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与规划

产业发展与规划

时间:2023-06-01 09:0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发展与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1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规划

Abstract: Xinjiang tourism seasonality, transportation distance is long,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design of the tourist routes, fully tap the stay of tourists. It relate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scenic spots. In this article, we need to build a Xinjiang tourism town system, play the role of citi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Keywords: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在新疆,旅游规划的核心是处理好“旅”与“游”的关系。

新疆的旅游季节性强,交通线距长,游客花在路上的时间多,花在景点上的时间短。距离远是很自然的现实问题,这就意味着新疆旅游总体发展模式和内地就不能一样,所以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充分地挖掘游客在某地停留的时间。停留不仅在景区内,也包括在游客集散中心,即县城或城市内,这就涉及到处理好城镇与景区的关系。以此出发,需要我们构筑一个新疆旅游城镇体系,发挥城镇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即中转集散、住宿等服务和旅游消费。目前,由于城镇无法提供较多的旅游消费,所以留不住游客。城镇应该在旅游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加游客的旅游消费,在特色旅游商品、餐饮美食、主题酒店、主题游乐活动体验、文化活动等方面增加投入。城市要参与到旅游中,城市自身也需要特色,专业性的旅游小城镇更能发挥作用。如可可托海镇、喀纳斯景区的布尔津县城、冲乎尔镇等。对于北疆地区,游客集散中心不一定要放置到景区内,可以放到县城里。

现今的旅游规划要在规划方向上进行转化

转化背景是:“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管理”,这就要求转化思路,从大的思路着眼,突破新疆传统的产业规划的现状,把新疆的区域旅游规划做好。

转化要点是:一要强化城市研究;二要强化需求导向;三是要注重休闲度假方面研究。

二、要注重做好旅游资源评价,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当我们设定一个地区为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一定是这个地区有旅游吸引物,但是不能把拥有旅游吸引物就作为开发旅游的全部条件,而应进行严格地旅游资源评价。进行旅游资源评价,除了要按照标准严谨地打分论证之外,还要注重对先期进入景区的游客的游记的挖掘,重视个人感受体会,挖掘出景区异质性特点和“游”的魂魄。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异地生活的体验,旅游增加了一种生活体验。大众旅游产品和先期旅游爱好者是有差异的,先期进入景区游览的是真正的旅游者,他们往往能够感知更为深入、精准的东西,很多景区知名度的提高就是因为旅游者们的发现,才慢慢地演化为大众旅游目的地的。大众游客需要的是基本的服务,消费的是经过包装、加工的旅游产品,但是这种消费需要引导,最终往往回归到最初先期进入景区的这一批游客对景点的定位。因此要处理好旅游资源原真性与旅游产品大众口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当然,对于旅游产品的设计不是完全基于游记的,旅游产品设计是将游览方式与景区各类旅游资源有机叠加,但一定要依托于核心景观资源,在服务上要“面”状展开,即在区域范围内配置游览服务设施。如果只是注重将景点打造成一次性消费目的地,显然是一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价值观念。人们通过旅游产生了对一个区域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的形成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将这种印象“毕其功于一役”,在一两个景点内实现,过于注重将景区开发成旅游产品,反而会达不到目标。反之,如果自始自终将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价值,那么才能真正焕发景区的长久生命力。

三、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旅游资源从原真状态演变为旅游产品,需要追加较多的投入,并且这种投入一定是阶段性、持续性的。总体来说,政府要做的事情包括旅游城镇建设、景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旅游管理培训、旅游行业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的工作。在初期,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对景区的推广,对于特别优质的旅游资源,应充分认识到价值。旅游资源不同于矿产资源,其价值是可测算的,旅游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开发方式。地方政府在前期的投入会在景区的旅游产品完全成熟时得到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游客数量增长,更多的是地区知名度上升之后,对地区的经济起到拉动作用。自然经济资源、人文资源都完全依赖于开发、包装、加工以及市场营销。政府介入市场营销可信度比较高,并且这部分属于公共产品,如果交给企业去做会产生其它企业搭便车的现象。

真正交给市场去做的,反而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策划,这个是具有竞争性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产品开发的程度与其自身收益密切相关,他们以追求游客数量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且存在竞争性,旅游企业肯定关注旅游产品。但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产生了负的外部效应,这才是真正应有政府负责的方面。因此旅游产品开发应该是给旅游企业做的,不应该是给政府部门做的,给政府部门做的是景区具有价值的资源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数量限制等。

要发展旅游产业还要注重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健康的旅游企业发展应该是数量多、规模小、覆盖面广(旅行社、旅游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但是对于旅游的规范管理、标准建立、执法、职业培训等,是培育旅游业的基础,这也是政府部门的责任。

四、处理好旅游开发模式与旅游市场培育的关系。

在旅游规划中我们设计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恨不得全部填满,但是旅游市场的培育却具有规律性,游客的旅游消费偏好也是随着时间而不同的。在初期由于旅游资源价值尚未显现,因此从各个角度来设计旅游产品。但是市场却是具有选择性的,因此要研究市场的规律。对旅游市场的分析应从区域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入手,疆内游客和区域游客的构成分析和变动情况,特别是要加强对游客的调查。不能仅仅从乌鲁木齐等旅游中转地做问卷调查,而应向在景区内的游客做调查。区域旅游市场的培育是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点”不仅是旅游景点,也包括旅游城镇,“线”是旅游线路,诸多的游览“线”又织成了“面”,因此市场培育要充分利用现状的基础,例如对于阿勒泰地区,已经有了两个5A级的景区,围绕“千里旅游画廊”战略打造沿线景区,就比较相对比较容易。

旅游产品设计要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进行准确、深刻地把握。新疆做旅游规划的通病是对新疆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背景认识不足,文化的挖掘太过于浅层,凡是碰到草原就是游牧文化、打造世界草原旅游;碰到古战场就是蒙古人西征,这种随意设定文化定位的趋势不仅缺乏信服力,也容易造成产品定位雷同,旅游景点低质量开发的后果。新疆的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不断地融合、变迁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例如元代的蒙古人其实是突厥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混合体。同时历史上西域的地域辽阔,远非今天新疆的疆域可比,不搞清楚历史上西域各民族的源流变迁,是难以定位民族文化的。如果就今日新疆而言,特别是结合旅游发展,则应突出阿尔泰山西、天山山西和昆仑山系三大文化,这本身反应了新疆的疆域特点,也是新疆绿洲城镇的依托。

五、处理好景区内文物保护、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文物保护、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是文物保护是首要的任务,不能为了开发而忽略了保护,将保护就降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在做旅游规划之前,需要先摸查、鉴定景区的各类文物、历史遗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价值,先要确定保护的要求。但现实是,越是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的资源,其开发价值也越高,这就形成了一个二难局面。在短期内,这种二难是无法解决的,因为目前在举区唯GDP的大环境下,没有哪一级政府愿意只承担保护的责任而不享发展的权利的。在景区环境保护方面,游客进入景区的方式以及活动内容对于景区环境影响较大,机动车辆游览对环境影响的程度要大于电瓶车和步行;在景区食宿对环境的影响要大于不停留,但现在测算景区环境容量却不考虑游客进入景区的方式和活动强度,应该根据景区规划测算游客容量。

六、旅游发展与脱贫致富之间的关系

新疆优异的旅游资源,大部分都分布于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旅游是最大的扶贫工程,要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一些事情就得靠旅游,而且旅游扶贫立竿见影,实实在在,一直到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这跟其他行业都不一样。

第2篇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 规划弊端 规划模式 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03-02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大城市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带动与增长极核效应,特别是位于城乡交错带的大城市边缘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地域,是产业发展最集中、城市面貌变化最迅速的地区。然而在城市增长过程中,由于核心区和乡村的共同作用,大城市边缘区的各种规划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其产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大城市边缘区成为社会、经济矛盾最集中的地区。从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就是优化和更新规划模式,消除规划弊端所带来的影响,协调推进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促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

大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核心区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影响力等因素集中向周边区域辐射与扩散,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互相作用、互相融合、互相转化的特殊地带。

大城市边缘区在地域空间上处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之间,是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核心区向乡村的辐射与扩散,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在城市和乡村二重要素的共同影响下,大城市边缘区中部分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被纳入城市建成区,或成为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从而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区;同时,这一区域又不断地向外扩展,继续吸纳部分郊区或乡村地区,形成新的边缘区域,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发展也随着区域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特征。

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城乡关系过渡区,大城市边缘区是乡村不断向城市转换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它是城市核心区产业向外扩散的前沿地域;另一方面它是乡村产业最先更替的“形成层”。因此,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相比较,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弹力和活性,但往往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1.产业发展迅速,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大城市边缘区是在城市核心区和乡村地带之间形成的一个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中间地带。和城市其他区域相比较,它具备区位、土地、环境等多方面的产业发展优势。在此条件下,它是培育城市经济实力和发挥城市功能的腹地,它是第二、三产业的重要扩散区,城市核心区的工业、商业和科技首先向这里辐射延伸,它也是第一产业的重要保障区,提供生活食品和生产资源。因此,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迅速、生机勃勃。

2.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保持了城乡混杂的状态,从城市核心区扩散而来的第一产业在边缘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其带动下,乡镇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在第一产业的带动下,第二产业虽然快速增长,但是第三产业由于产业结构集中和劳动力结构分化而导致发展不足,不符合城市经济架构的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布局混乱。大城市边缘区由于自身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同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很容易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重构现象严重等状况。面对这些状况,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以期使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要素较为复杂,存在多头管理和多重管理的现象,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常见的规划弊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近年来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规划的关系来看,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可以说是常见的弊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规划体系尚不够健全,规划制定过程较为随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产业规划理论研究不足,产业规划理论基础广泛但不成体系,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制定的产业规划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背离现实,难以形成有操控价值的产业规划,无法指导现实的产业规划实践;另一方面产业规划在实际应用中的针对性不强,很多产业规划缺乏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制定过程。

2.规划模式及管理缺乏弹性。传统的规划模式及管理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其过分强调产业发展与规划期末的一致性,使规划在市场经济下,面临一些突况时缺乏弹性,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又极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给规划和管理都带来很大的麻烦,面对“不定性”,缺乏调控机制,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3.规划目标定位不准确。产业规划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产业的选择、产业发展规模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合理化等手段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受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从目前中国产业规划的实践来看,很多边缘区在产业规划制定中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规划的目标常常脱离于当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要么过分超前于经济发展,要么落后于经济发展。两种情况的结果都将使得产业规划成为一纸空谈,使规划失去意义。

四、大城市边缘区规划弊端问题的对策建议

大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弊端问题是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累积性矛盾问题。该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需要通过统筹协调产业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更新规划观念、改变规划模式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规划是一个体系,编制产业规划不能只关注产业自身的问题,还要注意与其他规划尤其是城市规划的衔接。从规划定制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规划有不同的对象、功能和内容,他们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产业规划如同边缘区发展的源泉,而与其他规划的协调就是边缘区产业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两者是双向因果的关系。没有产业规划,边缘区产业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没有与其他规划的协调,边缘区将失去持续成长的生命力。所以,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促进边缘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遵守产业规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具有比较高的动态性,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空间比较广阔,其产业结构相应地具有很大的可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技术不断更新,边缘区的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因素,确立“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规划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调范围和弹性空间,以此适应时间和空间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人口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内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大计。

3.采用产业规划的新模式。传统的规划模式可以概括为:“时间―规模―布局”,即由时间决定规模,再由规模决定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静态的、封闭式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两个端点的状态描述,却忽视了边缘区自身生长的规律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规划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加无法起到规划的引导作用。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我们需要转变思想,采用具有弹性和动态性的规划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规模―产业―布局”,即由边缘区的规模来决定产业分布,再由产业分布来决定空间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动态的、开放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动态过程,重视边缘区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随时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真正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促使边缘区产业规划顺利科学地进行。

五、结语

产业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战略谋划或部署。在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中,只有通过明确产业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产业目标的定位、规范产业规划的编制程序等手段,才能逐步消除传统规划带来的弊端影响,促进大城市边缘区产业的有序、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陈田,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4):54-65.

[2]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47-150.

[3]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53-57.

[4]王林容.浅析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5,(3):25-27.

第3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都有待提高。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组织保障。

2、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区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份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档次不高,缺乏竞争力。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在全区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很小。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文化设施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5、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研发管理专业人才缺乏,成为直接影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建议与对策

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规律,整合各类资源,着力培养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努力构建以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我区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

2、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应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制定既符合我区实际、又可操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今后目标和各项任务,加快推进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3、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文化经济政策,结合我区实际,制定相应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和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研发政策,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降低门槛,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政策的引导和服务管理工作,增强执法的透明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第4篇

在日前举行的“2017大数据产业峰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就七大问题对《规划》进行深入解读。

大数据已经被称作“钻石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更多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正在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围绕“十三五”重要阶段的大数据发展,在《规划》中,主要解答的就是大数据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七大问题。

大数据发展的产业基础是什么?

谢少锋表示,如今,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包括五各方面:一是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在全面的融合过程中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二是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三是大数据的应用推进势头良好;四是大数据产业体系初具雏形;五是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日益增强。这些都是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面临着什么样的形势?

《规划》从国家竞争力、产业发展与内生动力方面分析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形势。谢少锋表示,一是大数据成为塑造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例如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都在把大数据列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二是大数据驱动信息产业格局的加速变革,创新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三是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大数据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以传统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向云、向端这种方向的信息化的路径在蓬勃发展,给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规划》中指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五大方面:一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二是技术创新与支撑能力不强,三是大数据应用程度不高,四是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尚不完善,五是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原则?

谢少锋表示,大数据产业发展要遵循五原则:一是创新驱动,瞄准大数据技术发展前沿领域,强化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层次;二是应用引领;三是开放共享;四是统筹协调;五是安全规范。

大数据产业发展目标?

《规划》中提出我国“十三五”期间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要做到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加快建设数据强国,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大的产业支撑。

“十三五”期间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谢少锋表示,发展目标中,主要内容就是一个核心,即强化大数据产业创新的发展能力,两个支撑就是发展环境和安全保证能力,三个重点就是数据开放与共享、技术产品研发、深化应用创新。在这里面要建立一个生态体系,提升三大能力,同时围绕七大主要任务、八个重点工程、五项保证措施。

其中,关键任务一是强化大数据产业的技术研发,二是深化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应用,三是促进行业大数据的应用发展,四是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五是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六是完善大数据产业的支撑体系,七是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第5篇

(一)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城市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京州港依托京州市区,周边海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已成为对接东北亚经济圈的桥头堡和连接东北、华北以及长三角等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对于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速与周边区域和城市间的人财物流动,推动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2016年京州港货物吞吐量已达到6000万吨,并以平均20%-30%的速度递增。根据港口总体规划,至2020年,京州市各主要港口将建成生产性作业泊位210个,港口作业区、临港工业区和物流园区等相关区域总面积接近110平方公里。随着港口规模的发展壮大,港口物流业、临港旅游业和临港工业等临港产业在全市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更加突出,临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必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区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赶超发展、创新发展”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把临港产业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并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意见》。充分利用我区临港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临港物流业为主的临港产业,对于贯彻落实好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区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把握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一)以港兴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港口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港口在国际贸易和运输系统中的战略地位得到逐步加强,港口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临港城市的发展。香港、新加坡等“以港兴市”,“以城促港”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必须强化“以港兴区”意识,努力营造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氛围,从战略的高度和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重大战略意义,真正把以港兴市战略落到实处,带动我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产业调整是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近年来,我区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调整也随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快发展临港物流和临港旅游业等临港产业,是我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符合“服务业强区”战略,对于我区服务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反过来也有力地推动着临港产业的发展。

(三)政府支持是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今年,市区两级政府把贯彻落实“以港兴市”战略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就有效整合港口资源,切实加快港口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产业,积极推进临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加明确的要求,即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抓好临港产业园区规划,加快城港联动步伐,构筑港口物流平台,实现产业与港口共兴共荣、相互促进。要在巩固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港口竞争实力方面实现新突破;要以港口经济为龙头,以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港口运输体系,提高临港经济区的产业聚集度和带动能力,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临港物流基地,临港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必将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春天。

(四)地缘优势是临港产业发展难以取代的因素。从周边区域地缘优势看,京州港区周围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海陆空交通便利,外连东北亚地区,内接东北三省和长三角地区,临港产业发展的地缘优势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是物流产业发展的潜在有利因素。

(五)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规划来看,以西为规划中的仓储物流园区;从现有企业项目来看,除拥有多家国家一级公司和60余家小型货运公司、运输公司外,货运市场已成规模,具有现代物流的雏形,在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后,可以形成物流中心;物流市场项目也正在积极争取规划立项。

三、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快发展临港产业要着力抓好三项重要工作

第一,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建议膨胀发展货运市场,紧紧围绕完善国际物流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发展仓储、加工、配送、信息、管理等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业。要依托港口,大力提升现代临港服务业,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运输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仓储业,充分发挥港口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围绕国际贸易需求的各种服务“节点”和“窗口”,提供功能更加完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第二,加快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将科技工业园区规划为临港工业、临港服务业和制造业簇群,形成区位组合优势,延伸产业链。利用便捷的港口运输条件,发展大进大出的配套工业,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依托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连接海外,拓展腹地,增强辐射效应,促进生产要素大跨度、大流量互动,以此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使物流园区、工业产业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专业功能区的建设形成港区一体化的特色。

第三,积极发展临港商贸旅游业。大力发展临港旅游业,开发新兴旅游项目;运用PPP融资、民间融资、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快防护林带改造和沿江大道建设,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海滨观光带。同时,加快京州大道以西的公寓和商贸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商贸业。

(二)做大做强临港产业,要协调和处理好四个关系

第一,协调和处理好港城联动的关系。所谓港城联动就是通过设立连接城区和港区的国际物流园区,优化保税区与港口的物流监管,促进保税区和物流园区在地域、功能和运作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功能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或者在港口与城市之间通过建立临港工业园区,进一步密切城市与港口的关系,以港口优势整合现有的生产要素,以大项目为龙头,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城港共同发展。

第二,协调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做大做实临港产业离不开政府、港口、企业三者的共同努力,港口项目应“统一规划,分开建设,同步使用”。属于经营性基础设施港区陆域内的码头、仓库、堆场及其他配套设施应由港口企业筹资建设使用;属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如港外铁路、公路、供水、供电、通讯等由地方政府部门负责筹资建设管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应同步建设,协调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同时,政府要积极协调港口和企业,做好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落户工作,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充分发挥企业在临港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使临港产业发展和物流园区建设真正成为驱动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协调处理好产业规划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临港产业中的统筹作用,根据港区实际编制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适合港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确定临港产业发展方向,做好临港产业布局和功能衔接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先导,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加速产业集聚,推动产业优化发展。

第四,协调处理好临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临港产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作为支撑,没有现代化的服务作保障,临港产业的发展将很难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为港口配套的服务业,为临港产业升级提供支持,促进临港产业和临港服务业相互结合,形成组合优势,实现产业互动。

(三)推动临港产业发展要强化四大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临港产业政策,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在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加快我区临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港口建设政策、港口经营政策、临港产业政策、区港一体化政策等,适时推出自由港政策,为临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加灵活的发展条件和有利环境。加快制定和出台鼓励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政策导向上实行扶优扶强,合理降低优势项目的经营成本;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互利双赢,良性发展。加快引进物流企业,培育龙头型、支柱型物流企业,带动临港物流业发展。

第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加快临港产业发展,除了要加大政府投入、引导民间投资外,还要积极借助外力,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而要吸引国外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港口、交通、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等硬件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要提升政府办事效率、人文环境和后勤服务等,通过优化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注入我区临港产业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 区域 优势产业

地方政府对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实践

天津滨海优势产业的培育实践。1994年,天津设立滨海新区,并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阶段性目标。设立之初,滨海遍地荒滩,十多年来地方政府励精图治,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使滨海新区迅速成为天津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崛起之路。

在产业总体布局上,注重规划的先导性,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编制了发展战略规划,并制定了基础设施规划和总体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茫茫盐碱荒滩上修道路、打桩基、铺水管、建厂房、搞基建,优化出入区路桥交通,基础设施由“三通一平”逐步发展成“新九通一平”,使滨海新区的基础设施一步一步走向质的飞跃;在产业发展上,变随机式引进项目、被动地接受产业形成的状态,为主动地、有规划地培育和引导优势产业的形成,变简单依靠大企业的龙头作用自发形成产业集群,为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有意识、有步骤地积极培育和完善产业配套环境,着力延伸和强化优势产业链条;在政策扶持上,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这一优势产业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经过十多年发展,滨海新区如今已经培育并壮大了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一大批优势产业。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102亿元,年均递增26%;工业总产值由1994年的213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7617亿元,年均递增29%。

湖北武汉优势产业的培育实践。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既是武汉的优势产业,也是我国的新兴产业。2001年7月,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正式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即武汉・中国光谷。

光谷成立以来,政府予以了大力引导和强力推动。截至2009年底,光谷云集了42所各类高校、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生产力中心、51位两院院士、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建立了研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在光谷,发展核心就是转化本土高校的科技成果,形成产业优势,在建设大学科技园的过程中创造了四级跳的模式,即在校园研发科技成果,在校园周边进行孵化,在大学科技园进行产业化,然后在高新区特色产业园进行规模化发展。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光谷”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2%;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

广安邻水优势产业的培育实践。广安邻水西离省会成都300多公里,南距直辖市重庆却只有90公里。邻水县委、县政府为扶持培育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胆跳出行政区域限制,主动接受重庆辐射,在为重庆发展搞好配合中发展自己。

邻水利用其与重庆相比,具有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消费成本低廉等比较优势,主动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强化与重庆大企业的“对接”;打造全新“硬平台”,“攥指成拳”,把分散的产业布局向园区集中,采取政府办园、企业办园、联合办园等多种办园模式,积极探索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工业园、回乡创业园、川渝合作园等特色园区;完善产业规划布局,重点发展以煤炭、建材为主的资源型工业,以机械加工制造为主的机电产业,以毛纺织和皮具加工为主的轻工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全力打造重庆工业配套、特色农产品供应、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基地”,把培育优势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形成“资金、市场在重庆,加工车间在邻水”的产业模式。

截至2009年底,邻水有数百户大大小小的企业为重庆生产上、下游产品,约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到邻水观光旅游的游客中,72%来自重庆;邻水销往重庆的农产品约占其对外销售的6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增幅。

以上培育实践证明:地方政府采取果断的政策措施,正确选择优势产业并加以培育和扶植,促进了本地区有限资源直接形成有效供给,大大加强了产业发展的穿透力,加速经济发展并缩短赶超进程。

地方政府对区域优势产业培育的启迪

区域规划是基础。政府在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首要作用就是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天津滨海为例:一是合理规划产业结构体系。产业结构体系规划能减轻市场经济的盲目自发性对经济的破坏作用。天津滨海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做法,通过规划和实施正确的产业结构体系,对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经济得到更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天津市发改委按照科学发展观,通过编制《滨海航空航天产业基地规划体系》、《滨海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滨海化工区“1+3+1”规划体系》等完成了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滨海化工区等一系列优势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三是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政府认识到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是推进开发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增强综合功能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标志,因此,专门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综合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津滨高速、京津塘高速公路两侧绿化设计方案等重大问题,推动产业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培育是关键。产业培育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广安邻水为例:一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优势产业。优势产业是可以转换的,从某一时间点上看处于劣势的产品,从发展的眼光看却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广安邻水的机械产业基础薄弱,虽然只是幼小的产业,但是邻水借力的重庆却是西部地区机械加工业中心,因此,邻水地方政府积极对接重庆对其进行扶持培育,机械加工业已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二是用科学的思路选择优势产业。优势产业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邻水选择本区域优势产业不是只瞄准发达地区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而是考虑包括农业、机械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筛选出适合本地方情况的产业。三是用适宜的政策培育优势产业。产业政策要符合产业实态,比如邻水为发展畜牧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决定》(邻府发〔2007〕68号),全方位制定了2008年至2012年5年的扶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平台构建是条件。园区平台既是要素聚集的载体,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打造园区集中。按照产业集中、要素聚集的原则,围绕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地区,规划和建设好一批工业园区,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和基地经济规模。二是提供要素保障。水、电、气等要素供给已成为产业发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园区运行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结合园区长远规划,做好电力、供水、供气、通讯等通道规划工作。同时,加强能源预测、预警机制建设,增强能源管理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科学性。三是建设物流平台。积极推动一批重大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工业物流港为基础、大型物流企业为支撑,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为保障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

第7篇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xx镇如何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推动镇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如下汇报:

一、xx镇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xx镇是地理标志产品“xx蜜瓜”的核心产区和全国优质蜜瓜的重要产区,也是xx蜜瓜的产销集散中心,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好。近年来,xx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蜜瓜产业发展基础,研究确立了“一镇一业、一片一区、以蜜瓜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xx蜜瓜产业园,全域谋划布局、分片规划引领、集中示范带动、着力提质增效,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镇稳定种植蜜瓜5万亩,规划早中晚熟三大种植基地,形成了露地直播、育苗移栽、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连体拱棚五大栽培模式,建成了天成线下、珍宝线上两个交易市场,年销售蜜瓜40万吨,占全县蜜瓜产量的80%以上,带动本镇和周边乃至全县群众实现餐饮、零售、包装、劳务等三产收入2亿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

一是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发展活力、动能不足。xx镇地处xx湖区,裕东公路作为xx蜜瓜主要外运通道,路面较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xx蜜瓜交易市场以群众自建原生市场为主,建设主体复杂,缺乏统一规划布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市场建设运营不规范,管理服务能力弱,市场缺乏活力,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群众品牌保护意识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蜜瓜种植多以农户小块经营为主,品牌培育、保护意识不强,好品质卖出好价格的鲜明导向还未全面形成。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三是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短,增收的渠道不够宽。蜜瓜产业发展缺乏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带动,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难度较大,二产断档、产业发育不完全的瓶颈一直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产业发展进程慢、体系不健全,聚集效应发挥不充分,“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产业优势没有真正释放出来。

三、下一步发展打算

下一步,xx镇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富民、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在强基础、稳规模、提品质、强品牌、提效益上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和经营体系,着力提升发展能力,答好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基础。积极争取裕东公路由乡道四级改造升级为省道三级加宽扩建项目和镇区蜜瓜交易市场至北仙高速连接工程,畅通蜜瓜外运通道。结合蜜瓜特色小镇规划和示范村建设,加快“三纵三横”主干路网建设,规范餐饮、住宿、包装、物流等主要功能区设置,完善市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立健全市场统一管理和准入制度,申请组建专业市场管理队伍,形成规范高效完备的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规范提升一批专业合作社,培育引进几家龙头企业,探索生产经营主体、服务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蜜瓜产业优化升级。借助“中国蜜瓜之乡”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金字招牌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持续加大xx蜜瓜品牌宣介力度,力争把xx蜜瓜打造成享誉全国的“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知名农产品品牌。依托xx蜜瓜产业园,持续规划建设“一园八区”,建设蜜瓜智能化精选分拣包装中心,申请xx蜜瓜脱毒育苗中心落地见效,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循环式现代农业,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示范带动xx蜜瓜进入高端消费市场,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按照“建链、补链、强链”思路,有效对接国家、省市县产业政策和项目计划,引进一批知名度高、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蜜瓜精深加工企业,研究开发瓜脯、瓜干、瓜饮品等高附加值的新型产品,建成经营主体逐步聚集、科技支撑健全完善、营销体系全面提升、精深加工落地见效的现代优质蜜瓜产业发展链条,不断激发特色产业集群效应。立足“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聘请专业团队编制《xx镇蜜瓜特色产业发展规划》《xx镇“一村一品”蜜瓜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多措并举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助推蜜瓜特色产业实现新发展。

第8篇

一、考察情况及收获

考察组一行先到___市___区考察学习,参观了___市花卉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与园区建设,与___区花卉协会进行了交流坐谈。随后到德阳市及广汉市,参观了广汉市花卉生产基地,与德阳市农业局,广汉市花卉生产基地花协进行了坐谈交流。其后到成都市温江区,锦江区红砂村,参观了第六届花博会场馆建设现场及红砂村花卉生产与休闲娱乐产业建设及花卉生产企业,与成都市农委花卉处及市花协,红砂村部分企业老总进行了坐谈。此行考察学习虽然时间短,但内容丰富,收获甚大。

1、___市___区花卉科技示范园已建成花卉生产基地五千亩,带动花卉生产一万七千多亩,年产数千万株绿化种苗销往全国各地。其花卉科技示范园已成为集花卉生产、营销、科研、休闲服务一体化的,名副其实的花卉产业发展示范园区。___区花卉协会是全国表彰的先进花卉协会,已有会员一百七十多人,以营销为中心,组织花卉生产,花协内部管理严密,班子成员亲密合作,会员之间协调发展,协会与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协调工作,创造了花卉产业发展,协会发展,农民增收,花卉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花卉业发展新局面。

2、德阳市的广汉市以建设花卉生产基地为中心,以生产成员为主体组成花卉协会,会员之间定期交流学习,商讨流通,协调业务,以园林绿化种苗生产为主的花卉生产面积达三千余亩,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实现花卉产业与农民增收的同步发展。

3、成都市温江区是全国著名的园林花卉产品生产区域,其花卉生产规模宏大,种类众多,营销设施体系完善,管理规范。其生产面积已达七万余亩,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第六届全国花卉博览会将于今年九月在此地举办,目前各项会展准备工作正按规划方案紧张实施。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已发展草本花卉为主导产业,带动休闲服务业快速发展。九七年才仅有十余亩月季花生产的红砂村,如今已发展成为花卉生产面积达三千余亩,年产鲜花数千万盆,生产企业数十家,休闲服务场所两百余家,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的集花卉生产与营销,休闲服务产业完美结合的城郊型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典范。

4、上述各地花卉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发展规划,发展措施,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给予大力的扶持与投入。有力的促进了花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推进我市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市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和作用

我市地处南亚热带北沿和温带南沿,可以生产南亚热带和温带花卉,具有较强的花卉产业发展优势。我市花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生产面积已达八千余亩、产值达七千多万元、花卉生产经营及园林工程建设企业也达百余家,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已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花卉产品达数百种、其中榕树桩景国内有名,花卉产业发展已有较好基础。我市地处川南及四川、重庆、云贵等省中心地带,发展花卉产业区位优势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美化、绿化水平已成为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花卉产品已成为新兴的消费品,花卉产业发展,市场广大,前景广阔。

花卉产业是劳动密积性产业,是休闲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产业,促进我市花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提高我市人居环境水平,促进招商引资,推进休闲服务业发展,增加城乡就业,促进城郊型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美化城市和美化人民生活,均具有现实而长远的重要意义。

(二)、确立科学可行的发展思路与规划

我市花卉产业发展应以立足我市花卉市场,辐射川南花卉市场,面向全国花卉市场;依据花卉产业发展科学,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市实际,系统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产业资源,协调产业发展为基本思路。建议我市花卉产业发展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___区长土、建设两镇,南环路沿线重点建设集花卉生产、营销及展销市场、休闲服务业一体化的花卉产业示范园区,带动花卉生产发展。第二阶段重点建设环城花卉产业带。

(三)、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在南环路沿线,划定一定区域作为花卉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在土地使用、园内建筑、南北环路接道等方面,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供方便给予扶持。政府及有关部门把重点放在,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指导服务方面,业主在经营区域内的有高度的规划建设及生产经营自。吸引各类投资,进入花卉产业,推进花卉产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园林工程市场管理

园林植物生产及园林工程建设,仍是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花卉产业的主导产品。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建设质量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居环境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加强园林工程市场管理。建设方案应经专家评审,严格依法实施,公开、公平的招投标及施工监管与竣工评估,坚决取缔无证施工,严厉处罚园林工程建设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保障园林及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花卉科研和科技应用

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应用。花卉特色产品的研发,良种引进与栽培研究,设施栽培科技运用,花卉生产科技培训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切实把我市花卉产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的基础上

。(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

花卉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带动作用对花卉产业发展极为关键。政府在龙头企业评定,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花卉产业龙头企业更大的关注和重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

(七)、重视花卉协会发展及发挥作用

第9篇

[关键词] 什邡市 核桃产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03-02

核桃(Juglans regia),落叶乔木,以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风味被誉为世界四大坚果(核桃、扁桃、榛子、腰果)之首。我国是核桃属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在我国除黑龙江、上海、广东、海南、台湾外,其他地区均有核桃种植。什邡市自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把经济林发展作为退耕还林的重要内容,在低山区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先后栽植核桃400hm2 ,对农民致富增收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也很不平衡,引进的品种也不是十分理想,良莠不齐,对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了进一步推进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2013年,我们对全市核桃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什邡市在核桃产业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品种老化、产量低下等问题深入分析,提出推进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市政府制定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

什邡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北部边缘,地处龙门山脉中南段。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03°45'至104°15',北纬31°0'至31°31'之间。北以九顶山脊与阿坝州茂县为界。幅员面积820.3km2,其中山区495.50km2,平坝356.0km2,浅丘11.50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受太平洋、印度洋季风的交叉影响,冬春则受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的西北风支配,形成该地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夏雨冬阴,云雾偏多,日照偏少,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4.9-16.1℃,极端最高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5.3℃,年日照时数1257.3s,年降雨量983.7mm,年均无霜期240天,是核桃生长的最佳区域。什邡市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先后成片栽植核桃面积100hm2,主要分布在我市的山区海拨1500m以下、丘陵旱地及河滩低产地。后来,随着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低效林改造,又建设了一批核桃基地。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市累计核桃栽植面积400hm2。但是,核桃发展过程中,很不平衡。为了快速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各个乡镇都自行组织从外地调进核桃种苗,未经林业部门对苗木进行质量抽查检验,核桃品种杂乱,良莠不齐,且多数核桃苗木是实生苗木,品种多数为铁核桃,栽植后多年不结果,结果树产量低、经济效益低。2013年底,全市核桃产量仅有42.3吨,品质差,产值100万余元,经济效益低,严重影响了农户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

二、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问题

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具有很多有利因素,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什邡市位于四川品源西北部,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具有很多核桃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道路交通设施方便,距成都市60km,德阳市24km,环境条件适宜核桃的种植。

1.1气候条件优越

什邡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雨冬阴,云雾偏多,日照偏少,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4.9-16.1℃,极端最高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5.3℃,年日照时数1257.3s,年降雨量983.7mm,年均无霜期240天,为核桃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1.2土地资源丰富

什邡市有充分的土地资源,山区海拨1500m以下、平坝区宅基地改造后的旱地和房前屋后有上万hm2可利用土地,适宜核桃的种植。

1.3栽培技术成熟

什邡市在核桃低效林改造方面有核桃高接换优成功经验,对于发展核桃产业十分有利。2010年以来,什邡市引进成都市凯利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什邡市双盛镇东林村1组进行核桃高接换优试点,高接换优70余株,当年基本恢复树冠,高接换优成活率85%以上,部分树试花结果,嫁接品种以香玲为主。第二年进行大面积高接换优,高接面积24hm2,3700余株,成活率85%以上,高接换优4年来,最高株产达5km以上,品种以香玲为主,适当配置授粉树,现已初见成效。

1.4群众热切高涨

什邡市广大农民群众对种植核桃积极性高,近年来,什邡市南泉镇和兴村、方碑村利用宅基地改造后的旱地和房前屋后成片面积上10hm2,什邡市蓥华、冰川、红白、洛水、湔氐五镇利用低效林改造,分别成片种植核桃65hm2以上。

2.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什邡市核桃产业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核桃虽然在什邡市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但是,各级政府对发展核桃产业的认识模糊,仅是把核桃看作成一种小干果、小杂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什邡市也只有林业一家在抓核桃发展,没有象其他农业产业那样引起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视。

2.2投资单一、投入不足。

核桃栽培相比其他经济林投入较大,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会半途而废。目前,什邡市在政策扶持上,基本只扶持种苗,林农的后期管理、农药肥料还需要大量的投资,只靠林业单一项目扶持显然不够。

2.3规模太小、效益不高。

近几年,什邡市虽然积极发展核桃种植,但总体来看,规模还是偏小,离产业化、商品化的差距非常大,经济效益短时间难以显现,间接影响了林农的积极性。

2.4技术薄弱、管理粗放。

目前,什邡市尚欠缺有关核桃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能全方位地指导林农实际操作。核桃种植户对核桃缺乏有效的管理和重视,放之任之,病虫害严重,还有林农没有严格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去做,大量套种高杆作物,影响了核桃的正常生长。

三、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建议

什邡市为了推进核桃产业发展,计划到2020年前,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核桃栽植累计面积达到1500hm2,品均产量达到7500kg/hm2以上,产值15万元/hm2,总产值达到亿元以上,可实现全市农民人均增收280元以上,从而促进我市核桃产业全面发展。要到达预期目的,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

1.统一思想认识,制定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什邡市核桃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什邡市新农村建设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因此,市委、市政府要把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纳入政府议事日程,高度重视,认真及时制定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产业发展,组织领导是关键,市委、市政府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或者分管市长牵头的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全市核桃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同时,市级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实施,部门和乡镇合力开展工作的责任机制,并以村为单位抓计划、抓连片种植。二是提高发展认识。市委、政府要组织核桃产业发展乡镇的干部及部分重点种植户到外地参观学习。让农户认识到,发展核桃产业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工作,使农户真正认识到“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三是制定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要按照什邡市“十二五”发展纲要,针对什邡市经济林发展总体战略,结合第二期退耕还林工程和低效林改造项目在什邡市实施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推进什邡市核桃产业向前发展。

2.广泛筹措资金,保障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顺利实施

核桃产业发展资金是保障,要广泛筹措资金,保障核桃产业发展的顺利实施。一是发展核桃产业所需投资以农户投工投劳、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倾斜支持,整合天保工程、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等项目资金,采取种苗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对林农、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给予扶持。二是市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于补助解决基层工作经费紧张、指导检查验收经费缺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建立示范基地,推动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规模发展

扶大户、抓连片、建基地、树典型,才能带动全市的核桃产业发展。核桃产业发展,示范作用尤为重要,要建立示范基地,推动核桃产业发展的规模发展。一是坚持以农户为主体、企业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加强核桃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核桃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发展。从市到乡镇,每年都应该考虑在适宜地区,高标准抓好一定面积的示范基地建设,以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植大户和科技工作者通过与林农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推动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规模、提高档次。三是将核桃基地建设与低产林改造、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等结合起来,纳入什邡市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建设核桃产业发展基地,起到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核桃产业发展的规模发展。

4.选择优良品种,促进什邡市核桃产业发展的良种优化

第10篇

【关键词】未央区;文化产业;调研

为推动西安市未央区文化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未央区文体旅游局面向社会,邀请行业学者和专家,深入各党政机关,街道办,产业园区,企事业等有关单位进行走访座谈,实地调研,了解文化产业链条中各个产业环节和部门的建设运营情况,为该区今后的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施提供一些借鉴。

一、主要成效

未央,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新区,是正在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的西安行政中心区。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未央区文化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文化投入逐步增加,文化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较为活跃。未央正在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城市新生活示范区”阔步迈进。

(一)区位优势

未央区位于西安市总体规划“大九宫格局”的中心,是西安新的行政中心所在地,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上升为国家战略,未央已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西安“八水绕长安”盛景中,渭河、灞河、浐河等六条河流横贯未央区境40余公里,全境已形成万亩水面,是西安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林木覆盖率达到35%,被评为“陕西省平原绿化模范区”。

(二)产业基础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结合未央区产业结构、特色文化和群众文化需求等因素,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区有文化企业228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2011年文化产业增值约3亿元,比2010年增长27.8%。初步形成了传统文化(文化遗址)、主题公园、专项旅游、数字音像、娱乐美食、健身休闲等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了中菲集团等文化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已趋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三)交通条件

未央距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8公里,地铁1号线、2号线穿境而过,区域内西安铁路北客站为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随着全国高速铁路网的逐步形成,将实现由西安1小时到宝鸡、2小时到郑州、3小时到武汉、4小时抵北京、5小时到上海的发展目标。

(四)发展潜力

“三区一项目”的启动和开展,通过整合市场、资金、创意、技术、企业等要素,为未央区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以及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服务。根据西安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2010年,未央80%的区域将纳入主城区,为各种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新中心、博物馆等的进驻和增设,给予强大的物质保障和社会支持。此外,安定的政治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为引入民间资本,深度挖潜和提炼传统文化和地域特提供了环境条件,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产业化发展。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未央区就文化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发展的任务仍较为艰巨,与省市范围内其他辖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深度和广度相比较,仍有不小差距。文化产业当前的成就与西安行政中心和城市新区的地位不相称,主要表现在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仍然存在着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四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观念和认识有待加强

各级部门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仍有不足,对文化产业的划分、内涵和特性界定不够清晰,甚至有个别街道存在文化产业难界定、难管理、难协调等不正确的认识。由于观念和认识的滞后,区文化产业直至近两年才被提升到推动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高度进行规划,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提升不明显,目前整个产业发展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经济总量较小,粗放式经营,发展滞后

作为新型产业,文化业在区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在总量、规模和技术上都停留在低层次的“初级文化产品与服务”层面,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不够等,没有形成核心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比较滞后。部分文化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总量规模小,质量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等原因,难以达到现行政府扶持企业的相关标准,享受不到政策倾斜和支持。

(三)体制不够完善,基层组织软散

由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具体指导、服务工作,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而区镇(街道)主管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部门人员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且兼顾的业务繁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信息指导、法律援助、技术培训等服务难以到位。

(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总体滞后于整个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目前,未央区仍未真正建立起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产权交易、人力资源、法律、信息化等服务平台,企业发展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难题。全区文化企业规模参差,整个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服务水平不高。既有规模又具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规范的网吧、电影院、高规格的文艺演出等文化服务仍未能满足群众需求。

三、发展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综合考虑未来几年未央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紧紧围绕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协调发展,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总体目标

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努力增加文化产业就业岗位,将文化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努力壮大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促进未央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实施计划

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动文化资源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开发为“龙头”,统筹建设文化产业综合示范点和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

第三,重点发展出版印刷、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会展、休闲健身、民间工艺等十大文化为主导产业。

第四,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相融合。

第五,活跃演艺市场,推动演出场所连锁经营,大力发展民营演出团体。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随着未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通过政策支持、生产扶持等,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

第11篇

《*市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意见》(下称《导向意见》)已经*年7月2日*届第八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根据省政府《关于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粤府〔*〕61号),一并提出以下要求,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市发改局负责统筹和协调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牵头组织和协调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经贸局负责牵头组织和协调全市工业商贸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农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和协调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和协调全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外经贸局、国资委、地税局、环保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安全监管局及其他市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承担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各区县,高新区、保税区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行业特点,认真分析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约束条件,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制订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同时,组织力量对国家和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类、淘汰类条目涉及本地区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加快落实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发挥总体规划和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引导作用,认真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对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制订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切实落实中长期规划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

二、落实责任和加强监督检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落实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严格把关,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要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监督力度,市政府将定期对各地、各有关部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把关不严,贯彻执行不力的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

三、加强调查研究和信息沟通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研究,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动态;加强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各区县政府,高新区、保税区管委会和市有关部门要在每年1月中旬向市发改局报送上一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情况,对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提出调整意见或建议;将工业商贸、农业、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情况及对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或建议分别报市经贸局、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市有关行业协会要积极向业务指导部门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或建议,并抄送市发改局。市发改局要及时综合各地各部门报送的材料,形成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情况报告,分别报送市政府和省发展改革委。

四、加强相关政策研究

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切实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研究,加强财税、信贷、就业、环保、土地、价格、进出口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努力把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全市产能过剩行业问题的研究,提出建立产能过剩行业和落后企业退出机制的措施;研究建立产业预警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产业发展信息。

五、整合产业发展资金

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资金,优化资金配置,增强财政资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引导作用。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市级财政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中的项目,重点配套国家、省技术研发、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着重投向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拓展战略性产业。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确保市级财政性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做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别管理、协调实施、形成合力,集中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市发改局要加快研究制订省政府支持我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管理办法及各专项引导资金实施细则,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我市优先发展产业领域,加快形成财政性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速我市产业优化升级和优势企业群体扩展。

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科学合理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关联性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的配套政策,努力营造重大项目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第12篇

有以合浦汉墓群为代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刘永福故居为代表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以京族哈节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等。此外,还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为该区域文化产业的开发、保护、利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观念因素。文化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对人们观念、意识、价值观等都会产生影响,对社会的聚合、民族的认同、内部关系的协调会有较大影响。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要解放思想观念,因为一个区域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会影响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西部后发展地区,历史上属于一种后发性、边缘性的文化,具有较明显的“重商、受用、兼容、多元”的岭南文化特色。其核心城市南宁,既受岭南文化影响,又有壮族文化特色,形成纯朴包容、热情好客、不排外的民风,但与珠三角相比,开放意识明显不足,部分人观念相对封闭守旧、小富即安,缺乏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精神。3.技术、人力与资本条件。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与资本的支撑。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区域产业技术的发达程度,对区域文化产业产生影响。文化产业不仅仅需要一般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创意人才。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产业的发展应该有充足的资本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现代大工业少,高技术产业薄弱,民间资本不活跃,创业氛围不浓,人才开发、引进和储备力度不足。这些都成为制约其区域文化产业的不利因素。制度因素制度的成熟度是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最终都是通过制度来规范实施的,稳定健全的制度为区域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文化产业要生产文化产品,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受到市场机制调控,所以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区域商品文化的发达程度、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的质量、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程度以及文化产业商品各环节的流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后发展地区建立的经济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环境、行政区划体制、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旧的制度尚不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创新。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总体判断从全区情况看,近年来广西文化产业有一定发展。根据统计部门完成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数字,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0.21亿元(按国家统一口径调整,含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等),比2009年增长26.89%,其中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59.21亿元,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8%,比2009年提高0.05个百分点,比2009年增长28.28%。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也推进了和谐广西建设。但从总量来看,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增速低于全国3.2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全国1.0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和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落后于广西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置[9],文化产业发展亟待发力。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而言,地区差异明显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现状。在全区14个市中,2010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在50亿元以上的只有南宁市(59.29亿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其余三市均尚未突破10亿元大关,防城港、钦州两市各只有2亿多元。法人单位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南宁(3.29%)、北海(2.32%)2个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1%。基于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有学者将广西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名[11]。从排名结果看,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分别排广西14个市的第一、第五、第六、第七名。南宁市的综合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这与实际相符,作为广西的首府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其无论是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市场化程度,还是在相关产业支持条件等方面都高于其他城市。而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因子和发展潜力因子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总体说来,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还处于粗放型、初期到中期的起步发展阶段。(二)四市文化产业各有优势,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从单个市来看,其对各自文化资源、文化发展目标还比较清晰。但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各市自成体系,未能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与有效整合。(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思考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存在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发展不均衡、结构松散、产出效益低、区域辐射能力较差等问题。但从区域文化产业视角分析,其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1.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四市虽然有各自的规划,但就经济区整体而言,尚没有以经济区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出台,没有形成贯通的产业链条,也未能在政策、社会氛围和资源整合上形成合力。四市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互动与合作,交流联合少,未形成集约化和产业化开发的主体模式,一体化程度低。各市产业布局差异性不够,在产业政策、项目设置、发展目标、龙头企业设定方面趋同;区域特色资源的强势聚集与优化配置方面转化率和利用率低。其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发展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多种优势叠加的特点。比如,特殊的区位优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优势,在广西相对的经济基础优势,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优势等。综合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因此如何用好用足优势是其发展的关键。2.创新理念认识不足。根据波特产业竞争力四阶段①,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存在优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时期,即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发展的阶段。要在2015年实现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跳跃性程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走跳跃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②。而其应如何创造条件,跳过工业主导阶段,直接步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走出一条西部后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的新路径,目前在学理层面缺乏探讨。如何以区域文化产业理论为指导,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一个区位文化产业整体进行分析、论证,特别是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面向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战略地位来思考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尚待分析探讨。3.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不鲜明。评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准是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大而全并不是一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的必备条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该有所取舍,突出特色。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文化产业规划来看,出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现象,市与市之间文化产业出现同质重构现象。从整个经济区而言,未能体现出作为区域文化产业的特色。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后发展地区,其文化产业发展更应该思考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战略。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促进区域联动按照国家、广西出台的有关指导文件,成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接;尽快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体制改革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和文件,支持经济区文化产业走科学发展道路。成立文化产业推进机构,作为联系政府、企业、民间、市场的桥梁;充分发挥多层协商机制作用,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在规划协调、科技创新、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打破区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推进经济区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源重组,促进地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区文化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积极参与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使经济区成为中国东盟优秀文化的展示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文化产品集散地。(二)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更新观念应该用好国家级经济试验区政策条件,坚持走高端、原创、国际化发展之路,突出开放、创新,努力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成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文化创意精品研发制作基地和文化产品的展示与集散地。既要依托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等要素驱动,又要依靠投资驱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更要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助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以保护文化生态、不破坏环境、可持续为原则,建构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在发展格局上,遵循市场导向、高成长、产业关联、综合效益的原则,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资源整合、国际接轨”的创新发展格局;在政策构建上,与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对接,在增强行业监管、突破发展瓶颈等方面进一步体现创新。突破经济区所面临的阻碍约束,以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高度进行创新,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三)合理定位,突出产业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拥有特色资源,注重特色发展,才能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优势主要表现为: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深厚的民族民俗底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及经济区政策优势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要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进行科学规划,从宏观上讲,首先是合理的区域定位。将其放在广西以及全国乃至东盟的经济坐标中,跳出单一市单向发展的狭隘眼光来谋划发展。从微观上讲,综合评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其行业特色与整体资源优势,从区域文化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推进文化产业结构重组,更新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重点布局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两大部类,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型特色文化产业带。以此为依据选择重点扶持和建设的文化产业类别和项目,逐渐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四)发挥优势,推动率先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特殊的区位、开放开发等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些优势,可助推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第一,其面向东盟各国,借助广西甚至华南、西南等地文化产业优势,嫁接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充分发挥引进和输出文化产品的功能,增强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泛北部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交易市场,建设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带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第二,发挥经济基础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后,经济实力快速上升,在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好改革实验区优势,用好先行先试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探索适合文化产业发展在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新路径,为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助力。随着经济区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不同区域经济主体的发展共识。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更是区域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与条件。但从各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其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不鲜明,定位不清晰,更缺乏从区域一体化角度谋划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在后发展地区建立的经济区,要实现2015年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应该实施创新驱动,走跳跃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区域联动、整合,促进区域合作。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发挥特色优势,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率先发展。

作者:丁智才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