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人教育伦理

成人教育伦理

时间:2023-06-01 09:0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人教育伦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人教育伦理

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育实践;实践教育;认识论;本体论;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特性。“成人教育实践”必须也同时是“成人实践的教育”――体现成人生活实践、为了生活实践的教育。这种实践是生存、生活、生命意义上的实践,而非仅是认识的实践或为了认识的实践,亦非祛除了生命意义与精神完满的纯粹的技术实践或功利性实践。易言之,成人教育学视域中的“实践”具有双重意旨:认识论意义的实践与本体论意义的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是其根本。任何将实践窄化为技术性、功利性的单一的认识论理解,都难以触摸到成人教育实践特性的要旨,从而使成人教育继续纠缠于职业培训、技能速成的纷扰中而难以寻觅到教育的真正意蕴。只有在双重意义上理解其实践特性,才能使成人教育学中的实践规定与成人教育活动的实践特性得以合理地说明。

一、认识论意义与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成人教育学“实践”概念的双重意旨

众所周知,当下,尽管有各种喧闹的教育谋划、策略及其努力,中国的教育仍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蹒跚行进,成人教育也未幸免。反映在对成人教育的实践性这一根本特性的理解上,就是注重职业性、专业性、技术性与功利性,忘却了其成“人”、塑造人的精神与意义的根本使命;自然地,成人教育就从根本上疏离了其母体――“教育”的本真意义,蜕变为一种仅具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教育。

成人教育日益专业化了,其目标诉求日益片面化了,技术日益意识形态化了,自身实践日益功利化了。成人教育之所以沦为功利的侍女和单一专业化发展的工具,在其背后,其实显现了一种以认识论遮蔽本体论、以职业发展取替精神价值的思维惯性。必须突破这一积习的思维逻辑,从辩证、全面的高度重新理解实践的本指、薏指、能指,以实现对其的整全把握与返本开新。

与其他类型或性质的教育相比,成人教育不是囿于概念的建构、推理的运演和假设的论证而进行的,而是通过教育这种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并以培养学习者的实践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旨趣的。成人教育的实践特性是其最根本的特性。它最终追求的不是认识或理论,而是实践;一切成人教育理论也都是实践的理论。一句话,成人教育必须是实践的教育。可是,成人教育学语境中的实践是何种性质的实践呢?是认识的实践还是生活或生命的实践?抑或认识的实践与生活的实践的统一?这需要对实践概念作出基本的辨析,以探求其本真涵义究竟何在。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是对实践这一范畴作出系统思考的第一位哲学家。在其著名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提出了知识、技术和实践智慧三个不同的概念。知识,即推论性的普适性的或具有确定性的理论知识;技术,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或生产中的实用性技艺,借助于它能获得活动以外的产品;实践智慧,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知识或道德德性。三者相比,实践智慧是一种最高级、最完备的品性与活动,“是一种德性而不是一种技艺”,“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极其明显,在亚氏那里,与实践相比,知识、技术只具有初步性、工具性。既然如此,反映在教育上,知识的传授与输送、技术的培训与形成,就显然不是其最终的目标诉求,实践及其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智慧才是最终的目的。时下的成人教育一无例外地局限于知识的传输与技术的操练,是否成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工具?是否早已忘却了教育的本真涵义与根本旨趣?即使加强知识教学与技术培训,是否以牺牲实践智慧为代价?

在对人的存在活动区别认识的基础上,亚氏又明确将人的活动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制作,即生产劳动――生产、制造人们所需物品的活动,它受理智的指导,但“制作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属于其他某个事务。”因为,“无论谁要制作某物,总是事先有某种目的。”这种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认识的明智与实践的智慧。二是行动,即政治和伦理活动――受实践智慧指导的区分善恶的活动,这种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因为在这种类型的活动中,活动者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因而他必须承担与自己的活动相应的、伦理的和政治方面的责任。”单纯的技艺培训、职业技能的传授可能会造就一个个技术能手或职业好手,但可能也是缺乏生命根基、生活意义、人生归宿和智慧体佰的“单向度的人”。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若要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智慧,就必须突破自身实践中局限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弊病,立足于学习者完整的生活与生命的精神实践,从社会关系和精神生产的高度予以全面考虑,综合实施。

如果说亚氏预设了实践之本体论内蕴而非仅仅具有认识论意义的话,康德则使这种本体论意蕴达到了极致。在康德看来,实践绝非仅仅是理性的实践、认识的实践,而是精神的实践,他甚至主张所谓实践就是“道德的实践”。康德将实践区分为两类:“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和“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前者又称“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现象领域和认识论。后者又称“道德地实践的”活动,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物自体领域和本体论;是人们运用道德法则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关涉到人的“意志自由”。就康德的理解而盲,严格意义上的实践概念应当属于实践理性的范围,即以本体论为基础的、与自由相关的伦理、政治方面的活动,隶属本体界。至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利用自然规律掌控外部自然的“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则属现象界。就其对成人教育学之实践观的启发而盲,由于技术的实践只关涉人对自然认识的必然性,仅具有对自然、现象、事物的认识论价值,难以涉及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即不能从人之存在的本体论视域出发,故这样的实践也莫不仅呈现工具性价值。脱离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和存在之精神性理解,单纯的技术性实践尽管也可以存在、运行,但由于其缺乏本体论意旨,故这种实践不具有根本意义,只是对实践的表浅化理解;反映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则只能使其陷入工具理性以至功利性诉求的泥淖。

实践既具有认识论意义,又具有本体论意蕴;在其权重上,后者高于前者;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本根;前者是部分,后者是整体。这一点,在马克思那里也得到了理论观照。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伦理、政治领域中的活动,而且把包括经济领域和其他一切领域中的全部实际活动都理解为实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里的实践主要指生产劳动,它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生存本体论意义上的,即建基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和人的自由方面的实践。就成人教育学的理解而言,其根本使命就在于使学习者投身于社会生活的全部实际活动即社会关系中,而这种“生产关系”,最基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本体论关系,而非局限于人与物、环境之间的认识论关系;“制度约束”就是使其得以有效进行的制度保障;“社会规范”就是成人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则是整个教育过程得以展开的基本条件和最终目标要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肯定了实践的作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显然,马克思的实践不单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而是生存论或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它同时蕴涵着两个维度:即认识论视野中的实践概念――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实践;本体论视野中的实践概念――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的实践。但是,从根本上说,在其哲学体系中,本体论维度是根本性维度,认识论维度是从属的维度。正如俞吾金教授所正确指出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就是‘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说得更确切些,就是:生存论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基于这样的理解,人为了生存在世,必须从事生产,生产劳动乃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如果说,认识论引导人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劳动,那么,本体论则引导人们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和人的自由等)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劳动。”按照这一理解,成人教育中的实践应主要是一种生存、生活的实践;是精神性高于工具性的实践;是体现整个社会关系而非单一经济关系或功利性谋划的实践。必须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及其意指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生命意义上理解成人教育的实践特性。单一的认识论框架不能揭示实践的要旨,要摈弃成人教育活动中的功利主义流弊,就必须从本体论意义上全面理解成人教育实践的本质特性。

二、寓“教育实践”中的“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实践的基本运行方式

成人教育学视野中的实践具有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双重意指,而本体论实践是其根本规定性。成人教育学不能继续停留在认识论框架内理解实践,而应从区别二者的异趣并从本体论意义上把握实践的实质。相应地,成人教育实践也必须在这种意义上筹划自身的运行方式,以使成人教育实践真正成为“实践的教育”。

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成人教育作为一种丰蕴成人学习者生活方式以至提升其生活质量、生命境界的实践活动,就必须从自身的目标筹划与实践措置中体现精神性、意义性、价值性的要求,从社会关系、精神发展、意义建构的高度全面提高成人学习者的素质,使功利与精神、人文与科学、工具与价值、当前与长远、学历与学养、存在与意义统合起来。成人教育自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应是有助于学习者整体生活与和谐精神的,断然不是囿于单一知识、技能、素质的传输与培训的。知识、技艺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本身不是目的;完整的生活才是目的。成人教育实践应是有利于成人生活的实践。人是通过实践活动而生存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也必须是丰赡学习者的生活实践、生存实践的,这是体现其价值的最终根据。

实践乃是个体生存与生命活动的具体展现,是个体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方式。活动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就是他自己的活动;人唯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展现其存在。个体的活动是一种精神的表达,而这种精神又是在实践中、通过实践和为了实践的具体体现。教育与其说是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毋宁说是旨在使人成为什么。成人教育必须在理性训练(如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与意义建构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以摒弃片面的职业化、工具化、功利化的流弊。

第2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 和谐社会 发展

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人的精神、道德与心灵的和谐,只有每个个体精神、道德和心灵的和谐发展,才能使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才会实现社会在政治上的和谐发展。成人教育为所有成人学习者提供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规范的伦理价值、平衡的美学观念及和谐的自然观。成人教育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和谐,另一方面又传播和谐社会的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人教育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一、当前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成人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普通高校内普遍存在“重普教、轻成教”的现象。许多学校只把精力投入到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上,而把成人教育当作改善学校条件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副业”来抓,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同时,各高校都过分强调招生规模,在专业设置上趋“热”避“冷”,导致各校专业设置大同小异,而忽视了学历教育以外适应性更广、涉及面更宽的其他类型的成人教育。这些办学观念都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高校必须更新观念,寻求新出路、新增长点,为成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2、成人教育缺乏成教特色

成人教育的生源大多数来自生产第一线,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除了追求学历文凭,他们更重视的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真正学到新知识、新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但现实中,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及教学管理的组织等方面仍一味沿袭普通教育的方法,如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系统性,忽视成人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常常“满堂灌”,教学效果差,导致成人教育缺乏特色,出现“普教化”局面。

3、成人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随着成人教育生源的紧缺,许多学校为了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任意降低入学门槛,而且实际的教学管理松懈,学生面授出勤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偷工减料,降低要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导致社会认可度低。

二、成人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社会的进步源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并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成人教育旨在从智力上、能力上和精神上全面地、终身不断地造就素质更高的公民与劳动者,通过他们对社会有效而直接的介入,去创造一个更加文明、美好、和谐的世界。成人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1、成人教育提高劳动就业

成人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转岗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体现。就业不充分,将会导致一部分人生活得不到基本保证,收入差距和社会差距拉大,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和人们的安居乐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智能化的发展,现代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由资金、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大批城市在岗职工的转岗、下岗。要把下岗失业人员由社会沉重的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源,除了政府在政策上倾斜外,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各类职前职后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对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城镇下岗人员进行各类提高性、技能性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生存和从业能力,这些培训任务也是成人教育的职责所在。全民就业问题的解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成人教育推动经济发展

成人教育的对象绝大部分为在职或从业人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而成人教育致力于对在职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能有效地提高其劳动素质,从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人教育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工作岗位和职务的变换,全面开展岗前、在岗、转岗和晋升职务等不同层次类别的专业性培训,培养造就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力队伍,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加快他们接受和掌握新科技、新工艺的速度,迅速将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3、成人教育有利于个体和谐

成人教育在促进成人发展和完善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尚未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人潜能的发展具有相对无限性,个体发展的时限并不仅限于青少年时期,而是终其一生。而且,成人由于拥有青少年时期所不具备的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会更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成人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永远面临着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识能力的发展问题。这就意味着,成人教育一方面促使成人能动地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前进;另一方面促使成人确立自我意识,对自身的发展目标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不断追求生命及生活的意义,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生存状态,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己。

4、成人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个体受教育是否具有公平的权利与机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所倡导的那样:“一个公正的社会,是一个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实现正当利益的社会。”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成为这样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必须以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为前提。成人教育因其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体的服务对象构成,在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方面将会更加有所作为,能够促进个体受教育的公平性。人与人、社会与社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贫穷,而贫穷的本质不是经济贫穷而是知识贫穷,因为知识贫穷导致人们缺乏工作和竞争能力。造成知识贫穷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不公平。成人教育以其宽容、开放的姿态,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吸引着普通民众接受各种教育与培训,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实现学习愿望,满足学习需要,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成人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转变教育观念

要办好成人教育,就必须把握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走向市场。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面对市场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确立“经营学校”的理念,根据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设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门类和教学形式。在办学模式上,成人教育要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观念,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办学新机制,构筑成人教育独特的教育体系。在服务社会方面,成人教育要摒弃被动服务的思想,树立主动服务意识,要从实际出发,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同时,建立起与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成人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转变成人教育的工作重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使我国现行就业制度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以重资历和学历、分配就业的计划机制,向以能力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机制转变。对劳动者个人而言,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无论你是否愿意,信息社会使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终身学习者,因为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没有一种技能和知识能为你服务一辈子”,现在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要适应就业机制的转变,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必须适时作出调整,从现在的以“学历补偿”为主的教育逐步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满足广大劳动者不断高涨的学习要求服务,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优化课程结构

成人教育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往往落后于人才市场的变化,所以要善于研究人才需求的发展势态,有长远的人才市场预测;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弥补在职者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课程结构,一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二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三要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知识的更新;四要强调课程的可选择性。只有设置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与课程,才能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才能使个人的素质得到提高、技能得到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加强质量管理

做好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关键是激发学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以保证学员到课率高,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为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严把考试关,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考试纪律,通过考试保持一定的淘汰率,形成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成人教育还应建立自己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提高办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在确立科学的质量标准前提下,办学部门要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改善软件管理,并从师资、教学、教材、管理等方面严格要求,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多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宽进严出”,集约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应是成人教育办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有强化教育质量管理,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展身手,服务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和睦协调、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其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所体现出的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而成人教育担当着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成人教育不仅能促进成人个体的和谐发展,而且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持。发展成人教育,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留成: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校思想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2] 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 促进教育和谐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第3篇

一、建立明确教育目标,适应时展需求

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成人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当代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因此,我们要重新建立成人教育目标,使成人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要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公民和从业人员的要求出发,寻找教育的突破口,明确教育的重心和发展重点,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新世纪对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成人教育已经形成了岗位培训和农村、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成为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增值人力资本,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全体社会公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开展农村成教,我们要以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以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为手段,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开展岗位培训,我们要以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为目的,以增值人力资源为手段,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劳力资源;开展社区成教,我们要以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目的,以改善公民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为手段,建设“学习型社区”。我们要坚持成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公民“终身学习”理念,让成人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拓展成人教育种类

传统成人教育模式层次单一,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教育需求,因此,想要实现新的发展,实现成人教育的目标,我们要大胆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拓展教育种类和教育层次,丰富办学形式,面向各领域和各阶层人群,加大专业技术和职业技术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开展转岗培训、职后教育、职前教育、休闲教育、社会文化教育、成人高层次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将更多人群吸引到成人教育的大部队中来,实现成教的大众化。以美国成人教育为例,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成人教育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仅在《成人和继续教育手册》中介绍了13类成教大类,比如,老年教育、成人基础、中等教育、乡村成教、残疾人教育、健康教育等,而随着近几年的社会发展,成人教育的种类和层次再次得到了拓展,人际交往教育、消费者教育、育儿教育的出现使得成教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外成教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让我国成人教育质量水平更上一层楼。此外,在教学模式上,我们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种类,成人教育的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既可以采用集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因人、因时间而异,采用个别辅导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成人的教育需要,提高成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促进成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三、系统整合教育内容,实现成人教育目标

由于教育内容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发生了混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逐渐遮蔽了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在教育内容上更多的关注技能技术的传输,而忽视了品性、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教育,这样虽然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但却导致了其教育功能的丧失,违背了成人教育的初衷。成人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它是生活教育和专门教育、闲暇教育和职业教育、精神教育和功利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统一,我们不能将其割裂开来。成人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不同种类和形式的教育活动享受到和未成年人一样的技艺、智能和文化知识,从而也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享受各种活动带来的乐趣。因此,在成人教育中,我们要考虑到受教育人群的特殊性,综合考量成人们的完整社会生活,了解受教育人群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受教育人群正确认知客观世界、理解社会生活、把握主观世界。另外,由于内容的偏颇,我们往往只关注到了成人教育的功利性、职业性和技术性,却忽视了成人教育在启智明德上的作用,导致成人教育丧失了塑造人文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久而久之,成人教育也就成为了一种功利主义性质的教育形式,疏离了母体,失去了本真。在功利性和职业性的推动下,成人教育造就了一个个职业好手和技术能手,但由于缺乏生活意义、智慧体悟、人生归宿、生命根基而使受教育人群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教育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还要给予受教育人群一定的智慧,完整受教育者生活,因此,我们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全面考虑社会关系对教育者的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技术、道德综合素质出众的人才。

四、健全完善法制法规,解决成教中的问题

我国的成人教育起步较晚,在立法问题上也不是很完善和健全,不像我们已经出台的《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规那么有法可依,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家没有专门的成人教育法,关于成人教育的法律问题只是在高等教育法等中点到,都比较笼统、含糊,而随着成教的不断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特别是因为缺乏完善的法制法规作为制度保障,严重阻碍了成教的发展,因此,无论是通过其他国家经验还是当下遇到的实质性问题来看健全法制法规既是一种趋势,也是要求。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成教的性质、管理、功能、权利、义务、监督、运行出台一部相关法规,从而使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道路更加规范化,健康发展。另外,根据新的法规宗旨和时代要求,我们要重组一种新功能、富有新使命的成教管理系统,肩负起科学管理教育活动的指导责任和研究教育制度的规划责任,使成人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成人教育的发展,让成人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法律的保护。

总之,成人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成人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不断探索成人教育的新规律和新途径,保障成人教育能够沿着实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新均.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J].继续教育,2009,(03).

[2]郝克明.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制度建设[J].管理学刊,2010,(02).

[3]李秀莉.成人教育发展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第4篇

【关键词】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4-0052-03

【作者简介】陈东勤,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9007)成人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原理研究。

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的概念,美国学者格林伍德认为专业化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系统的理论体系、专业的权威、社群认可、支配性的伦理规则、专业文化。我国学者刘捷认为,专业化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英文可以用“professionalization”一词来表示,侧重讲过程含义;二是指一个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英文可以用“professionalism”一词来表示,侧重讲性质含义。农民职业培训该不该走向专业化?如何走向专业化?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农民职业培训要不要走向专业化道路

关于农民职业培训有没有必要专业化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思考。一种思考是:农民职业培训并非一种专业,也不宜发展成一种专业。理由是: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有可能限制农民学习的自由、选择与独立。农民职业培训一旦专业化,将导致强迫性的“学习教育”。由于参与培训的农民情况复杂,且是以自愿的方式参与,所以,专业化的道路不利于农民以“自我导向”作为参与培训的出发点。

另外一种思考是农民职业培训应该朝专业化方向发展。理由是:农民职业培训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没有一套可以评价培训成效的标准;此外,大部分农民职业培训的人员都没有专业背景和学历;教育工作者生涯路线具有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化可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可以帮助获得经费的支持,可以招募到有能力、有资格的专业对应工作者;同时,受过训练的农民职业培训的工作者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培训方案,可以运用研究成果改进现实的工作,可以减少成人教育的边际性。

以我国的情况而言,笔者认为我国的农民职业培训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从宏观上讲,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了11亿元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此工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培育机制的创新。突出需求导向,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二是培育模式的创新。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强化分类指导,推行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养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三是培育内容的创新。课程的设置适应农民的特点和规律,教学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四是培育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启动,需要通过成立专业组织,构建理论体系,获取法律保障,以实现自身的系统化、独立化、合法化。目前我国的农民职业培训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立法工作不完善,参与农民职业培训的团体不是特别多。因此,走专业化的道路有现实的政策需要;从微观上来讲,我国农民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农民职业培训的管理活动缺乏统一规划,课程鉴定等方面仍不成熟。此外,农民职业培训需要专门的知识与专门的技术,所以需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有利于根据实际职业需求进行农民培训,有利于增强农民职业培训的系统性,有利于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密切与培训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利于农民职业培训制度化。因此,我国农民职业培训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

二、农民职业培训如何走专业化道路

(一)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农民职业培训只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农民职业培训的理论体系可以吸收和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可以运用教育哲学来指导构建农民教育的原理、内容、过程以及目标;借助社会学来解决各组织对农民学习的影响以及农民职业培训在社会中的功能;运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来分析农民学习者的特点、学习动机、需求以及发挥培训的方式等,以便确立终身学习的原则;运用经济学来解释农民人力资源与社会、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农民职业培训可以在借鉴成人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充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强化专业组织角色,确立专业权威

专业组织及专业权威是专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培训专业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韩国农民职业培训机构主要由农村振兴厅、农业大学、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即农协)和其他农业民间组织构成。英国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部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农业培训局主要培训农业领域内的新雇员和提高就业人员的技能,使其学会使用新机器设备,主要培训农民的农业技能,而不是进行农业理论教育。加拿大的绿证培训工作主要得益于农业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农场等组织的广泛合作与参与。专业化的农民培训组织,能够系统地阐明农民学习者的特点、农民培训的本质、功能、基本原理和培训过程等,从而建立起农民职业培训的专业权威。我国虽然有很多参与农民职业培训的组织,但是并没有专门负责农民职业培训的专业组织。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专业组织较多,有的是全国性的,有的是地方性的,有的还是自发组织的。因此,我国应鼓励成立更多农民职业培训专业组织,可以是政府组织的,也可以是自发组织的;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是地方性的。这些专业组织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农民职业培训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为确立农民培训的专业权威做贡献。

(三)提升农民职业培训人员专业化水准

农民职业培训的效果如何,培训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农民学习者特点的培训队伍是促进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的根本途径。

一般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培训人员专业化程度都比较高。爱尔兰农民培训人员的结构具有专业化特点,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主要由农业、园艺、森林等专业新毕业的大学生承担,他们在农业院校任教满五年后可以转为培训教员或咨询师。培训教员除了在地方培训中心提供兼职的培训课程外,还经常深入当地农场为农民讲解实用技能。咨询师是较培训教员高一级别的专业人员,他们主要通过拜访农民、集体讨论、电话咨询以及培训课程等方式向农民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等。而在韩国,对从事成人教育指导者有自愿指导者、实务指导者、成人教育从事者、成人教育者等称呼。成人教育专门者是指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的专任指导者,这里要摒除资源服务者或非专任性指导者。在韩国成人教育专门指导者的概念里,包括设计教育专门者和成人教育教师。韩国“社会教育法”提出的专门指导者概念如图1。[1]

图1 韩国成人教育专门(业)指导者的范畴

中国的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以兼职人员为主,他们大多数都有另一专职工作,如中小学教师或其他部门行政人员,编制挂靠在中小学或其他单位,极少数有独立的编制,因此,这些人并不把成人教育工作视为其生涯发展领域里一个重要部分。许多成人教育工作者把成人教育视为跳板,一有机会就转入其他相关工作领域,缺乏对成人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及认同感。此外,还有很多人在没有接受任何成人教育的职前或在职进修,不了解农民这个社会群体的特点及需求的情况下,就担任成人教育相关的规划、行政管理、教学等工作。这些对农民培训专业化发展都有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实,农民培训工作者除了应具有教育工作者的一般能力,还应该具备农民培训方面的专业能力。换言之,农民培训工作者除了是一位教育通才,还应该是一位教育专才。借鉴美国成人教育Malcolm S.Knowles对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角色功能及能力的分析,我们对农民职业培训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的角色功能及能力进行以下分析。

从事农民培训的专业化人员,需要具备两种角色功能:一种是在农民培训机构里形成教育政策与教育目标的角色功能,需要有能力了解农民培训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有能力分析农民的特质和需求,并能将这些需求转化成培训目标;另一种角色就是承担农民培训的行政管理工作,这种专业人员除了要有能力分析农民的特质和需求,能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培训目标外,还要有能力训练、督导农民培训的教师,要有组织管理能力。

此外,从素质和能力上来讲,农民职业培训人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善于将专业理论与农民的特点相结合,还需要有与农民进行沟通的能力,迅速诊断出农民的需求并有能力将其转化为培训目标,能结合农民学员的特点和状况,根据农民的个人经验设计、组织、实施培训。

(四)实现农民职业培训机构化

机构化是指透过专属的培训机构来培养人才,开展研究理论、发展课程、解决问题以及推广活动等。机构化是理论与实务结合的必要媒介,也是发挥实用功能的必要途径。对于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来说,设置专业的培训机构可以协助发展系统的理论,探讨相关的知识,提供实验场地。农民职业培训专业化的机构也可以树立形象,确立成人教育的专业功能,得到社群的认可;而伦理信条的发展可从专业化机构内的人员开始,形成一种规范。再就特有文化来看,专业机构也有助于成人教育形成其特有的组织气氛与人格,发展特有的文化。因此,机构化是成人教育专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五)实行培训管理过程的专业化

管理过程的专业化是指培训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能够从农民学习者的特点出发思考问题,关照农民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过程中做到恰如其分,真正发挥培训的作用,促使农民身心素质的提高。管理过程的专业化还包括管理制度的专业化,特别是农民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农民培训的管理要以满足农民学员的需求为目标,以服务农民学员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知识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管理者还要做好成本核算、财务管理、培训人员调配等工作,通过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民人力资本,实现最有效的资源整合,促进农民培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台湾成人教育学会q成人教育专业化[M]q台北:正中书局,1995.

[2]新农.2014年在全国建立100个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J].农业装备技术,2014(5):1.

[3]何爱燕.爱尔兰经验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10(1):74.

第5篇

关键词小康社会终身教育成人教育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成人教育

1.1成人教育能够实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目标的一个定位。我国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层级结构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多样化的进修培训与成人教育等。国家考试制度、证书制度、学位制度从不同侧面支撑着国民教育体系。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比较完整,但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较高层级的教育欠发达,后续教育体系比较薄弱,对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重视不够。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主要是以成人教育形式来进行。成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各级各类成人院校、培训机构、远距离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农村扫盲及技术培训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成人教育是以年龄划分的一种教育类型,实质上它涵盖了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成人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从来就占有一席之地。按大系统分类,可分为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从管理体制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教育体系是由普通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构成。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成人教育是学校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总称。因此,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善的教育体系中,一定需要完整的成人教育。

1.2成人教育可以实现人们享受教育的权利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是一个定量目标。这个目标既把握了我国当前的国情,也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盲率为6.7%。截止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仍有8507万人,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不及5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14%,这一组数字清楚地表明扫盲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8507万人的后续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大部分需要以成人教育的形式来完成。在未来的20年中,按教育规划,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由85%提高到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50%,则文盲、半文盲比例可下降到3%以下,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这是一个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个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翻两番同步,也是将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的必然过程。保障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需要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人教育资源不但必须保持,而且应该发展。

1.3成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实现途径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现代教育理念,并已逐步成为主导教育思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有天然的联系,前者最能彰显后者的特征和原则,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最先接受和传播的类型与通道。成人是接受终身教育的主体,接受教育时间最长、活动空间最广,获得的知识比重达90%~95%。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只靠传统的、正规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全社会的配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来提升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是有限的和阶段性的,终身学习的无限需求只能通过多样性的成人教育来完成。教育将从一种强制的、功利性的灌输,转变成贯穿人们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成为自下而上的状态和准则。必须着手将社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转变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状态。接受成人教育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

1.4成人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人的发展与时展共进这一客观规律所制定。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从人的知识到能力,从品质到心理的全面健康,就是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多种要素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具备高学历、高技术、拥有实用和赢利知识的人,还应该是目标高远的人,是追求和谐发展、珍爱生命、意志坚定的人,是有理想、信仰追求、崇高文明的人。人类要追求生命质量与自我完善,还要通过以成人教育为表征的继续教育来承担起这一义务,因为成人可以通过回归教育认识世俗价值观的缺陷,医治思想深层的精神症结。由于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远距离、“虚拟化”、有针对性的短训、有选择性的“教育超市”,使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可能。只有用“大教育”的观念,整合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才能从更大的社会范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现阶段成人教育的现状

(1)我国人口众多,物质水平落后,经济发展离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劳动力市场整体水平落后,就业难题多,职位岗位相对缺乏,这就要求人才市场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界定一个最低的进入门槛,通常是用文凭加以限制。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文凭的获得有一定限制,人们便寄希望于成人教育文凭,这种重量不重质的“工具理性”取向损害了成人教育的初衷,也必然降低其整体水平。

(2)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所造成的下岗失业问题困扰着很多人,要想让他们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就要进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3)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工作种类、工作机会随之相对增多,但是另一方面,现有劳动力单凭以前的技术很难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即便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由于外语、国际法或国际贸易上的知识缺乏,也大大降低了竞争力。

3成人教育的创新

3.1树立新的教育与学习观念

传统教育与学习的观念是,一次性学校教育能够满足人一生正规学习的需要。这显然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不再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学习是无围墙的,不局限于学校学习。学习应包括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学习形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正规学习、系统学习,还包括非正规学习。大量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行为、习惯等。接受教育不仅是择业的需要,更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终身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2建立现代成人教育制度

成人教育的发展与促进,除了舆论宣传与倡导外,更重要的是用立法和制度保证。我国教育法规和条例在逐步完善,但是还缺少专门的“成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令法规。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例如法国于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等。这些法规的出台,都发源于成人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各种组织的内部制定治学促学规章制度和奖励办法,鼓励成人的学习积极性和各种教育资源对成人学习培训机构的投入。建立回归教育制度,让所有的毕业生或者成人学习者,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在其生涯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到原校或到别的任何学校接受再教育,建立带薪学习制度。

3.3划分成人教育的结构层次

成人教育由于其接受者的年龄、文化层次、专业不同,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发展成人教育也应该按照客观实际情况来决定。多种形式办学,扩大自由度,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水平,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其中来。现阶段主要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进行:一是以高等院校为依托,成立成人教育学院,这种学位授予制的成人教育是较高水平的。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开放性大学里举办讲座、培训班的形式传授知识;二是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对本单位内部职工进行长、短期的专业知识培训,这种形式范围小,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三是社区内部培训,即针对本社区特定人员的培训,比如说,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社区可以利用单位优势对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这也属于大的成人教育范畴之内。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笔者认为第二种情况是最适合、最可行的,因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还不高,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培训,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比其他两个途径更能发挥作用。

3.4构建成人教育网络

将各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办成学习型组织,共同参与成人教育。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适宜的学习机会与环境。拆除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藩篱。组建成人教育联合体,共享广播电视、函授、自学考试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快成教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增长,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老龄人口增多,家庭生活时间增多,社区活动的对象和时空成倍放大,但是,我国的社区成人教育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社区成人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还应该特别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还停留在扫盲的初级阶段,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经费,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没有农村的成人教育,就没有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特别地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幼德.面向21世纪构筑继续教育的新框架[J].继续教育,1997(4)

第6篇

【关键词】使命 担当 努力 坚持 发展 创新

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是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中心工作。新时期的农村成人教育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伦理等融为一体的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终身式的教育,是一项面向农村、贴近农业、服务农民的系统工程。然而,在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考虑的困难多,研究的方法多,关注形式的制造,乐见表面文章,而恰恰忽略了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这一重要的因素,忽视了农村成教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工作,忽视了成教工作者个人品质的塑造。试想,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成教教师队伍,又怎能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引导和帮助农民创造新农村的辉煌,成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心灯必须点亮。每一个成教工作者需要用真情倾注于事业,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多一分担当,多一分执著和坚持,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谱写农村成教工作新篇章,最终实现自己和全体农民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一 不辱使命——我们需要多一分担当

全面建设新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必须依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依靠不断壮大的新型农民队伍,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决定因素。然而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同新时期农村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如果这一现状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说,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历史赋予我们成教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改革开放30 年,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农村经济取得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村容村貌有了显著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全体农民的思想认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农民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因为他们知道,学习文化,提高技能,提升自己的素质是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农村面貌的前提。可以说,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素质是广大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个多年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前辈,在他临退休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走进农民的课堂,发现我一下子成了专家教授,成了人人敬仰的导师。事实上农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成人教育从当年的文化培训开始,有多少人从当年的文盲到后来能看书读报,从学会开机器到修机器,伴随着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是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在农村已难觅文盲,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们还应头脑清醒,要赶超世界上先进的国家,真正实现小康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眼下,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我们农村成人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成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许有人会说,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努力,非我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教育培养农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非我一时之功即能实现。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农村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此,成人教育需要合力,更需要每个人的尽力,长期并不意味着可以慵懒和停顿,教育可能影响着一代人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看似普通,但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心血去为之付出。面对如此重任,我们岂能甘于平庸,我们怎可心如止水?成教工作者要有敢于担当的气魄,舍我其谁的勇气,不辱使命,努力前进。

二 诠释责任——我们需要努力和坚持

成人教育是常规教育的一种补充,是对一部分人群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农村成人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众所周知,在我国,农民历来是一个弱势群体,文化程度不高导致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居住分散,使得他们难以接受先进理念的辐射,艰辛的体力劳动和低廉的劳动收入又使他们有时无力奋起而难免自卑。所以,教育培训农民,成人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做出更多的努力。

1.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能力的提升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大量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广大农民面对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先进理念仍然十分陌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盲”。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有时显得比较迟钝,偶尔还有抵触情绪。

因此,在教育培训农民的过程中,我们成教工作者姿态要高,心胸要宽,多理解,多沟通,赢得支持,赢得主动。

2.农村的地域广阔,农民的需求也多种多样

从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到向农民灌输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生产生活理念,从新型农产品的推介到发展一村一品的品牌战略,从农副产品的营销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等等,不一而足。虽然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成教老师都是专家,但现实要求成教老师最起码是个内行,农民技能的提高受制于成教老师的知识技能的高低,成人教育需要的是双师型、多能型的教师。因此,要满足农民的不同需要,成教老师更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与此同时,我们不仅需要动脑、动嘴,还更需要动手、动腿。上课时,是教师,课后,要转换身份,要做一个农技推广员、宣传员、心理辅导员,要走进农民中间,形成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模式,把科技成果留在千家万户。因此,做好成人教育工作,需要劳心,也需要劳力。我们的责任需要努力才能实现,需要行动才能诠释。

一个博学多长的老师,他身边就会有一群见多识广的农民兄弟,一个文武兼备的能人教师,必定会培养出样样精通的农民能手,可见,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内涵要高,外在也不可逊色。

3.成教工作的长期性,更需要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一分淡定和坚守

和乡镇管理干部一样,我们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成人、是农民,但比起乡镇干部的潇洒,我们要多一分矜持和内敛,与其他的老师相比,我们鲜见鲜花和荣誉,难有成功和满足,但实际却需要我们有更丰厚的理论储备,更快的知识更新。可以说,对待农村成教工作,我们的恒心比决心更重要,长久的坚持是成功的基础。身边有几位成校的专职老师,他们家住农村,亦学亦农,多年的工作实践使他们养成了深入池口田头、走近乡里乡亲的习惯,即使是外籍、非农的其他成人教师,他们也都喜欢到农民中去调查研究,喜欢到实地去刨根问底,也有的喜欢到科技网站上去淘宝。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缘由,喜欢调查的总会有所发现,喜欢刨根的总会底气十足、信心百倍,喜欢淘宝的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呈现出来。勤奋和努力使他们出彩。

三 创新发展——在农民的心底播撒希望

人们都知道生存和发展的道理,生存是基础。其实,创新和发展未必不是生存的要素,面对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面对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我们诚惶诚恐。曾记得,成人教育在某个阶段被淡化了,在某些地区被边缘了,怀疑之声从未停过,危机之感常伴我们左右,然而,等待不可能带来转机,自恋不可能得到尊重,唯有发展,才能生存,唯有创新,才有活力。可以这么说,成人教育发展了,成人教育才有希望,农民发展了,我们的农村才有希望。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就是最好的环境,其实,最好的环境就是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自身。

每一个成教工作者要用一个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农村成教的老师绝大多数是从义务教育阶段转变过来的,老师的知识结构和储备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不尽相同,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先进的技术也许明天就已经落后了,我们如果永远地跟在科技的后头,又岂能实现农民的创造性劳动,所以说,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理应成为成教老师工作的常态,坚持学习是成教老师必备的品质。

以重视农民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来替代具体知识的传授,以先进的教学思想替代传统的教育模式正是成人教育的未来所在,唯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农民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农业科技的发展才有保证,农民素质的提高才会最终成为必然。帮助农民富口袋,更要促使农民富脑袋,帮助农民就业,更要鼓励农民创业。因此,成教工作者的观念要新,成教老师的追求要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眼前的工作,寻找未来的方向。

第7篇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丰厚,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多元化文化的凝聚地,充分延续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美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直到现在,我国的古典文化仍然是现代课程教材的重要内容,实现了国学与现代教育的完美融合。为了探讨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本文以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的成人教育为例进行分析。关键词:国学教育;现代教育;结合国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产物,是文化的重要积淀,是支撑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学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性问题,为了实现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的传承,应将国学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国学教育概述

国学教育就是利用中国的古典文学典籍来开展教育工作,将其应用到文学经典著作中的价值性观点教育之中,提升人们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素养,充分显示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观点与社会价值观。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包含了医药、戏剧、书画和八卦星相等内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甚广。我国重视文化的发展,素有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赞誉,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尊重历史,传承文化,是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正确认识国学教育、重视国学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2.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该种教育模式是采用远程开放式的方式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是相对的,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涉及的国学教育内容不多,未设置专门的国学课程,对国学的认知不到位,导致国学易被忽视。且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网络媒体等的使用,导致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心理发生转变,若想提升成人教育水平,让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将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保证。

3.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1)提高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国学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象征着中国文化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且文化知识沿用至今。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模式采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网络信号传输开展远程教学,是现代化的代表。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丰富社会阅历,应从思想和意识上更加重视国学教育,要认识到国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无法摒弃的。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扬与传承国学教育,意识到国学教育的存在价值,了解国学教育所具备的优势和内涵。(2)开设独立的国学教育课程。为了加强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应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下开设独立的国学课程,专注于开展国学教学,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成人教育的质量。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网络远程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典型形式,切记不应仅仅为了追赶时代潮流而忽视教育开展的初衷,时刻秉持着以教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中开设国学教育课程是重要之选。课程中,应广泛涉猎不同的经典著作,不仅仅是传统的死记硬背,而是旨在在学习经典国学文章的过程中,从中领略积极的观点和理论,将学术性作为重要突破点,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实际、合适的情境开展目标性教学。(3)传承国学思想,注重教育灌输。仁、义、礼、智、信是由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可逐字地讲述给受教育者,让其领会其中深刻含义。为了实现对国学思想的传承,应注重现代教育中融入国学教育,在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国学教学,融入国学观点,使受教育者记住、尊重国学,国学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是现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综上所述,国学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家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为尊重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加强国学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在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中实现国学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应寻找二者的共同点,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可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实现对古典文学的深度解读,借鉴国学中的理论观点,将其应用到现代教育教学中,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思涛.利用现代通讯传播手段加强大学生国学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2]范媛媛,桑英军.在高校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手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

作者:关玉红 单位: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

第8篇

近代社会有许多学者对人格发展理论作了表述,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学派,如认知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等。对人格发展理论阐述较为完整的是精神分析学派,从弗洛伊德开始便对人格有了详细的研究,他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后经荣格的传承,将个体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但荣格理论的核心还在于老年阶段;到最后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3]人格理论至此变得成熟和完善起来。人格发展理论不仅对心理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其他各类学科都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人格发展理论的早期,弗洛伊德曾把人格分为三层: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其中意识指的是个体可以直接察觉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前意识是隐藏于意识之下,需要通过思考或者判断才能间接感受到的心理过程。潜意识又被成为无意识,也就是指意识不到的事物,指的是个体感受不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个体的各种原始本能和欲望。同时,弗洛伊德还分析了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本我和超我。本我是在人格中最早体现,同时也是最原始的部分,它是人生物性本能的体现。自我属于人的理性部分,是现实和理想矛盾斗争的结果,它要求个体在原始的欲望本能和现实的道德要求之间寻找平衡。而超我是人格的道德价值要求,是受完美原则支配和影响的,它可以抑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属于人格结构中的理想部分。

荣格认为人的一生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分别是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童年期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之前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渐渐获得了多种客体体验和自我意识。青年期大体上和青春期的时间一致,在这一时期所获得的是独立自主的特性和各种社会生存能力。中年期被认为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是人生由辉煌逐渐走向黯淡的过程,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产生“中年危机”。荣格认为要想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必须将生活的重心由外部转向内部,体会生活与生命的意义。中年危机的良好解决将直接影响老年时期的生活,老年时期的人们必须建立新的目标,发现生活新的意义,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发展。[5]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他认为虽然人格主要形成于青春期,但并非过了青春期之后人格的发展便停滞不前。人格的发展应伴随人的一生,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发展危机。个体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取决于每个阶段发展危机的顺利解决,完善的人格是在每个年龄阶段中的危机都能得到积极的解决而形成的各种美好品质的总和。每一阶段所形成的品质是可以丧失的,同样也是可以弥补的,因此成人教育的任务之一便是促使每个阶段中危机的积极解决和美好品质的形成,促使个体实现完善的人格,体验完满的生活。

二、成人发展的阶段分析

作为成人教育的主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绝对的自主性,但这并不等于成人教育可以以教育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成人教育也必须以一定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遵循成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有效地促进成人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现阶段国内外的学者普遍将成年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成年早期(earlyadult-hood)、成年中期(middleadulthood)和成年晚期(lateadulthood)。[6]这三个阶段分别有各自的发展特色和发展任务,而成人教育的任务之一便是帮助成人了解特定发展阶段的人格特征,努力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使成人在每一阶段中都得到充足而完善地发展。

1.成年早期的发展成年早期一般从20岁左右开始,到35—40岁结束。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人格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在这一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渐渐趋于成熟,社会生活开始紧张起来,同时开始逐渐脱离父母的管束,开始组建新的家庭,并且社会身份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变。因此成年早期前半段的发展任务是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组建新的家庭,选择合适的职业。当下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教育,往往将重点放在了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上,而忽略了其他的几个方面。职业的选择和家庭的建立都是成年早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相应地成为这一阶段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由于这一阶段的重点在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上,故相比于个性化的教育,社会化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2.成年中期的发展成年中期一般从35—40岁开始,60岁左右结束。埃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人格的发展任务主要是获得繁殖感以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一阶段中人们的事业发展往往会遇到重重阻力,成人想要在事业上有所突破非常困难,而此时家庭生活的稳定和安逸会促使个体产生一种对人生的焦虑,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统称为“中年危机”。其根源还是由于个体发展的需要与现实生活带来的阻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避免停滞不前,继续前进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进入中年期的人们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提高自己,重新审视工作、家庭、生活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婚姻、职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在进行社会化教育的同时,也应当进行相应的个性化教育。比如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其他兴趣爱好上去,以为成年晚期的角色转变做准备,更好地应对老年时期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

3.老年期的发展老年期一般指从60岁左右开始到生命终结这一阶段。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晚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满感以避免孤独失望,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进入成年晚期后,面临的首要变化便是社会角色的转变,个体将从职业这一社会角色中退出,会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同时由于身体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的下降,在老年初期往往接受不了这种巨大的角色转变。成年晚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这丧失的危险,进而产生衰老感和孤独感等一系列悲观体验。世间一切事物均是在经历了发展的之后才迎来了低谷,如何延长发展避免低谷是老年教育的重点所在。所以成人教育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努力促使个体在老年时期有新的发展,从而不再拘泥于过去的职业角色,将心思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同时通过继续学习、提高和进步,避免产生丧失感和绝望感等一系列悲观体验,从而肯定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在这一阶段个体关注的往往是自身的需要和意义,社会化的教育将不再是主要的教育内容,个性化的教育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成人教育发展策略

从对成人人格发展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格的发展是一生的发展,其中任何一个阶段的确实都会对人的一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人格发展在成人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成人教育应针对不同性质的任务建立有针对性的课程。最后,成人人格的发展与青少年人格的发展有着本质差别,因此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也是必然趋势。基于以上几点,提出以下有关成人教育的发展策略。

1.确立“成就人”的教育观念教育的发展受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制约,而发展教育是既要考虑到个体的诉求,也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衡量教育体系健全与否的标准便是任何个体能否在这一体系中获得教育上的满足。因此教育体系应当在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的基础之上,充分关注个体的需求和人格发展。成人教育就是使人称其为“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人格健全并充分发展的人,因此成人教育必须确立“成就人”的教育观念。人格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完善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提到,“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7]成人教育应当确定以促进人格的完善发展为教育价值取向,以“成就人”为成人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终极追求,积极实现成人教育观念的创新与变革。面对成人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任务,成人教育应当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帮助成人确立价值观念,掌握职业技能,应对发展危机,促使成人人格和谐全面的发展。

2.建立“个性化”、“社会化”两大课程体系成人早期和成人中期的人格发展偏重于社会性,而老年期的人格发展则偏重于个体性。要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就必须关注个体的诉求,建构内容广泛、覆盖全面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它必须涵盖成人发展的整个过程和领域,按照成人教育的基本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社会化课程体系和个性化课程体系两大类。社会化课程体系指促进成人人格社会性发展的一系列课程的综合,它以整个成年期个体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基础,满足社会对各类型人才的需求,常见的职业教育课程、继续教育课程都应包含在内。这类课程针对成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确定,一般较为正式,须具备一定的考核方式和合格标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之相对,从而保证社会化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个性化课程体系是指促进成人人格个性发展的一系列课程的综合,它以成人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促进成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成人内在的、自身的需求。个性化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属于一种闲暇式的教育,所有的可以促进成人全面发展的知识和经验都可以纳入到这一课程体系中来。个性化课程体系没有过多的严格要求,是根据个体的需要进行的自主选择,任何人都可以从个性化课程体系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以达到人格健康、全面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学习;成人信息技术教育;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58—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成人继续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学习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新时展的必然趋势。个人要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有所发展,将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变革困境,就必须进行继续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知识的习得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且与日俱增。现代教育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成人学习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对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题导向学习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理论,但在成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鲜有探讨,在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会迅速发展今天,成人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信息技术潮流的冲击,如何应对并解决信息时代成人教育问题成为研究问题所在。问题导向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引导成人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不再依赖教师,而是通过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自我解决遇到的难题,期冀能为接受成人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一个成长发展的新契机,让成人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其信息素养,进而培养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一、问题导向学习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指由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任务,交由学习者去解决或完成,在问题解决或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强调协作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沟通、合作等学习方式。问题导向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强调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并结合协作学习和问题解决,培训学习者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技能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问题导向学习运作模式

问题导向学习的课程设计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需求,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引导学习者去理解、应用新知识和实现知识创新,进一步再由教师传授、案例研究和知识共享等方式深化理解知识或建构新知识,即问题导向学习步骤需包含专业知识理解、目标设定、问题解决和评估等。

在问题导向学习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肩负着不同的任务。教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承担着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辅助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时间、弹性的教学空间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沟通技能,使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更加有效协作;学生担任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探索者,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提出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再自我导向学习搜集学习资源,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三、问题导向学习与成人信息技术教育

由于成人具有较强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创新学习形态,充分运用网络科技学习及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大学习空间,由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和适应开放学习新形态,是当前成人教育应积极变革的方向。

问题导向学习正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学习成果包含学习技能的习得和学习动机的培养,为学习者培养终身学习理念,提升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并确保学习者学有所用,信息技术教育融工业、生活等实践中是实施成人信息技术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选择策略。

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大力倡导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成人高校的学生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学习背景也不尽相同,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成人高校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方面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面临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后续课程,提升成人信息技术能力应用于实践工作中成为迫切需求。在开展问题导向学习的成人信息技术教育时,着重在从以下方面着手: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挂钩、学校教育相衔接;课程实施模块化学习;多元化和弹性化的课程内容;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多样的教学手段;重视成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和师资培训等。

四、基于问题导向学习的成人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模型建构与实践应用

鉴于上述问题导向学习理论特色与运行模式及课程设计重点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基于问题导向学习的成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从一个关乎信息技术疑难问题(issue)开始,经过学习者初步厘清问题(problem)后,再通过小组之间详细的讨论分析,列出详细的问题疑点(ques-tions)要点,最后学习者搜集相关学习资料阐释并解决相关问题(solutions),最终得出有关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结论;同时在该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评估和反馈,让学习者适时了解学习需求,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案,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引导、辅助、评估学习,其模型结构图如下:

以现代信息技术《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为例,基于上述模型,从以下步骤开展实施:

(一)确定一个关乎成人信息技术的学习问题

根据成人的学习需求,设计恰当的学习问题,并遵循成人学习者学习特征开展教学。以成人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学习问题展开讨论和设计,关于该学习问题,有很多议题值得参与讨论,在开始讨论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方式,将学习情景向学习者简要介绍,同时将讨论话题呈现给学习者,而成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参与课堂讨论,以此达到预习学习效果。

(二)基于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明确教学目标

在开展教学过程之前给定成人学习者教学过程中预期学习目标,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习者学习搜索引擎知识,进一步了解搜索引擎使用技巧,并具有自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自主学习理念,自我导向学习是问题导向学习的驱动力,学习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学习目标的主要原因就是让学习者清楚地了解所学内容,并且能都知道学习该内容后能够做什么。

(三)分析并讨论学习问题

关于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问题,可以从信息技术的各个层面分析讨论,如搜索目录、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评价等,亦可以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角度来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和概念。通过教师引导等多元方式使学习者对该学习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和方法辅助学习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和方法,提供与生活贴近的人、事、物等辅助学习材料,教师也可利用网络搜索处理相关的新闻、事件,激发学习者探究学习问题的动机,也可利用图书资料等方法,配合信息技术手段,对搜索引擎知识和技巧系列学习,使学习者对学习问题由理论认识上升到实践应用。

(五)利用实践经验界定问题

成人学习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生活经验,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讨论的机会,与同伴、教师就学习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从中界定出在搜索信息处理过程中所用搜索策略和搜索效率问题。

(六)细化学习问题寻找答案

将学习问题进行细化,一一列举关于学习问题的每一个问题要点,便于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保持学习弹性空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也要给予一定的学习帮助,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让学者由问题的思考者转化为问题的执行者,如:为何搜索效率不高;与搜索引擎使用方法有多大关系。

(七)搜集资料解决问题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图书馆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学习资料,并从中分析归纳整理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解决方案需经过反复的论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折中选择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并给予相关的反馈,优化微调方案。

(八)评价学习结果

成人信息技术教育活动评价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方案设计、注重学习结果等,因此在进行问题导向学习的评价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学习过程、学习报告、学习讨论、学习者参与程度,还要对教师、管理者、学习环境等进行客观真实评价。

五、基于问题导向学习的成人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变革,教师的角色相应也有所调整,在问题导向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建构知识结构新知,教师同时需具备问题导向学习的经验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知识及学习经验,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导向学习能力,根据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模式,开展学习;同时教师要熟悉不同教学方法,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促进自我导向学习。

在问题导向学习中,自我导向学习是重要的内驱力,促使学习者能够清楚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学习内容和评价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习者创新思维、大胆假设的学习态度,并能善用各种学习资源,重视沟通和交流技巧,进行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促使学习者由纯粹知识理解上升到知识的创造。

(二)教学环境的创设和班级管理

教学环境的创设要适宜学习,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建构合理的教学环境;此外,有关课程的软设计如学习者风格、学习差异等潜在课程设计,也是进行自我导向学习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助于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了解学习需求,提供合作、开放的学习环境,弹性学习空间的形成,大大有助于学习者进行积极学习,因此教师在构建成人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导向学习情景时,适时调整学习者课堂情绪,善用积极鼓励的沟通技巧,培养暗示提供的表达方式,强调团队学习的重要性,若能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将十分有助于提升学习成效。

在班级的管理方面,可建立非正式的学习环境,打破学习者之间隔阂,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可采用网络协作、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课外活动等,让学习者在课堂内外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建立良好的学习友谊关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充分沟通、交流、合作、分享,增强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相长。

六、结束语

无论是学习成果迅速转化,还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都是成人学习者所特有的本质特征,而越来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成人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然而课程设计或教学设计仍需要来自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的各方面配合才能真正落实,如教学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课程设计与内容设计上要呈现不同的方式,同时在学习资源的提供和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要更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教学者也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才能圆满完该任务;成人信息技术教育问题未来要有更大的发展,仍有待于成人教育者迈开步伐,秉持成人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理念,结合问题导向学习的新策略,大力发展成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现成人教育未来的繁荣和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小波.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刍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0,(9):122—125.

[2]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J].外国教育资料,2008,(8):43—44.

[3]王国道.教育联盟: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2,(2):17—19.

[4]陈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PBL成人教育教学模式设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85—87.

[5]唐洪.论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18—119.

[6]教育部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edoas/websitel8/41/inf01261558021393141.htm.

第10篇

关键词:法律职业化法学教育新模式

一、我国法学教育的实际状况

从当前我国法学教育来看,多种法律教育方式构成了我国的法学教育体系,主要有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等。普通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法律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在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成人法律教育在我国的法律教育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存在形式有法律培训中心和高校中的成人教育;此外,对于中等法律教育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各种专科法律院校和司法职业高中等,我国社会体系中还存在各种形式多样的法律学习体系。

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教育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划分,法律教育概括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同在;学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并重;脱产、非脱产和业余教育杂糅交错;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辅相成。正是因为这种负载的法学教育体系的存在,导致法学教育出现了“低入高出”的现象,即个人只要拥有相关的学历条件,即使不是法学专业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

二、我国法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职业实践技能缺乏

目前,很多学校只是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理论应当应用到实践中去,有些院校尽管有实践方面的教学计划,但从实施过程中来看,大部分都是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标,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更甚者,有些院校只需要让学生出示在检察院或是相关的法学单位中实习证明即可。

2.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偏离“法”

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法学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体系,要学好法学,首先要成为一名综合型人才。由于不同的学校教学理念的不同,在教学时重点突出不同,学生的专业素养偏向于各自学校的教学方向上,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与发展,渐渐偏离了法学教育的本质。

3.缺少职业伦理教育

不论什么教育都不能忽视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在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中,专注于课本知识传授,所以学生在实际案例中缺乏实践经验,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渐渐被取缔,但是在如今的教育方式中,仍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需要在期末复习时鼓足干劲,取得一个满意的期末考评成绩,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学习目标,缺少了对专业的探索与思考,没有对法学形成自己的认知,缺乏职业伦理教育。

三、对法学教育的建议

1.形成法律思维

对于学习法律的人说,必须要有强大的法律思维,这就需要学习者不断投入到实践案例中去。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案例的分析中,随着对各种案例的学习与探索,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法律思维。笔者认为最好的法学教育就是说即使一个人充满名利的味道,但面对法律问题时都会有自己的原则,把一切与法律有关的法治底线贯彻到自己的标准中。

2.培养法律职业技能

法律职业化主要针对的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的问题,在法律职业化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参与的专业法律社会实践,让法律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当下的法律体系的需要,法学教育职业也是法律职业化的核心点。法学教育体系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职业技能上,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法律成为学生应用性的工具,让每一位法学学生不再是“纸上谈兵”。

随着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法学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愈发重要,所以面向法律职业化的法学教育新模式也应当引起关注,新的教学模式对法制体系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要:民国中期以后,制度化的旧儒学消亡而精神化的新儒学得到重生。第一代第一群、第二群的新儒学思想家不但重新诠释了新儒学,并提出了强调道德教育、民族文化继承以及社会本位的新儒学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成人教育教材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新儒学;教育思想;成人教育;教材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20-03

民国初期,为了维护政权,在教育和文化上掀起了复古逆流,复古势力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儒家文化成为其巩固政权的工具。与此同时,部分有识知识分子在教育界掀起了反古思潮。他们将儒家文化与政治复辟捆绑一起,认为儒家思想是千年专制的精神根基、孔教与共和不相容,从政治的角度上片面否定儒家思想,使传统儒学受到重创。1919年,五四爆发,“西学东渐”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占据了中国文化界“大半山河”,许多学者开始摒弃“中体西用”而追求西学的“体用不二”,西派的和自由主义立足于学术界,而传统制度化儒学走向消亡。然而,旧儒学的消亡却孕育了新儒学的重生,一大批以儒学为主干的知识分子为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了新的发展途径。1920年,梁漱溟先生于北大发表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演引发了学术界对新儒学的讨论。何为新儒学?方克立提出:“所谓现代新儒学,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文化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之慧命自任的知识分子,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构建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民国中期以后,新儒学思潮上第一代第一群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为代表的新儒学思想家以及第一代第二群以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为代表的新儒学思想家不但重新诠释了儒学,并且提出了新儒学教育思想,对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当今成人教育教材的建设也有所启示。

一、民国新儒学教育思想概要

(一)强调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

儒学是关于人生的道德哲学,新儒学思想家们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上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与人生观的确立。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以“意欲”为出发点揭示了东西文化差异。他提出西方化是“意欲向前”的而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不同的哲学观导致不同的教育观,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包含知、情两方面,西方人重视知,中国人重情志。他否定科学主义思潮,认为科学只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能诉之于内,只有情志教育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生活的本身全在情意方面,而知的一边——包括固有智慧与后天的知识——只是生活之工具”。同样,思想上由佛转儒的熊十力提出了体用不二的新“唯识论”体系。他认为,学问当分两途:日科学,日哲学。科学即客观事物的存在,称为量智;哲学即为本体,称为性智。他提出:“量智只能行于物质的宇宙而不可以实证本体。本体是要反求自得的,本体就是吾人固有的性智。吾人必须内部生活净化发展时,这个智才显发的。到了性智显发的时候,自然内外浑融。”在《新唯识论》上、下篇中他进一步用心和镜来诠释他的思想。心为本体,镜则为“心所能到”的一切对象,心镜虽不可分割,但只有镜从属于心才能达到《中庸》中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

张君劢对科学与人生观进行了对比,提出科学是客观的、理论的、分析的、因果规律的、相同的;而人生观是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单一的,所以“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唯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他崇尚主观意志的自由,贬低科学,强调人生观的确立不能靠科学,只能直觉、自由意志为之。贺麟提出了道德的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统一的形而上学:“理想唯心论”,强调“道德”为本体而“精神”为主体;钱穆的“理气一体浑成”、“心性一体两分”的观点也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生观的确定都体现了新儒学思想家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二)重视民族文化的学习

民国中后期,西方文化的传入与的爆发对中国民族文化造成严重打击,新儒学思想家们纷纷提出复兴民族文化,认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根基。马一浮提倡国学,提出六艺赅摄于一切学术的文化观:“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两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赅摄诸学,诸学不能赅摄六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以代表一切固有学术。”他提出六艺统诸子、四部;六艺统西学;六艺统一心,广大精微、无所不至,不但能做到知识的统一,更能做到“知、仁、圣、义、中、和”等六德的统一。他认为,世界人类一切最后必归于六艺,提倡六艺并不只是为了国粹的保持,而是为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实现他的思想,马一浮创办了复兴书院,并提出教育内容上以“六艺”为核心。而张君劢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特别是儒学复兴,提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儒家哲学基本思想包括理智的自主、心的作用与思想、德性学说、宇宙的存在、现象与实体,而这也是中西古今共同讨论之学说,故坚持在儒学为本体的同时,吸取西方学说,才能彰显儒学在世界文化的地位。为了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他在广州创办“海学书院”、云南创办“民族文化书院”实践宋明讲学传统。他认为,民族文化的重塑关乎民族存亡“今后中华民族,其甘于随人俯仰,陵夷不知所极乎?抑奋然兴起以保其四千余年文化上独立之地位乎?此吾族生死存亡之问题,或者以为其事将随国际势力而解,而不知实视吾族心思才力所以集注者如何”。方东美指出,自19世纪,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强烈打击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在教育上盲目追求他国文化而“忘本”。“我们没有独立的教育思想,更没有自己的教育政策;不只忘记了人内在伟的心灵,更不了解自己的艺术文化与哲学”。他认为,在今日中华文化衰败的时候我们更要一心追求中国固有的民族文化,才能迎来中国文化的复兴。除此之外,为了继承发展民族文化,在抗战期间熊十力创建了免仁书院,并重视历史教育与儒家经典的教育;1951年,钱穆创办新亚书院,并于1953年建立新亚研究所,培养专门传统文化人才。新儒学思想家的实践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12篇

关键词:成人高校;法学;实践教学

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达到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的,法学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成人法学教育中推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法学本身的实践性决定了法学成人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法学是关于法律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实践性是法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法律运行不仅仅是法律规则的自我运行,而是法律规则在社会环境中与其它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法律是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只有从实际出发符合社会生活实际,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规范。法学家不是在创造法律,而是根据现实社会关系表述法律。只读法学书籍不参加社会实践,是不可能完全懂得法律的。只有既读书又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懂得各种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精神实质。法学自身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学教育应采用实践教学模式。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法学成人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

法学成人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中国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法学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的职业技能:沟通、协商的能力;谈判、妥协的能力;辩论的技巧和方法;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获取、掌握和应用的能力;制定规则的能力;起草合同的技能;审核、鉴别和有效运用证据的能力;等等。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成人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往往偏重知识传递和理论诠释,而缺乏与理论教学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造成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缺陷,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贫乏,缺少思维深度和广度,欠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成人法学教育应当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方法和体系中,不仅注重法律知识的灌输,更注重现代法治观念、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不仅注重对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试图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大量实践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点,通过实践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不仅侧重应用启发、讨论、研究的互动教学方法,而且要通过真实案例的法律实际操作,使其在分析案件事实、收集证据、人际交往和沟通、起草法律文书等技能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循序渐进地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法律职业的特征要求通过实践教学实现法学成人学生法律职业意识、法律信仰和思维习惯的培养。

法律职业与医师、建筑师、会计师等职业相同,都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独立性职业,同时,法律职业要通过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处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就要求法律职业者除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思维习惯和坚定的法律信仰。传统的法学教育立足学术研究层面,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灌输,但忽略了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而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法律实践,能够有机会在真实的案例中体会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各类角色的职责定位和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法条和诉讼程序,而且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政治、经济、伦理、社会文化等,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法律信仰、思维习惯和综合素质。

二、创新成人法学教育常用实践形式的比较

目前,成人教育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法院旁听、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社会调查和专家讲座等形式。

(一)学校组织角度比较。

这几种形式从学校组织难易程度来说,当属法院旁听和专家讲座这两种形式最好组织,前者只要和法院联系好时间和地点,通知学生按时来旁听就可以了,后者只需请来知名的专家,把学生组织在一起听讲座,两者都是比较容易组织的。对于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和社会调查,首先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多,模拟法庭需要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来指导,要求同学们紧密配合才能将模拟法庭做好,模拟法庭在场地的选择和服装的准备上要求都非常严格,对电大的一个分校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法律咨询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参加咨询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法学知识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对学校而言要选择好咨询的地点以及咨询的主题,有一定的难度;社会调查要针对目前立法、守法和执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个调查问卷,组织学生作调查后进行分析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这种形式对选题的要求、问卷的质量要求都很高,学校组织学生调查,地点的选取、时间的安排都不容易,也相对比较难。

(二)学生反馈效果比较。

目前,学校的法学实践教学形式是非常多样化的,其中组织学生参观女子监狱、组织民事损害赔偿案的模拟法庭、组织法院旁听等形式。从反馈效果来看,各有千秋,每种形式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比如最常见的法院旁听,对于法学专业不是从事法律工作的学生来讲,法院旁听让他们了解了整个庭审的过程,对法律更加敬畏,感受到了法律的庄严和肃穆。参观监狱虽然过程很短,但学生们对此次实践过程最大的感受就是开阔了眼界,对监狱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对同学们也有一个警示作用,限制自由的惩罚是最严厉的惩罚。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非常有收获,学会了自己查资料,写法律文书,也了解了法官和律师这两个行业,锻炼了大家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三种形式中,当属参与模拟法庭学生的收获最大,究其原因,还是大家深入参与,积极准备。

以上是笔者对法学实践教学活动的一些思考,法学实践作为法学专业的一门实践课,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法学专业,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指引方向,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学校每年都在法学实践上下了很多功夫来组织,但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法学实践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