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认识到的是,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跨越式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职业判断的不同程度功利化便清楚的反映出这个现象,就业时更多的把经济收入、工作稳定以及期望在大城市发展。另外在大学生群体中,某些现象则呈现出过热的态势,如眼下的研究生热、公务员热,这也间接反映出职业价值观发生一定的偏差。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首先,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职业观的影响较大,个体特性和个人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其次,包括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在内的社会文化冲击和融合,带来不同于主流观念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这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群体范围内,各种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和冲突,使得大学生在面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贡献时产生困惑;最后,包括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也起着重要影响。

3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职业价值观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就业的倾向,以及网络信息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机制和就业途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创业扶持和就业预警和保障机制等方面都日益重视,新形势下也需进一步完善。另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建设、正确树立职业价值观也显得势在必行,要使得大学生对就业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分辨何为真正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性的竞争意识,及时调整就业方向,同时努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立足实际,以人文本,正确认识个人集体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加强社会主流文化和良好文化和引导作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面对眼下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冲击,高校应更多的宣传符合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以及集体意识,引领当代大学生良性发展。

小结: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当代大学生在对价值观的认识上,尽管有外来文化和思维的冲击,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以宽广的胸襟,容纳和耐心引导大学生文化发展和价值观认识,同时培养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先导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校园文化并得到良性发展,另外要经常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观念,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海玲,王利山.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价值分析.[J].职业时空, 2005, (22)

[2]Holland JL. The occupations finde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996

[3]孙彤,李悦. 职业设计与优选人才.[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33)

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德育教育;文化路向;价值选择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路向选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创新发展

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在加强德育创新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德育教育方式,不能拘泥于传统教育教条上的条条框框,对于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德育教育的工作重心,把握学生年龄阶段,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就是将枯燥的德育教育工作多元化的开展,改变传统单调的教育方法,实现德育队伍的多元化,德育渠道的多元化,德育环境的多元化,德育活动的的多元化。通过鼓励学生不断激发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不断地将欲望转化为学习动力,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素质的提高,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更能够对我国培养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起到奠基作用。

2.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实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这句话一语中的,道出了培养好习惯对学生一生发展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好习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中小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培养习惯,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环境中培育德行。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也应该结合不同学科课程,千方百计创设环境,引入活动,不断结合适当的教学机会,切入相关的德育话题,体现出“渗”字和“润”字。实现德育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关键在各学科教师,纵观中小学各科教材内容,德育教育的素材被编者匠心独运地安排在各科教材中。关键是不少的教师对教书育人这一天职的认识还很不到位,至少有所偏颇,结果是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这就要求这些教师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内涵,担负起德育教育的应有职责,在教学中,精心挖掘教材自身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教育。

3.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德育教育更上一层楼

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科教师是完成学校德育教育任务的主力军,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不断通过学习思考,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还应学习和了解信息化背景下德育教育多元化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经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养成属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思想上不断前进,所以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上的表现都会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时期的老师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另外,针对教学群体的不同,教师们应该要不断调整方向,从各个方面关注和了解同行的研究成果,然后将这些适合当今教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上,更好为学生德育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帮助。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

1.凝聚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当前,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应该进行不断地改革,把握当前时代教育的方向。学校在对道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历史经验,把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交流作为背景参照,总结出具有历史价值的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内容应该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首先,多元文化视域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建立学生的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其次,学校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在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各个优秀民族文化的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世界胸怀的目光。

2.注重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寓理于境

目前,学校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经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模式运用到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对于一些外来文化观念和思维并没有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与承传。所以,在面对传统道德文化价值教育上应该与现代道德文化价值教育相结合,在面对外来的文化入侵时,需要不断坚守传统道德中的核心价值,把握正确的方向,然后将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结合,把多元化的不同文化价值教育转化为能够帮助学校提高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对于在帮助学生提高在多元化视域下价值取向的方法上更应该注重寓理于境,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教育意义。

3.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分清真伪好坏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更好的生活。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更加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重点应该在生活中帮助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区分道德教育的价值和判断处理能力,分清真伪好坏。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常态,学校的工作重点是需要注意帮助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帮助青少年提高道德选择判断能力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对传统道德文化基本常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习正确的是非荣辱观,传承优秀的历史道德文化,另一方面是注重不断学习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多元文化,对于有利于我们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采纳吸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结语

目前,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的道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学习了解一个民族的优秀历史更能继承我国对于建设现代化的需求。需要不断结合多元文化价值背景,尊重历史和现实,构建新型的道德教育模式,帮助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更好的发展,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跟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刘燕楠. 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路向与价值选择[J]. 教育研究,2015,09:40-45.

[2]董海霞. 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第6篇

摘要:如今我国正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关系到国家命运与前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格局已形成。而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则下,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荣辱观的条件下,认清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与创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多元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多元文化的交锋与碰撞给新时期的大学生提供了价值多样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也会让人无所适从,时时陷入不知如何是好和无法选择的困惑和尴尬,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有时候,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某种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复杂、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了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也是一种挑战。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尚缺乏阅历和经验,因此难免会出现判断失误的现象。在今天以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为背景的社会中,一些大学生愿意接受西方人的“无国界”思想,认为再谈老一套的民族爱国意识已没有现实意义。同时,大学生在校所受的理想信仰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甚大,给大学生造成了困惑。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1.国外错误价值观诱导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不断向前飞跃发展,在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一些错误思想不可避免的流入我国,当代大学生也受到了某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信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想方设法要入党,但不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是为了以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近些年,考公务员和考研也是一大热门话题。不少大学生在大三下半学期就开始抉择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这个问题。不管是选择继续深造或是工作的大学生们,都会牺牲大量的时间看考研书目、考公务员书目,或是考一些资格证书之类的,而把对自身素质是否能全面提升早已抛在了脑后。

2.社会腐败造成的不良影响

当今社会,腐败问题日趋严重,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讲诚信,钱权交易,,假冒伪劣等现象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与角落。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当今学生流行一个观点:所谓理想,就是有利就想,所谓前途,就是有钱就图。可见,一些大学生已习惯把自己染于污泥中,偏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三、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培养的优秀人才。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将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业。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价值系统,成为指导他们学习、工作的信念、信仰,使他们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价值观系统

在世界多元化价值文化冲击情况下,大学生价值观构建失去了方向感,出现了价值混乱和价值虚无的复杂局面。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来正确把握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本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辨别真假、是非、雅俗价值现象的能力。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指导大学生价值理想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个人理想总是要与社会理想相联系。脱离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前一些大学生没有理想,这是因为他们面对多元价值理想的时候,产生了理想混乱,自己的价值理想在遭到不断冲击的情况下,产生了无所适从或虚无。因此,我们决不允许这种低级庸俗、个人主义的理想泛滥,要用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引导和激发他们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引导他们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同志指出:“要让所有的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二)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突经、方法和手段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种不同的教育。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认真分析鉴别,同时要注意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和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在各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其基本精神,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自然科学的人文精神,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到各具体学科教学中去,实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引导、促进大学生构建既具有自身个性化,又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的共性化的价值体系。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会到学校各个环节中

当前我国高校关涉到学生教育的有三个环节,即专业的思想治理论课、专门的思想政治管理、专业的教学行政管理。这三个环节分别隶属不同部门。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应该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要在管理中,日常生活中,日常学习活动中贯穿价值教育。虽然在不同的环节教育的内容不同,但是,却可以通过各个环节的管理行为、各个学科的治学态度和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言行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构建正确、积极、健康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2]曾汉君.试论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南方教育,2006.

第7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 高校党员教师 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是非常重要的。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的高校党员教师能否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这是有关教育事业成败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

一、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的价值

邓小平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多元文化激荡的背景下,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符合了时代的需求,有利于保持高校党员教师的先进性,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高校党员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1、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符合了时代的需求。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中国,呈现出文化的多元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复杂的环境,就必须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保持高校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和带头作用。背景下坚定高校党员教师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的需要

2、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工程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是科学的,其更多地是探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现实中,但面对实实在在的问题时,并没有拿来就能运用的,比如,面对道德规范、健康生活、选择职业和人格完善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并没有给出现成的回答和解释,它跟不上教育实践的要求。而高校党员教师,作为先进性的代表,作为高级的知识分子,必须能感知社会变化并具有直言现实、预言真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因此,必须对高校党员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信念的理论,使其能够符合地需要,不断发展。

3、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是高校党员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同时,它也是一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目标。总的来说,大部分高校党员教师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也受到外界的高度认可和尊重。但是,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高校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有些高校党员教师虽然也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但是却很少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阅读马克思理论著作。又比如,有些高校党员教师一方面口口声声说信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一方面当碰到问题的时候却又求神拜佛,希望获得佛主的关照,其实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因此,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这是高校党员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

1、坚定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进行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时, 要积极引导高校党员教师学习我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基本经验教育,主动自觉地多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不断提高对我党的认识。在坚定高校党员教师地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要对高校党员教师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高校党员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制定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理想信念目标。早在1945年的时候,就强调过,空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或多或少地背叛了共产主义的。在1945年就讲过,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避免两种极端:一是空谈共产主义理想,不结合实际,二是抛开共产主义理想这一远大目标。在进行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时,只有制订出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理想信念教育目标,才能在高校党员教师面临实际问题时,帮助他们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价值观进行鉴别和扬弃,自觉增强当代高校党员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自觉。

3、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强调人民性的宗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动力观。在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同志说过:“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始终不变的价值观,是所有共产党员崇高理想信念的最好体现。

4、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采取多渠道教育方式。途径决定结果,方式影响成效。要实现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目标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有效的途径与方式。那么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得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把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理论教育法是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最主要、最基本途径,也是有效途径之一,它指的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高校党员教师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方法。然而,单纯的理论教育难以发挥较好的效应,“还应该向实践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并将其及时上升为理论,更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辩证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使二者产生深刻的互动,” 实现从政道德形成过程中知、情、意、信、行的良性循环和内外因素的良性互动。第二,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的普遍教育相结合。把高校党员教师个人的自我教育与集体的普遍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运用内化外化规律引导党员教师进行个体的自我教育,又要充分运用协调控制规律,充分发挥集体教育对党员教师的正面影响,充分发挥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单位环境、群体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党员教师从政道德的积极影响。第三,灌输说教和惩戒教育相结合。要提高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既要通过理论说教,阐明坚定理想信念的要求和理想信念的真理性,又要对那些违背理想信念的思想和行为苗头采取必要的警示和惩戒措施,对于那些已经触犯法律的思想和行为,决不能姑息养奸,要彻查到底,并且要利用这些案例在高校党员教师中大力进行警示教育,以儆效尤。第四,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高校党员教师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对网络的接触与运用也较为频繁。网络的发展从内容、时效性和可接受性方面来说,都受到高校党员教师的认可。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建设,增强网站内容的生动、动态性,增强网站对于党员教师的吸引力,增强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

本文为2013年赣州市社联课题成果。

(作者:曾芳莲,赣南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曾新华,赣南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方向的研究)

注释: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27 ― 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的相互冲击和融合现象越来越常见,这对大学生的影响一定很大,尤其是在价值观的树立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底蕴和追求原则的不同,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一旦结合的不够完善,就有可能造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破裂,形成一系列危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现阶段面对多元文化的侵蚀,如何正确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坚定的核心价值观是需要加以谈论的问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成为了大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大学中的教育课程运行体系以及评价机制等等是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测评、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树立的重要载体,因此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价值观教育制度必须受到重视。好的教育要求有高质量完善的教育体系来进行引导工作,这些工作在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上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如何建立健全正确的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坚定的核心价值观,是保护大学生免受多元文化的负面冲击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世界上多元文化背景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建立正确的大学生教育体系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一、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成果,正因为有了文化的多样性,才有了地球上灿烂的人类文明,也使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得以繁衍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水的进步,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文化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世界。下面来分析多元文化来临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特点。

1.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是整个人类世界走向进步的表现。全球化中政治的发展处于明显位置,随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而文化作为经济和政治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文化都要统一成某种样子,而是提倡在大的趋势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种文化的特性和长处,让世界文化成为丰富多彩的大熔炉。这就带来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甚至相互交融,世界多元化文化背景就此形成。

2.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是文化本身的性质所致。世界是一个永恒变化的物质,人类历史的发展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而来的,如果一如既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也就不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文化发展也是如此,多元化就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表现。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中,人们吸取前世文化的精华,去除不符合新时展的糟粕,就形成了全新的进步文化,长此以往,文化的多元化就变成了现如今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多元的思想和文化不断的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进着世界的新陈代谢。设想一下,如果文化没有了多元化的特点,世界文化都是统一发展的,世界各国先进人物的思想就会被束缚,那么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智慧多样的想法,也不会出现灿烂丰富的世界文化长廊。因此,文化的多元化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也不能阻挡的。

3.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的需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仍旧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的我国,必须发展多样化的经济体制才能充分的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例如,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说明了多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特征。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文化亦是如此。只有多种文化百家齐放才能够大力支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多元化文化背景对当代大学生的多面影响

多元文化的出现使得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随之也变得多元化,大学生曾经单一的价值观已经一去不复返。价值观的多元化就意味着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具体是指个人的价值追求目标在同一领域的不同表现。价值观的多元化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已经被改变,人类不断冲破固定思想的束缚,表现出越发个性化的观点和行为,这越来越促进着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活跃、行动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也意味着价值观向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但价值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大学生思想混乱、信念不坚定的潜在威胁。因此,我们在推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多元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带来的潜在弊端,趋利避害才能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1.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由群体向个体转移的趋势。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将集体制转换的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两种经济之间转换的冲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一切都宣扬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由此大学生收到的教育都是注重群体利益、忽略个人利益的群体价值观,在这种环境下,教育出的大学生是十足的乖学生,做什么事都要以集体为标准,无条件服从集体和国家的要求;而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越来越得到提倡,包括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多元化的表现之一。在思想方面,社会思想也变得开放,提倡多元化价值观。大学生由此从单一的价值观转变为多元化的价值观,必然会受到冲击。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很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不稳定和信念的削弱。在大学生拜托了传统的从众和依附性的同时,也放大了个人的利益追求,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2.大学生的理想主义价值目标存在被世俗主义价值目标取代的危险。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未来支撑国家发展的主体,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将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相结合的整体,即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属于现实主义价值观,社会价值的实现则属于理想主义的价值观。而现阶段,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相互冲击交融,二者存在的不同点混淆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和树立。甚至逐渐由理倾向想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转向倾向现实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甚至失去了原本的信念和原则,出现价值观领域嫉妒缺失混乱的现象,造成社会上价值观风气的世风日下。

三、面对多元文化背景大学生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1.加强作为大学生教学阵地的高校建设。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是重要的基地场所,因此,各地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直的教学风气,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提供健康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形成全面教书育人的理念,让全体教职工投入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进程中;其次,树立健康良好的校园风气,让正直和勤奋的作风弥漫在校园之中,注重时代文化和风气在校园文化中的注入;最后,要重视思政理论课程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2.加强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大学生正确科学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必须要求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的素质和教学,促进大学生从价值观正确的教师身上受到熏陶。为此,开展内外结合的提高方式,引进优秀教师代表,分析现阶段社会价值观主流和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特点,交流教学感想和方法,派本校青年教师外出工作实习,了解先进教学模式和思想,逐渐构建成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种方式教学经验相结合的先进教师队伍,帮助大学生吸取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精神,全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树立中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群体表达自由观点和意见的主阵地,在互联网上,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思想。网络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所具备的影响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必须注重互联网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建立网上互动平台,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积极引导网上的健康言论,使网络媒介成为宣传科学思想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4.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践评价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教学实践的评价是不断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更新换代的重要媒介,按照一定的实践标准进行评价主要保证了教学效果在监视下的不断提高。同时一定要强调在实践环节中的评价与在评价下的实践相结合,价值观不仅要得到正确的树立,更加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要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要严格要求实践环节的评价标准,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才会体会到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根据不同个人的实践成果进行具体评价,找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大学生在文化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树立并坚定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在当今多元化背景下显得越发重要,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社会建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不是简单的一方面问题,需要教学过程中理论、实践、评价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共同促进。

〔参 考 文 献〕

〔1〕 周翔. 着力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3,(03) .

〔2〕 曲士英. 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 江苏高教. 2013,(02) .

〔3〕 王瑛.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07) .

〔4〕 黄岚,薛黎. 多元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维系〔J〕. 文学教育(中). 2013,(01) .

〔5〕 汪立夏,李根寿,李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10) .

第9篇

关键词:超额价值;范围经济;多元化度

一、研究现状

对公司多元化经营,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多。西方学者早期对多元化的研究观点主要认为多元化经营存在降低经营风险、充分利用剩余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司价值等优点。如Williamson认为,管理者拥有监控与信息优势,在企业存在剩余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在内部资本市场上有效地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分配使用资源,创造更多企业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深入研究多元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有些研究表明,多元化存在折价效应。如lang以及Stult等人以托宾Q值研究公司价值的变化,表明多元化经营企业的Q值有明显的下降。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多元化折价”。Berger和ofek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即所谓超额价值法来研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价值问题,其检验结果表明,多元化公司平均较专业化公司存在着13%-15%的折价现象,而折价程度越大,这些企业被重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地,减少企业的多元化程度的决策则会提高企业价值,改善企业的未来长期绩效预期,同时提高它的经营绩效。

国内对多元化经营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系方面,也有从公司价值的角度判断多元化能否提高公司价值。姜付秀、刘志彪等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增加了公司价值,多元化提高了公司绩效、降低了收益的波动性、存在溢价效应。朱江以每股盈余、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的绩效,结果表明多元化和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但是多元化显著降低了企业盈余的波动性。辛的研究表明,多元化企业一般有较低的托宾Q值;相对于可比较的专业化企业而言,多元化企业存在较大幅度的折价;折价程度越大,这些企业被重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地,减少企业的多元化程度的决策则会提高企业价值,改善企业的未来长期绩效预期,同时提高它的经营绩效。王震、马彬选取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以Tobin’sQ值、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来验证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公司业务部门数的增加,公司的价值有降低的趋势。姚俊、吕源、蓝海林等分析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多元化行为,并以我国59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来分析公司多元化程度、股权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关系,通过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发现公司多元化程度虽然与公司的股权收益没有显著关系,但与资产回报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同时国有股份比例对多元化公司的业绩没有显著的影响关系,而公司的负债规模与股权收益指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冯玉梅选择了1998-2004年期间的9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这些公司多元化的超额收益率AR与多元化程度的指标郝尔芬达尔指数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多元化公司有较高的公告超额收益率;多元化公司与专业化公司的特征差别不明显;公司多元化程度越高,市场对其评价越好;多元化经营有利于企业价值等结论。

总而言之,关于多元化经营能否创造更多企业价值,能否提高企业绩效方面的研究目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认为,之所以存在这些争议是因为很多实证研究在选择样本时存在缺陷,如选择的企业经营期短,而在某些特殊时期企业的绩效、价值和证券市场的行情有很大关系。此外,大多数研究采用上市公司为样本,市场对公司的估价是否合理和证券市场是否是一个有效市场有密切的关系。

二、多元化经营超额价值的内涵及度量

所谓公司超额价值,是指多元化公司的实际价值比把公司多种业务作为单项独立的业务累加之和超出的那部分价值。超额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战略资源如核心技术、人力资源、营销技能、管理模式等在不同业务之间可以共享或者扩散,企业使用这些资源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体现到经营上就能够获得范围经济的优势。当然,不同业务之间需要有效协调,资源要有效配置,但是只要这些内部管理协调成本低于范围经济的好处,超额价值就不断上升。

关于超额价值的度量,Berger和Ofek在1995年提出了一种计算多元化公司超额价值的方法。其主要思路是首先计算专业化公司价值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得到收入价值乘数。然后按这个乘数以及多元化企业的各项业务收入计算单项业务的估计价值,再把公司的实际价值和这个估计价值比较,最后判断多元化经营是否存在超额价值。上市公司实际价值用股票市值加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尚有非流通股的还要加上非流通股的账面价值。

收入价值乘数=

=

然后计算一个行业内所有专业化公司乘数的平均值,以此作为该行业的乘数。有了行业乘数,可以计算多元化公司的应有价值:

应有价值=EiMi

其中,Ei是多元化公司第i行业的收入,Mi是第i行业的乘数。

超额价值定义为公司实际价值与估计价值之比的自然对数:

超额价值EV=ln

这种方法用公司市值作为公司的价值有一定的道理,其前提是证券市场能基本正确评估公司的价值。虽然股价会有波动,但是如果用较长时间股价的平均值来估算,就可以消除这种影响。

另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托宾Q值。其基本思想就是用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之比来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化。Smith和Watts1992年提出的一种计算上市公司托宾Q值的方法,实证研究表明其比较适合于新兴国家市场上的企业价值评估,计算公式如下:

Tobin’sq=

=

其中,股票市值包括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市值。流通股的市值用一定时期的股价平均值为基础乘以流通股的股份数计,非流通股的计价基础可以以IPO的价格为基础。这种方法计算出的Q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市值,如果证券市场是一个有效市场,则Q值能够反应公司价值的变化。但是证券市场很多时候并不能对公司的市值做出合理的估价,因而用Q值来研究公司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超额价值的实证研究

(一)超额价值和多元化度的关系分析

对于多元化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多元化的度的把握。通常人们所说的适度多元化对企业是有利的,那么这个“度”该如何定,对多元化企业生死攸关。从超额价值的来源看,主业成熟且具有很强竞争力基础上的多元化能够充分利用公司的剩余资源和能力,必然提高公司的价值。但是随着多元化的深入,就有可能出现内部协调、管理成本及资源配置无效的快速上升,当这种成本大于多元化的利益时,最后将会出现多元化折价。因而,多元化超额价值应该是呈现倒U型曲线特性。如果企业及时进行业务重整和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将会获得重新发展契机,反之将会出现危机甚至经营失败。

要确定多元化的“度”,就要密切关注多元化程度和超额价值的关系。多元化水平的衡量通常采用多元化行业数目、哈芬德尔指数、收入熵、sic分类法等。本文拟采用收入熵指数来衡量多元化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EI=-pilnpi

其中,EI为企业的收入熵指数,pi为第i行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多元化水平越高,收入熵就越高。当企业专业化经营时,该指数为0。该指数和和哈芬德尔指数一样更准确地衡量了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指数越大,说明公司主业越不突出,多元化水平越高。

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可以考虑收入熵和超额价值的边际效应的变化。当超额价值的边际值大于收入熵的边际值时,说明多元化经营是有利的,当二者相等时就是多元化的最佳规模,当边际超额价值小于收入熵的边际值时,继续深入多元化将会损害企业价值,企业就不能再继续扩大多元化的规模了。令EV为超额价值,本文引入收入熵和多元化经营的超额价值的弹性系数EDU,则上述结论可用下式表示:

EDU=

企业在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随着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其收入熵将会加大。如果EDU大于1,进行多元化扩张是有利的;EDU等于1,是多元化的最佳规模;EDU小于1,说明随着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超额价值比多元化水平的提升增长的慢,虽然单位多元化收入熵指数带来的超额收益增长没有多元化水平增长变化更大,但是,企业总体的超额收益仍在增长,进行多元化仍然是有利的;如果小于0,说明多元化的超额收益随着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而开始出现负增长,这就是多元化过度的表现,企业就不应该继续发展新的业务经营了。

和超额价值的研究思路相似,可以通过考察托宾Q值的动态变化来判断多元化是否创造了超额价值。如果随着多元化的程度地深入,公司托宾Q值的变化率大于多元化程度的变化率,则开展多元化是有利的,反之,Q值的变化率小于多元化的变化,则表明多元化虽然增加了企业价值,但是新的多元化业务创造价值的能力在减小,企业就应该开始降低多元化的程度了;如果二者反向变化,表明多元化出现了折价,企业就应该采取业务重整,收缩战线。

(二)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主要集中在工业、可选消费、主要消费健康护理、金融、信息技术和电讯等行业,特别是工业方面是多元化经营进入最多的。研究表明,工业方面的上市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所占的比例约占30%左右,而且还在不断的跟信息、电讯等产业进行融合。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改善了公司的绩效。

(三)多元化上市公司超额价值和多元化程度的实证研究

关于上市公司绩效和多元化度的实证关系,国内研究较多。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刘曦在其学位论文中对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公司价值和多元化度的关系选择了832家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中数据为平均值。进一步计算各年的EDU,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2001年是一个临界点。2001年以后的收入熵和超额价值的弹性系数EDU开始明显降低,2002年后的多元化收入熵比上年有所降低,超额价值也随着降低了,但是EDU却明显降低,但是其值仍然大于0。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原因的。2000年以前,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并且发展迅猛,市场体制刚建成不久,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因而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能够获得良好的回报,所以超额价值和收入熵的比值大于1。2000年以后,随着不少企业多元化经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理论界以及很多企业提出并实施归核化主张,对企业的过度多元化行为进行校正,因而多元化的收入熵在降低。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2001年开始证券市场持续的低迷使得市场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超额价值的评估有偏小的趋势,因而反映到EDU指标上就是不断降低。

(四)典型案例研究

不同企业的多元化水平千差万别,多元化类型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其超额价值的产生来源也是不同的。如相关多元化,超额价值产生于技术研发、生产、关键设备、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方面,而非相关多元化则主要来源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而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方面很难做到资源共享,因而其超额价值必然有所差别。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选择青岛海尔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根据企业2000-2007年年报(http//省略)得到的企业收入熵及tuobin’Q值表,如表3所示。

据表3资料,计算出相应的EI变化率和Q值变化率,如表4所示。

对表4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特定时期,随着收入熵的增加,公司的Q值在不断降低,说明公司的多元化存在折价。当然,从Q值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Q值和公司的市值有密切关系,而公司市值又和证券市场的行情有很大关系。从我国市场的特点来来看,2000-2005年,整个证券市场持续不景气,所以公司的Q值不断降低是必然的。值得注意的是,2001-2005年间少数年份收入熵指数一旦降低,公司的Q值的变化率非常明显,说明多元化水平降低,公司价值将会迅速下降。2006年后,公司Q值在明显增加,固然有市场操作的影响,但是,公司多元化水平日益接近最佳水平可以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多元化水平低,就不能有效利用剩余资源,多元化就不能创造更多超额价值;过度多元化,因多元化协调、管理成本的上升远超过多元化获得的超额收益,因而也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

能否创造更多超额价值是多元化具有生命力的关键之一。超额价值的产生来源在于公司剩余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在于核心资源和能力在公司不同战略业务单元间的扩散。但是过度多元化将会使战略业务单元之间的协调、管理成本迅速上升,从而抵消多元化产生的超额收益。所以,多元化也存在一个最佳规模问题。对多元化产生的超额收益进行度量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采用超额价值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其计算方法较为繁琐,而且难以得到同行业专业化公司的相关资料。用托宾Q值衡量的前提是证券市场应该是有效市场。鉴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采用超额价值法是较为合理有效的。对多元化度的权衡,可以从动态的观点出发,研究超额价值和多元化度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找到多元化的合理边界。

参考文献:

1、Lang,L1,R1Stulz1,Tobinpsq,corpora

tediversification,andfirmperformance[J].Jour-

nalofPoliticalEconomy,1994(102).

2、Bergp,OfekE.Diversification’seffec-

tonformvalu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1995(35).

3、江付秀,刘志彪,陆正飞.多元化经营、企业价值和收益波动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

4、朱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J].经济研究,1999(11).

5、辛.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折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6、王震,马彬.多元化与上市公司价值的增加[J].改革与战略,2007(1).

7、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

8、冯玉梅.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7(7).

第10篇

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念,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了初步凝练和概括,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因此,深入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任何理论的创立都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条件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不仅是其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而且它的生成也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所提供的思想文化条件以及当代社会的文化多元性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步入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文化多元化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激荡碰撞,价值观差异与价值多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当代价值与文化丛书”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石芳,人民出版社,2014)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版的力作,本书分析了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途径。

著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第一,内容安排有很强的逻辑性,结构合理。本书章节的安排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而且章节之间环环相扣,联系紧密。本书先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论述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接着分析了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冲击之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作者在阐明了受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冲击之下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之后,便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些教育方法和途径也是针对文化多元性提出的,有e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策略的开放的、多元的教育方法和途径。第二,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文化多元化使得处于不同文化传统和生活境遇、具有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人们各自持有不同价值观念,保卫不同的价值模式。这就使人们对社会共同的基本理想、价值取向产生了质疑与困惑,传达出一种精神世界的整体性焦虑。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整合如果仅靠权利的外在强制和威慑,丧失信仰维度的文化认同,社会就行将崩溃和瓦解。面对文化认同问题,社会共同体迫切需要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一个相对统一、可靠的价值准则,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重建和谐的价值秩序。同时需要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来凝聚和塑造它的成员,形成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使人们团结起来自觉沿着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方向共同努力。此外,本书提供的教育方法也是具有时代针对性的。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常是在实现制定好的、具有确定不移的教育目标的手册,要求学生阅读含有崇高价值观念的“经典文本”,并以灌输、模仿和训练的方式来完成任务。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对象失去了反思和创造的能力,处于一种被谋划、被牵制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本书作者提出,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开放、自由的思想场域中实现双方平等的精神相遇。教育路径也应该从整体着眼,综合利用学校、法律规范、大众传媒,以及家庭、社区等各种社会机构的力量,形成一个整体性、开放性、综合化的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嵌到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和大众文化生活中,同时使各种力量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形成一种联合互动的机制,发挥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整体合力。第三,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书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的空谈,不仅没有结合中国当今的社会现状,也没有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能产生的实际问题。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致力于探索一种新的关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开发一套在实践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策略。著作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理性回应,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价值观教育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模式既在思想上坚持一元性,又在具体内容、实现方法、教育途径上表现出多元化,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佳作。

第11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中职生;德育学科;价值观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进入了多元文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形成无论是对文化本身的繁荣与发展,还是对个体人生的丰富和思想解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在单一文化影响下的生活,引起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混乱。受其影响,当代中职生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

一、多元文化对中职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影响

1.多元文化拓展了中职生的视野,有利于中职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多元文化使中职生的思想走出了封闭与保守状态,变得积极、主动、活跃和富有创造性。开放的文化环境为中职生做出自主性选择,尤其在高中阶段的专业和职业选择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增强了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自主意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各国、各民族、各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在客观上为他们汲取各种文化精华提供了条件,创设了更大的价值选择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人的内在修养,反对个性的自由和张扬,主张个体对集体的绝对服从,忽视个体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在多元文化时代,尊重人的个性、提倡自由、平等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个性发展不足的缺陷,有利于中职生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其在道德人格、信念、意志等方面得到多层次的提高。

2.多元文化促进中职生多元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形成

当今,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由单纯岗位培训扩展到着眼于职业生涯,职业教育的性质也由终结教育变为终身教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使新的岗位不断产生,社会就业人员由于受利益机制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会经常变更自己的就业岗位,从“单位的人”逐渐变为“社会的人”。因此,多元文化有利于中职生针对市场需要和专业特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选择,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形成新的就业观,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二、多元文化对中职生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影响

1.多元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加大了中职生对基本价值观念判断的盲目性

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加,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但同时又受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局限,以及身心发展状况的限制,在价值判断和评价问题上,很容易随大流、赶时髦,往往把他人或大众的价值评价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表现出一定的从众性。这种情况,再加上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易使部分学生对我国社会主导价值产生困惑。

在对我校3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回答“你在判断道德问题时,主要依据什么标准”时,学生选择“自己的良心”的占60%以上,18.5%的学生表示遵从“大多数人的看法”,30%的学生选择“权威人士的说法,包括自己信任的老师”,12%的学生选择“书上的说法”,15%的学生选择“父母的看法”。这说明青少年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失去正确的价值观目标和选择方向。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文化传播的渗透力越来越强,渗透范围越来越广,因而文化的不可控性也越来越突出。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缺少认同,如在对清明节的调查中,我校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节日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淡化了对本国价值观念、本地文化的认同,再加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对当代社会的强势文化和流行文化往往表现出盲从倾向,陷入价值选择的迷茫,加大了价值观选择的难度。

2.多元文化对社会主导价值的消解,加大了中职生基本价值观的功利化程度

当前,多种价值理念的不断涌入,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主导价值,这对中职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在我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充分体现,如“你认为生活中什么东西最重要”的调查中,75%以上的学生选择“钱最重要”。这个比例高于“为社会做贡献”的选择。在专业学习、职业选择方面注重物质利益,价值观倾向于务实和功利主义。通过调查,78%的中职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三最”,即:最轻松的工作、最赚钱的地方、最舒适的环境。

3.多元文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职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互联网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代西方文化中,绝对的自我、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非理性主义逐渐取代了理性主义,使一些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尤其是享乐、色情、暴力、吸毒等许多社会毒瘤,对中职生的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90后这一代人,是生在“蜜罐中”,长在“大树下”,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看着“奥特曼”,穿着名牌衣,听着英文带长大的。他们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他们在享受着、体验着西方文化时尚的同时,实际上也正服膺于西方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理想,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和执著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沦落、精神空虚的迹象。

综上所述,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对中职生价值观念及其道德选择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应正视这种影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对我国先进文化的认同。

三、中职学校德育学科是对中职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

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突出强调了德育学科在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在强调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突出价值观的目标,正是为了帮助中职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任务就是,价值观教育要使中职生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但在现实的教学和课本学习中,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点的传授,常常忽略人格和价值观培养。

德育学科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1.发挥德育学科课堂效能,采取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符合青少年价值观认知特点的主体性教学,使学生价值观内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

课堂是师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师生的一种互动方式。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课堂这个微观社会中,也有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文化和社会过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与整个社会关系密切,所以德育学科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更要体现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和实效性。

课堂上,教学素材的形象直观,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对话语言的活泼幽默等,会使中职生在兴趣激发、心灵体悟中将必要价值观内容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体系中。师生双方都把尊重对方的自主性、主动性作为互动的前提,在互动互通中进行价值观的沟通、理解、体验等活动,以达到价值观意义的科学生成和自觉共享。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双方必须学会互相倾听对方,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理解必要的价值观,参与必要价值观的生成,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案例”和“情境”。如通过“赵作海故意杀人案”进行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大讨论,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2.利用德育学科育人功能,在社会主导价值观体系内整合学生的多元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体系又称主流价值观体系或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本价值要求。我国的主导价值观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价值选择的基本准则。面对当代中职生价值观的多元性,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在社会主导价值观体系内整合学生的多元价值观,通过汲取精华、排除糟粕,把零散、单个的价值观组合成科学的、整体性的价值观体系。总之,就是教育学生以利于人类进步、国家强盛和个人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基本依据,引导学生把握生活的方向和内容,避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陷入迷茫、混乱和困惑的境地。

3.充分发挥德育学科的专业优势,进行价值观培养,树立新型价值观

德育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递传统价值观,德育教师承担了传递传统价值观的职能,既是旧价值观的维护者,又是新价值观的启蒙者;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道德的示范者;从教师自身来讲,既是社会化的承担者,又是社会化的承受者;既是特殊的社会成员,又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在多元文化下,教师深受中西价值观、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德育教师一方面传承传统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对现代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先进和优秀的价值观施教于学生,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价值观。

4.德育学科在中职生价值观教育途径上要采取和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加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

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从来都是社会中价值争夺的重要领地,德育课程直接承担着官方意识形态灌输的职能,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长期的实践证明:德育学科对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与课外生活情境教育相统一,才会变得生动活泼,才会被学生吸收和内化。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与价值观知识相联结的生活体验,并给学生表达其生活经验的机会,那么学生就可学会用其社会生活经验来理解课程知识,进而激发他们对必要价值观意义的探询与追求。

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纪念馆等除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外,还潜移默化地起到价值观教育的功能,提高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就学校层面来讲,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网络文明家园”建设、创业设计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各班级“家长联谊会”、“红十字大型慈善募捐”等活动都为学校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来自活动中其他成员间的关爱互助和团结共勉之情,同时还可以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提高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

第12篇

关键词:价值澄清; 价值相对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64-03

以路易斯・拉思斯(Louis Raths)为主要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Values Clarification),具体论述了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虽然美国价值澄清理论已经被品格教育所替代,但这一理论的实践应用留给价值观教育许多启示。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兴起和主张

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西方自由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经济上,在凯恩斯主义的长期指导下,美国经济“滞胀”问题日益严重,产生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倡导完全自由竞争,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和干预。政治上,美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倡导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和“混合”发展模式,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和自由化。文化上,美国民权运动直接刺激了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社会思潮泛起,人们日益强调文化和价值的差异,主张平等对待每一种文化。

虽然多元文化为社会生活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增多了价值比较和选择的机会,但多元文化也导致了价值冲突,它带给人的不是价值选择的优越感,而是价值选择的困惑。人们处在复杂的、充满价值冲突的社会中,各种价值观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人们,对待同一个问题,几乎找不到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价值澄清理论的出现,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借鉴。它力图找到一种不受具体道德内容、法则和规范制约的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形式,希望能通过价值澄清的方式确立价值观,以适应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

1.关于价值相对主义的论述

价值澄清理论把相对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把个体经验作为确定价值观的标准,并以其衡量和评判个体的社会行为,否定社会价值标准的客观存在,主张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保持中立。“人们在经验中成长和学习”,“不同的经验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而任何个人的价值观将随其经验的积累和改变而更改”,并且,“作为行为准则,价值观随着个体经验的发展成熟而发展成熟”。[1]由于价值观源于个人经验,所以不同经验会产生不同价值,经验的变化导致价值的变化。因而价值是个人的、相对的、变化的,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样的价值观、何种生活方式最适合于个体”[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存在普遍的、客观的、绝对的价值标准。

2.关于价值形成过程的分析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选择的产物。价值观教育的任务不是认同和传授某种“正确的”价值观,而是“通过各种选择进行理智的思考”[3],帮助澄清个体的价值行为,至于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选择结果则无关紧要。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几乎找不到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要在未来生活中独立解决各种难题,学会“如何获得价值观念”比“获得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更重要。“我们感兴趣的是进行评价的过程。我们对确定这些过程的结果,即儿童最终拥有怎样的价值观不甚关心。”[4]因此,不能将特定的价值观或信仰强加给个体,而应在价值澄清过程中,采取不干涉个人价值观的态度,帮助人们澄清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关于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价值澄清理论旗帜鲜明地反对灌输,强调价值选择的重要性,它把注意力重点放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上。在拉思斯看来,灌输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选择自由。“假如我们竭力反复灌输价值观,我们就无法期望儿童会深思熟虑地采纳并自由地身体力行这些价值观。假如我们希望儿童名副其实地躬行他们所信奉的一切,并信奉他们所躬行的一切,我们就必须赋之以这样做的机会。当我们限制信仰或行为时,我们就在限制这种机会”。[5]价值澄清理论为了帮助选择、确立适于个体的价值观念而设计了大量的价值澄清的具体方法,包括澄清问答法、书面评价法、班组讨论法、价值观投票、角色游戏等。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困境和转向

20世纪60年代,价值澄清理论被美国学校广泛运用,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青少年价值观混乱的状况。70年代后期,价值澄清理论受到社会多方面的批评。到80年代,价值澄清理论开始衰落,并最终被倡导核心价值观的品格教育代替。价值澄清理论旨在解决价值选择的困惑,然而其非但没有解决价值选择问题,还加剧了价值观混乱;价值澄清理论倡导价值相对主义,然而社会现实却选择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价值澄清理论主张采取非灌输、无导向的价值教育方法,然而民众却要求学校“灌输”核心价值观。

1.由价值相对主义转向共同价值观

价值澄清理论提倡价值相对主义,不承认共同价值观,认为价值是个人的、相对的和变化的。诚然,价值多元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必然产物,应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但若过于强调个人选择,就会走向完全的相对主义,导致价值虚化。任何行为的合理性取决于公众而不是个人,根据个人喜好做出的道德选择不可能具有公共的价值意义。如果仅靠个人选择价值观,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解释,社会也再无公共秩序可言。研究表明,人类确实存在着某些公认的价值观。现代社会虽然存在着多个价值体系,但这些价值体系中均包含着对某些共同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的认可与追求。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构成了价值领域的“重叠共识”,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价值观教育从价值相对主义转变为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品格教育就是要传授核心价值观,把西方民主和宗教传统中的品德、价值观和道德观“灌输”给年轻人。可见,任何社会都需要存在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以引领和整合社会存在的多元价值,否则容易导致价值观的混乱和人类行为的失范。

2.由重形式轻内容转向形式与内容并重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在价值观教育中,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方法。价值澄清理论过于强调教育方法而忽视内容,造成了价值教育的形式主义。在多元的社会文化中,不同的文化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价值体系,社会应教授何种价值体系,还是让人们自由选择,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存在一个为不同文化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而这一点是早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了的。任何社会都存在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为价值观教育强调内容的重要性提供了依据。在价值相对主义向核心价值观的转变过程中,由过于强调形式向重视内容转变成为必然。

3.由否定灌输转向灌输与澄清并用

价值澄清理论否定灌输的方法,主张采取价值澄清的方法。诚然,价值澄清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它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创造了一种发挥主体作用的方法,并将价值观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注重主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单纯采取价值澄清的方法,可能会走向放任主义,导致价值观的迷失与混乱。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他们的价值认知和判断能力明显不足,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这就需要用已经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给他们以积极影响,从而形成群体意识和基本生活的共同价值观念,而灌输以其先入为主的教育优势,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灌输和澄清的方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定有害的方法,使用这种或那种方法的范围,可以扩大到十分普遍的程度,或者可以缩小到完全否定的状态――这要看环境、时间、个人和集体的特点,要看执行者的才能和修养,要看最近期间要达到的目的,要看全部的情势如何而定。”[6]

三、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益多样化。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也面临着价值观教育的困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建立在对这些价值观赖以确立的真理前提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建立在对现实问题本质的深刻揭示的工作之上,这样才会使价值观教育工作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实效性。”[7]总结和借鉴美国价值澄清理论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更加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回顾美国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价值澄清理论的衰落、品格教育的兴起中发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的一股强劲力量,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实现多元文化的整合,促进不同群体间和谐共处。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实现思想文化的有机整合和不同群体的和谐融洽。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价值是多元性和一元性的辩证统一。价值的多元性在于社会不同主体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一元性在于社会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社会的、历史的统一性。因此,价值的多元性是一元中的多元,价值的一元性是多元基础上的一元。价值的一元性,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客观基础,使之成为可能;价值的多元性,使价值观教育成为必要。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具有其它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凝聚力和感召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价值追求。它确立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尺度,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信仰所在,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生命之魂和精神支柱。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将其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2.加强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美国价值观教育从强调价值相对主义到提倡核心价值观的转变,反映了对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反思。它告诉我们:在价值多元化时代,学校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当也必须承担起进行价值引导的重任,将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纵观历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8]我国教育往往偏重于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价值教育和心灵塑造。“由于现代人对于知识观与价值观的看法,价值教育这种对于建立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学问,完全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之外。”[9]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受教育者价值的迷失。此外,全球化正以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学校价值观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并将其提高到关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战略高度,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任。一方面,要吸取美国倡导价值相对主义的教训,坚持价值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坚决反对两种倾向――以价值多样性淹没主导价值的“拼盘现象”和以多样化价值否定主导价值的“替代现象”;另一方面,要警惕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构筑起抵御腐朽思想入侵、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防线。

3.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在思想灌输中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

在价值观教育中,教育方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价值澄清理论告诉我们: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单一的教育方法已无法奏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发挥整体效应。而我国一直以来大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它是我国价值观教育所采用和坚持的根本方法。传统的灌输法注重单向度的灌输,具有目的明确、内容连续、教育效果明显等特点,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由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元,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具有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价值灌输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价值澄清理论对主体性的强调、对生活的关注、对现实的认可、对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等,则弥补了这一方法的不足。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将这两者综合起来使用,既要充分发挥灌输方法在价值引导和价值观知识传授方面的长处,又要充分发挥价值澄清法在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培养价值选择能力方面的优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2][3][4][5] [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4,25,63,36,262.

[6] 邱国梁.马卡连柯论青少年教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36.

[7] 吴 倬.关于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11-16.

[8] [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董晓航,邓海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4.

[9] 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北京:三联书店,200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