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规划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区域内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产业体系内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人和地方财政收人,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相关产业具有强烈拉动作用的产业。运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与扶持,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带动作用,促进上游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推动整个经济的腾飞。选择主导产业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市场导向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在今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其中大部分能够直接或通过加工而成为商品销售,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1.2资源适宜性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该地区资源条件最适宜产业之一,且可开发资源量广质优,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开发利用后仍可持续发展。
1.3比较效益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选择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在本地区适宜发展产业中比较效益最好的产业。
1.4开发主体意愿原则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尊重开发主体对开发项目(品种)的选择和尊重历史传统产业习惯,同等条件下群众愿意发展的传统产业优先选择。
1.5产业政策原则
选择发展主导产业要符合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已出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
2必须确定主导产业的最适宜发展规模和方式
主导产业确定后,如何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到产品的转化率和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程序最高为原则。也就是说,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但资源和投人要可持续发展,而且投人产出比例要最高。根据这一要求,首先要根据对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交通、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子的预测,并以此预测某一主导产业在该地域范围内的市场前景,进而提出这一主导产业在这时期内的最佳发展规模其次是要对各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条件进行承载力分析,探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卜的资源最佳开发程度和与此相应的主导产业最适宜发展规模。第三是要分析主导产业的投人产出情况.尤其是分析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效益情况比较,找出决定主导产业效益的关键限制因子,分析其发展的后劲,提出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佳时限和替换产业选择对象等。最后,综合分析上述三个主导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提出最适宜的发展规模和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搞好主导产业的基地发展规划。
3必须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基地)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缺的作用,因此搞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核心。要对龙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必须对该企业的发展潜力等作一科学分析.然后根据加工能力、原材料供应、市场销售能力、产品科学含量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3号)文件精神,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集群,现就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标准厂房是指在规定区域范围内由政府统一规划,多元主体投资建设,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提供生产经营的重要场所,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等优点。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用地紧张矛盾;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有利于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少企业资金占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树立抓标准厂房建设就是抓工业、抓项目、抓投入、抓招商引资的理念,全力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步伐,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二、建设的原则及目标
(一)基本原则。标准厂房建设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设要符合以下原则:
——合理规划原则。标准厂房的建设规划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选址一般应在省、市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区以及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好的中心镇工业集聚区内。
——集约高效原则。标准厂房建设占地面积应在50亩以上,或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除特殊产业外,要控制建设单层厂房,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平均容积率应大于1.0。
——产业集聚原则。标准厂房建设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要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衔接,以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功能配套原则。标准厂房集中区域内的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行政办公、商务活动及仓储用房等配套建设,要满足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需要。标准厂房的设计与建设要充分考虑安全、消防、环保和交通等要求。
——科学管理原则。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成立管理运营机构。管理运营机构一般由投资主体负责组建运作;由多个主体共同投资建设的标准厂房集中区,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运作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防止在同一标准厂房集中区内发生多头管理、分散经营、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的现象。
(二)建设范围和目标。标准厂房建设主要依托省、市认定的工业园区、工业强县以及重点产业布局,结合沿边区位优势,以加快全市制糖、制茶、酒及饮料、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为基础,以营造投资平台,加快招商引资为方向,重点规划布局在工业园区、各县(区)及孟定片区。按照“规划一步到位,结合企业入驻情况,分期稳步开发”的思路,结合各县(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方向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年至2012年全市计划建设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年建设1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园区建设5万平方米,建设2万平方米,区建设1万平方米,镇康县建设2万平方米;到2012年要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标准厂房集中区。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切实加快标准厂房建设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为切实抓好标准厂房建设,市级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经委、财政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市标准厂房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做好全市标准厂房建设的指导、认定、协调、统计和考核工作。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标准厂房建设,把标准厂房建设作为实现“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抓住省上标准厂房建设的政策机遇,尽快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步伐。
(二)加快前期工作,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各县(区)要从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出发,加快规划布局特色工业园区,推进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平台,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技术创新的试验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兴区。今年要加大工作力度,抢抓时机,加快镇等四个特色小区的规划、建设工作。
(三)统一规划设计,优化功能布局。各县(区)要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约高效、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等基本原则,根据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以“一盘棋”的思路合理确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总体布局和规模,抓紧研究制定标准厂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优选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统一设计施工,一次性完善标准厂房建设区域内的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功能化配套设施,确保标准厂房建设的实用,功能的完善。
(四)强化行政服务,加快厂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3号)文件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加强扶持资金申报力度,优先保障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用地,大力推广使用本省钢结构及轻型建筑材料建设标准厂房,充分发挥省级扶持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开辟标准厂房建设“绿色通道”,实行全程服务制度,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凡按规划建设的标准厂房实行一次报件、一次审批、分期建设的方式办理,优化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
xxxxx有限公司
xxxx年xxx月
一、项目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地块位于xxxxxx(附图1),周边已建和在建项目有xxxx园、xx园、xxxx电子、xxxx产业园、xxx电子等。(附图2)。
2.地块四至范围
地块实际用地面积约20.0公顷(含xxxx大道18米绿化带),约300亩。地块呈梯形,东西向地块平均宽度约450米,南北向地块长度约520米。xxxx路(次干道)、南临xxx大道(次干道)、北临xxx大道(主干道),西侧为在建电力产业园项目。规划地块内拆迁已经完成,现状为空地,地势较平坦。(附图3)
3.道路交通
地块交通条件良好。东侧王xxx路由南至北连接xx路、xx大道、xxx大道(大广高速连接线),从项目地块到xxx高速、xxx高速、xx高速、xx站、xxx北站、xxx桥火车站均不超过30分钟车程。
4.基础设施
项目地块东、南、北三条城市干道均已建成,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善。
二、项目定位及设计原则
1.项目定位
本项目是xxx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后第一个工业互联网产业园项目,要充分融合xxxx片区主导产业特点,充分融合工业互联网的理念,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结合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基础与发展趋势,推助xxx工业转型和升级。
2.设计原则
政策性原则。“工业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设计内容应符合国务院、工信部印发相关文件的要求。
区域统筹原则。统筹考虑周边城市交通条件、区域配套设施,合理安排项目地块对外交通系统的布置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模与位置。
景观性原则。本项目融入了全新的理念,建筑外观应独具特色,其城市景观应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外观。地块三面毗邻城市干道,应充分将项目的定位与城市景观形象相结合。
经济性原则。在达到项目预期效果的前提下,设计单位还需研究和探索成本控制。按照租售两便的模式,考虑迅速去化策略,从多方面控制开发成本,禁止过度奢华。
时序性原则。园区建设量较大,宜结合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配套设施,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
三、设计依据
l 《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7年修订)
l 《xxxx总体规划2018-2035》(2019版阶段成果)
l 《xxx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试行版)
l 其它相关技术规范
四、项目设计指标及深度要求
1.项目设计指标
地块实际用地面积约20.0公顷(xxx大道18米绿化带),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地块容积率≥1.2(规划设计条件控制为≥1.0)、建筑系数≥40%、绿地率≤15%、停车位0.5辆/100㎡办公建筑面积,建筑限高不作控制。项目所需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15%。
2.设计深度
设计深度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平、立、剖及施工图设计(含工程建设成本测算内容)。
3.其他要求
为突出“工业互联网产业”主题,科学指导园区建设,合理打造园区城市形态,设计内容应包含产业园区策划专篇。
五、设计成果要求
1.整体要求
应系统完整、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符合设计任务的有关要求。
2.主要内容
设计成果应包括产业园区策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三个部分。
产业园策划应包含并不限于:项目理解与思考、产业发展分析与研判、项目发展定位及对项目发展的建议。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含并不限于:规划总平面、道路竖向、综合管网、绿地规划等内容,以及停车位、建筑系数、绿地率等计算辅助图纸。
建筑设计应包含并不限于:设计说明书,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和施工图设计。包括效果图、场地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系统设计、强弱电系统设计、暖通设计等。
提及内容为基本要求,建筑及其他专业设计提交成果的内容和深度不低于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要求的深度,设计单位也可根据方案表达自行增加相应章节或图纸。
3.成果提交形式
除相应图纸外,设计单位还应提供相应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以刻录数据光盘的形式提交。如需要汇报方案,设计单位还要提供相关多媒体演示文件并制作展板。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中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院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在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燕尾服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燕尾服的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问题措施
Abstract: City planning is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strong work, involving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life and so on.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targe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city planning; problem 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1整合原则
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1.2经济原则
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1.3美学原则
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1.4社会原则
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2、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目标
中小城市规划是促进中小城市有序化、合理化、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城市规划必须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 遵循整合原则、经济原则、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从而实现中小城市规划目标。
2.1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
中小城市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发展的产业结构特征,所以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并加以合理利用和引导。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结构特点,使其与大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区别开,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道路,同时通过城市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2.2发挥区域决策作用
中小城市具有城乡结合的特色,所以城市规划应结合这一特殊性,协调好中小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和配合问题,力求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中小城市规划应立足于本市的发展需求,认真研究产业布局的特征和辐射范围,对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统一部署和规划,充分发挥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3实现城市合理化的规模效益
中小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城市所处于发展阶段的需求,使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增强规划的应变能力,保证城市的各项功能顺利运行。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中小城市应以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主, 不能照抄照搬大城市规划设计的做法,而要保持本城市合理化的规模效益。
3、中小城市城市规划思路
3.1道路交通的规划
道路系统主要由内环和外环组成。外环主要是分担机动车交通,内环为人行道和自行车及电动车道和区内电车道,将步行人流带至居住区中心的巴士或地铁中转站,在规划上实现人车分流。同时可以根据不同校区的地势情况,采用人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的方法。
3.2 绿地规划
可以把绿地总体布局分为三级,即中心公园、组团中心绿化、沿道路绿化带。
中心公园的规划。可以根据小区开发地的自然山谷、山区、森林植被和湖泊,建立一个自热中央花园。如在中央花园低谷处或自然湖泊形成处,开设以水为主题的公园。在中央公园内,可以根据地形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有系统的植物花卉种植,还可以在湖泊中饲养观赏鱼,并注意把水流、湖泊、草地、树木等有效的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链条。
沿道路绿化带的绿化规划。沿道路的绿化要尽量的与建筑的结构相配比,根据建筑的分布结构,种植不同的植被花草,同时要尽量的扩大绿化带的面积。各地块的中央绿地要与周围的绿化带建立起绿化通道,相互渗透。同时,还要把山体绿化及景观道路通过绿化带连接起来。使沿道路的绿化带具有绿化美化效果的同时,又有小区绿化纽带的功能。
3.3公共设施的规划
(1)在居住中心区建设大型的商业购物中心、街道办事处、体育馆、文化中心和公共交通转化中心及部分居住建筑等形成小区的居民活动的中心点。可以利用竖向设计,即充分利用居住中心区的地面高差,创造交往空间和其他用地的链接点。在中心区的上方可以设置具有标志意义的屋顶或雕塑。居住中心区的广场可以设置成放射状,指向主题公园和文化中心,建成具有强烈景观感的轴线中心。
(2)在各小区内可以设立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小型自由市场和零售商店及其他服务,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此外,可以在小区居住中心开设食品店、邮政所、银行、美容院、医院和菜市场等民用设施。
(3)教育设施的规划。在小区的中心区或者文化中心地带,设立幼儿园、小学及各种培训机构,有条件的可以开办中心教育。教育机构的组成由教学楼、运动场地、绿化地及停车场等设施组成,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
3.4环境保护规划控制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优化我市物流业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各类资源,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特提出我市市区物流产业布局规划管理意见。
一、指导思想
明确物流业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加快现有物流产业功能优化整合,着力提高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在市区范围内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三级物流配送空间体系,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二、规划管理原则
(一)区域控制原则。根据我市城市空间布局现状和今后发展,严格控制新增物流项目的区域为:北起122省道,西至德胜河—新运河—长江南路至长虹路高架—湖滨路,南起沿江高速,东至通江北路—通江中路至京沪高铁—青洋路至新运河—丽华南路。在此区域内的已建物流企业在条件成熟时逐步迁移;在此区域范围以外新增物流项目应进行专题论证。
(二)集聚发展原则。物流项目选址必须设在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的节点位置,能实现二种及二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对接,从而保证“货畅其流”。根据我市综合交通网络现状,近期需要重点规划、引导物流企业集聚发展的节点区域为:一是综合物流园,园区紧邻奔牛火车站及铁路货场,距机场约3公里,距沪宁高速罗墅湾道口约2公里,运河奔牛港位于园区内。二是高新区临港物流园,位于德胜河以东、省道338以北,录安洲港区位于园区北边。三是东港物流园区,园区范围为采菱港以东、新运河以南、东升路以西、江东路以北。四是武进保税物流中心,位于武进出口加工区内。远期将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按照科学论证、集聚发展原则,合理布置新的物流节点区域。
(三)功能定位原则。为促进物流园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各板块交通运输条件和我市城市功能及产业发展需要,近期主要四大物流板块功能定位如下:综合物流园: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综合运输优势为支撑,成为区域性生产资料集散中心;通过引入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及国际货代、船代等中介企业,开展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业务,打造区域性的综合运输节点,为工商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新北区临港物流园: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产业物流”和“商贸及配套物流”,实现园区物流服务与临港产业的联动,搭建港铁联运、海铁联运平台。东港物流园区:为周边制造业企业及钢材经销商提供钢材贸易、仓储、物流服务;为建筑业提供砂石料物流服务。武进保税物流中心:重点为武进出口加工区内企业提供保税物流、配送、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等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编制物流规划,出台管理意见。2012年完成新一轮《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市物流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建立有效的规划管理体系,保障规划的实施。
(二)强化园区功能,引导集聚发展。各辖区政府对所辖区域内的重点物流园区,要结合全市产业布局、交通干线走向,在对既有物流资源合理利用和整合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编制物流园区规划,并搭建统一的管理及信息服务公共平台。物流企业新上项目原则上都应布局于重点物流园区内,对现有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物流企业,也应按照业务及功能分类,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土地和资产整合,逐步迁移至相关的重点物流园区发展。
(三)集约利用资源,控制用地规模。物流项目用地规模的确定,应以物流现状和需求预测为依据,尽量利用已有的批发市场用地、仓储用地及交通设施,综合考虑影响物流企业布局的各种因素,选择最佳的用地规模。同时,要严格控制物流带住宅地产的开发模式。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加工甜橙种植、促进鲜食橙(脐橙)与加工橙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我镇果业优势产业集群培植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目标任务
1、甜橙基地建设。年全镇力争发展加工甜橙1300亩,规划布局在土围500亩;湖田、老溪500亩;长木300亩三个基地。
2、品种结构布局。加工甜橙种植品种为早熟品种早金、哈姆林,中熟品种北培477、锦橙、早中熟品种比例为1:1。
3、建立良好的经营机制。加工甜橙基地采取三种经营模式。一是加工甜橙企业建立加工甜橙示范基地;二是加工甜橙企业同工干部、职工或开发大户共同投资建立生产基地,采取企业、开发户共同投资建园,开发户管理的经营模式;三是农户开发,采取政府补助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户出资管理,加工甜橙企业同果农订立长期果品供销合同的“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三、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加工甜橙产业的认识。近几年来经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95%以上为鲜销品种,成熟期集中,供市期短,产业链条不长,竞争优势不明显,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因此发展加工甜橙是调整果业品种结构,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发展现代果业经济的一大举措,同时又符合当前产业发展新形势要求,符合国家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全镇上下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强势推进加工橙产业建设,再次掀起新一轮果业开发。
2、加强领导,合力推动加工甜橙的发展。为加强加工甜橙产业建设力量,镇成立加工甜橙的发展领导小组等人组成。由林管站、水保站、农技站、扶贫办、果茶站等部门具体负责基地规划,山林流转,资金落实等基地建设工作。
3、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按照镇里规划,今年我镇要开发1300亩加工甜橙生产基地,布局上坚持连片开发,规模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土围、湖田、老溪、长木三个300亩以上的基地。
4、统一山地流转。山地流转是加工甜橙基地建设的基础。在加工甜橙基地规划区内,农民自留山自己种植的可以自行种植,凡不种植加工甜橙的,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流转给其它农户或企业种植,加工橙加工企业示范园选定的山场,全部流转给加工橙加工企业。同时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流转租金标准,每亩山地从租地后第四年起每年缴租金20元;统一流转方向,规划区内山地全部向加工甜橙种植经营户(或企业)流转;统一流转期限,期限为统一为50年。由林业部门和所在村委会做好山地流转工作。
5、高标准建设加工甜橙基地。立足高标准,高起点。坚持统一规划高度,连片综合开发、分户规模经营原则。坚持生态开发原则,留足戴帽山,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坡度大的山地尽量人工整地。允许利用旱地排田退耕还果开发。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对规划山场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原则。
6、实行优惠政策。一是实行资金扶持。由县财政安排资金捆绑涉农资金对连片开发100亩以上的加工橙基地,每亩补助300元,对连片开发300亩以上的加工橙基地,每亩补助400元;二是由银行向种植户提供每亩1000元的借贷资金,利息按银行同期利率计算,所借资金从定植第五年开始,在交售果品时抵扣,分四年归还(需与加工企业签订协议,由加工企业提供担保)。三是加工甜橙基地需清理的林木的免征育林基金、林地占用补偿费、果园内建住房、猪舍、仓库、蓄水池的用地免收一切审批费用。四是加工甜橙基地苗木一律使用脱毒容器苗,每亩定植40株;由县市每析补助1.5元,开发户每株2.4元,五是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加工甜橙基地内所有果农由县果茶局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服务。六是甜橙加工企业与加工橙种植户签订果品收购合同,实行价格随行就市和最低保护收购价收购办法,收购最低价保护价早熟品种0.55元/市斤,中熟品种0.5元/市斤。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题,坚持“集约利用、集聚发展、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原则,加快推动全市开发园区从二产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努力把开发园区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显著、生态环境友好、功能配套完善的转型升级先导区,进一步提升全市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一)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加大产业用地二次开发力度,提高投资强度,全面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探索建立“集约用地示范园区”。
(二)集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实行错位发展,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展“补链”招商,延伸主导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三)生态优先。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严格实施项目环保准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构筑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开发园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开发园区先行先试优势,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建设,大力集聚国内外各类创新要素,推进政产学研结合,支持自主创新,推动开发园区成为科技创新先行区。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发园区在全省同类园区排名逐年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在北国家级开发区前列,省级开发区一半以上跻身北第一方阵,力争1至2家开发园区进入全省开发园区第一板块。全市开发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50%,固定资产投入占全市比重超过50%,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占全市比重超过80%,外贸出口占全市比重超过60%。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规划引领
各开发区要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编制完善开发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修订、完善开发园区控制性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要根据产业特色、区域特点和功能分区,制定独具特色、相对统一的建筑色彩、建筑外装材料、标识和城市街道家具,营造简洁明快、新颖实用的建筑风格。大力拓展发展空间,省级开发园区规划面积原则上不低于4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面积不低于8平方公里。坚持滚动发展,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开发建设面积每年提升幅度原则上不低于10%。优化工业项目用地标准,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200万元。国家级开发区投资总额低于7000万元、省级开发园区投资总额低于5000万元或用地低于30亩的单体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
(二)推动产业发展
1.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各开发园区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要素配套能力,分别明确2—3个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到2013年底,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都要建有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每个特色产业园区至少拥有1个国家级品牌、5个省级品牌。到2015年,全市形成一批销售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实现特色产业园区主要指标和贡献度占开发园区的60%以上,特色产业园区公共研发平台、规模企业研发中心、龙头企业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全覆盖。
2.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信息技术产业,徐圩新区围绕冶金、高端化工、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产业,东海县围绕硅材料、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建材产业,赣榆县围绕钢铁、石化、光伏、海洋工业,灌云县围绕精细化工、船舶修造、装备制造产业,灌南县围绕冶金、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产业,新浦区围绕高端装备、新信息技术产业,区围绕盐化工、有色金属产业,海州区围绕太阳能利用、机械装备产业,着力延伸主导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推动关联产业集聚,实现集群共生、联动发展。坚持优惠政策向骨干企业倾斜,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优先配。到2015年,全市培育百亿龙头企业不低于20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每个省级开发园区重点培育1—2个新兴产业。到2015年,全市开发园区新兴产业产值占开发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
3.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各开发园区要把产业招商摆到突出位置。有条件的开发园区要在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设立驻点招商机构,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重点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招商选资;做好项目包装、推介,主攻外资项目、重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对特色产业项目的扶持和招商有功人员的奖励。
(三)加快开发园区设施建设
1.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开发园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合理配置”的原则,高标准、适度超前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到2012年底,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基本实现九通(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排水、排污、供热、供气、宽带)、三化(绿化、亮化、路网和路面建设标准化)。
2.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根据产业特色制订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厂房,推进新增中小企业入驻标准厂房,鼓励进区企业建设多层厂房,促进开发园区集约化发展。到2012年底,全市开发园区标准厂房建筑面积不低于开发园区建筑面积3%,确保到2015年超过10%。
(四)完善开发园区功能配套
1.加快开发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产城一体的城市新区,徐圩新区建设具备各项城市服务功能的城市功能配套区,其它省级开发园区建设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的工业邻里中心。其中,人才公寓、高星级酒店、商业网点、文化娱乐设施、教育医疗机构等单体项目建设规模不低于3000平方米。到2015年,各省级开发区的工业邻里中心建设规模不低于4万平方米。
2.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开发园区产业定位,打造仓储物流、科技研发、人力资源、融资租赁、信息咨询、数字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剥离物流产业,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开发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合作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引进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快特色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调整设立全市特色产业需求专业,鼓励按照产业定位做好劳动用工培训和人力储备;加快组建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发展金融中介服务,鼓励开发园区成立担保公司;支持法律咨询、会计、渠道等中介机构发展,积极打造云计算、软件与物联网、园区产品展销网站等数字信息服务平台。
(五)加强开发园区管理
1.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园区开发同步”原则,加快污水处理厂和供热中心建设,进一步改善开发园区生态环境。到2015年底,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集中供热率、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达100%。认真抓好开发园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确保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持续下降。推广清洁、可再生能源,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的准入,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和节能型园区,到2013年底,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通过审核,到2015年底,70%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
2.优化发展环境。合理配置园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各县区、市各有关部门要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为开发园区及进区企业做好服务。开发园区要牢固树立“小政府、大服务”、“事权集中、管理统一”的管理理念,加强专业化协作,积极推进开发园区行业协会等自治组织、中介机构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增强开发园区整体对外拓展的能力。
3.推动园区合作共建。加快南北共建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与省外先进开发区跨省合作共建,借助先进园区经验和优势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到2012年底,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部设立南北共建园区。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发园区发展工作。市商务部门要牵头研究制订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的政策和措施。市发展改革、经信、科技、人社、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加强园区布局优化、产业扶持、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规划、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形成支持开发园区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各县区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本着充分授权、权责一致、属地管理原则,在民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探索给予开发园区更多的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开发园区独立财政的作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在企业新办、生产项目改造、人才引进、研发平台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关键词:项目规划设计结构
Abstract: in July 2009,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jiashan county, the original butyl gate into town YaoZhuang tow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jiashan county, the county government decided to build a new YaoZhuang line of Shanghai "the Shanghai new c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YaoZhuang existing location traffic advantages, basic advantages and industrial advantage, become to undertake Shanghai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hanghai and south jiangsu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姚庄镇位于长三角核心区,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第一站。临沪新区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将极大促进姚庄镇的产业发展和空间拓展,而作为姚庄城镇空间的延续与扩展的核心发展区,是姚庄镇近期建设的重点,因此亟需通过规划的编制来引导新区的开发建设,促进新姚庄的经济社会发展。
1 规划理念与规划原则
1. 1规划理念
(1)建立新型产业区特色形象
临沪新区作为嘉善三个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之一,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高地,必须提升自身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作为临沪新区的重要区域,是整个新区标志的门户和形象,因此,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尤其是核心发展区必须突出特色,展现新姚庄形象。
(2)完善产业区功能配置
临沪新区作为省级工业园区,以自身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为重点,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园区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产业园区发展除集聚一定的产业规模外,还必须具备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功能配置体系,配置“2.5”产业发展平台,提升多种功能组合所带来的叠加效能。——“2.5”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
(3)塑造综合配套区城市景观
迈向21世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文明高效的精神风貌,富有特色的优美城市景观。姚庄镇核心发展区的综合配套区既是产业园的生活配套区域,又是城镇扩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广场节点为重点,以现代建筑为骨架,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塑造姚庄独特的城镇气质和风貌。
1.2 规划原则
(1)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生态为基础,围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分配资源,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统一。
(2)产业发展与特色塑造相结合的原则
特色是城镇的魅力所在,有魅力才有竞争力。在构建城镇特色上,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基础,确定和发展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支柱产业,推动城镇特色的营造,使姚庄成为未来的“光伏之城”。
3. 规划体系
3.1 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廊三区” 的功能结构。“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位于宝群路以南、清凉大道以西,主要布置管理服务、商业、科技研发、孵化、宣传展示、产业培训、健身休闲等配套设施。“一廊”即南北向的景观廊道。“三区”即新型能源产业发展区、精密五金机械发展区、综合配套区。
3.2 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位于核心发展区南部,是姚庄镇东南居住片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商住开发和新社区的建设,规划用地面积24.5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8.36%。
(2)商住综合用地。为适当紧凑混合发展及就近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规划增加居住商业混合用地,主要位于洪福路以南地块,规划用地面积6.5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24%。为确保居住功能的主导特性,该类用地内的居住功能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70%。
(3)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是商业金融业用地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划用地面积34.5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1.74%。
(4)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规划区北片,产业性质以新能源、精密五金机械产业为主。规划用地面积162.88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55.41%。
(5)道路广场用地。规划道路广场用地面积37.4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74%。其中规划道路用地面积36.59公顷,广场用地面积0.24公顷,社会停车场库用地0.62公顷。
(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1.4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0.5%。主要用于规划区的变电站、环卫站等设施。
(7)绿地。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用地面积26.4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9.0%。
4. 城市设计引导
4.1 城市设计结构及形态示意
临沪新区核心发展区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归纳为“一心、一廊一轴、多点”,是提升核心发展区品质、展现形象的重要元素。
(1)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既是产业园的综合功能配套中心,又是展现产业园区形象的窗口,也是整个核心发展区的景观绿心是城市设计的重点之一。规划通过景观的渗透,将综合服务中心和景观廊道融为一体。规划位于宝群路以南、清凉大道以西,地块用地面积14.60公顷。
规划从生态、现代的设计理念入手,充分利用现状丰富的水资源,创造一个开阔的中央湖区,通过连续的水岸开放空间与游步道将各个功能区域在概念上以及空间上连接起来,最大化到达中央湖区的景观视线。
在中央湖区东北面安排管理服务大楼,设置行政管理、宣传展示、产业培训教育等功能,位置选择主要考虑其便捷的交通和合理的服务范围,主体大楼及附房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体现现代、庄重、高效的时代特征。
在管理服务大楼西面为商务中心,内部主要包括会议中心、酒店餐饮中心以及为产业园服务的商业设施。规划商务中心建筑形式为高层,形成整个综合服务中心的制高点,也与景观廊道南端点形成视觉空间对景。
在中央湖区南面安排科研、孵化、休闲游憩等功能区,整个功能区采用“建筑群+渗透绿带”的组织方式,体现公共区域的外向与开放。建筑群外观拥有较统一的基调,但不采用统一标准模式,可拥有多种灵活布局方式,西南角的科研大楼通过“渗透绿带”形成一条强有力的视觉轴线连向中央湖区,与管理服务大楼、商务中心形成“三足鼎立”的空间格局。
(2)景观廊道。是核心发展区生态和景观塑造的亮点,滨水则是整个景观廊道重要组成元素,极大地提升产业园结构绿带的景观品质和游憩功能。景观廊道南起洪福路、北至宝群路,是南北向贯穿核心发展区的重要景观轴,主要连接产业园与生活区的区域性开放空间系统的绿色动脉,代表着自然与生态的一面,体现以人为本,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发展区形象。
规划设计理念主要藉此创造一个分布于产业园区的“绿道”空间,体现产业园区的形象特征,规划以“水”作为主线,通过步行、自行车道、文化长廊等线型开敞空间,将公园、广场、绿地等要素串联,形成“自然生态、绿色人文”的景观风貌特征。文化长廊广场上有体现姚庄历史的长廊,浮雕墙,也有体现产业园高科技产业的雕塑等建筑小品,整体形成独特的公共开放空间。
(3)洪福路重要路段。洪福路是临沪新区核心区连接上海枫泾镇的主要城市道路,是核心区公共服务功能和景观形象塑造的主要路段,是展现姚庄新市镇建设新貌的主要窗口,规划通过道路及两侧建筑空间形态引导,营造有序、统一的空间景观效果。根据总体规划,本次规划路段是核心区的商业中心地段,集聚金融、商办、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在总体设计上,鼓励较大体量的高层建筑沿洪福路分布,形成高层建筑密集的景观意向。通过大中型建筑体量和开敞绿地广场的景观塑造,注重视线的引导和组织,强化水系、绿化和广场空间对内部地块空间的渗透,形成水、绿、镇交融的空间环境,并与万泰路、开放空间走廊形成重要的景观节点。
洪福路与万泰路是临沪新区最重要的门户性空间景观节点,为此,规划通过增加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在形成公共开敞空间的基础上,布置一星级宾馆,作为区域性的标志性建筑,强化其入口空间的导向性。
(4)空间节点。是核心发展区主要的景观节点,通常位于景观轴线的端部或交汇之处,分为门户节点和交汇节点(主要景观区域),合理设置地标建筑或公共开放空间。
5 规划实施建议
本区的开发建设必须按“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适时、适量、有序有效地进行开发建设。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在报请批准之前,应广泛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加强公众参与,积极争取公众的支持。
关键词:城市商业网点 区县级商业网点 规划编制 对比
制定和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构建一个地区商业发展框架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城市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我国商务部积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取得较快进展。截至2007年3月,全国38个重点城市已全部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241个地级城市中已有180 个城市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总编制完成率达78.1%。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规划,对保障公平的竞争秩序,创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购物和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先导作用。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趋势和特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商业空间网络整体框架建设、商业行业结构优化体系建设、政府规制政策体系建设和城市商业网点选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已经制定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现出规划制定者更能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同时,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布局趋向合理化,逐渐形成以传统的繁华区或商业街为中心向外辐射,即同心圆向外扩张的模式;二是组织形式的创新,多种业态形式的商业设施,连锁经营比例不断上升,物流业加速整合;三是服务人本化,坚持先进市场设计理念与本土消费习惯相结合,立足实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利民便民,充分体现为人服务的功能;四是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推动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来促进商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信息化助动,网络化运行,规模化发展,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商业加以改造,大幅度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六是在商业领域融入了环保意识,注意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七是强化了区域协调意识,既注意到了城市内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也考虑了市外尤其是周边地区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从实际出发,从全局着眼,统筹规划;八是体现了适度超前意识,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商贸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
根据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36个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249个地级城市已基本编制完成,369个县级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从2008年起,已在全国正式启动。
我国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的同时,许多地方却忽视了区县商业网点的建设。
区县经济是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城市但又依托于城市,是连接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区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区县社会经济发展平台之一的商业服务业对促进和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建设正在逐步趋于成熟,许多城市正在致力于把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做精、做深、做出特色。但是,在做好大中城市规划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在全局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对诸多机遇与挑战,区县需要针对区县域内的城乡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体系结构、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业态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制订出延伸至各个乡镇的区县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的布局规划及其发展对策,以促进区县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区县级的商业网点布局与大中城市相比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区县商业不仅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枢纽,还是服务于地区产业结构甚至是深度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规划水平较高的前提下,甚至会成为再造地区产业布局、带动区县经济增长的“龙头”,因此,应当将科学制定区县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作为区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而给予高度重视。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对比
(一)规划原则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原则: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的原则;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生存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进步的原则。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原则。区县商业网点的布局,不仅是一定区域内的商业店铺如何摆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此规划布局同时基本决定了一个区域内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态势,因此,要把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性上升到重构区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的高度来认识。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通过制订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实现商业网点合理布局,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以人为本、利民便民的要求。
第二,要以区县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其它各层面规划,立足于区县整个城乡的发展,统筹考虑,兼顾地方特色。
第三,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立足于将区县建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面向依托的大中城市,服务城市。围绕区县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区县城乡总体规划,按照构筑集散型、功能型、服务型现代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总体要求,引导和促进商业及服务业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市场繁荣,方便城乡人民生活,完善和优化城乡现代商业及服务业载体网络和市场体系,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四,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要放眼长远,以满足消费需求和引导消费趋势为目标,在网点数量、规模、档次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商业网点功能。区县网点布局要在把握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同时,根据小城镇建设的要求配置商业及服务业设施。县级以下的乡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镇商业及服务业网点建设,为小城镇建设留有余地。
第五,要注意把握区县商业网点规划与大中城市网点规划侧重点的区别,在区县规划中,要同时兼顾满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商业服务需求。
(二)规划内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区域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商业街的规划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布局、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城郊商业的规划布局、其他类型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等方面内容。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应当涵盖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和区县服务业规划。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包括县域商业中心、大型零售百货、超市、专卖店、批发交易市场、特色商业街、社区(乡镇)便民商业中心等。区县现代服务业规划包括县域商贸中心、宾馆、饭店、大型休闲娱乐、旅游、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服务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
(三)技术路线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首先进行基础调查。以研究商业发展现状,为编制规划过程中目标的确定、战略的选择以及布局的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目的,主要调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商业网点的位置、规模、经营情况等,以及由这些网点所组成的商业功能区(如商业街、商业中心区)。收集城市总体规划及必要的专项规划、最近的五年发展规划、第三产业/服务业规划、城市统计年鉴、商业普查数据、商业在建拟建项目、政府工作报告、商业发展历史资料、当地民俗特点与文化景观类资料、有关商业发展的设想等相关资料。
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商业发展环境分析、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商业发展环境分析,主要包括:
区位分析。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区域位置、交通环境等情况分析;经济区位:通过区域城市的对比分析,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制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交通分析。内部交通:城市用地与内部交通的关联;外部交通:对外经济联系。
经济分析。对人口结构、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生活指标分析。
产业分析。产业发展特点,研究主要产业(特色)与商业网点建设的关联性。
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主要包括 :
总量分析。网点总量、面积总量(已建、在建、拟建)、就业总量。
结构分析。行业结构(购物、餐饮、娱乐等)、业态结构、规模结构。
布局分析。网点分布、功能区分布。
经济表现分析。人均销售额、地均销售额、经济贡献。
发展趋势分析。通过问卷对居民收入情况、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进行分析,作为确定商业网点规模、布局的重要支撑。
根据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2.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规划建设为基本框架,考虑不同乡镇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充分利用各乡镇自身的资源、产业、交通、区位等优势,打造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齐全、便民利民、服务地区经济,符合现代商业流通规律和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平台。
结合笔者制定若干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所采用的技术路线(见图1),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可以分为如下程序:
首先,要对区县以及其属下的各个乡镇地的商业及服务业现状进行彻底详细的调查,分别计算出规划区域近年实现的三产增加值、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以及按照行业分类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其他行业的零售额,作为网点规划的基础资料。
其次,对于属于商业核心地区的商业及服务业,要采用逐户普查的方式,逐一调查其业态类型、载体面积、经营状况等;对于大型自然村的商业及服务业,进行重点抽查。此外,还要考察集贸市场的交易状况、市场规模、交通、配套设施、卫生环境及组织管理情况,将具有农村特色的集市贸易、农村传统商业形式纳入调查范围。
再次,依据区县城乡总体规划和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未来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做出统筹设计,制定出符合区县经济发展的区县商业网点规划。
结论
本文所研究的区县商业网点主要是指一般发展水平区县的商业网点规划,不包括目前我国部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逼近大中城市的区县。在做规划时,一般将区县商业网点划分为四级,即县城级商业中心、重点镇级商业中心、一般镇级商业中心和中心村及以下商业网点,每一级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服务需求来设计。县城级商业中心发展方针遵循提高功能档次、引进新型业态、引领消费趋势、 加大连锁经营份额、挖掘地区优势的原则,主要面向本县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商业业态齐全,在中档为主的基础上向多层次发展;重点镇级商业中心遵循强化主体地位、贴近人民生活、加强连锁店份额,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公建设施;一般镇级商业中心是指为本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商业设施的商业集中地区,由综合食品店、百货店、餐饮和集贸市场构成的综合购物中心,以及由小副食、小食品、小百货和早点部组成的若干综合便民店,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居民购物网络。
总之,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通过科学的规划手段,深化城乡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统筹、优化城乡商业及服务业一体化网络格局,使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具有超前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形成重点突破与均衡发展相协调的商业格局。在规划中要突出“新建”与“改造”、“ 重点乡镇”与“一般乡镇”、“城市”与“区县”、“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划,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商业网点体系。以高水平的商业及服务业设施体系为载体,促进以商业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城乡的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收入,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升城乡商业文化的内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萍.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7
一、关于机电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问题
(一)原则同意西华大学和省经信委下属的省生产业协会整合作为我县机电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单位。
(二)由县委常委、副县长牵头,组织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县投促局、县财政局、新区管委会就规划编制相关事宜积极与规划编制单位对接,尽快邀请规划编制单位到我县实地考察,并促成两家单位合作,采取竞争性谈判,尽快签订协议。
(三)规划编制要求:一是组织高素质的规划编制人员,抓紧时间,尽量在8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草案并报县委、县政府审定;二是本着质优价廉的原则,在保证规划编制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尽量节约经费开支,规划编制的价格尽量控制在50万元左右;三是规划须明确体现我县机电产业占地面积、发展目标及预期经济效益等规模指标;四是规划须明确提出我县机电产业发展的方向、细分行业及主导产品;五是须明确后续服务等相关事项。
二、关于机电产业引智工程
一是由县委编办负责,尽快明确县机电产业发展办公室“三定”方案。
二是由县人社局负责,将机电产业发展办考录1名事业编制人员列入年内招录计划并统一组织考试,尽快充实县机电办工作人员。
三是在单位和院校的老领导和专家中聘请3-5名机电产业发展顾问,以县人民政府名义颁发聘书。
三、关于机电产业发展工作所需前期经费问题
由县经信局负责编制机电产业发展前期工作经费计划,以县经信局和机电产业发展办的名义报县政府审批。县财政局安排落实机电产业发展前期工作经费,专项用于机电产业规划编制的衔接和调研,以及机电产业园区建设的学习、考察和人才引进等工作。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加速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目标要求
(二)总体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构想和“整合资源、集中投入、重点建设、统筹发展”的建设要求,用五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规划编制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创建国家级示范区1个、省级5个。
(三)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群众自愿、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优势农产品生产、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根本目的;以强化科技进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为重要支撑;以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完善服务、加强领导为基本保障,建成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区和样板区。
(四)总体要求。各地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建设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示范区或综合性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要突出粮食、油料、畜禽、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示范区要突出蔬菜、茶叶、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综合性示范区要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种养加协调发展、多功能有机融合的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综合性示范区的核心区连片规模要达到2万亩以上,辐射区8万亩以上;特色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连片规模要达到1万亩以上,辐射区4万亩以上。
三、建设重点
(五)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立足布局开放,坚持形式多样,认真做好示范区建设规划。规划编制坚持以核心区为基础,合理界定辐射区,明确引导区,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有机衔接,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今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已启动建设的7个示范区规划。
(六)优化提升主导产业。突出粮油、畜禽和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示范和技术培训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着力提升畜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品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亮点和样板,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示范区土地单位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
(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做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渠硬化,灌排配套,农田旱涝保收率达到100%,水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或达到80%。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改造中低产田。强化农机装备,重点提升耕整地、播栽、田管和收获等环节的农机装备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耕种收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0%以上。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化等设施建设。
(八)加强科技推广运用。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和技术集成的试验、展示基地。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配备和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统供、肥料统配统施,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优质良种覆盖率100%,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为提升区域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九)大力实施规模生产。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示范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化生产,发挥规模化效益。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主导产业示范区农户入社率达50%以上,特色产业示范区和综合性示范区达80%以上。
(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示范区建设主体。依据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产业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引导发展观光游、采摘游、农耕生活体验游等,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加快建设农村新区。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土地流转、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等为抓手,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因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示范区建设统筹结合的文章,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同时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社保的“双置换”政策,鼓励示范区内长期在外务工、收入较为稳定的农民向城市、中心镇转移,同步推进城镇化。
四、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我市农业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示范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构队伍,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市“三农”总指挥部及其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统一指挥调度和具体日常工作。
(十三)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重点县和土地整理等各类现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示范区建设,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示范区建设,对入驻示范区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安排财政贴息资金,优先申报各类财政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