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园林类论文

园林类论文

时间:2023-06-01 09:0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园林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园林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毕业论文

当前,我国风景园林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对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论文无疑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促进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加强对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研究有助于检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增强专业教学效果,同时,对风景园林专业内涵的提炼与发展均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目前,针对风景园林毕业论文的研究文献较少,主要集中在风景园林毕业论文问题与对策[1-2]、风景园林毕业论文指导方法[3-4]、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5-6]。笔者通过对安徽科技学院近5届(2016-2020)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重点对风景园林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及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探索,为进一步提升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参考与帮助。

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现存问题

1.1学生做毕业论文的热情不高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还存在被动学习的习惯,求知欲不高,对风景园林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在少部分学生中还存在“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一份作业”这样的概念,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毕业论文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少。部分学生抱着一种能通过即可的心态,“东拼西凑”“敷衍塞责”“糊弄过关”的情况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数量偏少的现状也导致了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够,不能做到对所指导学生及时有效地深入指导和管理,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说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2毕业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

笔者对安徽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2016-2020共5届(416人)毕业论文题目进行统计分析,从结果来看,毕业论文选题过于集中,选择城市公园、广场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的最多,能够占到70%~80%。很多题目都是真题假做或假题假做,真题真做的少之又少。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上比较随便,没有从实际项目中出发,所以导致设计内容流于形式,而毕业论文选题范围过大的问题占比也比较高,有的规划面积达到十几公顷至几十公顷,在毕业论文有限的时间内,规划如此大尺度的场地是不可能做到详细规划的程度的,只能达到概念性规划层级。综合以上内容能够发现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论文脱离实际情况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如果任由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导致毕业论文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欠缺,最终的结果会是毕业论文将成为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1.3毕业论文标准不够完善

目前针对风景园林毕业论文标准要求较低,且研究深度要求不够。以规划设计类毕业论文为例,文字部分要求不少于5000字的设计说明,图纸部分则要求包括区域位置图、现状分析图、总平面图、鸟瞰图、功能分区图、交通分析图、植物配置图、节点平面详图、节点效果图、竖向设计、意向图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但应不少于八幅A3图。论文标准不高导致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图纸数量过少和深度不够,甚至有个别学生以“总平面图+意向图”的方式来应付。

1.4毕业论文存在重图纸、轻实际的现象

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很少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重图纸效果,轻实用功能的现象比较明显。部分学生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如何提高图纸表现艺术效果上,过于重视规划图纸的表现效果,从而忽视了对场地设计对象的详细设计与分析,没有真正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致使设计方案中存在较多不够合理的地方。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中虽在文字上提到了“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等规划原则,但在其图纸表现中却看不出这方面的考虑,重视表现及整体效果,忽略细节设计与表现,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设计行业的大环境相关,但作为风景园林专业来讲必须要考虑实际问题,研究如何通过规划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风景园林学科的特点是科学与艺术并存,但在规划中不能过分强调艺术效果而忽略实际使用者的需求,也不能只考虑实际功能而舍弃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5毕业论文专题化研究比例过少

从近五年毕业论文统计情况看,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进行专题化研究的比例过少,某某公园、某某居住区、某某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的题目比例最多,而针对于如儿童活动场地景观设计、公园景观小品详细设计、风景区植物种植详细设计、住区水景详细设计等相关的题目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研究深度不够,缺乏综合性与系统性,往往停留在概念性规划的层面。此外,图纸数量偏少、表现内容过于简单、规划设计深度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也能够反映出当前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不够,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风景园林毕业论文改革的途径

2.1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了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需求,其中有文献研究、规划设计与图纸绘制、相关绘图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能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的能力,从而有效解决场地所存在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不断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效果与学习状态,加强过程管理,关注学生按规范完成毕业论文的能力。在毕业论文选题指导上,要求学生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题目,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如果难度过大,则不能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毕业后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岗位角色。

2.2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事实证明,参加学科竞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如“园冶杯”大学生景观设计竞赛,其中就有毕业作品类和毕业论文类等参赛类别,涵盖面也比较广泛。将专业竞赛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这种以竞赛促进教学的方式目前比较受到欢迎,学生们可以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可以和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点与实际项目有效结合,通过学科竞赛的锻炼,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加强团队的合作意识,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尝试。

第2篇

征稿栏目

1.前沿聚焦:发表农业、林业、环保、食品业、旅游业、资源产业学科前沿、生产实践前沿问题的观察性、前瞻性论文。

2.工作研究:发表农业、林业、环保、食品业、旅游业、自然资源产业等有关科研、管理、推广工作中的总结性论文或调查报告;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法和经验性论文。

3.资源•产业:刊登农业、林业、土地、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相关产业经营、创新与发展的论文。

4.环境•安全:刊登生态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关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论文;以及森林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人居安全方面的论文。

5.经济•管理:刊登生态经济、农业经济、林业经济、旅游经济、绿色食品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有关论文;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科技管理、管理工程、管理咨询、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论文。

6.生态•旅游:刊登绿色生态、生态工程、生态控制;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建设的论文。

7.园林•园艺:刊登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园林工程、园林技术;花木园艺、果蔬园艺、育种栽培方面的论文。

8.动物•畜牧:刊登动物科学、动物保护、畜牧科技方面的论文。

9.农林•植保:刊登植物保护、植树造林、森林工程、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论文。

10.建筑•材料:刊登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绿色材料工艺、材料分析、材料加工方面的论文。

11.能源•技术:刊登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替代能源技术、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论文。

12.食品•加工:刊登绿色食品工业生产、质量控制、储运流通方面的论文;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绿色加工技术等方面的论文。

征稿对象

欢迎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硕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员等积极赐稿!

稿件要求

1.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

2.文稿内容格式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3.论文篇幅一般以3000-6000字为宜,参考文献不少于6条。

4.来稿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

5.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5日内回复,全部稿件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收到用稿通知则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确认。

6.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E-mail、邮编等信息,以便本刊编辑联系有关事宜。

7.投稿方式: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送或通过邮局投寄,并请注明:投稿《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中建大厦1804号邮编:430074

E-mail:

网站地址:Http:∥

第3篇

【关键词】园林规划 园林植物 作用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生态规划无疑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7项基本原则。现在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合理选择施工管理手段,实时调整支配资源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对于管理手段和施工方法的改进,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充分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为景观生态化创造永续价值。

二.规划作用。

园林植物是城镇园林绿化地基本材料,因此对其的选择与规划是城镇绿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早在1965年《建工部城建工作会议纪要》上明确指出:“通过调查,摸清绿化任务,了解群众要求,根据以近期为主,远近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作出绿化规划、育苗规划和树种规划,避免盲目性。”园林植物规划确定下来以后,就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培育苗木,使苗圃内的种苗生产有方向、有目标、有数量,避免盲目育苗,造成苗木过多或不符合城镇绿化需要的毛病。

三.规划原则。

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植被、城镇绿化种类、比例、古树名木、历史资料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后,可着手进行植物规划。

1.在满足园林绿化综合功能的基础上,要兼顾各绿地类型及城市性质进行规划。

我国大、中、小城市在不断发展,不断增加,按1983年10月统计有245个。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很多县级市,数量难以统计。每个城市根据其历史、工业生产、风景名胜等来确定城市的性质。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把24个城市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承德、南京、杭州、西安、延安等),又确定杭州为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城市性质定下来后,根据园林树木的三大功能(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美化功能及结合生产功能)进行植物种类选择及规划。一个城市中又根据不同绿化类型及满足不同的园林功能来选择树种。如行道树选择则要求:树大荫浓、树冠整齐、主干通直;生长较快、长寿、耐修剪、耐移植、耐瘠薄、抗污染;树身洁净,没有恶臭或有刺的花、果(如银杏或构树就要选择雄株)等。

昆明地处滇中高原,自然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针叶混交林为主,常与落叶阔叶林混交。昆明素有春城之称,故大量栽植常绿树种,加上色彩丰富的落叶树,才能达到“四季常青”、“四时花香”之春城景色。武汉市的园林绿化要体现江城风格,夏日长而热,故要达到“绿阴护夏、红叶至秋、花开四季、冬夏常青”。要求植物规划中既要有高大荫浓的树种、讲求实效;又要万紫千红、美化、彩化。

2. 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

城市的立地条件较差,上有天罗、下有地网,土层瘠薄且有砖瓦、水泥、石灰等杂物,大气污染严重,飘尘大。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又要把树种好,长好,非适地适树不可。

天津市地下水位高,盐碱土多,土质不良,故要着重选择抗涝、耐盐树种。主要有绒毛白蜡、柽柳、紫穗槐、杜梨、雪柳、西府海棠、枸杞、柳树、沙枣、沙棘、玫瑰等。在树种规划中选9种乔木:槐树、绒毛白蜡、苦栎白蜡、毛白杨、刺槐、垂柳、臭椿、合欢、泡桐。10种灌木:海棠、榆叶梅、玫瑰、丁香、香茶藨子、月季、锦带、绣线菊、木槿、金银木等。

一般来说,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最能体现地方风格,群众喜闻乐见;最能抗灾难性气候;种苗易得且易成活。如华北的杨、柳、榆、槐、椿、油松、白皮松、五角枫、栾树、黄连木、白蜡、海棠等最能适合华北的气候条件。

适当选用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非常重要,不少外来树种已证明基本能适应本地生长。如原产印度、伊朗的夹竹桃,15世纪后引入我国,其性强健,抗烟尘及有毒气体,不择土壤,病虫害少,花期长,目前已成为长江流域以南各城市的主要树种之一。悬铃木原产英国,现在我国很多城市都用其做行道树。刺槐原产德国,目前在我国不但用于城市园林绿化,还广泛用于造林。银桦、桉树原产澳大利亚;雪松原产印度、巴基斯坦;广玉兰、落羽松、池杉原产北美;大王椰子原产古巴;散尾葵原产马达加斯加;三角花原产巴西。所有这些树种已为我大江南北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安家落户了。

3. 以乔木为主,结合灌木、藤本、地被、花卉,为设计人工栽培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

乔木是城镇园林绿化的骨架,具有良好的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等作用,但仅仅用乔木绿化,则面貌显得单调,也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效益。如由乔木、灌木、藤本、地被模拟自然植物群,组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不但丰富了园林中的绿化景色,增添了自然美感,而且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增加单位面积的绿量,有效地提高了生态效益,更为有益地改善了环境。

4. 快长树—慢长树,常绿树—落叶树相结合。

一座新建城市,为了早日发挥城市的绿化面貌,或由于珍贵、慢长树种的苗木缺乏,先利用一些速生树种进行普遍绿化是正确的。快长树能迅速形成绿化面貌,但他们往往寿命短,一旦长大绿树成荫,由于衰老要砍伐更新再种小树,群众往往不能理解和谅解,同时也影响了园林景色。慢长树种往往长寿,能使城市绿化景观有一相对长的稳定时期,但在小树阶段往往难达到园林绿化功能的需求。为此让快长树与慢长树间隔配置,快长树迅速成荫,待其要影响慢长树生长,而且慢长树也已长大到一定程度,就要坚决地去掉快长树,留下慢长树,这样就不会剧烈地影响绿化面貌,群众也能理解。

南京市在解放初期面对着大量荒山空地,要迅速进行绿化,要求短期内有良好的绿化面貌,因此采取先以速生树种,稍后慢长树跟上;先用一般树种,后用名贵树种。速生树种选择用了加杨,枫杨、悬铃木、刺槐、泡桐、黑松、马尾松、垂柳等,同时繁殖乡土树种及名贵树种如银杏、枫香、雪松、龙柏、薄壳山核桃、香樟、水杉、落羽松、池杉、广玉兰、五角枫、柿树、梓树、青桐、桂花、女贞、黄杨、月季等。

根据该地的树种规划,园林规划部门可按本地的绿化系统规划,估算出总的树种用量,而苗圃则可根据这个估算作出分批分期的育苗、出囿以及引种等计划,当然苗圃的计划也应有一定的弹性范围。总之,有了该地的树种规划后就可使园林建设工作少走弯路,避免浪费,避免盲目性,可以有效地保证园林建设工作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园林植物是城镇园林绿化地基本材料,因此对其的选择与规划是城镇绿化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因此我们在保证园林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因素,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我国的的园林规划走向国际化道路,带动我国园林技术更加成熟并且走向经济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孙华 浅谈园林植物的作用及规划原则 [期刊论文] 《湖北林业科技》 -2012年3期.

[2] 白晶 王萍 李冰 浅谈景观园林植物规划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3] 郑琦 城市绿化中园林植物的作用及优选原则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22期

[4] 马栓 软质景观--园林植物的作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2年11期

[5] 刘凤元 汪海岩 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研究 [期刊论文] 《绿色科技》 -2013年3期

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气候适应性;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适应性研究不断涌现,风景园林领域也不例外。

在理念认识层面,最早有美国麦克哈格1992年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详细的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并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1] 近几年,有张卓予(2009)[2]、包满珠(2009)[3]、赵彩君(2009)[4]、胡承江(2011)[5]、杨锐(2011)[6]等讨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强调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在设计方法研究层面,有冯潇(2009)的博士论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总结了风景园林中引入与引导自然过程的原则与方法。 [7]赵彩君(2010)在其博士论文《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中通过对理论的总结,以及技术手段、设计手法的阐述,将科研成果、设计实践和应对策略相结合。[8](美)奇普·沙利文(2005)的《庭园与气候》按照传统上用以解释现实世界本质的四元素“土”、“火”、“空气”、“水”划分为四个部分,展示了过去伟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是如何利用这些元素来创造微气候的。[9]柏春(2009)在《城市气候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书中提出“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的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建立一个关于城市气候学与城市设计学交叉研究的体系、框架以及实现途径。[10]冷红(2009)在《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一书中提出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的科学理念和设计方法。[11]荆其敏、张丽安(2012)《设计顺从自然》本书主要介绍了设计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提出设计顺从自然、设计顺从气候、设计顺从地形地貌、设计从土从石、设计从风从声。[12]

在应用理论研究层面,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型来看,有谭刚毅(2003)[13]、赵彩君(2011)[14]、王建华(2008)[15]等对传统园林气候适应性及各气候应变措施进行了研究; 何海霞(2008)[16]、郭虓(2012)[17]等对民居院落气候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有张亭(2005)[18]、郑洁(2005)[19]、朱俊华(2011)[20]、刘姝宇(2010)[21]等总结了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的方法及策略;在校园规划设计的研究中,有冒亚龙(2010)[22]、李帅(2010)[23]、宣怡(2012)[24]等探究适宜地域气候的生态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校园规划布局结合地方气候等规划与设计策略;对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有冷红(2011)[25]、阎晶(2010)[26]等探讨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的策略与具体方法;谭晓红(2004)[27]、肖锐(2012)[28]、梅洪元、代阳(2012)[29]等从气候角度出发对街道的绿色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对于广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毕晓莉(2011)[30]、刘伟毅(2006)[31]等提出了广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周瑞祖1996)[32]、程静静(2010)[33]、陈玉玲(2010)[34]、唐芳、张秋钤(2011)[35]等对于风景区进行了气候资源评价的研究,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近年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界深刻地认识到了气候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对于不同类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应用理论都有所研究,但是针对气候适应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相对欠缺。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哈格(Mcharg,Ian L.)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张卓予.微气候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9,v.35(32):15-16.

[3]包满珠.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园林建设[J].建设科技,2009,No.156(19):30-33.

[4]赵彩君,傅凡.气候变化——当代风景园林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机遇[J].中国园林,2009,v.25;No.158(2):1-3.

[5]胡承江,李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1,v.27;No.185(5):18-19.

[7]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8]赵彩君.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9](美)奇普·沙利文(Chip Sullivan)著;沈浮,王志姗译.庭园与气候[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柏春著.城市气候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1]冷红著.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荆其敏,张丽安著.设计顺从自然[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13]谭刚毅,陆琦.广东传统住宅庭园的气候适应性与实用性[J].中国园林,2003(4):23-26+83.

[14]赵彩君.与气候为友—中国传统园林适应气候的特色研究[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6]何海霞,张三明.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J]. 华中建

筑,2008,v.26;No.13912:210-214.

[17]郭虓.气候对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12.

[18]张亭.京津石地区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

[19]郑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小区户外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0]朱俊华.基于微气候模拟的居住区低碳规划方法初探——以香港牛头角

上邨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2011:8.

[21]刘姝宇,徐雷. 德国居住区规划针对城市气候问题的应对策略[J].建筑学报,2010,No.50408:20-23.

[22]冒亚龙,何镜堂.映射气候的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0,v.17;No.10304:39-47.

[23]李帅,敬鑫,于海漪.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微气候测试与分析[J].华中建筑,2010,v.28;No.16312:58-63.

[24]宣怡.湿热地区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2.

[25]冷红,甄玮.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寒地城市小型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太平公园为例[A].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6.

[26]阎晶.西北地区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7]谭晓红. 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4.

[28]肖锐.不同气候地区街道布局研究[J]. 中华建设,2012,No.8405:84-85.

[29]梅洪元,代阳.回应气候的寒地城市街道绿色设计[J].建筑学报,2012,No.53212:104-107.

[30]毕晓莉,刘起.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西北地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以白银金鱼公园全民健身广场设计为例[J]. 华中建筑,2011,v.29;No.17310:47-49.

[31]刘伟毅.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广场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2]周瑞祖,周永忠.五洩风景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浙江气象科技,1996,01:3-8.

[33]程静静.黄山风景区气候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0,v.12;No.12901:42-45.

第5篇

关键词:居住宅区景观,人文景观,文化内涵,园林小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住宅区的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小区景观设计首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综合性也很强的新兴学科,它在实践中涉及和涵盖了众多的基础学科。小区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小区中诸多要素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合理、妥当;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设计者则应考虑景观的立意、空间、构图、色彩,使人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诸方面得到享受。而在众多的因素中,小区的人文关怀是最能打动人心,给予人们心灵的享受。蕴含着人文关怀的景观设计将是具有生命力的景观设计。小品设计在体现人文景观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园林景观中的小品是园中的艺术品,耐人寻味,给以人们惊喜,震撼和感动。

“小品”一词源于佛教经典,指简略且篇幅较少的经典,后被引用于文学,指随笔、杂感之类的短小文章,即为小品。园林小品起初是指园林中常用的小型建筑物,也叫园林建筑小品,包含供游人休息、欣赏以及点缀环境的小型建筑物和装饰设施。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不断发展,园林小品范畴得以进一步拓展。

园林小品除具有装饰艺术特点外,多具有部分实用功能。园林小品因其体量小巧,造型新颖,常能起到丰富城市景观、展示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特色、美化居住环境、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添生活情趣等作用,是城市居民最为喜闻乐见的景观元素。论文参考网。

1 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的作用

1.1 空间联系的纽带

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增田升教授认为:园林景观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协调人、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谋求实现三者美的统一,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属于城市建设的范畴。园林小品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衡空间构图、过渡景区、组织丰富视觉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把城市园林中的各种景观元素有机的组织联系起来,形成具有空间过渡性和连续性的序列。像江南古典园林中常见以白墙当纸,以竹、石等为墨的竹墨图,营造出“睡竹弄影,疑是隔水笙篁”的国画境界,这充分体现了园林小品在空间联系上的独特作用。

1.2 美学和文化价值的表现

园林小品在体现设计者和使用者美学观念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可以反映出城市居民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城市充满了艺术氛围和文化韵味。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小品不仅能够塑造城市景观、改善生活环境,还承担了一定的城市文化职能,起到了展现城市文化、延续城市文脉的作用。

1.3 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园林小品在为景观服务的同时,必须强调其基本功能性,即园林小品多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人在浏览中的各种活动而产生的,像桌椅设施或凉亭可为游人提供休息、避雨、等候和交流的服务功能,而厕所、废物箱、垃圾桶等更是人们户外活动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论文参考网。同时,园林小品也必须考虑其在环境中的景观效果,缺乏美感的园林小品是不完善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是园林小品的两个根本属性,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

2 园林小品的类型

2.1 建筑类小品

建筑类园林小品大多形式多样,造型厚重,构思奇妙而独特,具有点缀风景、围合划分空间、组织浏览路线等重要功能,带有很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功能,在园林景观的塑造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雕塑类小品

园林雕塑小品多位于室外,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好的园林雕塑可以带给观者精神层面的艺术享受,并可反映一定阶段的社会风貌,能够较好的点缀园景,多成为园林某局部或整体的中心。

2.3 观赏石小品

观赏石按类型可分为特置石、群石、石壁、石磴、石林、石穴、壁石七大类。

2.4 植物类小品

植物是构园要素中惟一具有生命的组成元素,植物类小品兼备了随季节而变化的特性。同时,植物类小品也可以充分利用其色、香、形态作为造景主题,创造出具有不同意境的景观空间。

3 园林环境中的小品设计

园林小品是构成园林环境众多形态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小品设计必须首先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二者关系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

3.1 构思与布局

园林小品的构思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任何简单的模仿都会削弱它的艺术感染力。园林小品在构思上要力争达到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园林小品无论是用于点景还是组景,在空间布局上都要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在位置上要彼此呼应顾盼、距离避免均等。园林小品的摆设、背景选择都要与地形、建筑、植物、水体协调一致,另外人流的走向,空间的闭合关系都是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园林小品的构思和布局如不协调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其艺术感染力就难以展现。

3.2 比例与尺度

美的东西就是要“恰到好处”。功能、审美和环境空间是决定园林小品尺度的主要依据,正确的尺度关系应与功能、审美要求相一致,和环境相协调。

3.3 色彩与质感

色彩与质感是决定园林小品最终艺术感染力的关键要素,两者在表现上具有双重属性,并相互影响。利用好材料在色彩、质感上的特点,并依托其产生节奏、韵律、对比、均衡等构图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

4 园林小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理念逐步形成。现代园林小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人性化

现代园林小品设计在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同时,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逐步形成人性化的设计导向,在造型、风格、体量、数量等因素上更加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

4.2 生态化

当前,人们越来越倡导生态型的城市景观建设,对园林小品也越来越要求其环保、节能和生态,石材、木材和植物等材料得到了更多的使用,在设计形式、结构等方面也要求园林小品尽可能的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衔接,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4.3 艺术化

园林小品是城市地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展现地方文化历史和服务群众游憩生活的功能需要。论文参考网。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现代园林小品设计手法应更加个性化、艺术化,并需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表达方法,更加深入的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4.4 综合化

园林小品很少以单一个体出现,大多具有综合性功能,并能够与环境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4.5 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未来园林小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将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当今,我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园林小品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艺术需要创新,而这些创新就需要在前人的文化上寻找灵感,并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总的来讲,人类社会生活文明程度越进步,园林小品设计就越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增田升.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5

[2] 刘熙.艺概[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2.1

[3] 郭明.景观小品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18

[4]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贵州科技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原则,种植与设计

 

1、园林树木种植原则

园林树木绿化是园林绿化中有生命的主要题材,它既具有生态上的要求,也有综合观赏的特性。园林树木能以多样的姿态组成丰富的轮廓线,以不同的色彩构成绚丽多彩的景观,因而是构成造园艺术构图的重要内容。论文参考。由于树木的配置要受立地条件、四周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如何才能以“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来指导园林树木的选择和树种搭配,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论文参考。笔者认为要遵循三个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制宜。

1.1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各类绿地的性质、功能和景观要求,力求适地适树,采用不同的树木配置构图形成,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以满足观赏、游憩、防护等多种功能的要求。

1.1.1选择树种时要满足主要功能要求。在选用树种时,一定要在充分考虑一般功能之外,更出色地满足其重点功能的要求。在选择行道树时,应选择树冠庞大、叶密荫浓、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抗污染、少病虫害、且耐修剪、发枝力强、寿命长的树种。在漯河地区主要有:法桐、国槐、大叶女贞、垂柳、馒头柳、栾树、白腊等。在解决遮荫的同时,也要考虑组织交通的作用。位于市中心的街道绿地,还要考虑到市容清洁的问题。

1.1.2以卫生防护功能为主的林带,除选择的树种之间有差异外,还和林带的结构有关。例如:防风林带通常以半通透结构效果最好,而滞尘则以紧密结构最为有效。

1.2因时制宜

园林空间的艺术特点,有别于其它艺术如: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等。它的形象随着时间和季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季节的变化可使其呈现不同的季相景色,树龄的增长可使其改变形态。因此,在设计中既要保持景观的相对稳定性,又要做到四时有景、各具特色,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制定出长远的措施和安排;适当间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树间关系。园林景观要有丰富多彩的季相变化,首先要作好园林季相构图。一般情况,在一个局部景观或一个景点,突出运用一、两种园林树木作为季相特色。同时,树木配置还要注意结合风景与意境题材的特色和游览时间等内容。如:风景区的主要游览,观赏季节在春季,因此,沿河岸景色布置应以春景为主,多种植垂柳、碧桃、樱花等树种,创造出“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美景。若风景的主题是秋景,则在树种的选择上要以银杏、红枫、南天竹等观叶树为主,形成“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园林景观;若风景的主题是赏月,夜间不以植物色彩为主而以闻香取胜。总之要突出重点,贵在切题。

1.3因材制宜

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点,全面考虑园林树木在造景上的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作用,结合立地条件和综合功能要求,合理地进行配置。如果选材不当,就会影响园林树木的生活生长,降低其观赏效果。在园林中作为主景的树木要选择有色、香、姿态等方面的观赏特色,至少应选择其中的一种特性。既要具有我国传统特色,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树种如:银杏、合欢、腊梅、荷花、牡丹等,又要兼顾外来引种驯化成功的树种,防止片面追求名贵,忽视经济造价。

2、园林树木的艺术魅力

园林空间的景变、形变和色变三者的变化往往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2.1景变

园林景观要求丰富多彩,而园林树木也要丰富而多变。但在一个局部园林空间内,其景色必须有主有次,各具特色。因此主要树种不宜过多,以免景色杂乱。作为主景的树种必须具有观赏特色(或色彩美、或形态美、或风韵美),采用丛植、片植、或群植的方式,突出重点。另外还可采用树种的体形,明暗、色彩等对比以突出主景。为取得全园树木配置的统一效果,通常选用一种优势树种,分布全园,通体联络,作为基调树种。

2.2形变

园林空间树木配置的形体变化,主要结合地形和乔灌木的不同组合形式,形成虚实、疏密、高低、繁简、曲折不同的林缘线和林冠线。混交树群的层次参差而多变化。而同一树种的树群,可以利用起伏的地形和异龄树的组合来改变林冠线的平直。同时,树丛和树群的形体组合,必须注意个体美与群体美相结合,发挥个体在群植中的构图作用。在一个园林空间中,还要注意相邻两个空间的视觉关系,要有过渡树以取得通体联络的效果。园林树木的色彩,在树木的配置中能取得极明显的效果。其色彩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树木本身具有的季相特点引起园林景色的色彩变化,另一方面是采用不同色彩的花木与置构成绚丽多彩的景色。论文参考。因此,笔者在设计中常在暗绿色常绿树为背景的前方多种开白色、粉红色、黄色的花木,以创造明快的园林景色。采用不同彩色的花木,如能和不同绿色度的大小乔灌木分层配植或采用混植方式,也能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园景。笔者认为全园内的色彩,首先是叶色,如果从叶色着手则不论是否开花,都有着良好景观效果。

3、园林树木的配置要点

3.1先面后点

树木配置必须先从整体考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穿插细节,做到“大处添景、小处添趣”。

3.2主次分明

在一个景区内,首先要确定植物的主题和主要观赏区,再布置次要景区。选定主景树种,再选择配景树种。

3.3远近结合

树木配置时,不仅要考虑到一个景区的树木搭配协调,同时,要与原有树木有机组合好,还要与相邻空间或远处的树木和背景及其它景物相呼应,以取得园林空间艺术构图的完整性。此外,还应注意慢生树与速生树的搭配、协调,作到远近结合。

3.4高低组合

在一个园林空间或一个树丛、树群中,乔木是骨干。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先要确定乔木的树种、数量和分布位置,再由高到低,分层配植灌木和藤本地被植物和花草,这样才能形成完美的主体轮廊线。

3.5疏密合宜

树木种植的密度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绿化功能的发挥。从长远考虑应根据成年树树冠的大小来决定栽植距离。为取得近期内绿化效果,种植距离可近些,待树龄增大,密度大时可适当间伐。一般来说,在设计中常采用快、慢树相结合的配置方法。同时,树木配置应注意疏密相间、虚实结合,创造出自然、多变的景色。

第7篇

关键词:园林,建设,绿化,问题,城市,育苗,资源

 

[前言]园林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我国古代园林艺术风格与结合现代西洋艺术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否采用生态宜居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在进行科学的富有辽宁地域特点的设计和精心施工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生态宜居园林效果,是我们从事园林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由于辽宁省处于半干旱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园林植物的种类、特性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加之满汉文化的差异和设计理念的不同,不同城市的园林建设水平不尽相同。辽宁省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常年平均温度偏低,气候半干旱、干旱及寒冷是其基本特征,适用于辽宁省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相对偏少,同南方地区及黄河流域相比,缺乏植物物种资源优势。论文大全。根据多年的实践,分析了辽宁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要符合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一、城市园林建设难以解决的问题;

1、园林植物种类不多,缺乏城市园林建设物种资源 ,植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从植物分布规律的角度看,北方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这与北方干旱、寒冷的气候、海拔有关。长白山植物区系有高等植物1千余种,但是能适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种类不过5百余种,缺乏适宜的常绿植物,大多数种仍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很难人工栽培成苗木。低纬度的园林植物在辽宁省栽培都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也适应不了春季较长时间的干旱,引种成功的很少,即便能够成活,通常也改变了原有的生长特性。城市的园林植物种类少,构成的园林景观显得色彩单调,宏观效果难以达到城市园林设计的高层次需求。以往规划设计理念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大同小异内涵不丰富,缺少大型绿地建设。沈阳作为一座中心城市,首先应做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精心设计好每项城市园林工程。虽然受城市建设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沈阳老工业基地城市建设正在突破“改造发展型”旧模式。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及施工正摆脱低水平状态,景观单调、呆板,观赏价值不高的状况已经成为过去;城市的园林绿化面积已经达到城市总面积的60%以上,沈阳市城市的环境质量率先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及“园林城市”标准,即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达到60%以上,植物配置要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当然规划与设计功不可末。

2、苗木培植质量难以保障

苗木规格主要体现在胸径、枝下高、株高、冠幅、分枝数、土球直径、苗龄(树龄)等几个特定指标上。因此,各工程使用的苗木规格不尽相同,绿化效果亦有很大差别。合理的苗木规格在施工结束后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选用的苗木规格较小,成活率虽然高,但短时期内显现不出突出的绿化效果。国家重点投资的绿化项目或住宅小区绿化项目,使用的苗木规格较大,绿化效果显著,但养护管理跟不上则死亡率较高,不得不大量补植,剩余树木生长势弱,易感染病虫害,达不到理想的绿化效果,造成了资金和园林资源的浪费。近几年来,大树移栽这种高难的特殊种植技术,过去用于名木古树或具有一定价值的园林大树因城市道路拓宽、绿地重新规划的保护性移栽,随着如今在初始的绿化工程建设中就使用十几厘米的大树。树龄大其发生新根的能力较弱,新根系不易形成,吸收功能减弱,蒸腾大于吸收,树木体内水分易失衡,成活率降低, 随着园林科技的进步,在重点绿化工程还是可以应用大树移栽技术的。论文大全。但是采用在林区采挖的方法获得大树是不可取的。根据经验交流移植树木的直径控制十厘米以下还是可行的。沈阳市园林绿化大树移栽现象十分普遍,移植树木的直径达十几厘米,随着园林科技的发展,养护水平的提高,移植树木的直径的增加, 短时期内显现出明显的绿化效果。2009年5月7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沈阳市为“国家森林城市”及“园林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大树科学移栽,精心养护是主要因素。近几年试点栽种的大乔木类的法桐、国槐、白蜡、千头椿、速生柳、垂柳、金丝柳、镘头柳、栾树、五角枫、速生杨、107杨、毛白杨、刺槐、香花槐、红花槐、江南槐、榆树、合欢、龙爪槐、黄金槐、柏树、梧桐、复叶棫、龙柳龙桑、火炬、臭椿、桑树、山楂、山桃、山杏、李子、泡桐、紫穗槐、七叶树、红叶椿、云杉、雪松、白皮松、樟子松、油松等品种经过十几年筛选已经选中一批适合沈阳地区的树种。沈阳市园林苗圃的数量较少,苗木生产储备不足,每到园林工程施工的黄金季节,施工单位到处购苗,导致苗源较杂,良莠不齐,苗木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有些苗木的适应性不强,降低了成活率;尤其要注意的是病虫害检疫失控,检疫的覆盖面减少,针对性检疫力度不够,致使病虫害蔓延流行。建立长期苗木生产及供给基地势在必行。

3、种植条件与养护质量

城市园林植物是在城市生态条件下由人工种植的植物群落,而城市土壤多是被破坏了原生结构的回填土壤,固体建筑垃圾充斥其中,比森林植被土壤条件相差甚远。城区内新建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 固体建筑垃圾被当作回填土壤回填在建筑物周围,深度达数米,根本没有园林植物生存的条件, 施工单位不得已只得换土,但是只能换表层土壤,不解决根本问题。多数施工单位在种植环节上不规范,种植坑穴尺寸不足,不换土及基本不施底肥,建筑垃圾清理得不彻底;种植时苗木根系没有舒展开,窝根现象普遍存在,浇水量不够或不及时,致使成活率降低。另一方面,工程责任期结束后的常年养护管理不到位,持久天旱时不及时浇水;病虫害预防工作做得不细致,由于树木生长势弱,极易感染病虫害。对感病株与发病枝没有进行及时清除,既影响了绿化效果,又形成了新的病菌传染源。

二、城市园林建设问题解决的办法

立足本地乡土资源,积极慎重引进域外种,促进园林植物多样性;沈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决定了园林植物资源相对缺乏的客观事实,我们应遵循植物分布规律和植物适应性规律,选择园林植物的种类,促进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为景观设计提供物质基础。立足本地乡土资源选择园林植物。论文大全。积极慎重引进域外种源,科学利用外地资源。引种是丰富当地植物种类最直接的途径和手段。沈阳市引种首先要考虑寒冷、干旱这两个生态因素;其次,应采取逐步有效的人工驯化措施。从距引种地最近的种源区选择引进苗木,或采取逐步迁移引种的方法,或适当采用防寒措施,以提高引进材料的抗寒性和适应性。例如,银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沈阳以北不宜栽培,要将其避开风口、种植在建筑物南侧即可安全越冬;科学分析引进苗木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采取的措施得当,有些黄河流域植物还是可以在沈阳落户的。规划设计理念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资源虽然有限,但设计空间布局、景物搭配、构图造型、视觉效果等还是千百万化的,即用不同的材料,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山水、花木、建筑融为一体,把自然美、人工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设计人员应善于发掘沈阳的地域特色,提高设计水平,多出精品,丰富景观艺术效果。植物景观的配置设计应根据绿化材料的特性、绿化场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具体来说可以列植、群植、孤植,空间结构要合理利用,使乔、灌、花、草搭配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自然群落的视觉。

统一苗木规格,控制来源,严格检疫;苗木规格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效果,达不到或超过标准的苗木应禁止用于园林绿化。尤其是乔木树种更应作出硬性规定,超大径级的大树移栽严格控制,以免浪费资源。笔者认为,大树定植时的胸高直径以5~8cm为宜,一般不能超过10 cm。这样规格定植的材料新根发生较快,缓苗时间短,缓苗后长势强劲。严格控制苗木来源,确实需要从外地调运苗木,则应从生态条件相近的产地调运,凡是调运的苗木均应进行现场检疫,发现病虫害时不能调运,带病虫害的苗木则应就地销毁。

规范种植,精心管护;“三分栽、七分管”,要按技术规范进行种植施工,植苗穴必须符合规格,要精心栽植,不得窝根;若土壤中有较多的建筑垃圾,则必须进行客土;若栽植的材料对立地条件要求苛刻,喜水肥,或土壤十分瘠薄,则应施入适量的有机肥作基肥;无论栽植的是大树还是小苗,都必须浇足水,如果天旱少雨,则应经常化反复浇水,以确保成活。工程责任期结束后的管护工作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旱天的补水,持续干旱应加大补水量和补水次数,二是病虫害的防治,应加强防控,特别是检疫的对象,一但发现应即刻就地销毁,防止其蔓延。此外,要及时清除园林的枯枝及病死株。

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区的范围也在加大。必须做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绿地的面积应服从规划设计。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在城市的主干道建设街路枢纽绿地广场,少建设硬铺装广场,合理布局公园,以方便人们休闲游玩,在大型公园里,建设一定面积的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的森林景观,将森林的气息和元素融入城市。在城市的近郊应建立环城绿色屏障,沈阳市已经建成的环城绿化带及西北部地区以l28公里长、l公里宽的康平县辽蒙边界防护林阻沙带为主体,延伸至法库、新民以及辽中县的沈阜、沈锦边界,建设了300公里长的沈北第一道生态屏障。

[结术语]我们要用持续发展全新的理念,来建设我们共同的城市。城市园林虽然只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但他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物质也代替不了的,城市园林事业同样要跟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精心规划、设计、建设好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城市;必须解决城市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借鉴先进的园林管理方法,将沈阳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把沈阳融入浩瀚的大森林之中,真正实现生态宜居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 《城市绿化条例》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3]《沈阳市城市绿化条例》

第8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第9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绿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划项目。如何根据城市地域环境与气候、地域植物特性与生物特性选择适宜的绿化植物,并通过分析进行绿化植物引入,增加城市园林绿化品种多样性,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的居住环境已经成为城市园林绿化部门面临的首要工作。由于近年来对生物入侵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园林绿化植物的引入不仅仅是以美观为基础更主要的是要保护本地生物链的稳定,避免引入植物、生物的泛滥,影响城市的环境。因此,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引入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与实验为基础,以现代植物学为理论进行。

1.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引入科学性的分析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引入是一项必须通过科学分析与实验的工程,是对城市生物环境有着重要印象的工作,其对城市以及城市周边区域的生物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引入必须慎之又慎,要以严谨的态度、科学分析为基础,以地域气候与环境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绿化植物,以此达到美化城市园林绿化的目的。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引入,必须遵循其所应遵循的原则,以保障城市环境与生物链的稳定。

现在国内城市绿化选择的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费水,缺一点水就发黄,管理费用也高。应逐渐缩小其种植比例,代之以节水、耐践踏、耐旱、不用修剪的暖季型乡土草坪。“虽然这些乡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变枯黄,但综合效益要优于冷季型草坪。”据了解,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认识到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每年从我国进口草坪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在国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在园区管理过程中,利用爬行卫矛、白三叶、小叶扶芳藤、锦带等地被植物逐渐取代老化的草坪,既改变了景观效果的单一性,又节省了管理成本。这些地被植物大都比较耐旱、耐阴,生长快,繁殖力强,成坪时间短,绿期长,既可观叶又可观花,可粗放管理,养护费用低,可以种植在乔木下,减少裸露地面,大大提高了生态效益,,同时这类地被植物可以不断的繁殖分栽,为园区绿化提供更多的绿化材料,如白三叶的种植,其中的1/3是来自不断繁殖分栽形成的。

2.“大树进城”方法分析

虽然饱受批评,但“大树进城”这种名为造绿实为毁绿的做法仍在一些城市存在。免费论文参考网。城市绿化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拔苗助长搞“速成”。免费论文参考网。“大树进城”之类的错误绿化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财政资源,而且也导致了异地原生态森林的破坏,不利于城乡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所谓的“大树进城”,就是从农村或山区购买大树,移植到城市,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改善城市的绿化水平,提前建成森林型城市。在移植中,伴随大树进城的,还存在挖掉普通大树换成“名贵”大树的现象。

“大树进城”始于上海。从1998年起,上海共向市内移植了胸径15厘米左右的乔木22种、5万多株,两年中耗资5000万元。随后,许多城市争相仿效这一快速绿化城市的“捷径”,在国内某市的“绿化方案”中明确规定,要用1个月的时间,让“万棵大树进城”。于是,那些深山老林中才能见到的高大树木纷纷在闹市安了家。但等待它们的却是:进城树木大量死亡。在引进数以万计大树、珍稀树种的某省会城市,移植大树的死亡率超过70%。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大树进城”是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联系在一起的。专家指出,成年大树一旦移植,树体加速老化,2至3年内处于假活状态,即使3至5年确定成活,也大多在几年,十几年内变成缺乏生机的老树,逐步丧失环境生态功能。城市绿化不能靠成活的大树“输入”,应该立足于栽种树苗,让幼树适应城市的土壤和气候,自然地茁壮成长。

3.科学引入城市园林植物重要性分析

城市园林植物的引入,尤其是外来植物的引入必须经过科学的分析与论证,确保引入植物的安全性。以水葫芦为例可以看出,不科学的植物引入会对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免费论文参考网。水葫芦作为从国外引进的植物,其最初的引入目的是为了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水生环境进行景观修饰,但是,引入后却在部分水域迅速蔓延,严重威胁了水中的其他生物的生存。而在一部分地区其由于水生生物链中的部分鱼类将之作为食物,水葫芦并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而是促进了该地区的鱼类繁殖,促进了该地区水生生态的恢复。在进行植物引入时,充分考虑植物特性也是保障引入植物不会影响本地生物环境的关键。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城市绿化植物的引入制定统一标准,而多数城市的绿化面积相对较小,城市园林多为原有老公园改建而成,因此,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的选用不易过多。对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引入应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以园林整体规划效果为目的,科学的进行引入。同时注重选用与本土植物物种相近的植物,以利于引入植物的生存,与本土植物物种相近更加利于城市生态的保护,避免出现引入植物过度繁殖对本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城市园林植物引入应以节约型为主要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城市规划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规划部门对园林规划的推进。现代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对市内园林的规划与建设。而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植物的引入必须以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主导思想,选用多年生木本植物作为园林植物的主体,减少和降低城市绿化成本、提高城市绿化资金的使用率,为扩大城市圆领绿化面积奠定基础。

注重引入植物的繁育与控制是现代城市园林植物引入的重点,对于非本土植物的引入,繁育一直都是园林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因此,园林植物的引入应以便于繁育为基础,利于控制为重点进行选择。避免出现水葫芦、薇甘菊等情况的再次出现。通过选择与本地气候特点相近的、生物链相近的植物,确保园林植物引入的繁育与控制,在注重园林景观植物观赏性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为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结论:城市园林植物的引入是关系到城市周边环境、生态环境、生物链稳定的大事,有关审批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性与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进行审批工作,以此保护地域生态的稳定。同时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人员也要在注重引入植物观赏性、经济性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论证,确保引入植物不会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避免薇甘菊、水葫芦等事件的再次发生。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基础,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农作物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在致力于引入园林植物的同时,推广节约型园林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建设(园林)主管部门开展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建设和节约并重、发挥绿地功能为主景观为辅的方针,走勤俭节约、科学建绿的道路,加大城市中心区绿地建设,全面保护自然区域为前提,以节水、节能、节约资金为目标,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支撑,全面开展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建设中少走误区,真正做到少投入高回报。

第10篇

关键词:意境 城市滨水区 生态理念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43-01

1 景观意境

1.1 意境

《辞海》中对于“意境”的解释是在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客观存在在人们思维中的一种抽象造型观念的反应。从美学角度而言,最初源于对诗词的鉴赏评价,如王昌龄的《诗格》中:“诗有三境……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在此后的对于诗画的评价体系中,“意境”一直是众多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现代很多学者对意境的内涵做了新的理解,大都认为,对意境的欣赏是一种对艺术美的本体的审美过程。

1.2 景观意境

“意境”所传达的艺术最高境界在各个美学领域被逐步推崇,包括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景观园林学。

纵观我国园林景观发展史,可概括出伴随其同步产生的景观意境发展过程大致为三个阶段:(1)“萌芽”—— 中国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主体替代之前时期的以宫苑建筑为主体的转变为标志,产生了中国园林对景观意境的追求,通过照搬自然山水对其进行意境营造,让观赏者产生对自然山水的想象;(2)“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山水诗、画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园林的形态,样式也多样化。当时的文学家、艺术家与造园家相结合,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情趣,引用到园林创作上;(3)“成熟”——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与世界发展的大交融中,我国园林景观发展体系也逐步成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逐渐受到重视,对于园林意境的研究体系也日渐成熟完整。

2 城市滨水区景观意境营造要素

城市滨水区景观意境营造要素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精神类型要素(意)和实体类型要素(境)。

2.1 精神类型要素(意)

精神类型要素(意)是指人们对现实存在的物体有所感知而产生的某种情绪、感受、意境和想象等元素,主要包括对时间,历史和空间的感受,由于受主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人们对同一实体中的材质,色彩,光影和形体将感受到不同的精神属性。因此精神类型要素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易变性,同时其存在形式是隐性的。

2.2 实体类型要素(境)

实体类型又可以分为自然的实物类型和人工的实物类型。自然的实物类型包括滨水场地中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生物和天空等要素。人工的实物类型包括人们熟知的建筑、人工堤坝、亲水平台等。进一步把精神类要素和实物类要素从功能角度划分的话,精神类要素的功能主要是指人文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对城市居民生活和地域文化的反应。而实体类要素的功能主要包括生态、经济、功能和审美要素功能。

3 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3.1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意境的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意境设计原则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与主体共鸣原则:景观意境的最终目的是设计者通过提高景观审美感,使景观与使用者高度契合,从而产生共鸣即产生美好的联想与想象,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意境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群体特性,使观赏者产生共鸣感受到景观意境。

二是与时间共存原则:景观意境的产生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变迁,具有动态性。景观的意境营造必须考虑到不同时间的属性,遵循展现当代人们的审美品位又具有在时空上的可持续发展性。

三是与空间共生原则:意境的营造要与场地生态现状进行结合,不能凭空想像,这是景观设计的基础。通过对场地空间肌理和脉络的梳理,因地制宜,创造出真正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滨水景观意境,实现滨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发展。

3.2 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的设计方法

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意境的营造,同样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章法。现代城市滨水景观意境的营造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滨水景观空间作为一个审美系统,其系统内部严格遵守美学关系中的主次分明原则,因此在营造城市滨水景观意境时,要突出主体,以主体控制全局,找到设计的灵魂,以期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和意蕴传达。

(2)区域划分,丰富空间,各要素之间互妙相生。

城市滨水区域的实际空间是有限的,必须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使整个空间主题明确,层次丰富,又传达出意蕴层出不穷的意境。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意境营造中,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互妙相生,如水与鱼、石与苔等。在设计中要注重这些相生的景观,让其以自然形态完美相生,即满足对生态的完美保护又使景观意境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

(3)一气呵成,气蕴相连。

在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意境营造中尤其要注意对水体的设计,水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及给城市带来的灵秀之美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对这一要素使用的虚实相映,气脉相连的造景手法和利用“风水学”理论,来营造气韵生动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

4 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体现着现代城市的文明,深刻地揭示一个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脉络。所以,对城市滨水区的景观意境营造和当代生态理念的结合研究也迫在眉睫。意境的设计可以说是城市滨水景观中最高层次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根据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考虑其时空特性和人文特性,运用突出主体,分割空间,分析场地等具体方法进行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意境营造。

参考文献

[1] 日本土木学会[编],孙逸增[译].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玑规划设计[M].东南人学出版社,2005.

[3] 王湘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M].湖南:湖南大学,2005.

[4] 姚远.城市滨水景观的创新研究—— 理想的城市滨水景观发展模式的探寻[D].研究生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0.

第1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河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4]闫慧,毕翼飞,赵普天等.地方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14):100-101.

第12篇

[论文摘要]论述温州园林中乡土文化元素的应用,如城市传承历史的园林框架,内涵丰富的园林场所要素,以及底蕴深厚的建筑符号方面等,试图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以求在温州园林得到更好的应用和体现。

浙江温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永昌堡”为代表的人文遗存敦实沉稳,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弥坚,建造精美,体现了温州悠久的传统建筑文明。温州山川秀美,溪水习习,历来就是钟灵毓秀之地。以“楠溪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吸收了江南山水的清新秀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蕴涵着浓厚的江浙文明,讲究小桥流水、山回路转的文化意境。

一、得天独厚、传承历史的园林山水背景

温州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以瓯江为主要的水空间轴,南、西、北为绵绵群山,环抱城市平原。东边为东海出海口又是百岛之乡的洞头列岛,瓯海江之中又有灵昆、七都、江心屿。城市中及郊区则是河网密布,又有一些小山头镶嵌其中。景观框架:

两圈:由山体围合形成内外两圈。

外圈:以城市周边远山包括瓯北罗浮群山、景山、吹台山、大罗山等,元宝型平原形态,形成城市的园林山水背景。

内圈:围绕老城区的郭公山、松台山、积谷山、中山公园、华盖山、海坛山等形成内圈,围合温州古城,是城市的历史文化极核,也是整个城区的园林公园框架。

两轴:由水体构成纵横双轴。

横轴为瓯江。它是温州的母亲河,是构成温州城市大山水的主轴线和景观通廊。轴中包含了(江心屿、七都岛、灵昆岛)三颗明珠。江心屿风光秀靓,古迹众多。这里是温州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凝聚点,是温州的象征。纵轴是温瑞塘河。它是城市南北走向的生态轴。连贯温瑞平原,其支流密布延伸至城市内部各处,是构成城市内部山水园林的最主要场所。

一片:三水网,是温州水乡风貌的突出反映,是城市山水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点:杨府山是城区中部最高最大的山,是主城区中部的地标和景观控制点。

二、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园林场所要素

所谓的城市文脉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元素。它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及价值取向。文化是一个城市园林发展和形成特色的基础。城市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利用自然的山水环境条件,还要把山水诗和山水画这些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融于城市空间环境中。

(一)温州典型的山水园林空间的场所要素。古榕、小桥、河流、凉亭、远山,是温州典型的山水园林空间的场所要素,是“温州山水画面中的景物。”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护传统的历史文脉和山水城市空间特征,又要力求把蕴涵其中的乡土文化元素应用其中,使温州园林更具地方特色,更具生命力。

(二)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生活空间。温州平原是水网地带,传统的村落基本上沿河布局,而且分布较散,许多村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创造了一些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生活空间,我们的园林建设应吸收其精华,使城市的园林山水空间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三)手法独特、别具一格的传统人文水景。“水”的意象来自于温州当地发达的山水文化。作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近水人家”、“九曲十八弯”……,传统的水系构成不仅仅体现在自然山水当中,还体现在人文景观当中。村落、城市当中的水道不仅是生活用水的来源、交通运输重要的通道,还是文人墨客反复咏唱的题材,这种亲水的居住生活方式经积淀到当地居民的文化基因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昌堡”的护城河系统就是人文水景的典型代表。永嘉芙蓉村的水系处理手法尤为独特,其按“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星”指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战时指挥台,其斗贮水以利战时防火攻以水克火。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水色清冽。村内引溪水沿寨墙、道路沟通各“斗”形成流动水系清流涓涓,迁回于宅边、道旁既可供村民洗涤、防火,又可调整小气候。

三、古意浓郁、底蕴深厚的建筑文化符号

(一)楠溪江的耕读文化和民居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及其乡土建筑是中国乡土建筑文化中最为突出、最为综合的代表。乡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每个楠溪江村落大体可说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圈,村民的杜会生活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楠溪江村落建村古老,有建于晚唐的,如茗番村、下圈村,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苍坡等,大量的是两宋时期所建。楠溪江建筑类型相当丰富,几乎包括了商品经济发展前农村里可能有的全部建筑类型。尤其是以文化建筑,如书院、读书楼、文昌阁、文庙和一些起教化作用的牌坊和亭阁为典型。自隋到宋,特别是至南宋末年,宋室偏安江左,大量衣冠南渡,使楠溪江文化达到高崎。楠溪江以村落建筑为代表的文化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楠溪江的村落建筑虽然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泰顺廊桥的古蕴遗风和精巧结构。泰顺被誉为“千桥之乡”、“浙南桥梁博物馆”,桥梁数量达958座,石碇步248条,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堤梁式桥(即碇步)、木拱桥、木平桥、石拱桥、石平桥等。据《泰顺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四、结束语

21世纪的园林设计思潮不应该只是符合使用机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东西,更应在针对设计对象使用者的特殊性及个别性上多加著墨。今天的园林更加注重对作品本质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探求,以特定的形式体现出对历史文脉和环境的关注。历史对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但对历史的狭隘的理解却常常成为创作的羁绊。对历史的尊重不是沉湎于对昔日形式的怀念,而是创建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的形式。园林人必须清楚,从设计对象所处的文脉中进行设计解析和创作,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同时还要尽量摆脱已往的符号形式与结构,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样温州园林将更有乡土气息,有文化之根的作品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东.温州山水城市空间初探.现代城市研究,2001.1.

[2]彭慧锋.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华中建筑,2000.

[3]何光华.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J].中外建筑,1998,(6):44.

[4]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M].台北:亚太书局,1998.

[5]戈悟觉.《瓯越文化丛书》.作家出版社,1998.