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0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分类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档案,是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团体、单位管理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是科学管理教育的基础。近几年来睢县档案局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每年均集中时间组织人员对档案进行认真清理和整理,实现了档案专室存放、专人管理、及时归档、分类明确、目录清晰、编排有序、查阅方便,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服务功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 加强领导,提高业务水平
档案管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睢县档案局借鉴图书管理和办公文秘档案管理工作的做法,制定了档案整理目标和档案分类管理办法。一是建立组织。建立档案管理小组,并设立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每个科室抽一名同志为兼职档案员。二是增添设备,改善硬件设施。我们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购进专用档案橱、档案袋、档案夹、装订机以及其他档案管理用具,实现专室、专橱、专人管理。三是努力学习整档知识,提高管档素质。组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到上一级档案局学习档案管理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整档技术,为建档整档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注重质量,提高整档标准。坚持边干边学,保证质量,通过学习和摸索,逐步明确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档案管理标准,同时技术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
二、 认真收集、及时归档
明确了档案整理的目标和档案分类管理办法,就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实施。我们主要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收集材料。档案总体上有三大部分:教学管理档案、学籍管理档案和社会管理档案。我们规定从招生开始建档到毕业时为止,班主任按学年将管理档案初步分类后交给专职档案员。教学档案和学籍档案由兼职函授档案员负责收集,在学期末把平时积累的教学学籍档案初步分类后交给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专职档案员要每个月定期了解相关人员的档案收集情况并督促帮助。第二步是及时归档。由专职档案员将各种档案材料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整理装订成册,分类放置于规定的档案橱内,并写出案 卷目录、卷内目录、全引目录。
三、 围绕中心、服务教育,发挥档案服务功能
教育档案源于教育实践,是教学管理活动的结晶,因此,教育档案也必须为教学这个中心和管理活动服务,这是档案与教学的辩证统一。同时档案也要为社会服务。近年来,睢县档案局发挥了较大的服务作用和社会效益,表现在提供三个服务上:一是为教学服务。各种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查找方便的档案材料为教学管理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并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充实提高。二是为教师服务。任课教师可以从历年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学员作业等材料中找到不少有参考价值的东西用以备课和授课,同时也通过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三是为学员和社会服务。如有的学员不慎丢失了毕业证、因分配住房或评聘职称或提拔等需要证明,我们都能根据学籍档案及时提供证明。由于我们的热情服务,得到了学员、学员所在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档案管理是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努力做好档案正常管理的同时,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档案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新路,使教育教学与档案管理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为睢县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检务 档案 管理
档案管理,是对文件从产生到最终销毁或移交档案部门的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其主要目标是要将组织中的文件数量保持到一个适当的数量限度,防止不必要的或无用文件信息的干扰,简化文件制作、传递、处理以及利用的程序,改进文件工作的组织、控制方法,保证文件完成现行效用后得到适当的处置,并通过经济地保管和利用文件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一、电子管理模式的特点和分类
1.电子文件作为文件的一种形式,具有文件的基本特征,我国文件、档案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对于电子文件的管理同样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电子文件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类型文件的特点,在其管理活动中还有其特有的原则和方法。
2.档案馆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
(1)集中式保管模式,是指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件(纸质或电子)送至国家指定或授权的机构、组织(通常为国家档案部门)集中保存,该类机构对其职能范围内的归档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领导、指导和监督,对其入馆档案进行实体和信息的双重控制。
(2)分布式保管模式,又称分散式保管,是指各组织、机构中产生的文件(纸质或电子)不统一移交给特定部门,而将其留存于本机构内部(库房或信息系统),加以保管和利用,该模式的代表就是“匹兹堡大学方案”。
二、检验检疫业务档案的介绍
1.检验检疫业务档案(以下简称检务档案)包括报检单及所附单证、检验检疫工作记录单、证稿、证单存档联等纸质资料、电子数据或其组合。归档是检验检疫工作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归档人员对通过CIQ2000出入境检验检疫综合业务计算机管理系统(以下简称CIQ2000系统)报检的检验检疫业务,根据报检类别和归档规则在CIQ2000系统中对符合归档条件的报检号逐批进行电子数据归档,并将报检单等纸质资料装订后按归档顺序号分类立卷存档。由于CIQ2000系统自动将归档号与报检号一一对应,通过报检号即可根据归档号所在的卷宗来快速调阅需要查询的报检单档案,所以,大多数检务部门都采用上述归档方式。
2.由于纸质检务档案记述并反映了检验检疫工作的全过程,为检验检疫机构内部查阅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原始记录、了解检验检疫签证流程、确认检验检疫证单的更改/重发/核查计收费情况、检查工作质量,以及出境货物理赔案件的调查、入境货物重大索赔案件的处理、司法部门的诉讼调查举证、国内外有关部门的来函查询等发挥了一定的参考凭据作用。但是,随着检验检疫业务量的成倍增长,检务档案管理中归档过程较繁锁、归档工作量较大、档案库房占用量较多以及档案利用率较低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
三、目前检验检疫部门检务档案管理的做法
1.参照企业分类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分类建档。结合电子监管工作,对信誉好、进出口量较大且质量稳定的企业进行分类后实行简便建档管理,在CIQ2000系统中电子数据归档不需逐份录入报检号而实行批量归档。检务部门对这类报检单在CIQ2000系统中的数据归档环节,根据报检日期、主施检部门、单位注册号等条件进行待归档查询后,对符合归档条件的报检号进行批量归档;对这类报检单的纸质档案只需按企业名称、报检日期简单地建档立卷。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取消部分纸质档案,这样不仅有利于检验检疫部门和企业双方既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提高工作效率,更充分发挥了企业分类管理与电子监管有机结合的优势,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
2.根据出入境货物的报检类别,货物的不同特性、不同风险度对不同货物进行分类建档。例如:对电子转单换证凭条到口岸换发通关单的“验证”出境货物,在CIQ2000系统中的数据归档环节,根据报检日期、主施检部门等条件将其电子数据批量归档,其换证凭条可随通关单存档联一并存档,需要时可根据报检号查找通关单流水号及对应的换证凭条。而对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的进出口敏感货物,实施卫生注册登记、质量许可管理等凭证报检的货物,或检验周期较长的大型成套设备,根据需要可较详细地按货物分类或主施检部门分类建立档案。
3.适当缩短普通纸质检务档案保存期限。《出入境检验检疫签证管理办法》(国检法[1999]386号)规定“检务档案保管期限:一般出境检验检疫档案为3年;入境检验检疫档案为4年。涉及重大案(事)件和典型案例,或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发现一类有害生物的检务纸质档案,应作长期或永久保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档案室90%以上的检务档案都是原封不动地存放3-4年后销毁,档案利用率较低。
四、检务档案电子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据粗略统计,调阅纸质档案的主要用途在于办理更改手续、工作质量检查、业务部门查阅资料和有关执法部门的来函查询等几个方面。如果在不违反检务档案管理原则和不影响检务档案利用的前提下,及时修订检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适当缩短普通纸质检务档案保存期限,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档案库房占用量较多的问题。
2.由于检验检疫流程都经过CIQ2000系统进行处理的情况下,除了涉及重大案(事)件和典型案例,或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发现有害生物的检务纸质档案,应作长期或永久保存外,普通纸质档案的角色有必要逐步向短期、精简的方向转变,通过分类管理的方式、利用CIQ2000系统的批量归档功能及修订现行的检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或许是加强检务档案的规范有效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目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可以自成系统,提供完整的电子档案管理和网络查询功能,也可以与本单位的OA办公自动化设计过程管理,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网络。如果CIQ2000系统可以搭载《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具有系统设置、权限管理、数据载入、整编组卷、检索利用、借阅管理、销毁、制作标准光盘、统计报表、数据转换等十大模块的检务档案管理系统。并对档案数据库进行备份,设定档案密级,按部门按专业按用户级别设定访问权限,日志库自动记录对档案库的所有检索、调档、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同时在系统中持续管理档案文件,提供借阅、归还、催还等功能,实现全电子化的档案管理和检索查询,电子智能化处理与纸质档案管理有机结合,既能管理文书档案,也能管理科技档案及其它档案。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参保人数不断上升,由此产生的大量档案信息资料,是劳动者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原始依据。鹤岗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主管全市近10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作,每年收缴养老保险费1.5亿元,发放养老保险金1.4亿元,每年新增参保职工6000人,新增退休人员3000人,由于养老保险的综合性,工作的全面性、收缴情况的复杂性等,决定了社会保险档案的规模大,种类多,内容繁,全市社保档案形成6大门类,总数达40余万份。因此,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势在必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档案服务民生工作中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加大对社保档案的工作力度,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服务。
一、突出重点,强化社保档案业务指导
一是鹤岗市档案局主动与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协调,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社保档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办法,并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社保档案工作的通知》,去年就这一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联合对市区进行了检查。工作中,注意典型引路先后抓了鹤岗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和鹤岗市地税局这两个典型,在全市树立了典型,使新社保档案人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系统中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局面。二是整章建制,形成规范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依据《档案法》、《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和有关业务规范标准要求,积极指导各社会保险经办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各种档案的管理办法,保管期限表以及档案登记、借阅、保管、保密鉴定销毁等各项管理制度,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对于没有照章办事或者制度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批评甚至通报。帮助指导鹤岗市社保局制定了《文件材料整理及归档办法》、《各类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以及保管、借阅、利用、鉴定等10余项制度,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和严格审核,形成了一整套监督制约机制,指导社保局将社保档案工作纳入了各科室的岗位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到人,有效地保障了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加大对社保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同时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宣传社保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引导社保系统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社保档案的保管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社保局克服了办公条件紧张,资金短缺等困难。想方设法为社保档案工作开展提供了硬件基础和必要保障,按着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要求。一是调整了档案库房,改变了过去库房狭小,条件简陋的状况。二是为各档案管理机构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空调机、除湿机等现代化设备。三是安装了一套10组的密集架。四是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抓基础,要求凡有档案管理的部门,都要配备一名专职档案人员,确保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必须兼职人员不可兼职过多,应以档案管理为主,保证档案管理的工作时间。抓培训,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来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同时鼓励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地学习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指导社保局提高社保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是调入两名计算机专业人员充实到社保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当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利用频率很高的社保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数据资源整合,建立社保档案专题目录和全文数据库,为当事人提供快捷方便服务。二是电子档案的管理由局信息科负责,统一将收集到的大量基础信息,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档案,由信息科授权,各业务科室使用,并建立新产电子档案,这一作法,显示出了电子档案使用迅速快捷的特点,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档案错误的修改,由档案管理委员会主要领导掌握,这样作的目的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杜绝了不良档案信息的产生。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的工作流程,使电子档案的建立健全、使用都在一条良性的轨道上发展。三是文字档案的管理采取当年文字档案由各使用科室分类管理,方便了档案使用,保证了文字档案的完整。四是接收人事档案由个体科分管,由专管人员按接收日期将并轨转制人员档案编号入柜,同时使用计算机建立档案索引目录,并将档案索引信息,自动由计算机生成保管接收单据发给档案所有人,这样在保证档案安全下,最大限度的缩短了档案查询时间,统筹安排,分类管理这一作法,目的是电子档案保证最快速的使用这些档案的基础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文字档案保证了信息的历史性和连续性,接收档案方便了使用者的查询。
征管难题,使建立诚信途径变得必要
港口建设费征管过程存有较多的实践难题:如国内水转水运输的中转货物征管手续较繁琐。货主为实现货物免征港口建设费,需要向海事管理机构申报货物核销信息,并在出港时予以核免,申报环节多;现有罚则不能遏制逃费行为,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授权海事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对偷逃费行为进行处罚,但海事管理机构不是《条例》明确规定的执行处罚的主体,以致《条例》规定的处罚条款难以操作;保税货物征管政策操作性弱,偷逃费收存在空间。
由于保税货物由海关认定,其认定结果时间跨度大,一般在15天左右,此时的货物可能已经由船舶卸港后离开库场,海事管理机构在未实现与海关信息联网互通的情况下,不可能对货物实现全程跟踪监管,无法在货物提离时确定货物是否属于保税货物而应予征缴;代收单位普遍反映1%的代收手续费入不敷出,与其工作量不匹配,侵犯了企业利益。港口建设费代收需付出包括人工、信息系统、纸张、打印耗材等在内的成本支出,作为代收单位,希望付出能够得到补偿;港口建设费征收设计了以货缴费、以船稽核的港口建设费征管模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偷漏规费行为,但船方、港口经营人、货主、基层海事管理机构普遍对简化征管流程和环节存有期待,要求取消预配收费,并减少审核环节;缴费人对海事管理机构实施的提交单证和报送信息的管理措施,因工作量大和人工成本增加而提出不同意见,要求取消或简化。
诚信管理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征管手续复杂、奖惩机制不足等征管难题,产生原因是有效征管与有限资源、信用体系与利益追求间矛盾所导致,解决和满足征管的优化需求,可通过建立港口建设费的诚信管理机制,将有限的征管资源集中于风险度高的征费环节,加强低信用企业的控制;强化征管资源的精准投入,对依规缴费、信用良好的企业建立绿色通道,给予便利措施,鼓励企业诚信守法,实现简化征管手续、便利服务缴费人的目的。
诚信管理的经验启示
如何借鉴国内诚信体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港口建设费征缴现状,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以保证港口建设费代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首先是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根据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海关按照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原则对企业实施信用管理。海关根据企业信用状况设定了认证企业(含一般认证企业和高级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三个管理类别,分别对应海关原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里设置的AA、A、B、C、D五个管理类别。海关通过设定规范的标准指标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确定企业适用的管理类别,施行不同的管理原则和措施。海关对企业分类管理,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管理效能,以此为基础,海关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实现把有限的海关监管资源,集中在风险最高的区域,使诚信守法的企业在通关和稽查上享受优惠待遇,而失信企业则相应加强监管,使用更多的监管资源。
第二是税务信用等级评定管理。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目的在于规范纳税信用管理,使纳税人更加诚信自律,进一步提高税法遵从度,其适用对象为企业纳税人。办法中规定,采用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打分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纳税人的分类别管理,完善纳税人的纳税信用记录,用信用这个标尺来规范生产、经营、交易等纳税人在市场中的行为,同时提高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培育履约守信的行为规范,保障公平竞争。根据信用评估结果,对信用度良好的企业采取相关便利、激励措施,对信用度较差企业采取严管措施。因此,纳税信用管理工作开展后,成熟完备的纳税信用记录将是纳税人开展业务便利的“通行证”。我国税收信用管理工作以采集纳税人税务内部信息、信用历史信息、外部信息为基础,通过直接判级方式和年度评价指标得分方式,对纳税人进行评价,在每年4月公布上一年度纳税信用评价结果,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级别可根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根据企业不同的纳税信用等级,税务部门会根据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原则,对其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第三是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根据《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证监会建立全国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以下简称诚信档案),从事证券期货市场活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诚信信息,记入诚信档案。诚信信息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基本信息、相关部门作出的表彰、行政决定、处罚以及信用评级机构作出的信用评级、信息公布情况、违规违法行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其他行为信息。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非行政许可审批、业务创新试点安排中,可以在法律、行 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对于同等条件下诚信状况较好的申请人予以优先审批、安排;在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行政处罚、实施市场禁入和采取监督管理措施中,将当事人的诚信状况作为确定处罚幅度、禁入期间和监督管理措施类别的酌定因素;在开展监督检查等日常监管工作中,可以综合考虑被监管的机构及其人员的诚信状况,有针对性地 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或者适当调整、安排现场检查的对象、频率和内容。
第四是诚信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诚信管理是港口建设费征管便利的必然选择。从海关、税务、证券的诚信管理做法中,我们能有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是完善的政策法规。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也陆续出台了诚信体系建设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信用体系的建立,客观上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来规范信用行业以及相关的市场主体,并且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完善和修改。二是建立诚信记录。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和管理是港口建设费诚信征缴体系建设的基础。要仿效证券建档做法,积极建立信用档案,明确采集的目标信息、目标采集范围、诚信信息采集部门、诚信信息采集渠道、采集时间间隔、诚信信息分解等等一系列环节,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管理对象在港口建设费征缴过程中的各项表现,进行归档管理。三是促进征管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信息的公开共享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的前提,有利于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整。只有当信用信息可以查询匹配,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可以识别,才能真正约束市场交易主体,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而提高失信的成本,才能让守信者享受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回报。四是构建信用评估体系,要积极借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的分级分类管理经验和办法,结合港口建设费实际情况,通过完整、准确地采集相关信用信息,科学确立具体评价指标。五是制定有效的处罚和制裁措施。要对诚信记录进行分类管理,有失信记录的要严格监控,对其各项工作行为实行跟踪监督;要依据有关规定对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及时处置,提高失信成本。
港口建设费诚信管理的建议
取消船舶进出港签证将对我国海事监管传统模式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港口建设费征缴工作的理念转变与管理流程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将诚信管理引入我国港口建设费征缴的管理过程中,是适应新的海事监管形势要求的新思路,具体我们可考虑:
确立诚信便利、失信严管的诚信管理原则。建立诚信体制,实行风险管理,对涉及到港口建设费征管环节的货主及其人、代收单位实行分级管理。通过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对其分类别进行诚信管理,实现海事管理机构合理配置有限管理资源、提高港口建设费征管效率。
制定可行的诚信管理制度。诚信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进行全面的统筹考虑,建立涵盖诚信管理对象、信息收集、机构管理、组织运行、信用评价、风险管理、奖惩措施等的诚信管理制度。如在分级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可重点将港口建设费代收单位具体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代收单位的信用等级评定采取“自愿申请、公平评价”的方式,即由代收单位自愿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信用等级评定申请,而非强制执行,但是对于未提出信用等级评定的港口建设费代收单位,海事主管机关按照C类对其进行管理。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正确选取评价指标,不同类别单位应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真实反映评估对象在港口建设费业务中的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的设计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定量指标尽量易取、有效,并根据港口建设费征管实践适时总结,动态调整,及时健全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港口建设费管理制度、人员配备与设施设备、缴交情况、缴交时点、票据管理、资金管理、数据信息报送时效与正确性等,可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实行风险管理。就是海事管理机构在有限资源下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模型和技术识别风险,尽可能降低规费漏缴的风险,实现港口建设费应征不漏。基本步骤包括风险监控、风险评估、风险警示、风险处置等。
2021年食品生产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计划
为加强对我区食品生产的日常监管,落实食品生产者主体责任,保障食品安全,根据有关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遵循属地负责、全面覆盖、风险管理、信息公开的原则,以风险分级管理为基础、企业自查为前提、日常检查为主体、专项检查和监督抽检为重点,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行为,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生产单位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全年实现:对金城江区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小作坊的监督检查覆盖率和整改复查率达到100%;食品生产企业自查风险报告率达到100%;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持有率100%;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自查报告制度率100%;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率及抽查考核率100%。
二、监督检查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食品生产者风险分级管理办法的意见》(桂食药监食生〔2016〕5号)等法律法规规定。
三、检查分工
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股负责检查金城江区所有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含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各市场监督管理所负责检查辖区内获得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的食品小作坊。
四、检查内容
根据食品生产单位被检查频次、风险等级及实际工作需要等情况,按照《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监督检查通用规程》中的检查内容进行检查。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时,应当由2名以上(含2名)监督检查人员参加,检查人员对应检查内容逐项开展评价,详细记录发现的问题、处理情况,做到检查有计划、现场有笔录、发现问题有监督检查意见、处理事项有结果、检查笔录有签字,日常检查“全程留痕、随时查控”。
五、检查频次
全面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按《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设定食品生产企业检查频次。食品生产企业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年现场检查分别不得少于1、2、3、4次。要结合辖区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对较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优先于较低风险企业的监管。对本辖区消费量大的、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投诉举报较多、监督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和单位,应适当提高监督检查与抽样检验力度。
食品小作坊检查频次参照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原则,结合监管实际合理确定监督检查频次、监督检查内容、监督检查方式以及管理措施。
六、监督检查结果处理
(一)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应及时录入自治区食品生产企业现场监督检查系统,并按照“一户一档”要求,建好监管档案,确保每户检查完毕,档案整理完毕。
(二)日常监督检查人员应按照《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在日常监督检查结束后2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日常监督检查时间、检查结果和检查人员姓名等信息,并在生产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张贴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食品生产者应当将张贴的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保持至下次日常监督检查。
(三)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处理。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要高度重视食品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和监管责任,科学制定监督检查计划,明确对象、人员、时限和工作要求,并督促抓好落实,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形成统一、协调、高效、无缝隙的食品生产监管体系。
(二)严格现场检查,注重监管实效。要规范监督检查行为,严格实施现场检查,如实记录检查情况,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提出行政指导意见、实施责任约谈或责令限期整改,对责令限期改正的,整改复查率要达100%。涉及违法违规的要严肃查处。
(三)加强告诫提醒,落实主体责任。要对肉制品、白酒等高风险行业、抽检屡次不合格企业、举报投诉较多的问题企业实施重点约谈;对抽检发现的共性问题,以地域或行业为单位对问题食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和质量安全授权人实行集中约谈;对上述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开展告诫提醒,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四)优化结果运用,消除风险隐患。日常监督检查结果作为风险等级调整的依据,要根据《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同步确定该企业静态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分级评定。同时,要及时汇总监督检查信息、分析监督检查结果、查找突出问题、排查风险因素和薄弱环节、列出风险问题清单,对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重点监管,提升监管靶向性和精准度。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迅速增加,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根本点是加强创新。只有通过对新时期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现存的问题分析,将纸介档案与数字档案的转换,才是需要对新时期提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策略。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一)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增长迅速。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31万人。根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1-2012年)》指出,到2012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2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4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年增长。可见,我国社会保险档案与日俱增,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对社会保险档案进一步创新。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改革计划
近几年来,国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面实施了各种改革计划,早在2009年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2010年内开展全国范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制度。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11月15日,人保部就《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根据草案,企业缴纳险种从养老、医疗、失业险三项扩至五项,新增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都为新时期的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
(三)负责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散
我国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
(四)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乏硬指标考核
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
(五)社会保险的经办效率和范围需要扩大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经办管理效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生活中网络的普及和对税务、银行等网上业务的接受,热切期待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网际申报模式的实现,而传统性纸质档案管理约束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参保者要求简化手续、便捷服务的利益诉求,因而我们应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问题,再继续讨论介质原始性问题显然已是过去时了。现今解决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是讨论如何确保数据归档前后原始性认证和原始性保证问题。
二、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新的工作,人们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有些社会保险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的质量。
(三)社会保险档案存档的条件差
由于场地限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始终未能列入社保经办机构的议事日程,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至今未设立固定的场所存放档案,历年累积的社会保险档案只能由经办人员分别保管。由于没有专有的库房,只能存放在潮湿的房间里,致使社会保险档案存在诸多安全因素。这种不规范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查阅起来非常困难,也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于业务办理需要,会在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保单合同、证件扫描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根据社保档案类别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找、储存,可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应针对不同门类的档案,确定不同的归档整理方法。首先,确定立卷原则。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社保档案不同价值性质分类,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其次,确定归档形式。根据各社保经办单位文件材料形成的类型,确定以件或卷进行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最后,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存价值确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三)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四)在全国统一管理下设分支机构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为进一步夯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基础,不断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能力与水平,街道决定从4月初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基础信息大排查专项行动,为确保这次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省居住房屋出租登记管理办法》为依据,通过开展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基础信息大排查,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水平,在全街道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氛围,积极推进平安玉海、和谐玉海的建设。
二、工作目标
通过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街道内流动人口、出租房屋进行彻底排查,切实提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质量、“四有”率和出租房一户一册的档案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一)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采集要逐条逐项填写齐全,输入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
(二)流动人口登记率达到90%以上,流动人口人户一致率达到80%以上,出租房屋登记备案率达95%以上,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
(三)出租房一户一册档案齐全,台账资料完整清晰。
(四)进一步加强用工单位的办证意识,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
(五)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管理进一步规范,人员到位,责任区域明确固定,工作职责等制度落实。
三、工作重点
(一)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质量和出租房屋一户一册台账。
(二)高危人口的信息采集和管控。
(三)流动人口聚集居住的群租出租房屋。
(四)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和治安情况复杂的出租房屋。
四、工作措施
(一)宣传先行。通过上门入户走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在辖区居民小区、服务场所及单位,广泛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流动人口、出租房东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识。
(二)分片包干。街道办事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工作人员、派出所社区民警和协管员要按现有分配的力量,在社区干部的配合下,分片负责,以社区为单位,开展逐门逐户的入户调查,全面采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信息,对已采集的信息要坚持经常性地入户核对,及时进行补登、注销和变更。
(三)分类管理。要认真推行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分类管理模式。对高危人员和存在消防安全隐落的出租房屋要实行经常性的入户核查,全面采集高危人员的信息,发放消防安全隐患整改书、复查意见书、房东签订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书,对发现有违法行为和达不到出租房消防安全标准要求的,做好信息反馈传递,及时予以打击和处理。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克服畏难情绪和厌战情绪,用足用好法律法规。
(一)税源户籍管理有待加强。建材行业户数多、税源分散,管理难度大,部分纳税人税法意识不强,千方百计钻税收空子,钻征管漏洞,不登记,不纳税,特别是砂石行业,缴纳税款主要是以建筑企业代扣代缴居多,增加了税源户籍控管的难度。同时,有的基层国税单位重管事,轻管户,削弱日常的税源户籍管理,造成建材行业的税源户籍不明、底数不清。
(二)日常管理不到位。日常管理工作不够扎实,税源不清、户籍不明、纳税人经营状况不清楚的现象在个别管理片区依然存在。同时,受个体税收征收成本因素的影响,普通存在重征收、轻管理,重大宗税源、轻小税源的思想,导致建材行业税收疏于管理。
(三)税额核定难度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增值税定额核定弹性很大,收“人情税”、“关系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建材行业生产经营粗放,经营条件落后,多数经营者财务知识水平低,大部分纳税户不建账或建账混乱,致使税务机关无法全面、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此外,少数建材行业的纳税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存在不开票、开白条、虚开发票等违规行为,弱化了以票控税的效果。
(四)征管环境有待优化。一方面,少数建材行业的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不强,纳税意识淡薄,既不主动申报纳纳税,又不自觉接受税务管理。另一方面,部门配合协作不力,建材行业税收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但国税部门同相关部门之间尚未建立健全协作机制,相互配合不紧密,数据信息不能够共享,没有形成管理合力。
二、建材行业税收管理的实践情况
今年,*县国税局把建材行业增值税管理作为税源管理工作的重点,积极创新管理办法,严格责任考核,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摸清了税源底数。全县108户建材行业纳税人全部纳入CTAIS管理,占全县总户数的5.6%。从管理类别看,其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5户,小规模纳税人1*户;从管理方式看,查帐征收42户,“双定”管理66户;从行业分类看,小砖厂32户,小预制厂47户,小碎石厂22户,彩瓦厂7户。二是创新了管理制度。制定了《采石场增值税管理办法》、《砖制品、预制品行业增值税管理办法》、《建材行业税收分析制度》、《建材行业纳税评估制度》、《建材行业税收考评办法》、《建材行业增值税规范化管理办法》等。全县实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管理制度和办法、统一档案管理标准、统一收入计划考核、统一评估分析体系。三是完善了工作机制。
建立以票管税机制,先后召开部门联系会议3次,制作并发放发票宣传提示牌20个,不断加大发票知识宣传力度,扩大发票使用面,用票率达到82%,严格发票日常管理,不定期开展发票检查,严厉打击发票违章行为,处罚率达到100%。建立收入考评机制,明确专人管理,落实税管员职责,按月下达收入计划,单独考核奖惩。建立协税护税机制,与建筑、高速公路等施工单位建立长期协税护税联系制度,做到结算工程基础材料款一律凭正式发票,定期向我们税务部门如实提供基础材料购销合同、协议等结算依据,加大税源源泉控管力度。元至10月份,武英高速公路*段五个建设单位共向我们国税机关提供基础材料购销合同、协议28份,涉税金额760多万元,税款43万多元。四是提高了征管质量。通过开展专项清理或户籍清查,共清理建材行业漏征漏管12户,补征税款3.4万元;通过纳税评估,及时调整税负偏低的“双定”户9户,调增税额4万元,及时督促查帐征收户补办申报28户,补缴增值税11.6万元。1至10月共全县建材税收累计入库133万元,同比增长125%。
三、进一步加强建材行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要在建材行业中推行分类税收管理,对一般纳税人和帐证健全纳税户实行查帐征收管理;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查验征收,税务机关按日登记查验台帐;对零散纳税户,实行源泉控制、发票控税、启运报税制。同时,要将查验征收户和零散纳税户作为重点纳税评估对象,不定期开展纳税评估,评估面应达到100%。
(二)探索推行以票管税。进一步加大发票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建材行业发票使用面。推行普通发票分类管理,对建材行业中实行查帐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逐步推行电脑版发票,取消手工版发票;对实行查验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使用百元版发票。定期开展辖区内建材行业发票的日常检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比对,加大对发票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做到以查促管,以票控税。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药械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以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为关键,以规范药械经营主体行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重点地区和重点品种监管等工作为重点,着力推进药械流通监管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努力开创药械流通监管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到20****年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药械经营主体行为进一步规范。药品经营企业100%实施GSP认证;药品批发企业跟踪检查覆盖面达到100%,药品零售企业跟踪检查覆盖面达到80%以上。高风险医疗器械(包括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植入器材和介入器材,下同)经营企业监督检查的覆盖面达到100%。
2、农村药品“两网”的运行效能进一步提升。所有的县以上医疗机构和7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45%以上的村卫生室(含个体诊所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房达到“规范药房”要求。
3、药械经营企业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入。药品批发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的覆盖面达到100%,探索建立高风险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信用评价机制。
4、药品流通监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年底前,所有的新开办药品批发企业和部分原有的药品批发企业使用药品经营企业信息管理软件,接受药监部门的远程、实时监管。
二、强化药械经营许可监管,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三)严格药械经营企业市场准入。进一步完善、提高药械批发、零售企业的许可标准,严格审批新开办药械经营企业,把好药械市场的准入关口。适度提高药品经营企业换证、变更许可事项的条件,逐步缩小新老企业的差距,全面提升全省药品经营企业的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
(四)完善药械市场退出机制。按照《药品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日常监管、药械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完善药械市场退出机制,依法淘汰一批条件差、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的药械经营企业。
(五)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药品流通领域的资源整合,鼓励同行业兼并重组,引导药品流通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升药品流通行业的竞争力和集中度,促进我省现代医药物流发展。
三、加大日常监管力度,规范药械经营使用主体行为
(六)落实企业是药械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对药械经营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探索建立药械批发企业质量受权人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的药械安全主体责任。
(七)强化药械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在药品方面,省局制订《安徽省药品经营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各市、县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GSP认证跟踪检查为抓手,以突击检查为主要方式,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工作,重点打击挂靠经营、超方式和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不按照法定的要求和条件实施经营行为的,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完善药品销售人员备案管理制度,加强药品销售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以“二书二证一合同”(法人企业的任职书、法人授权委托书、身份证、市局培训上岗证以及经劳动部门鉴证的劳动合同)为主要内容的药品销售人员档案,建立药品销售人员网上查询系统,及时在市局网站公布经审核合格的销售人员名单及诚信记录,供公众查询。
在医疗器械方面,继续强化骨接合用金属植入物监管,进一步巩固专项整治成果;重点抓好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规范监督检查记录,建立日常监管档案。
(八)扎实做好药品GSP认证工作。继续做好新开办和认证期满的药品经营企业的认证工作,督促、指导专营体外诊断试剂的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认证,总结认证工作经验,完善认证现场检查操作办法,探索创新认证管理模式,着力提升GSP认证的公信力。加强GSP认证检查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强化认证纪律,保障认证工作健康开展。
(九)推进药械经营企业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药品批发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探索开展药品零售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探索制定高风险医疗器械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督促药械企业加强行为自律。
(十)拓展药械流通监管的广度和深度。以宣传贯彻《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医疗机构药房“托管”、宾馆、车站、机场等场所销售药品以及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监管,探索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和措施,进一步扩大监管的覆盖面,消除监管盲区。
四、完善广告审查监督机制,规范药品广告行为
(十一)严把药械广告审批关口。严格审查药械广告内容,确保审查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真实、合法。同时,及时将省局审批或备案的药械广告在网站公布,供市、县局和公众查询。
(十二)加大药械广告监测力度。全省统一配备药械广告监测系统和设备,提高监测的能力和水平。探索改进药品广告监测方法,对以公众人物名义为产品功效作证明的药品广告和擅自扩大适应症的医疗器械广告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将监测到的违法药械广告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
(十三)加大对违法药械广告的惩处力度。省局对有严重违法广告问题的药品进一步加大暂停销售的行政强制措施。各市、县局要加大对“停售”药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药品广告品种的抽验力度,探索建立“上下联动、监管有力”的药品广告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违法药械广告公告制度和药品广告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违法药械广告“黑名单”制度,提高公众对违法药械广告的辨别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
五、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保障农民用药安全
(十四)强化“两网”建设的政策和经费支撑。争取省政府就“两网”建设专门下发文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落实专项经费,完善工作机制,为“两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各地要努力将“两网”建设列入当地民生工程和年度目标任务,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继续依靠行政力量和组织保障推进“两网”建设的深入开展。
(十五)深化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地方政府负总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为主,农村协管员、信息员等社会监督为辅的农村药品监管体系。定期对农村药品协管员、信息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多途径、多渠道组织“两员”参加协管协查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宣传教育、信息反馈、执法协助、举报投诉等方面的作用。健全和完善农村药品监管信息报送、举报投诉、快速反应和协同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网络运行质量,提高监管效能。认真落实“两员”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对起不到协管作用的予以解聘。
(十六)强化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监管。加强农村药品采购、供应渠道的监管,防止假劣药品流向农村。推行有配送能力的药品批发企业向农村医疗机构集中配送供应药品,支持、引导每个县通过竞标等方式确定3―4家药品配送企业,对农村涉药单位的药品实行统一配送。引导国家定点生产的基本用药进入农村,促进农村“两网”建设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有机结合。结合商务部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引导、促进现代农村药品流通业态健康发展。
(十七)促进“两网”与“新农合”有机结合。落实《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的“规范药房”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要将“规范药房”作为审批“新农合”、“城市医保”及社区卫生服务定点医疗机构的必备条件,加大对未达标药房的监督检查力度,提升农村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会同卫生部门选择一批管理规范的零售药店作为“新农合”定点药店,切实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用上质量安全、价格合理的药品。
(十八)总结推广“两网”示范县经验。总结各地创建“两网”建设示范县的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整体水平。
六、强化重点地区和重点品种监管,消除药械安全隐患
(十九)强化亳州、阜阳、太和等重点地区监管。亳州市要以实施《亳州市中药材市场管理办法》为关键,以建立健全质量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为着力点,进一步创新中药材市场监管的思路和办法,巩固和扩大中药材市场整治成果。阜阳市及太和县要继续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继续保持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和地下药品交易的高压态势,规范药品托运等物流渠道,着力净化市场环境;强化对大型药品批发企业的监督和指导,督促企业引进药品现代物流系统装置和设备,改善营业场所、药品仓储等硬件设施,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
(二十)加强对疫苗等重点品种监管。严格疫苗经营准入,加大对疫苗、血液制品等品种的购销渠道、仓库管理、票据管理以及药品质量、相关证明文件的监督检查力度。结合奥运药品安全保障工作,开展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等品种的专项检查。组织开展电疗、磁疗、光疗及隐形眼镜经营企业的专项检查,重点整治物理治疗设备扩大适应症、包装标识不规范以及不符合标准等问题,重点检查隐形眼镜的购进渠道和质量。
(二十一)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加大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品种的监控力度,建立健全药械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完善重点地区的药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抓好培训和演练,切实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七、继续开展“清理家庭小药箱”惠民活动,积极为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十二)着力将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回收工作向农村延伸。在进一步做好城市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回收工作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定点回收药店的数量和分布区域,周密组织,严格管理,强化宣传,积极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清理家庭小药箱,集中、统一销毁家庭过期失效药品,打击非法回收药品行为,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二十三)建立完善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回收长效机制。总结、推广一些市、县的有益经验,建立完善以“四统一”(统一定点标识和回收箱,统一登记表,统一销毁,统一考核和奖励)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办法,将此项工作与规范零售药店行为、药品分类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安全合理用药宣传、药品质量投诉举报等工作有机结合,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一项惠民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八、加强药品流通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十四)推进药械经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省局将进一步加快药品批发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推广和应用,各市、县局要积极推广相对成熟的药品零售企业信息管理软件,鼓励、引导药品经营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质量管理,规范药械经营行为。
(二十五)构建药械流通远程、实时监管平台。加快推进药械流通监管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在企业普遍使用信息管理软件的基础上,着力实现对全省药械经营企业的远程监管、实时监管,进一步提升药械流通监管的水平和效能。
一、整改工作总体情况
镇及时召开了脱贫攻坚作风建设调研指导组反馈问题整改部署会议和调度会议,对所涉及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没有涉及到的村要对此次整改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并下发了整改工作方案和整改问题清单,现已全部整改完成。
二、具体整改任务整改落实情况
(一)工作职责不清,责任落实不力。
1、县明确非贫困村驻村干部参照贫困村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实行管理,但调研组发现,县大部分非贫困村驻村干部均未与原单位脱钩,身兼双职。
整改措施:
①从严加强驻村干部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县驻村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推动驻村干部食宿在村、与原单位脱钩、考勤请假、工作报告等管理制度落地落实落细。②严把驻村干部“调整关”,保持队伍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指导各乡镇(街)、各部门(单位)对不胜任的驻村干部必须抓紧调、马上调,确保不出现空档。③进一步加强驻村干部对扶贫政策的培训与自我学习。重点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增强扶贫一线党员干部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意识和脱贫攻坚政策理论水平。
完成情况:镇已召开全镇驻村工作队会议,会议要求全镇驻村工作队及时与原单位领导沟通,要与原单位脱钩,不允许身兼双职,截止9月8日,全镇上级部门下派的驻村工作队都能与原单位脱钩,能够按要求进行驻村。(已完成)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不高。
1、四棵树乡扶贫办主任不熟悉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具体规定及工作要求,没有将扶贫政策学懂悟透。
整改措施:
①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和主管扶贫人员对扶贫政策熟悉知晓,做到“一口清”。②加强党员干部对扶贫政策的培训和学习,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完成情况:我镇主要领导及主管扶贫领导、扶贫办主任对扶贫政策都已达到“一口清”。我镇利用每周二例会时间,对全镇各村及贫困村第一书记进行扶贫政策的培训和学习。(已完成)
2、个别改建房屋偷工减料。刘家馆镇王河村2017年危房改造36户,合同约定由施工方完成“卫生间安门、室内刮大白”工作,但调研组走访发现,该村改建房屋卫生间门多用木板简易安装或不安装,室内墙面用简单粉刷代替刮大白(有的水泥墙面已经),群众对此意见较大。
整改措施:
严格落实危房改造房屋验收标准,各乡镇(街)要切实履行监督责任,非自建房屋要按照合同标准严格执行,做到让贫困群众满意。
完成情况:我镇立即召开了整改会议,要求全镇各村对所有参加危房改造的贫困户室内大白工作进行自查自纠,全面整改,严格按照合同履行,现危房改造室内大白工作已全部整改完毕。(已完成)
3、有的贫困户住房存在安全隐患。蔡家镇下坎子村贫困户王国芹家旧房只拆除了一半,剩一半当作仓房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白山乡裴家村贫困户郑海龙当前居住房屋被评定为D级危房,该房屋面积在80平米左右,且临近主路,有拆迁可能,按现行危房改造政策,重建后房屋面积将变小,故其个人坚决不同意改造。此户住房安全问题需研究解决,否则无法脱贫。
整改措施:
严格执行危房改造政策和拆除要求,针对贫困户郑海龙房屋问题,在核实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其住房安全的问题。
完成情况:我镇所有危房改造贫困户的老房子已全部拆除扒倒,不存在拆除一半留一半现象。(已完成)
4、县2019年已经开工改建、重建的危房档案材料不齐全、不规范,十家堡镇铁岭窝堡村贫困户杨有臣竣工验收档案仅有户主签字。
整改措施:
对危房改造档案资料进行全面梳理,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完善相关手续和程序,规范2019年危房改造档案,不再出现类似问题。
完成情况:我镇2019年危房改造工作已全部完成,危房改造档案已建立完成。(已完成)
5、部分村卫生室日常管理不到位。孤家子镇马家窑村、蔡家镇下坎子村卫生室发现药品柜里摆放过期药物;林海镇夏甸子村卫生室管理不规范,为村民使用的注射液(氯化钠250ml)没有按照规定存放在阴凉处。
整改措施:
强化和规范村卫生室日常管理工作,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确保过期药品下架,不再出现类似问题。
完成情况:强化和规范管理村卫生室日常工作,卫生院定期督导检查,保证村卫生室药品达到80种以上,过期药品及时下架,按规定存放药品及摆放。(已完成)
6、有的卫生室没有落实村级报销政策。孤家子镇马家窑村、沈洋乡辽河村贫困户在村卫生室购药全额付费,未能享受贫困户购药村级报销政策。
整改措施:
督促各乡镇各村卫生室进一步落实村级报销政策,确保贫困户享受购药村级报销政策。
完成情况:我镇17个村卫生室已全部开展新农合报销政策,贫困患者持新农合医疗证,当时买药当时报销。(已完成)
7、有的村没有慢病随访手册。调研组在四棵树乡四棵树村共走访了6户贫困户,其中只有1户孙少忠家有慢病随访手册,并且随访记录中村医有1个月没有开展随访工作,其余5户家里均没有随访手册。
整改措施:
①加强政策宣传,明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规范化填写签约协议书。②按照省卫健委要求,在精准核实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家庭医生签约协议书内容及随防手册。
完成情况:贫困患者全部建立慢病随访手册,组织县、乡、村医生定期入户巡诊,加强政策宣传规范化填写签约协议书。(已完成)
(三)工作落实不力,工作成效不明显。
1、贫困人口没有分类管理。贫困人口分类管理是精准施策的前提,是科学设置公益性岗位、合理进行资产收益分配、避免“大水漫灌”“一分了之”的有效途径。我市早在2018年8月下发的《市脱贫攻坚百日行动工作方案》中就明确要求,贫困人口要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以提高工作的精准度。调研组发现,县尚未落实此项工作要求,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的工作要求难以实现。
整改措施:
①进行贫困人口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分红计划,对分红资金的发放情况进行自查自纠。②合理进行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按照有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情况分类,结合公益岗位、庭院经济等贫困户增收项目进行年底分红。
完成情况:我镇及时召开了整改会议,同时对2018年分红资金的发放进行了自查自纠,对未按规定将分红资金按照有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分类(ABC三类)的村及时整改,基于2018年各村分红资金已发放完毕,无法重新发放,故而各村在2019年底分红资金发放时,均都会按照有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分类(ABC三类)发放,让有、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不同情况参与或村分配劳动任务,按参与次数或劳动量累计积分,按照积分量年底给予分红。(已完成)
2、识别(标注)不精准。根据我省贫困识别标准,原则上按户识别,对于“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的情况,按照在同一住宅内,常住或者与户主共同生活的成员为准。蔡家镇下坎子村贫困户郭守利其三儿子郭春昌、儿媳任文红2人常年在外打工,非家庭常住成员却被识别为贫困人口,属于错评。另外,郭守利的二儿子郭春刚为服刑人员,该情况未按规定在数据系统中标注。
整改措施: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与该单位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的中国商飞公司开创性地进行复杂的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工作,其档案管理工作必然有其特点和要求。中国商飞公司旗下的支线飞机ARJ21-700已于2008年11月28日实现成功首飞,笔者借鉴ARJ21-700飞机项目档案管理的实践,就大型客机项目档案工作进行一些研究。
一、大型客机项目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
1 大型客机项目档案共享程度高
大型客机项目是复杂的系统综合工程,在中国商飞公司领导下三大中心协同合作进行研制,作为大型客机项目的主制造商。同时涉及国内参与设计的供应商、参与制造的供应商等。国外有材料供应商、系统供应商等。大型客机项目中这些参研单位在工作中形成的相关档案资料,应该是高度共享,一个参研单位的档案会是另外参研单位工作的输入条件,各个参研单位档案既是本企业大型客机项目工作的最终环节,同时又是整个大型客机项目研制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档案数据即形成即利用,必然相互间共享程度高。
2 大型客机项目档案信息化程度高
从新支线飞机项目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实践来看,新支线飞机项目建立了基于Wind chill的系统平台。该平台的实施范围涵盖了ARJ21参研的四厂(上飞、西飞、成飞、沈飞)、一院(原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三所(630所、637所、623所)以及近20家的国外供应商,成为了ARJ21飞机研制过程中各个参研单位的协同工作和数据交换、共享及管理的统一平台。同时该平台与各参研单位内部的自身的系统管理平台、设计平台实现数据接口,数据从形成、归档、分发、发放完全实现信息管理。然而对参与国内、国外供应商尚辅助以邮件、移动介质以及纸质等手段进行数据传递及交换,尚未纳入到信息系统平台管理,档案管理并未实现完全的信息化管理,数据在传递中存在着一些滞后现象。
借鉴新支线项目管理的经验,大型客机项目信息管理程度必将更高,档案管理作为大型客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的程度也必将更高。不仅在中国商飞和三大中心内部会实现统一平台,数据交换无缝链接,充分地按需索取。同时实现对国内外供应商的数据管理有序的、规范的信息管理。因而档案管理实现数据传递过程中的完全数字化,传递速度、准确性、效率等有根本的改善。
3 数据多头传递,档案部门负责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传统意义上对企业档案工作的理解可以主要概括为三个字收、管、用。企业档案部门往往是企业研制资料的最后管理部门。档案部门在收集到这些资料后进行索引、分类管理,为档案检索利用提供便利。因为档案资料在归档后可能很长时间利用一次甚至可能不用,档案部门的工作往往被企业管理者忽视。档案工作者在对档案编研,深层次加工,为企业产品研制提供参考等工作上花较大的工夫。
在大型客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各企业档案部门除了行使好档案的收、管、用的职能外,还承担了数据传递的重要责任。从新支线飞机项目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设计所档案部门在形成工程数据档案的同时,通过系统平台将数据发给生产厂档案部门。生产厂的档案部门将数据作为生产依据在企业内部各生产车间进行数据传递。由此可以看到档案部门直接参与型号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数据的有效传递。从新支线项目档案管理趋势以及大型客机档案管理的特点来看,各企业间工作实质性的、最终的接触将以档案部门交换的数据为依据;适航审查、检查设计、生产符合性将以档案部门保存数据为准;企业人员工作利用也将以档案部门发出的数据为准。档案部门在数据传递中将越来越多地承担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的工作职能。为此档案工作组织结构以及功能行使也在型号项目研制中有所拓展。档案部门将在大型客机型号项目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4 新增民机特点的档案门类
民用飞机项目具有其区别于军用飞机项目的特点。最为典型的民机必须接受适航审查,取得TC证和PC证。民机必须顾客至上,注重售后服务,民机必须加强客户服务工作。中国商飞公司开创性地筹建了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针对民机特有的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应该摸索出适航档案管理和客户服务档案管理特点,制定新增门类档案管理办法及规定,将该部分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提供利用。
在民机研制中还将产生其他民机特有的工作,档案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充分适应型号研制的需要,建立、健全民机档案管理体系。
二、大型客机项目档案管理的设想
针对大型客机项目档案管理的特点,笔者认为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原则,可以为大型客机项目的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大型客机项目档案制度体系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型客机项目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为了使各项工作协调一致,制度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商飞公司档案管理部门将建立大型客机项目档案制度体系,以指导中国商飞内部、三大中心,甚至供应商的档案管理工作。
大型客机项目制度体系的建设从型号档案门类上应包括设计类文件的档案管理办法、制造类文件的档案管理办法、客户服务类文件的档案管理办法、试验类文件的档案管理办法、试飞类文件的档案管理办法、适航类文件的档案管理办法等。从档案业务要求上应包括档案文件的管理规定、档案工作程序、档案控制程序、档案发放和接收程序、档案归档著录通用要求、档案系统平台管理要求等。
2 大型客机项目档案管理的原则
变前端控制为源头控制。前端控制是现代文件和档案管理的重要理念。前端控制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把文件从形成到永久销毁的不同阶段看成一个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活动是中端,保存、利用或销毁
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科学规划,把需要和可能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或部分实现的功能尽可能在这一阶段实现。档案工作者总是试图在前端对文件进行控制,就档案工作实践来看,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对大型客机项目档案的管理应走出前端控制的误区。努力将大型客机项目档案的归档要求贯彻到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中,进一步规范文件的源头控制。源头控制强调在文档顶层设计框架中对整个业务范围和流程进行分析、描述和设计,建立信息化的总体架构以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上共享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从全程着眼,规范电子文件从生成、流转到保存的技术、方法和规则,以确保电子文件长久真实、完整、可读、可用。档案部门人员必须在项目前期与标准化管理部门人员充分沟通,将档案管理要求贯彻到标准化管理的顶层要求,在审签流程中规范文件的形成过程。进而保证归档文件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利于查询和利用。
将档案管理紧密结合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以往的很多情况是档案工作者往往不知道该型号、该任务会产生哪些资料,会有多少资料需要归档。尤其是对于那些不需要档案部门参与发放等工作的数据、资料。大型客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可与项目的研制紧密结合,将档案归档建立在大型客机项目管理计划、考核、任务评审等的基础上,把大型客机项目管理计划作为档案的归档计划,做到对型号档案归档的资料有据可查。将归档情况上报型号管理部门,作为型号管理考核的依据以督促型号资料的归档。参加大型客机型号的各项任务的评审会,既对各类资料有效地归档,又充分了解型号研制的进展,为档案编研、档案的深加工奠定了基础。通过多项措施将档案管理紧密结合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充分为项目研制工作服务,同时全面地收集型号档案资料,便于今后的利用。
对大型客机型号档案的合理组卷。因为飞机设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设计系统之间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技术文件之间相互引用,多头引用,循环引用等,型号档案的组卷存在一定的困难。
笔者认为可以从飞机的研制阶段、具体型号任务等方面对型号档案进行组卷。飞机研制可以分立项论证阶――可行性论证阶段――预发展阶段――工程发展阶段――批生产和产业化阶段五个阶段。如果需要查找一份设计文件,可能在不同阶段的文件描述也是不同的,这样仅能从文件名称上作些区分。如果档案人员能够在型号研制的不同阶段对档案进行逻辑上的组卷,笔者认为能够为用户查询利用提供便利。同时也整理出型号档案的脉络,为民用飞机研制积累有益的经验。然而,仅靠档案人员从文件的题目、内容等判断该文件属于某个阶段,很难判断准确。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每次飞机的转阶段都将召开评审会,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可以以评审时间来划分,做个粗略的判断,作为型号项目档案分阶段划分的有效依据。在划分每份档案的所属阶段后,应可以再按主题进行组卷。主题可以分类别对待,如外协项目以合同为脉络,试验及试验件以试验管理流程为脉络,特殊任务如物理样机、展示样机、电子样机等可以以具体任务的执行流程为脉络……总之,合理的组卷,能够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清晰档案的查找线索。
三、基于大型客机项目的档案系统建设
1 建立数字档案馆
数字化时代,飞机的研制将全部实现数字化定义、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这就对档案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如何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异地数据的接收与发放;档案部门与设计、工艺、质量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如何进行数据的在线归档;档案部门对原有纸质档案等传统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的管理利用等问题要达到知识管理目标,都需要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来实现。
大型客机项目是国家投资,型号项目档案理应归国家所有,中国商飞公司代表国家对大型客机项目档案进行管理。中国商飞公司下属三大中心在大型客机项目中目标一致、职能各异、避免了企业因为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原因,档案、资料的交换壁垒,为建立公司统一的数字档案馆奠定了基础。
中国商飞公司可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统一的数据源,形成共享模式的大型客机项目数字档案。三大中心的大型客机型号档案是中国商飞公司大型客机项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商飞档案部门的指导下,搭建大型客机项目数字档案馆的共享功能框架。
在大型客机数字档案共享功能框架中,其所存储资源的长期可存储性是重要前提,因为共享是一个系统,没有资源的摄入,存储、利用无疑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以大型客机项目数字档案共享框架必须以三大中心数字档案馆的大型客机项目档案资料长期可存储性为基石,通过标准接口实现资源共享与服务整合。其中重点要解决的是集成现有各种异构的设计、制造系统,兼容大客研制过程中应用到的CAD、CAE、CAM、EDA及其他软件设计等工具设计数据,确保这些数据的一致性、有效性、完整性、可追溯性和安全性,并作为大客研制过程中的统一信息中枢和型号的统一数据中心。
2 建立独立的档案系统平台
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在研制ARJ21飞机项目来看,目前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档案管理涉及的系统平台主要有CPC、ECMS、VPM、OA和金航百科档案管理等系统。
关键词:会计档案;双重存档;权限;分级录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会计档案管理的意义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明确地规定:“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可见会计档案对企业和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会计档案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各单位经济业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重要史料和证据,是制定预决算,进行决策的依据和咨询材料。同时具有财务分析、预测功能的会计软件的使用,也使得会计档案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二)会计档案是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凭证
经济工作中一些单位或个人钻法律、政策漏洞,随意提高开支,转移资金,偷税漏税。而会计档案将这些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为打击经济领域的不法行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三)国家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
从宏观来说,国家利用各企事业单位会计档案反映的数据逐级汇总,可以考核国民经济各部门有关计划和预算的执行情况,从而制订更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计划和决策。
二、现阶段会计档案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计档案在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面临了一些问题。
(一)会计档案存储介质多,管理混乱
根据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财会字(1998)32号文件,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不仅要保存电子会计数据,而且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由此可见,会计档案从形式上应包括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双重档案。
目前,有些单位只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从而影响会计档案的完整性。也有些单位只进行了硬盘的储存,没有储存纸质档案,一旦硬盘毁损,档案将无法查询。还有些单位或保存在电脑里、或储存在光盘中,使得会计档案管理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遗失。
(二)档案信息易更改
当前,许多企业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相关会计信息的无纸化传递。这些虽然利于会计档案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时,会计工作人员只要获得相关职责权限就可进行会计信息修改,没有了纸质档案的修改痕迹,使得篡改会计档案简单化。
(三)网络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通用网络财务的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银行等。基于网络技术,企业提高了会计文档的多方位检索速度,可以进行网上远距离传送,使会计工作变得简单、快捷。
但众所周知,网络病毒、黑客伺机而动,一旦计算机系统中病毒或被黑客攻击,不仅会造成会计档案的遗失、篡改,甚至会泄露企业的经济信息。
(四)会计软件升级与档案读取不兼容
在电子信息技术下,会计工作的录入需要相应的电算化软件予以支持。而会计软件的使用,又对计算机的硬件配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满足配置的计算机无法安装或运行软件。同时由于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升级换代很快,在不同的版本下会计数据有可能不同,有的单位没有把会计软件的版本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造成会计电算化档案不能被调阅。
三、完善会计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会计档案保管路径,设置会计档案管理专岗
鉴于目前纸质和电子会计档案并存的情况,企业应按会计期间、会计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保管路径及保管形式,如电子档案必须光盘和移动硬盘双重存储,以防损坏,不可读。同时,设置会计档案管理专岗并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会计档案管理路径查询手册,注明双重归档下的存放、存储路径。
(二)明确会计工作权限,建立电子信息修改的备查簿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对电子会计档案的各项内容要规定不同的使用权限,如:普通数据,可较大范围共享;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同时,要求会计软件开发商,但凡登陆软件进行操作,必留登陆痕迹,并选择登陆任务,比如是完成新会计事项的录入还是修改工作等。同时建立电子信息修改备查簿,对修改事项进行登记,以防私自篡改。
(三)建立内外网分级会计信息录入机制
将局域网和外网分级使用录入,分离授权。注重网络的管理,建立内外网的使用准入机制。尽量不要在网络上传递有关的财务数据。必须要通过网络传递的,应通过添加密码或其他加密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
(四)注意会计软件供应商的选择,设置专门电子计算机维护岗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会计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计软件也是不断升级调整的。这就要企业在进行会计软件供应商选择的时候,要选择售后完善的,技术过硬的公司,保证会计软件在升级后,不仅能进行现有经济业务的处理,也能对以往的会计档案进行调取、读取,以防电子会计档案形同虚设,无法使用。
另外,由于会计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会计科班出身,虽然会使用会计软件,全部能对计算机设备等进行维护。而电算化软件的维护及系统安全都对计算机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会计部门相应增设专门的电子计算机维护岗,聘用一定数量的电脑高级人才,维护日常运作,使得会计档案可以合理、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1]马秀英.谈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J].天津财会,2007(0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