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时间:2023-06-01 09:0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麻疹;流行;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49-01

1 流行特征

从这四年发病季节和发病人数统计反映,流行高峰主要在5-6月。每年从1-2月开始,逐渐升高,5-6月达高峰,7月开始下降,流行季节与教科书中麻疹流行季节出现差异,是否与本地区气候环境有关(本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有待进一步考证。发病年龄:最小31天、最大53岁,其中1月—8月龄的婴儿占发病住院人数的25%左右;藏族牧民群众占发病住院人数的81%左右。

2 流行的主要原因

2.1 藏族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的气氛十分浓厚,特别在科学文化落后的边远牧区,对佛教神灵的信仰更是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对预防接种不易接受,许多群众拒绝预防接种,使麻疹疫苗不能及时接种,造成麻疹流行。

2.2 牧区藏族群众卫生状况差,对传染病无预防概念及常识,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容易造成流行。

2.3 基层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怕累、怕苦、怕麻烦,对群众不解说、不宣传,放任自由;麻疹疫苗保管不当,疫苗失活,起不到预防作用。由于以上原因造成麻疹在牧区流行。

3 预防措施

3.1 深入牧区加强对牧民群众宣传预防接种的意义及接种方法,宣传时语言要通俗易懂,摆事实、讲道理。为了避免语言沟通障碍,提高宣传效果,使藏族群众易予相信并接受接种麻疹疫苗,尽量选用藏族医务人员,使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能接种麻疹疫菌,8个月初种,7岁时复种。

3.2 增强基层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做到任务到人,强化和完善制度,掌握麻疹疫苗的保管方法,防止疫苗失活。

3.3 在麻疹流行期间教育家长不要带小孩到公共场所或人多拥挤处,不要与麻疹病人接触,年幼体弱者接触病人五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3ml,或接触病人两天内接种麻疹疫苗有预防效果或减轻症状,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后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才能再接触其他患儿或健康易感者。房间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4 对病人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五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接触麻疹病人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病室通风换气,空气紫外线消毒,患儿衣物、玩具等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探视。

3.5 按排病房时,患不同疾病的病人不能住同一病室,确诊病人不能与疑似病人住同一病室,疑似病人应单独安排病房。病人离开病室后要作终未消毒,病室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房内设施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被褥、枕头阳光下暴晒2小时以上,彻底消毒通风换气后才能收住其他病人。

4 护理措施

4.1 高热及出疹期护,随着皮疹的出现,全身症状亦加重,体温亦随之升高,可达40℃,因此,此期护理很重要,护理不当会出现许多并发症。病人应卧床休息到体温正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室温不可过高,维持在18-20℃,湿度55%-60%,避免对流风、光线不宜过强、注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饮食一般无需忌口,高热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多饮水。体温超过39 ℃时给地塞米松肌注或静脉滴注,每公斤体重0.2mg,只需一次。禁作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一般不用发汗退热药强行降温。早期用青霉素抗菌治疗,用炎琥宁10mg/kg,抗病毒治疗,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注意口腔卫生,加强鼻、眼的护理,避免继发感染,婴儿喂白开水,防止呕吐物或眼泪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较大患儿用清水漱口。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畅。经常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的分泌物,用消炎眼药水滴眼,防止眼睛继发感染。

4.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神志和皮疹变化。要早期发现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等。最常见的支气管肺炎。如出疹不畅要及时报告医生,加服“五粒回春丹”,并用鲜芜荽煎水擦身透疹,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导致继发感染。

4.3 恢复期护理:疹退后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富含维生素A食物,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防止角膜混浊、软化、穿孔。如体温复升要警惕继发细菌感染。告知病人及家属对未脱落的皮屑不要强行撕剥,不要用硷性肥皂清洗,对脱屑后的皮肤色素沉着,不要太在意,1-2周便会消失。

4.4 对体质好无并发症的年长儿童、成人、可在家隔离治疗护理,指导家长做好消毒隔离,皮肤护理及病情观察,防止继发感染,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住院治疗,另外在麻疹流行期间,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不要盲目的冷敷,乙醇擦浴,药物降温等,以防麻疹内陷、出症不透、加重病情。

第2篇

紫烷素主要成分是由人工栽培3~5年的红豆衫全株幼苗中提取的紫杉醇,是新一代抗肿瘤药物,对转移性口腔颌面部腺癌疗效突出。顺铂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一线药物被广泛使用,紫烷素合并顺铂治疗口腔颌面部腺癌疗效显著,但由于其化疗方案用药剂量大,不良反应强,可引起血液学毒性,主要为①白细胞下降。②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反应,主要为低血压,全身荨麻疹。③消化道症状,可导致严重恶心,呕吐。④肾毒性,可引起肾小管损伤。另外可引起脱发等。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使疗程顺利进行。现将我科20例病人用药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05年9月~2006年10月在我科住院病人共20例,女8例,男12例,年龄范围34~68岁,平均47岁,均经病理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腺癌。

用药方法:20例病人均采用紫烷素+顺铂联合方案,每周为1个周期,紫烷素135~175mg/m2,静滴3小时,每周1次。顺铂80~100 mg/m2静滴,连续2天。连用3个周期为1个疗程。

结 果

动态观察,20例病人化疗第1周期后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观察表。

护 理

心理护理: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对病人的治疗与康复十分重要,良好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以减少病人的心理反应,而且能产生治疗作用,可以改善机体免疫能力,提高疗效,由于病人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和程度不了解,产生恐惧心理,个别病人对其治疗效果给予过高期望,认为药物价格昂贵,用药后能立即康复,针对本组病人心理特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护理评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病人变化进行调整。②取得信任,热情与病人交谈,进行心理沟通,打消思想顾虑,向他们讲解紫烷素合并顺铂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用方法,使他们有心理准备,向他们介绍周围治疗成功病例,增强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③护士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对病人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和要求,通过与病人家属沟通,指导家属给予病人有效支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使病人达到接受治疗所需最佳身体状态。

血液学毒性护理:病人化疗后,白细胞下降后病人机体抵抗力减弱,易合并感染,影响疗程进行,在化疗期间,每周2次监测血象,白细胞降至(4×109/L)以下应用G-CSF150μg皮下注射,在用升白药物时,病房内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2次,紫外线灯定时消毒病人房间1次,减少探视,防止交叉感染,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湿润,防止病人受凉,护理人员进出病人房间要带好口罩,各种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减少刺激,嘱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皮肤黏膜受损。

过敏反应的预防护理: 紫烷素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面色潮红,低血压,荨麻疹等症状。①我们在配制紫烷素药物后,用非聚氯乙烯材料的输液瓶和输液器,并通过所连接的过滤器(

消化道反应护理:由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用药后可能会出现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纳差,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出现代谢障碍,营养不良,因此应注意给予病人足够的营养支持,在膳食和药物方面给予合理补充,鼓励病人多进食一些易消化,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和钾的食物,尽量满足病人要求,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病人呕吐后及时给予清水漱口,消除口腔异味,加强对病人营养知识宣教,使病人充分认识到饮食的重要性。

肾毒性的预防护理:积极的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由于病人不了解化疗期间应注意什么,由于恶心。呕吐严重,进食少,影响肾脏的灌注,会加重肾脏的损害,我们重点向病人介绍一些自我护理的知识,如顺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肾毒性,可引起肾小管损害,因此要进行水化,减轻不良反应,鼓励病人少量多次饮水,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加速体内毒素排泄。及时补充钾,镁,必要时可静脉补充,密切观察病人出入水量是否平衡,每天尿量保持在2500~3000ml以上,及时了解各脏器功能变化,特别是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变化。如病人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要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止吐剂,静脉补充液体,保证出入水量平衡。

第3篇

病例:患儿,男,3岁,支气管炎,医嘱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输液前皮试结果是阴性的,在输液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眼睑水肿,及时发现,立即关闭输液器的调节器开关,将患儿抱入抢救室,置抢救床给予抢救,给予吸氧,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并对症支持治疗,最终,患儿抢救成功,确诊为青霉素过敏反应。

经过对此例病例的抢救后,引起了思考:青霉素过敏反应的确发生迅速,要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争分夺秒地抢救,抢救及时,措施得当,病人逆转的机率就会大,关键在于抓住抢救的最佳时机,时间在抢救中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此病例在输液前即做了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可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了过敏反应,护士首先给予关闭调节器开关,但维持了静脉通道的通畅,为抢救时用药提供了用药途径,省去了重新开放静脉通道的时间,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青霉素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但青霉素易致过敏反应,人群中有3%-6%对青霉素过敏[1],而且任何年龄,任何剂型和剂量,任何给药途径,均可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前都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用药,用药过程中也要加强观察。

过敏反应的机理

过敏反应系抗原与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后引起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青霉素属于药物的半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和青霉稀酸与组织蛋白结合成全抗原――青霉噻唑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E,由于IgE与组织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故形成的抗体固定在某些组织的肥大细胞上和血液中的白细胞表面,使机体呈致敏状态,当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再次接受类似抗原刺激后,即与特异性抗体(IgE)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细胞破裂,释放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痉挛、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多。

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一)过敏性休克:一般在作青霉素皮内试验或注射药物后数秒或数分钟内闪电式发生2,也有的于半小时后出现,极少数病人发生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于缺氧和窒息,病人主观感觉胸闷、喉头堵塞伴濒危感,客观表现气急、紫绀、口吐白沫。2.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脑组织缺氧,病人表现烦躁不安、头晕、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4.皮肤过敏症状: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

(二)血清病型反应:一般于用药后7-14天内发生,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有发热、关节肿痛、皮肤发痒、荨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等。

(三)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1.皮肤过敏反应主要有皮疹或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2.呼吸道过敏反应:可引起哮喘或促使原有的哮喘发作。3.消化系统过敏反应可引起过敏性紫癜,以腹痛和便血为主要症状。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常以呼吸道症状或皮肤瘙痒最早出现,故必须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并加强观察。此病例即表现为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1 就地抢救 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

2 首选肾上腺素 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 纠正缺氧改善呼吸 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 抗过敏抗休克 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5 纠正酸中毒和使用抗组织胺类药物,遵医嘱应用。

6 密切观察病情并记录 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病情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不宜搬动。

此例病例既是按照上述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抢救的,因为此患儿的过敏反应发生于输液过程中,本身就有静脉通道,并且维持通畅,在抢救时立刻就用上了药,抢救时间把握得很准,为抢救患儿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所以,静脉通道的通畅在抢救的过程中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参考资料

第4篇

【关键词】血浆置换;重型肝炎;护理

血浆置换是通过临时性置管(锁骨下、股静脉等),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血浆分离器将患者的血浆分离出来弃去,然后补充等量的新鲜或冷冻血浆或辅以人血白蛋白等作为置换液,以清除患者体内的各种代谢毒素和致病因子,从而达到替代部分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的目的[2]。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共为40例重型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获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入选标准符合2006年我国肝衰竭的指南的标准[3]。本组40例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18-54岁,平均33岁;病程7-50天,平均32天。主要症状及体征:①极度乏力,腹胀,食欲差。皮肤巩膜重度黄染35例。②腹水,颜面及四肢凹陷性水肿5例。③肝昏迷8例。

1.2方法

1.2.1血管通路 全部选择股静脉留置导管。

1.2.2用品准备 血管通路置管术物品一套(内含单针双腔管,导丝,扩张器),静脉穿刺包一套,血浆置换治疗仪采用北京伟力WLKM8800/8900,分离器采用日本膜型血浆分离器evacure'EC-2A,动静脉管路为北京新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1.2.3操作方法 采用38℃生理盐水1000ml冲洗管道,再用500ml生理盐水加肝素钠20mg预吸附,首剂肝素量为0.3-0.5mg/kg,每分离出500-1000ml追加肝素5-10mg,预冲时要充分除净血浆分离器内的残留气体,治疗结束前按凝血时间或肝素的1/2比例应用鱼精蛋白以中和体内余下的肝素,置换完毕后用100ml回血,术后第2天查肝功、肾功、PT、电解质等。

1.3结果本组40例,28例临床治愈出院,10例病情明显好转,2例死亡。

2 护理过程及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支持治疗是一项危重状态下的特殊治疗,患者及家属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病人及家属对其疗效、安全性多持有怀疑态度,加之重型肝炎病人病情较重,易有多种不良心理。对此,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劝解,向家属或患者讲清必要性、治疗方法、应对措施等,让病人心中有数,取得理解及配合,以保证术前休息及并作好相关准备。

2.1.2术前准备 ①详细了解病人基本资料;②因治疗时间长,术中不适宜活动,要指导患者排空大小便或者练习床上大小便;③评估病人血管状态,治疗前要仔细查看外周血管情况及其周围皮肤状况④选择下肢静脉穿刺,指导病人家属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周径,并仔细记录,以便日后观察与比较。⑤治疗当日日应指导患者尽量少饮水,进食高热量早餐。

2.2术中护理

2.2.1各项操作要求循序渐进? 首先要求打开设备电源、进行管路安装检查。抗过敏药物必须在异体血浆进入前10-20 min应用,以免第一袋血浆过敏而药物尚未发挥作用。每个患者对体外循环的适应性差别很大,加之血管情况、设备运行等不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以稳步进行、循序渐进为原则。如有时患者血流较慢,但循环10-20 min后血流即可逐渐达到要求的标准,不可匆忙另行穿刺,以免给患者带来痛苦、引起紧张甚至影响下次治疗。在操作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熟练、灵活处理问题,沉着冷静,给患者以安全信赖感。

2.2.2密切观察①病人的观察:严密监测BP、P、R、SpO2,每15-20 min记录一次,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胸闷、气急、出冷汗、脉细速等表现。注意观察有无寒战、出血、唇麻、手足麻木、荨麻疹等,针对原因给予及时处理。②机器工作状态观察:如报警应及时排除。先关声音,以免造成病人的紧张,再查找原因,给予排除。如出现出血不良,立即减速,或另行穿刺,不得已停机时间不可太长,密切观察引血速度、静脉压、动脉压、TMP的变化。③治疗结束留取标本作生化、PT检查,了解术前术后肝功能等及凝血功能情况。2.3术后护理

2.3.1生命体征的观察加强病情观察及时监测和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压和神志的变化,患者全身皮肤情况,观察有无出血点,有无皮疹及过敏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3.2人工肝留置管道的护理①妥善固定管道,保持穿刺处敷料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潮湿或污染,即时清洁或更换敷料。②密切观察局部有无血肿,24小时绝对卧床休息。③指导正确活动肢体,穿刺侧肢体避免弯曲超过90度,避免导管扭曲或脱出。④准确测量与记录双下肢周径,及时比较与分析,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⑤避免对导管的再利用,如输液,采血等,减少导管感染。

2.3.3饮食指导 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全身中毒症状减轻,食欲好转,但肝功仍未完全恢复,给予低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告知患者少食多餐,防止发生消化不良,加重肝脏负担。

2.3.4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减少或消除病人及家属顾虑,增强病人治疗信心。

3 讨论

在我科实行血浆置换术临床观察中,护理人员全程参与,护士是主要操作者,护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治疗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提高了重型肝炎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

第5篇

【关键词】内窥镜室;职业危险;防护

近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内镜在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内窥镜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经常暴露于各种危害因素之中,常常会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和气溶胶的危害,使得内窥镜室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提高内窥镜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1.1感染性因素:在内镜操作中,患者的唾液、痰液、胃液、血液等,稍有不慎可喷至操作者头面及眼内,护理人员取活检时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当中可能有传染性病毒和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大肠肝菌等。同时由于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使用后的内镜表面及内腔均被患者粘液污染,护理人员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很容易被溅起的水花、管道注液时射出的水线污染面部、衣物或操作过程中手套破损直接接触污物。有资料显示,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艾滋病(AIDS)的几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的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1]。

1.2环境性因素

1.2.1来自消毒液的危害:内镜室常用的消毒液是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75%乙醇、固定标本用的甲醛等易挥发液体,长期接触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存在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荨麻疹、职业性哮喘,产生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来自乳胶手套的危害:内镜室的护理人员使用的是一般性能的一次性乳胶手套,乳胶本身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手套内的滑石粉还可使皮肤失水干燥或皲裂,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有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乳胶过敏已成为医护职业性气喘最重要的过敏原。

1.2.3来自噪音的危害:内镜室是运用仪器进行工作的科室,仪器设备、电动吸引器等噪声污染及电离辐射等,使工作人员健康受到极大危胁,严重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对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1.3生理和心理因素:内镜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病人流动量大、工作琐碎、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时需长时间站立和接触大量的清洗液、消毒液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活检组织。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使护士身心疲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焦虑、颈椎病及各种感染、过敏性疾病。

2防范措施

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并强化其职业防护意识。有针对性地结合本科特点,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如接触HIV阳性患者——人员防护及物品消毒处理流程、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程序等,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使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尽可能减少职业感染现象的发生。

2.2控制感染源:内镜检查前首先确定有无感染性疾病,如先检查HIV抗体、HBs抗原、HCV抗体等,对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或疑似癌症患者根据病情同一类疾病可单独使用一条内镜,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可安排在每天最后诊治,然后按传染病消毒内镜、附件及其他物品。

2.3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视每1位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有传染性,预防污染其他物品。操作时戴手套、帽子、口罩、穿手术衣,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戴双层手套;配制化学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立即用清洁流水反复冲洗;禁止一切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及回套针帽;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洗消操作时佩戴防护面罩、戴手套、帽子、口罩、穿防渗透工作服。行ERCP配合时置铅屏、穿铅衣、戴铅帽和脖套,必要时戴护目镜。

2.4规范内窥镜室管理

2.4.1贯彻和落实卫生部颁布的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手卫生规范及院内感染制度,完善科内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做到垃圾分类放置、损伤性废物放入锐器盒,及时清理。

2.4.2注重环境管理:合理分区,把房间划分为候诊室、诊疗室、洗消间、镜房等,胃、肠诊疗及洗消分室进行。诊疗室于每天工作结束后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洗消间安装排气扇,尽量减少药物在室内的残留浓度,将刺激性气味降至最低程度。每日工作完毕后及时关闭电源、水阀、物品归位,清洁消毒环境。

2.4.3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和医护人员健康监测:了解内镜消毒效果、空气、物体表面及消毒液的细菌培养菌落数及医护人员肝功能、HP感染等情况,发现问题早分析、早处理、早治疗。

2.5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排班。注重沟通,了解护理人员需求,及时给予帮助支持。加强业务学习,建立高效的工作流程,实行各方面的持续改进。

3小结

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和设施,控制感染源 ,贯彻落实国家《护士条例》,对接触职业性危险因素的护士按相关规定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对患职业病的给予赔偿,使护理人员能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工作中,为医院带来更好的发展。

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护理措施。方法:急性期给予心理支持、痛疼护理、禁食及胃肠减压、监测血糖,防治休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恢复期给予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结果:8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均治愈出院。结论: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提供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关键词】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院内分泌、消化内科从2009年6月~2011年6月年收治8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血糖升高在25~45mmol/L,不同程度出现各种并发症,经保守治疗病情均得到了很好控制。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40~65岁,糖尿病史10年以上6例,均按时使用降糖药。入院后诊断2例,2例病人均为2型糖尿病,肥胖体型,以进食高脂饮食,喝酒后突发上腹剧痛,恶心、呕吐入院。

2 治疗

入院后积极给予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抗炎治疗,应用诺和锐30联合胰岛素泵降糖,禁食,胃肠减压,遵医嘱应用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和给予营养支持等治疗。

3 结果

通过及时治疗及精心护理,8例患者均胰腺炎症消失,吸收良好,血糖均控制在8~11mmol/L之间。

4 护理体会

4.1 建立静脉通路,进行有效液体支持:入院后首要的护理措施是建立3条静脉通道,一条专用于血管活性药物滴注,一条行右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利用此条静脉通路可以监测cvp,一面根据cvp指导扩容速度。[1]第三条静脉通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如抗生素、生长抑素等。

4.2 饮食护理: 糖尿病合并重症胰腺炎急性期间,要严格禁食,安置胃管1周以上,当血糖控制在11~12mmol/L以下,以及胰腺炎恢复期,拔除胃管后,严格控制糖尿病饮食。开始可以流质为主,进食少量开水,米汤,稀饭,面条,无不适后改为糖尿病普食(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瘦肉和鱼等。要定时定量进餐,忌油腻,烟酒,暴饮暴食及糖类。根据血糖调整病人的食量,并反复向病人及家属强调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同时可与家属讨论,根据患者的喜好,制定适合患者口味的食。

4.3 病情观察

4.3.1 仔细观察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性质、程度和放射部位注意疼痛时的;疼痛与变化及进食关系;有无伴随症状等。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其他症状的变化。注意神志及腹部体征的变化,了解有无腹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有无腹水。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体温超过39 度者,往往是重症胰腺炎的表现。提示胰腺组织仍在继续坏死;当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心率≥ 100次/分,收缩压 ≤90mmHg,脉压 ≤20mmHg时,往往提示血容量不足和休克;呼吸≥ 30次/分时,需警惕ARDS发生。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血、尿淀粉酶的动态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及早发现并发症,配合医生予以积极处理。

4.3.2 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腹痛时按医嘱给予生长抑素类奥曲肽0.3mg加入NS50ml微泵静脉注入6―6.5ml/h,1次/8h,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防止疼痛性休克的发生,应用奥曲肽时用药时间长且不能间断,应保持静脉通畅,严格控制液体滴注速度,加强巡视,确保治疗效果;诺和锐联合胰岛素泵进行降糖治疗,此外还联合普通胰岛素经外周静脉滴注进行降糖治疗。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有无低血糖的发生。

4.4 解痉镇痛按医嘱给予解痉镇痛药物治疗。耐心倾听患者对疼痛的主诉,注意观察止痛效果,效果不佳时报告医生,配以抑制胃及胰腺分泌,解除胃、胆管和胰管的痉挛而止痛;疼痛严重者酌情用杜冷丁75mg肌注。

4.5 及时做好各种标本的送检:定时测血糖,每半小时或每小时监测一次。及时复查血脂,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肾功能等,测得的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4.6 心理护理:糖尿病合并重症胰腺炎时,由于病人长期受疾病折磨,加上介入治糖尿病的不可根治性。现又合并重症胰腺炎,病情危重,并发症多,及各种疗的痛苦及刺激。病人及其家属对治疗信心不足,痛苦悲观,甚至误认为患了绝症,易导致患者放弃治疗。护士在工作中要多巡视病房,多关心病人。让病人坚信医护人员会全力帮助他。耐心解释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及各种治疗的意义。介绍同类病人康复情况,鼓励其配合治疗。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4.7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对护理糖尿病合并重症胰腺炎患者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目的是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健康行为,获得最佳身心状态。首先要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肥胖,暴饮暴食是糖尿病合并重症胰腺炎的主要诱因。从而使患者能够自动控制饮食及加强运动。健康教育包括本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休息、功能锻炼、饮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自我监测血糖,尿糖。胰岛素的治疗应用方法等。注意卫生宣教,定期门诊复查,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健康教育要延续到出院后,以免患者出院后不能自控,放松对胰岛素及饮食的治疗,使病情复发而再次住院。如本组1例男性患者,出院后随意饮酒进食而致胰腺炎复发,血糖升高而再次住院。因此可采取家诊或电话咨询。帮助患者掌握必需的疾病知识及自护能力。

5 讨论

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SAP)具有起病急、病情复杂、发展迅速且并发症多的特点,在诊疗和护理方面较为棘手,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给护理工作造成极大困难,通过护理该组病人体会到: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防治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使用胰岛素泵联合胰岛素进行降血糖,随时监测血糖,防止出现血糖过高或过低。疾病急性期要严禁饮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并保持通畅,遵医嘱应用抑制消化液分泌的药物,以减少胰液分泌,促进胰腺组织修复。恢复期要严格控制低脂低糖饮食,并配合降糖药的应用,并做好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防治知识有所掌握,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胰腺炎的复发,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蒋婉英,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监测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0):916

[2] 谢金芳.3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0):138-139

作者单位:532200 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

(上接第88页)

尤以酒精擦浴,冷敷禁用。以免刺激皮肤影响透发及体温骤降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体温>40℃时,可酌情用小量退热剂,以免发生惊厥。

2.4 注意皮肤的护理,出疹期皮肤保持温暖潮湿或微汗为宜,可予温水淋浴,有利于皮疹透发,注意保持水温,避免受凉。禁用肥皂水、酒精擦抹皮肤。保持皮肤清洁,衣着宽松,内衣裤勤换洗;床褥保持清洁、松软、平整、干燥,减少物理性刺激。有皮肤瘙痒者劝其避免搔抓,予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继发感染,外搽碳酸氢钠溶液或炉石制剂。

2.5 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等,少食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并鼓励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的丧失,利于排毒、退热、透疹。病情恢复期,及时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富营养的食物。除生冷油腻的食物外,不需忌口。呕吐、腹泻严重、摄入过少者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能量,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6 眼、鼻、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有鼻痂时可用棉签沾生理盐水后轻轻拭除,再涂少量石蜡油,鼻孔周围有糜烂者,可涂抗生素软膏防止感染。加强口腔护理,多喂水,可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液含漱。注意眼的护理,避免强光刺激,室内光线柔和,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结膜后滴入抗生素眼液或涂眼膏。

2.7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心肌炎及脑炎等。麻疹合并肺炎时,应每1~2 h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必要时可给予雾化吸入。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咳嗽的程度、性质及痰的色、质、量的变化,频咳、痰液粘稠时,除多饮水外,可按医嘱应用止咳、化痰药物;伴气急时,可予低流量吸氧;并观察用药效果及副反应,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麻疹合并心衰时,应遵医嘱及时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并发喉炎时,患者若出现声哑加重、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出现三凹征为喉梗阻表现,应做好气管切开准备。

2.8 心理支持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对疾病缺乏认识,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故应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本病的特点和发生、发展趋势,生活上主动关心患者,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有关麻疹的流行病知识,临床经过及常见并发症,使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疾病有所了解。减轻恐惧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第7篇

传染病隔离的种类根据传染病传染的强度及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隔离方法。

1.严密隔离适用于祺乱、肺鼠疫、肺炭疽、SARS等甲类或传染性极强的乙类传染病。具体隔离方法是:①病人住单间病室,同类病人可同住一室,关闭门窗,禁止陪伴和探视病人;②进人病室的医务人员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换鞋,注意手清洗与消毒,必要时戴手套;③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敷料等严格消毒;④室内采用单向正压通气,室内的空气及地面定期喷洒消毒液或紫外线照射。

2.呼吸道隔离适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白喉、水痘等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具体隔离方法是:①同类病人可同住一室,关闭门窗;②室内喷洒消毒液或紫外线照射;③病人口舁、呼吸道分泌物应消毒;④进入病室的医务人员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3.消化道隔离适用于伤寒、细繭性痢疾、甲型肝炎等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具体隔离方法是:①同类病人可同住一室;②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换鞋,手清洗与消毒;③患者粪便严格消毒,病人用品、餐具、便器等单独使用并定期消毒,地面喷洒消毒液;④室内防杀苍蝇和蟑螂。

4.接触隔离适合于狂犬病、破伤风等经皮肤伤口传播的疾病。具体隔离方法是:①同类病人可同居一室;②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穿隔离衣、鉞口罩;③病人用过的物品和敷料等严格消毒。

5.昆虫隔离适用于通过蚊子、蚤、虱、蜱、恙螨等昆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如疟疾、斑疹伤寒等。具体的隔离方法主要是病室内有完善防蚊设施,以预防叮咬及杀灭上述医学昆虫。

常见传染病的消毒的种类分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种。疫源地消毒是指有传染源(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外传。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

医院中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二种。

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的消毒工作。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在医院中传染源停止隔离出院后,对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为终末消毒。消毒方法的选择及影响消毒的因素为使消毒工作顺利进行,取得较好效果,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方法。一般应考虑以上几个问题。

(一)病原体的种类

不同传染病病原体各有特点,对不同消毒方法的耐受性不同。如细菌芽胞对各种消毒措施的耐受力最强,必须用杀菌力强的灭菌剂、热力或辐射处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故一般将其作为最难消毒的代表。其他如结核杆菌对热力消毒敏感,而对一般消毒剂的耐受力却比其他细菌为强。真菌孢子对紫外线抗抗力很强,但较易被电离辐射所杀灭。肠道病毒对过氧乙酸的耐受力与细菌繁殖体相近,但季胺盐类对之无效。肉毒杆菌素易为碱破坏,但对酸耐受力强。至于其他细菌繁殖体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对一般消毒处理耐受力均差。常见消毒方法一般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消毒对象的性质

同样消毒方法对不同性质物品、效果往往不同。对油漆光滑的墙面,喷洒药液不易停留,应以冲洗、擦试为宜。对较粗糙墙面,易使药液停留,可用喷洒消毒。环氧乙烷薰蒸,对易于吸收药物的布、纸张效果较好,而对金属表面,须延长时间。粪便、痰液消毒不宜用凝固蛋白质药物处理,因蛋白质凝固对病原体可起保护作用,高压蒸气杀菌效果虽好,但不宜用于毛皮,塑料和人造纤维制品。环氧乙烷薰蒸赛珞璐制品,高浓度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浸泡绵织品,来苏液多次长时间浸泡乳胶手套,均可造成损坏。对于食品及餐具不宜用有毒或有恶臭的消毒液处理。

(三)消毒场所的特点

消毒应考虑当地条件。在室内消毒时,密闭性好的房屋,可用薰蒸消毒,密闭性差者应用消毒液擦试或喷洒。通风良好的房屋,可用通风换气法消毒,通风换气不良,污染空气长期贮留处应当用药物薰蒸和喷洒。人口稠密地区不可用刺激性强气体消毒。接近火源不宜用环氧乙烷等易燃物消毒。

(四)卫生防疫方面要求

不同条件下传播机会不同,在防疫方面要求不同。传染病流行时,发病严重的疫区,应集中应用效力好的药物与器械。发病少的外围地区,可采用简易消毒方法。传染病院或病房,患者集中,污染严重,消毒量大,应采用固定设备和高效措施,病家消毒属于临床措施,工作量小,可采用简易措施及方法。饮水应在净化基础上煮沸,生活用水净化后加氯消毒即可。对呼吸道传染病,强调空间隔离,通风和合理的带口罩,对肠胃道病应强调用具,粪便、呕吐物消毒和接触后洗手。不同病种的消毒,应注意区别对待。

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较强含氯消毒剂或氯人剂消毒,不宜应用季胺盐及来苏等一般消毒剂处理。在消毒工作时还须注意影响消毒的因素,如消毒剂量(包括消毒的强度及作用时间),消毒物品污染的程度,消毒的温度,湿度及酸碱度,有关化学拮抗物,消毒剂的穿透力及表面张力等。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7、猩红热

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红肿。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

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 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如下图),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和个人的卫生,消灭苍蝇、坟子、老鼠、臭虫等传播疾病或病的动物,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能起很大作用。

人类的传染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下图)。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和蛲虫病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下图)。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血液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虱等吸血的节肢动物,可以预防血液传染病的发生。

第8篇

CT增强扫描是影像诊断医生对所扫描病人的异常影像进一步明确诊断的一种扫描方法:它是借助高浓度的对比剂快速静脉推入体内,形成强化病灶的一种诊断方法。目前我院影像科采用的是离子型(如:30%泛影葡胺加入500~1000ML温开水口服)与非离子型(如:76%碘海醇静脉推注)结合使用。离子型单体对比剂泛影葡胺易产生过敏反应,现基本不用于大剂量静脉给药;非离子型单体对比剂碘海醇由于在溶液中不发生解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极低,所以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广泛用于静脉增强。但是,这种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少量螯合剂:枸橼酸钠,依地酸二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重金属离子结合,使血钙一过性降低,使心肌兴奋性暂时性增强,出现心律不齐,可能加重过敏反映。所以科主任为了安全起见,要求我们放射科护士对每一个CT增强扫描病人除了严格询问身体健康状况,特别是肾功能,过敏史,认真填写知情同意书外,还要做药敏实验,阴性则可应用该药物快速静脉推注后行CT增强扫描,扫描结束后留观半小时。

我院自2005年安装CT以来,在学术带头人曾先德主任的带领下,成功地给上千余例病人进行了CT增强扫描,为临床对病人的准确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CT增强扫描的病人在护理人员细致的观察和精心护理下,取得了满意的影象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随机抽出08年到2010年的60例上腹部增强扫描病人:其中男性30例,占50%;女性30例,占50%;从发病年龄看20岁以下的占1%;20-30岁的占3%;30-40岁的占8%;40-50岁占23%;50-60占28%,60-70岁占28%,70-80占13%,其中80岁以上的占1%。从病种看诊断为炎症、结石的占36%;占位性病变的占52%;其它的占12%;推注药物均达到满意效果,经CT增强扫描和结合其它相关检查,确诊率为100%。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身体健康状况,有无糖尿病,特别是肾功能是否良好。有无过敏史,是否知情同意,药敏实验是否是阴性能否成功配合完成CT增强扫描。

2.2 护理诊断:

2.2.1 情志护理:病人接受CT扫描后,再次接受CT增强扫描,易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我们护理人员应细心、耐心地告知病人使用对比剂的目的与可能发生的反应,反应的救治与后果,因势利导,关心安慰病人,主动与病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增进护患间的了解和信任,采取积极措施,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其多关心鼓励患者,消除顾虑,争取患者的合作,积极主动配合检查。

2.2.2 疼痛护理:告之病人短时间大计量快速静脉推入对比剂,有可能造成对比剂漏入血管外。(原因:除了与穿刺者本身技术有关外,还与受检者的年龄,血管病变和穿刺静脉的血管条件差等有关,比如长期输液或化疗等使血管僵硬,脆性大易破损等引起),病人可有持续性疼痛,感觉减退与运动受限,局部组织肿胀。(特别是高渗对比剂可将毛细血管内的液体吸引到组织内,进一步加重了局部组织肿胀。)注射后4-6小时肿胀达高峰。

2.2.3 自理缺陷:由于静脉推注对比剂速度要求特别快以及由于血管本身的因素造成对比剂漏入血管外,引起局部的疼痛与肿胀,肢体活动受限,自理能力短时间稍有下降。

潜在原发病的影响,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的不适,自理能力也有不同程度下降。由于我院严格管理,至今未发生一例因对比剂漏入血管外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

2.3 护理目标:避免比剂漏入血管外,产生不良后果。(一旦发生血管外注射,立即终止注射,防止对比剂大量漏入血管外)。

防止对比剂发生过敏反应。

防止对比剂产生毒性反应,(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特别是有无糖尿病,肾病等)。

预防加重原发病的发生。

给予病人心理支持。

2.4 护理措施:

2.4.1 使用对比剂前的护理:知情同意书的告知填写。

作碘过敏试验。

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健康情况,向病人讲解注射对比剂的基本过程、方法、以及可能发生反应等,同意对比剂增强扫描者签全名,以获得病人在检查中的配合。来院检查的患者多数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原发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日常生活及工作,我们护理人员应主动与病人沟通,多关心、安慰病人,及时解答病人的疑问,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检查。

基础护理:1,作皮内注射:抽取30%的离子型对比剂泛影葡胺1ML静脉推注,注射毕观察10~15分钟,血压、脉搏、呼吸无变化者即可大剂量静脉给药。

2.4.2 使用对比剂的护理:协助技师调整好病人,一方面便于穿刺、一方面便于扫描定位。先平扫定位再暴露穿刺部位的皮肤,一边消毒皮肤,一边告知病人:A、在快速静脉推注对比剂过程中,会出现酸胀不适感,注射毕可消失;B、在扫描过程中不能动,以免影响扫描影象质量;C、拔针后快速曲肘置于胸部压迫静脉。由于辐射的原因,工作人员快速离开CT机房。CT技师快速进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根据不同病变所采集的图象决定是否延时扫描,一边采集影象一边观察病人有无异常变化,影象采集结束后,搀扶病人离开CT机房,留观半小时,缓解分散病人的紧张情绪。

2.4.3 使用对比剂后的护理:门诊病人,留观半小时,无不适后方可离院。告知家属或陪伴如遇不适立即返院。预防发生迟发的过敏反应。

住院病人与病房护士交接。

穿刺部位发生外漏的护理:观察注射部位针孔有无出血、肿胀。如有肿胀可这样处理:1,将患肢平放,以50%硫酸镁湿敷,减轻局部肿胀;2,也可在50%硫酸镁内加入4%~5%的乙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通常湿敷10-12小时后,肿胀可明显减轻。

对比剂过敏反应的护理:对比剂过敏反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过敏反应相似,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

轻度反映:面色潮红,皮肤瘙痒,局部少量寻麻疹(如风团)或出汗样皮疹,占全部不良反应的70%~75%,口服一些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中度反映:心慌不适,头痛、胸痛、腹痛,轻度低血压,广泛的寻麻疹,颜面部及结膜水肿,支气管痉挛引起的哮喘、喉头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占不良反应的25%~30%,与医师配合立即给抗过敏药物,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重度反应: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如:血压下降、神志淡漠、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占全部不良反应的不足1%,配合医师争分夺秒的抢救。(同过敏性休克:抗过敏、扩溶、升压等)

对比剂毒性反应的防治:

血管内注射高渗型对比剂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血管内注射高渗型对比剂后24-48小时内血清肌酐升高25%以上或大于0、5ML/DL称为对比剂型肾病(RCN),离子型对比剂血管内使用RCN的发生率为2、1%~2、9%,而有高危因素的患者RCN的发生率为7%-38%,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脱水、失血、多发性骨髓瘤或正在使用肾毒性药物及低血压等肾灌注减低等,其中糖尿病特别是伴有糖尿病性肾病是RCN的首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在离子型对比剂血管内造影后,非糖尿病、非氮质血症病人RCN的发生率为2%,而糖尿病、氮质血症病人RCN的发生率为16%,而糖尿病伴氮质血症病人RCN的发生率为38%,脱水是RCN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绝对禁止在增强CT检查前禁水。

对比剂的高渗透压可使红细胞皱缩、变形能力下降,肾小球血管内红细胞团增高,血液黏滞度增强,同时对比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黏蛋白结合,导致肾内阻塞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另外,对比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这些可能是RCN的作用机制,多数对比剂对肾功能损害是一过性的,1-3 周内可恢复到检查前的水平,只有极少数病人,特别是高危因素的病人可出现不逆性的损害。应指出与对比剂的过敏反应不同,对肾的影响往往是没有症状的, 因而在临床上对其认识不够普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预防RCN的方法是:检查前当时不禁水,并鼓励病人多饮水1000-2000ML,也可静脉滴注1000ML以上的液体,对肾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除此知外,还可引起:1、心力衰竭:循环血量的一个性增多,心脏前负荷突然增大,可能使心衰加重,甚至出现急性肺水肿。2、骨髓瘤:血液中异体蛋白(本周蛋白),使肾小球滤过阻力加大,大量高渗透压的对比剂加重滤过阻力,引起肾功能不全。3、甲亢:本身有甲亢病药物控制不理想或没有药物控制的病人,大量碘进入后可引起大量甲状腺素的突然释放,病情加重,甚至引起甲状腺危象,是碘对比剂的使用禁忌症。4、嗜铬细胞瘤:大量高渗透压的对比剂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血管舒缩异常,可出现大量肾上腺素的突然释放,病人血压升高,甚至出现危象,应在使用前预防性的给予α-受体阻滞剂。5、镰形细胞贫血:由于高渗性对比剂使红细胞内的水移出,红细胞皱缩,加重了红细胞的脆性,可能引发溶血。另外,碘对比剂还可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诱发肿瘤或癫痫病人抽搐发作等。

总之,高渗性对比剂增强扫描能否获取有诊断意义的影象资料,与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密不可分,本组60例患者经我们良好的护理,均获取了满意的影象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诊断依据。无一例因药物的渗漏而引起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 目的 探讨64排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我院198例接受64排CT冠状动脉扫描的患者资料,并分析其护理过程。 结果 19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64排CT冠状动脉扫描, 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及检查后细致有效的护理是成功完成冠状动脉CT扫描检查的关键。

【关键词】 CT;冠状动脉;增强; 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for patients with 64-row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64-MDCT) coronary artery enhancement scanning. Methods Analyzed 198 patients with 64-MDCT coronary artery enhancement scanning, and analyzed during the course of nursing.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had obtained successful 64-MDCT coronary artery enhancement scanning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Conclusion The careful and effective nursing during the examination, preparation and after examination are the guarantee for successful coronary artery CT enhancement scanning.

[Key words]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rtery; Enhancement scanning; Nursing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疾病的各种影像检查方法中,导管法冠脉造影在冠脉疾病的定性、定位和程度的判断上仍占着主导地位[1],但它属于有创检查,且价格昂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新一代64排CT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较快的扫描速度等特点,在冠脉疾病的诊断上应用逐渐增多[2]。获取良好的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提高诊断准确性的关键问题是消除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不利因素。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因恐惧和焦虑,对比剂浓度以及注射速率应用不当,不能配合指令控制呼吸,额外运动等使心率加快是影响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现将我们在配合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时的护理和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006年6月~2008年7月对临床可疑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人共计198例,均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男105例,女93例,年龄35~79岁,平均42.7岁。

2.检查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VCT64排螺旋CT机,先进行胸部正、侧定位像,在降主动脉中段水平任选一个层面,经右肘正中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碘对比剂(350mgI/ml)20ml,注射速度:5ml/s,延迟5秒后,在所选层面进行20次扫描,扫描间隔1秒,层厚5mm,扫描时间15-20秒,在降主动脉腔内选择感兴趣区并测量其时间-密度曲线,得出强化峰值。根据增强峰值时间计算延迟时间及所需对比剂剂量。选择0.35秒的螺旋方式,电压:120KV,电流:550~740mA,层厚:0.625mm,螺距:0.987:1,显示野(FOV):25cm,矩阵:512×512,对比剂总量70-100ml,数据采集:采用R波后40%-70%相位数据重建。扫描时患者吸气后屏气。扫描结束后,将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成像。

3.结果 19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扫描,且影像质量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 果

1.扫描前护理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首先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增强扫描对于明确诊断的必要性,初查病人对增强扫描不了解,易产生紧张恐惧及焦虑心理等,紧张恐惧及焦虑心理不仅会导致心率变化,也是诱发过敏的因素之一[3]。所以要关心同情病人,耐心地解释增强的目的,使患者消除心理障碍配合检查,保证增强扫描图像的质量和安全性。

2.增强扫描的操作方法 严格掌握对比剂过敏反应的高危因素,了解病人心脏及肝肾功能,有无药物过敏、过敏性疾病、严重糖尿病、哮喘、湿疹、麻疹、甲亢、甲状腺肿、高血压等病史。虽然现在临床普遍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但仍应详细询问病史排除高危因素。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并签署增强CT扫描同意书后方可注射。注射对比剂:选右肘正中静脉,采用专用高压注射器配套静留置针 (21G、19G)静脉穿刺并固定。穿刺成功后,接好高压注射器导管,调节注射速度(5ml/s),注射剂量(总量约75rnl),团注对比剂后用40m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刷,开始注射对比剂时要观察病人有无过敏反应,药液有无外溢。注射对比剂时大部分病人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全身发热,皮肤潮红,口干等症状,呈一过性不适,为正常反应。此时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得到病人的配合。反应症状较重者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给予相应处理。

3.增强扫描操作后的护理 扫描结束后,拔掉静注针头,按压病人针眼处,并在候诊室休息观察30分钟后,无不适方可离开。嘱病人回去后注意休息,多饮水,以加速为对比剂的排泄。如有不适,应立即就诊,以防迟发过敏反应。

讨 论

第10篇

【关键词】:重肝;人工肝治疗;血浆置换;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56-2

重肝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目前进行的内科综合治疗的疗效不理想。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简称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AL),是国外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为重肝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治疗方法,给重肝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已成为治疗重型肝炎的重要手段,由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吸附、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组成,其中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目前人工肝最常用和主要的方法[1]。血浆置换是通过血浆分离器滤出并丢弃含有毒素及致病物质的血浆,代以置换同等量的同型新鲜血浆,同时补充患者缺乏的白蛋白、凝血因子,保持内环境稳定,代替肝功能,赢得肝细胞修复时问,使患者过渡到肝脏再生而康复或为肝移植等待供肝赢得时间[2]。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发生低血压、低血钙、过敏反应、精神紧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我科于2003年10月~2009年8月对90例行人工肝血浆置换的重肝患者实施有计划的护理干预。明显减轻了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减少了术中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人工肝治疗的顺利进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90例重肝全部是来自2003年10月~2009年8月我院住院的重肝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理性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分型标准[3]。对其采取不同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1.2仪器与材料:北京伟力血浆置换仪,P2S(中空纤维膜型)血浆分离器,血路管,穿刺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生理盐水,血浆。

1.3方法:将所有病例按治疗时间分为2组。2003年10月至2005年l2月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患者32例治疗72次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8~68岁、平均39.5岁。其中慢性重型肝炎26例,药物肝炎2例、亚急性肝炎4例。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患者58例治疗110次设为干预组。其中男44例、女14例,年龄22~63岁、平均38.2岁。其中慢性重肝49例、药物性肝炎3例、亚急性肝炎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4统计方法:使用SPSSl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

2护理措施

2.1干预组

2.1.1术前干预

①心理干预:目前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患者病情都较重,药物疗效不显著,加之对人工肝支持系统了解甚少,害怕穿刺,担心在手术中发生意外,另外加上费用昂贵等问题,都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表现为忧虑和恐惧。预防措施: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取得其高度信任,对患者的言行、情绪、配合治疗及饮食睡眠等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摸清患者存在哪些心理障碍及产生的原因,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其自我调节,消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情绪。同时积极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向患者及家属阐明人工肝治疗虽然费用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相对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好。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以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其依从性。

②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大多不了解人工肝治疗方法,心理压力较大,对其安全性及疗效缺乏信心,担心治疗失败或治疗中意外情况的发生,向患者及家属简要讲解人工肝治疗的原理,效果和方法。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过程初步了解,可介绍典型成功病例,消除患者顾虑。最大限度减轻其紧张心理,取得配合。

③评估患者病情:如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等情况。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凡血压偏低、心率快、体温高须纠正以后才行人工肝治疗。

④环境的准备:治疗室单独设立。严格消毒,每次进行治疗前对治疗室行空气消毒2小时,地面及物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治疗室内安装空调,使室温保持在220C~260C。根据病情予以保暖,以促进末梢循环。

⑤患者准备:病人严格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量,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治疗前一餐鼓励进食进水。并在术前排空大小便。

⑥物品准备:治疗室除常规配备人工肝治疗仪外,还配备心电监护仪、氧气装置、恒温器、输液架、抢救药品及器械等。

⑦建立体外循环:术前为患者进行颈(股)静脉穿刺置管术,采用高流量的双腔导管,保证血流量充足稳定。

2.1.2常见并发症的干预

①血浆过敏反应: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除各种过敏源外,与供血血浆中抗白细胞抗体有关。为防止血浆过敏反应的发生,均于置换开始时给予非那根25mg肌注,治疗中用生理盐水500mL+氢化考的松100mg在治疗中维持静滴的措施防止过敏反应发生,术前须做好“三查七对”,严格核对血型、日期,了解患者有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严密观察病情,一旦出现畏寒、寒战、全身荨麻疹等过敏迹象,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mg静注,或异丙嗪25mg肌注,适当补充钙剂,以缓解症状。正确保存和融化血浆,应在水温不超过37℃水中震荡融化。治疗中应密切观察,争取在最早时间里发现患者发生的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迹象,以便尽早遵医嘱予及时处理,将患者因过敏反应带来的不良后果降至最低。

②血压下降:多为一过性血压下降。于治疗初出现,主要考虑为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浆置换时血浆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水分移人组织中造成血容量减少或血浆置换过程中血液输出速度过快,输出量过多等原因导致血压下降。针对这些情况,采取的预防措施有:血泵速度从50~70mL/min开始,根据血压和病人反应以10mL/min的速度缓慢递增至120mL/min的速度维持,一旦出现血压下降,立即减慢血流速度和血滤出速度,同时快速输入平衡液,必要时用升压药。部分患者过于紧张、疼痛刺激也可造成血压一过性下降,要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应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变化,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及末梢循环,当患者血压低于90/60mmHg或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给予氧气吸人并输入林格液或升压药。

③出血倾向:重型肝炎患者本身存在凝血机制障碍,血浆置换时经过肝素化过程及大剂量血浆置换,常引起血浆中大量凝血物质及血小板丢失,使患者出血或原有出血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患者深静脉置管处渗血不止。采取的预防措施:治疗前应根据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在保证管路畅通情况下尽量减少肝素用量,治疗后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等,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遵医嘱及时处理。

④枸橼酸钠毒性反应:因血浆中含有枸橼酸钠抗凝剂,可竞争性地与体内钙结合,使血钙降低,表现为口唇、面部、手足发麻或有眼花、胸闷、下肢抽搐,经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L后迅速缓解。为预防枸橼酸钠毒性反应,常规术前予以1O%葡萄糖酸钙10mL+5%葡萄糖50mL静脉滴注,能减少低钙血症的发生。

⑤感染:重型肝炎患者白蛋白及白细胞均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在血浆置换过程中丢弃大量含有致病因子的血浆而造成免疫球蛋白丧失,进一步降低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极易并发感染。因此,术前要全面了解患者情况,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保护好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穿刺结束后,固定好单针双腔管,并予3M敷料覆盖;术后保持局部敷料的清洁干燥,每1~2天局部予0.5%的碘伏消毒,并更换敷料,夏季每天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观察穿刺点皮肤有无红、肿、痛及有无脓性分泌物,以及病人的体温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治疗环境应严格消毒,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

2.1.3术后干预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每天监测体温、脉搏、血压,观察神志、插管处是否有淤血、皮下出血或血肿,导管有无脱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②嘱患者卧床休息,如为股静脉置管,嘱病人屈腿角度应大于90度,鼓励并协助患者做主动或被动的膝关节伸屈或踝关节运动,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密切观察下肢有无肿胀,以及肢体色泽、温度是否改变,浅静脉是否充盈。

③导管的护理:用抗生素(肝素、万古霉素混合液封管)正压封管,防止导管堵塞。保持置管部位的清洁干燥,外口管路末端用纱布包裹,减少了感染的发生。固定好导管防止脱落,如发现导管阻塞切忌向内推入,以防血栓脱落造成栓塞,可负压抽吸将凝块吸出。如发现局部红肿、疼痛时应立即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置管处定期更换敷料,有污染及时更换。

④饮食干预。人工肝治疗后由于体内毒素暂时性下降,及内环境的改善,以及部分人工肝治疗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防过敏。术后患者食欲可有不同程度改善,而此时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胃肠道水肿充血未完全恢复。突然进食过量尤其食入过多蛋白质,可引起血氨升高。肝昏迷及消化道出血。因此在冶疗后24~48h内应控制饮食,可少吃多餐流食,给予高糖、低脂易消化食物,适量优质蛋白及含维生素较丰富的饮食,出现肝性脑病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酌情给予冷流质或禁食。

2.2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如:术前介绍、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创口的护理等。

3结果(见表1)

由表1中可以看出,干预组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讨论

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行血浆置换治疗可使患者生存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血浆置换的过程中及治疗后各种并发症常有发生。对人工肝患者实施护理干预,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了解到血浆置换的相关知识,缓解了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血浆置换治疗的顺利完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段钟平,郑素军.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80―681.

[2] 曾斌,郑会丰,林爽丽.小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伴发肝衰竭的多器官功能

第11篇

关键词:血浆置换重型肝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0-0165-02

重型肝炎是内科较常见的危重疾病,在以往内科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其病死率极高。但随着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的应用,重型肝炎的内科治疗效果已有明显提高,其中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是人工肝支持系统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血浆置换能暂时代替衰竭的肝功能,把含有大量毒性物质的血浆分离并弃去,同时补充等量异体新鲜血浆,以达到清除代谢产物、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1]。我科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84例肝病患者进行了PE 疗法。我们体会到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和术中的密切观察护理是保证PE 顺利完成的关键,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护理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84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重型肝炎诊断标准[2]。其中男72例、女12例,年龄28~77岁;其中80例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

1.2 方法

每次治疗均采用桡动脉与肘正中静脉临时穿刺建立血液回路,部分穿刺困难病例术前予颈静脉置管。血浆置换治疗装置先后采用的是亚太HP-200(宁波亚泰生产)及伟力XGX-888(北京伟力公司生产)。术前常规肌注非那更25mg,生理盐水肝素溶液预充体外循环及分离器,成功后连接体外循环,循环速度60ml/min逐渐增加至120ml/min,置换量2.5~3.0L。完成治疗需2~3 小时,根据病情每隔3~5天治疗1次。

2结果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精神好转,乏力、纳差、腹胀减轻,治疗84例无一例发生血栓和感染。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胆碱酯酶(CHE) 、PTA明显提高,有5例为行肝移植创造了条件。

3护理

3.1 治疗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重型肝炎患者病情较重,多数患者常有孤独、焦虑等情绪。术前病人及其家属往往不清楚PE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担心手术痛苦、疗效、有无后遗症等,病人及家属往往犹豫不决。我们在PE 治疗前,切实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耐心讲解病情及治疗的预期目的,介绍一些治疗效果好的病例,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穿刺时,给病人一些暗示性和安慰性语言,以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分散病人的注意力。PE 过程中同时保持治疗环境安静,治疗室温度、湿度适宜,让病人家属陪伴,以缓解患者恐惧心理,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3.1.2 术前指导:饮食指导,术前嘱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忌富含蛋白质、粗糙、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并结合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治疗前尽量少饮水,排空大小便。指导患者训练穿刺侧肢体的制动及练习在床上大小便。

3.2 治疗中护理

3.2.1 穿刺置管及管路的护理:血浆置换术穿刺时由两人配合进行操作,部分穿刺困难病例术前予行颈静脉置管。动脉穿刺多选择桡动脉和肘正中静脉作为动-静脉通路,便于术中观察和护理。神志不清、烦躁不安不配合者酌情给予术前镇静处理,我们常规术前肌注非那更25mg。

3.2.2 严格消毒隔离: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重,免疫力、抵抗力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因此,在术中置管易合并感染,治疗前常规紫外线消毒房间,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2.3 治疗中的不良观察及处理:①过敏反应及防治措施:在PE治疗过程中所需的新鲜冰冻血浆因其成分复杂,常可诱发过敏反应。因此,PE 开始时要常规静脉给予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这样可大大降低术中过敏反应的发生。术中密切观察,如患者出现畏寒、发热、腹痛、荨麻疹、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提示发生过敏反应,及时给予激素、抗组胺药或钙剂,血浆置换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核对血型,返浆速度不宜过快。②低血压及预防措施:低血压是PE中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很多,大多与PE 由于体外循环量多、有效容量减少所致,为防止低血压的发生,术中必须严格控制血浆置换速度、置换量等,持续使用心电监护仪,设定自动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每30min测心率1 次,并作记录。在开始治疗时血液泵出速度不宜过快,当出现低血压时或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时,应及时给氧气,加快血浆或白蛋白回输速度,待症状缓解、血压相对稳定后恢复正常置换治疗。③皮肤黏膜出血及护理措施:为避免分离器及其管道内凝血,在PE需常规给予肝素抗凝。由于肝病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在PE治疗中易发生出血,故在PE治疗前应常规检测患者凝血功能,根据情况确定肝素量。术中密切注意皮肤、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等情况。治疗结束时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穿刺部位常规加压,术后6h注意观察穿刺部分有无渗血情况。

3.3 治疗后护理

3.3.1 穿刺部位的护理:嘱患者术后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12h内制动。密切注意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情况,保持穿刺置管处敷料清洁、干燥,视情况及时更换敷料。

3.3.2 预防感染:患者抵抗力低, PE虽然安全,术中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但毕竟是创伤性疗法,术后也应注意按无菌原则操作并加强基础护理。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必要时应用抗菌药物。

4小结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治疗重症肝炎及肝功能衰竭较先进且成熟的治疗方法。我们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条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较安全和有效,且操作简便,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护士在治疗前进行精心的术前准备,在治疗中熟练操作、严格的无菌观念、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并发症,在治疗后对穿刺部位按压、止血、预防感染等,是治疗顺利进行、减少不良反应的保证。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全程;CT增强扫描;护理干预;应用

CT增强扫描是指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的扫描,注射对比剂后的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的碘浓度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有利于发现CT平扫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楚的病变。同时根据病变的强化特点,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在其应用于临床以来,其安全、可靠、成像速度快,显示较清晰,图像更生动,病变定位更准确,检查价格相对MRI较低廉,因而备受青睐,已成为辅助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1]。但是,此项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检查时有一定的不适感,在检查前患者常因不了解检查过程感到紧张恐惧,加之检查过程中对比剂的注入所带来的不适等原因,影响CT增强扫描的顺利进行及结果的准确性。故要求护士在检查过程中不但要熟练掌握必要的辅助操作技术,而且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我院CT扫描室于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对105例接受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至11月在我院CT室初次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住院患者210例,男性124例、女性86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 48.2岁。按检查先后顺序随机分2组,观察组与对比组各105例,2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使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300”。

1.2方法210例行该项检查的患者,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1.2.1检查前护理干预因患者对CT增强扫描检查缺乏认识,害怕仪器放射线辐射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担心检查中出现的不适,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不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病房护士应于医嘱开出此检查后提前1—2日到CT 室进行预约登记,由CT室护士到病房进行检查前访视,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既往病史及有无药物过敏史,主动介绍检查程序,对比剂的使用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反应,根据不同的扫描部位,予以检查前的准备[2]。解释做该项检查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签属CT增强扫描的同意书,予以必要的心理护理,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放松绷紧的思想情绪,解除其对此项检查的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负担,减轻应激反应,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积极配合检查,按预约的时间进行检查。

1.2.2检查过程中护理干预检查当日支持中心工作人员或患者所在科室的医务人员携带病人的病历及抢救盘,陪同患者一起到CT扫描室,CT室护士再次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及该检查的禁忌症,与扫描医生进行联系沟通,告知其患者的扫描部位。嘱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听从扫描医生的指示配合检查。先进行定位平扫,再行静脉注射对比剂。如带来静脉留置针管者,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如有堵管或穿刺部位肿胀应重新选择静脉进行穿刺,穿刺血管要求粗而直的有弹性的大血管,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减轻患者的痛苦。

告知患者在注射对比剂时,因药物浓度高,要求注射速度快,患者会出现沿穿刺血管方向的胀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反应,嘱其不要慌张,这些是药物的基本正常反应。嘱患者听广播指示配合扫描,不要随意变更。注射用对比剂在室温低于10℃的条件下,需用32℃—40℃的温水加温10-15分钟方可注射。在扫描过程中CT室护士在操作间随时观察病人,扫描间歇期通过对讲器询问病人情况并备好抢救物品,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在整个扫描过程中非扫描部位都予以防辐射保护。 转贴于

1.2.3检查后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检查已顺利完成,谢谢患者的积极配合。交待病人检查时所用对比剂是通过肾脏代谢,嘱其在医生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饮水,促进其排泄。检查完毕后嘱其不要马上离开,待在候检室观察30分钟,如无不适,在支持中心工作人员或所在科室医务人员的陪同下回病房。告知其检查后常见反应,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如恶心、呕吐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回病房后如出现头晕、荨麻疹、皮肤瘙痒、胸闷、气促、面色苍白、声嘶、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不适,立即通知病房医生、护士,做好对症处理。检查当日及以后1-2天不要擅自外出。

1.3评估方法实施护理干预后比较二组患者恐惧心理及配合程度来评价,观察干预效果。

2结果

在210例检查患者中,观察组105例病人中存在心理恐惧者4人,积极配合检查者98人,勉强配合检查者5人,不配合2人(因年龄大,耳聋)。扫描结果准确率98%;对照组105例患者中,存在心理恐惧者68人,积极配合检查者52人,勉强配合者28人,不配合者25人,扫描结果准确率为76%。

3讨论

3.1实施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CT增强扫描使用的对比剂有药物过敏的风险存在,因此,它是一种有风险性的检查。患者初次做该检查,对未知的检查程序及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加之增强扫描使用的对比剂存在药物过敏的风险,患者对检查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认识上存在误区,易引起心理性及躯体性应激反应的发生[3]表现为焦虑、恐惧情绪及恶心呕吐不适。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焦虑、恐惧心理明显低于对照组,检查当日情绪很放松,表现得平静。

3.2实施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CT增强扫描检查的配合程度及扫描结果的明确性

CT增加扫描时注射对比剂是一种刺激源,可引起人体心胆的应激反应,在注射对比剂时出现的沿血管方向胀痛、冰凉感、恶心、呕吐及发热使患者感到紧张、恐惧不安、不自觉的改变,不配合扫描,致使得到的影像不清晰,降低结果的准确性。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对检查的配合程度及结果明确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提高了其心理与生理耐受能力,降低机体对应激的高反应性,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

4小结

CT增强扫描是一种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非常重要依据的检查,注重病人的认知行为、心理及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CT增强扫描患者对该检查对比剂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心理及生理耐受性,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配合检查的程序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达到辅助准确诊断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云亭、袁聿德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第2版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